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6篇

时间:2022-10-27 11:55:09 来源:网友投稿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6篇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生态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 实施方案 目录1概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监测实施方案6篇,供大家参考。

环境监测实施方案6篇

篇一: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综合监测系统设计

 实施方案

  目 录 1 概述 .............................................. 1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 1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 1 1.2.1 项目内容 ...................................... 1 1.2.2 项目目标 ...................................... 2 1.3 开发原则 ......................................... 2 1.4 开发依据 ......................................... 3 2 总体设计 ............................................ 5 3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 ....................................... 7 3.1 技术项目背景 ....................................... 7 3.2 系统总体架构 ....................................... 9 3.3 系统主要特点 ...................................... 10 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 10 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 11 3.3.3 充分利用雨水情自动监测系统资源的自动灾情预警报系统 .................... 11 3.3.4 引入先进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产品拓宽通信网络,提出应急通信解决方案 ............. 18 4 泥石流监测预警系统 ....................................... 22 4.1 技术项目背景 ...................................... 22 4.2 系统框架总体 ...................................... 22 4.3 无线传感网络法泥石流监测 ................................. 23 4.4 部分观测仪器选择 ..................................... 26

  5 滑坡监测预警子系统 ....................................... 29 5.1 技术背景 ........................................ 29 5.2 国内外地质灾害监测现状 .................................. 29 5.3 无人值守的山体滑坡监测预警系统技术框架 ........................... 30 5.4 地质灾害的安全监测 .................................... 32 5.5 观测仪器选择 ...................................... 33 5.6 自动化采集系统 ...................................... 36 6 桥梁和隧道监测预警子系统 ..................................... 40 6.1 技术背景 ........................................ 40 6.2 监测方案 ........................................ 41 7 水质监测子系统 ......................................... 44 7.1 技术背景 ........................................ 44 7.2 系统框架 ........................................ 45 7.3 系统配置 ........................................ 46 8 土壤墒情监测系统 ........................................ 47 8.1 技术背景 ........................................ 47 8.2 系统框架 ........................................ 47 8.3 系统配置 ........................................ 48 9 气象监测系统 .......................................... 49 9.1 技术背景 ........................................ 49 9.2 系统框架 ........................................ 49 9.3 系统配置 ........................................ 50

  9.4 现场安装图片 ...................................... 51 10 系统集成 ........................................... 52 10.1 功能介绍 ........................................ 52 10.2 系统开发平台 ...................................... 54 11 企业简介 ........................................... 55 11.1 企业介绍 ........................................ 55 11.2 企业文化 ........................................ 56 11.3 企业组织机构 ...................................... 58 11.4 企业人员构成 ...................................... 58 11.5 企业研究领域、主要业务 .................................. 58 11.6 企业营业执照 ...................................... 60 11.7 生产许可证 ....................................... 61 11.8 ISO9001 质量管理体系证书 ................................ 62 11.9 专利证书 ........................................ 64 11.10 双软认证认证 ...................................... 69 11.11 其他资质证书 ...................................... 71 12 成功案例 ........................................... 75 12.1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某装备部水位监测项目 ........................ 75 12.2 某某市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项目 ............................ 77 12.3 某某省某某市六洋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系统 ............................ 83

 1 概述

 1.1 项目背景及意义

 南水北调工程是把中国汉江流域丰盈的水资源抽调一部分送到华北和西北地区,从而改变中国南涝北旱和北方地区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工程效益和社会效益巨大,将促进中国南北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工程分为西、中、东三条线路,目前,东线和中线基本全线贯通,已经开始供水,逐渐发挥工程效益。

 南水北调工程,在中华民族崛起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其渠道、管

 道、隧道等输水工程线路较长,总体上地跨长江流域、淮河流域、黄河流域和海河流域等四大流域,沿途既有平原,也有山区,因此,将不可避免的面临自然灾害的影响,并威胁南水北调工程本身安全。此外,沿线有很多工矿企业, 排污口众多,在水量运送的过程中,水质将遭受到破坏,严重影响到南水北调工程效益的发挥。针对以上问题,开展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水质等方面的监测预警,为保障南水北调工程安全及运行提供技术职称。

 1.2 项目内容及目标

 1.2.1 项目内容

 通过信息采集、传输、处理、发布等多种功能和软硬件的集成,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水文气象、水质等的自动监测预警系统。

  1.2.2 项目目标

 通过本系统平台的构建,将实现以下主要功能:

 (1)

 灾害发生前,应实时动态监测设计风险要素的变化信息,实时把握山洪、泥石流、滑坡及桥梁隧道的基本信息。

 (2)

 灾害发生时,通过监测,判断灾害发生前兆,并根据灾害事件级别, 发布预警。通过监控报警系统在最快时间内确定灾害发生的地点、大小,及时采取救援措施减少因此带来的损失;处理;通知。

 (3)

 实时监测工程调水的水质、水位、水量等信息,可及时掌握水情、水质、水量情况,为及时评估调水质量及调水效益提供支撑支持。

 1.3 开发原则

 (1)

 )设备基础原则

 接口故障不影响其他系统,故障自诊断和远程维护,防潮、防腐、耐湿、抗风、防雷,保证设备能在恶劣自然环境中全天候的执行监测预警任务。

 (2)

 )可靠性原则

 设备具有备用电源,若以太阳能为基本电源,确保其可靠。对于其它设备, 要充分考虑其可能面临的应急断电问题,包含安全型继电器。

 (3)

 )稳定性原则

 保证系统运行时间较长,一般要求 7*24 小时不间断运行,主要设备达到工业级标准。

 (4)

 )安全性原则

 保证数据安全,即具有完善的数据保密系统。应分别从硬件和软件防火墙

  两个角度进行数据保密工作,防止受到攻击、窃取、恶意篡改等非法访问,同时提供数据自动备份功能,保护数据库本身的安全。

 (5)

 )可扩展性原则

 本次开发的系统包括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内容,不论是硬件还是软件平台, 都应预留可扩展接口,以备和相关部门其他系统软件集成或共享。

 (6)

 )可维护性原则

 系统性能较好,但本次开发的系统应具有可维护性,可进行设备运行状态监视、故障定位、故障智能识别及故障报警。

 1.4 开发依据

 (1)

 )

 国家有关指导文本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编制技术大纲》

 《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试点县实施方案编制大纲》

 (2)

 )

 有关规程规范和技术标准。

 《水文调查规范》( SL196-97)

 《降雨量观测规范》(SL21-2006)

 《水文站网规划技术导则》 ( SL34-92)

 《滑坡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 DZ/T0218-2006)

 《水利水电工程设计洪水计算规范》 ( SL44-2006)

  《泥石流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规范》 ( DZ/T0220-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 DZ/T0221-2006)

 《信号系统与异物侵限监控系统接口技术条件》运基信号, 2009? 719 号

 《CTCS-3级列控系统技术创新总体方案》 (铁运, 2008? 73 号)

 《地面气象观测规范》( QX/T61-2007)

 《中国数字强震动台网技术规程》

 《信息技术软件生存周期过程》 ( GB/T8566-2007)

 《微型计算机通用规范》(GB/T 9813-2000 )

 《土壤墒情监测规范》( SL 364-2006 )

 2 总体设计

 针对目前南水北调工程可能面临的问题及需求,对本方案进行总体设计, 总体功能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具体如下。

 (1)

 工程安全保障。主要是针对工程沿线经过山前、穿越隧道等可能面临的自然灾害,构建一套面向自然灾害监测预警系统,主要包括山洪监测预警、泥石流监测预警、山体滑坡监测预警、桥梁及隧道结构监测预警子系统,为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2)

 工程功能保障。主要从保障南水北调工程预期功能实现的角度开展监测及预警,内容主要包括水位监测和水质监测。其中,水位是衡量水量的最基本指标,也涉及到抽水泵站两侧水头高低,是工程运行的基本保障条件;水质污染及恶化将影响到最终用户的用水问题,对工程预期功能的实现直接相关。

 (3)

 工程效益及影响。主要通过实施在线检测水量、蒸发和土壤墒情等信息,动态评估工程效益发挥情况,如通过水量监测结果评估总体供水效益,通过土壤墒情监测,评估灌溉效益,蒸发监测评估蒸发损失等。

 (4)

 系统集成。主要包括硬件集成和软件集成两个部分。将以上所有的监测预警子系统和对应的软件平台进行无缝集成,形成一套集信息采集、信息传输、信息接收及处理和灾情预警等功能于一体的平台系统,并为南水北调工程的安全、运行、后评估等提供技术支撑。本方案的逻辑框架图如下。

 3.1 技术项目背景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丘区面积约占全国陆地面积的三分之二,东部季风性气候决定了我国大部分区域降雨在年内分布不均,汛期高度集中,以强降雨引发的山洪灾害发生最为频繁,危害很大。依据地形、地质不同,我国将山洪灾害分成东部季风区、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三部分,其中以东部季风区影响最大。

 山洪灾害的防治需坚持“以防为主,防治结合”、“以非工程措施为主,

 非工程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原则。

 2006 年 10 月,国务院批复了《全国山洪灾害防治规划》,要求“力争到 2020 年,在山洪灾害重点防治区初步建立以监测、通信、预报、预警等非工程措施为主并与工程措施相结合的防灾减灾体 系,减少群死群伤事件和财产损失。”建设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是及时规避

 风险,避免或减少山洪灾害导致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重要措施,是有效防御山洪灾害实施指挥决策和调度以及抢险救灾的保障,在山洪灾害防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根据水利部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编制工作组编制的《山洪灾害

 监测预警系统设计方案指导书》的要求,系统主要由水雨情监测系统和预警系 统组成,其中预警系统又由信息汇集和查询子系统、预报决策子系统和预警子 系统组成。为更好地发挥系统的防灾减灾作用,还需建立群测群防的组织体系。

  图 3-1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框架图

 3.2 系统总体架构

 根据水利部门针对系统建设的总体要求,我们依据自身多年从事水利行业自动化和信息化系统建设的经验,结合国内外在防汛减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技术,提出了本技术设计。

 山洪灾害监测预警系统由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预报决策系统和灾情人工和自动报警发布监控系统三部分组成,系统总体结构和主要特点介绍如下:

  图 3-2 灾情预警决策系统逻辑框架图

 3.3 系统主要特点

 3.3.1 无需土建的一体化雨量站

 为安装雨水情监测站自动监测装臵, 必然存在测站站房的建设要求。

 为降低系统建设成本,提出可以直接安装在户外的一体化雨量站的方案,以适用于无 需或无法建设站房的雨水情监测站的应用。一体化雨量站将雨量计、测站 RTU、通信设备、供电系统等集成在一个不锈钢的机壳内,可直接安装在户外。为此 用户仅需建设一个混凝土安装基座,通过 3 个地脚螺栓就可以即装即用。此方法满足系统建设提出的经济实用、稳定可靠、容易实施、便于操作和推广的原 则。

 臵于一体化雨量站机箱内的 RTU以本预警系统和内臵的水情测控程序为基础建立。测站功能设计完全符合《水文自动测报系统技术规范》 ( SL-61-2003 )和《国家防汛抗旱指挥系统一期工程水情分中心初步设计指导书》( NFCS-ICS-PD-01)的要求。

  图 3-3 一体化雨量计示意图

  3.3.2 支持系统分步式建设

 考虑到系统建设提出的“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的原则”要求,系统可根据各省(自治区...

篇二: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省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一、 环境质量监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 (一)

 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 ………………………………………………………… 1 (二)

 环境空气监测 ………………………………………………………………… 1 (三)

 酸雨监测 ……………………………………………………………………… 2 (四)

 温室气体监测 ………………………………………………………………… 3 (五)

 地表水水质监测 ……………………………………………………………… 4 (六)

 地表水水质自 动监测 ………………………………………………………… 4 (七)

 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 …………………………………………… 5 ( 八)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8 ( 九)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9 (十)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10 (十一)

 声环境质量监测………………………………………………………………11 二、 污染源监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2 (十二)

 重点监控企业污染源监督性监测

 ……………………………………………12 三、 专项监测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6 (十三)巢湖藻类预警和应急监测……………………………………………………… 16 (十四)建设项目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17 (十五)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 18

  1 一、

 环境质量监测 ( 一)

 空气质量新标准监测 1、 监测范围 合肥、 芜湖、 马鞍山市, 共计 19 个监测点位。

 其他 13 个市的49 个监测点位自 2014 年 7 月 1 日 起开展新标准监测。

 2、 监测项目

 SO2、 NO-NO2-NOX、 PM10、 PM2. 5、 CO、 O3、 能见度、 气象五参数。

 3、 监测时间 每天 24 小时连续监测。

 4、 监测数据报送格式及时间 实时数据经审核( 审核后数据若与 实时发布数据有差别, 应另附 word 说明)

 后, 上述城市 1: 00~ 24: 00 时 SO2、 NO-NO2-NOX、 PM10、PM2. 5、 CO、 O3、 气象五参数的点位小时数据及城市能见度小时数据,每月 3 日 前报送上月 的监测结果到省站。

 5、 评价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新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 技术规定( 试行)》 和《环境空气质量评价技术规范( 试行)》 评价 6 项污染物, 并发 AQI 指数。

 ( 二)

 环境空气监测 1、 常规环境空气监测 ( 1)

 监测范围 未按照空气质量新标准进行监测的其它地级以上城市。

  2( 2)

 监测指标 以 SO2、 NO2、 PM10为主。

 ( 3)

 监测时间 每天 24 小时连续监测。

 ( 4)

 监测数据报送 仍按现行数据报送方法报送地级以上城市各点位日 均浓度值( 12: 00~ 12: 00), 于每月 2 日 前报送省站。

 ( 5)

 评价方法 按照环境空气质量现行标准评价 3 项污染物并发 API 指数。

 2、 农村空气自 动监测 ( 1)

 监测范围 六安市响洪甸农村空气站。

 ( 2)

 监测指标 SO2、 NO2和 PM10连续在线监测。

 ( 3)

 监测频次 每日 24 小时连续监测。

 ( 4)

 数据报送及监测报告 以 VPN 方式实时报送。

 六安站编写年度农村环境质量报告书和质量管理报告书报送省站。

 ( 三)

 酸雨监测 1、 监测范围 各省辖城市。

 2、 监测指标

  3共 12 项, 包括:

 pH、 电导率、 降水量, 硫酸根、 硝酸根、 氟、氯、 铵、 钙、 镁、 钠、 钾离子浓度。

 3、 监测时间 逢雨必测, 每天上午9:

 00 到第二天上午9:

 00 为一个采样监测周期。

 4、 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按酸雨例行监测数据格式和方式报送监测数据, 每月 5 日 前 ( 含5 日 , 遇周末顺延)

 报送上月 监测数据。

 12 月 底前报送全年监测数据。

 5、 质量保证 执行《酸沉降监测技术规范》( HJ/T165- 2004)。

 ( 四)

 温室气体监测 1、 监测范围 合肥市。

 2、 监测指标 CO2、 CH4。

 3、 监测频次 每日 24 小时连续监测。

 4、 监测数据报送时间 实时报送小时数据, 每月 3 日 前( 含)

 报送上月 汇总数据。

 5、 质量保证 按照《环境保护部国家空气监测网络质控手册-温室气体监测站》 进行日 常维护, 每月 报送质控手册填写记录。

  4( 五)

 地表水水质监测 1、 监测范围 环保部环发[2012] 42号颁布的国控监测断面、 省厅确定的省控监测断面及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确定的考核断面。

 2、 监测指标 河流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 1 的基本项目 ( 23 项, 总氮除外), 以及流量、 电导率。

 湖库增测透明度、 总氮、 叶绿素 a 和水位等指标。

 3、 监测时间 每月 1~ 10日 ; 逢法定假日 监测时间可后延, 最迟不超过每月 12日 。

 4、 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每月 15 日 前向省站报送数据。

 5、 质量保证 执行《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及规范》( HJ/T 91-2002)

 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

 6、 数据填报格式 报送监测数据时, 若监测值低于检测限, 在检测限后加“L” ,检测限应该满足国家地表水Ⅰ 类标准值的 1/4; 未监测则填写“-1”,并写明原因; 如监测断面水质异常, 由相关监测站组织核查, 并向总站报送核查结果。

 ( 六)

 地表水水质自 动监测 1. 监测范围

  5省内现有国家级、 省级水质自 动监测站。

 2. 监测指标 河流监测五参数、 氨氮、 高锰酸盐指数等指标, 湖库增加总氮、总磷和叶绿素a 等指标, 重点水域增加VOCs和生物毒性指标。

 3. 监测频次 按照《安徽省地表水自 动监测站管理办法》 要求进行采样分析,每4 小时进行一次采样分析。

 根据需要可增加至2小时一次。

 4. 质量保证 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及规范》 ( HJ/T 91-2002)

 、 《国家地表水自 动监测站运行管理办法》、 《安徽省地表水自 动监测站管理办法》 、 《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 第二版)

 、 《安徽省环境自 动监测质量管理办法》 等有关要求执行。

 5. 监测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总站、 省站调取自 动站实时数据。

 周报数据由各托管站于每周一中午12: 00之前将各水质自 动站监测周报及质控报告报送省站( 国控水站周报数据由各托管站通过国家水质自 动监测系统软件报送)

 。

 ( 七)

 城市集中式饮用 水源地水质监测 1.监测范围 全省地级以上城市、 县级城镇的所有在用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 环办函〔2012〕 1266号)。

 2.监测要求 ( 1)

 地表水饮用水水源地

  6① 常规监测:《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表 1 的基本项目( 23 项, 化学需氧量除外, 河流总氮除外)、 表 2 的补充项目 ( 5 项)

 和表 3 的优选特定项目 ( 33 项), 共 61 项, 并统计当月各水源地的总取水量。

 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

 ② 全分析: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3838-2002)

 中的 109项。

 ( 2)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 ① 常规监测: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1993)

 中 23项( 见环函[2005] 47 号), 并统计当月 取水量。

 各地可根据当地污染实际情况, 适当增加区域特征污染物。

 ② 全分析: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1993)

 中的 39项。

 3. 监测时间 ( 1)

 常规监测 ① 地级以上城市 每月 1~ 10 日 采样监测一次, 由所在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承担。

 如遇异常情况, 则须加密监测。

 ②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每季度第一个月 1~ 10 日 采样一次,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每半年采样监测一次 ( 前后两次采样至少间隔 4 个月 )。如遇异常情况, 则须加密监测。

 ( 2)

 全分析 地级以上城市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年 6~ 7 月 进行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每 2年( 第双数年)

 开展一次水质全分析监测。

 4. 监测数据报送方式及时间

  7( 1)

 饮用水源地水质常规监测数据 ① 地级以上城市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每月 15日 前向省站报送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数据。

 ② 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 各地级以上城市环境监测站负 责汇总辖区内所有县级行政单位所在城镇的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结果。

 地表水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季度数据:

 各地级以上城市于 4 月 、7 月 、 10 月 及 12 月 底前向省站综合室报送;

 地下水饮用水水源地水质监测每半年数据:

 各地级以上城市于 7月 10 日 及 12 月 底前向省站综合室报送。

 ( 2)

 全分析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 全分析监测数据和评价报告于8月 底前报送省站综合室。

 5.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 监测数据实行三级审核制度, 监测任务承担单位对监测结果负责。

 省站负 责对辖区内任务承担单位进行质量监督与考核, 对任务承担单位报送的监测结果进行审核, 并对最后上报的数据质量负责。

 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按照《地表水和污水监测技术规范》( HJ/T 91-2002)

 及《环境水质监测质量保证手册( 第二版)》 有关要求执行。

 6. 数据填报格式 报送监测数据时, 若监测值低于检测限, 在检测限后加“L” ,

 表1 的基本项目 检测限应该满足地表水Ⅰ 类标准值的 1/4; 表 2 和表 3项目 检测限须满足标准值的 1/4; 未监测项目 填写“-1”

 , 并写明原因; 如监测断面水质异常, 由相关环境监测站组织核查, 并向监

  8测总站报送超标原因分析。

 ( 八)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1、 监测范围 所有地级市开展农村环境质量监测, 每个市至少选择一个县; 对列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环境质量考核范围的县必须开展监测。监测对象为环境空气质量、 地表水水质、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 土壤环境质量和自 然生态质量。

 2、 监测内容

 农村环境质量监测以县域为基本单元, 包括村庄监测和县域监测两个层次。

 在村庄监测层次上, 从县域范围内选择一定数量、 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村庄( 行政村, 下同), 开展村庄环境空气质量、 饮用水源地水质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与 评价, 结合村庄的基本情况、 自 身特点和主要污染来源等, 对比各类型村庄环境状况, 分析和总结不同类型村庄面临的环境问题。

 在县域监测层次上, 以整个县域为对象, 开展地表水水质和自然生态质量监测与评价。

 综合村庄层次和县域层次的监测结果, 从点到面评价县域农村环境质量, 反映农村区域环境状况及其变化。

 3、 监测方法 参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导则》( 待印发)

 4、 监测频次 参见《农村环境质量监测技术导则》( 待印发)

 5、 报送时间 各市站负责将本辖区监测数据及监测报告于 10 月 10 日 前报送省站。

  9( 九)

 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1. 监测范围 在 16 个省辖市开展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周边土壤环境质量监测。合肥市开展城市土壤环境质量监测。

 2. 基本情况调查 2. 1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调查内容 ( 1)

 自 然和社会经济情况 水源地名 称、 地理位置、 所属水系、 水域面积、 水源地服务总人口 ( 万)、 当地社会经济和工农业生产等状况。

 ( 2)

 水源地水质和周边土壤情况调查 水源地监测频次和水质类别、 当前主要超标因子、 水源地取水口 数量等情况。

 水源地周边土壤类型、 地形地貌、 陆域保护区农业种植等情况。

 ( 3)

 污染源调查 水源地保护区范围内有无污染源( 或排污口 )、 污染源类型、 数量及分布等, 找出影响最大的污染来源。

 2. 2 省会城市土壤环境调查内容 ( 1)

 自 然状况:

 地理位置、 历史沿革、 城区面积、 城区人口 、常年气温和降水等;

 ( 2)

 经济状况:

 经济发展、 城市交通、 资源保护等;

 ( 3)

 环境状况:

 城市空气质量、 城市绿化面积、 生产和生活“三废” 排放量等。

 3. 监测布点 ( 1)

 饮用水源地布点采样方法:

 每个地级市( 州)

 选择有代表性集中式饮用水源地 2 个, 每个水源地在其陆域一级保护区内均匀布设 5 个采样点。

  10( 2)

 省会城市土壤布点采样方法:

 选择省会城市的公园绿地、居民小区绿地和道路绿化带三种类型( 建成 5 年以上), 在城市中心和东南西北五个区域, 各布设 3 个采样点, 共计 3*5*3=45 个样点。

 4. 监测项目

 ( 1)

 必测项目

 土壤理化指标:

 土壤 pH、 有机质含量、 阳离子交换量;

 无机污染物:

 镉、 汞、 砷、 铅、 铬、 铜、 锌和镍;

 有机污染物:

 六六六、 滴滴涕和苯并( a)

 芘。

 ( 2)

 选测项目

 无机污染物:

 钒、 锰、 钴、 银、 铊、 锑等。

 5. 监测时间和频次 1~ 8 月 , 监测一次。

 避免在施用化肥、 农药后立即采样。

 6. 报送时间和要求 请各市站将监测报告和监测数据于 10 月 10 日 前报送省站。

 ( 十)

 生态环境质量监测 1. 监测范围 全省16个省辖市。

 2. 监测指标 遥感监测项目 为土地利用/覆盖数据( 6 大类, 26 小项)

 , 其他项目 为土壤侵蚀、 水资源量、 降水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 COD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等。

 3. 数据报送格式 以省和县为单位的土地利用/覆盖解译数据, 包括 2013 年现状解译数据和 2012-2013 年动态解译数据。

 数据格式:

 coverage。

  11以景为单元的遥感影像数据和以县为单元的遥感影像数据。

 地面核查数据和地面核查报告, 包括核查照片、 核查点统计表和核查报告。

 其他数据:

 降水量、 水资源量、 水土流失、 COD 排放量、 二氧化硫排放量和固体废物排放量。

 ( 2)

 典型...

篇三: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设项目施工期 环境 监测实施方案

  目

 录

  一、方案编制依据 ............................................................... - 1 -

 二、施工期环境监测方案 ................................................... - 1 -

 (一)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 - 1 -

 (二)声环境监测方案 ....................................................... - 3 -

 (三)水环境监测方案 ....................................................... - 5 -

 一、方案编制依据

 根据《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生态影响类》(HJ/T 394-2007)、《建设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技术规范——公路》(HJ 552-2010)、以及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及批复的要求,制定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工程施工期环境监测方案。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报告书,本项目环境功能区划见表 1,主要敏感点见表 2:

 表 1 环境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环境功能区划 环境类别 所在区域环境概况 功能区 区划依据 水环境 增江,龙华至沙迳河段 II 类

 《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试行方案)》(粤府函[1999]553 号)、《关于调整我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通知》惠府[1999]104 号 永汉水,合口段 III 类 公庄河,显村段 III 类 合口水库 IV 类 大气环境 居住、商业、工业混合区 II 类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惠州市环境保护规定》(2002 年 10月 28 日修订)

 声环境 居住、工业混合区 II 类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二、施工期环境监测 方案

 (一)大气环境监测方案

 1 1. . 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本项目施工时对公路沿线环境的大气影响主要是施工扬尘、施工人员食堂火烟及油烟污染物、施工机械及运输车辆排放尾气污染物。因此,大气监测因子选取 TSP 作为监测因子。选取施工期间监测,对施工现场、灰土拌和站及离施工线路距离较近的村庄进行监测。经过对离施工线路 50m 范围内的村庄进行筛选,初步确定现状监测点见表 2,共布设约 10 个监测点,具体布点位置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明确。

 表 2 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监测点位选取 编号 名称 性质 起始位置 所属行政区 方位 宽度 (m)

 第一排建筑物距路

 界距离(m)

 1 施工场地随机监测

  2 施工场地随机监测

  3 新浦(新)村 居民点 AK72+600 龙门县 西边 50 10m 4 横岭村 居民点 AK78+800 龙门县 北边 80 10m 5 榨前村 居民点 AK82+500 龙门县 东边 70 10m 6 钟山下村 居民点 AK86+100 龙门县 北边 100 20m 7 上冚村 居民点 AK91+800 龙门县 北边 50 10m 8 上坝村 居民点 EK123+600 博罗县 南边 60 30m 9 新作塘村 居民点 EK133+800 博罗县 南边 120 30m 10 老屋村 居民点 EK137+200 博罗县 南面 120 10m 监测因子与监测频次见表 3 所示。监测同时对气象参数等进行观测记录。

 表 3 大气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频次 施工场地随机监测 TSP

 施工期间,每季度一次,每次 1 天 灰土拌合站(运行时)

 优化筛选的村庄(见表 5)

 施工期间,每季度一次,每次 1 天,连续监测 12 个小时以上 监测时间初步确定为 2010 年 3、6、9、12 月;2011 年 3、7 月,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2 2. . 监测点位

  根据道路施工的特点,监控点设在无组织排放源下风向 2~50m 范围内的浓度最高点,相对应的参照点设在排放源上风向 2~50m 范围内。

 3. 监测分析方法* *

 监测分析方法按照《大气污染物无组织排放监测技术导则》(HJ/T55-2000)、《总悬浮颗粒物采样器技术要求及检测方法》(HJ/T374-2007)、《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物的测定—重量法》(GB/T15432-1995)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1996)进行。

 4 4. . 监测结果 及评价

 根据监测结果进行达标性评价,根据批复“施工扬尘等污染物排放应符合广东省《大气污染物排放限值》(DB44/27-2001)第二时段‘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的要求”,施工现场和灰土搅拌站执行 TSP≤ 1.0mg/m 3 。

 距离施工运输道路最近村庄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及其修改单的二级标准 TSP 日平均值标准(≤0.30mg/m3 )。

 (二)

 声环境 监测方案

 1. 监测点位

 根据对沿线敏感点进行优化筛选,初步确定进行施工期敏感点噪声现状监测的监测点位见表 4;具体布点位置在现场考察的基础上明确,共布设约 20 个监测点。

 表 4 广河高速公路惠州段施工期噪声现状监测点位 编号 名称 性质 起始位置 所属行政区 方位 宽度 (m)

 第一排建筑物距路界距离(m)

 1 新浦(新)村 居民点 AK72+600 龙门县 西边 50 10m 2 横岭村 居民点 AK78+800 龙门县 北边 80 10m 3 田心村 居民点 AK80+500 龙门县 北边 100 130m 4 榨前村 居民点 AK82+500 龙门县 东边 70 10m 5 径口村 居民点 AK83+500 龙门县 北边 100 140m 6 钟山下村 居民点 AK86+100 龙门县 北边 100 20m 7 打古岭村 居民点 AK88+700 龙门县 南边 150 150m 8 上冚村 居民点 AK91+800 龙门县 北边 50 10m 9 上林村 居民点 AK93+900 龙门县 南边 150 10m 10 沙迳中学 学校 AK94+500 龙门县 南边 80 200m 11 高湖村 居民点 AK96+500 龙门县 南面 100 130m 12 龙田村 居民点 AK97+300 龙门县 南边 150 10m 13 龙华中学 学校 EK102+700 龙门县 南边 80 100m

 14 上枧村 居民点 EK115+200 龙门县 南边 80 80m 15 上坝村 居民点 EK123+600 博罗县 南边 60 30m 16 坝子小学 学校 EK123+700 博罗县 南边 60 180m 17 铁岭惠丰纸厂宿舍楼 居民点 EK125+000 博罗县 北边 50 50m 18 新作塘村 居民点 EK133+800 博罗县 南边 120 30m 19 老屋村 居民点 EK137+200 博罗县 南面 120 10m 20 黄坑村 居民点 EK138+500 博罗县 南边 200 60m

 2. 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根据道路施工现场的特点,监测因子为 L Aeq ,施工期间,每季度进行监测 1次,每次监测 1 天,昼、夜各 1 次。离施工运输道路距离最近的村庄, 每季度进行监测 1 次,每次监测 1 天,每天昼、夜各 1 次(根据施工现场情况,如夜间不施工则只测昼间)。监测时间初步确定为 2010 年 3、6、9、12 月;2011 年 3、7月,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表 5 噪声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频次 施工场地随机监测 L Aeq

 施工期间,每季度一次,每次 1 天,昼、夜各一次 选取为监测点的村庄(见表 4)

 施工期间,每季度一次,每次 1 天,昼、夜各一次 3. 监测分析方法

 参照《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测量方法》(GB12524-90)、《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进行。

 4 4. . 监测结果及评价

 通过监测结果评价施工对周围声环境的影响情况。具体见《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12523-90),村庄噪声现状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如表 6。

 表 6 噪声监测执行标准 单位:Leq[dB(A)]

 昼间 夜间 《建筑施工厂界噪声限值》(GB12523-90)

 土石方 75 55 打桩 85 禁止施工 结构 70 55 装修 65 55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

 60 50 (三)

 水环境 监测方案

 1 1. . 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根据道路施工的特点,环评监测计划,环评批复要求,施工期监测主要关注水环境敏感点的影响情况,因此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见表 7。监测时间初步定为2010 年 7 月;2011 年 1、7 月,具体时间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表 7 水质监测因子及监测频次 监测点位 监测因子 监测频次 见表 9 pH、悬浮物、石油类、COD cr

 一年监测两次,丰水期一次,枯水期一次,每次监测一天 2 2. . 监测点位

 分别在施工路段跨越敏感水域处布设监测点,各监测点取表层河水,监测点位见表 8。

 表 8 水质监测点布设表 序号 点位名称 地理位置 监测点布设位置 1 永汉水合口段(九龙江)

 AK69+800 施工桥位下游 50~150m 范围内设监测点 2 增江龙华段 EK104+000 施工桥位下游 50~150m 范围内设监测点 3 公庄河显村河段 EK127+000 施工桥位下游 50~150m 范围内设监测点 4 合口水库 AK75+300 水库中心水表面下 0.5m 处设取样点,现场考察后确定

 3. 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分析方法见表 9。

 表 9 地表水监测分析方法 序号 项目 分析方法 方法来源 1 pH pH 计电测法 GB12763.4-91 2 石油类/动植物油 红外分光光度法 GB/T 16488-1996 3 悬浮物 重量法 GB/T 11901-89 4 COD cr

 重铬酸盐法 GB 11914-89

  4 4. . 监测结果及评价

 根据《广东省地表水环境功能区划》(粤环函[1999]553 号)、《关于调整我市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水源保护区的通知》(惠府[1999]104 号),增江龙华段监测点位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 类标准,永汉水合口段和公庄河显村段监测点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II 类标准,合口水库监测点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 类标准。具体见表 10:

 表 10 水环境敏感点监测执行标准 序号 项目 执行标准 标准限值 (mg/L,pH 除外)

 II 类标准 III 类标准 IV 类标准 1 pH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6~9 2 石油类 0.05 0.05 0.5 3 COD cr

 15 20 30 4 悬浮物 悬浮物参照执行《农田灌溉水标准》(GB5084-92)

 100

篇四: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代 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的通知》和《中共省委办公厅、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实施方案〉的通知》,全面提升我市环境监测质量和环境管理水平,现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工作目标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按照“创新机制、健全法规、多措并举、综合防范、明确责任、强化监管”的基本原则,立足生态环境保护需要,坚持依法监测、科学监测、诚信监测,到 2020 年,全面建立环境监测数据质量保障责任体系,健全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建立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防范和惩治机制,确保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独立公正开展工作,确保环境监测数据全面、准确、客观、真实。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责任体系,防范和惩治不当干预

 1.明确责任分工。各级党委和政府按照生态环境保护“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建立健全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责任体系和工作机制,并对防范和惩治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负领导责任。

  各级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对环境监测机构负监管责任,其他相关部门要加强对所属环境监测机构的数据质量管理。各相关部门对发现的干预环境监测的行为,应当及时组织调查,并将调查材料移交有干部管理权限的任免机关或监察机关处理。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2.建立约谈机制。对弄虚作假问题突出的区(市),市生态环境局可会同相关部门,公开约谈其政府负责人,被约谈地方就有关问题作出说明和表态,按要求查处和整改,向市生态环境局和相关部门书面报送约谈落实情况。被省生态环境厅约谈的区(市),市生态环境局对相关责任人依照有关规定提出处分建议,交由所在地党委和政府依纪依法予以处理,并将处理结果报省生态环境厅和市委、市政府。

  3.严格责任追究。根据有关规定,对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干扰环境监测活动的行为,依纪依法进行处分处理,并内部通报。对情形严重、影响恶劣的,应当公开通报。着力加强生态环境部门责任追究,对生态环境部门领导干部和相关工作人员干扰环境监测活动的,依纪依法严肃处分处理。

 4.实行干预留痕。环境监测机构按照环境监测干预留痕和记录的有关规定,制定并严格落实干预留痕和记录制度,确保对不当干预行为全程留痕、依法提取、介质存储、归档备查。相关人员要如实记录和保存党政领导干部与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干预环境监测的批示、函文、口头意见或暗示等信息,对不如实记录或隐瞒不报不当干预行为并造成严重后果的,予以通报批评和警告。

  (二)强化数据质量主体责任,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

  5.明确主体责任。建立“谁出数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责任追溯制度,环境监测机构及其负责人对其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准确性负责,采样与分析人员、审核与授权签字人分别对原始监测数据和监测报告的真实性终身负责。对违法违规操作或直接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依纪依法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排污单位对自行监测数据质量负主体责任,要按照法律法规和相关监测标准规范开展自行监测,制定监测方案,保存完整的原始记录、监测报告,对数据的真实性负责,并按规定公开相关监测信息。排污单位不按要求开展自行监测、不公开或不如实公开监测信息的,由县级以上生态环境主管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6.严厉惩处弄虚作假行为。环境监测机构和人员弄虚作假或参与弄虚作假的,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及公安

 机关在各自职责范围内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从事环境监测设施维护、运营的人员有实施或参与篡改、伪造自动监测数据、干扰自动监测设施、破坏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等行为的,依法从重处罚。

  环境监测机构在提供环境服务中弄虚作假,对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负有责任的,要在相关民事公益诉讼或者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中承担连带责任。

  排污单位存在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生态环境部门、公安机关依法予以处罚;涉嫌犯罪的,移交司法机关依法处理;排污单位法定代表人强令、指使、授意、默许监测数据弄虚作假的,依纪依法追究其责任。对通过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等逃避监管方式违法排放污染物的,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实施按日连续处罚。

  (三)健全质量管理体系,严格规范监测行为

  7.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向社会出具具有证明作用的数据、结果的环境监测机构应当依法取得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证书,建立与其环境监测工作范围相适应、覆盖环境监测工作全过程的质量管理体系。

  8.严格规范监测行为。各类环境监测机构和排污单位严格按照国家标准、地方标准和生态环境部统一的环境监测标准规范开展监测活动。严格落实环境监测全过程质量控制制度,保证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

 重点排污单位要依法安装使用污染源自动监测设备,定期检定或校准,保证正常运行。自行开展污染源自动监测的实验室比对,及时处理异常情况,确保监测数据完整有效,并公开自动监测结果。污染源自动监控设备不能正常运行期间,排污单位应按照有关规定和技术规范,自行监测或者委托具有相关监测资质的单位手工监测。逐步在污染治理设施、监测站房、排放口等位置安装视频监控设施,并与生态环境部门联网,确保正常运行。

  (四)加强能力建设,强化监督检查

  9.强化高新技术应用。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高新技术在环境监测和质量管理中的应用,建设涵盖水、大气、土壤、生态、核与辐射、噪声、污染源、环境监测、环境执法等要素的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提升环境管理智能化水平;建设污染源监测网络化管控平台,完善远程管控能力。开展环境监测新技术、新方法和全过程质量控制技术研究,加快便携、快速、自动监测仪器设备的研发与推广应用,提升环境监测科技和质量控制水平。

  10.提升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基层生态环境部门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升对环境监测设施运营维护机构的监管能力和水平。建立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原始数据全面直传上报制度,逐步实现自动监测数据与省级、国家级联网。污染

 源自行监测数据与其他有关证据,可作为环境行政处罚等监管执法的依据。

  11.强化监督检查。生态环境、市场监督管理部门要建立日常监督检查机制,加强部门协调和信息共享,对环境监测机构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

  12.加强社会监督。广泛开展宣传教育,鼓励公众参与,完善举报制度,将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行为的监督举报纳入政务服务热线“12345”和质量监督投诉电话“12365”监督举报受理范围。充分发挥环境监测行业社会团体的作用,推动行业自律。

  (五)大力推进部门协作,统一发布监测信息

  13.健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生态环境部门负责查实具体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事实,公安机关负责查实相关责任人。生态环境部门查实的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案件,尚不构成犯罪的,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对涉嫌犯罪的,应当制作涉嫌犯罪案件移送书、调查报告、现场勘查笔录、涉案物品清单等证据材料,及时向同级公安机关移送,并将案件移送书抄送同级检察机关。公安机关应当依法接受,并在规定期限内书面通知生态环境部门是否立案。检察机关依法履行法律监督职责,有权派员查询、调阅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行政处罚案件,对生态环境部门有涉嫌犯罪案件不移交、公安机关应当立案而不立案等问题予以监督

 纠正。生态环境部门与公安机关及检察机关对企业超标排放污染物情况通报、环境执法督察报告等信息资源实行共享。

  14.推进联合惩戒。各级生态环境部门应当将依法处罚的环境监测数据弄虚作假企业、机构和个人信息向社会公开,通过企业环境信用评价系统在市生态环境局官方网站及时发布,依法纳入公共信用信息平台、人民银行征信系统,实现一处违法、处处受限,相关责任人受处理影响期内不得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人选。

  15.统一发布环境监测信息。生态环境部门建立环境监测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与方式,统一发布环境质量和其他重大环境信息。其他相关部门发布信息中涉及环境质量内容的,应当与同级生态环境部门协商一致或者采用生态环境部门依法公开发布的环境质量信息。

  三、组织领导

  各级各有关部门要按照省、市部署要求,将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列入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明确任务分工、时间节点,采取有力措施,扎实推进各项任务落实。市生态环境局要把各区(市)落实本实施方案情况作为环境管理检查的重要内容。市纪委市监委机关、市委组织部、市发展改革委、市财政局等有关部门(单位)要依规依纪依法,统筹推进责任追究、项目建设、经费保障、执纪问责等相关工作。

篇五: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5〕56 号)、《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四川省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方案》(川办函〔2017〕14 号)和《达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达州市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实施方案的通知》(达市府办函〔2017〕90 号)精神,加快推进我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结合我县实际,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以准确掌握全县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及变化趋势、污染源排放状况、潜在的生态环境风险为核心,以“全面设点、全县联网、自动预警、依法追责”为基本要求,以“部门合作、资源共享、测管协同、分工责任”为工作原则,以“完善网络、信息共享、风险防范、精准服务、强化保障”为主要任务,逐步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 AA 县生态环境监测新格局,及时提供客观准确、统一完整、科学权威的生态环境监测数据和信息,不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风险监测评估与预报预警能力,为服务污染防治“三大战役”,推进绿色发展、建设美丽和谐AA提供基础保障。 二、建设目标

 到 2020 年,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各级各类生态环境监测数据互联共享,监测预报预警、信息化能力和保障水平明显提升,监测与监管有效联动,初步建成环境要素统筹、标准规范统一、责任边界清晰、天地一体、各方协同、信息共享的 AA 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使生态环境监测能力与生态文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三、主要任务

 (一)建设和完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由县环保局牵头,县级相关部门参与,建设跨行业、跨区域,统一规划,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统一规范、数据互补、资源共享、科学高效且涵盖大气、水、土壤、森林、生态、噪声、辐射等要素的 AA 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 1.空气环境监测。目前,AA 县已建成省控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点位 1 个(AA 中学 315 校区监测点位),市控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 1 个(东湖酒店监测点位)。下一步积极优化完善气象要素监测点位,提升监控系统成果运用,新建市控环境空气自动监测点位 1 个(见附件 1)。(县环保局牵头,县气象局、县城管执法局、竹阳街道办事处配合落实) 2.水环境监测。进一步优化断面布设,在东柳河、铜钵河、东河、黄滩河 4 条河流上布设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点位)5 个(见附件 2);在全县 4 条主要河流布设水环境生态补偿监测断面 4 个,新增自动监测设施 2 套(见附件 3);在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 2 个,并新建水质自动监测站 2 个(见附件 4);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布设水质监测点位 56 个(见附件 5);开展城市黑臭水体监测。根据水污染防治要求,适时扩大水质监测网络。(县环保局牵头,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配合落实) 3.土壤环境监测。在全县布设耕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点位 2 个(见附件 6)。根据土壤环境监测需要,适时调整和补充土壤监测点位。(县环保局牵头,县国土资源局、县农林局配合落实) 4.声环境监测。建设覆盖 AA 县建成区的区域声环境、声功能区、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监测点。制定 AA 县主城区声环境功能区划,优化调整城市区域、功能区及交通噪声监测点。加强对城市敏感点的监测,交通噪声及功能区监测逐步实现自动监测,利用噪声自动监测技术和设备对城市交通干线、建筑施工场地、城市广场等重点噪声源进行实时监控。(县环保局牵头,县交通运输局、县城管执法局、县公安局、县住建局配合落实)

 5.辐射环境质量监测。加强辐射环境监测能力建设,提高机动、快速监测能力和应急处置能力。对县级饮用水水源地放射性监测和全县人口密集区域电磁辐射进行监测。(县环保局牵头,县卫生计生局、县公安局、县经信局配合落实) 6.污染源监测。定期发布重点排污单位名单。重点排污单位要严格落实重点排污单位自行监测及信息公开制度,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排放标准的监测要求,按照监测技术规范和质量控制规定开展自行监测,及时上传并公开自行监测数据,并实现污染物排放在线监测系统全覆盖。县级相关部门要密切合作,逐步开展养殖和农业面源、机动车污染源以及挥发性有机物等污染源监测,建立健全包括固定源、面源和移动源在内的污染源监测体系。排污单位组织实施自行监测。(县环保局牵头,县农林局、县公安局、县经信局按职能职责负责配合落实) 7.生态状况监测。在林地和森林、自然保护区、重要湖库湿地、农村地区、城市建成区等区域,开展林地保有量、森林覆盖率、森林蓄积量、湿地保有量、水土流失面积、农村生态环境质量等方面监测。(县环保局、县水务局、县农林局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二)实现生态环境监测信息联网共享和统一发布 1.建立数据集成共享机制。按照政务云建设要求,结合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资源整合需求,建设全县生态环境监测专题信息资源库,与县政府工作监测体系对接,建立大数据分析模型,开展大数据关联分析,实现生态环境监测数据高速汇聚、有效集成、互联互通、共建共享、辅助决策。(县政府办公室、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负责相应工作) 2.统一发布生态环境监测信息。依法建立全县统一的生态环境监测信息发布机制,规范发布内容和发布方式,确保信息发布的权威性,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强化社会监督。(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配合落实) 3.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加强信息安全体系建设,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要求,从技术上统一规划、建设和实施,从管理上统一监管和运行维护,切实提升

 信息安全防护水平。加强环境监测数据及信息的安全管理,建立可靠的数据传输交换通道、有效的数据存储和灾备措施、快速联动的应急响应机制。建立安全工作汇报制度,定期检查各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的安全漏洞,适时调整安全策略和措施。(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三)提升生态环境监测预报预警水平与风险防范能力 1.建立健全生态环境质量监测预报预警体系。健全全县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体系,提高环境空气质量预报和污染预警水平,强化污染源追踪与解析。加快重点流域、水源地水质预报预警体系建设,开展重要湖库、水源涵养区、地下水等水质监测与预警。提高辐射自动监测预警能力,健全包括水、气、土壤、生物在内的辐射环境质量监测预警体系。(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2.严密监控企业污染排放。完善重点排污单位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机制,提高对污染物超标排放等信息的报警和追踪能力,实现对排污单位的智能化监控。增强工业园区环境风险预警能力,提高环境风险防范与处置能力。(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3.提升生态环境风险监测评估与预警能力。定期开展生态状况调查、监测与评估,对生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重点生态功能保护区、重要生态功能区等典型区域的人类干扰、生态破坏等活动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加强耕地质量、农产品产地与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预警能力建设,对农田生态系统(包括耕地质量)进行监测、评估与预警,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环境因子的风险监测、预警与评估。(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四)建立生态环境监测与监管联动机制 1.建立测管协同机制。各级相关部门按法定职责,建立部门监测与监管执法联动的测管协同工作机制,充分发挥行业监测在行业环境监督管理中的作用。在应急管理、抢险救援、自然灾害应对、突发环境事件处置和重大事件处理工作中,建立应急监测服务于应急处置的协同工作机制,有效应对和控制环境污染,保障生态

 安全。环境保护部门应当建立监测与监察执法的协同配合制度,依法履行对排污单位的环境监管职责,形成监测与执法职责分明、同步联动的快速反应工作机制。(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2.建立会商制度。建立网络成员单位定期会商制度。切实发挥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在改善环境质量、防范环境风险、维护生态安全、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推进资源节约和有效利用等方面的基础作用。加强对生态环境异常情况和污染趋势的跟踪监测、对比分析和工作会商,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和建议。加强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的监测分析和工作会商,针对全县和地方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开展特征污染物、重点污染物等专项监测,为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提供技术支撑。(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3.强化生态环境监测成果运用。建立和完善生态环境质量与评估指标体系,将生态环境质量监测结果作为领导干部政绩考核、环境保护督察、环保目标考核、干部离任审计、生态补偿、环境质量改善激励、生态环境损害赔偿、绿色信贷等领域的重要依据。(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五)健全生态环境监测制度与保障体系 1.规范生态环境监测市场。依法推进生态环境监测服务社会化,有序开放排污单位污染源自行监测、污染源自动监测设施运行维护、生态环境损害评估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现状监测、建设项目施工期监测、清洁生产审核、企事业单位自主调查等服务性监测市场。积极推进公益性环境监测领域政府购买服务,包括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运行维护等。加强对从事环境监测服务单位和机构的监管,落实“黑名单”制度。依法查处和追究违反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制度以及监测技术规范等,篡改、伪造或者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行为的机构和人员。严禁行政干预,党政领导干部指使篡改、伪造监测数据的,按照《四川省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试行)》等规定追究违纪违规责任。(县环保局、县工商质监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2.构建与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发展相适应的保障机制。继续加强对全县环境监

 测网络监测机构能力建设、运营维护的投入保障,不断完善生态环境监测体系。建立健全培训制度,不断提高监测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根据生态环境监测事权,将所需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重点保障。按照《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调整环境保护监测津贴的通知》(人社部发〔2015〕100 号)要求,落实环境保护监测岗位津贴政策。(县人社局、县财政局、县环保局牵头,网络成员单位按职能职责落实) 四、工作要求 (一)加强领导。县政府成立 AA 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县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定期研究解决网络建设中的重大问题,指导、监督有关工作措施的落实。成员单位由环保局、发改局、经信局、教科局、公安局、财政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交通运输局、水务局、农林局、卫生计生局、旅游局、工商质监局、统计局、气象局组成。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推动落实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相关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环保局,负责领导小组日常事务,定期召开联席会议。 (二)落实责任。县级相关部门要按照本方案要求,认真做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环保局、国土资源局、住建局、水务局、农林局、卫生计生局、气象局等部门要组织开展本系统监测网络和监测工作现状调查,梳理现有监测点位、指标、技术标准和规范等情况,结合工作实际,制订本部门监测网络建设方案,于 2017 年 9月 30 日前将方案报送至领导小组办公室。各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要加强对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的组织领导,依据本方案并结合实际制订实施细则,明确职责分工,落实各项任务。 (三)强化督导。网络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加强工作协调,适时组织专项督查,确保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工作顺利完成。各有关部门(单位)于每年 1 月底前,将上年度工作进展情况和本年度工作计划报送领导小组办公室。

 附件:1.AA 县“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点位名单 2.AA 县“十三五”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名单 3.AA 县“十三五”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监测断面名单 4.AA 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单 5.AA 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单 6.AA 县土壤环境国控监测点位布设表

  附件 1

 AA 县“十三五”环境空气质量

 自动监测点位名单 序号 点位名称 点位性质 类别 自动监测设备建设情况 建设单位 1 AA中学315校区 评价点 省控 已建成 环保局 2 东湖酒店 评价点 市控 已建成 环保局 3 县政府 评价点 市控 新建 环保局

 附件 2

 AA 县“十三五”地表水水质监测断面名单

 序号 断面名称 所属流域 断面属性 断面功能 类别 备注 1 上河坝 铜钵河 省界 趋势科研 国控

 2 矮墩子 铜钵河 县界 评价、考核 市控

 3 墩子河 东柳河 县界 评价、考核 市控

 4 岗架大桥 东河 入邻水断面 考核 市控

 5 双河口大桥 黄滩河 入邻水断面 考核 市控

 附件 3

 AA 县“十三五”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 监测断面名单 序号 跨界地区 考核 地区 河流名称 断面名称 手动监测方式 自动监测设备建成情况 建设单位 1 AA县—渠AA县 东柳河 墩子河 上下游 新建 AA县

 县 联合监测 人民政府 2 AA县—达州市 AA县 铜钵河 矮墩子 上下游 联合监测 新建 AA县 人民政府 3 AA县—邻水县 AA县 东河 岗架大桥 上游监测 —— —— 4 AA县—邻水县 AA县 黄滩河 双河口大桥 上游监测 —— ——

  附件 4

 AA 县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单 序号 水体名称 断面(点位)名称 水源所在地位置 自动监测设备建设情况 建设单位 1 乌木水库 乌木水库取水口 AA县乌木电厂 新建 AA县

 人民政府 2 龙潭水库 龙潭水库取水口 AA县莲印乡龙潭村 新建 AA县 人民政府

  附件 5

 AA 县乡镇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名单 序号 乡镇 断面(点位)名称 水源地所在位置 备注 1 城西乡 潘家沟 九盘村2组

 2 黄家乡 3 乌木镇 猪井巷 广子村6组

 4 团坝镇 烟山口 赵家村5组

 5 ...

篇六: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境监测设备项目

 实施方案

 泓域咨询

  摘要说明—

 生态环境检测行业是随着污染加重和政府、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监控和治理的日益重视以及对于健康环境的关注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调查和检测是了解、掌握、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是环境信息的主要来源。

 该环境监测设备项目计划总投资 7857.71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5371.1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68.36%;流动资金 2486.5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31.64%。

 达产年营业收入 17811.00 万元,总成本费用 13744.40 万元,税金及附加 151.64 万元,利润总额 4066.60 万元,利税总额 4779.15 万元,税后净利润 3049.95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1729.20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51.75%,投资利税率 60.82%,投资回报率 38.81%,全部投资回收期 4.08年,提供就业职位 331 个。

 报告内容:总论、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市场调研分析、项目建设内容分析、选址科学性分析、土建工程设计、工艺先进性、环境影响说明、安全管理、项目风险情况、节能分析、进度方案、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项目经营效益分析、总结说明等。

 规划设计/投资分析/产业运营

  环境监测设备项目实施方案目录

  第一章

 总论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第三章

 项目建设内容分析

 第四章

 选址科学性分析

 第五章

 土建工程设计

 第六章

 工艺先进性

 第七章

 环境影响说明

 第八章

 安全管理

 第九章

 项目风险情况

 第十章

 节能分析

 第十一章

 进度方案

 第十二章

 项目投资可行性分析

 第十三章

 项目经营效益分析

 第十四章

 招标方案

 第十五章

 总结说明

 第一章

 总论

  一、项目承办单位基本情况

 (一)公司名称

 xxx 投资公司

 (二)公司简介

 公司将“以运营服务业带动制造业,以制造业支持运营服务业”经营模式,树立起双向融合的新格局,全面系统化扩展经营领域。公司为以适应本土化需求为导向,高度整合全球供应链。

 公司基于业务优化提升客户体验与满意度,通过关键业务优化改善产业相关流程;并结合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能化管理,推动业务体系提升。公司不断加强新产品的研制开发力度,通过开发新品种、优化产品结构来增强市场竞争力,产品畅销全国各地,深受广大客户的好评;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建立了稳定的原料供给和产品销售网络;公司不断强化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健全质量管理和质量保证体系,严格按照 ISO9000 标准组织生产,并坚持以质量求效益的发展之路,不断强化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实现企业发展速度与产品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坚持在结构调整中发展总量的原则,走可持续发展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公司秉承以市场的为导向,坚持自主创新、合作共赢。同时,以产业经营为主体,以技术研究和

 资本经营为两翼,形成“产业+技术+资本”相生互动、良性循环的业务生态效应。

 公司将继续坚持以客户需求为导向,以产品开发与服务创新为根本,以持续研发投入为保障,以规范管理为基础,继续在细分领域内稳步发展,做大做强,不断推出符合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保持企业行业领先地位和较快速发展势头。

 (三)公司经济效益分析

 上一年度,xxx 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14185.12 万元,同比增长 10.62%(1362.00 万元)。其中,主营业业务环境监测设备生产及销售收入为11622.76 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 81.94%。

 根据初步统计测算,公司实现利润总额 3199.93 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556.25 万元,增长率 21.04%;实现净利润 2399.95 万元,较去年同期相比增长 272.50 万元,增长率 12.81%。

  上年度主要经济指标

 项目 单位 指标 完成营业收入

 万元

 14185.12

 完成主营业务收入

 万元

 11622.76

 主营业务收入占比

  81.94%

 营业收入增长率(同比)

  10.62%

 营业收入增长量(同比)

 万元

 1362.00

 利润总额

 万元

 3199.93

 利润总额增长率

  21.04%

 利润总额增长量

 万元

 556.25

 净利润

 万元

 2399.95

 净利润增长率

  12.81%

 净利润增长量

 万元

 272.50

 投资利润率

  56.93%

 投资回报率

  42.70%

 财务内部收益率

  20.93%

 企业总资产

 万元

 18603.99

 流动资产总额占比

 万元

 32.33%

 流动资产总额

 万元

 6015.57

 资产负债率

  23.10%

  二、项目概况

 (一)项目名称

 环境监测设备项目

 (二)项目选址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

  (三)项目用地规模

 项目总用地面积 21083.87 平方米(折合约 31.61 亩)。

 (四)项目用地控制指标

 该工程规划建筑系数 72.98%,建筑容积率 1.69,建设区域绿化覆盖率5.76%,固定资产投资强度 169.92 万元/亩。

 (五)土建工程指标

 项目净用地面积 21083.87 平方米,建筑物基底占地面积 15387.01 平方米,总建筑面积 35631.74 平方米,其中:规划建设主体工程 24143.63平方米,项目规划绿化面积 2051.55 平方米。

 (六)设备选型方案

 项目计划购置设备共计 97 台(套),设备购置费 2594.16 万元。

 (七)节能分析

 1、项目年用电量 921388.58 千瓦时,折合 113.24 吨标准煤。

 2、项目年总用水量 16792.28 立方米,折合 1.43 吨标准煤。

 3、“环境监测设备项目投资建设项目”,年用电量 921388.58 千瓦时,年总用水量 16792.28 立方米,项目年综合总耗能量(当量值)114.67 吨标准煤/年。达产年综合节能量 32.34 吨标准煤/年,项目总节能率 26.85%,能源利用效果良好。

 (八)环境保护

 项目符合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发展规划,符合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产业结构调整规划和国家的产业发展政策;对产生的各类污染物都采取了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严格控制在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内,项目建设不会对区域生态环境产生明显的影响。

 (九)项目总投资及资金构成

 项目预计总投资 7857.71 万元,其中:固定资产投资 5371.17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68.36%;流动资金 2486.54 万元,占项目总投资的 31.64%。

 (十)资金筹措

 该项目现阶段投资均由企业自筹。

 (十一)项目预期经济效益规划目标

 预期达产年营业收入 17811.00 万元,总成本费用 13744.40 万元,税金及附加 151.64 万元,利润总额 4066.60 万元,利税总额 4779.15 万元,税后净利润 3049.95 万元,达产年纳税总额 1729.20 万元;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51.75%,投资利税率 60.82%,投资回报率 38.81%,全部投资回收期4.08 年,提供就业职位 331 个。

 (十二)进度规划

 本期工程项目建设期限规划 12 个月。

 项目建设单位要制定严密的工程施工进度计划,并以此为依据,详细编制周、月施工作业计划,以施工任务书的形式下达给参与工程施工的施工队伍。项目承办单位一定要做好后勤供应和服务保障工作,确保不误前方施工。

 三、项目评价

 1、本期工程项目符合国家产业发展政策和规划要求,符合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及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环境监测设备行业布局和结构调整政策;

 项目的建设对促进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环境监测设备产业结构、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的调整优化有着积极的推动意义。

 2、xxx 集团为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拟建“环境监测设备项目”,本期工程项目的建设能够有力促进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经济发展,为社会提供就业职位 331 个,达产年纳税总额 1729.20 万元,可以促进 xx 新兴产业示范基地区域经济的繁荣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地方财政收入做出积极的贡献。

 3、项目达产年投资利润率 51.75%,投资利税率 60.82%,全部投资回报率 38.81%,全部投资回收期 4.08 年,固定资产投资回收期 4.08 年(含建设期),项目具有较强的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

 4、引导民间投资参与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国务院办公厅转发财政部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关于在公共服务领域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指导意见》,要求广泛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为推动《中国制造 2025》国家战略实施,中央财政在工业转型升级资金基础上整合设立了工业转型升级(中国制造 2025)资金。围绕《中国制造 2025》战略,重点解决产业发展的基础、共性问题,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带动产业向纵深发展。重点支持制造业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加强产业链条关键环节支持力度,为各类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产业和技术支撑。加强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培育和支持,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提高专业化生产、服务和协作配套的能力,为大企业、大项目和产业链提供

 零部件、元器件、配套产品和配套服务,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发展一批专业化“小巨人”企业,不断提高专业化“小巨人”企业的数量和比重,有助于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走专业化发展之路,提高中小企业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水平,增强核心竞争力。undefined

 综上所述,项目的建设和实施无论是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还是环境保护、清洁生产都是积极可行的。

 四、主要经济指标

  主要经济指标一览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指标 备注 1

 占地面积

 平方米

 21083.87

 31.61 亩

 1.1

 容积率

  1.69

  1.2

 建筑系数

  72.98%

  1.3

 投资强度

 万元/亩

 169.92

  1.4

 基底面积

 平方米

 15387.01

  1.5

 总建筑面积

 平方米

 35631.74

  1.6

 绿化面积

 平方米

 2051.55

 绿化率 5.76%

 2

 总投资

 万元

 7857.71

  2.1

 固定资产投资

 万元

 5371.17

  2.1.1

 土建工程投资

 万元

 3118.50

  2.1.1.1

 土建工程投资占比

 万元

 39.69%

  2.1.2

 设备投资

 万元

 2594.16

  2.1.2.1

 设备投资占比

  33.01%

  2.1.3

 其它投资

 万元

 -341.49

 2.1.3.1

 其它投资占比

  -4.35%

  2.1.4

 固定资产投资占比

  68.36%

  2.2

 流动资金

 万元

 2486.54

  2.2.1

 流动资金占比

  31.64%

  3

 收入

 万元

 17811.00

  4

 总成本

 万元

 13744.40

  5

 利润总额

 万元

 4066.60

  6

 净利润

 万元

 3049.95

  7

 所得税

 万元

 1.69

  8

 增值税

 万元

 560.91

  9

 税金及附加

 万元

 151.64

  10

 纳税总额

 万元

 1729.20

  11

 利税总额

 万元

 4779.15

  12

 投资利润率

  51.75%

  13

 投资利税率

  60.82%

  14

 投资回报率

  38.81%

  15

 回收期

 年

 4.08

  16

 设备数量

 台(套)

 97

  17

 年用电量

 千瓦时

 921388.58

  18

 年用水量

 立方米

 16792.28

  19

 总能耗

 吨标准煤

 114.67

  20

 节能率

  26.85%

  21

 节能量

 吨标准煤

 32.34

  22

 员工数量

 人

 331

 第二章

 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

  一、监测设备景气度及市场发展空间分析

 (一)、监测行业景气度分析

 生态环境检测行业是随着污染加重和政府、社会对于环境保护、监控和治理的日益重视以及对于健康环境的关注而发展起来的,环境调查和检测是了解、掌握、评估、预测环境质量状况的基本手段,是环境信息的主要来源。

 随着“十三五”环保规划的出台,以及在各项新的环保政策的指引下,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市场得到了稳步发展。2017 年,我国共计销售各类环境监测产品 56575 台,同比 2016 年增长 38.5%。

 随着国家对环境质量监测要求的不断提高,监测范围的不断扩大和频次的增加,以及监测需求量大幅上升,我国环境监测行业也持续发展。2017 年,我国环境监测设备行业的总销售额突破了 65 亿元,同比增长了 1.56%。

 2015 年 7 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建设方案》。明确提出到 2020 年,全国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基本实现环境质量、重点污染源、生态状况监测全覆盖。2017 年 6 月环保部印发《2017 年国家生态环境监测方案》,系统布置了全国环境监测重点任务。明确

 了大气环境监测的商业模式:城市空气质量监测为国家事权,中央财政保障经费。由中国环境监测总站(以下简称总站)委托第三方运维公司承担日常运维。区域(农村)空气质量监测为国家事权,中央财政保障经费。由总站委托地方环境监测机构或第三方运维公司承担日常运维。

 蓝天保卫战政策力度不减,大气监测下沉至县、镇一级。2018 年7 月,环保部发布《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要求到 2020 年,SO2、NOX 比 2015 年下降 15%。未达标地级及以上城市 PM2.5 比 2015年下降 18%。蓝天保卫战的考核指标进一步趋严,大气监测作为市、县、镇级大气治理的主要抓手,在十三五末期将持续高景气。

 大气环境治理需求推动大气监测设备销量高增速。2010-2017 年大气监测销量主要在 2012、2015、2017 年增速较大。其中 2012 年主要因为大型国控点、省控点开始采购。2015 年主要是《穹顶之下》播出以及大气十条的出台导致地方政府对空气质量监测设备的采购猛增。2017 年,京津冀大气网格化的铺开,使得以单台 10 万元的遥感监测为主要设备销量激增。事件性、政策性的因素背后是大气环境监测、治理需求的释放。在十三五末期,蓝天保卫战依旧是大气监测行业的主要推动因素,预计监测、治理需求保持高增速。

 环境监测行业龙头市占率不断提升。中国环境监测总站每年统计监测行业销售额前 60 家左右的企业,2017 年 CR60 的销售额约 65 亿元,估计整个监测行业的市场空间在 200 亿/年,行业格局较为分散。从样本数据看,监测龙头 CR5(聚光、先河、雪迪龙、中节能、宇星)占比前 60 家企业的销售额由 2011 年的 32%提升至 2017 年的 48%。龙头集中度明显。监测数据是各级政府环境治理的重要依据,数据真实性和有效性是生命线,环境监测行业品牌溢价能力远远...

推荐访问:环境监测实施方案 环境监测 实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