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调查报告 >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篇

时间:2022-11-14 15: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篇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大学生暑期社会调查报告芜湖市餐饮业“中华老字号”品牌保护现状暑期社会调查报告安徽师范大学社会学院09级文化产业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篇,供大家参考。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2篇

篇一: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生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芜湖市餐饮业“中华老字号” 品牌保护现状暑期社会调查报告 安徽师范大学 社会学院 09 级文化产业管理 蔡秀

 前言:

 中华老字号积累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 对发展工农业, 繁荣市场, 振兴经济, 弘扬优秀文化, 振兴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当下,中华老字号的发展问题备受各方人士的关注。

 为了更好的了解芜湖市餐饮业 “中华老字号” 发展与保护现状, 由沈喜彭老师带队, 09 级文化产业管理专业学生骨干参加的社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分队, 以“调查研究芜湖市餐饮业老字号的发展与保护现状, 增强老字号品牌保护意识” 为中心, 采取“全面了解,重点突破” 的方法进行了为期 5 天的实践调查。

 此次调查以安徽省首批入围“中华老字号” 的耿福兴酒楼为重点, 连同同庆楼、 四季春、 马义兴等芜湖市餐饮业知名老品牌。

 调查期间, 走访故址, 走访档案局搜集相关资料, 采访酒楼新老经理、 白案红案大师, 咨询芜湖老人。

 熟悉中华老字号企业的经营模式, 了解企业内部的商标管理情况, 总结中华老字号企业成功的经验, 探寻中华老字号没落的原因, 了解企业发展的瓶颈。

 经过调查分析, 发现芜湖市饮食业“中华老字号” 发展与保护现状不容乐观, 进行体制创新, 开展灵活的经营策略和营销策略等举措是中华老字号企业的发展必由之路。

 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提纲:

 第一部分:

 回忆历史

 第二部分:

 分析现状

 第三部分:

 发现问题

 第四部分:

 提出建议

 第五部分:

 分析总结

 第一部分——回忆历史

 人有回忆, 城市也有回忆。

 回忆不是百分之百的复制历史, 而是经过岁月的筛选之后, 留下一抹迷人的色彩。

 人的回忆依赖于脑, 而城市的回忆却依赖于——城市的味道。

 那么, 芜湖的味道, 城市的回忆———耿福兴酒楼当之无愧。

 因此, 此次实践活动选取芜湖市耿福兴酒楼为调查重点, 实地走访耿福兴旧址:

 第一旧址位于同庆楼后巷(原)

 ——芜湖市三街口, 第二旧址同福源汤包馆(今)

 ——芜湖市二街 27 号; 走访档案局搜集相关资料, 包括(具体档案资料见附件)

 :

 1 耿福兴饺面馆劳资协议书

  2 芜湖市商业创设登记申请表——耿福兴饺面馆

 3 为呈报耿福兴等户暂停营业的报告

  4 耿福兴饺面馆汇集郑啸伍撕毁发票又不到店工作

  5 为耿福兴歇业后修理炉灶暂停业一月的报告

  等; 采访酒楼新老经理、 白案红案大师, 咨询芜湖老人再现历史, 了解到耿福兴重要成员:

 原总经理——郭春林、 原白案大师——刘扣锁、 原红案大师——左炎生; 并偕同调查了同庆楼、 四季春、 马义兴酒楼等芜湖市餐饮业知名老字号。

 经走访调查了解到, 耿福兴创建于清光绪年间, 原设于芜湖市三街口, 始由江都耿氏兄弟长宏、 长富饺面及芜湖严开银师傅酥烧饼组合而成“耿福兴饺面馆” 。

 1959 年迁至中二街。

 历经沧桑、 百年不衰、 直至今日, “耿福兴酒楼” 誉满江城名闻遐迩。

 在过去的一个多世纪中, 耿福兴的菜肴和点心, 已成为芜湖餐饮文化的代表。

 耿福兴在传统菜肴和点心上保持传统不断创新, 食客们在品尝后赞道“这就是芜湖的味道” 。

 共 5 页, 当前第 1 页 12345

  分析总结后, 也理清了耿福兴的历史传承:

 1888 年, 耿家太爷以面点手艺特长, 由扬州来芜湖挑担卖面点。

 1912 年, 耿家太爷之子耿长宏、 耿长富共同创立“耿福兴面馆” 。

 1942 年, 由耿家第三代家族耿玉和、 耿玉春、 耿玉丰合伙经营。

 1956 年, 公私合营, 耿福兴由当时芜湖市饮食服务局接管。

 耿玉和任主任

 1959 年-1961 年, 市饮食服务公司成立耿福兴, 仍由耿玉和任主任。

 1962 年-1996 年, 由饮食服务总公司副总经理郭春林任经理, 注册“耿福兴” 菜馆。

 1996 年-XX 年, 由鲁金富任“耿福兴” 菜馆经理。

 XX 年, 国有企业退出市场, 由高述红女士购买“耿福兴” 商标。

 XX 年至今, 由高述红女士任总经理, 法定代表人。

 第二部分——分析现状

  今天的耿福兴酒楼坐落于安徽芜湖市凤凰美食街中心广场、 面积近 3000 平方、 可同时接纳 1000 余人就餐, 员工 200 余人。

 “童叟无欺, 货真价实” ;

 “发扬传统, 与时俱进” 是耿福兴百年不变的经营理念。

 耿福兴特色美食、 小笼蟹黄汤包、 虾籽面和酥烧饼, 加之发展丰富的淮扬菜系和徽菜菜系, 招徕四海名流、 八方来客。

 曾接待国家领导人以及世界一百三十多国家使节, 备受赞誉。

 耿福兴酒楼现为“全国绿色餐饮企业” 、 “中国烹饪协会团体会员” “安徽省餐饮研究会常务理事单位” 、 “芜湖市餐饮烹饪协会副会长单位” 。

 XX 年11 月 16 日, 与安徽的“红星” 牌宣纸、 “口子” 酒业、 “胡开文” 墨、 “同庆楼” 餐饮、 “胡玉美” 酿造、 “寿春堂” 大药房、 “余良卿” 药业等 8 家,被国家商务部认定为全国首批 430 家“中华老字号” 企业。

 其特色菜肴有: 小笼汤包、 虾籽面、 酥烧饼、 翡翠烧卖、 虾皮馄饨、 周氏虾丝、 芜湖盐水鸭、 芜湖烤鸭、 生煎鱼丝饼、 蝴蝶海参、 凤胎鱼翅、 肴肉等。

 它也是国家商务部 XX 年实施“振兴老字号工程” , 在全国范围内认定 1000 家“中华老字号” 我省首批入选的 8 家企业之一。

 老字号经久不衰, 辉煌如昨, “中华老字号” 耿福兴酒楼一方面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历史悠久、 品质精良、 风味独特、 货真价实、 信誉卓越; 另一方面, 充分挖掘“老字号” 潜在的无形资产, 维护商标形象, 加大商标宣传力度, 提高商标价值。

 网上评论, 耿福兴商标价值 300 万。

 芜湖商标事务专家江大明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12 年前通过转让获得的商标, 在获得了中华老字号后, 其无形资产价格的飙升是不言而喻的。

 曾经是江城餐饮酒店骄傲的耿福兴, 如今又成了芜湖特色美食的代表。

 耿福兴的新崛起, 为江城餐饮业掀开了新的一页。

 而调查中发现, 马义兴、 四季春等酒楼却忽视了对老字号的保护, 没能充分利用老字号历史悠久、 品质精良、 风味独特、 货真价实、 信誉卓越等优势。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它们失去了一个与耿福兴这个中华老字号品牌抗衡的筹码, 差距也随之出现在企业的经济效益上。

 第三部分——发现问题

  与耿福兴相比, 同样历史悠久的老字号同庆楼、 四季春、 马义兴等芜湖市餐饮业知名老品牌, 却未能同耿福兴一样在传承中发展, 在发展中创新, 最终湮没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究其原因, 缺乏老字号的保护意识是最主要的, 而老字号的衰落则是导致保护意识淡薄的根源。

 共 5 页, 当前第 2 页 12345

  据商务部副部长张志刚先生透漏, 现存的 1600 家中华老字号企业, 大多是举步维艰, 20%经营不善, 出现亏损, 面临破产和倒闭, 70%的企业勉强维持生存, 只有 10% 的企业经营比较不错, 是盈利的。

 老字号有自己的文化专利:

 历史悠久、 品质精良、 风味独特、 货真价实、信誉卓越, 因而能令有经历的中老年人对它情有独钟, 然而, 经历了历史的沧

 桑变迁, 老字号的所有制形式、 企业性质、 管理方式也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有些老字号却没能跟上时代的步伐。

 理念的落后使得老字号活力锐减, 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的丧失, 使得企业缺乏生机活力, 最终被社会所淘汰。

 《北京市餐饮业中华老字号企业调查报告》 曾经发出这样的感慨语言: 伫立在老字号的废墟上, 内心升腾的不仅仅是时空交错的失落, 更多的是对这些曾经灿烂的历史瑰宝的深省和反思 。

 经分析总结, 把老字号衰落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点:

 1、 产品质量滑坡。

 原材料已变, 而老字号烹饪技术不变。

 一些“老字号”换了新的经营者, 就将原来的质量体系打破, 以至于消费者认为老字号不如从前了, 这是餐饮老字号产品难以保持的一个制约因素。

 2、 产品创新不足。

 随着市场经济的到来, 如果产品缺乏创新意识, 坐吃老本, 势必会出现新产品开发速度过慢、 难以跟上市场步伐的尴尬局面。

 饮食样式单一、 技术含量低, 产品开发观念与现代消费观念差距日渐扩大。

 如果有创新意识的话, “老字号” 完全可以制造出更多符合现代消费者需要的产品, 而不是原地踏步。

 3、 品牌商标保护意识不强, 重视程度不高, 品牌价值的提升不足。

 “老字号” 经过几百年的风霜洗礼, 本身是具有品牌价值的, 那么面对新的市场竞争, 就需要对品牌价值进行提升, 在品牌的内涵和外延的建设方面下功夫。

 然而, 一些不法分子利用“老字号” 的金子招牌, 分羹“老字号” 的品牌资产,致使“老字号” 的品牌形象严重受损, 如果“老字号” 不在品牌维护重点环节上投入力量, 那么市场迟早会被这些造假者蚕食, 从而严重影响品牌的形象。

 4、 饮食风潮在改变, 而老字号产品不改变。

 老字号面对的消费求, 使得餐饮业主必须时刻把握市场产品的风向标。

 老字号的产品一旦改变或提价, 很可能失去老顾客, 又唤不来新顾客。

 综合起来, 如果不以市场的变化而采取相应的策略, 一味沉迷于“老牌子” , 按以往的思维模式按部就班地运作, 难免要在市场中陷入尴尬的境地。

 第四部分——提出建议

  面对老字号保护局面不容乐观, 老字号企业应认真的分析现状, 结合目前国内的市场环境和所处的行业地位, 将老字号的竞争优势表现出来的。

 经分析总结, 提出以下几点复兴中华老字号的对策建议:

 1、 老字号企业应充分利用和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确立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老字号企业是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发展起来的企业, 凝聚了几代的心血, 是经过历史检验的, 也是消费者公认的。

 可靠、 正宗和货真价实是老字号的最大

 竞争优势, 老字号企业要不断改善经营环境和提高产品质量, 发展名优特商品, 保持老字号商品的特色。

 共 5 页, 当前第 3 页 12345

 工艺独特是老字号的一大优势, 企业应该加大工艺的机械化、 自动化和信息化改造, 改变生产方式, 提高生产效率, 对于必须要人工的工艺, 加大传播力度, 招收较多的徒弟, 防止手艺失传。

 通过各种途径确立并逐渐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2、 加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 。

 老字号的创新、 开拓, 是他们永远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在。

 生产技术上不断创新, 营销技术上不断完善, 管理上不断完善, 等等, 都是他们的致胜法宝。

 只要大胆发扬自主创新精神, 用现代商业手段充实、 丰富老字号金字招牌的内涵, 维护和提升品牌竞争力, 中华老字号完全可以再次发扬光大。

 耿福兴的今天就在于高述红总经理对此有清醒的认识, 并且善于因时而变, 因势而变, 善变而求胜。

 立足于自身的基础之上, 根据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 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作出相应的变化, 务求自己与时代的特征、 时代潮流合拍, 跟上形势, 合乎时势, 从而使自己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例如, 耿福兴汤包已由过去的单一鲜肉熟汤包, 发展为各大系列、 多个花色、 多种味感。

 使得江城其他老字号小吃都在衰落的时候, 耿福兴依然风采依旧。

 3、 充分挖掘“老字号” 潜在的无形资产, 维护商标形象, 加大打假和防伪力度, 维护品牌, 提升商标和品牌价值。

 首先要强化商标注册意识, 重视无形资产的评估, 使金字招牌取得应用的量化价值。

 其次, 对于仿冒老字号的情况, 建议企业要积极配合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打击假冒伪劣商品, 充分利用企业分公司的信息优势, 及时向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提供信息, 同时及时督促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取缔非法企业, 没收假冒伪劣产品, 对于有较大影响的案件要寻求法律救济, 及时在相关媒体发布信息, 将不利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

  4、 对消费者进行研究, 提升产品档次 。

 细分市场消费者是不断变化的, 因此, “老字号” 也需要对消费者进行研究, 并针对自己产品的档次定位, 进行准确的市场细分。

 老字号可以借鉴宝洁, 可口可乐等运营品牌的经验, 比如常年对消费者的形态进行研究, 要转变观念, 不要仅仅把眼光停留在产品上, 要懂得研究消费者的需求, 特别是消费者越来越挑剔的今天这一点相当重要。

 总之, “老字号” 如果始终沉湎于过去的辉煌, 仍旧拖着原有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放, 必然会“店老字黄” , 失去吸引力, 被“喜新厌旧” 的消费者抛弃, 丢掉原有的市场。

 “老字号” 只有跟着时代走, 不断地改革、 创新, 才能使“老字号” 发扬光大, 真正做到几百年不倒。

 老字号的兴衰沉浮直接关系到老字号品牌保护的重视程度, 因此, 要加强老字号的保护首先要振兴老字号, 让企业认识到老字号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在企业竞争中发挥的价值, 从而自觉的保护老字号。

 第五部分——分析总结

 “中华老字号” 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 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历史痕迹、 具有独特的工艺和经营特色, 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和良好商业信誉的企业名称和产品品牌。

 中华老字号的认定范围:

 百货、 中药、 餐饮、 服装、 调味品、 酒、 茶叶、 烘焙食品、 肉制品、 民间工艺品和其他商业、 服务行业。

 共 5 页, 当前第 4 页 12345

  中华老字号, 一个积淀了厚重的传统文化并蕴涵了丰富的人文和历史的名字。

 对发展工农业, 繁荣市场, 振兴经济, 弘扬优秀文化, 振兴中华民族精神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华老字号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要想再创辉煌, 只能让自己变年轻。

 年轻就是生命, 年轻就是活力, 年轻才有未来, 年轻才可以发展。

 有了心理的...

篇二: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农村医疗状况的调查报告

 摘要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由政府组织、 引导、 支持, 农民自愿参加, 个人、 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采取个人缴费、 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该制度从 2003 年起在全国部分县 ( 市)试点, 2008 年在全国基本实现了全覆盖。

 2012 年, 新农合财政补助标准为 240 元。

 2013 年新农合政府补助标准将提高到每人每年 280 元, 人均筹资水平达到 340 元, 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保持在 75%, 最高支付限额提高到 8万元; 门诊统筹的报销比例进一步提高, 人均门诊统筹基金不低于 60 元,并将全面推开儿童白血病等 20 个病种纳入合作医疗保障工作。

 前言 2004年至 2011 年中央连续八年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强调“三农”问题在社会主义现代化时期重中之中的地位, 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对“三农”问题的宣传和重视。在 2005 年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总的要求是“生产发展、 生活宽裕、 乡风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

 这 20 字方针内涵十分丰富, 既要求发展农村生产力, 又要求调整完善农村生产关系; 既要求加快农村经济发展, 又要求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 既要求加强农村物质文明建设, 又要求加

 强农村精神文明、 政治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总之, 我们要建设的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建设、 政治建设、 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协调推进的新农村, 也是富裕、 民主、文明、 和谐的新农村。

 作为新时代的军校大学生, 作为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 我应该积极地响应党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号召, 到农村去, 到基层去, 了解农民经济生活现状, 增加对中国基本国情的认识, 为以后更好的融入社会, 建设国家打下坚实的基础, 于是, 在 2013 年的这个暑假, 我决定按照学校对我们暑期社会实践的要求, 深入农村, 对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部分——农村合作医疗情况进行了一些调查了解。

 正文 调查方式:

 1、 问卷实地调查 2、 对村长, 村医, 村民,患者进行采访 3、 参与座谈会, 探讨医疗卫生的发展状况 基本概况:

 全村两百多户村, 农民参合率达 99%以上,年度新农合基金使用率达 95%以上,住院总费用平均补偿比例达 48%以上, 政策范围内住院平均补偿比例达 60%,门诊费用平均补偿比例达 30%以上, 参合农民受益率达 95%以上。。

 参合农民在村卫生室和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医疗费用按 30%补偿。

 参合农民患 8 种慢性病在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可报销的门诊医疗费用 500 元以下部分按 30%补偿, 500 元以上部分按 40%补偿, 补偿封顶线为 10000元; 7 种特殊病在县级或镇级定点医疗机构就诊, 可报销的门诊医疗费用 500 元以下部分按 30%补偿,500 元以上部分

 按 40%补偿, 补偿封顶线为 20000 元。

 发生在镇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可报销住院费用, 以 200 元为起付线, 200 元以上部分按 70%补偿;发生在县级定点医疗机构的可报销住院费用, 以 500 元为起付线, 500 元以上 2 万元以下部分按 55%补偿; 2 万元以上部分按 60%补偿; 发生在市级以上定点医疗机构的可报销住院费用, 以 500 元为起付线, 500 元以上部分按 45%补偿。

 在定点医院住院分娩实行一次性补偿, 自然分娩一次性补偿 200 元, 剖宫产分娩一次性补偿 600 元。参合农民每人每年门诊与住院累计补偿封顶线为 7 万元。

 我国城乡之间的差距, 最突出的是社会发展的差距; 我国农村的落后, 最突出的是社会事业的落后; 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 最突出的是农民“上不起学” 、“看不起病”的问题。

 农村卫生事业的建设, 与农民的日 常生活息息相关, 是衡量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能否解决好广大农村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将直接影响到我国农村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我国农村地区的合作医疗制度作为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村人口 的主要医疗保障制度曾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通过从有关机构和查阅相关资料了 解到了 一些农村合作医疗的产生及发展情况:

 一、 合作医疗制度的产生 我国农村的合作医疗制度最早可以追溯到抗日 战争时期, 当时是以“合作社”的形式举办医药卫生事业, 实际上是一种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的萌芽。

 在建国初期, 严峻的国内外

 政治经济形势, 对国家安全构成了巨大的威胁, 出于对国防军事的考虑, 模仿前苏联模式施行重工业超前的发展战略就成为必然。

 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工业基础薄弱, 农业剩余产品是国家工业化的主要原始资本, 国家有而且只有通过工农业产品交换剪刀差方式从农村汲取经济剩余来推动工业化。

 因此, 为全面推进工业化, 建立了以户籍制度为代表的城市壁垒, 通过户籍所对应的票证体系把生产和生活资源滞留在城市中, 同时, 进一步推进二元经济和社会结构,导致城乡经济社会运作机制有根本上的差别, 在资源较为短缺的情况下, 特别是工业化的取向使保护工业部门的劳动力成为了整个公共政策的首选目 标和价值定向。

 国家在福利分配上有针对性采取了城乡有别的福利提供原则, 即从 50 年代初开始, 我国逐步建立了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的医疗保障制度, 由国家向城镇公有单位机构提供公费医疗和劳保医疗福利。

 农村绝大多数农民基本处于国家的社会福利体系之外,缺少医疗保健的农民采取自 发的互助形式来解决医疗问题。我国农村正是出现具有互助性质的合作医疗制度是在 1955年农村合作化高潮阶段。

 一些地方如山西、 河南等地出现了由农村生产合作社举办的保健站,采取由社员群众出“保健费”和生产合作公益基金补助相结合的办法, 由群众集资合作医疗, 实行互助共济。

 1955 年初, 山西省高平县米山乡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医疗保健站,实现了农民“无病早防、 有病早治、省工省钱、 方便可靠”的愿望。

  二、 合作医疗制度的推广与发展

 在卫生部肯定了米山乡的做法之后, 其经验在全国部分地区得到推广。

 1959 年 11 月 , 卫生部在全国卫生工作会议上肯定了农村合作医疗的形式, 促使其进一步兴起和发展。1960 年 2 月 中央肯定了合作医疗这一办医形式, 并转发了卫生部《关于农村卫生工作现场会议的报告》, 将这种制度成为集体医疗保健制度。

 1960 年 5 月 18 日《健康报》 在社论《积极推行基本保健医疗制度》 中肯定了这种集资医疗保健制度的办法, 这对于推动全国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这时, 全国农业生产大队举办合作医疗制度的已达 40%。“文化大革命”时期,新兴的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被大力推广。

 据世界银行( 1996 年)

 报道, 当时的合作医疗费用大约只占全国卫生费用的 20%,却初步解决了占当时80%的农村人口的医疗保健问题。

 到 1976 年, 全国农村约有 90%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保健制度。

 三、 合作医疗制度的衰退与再发展

 20 世纪 70 年代末期, 由于农村推行了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要内容的经济体制改革, 建立了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原有的“一大二公” “队为基础”的社会组织形式解体,农村合作医疗也随之大幅衰减, 1989 年的统计表明, 继续坚持合作医疗的行政村仅占全国的 5%。

 各种医疗保障形式在我国农村的情况:

 1 、 社会医疗保险 我国目 前正在进行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 主要针对的是城镇企业的职工和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 而作为人口大多数的农民仍然被排除在制度安排之外。

 因此可以说,

 在我国的广大农村, 社会医疗保险基本上是一个空白。

 2、商业医疗保险 社会医疗保险的缺失为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间, 可以说它是解决广大农民群众看病就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途径。

 但是, 商业医疗保险是盈利性和自愿参加的, 为了保证利润的获得, 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在选择投保人的时候往往会把那些年老体弱、 身体状况不好的人排除在外, 而这部分人对医疗保障的需求却是最迫切的。另外, 由于政府并没有以政策法规的形式强制农民必须参加商业医疗保险, 并且由于商业医疗保险的投保费一般比较高,因此农民在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非常慎重, 他需要考虑自己是否承担的起在医疗保险方面的花费, 所以, 尽管商业医疗保险在农村有发展的空间,但是这个空间也是很有限的。

 3、社会救助享受的范围非常有限 , 目 前我国在农村针对无依无靠、 无生活来源、 无法定赡养人( 扶养人)

 的“三无”人员实行的保吃、 保穿、 保住、 保医、 保葬( 幼儿保教)

 的“五保”供养制度,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这部分特殊人群的就医问题, 但是这种制度的覆盖范围是非常有限的。

 90 年代, 一些地方出现了不同模式的合作医疗体系试点, 主要有“福利型” 、“风险型”和“福利风险型”3 种。

 虽然 1997 年 1 月 中央提出“力争到 2000 年在农村多数地区建立起各种形式的合作医疗制度” , 但全国只有 18%的行政村实行了合作医疗, 只覆盖了全国农村人口的 10%, 90%的农民仍要自费看病。

 1998 年国务院机构改革后, 原来由卫生部主管的农村医疗卫生事项移交给了劳动与社会保障部, 而后者无法独自解决相关的财政

 投入和农民减负等一系列政策性问题, 导致农村医疗保障工作实际上处于“真空地带” ,广大农民的看病就医问题基本是依靠家庭保障来解决的。

  先来看两组数据:

 1991 年中国农村卫生费用占全国卫生总费用的 33.73%, 到 2000 年, 所占比例下降为 32.07%。

 我国平均每 1000 人拥有卫生服务人员 3.63 人, 而农村不足 2人。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 标。“奔小康, 先保健康” , 这是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一大前提。

 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解决农民“因病致贫, 因病返贫”的问题, 事关农村改革、 发展、 稳定大局, 是得民心、 顺民意、 解民忧的实事好事。

 四、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简介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政策的出台及政策规定

 在《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卫生部等部门关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意见的通知( 2003)》 中提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由政府组织、 引导、 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 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供给制度。

 从 2003 年起, 各省、 自治区、 直辖市至少要选择 2-3个县( 市)

 先行试点, 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开。

 到 2010 年,实现在全国建立基本覆盖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目 标, 减轻农民因疾病带来的经济负担, 提高农民的健康水平。

 随后, 各地纷纷行动起来, 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试点,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

 2、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何特点?

  农民合作医疗互助共济的根本性质不变, 都是为了共同抵御疾病风险而建立的一种医疗互助共济制度。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与传统的合作医疗相比较, 有六个方面特点:

  一是加大了政府的支持力度, 进一步完善了个人缴费、 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相结合的筹资机制;

 二是突出了以大病统筹为主, 兼顾受益面, 与各地经济水平和群众心理承受能力相适应, 将重点放在解决农民因患大病而导致的贫困问题上, 保障水平明显提高;

  三是提高了统筹层次, 以县为单位统筹, 增强了抗风险和监管能力;

  四是明确了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 赋予农民知情、 监管的权力, 提高了制度的公开、 公平和公正性;

  五是由政府负责和指导建立组织协调机构、 经办机构和监督管理机构, 加强领导、 管理和监督, 克服了管理松散、 粗放的不足;

  六是建立医疗救助制度, 照顾到了弱势人群的特殊情况

 3 、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来源?

  以户为单位农民每人每年交 10 元合作医疗费;按参加人数,中央财政每人每年补助 20 元,省级财政每人每年补助 20 元,合计 40 元。

 如果农民不交, 国家就不补助。

  4、 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是哪些人?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 是为了解决农民因病致贫、 因病返

 贫问题, 所以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对象是:

  一县辖区内农村户籍人口以户为单位参加;

  未参加城镇医疗保险和未以农民家庭为 单位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乡镇企业职工; 外出打工、 经商、 上学的农村居民、 因小城镇建设占用土地的农转非人员。

 从中央和省里的文件可以看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正在飞速普及, 为农民朋友带来切实的好处。

 截至 2008 年 3 月 底, 全国已经开展新农合的县(市、 区)数达 2679 个,占应开展(有农业人口)县(市、区)数的 98.17%,占全国总县(市、 区)数的 93.57%。

 参加合作医疗人口 8 亿,参合率为 91.05%。

 截至 6 月 底, 全国 31 个省份已全部实现了全面覆盖, 提前实现了今年全覆盖的目 标。

 目 前参合人数正在统计之中。

 截止到 6 月 底各地正在统计参加新农合的人数。

 我国 6.85 亿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 2008 年 4 月 12日 来源: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

 从受益情况看,2007 年第一季度全国累计受益 7418.19万人次。

 其中, 住院补偿 553.40 万人次, 门诊补偿 5822.80万人次, 其它补偿 122.28 万人次, 体检 919.71 万人次。

 中西部地区累计受益 4024.08 万人次, 其中, 住院补偿 376.48万人次,门诊补偿 3084.97 万人次,其他补偿 64.80 万人次,体检 497.83 万人次。( 注:

 西藏自治区采取半年报制度, 以上数据中除全国开展的县数外, 其余汇总数据不含西藏自治区 卫生部新闻办公室二〇〇七年六月 十一日

 )

 结束语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是以保障农民健康为根本宗旨,通过合作医疗...

推荐访问:暑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 暑期社会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