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8篇

时间:2022-08-20 19:25:06 来源:网友投稿

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8篇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摘要古诗词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独树一帜的思想结晶,中国古诗词与乐曲之间自古以来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8篇,供大家参考。

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8篇

篇一: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士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摘 要  古 诗 词 是 我 国 传 统 文 化 中 独 树一 帜 的 思想 结 晶, 中 国 古 诗 词 与 乐 曲 之 间 自 古  以 来就 有 着 十分 密 切 的 联 系 。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就 是 将 我 国 古代 文 化 中 的 诗 词 与 乐 曲 交 汇 融 合 到一 起的一 种声 乐 载 体 。

 艺 术 家 们 以 诗 歌 内 容 为创 作 主 体 , 谱 写 出 了  许 多 古 典 与 韵 律 相 结 合 的 独 特 的 艺 术 佳 作。

 它 以 古典 的 语 言 、优 美 的 意 境、 丰 富 的 情 感诉 说 着 传 统 文 化 中 博大 精 深 的 文 化 意 蕴。

 古 典诗 词 作为 我 国 文 学 宝 库 中 璀  燦 光 辉 的 文 化 瑰宝 之一,其 涵 盖 的 领 域 之 广、创 造 的 风 格 之 多,影 响 的 范 围 之 大,  在 文 学 历 史 的 发 展 过 程 中 都是 罕 见 的。

 诗 词 中 所 蕴 含 的 思 想 及 其 艺 术 表达形式 使  古 往 今 来 的 人 们 享 受 到 了 前 所 未 有 的 艺 术 盛 宴 。

 古 诗 词 创 作 中 产 生 的 韵 律 美 与 作  曲 家 们 的 灵 感 相 交融 , 创 作 出 了 许 多 具 有 古 典 韵 味 的 经 典 歌 曲。

 在 倡 导 发 扬 优秀  传 统文 化 的 今 天, 越 来 越 多 的 作 曲 家 以 古 典 诗 词 为创 作 源 泉 , 将 历史流 传 的 诗 词  经 过 艺 术 的 加 工 化 身 为 艺 术 歌 曲 中 的 歌 词。古 诗 词 艺术歌曲 以 其 特 有 的 艺 术 美  感 , 在 几 十 年 的 发 展 历 程 中, 创 造 出 了 各 种 不 同 风 格 的 优 秀 艺 术 作 品 。

 本 文 就 以 赵 季 平 老 师 创 作 的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静 夜 思 》 为 例, 深入 探 宄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在  新 时 期 创 作 和 发 展 上 的 深 远 意 义 。 本 课 题 共分为五 个 部分 进 行 系 统 的 展 开 研 宄 :

 第一部 分 为 绪 论 , 选 题 研 宄 意 义 、 文献 综述 、 研 究 方 法; 第 二 部 分, 着 重 介 绍 作 曲 家 的生平简 介 、 歌 曲 《 静夜 思 》  的 作 品 出 处 以 及 对 歌 曲 《 静 夜 思 》 的 诗 词 解 析 ; 第 三 部 分 , 从 曲 式 、 和声、 旋 律 这  三 个 角 度 进 行 具体分析 ; 第 四 部分 , 从 演 唱 者 气 息 的 运 用 、 咬字的 处 理 、 情 感 的 表  达 、 等 三 个方面进行细 致 的 分 析 ; 第 五 部 分, 则 是 对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创 作 发 展 的 多 样性 进 行 探 讨 , 从 而 提 出 本 课 题 的 核 心 论 点。

  关 键 词:

 古 诗 词;艺 术 歌 曲 《 静 夜 思 》; 音 乐 分 析; 演 唱 表 达  I 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A b s t ra c t  T h e  a n c i e n t p o et r y a rt  s o n g  i s  a  v o ca l  g e n r e  c o m b i n i n g C hi n e s e  c l a s s i c a l  p o e t r y a n d m u s i c .  I t s  m o s t  s i g n i f i c a n t  f e a t u r e  i s  t h a t  t h e  l y r i c s  a r e  a l l  d e r i v e d  f r o m  c l a s s i c a l  p o e t r y .  I t c o nv e y s  t h e  un i q u e  c h a r m  o f  C h i n e s ec u l t u r e  w i t h  d ee p  c o nn o t a t i o n ,  h i g h-l e v e l  a r t i s t i c c o n c e p t i o n ,  a n d  r e f i n e d  l a n g u a g e .  C l a s s i c a l  p o e t r y ,  a s a s h i n i n g "p e a r l* ' i n t h e  h i s t o r y  o f C h i n e s e  l i t e r a t u r e ,  i s  u n dou b t e d l y  i n f l u e n t i a l  a n d  w i d e  i n  s c o p e .  A s  fa r  a s  m u s i c  c r e a t i on  i s  c o n c e r n e d ,  c l a ss i c a l  p o e t r y  h a s  i n s p i r e d  c o u n t l e s s  c o m p o s e r s ,  a n d  m a d e  t h e m  w r i t e c l a s s i c s  t h a t  a r e  e nd l e ss l y  s u n g .  A s  e a r l y  a s  t h e 1 9 20 s  a nd  1 9 3 0 s , a  g r ou p  o f  c o m p o s e rs r e p r e s e n t e d  b y  Q i n g  Z h u ,  H u a n g  Z i5  Z h a o  Y u a n r e n ,  e t c.  u s e d  a n c i e n t  p o e t r y  t o  c r e a t e a r t i s t i c  s on g s .  T h o s e  a r t i s t i c s o n g s  w i t h  C h i n e s e  c l a ss i c a l  c h a r m  a r e  s t i l l  i n  t h e  f i e l d  o f a r t i s t i c s on g  c r e a t i o n .  A  m a s t e r p i ece .  T od a y ,  m o r e  c o m p o s e rs  h a v e  s e t  t h e i r  s i g h t s  o n  t h e  "t r ea s u r e s” o f  c l a ss i c a l  l i t e r a t u r e ,  a n d  t h o s e  a n c i e n t  p o e m s  t h a t  h a v e  c i r c u l a t e d  f o r t h o u s a nd s  o f  y e a r s  h a v e  a l m o s t  b ec o m e  i n e xh a u s t i b l e "g r a n a ri e s" fo r  c o m p o s e rs .  A f t e r  n e a r l y  9 0  y e a r s  o f  w r i t i n g  p r ac t i c e ,  a n c i e n t  p o e t r y  a nd a r t  s o n g s  h a v e  p r o du ce d  m a n y ou t s t a nd i n g  c o m p o s e r s  a n d  e x c e l l e n t  w o r k s .  T h i s a r t i c l e  t a k e s  t h e  a n c i e n t  p o e t r y  a n d  a r t s o n g"J i n g Y e S i" c r e a t e d  b y M r.  Z h a o  J i p i n g  a s  a n  e x a m p l e  t o  d e e p l y  e x p l o r e  t h e  a n c i e n t p o e t r y  a nd  a r t  s o n g s  i n  t h e  n e w  e r a  F a r- r e a c hi n g  s i g n i f i c a n ce  i n  c r ea t i on  a nd d e v e l o p m e n t .  T h i s  t o p i c  i s  d i v i d e d  i n t o f i v e  p a r t s  f o r  s y s t e m a t i c  r e s e a r c h:

  t h e  f i rs t  p a r t  i s  t h e  i n t r o d u c t i o n ,  t h e  s i g n i f i c a n c e  o f  t h e  t o p i c  s e l ec t i o n ,  t h e  l i t e r a t u r e  r e v i e w ,  a n d  t h e  r e s e a r c h m e t hod s ;  t h e  s e c o nd  p a r t  fo c u s e s o n  t h e  i n t r o du c t i o n of  t h e  c o m p o s e r s  l i f e  a nd  t h e  s o u r c e  o f  t h e  s on g "J i n g Y e  Sin A n d  t h e  p o e t i c  a n a l y s i s  o f  t h e  s o n g "J i n g Y e  Si";  t h e  t h i r d p a r t ,  fr o m  t h e  p e r s p e c t i v e  of  t h e  m e l o d y ,  h a r m on y ,  a n d  m e l o d y  t h r e e  s p e c i f i c  a n a l y s i s ;  t h e  f o u r t h  p a r t,  f r o m  t h e  u s e  o f  t h e  s i n g e r's  b r e a t h,  t h e  w o r d  p r o c e s s i n g ,  e m o t i o n a l e x p r e s s i o n,  T h r e e  a s p e ct s  a r e  a n a l y z e d  i n  d e t a i l;  t h e  f i ft h  p a r t  d i s c u s s e s  t h e  d i v e rs i t y  o f t h e  d e v e l o p m e n t  o f  a r t i s t i c  s o n g s  i n  a n c i e n t p o et r y,  a nd  p u t s  fo r w a r d  t h e  c o r e  a r g u m e n t s o f  t h i s  s u b j ec t .  K e y w o r d s :

  a n c i e n t po e t r y ; a r t i s t i c  s o n g "J i n g  Y e  S in;  m u s i c  a n a l y s i s ;  si n g i n g e x p r e s si on  i i 

 目 录  觸 I  A b s t r a c t  I I 眼 I V  第一 章绪 论 5  第一节 选 题 依 据和意义 5  第 二 节 文 献 综 述 6  第 三 节 研 宄 方 法 7  第 二 章 作 曲 家 及 作 品 介 绍 8  第一节 作 曲 家赵季平生平简 介  8 第 二 节 歌 曲 《 静夜 思 》 的 作 品 出 处 9  第 三 节 歌 曲《 静夜 思 》 的 诗 词 解 析 1 0  第 三 章 古 诗 词 艺术歌曲 《 静 夜 思 》 的 音 乐 分 析 1 1  第一 节¥ 式 分 析 1 1  第 二 节 和声 分 析 1 2  第 三 节 旋 律 分 析 1 3  第 四 章 古诗词 艺 术歌 曲《 静 夜 思 》 的 演 唱 表 达 1 4  第一 节演 唱 中 气 息 的 运 用 1 4  一、 揉 气 的 运 用 1 5  二、 停 气 的 运 用 1 6  第 二 节 演 唱 中 咬 字 的 处 理 1 6 ―、 歌 曲 中 对“连 音”的 处 理 1 7  二 、 歌 曲 中 对“非连音”的 处 理 1 8  第 三 节 演 唱 中 音色 的 把 握 1 8 第 四 节 演 唱 中 情 感 的 表 达 1 8 一、 情 感 表 达 的 重要 性 1 9  二 、 声音 与 情 感 相结 合  2 0 第 五 章 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创 作发 展 的 多 样性 探讨 2 1  第一 节古 诗 词 艺 术 歌 曲 的 民 族性 与 世 界 性 2 1 一、 独一无 二 的 民 族 性 2 1  m  

 / p m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v Xj f w l /  M AS T E R'S  T H E S I S  二 、 相 互 交 融 的 世界 性  2 2 第 二 节 古 诗 词 艺 术歌 曲 的 传 承 性 与 创 新 性 2 2 一、 推 陈 出 新 的 传 承 性 2 2  二 、与时 俱 进 的 创 新 性  23  關 2 4  参 考 文 献 2 5  附 录 2 8 致 谢 2 9 I V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第一 章绪 论  第一 节选 题依据和 意 义  古 诗 词 艺 术歌 曲 就 是 将 我 国 古 代 文 化 中 的 诗 词 与 音乐 创 作 交 汇 融 合 到一 起 的一种 声 乐 载 体, 它不仅展 现 出 了一 种全 新 的 艺 术 创 作 形 式 , 也 推 动 了 我 国 声 乐  文 化 更 加 发 展 完 善。研 宄 古 诗 词 歌 曲 不 仅有 利 于 传 承 音 乐 文化 ,也 能 够将 传 统 文 化  的 精 髓发 挥 出 应 有 的 时 代 价 值 。

 本 文 中 研 宄 的“ 古 诗 词 歌曲”指 的 是 广 泛 意 义 上 的  古诗 词 歌 曲 范 围, 不 仅 囊 括 了 古 代 创 作 的 诗 词 歌 曲,也 包 括 了 近 现 代 艺 术 家 创 作 的 古诗 词 艺 术 歌 曲 作 品。

 这 些 经 典 的 艺 术 作 品, 以 深 厚 的 民 族 文 化 为 基 础 , 将诗 词 中  的 意 境 美 与 乐 曲 中 的 韵 律美 相结 合 , 将 诗 境 与 乐 境 相交融,以 唱 作 的 形式 更 加 形 象  地诠 释 出 了 诗 词 中 描 绘 的 意 境 和 情 感。

 向 大 众 宣 传 表 演 这 些 古 诗 词 歌 曲 不仅 能 够 激  起 人 们 对 古 诗 词 文 化 的 学 习 兴 趣, 便 于 人 们 背 诵 记 忆 , 也 能 够培 养 人 们 的 艺 术 鉴 赏  水 平、 丰 富 人 们 的 精 神 世界 、 提 高 人 们 的 文 学 修 养 , 更 加 深 入 地 挖掘 传 统 文 化 的 时  代价 值 。 本篇 文 章 中 研 宄 的 古 诗 词 歌 曲《 静 夜 思 》 是 本 人 在 攻 读 研 宄 生 期 间 重 点 研 究、  反 复 练 习 演 唱 的 艺 术 作 品, 且 将 其 选 为个 人 音 乐 会 上 演 唱 的 曲 目 之一。

 在 练 习 这 首  歌 曲 的 过 程 中, 我 研 宄 了 这 首 歌 曲 的 时代背 景 、 创 作 背 景 , 作 者 简 介 、 作 曲 家 简 介  等 相 关 信 息; 在演 唱 过 程 中 , 对 这 首歌 曲 表 达 的 情感 和 具 有 的 演 唱 方 式有 了 更 加 深  刻 的 理 解, 并 且 在 反 复 的 演 唱 练 习 中 , 产 生 了 更 为 深 刻 的 音 乐 认 知 。 这首诗词 的 作 者 是 唐 朝著 名 诗 人 李 白 的 经 典著作 之一。研 究 这 首作 品,一 是 可 以 使 练 习 者 深 入 分 析 古 典 诗 词 的 意 境 , 体 会 作 者 当 时 所 要 表 达 的 情 感 , 更 加 精 准 地  将 这 首 作 品 呈 现 出 来 。

 二 是 能 够 在 分 析 创作 背 景 的 过 程 中,不 断 发 掘 传 统 文 化 的 思 想精 髓, 逐 渐提高自 身 的文学素养 , 使 古 诗 词 歌 曲 的 创 作 风 格 更 加 多 样 化, 创 作 内 容 更 加 饱 满 深 刻 。 第 二 节 文 献 综 述  从 中 国 知 网 和 万 方 数 据 库 及 维 普 等 数 据 网 站 , 以 及 图 书 馆 等 资 源 查 阅 得 知 , 对  于 《 静 夜 思 》 这首作 品 的 研 宄 成 果 有 很 多,分 别 从诗 词 的 释 义、创 作 风 格、 教 学研 究 等 多 种不 同 的 角 度 进 行分 析。对 于 这 首 作 品 大 部 分是从 诗 词 研 宄 的 角 度 分析, 相  关 的 研 宄 成 果有 罗 漫 发 表 在 《 中 南 民 族 大 学学 报( 人文 社 会 科 学 版 )

 》 上 的 《 天 下  第一 绝句一 一 兼 谈“床前 明 月 光”何 以 后 来 居 上 》 、 张 妮 发 表 在《 中 国 校 外 教 育 》  上 的 《 诗 歌 翻 译 赏 析一 一 李白〈 静 夜 思 〉 的 英 译 文 》等。

 这 些研 宄 成 果 对 于 我 们 理 解  5  

 z ^ 6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 M A S T E R'S  T H E S I S  这 首 诗 词 的 创 作背景等 相 关 内 容 提 供 了 丰 富 的 理 论 基 础; 另 外, 对 于 古 诗 词 歌 曲 的  研 宄 角 度 也 各 有 不 同, 如 从 古 诗 词 歌 曲 的 演 唱 特 点 、 艺 术 分析 、 审 美 风 格等 方 面 进  行 了 分 析, 且 已 形 成 了 关 于 这一 研 究 方向 的 完 备 体 系。

 这对 于 我 们 深 入 研 究 这 首 诗  词 有 着 十分 重 要 的 指 导 意 义 。

 如 李 曼 发 表 在《 中 国 音 乐 学 院 》 上 的《 中 国 古 诗 词 歌  曲 的 演 唱 实 践 与 流 变 初 探 》、吴 启 慧 发表在《 湖南 师 范 大 学 》 上 的 《 中 国 古 诗 词 歌  曲 演 唱 特 点 及 风 格 研 宄一 一 以 三 首古诗词歌曲 为 例 》 、 邓 捃 芳 发 表 在 《 湖 南师范 大  学 》 上 的 《 中 国 古 诗 词 歌 曲 的 语 言 特 点 研 宄 》 等 。 另 外 对 于 其 他类 型 的 古 诗 词 作 品 如《 枫桥 夜 泊 》 、《 长 相 知 》 等 资 料 也 有一 定的  研 究 成果 , 如 郑 婷婷 发 表 在《 当 代 音 乐 》 上 的 《 诗 乐相 融 相 得 益 彰一 一赏 析 古诗  词 艺 术 歌 曲 》 、 胳 丽 霞发 表 在 《 大众文 艺 》 上 的 《 浅 析古典 诗 词 声 乐 作 品 〈 长相 知 〉 的 音 韵 美 ...

篇二: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2011.2.5•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2011.2.5

 雨水2011.2.19•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雨水2011.2.19

 惊蛰2011.3.6•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2011.3.6

 春分2011.3.21•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二十四节气之四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观光出游等另有《春分》文学作品可欣赏。春分2011.3.21

 清明2011.4.5•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清明2011.4.5

 谷雨2011.4.20•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时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2011.4.20

 立夏2011.5.6•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2011.5.6

 小满2011.5.21• 小满grain buds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时为小满。也指AIR系列中的人物另外还有小满坡和小满字典。小满2011.5.21

 芒种2011.6.6•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芒种2011.6.6

 夏至2011.6.22•62122夏至2011.6.22

 小署2011.7.7• 小暑(Lesser Heat)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署2011.7.7

 大署2011.7.23•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大署2011.7.23

 立秋2011.8.8•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日--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释义“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 谷成熟的意思。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2011.8.8

 处署2011.8.23•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处署2011.8.23

 白露2011.9.8• 白露white dews是24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2011.9.8

 秋分2011.9.23•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秋分2011.9.23

 寒露2011.10.8•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2011.10.8

 霜降2011.10.24•102324霜降2011.10.24

 立冬2011.11.8•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立冬2011.11.8

 小雪2011.11.23•112322小雪2011.11.23

 大雪2011.12.7•月7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大雪”节气在每年的12大雪2011.12.7

 冬至2011.12.22•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南方吃汤圆的习俗谚语冬至到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冬至Winter Solstice冬至2011.12.22

 小寒2012.1.6•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在1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对于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同时有同名作词人小寒。小寒2012.1.6

 大寒2012.1.21•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时为大寒。《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小寒。”《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大寒2012.1.21

篇三: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节气

  农历节气

  立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 2 月 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 24 个节气之首。立春之日,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即方位角 45 度的地方,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春”表示季节,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农谚有“春打六九头”、“几时霜降几时冬,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立春作为节令早在春秋时就有了,那时一年中有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八个节令,到了《礼记?月令》一书和西汉刘安所著的《淮南子?天文训》中,才有 24 个节气的记载。

 在汉代前历法曾多次变革,那时曾将 24 节气中的立春这一天定为春节,意思春天从此开始。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 1913 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每年的正月初一为春节。

 此后立春日,仅作为 24 个节气之一存在并传承至今。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又叫“报春”。这个节令与众多节令一样有众多民俗,有迎春行春的庆贺祭典与活动,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咬萝卜之习俗等。

  从历史文献记载来看,我国历朝历代的迎春仪式隆重而浩大。此时的立春已经超过了农历24节气只标示节令与气候的功能,而是已经被当成一个节日了,因此在历史上便演化出了许多围绕立春而举办的活动及民俗,如“春娃”、“春鞭”、“春卷”、“打春”、“春酒”、“春牛”等等。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吃春饼、吃春卷、嚼萝卜之俗,一个“咬”字道出节令的众多食俗。春盘春饼是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称为春盘。

  饮食调养方面要考虑春季阳气初生,宜食辛甘发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主春,……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

  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过了立春就意味着春天要到了,万物生发,一派生机勃勃。

  春季养生要顺应春天阳气生发,万物始生的特点,注意保护阳气,着眼于一个“生”字。按自然界属性,春属木,与肝相应。肝的生理特点主疏泄,在志为怒,恶抑郁而喜调达。有目的地选择一些柔肝养肝、疏肝力理气的草药和食品,草药如枸杞、郁金、丹参、元胡等,食品选择辛温发散的大枣、豆豉、葱、香菜、花生等灵活地进行配方选膳。

 在春季精神养生方面,要力戒暴怒,更忌情怀忧郁,做到心胸开阔,乐观向上,保持心境愉悦的好心态。同时要充分利用、珍惜春季大自然“发陈”之时,借阳气上升,万物萌生,

 人体新陈代谢旺盛之机,通过适当的调摄,使春阳之气得以宣达,代谢机能得以正常运行。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330 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一候獭祭鱼;二候鸿雁来;三候草木萌劝。”此节气,水獭开始捕鱼了,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五天过后,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一般从 2 月 18 日或 19 日开始,到 3 月 4 日或 5 日结束。

 惊蛰(jīng zhé),是 24 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345 度时即为惊蛰,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gòu)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一候桃始华;二候仓庚(黄鹂)鸣;三候鹰化为鸠。”描述已是进入仲春,桃花红、李花白,黄莺呜叫、燕飞来的时节。按照一般气侯规律,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雨水渐多,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春分,古时又称为“日中”、“日夜分”、“仲春之月”,在每年的 3 月 21 日前后(20日~22 日)交节,农历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到达黄经 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史?历一》说:“分者,黄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一候元鸟至;二候雷乃发声;三候始电。”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清明节,英文标准译名:Tomb-sweeping Day 或者 Pure Brightness。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 3 天)

  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的好时候,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在古时,还有一种说法,就是“三月节”。

  谷雨,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三月中,自雨水后,土膏脉动,今又雨其谷于水也。谷雨时节作去声,如雨我公田之雨。盖谷以此时播种,自上而下也。”这时天气温和,雨水明显增多,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古代所谓“雨生百谷”,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则往往造成危害,影响后期产量。谷雨在黄河中下游,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第一候萍始生;第二候呜鸠拂其羽;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浮萍开始生长,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农历的立夏。“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太阳黄经为 45 度,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只是小满,还未大满。每年 5 月 21 日或 22 日视太阳到达黄径 60°时为小满。

  芒种,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每年的 6 月 5 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 75°时为芒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意指大麦、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称“芒种”。

  春争日,夏争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所以,“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是农民朋友的播种。“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 23°26′28″44),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 40℃左右。

  每年 7 月 7 日或 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105°时为小暑(slight heat)。《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节……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 小暑养生热,还不十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盛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暑的标志;出梅。入伏。

  大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 7 月 23 日或 24 日,太阳到达黄经 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每年 8 月 8 日或 9 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 6 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每年 8 月 7 日或 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135°时为立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一候鹰乃祭鸟;二候天地始肃;三候禾乃登。”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处暑养生猎鸟类;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稷、稻、粱类农作物的总称,“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处"含有躲藏、终止意思,"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到此为止了。

 白露(white dews)是 24 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历的 9 月 7 日前后是白露。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

 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每年 9 月 8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65 度时,交“白露”节气。“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此时的天气,正如《礼记》中所云的:“凉风至,白露降,寒蝉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秋属金,金色白,白者露之色,而气始寒也”。古人在《孝纬经》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

  按农历来讲,“立秋”是秋季的开始,到“霜降”为秋季终止,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 90 天的一半。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农谚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白露秋分夜,一夜冷一夜”。“八月雁门开,雁儿脚下带霜来”,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从秋分这一天起,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白天逐渐变短,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白天最短);昼夜温差逐渐加大,幅度将高于 10℃以上;气温逐日下降,一天比一天冷,逐渐步入深秋季节。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白露后,天气转凉,开始出现露水,到了寒露,则露水增多,且气温更低。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北方已呈深秋景象,白云红叶,偶见早霜,南方也秋意渐浓,蝉噤荷残。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将凝结"为霜了。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天气渐冷,开始有霜。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 10 月 23 日。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二候草木黄落;三候蜇虫咸俯。”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大地上...

篇四: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四节气解读 立春:

 立春,二十四节气 [1] 之一,“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就是春季的开始,每年 2 月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 栖 时为立春。《月 栖 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 栖 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春、夏、秋 柱 、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 柱 为“春种、夏长、秋收、冬 柱 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 柱 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柱 。

 雨水 :

 :

 雨水,表示降水开始,雨量逐步增多。

 柱 每年 2 月 18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33 柱 0 度,为“雨水”节气。雨 柱 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 柱 气回暖,降水量逐渐 柱 增多了,二是在降水形式上 柱 ,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柱 月令七十二候集 柱 解》中说:“正月中,天 柱 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 柱 者必水也,故立春后 柱 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 柱 则散而为雨矣。

 惊蛰:

 惊 柱 蛰——春雷乍动,惊 柱 醒了蛰伏在土壤中冬眠的动 柱 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 柱 有春雷萌动。每年公历的 3 柱 月 6 日左右为惊蛰。二 柱 十四节气之一。蛰是藏的意 柱 思。“惊蛰”是指钻到泥土 柱 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 柱 出来活动。“惊蛰”节气日 柱 ,地球已经达到太阳黄经3 柱 45 度,一般在每年 3 月 4 柱 日~7 日。

 春分:

 春分, 柱 古时又称为“日中” 、“日 柱 夜分” 、“仲春之月” ,在 柱 每年的 3 月 21 日前后(2 柱 0 日~22 日)交节,农历 柱 日期不固定,这时太阳 柱 到达黄经 0°。据 柱 《月令七十二候 柱 集解》:“二月中,分者半 柱 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 柱 之分。”另《春秋繁 柱 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

 柱 “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 柱 昼夜均而寒暑平。”有《明 柱 史·历一》说:“分者,黄 柱 赤相交之点,太阳行至此, 柱 乃昼夜平分。”所以,春分 柱 的意义,一是指一天时间白 柱 天黑夜平分,各为 12 小时 柱 ;二是古时以立春至 柱 立夏为春季 柱 ,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 柱 ,平分了春季。

 清明:

 清明 柱 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 柱 ”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柱 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 柱 进行祭祖、扫墓、踏青的习 柱 俗,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 柱 、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 柱 个中国传统节日。另 柱 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 柱 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唐 柱 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谷雨:

 谷雨 柱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谷 柱 雨指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 柱 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每年 4 柱 月 19 日~21 日视太 柱 阳到达黄经 30° 柱 时为谷雨。

 立夏:

 每年 5 月 月 柱 5 日或 6 日 日,太阳到达黄经 45°为“立夏” 柱 节气。我国自古习惯 柱 以立夏作为夏季开 柱 始的日子,《月 柱 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 柱 立,建始也,” “夏,假也 柱 ,物至此时皆假大也。”这 柱 里的“假” ,即“大”的意 柱 思。实际上,若按气候学的标准,日平均气温 柱 稳定升达 22℃以上为夏季 柱 开始,“立夏”前后,我国 柱 只有福州到南 舜 岭一线以南地区真正进入夏 舜 季,而东北和西北的部分地 舜 区这时则刚刚进入春季,全国大部分地区平均 舜 气温在 18--20℃上下 舜 ,正是“百般红紫斗芳菲” 舜 的仲春和暮春季节。

 小满:

 小满— 舜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 舜 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舜 ,只是小满,还未大满。

 舜 每年 5 月 21 日或 22 日视 舜 太阳到达黄径 60°时为小 舜 满。

 芒种 :

 芒种——麦类等 舜 有芒作物成熟,夏种开始。

 舜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 舜 个节气,每年的 6 月5 日左 舜 右为芒种。太阳到达黄经 7 舜 5°。《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舜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 舜 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 舜 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 舜 已经成熟,抢收十分急迫。

 舜 晚谷、黍、稷等夏播作物也 舜 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故又 舜 称“芒种” 。春争日,夏争 舜 时,“争时”即指这个时节 舜 的收种农忙。人们常说“三 舜 夏”大忙季节,即指忙于夏 舜 收、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舜 。

 夏至:

 ( 夏至(summe 舜 r solstice)

 )每 舜 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 舜 为夏至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 舜 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 23°2 舜 6′28″44),北半球 舜 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 舜 长。是北半球一年中 舜 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 舜 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 舜 时左右。夏至这天虽然白昼 舜 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 舜 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舜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 舜 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 舜 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 舜 热在三伏” ,真正的暑热天 舜 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 舜 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 舜 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 舜 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 舜 最高气温可达 40℃左右。

 舜

 小暑 :

 每年 7 月 7 日或 8 日 舜 视太阳到达黄 舜 经 105°时为小暑。《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舜 》:“六月节……暑,热也 舜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 舜 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 舜 犹小也。”暑,表示炎热的 舜 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 舜 分热。意指天气开始炎热, 舜 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 舜 地区基本符合。这时江淮流 舜 域梅雨即将结束,盛 舜 夏开始,气温升高,并进入 舜 伏旱期;而华北、东 舜 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热带 舜 气旋活动频繁,登陆我国的 舜 热带气旋开始增多。小 舜 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北方 舜 须注意防涝。全国的农作物 舜 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 舜 加强田间管理。

 大暑:

 大暑 舜 ”在每年的 7 月 23 日或 2 舜 4 日,太阳到达黄经 120°。《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舜 “六月中,……暑,热也, 舜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 舜 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 舜 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 舜 热的时期,气温最高,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 舜 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 舜 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 舜 涝防台和田间管理 舜 等任务很重。

 立秋 :

 年 每年 8 舜 月 月 7 日或 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135° 时为立 舜 秋。《月令七十 舜 二候集解》:“七月节,立 舜 字解见春(立春)。

 舜 秋,揪也,物于此而 舜 揪敛也。”立秋一般预示着 舜 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 舜 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 舜 暑气难消,还有“秋 舜 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 舜 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 舜 凉爽。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 舜 同,秋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舜 。气候学上以每 5 天的日平 舜 均气温稳定下降到 22℃以 舜 下的始日作为秋季开始,这 舜 种划分方法比较符合各地实 舜 际,但与黄河中下游立秋日 舜 期相差较大。立秋以后,我 舜 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 舜 移栽,大秋作物 舜 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秋 舜 的意思是暑去凉来,秋天开 舜 始。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 舜 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 舜 这个节气。

 处暑:

 处 舜 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舜 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 舜 。”意思是炎热的夏 舜 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 舜 前后我国北京、太 计 原、西安、成都和 计 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 计 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 计 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 计 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 计 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 计 渐明显。

 白露:

 白露( (wh 计 ite dews)

 )——气 计 温开始下降,天气转凉,早 计 晨草木上有了露水。每年公 计 历的 9 月 7 日前后是白露。

 计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 计 :“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 计 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 计 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 计 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 计 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 计 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计 白露是九月的头一个节气 计 。露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 计 在地面或近地物体上凝结而 计 成的水珠。所以,白露实际 计 上是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秋 计 分; 9 月 22 日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计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24 日 计 。秋分之“分”为“半”之 计 意,我国古籍《春秋繁露、 计 阴阳出入上下篇》中说:“ 计 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 计 夜均而寒暑平。”“秋分” 计 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 计 一天到达黄经 18 计 0 度,直射地球赤道, 计 因此这一天一天 24 小时昼 计 夜均分,各 12 小时;全球 计 无极昼极夜现象。秋分 计 之后,北极附近极夜范 计 围渐大,南极附近极昼范围渐大。二是按我 计 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 计 分法,秋分日居秋季 90 天之中,平分 计 了秋季。

 寒露:

 寒露—— 计 气温更低,空气已结露水, 计 渐有寒意。

 每年 10 月 8 日或 9 日是太 计 阳到达黄经 195 计 °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计 九月节,露气寒冷,将凝结 计 也。”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 计 白露时更低,地面的 计 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 计 南岭及以北的广大 计 地区均已进入秋季 计 ,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 计 即将进入冬季。首都北京大 计 部分年份这时已可见初霜, 计 除全年飞雪的青藏高原 计 外,东北和新疆 计 北部地区一般已开始降雪。

 计

 霜降:

 历 每年阳历 10 月 月 2 计 3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210 度时为霜 计 降。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 计 露水凝结成霜。

 计 《月令七十二候 计 集解》:“九月中,气肃而 计 凝,露结为霜矣” 。此时, 计 我国黄河流域已出 计 现白霜,千里沃野 计 上,一片银色冰晶熠熠闪光 计 ,此时树叶枯黄,在落叶了 缮 。古籍《二十四节气解》中 缮 说:“气肃而霜降,阴始凝 缮 也。”可见“霜降”表示天 缮 气逐渐变冷,开始降霜。气象学上,一般把秋季出现的第一次霜 缮 叫做“早霜”或 缮 “初霜” ,而把春季出现的最后一次 缮 霜称为“晚霜” 缮 或“终霜” 。从终 缮 霜到初霜的间隔时期,就是 缮 无霜期。也有把早霜叫“菊 缮 花霜”的,因为此时菊 缮 花盛开,北宋大文学 缮 家苏轼有诗曰:“千树 缮 扫作一番黄,只有芙 缮 蓉独自芳” 。

 立冬:

 立冬” 缮 节气在每年的 11 月 7 日或 缮 8 日,太阳黄经达到 225 缮 度,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 缮 冬为冬季的开始,《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缮 :“立,建始也” ,又说:

 缮 “冬,终也,万物收藏也。

 缮 ”其实,我国幅员广大,除 缮 全年无冬的华南沿 缮 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 缮 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 缮 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缮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以 缮 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 10 缮 ℃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 缮 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 缮 吻合。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 缮 地区,9 月上旬就早已进入 缮 冬季,首都北京于 10 缮 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 缮 ,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 缮 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 缮 开始。

 小雪 :

 每年 11 月 2 缮 2 日 23 日,视太阳到 缮 达黄经 240°时 缮 为小雪。《 月令 缮 七十二候集解》:“10 月 缮中,雨下而为寒气所薄,故 缮 凝而为雪。小者未盛之辞。

 缮 ”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 缮 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 缮 与小雪节令一致。虽然开始 缮 下雪,一般雪量较小,并且 缮 夜冻昼化。如果冷空气势力 缮 较强,暖湿气流又比较活跃 缮 的话,也有可能下大雪。如 缮 1993 年 11 月 15~2 缮 0 日,北方一部分冬麦区就 缮 下了大到暴雪。

 大雪 缮 :

 12 月 7 日“大雪”节气在每 缮 年的或 8 日,其时视太阳到 缮 达黄经 255 度。

 缮 《月令七十二候 缮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 缮 。”大雪的意思是天 缮 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 缮 雪时更大了,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相反 缮 ,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 缮 步减少,东北、华北地区 1 缮 2 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 缮 毫米,西北地区则不到 1 毫米。

 冬至:

 冬至(W 缮 inter Solsti 缮 ce),是中国农历 缮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 缮 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缮 。冬至俗称“冬节” 、“长 缮 至节” 、“亚岁”等。早在 缮 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缮 ,中国就已经用土 缮 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 缮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 缮 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 缮 阳历12 月 21 日至 23 日 缮 之间。太阳黄经达到 270 缮 度。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 缮 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缮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 缮 一天还有吃饺子、南 缮 方吃汤圆的习俗。谚 缮 语:冬至到,吃水饺 缮 。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 缮 影视作品。

 小寒:

 每年 1 月 缮 5 日或 6 日太阳到达黄经 285°时为小寒( 缮 slight cold)

 缮 ,它与大寒、小暑、 缮 大暑及处暑一 缮 样,都是表示气温冷暖变化 缮 的节气。《月令 缮 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 缮 节,月初寒尚小,故云。月 缮 半则大矣。”小寒的意思是 缮 天气已经很冷,我国大部分 缮 地区小寒和大寒期间 缮 一般都是最冷的时期,“小 缮 寒”一过,就进入“出门冰 缮 上走”的三九天了。

 大寒:

 缮

  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揪 。每年 1 月 20 日 揪 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300°时为大寒。《 揪 月令七十二候集 揪 解》:“十二月中,解见前 揪 (小寒)。” 《授时 揪 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 揪 》:“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大寒为中者,上形于 揪 大 小寒,故谓之大……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

 揪 ”这时寒潮南下频繁,是我 揪 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 揪 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 揪 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 揪 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 揪 、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 揪 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 揪 降温、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 揪 物的防寒防冻。

篇五: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201 1 .2.5•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 是“开始” 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正月节,立, 建始也, 立夏秋冬同。

 ” 古代“四立” ,指春、 夏、 秋、 冬四季开始, 其农业意义为“春种、 夏长、 秋收、冬藏” , 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立春2011.2.5

 雨水201 1 .2.1 9•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 为交“雨水” 节气。

 雨水,表示两层意思, 一是天气回暖, 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 雪渐少了, 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说:

 “正月中,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 则散而为雨矣。

 ”雨水2011.2.19

 惊蛰201 1 .3.6•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太阳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 一般在每年3月4日~7日,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 “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惊蛰2011.3.6

 春分201 1 .3.21• 春分, 昼夜平分之意, 排二十四节气之四, 此时太阳直射赤道,春暖花开, 莺飞草长, 宜农作,田间管理; 观光出游等, 另有《春分》 文学作品可欣赏。春分2011.3.21

 清明201 1 .4.5•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 “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 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祭祖、 扫墓、踏青的习俗, 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 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 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七绝《清明》 。清明2011.4.5

 谷雨201 1 .4.20• 谷雨, 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 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每年4月19日~21日视太阳到达黄经30° 时为谷雨。

 谷雨时雨水增多, 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谷雨2011.4.20

 立夏201 1 .5.6• 每年5月5日或5月6日是农历的立夏。

 此时, “斗指东南, 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

 ”此时太阳黄经为45度,在天文学上,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 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 炎暑将临, 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立夏2011.5.6

 小满201 1 .5.21• 小满(grain buds)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 但还未成熟, 只是小满, 还未大满。

 每年5月21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 时为小满。

 也指AIR系列中的人物, 另外还有小满坡和小满字典。小满2011.5.21

 芒种201 1 .6.6•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6月6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75° 。

 芒种字面的意思是“有芒的麦子快收, 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 :

 “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芒种2011.6.6

 夏至201 1 .6.22• 节气名。

 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

 这一天北半球白昼最长, 以后白昼渐短 。夏至2011.6.22

 小署201 1 .7.7• 小暑(Lesser Heat),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 每年7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05°时为小暑; 暑, 表示炎热的意思, 小暑为小热, 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 但还没到最热, 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需加强田间管理。小署2011.7.7

 大署201 1 .7.23•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7月23日或24日, 太阳到达黄经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六月中, ……暑, 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大也。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气温最高, 农作物生长最快, 大部分地区的旱、 涝、 风灾也最为频繁, 抢收抢种, 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民间有饮伏茶, 晒伏姜, 烧伏香等习俗。大署2011.7.23

 立秋201 1 .8.8•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 每年8月7日--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 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 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释义:

 “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 是禾 谷成熟的意思。

 秋季包括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6个节气, 是由热转凉, 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2011.8.8

 处署201 1 .8.23• 处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 。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说:

 “处,去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虽然, 处暑前后我国北京、 太原、 西安、 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 处于夏季, 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 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处署2011.8.23

 白露201 1 .9.8• 白露(white dews)是24节气之一,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 天气转凉, 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9月7日前后是白露。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 二候玄鸟归; 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 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我国白露2011.9.8

 秋分201 1 .9.23• 秋分(autumnal equinox)

 , 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月22或23日。

 南方的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秋分2011.9.23

 寒露201 1 .1 0.8• 每年10月8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说:“九月节, 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 地面的露水更冷, 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 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 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寒露2011.10.8

 霜降201 1 .1 0.24•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节气, 在10月23日或24日;表示天气渐寒,出现霜冻机会增多。霜降2011.10.24

 立冬201 1 .1 1 .8•“立冬”节气在每年的11月7日或8日,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 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 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以下为冬季, 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 9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 首都北京于10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 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立冬2011.11.8

 小雪201 1 .1 1 .23• 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节气, 在11月22日或23日; 表示开始降雪, 雪量小。小雪2011.11.23

 大雪201 1 .1 2.7•“大雪”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日或8日, 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说:

 “至此而雪盛也。

 ”大雪的意思是天气更冷, 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大了, 并不指降雪量一定很大。

 相反, 大雪后各地降水量均进一步减少, 东北、 华北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 西北地区则不到1毫米; 大雪, 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 一般降雪量5.0~10毫米。大雪2011.12.7

 冬至201 1 .1 2.22•冬至(Winter Solstice)

 , 是中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冬至俗称“冬节”、 “长至节”、 “亚岁”等, 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 中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 测定出了冬至, 它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 这一天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 夜晚最长的一天; 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饺子、 南方吃汤圆的习俗, 谚语:

 冬至到, 吃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冬至2011.12.22

 小寒201 2.1 .6•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 在1月5-7日之间, 太阳位于黄经285° 。

 对于中国而言, 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

 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 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

 同时, 有同名作词人小寒。小寒2012.1.6

 大寒201 2.1 .21•大寒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 时为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十二月中, 解见前(小寒)

 。

 ”《授时通考·天时》 引《三礼义宗》 :“大寒为中者, 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寒气之逆极, 故谓大寒。

 ”这时寒潮南下频繁, 是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 风大, 低温, 地面积雪不化, 呈现出冰天雪地、 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

 这个时期, 铁路、 邮电、 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风降温、 大雪等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冻。大寒2012.1.21

篇六: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 立春,是 二十四节气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之一,又称“打春”,“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每年2月4日或5日 太阳 到达黄经315度时月 为立春 ,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候集解》:“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古代“四立”,指 春 、 夏 、 秋 、 冬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四季开始,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 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中下游农业生产与 气候关系的全过程。关系的全过程。

 雨水•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此时太阳到达黄经330度,为交“雨水”节气。雨水,表示两层意思,一是天气回暖,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上,雪渐少了,雨渐多了,《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春始属木,然生木者必水也,故 立春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后继之雨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

 惊蛰• 惊蛰是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 太阳运行至黄经运行至黄经345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度时即为惊蛰,一般在每3 4 年3 月4 日 ~7 日 ,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时气温回升较快,渐有春雷萌动,“惊蛰”是指钻到泥土里越冬的小动物被雷震苏醒出来活动。

 春分• 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春分,昼夜平分之意,排 二十四节气 之四,此时太阳 直射 赤道 ,春暖花开 , 莺飞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观光出游等,另有《春分》文学作品可欣赏。草长,宜农作,田间管理;观光出游等,另有《春分》文学作品可欣赏。

 清明• 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清明的意思是清淡明智,“清明”是夏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之一,中国广大地区有在清明之日进行 祭祖 、 扫墓 、的 踏青 的习俗 , 逐渐演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变为华人以扫墓、祭拜等形式纪念祖先的一个 中国传统节日。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另外还有很多以“清明”为题的诗歌,其中最著名的是 唐代诗人诗人 杜牧 的 七绝《清明》。《清明》。

 谷雨• 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谷雨,顾名思义,播谷降雨是也,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之一,同时也是播种移苗、埯瓜点豆的最佳时节。每年4 月19日~21 日视 太阳到达黄经到达黄经30°时为谷雨。谷雨时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时为谷雨。谷雨时雨水增多,大大有利于谷类农作物的生长。

 立夏• 每年5 月5 日或5 月6日是日是 农历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的立夏。此时,“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此时为 4 太阳黄经 为45 度 , 在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天文学上,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是夏日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 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小满(grain buds )是二十四 节气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之一,夏季的第二个节气。其含义是夏熟 作物 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 只是小满 , 还未大满。每年。每年5 月21 日或22日视太阳到达黄径日视太阳到达黄径60 °时为小满。

 芒种•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 月6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75°。芒种字面的意思是“°。芒种字面的意思是“ , , 有芒的麦子快收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有芒的稻子可种”《月令七十二侯集解》:“五月节,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此时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将进入多雨的黄梅时节。

 夏至• 节气名。在每年公历节气名。在每年公历6 月2 。

 21 日或22 日 。这一天北半球这一天北半球 白昼最长,以后白昼渐短 。最长,以后白昼渐短 。

 小暑• 小暑(Lesser Heat)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一节气,每年之第十一节气,每年7 月7 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日视太阳到达 黄经105 °; 暑 , 表 时为小暑 ; 暑 , 表示炎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热的意思,小暑为小热,还不十分热。意指 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全国的 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需加强田间管理。小署2011.7.7

 大暑•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的之一。在每年的7 月23 日或24日,太阳到达黄经日,太阳到达黄经120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六月中,》:“六月中,……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 月 , 今 小 , 月中为大 , 今则热气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犹大也。”这时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气温最高, 农作物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生长最快,大部分地区的旱、涝、风灾也最为频繁,抢收抢种,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民间有饮伏茶,晒伏姜,烧伏香等习俗。

 立秋•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 个节气,每年8月7 日--9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日立秋。“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到了立秋 , 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释义:“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 谷成熟的意思。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叶,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释义:“秋”字由禾与火字组成,是禾 谷成熟的意思。秋季包括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6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个节气,是由热转凉,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立秋

 处暑• 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处暑,二十四节气之一。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去了。虽然,处暑前后我国北京、太原、西安、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处于夏季,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白露• 白露(white dews)是)是24 节气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之一,此时气温开始下降, 天气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转凉,早晨草木上有了 露水 。每年公历的97 月7 日前后是白露。

 。

 我国 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将白露分为三候:“一候鸿雁来;二候玄鸟归;三候群鸟养羞。”说此节气正是 鸿雁 与 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等候鸟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白露

 秋分• 秋分(autumnal equinox),农历二十四),农历二十四 节气 中, 的第十六个节气 ,时间一般为每年的时间一般为每年的9 月22 或23日。南方的日。南方的 气候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由这一节气起才始入秋。

 寒露• 每年10 月8 日或9日视太阳到达黄经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95°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时为寒露。《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九月节,露气寒冷,寒 将凝结也 。

 ”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地面的露水更冷,快要凝结成霜了。寒露时节,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霜降• 二十四节气之第十八节气,在10月23 日或24 日;表示天气渐寒,。

 出现霜冻机会增多 。

 立冬• “立冬” 节气 在每年的11 月7 日或8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日,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我国幅员广大,除全年无冬的 华南 沿海和长冬无夏的 青藏高原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地区外,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按 气候, 以 1 以 学划分四季标准 , 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10 ℃ 以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下为冬季,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 规律 基本吻合。我国最北部的 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9 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首都北京于10 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而 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的冬季要到“ 小雪 ”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小雪• 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节二十四节气之第二十节, 在 1 气 , 在11 月22 日或23日;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日;表示开始降雪,雪量小。

 大雪• “大雪” 节气 ,在每年的12月7 日或8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日,其时视太阳到达黄经255 度。《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说:“至此而雪盛也。”大雪的意思是 天气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更冷,降雪的可能性比小雪时, , 一 一 更大了 并不指降雪量 定很大。相反,大雪后各地 降水量 均进一步减少, 东北 、华北 地区12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月平均降水量一般只有几毫米, 西北地区则不到地区则不到1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毫米;大雪,雪的大小按降雪量分类时,一般降雪量5.0 ~10 毫米。

 冬至• 冬至(Winter Solstice),是中国),是中国 农历 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 春秋 时代,已 已经 土 土圭 , , 中国就 用 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 二十四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 月21 日至23日之间,这一天是 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在这一天还有吃 饺子 、南方吃 汤圆的习俗,的习俗, 谚语 :冬至到,吃 水饺,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还有关于该节气的诗词和影视作品。

 小寒• 小寒是第二十三个节气 ,在1 月5-7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日之间,太阳位于黄经285 °。对于 中国而言,小寒标志着开始进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同时,有同名作词人小寒。寒冷的日子。根据中国的气象资料,小寒是气温是最低的的节气,只有少数年份的大寒气温低于小寒的。同时,有同名作词人小寒。

 大寒• 大寒是 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之一。每年1 月20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300 °时为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见前(》:“十二月中,解见前( 小寒)。”《授时通考)。”《授时通考·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天时》引《三礼义宗》:“大寒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谓之大…… 寒气之逆极,故谓大寒。”这时,故谓大寒。”这时 寒潮南下频繁,是南下频繁,是 中国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大部分地区一年中的最冷时期,风大,低温,地面积雪不化,呈现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冻的严寒景象。这个时期,铁路、邮电、石油、海上运输等部门要特别注意及早采取预防 大风 降温、大雪等 灾害性天气的措施。

 农业上要加强牲畜和上要加强牲畜和 越冬作物 的防寒防冻。

篇七: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4 节气歌 一月小寒接大寒, 二月立春雨水连;

  惊蛰春分在三月, 清明谷雨四月天;

  五月立夏和小满, 六月芒种夏至连;

  七月大暑和小暑, 立秋处暑八月间;

  九月白露接秋分, 寒露霜降十月全;

  立冬小雪十一月, 大雪冬至迎新年。

  抓紧季节忙生产, 种收及时保丰年。

 立春 立春, 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又称“打春”, “立”是“开始”的意思, 中国以立春为春季的开始, 每年 2 月 4 日或 5 日太阳到达黄经 315 度时为立春。

  古人将立春定为 24 个节气之首。

 立春之日, 晚上七点时仰望星空, 可见北斗七星的斗柄正指向东北, 即方位角 45 度的地方, 古人称为艮(八卦之一)的方向。

  立春的“立”表示开始, “春”表示季节, 故立春有春之节气已开始之意。

 农谚有“春打六九头”、 “几时霜降几时冬, 四十五天就打春”之语, 从冬至开始入九“五九”四十五天, 因而立春正好是“六九”的开始。

 雨水 公历每年二月十八日前后为雨水节气,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330 度, 为交“雨水”节气。

 雨水, 表示两层意思, 一是天气回暖, 降水量逐渐增多了, 二是在降水形式上, 雪渐少了,雨渐多了,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说:

 “正月中, 天一生水。

 春始属木, 然生木者必水也, 故立春后继之雨水。

 且东风既解冻, 则散而为雨矣。

 ”

 我国古代将雨水分为三候:

 “一候獭祭鱼; 二候鸿雁来; 三候草木萌劝。

 ”此节气, 水獭开始捕鱼了, 将鱼摆在岸边如同先祭后食的样子; 五天过后, 大雁开始从南方飞回北方;再过五天, 在“润物细无声”的春雨中, 草木随地中阳气的上腾而开始抽出嫩芽。

 从此,大地渐渐开始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

  雨水节气一般从 2 月 18 日或 19 日开始, 到 3 月 4 日或 5 日结束。

 惊蛰 惊蛰(jīng zhé)

 , 是 24 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

 每年 3 月 5 日或 6 日, 太阳到达黄经345 度时即为惊蛰, 这时气温回升较快, 渐有春雷萌动,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 春雷始鸣, 惊醒蛰伏于地下冬眠的昆虫。

 蛰是藏的意思。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中说:

 “二月节, 万物出乎震, 震为雷, 故曰惊蛰。

 是蛰虫惊而出走矣。

 ”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

 “促春遘(gòu)

 时雨, 始雷发东隅, 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

 ”实际上, 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 大地回春, 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 “惊而出走”的原因。

  我国古代将惊蛰分为三候:

 “一候桃始华; 二候仓庚(黄鹂)

 鸣; 三候鹰化为鸠。

 ”描述已是进入仲春, 桃花红、 李花白, 黄莺呜叫、 燕飞来的时节。

 按照一般气侯规律, 惊蛰前后各地天气已开始转暖, 雨水渐多, 大部分地区都已进入了春耕。

 春分 春分, 古时又称为“日中”、 “日夜分”、 “仲春之月”, 在每年的 3 月 21 日前后(20 日~22日)交节, 农历日期不固定, 这时太阳到达黄经 0°。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二月中, 分者半也, 此当九十日之半, 故谓之分。

 ”另《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 说:

 “春分者, 阴阳相半也, 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有《明史?历一》 说:

 “分者, 黄赤相交之点, 太阳行至此, 乃昼夜平分。

 ”所以, 春分的意义, 一是指一天时间白天黑夜平分, 各为 12 小时; 二是古时以立春至立夏为春季, 春分正当春季三个月之中, 平分了春季。

  中国古代将春分分为三候:

 “一候元鸟至; 二候雷乃发声; 三候始电。

 ”便是说春分日后,燕子便从南方飞来了, 下雨时天空便要打雷并发出闪电。

 清明 清明节, 英文标准译名:

 Tomb-sweeping Day 或者 Pure Brightness。

 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 每年的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此节日现已列入国假 3 天)

  清明作为节日, 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

 节气是我国物候变化、 时令顺序的标志, 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 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 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扫墓俗称上坟,祭祀死者的一种活动。

 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节扫墓。

  清明节, 又叫踏青节, 按阳历来说, 它是在每年的 4 月 4 日至 6 日之间, 正是春光明媚草木吐绿的时节, 也正是人们春游(古代叫踏青)

 的好时候, 所以古人有清明踏青, 并开展一系列体育活动的习俗。

 在古时, 还有一种说法, 就是“三月节”。

 谷雨 谷雨, 位于二十四节气表的第六个节气。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三月中, 自雨水后, 土膏脉动, 今又雨其谷于水也。

 谷雨时节作去声, 如雨我公田之雨。

 盖谷以此时播种, 自上而下也。

 ”这时天气温和, 雨水明显增多, 对谷类作物的生长发育关系很大。

  雨水适量有利于越冬作物的返青拔节和春播作物的播种出苗, 古代所谓“雨生百谷”, 反映了“谷雨”的现代农业气候意义。

 但雨水过量或严重干旱, 则往往造成危害, 影响后期产量。

 谷雨在黄河中下游, 不仅指明了它的农业意义, 也说明了“春雨贵如油”。

  中国古代将谷雨分为三候:

 “第一候萍始生; 第二候呜鸠拂其羽; 第三候为戴胜降于桑。

 ”是说谷雨后降雨量增多, 浮萍开始生长, 接着布谷鸟便开始提醒人们播种了, 然后是桑树上开始见到戴胜鸟。

 立夏 每年 5 月 5 日或 5 月 6 日是农历的立夏。

 “斗指东南, 维为立夏, 万物至此皆长大, 故名立夏也。

 ”此时, 太阳黄经为 45 度, 在天文学上, 立夏表示即将告别春天, 是夏日天的开始。

  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 炎暑将临, 雷雨增多, 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

 小满 小满是二十四节气之一, 夏季的第二个节气。

 其含义是夏熟作物的籽粒开始灌浆饱满,但还未成熟, 只是小满, 还未大满。

 每年 5 月 21 日或 22 日视太阳到达黄径 60°时为小满。

 芒种 芒种, 是农作物成熟的意思。

 芒种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

 每年的 6 月 5 日左右,太阳到达黄经 75°时为芒种。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五月节, 谓有芒之种谷可稼种矣”。

 意指大麦、 小麦等有芒作物种子已经成熟, 抢收十分急迫。

 晚谷、 黍、 稷等夏播作物也正是播种最忙的季节, 故又称“芒种”。

  春争日, 夏争时, “争时”即指这个时节的收种农忙。

 人们常说“三夏”大忙季节, 即指忙于夏收、 夏种和春播作物的夏管。

 所以, “芒种”也称为“忙种”“忙着种”, 是农民朋友的播种。

 “芒种”到来预示着农民开始了忙碌的田间生活。

 夏至 每年的 6 月 21 日或 22 日, 为夏至日。

 夏至这天, 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 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 23°26′28″44), 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 且越往北越长。

  夏至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 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落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 太阳角度最高, 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

 因为, 接近地表的热量, 这时还在继续积蓄, 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 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 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 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 40℃左右。

  小暑 每年 7 月 7 日或 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105°时为小暑(slight heat)

 。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六月节……暑, 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小也。

 ”暑, 表示炎热的意思, 小暑为小 小暑养生热, 还不十分热。

 意指天气开始炎热,但还没到最热, 全国大部分地区基本符合。

 这时江淮流域梅雨即将结束, 盛夏开始, 气温升高, 并进入伏旱期;而华北、 东北地区进入多雨季节, 热带气旋活动频繁, 登陆我国的热带气旋开始增多。

 小暑后南方应注意抗旱, 北方须注意防涝。

 全国的农作物都进入了茁壮成长阶段, 需加强田间管理。

 小暑的标志;出梅。

 入伏。

 大暑 大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

 在每年的 7 月 23 日或 24 日, 太阳到达黄经 120°。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六月中, ……暑, 热也, 就热之中分为大小, 月初为小, 月中为大, 今则热气犹大也。

 ”

 这时正值“中伏”前后, 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气温最高, 农作物生长最快, 大部分地区的旱、 涝、 风灾也最为频繁, 抢收抢种, 抗旱排涝防台和田间管理等任务很重。

 立秋 立秋, 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 13 个节气, 每年 8 月 8 日或 9 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 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到了立秋, 梧桐树必定开始落叶, 因此才有“落一叶而知秋”的成语。

 秋季包括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6 个节气, 是由热转凉, 再由凉转寒的过渡性季节。

  每年 8 月 7 日或 8 日视太阳到达黄经 135°时为立秋。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七月节,立字解见春(立春)

 。

 秋, 揪也, 物于此而揪敛也。

 ”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秋天即将来临。

 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 还有“秋老虎”的余威, 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

 处暑 处暑, 二十四节气之一。

 处暑节气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

 此时太阳到达黄经 150°。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说:

 “处, 去也, 暑气至此而止矣。

 ”意思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了。

 虽然, 处暑前后我国北京、 太原、 西安、 成都和贵阳一线以东及以南的广大地区和新疆塔里木盆地地区日平均气温仍在摄氏二十二度以上, 处于夏季, 但是这时冷空气南下次数增多, 气温下降逐渐明显。

  我国古代将处暑分为三候:

 “一候鹰乃祭鸟; 二候天地始肃; 三候禾乃登。

 ”此节气中老鹰开始大量捕处暑养生猎鸟类; 天地间万物开始凋零; “禾乃登”的“禾”指的是黍、 稷、稻、 粱类农作物的总称, “登”即成熟的意思。

  处暑是反映气温变化的一个节气。

 "处"含有躲藏、 终止意思, "处暑"表示炎热暑天结束了。

 也就是说是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 到此为止了。

 白露 白露(white dews)

 是 24 节气之一, 此时气温开始下降, 天气转凉, 早晨草木上有了露水。

 每年公历的 9 月 7 日前后是白露。

 我国古代将白露分为三候:

 “一候鸿雁来; 二候玄鸟归; 三候群鸟养羞。

 ”说此节气正是鸿雁与燕子等候鸟南飞避寒, 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

 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每年 9 月 8 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 165 度时, 交“白露”节气。

 “白露”是反映自然界气温变化的节令。

 露是“白露”节气后特有的一种自然现象。

 此时的天气, 正如《礼记》 中所云的:

 “凉风至, 白露降, 寒蝉鸣。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对“白露”的诠释——“水土湿气凝而为露, 秋属金, 金色白, 白者露之色, 而气始寒也”。

 古人在《孝纬经》 中也云:“处暑后十五日为白露”, 阴气渐重, 露凝而白也。

 ”

 秋分 按农历来讲, “立秋”是秋季的开始, 到“霜降”为秋季终止, 而“秋分”正好是从立秋到霜降 90 天的一半。

  秋分后太阳直射的位置移至南半球, 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越来越少, 而地面散失的热量却较多, 气温降低的速度明显加快。

 农谚说:

 “一场秋雨一场寒”, “白露秋分夜, 一夜冷一夜”。

 “八月雁门开, 雁儿脚下带霜来”, 东北地区降温早的年分, 秋分见霜已不足为奇。

  从秋分这一天起, 气候主要呈现三大特点:

 阳光直射的位置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昼短夜长的现象将越来越明显, 白天逐渐变短, 黑夜变长(直至冬至日达到黑夜最长, 白天最短)

 ; 昼夜温差逐渐加大, 幅度将高于 10℃以上; 气温逐日下降, 一天比一天冷, 逐渐步入深秋季节。

 南半球的情况则正好相反。

 寒露 寒露在二十四节气中排列十七, 于每年的十月八日至九日交节。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说:

 “九月节, 露气寒冷, 将凝结也。

 ”寒露的意思是气温比白露时更低, 地面的露水更冷, 快要凝结成霜了。

 寒露时节, 南岭及以北的广大地区均已进入秋季, 东北和西北地区已进入或即将进入冬季。

  白露后, 天气转凉, 开始出现露水, 到了寒露, 则露水增多, 且气温更低。

 此时我国有些地区会出现霜冻, 北方已呈深秋景象, 白云红叶, 偶见早霜, 南方也秋意渐浓, 蝉噤荷残。

  古代把露作为天气转凉变冷的表征。

 仲秋白露节气"露凝而白", 至季秋寒露时已是"露气寒冷, 将凝结"为霜了。

 霜降

  霜降二十四节气之一, 天气渐冷, 开始有霜。

 霜降一般是在每年公历的 10 月 23 日。

 这时中国黄河流域一带出现初霜﹐ 大部分地区多忙于播种三麦等作物。

  我国古代将霜降分为三候:

 “一候豺乃祭兽; 二候草木黄落; 三候蜇虫咸俯。

 ” 此节气中豺狼将捕获的猎物先陈列后再食用; 大地上的树叶枯黄掉落; 蜇虫也全在洞中不动不食, 垂下头来进入冬眠状态中。

  每年阳历 10 月 23 日前后, 太阳到达黄经 210 度时为霜降。

 霜降表示天气更冷了, 露水凝结成霜。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

 “九月中, 气肃而凝, 露结为霜矣”。

  立冬 “立冬”节气在每年的 11 月 7 日或 8 日, 我国古时民间习惯以立冬为冬季的开始, 我国幅员广大, 除全年无冬的华南沿海和长冬无夏的青藏高原地区外, 各地的冬季并不都是于立冬日同时开始的。

 按气候学划分四季标准, 以下半年候平均气温降到 10℃以下为冬季, 则“立冬为冬日始”的说法与黄淮地区的气候规律基本吻合。

 我国最北部的漠河及大兴安岭以北地区, 9 月上旬就早已进入冬季, 首都北京于 10 月下旬也已一派冬天的景象, 而长江流域的冬季要到“小雪”节气前后才真正开始。

 小雪 每年 11 月 22 日 23 日, 视太阳到达黄经 240°时为小雪,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 有曰:“10 月中, 雨下而为寒气所薄, 故凝而为雪。

 小者未盛之辞。

 ”这个时期天气逐渐变冷,黄河中下游平均初雪期基本与小雪节令一致。

 虽然开始下雪, 一般雪量较小, 并且夜冻昼...

篇八:表达寒露时节的诗词\/歌曲\/谚语

语文日积月累汇总

 集体的力量谚语:

 1、人多计谋广,柴多火焰高。

 2、一根筷子容易折,一把筷子难折断。

 3、树多成林不怕风,线多搓绳挑千斤。

 4、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二年级下册】描写春风的诗句:

 杨柳绿千里,春风暖万家。

  黄英鸣翠柳,紫燕剪春风 春风放胆来梳柳,夜雨瞒人去润花。

  春风一拂千山绿,南燕双归万户春。

 互帮互助谚语:

 花要叶扶,人要人帮。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

 帮助别人的人,能得到别人的帮助。

 诚心能叫石头落泪,实意能叫枯木发芽。

 《节气歌

 》

  春雨惊春清谷天,

 (立春 雨水 惊蛰 春分 清明 谷雨)

 夏满芒夏暑相连。

 (立夏 小满 芒种 夏至 小暑 大暑)

 秋处露秋寒霜降,

 (立秋 处暑 白露 秋分 寒露 霜降)

  冬雪雪冬小大寒。

  (立冬 小雪 大雪 冬至 小寒 大寒)

 知识、思考、勤奋重要性名言:

 知识是我们飞向天空的翅膀。

 ——莎士比亚 思考可以构成一座桥,让我们通向新知识。

  ——普朗克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爱迪生 科学的未来,只能属于勤奋而又谦虚的年轻一代。——巴甫洛夫 【三年级上册】勤奋、读书名言:

 聪明在于学习,天才在于积累。

 ——列宁

  世上无难事,只要可登攀。

 ——毛泽东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任何成就都是刻苦劳动的结果。

 ——宋庆龄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高尔基 古人启蒙 天对地,雨对风,大陆对长空。

 山花对海树, 赤日对苍穹。

 秋月白,晚霞红,水绕对云横。

 雨中山果落 ,灯下草虫鸣。

 语文园地四 正月菠菜才吐绿,二月栽下羊角葱,三月韭菜长得旺,四月竹笋雨后生, 五月黄瓜大街卖,六月葫芦弯似弓,七月茄子头朝下,八月辣椒个个红, 九月柿子红似火,十月萝卜上秤称,冬月白菜家家有,腊月蒜苗正泛青。

 十二属相: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狗、亥猪 祖国风光的谚语: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峨眉天下秀,三峡天下雄。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

 景物描写诗句: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

  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杜甫)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 水南水北重重柳,山后山前处处梅。(王安石) 语文园地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人无完人,金无足赤。

 三字经

 (节选)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孔子关于学习的名言:

 温故而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三年级下册】描写鸟类、昆虫的诗句:

 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王维)

 雨里鸡鸣一两家,竹溪村路板桥斜。(王建)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 池上碧苔三四点,叶底黄鹂一两声。(晏殊)

 思想方法的谚语

 绳在细处断,冰在薄处裂。

 亲身下河知深浅,亲口尝梨知酸甜。

 莫看江面平如镜,要看水底万丈深。

  花盆里长不出苍松,鸟笼里飞不出雄鹰。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描写天气的谚语:

 日落胭脂红,无雨必有风。

 夜里星光明,明朝依旧晴。

  今夜露水重,明天太阳红。

 有雨山戴帽,无雨山没腰。

 久晴大雾必阴,久雨大雾必晴。

 珍惜时间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汉乐府·长歌行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增广贤文》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唐) 《劝学》 描写情意的古诗名句: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张九龄)

 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汪洙)

  岁寒知松柏,患难见真情。

 (无名氏) 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邢俊臣) 歇后语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孙悟空大闹天宫——慌了神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张飞穿针——粗中有细

  包公断案——铁面无私

  姜太公钓鱼——愿者上钩 外甥打灯笼——照舅(旧)

 孔夫子搬家——净是输(书)

  小葱拌豆腐——一清(青)二白

  上鞋不用锥子——真 (针)

 好四月的冰河——开动(冻)了

 隔着门缝吹喇叭——名声(鸣)在外 描写月亮诗句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李白

 月来满地水,云起一天山。

 ——郑板桥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杜甫

 峡深明月夜,江静碧云天。

  ——张祜 【四年级上册】语文园地一 雾锁山头山锁雾,天连水尾水连天。

  绿水本无忧,因风皱面。

 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青山原不老,因雪白头。

 重重叠叠山,曲曲环环路。丁丁冬冬泉,高高下下树。

 语文园地二 正月梅花香又香,二月兰花盆里装,三月桃花连十里,四月蔷薇靠短墙, 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七月栀子头上戴,八月丹桂满枝黄, 九月菊花初开放,十月芙蓉正上妆,十一月水仙供上案,十二月腊梅雪里藏。

 名胜诗句:

 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 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 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励志类古代名言:

 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

 莫以善小而不为,莫以恶小而为之。(刘备)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

 有关科学素养的名言:

 没有大胆的猜测就做不出伟大的发现。(牛顿)

 在新的科学宫里,胜利属于新型的勇敢的人,他们有大胆的科学幻想,心里燃烧着探求新事物的热情。(阿·费尔斯曼)

 既异想天开,又实事求是,这是科学工作者特有的风格,让我们在无穷的宇宙长河中去探索无穷的真理吧。(郭沫若)

 【四年级下册】江、山、夕阳等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

 几行红叶树,无数夕阳山。(王士禛)

 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黄庭坚)

  浮天水送无穷树,带雨云埋一半山。(辛弃疾)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

  交友名言: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 颜渊》

 精诚所加,金石为开。《后汉书• 广陵思王荆传》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孟子• 离娄下》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梁惠王上》 天气谚语: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

 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鸡迟宿,鸭欢叫,不久风雨到。

 蚂蚁搬家蛇过道,明日必有大雨到。

  春雾风,夏雾晴,秋雾阴,冬雾雪。

 生命价值的名言: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雷锋)

 我的一生始终保持着这样一个信念,生命的意义在于付出,在于给予,而不是接受,也不是在于争取。(巴金)

 对于我来说,生命的意义在于设身处地替人着想,忧他人之忧,乐他人之乐。(爱因斯坦)

 闲适乡村生活、情景的诗句: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赵师秀)

 鹅湖山下稻粱肥,豚栅鸡栖半掩扉。(王驾)

 独出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白居易)

 歇后语:

 水滴石穿—— 非一日之功

  早开的红梅—— 一枝独秀 砌墙的石头——后来居上

 关羽失荆州—— 骄兵必败 王羲之写字—— 入木三分

  周瑜打黄盖—— 一个愿打,一个愿挨 【五年级上册】读书名句 一日无书,百事荒芜。(陈寿)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思乡诗句 悠悠天宇旷,切切故乡情。(张九龄)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杜甫)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马戴)

  明月有情应识我,年年相见在他乡。(袁枚)

 家在梦中何日到,春生江上几人还?(卢纶)

  江南几度梅花发,人在天涯鬓已斑。(刘著)

 四时之风 春风能解冻, 和煦催耕种。裙裾微动摇, 花气时相送。夏风草木熏, 生机自欣欣。

 小立池塘侧, 荷香隔岸闻。秋风杂秋雨, 夜凉添几许。飕飕不绝声, 落叶悠悠舞。

 冬风似虎狂, 书斋皆掩窗。整日呼呼响, 鸟雀尽潜藏。

 生活中的启示或者道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滴水能把石穿透,万事功到自然成。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虚心万事能成,自满十事九空。

 亲情、友情、处事之道名句 兄弟敦和睦,朋友笃诚信。(陈子昂)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孝经》

 孝在于质实,不在于饰貌。(桓宽)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五年级下册】学习、励志、坚持名句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满江红》

 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偶成》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

 有志不在年高,无志空长百岁。《传家宝》 对联文化 地满红花红满地 天连碧水碧连天 (回文联)

 一夜五更,半夜二更有半 三秋九月,中秋八月之中 (数字联)

 翠翠红红,处处莺莺燕燕 风风雨雨,年年暮暮朝朝 (叠字联)

 楼外青山,山外白云,云飞天外 池边绿树,树边红雨,雨落溪边 (顶针联)

 名著中的歇后语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生死之交

 孔明借东风——巧用天时 关公赴会——单刀直入

  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 梁山泊的军师——无(吴)用

 孙猴子的脸——说变就变 名人名言 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得给世界创造价值。(德国)歌德 让预言的号角奏鸣!哦,西风啊,如果冬天已经来了,春天还会远吗?(英国)雪莱 果实的事业是尊贵的,花的事业是甜美的,但还是让我在默默献身的阴影里做叶的事业吧。(印度)泰戈尔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心焦,也不要烦恼,阴郁的日子里要心平气和,相信吧,那快乐的日子就会来到。(俄国)普希金 【六年级上册】大自然各种景物诗句: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

 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

 (张维屏)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刘方平)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李白)

 卧看满天云不动,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元稹)

 爱国名言: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源泉。

 (周恩来)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的爱着我地祖国和人民。(邓小平)

 唯有民魂是值得宝贵的,唯有他发扬起来,中国才有真进步。

 (鲁迅)

 我爱我的祖国,爱我的人民,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无法生存,更无法写作。

 (巴金)

 有关诚信的古代名言:

 轻诺必寡信。《老 子》 民无信不立。《论 语》 有所期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袁氏世范》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 子》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 记》 保护环境警句:

 善待地球就是善待自己。

  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珍惜自然资源,共营生命绿色。

  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

 有限的资源,无限的循环。

 鲁迅的名言: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自 嘲》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故 乡》 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血。

 许广平 《欣慰的纪念》 时间就是性命,无端的空耗别人的时间,其实是无异于谋财害命的。《门外文谈》 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太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致颜黎民》 【六年级下册】哲理古代名言: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左传》 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

 《墨子》

 种树者必培其根,种德者必养其心。

 《传习录》 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

 《文心雕龙》 哲理外国名言:

 正直是道德之本。

  (埃及)迈克福兹《平民史诗》 眼泪无法洗去痛苦。

  (冰岛)拉克司内斯《冰岛之神》 最伟大的见解是最朴实的。

  (英国)戈尔丁《蝇王》 人是为了自己的希望才活着的。

  (苏联)肖洛霍夫《静静的顿河》 守信是一项财宝,不应该随意虚掷。

  (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使卵石臻于完美的,并非锤的打击,而是水的且歌且舞。(印度)泰戈尔《飞鸟集》 只有那些勇敢镇定的人,才能熬过黑暗,迎来光明。

 (危地马拉)阿斯图里亚斯《玉...

推荐访问:寒露 谚语 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