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春节期间调研报告10篇

时间:2022-11-11 17:10:07 来源:网友投稿

春节期间调研报告10篇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春节民情风俗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春节期间调研报告10篇,供大家参考。

春节期间调研报告10篇

篇一: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节民情风俗调查报告

 调查背景及目的

 春节,俗称过年,是中华民族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春节历史悠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

 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很多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乞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活动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名族特色。地分东西南北,我国各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风土人情,在春节习俗上也各有特色各有看点。

 调查对象

 1、区域本次调查区域为重庆市东北部山区,以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为重点调查对象。

 2、人群

 本次调查的目的是了解当地的春节习俗,调查人群为当地居民,对人群年龄等不再细分。

 调查经过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实地调查方式,走访万州、云阳两地的城乡,观察当地居民在春节期间的行为,并向其询问具体习俗。调查的第一站是万州区枇杷坪某街道居民秦伯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六,距离除夕大年夜还有三天时间。秦伯家刚刚乔迁新居,正在宴请宾客庆祝,当地人称“贺房子”。

 从秦伯口中得知,由于临近春节,腊月里许多都是大吉大利的好日子,摆酒席的人特别多,酒楼至少得提前一个月预定。另外在万州王家坡地区,调查员走访了几家大型商场和超市,发现里面都是人头攒动,生意十分火爆。一打听,人们都在忙着置办年货。给自己和家人买身新衣裳,给家里添置些红红火火的装饰品,买些待客用的糖果、瓜子、饮料等。

 第二站是万州区郭村镇某村居民王婆婆家,时间是农历腊月二十九,正是 20xx 年的最后一天。王婆婆平时和老伴儿两个人住在家里,儿孙们都在外地工作生活。今年过年,儿孙们都从外地赶了回来陪老两口欢度春节,老两口乐得嘴都合不上了。

 王婆婆一家四世同堂,一大家子人都在为年夜饭忙碌着,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第三站是云阳县滨江路张女士家,时间为农历大年初二,张女士一家正准备出门去拜访孩子的外公外婆。张女士夫妻二人提着为二老准备的新年礼物,签着他们的女儿,乐呵呵的出了门。

 最后一站是云阳县江口镇某村居民黄先生家,是时间是农历正月初六。黄先生一家基本结束了走亲访友,回到自己家里,收拾收拾准备投入新一年的奋斗之中,向着幸福生活继续努力前行。

 此次调查共经十天,从节前到节后,观察了解到了重庆市东北部地区居民在春节期间的习俗,为调查结论的得出奠定了良好基础。

 调查结论

 经过调查,关于重庆市东北部山区的春节习俗,得出以下结论:

 1、该地区居民和全国所有群众一样都十分看重春节这一重大节日。由于该地区的外出务工人员特别的多,尤其是在农村,空巢家庭十分普遍。临近新春佳节,许许多多在外打拼的人都回到了自己的老家看望父母亲人,一家人聚在一起吃顿热腾腾的年夜饭。

 比较有特点的是,该地区居民十分看重除夕当天的午饭,菜品十分丰盛,猪头肉、鸡和鱼是必不可少的。吃饭前会先在屋外点燃一挂爆竹,在屋内饭桌旁先烧几张纸钱,桌上摆好三荤三素三碗饭三碗酒,请祖先来吃顿团圆饭,撤掉后才能开饭。相邻的几家人之间还会比比谁家更早开饭,抢个步步争先的好彩头。

 2、当地人在祭祖方面十分看重,节前一定会给自家祖先“上坟”,即除掉坟上的杂草,给坟上添些新土,有些家庭还会让每一个成员都来添土,表示对祖先的尊敬,同时乞求祖先的保佑。在过年的时候会给祖先烧纸钱、上香、放鞭炮、挂坟票,随着经济实力的提升,一部分人会同时在坟前放烟花。当地人十分看重风水玄学,据说明年是闰年,闰年不能动坟,除草添土都不行,只能烧些纸钱之类的。

 3、该地区居民在尊重传统的情况下也会有些变通,比如说守岁,现在很少有人会真的一夜不睡,通常只会等到零点钟声响起,燃放过爆竹烟花过后便去睡了。听说先前当地还有在零点时放十二个大炮仗的习俗,由于安全系数实在太低,出现过很多起被鞭炮炸伤的事故,这个习俗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在继续坚持了。

 4、正月初一是新年的第一天,在这一天会有很多的忌讳,不能说不吉利的话,不能做不吉利的事,总之一切都要大吉大利,为新的"一年求个好的开始。有趣的是大年初一这一天,家长不能吵吵着叫孩子起床,那样不吉利,很多家长会在睡觉前叮嘱孩子一定要自己早起,遇上睡懒觉的小孩儿家长可就没法了,既不能打也不能骂,只能由着他了。

 5、在该地区走亲访友非常的普遍,大年初二是回娘家的日子,很多小孩便随着父母去拜见外公外婆。从大年初二开始,大家便忙碌着走亲戚了。为了避免客人来了主人却走亲戚去了这样的尴尬情况,一般会约好某一天去某人家里拜年,这样大家才都方便安排。

 6、当然了,压岁钱是少不了的。一般是长辈给晚辈给压岁钱,晚辈也会给长辈钱,但不叫压岁钱,只能说是晚辈的一点心意,孝敬长辈的。如果初次带男朋友或女朋友回家的话,几乎会收到所有长辈的压岁钱。初次随父母走亲访友的婴儿也一样,不光长辈给,已经工作的哥哥姐姐也会给压岁钱。

  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当地很多的春节习俗和全国其他地方的习俗相差不大,大致上都是在春节讨个大吉大利的好彩头,为新的一年做个好的开始,寄托了人们对将来的希望,对更加美好的生活的憧憬。

篇二: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人:

 马雨柔

 为响应我院对此次寒假社会实践活动的具体要求, 改变学习方式, 拓展学习资源, 拓宽发展空间; 激发学习兴趣, 增进生存体验; 形成服务意识, 强化社会责任。

 我们在重庆市各市区及乡 村开展了体验民俗文化, 感受节日氛围的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新春佳节来临的契机, 依靠自己所学专业知识、 专业技能, 我们顺 利地完成了此次寒假社会实践作业。

 实践内容:

 在开展活动之前, 根据我们各自的特长及优势结合实际, 进行了分配。

 在调查新春佳节来临之际大连市的文化习俗时, 我们采取先农村后城市的方法进行调查, 在此期间我们发现重庆人的过年习俗其实和东北人的差不多。

 过年讲究热闹、 喜庆, 年俗也特别多。

 有民谣道出过年的习俗:二十三, 送灶王; 二十四, 扫房子; 二十五, 冻豆腐; 二十六, 去买肉; 二十七, 宰公鸡; 二十八, 把面发; 二十九, 蒸馒头; 三十晚上熬一宿; 初一、 初二满街走。

  小年祭灶

  腊月二十三, 过小年, 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 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望“灶王爷” 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 关东糖等小食品, 由胶状麦芽糖制成, 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扫尘

  腊月二十四, 为扫尘之时, 其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 晦气统统扫出门。

 在年前将房间里外打扫干净, 为一年最大的一次大扫除, 也叫除旧迎新, 彻底清理粉刷干净迎接新年。

  春节的准备

  杀猪:在农村, 旧时没有冰箱, 最好的杀猪季节为春节前, 一是喜庆, 二是此时天气最冷, 可以保存较长时间, 杀猪的时候要宴请左右邻居好几桌人热热闹闹的, 现在也有二十六买猪肉之说。

 蒸馒头:旧时为了 春节期间来客人做饭锅不够之备, 所以要提前蒸几锅馒头备用, 也为春节祭祖用, 也做粘豆包之类, 二十八把面发、 二十九蒸馒头即指此,也有称二十九把油走, 意指做油扎食品。

 置办年货:采购春节用品, 如无论家里已经多出多少碗筷, 为了 人丁兴旺所以每年春节都要买几个; 给孩子买新衣服, 以图喜庆; 春节期间出去给长辈拜年的礼物等等。

  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 春贴、 对联、 对子、 桃符等。“门心” 贴于门板上端中心部位; “框对” 贴于左右两个门框上; “横披” 贴于门媚的横木上; “春条” 根据不同的内容, 贴于相应的地方; “斗斤” 也叫“门叶”, 为正方菱形, 多贴在家俱、影壁中。

 贴春联时间是不固定的, 一般是在二十九或者三十早上。

  贴窗花、 挂年画 窗花不仅烘托了 喜庆的节日气氛, 也集装饰性、 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在我国是一种很普及的民间艺术, 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 所以也被称其为“窗花”。

  福倒(到)

 了

  每逢新春佳节, 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 墙壁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 字。

 “福” 字代表着“幸福”、“福气”、“福运”。

 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都将“福” 字倒过来贴, 表示“福倒(到)

 了”。

 民间还有将 “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 图案有寿星寿桃、 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 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 家家写大字” 的说法, 写的就是“福” 字。“福” 字以前多为手写。

 现在市场上、 商店中均有出售。

  请财神

  每家为了来年财源广进, 春节都要请财神, 有的是送上门的, 说是请都要花钱买, 但是绝对不能说买。

  祭神祭祖

  春节时,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 有蜜供、 萨其马等, 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 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 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 后来就和“吉庆有余”、“连年有余” 相联系。

 鱼既是美食, 也是供品。

 祭祖也是很重要的, 有传下家谱的就要给祖宗供奉丰盛的祭品、 上香, 全家男丁都要祭拜, 也有在除夕之夜烧纸送 “钱”祭祖, 祭祖一般要到初三结束, 在结束前女婿是不允许看丈母娘家家谱的。

 守岁与“年夜饭”

 东北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

 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 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 从掌灯时分入席, 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菜必须要有鱼(年年有余),有鸡(大吉大利), 其他的随自己喜欢的定。

 在这“一夜连双岁, 五更分二年” 的晚上,家人团圆, 欢聚一堂。

 主食是饺子, 饺子的说道很多, 最好是猪肉芹菜的, 要选两个饺子一个放硬币, 一个放糖, 看谁能吃到, 谁吃到了就祝福来年一年财源广进, 幸福甜蜜。

 其实这个祝福很好, 谁吃到了都是一家人的服气。

 饺子煮好了要从锅心涝第一下几个丢外面去, 据说是为了敬给过路鬼魂。

 全家人围坐在一起, 茶点瓜果放满一桌。过年摆供, 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

 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 干果、 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 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 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放鞭炮

  年夜饭做好还没吃之前要放烟花鞭炮, 这是孩子门最喜欢的节目了。

 其实烟花春节一般要放两次的除夕和元宵夜, 鞭炮就多了, 除夕晚饭和年夜饭前, 初一早中晚饭前都要放, 还有逢五的日子, 等等。

  初一初二不扫地

  大年初一、 初二这两天, 孝感人不扫地、 不挑水、 不生火, 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初三才开始挑水, 并在井台边烧纸钱, 说是“买水”。

 门神要在初二取下烧掉。

  拜年

  年夜饭吃完后孩子要给长辈拜年, 给爸妈、 爷爷奶奶、 叔叔伯伯磕头, 然后大人准备红包, 成年人也要给父母拜年, 祝福老人长寿、 健康。

 然后就是从初一开始要带上礼物给亲朋好友等等挨家挨户拜年, 要很多天。

 一般已婚男子携全家除夕、 初一要在父母家过年, 初二要到岳父家拜年。

 也有“初一不出门、 初二拜家庭、 初三初四拜丈人” 之说。

 “破五” 吃饺子

  “破五” 吃饺子, 承载了人们期盼吉利、 幸福的寓意。

 清晨起, 家家户户放鞭炮, 尤其放“二踢脚” 被称作“崩穷”, 把“晦气”、“穷气” 从家中崩走。

 正月初六“送穷”

 正月初六“送穷”, 是我国自古就有的一种很有特色的过年风俗, 其意就是祭送穷鬼。

 早在宋朝时, 送穷风俗已相当普遍。

 宋以后, 送穷风俗依然流行。

 送穷风俗的仪式大多是:

 送穷时, 既要为“穷鬼” 准备象征性的车船, 还要给“穷鬼” 带上干粮。

 有的地方还有“以芭蕉船送穷” 的做法。

 看来, 各地送穷,各有各的办法。

 民间广泛流传的送穷习俗, 反映了我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 迎接新一年美好生活的传统心理。

  糖瓜祭灶

  东北有首民谣:“糖瓜祭灶, 新年来到”。

 老东北过年要祭灶———希冀“灶王爷”保佑全家平安。

 祭灶时用的是糖瓜、 关东糖等小食品, 由胶状麦芽糖制成,甜中略带些酸味儿。

 春节时, 老东北祭神祭祖一般用糕点, 有蜜供、 萨其马等, 这些不仅是东北地区满蒙等少数民族的食品, 也是东北人家中必备的食物。

 东北人还有除夕夜吃鱼的习俗。

 鱼必须是鲤鱼, 最初是以祭神为名目, 后来就和“吉庆有余” 相联系。所以, 鱼既是美食, 也是供品。

 老东北过年还会备很多糖果、 干果、 瓜子和“杂拌儿”。

 所谓“杂拌儿”, 就是现在的什锦果脯。

 这些小食品是人们围炉闲坐、 守岁辞岁时的美食。

 因为东北主要人口迁徙到东北的历史不是很久, 所以东北的习俗都带有一些外来或是中原习俗在其中, 又有流失, 又相互融合, 聚居于不同地区的人口的习俗也是不一样的。

 送灯在东北来说是一个比较流行的祭祖习俗。

 在元宵节时,家家都做面灯,而灯形如碗盏,俗称灯碗。

 用玉米面做成的叫金灯,用白面做成的叫银灯,用荞麦面做成的叫铁灯,做成型后上锅蒸熟后,插上用棉絮缠裹的芦苇做成的灯芯,面灯碗里倒满灯油,面灯就算做成了 。

 然后依次把这些面灯送到祖宗板上、 天地板上、 皂王板上,送到仓库、 牛马圈、 井台、 碾磨房等处,送到大门旁、 大路口。

 然后要把这面灯送到墓地,放在已故亲人的每个坟头上。

 而现在大多采用红色的蜡烛来代替原来的面灯, 油灯了, 红色蜡烛表示喜庆, 天刚刚黑的时候, 家里的男人带着灯, 纸到自家的祖宗的坟头前, 给先辈烧纸, 在茔门口点燃蜡烛,即为送灯, 然后在回家的路上遇上十字路口都要点一支灯, 女人在家里给家里灶台, 猪羊圈, 井口, 粮仓旁, 牲口圈都要点上灯, 而且在屋内要点上一家人的属相以示一家平安, 至于送灯的意义不同的地方传说也不一样, 有一说是:

 送灯是给老祖宗照亮抓虱子, 在十字路口送灯是要老祖宗回家过灯节能找到回家的路,当然送灯也有送丁之意, 希望祖宗能够保佑自己家族能够人丁兴旺, 后代千万。

 实践总结:

 春节, 全国各地除了一些共同的习俗外, 各个地方也有自己的地域色彩。

 如东北的春节习俗除了和北方许多地区一样之外, 自身保留了一些古老的习俗。

 近些年来, 社会上关于传统民间习俗问题的争论不少。

 有人认为应该移风易俗, 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

 但反对者认为, 如果把以前的习俗都改了, 节日就会不像节日, 不利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有人提出, 如果一律不放鞭炮, 那么过年还像过年吗? 正因为此, 所以一些城市在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后, 又改为有条件的开禁。

 由于价值取向不一样, 喜好不一样, 遇到具体事物时, 各人会有各人的选择和判断。

 对于传统习俗, 我们不妨采取包容的态度, 允许大家保留各自的观点和做法。

 随着社会的发展, 当绝大多数人的认识趋于一致时, 自然而然就实现了 与时俱进。

 如果不顾现实和民众心理, 单凭理想就去推行所谓的新政策、新观念, 那会遭到群众抵制的。

 传统习俗的形式和内容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我们只可因势利导, 顺势而为……

篇三: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于人们春节消费情况的调查报告

 关于 人们春节消费情况 的调查报告

 学

 生:XXX

  (XXXXX学院 XXXX 级 XXXX班,学号 XXXXXXXXXXXX)

  前 言

  春节已过,在这个传统而又重大的节日里,喜欢热闹、喜庆的家乡人民都选择了怎样的方式“过大年”呢?她们的年夜饭都在哪里吃的?哪些消费领域最能吸引人们的眼球?今年的“黄金周”是否依然金光灿烂?孩子们的消费方式又有哪些不同呢?有人说:“这一年的辛劳赚来的钱,正是为了欢渡春节。”因此也就是说,这是一年中花钱最多的一次节庆。于是,趁势我就春节消费情况进行了一次调查。

 一、 消费投向在哪里?

 在调查中,大人们的消费投向可谓五花八门,各种方式都在选择之列。不过,购置衣服以微弱票数胜出。其次是餐饮,再次是送礼,接下来还有文化娱乐、压岁钱、购置日用品、旅游等。

 (一)

 新年就要穿新衣

 春节期间购物往往是一些女士在节日期间的首选。在一家公司上班表姐告诉我,她们这些职业女性因为工作关系平常难得凑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在一块,刚好利用休假时光快快乐乐地逛街购物。据了解,有表姐这样想法的大有人在。一些职业女性和家庭妇女平常都是没有充分的时间逛街购物,春节的休假正好能够弥补。一位平常只在家围着老公、孩子干家务的阿姨说,“往常在家里就是围着灶台、洗衣机转,根本没有自己的时间。现在她们都休假了,我也要放松放松,买几件称心的衣服好好地打扮打扮自己。” 另外,给爱人、孩子添置新衣,也是春节女士们不可缺少的“工作”之一。

 (二)

 民以食为天

 对很多人来说,春节活动基本上围绕吃进行。家乡人春节期间在食品方面到底要花多少钱呢?一位收银员告诉我,大概在节前 20多天,超市就进入销售高峰,顾客一次购物花费大多在 200元至 600元之间,有不少还上了千元,卖出去的东西绝大部分是食品。“有一次,一个五口之家买了 1000多元的食品,装了好几辆手推车,她们的孩子还吵着说不够呢。”收银员笑着说。在购买食品方面,我了解到,有以下几种食品几乎成为了家家必备的。有各类小食品、糖果、瓜子、饮料、葡萄酒。可是除了葡萄酒所占花销较大,约达到六七十元外,其余各项基本在三四十元左右。

 餐饮消费也是家乡人民春节的一大消费支出之一。对多数人来说,春节期间走亲串友是常情,既然是走亲访友那就免不了吃吃喝喝,我从家附近的一些酒楼了解到,今年春节从三十到正月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初五的酒席早 20天前甚至更早就被预定一空。一家酒店的大堂经理告诉我,在她们这预定酒席的平均消费大多为六七百元,有些还超过千元。“民以食为天嘛,何况还是过节呢。”

  在酒店消费的市民大多是图个方便,不愿亲自下厨,但也有不少人为追求家庭气氛,在家里设宴招待亲友的。家住红星小区的王先生说,“大过年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不就是图个开心嘛,犯不着上酒店花那冤枉钱。”

 (三)

 送礼开销过大

 亲戚朋友互相拜年,自然少不了送礼。如今,送礼已经成了过年支出的很大一部分,有的家庭甚至超过了吃的支出。对一些居民进行了随机调查,过年的人情消费最多超过 5000元,最少的也有近千元,这其中包括给亲朋好友的礼品、礼金,给孩子的压岁钱等。

 一位吴先生说,一年只过一次年,亲戚朋友间总要是要走动一下的,又不能空着手去,现在的人品位高了,送低档的东西显得寒酸,给每个孩子的压岁钱就不能少于 200元。粗粗算一下,春节期间送礼的钱就达到 多元。

 其实,春节人情消费的增加只是一个缩影,不但是春节,就是平时,人情类的消费也占了人们消费中的很大一部分,成为一项很主要的消费。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随着家乡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人情消费也在不断上档升级,礼金数额水涨船高。人情类消费的增加也成很多人的沉重负担。一位去年春节期间人情类消费达到 3000多元的李先生无奈地对我说:“人情费超过了小孩学费,面对众多的人情费,我真的有点捉襟见肘。”

 从调查中能够看到,人们习惯将白酒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选择白酒送礼的家庭比率达 69%,平均送礼金额中也是白酒最高达到 143.94元。

 (四)

 快快乐乐春节游

 近年来,春节游一直很火爆。我在市里的一些旅行社了解到,一些旅游线路基本排满。在春秋旅行社报表上,大年初一和初二的海南游都是“满座”,而前来咨询的市民仍是络绎不绝。

 “如果天气晴好的话,外出旅游的人还会多些呢。”一旅行社工作人员告诉我。对于很多人来说,春节是个团圆的的日子,也是游玩的日子,一位熊先说:“我挺喜欢旅游的,但不知道春节期间天气怎样,如果天气不是很坏,带着亲戚朋友一起自驾游也是件快乐的事。”

 调查显示,在旅游形式上,57%的人选择随团出游,43%的人选择自助旅游。在地点上,广东、厦门、深圳、云南等气候宜人的南方和气候相对寒冷的北方城市(如哈尔滨、长春等)最受欢迎。在境外游方面,香港仍是许多人的首选。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二、 春节打算在哪过?

 相对于“五一”、“十一”、元旦等节假日,调查显示春节是最深人关注的节日。在被采访者中,83%的人认为,在所有节日中,春节是最重要的,也是必须要过的一个节日。53%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度过春节,16%的被采访者表示要以旅游的方式度过春节,27%的被采访者表示要以走亲访友的方式度过春节,有4%的被采访者称,她们会以知识充电或健身的方式度过春节。

 三、 年夜饭在哪里吃?

 关于今年的年夜饭,62%的被采访者表示要在家里吃,38%的被采访者表示会选择近几年流行的方式,在酒店里享受店家推出的年夜大餐。在饭店里吃年夜饭,48%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1000元以下,21%的消费者预计消费在 1000~ 元,13%的消费者预计消费 ~3000元,有 8%的消费者称,她们的预计消费在3000~5000元,有 10%的消费者打算在年夜饭这一项上花费 5000元以上。

 在一些酒店了解到,酒店推出的 1666元、2888元的年夜饭在除夕之前约十天就被订购一空,且比去年预定量要多出 10%。而“豪华级”的 6666元、8888元年夜饭的预定量较比前几年有所下降。这说明了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消费观念改变的同时,已经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初步养成了节约的习惯,不再刻意追求“天价”带来的那份虚荣,而是选择过一个富裕而不浪费的春节。

 四、 春节应当怎样过?

 春节是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而如今那浓浓的年味似乎越来越淡。在对待春节的态度上,有 63%的人认为现在春节年味太淡,缺少传统文化,希望能过一个传统型的春节,16%的人认为现在的春节简单轻松,比传统春节要好,据我了解,这么认为的大多数位年轻人,另有 21%被采访者认为现在的春节和“五一”“十一”长假没有什么两样。

 五、 过年送礼送什么?

 69%的被访者表示春节送礼会选择白酒,27%的被访者表示会选择一些保健品送亲友,极少数被访者表示会选择其它有意义或对方真正需要的礼品。由此能够看出,春节送礼还是停留在送传统礼品上,并没有深入实际的考虑。

  六、 压岁钱该怎样花?

 随着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孩子们的压岁钱也是越来越多。那么,这些交到孩子手里的钱,是怎样花的呢?对部分初中学生作了调查。调查发现,近八成中学生的压岁钱在 800元左右,超过 1000元的和低于 500元的在少数,极少数的学生压岁钱在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1500元左右。她们的压岁钱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用压岁钱上网,买游戏卡,为自己添置新衣服及饰物,买平时就喜欢的图书,购买高档文具,请同学一起去吃肯德基、德克士等洋快餐。

 调查中,很少有学生提出会把压岁钱捐给希望工程或贫困家庭,但经我提醒,有不少学生表示会考虑这么做。由此能够看出,家长对学生平时的教育在这方面还是有所欠缺。

 七、个人的一些想法

 1、横看竖看春节地位有变

 消费虽然依然火爆,但年味似乎并不是用金钱能买得到的。

 说到年味,人们的眼前常常会浮现这样经典的传统图景:风雪夜归,阖家团圆,围炉夜,守岁至明,开门三声爆仗。新年游,看花市,百戏竞阵,货郎蚁集。然而年复一年,这样的简单图景反而离我们越来越远。

 中国市场学会理事、暨南大学商学系主任杨建华认为,花钱更多,但品味年味更难的原因很多:

 其一,将春节的过去与现在纵向相比,过去过年是人们一年消费的集中体现,虽然现在仍是这样,但随着人们收入水平的提高,过年消费远没有过去那么高度集中。如果划曲线图,过去的曲线更陡峭,现在则平缓得多。

 其二,将春节放在全年中横向来看,过去的文化较为传统单一,春节地位高企,现在东方西方文化交流,古代现代文化荟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集,一年大小节日隔三差五就有一个,冲击了春节的传统地位,使得春节在人们的心目中已不再那么神圣化。特别是年轻消费者,传统观念更是淡薄。

 一位消费者对记者表示:“该买的总是要买!和其它日子一样,春节只是给了自己一个花钱的理由而已。”

 大人小孩不用等到新年就能换上新衣裳,餐桌天天都能摆上以前过年才能吃到的美食,小时候盼望能打打牙祭的“年”也就极大地失去了它的意味,没有人再炫耀自己的新衣新鞋,因此人们越来越体会不到“年”有什么特别。

 2、别样消费冲淡年味

 剪窗花、放鞭炮、拜祖宗天地等许多传统过年习俗,现在已经变成一种文化符号和标签。在新兴消费观念的支撑下,日益兴起的别样消费正在逐日冲淡年味。

 当然,过年办年货,全家老少买新鞋新衣等传统消费需求依然存在,且还在增长。以广州酒家集团为例,其年宵品市场投放量比去年增加了 50%,仍是供不应求;传统年货一条街也是各商场、超市的保留“节目”。可是年货制作的社会化、商品化,包括吃年夜饭的酒店化,极大地冲淡了传统年味。或者说,这过年味“不地道”了。

 虽然如此,“年”的“旧瓶”中更添进了许多“新酒”,别样的消费更是冲淡了传统的年味。譬如短信拜年使拜年这一大过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年的重头戏大大简单化,仅广州移动除夕一天的短信发送量就达3500万条以上。拜年在许多年轻人眼中已经淡化为一种形式。

 参考文献

 [1] 《永远的“年味”》

 中新网-华文报摘

  -02-14

 [2] 《寻找被遗忘的年味》

  江门日报

 -02-17

 [3] 《70后 80后 90后怎么过年? 70后盼着能买小人书》

 中青在线

 -02-18

篇四: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1

 家乡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

 调查报告是在占有大量现实和历史资料的基础上,用叙述性的语言实事求是地反映某一客观事物。下面就让小编带你去看看家乡春节文化习俗调查报告范文 5 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 1

  一、前言:了解春节

  春节到了,意味着春天将要来临,万象复苏草木更新,新一轮播种和收获季节又要开始,人们刚刚度过冰天雪地草木凋零的漫漫寒冬,早就盼望着春暖花开的日子,当新春到来之际,自然要充满喜悦载歌载舞地迎接这个节日。春节,是农历正月初一,又称阴历年,俗称“过年”。

  这是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的一个传统节日。春节的别称是过年。在过去的.传说里,年是一种为人们带来坏运气的想像中的动物。年一来,树木凋蔽,百草不生;年一过,万物生长,鲜花遍地。年如何才能过去呢?需要用鞭炮轰,于是有了燃鞭炮的习俗,这其实也是烘托热闹场面的又一种方式。

  二、内容:春节习俗

  春节是我国一个古老的节日,也是全年最重要的一个节日。在千百年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

  2 惯,有许多还相传至今。

  ●小年——腊月二十三

  北方的“年”是从腊月二十三开始的。小年的前几天,家家打扫房屋,意为不让灶王爷把土带走。

  小年也叫祭灶节。祭灶,即祭送灶神升天。据民间传说,灶王爷本是天上的一颗星宿,因为犯了过错,被玉皇大帝贬谪到了人间,当上了“东厨司令”。他端坐在各家各户的厨灶中间,记录人们怎样生活,如何行事,每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这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腊月二十六,杀猪割年肉”

  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杀猪,当然是杀自家养的猪;割肉,是指没养猪的人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题写桃符”

  所谓贴花花,就是张贴年画、春联和窗花。贴春联的习俗源于古代的桃符。古人以桃木为辟邪之木,《典术》曰:“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厌服邪气者也。”到了五代时,后蜀君主孟昶雅好文学,也每年都命人题写桃符,成为后世春联之滥觞。后来,造纸术问世,才出现了以红纸代替桃木的张贴春联习俗。

  ●“腊月二十九,上坟请祖上大供”

  对于祖先的祭拜,在我国由来已久。大多数地区在二十

  3 九日早晨请祖。

  ●“大年三十是除夕”

  指中国及其他汉文化圈地区的农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一般这一天,是人们吃喝玩乐的日子,北方人包饺子,饺子形似“元宝”,是吉祥如意的好兆头。

  ●大年初一,开门炮仗

  大年初一早晨,家家户户开门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红炮竹,即保证爆炸以后,红的纸屑能够遍地铺满,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象征新年的日子红红火火。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这时满院瑞气,喜气洋洋,这就是“开门爆竹”一说。而且满院的爆竹碎红是不能扫的。如果非要扫,必须从屋子周围扫到中央,这称为“聚财扫”,据说这样才可以聚集财气。同时,这一天,不能往外泼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财。

  ●年初二,媳妇回娘家

  农历正月初二初三,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依照古时习俗,女子无故不得擅自回娘家,所以这一天娘家的兄弟必须前往男家迎接,邀请姊妹们回娘家聚会,一顿家宴之后,再回家探亲。但这一道手续在现代已简化成了电话邀请。

  ●年初三,呆一天

  通常不会外出拜年,希望避免容易与人发生口角争执。

  ●年初四,接神迟

  4

  俗话说“送神早,接神迟”,所以送神要在大清早,接神却在下午四点左右。家家户户备牲礼果菜,并焚香、烧纸、放鞭炮以示恭敬。

  ●年初五,赶穷无 ●正月十五——元宵节

  元宵节是新年第一个月圆夜,有观灯等习俗,故又称灯节。

  三、结尾:春节的意义

  春节是个欢乐祥和的日子,也是亲朋好友团聚的日子,在这一传统节日期间,人们祭奠祖先,除旧布新,祈求丰年,活动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 2

  一、调查报告的原因:

  寒假期间,我随家人过了一个祥和快乐的春节,在过春节时,发现了一些风俗习惯,在中国人的过年习俗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年的习俗又是怎样来的呢?我带着疑问走访了村里的知名老人。

  二、调查报告的内容:

  通过走访调查了解到:春节,代表了新的一年的开始;春节,意味着新春的到来,是美好的象征。周而复始的过着春节,可为什么要过春节呢?相传,古时候有个吃人的怪物叫“年”。“年”每隔 365 天就会出来吃人。有一个聪明的小孩想了一个办法:他让人们在门前贴上红对联,挂上红灯

  5 笼,并放鞭炮。“年”被吓跑回湖里。从此,人们每年都贴对联,挂灯笼,放鞭炮。“年”从此再也不敢出来了。所以人们第二天都会穿上新衣服,走家串巷去拜年,见到了人都会说“过年好”。这个习俗也就被传了下来。直到今天,人们仍会说“过年好”。

  春节,人们都会在一起吃团圆饭,无论多远,也都会想方设法赶回家。腊月二十九,人们就开始忙着贴对联、“福”字、挂门钱。把“福”倒过来贴,有“福到了”的意思。大年三十,女人们就忙着包饺子,男人们就去“上坟”。“上坟”意味着想让死去的亲人也感受到新年的气息,同时也表达了晚辈对已故亲人的怀念与孝敬。

  年三十晚上吃饺子成为中华民族不可缺少的习俗。一是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去“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里的祈望。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块、花生、枣、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金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春节,长辈会给晚辈们一些压岁钱,意味着给晚辈们添岁,也寄托着长辈对晚辈的爱与期望;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还得串亲戚。人们会从大年初二走亲戚,串朋友,有的一直串到初九或初十。人们交流过去一年的得与失,为新的

  6 一年绘新谱。

  三、调查报告的总结

  春节的习俗来源已久,在中国民族流传了上下几千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望“春节习俗”在中国大地上发扬光大。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 3

  五千年云卷云舒,五千年斗转星移。在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中蕴藏着许多“举世宏伟”民俗文化,春节民俗无疑成为这里面的大话题。下面我就带大家一起进我的家乡——礼县,去探个究竟。

  进入腊月,我们这里的老老少少就开始期盼着新年的到来。大部分家庭里边都喂着肉猪,大概腊月初八前后就要杀掉它,作为新年即将到来的一个重头戏。说到这,我们还流传着一句童谣活着叫它小曲吧!“腊月八,眼瞧花,还有二十二天过年呢!有猪的把猪杀,没猪的啃娃娃……”因此大多有条件的家庭在三、四月份都要到集市上去买头小猪崽来喂,到了年底杀了让其来扮演这出重头戏。

  过上半月,小年也差不多就到了。在这期间当然还有很多事情要去做呢!诸如收拾屋子、给孩子买新衣服等等。小年的晚上我们这要送灶王爷的,还有一个俗称是说灶王爷要上天呢。反正这些老祖宗手里的东西我暂时是搞不太清楚了。今天家长会在集市上买来灶糖,晚上烧香点蜡的时候给

  7 灶王爷献。过不了会儿,小孩子们就会争先去取下来自己吃。这样小年也就算告一段落了。

  随着年味的越来越浓,人们也越来越忙了。三十的一天就忙着写春联、贴春联。到了晚上,毫无疑问全家人在一起包饺子吃,据说会在饺子里面包上面额不等的硬币,如果某个人吃到它的话,以示来年的好兆头;所以吃饺子的时候全家人会非常的热闹。年夜饭吃完后,妇女就收拾厨房,男子去烧香点蜡,开始“接先人”,具体怎么回事,我了解的也就只有这么多了。之后就是全家人坐在一起畅谈心声。现在的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了,开始注重起精神文明了,这是社会发展的重要象征。

  经过漫长的一月的“折腾”,新年也就随之到来了,大年初一早上家里的妻子和女儿会一块做一顿丰盛的大餐以示来年的好运势,吃完之后就是非常热闹的迎喜神了,鞭炮声、台鼓声,各种象征好兆头的东西一应俱全表演起来,可热闹了。但是这里问题着实不少,有不少人把这样的习俗早已抛之脑后了,搞不懂他们到底是怎么想的。或许是因为他们太现实,不在乎这些表面上华而不实的东西?即便是如此,他们只顾着“掰长城”,也就是打麻将赌博,虽然小赌怡情,大赌伤身但是他们不会顾那么多,靠那些东西去赚钱?这样可以吗?赢了的.人又能怎么样!说着说着就远了,不过我只是实话实说罢了!初一完了之后,和平常时间就没什么区别

  8 了,拿什么来拯救我们老祖宗留下来的民俗呢?

  过了几天,大概初八开始到十三,大伙就开始准备春节的另一重头戏了,即社火活动。由指定的一届社火会成员四人来操办,全民参与,用四五天的时间来糊龙、船、毛驴、狮子、牛娃,还有装身子的一系列准备工作。十三晚上八点左右开始演出,共演三个晚上,顺序依次是狂龙、秧歌、花棍、牛娃、毛驴、狮子、耍拳、渡船等一系列活动。我们村的这一系列装扮都是人工制作的,一代代相传,少说也有半个多世纪了吧,这应当是一大特色。每年外村的人前来观看的人也不少,颇受邻村的欢迎。以前我小的时候,就这么十几项活动也能进行两个多小时,

  但近几年只进行一个小时多一点,也说不清什么原因,就我个人觉得原因有这么几点:

  1、老一辈演员现在岁数也大了,大多都已退休,或不愿意再去演,把它淡化了,新的演员缺乏演技,无经验,演出时间缩短;

  2、人员的流失,大多外出务工人员没有返乡,还有儿童进城求学,上课时间太早而无法去出演;

  3、思想观念上的不重视,直接导致淡化社火活动,这包括村干部,社火会成员的不重视;4、资金收集困难等等。至此,社火活动就结束了……

  接下来就是正月十五闹元宵了,这个在全国各地都算是

  9 一项重要的春节民俗了,其具体情况想必大家也都熟悉的,我也就在这里不多废话了!我们这里的春节民俗活动也就这么个情况,说了这么多你有没觉得大这另你小有震撼呢?!

  作为当代大学生,并且身为历史(文化遗产)专业的学生,深感背负重任之大!看到我们民俗当中的好多东西流失了,我想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现在的人对精神文明的东西重视不够,政府给保护这些民俗文化的投资力度不够也是重要原因之一,民间无力支付保存和发展它的费用。因此应加大政府对它的投入力度。当然民间人们也应从思想上根除对民俗的不重视,这样的话,我们民间宝贵的精神财富才不会就这样散失。对我们当地的民俗遗产重塑当初的雄姿我还是挺有信心的,我个人对今年我们村的民俗活动也贡献出了微薄的力量,相信我们民间的这些精神财富在政府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会发展的更加辉煌!

  家乡春节文化调查报告 4

  调查地点:甘肃省武威市

  调查对象:家中的人及附近男女老少

  调查人:______

  调查方式:通过自己家过年、上街走访、询问、观察,向老人们了解,实地考察进行查询,观看家乡春节节目。

  调查目的:时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却纷纷过上了洋节,渐渐淡忘了我们自己的传统节日。春节临至,身为华夏子女,

  10 更应了解这丰富多彩,带有浓郁民族特色的节日——春节,现在我就带大家领略一下我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文化内涵吧!

  “过个大年,忙乱半年”,古人从腊月开始忙“年事”,一直到过了元宵,这年才算过完了,我居住的武威市民勤县的春节习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过亲身体验,上街走访,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乡的春节习俗及其独特的文化内涵。接下来我将从腊月一直到正月十五来一一介绍:

  说起家乡民勤春节习俗应该从腊八说起,农历十二初八,民俗称谓之“腊八”,是春节前的第一个节令,此后“年味”日渐浓郁起来。腊八主要是吃腊八粥素食,民勤传统的腊八粥用米、豆、麦、青稞等五谷(或粮食、大豆、黄米、玉米、扁豆)和宽面条熬煮熟后,先用来敬门神、灶神、土神、财神,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然后一家大小一起欢欢喜喜,团团员员享用五谷杂粮的腊八饭。“腊八饭”用的水,须是凌晨的井水。因此,农村有抢“金马驹”之俗。最早打上井水者,便谓得到“金马驹”,就要发财。所以这天妇女争先恐后的早起抢“金马驹”。饭也是天未亮吃罢为好。俗语说“腊八饭,黑洞洞,田苗长得黑沉沉。”预示庄稼茂盛、丰收。此俗现仍流行。

  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爷”,是民勤正式的祭灶日,一般也可以说从此揭开春节序幕。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

  11 有“灶王爷”神位,人们称这位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所以家家户户也不约而同的蒸上祭灶的灶卷馍,大概有点点那么大小,献到灶台即可,让灶神享用,以示堵口。腊月二十三日祭灶与过年有着蜜切的关系,因为在一周后的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便带着一家人应得到的吉凶祸福,与其他诸神一同来到人间,灶王爷被天上诸神引路的,所以除夕都要灯火通明,迎来诸神一起过年。至今有这样的讲究:婆媳做饭是要说说笑笑,就是让灶神爷知道一家过的和睦幸福。长幼有序,对老人不能恶言,不能不敬。对上门的人不论贵贱要笑脸相迎,做到谦恭谨慎。因为灶神爷时时观察你的一举一动,否则会得报应。

  腊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扫房”这两天家里人都会忙着打扫房间,庭院,厕所,猪圈鸡舍等,过个干干净净的年,万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这两天都上阵,把家里打扫得一尘不染。

  腊月二十五到二十九“办年货”、蒸馒头、炸“馍馍”。家里的年轻人会去街上买年货,不过现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于是大多数人都去自己的乡里或镇里,有的还去民勤县城里面...

篇五: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17 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人口外流、留守老人儿童、男女比例失调、不理性消费等问题) 2017 年春节回乡调研报告(人口外流、留守老人儿童、男女比例失调、不理性消费等问题) 调研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了解客观真实情况,实现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工作方法,是我党从弱到强逐渐发展起来的法宝,也是践行群众路线、转变干部作风、的重要途径。“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提出,要求我们践行好党的群众路线,特别是要大兴调研之风,让调查研究成为为党和政府了解基层的重要途径,让调研结果能够为有关部门制定政策提供参考。根据市直机关工委的统一部署,党支部积极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春节回乡调研活动,以下为我春节时在老家调研时所获得的一些情况。

 一,人口外流问题 本人老家位于 XX 市 XX 县的一个小山村,该村下辖 8 个村小组,由于位于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田地不多,也有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经济作物种植,所以村民大都以外出打工为主,村里只有一些老人存在,年轻人赚了点钱后纷纷在镇上建房子或者去县城买房子,导致本村逐渐凋零破败,田地撂荒。据初步统计,除春节期间外,整个村委会 8 个村小组常住人口也就 40、50 人,有好几个村已经没有人居住,整个村子彻底荒废。

 二、留守老人问题

 留守村中的老人大部分都是子女出去打工或者搬到城里去的,年级最小的也有 50 多岁,这些老人缺乏照顾,都是自己照顾自己,有的还要去干农活,一旦生病,由于村中没有医生,需要去 20 公里外的镇上看医生,小病都是硬捱,大病才会去就医,碰到急病,因为送医不及时多次酿成悲剧的发生。尽管修了水泥路,但没有客车来往,只能靠摩托车代步,而这些老人大都不会骑摩托车,导致他们的出行、购物、就医非常不方便。

 三、留守儿童问题 大量青壮年外出打工,他们的子女被遗留在老家,一般由祖辈在县城租一间房子照顾,由于年龄差距较大,存在一定的代沟,老一辈与孙辈沟通较少,年纪大精力不足又无法有效约束年轻人。而部分家长存在“读书无用论”的想法,认为读个初中就够了,对子女的关心也不够。诸多情况导致这些留守儿童大部分学习成绩不好,甚至与社会闲杂人等厮混在一起,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四、男女比例失调问题 春节回乡期间发现村里不少年轻人已经近 30 岁还是单身一人,无法找到对象。问及其原因,大部分都抱怨女方要求过高,彩礼金太多等。究其原因,一是男女比率失调,由于当年重男轻女之风过甚,导致整个地区男女比例失调;二是经济实力不济,现在农村,女方的基本要求是在县城有一

 套房子,彩礼金也要十多万,不少家庭无法承担这笔资金。

 五、不理性消费问题 春节期间,在外打工的人员纷纷还乡,彼此之间攀比之风严重,抽烟都是 50 元的中华起,买衣服都是几千块钱一件,办酒席都是挑贵的买,对于大部分年收入不过两三万元的他们来讲,无疑是超过其消费能力的。而且有的地区还存在赌博现象,一年到头赚来的辛苦钱可能一夜之间全部输光。

 以上种种问题,反应了在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着各种冲击的农村的彷徨与挣扎。但是就在本人离家前,听闻为了完成党和政府制定的的在 2020 年如期全部脱贫的目标,会将本村所有人口集体移民至县城周边的移民新村,相信此举会一定程度解决以上问题,百姓的日子也会越过越好。

篇六: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期间回乡调研报告 在春节期间,作为一名党员医务工作者,我按照市直工委《关于在全市机关组织党员干部开展春节回乡调研活动的通知》要求,利用回乡走亲访友的机会,深入我的老家,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了解和掌握了不少来自家乡的第一手信息。现将回乡调研成果形成调研报告如下,仅供上级党组织参考。

 一、 基本情况我家赣县区 XX 镇 XX 村 XX 组,位于偏远山村的山沟里。XX 组距 XX 村 2 公里,XX 村距 XX 镇政府 15 公里。XX 镇距赣县区政府 50 公里。我们 XX 组以种植水稻为主,该组属于偏远山区,至今未通水泥公路。

 二、发现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仍然不够完善。

 我组交基础设施建设十分薄弱,虽然已经通了夏天泥泞、冬天颠簸的土路,但是尚未通水泥路。另外,村里虽然通了水泥路,但由于昌赣高铁建设,水泥路已有很多路段出现严重破损。俗话说,“要先富,先修路”,真不知这条承载着乡亲们致富之路的水泥路何时能变为现实

 (二)村民经济收入来源单一

 村民经济收入单一,村里无工业,无第三产业。村民文化水平相对较低,对就业、从业门路较窄,经济来源主要靠农业收入和外出打工。

 (三)家乡养老是大问题

 平日里村里人口少,留守农村的大多数都是老人小孩,春节人气空前旺盛,一改往常的冷清气象。在家驻守多年的老人们这个时候是最开心的。但是,年过到了初七、八,农村青壮年又都离开了小山村,留下来的长辈们,他们缺少温情关怀。他们的困境该怎么走出

 (四)新农村建设主体不强

 农村农户之间个体条件的差异,给新农村建设的项目实施带来困难。农民对新农村建设认识不到位,存在等、靠、要思想,农民由于小农思想的影响,不愿将自己的旧房拆除,进行新农村建设,也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新农村建设的顺利推进。

 春节返乡,真正深入到中国农村的最基层,虽说只逗留了一天,但却足以让我感受到这个小山村离大城市的差距。党和政府的许多强农惠农政策很少到我们这个最最偏远的小山村。老家的交通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农业经营方式依旧粗放,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乡村的发展阻碍重重,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老家的发展。相信在党和国家政策的正确引领下,在各方力量的不懈努力下,在老家人民的辛勤耕耘下,家乡的面貌会越来越好。

篇七: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17 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今年过年,我借着回家乡过年期间,到亲朋好友家拜年,给大家宣传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和省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宣传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五大发展理念、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并着重宣传了群众关心的政策和法规。大家都深感随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的富民政策,给大家的衣食住行带来了实惠,有着惊人的改善,家庭消费水平明显提高。饮食不仅仅满足于想填饱肚子,而是讲求吃得健康和营养;住房不仅仅满足于遮风挡雨,而是讲求住得宽敞舒适、装修华丽。

  回老家这些天,给我最大的感觉就是居住条件有了新变化。在走亲戚时,感慨真是年年有新建房,一年一个变化。我们村的变化更是非同凡响,2015 年按照新农村建设标准进行统一规划,笔直的硬化路,芬芳的花草树木,还有健身器材等等,且家家户户装

 修后,在年前都搬进新楼过新年。这些变化带来了更加祥和、更加团圆、更加和谐的新年气氛。

  通过访民情、问民生、听民意,深入到群众中去,切身感受到了家乡近几年的变化和家乡人精神风貌的改观,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党的亲民、富民政策赢得了群众的喝彩。村干部带头、老百姓积极踊跃配合。乡亲思想更加开放,很少有重男轻女的思想。精神生活的变化也是翻天覆地。家长更加注重孩子的教育,积极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年轻人会聚集在一起谈创业谈发展。中年人会积极寻求新的发家致富之道。老年人会聚集在一起组织一些歌唱、舞蹈、戏剧活动,享受闲暇时光。

  春节返乡期间,虽说只逗留了短短几日,但只有真正深入到中国农村的最基层,才能让我感受到老家由里到外的变化和日复一日的进步。老家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精神生活丰富了,干群关系更加融洽了,党和政府的许多强农惠农政策都落到实处了。同时也看到,老家的基础设施还很薄弱,

 农业经营方式依旧粗放,靠天吃饭的局面还没有根本改变,乡村教育的发展阻碍重重,农村人力资本存量严重不足等问题仍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老家的发展。

  这个春节对我来讲是不寻常的,一方面要调研家乡的发展变化和生活状况,使得自己在认识深度和实践锤炼上有所提高;另一方面,我真真切切体验到了家乡的发展变化和当地群众的生活状况,无论是与家乡干部的讨论交流,还是与老乡的接触,所见所闻都印证了一个相同的事实:人民的生活在不断的提高和改善,我们的社会在永不停息的前进。

  【2017 春节回乡调研报告 2】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每到春节,在外面打拼一年的人都要回到家乡,与家人相聚一堂,团团圆圆,一起为一年的结束划上句号。

  从 20**年上大学开始,我也成为中国数量巨大的流动人口之一,每到年末,加入到返乡的人流当中,体验着时代的洪流和脉搏。

 从那时开始,家乡在我脑海中的印象,成了一组组的照片和短暂的视频。在这些照片和视频中泥墙瓦顶带天井的老房子不见了,一栋栋平房拔地而起,近年来竟连这平房也不见了,三层半标配的小洋楼遍布农村;泥泞的小路不见了,一条条水泥马路通到每家每户门前;半山腰的人家几乎没有了,新建马路旁边两排新建的小洋楼组成了新的农村街道;谈论农事的声音听不到了,几乎一年在外的年轻人都在相互打听着去年的收入,明年去哪打工;虽然农田都还近在眼前,但身处农村的感觉越来越远……

  家乡的基本情况

  我的家乡是位于江西东北部的县城玉山县。玉山县历史上是赣浙闽三省的交通要冲,素有“两江锁钥、八省通衢”之称。总面积 1728 平方千米,总人口 62 万人。全县辖 11 个镇、5 个乡。20**年,全县粮食生产面积 57 万亩,其中水稻播面 50.7 万亩,全县生猪饲养量34.3万头,其中出栏生猪20**万头。20**年,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20**元,比去年增 908.8 元。

 发现两个问题

  一是农村新建的道路很多是建在最平坦的农田上的。小时候的记忆力,农村道路往往是沿山脚修的小路,而现在很大一部分路都是建在平坦的农田上的。与此同时,和古代逐水而居不同,在当前农村里,农民都是逐路而居,一条马路通过平坦的农田,那么随之而来的是更多的楼房也要建立在这些农田之上。大家都知道,能种粮的地,一定可以种房种路,种房种路的地不必都是需要可以种粮食的地,但是对于具体地方政府来说,在地上种路工期短、成本低,对于农户而言在路边田里种房子成本低、收益大,在没有严格控制(什么叫严格控制,至少是在执行层面能够影响到成本收益计算)的情况下,保质保量的保护耕地是很难完成的。

  二是粮食安全的责任的转变。在刚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时候,流行一句口号“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在这句口号里,可以明显的看到在粮食市场供不足需的背景下,农户的粮食安全是一种“剩余安全”,只有在“交够国家

 的,留足集体的”以后,才能留下给自己的,在这种情况下,农户非常珍惜自家耕地,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人问,为什么山里的人要把房子盖到半山腰?房子是肯定不能种田里的,那一家人就没得吃了。而且,那时候,家家户户都会存一年甚至更长时间一家需要的粮食,也是中国传统年画中“年年有鱼”指的“余”。但是随着近年来,国家粮食安全体制的转变,粮食安全责任几乎完全上升为中央政府的责任,农户、地方政府并不想以前那么珍惜土地,农户也不再家里存粮了。

  对制定农业农村政策的两点思考

  一是要从更高的层次去看农业农村问题。要跳出农业农村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看农业农村问题,要跳出农业农村站在更高的层次去统筹农业农村政策的制定。从上文提到的耕地保护的具体问题看,耕地保护必须放到整个国家更高层次的政策统筹中去考虑,必须以法律法规、城乡规划的形式在修建道路、住宅等可能破坏耕地的情形中加以明确的限制,尽量避开耕地。从大局看,农业发

 展问题、农村的医疗问题、养老问题、文化问题、社会秩序问题等等都同时是全国全局性的问题,脱离国家发展阶段、整体战略布局和顶层设计不仅很难理解、定位现在农业农村存在的种种问题,更难以提出合适可行的政策措施。总之,农业农村问题的根源不是农村自身,而是改革进程中,经济社会在经历碎片化分解后按照何种价值、朝着什么目标重组的过程性现象。因此,要解决农村问题,先要忘掉农村问题。

  二是农业农村政策制定要更重视经济社会规律。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一论断对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特别是对未来我国资源的配置方式指明了方向,同时也对政策制定有了更新的要求。例如,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每个农户也是一个市场主体,市场主体都是理性的经济人,政策制定必须考虑“激励相容原则,必须让农业政策所要达成的目标也是包括农户在内的对大部分市场主体采取与政策所支持的行为有利可图,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政策的执行问题,有效

 避免“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局面的出现,真正达成政策意图。与此同时,“激励相容”的政策本身所需的监督和执行成本也会低很多。

篇八: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传统习俗调查报告

 春节传统习俗调查报告一

 一.过年长辈为什么要给孩子压岁钱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将会得到长辈给的压岁钱。为什么过春节的时候要给孩子压岁钱呢

 这里有一个流传很广的故事。传说,古时候有一种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 ” 祟 ” ,每年的年三十夜里出来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头上摸三下,孩子吓得哭起来,然后就发烧,讲呓语而从此得病,几天后热退病去,但聪明机灵的孩子却变成了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害孩子,就点亮灯火团坐不睡,称为 ” 守祟 ” 。

 在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俩老年得子 ,视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们怕祟来害孩子,就逼着孩子玩。孩子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拆开包上,包上又拆开,一直玩到睡下,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到枕头边。夫妻俩不敢合眼,挨着孩子长夜守祟。半夜里,一阵巨风吹开了房门,吹灭了灯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头时,孩子的枕边进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缩回手尖叫着逃跑了。管氏夫妇把用红纸包八枚铜钱吓退祟的事告诉了大家。大家也都学着在年夜饭后用红纸包上八枚铜钱交给孩子放在枕边,果然以后祟就再也不敢来害小孩子了。原来,这八枚铜钱是由八仙

 变的,在暗中帮助孩子把祟吓退,因而, 人们把这钱叫 ” 压祟钱 ” ,又因 ” 祟 ” 与 ” 岁 ” 谐音,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被称为 ” 压岁钱 ” 了。

 在我国历史上,很早就有压岁钱。最早的压岁钱也叫厌胜钱,或叫大压胜钱,这种钱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货币,是为了佩带玩赏而专铸成钱币形状的避邪品。这种钱币形式的佩带物品最早是在汉代出现的,有的正面铸有钱币上的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如 ” 千秋万岁 ”、 、 ” 天下太平 ”、 、 ” 去殃除凶 ”等;背面铸有各种图案,如龙凤、龟蛇、双鱼、斗剑、星斗等。

 唐代,宫廷里春日散钱之风盛行。当时春节是 ” 立春日 ” ,是宫内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间并没有这一习俗。《资治通 鉴》第二十六卷记载了杨贵妃生子, ” 玄宗亲往视之,喜赐贵妃洗儿金银钱 ” 之事。这里说的洗儿钱除了贺喜外,更重要的意义是长辈给新生儿的避邪去魔的护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称为春节。不少原来属于立春日的风俗也移到了春节。春日散钱的风俗就演变成为给小孩压岁钱的习俗。清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是这样记载压岁钱的:

 ” 以彩绳穿钱,编作龙形,置于床脚,谓之压岁钱。尊长之赐小儿者。亦谓压岁钱。

 ”

 到了明清时,压岁钱大多数是用红绳串着赐给孩子。民国以后,则演变为用红纸包一百文铜元,其寓义为 ” 长命百

 岁 ” ,给已经 成年的晚辈压岁钱,红纸里包的是一枚大洋,

 象征着 ” 财源茂盛 ”、 、 ” 一本万利 ” 。货币改为钞票后,家长们喜欢选用号码相联的新钞票赐给孩子们,因为 ” 联 ”与 ” 连 ” 谐音,预示着后代 ” 连连发财 ” 、 ” 连连高升 ” 。

 从上面的叙述中不难发现,压岁钱的风俗源远流长,它代表着一种长辈对晚辈的美好祝福,它是长辈送给孩子的护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二.过年时为什么要吃饺子

 饺子是一种历史悠久的民间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欢迎,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每逢新春佳节,饺子更成为一种应时不可缺少的佳期肴。

 据三国魏人张揖著的《广雅》记载那时已有形如月牙称为“馄饨”的食品,和现在的饺子形状基本类似。到南北朝时,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据推测,那时的饺子煮熟以后,不是捞出来单独吃,而是和汤一起盛在碗里混着吃,所以当时的人们把饺子叫“馄饨”。这种吃法在我国的一些地区仍然流行,如河南、陕西等地的人吃饺子,要在汤里放些香菜、葱花、虾皮、韭菜等小料。

 大约到了唐代,饺子已经变得和现在的饺子一模一样,而且是捞出来放在盘子里单独吃。

 宋代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 民国间仍可见到。

 元朝称饺子为“扁食”。明朝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刘若愚的《酌中志》载:“初一日正旦节……吃水果点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语。

 清朝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饺子名称的增多,说明其流传的地域在不断扩大。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上 般要在年三十晚上 2 12 点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时吃,这时正是农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饺子取“更岁交子” 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过年吃饺子有很多传说,一说是为了纪念盘古氏开天辟地,结束了混状态,二是取其与“浑囤”的谐音,意为“粮食满囤”。另外,民间还流传吃饺子的民俗语与女娲造人有关。女娲抟土造成人时,由于天寒地冻,黄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冻掉,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娲在人的耳朵上扎一个小眼,用细线把耳朵拴住,线的另一端放在黄土人的嘴里咬着,这样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为了纪念女娲的功绩,就包起饺子来,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状,内包有馅(线),用嘴咬吃。

 饺子 成为春节不可缺少的节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饺子

 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音,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饺子时,人们常常将金如意、糖、花生、枣和栗子等包进馅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来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将健康长寿,吃到枣和栗子的人将早生贵子。

 有些地区的人家在吃饺子的同时,还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征全家幸福;吃柿饼,象征事事如意;吃三鲜菜。象征三阳开泰。台湾人吃鱼团、肉团和发菜,象征团圆发财。饺子因所包的 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即使同是一种水饺,亦有不同的吃法:内蒙古和黑龙江的达斡尔人要把饺子放在粉丝肉汤中煮。然后连汤带饺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区将饺子和面条放在一起煮,名日 ” 金线穿元宝 ” 。

 饺子这一节目佳肴在给人们带来年节欢乐的同时,已成为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少数民族是怎样过春节的

 传统的春节不仅是汉族的传统节日,也是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春节期间,少数民族和汉族同胞一样, , 举行各种民间活动,丰富多彩,喜气洋洋。

 春节传统习俗调查报告二

 调查目的:利用春节走亲访友的机会,了解春节民俗。

 调查时间:X 20XX 年 年 2 2 月 月 1 1 日 —2 2 月 月 4 24 日

 调查方式:1 1 、谈话的方式,咨询长辈。

 2 2 、帮爷爷奶奶干活,亲身感受新年的到来。

 3 3 、上查阅资料,了解春节民俗。

 一、

 辞灶

 腊月二十三这天,我和爷爷一起上街买了许多好吃的,但爷爷说最主要的是别忘了买糖瓜,我问爷爷为什么一定要买糖瓜呢?

 爷爷告诉我说:“民间传说,这天灶王爷要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家功过,辞灶便是送灶王爷起程。但这次送其升天向玉皇大帝汇报家事,虽然平时对他很好,且要求他上天说些好话,但是否真的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心里没有个底。因此,在为灶王爷送行时,便变着法子伺候这位灶王爷。所以人们会用花生、瓜子、点心等供品祭灶,意思是让灶王爷吃了嘴变甜,上天去只说好话,不说坏话。大多人数在祭灶时,会在灶王爷神像前供一个用麦芽糖做的糖瓜,想用这个粘牙粘嘴的糖瓜,粘住灶王爷的嘴,使其难于启齿,免得他上天去胡说八道招惹是非”。

 到了晚上,奶奶忙着擀面条,面条还是用好几种面粉擀成的,奶奶告诉我,在我们的家乡流传这样一句话“灶王老

 爷本性张,一年一碗杂面汤”这天晚上的晚饭就是杂面面条,灶王爷走之前要 吃碗杂面汤的。哦,原来是这个意思啊!

 二、贴春联

 腊月二十七这天我和爷爷忙着写春联、贴春联。今年的春联可是我亲手写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人间福满门”这幅对联表示的是美好的祝福愿望,除夕过后便又是新的一年了,“天”又增了岁月了,而人都有“一年过去了,又长了一岁”,还表达有美好的愿望,一年之初是春,所以“春满人间”,“福满门”是美好的祝愿。接着我又写了好多大大小小的“福”字,等墨干了以后我就和爷爷一起贴春联和福字。“爷爷,你把福字贴倒了”我看见爷爷正在把福字倒着贴。“哈哈,这是因为福到了。”爷爷笑着 回答。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其中的含义,贴完春联后我打开电脑查询了春联的来历。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桃符等,它以工整、对偶、简洁、精巧的文字描绘时代背景,抒发美好愿望,是我国特有的文学形式。每逢春节,无论城市还是农村,家家户户都要精选一幅大红春联贴于门上,为节日增加喜庆气氛。倒贴福字的说法有很多种:一个传说起源于清代恭亲王府。相传正值春节前夕,为了迎接新年,恭亲王府的管家照习俗写了几个福字,让手下的人贴在王府个个门上,有一个人不识字,竟把大门上的福字贴倒了。恭亲王福晋见了很生

 气,想惩罚那个 下人。聪明的管家觉得于心不忍,就上前说道:“福倒,福到!真是大吉大利啊!恭祝主子福寿安康!”恭亲王福晋听了,心里很是高兴,说道:“没想到你们这些下人还挺聪明的。”他非但没有惩罚那个下人,还赏赐了他和管家。从此,倒贴福字的说法传扬开来,成为一种习俗。

 三、

 除夕

 2 12 点的钟声刚敲响,爸爸就去点响了鞭炮,“啪”“啪”……声音真大,我赶紧捂住了耳朵。民间有“开门爆竹”一说。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户开门的第一件事就是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放完鞭炮后奶奶已经下好了饺子,我们全家坐下开始吃 饺子了,我刚吃一口就发现了包在饺子里面的年糕,爸爸却吐出一枚硬币来,原来为了吉利,妈妈和奶奶包的饺子里面放了硬币、红枣、年糕。据说吃到硬币就是要发财,吃到红枣就会事事顺利,吃到年糕就会步步登高。看来今年爸爸会发财,而我的学习成绩会步步登高的。

 查资料得知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迎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这天晚上全家会聚在一起吃年夜饭、看春晚、放 鞭炮等。

 四、

 拜年

 鞭炮声响了整整一个晚上,初一的早上,我在震耳的鞭炮声中早早的起床了,穿上新衣服,看见爸爸、妈妈也都穿上了漂亮的衣服,先给爷爷、奶奶拜年,爸爸告诉我应该给爷爷和奶奶磕头,奶奶给我找了一块正方形的坐垫,铺在地上,我跪在上面一边给爷爷奶奶磕头,一边说着:“给爷爷奶奶磕头,祝爷爷奶奶身体健康”。奶奶笑着把我拉起来,塞给我一个大红包。

 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了许多拜年的知识。拜年是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磕头即古人所说的跪拜礼。跪拜礼是古代社会最常见的 一种礼节。每到春节,大年初一给长辈磕头,皆以行跪拜礼为尊。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五、元宵节

 元宵节当然离不了元宵,今年的元宵奶奶要亲手做,我和妈妈当助手,我们把花生、核桃、黑芝麻捣成糊状做成丸子状,奶奶就把丸子上面滚上了好几层糯米粉,一个个元宵很快就做好了。

 为什么元宵节要吃元宵呢?我查看了资料,每年农历的

 正月十五日,春节刚过,迎来的就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之一的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也是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们对此加以庆祝,也是庆贺新春的延续。元宵节又被称为“上元节”。按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民间过元宵节吃元宵的习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实心,或带馅。馅有豆沙、白糖、山楂、各类果料等,食用时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们把这种食物叫“浮圆子”,后来又叫“汤团”或“ 汤圆”,这些名称“团圆”字音相近,取团圆之意,象征全家人团团圆圆,和睦幸福,人们也以此怀念离别的亲人, , 寄托了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愿望。

 调查结论:通过这个调查活动,使我更多的了解了我们春节的习俗,这些习俗其实就是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对未来的美好祝愿。

篇九: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于春节与回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于春节与回家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系别:四系

  班级:14级土木工程 3班

 姓名:韩浩

  学号:

 0407332

 指导老师:吕甜甜

 一、调查概况

 【背景】春节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合家团圆是春节的主题。古人钱谦益有诗说:“一樽岁酒拜庭除,稚子牵衣慰屏居。奉母犹欣餐有肉,占年更喜梦维鱼。”说的正是新年时节,洒扫庭除,稚子牵衣,奉母有肉,年年有余的团圆之欢。所谓:不论在外再难,也不论在外再好;不论离家路途的远近,也不论回家的路是好走还是难走。那一刻,一定是全家守在那一张满满当当全是菜的桌前。每年春运,数亿人的迁徙,很好地诠释了这个节日在中国人心目中的位置。

 【现况】虽然春节回家是一直以来的传统,很多人都很希望能够回家与亲人团聚,可是,在当今社会中,还是存在许多人,她们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无法回到家中。为了进一步了解这一状况,我决定对此展开调查。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了解无法回家的具体人群

 2、了解这些人群无法回家的原因

 3、做出总结,寻求解决方法

 (二)调查方法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经过观看新闻、网络搜索、实地调查的方法,去完成我此次的调查。

 三、调查结果

 (一)无法回家的人群

 这些无法回家的人主要分为两类,第一类为由于某些原因,自己不愿意回家的人,第二类则是由于一些不可抗力的影响,确实无法回家的人,她们大多为社会中的弱势群体。

 (二)无法回家的原因

 对于那些由于某些原因而不愿回家的人来说,主要有这些原因:

 1、旅途太折腾

 有些人老家在一些非常偏远的地方,想要回家需要经过不停地转车,如:汽车转火车,火车转汽车,汽车转飞机,甚至在到达家乡所在的县城时,还要坐非机动车才能到家,有些人甚至重复折腾。姑且不说在交通工具上的不舒服,单单就这来回转换,就让人受不了。今年有人在网上晒出的回家火车票,从上海到西安转车达七次之多。

 2、人情费太高

 过年送礼,这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所有人都能理解,可是,当这些超过自身的承受能力时,就让人感到不舒服了。对有收入的人来说,作为晚辈,要给长辈送年礼,作为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这些加起来,就是很大的负担了。

 3、工作没起色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出人头地,有个好工作,而且,这个社会非常的现实,长辈们相遇时聊到的话题大多与自己的孩子相关,比如工作、婚姻等。每个父母都有一种攀比的心理,希望自己的孩子是最好的,这在无形中就给了子女们很大的压力,使得一些工作没起色的人不愿回家,而且,工作没有起色在另一方面也代表着收入不是很理想,这在某种程度上也会引起上一点所提及的问题。

 4、单身

 正如上一点所提到的那样,每个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一段好的姻缘,因而,子女的另一半就会很受父母们的关注了,有对象的人还好一点,单身的朋友们回家就必定少不了被父母们啰嗦一番了。对此感到不耐烦的人,自然也就不愿回家了。

 5、习惯了都市生活,已不习惯农村生活

 对于一些已经习惯了都市生活的人来说,有空调、电脑、网络的日子才是正常的生活,而那种什么都没有的农村生活早已无法适应了。这种现象主要集中体现在年轻人身上。

  对于那些由于某些不可抗力而无法回家的人来说,这些不可抗力主要有以下两点:

 1、工作岗位离不开

 在春节期间,大多数人都处于假期,选择回家过年,可是,不可能所有人都回家,因为如果这样,社会必定失去秩序,许多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人必定感到极其不便。因此为了大多数人的方便,有一部分人选择了坚守在自己的岗位上,如:警察、医生、公交车司机、环卫工人、保安等。她们为了大家,放弃了自己回家的机会。

 2、抢不到车票

 谈及春节,许多人都会想到“春运”。

 “春运”被誉为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周期性的人类大迁徙。在 40 天左右的时间里,有 30 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每年春运,火车票、飞机票、汽车票都是“一票难求”。

 每年春节,大多数国人都会义无反顾毫不犹豫地选择回家,就是花数倍的钱从黄牛党那儿买高价票,就是忍受火车几天几夜的爆挤,就是在颠簸中换无数趟车,甚至有些人就是骑摩托车也要赶回家和家人一起过年,为的就是全家人在一起吃一顿大年饭。可是,就是这样,还是有许多人回不了家。

 网民们曾经调侃:春运其实就是春节运动会的简称。举办方:铁道部。参赛队伍:学生代表团、外来务工人员代表团、探亲家庭代表团。参赛项目则有:项目一:排队买票比耐性,项目二:站立候车比耐力,项目三:负重暴走比毅力。项目四:负重原地站立 N 小时。经过长途跋涉,一路冲杀,过关斩将,最终春节运动会产生了联届前三名。第一名:中国铁道部。第二名:车站内部人员。第三名:黄牛党。而今年又增加了网上抢购、实名制等项目,这让春运的主力军——农民工兄弟们叫苦不迭,网上购票也被讥讽为“空调房里的决策”。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四、解决方案

 其实,没有人不想回家,出门在外,漂泊打拼那么长时间,都希望能回到家和父母一起过年。

 对于那些怕折腾而不愿回家的人来说,无非是不想那么折腾。可是,再折腾,一年也就那一次,想回家就回吧。

 对于那些怕工作不好不好意思回家和怕被逼婚的人来说,只要父母能和子女提前沟通,父母不那么唠叨,这些人完全能够回家。当然,子女们还是得学会忍耐,别不耐烦。

 对于那些不再适应农村生活的人来说,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忍耐。过年回家是陪父母长辈的,不是去享福的,更何况就那么几天,想想自己的父母,其实,忍忍也就过去了。

 对于那些因为工作需要而无法回家的人,我们必须向她们致敬。要想解决她们的问题,主要还是靠工作单位的调控,分班来,如:今年 A 组留守岗位,B 组回家,明年 B 组留守,A 组回家。或者年前 A 组回家,B 组留守,过几天,A 组回岗,B 组回家。虽然无法全部回去过年,但至少能陪陪父母。

 对于那些因买不到票而无法回家的弱势群体,则需要多方的援助。上文曾提及网友们的调侃,铁道部永远是春运最大的赢家,站内员工是第二大赢家,甚至黄牛们都成为了第三大赢家,这样一看,似乎大家都是赢家,那么,输的人是哪些呢,每年“春运”期间,哪些人最难买到车票?是这些弱势群体,她们渴

 文档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望回家,只能买得起最廉价的火车票,甚至是站票,她们也认了,可是,当她们夜里睡在售票厅的门口,只为能早上起来能排队买到回家的车票但却买不着的时候,那些黄牛们却能够经过不正当的途径,经过哪些没有职业道德的站内员工们,轻易的买到车票,并高价出售给这些弱势群体。铁道部不断地改革,有几次让这些弱势群体获益,网上购票,这些弱势群体们有这时间、精力和能力么?这一点值得深思。倘若能给这些弱势群体们预留一些专门的车票,她们的回家之路是不是能够平坦一些。这是关于“春运”的阴暗面,当然有阴暗面就定有光明的一面,年前有过这样的新闻,有些搬家公司的老板在年前帮搬运工人们买好了回家过年的往返车票。像这样的老板还有不少。我相信,只要人人都能为这些弱势群体们想一想,她们离自己的家也就不远了。

  五、总结

 不论怎样,我们在一天天的长大,父母也在一天天的变老,珍惜能和父母们在一起的每一点时光。能回家,就回家吧,毕竟,有人在家里天天挂念着我们,期盼着我们回家,她们就是我们那日益老去的爹娘。也希望所有人能助这些无法回家的人一臂之力。

篇十: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寒假社会实践报告 主题:

 春节民俗调研 计科系 2012 级计科 (2)

 班

 金素兰

 20120521204 实践单位:

 眉山市东坡区及周边各乡

 实践时间:

 2012 年 2 月 1 日至 2 月 20 日 实践目的:

 为响应学校对这次寒假社会实践的要求, 积极探索社会文化知识, 激励自我的学习兴趣。

 形成服务意识, 强化社会责任。

 了解春节民风民俗, 感受节日氛围。

 进一步的增进对中国文化的了 解,增强爱国意识。

 实践内容:

 通过春节期间的见闻及询问亲朋好友来了解春节的文化。

 通过我的了解, 我发现现在南方过年的风俗越来越向东北靠拢。例如, 以前过年的时候我妈妈会忙着用炒好的花生芝麻和红糖来揉成汤圆芯子, 会忙着跟杂货店的老板娘打招呼要留十多袋汤圆粉子, 而现在我妈妈三天两头就要去菜市场买韭菜和面皮来包饺子, 家里有别人送的五袋汤圆粉子都没有动过呢。

 不过呢, 无论南方还是北方, 中国的年就是一直那么的有味道。

 吃腊八粥, 是过年的前奏。

 一碗热热的饱含了一年风收景象的腊八粥在四川人的眼里就是幸福的象征。

 在腊月初八这天, 家家都以大米, 黄豆, 红豆, 花生, 腊肉等食材混合着煮着吃。

 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 这些食材在超市里都有买的很方便, 再也不由像腊八粥传说中的那样要用扫帚去仓库东扫扫, 西摸摸, 才能凑齐一锅粥了。

 腊月二十八这天是祭灶日, 传说灶神在月晦之夜, 上天诉说人间善恶, 故此人们多用钱纸糖果等送灶神上天, 谓之为送灶。

 除夕之夜又将其迎回, 谓之为迎灶。

 在祭灶之日, 家家都要打扫卫生, 上至天花板, 下至地砖都要打扫得一尘不染, 在农村的人家还要打扫 “扬尘”。据我了解, 打扫“扬尘” 是一件十分麻烦的事。

 厨房里长久累积下来的黑灰在腊月二十八这天被家庭主妇打扫得干干净净, 也是意味着在旧的一年里累积的霉运会随着脏东西被驱除。

 建国后, 很多人不信灶神之说, 但打扫“扬尘”的习俗还是被保留了下来。

 祭灶之后要宰猪舂酒米(在四川, 我们把糯米叫做酒米, 因为它可以用来酿米酒), 接着就贴春联门神。

 传说门神乃是唐太宗李世民驾前大将秦琼和尉迟敬德, 因为唐太宗被鬼神侵之, 病重, 二将守宫门, 鬼神不敢入。

 于是太宗将二人封为门神。

 后来, 民间的门神不再 局限于两位, 以至于传说中的千里眼和顺风耳都可以贴在门上, 大概是人们希望能像千里眼和顺风耳一样即使在家里, 也能得知在远方打工亲人的近况吧。

 在年末最后一天是除夕, 俗称大年三十, 但今年没有三十, 也算是比较特别的除夕了 吧。

 说到除夕, 比较令人期待的就是年夜饭咯。年夜饭必须的一道菜就是鱼, 意味着年年有余。

 但很多年夜饭的餐桌上往往多会有很多菜, 一般都是要剩下的, 我问我一亲戚为什么剩这么多, 很浪费的。

 他答道, 一年就浪费这一回。

 我不禁深思, 在中国,很多人都有这样的心理, 认为辛辛苦苦的奔波了一年, 在除夕这天好好享受一下是无可厚非的, 但正是这样的想法, 导致了在过年期间,

 各大饭店餐桌上的剩菜量大得惊人。

 据有人统计, 中国人一年浪费的粮食可以养活两亿人一个月。

 多庞大的数字, 真真的该反思了。

 四川没有吃饺子的习俗, 所以除夕这天大部分人家都只是会准备一顿较为丰富的晚餐罢了。

 不过近几年, 大概是春节联欢晚会的影响(个人认为春节联欢晚会是讲北方习俗较多), 所以, 也有一些人家里包饺子。

 年夜饭呢, 除了必不可少的大鱼(必须是大鱼, 才更显意义)

 而外, 还有青菜, 意味着年年常青, 而年糕就是年年高升。

 吃过饭后, 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围在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 我想过年最好的就是拉近家人之间的距离, 一家子围着电视机, 一边吃零食, 一边摆龙门阵, 真是世上最美好的事了。

 十二点整, 放爆竹辞旧迎新, 希望来年会有更好的收获。

 不过因烟花爆竹而受伤的人每年都不在少数, 更有甚者, 被受惊的狼狗咬伤,所以, 放烟花爆竹的时候必须谨慎。

 大年初一的早上, 要先来一碗热腾腾的汤圆, 是一家人团团圆圆的意思。

 初一不能扫地, 说是会把一年的财运扫走。

 初一天就走走街坊, 互相拜年。

 初二早上一定要吃一碗面条, 意味着新年顺顺溜溜。从初二起, 亲戚之间就要互相窜门拜年。

 而初三那天, 嫁出去的女儿都要回娘家看望父母。

 一般“走人户” 要走到正月十五为止, 当然,这得取决于你有多少亲戚了。

 正月十五元宵节, 又称上元节, 就是过大年, 过完大年该上班的上班, 该上学的上学。

 于是大年成了中国人的又一狂欢节。

 在这天,各乡 各镇都要舞狮子, 耍龙灯, 燃放花炮, 花筒, 鞭炮。

 家人聚在一

 起, 吃汤圆, 团团圆圆。

 到了晚上, 天上的孔明灯多得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 孔明灯是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用来传递情报和预测天气的工具。

 而近些年, 人们认为孔明灯飞向天际的时候仿佛能把愿望诉说给上天一样, 于是到了大年十五, 月儿最园的这天, 眉山城的人们大都聚集在湖滨路沿着东坡湖一带放孔明灯, 这也算是新型的过大年吧。

 在前几年过大年的时候远景楼一带会有烟火表演, 维持半个小时,各种类型的烟花都有, 那是人山人海, 相当的壮观啊。

 而且为了安全消防部门会提前一周准备, 并提前一天就要封路, 到了烟火表演的时候, 沿河一带五步一便衣, 十步一武警, 各种类型的武装都可以看到,真真的是相当壮观啊。

 但今年考虑到安全因素(据说去年在那么严密的安全措施下, 还是有小孩被吓着了, 只能说, 放烟花这种活动, 危险系数太高), 所以取消了, 有点遗憾啊。

 实践总结:

 通过这个春节所反映的浪费这样的社会现象, 我一直认为是中国人的面子心理在作怪, 中国人向来都是死要面子活受罪,这也许跟文化传统和整个社会风气有关吧。

 不过近来好多饭店都有张贴:

 “节约粮食”, “吃不完请打包” 等字样, 这样应该在某种程度上能杜绝一些浪费吧。

 不过要在根源上杜绝这种现象, 还是要通过教育,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就给他灌输浪费可耻的观念, 并且尽可能的让孩子们不要互相攀比。

 每年的春节都会发生很多意外事故。

 在摩托返乡 大军中, 每年几乎都有人在公路上发生意外, 命赴黄泉, 实在是令人惋惜。

 而每到春节就是交警们最忙的时候, 尽管如我所见, 在眉山的每一个路口都有

 交通警察, 但事故还是会接二连三的发生。

 尤其是电瓶车, 很容易被撞。

 对此, 我除了希望有关部门能加强管制外, 我更希望大家出门注意安全, 遵守交通规则, 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保护自己。

 而关于因燃放烟花爆竹而受伤的人们, 除了烟花本身的质量问题外, 燃放者自身也要有冲五十米的觉悟啊, 因为据新闻报道, 烟花的爆炸范围就是五十米。

 在燃放烟花的时候, 很重要的一点是, 一定要栓好自家的狗, 狗的听觉非常灵敏, 燃放烟花时剧烈的声响会吓到狗狗, 甚至会吓疯。此外, 小孩一定要在大人的看护下, 才能玩炮。

 关于压岁钱, 我觉得现在大人发给小孩压岁钱已经不再是单纯的压岁那么简单了。

 小孩子们在发了压岁钱后, 第一件事就是看看有多少, 然后急着跟邻居家小孩炫耀。

 大人们通过了解那家亲戚发给小孩的压岁钱多少, 来判断亲戚间的亲与疏。

 随着压岁钱的不断上涨, 有的几千至几万, 这势必又成为了新型的炫富手段。

 我认为, 压岁钱重在心意, 而不在乎多少, 也希望更多的家长能够明白这个道理, 给孩子们合适的压岁钱, 让他们知道钱并不能代表一切, 让他们过一个更有意义的春节。

 通过这个春节, 我更充分的意识到亲情的重要性。

 我想, 春节不光是辞旧迎新的节日, 更重要的是它让在外奔波了一年的人们可以借这个难得的长假回家看看, 让在外求学的我们可以多陪陪父母, 常回家看看这首歌唱的, 就是我对春节的理解。

 而春节的传统文化正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改变, 不论是饺子汤圆的互融, 还是各种习俗的变更, 唯一不变的是, 我们对春节一直以来的期待, 就像烙印在骨子里

 的一样, 提醒我们春节到了, 常回家看看。

 正因如此, 才能明白亲情的可贵, 才能懂得感恩父母, 进而知晓回报社会。

推荐访问:春节期间调研报告 春节期间 调研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