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6篇

时间:2022-09-03 15:55:05 来源:网友投稿

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6篇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我为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1.继续加强办学秩序的管理: 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rdquo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6篇,供大家参考。

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6篇

篇一: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教育发展建言献策

  1.继续加强办学秩序的管理:

 现在的学生在“应试教育”“精英教育”社会环境下, 学生压力空前之大, 睡眠不足。

 严重影响了学生的身 心发展。

 希望教育主管部门继续加强办学秩序的管理, 对于作业量、 作息时间的检查, 力度要加大, 切实解放学生。

 2.重视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

 在文明习惯方面, 要求学生要自 觉遵守《中小学生日 常行为规范》, 不做有损他人利益和班级利益的事, 能主动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凡事能先考虑别人的利益; 生活习惯方面, 要培养学生的独立生活能力。

 3.加强非学习技能的培养:

 切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引导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树立人生观、 价值观。

 4.鼓励发展壮大职业教育, 做大做强部分职业中学:

 如今就业压力很大, 许多大学毕业生也找不到好的工作, 这对职业学校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职业中学要密切关注社会发展的需要, 培养社会亟需的技术人才, 加强与社会企业单位的联系, 最大程度的保证学生就业。

 通过职业中学自身 的发展向世人证明, 读职业中学也是一条通向成功的道路。

 5.改革教师评价制度:

 对于那些锐意进取, 积极进行教学改革、 创新教法,推行素质教育的教师, 应予以大力的表彰及支持。

 相反, 对于那些经常增加学生负担, 课内“满堂灌”课外“继续灌”, 不积极改进新教法的教师, 应适当地提醒引导他们改变过去的教法。

 因此, 对于教师的评价应该是全方位的, 工作态度、 责任心, 所教学生的知识水平、 能力等。

 教改教研等个方面都应该考虑进去, 现代的教育理念应该是以人为本, 全面发展的。

 6.关注老师的心理健康, 切实解决老师的工作压力:

 老师都觉得累, 什么累呢? 心累, 其实如果一心只搞教学也不存在着累, , 累的是有很多的琐事。

 各级的比、 学、 写, 让老师无形的疲于奔命, 忙于应付。

 要同科比课、 同校比课、 同片比课、 同区比课, 一学期几乎每个星期都不消停的比, 就是不怕也比怵了, 比反感了, 这不是压力吗? 老师们责任心的懈怠, 不是老师缺少良知, 是被现在的教育现状给逼怕了。

 7.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 增强老师的工作能动性:

 孩子们需要尊重和鼓励,老师们需不需要呢? 答案是肯定的。

 老师需要多点鼓励, 多点奖励, 做好做差不

 一样, 按劳分配, 按效定级, 等级细化, 不搞大锅饭, 不搞模糊主义, 在正常的生活保证下重奖个性创新的实效人员, 调动老师自 主的工作学习, 争先创优。

 8.强化教育行业职业规范, 提升从业人员职业操守:

 提高教育者社会责任,提高教育者准入条件, 提高从业人员的工作待遇, 加大学校权益保障力度, 同时要加大教师办班的处理力度。

 9.加强校园安保力量建设, 保障师生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规模较大的学校至少应配备三名以上保安, 以全面解决校内外纪律安全事件。

 10.学生心理问题需要关注。

 随着社会的开明和进步, 家庭离异现象有所上升, 这样一定程度上给孩子们造成伤害, 个别心理承受能力较弱的学生会因此无心学习, 甚至可能走上犯罪的道路。

 所以学校心理咨询室应充分发挥作用。

篇二: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教育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计策

 摘要:自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的教育改革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我国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文章对我国教育事业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教育;投入;不平稳;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制度创新

 一、教育改革成果

 1978 年12 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帷幕。教育,这系乎国运、关乎中华民族当代和后代的千秋大业,在中国改革开放这一宏阔奇伟的交响乐剧中,也展开了它绚丽多彩的雄浑乐章。三十年来,中国教育事业,历经改革、创新和优先发展、科学发展,同样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我国政府历来重视教育问题,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盲率的大幅度降低、平均受教育年限的提高和九年制义务教育的逐步普及等都清楚地反映出我国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高全民素养过程中取得的成就。目前,中国学龄儿童入学率稳固在97%以上,小学毕业生升学率从1985年的68.4%上升到2005年的98.4%,初中毕业生升学率从1985年的39.1%上升到2005年的69.7%,特别是1999年开始的大学扩招,促使高中毕业生升学率上升更快。高中毕业生的升学率也从1985年的24.6%上升到2005年的76.3%(见下图)。这些事实都说明了中国的教育事业在不长的时间里取得了庞大的成就。

 历年各级学校升学率图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二、中国教育事业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教育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近年来我国教育

 的大发展、大改革, 使新旧矛盾相对集中, 新情形、新问题不断涌现, 成绩背后存在着一些隐患。”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仍旧面临着许多复杂矛盾和亟待解决的难题。

  (一)教育发展基础较差,人力资源总体水平较低。

  我国教育发展的基础较差,学校教育存在高中和高校教师总量不足、农村义务教育教师素养偏低、贫困地区农村中小学生辍学等突出问题。农村的义务教育总体水平比较落后,农民的子女不能接受优质教育,学习的内容严重与社会实际脱离,教师的水平比较低,教育的基本实施也不能得到保证,人才培养规模还不能很好的满足人才强国的战略需要。劳动力人口文化程度总体偏低,国民受教育的年限较短,高中以上人口比例较小,在2000年,我国25一64岁国民受教育年限仅为7.42年,大约是不到初中二年级的水平,仅相当于美国10年前的水平,1999年,美国、加拿大、日本、德国都在12年以上。2001年我国初中毕业生还有一半不能进入高中学习。我国25一64岁人口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比例为18.0%,美国、加拿大、德国达到了80%  1

 (二)教育经费投入不足,教育发展不平稳。

  教育的总体投入不够,如2002年,我国教育经费总投入占GDP的比例为5.21%,而韩国、美国、加拿大一样都超过了6%。特别是在财政性经费方面,明显低于国际水平。教育的投入增长跟不上人才培养规模的增长速度。2003年全国普通高校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用为5773元,比2000年的7310元下降了21%,教育的投入制约了高等教育的质量提高和可连续发展。国家对教育投入少,造成人口素养低,导致科技力量薄弱,创造发明存量少,影响国家科技发展水平,国家因此而贫穷,更无力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形成恶性循环。在这个循环链条中,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是根本。

  教育发展的不平稳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和谐、可连续发展。其不平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育的区域发展不平稳。中西部教育落后于东部教育。由于投入不足, 中、西部教育在教育发展水平、“两基”普及、师资力量、校舍建设以及家庭教育支出等方面都落后于东部。

  (2) 教育的城乡发展不平稳。从城乡对比来看, 近年来全国预算教育经费约60%用于义务教育, 其中投入农村义务教育的只有35%左右。

 (3) 教育的群体发展不平稳。社会的不同群体在教育上拥有完全不同的教育资源, 相对来说, 弱势群体接受优质教育资源的机会比较少, 特别是农村的女童、城市的外来民工子女、特别教育系统的残疾、弱智人群等, 在教育上处于相对不利的地位。

 (三)教育产业化问题,人民教育负担过高。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产业化问题突出,普通高中和普通高校盲目扩招和无序招生,中小学校、大中专院校乱收费、高收费,一些中小学被拍卖,一些作为教育公共资源的名牌中小学为了高收费的目的还显现了所谓的国有民办,双轨制的“公费生”与“自费生”等等问题,都打着“教育产业化”的旗号纷纷出笼。而根据有关资料,城乡贫困人群中均有40%一50%的人提到家里穷是因为“家里有孩子要读书”,在中国农村的家庭中,子女教育所用的开支占了家庭收入的32.6%;而在城市和小城镇家庭中,这个指数分别为25.9%和23.3%。教育花费成为城乡居民致贫的首要原因,而“缺乏知识和技能”是城乡居民挣不到钱的主要原因之一“教育的基本功能之一,就是缩小贫富差距,促进社会平等„„如果教育反而扩大社会差距,那就是背离了教育的初衷。”

 (四)教育目标扭曲, 重成才轻成人。

 我们的教育只关注学生成名成家、成为某领域的专门之材, 而忽视如何做人; 关注考试分数, 忽视品德、心理等综合素养的培养, 学生在科学与人文、知识与道德、智能和情感等方面得不到全面、和谐发展; 赢利成了办学的重要目的, 使培养人的教育活动被异化成为一种简单的经济行为。在教育的途径上, 课堂教学成为唯独的教育教学途径, 学生被严密的课堂时间隔离在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之外.在教育对象上, 有望升学的“好学生”倍受关注, 考试分数平平的成为“陪读生”, 分数差的遭受鄙视。因此, 如何使我们的教育面向所有的人、所有不同资质的学生, 使人的理性与非理性、科学与人文、知识和品德、智力与人格、个性和潜能、精神与文化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是落实和树立教育科学发展观必须认真摸索的问题。  2

 (五)能力结构不能适应产业结构,创新教育薄弱。

 随着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我国现代化建设急需大批的信息化、复合创新型人才以及大量高素养的劳动者,对人才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培养提出了挑战。2000年,我国第一产业构成比为15.9,第二产业为50.9,第三产业为33.2。目前第一产业人力资源过多,需要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进行转移,大量农民工进入到第二产业或第三产业。第二产业要合理调整内部结构,进行企业体制改革,大量失业人员需要再就业。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对传统产业和体制改革富余人员进行教育培训,培养相应的技能,调整人才能级结构,以适应新的岗位需求。

 三、中国教育改革的计策建议

 上述的问题使我国现行教育政策面临着庞大的挑战。此外, 21 世纪教育全球化、市场化、大众化的发展趋势,也要求我国政府积极应对挑战,不断调整现行教育政策,进一步改善教育发展所需要的制度环境, 以满足我国教育事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

  今后,我国教育工作必须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坚决贯彻“巩固、深化、

 提高、发展”的方针,使“科学发展观”落实到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各个方面,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增强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以人为本,促进教育事业全面、和谐、可连续发展。借鉴国外教育改革的体会,结合我国教育发展的实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我国未来教育改革计策如下:

 (一)在全社会开展“科学发展观与中国教育”的大讨论

  教育是一项关系到每一个家庭、每一个人的重要工作。几乎所有的人对中国教育都有自己的看法、想法, 都可以对教育问题发表自己的意见。但是, 长期以来, 大部分老百姓没有教育的话语权, 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平台和机会。教育理论工作者也缺乏讨论与争鸣的勇气与习惯, 教育研究特别是教育批评的气氛不够浓厚。教育决策也缺少科学是程序, 领导的个人意志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因此, 有必要在全国范畴内开展一场教育思想的大讨论,全面检讨中国教育发展的体会教训, 系统分析中国教育的有关政策, 认真研究中国教育如何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健康快速地发展。通过讨论, 许多问题的思路会更加清楚, 决策会更加科学, 老百姓参与教育的积极性会更加高涨。

 (二)必须使教育投入超前,保证教育适度发展。

 作为开发人力资源的教育投入是种至关重要的生产性投资,增加教育投入是落实教育战略地位的根本措施,而要想保证教育的适度发展就必须使得教育的投入适度超前。由于各种原因,长期以来我国教育投入严重不足,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事实证明,教育的低投入,必然造成教育的低水平;教育的低水平,也就必然会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后劲。接受教育是人民群众最大的文化利益。温家宝总理在省部级领导干部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专题研究班上的讲话指出,“加快社会发展,就是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建设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优化教育结构和教育资源配制,特别是发展义务教育、农村教育、职业教育与培训。”各级政府要真正把提高人民群众受教育的水平作为第一要务,加大投入,加快教育的发展。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加快教育事业发展。我国虽然已经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等教育事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由于综合国力还不强,因此除了由国家为主办教育,增加对教育的投资外,还必须吸引社会力量办学,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补充我国教育资源的不足,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

 (三)坚持教育以人为本, 使教育服务于一切人的发展

  对于教育来讲, 以人为本就是在教育目的上要把满足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教育过程中要关心人、尊重人, 懂得人, 服务于人。服务于一切有教育需求的人, 从而满足一切人的终身发展的需要。因此, 教育需要开放办学、多元化办学, 建立完善的终身教育体系, 建设学习型社区、学习型社会, 统筹正规教与非正规教育、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 使教育真正服务人的全程生涯。这是未来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方面。

 教育过程中, 应当以学生为中心, 走向“学生本位”的教育实践。从教育的内容、目标到教育方法的挑选, 都应当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改变以成人、以城市为取向的教育价值观, 使不同地区的人, 不同个性、爱好和资质的人, 不同年龄阶段的人,都能从实际的教育活动过程中得到益处, 建立多元化的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教育评判标准。

  在教育治理的过程中, 教育还要关心教师的发展, 没有教师的发展就没有学生的发展, 只有教师的全面发展、可连续发展, 才会有学生的全面、健康和可连续的发展。所以, 以人为本还要不断地提高教师的物质待遇, 提供教师进修发展的机会。  3

 (四)教育的发展由普及教育为主转变为普及和提高并重。

 提高教育质量,提高教育水平,提高办学效益,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培养高素养人才,这是21世纪教育的基本特点和根本任务,也是我国教育在国内外竞争中得失成败的关键所在。教育的发展要由普及教育为主转变为普及和提高并重,普及教育,就是说要保证必要的教育投入和基本的办学条件,使学龄人口有入学的机会,而要真正建设高质量的教育,除了增加更大的投入,推进办学条件的现代化等硬件建设外,更重要的还涉及师资水平、教育思想、课程改革及教育模式等等方面的软件建设,实际上是教育制度和教育体系的全面进步,教育思想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的一切深刻的变革,需要做出更为持久和全面的努力。

 由普及教育到普及和提高并重就需要建立终身教育体系。终身教育体系基本特点可概括为终身化和一体化。终身教育体系在纵向上,应体现上下的连续性和一贯性,强化学前教育、学校教育、学校后连续教育以及老年教育的结合,强调各级教育在组织和内容上的一体化;在横向上,应打破各类教育彼此孤立隔绝的状态,调动社会所有形式的教育资源,使普通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相互沟通和渗透,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互补充,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的一个教育体系。

 (五)体制改革由体制转轨转变为制度创新。

  我国的教育体制是在长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十多年来,教育体制改革虽有了突破性进展,但教育观念、运行机制、治理体制、教学内容和方法等仍比较陈旧。要加快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以改革求发展,以创新求发展,在教育领域引入新的竞争机制,把教育体制改革由体制转轨转变为制度创新。要借鉴海外先进教育治理体制和机制,推动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使我国教育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顺应教育发展的世界潮流。教育系统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养、科学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推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要大力推进教育创新,大胆探索教育发展的新途径,开创教育发展新的 增长点,克服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在巩固已有改革成果的基础上,不

 断推进办学体制、治理体制和学校制度的创新;要抓住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机遇,促进教育国际合作与交流,努力汲取国外教育发展的先进体会,提高我国教育的竞争力;要加快转变政府治理教育的方式,创造性地解决在发展、改革和开放中不断涌现的新情形、新问题,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为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为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提供充足的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 程方子。中国教育问题报告[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3. [2] 孙莱祥, 周洪林..对我国传统教育教学太重基础的反思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0. [3]

 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周济部长在教育部2005年度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篇三: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新形势对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教育要站在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科学编制和实施好教育“十四五”规划,对于推动我市教育向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作用。按照制定《铁岭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纲要》总体部署要求,结合铁岭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对标《铁岭教育现代化 2035》战略要求,紧扣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顺应新时代发展需求,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更好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党的领导原则,坚定不移地把党的领导贯穿到教育工作全过程;

 ——坚持优先发展原则,坚定不移地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坚持立德树人原则,坚定不移地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

 ——坚持依法治教原则,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法律法规;

 ——坚持改革创新原则,坚定不移地立足铁岭市情,深化教育综合改革;

 ——坚持促进公平原则,坚定不移地统筹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一体化和优质均衡发展。

 (三)工作目标

 到 2025 年,建设高质量的教育体系,教育总体发展水平迈上一个新台阶,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教育质量显著提升,服务能力显著增强,人民满意度显著提高,教育现代化取得重大进展。学前教育实现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公办园幼儿占比达到 50%以上;义务教育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巩固基本均衡的成果,科学规划和推动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普通高中教育实现多元特色发展,全面实施新课程标准,省优质、特色普通高中在校生占比达到 65%以上;职业教育实现实用高效发展,加快中等职业教育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专业设置,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推进职业学校校企混合所有制二级学院建设,建设高水平特色专业群,实现内涵式发展,打造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形成优势学科、专业群,加快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提升社区教育、老

 年教育水平,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取得长足进步,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断提升。

 二、重点领域及重点任务

 (一)全面加强党的领导。

 1.。

 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要切实加强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协调动员各方面力量共同推动教育发展。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教育领导体制,不断深化改革,创造性推进教育现代化。切实履行好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进一步改进教育系统党的建设,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加强对各级各类学校党建工作的分类精准指导,提高党建工作质量,扩大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建立健全教育系统培训常态化机制,形成多层次党的创新理论学习培训体系,推动党员干部和教师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定不移做好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压紧压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切实维护意识形态安全。持之以恒正风肃纪,深入推进教育系统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

 (二)坚持“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 完善德育教育机制。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提高思政课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充分发挥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落实对思政课教师相关鼓励和激励政策。以诚信教育为重点,突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以相互关爱、服务社会为主题,组织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开展“先进文化进校园”活动,实施国学经典诵读工程、感信雅行教育工程、艺体素养培育工程、校园品位创建工程、地域文化寻根工程,建设课堂教学、社会实践、劳动教育、学校文化多位一体的育人平台。扎实推进“法治进校园”活动,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做好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强化心理健康教育,逐步完善预防和干预学生重大心理危机的工作机制。

 3.。

 不断推进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建立健全学校领导、院(系)领导联系师生制度,通过开展高校辅导员技能竞赛、思政课教师优秀课评选等活动不断加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思政课堂主渠道作用,实现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做到同向同行,形成育人协同效应。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大学生课程学习的各个环节,不断加强形势与政策教育,发挥师德楷模、名师大家等示范引领作用,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荣辱观。发挥互联网思想政治工作载体作用,加强“两微一端”建设,贴近师生思想实际开展思想政治教育。

 4. 加强学校体育、美育与健康教育。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意见》,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的教学模式,深化体育教学、训练、竞赛和展演展示改革,丰富青少年学生体育实践活动,全面提高体育教育教学质量。改善场地器材建设配置,建好满足课程教学和实践活动需求的场地设施、专用教室。强化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配齐配强体育教师开足开齐体育课,规范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以实施“体育艺术 2+1 项目”活动为抓手,积极推进体育课程、大课间和课外体育活动一体化校园阳光体育运动。创建校园足球特色学校 20所,校园足球的改革模式和体制机制辐射到篮球、排球、羽毛球、乒乓球、冰雪运动等项目中去,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学校体育发展新局面。

 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完善“艺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艺术审美体验+艺术专项特长”的教学模式。完善美育课程设置,以音乐、美术、书法、舞蹈等艺术课程为主体,配齐配好美育教师,开齐开足开好美育课。以美育特色学校评估建设为重点,统筹整合资源,拓展学校美育发展新路径。评选美育特色学校、美育优秀教研组、美育精品课,促进学校美育工作发展和教师教学能力水平的提高。扎实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高雅艺术进校园,定期举办大、中、小学生艺术展演,创立并打造全市学生艺术展演展示的品牌活动(舞台)。建设一批学生艺术实践工作坊,培育一批铁岭市示范性学生艺术团。

 提升学校卫生健康教育工作水平,完善学校重大传染病防控体系。加强学校校医队伍建设,逐步实现校医队伍专业化。建立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控有效工作机制,加强防近工作督导检查,到 2025 年,力争实现全市儿童青少年总体近视率在 2020 年的基础上每年降低 0.5 个百分点以上,近视高发市县每年降低 1 个百分点以上,实现儿童青少年新发近视率明显下降、视力健康整体水平显著提升。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按照不同学段,开展适合学生心理的健康咨询与辅导。规范学校食堂管理,积极促进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推进“互联网+明厨亮灶”工作,确保学校食品卫生安全。

 5. 加强劳动和实践育人。加强劳动教育评价,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将劳动教育纳入大中小学课程方案和职业院校、普通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方案,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充分发挥铁岭市学生综合实践中心、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和营地作用,广泛开展考察探究、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等活动。培养学生劳动观念、劳动意识和劳动技能,形成尊重劳动、热爱劳动的品德和吃苦耐劳精神,树立依靠辛勤劳动创造美好未来的观念,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能力。加强高等学校社会实践、志愿公益和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加强过程性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继续发挥关工委的作用,构建学校教育、

 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结合的协同育人机制。充分发挥国防教育的综合育人功能,丰富学校国家安全和国防教育内容,提升青少年国防意识和军事素养。

 (三)全面推进基础教育补短板强弱项,促进优质均衡发展。

 6.。

 推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安全优质发展。拓宽途径扩充普惠资源,新建改扩建一批公办幼儿园,新建小学原则上“一校带一园”,鼓励支持街道、村集体、国有企事业单位等举办公办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建、举办公办幼儿园,有条件的小学可以附设幼儿园。进一步规范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使用,配套幼儿园办成公办幼儿园或委托办成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实现公办园幼儿占比达到 50%以上的目标。落实学前教育生均公用经费,完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认定标准、补助标准和扶持政策,引导和支持民办幼儿园规范发展,提供普惠性服务。完善学前教育资助政策体系,确保家庭经济困难儿童享受学前教育服务。

 提升保教质量。落实国家、省幼儿园办园标准和装备标准,不断改善办园条件。深入开展幼儿园提质晋级工作,星级幼儿园占比达到85%以上。大力推广“集团化管理、连锁式经营”发展模式,促进学前教育均衡发展,全市幼儿园连锁率达到 95%。健全并落实幼儿园办园行为基本规范,强化办园行为督导评估、保教质量监管和业务指导,全面提高幼儿园办园质量。加大幼儿园小学化专项治理力度,推进幼儿园和小学双向科学衔接。加强幼儿教师队伍建设,严格按照配备标准配足配齐幼儿园教职员工。严格执行保育、教育人员职业准入制度,

 逐步落实幼儿园教师持证上岗。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定期培训制度。完善公办幼儿园教职工“编制+合同制”管理运行模式,逐步提高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

 7.。

 推进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推动建立以城带乡、整体推进、城乡一体、均衡发展的义务教育发展机制。优化乡村学校布局,加强小规模学校、寄宿制学校建设,推进城区优质教学资源向乡村学校辐射,形成城乡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科学有序推进义务教育区域内集团化、学区化办学、区域间合作办学,积极开展城乡优质学校与薄弱学校手拉手帮扶工作,发挥优质教育资源辐射作用,加快提升薄弱学校和新办学校的师资、教研和管理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校舍维修改造项目,向上级争取资金 1.14 亿元,改善全市 80所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实现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短板基本补齐。

 巩固县域内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成果,不断向优质均衡发展。到2025 年,完成五个县(市)区的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创建工作,即铁岭县、清河区在 2023 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国家和省评估验收;调兵山市、银州区在 2024 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国家和省评估验收;开原市在 2025年实现县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并通过“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市)区”国家和省评估验收。进一步提高义务教育巩固率,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9.8%。

 推动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开展以素质教育、人民满意、学生健康、办学规范、尊重规律为导向的优质学校建设。建立完善义务教育质量监测制度,加强监测结果援用,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强教学管理,严格执行课程方案,统筹制定教学计划,优化教学环节,创新教学方式方法,推广优秀教学模式、教学案例。融合运用传统与现代技术手段,加强对现代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应用的研究,创建基于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教育资源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通过协同备课、同步课堂等方式实现教学研究、优质课程、学生学习的网络共享,逐步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全覆盖。

 8. 推进普通高中教育多元特色发展。按照新课改新高考要求,加大对普通高中基础设施投入,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等,整体提升学校办学条件。向上争取资金 9500 万元,改善全市7 所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进数字校园建设,以适应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加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特色高中建设,鼓励普通高中积极开展科技、人文、外语、艺术、体育、劳动教育,形成各自特色,到2025 年,学校特色项目覆盖率达到 100%。推进普通高中教学改革,严格执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积极探索基于情境、问题导向的自主、合作、探究式课堂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突出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开展教育视导工作,重点关注普通高中课程方案落实情况,加强考试数据分析,指导学校按照教学计划循序渐进开展教学,将课堂作为实现育人方式

 改变的主要阵地。加强学生发展指导,充分利用高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各种社会资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指导机制。

 加强普通...

篇四: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地区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塔城地区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困难

  摘要:

 目前, 国家对教育事业发展极为重视, 对教育事业投入也越来越大, 西部贫困地区财政在极其困难的情况下, 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本文从当前财政支持教育事业发展现状入手, 浅议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并提出相应建议。

  关键词:

 财政; 支持; 教育事业; 困难; 建议

  中图分类号:

 F812. 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1-828X (2014)

 09-00-02

  近年来,地区财政以教育惠民为抓手和载体, 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在严格落实教育投入法定增长的同时, 巩固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 促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一、 保障财政教育投入, 支持教育优先发展

  塔城地区各级财政部门按照地委、 行署关于推进教育强区的战略部署, 高度重视教育优先发展, 千方百计筹措资金, 想方设法落实政策, 逐年加大教育经费投入, 全力保障教育民生, 努力推动教育改革发展。

 2013 年预算内教育支出达到法定增长的要求, 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 教育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稳步提高。

 基础设施逐步得到改善, 基本消除中小学 D 级危房。

 教学仪器设备、 图书资料得到进一步更新, 教育面貌发生了全面的变化。

  (一)

 确保财政教育投入稳定增长

  塔城地区各级财政部门按照财政资金优先保障教育投入, 公共资源优先安排教育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需要, 落实好国家对教育投入的政策。

 完善地方教育附加制度, 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资办学, 丰富和完善以政府投入为主, 多渠道、多形式筹措教育经费, 从制度上保障教育经费投入的稳定增长, 支持各类教育健康协调发展。

 教育支出已成为我地区第一大公共财政支出,为我地区教育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经费保障。

 (二)

 不断拓宽教育经费来源

  围绕国家和自治区教育规划纲要确定的重大项目, 着力促进公共教育资源配置公平, 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 加快缩小城乡、 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 解决突出问题。

 进

 一步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切实提高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支出所占比重, 主要支持教育项目建设及实施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 高中阶段教育普及工程、 职业教育发展等工程。

 (三)

 积极落实土地出让收益计提教育资金

  全国要实现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 4%的目标, 为确保按期实现这一目标, 国家出台了从土地出让收益计提 10%教育资金的政策。

 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 关系到塔城地区农村和城市基础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我地区各级财政部门统一思想, 高度重视, 计提教育资金按照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从土地出让收益中计提教育资金实施办法》 的规定已全额拨付到位。

 (四)

 努力做好教育费附加的征收和支出工作

  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附加主要用于基层“双语” 幼儿园建设、 新建校舍工程、 各县(市)

 校舍的抗震加固工程、 教育“两基” 复验检查工程, 薄弱学校办公教学设备购置及教职工社会保障支出等教育相关支出, 教育费附加、 地方教育费附加支出提高了我地区教育硬件设施及师资队伍、 教育教学水平的提高。

 (五)

 做好义务教育经费保障基础工作

  认真执行国家的各项教育政策法规, 巩固完善教育管理体制, 努力加大对教育的投入。

 二、 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按照“文化教育发展年” 工作部署,以教育惠民为抓手和载体, 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目标。

 (一)

 围绕教育发展目标, 优先保障教育经费投入

  塔城地区财政工作会议要求各级财政部门务必认真落实地区“文化教育发展年” 总体部署, 根据自治区核定全疆财政收入增幅22%的奋斗目标, 如果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 需超过 22%的增长目标, 则在上年 17. 72 亿元的基础上增幅必须超过 22%, 全地区必须达到 21. 71 亿元的财政教育投入。

 要求预算安排未达到标准的县(市)

 必须调整支出预算, 努力做好教育发展规划编制, 力争实现十二年义务教育目标。

 (二)

 加强财政教育资金管理, 支持教育事业发展

  加强教育资金监督管理, 减少资金闲置、 重复、 浪费, 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支持义务教育标准化、信息化发展, 全面落实教师绩效工资管理制度, 调动教师传道授业的积极性。

 (三)

 进一步确保教育资金高效运行

  一是进一步

 规范教育专项资金使用行为, 推进和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办法, 发挥财政资金效益最大化。

 二是树立绩效管理理念, 财政教育经费要从单纯增加投入到注重资金使用有效, 从单纯对单位或项目的支持到更加注重平台和体系建设, 整合公共资源, 发挥好财政资金绩效评价的优势效能。

 三是进一步加强资金监督管理, 把加强资金管理放到突出位置,保教育资金安全、 高效运行。

 (四)

 为确保完成教育投入的各项增长目标

  各级财政加强征收管理, 确保收入及时足额入库,以确保各项教育项目配套资金足额到位。

 同时加大教育资金整合力度,如将援建资金用于支持教育重大项目建设, 加强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投入, 加快缩小城乡 、 区域和校际间教育发展差距, 解决突出问题。重点支持实施高中阶段业务教育工程、 九年义务教育标准化建设工程、职业教育发展等工程。

 (五)

 进一步强化教育经费科学化精细化管理, 着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首先, 在一些符合条件的教育专项资金管理中, 按照现代财政管理的要求, 积极探索财政教育资金绩效管理的有效机制。

 其次, 根据财政绩效评价的通用原则, 建立一套科学、 简单、 适用的教育资金绩效管理体系。

 通过实施财政教育资金的绩效管理, 进一步增强了财务管理意识, 提高了财政教育资金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第三, 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 贫困生资助等教育项目资金分担比例上, 按照分级分担的原则, 充分做好项目资金分担部分落实工作。

 <!--endprint--><!--startprint-->

  三、 存在的困难和主要问题

  (一)

 教育资金需求不断加大与财政收入矛盾日益突出

  根据自治区核定全疆财政收入增幅 22%的奋斗目标, 地区在上年一般预算收入 25. 79 亿元基础上达到 22%的增幅目标31. 47 亿元需增加 5. 68 亿元收入。

 5. 68 亿元的增收收入中, 其中交通专项、 水利专项、 人才发展专项需以专项上解形式上缴自治区 1 亿元, 剩余 4. 68 亿元, 用来满足教育、 科技、 农业法定支出增长需求任务艰巨。

 如果教育支出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幅度,需超过 22%的增长目标, 则在上年 17. 72 亿元的基础上增幅必须超过22%, 也就是必须达到 21. 71 亿元, 增加投入近 4 亿元, 又占去当年财力增收收入 4 亿元, 目前可用的增收财力只有 6800 万元, 远远无法满足科技、 农业的法定增长, 如果科技投入比例要达到生产总值的

 1. 8%, 初步测算需在上年 1. 31 亿元的基础上增加 6 亿元资金投入量。今年又是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年, 这一大的民生工程项目资金的需求量无法满足。

 除此以外, 新增财力中还必须拿出一部分用于保障新增人员工资的发放, 对塔城地区财政来说面临严峻的考验。

  (二)各县 (市)由于经济发展不均衡, 教育经费投入不一致

  如:和丰县因财政收入水平增长较快, 而县域教育设施已较完善。

 又如:裕民县财政收入基数偏小, 不能完成教育增长要求。

 各类学校教学辅助用房、 体育场地等办学条件指标, 还需大量资金投入, 特别是中小学危房改造及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建设, 教育债务包袱还十分沉重。

 (三)

 随着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落实, 规模较小的学校公用经费用于一个学校的运转还有一定困难, 难以维持最基本的教学和运转需要

  如:

 托里县阿合别斗乡 新林村小学有学生 70 人, 建筑面积1000 平方米, 因学校经常停电共购置 3 台价值 5000 元发电机, 每年下达的公用经费用于支付取暖费、 电费已严重不足。

 (四)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政策规定, 公用经费不能用于基本建设、 个人部分及归还债务支出

  上级在安排补助资金时, 并未考虑上述支出, 原来由预算外资金解决, 但随着学校收费的取消, 失去了收入来源, 支出也就失去了资金保障。

 那么在地、 县级两级财力有限的情况下, 势必会加重财政负担。

 (五)

 乡 镇学校财务力量配备不足

  普遍存在乡镇学校财务管理不规范、 财务人员短缺的现象,由于人员配备不齐。

 四、 对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1.上级财政加大适当提高公用经费标准, 适当加大对偏远、 贫困乡 村学生数较少学校的投入力度。

 2. 建立教育资源优化配置机制。

 大力整合财政资金根据项目管理要求按照重点投入、 示范投入、 规范投入的原则把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工作融合在一起实施。

 切实解决重复建设、 分散投资、 规模偏小等问题, 以调整促发展, 进一步推进资源共享、 优势互补提高办学效益及办学水平。

 3. 加大对专项资金安排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 跟踪问效, 确保教育事业财政资金的规范性、 安全性和有效性。

 4. 加强各级学校财务管理工作,教育主管部门积极配合, 尽快将各学校财务人员配备到位, 以保证专业的财务人员从事财务工作, 规范教育财务管理工作。

篇五: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教育事业“十四五”发展思路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全面加强党对教育工作的领导为根本保证,以促进公平和提高质量为主题,围绕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这一主线,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战略,认真落实全国教育大会、湖北省教育大会和黄冈市教育大会各项决策部署,深化改革、激发活力,补齐短板、优化结构,为实现全面小康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一、主要目标 到 2025 年, 基本实现学校布局科学合理,校舍安全适用,群众就学方便,质量更高、管理更规范、保障更有力的基础教育,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综合办学水平在全省有影响,逐步建成全省教育质量强市、人力资源强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园率达到 95%以上;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98%以上,小学综合差异系数小于 0.65,初中综合差异系数小于 0.55;残疾儿童入学率、入园率达到 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8%以上。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85年,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年参与率达到 50%以上。

 二、工作举措 (一)加强学校党的建设,实现 党对教育工作的全面领导

 1. 加强政治建设。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贯穿到教育改革发展全过程,落实到教育现代化各领域各环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教育战线,

  2 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中小学教育。

 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市委成立教育工作领导机构,各级党委和政府建立主要领导联系服务学校制度,加强对学校党建工作的指导和督促,发挥学校党组织在学校重大事项和决策中的领导作用。坚持党管意识形态原则,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切实将意识形态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述职评议内容。健全网络舆情预警和防控机制,抓好学校意识形态重点领域重大问题的研判和处置,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主导权、话语权。

 3. 建强基层学校党组织。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抓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落实好“三会一课”制度,严格执行重大事项报告、民主决策、依法决策等议事决策机制,充分发挥党支部战斗堡垒作用。搭建创先争优平台,开展党员“领岗诺责”活动,实施党员名师工程,拓宽党员服务教学和社会的网络和渠道,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加强队伍建设,及时发现、大力培养、大胆使用政治素质过硬,熟悉教育规律,品行作风优良的优秀干部。实施学校党组织书记“双带头人”培育工程。

 (二)加大教育投入,提供优质教育资源。

 4. 合理调整城乡学校布局。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规划、乡村振兴规划,编制好中小学校布局调整规划。每个镇区重点建设 1 所初中、1所小学、1 所公办幼儿园。在编制城乡发展规划过程中,充分考虑学校布局规划和群众就学需求,为学校建设预留用地。实行教育用地联审联批制度和刚性保护制度,不随意改变教育用地用途。

 5. 积极改善基本办学条件。对照湖北省基本办学标准,按照“缺

  3 什么、补什么”的原则,到 2025 年,全市实现所有学校、教学点基本办学条件达到“20 条底线”要求。加强农村寄宿制学校和小规模学校建设,确保所有农村“两类”学校教育教学及生活设施满足基本需要,寄宿制学校床位充足,住宿、饮食、洗浴等生活条件符合相关要求;学校教室、功能室和标准课桌椅、“班班通”设备、生均图书等达到规范要求。推进“教育+互联网”发展,加快教育信息化建设。到 2025年,基本实现校校有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专用电子备课室,教师人人有备课电脑,“班班通”设备实现全覆盖;师生获取和加工信息的素养及适应信息社会的能力全面提高,教师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进行教学和管理。

 6. 加强城镇学校建设。出台城镇小区建设配套幼儿园和学校的实施方案,城镇新建设居住小区要依法配套建设标准化幼儿园和学校。老城区及大镇区配套学校建设不足和未达标配建学校和幼儿园的,要统筹新建或改扩建配套学校。全面消除大班额。

 (三)坚持立德树人,提高教育质量。

 7.。

 突出德育实效。完善德育工作体系,深化课程育人、文化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协同育人。大力开展理想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态文明和心理健康教育。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引导少年儿童听党话、跟党走。加强品德修养教育,强化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法治意识养成。加强社会实践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研学旅行基地、国防教育基地、禁毒教育基地、青春健康教育基地等教育资源开展学生社会实践教育活动。积极创建文明校园。强化对网络游戏、微视频等的价值引领与管控,创造绿色健康网上空间。充分发挥共青团、少先队组织育人作用。

  4 明确教师教育惩戒权。重视家庭教育,强化监护主体责任,形成家校教育合力。

 8. 推进素质教育。提升智育水平,促进学生思维发展,激发创新意识。严格按照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实施教学,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加强科学教育和实验教学,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强化体育锻炼,严格执行学生体质健康合格标准,开齐开足体育课,继续将体育科目纳入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录取计分科目。开展好学校特色体育项目,大力发展校园足球,让每位学生掌握1 至 2 项运动技能。至 2022 年,创建 20 所足球特色学校。健全学生视力健康综合干预体系。增强美育熏陶。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结合地方文化设立艺术特色课程,帮助每位学生学会 1 至 2项艺术技能,会唱主旋律歌曲。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加强学生生活实践、劳动技术和职业体验教育。创建一批劳动教育实验区。

 9. 深化教学改革。全面落实《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严格依据部颁课程标准组织教学。加强市情课程和校本课程建设,做好岳家拳、文曲戏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工作。引进中国好课堂项目,开展课堂教学改革实验,推进高效课堂建设,探索高效课堂模式。加强对《湖北省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和《黄冈市深化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实施方案》的培训和课题研究,主动适应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模式,推行高中选课走班和学业水平考试。发挥教研支撑作用。建立专兼结合的教研队伍和县、镇、校三级结合的教研网络。完善区域教研、校本教研、网络教研制度,建立教研员联系驻点学校制度。

  5 10. 强化质量监测。推进质量监测常态化,建立监测平台,定期发布监测报告,建立质量监测评价定期报告制度。构建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的质量监测评价体系。学校质量监测突出考查学校坚持全面培养、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以及办学行为、队伍建设、学业负担、社会满意度等内容;学生发展质量监测突出考查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健康、兴趣特长和劳动实践等。以质量监测评价为依据,逐步改革高中招生考试制度。

 11. 加强交流合作。鼓励和引导普通中小学、幼儿园积极同教育发达地区学校开展合作交流,组建对口联系友好学校,融入全国教育改革。到 2022 年,我市学校建立国际友好交流学校达到 1-2 所,与省外结对“友好学校”要达到 10 所。

 (四)统筹各类教育发展,提升教育综合实力。

 12. 发展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新建、扩建、改建的幼儿园项目严格按照省定统一办园标准进行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和社会资源改扩建幼儿园,每个镇处有 1 所标准化公办中心幼儿园,公办幼儿园和普惠性民办幼儿园覆盖率要达到 80%以上。加强幼儿园办园行为督导,遏制学前教育“小学化”倾向,提高幼儿园保教质量。到2022 年,2 所幼儿园进入省示范园行列。新建居住小区、改造旧城区、新农村建设集中区均配套幼儿园建设,满足群众就近入园需求。

 13. 发展优质均衡的义务教育。进一步缩小义务教育区域、校际间差距,逐步实现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基本建设、教学条件等方面城乡一体化。深化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促进城乡教师交流轮岗,扩大优质师资辐射范围,着力提高农村学校教育质量,满足农村群众对优质教育需要,基本消除义务教育“择校”现象。突出书

  6 法教育、艺术教育等特色课程,深入开展阅读活动,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整体办学特色。

 14. 促进普通高中优质发展。推进普通高中布局调整,扩大城区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引进国内知名教育机构创办一所民办高中。引进中国好课堂项目,在玉湖高中开展课堂教学改革,提升玉湖高中教学质量。集中资源打造中学品牌,逐步把中学打造成全省知名、教学成绩一流的省级示范高中。支持各高中学校特色发展,根据学生特长的兴趣开设特色班、设立特色课程,开展好“选课走班”教学改革,整体提升普通高中办学质效。

 15. 重视支持特殊教育发展。坚持把特殊教育事业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加大特殊教育投入力度,落实特殊教育投入政策。加大教育扶贫力度,着力做好家庭困难残疾儿童少年入学保障工作。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主体、普通学校随班就读为补充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不断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

 16. 促进民办教育发展。加大教育招商力度,引进社会资本和教育品牌入驻我市创办民办学校,为城乡群众提供多样化、高质量、可选择的教育服务。逐步落实扶持民办教育发展的各项政策,支持各类民办学校创新体制、机制和育人模式,提高质量,办出特色。

 (五)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逐步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

 17.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优先保证职业学校发展用地,配足配齐实验实训设施。加强专业课程设置,建设一批品牌特色专业和精品课程。到 2022 年,力争建成国家级实训基地 2—5 个,省重点专业 2 个、品牌专业 3 个。

 18. 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突出职业教育直接服务地方产业和经济

  7 发展的特点,结合医药、化工、造船、建材等重点产业培养专业技术人才。鼓励企业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支持行业、企业与学校共建教学、生产、经营一体的开放式、示范性基地。

 19. 强化职业技能培训。引导职业学校顺应产业发展趋势,调整专业结构,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求。深化职业教育办学模式改革,积极探索学分制、分阶段学习等更加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全面推行工学结合、顶岗实习、校企对接、半工半读的培养模式,为产业发展培养工匠人才。到 2022 年,将全市各类职业技术培训统一纳入到职教中心。

 20. 大力发展继续教育。将继续教育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整体规划,加强城乡社区教育机构建设,构建灵活开放的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非学历教育,发展城乡社区教育,推进学习型组织创建,开展全民学习活动。

 (六)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设高素质专。

 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

 21. 提振师德师风。贯彻落实中央、省、黄冈市各级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文件精神,加强师德师风建设,维护师道尊严。严格落实教师职业道德规范要求,落实师德师风“十不准”禁令,强化师德师风“一票否决”运用。完善师德师风考核方案,建立师德档案,把师德考核结果作为年度考核、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职务(职称)评审、岗位聘用和评优奖励等的重要依据。逐步根治教师违规补课、有偿推销教辅资料等问题。加大优秀师德典型宣传力度,定期表彰优秀教师典型。

 22. 加强教师管理。按照省定编制标准和“缺一补一”的原则,逐步配齐教师。按照师生比、班师比相结合的办法核定农村小规模学校

  8 和教学点教师。深化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改革,逐步推进教师全员聘任制,形成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激发教师工作活力。出台引导教师终身从教,扎根奉献农村教育的激励政策。健全教师交流轮岗机制,完善城区优秀教师到农村学校任教的激励措施,创新城乡教师交流形式,确保教师每年交流比例不低于 10%。有计划选派农村青年教师到城区学校跟岗学习。

 23. 引导专业成长。推进“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和“农村教师素质提高工程”,切实加强教师培训机构、培训基地建设,依法保障教师培训经费投入。大力开展以“新理念、新课程、新技术”为重点的专业培训,确保五年内教师岗位培训累计不少于 240 学时。充分运用远程教育资源和区域网络资源,全面提高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和学科资源整合能力。开辟优秀人才“绿色通道”,引进教育高素质专业人才。

 24. 保障教师待遇。加大对农村教师,特别是艰苦、边远地区学校教师的关怀力度,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发放、事业单位定岗比例设置、职称评定等工作中予以适当倾斜。落实教师政策性待遇,确保教师平均工资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落到实处。依法依规妥善处理涉及学校和教师的矛盾纠纷,坚决维护教师合法权益。

 (七)强化依法治教,推进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25. 推进简政放权。认真贯彻执行国家制定的教育法律法规,积极推进依法治教。深入开展教育系统普法工作,提高师生法律素质和法律意识,推进学校依法治校和教师依法执教。坚持教育政务公开、校务公开,逐步建立教育信息发布体系。旗帜鲜明地反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精减文件、会议,减少分派给学校的行政性事务,保证学校

  9 正常教育教学秩序。

 26. 强化服务监督。加大教学条件保障力度,进一步优化教育发展环境,减少行政性事务对校长的干扰,下放校长办学自主权,引导校长办有灵魂、有特色、有质量的教育。...

篇六: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19 年 3 月第 3 期文化学刊Culture

 JounialMar.

 2019No.

 3【 文化与教育 】新时代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新要求陈佳秀摘

 要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 而科技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 。

 在新时代 、 新发展 、

 新环境下 , 人才的培养对国民素质 、 社会发展 、 国家强盛等各个方面均具有重要意义 。

 习近平

 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的讲话中明确指出教育在新时代的重要意义 。

 新时代的发展也对教育

 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

 为应对新时代的新要求 , 人才培养也需要新举措 。关键词新时代 ; 教育事业 ; 人才培养 ; 创新发展中图分类号 G5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7725(2019)03

 -0189

 -02作者简介陈佳秀 (1994

 - ), 女 , 辽宁沈阳人 , 沈阳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主要从事

 党史党建研究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事业不断革新与发展 。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将教育事业置于重

 要战略地位 。

 新时代赋予了教育新的意义 , 也对教

 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 教育培养在新时代的新意义新时代是科技革新 、 人工智能的时代 , 而所有科

 技的创新 、 物质的支持 、 资源的分配 , 均需要人才作

 为最基础的支撑 。

 优秀人才的发散思维是科技创新

 源源不断的动力 ; 卓越人才的踏实创造是一切物质

 工具产生的基础;理性人才的长远所见是保障资源

 合理分配并可持续发展的支撑 。百年大计 , 教育为本 , 人才的产生离不开教育的

 培养 。

 教育事业是一个国家 、 一个民族发展的基石,

 不仅关系到一个人的发展境遇 , 更关系到一个国家

 的发展前景 。

 小到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 大到一个民

 族的富强振兴 , 教育事业功在当代 、 利在千秋 , 是创

 新力与创造力的根本所在 。在新时代 , 教育事业仍是国之根本 。

 发展教育

 事业意义重大 , 这不及是个人素质髙低的保证 , 更是

 一个国家发展的前途命运的保证 。

 新时代国与国的

 竞争 , 无论是军事装备的竞赛 , 还是航天技术 、 医疗

 技术 、 科研产品等等方面的竞争竞赛 , 都离不开人才

 的支撑 , 而人才的产生离不开教育 。

 第四次科技革

 命 — — 人工智能的时代已经到来 , 新一轮国与国之

 间的竞赛也已打响枪声 。

 教育事业对于各项创新技

 术的发展都具有重大意义 。二 、 新时代对教育事业的新要求2018 年 9 月 10 日教师节当天 , 习近平总书记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 提出 :

 “ 建设社会

 主义现代化强国 , 对教师队伍建设提出新的更髙要

 求 , 也对全党全社会尊师重教提出新的更髙要求 。

 ”

 站在发展全局的高度对广大教师的育人工作给予肯

 定 , 同时 , 立足于时代发展所需对教育事业给予殷切

 希望 , 并对教育事业发展 、 教师队伍建设提出了新的

 要求,也是对新时代发展所需何种人才的回应 。首先 , 以德育人是育人的根本 。

 国无德则不兴 ,

 人无德则不立 , 千年儒学文化传承至今 , 既是传统教

 育发展至今的精髓 , 也具备着现今发展的时代意义 。

 在当今信息化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 , 难免会出现

 物欲横流 、 道德底线丧失等不良现象 。

 对青年进行

 教育的过程 , 正是他们人生观 、 价值观形成的过程 。

 培养何种德行的人关系到 “ 知识这把剑 ” 掌握在谁

 的手中 , 只有有德之人才能更好地操纵有德之剑 , 才

 能真正成为社会的建设者 。其次 , 理想信念是个人的追求与担当 , 也是社会

 发展所需 。

 培养什么样的人 , 是新时代下教育的首

 要问题 。

 我国是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 , 这也就决

 定了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是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

 189

 • 文化与教育的接班人 。

 新时代需要的不仅是具备专业知识技能

 的人才 , 更是有理想 、 有信念 、 有责任 、 有担当的栋梁

 之才 。

 新时代呼唤每一个人树立坚定的理想信念 ,

 将爱国主义情怀植根于内心 , 只有如此才是将自身

 才能发挥极致 , 将国家精神脊梁挺直的根本 。

 理念

 信念的树立不仅是对志存高远的目标的设定 , 更是

 在新时代下脚踏实地努力成为人才 、 感染他人的方

 向标 。再次 , 新时代的教育工作 , 除对品德与精神的培

 养外,在教育的实际工作中也需要落实到基层 。

 教

 育事业的发展需要深入农村乡镇 。

 自党的十八大以

 来 , 不断推进教育事业改革 , 推进义务教育的均衡发

 展,贫困助学等政策也不断落实实处 。

 中国是农业

 大国 ,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村人口占据全国人口

 70% 。

 在新时代 , 农村人口仍是我国人口主体 。

 基

 于农业生产大国的国情发展所需 , 发展农村教育事

 业是提升国民整体素质 , 普及文化的重要保障与基

 础工程 。

 新时代教育事业的发展 , 不仅是要大中城

 市及发达地区将人工智能等先进科学技术走入教学

 实施的过程当中 , 更需要加大经济欠发达地区教育

 事业的强办优办 。三 、 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的新举措新时代的发展对教育事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

 教

 育大计 , 师者为本 , 为更好地执教育 “ 奋进之笔 ” , 全

 党全社会对教师队伍的建设和人才培养的具体举措

 也提出了更新更高的标准 。首先 ,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 培养更为卓越的师资

 力量 。

 教师是教育事业中最为重要的知识传播者,

 培养优秀人才首先是要具备德才兼备的师资力量 。

 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除原生家庭教育外 , 最主要的受

 教来源就是学校 , 而学校中知识的获得与品格的培

 养直接来源于教师 。

 一个老师的言行直接影响着学

 子的世界观 、 价值观的形成 。

 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教

 师也是培养优秀人才本身 , 更是为培养更多人才打

 好基础 。新时代不仅需要人才 , 更需要能培养人才的教

 师队伍 , 因此 , 加大师范类高等院校的建设,培养具

 有学术科研精神的师范类学生 , 同时也能够赋予更

 多青年教师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 。其次 , 健全优先发展教育的体制机制 , 努力构建

 培养全面人才的教育体系 。

 加大健全发展教育事业

 体制机制的力度,是新时代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 。

 只有完善的体制机制 , 才能具备完善的组织体系 、 发

 展规划 , 从而将优先发展教育事业落实到实际 。

 完

 善的体制机制也能够保障教育资源的及时供给 , 使

 各省市加大对教育工作的投入 , 激发全社会发展教

 育的积极性 , 为教育的发展营造良好的平台 。改变不科学的教育目的和对教育成果片面评价

 的导向 , 克服唯升学论 、 唯文凭论 、 唯分数论,充分尊

 重每一个学生的自身特点 , 为每一位学习者营造更

 广阔 、 更自由的发展平台 。

 因社会发展所需为标准

 培养社会所需的建设者 , 也因每一位学习者的自身

 情况因材施教 。

 完善的体制机制保障教育过程中的

 每一步都扎实迈进 , 稳扎稳打 , 并具备强大的后盾

 支撑 。再次 , 教育管理与评价方式多元化 , 规范教育培

 训市场 。

 现如今教育培训机构比比皆是 , 无论是专

 业知识 、 技能培养 、 实训操作,还是备考突击型的补

 习机构占据着市场极大份额 。

 吸纳社会大量师资,

 也为社会培养众多人员 , 但并非所有教育培训机构

 都能起到教育的效果 , 达到教育的目标 , 新时代下 ,

 教育的最终结果也不止是一次考试的通过与否所能

 决定的 。

 新时代所需要的已不仅仅是 “ 高分上榜 、

 低分飘过 ” 的考试型选手 , 而是有思想 、 有理想 、 有

 见解 、 有能力的时代担当者 。有限的教育资源更为合理的配置 , 规范教育培

 训市场不只是督查营业执照 , 而是教育观念适应新

 时代发展的革新 。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

 晖先生在中国教学教研国际交流大会中提出 :

 “ 消

 除教育管理与评价过度集中单一才能从根本上规范

 教育培训市场 ” 。

 新时代呼吁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

 那么教育管理与评价也不能够是单一的标准 , 而是

 多方面多角度的培养一个人的全面发展 。

 同时 , 也

 告别原有对教育结果的单一评价标准 。

 当教育重心

 不再只是追求单一的可量化的结果时 , 教育方式随

 之发生改变 , 人才培养方式随之更新 。四 、 小结教育事业是国家发展之本 , 对举国建设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 。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新时代教

 育事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

 新时代对教育事业发展

 的新要求不止于上诉几点 , 人才培养的新举措也不

 仅是以上几条 。

 响应新时代的号召 , 基于发展的实

 际需要 , 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全国教育

 大会重要讲话精神 , 执奋进之笔 、 育青春栋梁 、 书时

 代华章 。【 责任编辑:周丹 】190

推荐访问:对教育事业发展的意见与建议 事业发展 意见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