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走近面具艺术,感受独特魅力

时间:2022-10-23 10:15:04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面具是世界上一种独特的古老文化现象,它体现出人类各个民族多元宗教心态、民俗心态和审美心态。多数古老民族都有自己的面具文化发展史,它曾是宗教、神灵、图腾的体现,现在仍是神话、历史人物的再现。它也是现代造型、化妆和表演艺术的一种源头,是传统绘画美、雕刻美、造型美和工艺美的集中反映。

【关键词】 民间美术 民俗 面具 传统

面具又叫假面、脸壳或脸子。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动中,人们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装扮成鬼神及各种奇禽怪兽,以表示对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中国民间的一些戏曲表演活动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妆手段。比如贵州的地戏等。我国面具的产生, 根据现有资料最迟不晚于新石器时代中期. 那么面具主要是在哪些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呢?

一.狩猎活动

考古材料证实, 自旧石器时代初期以来, 动物就是原始人类主要的食物对象,由于原始人使用的武器十分落后,上山打猎空手而返是常有的事, 有时甚至会被猛兽咬伤或吃掉. 为了生存, 人们在狩猎活动中使用面具进行化装。目的是:为了麻痹或诱骗猎物,使之把自己当做同类或其他动物而丧失警惕, 借此偷袭猎物;为了恐吓和威慑猎捕对象, 使之害怕到不敢伤害自己, . 为了蒙蔽被捕杀动物的灵魂, 防止死去的动物对自己进行报复.

二.图腾崇拜

在原始社会中, 每个氏族都崇拜某种特定的动植物或无生物, 他们认为被崇拜的动植物或无生物同自己的氏族有"亲属的血缘关系, 因而把它作为本氏族的徽记、祖先和保护神, 亦即图腾.

世界上出现最早和使用最普遍的图腾是动物, 我国远古时期也盛行图腾崇拜: 伏羲、女娲以蛇为图腾, 炎帝神农氏以牛为图腾 .....此外, 彝族、白族、怒族、傈僳族、纳西族、土家族以虎为图腾, 哈萨克族、维吾尔族以狼为图腾, 畲族、瑶族以犬为图腾, 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赫哲族以熊为图腾, 仡佬族以葫芦为图腾, 羌族以白石为图腾 等等.

原始人崇拜图腾会怎么做呢?:第一、把图腾做为纹身。第二在氏族的住地或墓地放置雄伟高大的图腾柱。 第三,用图腾的皮、羽、角、齿等制作面具或冠帽、衣服, 模仿图腾作假形化装。

面具经常在部落或氏族举行的各种仪式中使用, 尤以在图腾舞蹈中使用得最为普遍。 每当部落或氏族有重大活动时, 原始人都要举行盛大的舞会: 上山狩猎之前, 要跳狩猎舞; 战争取得胜利, 要跳庆功舞; 婴儿呱呱坠地, 要跳生育舞; 埋葬氏族成员, 要跳葬礼舞; 天气久旱不雨, 要跳求雨舞....跳以上舞蹈时舞者一般要模仿图腾进行假形装扮, 包括佩戴用图腾物制作或形貌肖似图腾的面具, 舞蹈动作大多模仿图腾动物行走、跳跃、飞翔的姿态.在我国民间流传的一些舞蹈 (特别是少数民族的舞蹈) 中, 亦可以清晰地看到远古时期图腾舞蹈的遗痕. 1979年以来, 云南先后搜集到一批纳西族的<东巴舞>, 舞谱用象形文字记录了73个纳西族原始社会解体、向阶级社会过渡时期的舞蹈. 其中有动物舞蹈31个, 神鬼舞蹈42个. 在跳这些舞的时, 演员要模仿动物的行走、趴窝、追逐、跳跃、角斗等动作, 有的还要佩戴羽冠或面具, 并系尾饰, 明显的带有图腾舞蹈的痕迹.

三.部落战争

人类进入氏族社会时期以后,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私有观念的产生, 各个氏族和部落之间, 常常为了争夺土地、森林、水源、财富和人口而发生战争. 到了父系氏族社会晚期, 这种战争变得更加频繁和激烈. 大约距今5000多年前, 我国北方爆发了几次大的战争: 第一次是共工部落和蚩尤部落之战, 以蚩尤部落的胜利告终; 第二次是蚩尤部落和黄帝部落之战, 结果蚩尤战败被杀; 第三次是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战, 黄帝部落取得了胜利. 在以上战争中, 蚩尤和黄帝都曾使用过面具. 对黄帝、蚩尤之战, <<太平御览>>引<<龙鱼河图>>云: "黄帝摄政时, 有蚩尤兄弟八十一人, 并兽身人语, 铜头铁额...... " 文中所说"兽身"当指蚩尤部落作图腾动物装扮; 所说"铜头铁额", 当指蚩尤部落佩戴用金属(铜片之类)装饰的面具.

原始人在部落战争中为什么要使用面具呢?

第一, 对面部和头部进行防护. 到了原始社会末期随着战争的日益频繁, 武器获得了长足的进步和发展. 出现了金属武器. 武器的进步使战争的伤亡大大增加, 在战争中使用面具可以减轻敌人刀矛、箭簇的杀伤力, 对头部和面部进行有效防护,作用类似兜鍪和盾牌.

第二, 从心理上震慑敌人.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 他们通常采取变形和夸张的手法, 把面具制成怪兽猛禽、妖魔、幽灵等形状, 造型或青面獠牙, 或突鼻尖角, 或巨睛阔嘴, 极尽诡谲、怪诞之能事, 令敌人望而生畏.

第三, 希望得到图腾祖先的庇佑. 原始人在战争中使用的面具, 大多用图腾物制作, 或虽用其他材料制作, 但造型与图腾肖似, 是为图腾面具. 原始人相信, 当他带上图腾面具后, 图腾祖先的灵魂便会附着在面具上, 庇佑他在战争中逢凶化吉, 确保平安; 并赋予他神奇、非凡的力量.

四.巫术仪式

巫术, 就是原始人用臆想、虚幻的手段来影响控制自然力的一种行为, 它通常表现为咒语和仪式. 面具在巫术仪式中主要充当人神交往的工具和媒介, 是巫师用以通神的一种重要法器. 对于缺乏降神能力的巫师, 面具更是不可或缺, 有时参加仪式的群众也要佩戴面具. 巫师一经戴上面具, 就进入到一种"忘我"的境界, 成了鬼神的化身和代言人, 他既能代表凡人向鬼神传递其愿望, 又能代表鬼神向凡人传达其旨意, 并且还能借助面具存寓的"灵力"获得驱邪镇妖的巨大力量. 对于参加巫术仪式的群众, 佩戴面具可以把他们引入一种神秘而狂热的氛围, 甚至使他们产生一种恐惧而痴迷的幻觉, 这样, 他们对巫术的力量会更加确认无疑. 在中国的诸多面具种类中,贵州傩戏面具因其保存得最多,流传得最广,种类最丰富,而占有特殊的位置。据不完全统计,在贵州的汉、苗、布依、侗、土家、彝、瑶、仡佬等八个民族中都有傩戏流传,覆盖全省大部分州县。

五、傩戏面具的类型:

傩戏面具大体分为七种类型:

一是正神面具,形象正直、善良、圣洁、安祥,如仙锋小姐、土地、消灾和尚等。造型上慈眉大眼, 面带微笑。二是凶神面具,形象威武、凶悍、怪异,如二郎神、龙王、等。塑造上采取夸张变形手法:眼珠暴突,嘴吐撩牙, 眉毛倒竖 形象狰狞,线条粗犷奔放,色彩对比强烈,显示出鬼神之气 。三是世俗面具,形象接近生活原形。四是丑角面具,形象滑稽、风趣、幽默。这类面具或细眉小眼、或毗牙咧嘴,或五官失调......如秦童、秦童娘子、算命先生等都是很生动的丑角面具造型。 五是牛头马面,线条粗犷浑厚。 六是英雄人物面具,形象雄伟豪放,勇猛顽强,有气吞山河之概。七是“撮泰吉”面具,“撮”意为“人”,“泰”意为“变化”,“吉”即“游戏”的意思。“撮泰吉”就是:“人类变化的戏”,简称“变人戏”,是模仿原始人的形象制作的,其特点是前额凸出,鼻子长,鼻梁直、眼睛大、嘴巴小,脸型长无耳朵、无眼珠、无牙齿。整体形象显示出一种单纯、原始、稚拙、憨厚、天真、怪诞的艺术风格。色彩单一,只有一黑一白。

在面具制作中,艺人为了突出戏中人物各自的性格和形象,以增强戏剧角色的怪异、奇特等特殊效果,把一些面具制作成动眼断颌或动眼吊颌。眼珠和下颌可以脱离于面具主体之外,成为活动的部件,存放和表演时用绳子和竹棍将其与面具主体连接为一体。表演时以嘴操纵绳子,眼睛和下颌会上下开合,使面具产生动感。尽管傩面具被赋予了复杂而神秘的种种宗教和民俗的含义,但它本身却不失为艺术百花园的珍品。遵循着它自身的艺术规律与原则。其造型,往往因角色的不同而有差异。其表现手法主要以五官的变化和装饰来完成人物的骡悍、凶猛、狰狞、威武、严厉、稳重、深沉、冷静、英气、狂傲、奸诈、滑稽、忠诚、正亘、刚烈、反常、和蔼、温柔、艳丽、慈祥等等性格的形象塑造。。同时,各种千姿百态的面具造型一经展示,便让人获得无穷的艺术美感。骡悍之美、凶猛之美、狰狞之美、刚烈之美、英气之美……无不显示其中。

五、具有代表性的傩戏面具

<一>贵州民族民间傩戏面具

傩戏演出的特点是必须戴面具演出。傩戏面具分别用金属或竹、木、泥、纸等制成,其形象或凶神恶煞:或和颜悦色:或诙谐滑稽,以代表不同的年龄、性格和角色。我国傩戏最为集中的是贵州省,其傩戏面具艺术也尤为发达。

迄今发现最早的傩戏面具,是制作于商周时期,用青铜铸成的面具,现存于美国西雅图美术馆。这个青铜傩戏面具大小于人头相仿,两侧有穿带子的小孔,可以系缚在人的头部。面具所铸图案为饕餮。傩戏面具有专用面具与通用面具之分,专用面具则是固定到剧中某一特定神灵的面具,不能用作其他神灵。通用面具是同一类神灵,均可使用的面具。傩戏中亦分生、旦、净、丑行当。但全部出场人物都要戴面具。戴上面具便隔离了演员与观众的直接情绪交流,无须怯场,容易进入角色。傩堂戏的传承,主要是口教身传,家传与师传相结合。因此各地的面具名称大同小异。湘西面具有“全堂戏二十四面,半堂十二面”的说法。

傩戏面具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动物面具,第二阶段是鬼神面具,第三阶段是传说中的英雄人物面具。图腾崇拜产生了动物面具;对鬼神和祖先崇拜,便产生了鬼神面具和英雄人物面具。历代面具,一般都是以“肖神”为基本特征的。这种“肖神”大抵是自然物的神格化与神灵的人格化,二者的融合交织,造就了各地区、各民族千姿百态,各具神韵的巫傩面具。

西藏的藏戏面具

<二>西藏的藏戏面具

面具,藏语中称“巴”,主要用于各种民间表演活动,它与人们日常生活、劳动、娱乐有着直接的关系,遍及西藏各地。藏戏广泛普及到民间,其剧目、流派更加丰富多彩。藏戏面具:造型带有浓郁的世俗倾向和民间色彩。表现的题材主要包括历史故事和神话中的人物、神灵和动物。藏戏面具中的国王、大臣、喇嘛、老妇、老翁的面具有着独特的个性特征;剧情中神灵、鬼怪和动物面具的塑造,尽管带有宗教面具影响的痕迹,但大都人格化,被赋予了人的情感。人类的真、善、美和假、丑、恶,都在面具中得了具体的表现。

藏戏面具按其特点、式样和作用又可以分为四大类:第一类是温巴面具,是藏戏面具中最重要的一种,是区分藏剧白面具派和蓝面具派两大艺术流派的重要标志。所谓白面具派藏戏和蓝面具派藏戏,主要看温巴所戴的面具。温巴,是主持藏戏演出的开场仪式并贯穿正戏全剧的重要角色。第二类是正戏角色的面具。根据各类角色人物配色,选料,造型绘塑截制而成。是人、鬼、神的再现,是现实、幻想、哲理并存的工艺品。第三类是动物面具。第四类是穿插于藏剧剧目中的宗教跳神面具。

藏戏面具的色彩与性格:面具多设色,不同的色彩象征不同的角色特征。

1.白色面具:表示人物性格纯洁、善良、温和,无害人之心,意味老者长寿。2.黄色面具:表示容光焕发、功德广大、知识渊博,系活佛、仙翁所戴。3.蓝色面具:表示正义、勇敢,为勇士相。4.绿色面具:象征贤良智慧;美貌端庄,属于度母或空行女化身的女子。5.红色面具:象征权力、威严、正义,表示足智多谋、智勇双全。凡扮演国王、大臣者均戴红色面具。时藏戏里宗教跳神中一些男性呈愤怒状也常用红色。6.黑色面具:表示凶恶,为凶怒相。7.半白半黑面具表示嘴甜心毒,两面三刀,专门挑拨离间者。

藏戏面具在总体风格上保持并发扬了原始祭祀和民间艺术面具运用兽皮、牲畜皮和粗毛线等材料所反映出来的稚拙之美,还有运用布片、呢料、棉絮等较为近现代的材料表现出的制作上的自由性、放纵性,使藏戏面具永远保持了民间创作的自然质朴、常演常新的状态,也许这就是西藏古老戏曲作为综合性民间表演艺术的生命力所在。

总的看来,中国面具历史渊源久远、艺术品种繁多、流传地域广泛、制作材料多样、绘制技巧精美、艺术构思奇特、历史内涵深厚、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的一种形式。其夸张、朴拙、粗犷、简括的独特风格,自有其独立存在的艺术价值。因此,我们今天研究面具的首要任务,还在于保护它、扶植它、发展它。去弘扬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使其屹立于世界民族艺术之林,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顾朴光《中国面具史》

[2] 符均浅论面具的艺术特色》载《艺术长廊》。

[3] 林河《中国巫傩史》,花城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462页

[4] 《礼心·夏官·方向》。

[5] 驼铃集《当代傩戏傩文化研究大事记》。

[6] 《桑植傩戏演本·序言》岳麓书社出版。

[7] 苏静《傩文化:南方民族原始宗教信仰之滥觞》载《云梦学刊》第三期23面

[8] 邓春芽《民族论坛》2001年2月47页。

[9] 庹修明《中国西南傩戏述论》2001年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第4期。

推荐访问:面具 走近 独特 感受 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