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营造“有意味”的教学过程

时间:2022-11-25 14:25:05 来源:网友投稿

“新的学习方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学习方式”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因此,课改以来在各种所谓的“示范课”、“竞赛课”、“优质课”的观摩与评比上,总是要弄一些新“形式”。当然,这本身无可非议,也是必要的,问题是这种“形式”是否是“有意味”(对学生学习、理解对应课本内容有意义)的呢?即是否真对学习、理解本节课内容是有必要、有意义的呢?在此仅以特级教师夏茂林的一堂示范课为例浅谈如何创建“有意味”的教学过程。

“伴性遗传”是人教版《生物》高二重点内容,特级教师夏茂林在教学时,每个教学步骤的设计都是精心策划的,即每个步骤都是“有意味”的。如教师以生活实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进入课堂;以人类男女性别比例的关系人手,引出人类性别决定因素,引导学生探究人的性别决定的过程;以学生不熟悉的“血友病”为素材,让学生探究“伴性遗传”的遗传特点。学生通过探究、讨论后,总结得出“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的遗传特点。纵观其整个教学过程都是“有意味”的探究过程。

片段一:营造“有意味”的教学情境。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如下材料,以激发学生兴挥。

她们为何轻生?

在某山区,一个妇女接连生了四个女孩,邻居、婆家人瞧不起她,她自己也瞧不起自己,以为自己没本事,生不了儿子,便自杀了。

——《中国年轻女性自杀报告

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观看、谈论这个社会现象。

师:通过这个悲惨的实例引出来如下问题:生女孩是女人的过错吗?人的性别是如何决定的?为了弄清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观察男女体细胞内的染色体组成,比较两者之间有什么异同?

学生为了寻找解决社会问题的理论依据,认真对待课堂教学内容。

赏析:“联系学生生活经验”是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使学生在现实生活的背景中学习生物学,倡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理解生物学的概念,并能运用生物学的原理、方法参与公众事务的讨论或作出相关的个人决策。

教师通过《中国年轻女性的自杀报告》中的一个实例引人课题,营造了一个吸引人的课堂情境,抓住学生的好奇心。然后通过精心设计的一系列问题串,引导学生去思考、谈论和探究。完全符合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维过程,同时也渗透了人伦教育、生命教育等,使课堂更有生命力。

片段二:创设“有意味”的合作学习。

师: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已经知道:人的性别是由性染色体决定的。性染色体如何决定人的性别呢?请同学们从人生殖的过程去思考,并用遗传图解表示。

学生在草稿本上进行演练并回答以上问题。

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图1。

师:从图中可以发现生男、生女的比例大约是多少?

生:1:1。

师:为什么人类中男女的比例大约为1:17

某些学生可能会回答出正确答案(不用立即给出详细答案)。

师:人的生殖过程中,性别在什么时间就确定了?生男生女是父母中哪一方决定的呢?

师:(防止学生在学习的基础上会认为是由男方决定的,在此纠正学生的这一错误观念)。决定生男生女的因素非常复杂,并不是夫妻中的一方决定的,而是与夫妻双方都有关系。把责任简单地推向一方的观点是错误的。生男生女是维持人类性别比例平衡所决定的,是一种自然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应该尊重这个自然规律。

赏析:合作学习在教学中要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合理的分组是必要的。一般以组内异质、组间同质为原则,人数不能过多,以4~5人为宜。小组的每个成员都应有明确的分工,但是,却有着共同目标;小组成员之间互相配合,交流各自的思想;小组成员能够真正达到知识技能上的优势互补、资源共享;有利于小组成员的社会责任感、团队精神、合作意识的养成。夏老师利用此方法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人类性别决定方式及特点。

片段三:创设“有意味”的探究教学。

教师展示“X、Y染色体的结构图”(图2)。

师: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人的X、Y染色体的结构示意图,请同学们分析问题。

师:X、Y染色体是同源染色体吗?

生:是。

师:X、Y染色体上有基因吗?有等位基因吗?

生:有。

师:性染色体上的基因如何表示才能与常染色体上基因的表示方法区分开?假如一种致病基因位于Y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其后代患者的性别是什么?假如一种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其后代男女患病的概率相等吗?

学生通过对上面的分析和讨论,理解伴性遗传的定义——位于性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的基因在遗传时,后代男女的表现不同,这是种特殊的遗传现象。

赏析:教材没有出现X、Y染色体结构图,也没有说明其有同源区段和非同源区段。在本课教学中,教师大胆引入了此内容,有利于学生更深刻地探究伴性遗传的本质。教师精心设计了以渐进式问题为探究流程展开教学,启发学生提出假说,验证假说,学会科学探究。探究性教学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让学生理解了探究科学知识的一般过程。教学中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创新精神,也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践能力,同时又发扬学生互相帮助、协同配合的团队精神。这样,在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方面都能取得较理想的教学效果。在探究中发展能力,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

片段四:创设“有意味”的自主学习。

师:从刚才探究中发现血友病的遗传特点: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请同学们思考讨论“为什么血友病患者男性多于女性”?

生:因为男性只有一条X染色体,而女性有两条X染色体,并且这种遗传病是伴X隐性遗传病,男性只要有一个致病基因就患病,而女性必须有两个致病基因才患病。

教师多媒体课件展示血友病系谱图(图3)。

师:从上面的系谱中可以看出: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不能传给其儿子,只能传给其女儿;男性患者的致病基因只能来自其母亲,这就是伴性遗传的第二个遗传特点:交叉遗传。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血友病的遗传特点,现在思考两个问题。

师:前面材料中提到的“小丽为什么婚后不宜生小孩”?

学生认真思考问题(教师适当指点)。

师:如果在人群中Xh的基因频率为7%,请你计算男性和女性患病率分别是多少?

生:7%.7%×7%≈0.5%。

师:通过大家自主归纳得到了伴X遗传病的部分规律,那么伴Y遗传病又会有怎样的遗传规律呢?请大家课后调查常见遗传病及遗传规律。

赏析:利用事例来自主检验探究的结论,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伴性遗传的特点。在让学生自主学习时,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确保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确保体现自主学习的内涵:主动性、独立性、自控性,同时在实践中教师应当处理好教师主导性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因此,教师需要从“知识的提供者”变为“学习的促进者”,教师要与学习者展开深入的对话,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学生要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由“学会”转化为“会学”,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总结出各种伴性遗传病的遗传规律,即在“授之以鱼”时“授之以渔”。

推荐访问:教学过程 营造 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