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食品为什么老出安全问题(下)

时间:2022-11-10 14:05:05 来源:网友投稿

以前读过一本名为《食品安全》的专著(美国纽约大学营养与食品研究中心主任玛丽恩·内斯特尔教授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有中译本),直感叹科技高度发达的美国,居然也存在如此之多之“黑”的食品安全问题,也有这样那样的恐惧、愤怒乃至信任危机,足可见“人同此心,情同此理”。

事实上,近年来在欧洲发生的“疯牛病事件”和“二恶英事件”,以及在我国发生的“酱油风波”“月饼风波”“瘦肉精事件”“奶粉事件”等等都清楚地表明:食品安全问题已超越了国界,不仅涉及广大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与健康,还涉及整个行业乃至一个国家的声誉,而经济利益的损失则更不待言了。同时,这些事件引起的波澜还会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发展以及国际间的纠纷。其造成的有形损失有数字可以统计,而无形的损失则无法统计,并永远留在消费者心头。

因此,正如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的一位负责人所言:关注食品安全这一世界性的问题,用科技和法制的手段对危害食品安全的因素实施有效监控,加大食品安全科技投入,建立健全国家食品与生物安全监测体系及其控制网络,乃是中国食品界在21世纪必须要做的工作。

近10多年来,我曾就食品卫生与食品安全问题采访过许多专家。他们常常提到,宜科学区分不同性质和不同程度的食品安全问题。具体而言,对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要不同对待,产品超标问题不能一概以下架召回为论(参考美国食品问题分类管理信息)。这三类不同性质的问题,简单地说就是:(1)违法犯罪类,如阜阳劣质奶粉、苏丹红产品等;(2)子虚乌有类,如假冒三鹿、蒙牛被投毒、立顿茶氟超标、高露洁牙膏事件等;(3)生产质量偏离类:如雀巢奶粉碘超标等。

同时,还应正确认识食品工业的产业链特点:从田间到餐桌的食品工业产业链的特点,决定了这个行业的特殊性,包括社会责任重、对社会安定的影响大、紧密关联“三农”等等。

从食品检查的结果来看:我国食品质量安全的根由在于食品加工企业,切实从源头上把好产品质量安全关非常重要。对于诸多食品质量安全问题的出现,国家质检总局有过深刻的分析:第一,绝大多数食品生产企业规模过小,基本上属于家庭作坊式的,根本不具备生产的工艺、设备和条件,所以也无法保证食品安全。第二,相当数量的食品企业不具备检验能力,原材料进厂不进行任何形式的生产把关。第三,企业管理混乱。大量的作坊式企业根本没有什么管理,一些企业属于无证生产,生产人员素质低,没有培训,更没有考核,难以保证产品质量。第四,一些企业见利忘义,过量使用增白剂、防腐剂、色素,甚至用冰醋酸勾兑酿造醋,用工业食盐生产假冒伪劣食用油。

显而易见,抓食品安全时,就检查而检查,就处罚而处罚,那真是下下之策,真正的上上之策应该是在发展中提升产业素质。这提示我们:在“治标”的同时,得设法将各方面的力量和关注转移到“治本”上来。

推动食品安全体系建设,是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正途。社会舆论监督、消费者保护虽然有着积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必须尽快推进“体系”建设,用长效机制解决问题。食品安全毕竟不能仅靠社会舆论和消费维权等社会力量解决(人治),而应通过制度化建设(法治)形成一套完整的信用体系来公平、公正、公开地解决。因此,对食品安全的工作重心和社会关注热点,应及时转移到体系建设上,将社会资源集中到这个正确的方向上才能事半功倍。

推荐访问:安全问题 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