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8篇

时间:2022-11-19 15:45:11 来源:网友投稿

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8篇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城乡风貌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自治区委员会、××自治治区人民政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8篇,供大家参考。

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8篇

篇一: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风貌改造工作实施方案

 根据《中共 × ××自治区委员会、××自 治 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开展城乡 风 风貌改造的若干意见》(桂 发 发〔XX〕22 号)精神, 为为确保我区城乡风貌改造工 作 作有效开展,特制定本实施 方 方案。

 一、具体工作内容

  (一)城乡风貌改造的范 围 围。城乡风貌改造范围覆盖 全 全区城乡,具体包括各市、 县 县(市、区)、乡镇,以及 沿 沿我区主要交通干道(含高 速 速公路、二级公路、铁路、 水 水路)两侧的村屯、旅游景 区 区景点周边的村屯等。

 ( 二 二)城乡风貌改造的重点。

 主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改造 “ “竹筒房”和对改造区域的 环 环境综合整治。具体包括:

  1.城市主要交通出入口 两 两侧的建筑物外立面改造;

  2.主要交通干道两侧可 视 视范围的村庄房屋外立面改 造 造; 3.建制镇以上城市 临 临街而建的“竹筒房”改造 ; ; 4.城市主干道可视范 围 围城中村的“竹筒房”改造 ; ; 5.改造区域的城镇基 础 础设施、市政公共设施配套 和 和环境综合整治。

 (三)

 城 城乡风貌改造的工作内容。

  1.建筑物的改造。一是 对 对建筑构造具备改造条件的 “ “竹筒房”,采取局部改造 的 的方式,以改善通风、采光 条 条件,消除安全隐患,同时 对 对其外立面进行改造。二是 对 对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的 “ “竹筒房”,采取统一规划 、 、统一建设、统一配套的建 设 设方式,建设具有地方风格 和 和民族特色的新街区。三是 对 对不具备整体拆除新建条件 的 的“竹筒房”,着重对其外 立立面进行“穿衣戴帽式”的 改 改造。

 2.市政基础设施 配 配套。主要是结合“竹筒房 ” ”外立面改造开展环境综合 整 整治,铺砌沿街路面,实施 管 管线下地工程,种植行道树 及 及绿地,配套和完善市政基 础 础设施等,改善居住环境。

  3.规范户外设施。主要 是 是拆除建筑临街面外置防护 栏 栏,拆除、改造和规范设置 建 建筑临街面各类雨篷,对商 铺 铺的店招、店牌、灯箱、广 告 告、电话亭、书报亭、果屑 桶 桶以及城市家俱等进行统一 设 设计、科学设置、规范管理 。

 。

 4.改造城市景观。重 点 点是研究、提炼具有地方、 民 民族和文化特色的元素,塑 造 造富有特色的城市小品,形 成 成极具多样性、地方性和观 赏 赏性的特有的城镇人文景观 和 和自然景观,弘扬优秀传统 文 文化,延续历史文脉,丰富 城 城市文化内涵。

 5.推出 一 一批富有壮乡特色的民族村 镇 镇。重点是对交通

 沿线、旅 游 游景点周边的村镇,根据不 同 同地域、民族、民俗、景观 的 的特点进行规划设计,建设 富 富有××特色的民族村镇。

  二、时间安排和工作步骤

  结合我区实际,全区城乡 风 风貌改造工作从 XX 年 9 月 至 至XX 年 9 月,用三年时间 分 分四期工程组织实施。

 ( 一 一)工程分期及改造范围。

 一期工程(XX 年 9 月至 X X X 年 12 月)。抓好××— 百 百色高速公路沿线村镇、右 江 江河谷走廊沿线村镇的城乡 风 风貌改造试点(含建筑立面 改 改造、基础设施配套、园林 绿 绿化和广场、小品的建设, 下 下同)。

 二期工程(XX 年 年 1 月至 XX 年 12 月)。

 完 完成各市(含县级市)主要 出 出入口、主要街道和重要节 点 点,全区各高速公路和西江 、 、柳江、红水河、钦江、南 流 流江等主要江河沿线城镇、 村村庄以及各旅游景区景点所 在 在村屯的风貌改造。

 三期 工 工程(XX 年 1 月至 XX 年 1 12 月)。完成全区所有县 城 城、建制镇主要交通出入口 和 和主要干道两侧、重要街道 节 节点,一、二级公路沿线可 视 视范围内的乡镇、村庄以及 自 自治区级历史文化名镇名村 的 的风貌改造。

 四期工程( X XX 年 1 月至 XX 年 9 月)

 。

 。完成 1 万个左右的自然村 风 风貌改造。

 (二)一期工 程 程的工作步骤。

 一期工程 分 分五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 段 段(XX 年 9 月):大力宣 传 传,广泛动员。各级各类新 闻 闻媒体要充分发挥各自优势 , ,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 开开展城乡风貌改造的重要性 和 和必要性、目标要求、进展 情 情况、工作成效以及先进典 型 型,切实把干部群众的思想 统 统一到自治区党委、自治区 人 人民政府的决策部署上来, 了 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城乡 风 风貌改造工作,营造全社会 共 共同关心支持全区城乡风貌 改 改造的浓厚氛围。

 第二阶 段 段(XX 年 9—10 月上旬 )

 ):制定规划,分步实施。

 按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要求 和 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 因 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逐步 实 实施”的原则,组织编制城 乡 乡风貌改造规划和年度计划 , ,按法定程序批准后组织实 施 施。同时,以县为单位制定 实 实施方案,报自治区城乡风 貌 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备 备案。已编制了城乡风貌改 造 造规划的地区,要与相关总 体 体规划要求相衔接,不够完 善 善的要进一步修订;未编制 城城乡风貌改造规划的地区, 必 必须按要求完成城乡风貌改 造 造规划的编制。在城乡风貌 改 改造规划的指导下,对每栋 建 建筑的改造进行设计,绘制 效 效果图,编制施工方案和工 程 程预算。

 第三阶段(XX 年 年 10 月中旬至 l2 月上旬 )

 ):申报项目,组织实施。

 建 建设项目实行分级负责,设 区 区城市规划区范围内的改造 项 项目,由各市主管部门根据 当 当地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

 工 作 作进度,指导做好规划设计 , ,核准建设内容、工程量和 单 单位造价,并安排补助资金 。

 。县(市)、乡镇、村范围 的 的改造项目,原则上由所在 县 县(市)负责。自治区主管 部 部门根据当地干部群众的积 极 极性和工作进度,指导做好 规 规划设计、核准建设内容、 安 安排补助资金。项目一经核 准 准,要尽快实施,确保按时 按 按质按量完成。

 第四阶段 ( (XX 年 12 月中旬):考 核 核验收。按照国家和自治区 有 有关法律法规、规范、标准 , ,结合城乡风貌改造的目标 考考核体系和相关制度,对改 造 造项目进行考核验收。

 第 五 五阶段(XX 年 12 月下旬 )

 ):总结表彰。对城乡风貌 改 改造一期工程进行总结,对 成 成绩突出的给予表彰奖励。

 各地在组织实施中可根据实 际 际灵活确定各阶段的工作计 划 划,并参照安排好二、三、 四 四期工程的具体工作计划。

 三、工作措施 (一)成立 工 工作机构。自治区党委、自 治 治区人民政府成立自治区城 乡 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其 其成员名单如下:

 组长:

 陈 陈际瓦 自治区党委副书记

  高雄 自治区副主席 副 组 组长:张振东 自治区人民 政 政府副秘书长 宋继东 自 治 治区建设厅厅长 成员:张 红 红伟 自治区党委宣传部巡 视 视员

 邱祖强 自治区发展 改 改革委副主任 李杰云 自 治 治区财政厅副厅长 张文军

  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副厅长 韦力平 自治区建设厅副厅 长 长 李小林 自治区交通厅 总 总工程师 陆斌 自治区审 计 计厅副厅长 领导小组下设 办 办公室,办公室设在自治区 建 建设厅,办公室主任由韦力 平 平同志兼任。各市、县(市 、 、区)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 机 机构,切实加强对城乡风貌 改 改造工作的组织领导。

 ( 二 二)明确职责分工。要完善 协 协调机制,形成各方齐抓共 管 管、整体有序推进的工作格 局 局。要分工明确,落实责任 , ,做到任务到位、责任到位 、 、措施到位。

 1.自治区 城 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小组 职 职责:负责对城乡风貌改造 工 工作进行组织、指导和协调 , ,制订政策措施,审定改造 方 方案,确定改造范围,督查 工 工作进度,并对改造实施中 的 的重大问题进行研究、决策 。

 。

 2.自治区城乡风貌改 造 造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 :

 :负责全区城乡风貌改造的 日 日常工作。贯彻落实领导小 组 组有关决议,督办领导小组 决 决定事项,定期汇报改造工 作 作进展情况,及时请示改造 实 实施中的有关问题,组织改 造 造成果各阶 段验收,统筹 协 协调各部门整体推进,掌握 动 动态、总结经验。

 3.自 治 治区城乡风貌改造工作领导 小 小组成员单位职责:自治区 建 建设厅牵头负责项目实施的 指 指导和协调,并会同有关部 门 门编制城乡风貌改造实施方 案 案;制定改造的标准、范围 和 和技术规范,审定各市制定 的 的城乡风貌改造方案、范围 和 和标准;对城乡风貌改造试 点 点工程进行技术指导,统筹 协 协调补助资金,跟踪检查各 市 市、县(市、区)项目开展 情 情况,在各地竣工验收后组 织 织抽查验收;承担领导小组 办 办公室日常工作。自治区发 展 展改革委负责城乡风貌改造 项 项目可行性研究等的审批、 核 核准工作,对项目推进情况 进 进行检查指导。自治区财政 厅厅负责筹措和拨付自治区本 级 级财政资金,监督指导财政 性 性资金的规范使用,并对口 争 争取中央资金支持。自治区 国 国土资源厅负责协调城乡风 貌 貌改造中的项目用地问题, 查 查处违反规定审批“竹筒房 ” ”建设用地的行为。自治区 审 审计厅负责对政府投资资金 使 使用的审计监督,组织对改 造 造项目的建设进程、决算实 施 施专项审计。自治区交通厅 负 负责对城乡风貌改造涉及公 路路、水路相关设施的改造完 善 善工作。自治区党委宣传部 负 负责协调做好城乡风貌改造 中 中的舆论宣传工作。

 4. 相 相关市人民政府的职责:组 织 织协调辖区各县(市、区)

 开 开展城乡风貌改造工作,指 导 导制定工作方案和项目计划 , ,协调解决有关问题,整合 落 落实市本级财政专项资金投 入 入项目建设,统筹工作进度 , ,加强督促检查。相关部门 的 的工作职责参照自治区有关 单 单位的职责确定。

 5.相 关 关县(市、区)人民政府的 职 职责:承担城乡风貌改造试 点 点工作的直接组织领导责任 , ,组织实施工作方案,协调 解 解决有关问题,整合落实县 财 财政专项资金投入项目建设 , ,统筹工作进度,加强督促 检 检查,开展工程质量监督, 组 组织竣工验收。相关部门的 工 工作职责参照自治区有关单 位 位的职责确定。

 (三)加 大 大投入力度。XX 年,自治 区 区安排一定额度的城乡风貌 改 改造前期工作经费和试点补 助 助经费。XX-XX 年,自 治 治区财政按照城乡风貌改造 规 规划确定的改造计划,安排 占 占年度改造计划财政补助额 度 度约 30%的专项经费,专 门 门用于规划设计补助、贷款 贴 贴息和以奖代补;其余 70 % %的财政补助额度,由市、 县 县两级财政承担。通过贷款 贴 贴息、财政担保等方式,引 导 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城乡风 貌 貌改造工程,在贷款方式、 额 额度、期限、利率等方面给 予 予优惠。各市、县(市、区 )

 )也要把城乡风貌改造所需 经 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安 排 排相应的城乡风貌改造财政 专 专项资金,确保城乡风貌改 造 造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各 市 市要建立专门的融资平台, 积 积极争取发行企业债券;加 大 大融资开发力度,将房地产 开 开发与城乡风貌改造结合起 来 来,鼓励企业和个人投资、 社 社会捐助、个人捐赠等民间 资 资本投入,利用信托、债券 等 等金融工具,努力拓宽融资 渠 渠道,加快推进城乡风貌改 造 造工作。

 (四)完善工作 制 制度。各级人民政府要建立 健 健全任务层

 级分解、责任明 确 确、责权利相适应的城乡风 貌 貌改造工程管理体系。建立 完 完善资金管理制度,城乡风 貌 貌改造项目政府补助资金要 做 做到专户存储,专款专用, 实 实行报账制管理。有关部门 要 要依据职责分工,加强对资 金 金和项目的监管,定期对资 金 金的拨付、到位、配套和使 用 用情况进行追踪检查和审计 , ,保证资金合理使用并发挥 效 效益。简化项目审批程序, 缩 缩短审批时间,减免相关费 用 用,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效 率 率。建立完善信息管理制度 , ,落实专人负责项目进度报 送 送工作,及时掌握工作动态 , ,把握工作方向,协调工作 进 进度,努力提高工作效率。

 严严格招投标管理,确保招投 标 标公开、公平、公正,认真 做 做好合同履约情况的监督检 查 查。建立和完善城乡风貌改 造 造项目规划设计审查、财政 资 资金审计监督、工程质量和 安 安全、竣工验收、表彰激励 等 等制度,保障城乡风貌改造 工 工作的顺利推进。

 (五)

 加 加强指导和服务。市、县两 级 级人民政府和自治区直属有 关 关部门要结合工作实际,深 入 入调查研究,及时出台政策 措 措施,促进城乡风貌改造工 作 作扎实推进。各级各部门要 加 加强联系和合作,充分发挥 各 各有关部门在城乡风貌改造 工 工作中的职能作用,抓好城 乡 乡风貌改造目标任务的细化 与 与落实。要建立改造项目跟 踪 踪服务制度以及领导挂钩制 度 度,推进城乡风貌改造工作 的 的深入开展。要加大对城乡 风 风貌改造工作的指导和服务 , ,重点做好指导城乡风貌改 造 造的规划、设计以及对历史 风 风貌建筑、历史遗存的保护 和 和传承,督促有关设计部门 完 完

 成指定的规划和风貌改造 设 设计工作;加快项目立项、 审 审批等工作;做好财政资金 筹 筹措,监督指导财政资金的 规 规范使用,加强对城乡风貌 改 改造专项资金预算管理、核 拨 拨等工作;协调解决城乡风 貌 貌改造中的项目用地问题; 加 加强对项目建设资金的审计 监 监督,组织对项目的建设进 程 程、结算实施审计监督。

篇二: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县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

 存在的问题 及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XX 的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还存在乡村规划引领不强、建设资金投入不足、环境整治基础不牢、乡村建设氛围不浓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内外兼修、和谐共生,注重乡村建筑改造;整合项目、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突出重点、强力推进,促进人居环境改善;加强领导、宣传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改善农村人居环境不仅有利于加快补齐农村人居环境的“短板”,而且有利于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一、XX 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的主要成效 根据 XX年 XX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美丽 XX 宜居乡村”推进方案》,XX 县按照“统筹布点、整合资金、重点打造、全面推进”的思路,遴选了 10 个村先行先试,以点带面,有序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取得了阶段性成效。XX年,XX县成功创建国家卫生县城。

 (一)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XX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高位推动,有力地促进了工作的全面开展。一是统一思想认识。全县各级党委、政府和有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美丽 XX 宜居乡村”推进方案》,切实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作为推动“三农”工作的重要抓手,摆在突出位置,做到了思想统一、目标明确、措施到位。二是健全领导机制。成立了 XX县乡村振兴工作领导小组,设立 XX 县委乡村振兴办,建立 XX 县乡村振兴行动指挥部,制定工作方案,出台政策措施,定期通报工作情况,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各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也相应健全了领导机构,细化工作目标,形成联动机制,示范村建设工作进展順利。三是强化责任落实。先后出台了《“美丽 XX.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方案》《XX 县推进农村“厕所革命”专项行动实施方案》《XX 县创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先进乡镇、示范村及推进厕

 污共治工作方案》《XX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等,明确工作要求,落实工作责任,制定考核办法,强化督促检查。XX 年 3 月 4 日,县委、县政府召开了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会议,县乡村振兴行动领导小组先后 5 次召开工作推进会议,研究部署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工作。

 (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推进“全域无垃圾”和“乡村振兴五净”活动。围绕全力创建乡村振兴先进县和1个先进乡镇、10个示范村的目标任务,按照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求,着力加强生态环境基础设施建设。一是推进三大革命,净化乡村环境。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运输、县处理”的城乡统筹模式,实现了全县城乡生活垃圾收运处理全覆盖。新建、改建农村生活垃圾池 3700 多个,自然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率达到 70%,村保洁员实现全覆盖。开展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集益乡幸福村等 4 个村完成标准化分类垃圾桶、垃圾分类亭、垃圾收集车等环卫设施建设。全面推行“河长制”,开展河道、库塘、沟渠等水体清淤治理;启动 75 个农村聚居点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共涉及全县 25 个乡镇、54 个村,惠及 3500 户、12200人。污水得到有效处理的行政村达到 42 个。推进农村“公厕革命”和农户无害化厕所建设,整体推进“厕所革命”示范村14 个,完成“厕污共治”新(改)建任务 4140 户,完成集镇、

 市场、行政村公厕改造任务 133 个。二是实施村庄改造,提升村容村貌。以乡村振兴规划试点示范乡村和“一路一环”农房风貌改造区为重点,拆除农户违规建筑,坚持新村建设与旧村改造同步实施,推广农村特色民居设计,改善农村住房居住功能。将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层党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各乡镇分别成立党员先锋队、群众工作组、项目推进组、质量监督组、环境提升组,包村包户引导群众开展个人卫生干净、居住环境干净、房前屋后干净、公共卫生干净、村容村貌干净“五净”活动,引导广大农村群众自觉养成良好生活习惯。三是开展绿化美化,丰富田园景观。在乡村道路两侧,栽种樱花、海棠、紫薇、杜鹃、斑竹,播撒格桑花、百日草共计 15 万余株,丰富了乡村田园景观。

 (三)产业培植不断增强

 把发展特色产业、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核心任务,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特色产业。一是特色产业优势不断显现。乡乡有特色,村村有产业,户户有增收项目。示范村在巩固提升粮油、柑橘、畜牧、水产等传统产业的同时,通过扶持发展、示范带动,油茶、藤椒、蚕桑、中药材等特色产业稳步发展。二是龙头企业发展取得实效。围绕特色产业发展,形成了一批集种植、加工、经营为一体的龙头企业和种养殖大户,经营模式、经营结构不断优化,

 品牌优势逐步显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 384 个(其中省级示范社 16 个、国家级示范社 7 个);首件地理标志“XX柑橘”商标注册成功,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 62 个。三是产业发展基础得到改善。通过完善政策措施、整合项目资金,发展了一批种养殖示范基地,建成柑橘标准化科技示范园、物联网示范基地、种养循环园、渔业主题公园 46 个,建成畜禽标准化示范场(小区)145 个、部省级畜禽标准化示范场 9 个,建成水产标准化养殖基地 65 个、部级水产健康养殖示范场 1个。以新品种实验示范、农业科技推广、集约化经营服务为重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完善,产业发展后劲得到进一步增强。

 (四)乡风文明不断提升

 纯复乡田家沟村利用“新时代乡村振兴讲习所”“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推进乡风文明创建;高凤乡建国村成立曾家山公益基金,累计捐资金额达 20 余万元,资金用于村内公益事业;集益乡成立“乡镇党校”“乡村振兴学校”,开展干部培养和技能培训;竹园镇高石坎村通过“十星”评定,全方位提升村民素养。高凤乡建国村建设曾家山文化广场、“家风家训”文化长廊,突出“三马”文化,弘扬“三马”精神;竹园镇高石坎村3D 墙绘彰显乡村特色,深受群众的喜爱;王村镇突出“家”文

 化,汇聚乡村正能量。通过文化引领,提升了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品位。

 二、当前 XX 县推进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乡村规划引领不强

 受技术力量、设计经费、编制时间等因素制约,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规划的针对性不强,部分示范村甚至没有像样的规划。一些村庄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深、融合不够。由于缺乏顶层设计,村庄整体创建水平不高,建设模式也较单一。如村庄文化、民风民俗体现不充分,村口少有标志性景观;村落建筑改造修缮缺乏差异性;农村旧房改造多采用“穿衣戴帽”的方式,过度关注外观,而忽视了民居的多样性。部分群众对规划缺乏认同感,规划的引导、规范、控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体现,影响了规划的执行力。

 (二)建设资金投入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生产、生活、生态”三位一体的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基础建设、环境整治、长效管护等都需持续投入配套资金。资金来源成为制约美丽乡村建设的最大因素,表现在: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相应配套政策和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空前加大,但是分

 配到每一个乡村后却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XX县财政困难,除保证足额配套到位外,难以投入更多建设资金。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导致难以形成资金的导向和聚焦效应,精品村、示范村打造成效不明显。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多数是公益性项目,没有投资回报,因而难以吸引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便如农业、旅游业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难以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渠道拓展难。XX 县大多集体经济薄弱,专业合作社实力有限,农民收入尚处于较低水平,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

 (三)环境整治基础不牢

 环境整洁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之一。巩固环境整治成果,面临诸多困难。一是环境卫生保洁难。乡村生活污水和废弃物、塑料袋、农膜等引发的污染问题仍然较为突出。环境卫生保洁不理想,河道垃圾污染,垃圾乱倒,柴草乱堆,路边、村边、田边、塘边、房前屋后垃圾时有所见。二是垃圾分类推进难。垃圾分类处理运行资金欠缺,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不健全,仍存在将已分类的垃圾又重新倒在一起轉运的现象。三是乱搭乱建制止难。农村乱搭乱建等情况较为突出。四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长期以来形成的生产、生活、卫生中的不良习惯制约了环境整治工作的开展。

 (四)乡村建设氛围不浓

 部分乡镇干部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认识不全面,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内涵和标准认识比较单一,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工作系统研究、协调推进、整体突破的认识不够;一些村干部知识、能力储备不够,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主动性、持久战精神不足;部分群众对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认知度、认同感不高,内生动力没有得到较好的调动和发挥,导致政府既是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主导者,又是美丽宜居乡村的建设者。部分乡镇村存在人居环境整治工作推进慢、不平衡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 XX 县美丽宜居乡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坚持“统筹规划、抓点带面、群众自主、分步推进”的原则,积极抢抓中央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的战略机遇,对村容村貌、人居环境、产业培植、民主管理、群众素质、村庄绿化美化亮化等方面进行全面提升,让新时代的乡村富起来、美起来,让美丽乡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好家园。

 (一)完善规划、突出特色,发挥规划引领作用

 坚持全面规划的理念,把美丽宜居乡村建设与 XX县争创 XX 省乡村振兴先进县、先进乡镇、示范村和建设 XX 省特色乡村旅游度假区规划相结合,融入县域发展的大格局。

 一是规划先行。学习浙江省坚持不规划不设计、不设计不施工的做法,借鉴桐庐县“四美三宜”(“四美”即科学规划布局美、生态宜居村庄美、兴业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谐乡风美,“三宜”即宜居、宜业、宜游)规划理念。在规划中让村民参与全过程,广泛听取群众意见,了解村民真实需求,增强村民认同感。二是突出特色。按照 XX省制定的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规划编制办法和技术导则,根据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挖掘和保护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努力彰显乡土、山水和地方人文特色,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三是产村相融。美丽乡村需要有美丽产业,要以增加收入为核心,发展优势特色产业,以绿色、生态建设为着力点,打造绿色、健康品牌。盘活集体资源,壮大村集体经济,大力发展休闲农业,打造乡村旅游沿线精品工程,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特色村庄。以产业为依托,发展新型村级集体经济,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激发和增强农民建设美丽宜居乡村的内生动力。

 (二)内外兼修、和谐共生,注重乡村建筑改造

 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指出,搞乡村振兴,不是说都大拆大建,而是要把别具风格的传统村落改造好。XX 县农村基层建筑规划建设人才匮乏,真正懂得乡村建筑规划设计的人员不多。美丽宜居乡村建设要体现乡村美感、本地特色、乡土风味,需要具体的建设指引。第一,乡村建筑改造要保留乡土性和原真性。乡村民居建筑承载着能代表本地建筑风格的各种符号,有着属于这个区域的文化基因,房屋的设计、砖瓦的颜色、窗户的样式、墙面的材料、院落的布局都体现着某一个时期的建筑智慧,在改造中要延续这种精神,守住乡村建筑改造的底线。第二,乡村建筑改造要注重传统与创新的平衡。传统改造要坚持修旧如故,对老建筑进行望闻问切,保留哪些?拆除哪些?改造哪些?搞清楚后再做决定。拥抱历史,我们需要分析;拥抱未来,我们需要创意。要以纯朴的、乡土的材料和手法去进行新与旧的嫁接,满足使用者的需求,与周边环境协调,回归原真乡村田园生活状态。第三,编制适合 XX县的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导则。总的原则是:一要有区域分类。针对不同地域,对地理环境、人文特色、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分类定位。二要有内容管控。建设错误的要明确禁止,具体怎么做要有指导,给一个明确的方向。比如:村庄建筑的色彩、材质、造型;村口整治、活动广场、庭院环境、村庄卫生、村庄绿化、村容村貌;村庄主干道路与次干道路的硬化,村庄步行小路的设计,村庄内的河道、水

 库、水塘整治,所有这些都要有具体的指导意见。要制定一些具体的参考数据,比如设计平面图、效果图、实景图和供选原材料、工程造价等。

 (三)整合项目、增加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建立“农民筹资筹劳、政府以奖代补、部门项目整合、集体经济补充、社会捐赠赞助”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抢抓中央加大乡村基础设施投入的重大机遇,着力开展 XX美丽宜居乡村建设扶贫解困、产业提升、旧村改造、环境整治和文化传承“五大行动”,争取更多项目支持。一是加大资金整合力度。统筹安排水利建设、农业开发、人居环境整治等各类专项扶持资金,做到美丽宜居乡村规划建设到哪里,相关项目和资金配套就跟进到哪里,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钱往一处投的良好氛围。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筛选有条件的村组,积极围绕特色农业、文化民宿、体验休闲、生态观光、古村落建设,特别是 XX县的雷畅故居和熊克武故居、“红色记忆”成都战役·首战遗址、研溪湿地文旅休闲、井乐大道景观工程等,要梳理...

篇三: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城乡风貌特色塑造策略初探 —— 以海宁为例

  蒋迪刚,贾萍芳,潘蓉

 摘要:当前城市发展已进入到生态文明建设和品质化提升阶段,城乡风貌是城乡品质和精神的具体呈现,是地域文化赋予城乡空间的多维叠加。城乡风貌特色塑造是促进城市高质量转型、提升城市品质和保障城市公共利益的重要手段,全域视野下的研究也有利于促进城乡资源要素均衡配置,助力实现城乡统筹。本文以海宁全域城乡风貌特色塑造为例,分析了现状城乡风貌对比高品质城市发展的差距,梳理了风貌系统格局构建、特色彰显、品质提升三大难题并综合解析产生原因,进而融合自然生态和人文历史优势,提出了“系统构建、重点彰显”的全域城乡风貌特色塑造转型思路,探究了“风貌格局系统构建、风貌保护和特色彰显、风貌品质提升”三大管控引导策略,以期提升全域城乡风貌特色和空间品质,进而为其他城市全域城乡风貌塑造提供有益参考。

 关键词:全域,城乡风貌,特色塑造,海宁

  引言 在全球化语境下,城市竞争的重点已逐渐由单一的经济实力竞争转向兼顾城市文化、城市特色等为主要内涵的“软性因素”的综合竞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目标,不仅是物质丰裕、社会公正,还体现在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环境的美好。城乡风貌特色塑造对于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城市文化、引导城市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是构筑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保障。在追求城市高质量发展和品质提升的实践中,对城乡风貌特色的塑造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已有对城乡风貌特色塑造的研究大多关注城市核心区域、重要的历史地段、城市门户地区和标志性节点地区等,缺乏全域角度对城乡整体风貌的统筹,缺乏城乡风貌对于日常生活品质提升重要性的关注。

 当前,浙江省提出“大湾区、大花园、大通道、大都市区”战略,其中把大花园建设摆在显要位置,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推动美丽城乡、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一体发展。海宁正处于新一轮城市内部秩序建立的关键阶段,虽有独特的潮文化、皮革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但相对单一的发展逻辑和价值导向催生了“千城一面”的城乡景观,拆旧建新缺乏对全域城乡风貌的统筹考虑,传统江南水乡肌理正逐渐隐没。因此,探讨以风貌促品质、以特色强实力,将城市独特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禀赋转化为新经济增长点尤为重要。本文基于全域视角探索海宁城乡风貌特色塑造策略,以期为同类城市发展提供参考。

 1 研究 区域概况 海宁地处杭州湾北部,杭州都市区近郊圈层内,西接杭州市区,南濒钱塘江(图 1)。海宁具有独特的自然生态优势,全域水网密布,湖荡众多,田园阡陌,山林交错,拥有大小河流 300 多条,上塘河、京杭大运河、钱塘江贯穿全域,呈现典型的江南水乡特色,稻田、果园、菜园、林木交错更迭,东西山、大小尖山景观别致,独特的自然生态禀赋构筑了海宁“山、林、江、河、湖、田、城、乡”交融的城乡景观风貌基底(图 2)。海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系良渚文化发源地之一,是中国古代独特海潮防御型城市、京杭大运河重要的端点城镇、江南水乡市镇格局典型代表,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才子之乡、文化之邦、皮革之都、旅游之地”美称,尤以潮文化、灯文化、名人文化独具特色,是崇文重教、世家荟萃、民俗纷呈的文化之邦(图 3)。从海宁现状城乡风貌情况来看,基于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优势的城乡风貌统筹引导管控体系尚未形成。城乡特色风貌要素之间缺乏联系、乡镇空间功能混杂风貌混乱、乡村建筑缺乏地域特色等问题较为突出。

 图 1 海宁市域在杭州都市区中的位置

 图 2 海宁城乡自然生态风貌

 图 3 海宁历史人文风貌(盐官古镇(左)、鱼鳞海塘(右))

 2 城乡风貌特色塑造难题 2.1 城乡空间碎片化拓展影响风貌系统格局构建 海宁城乡空间发展碎片化和蔓延特征显著(图 4),表现为市域范围内村庄建设密布但整体较为分散,工业空间集聚度低, 呈现沿硖许线、东西大道等主要道路两侧分散带状布局特征,城乡空间缺乏统筹,半城市化风貌特征明显。海宁虽已编制了诸如海宁东西山城市设计、海宁城市景观风貌整体城市设计、海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美丽乡村规划等特色风貌相关规划,但均局限于局部区域或单一类型,且风貌管控引导相关标准和要求差异较大,缺乏全市域层面的统筹,城乡风貌系统格局尚未建立。

  图 4 海宁市域城乡建设用地(左)和工业用地(右)现状分布图 2.2 城乡空间布局混 杂影响风貌保护和特色彰显 海宁城乡空间形态混杂多样,各类功能区之间风貌缺乏协调,如南关厢历史街区被“高楼环抱”,街区周边城市建设缺乏合理控制,建筑高度普遍过高,建筑风格过于现代,与历史街区之间缺乏合理过渡(图 5)。城市空间、小城镇空间、乡村空间缺乏风貌协调,如杭海城际轨道两侧由“村庄、集镇、产业、自然生态、城区”等不同空间风貌组成,各类风貌相互交错,缺乏整体统筹和控制引导(图 6)。

  图 5 南关厢历史街区被“高楼环抱”

 图 6 杭海城际轨道沿线风貌(农居(左)、小区(中)、厂房(右))

 2.3 城乡统筹建设引导缺失影响风貌景观品质 提升 乡村建筑缺乏地域特色和视觉美感,建筑风格不一、色彩不协调,有仿欧式的小洋房、新建的混凝土房、江南地区传统老房子等,缺乏与周边环境的联系,缺乏与山水景观的呼应。新建乡村建筑往往简单套用城市社区建筑样式,导致城乡一貌。城乡建设中对单体建筑自身的景观效果考虑较多,对建筑外部的城市公共空间缺乏必要的关注。乡镇工业空间与农业空间、生活空间相互混杂,城乡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滞后且品质较低,高污染传统工业影响田园水乡风貌(图 7)。

 图 7 乡村建筑及外部空间风貌(乡村建筑(左)、外部空间(中)、厂房(右))

 3 城乡风貌特色塑造目标思路 基于海宁风貌特色优势和现状发展条件,围绕“大花园”战略,依托特色自然生态、人文历史、地理区位、产业平台等优势,坚持“系统构建、重点彰显”,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田园硖川、潮韵城乡”。一是发挥自然生态和临杭融杭优势,以自然生态网络为基底,以杭海城际轨道、101 省道、百里长廊为骨架,串联海宁主要城镇,系统构建城乡风貌特色格局,打造江南特色诗画田园大景区。同时依托杭海城际轨道尽快建立“同城效应”优势,

 推进杭海城际轨道沿线城镇、乡村有机更新,挖掘田园风光、打造村落景区,将杭海城际轨道沿线建设成为展示海宁特色风貌的重要窗口。二是发挥人文历史和特色平台优势,充分发掘海宁历史文化名城,盐官、长安历史文化名镇,南关厢、于河、横头街历史文化街区等历史遗存在特色风貌塑造中的现代价值,正确处理历史文化保护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全面推进百里长廊文旅大平台建设,重点优先塑造两山一水老城地区、盐官古城、海宁皮革城、鹃湖科技城、尖山新区、高铁新区等标志性地区和特色节点(图 8),以平台承载文化,用文化打响特色品牌,展现古今交融、人文荟萃品质城的形象。

 图 8 特色风貌重要平台分布示意图 4 城乡风貌全域管控引导策略 4.1 基于总规引领和 特色风貌全域管控构建风貌格局 4.1.1 构建“三轴、六区、十节点”市域总体风貌格局 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乡风貌框架下,针对风貌系统格局构建难题,形成“三轴、六区、十节点”的总体风貌格局(图 9)。“三轴”即城市中央景观轴、城乡融合景观轴、百里钱塘景观轴。“六区”即中心城市风貌区、古镇田园风貌区、尖山新区风貌区、田园乡村风貌区、小城市风貌区、特色镇风貌区。“十节点”即行政文化中心节点、浙大国际校区节点、东西山及老城历史风貌区节点、皮革城现代商贸节点、盐官古城节点、高铁新区节点、临杭高新区节点、特色产业区节点、尖山新区节点、丁桥田园风貌节点。

  图 9 海宁市域总体风貌格局 4.1.2 形成覆盖全域的风貌空间分区管控体系 采取“整体控制+分区引导+核心管控”的思路,细化总体风貌格局中明确的“六区”管控措施,针对每一风貌分区的特点,明确风貌定位、风貌引导、建筑风貌控制、产业特色塑造、景观营造等风貌管控措施(图 10-11)。在对“六区”分区管控的基础上,对影响全域风貌特色塑造的核心片区,进一步细化管控措施,将“中心城市风貌区”细化形成“二廊、二轴、八区、八点”的风貌格局,明确整体风貌、空间形态、建筑控制、道路建设、开敞空间及环境特色营造要求(图 12)。

 图 10 特色镇风貌区(黄湾)风貌管控措施示例

  图 11 小城市风貌区(长安镇)风貌管控措施示例

 图 12“中心城区风貌区”风貌格局图及细化管控

 4.2 基 基 于 重要 平台 整合 提升 和 标志 节点 塑造 彰显风貌特色 4.2.1 依托城际轨道线建设具有诗画江南韵味的融杭特色风情线 整合轨道沿线不同区段的景观资源特色,推动美丽城市、城镇、乡村融合发展,实现转型融杭、特色融杭、创新融杭,提出分段分类管控引导策略(图 13)。“转型创新段”重点做好低效工业、村庄等有机更新,形成创新、活力、紧凑的产业小镇风貌和生态、人文、现代的城市副中心;“生态人文段”重点控制沿线城乡空间格局和建筑风貌,组团布局、集聚发展,展现优美生态、“潮”文化及乡村特色风貌(图 14);“多元活力段”重点处理好多元城市功能的风貌协调问题,保护历史地段、历史建筑,形成区域性地标建筑,构建国际化、创新活力、绿色宜居的中心城市风貌。

  图 13 杭海城际轨道分段管控引导图

 图 14 “生态人文段”风貌引导策略示例 4.2.2 依托“百里钱塘”建设以潮为魂的“百里长廊”景观带 整合“百里钱塘”不同区段的景观资源特色,形成“一廊双核、四段四园、十一片区”的风貌空间结构(图 15),提出分段控制指引策略。“盐仓风情小镇段”突出百里长廊的西门户景观与功能;“盐官古镇风貌段”重点保护钱塘江“一线潮”的独特景观,严格控制盐官古城周边建设(图 16);“丁桥田园康城段”形成田城相间的近郊组团;“尖山创业新城段”形成南城北景的空间格局。

  图 15“百里钱塘”分段管控引导图

 图 16“盐官古镇风貌段”空间意向 4.2.3 强化标志性节点景观风貌的精细化管控引导 明确了多个标志性节点的风貌精细化管控引导策略,如海宁国际皮革城构建“双轴、五区、一界面、三标志、多点”的空间意向(图 17),通过五类界面对沿街及滨水重点区域、主要轴线等进行建设引导控制,明确建筑高度(图 18)、体量和色彩控制要求。鹃湖国际科技城基于“创新”定位和创新空间塑造要求,对鹃湖周边 2 处开放空间、3 条轴线、1 个界面、3 组地标、3 处节点提出风貌引导控制要求,明确分片控制、建筑高度、地块容积率等控制要求(图 19-20)。

 图 17 海宁皮革城风貌空间意向图

  图 18 海宁皮革城建筑高度控制图

  图 19 鹃湖国际科技城建筑高度控制图

  图 20 鹃湖国际科技城地块容积率控制图 4.3 基于 城 乡 有机更新 和 自然人文 特色融合提升风貌品质 4.3.1 低效工业及村庄分类有机更新模式和策略 对于物质形态老化、建筑风貌较差且不能满足发展需求的低效工业区,以拆除重建、集聚发展为主;对于城市中心区及轨道站点周边、功能置换紧迫的工业区,以拆除重建和功能更新并重;对于能够满足当前发展需求,但建筑外观与环境较差、配套设施滞后的工业区,以综合整治为主。对于建筑质量较好的城中村,通过综合整治完善配套设施、增加公共空间,植入地域文化,提升环境景观品质;对于布局分散、建筑破旧老化、居住环境较差的村庄,通过拆除重建提升配套设施水平和景观品质。

 4.3.2 依托水系网络等核心自然资源创造多元景观风貌 基于保障生态功能、完善景观风貌格局,严格控制主干水系两侧 20-50 米永久性绿地,其中城镇段水系两侧控制 20 米绿化带,城镇以外水系两侧控制 50 米绿化带,锚固区域景观格局框架基底。基于改善环境品质,开展城市内河水环境综合整治,切实控制水污染,强化绿地系统一体建设,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健康,提升风貌景观品质。基于塑造景观特色,依托城市滨水景观带建设和景观节点打造,形成连接城市各区域的重要景观廊道,营造水绿交融的特色景观。基于提升文化内涵,通过多样化水系景观打造,渗透地方特色历史文化。

 5 结语 城乡风貌特色塑造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一个统一的规划设计理念支撑和持续的规划实施保障。本文通过海宁城乡风貌特色塑造策略探究,初步搭建了全域视角下风貌格局构建、特色彰显和品质提升的基本思路,提出了从宏观引导到微观控制的多层次管控策略。对于现

 阶段城市发展而言,全域视角的城乡风貌特色塑造诉求愈发强烈,重要的是认清发展的阶段,即从速度优先转向品质提升、从历史风貌重点地区保护转向全域风貌统筹管控,更多彰显特色风貌价值内涵。可进一步开展全域城乡风貌特色塑造对引导城市转型、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相关研究。规划后续实施可以风貌提升的影响程度为导向明确时序安排。重要的是受到市域行政权属的差异化利益的长期影响,规划统筹实施的机制建设成为实现全域风貌特色塑造的关键,统分结合和事权划分将成为保障实施的有效路径。

 参考文献 [1] 杨华文, 蔡晓丰. 城市风貌的系统构成与规划内容[J]. 城市规划学刊, 2006(2):59-62. [2] 吴淼, 米炜嵩. 西安城市空间风貌管控总体构思——以西安市城市设计导则为例[C]// 中国城市规划学会. 新常态:传承与变革——2015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

篇四: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研究口张晓峰( 四川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四川成都610101)摘要: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乡镇成为了国家发展过程中备受关注的一部分,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乡镇居民也在追求生活质量和生活品质,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就是改善乡镇居民生活的环境,提高乡镇居民审美情趣,通过旧乡镇建筑外现风貌改造,保留我们的传统文化,树立良好的社会影响,促进乡镇的经济发展,给中国乡镇居民带来新的视觉愉悦感,更好的提高乡镇居民的生活条件,整体上改造和影响乡镇居民的居住环境,更好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和谐发展。关键词:现状;外观改造;传统元素;装饰;安全性;前景一、我国旧乡镇外观风貌改造研究的现状旧建筑外观改造不是现代人创造的,很早以前国外的帕底农神庙就被改造成基督教堂等,而我国在旧建筑外观改造上在秦汉时期就已经出现。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是1日建筑外观改造的一种,经过多年的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方式方法,但是国内和国外在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方法上是不一样的,在于注重整体的全面规划,新型材料和技术的研究,建筑本身历史文化的延续,改造和形式的设计,地域特色,选址方面的深入的思考,然而目前中国国内的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成功的例子还是很多,但是在这个方面的理论研究缺乏与实际的结合。二、旧乡镇外观风貌改造研究必要性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年的长足发展直至今日国内的陈|日建筑日趋增多,一些旧的建筑在没有规划拆迁,变更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旧建筑的实际状况来进行外观改造。尤其是旧乡镇建筑,由于建筑的陈旧,损坏,需要对旧乡镇建筑外观进行风貌改造,取得成效的话,将不仅可以对国家资源的大量节约,而且延长旧建筑的使用寿命,增加乡镇老街道的生命活力,保护珍贵的民居文化遗产,提升乡镇的整体形象。因此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作为旧建筑外观改造的一种,它有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有研究的必要性。三、旧乡镇外观风貌进行改造的要点(一)传统元素的保留乡镇是充满着传统元素的地方,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有必要保留我们传统元素,在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乡镇在∞年代末的时候是一个原始居住l l 亿人口的地方,是一个人口的大量聚集地,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越来越忽略乡镇的发展、保留,原始省份的31个省的民居是我们认识国家建筑文化的一种方式,因此我们在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中对传统元素的保留非常关键,民居的特色是我们传统元素的重点保护对象。以四川黄龙溪古镇来说,黄龙溪幸作者简介:张晓峰( 1984一),男,讲师,文学学士,研究方向:艺术设计研究方向:艺术设计305万方数据

 古镇是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成功的例子,他们在改造的过程中,以黄龙溪的火龙节为主题,保留建筑的本身的特色,注重原始文化和传统元素的运用,再加上黄龙溪的舞龙狮为主题,改造成功的旧乡镇不仅吸引了很多的游客到来,也为我们认识我们身边的传统元素保留我们历史的痕迹。(二)新技术,新材料的使用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离不开我们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新技术和新材料,新技术和新材料的运用会更好的改善我们的工程质量,优化我们外观改造形象,达到一种新的高度。当我们在完成一个乡镇的规划和外观改造时,以往会因为技术的不够成熟,无法达到我们所要达到的效果,然而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新技术和新材料出现,就是优化我们在改造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不仅节约成本,完善改造,更是对规划设计的一种尊重,无论是历史的传承还是对旧乡镇外观的完全置换,都是一种新的影响力。(三)对外观改造的空间优化旧乡镇就是一些建设周期已经很久,房屋结构以及墙体的外观比较单一,而且整体风格没有太多的形式美感,鉴于存在的诸多因素,我们才会对旧乡镇建筑外观进行改造。改造的过程中我们充分考虑到建筑外观的空间优化,在外观的重新设计上首先尊重设计师的整体想法,然后考虑到空间优化的可实施性,在造型结构上把握空间的合理性和利用的最大化,争取在外观上尽量优化空间,在一个纵向空间里考虑到科学的空间结构,使我们的旧乡镇建筑外观空间彰显个性的同时又体现风格统一。四川汶川地震发生以后,四川的很多遭到损害的旧乡镇就进行了加固工程和外观改造工程,在改造中很多旧乡镇就是运用了外观改造过程当中的空间优化原则,不仅增添了旧乡镇本身的整体形象,改造后的外观更是在经受地震后的人们的情感上给予安慰,改造了旧乡镇整体居住环境。(四)注重美化和装饰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过程中我们要把我们对形式美感的把握和运用到改造中去,形式美感在很大的程度上注重了大众群体的审美情趣,我们不能只是注重我们对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的风格定位,颜色个性,传统保留,设计新颖,更应该把握大众的审美统一,讲究我们对形式美感的体现方式。对外观改造的装饰可以看成文化进程和社会价值的反映,从而彰显我们对乡镇改造的意义。装饰是一种社会符号,又是社会结构的象征,我们要合理的运用美化与装饰,突出我们对旧乡镇外观改造的重点,使得我们的外观改造有特色,有美感。1.对比和统一在艺术设计当中我们讲究对比与统一,在我们建筑外观改造中我们依然要注重的是对比和统一的关系,对比与统一存在于所有形态构成当中,黑与白的对比,丈与小的对比书往往很多的建筑外观改造都会运用到对比,在对比中寻求统一,每一个外观改造元素的运用,还有古老建筑外观的维护,都是一个符号,元素的简单对比,因此在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过程中我们要结合改造的特色和风格要求来运用我们的对比统一关系。2.节奏与韵律节奏与韵律来源于音乐。然而我们运用到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上就是在外观风格和元素的运用时把节奏与韵律的深层含义去诠释我们的外观改造,从艺术的角度去体会我们的改造外观的形式美感。3.对称与均衡对称是大自然中普遍存在的现象,是指中心线的两侧的形态在位置大小上相互对应。在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中,我们要注重美化与装饰我们建筑外观墙面,整理各种造型元素的在外观上面的体现,因此我们按照对称与均衡的标准,从主观情感表达上运用这个原则,去表现诠释我们的旧乡镇外观改造的整体美感。四、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的影响(一)良好的社会影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一体化在十八大报告中也多次提出,注重旧乡镇的改造是能够更好的推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注重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不仅是保留了我们乡镇的特色,同时我们也可以开创出新的特色,带来良好的社会影响,为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二)对经济效益的促进一些旧乡镇建筑外观已经非常破旧,已经失去了原有的特色,而修缮新的乡镇又需要大量的成本,因此我们可以对这些旧乡镇进行外观改造,同时再结合乡镇周边环境的建设,规划设计有特色的地方,发展我们旧乡镇的同时还可以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我参与设计的成都温江金马镇一期,二期外观改造,原本只是80年代流行的建筑外观,不是原始的民居,也不是历史文化聚集地,街道上一片死气沉沉,而外观改造我们采用了欧式风格设计,改造后的旧乡镇重新地面铺装设计,不仅增添了街道的活跃气氛,也带了很大的经济效益,是一个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成功的案例。(三)环境的优化环境对于居住的人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我国人民对居住的环境要求也是越来越高,尤其是乡镇居民的环境是我们在研究的比较少的部分,对一些差的旧乡镇进行建筑外观改造不仅是改造外观,我们还是可以结合居住人们的特点再结合当地环境的特色进行环境的优化,让我们的乡镇居民感受环境优化带来的生活上的改善,满足情感上的需求,为我们万方数据

 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好铺垫,也让生态文明入住我们的旧乡镇。(四)对城乡一体化的推进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从宏观上来讲就是改造我们旧乡镇居民的居住环境,增加居住的乐趣,改善我们旧乡镇的整体形象而进行的一系列的改造。在刚刚召开的十八大当中特别提出我们国家发展的城乡一体化,而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就是城乡一体化的一个部分,成功的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可以更好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进程,为充分体现我们在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的影响力,就一定要结合城乡一体化的概念和改造宗旨,努力改造我们的旧乡镇,提高旧乡镇的改造的力度,加快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五、旧乡镇外观风貌改造研究的安全性研究(一)保护标准按照国家规定执行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的墙体设计,风格规划,力求在建设过程中将场地干扰和破坏降到最低,并且在改造过程中和项目完工后保留场地上的重要过程,认真根据评估标准规划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对周围居民的影响,注重多因素考虑和涉及到基础设施,交通的影响。严格按照保护标准对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进行合理改造。(二)施工的安全性考虑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前要做好施工的安全性考虑,根据当地的气候,现有的基础工程条件来解决施工过程当中的有可能遇到的问题。由于旧乡镇建筑外观风貌改造没有那么繁琐,一般使用的是小型的机械设备,因此一般情况下我们相对能够预计到施工当中的安全性。在改造过程当中严格遵守国家规定的安全性要求,把国外的这种标准作为我们的可借鉴性经验,充分考虑施工的安全性。(三)墙体铺装的安全性实施在旧乡镇外观改造的过程中墙体铺装一般是指建筑外观的铺装,根据改造旧乡镇的本来的气候条件和改造风格而进行墙体铺装的安全性实施。一般在铺装的过程中根据设307计风格的特点针对我们改造外观的固有条件进行均匀的墙体包装,我们在铺装时考虑到铺装的构造是刚性铺装还是柔性铺装,是否采用从下往上的铺装方式;充分考虑墙体铺装所承受的负荷程度,充分考虑铺装过程中的原始条件;充分考虑旧乡镇所在地区的气候条件;充分考虑墙体铺装的成本控制和维护,这样的墙体铺装的安全性实施才能够得到保障。六、未来前景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在国内一般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是维护和保养,很少考虑到商业模式和对外观改造的风格变化,因此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在国内存在着巨大的市场,我们深入了解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的深层含义,不仅仅是对民族产业的保护,更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国外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成功的例子,学习他们优秀的地方。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是城乡一体化的具体体现,也是城乡一体化的新的研究方向,是在积极响应十八大会议的伟大精神,今天我们居住的城市发展越来越好,条件越来越健全,然而我们在现有居住8亿多人口的1日乡镇生存环境和居住条件确实受关注不够,改善我们旧乡镇的整体形象,改造我们旧乡镇的整体环境提升,为提高全国的居民居住生存条件是非常有必要的,因此我们要加强旧乡镇建筑外观改造的步伐,从一个研究的方向去提高我们的农村的整体居住环境,为我们的旧乡镇换来新的气息,增添我们居住的乐趣。参考文献:【l 】克利夫· 芒福汀,泰纳· 欧克。史蒂文· 蒂斯迪尔:美化与装饰【英】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2月。[2】俞孔坚,李迪华:景观规划设计专业学科与教育[中]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3月。【3]尼姑拉斯· T· 丹尼斯,凯尔· D· 布朗:景观设计师便携手册[关】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年。【4】石松:浅谈改善居住区环境质量[中]山西建筑,2004。万方数据

篇五: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建筑第 33 卷 5 期2013. 10成都周边道路沿线民居风貌改造研究— — —以大邑到西岭道路沿线为例胡丹,陈建( 成都理工大学,四川成都 610059)【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建设速度的加快, 成都周边道路沿线建设了大批民居建筑。

 大部分建筑采用了最为简单易行但缺乏建筑美感的建筑形式, 影响了道路和当地形象, 特别是成都周边, 这个问题的解决尤为重要。

 文章以研究四川民居建筑特色为基础,以大邑到西岭一段道路沿线为例, 通过实地调研和结合改造的实践,总结经验,探寻今后进行道路沿线民居建筑的风貌改造的方式。

 对创造更舒适宜人的道路景观和城乡环境,旅游开发的进一步深入,保护珍贵的建筑文化历史资源都有参考价值。【关键词】道路;民居;改造【中图分类号】TU-023【文献标识码】A[定稿日期] 2012-12-19[基金项目] 成都理工大学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青年基金资助项目 ( GH4543)道路是城乡连接的命脉, 是人和车川 流不息的通道, 道路沿线的民居建筑比起其他地方的来说, 是暴露性最强的建筑,是行人车辆视觉接触最多的建筑, 道路沿线民居的风貌对城乡风貌的影响是十分直观的,给本地居民和途径的旅客留下最为直接的印象。

 如今,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城乡建设速度的加快, 成都周边道路沿线越来越多的民居建筑拔地而起,大部分建筑为了节省成本,特别是设计成本, 缩短工期加上当地居民的审美意识的有待提高, 采用了最为简单易行但缺乏建筑美感的建筑形式, 于是大量雷同, 建筑体量不合理,建筑色彩不协调的民居建筑在道路沿线出现, 影响了当地的形象,特别是成都周边, 由于成都是人口稠密的大城市,对外交通流量非常大, 成都周边的道路沿线民居建筑更是受到了关注。图 1穿斗建筑结构四川民间有句打油诗这样概括四川 民居特点:

 “青瓦出檐长,白粉穿斗墙,临河伸吊脚, 外挑跑马廊”。

 四川 民居建筑多为穿斗结构,屋顶为小青瓦屋顶, 檐口做封檐板, 檐口做瓦当滴水。

 屋脊中做中堆,脊角做吻兽,有悬鱼。

 由瓦片-椽子-檩子-柱子构成由细到粗的屋顶-墙结构。

 山墙为原木和竹编白粉夹泥墙相间的穿斗结构。

 正立面装饰主要集中在吊瓜、撑拱、门、 窗的装饰上。

 窗多为木格支折窗, 门为六扇或四扇。

 四川民居建筑开间约 4 m, 一般三开间或五开间单数,层高约 2. 7 m。

 沿河部分有做吊脚楼的习惯,建筑外侧也常有檐廊或骑楼的形式出现, 呈现十分宜人的建筑“灰空间”( 图 1)

 。1需改造四川民居普遍存在的问题此次风貌改造地段位于大邑到西岭镇一段, 全程约 50km,是成都到西岭的一条旅游通道。

 通过对不同类型的建筑民居改造,现总结出普遍存在的问题:

 ( 1)

 建筑质量较好, 拆之可惜,留之影响瞻观;( 2)

 无地方特色; ( 3)

 体量大同小异,多为一层卷帘门铺面,二层向前挑出, 无过多体量变化, 体量缺乏美感, 需要在体量上进行视觉调整, 如加檐, 加装饰, 加搭建;( 4)

 外立面用材用色与环境不协调, 过于现代, 过于花俏和杂乱;( 5)

 有的建筑在过去做了大量的风貌改造工作, 但由于经济或时间原因, 千篇一律地进行涂抹, 这样给人虚假的感觉,肤浅的改造更经不起时间的考验, 日 晒雨淋后更是难看。大邑到西岭道路沿线现今面对的风貌改造对象具有代表性,大致有三种不同风格:

 一是修建于 20 世纪 60 ~ 90 年代的中层建筑,层高约 3 ~ 6 层,这样的建筑大多是集体修建的单元房,现在已经破旧, 立面效果比较脏乱。

 再加上体量大,修建时没有考虑比例和尺度,现在丝毫体现不出美感, 是风貌改造中最大的难题。

 第二种是修建于 20 世纪 80 年代到本世纪初, 以及现在还在不停新建的 1 ~ 3 层居民房。

 多为稍富裕的居民自 家新建, 没有经过精心设计, 多使用瓷砖贴面,颜色五花八门。

 但由于体量小, 样式单一, 改造难度不是很大,而且改造具有普遍性, 可以举一反三。

 第三种就是原有的以一层为主的居民房。

 大多有一定历史, 瓦屋面, 等1 7·建筑纶坛与建筑设计 ·

 四川建筑第 33 卷 5 期2013. 10等还保存着传统四川民居建筑的一些特征, 但这些建筑的缺点在于,比较破旧,由于大多是不富裕的居民, 没有钱盖新楼房的居民所有,因此虽然具备一定的四川 民居特点, 但是非常简陋,缺乏美感。

 而且这样的建筑有部分已经经过了风貌改造, 可能由于经济等多方面的原因, 改造的粗糙, 不到位。这些都是需要解决的问题。2具体改造研究具体改造研究中对上面的三种需要改造的建筑形式分别举例,进行改造探索。2. 1 “建筑一”改造“建筑一”位于大邑到西岭道路沿线的出江桥头,建筑层数 6 层,建筑类型为砖混结构, 修建时间为 20 世纪 60 年代,产权为集体所有。2. 1. 1现状建筑形体巨大, 建筑表面呈现破旧 的灰白 色, 比较脏。曾经经过简单的立面粉刷,但效果提高并不大。

 完全拆除并不现实,当地政府希望对其及其沿路的此类建筑进行风貌改造( 图 2)

 。图 2出江桥头道路沿线民居现状及改造2. 1. 2采取措施将平屋顶改为坡屋顶,注意出檐长度一定不能过短,应 1m 左右。

 将单调的侧墙改为山墙, 并在其上作真开窗以及增加突出的体量, 达到丰富的立面效果。

 在立面每层加檐, 加挂落,加花窗,装饰尽量简洁,主要是起调节整个建筑比例的作用,使其丰富,简练。2. 2 “建筑二”改造“建筑二”位于大邑到西岭道路沿线的出江桥头,建筑层数 1 ~ 3 层,建筑类型为框架加搭建,产权为个人所有。2. 2. 1现状建筑比较新,瓷砖贴面,体量中等, 和需要改造成的传统建筑的形式相差甚远,与环境格格不入, 还有一些搭建, 搭建也需要保留( 图 3)

 。2. 2. 2采取措施将所有山墙面作穿斗立面处理, 贴真正的木条而不能画,墙面涂白。

 屋顶做悬鱼。

 将山墙面下部贴红砂石。

 每层做檐,最高处屋顶作歇山处理。

 门面由卷帘门改为木板门。一层部分建筑加檐廊,以制造丰富的空间感。2. 3 “建筑三”改造“建筑三”位于大邑到西岭道路沿线某道路沿线,建筑层图 3出江桥头道路沿线民居现状及改造数 2 层,建筑类型为框架结构,产权为个人所有。2. 3. 1现状建筑比较新,瓷砖贴面,体量中等, 和需要改造成的传统建筑的形式相差甚远, 与环境格格不入, 此类建筑风貌的改造具有普遍性。2. 3. 2采取措施将屋顶由平屋面改为剖屋面, 每层做檐, 增加山墙的丰富感( 图 4、图 5)

 。图 4道路沿线民居现状及改造图 5道路沿线民居现状及改造2. 4 “建筑四”改造“建筑四”位于大邑到西岭道路沿线龙坎门一带,建筑层27·建筑纶坛与建筑设计 ·

 四川建筑第 33 卷 5 期2013. 10数 1 层,建筑类型为传统穿斗结构,产权为个人所有。2. 4. 1现状建筑具有传统四川民居风格,带有小院, 但建筑简陋, 离公路非常近。

 已经经过一次风貌改造, 改造比较简陋, 而且墙面已经有广告喷涂,影响外观。2. 4. 2改造措施将白粉墙面加木板和木柱,将原有红色喷涂的墙面柱子改成实木柱,降低围墙高度,使之与建筑形成层次感, 围墙加檐,上做镂空 花饰。

 山 墙 加 悬 鱼, 刚 好 展 现 在 正 对 路 面处( 图 6)

 。图 6道路沿线民居现状及改造3总结改进措施总结:

 风貌改造就是外观的改造, 首先, 建筑的四川民居风貌改造应以修改原有的不协调的比例为基础, 通过搭建,增加灰空间等措施改变原有比例, 使其比例更符合传统四川民居的美感, 而非简单的涂抹使外表变新。

 其次,为了达到基本效果, 不能简单采用“画”的方式, 而应该用实在的材料。

 如四川民居中使用最多的穿斗结构裸露在外的柱子,穿枋等都应该用木头贴, 而非画上木头的颜色。

 这样成本会增大一些,但由于只是外面贴, 而不是整料, 所以价格并不是很高,可以就地取材, 哪怕是不够质量的木料也可以使用,也恰好体现出四川民居自 由, 随意的特点。

 最后, 在施工工艺上,不应该由施工单位统一找施工队对所有片区民居统一改造,这样势必造成千篇一律的结果。

 而四川民居的精髓就在于它的搭建,他的随意,富有特点的细节, 这也是四川人风趣性格的体现。

 应该在按照一定准则的基础上, 交给当地匠人操作,不同的匠人负责不同的建筑, 这样出来的效果充满着地方特色。参 考 文 献[1]梁思成. 中国建筑史[M] . 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2]刘致平. 中国建筑类型及结构[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7[3]季富政. 巴蜀城镇与民居[M]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4]李先奎. 四川民居[M] .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5]季富政. 乡土建筑钢笔画技法[M] . 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1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檷( 上接第 70 页)图 14民俗风情街总平面规划图3结论与展望本论文是从新的角度解析城镇街区规划设计, 即详细探讨了空间句法变量( 集成度、平均深度值等)

 在街区规划设计中的辅助作用,变革传统的规划方法, 从理性的角度认识城市规划设计。

 目 前空间句法多用于古城镇街区的改造与保护,城市的交通道路形态分析等, 而作为一种辅助的设计方法则较少,此论文就作为抛砖引 玉, 探讨其在城镇街区规划设计中的辅助作用,以飨读者。当前我国正进入了快速的城镇化进程, 城乡一体化、 城乡统筹发展以及新农村建设等都促进了小城镇的发展, 因而空间句法在小城镇的城市规划中的巨大作用必将受到越来越多的建筑师和规划师重视,其应用前景必将越来越广。参 考 文 献[1]张愚,王建国. 再论 “空间句法”[J] . 建筑师,2004( 3)[2]江斌,黄波,陆锋. GIS 环境下的空间分析和地学视觉化[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52[3]吴成鹏. 基于空间句法的城市空间形态定量分析[J] . 山西建筑,2010( 9)[4]叶君放. 建筑空间结构的分析与评价-基于空间句法可达性与可理解性[D] . 重庆大学,200737·建筑纶坛与建筑设计 ·

篇六: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振兴战略之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暨“做实在人、当实心砖”活动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主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3 月 30 日,我带领局宣传教育科工作人员到罗屯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梳理如下。

 一、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历史视角“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清醒认识,基于一个拥有13 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理性判断,更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义不容辞的初心不忘。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一是端稳自己饭碗的需要。民以食为天,能不能吃饱饭、吃好饭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最根本的问题。细数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因为生存危机所致。解决好 13 多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198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就突破了 8000 亿斤,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充分说明:粮食问题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一个国家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补齐现代化短板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和农村现代化这个短板还没有补齐。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农民决不能成为现代化的旁观者、失落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既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也是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扩展。唯有如此,我们才算是真正全面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在“共同”上做足文章,切实缩小区域、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把公共资源导入农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美丽乡村是衡量乡村是否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 今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到 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奋斗目标,农村美不美成为衡量乡村是否实现

 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为答好乡村振兴战略这张“试卷”,我们对罗屯镇乡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研,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镇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 为响应国家政策,适时提出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行动。罗屯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首先,通过开展村容靓化、阵地构筑、典型选塑、片区带动四项活动,不断提升农村文明指数和群众幸福感,极大地改善了群众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在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同时,该镇积极申请上级支持,大力开展“五化四美” 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了省级美丽乡村刘庄村,市级美丽乡村罗屯村、屈庄村、吴庄村,实施以广场、供电、排水、坑塘升级、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村庄标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另外还继续推进全镇域环境的综合提升,对镇域内坑塘及村周围闲散地进行节点治理和绿化,通过疏通水系、清淤扩容、洗坡治理、栽种绿化树木等措施,对村内的废旧坑塘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农村坑塘美化环境、调节水源、防涝抗旱、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改造村内闲散地,清理多年积存的垃圾,种植花草苗木,硬化道路,将之改造成为园林绿地,为村民提供了集休息、观赏于一体的休闲场所。截至目前,该镇 34 个行政村有 21 个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13 个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乡村规划缺失、房屋设计凌乱。第一,房屋的建筑形式

 缺少规范,房屋的高矮大小不一,外立面设计得五花八门,外墙砖及屋顶的颜色不统一,房屋外观要么极其简单,要么千奇百怪,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第二,房屋建设没有与本村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相结合,照搬城市住宅建设模式,导致乡村不像乡村,失去了原有的乡土特色。第三,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二是宣传力度需要加强。罗屯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隋海村、刘庄村,除了田园之美、乡村风情,还精心打造了隋海惨案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和党史教育馆、农家乐、文化产品体验店等,周边村庄知晓多、参观多,镇内、县内人士尤其是县外人士知晓少,影响力、辐射面都需加强。

 三是推动产业兴旺的步伐还需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长远之策。作为罗屯镇,有万亩莲藕基地,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有隋海惨案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和党史教育馆、农家乐、文化产品体验店等,要紧紧围绕上述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

 三、对**镇美丽乡村进一步提档升级的建议 下一步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三生三美三宜”即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业、宜居、宜游。

 (一)乡村规划管理要做到“五个一套”。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使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乡村,使农民过上美好现代的生活,就必须先解决乡村规划问题。一套法规制度。结合罗屯镇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乡村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管控办法、规划导则,明确建设项目的占地规模、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外观风貌、建设时序、奖惩措施等。一套规划设计。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等,房屋建设要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实现有机衔接,正确处理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一套审批程序。要避免不报就建、先建后报、报这建那、报小建大、不按规划与设计导则建房等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房屋建设、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审批、开工建设的审批程序。一套议事机构。根据目前乡村治理的实际,成立规划小组、设计小组、施工监理小组、监督检查小组等专门小组,制定议事规则和奖惩办法,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处理有关事项。一套保障体系。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规范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细化乡村违法建设的处罚措施,同时也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振兴步伐。指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融入自然之美,彰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乡土色彩,围绕“生产美”,借助小农水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改善群

 众田间作业条件。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生态美”,利用一些环保治理项目,对废弃坑塘进行生态治理。对村口、路边及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绿化美化,不断优化百姓的居住环境。围绕“生活美”,通过开展清洁庭院创建、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五好家庭户等评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美好家园的创建活动。下一步,要坚持“文化为魂”、“一村一韵”,注重孝贤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精心打造旅游品牌,推出“春季赏花踏青、夏季赏荷采莲、秋季采摘百果、冬季观雪看民俗”的四季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中享受田园之美。

 (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做好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罗屯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思路好做法,宣传罗屯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美景,宣传木版年画、太空莲等旅游产品,吸引城里人远离喧嚣、享受田园之乐,吸引更多游客来罗屯旅游观光。(从罗屯调研回来后,我们专门为罗屯制作了微信“不负如来不负卿,罗屯十里油菜花等你来”,从油菜花入手,对罗屯美丽乡村进行了广泛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篇七: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的另一波无形空间革命——城乡风貌改造运动的意义与效益T a iw a n 's N e x l In visibleS p a tia lR ev o lu tio n—_ T h eS ig n if ica n cea n d Im p a c to f th eT o w n sc a p eR e f o r mM o v e m e n t郭琼莹M o n ic a K u o摘要:

 中国台湾的土地空间质量近30 0 年来的发展受到影响之最大因子为“三七五减租之土地重Jt扩, 形成土地破碎化与细分化的特色, 近50 年来又因工业化与都市化, 都市集中发展侧重经济效益与开发效率, 亦间接促成城乡生态破碎化; 直到19 8 0 年起保育运动觉醒, 台湾公园与保护区设定的具体行动才逐渐转化为国土休养与保育具体形塑之空间格局。

 另自19 9 0年起对于小区营造文化资产的积极保护与再利用, 以及19 9 9 年起借由城乡风貌改造示范计划的推动, 更具体凝聚整合了文化、 历史、 生态、 生活与生产等不同界面的空间与土地权责单位, 开创兼具整合型与竞争型的地方风土资源的生成, 以及地方空间个性与自尊的保全与提升。

 故本文拟自城乡风貌运动的推动宗旨、 策略、 实施方案, 以及执行成效中, 探讨其在公部门、私部门以及对于个别城乡都市小区及个别居住单元在生活环境质量与生活价值观上的影响与效益。

 并将综合评估分析已推动的案例中有关城乡风貌计划实施的效益, 由政策面、 工程面、 认知面、 执行面、 时间面及生态面6个方面来观察这13年来透过城乡风貌改造运动在机制上的观念营销与辅导奖励诱因, 在有限的经费投入下, 确实呈现了群聚效应与累积效益, 此综合成果的探讨将有助于相关地区对于城乡自明性保全与经济发展平衡之借鉴。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乡风貌改造; 地方自明性; 小区营造; 地方竞争力; 空间革命文章编号:

 1 0 0 0 —6 6 6 4 ( 20 1 O )0 5—0 0 7 1—0 9中图分类号:

 T U 9 8 6文献标志码:

 A收稿日期:

 20 10 —0 4 —0 1; 修回日期:

 20 10 —0 4 —20A b str a d :

 T h e m o stin f lu en tia l f a d o rr e g a r d in gth eq u a lif yo f N a tio n a I L a n dP la n n in gin T a iw a n f o r th ep a st3 0 0y e a r sis th e L a n d R e f o r m A ct's ex ecu tio n sin ce 19 4 9Iren t r ed u ctio n 10 37 . 5%1, th ec o n se q u e n tia l im p a dis th ed istin g u ish in gfea ture o f la n d f r a g m e n ta tio n . In a d d itio n . in d u stria liza tio n a n d u r b a n iz a tio nin th e r e c e n t 50yea rsh a d a cce le r a te dth ed e g r a d a tio n a n df r a g m e n ta tio no fe c o sy ste md u e toe m p h a sis o n eco n o m ic ben ef its a n dd e v e lo p m e n t ef f icien cyin th ep r o c e sso f u rb a n iza tio n . It w a sn l u ntil 19 8 0 w h e n e n v ir o n m e n ta l m o v e m e n tsb e g a n , th e d esig n a tio no f n a tio n a lp a r k sa n d n a tu r e r eser v es a n d th ec o n se q u e n tia l a d io np la n sw h ic hb r o u g h tim p a do n top h y sica l co n ser v a tio n a n dspatialresto ra tio n013 n a tio n a l la n drestru ctu re. F u rth erm o re, a g g ressiv em o v e m e n to f th e co m m u n ity p a d icip a ted inh er Ita g eco n ser v a tio n sin ce 19 9 0 s. a sw ell a s th ep r o m o tio no f th eto w n sc a lp er ef o r m d e m o n str a tio np la nsin ce1999,h a dinteg ra tedth e p h y sica l a n d la n dreg ula torya u th o ritiesin th ed if f eren t f a cels o fcu ltu re, h isto ry ,eco lo g y ,liv elih o o da n d in d u stria l p r o d u d io n . T h is in itia ted th e in teg ra l y e t co m p etitiv e d r iv e f o r lo ca l g o v e r n m e n tin th elig h to f loca lid en tity . T h isstu d y ex p lo res th e m o v e m e n t'sp u r p o se ,str a te g y . a n dsc h e m e . A sf o r th eim p le m e n ta tio n resu Its. nex a m in es th e im p a do n th e v a lu e rea d ju stm ent o f p eo p le'sIM n g qu a lity a n d to w n sc a p e a m en ity to w a r d s m o r esu sta in a b led ev elo p m en t. A c o m p r e h e n siv e a n a ly sis a n d eva lu a tio n o f th e a d m in iste r e d pro jectsw ilI be h eld Iostu d yth eim p o do f th e r ef o r m a tio np la nf r o m th ea sp e c tso fpo licy,tech no lo g y. peo ple'sco g nitio n. im plem enta tio n ef f icien cya n deco lo g ica Ie n h a n c e m e n tinth epost13y ea rs. N o tw ith sta nd ingth elim itedb u d g e l, a n a g g r e g a tea n da c c u m u la tiv e ef f ect h a d b e e n a ch ieved . T h isc o m p r e h e n siv e stu d yw ilIb e ben ef icia I10 releva n td e v e lo p in gcountries.a n dw i¨ . serv e a s a m irro r inreg a rd sIo c o n se r v a tio n o f th e in d iv id u a lityo f cities a n d c o u n tie s a n d th e b a la n c eo f e c o n o m icd e v e lo p m e n t.K e y W O r d s:

 la n d sc a p e a rch itectu re; to w nsca poref o rm ; Io ca l id en tity ; co m m u n i似lo ca l com petItiveness; spa tia lrevo lu tio n台湾岛屿土地的真正开发仅有30 0 多年的历史, 而影响近代土地利用与城乡空间形式及质量者亦仅有半世纪之历程。

 20 世纪50 年代所进行之农业改革( 。

 三七五减租之土地重划。

 ). 就大尺度空间地景而言, 是具体的第一波土地改革( M a c r o L a n d R ef o rm )。

 亦即原来大地主之农田分划给小地主、 佃( 农)。

 在产业地景上形成较细碎化的耕作模式, 就农业景观生态系而言。

 也形成更分化、 更多元的斑块( P a tch es)。

 后续之工业化与急剧都市化, 包括工业区发展、 填海造陆( 海岸工业区辟建)、 沿海养殖鱼场之新辟以及十大建设中各项大型跨风景园林论坛I-》10己rn万方数据

 圈1宜兰河绿堤景观. 强调栖地复育手段图2小区闲置空间。

 通过涂鸦创作开创生活绿点图3都市棕地经过整顿活化, 成为有绿意的电影公园广场圈4 8 rn 以下街道鼓励推动人行环境改造与营造人行绿墙区域的公共工程建设, 如水库、 高速公路、 机场、 渔港、 商港等建设, 造成都市与乡村地景的切割与破碎, 对大尺度城乡景观而言有很大变革。

 亦可谓为第二波土地革命。

 当然在19 8 0年以后开始推动的生态保育运动、 具体开创“国家公园” 设立、 沿海保护区设定以及系列保护区( 含湿地)的设定, 也开始在开发过程中展露生态系修补与修复的曙光。相对而言。

 土地改革亦是一种社会经济革命, 其他的公共建设除了。

 国家公园” 建设外。亦多属于经济与产业革命。

 近20 年来。

 虽然相关。

 城市绿化美化运动” 富丽农村运动” 文化复兴运动” 等。

 在某种程度上对社会与文化的改革亦有一定之贡献。

 惟因其规模成因, 其在社会参与上所呈现的冲击仍不明显, 虽然有局部社会扰动( S o cia l D istu rb a n ce)效应。

 然而对总体空间地景的影响仍属细微。

 而累积了近20 年的小区营造与形象商圈改造, 聚合了都会型、 乡村型、 原住民部落等多元化的城乡风貌改造运动, 虽然原来的动机是期望带动经济振兴( 所谓扩大内需), 惟除财务资源投放刺激外, 因当局在政策上具有全岛建设( 包括各县市、 各乡镇)的火车头角色, 且在策略应用及政策营销推动管控与成效竞争上。

 其操作手法与经验亦愈来愈成熟。

 为此。

 与过去。

 大型” 建设动辄千亿预算相比。

 这一波城乡风貌改造运动推行至今虽仍未满15年, 其所投入实际经费也未达300亿( 新台币). 惟其带来的空间与社会乡土意识的影响与刺激( stim u lu s)、 觉醒却是意料之外的。

 尤有甚者, 这一波空间革命其实更推进了趋向生态与乡土伦理的价值观改造,而其影响反映在实质空间改造上。

 为此整体评估此运动, 亦可谓为台湾的另一波无形空间革命。1城乡风貌之意涵景观风貌一般是指“风景、 外部景致、 景色” 等经由视觉与其他知觉共同感知的环境美质, 除可见已发生之事、 物外。

 还包含土地、 地区等空间概念。

 景观是观赏者。

 观赏主体” 与景观载体。

 景观客体” 问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因此, 景观风貌乃包括外部实质环境的质量与观赏者内在感受体验所产生的共鸣。

 而城乡则为人类从事各类活动与生活的承载环境, 依其空间规模与人13的差异。

 既有自然环境皆会产生不同程度的改变与冲击。

 并因而衍生发展出不同特色的城乡风貌。

 依“内政主管机关营建署” 与专家学者所讨论之定义, 所谓“城乡景观风貌” 即为城乡环境呈现给人的视觉整体意象与记忆, 主要是借由。

 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生活与文化活动” 3类景观资源所具体形成的。1. 1人为环境景观包含城乡实质环境的景观资源:1)土地使用:

 各种使用分区、 公共设施及设备等地区景观。2)建筑物、 公共工程等景观据点。3)街道、 高架道路、 堤防等轴线景观。4 )街道家具、 广告物、 指示标志等视觉景观资源。5)公园绿地等开放空间。6)重要地标:

 如超高层建筑物、 纪念碑、 公共艺术品、 喷泉、 城门、 钟楼等地标。7 )夜间照明:

 如历史古迹、 重要地标及城市核心节点的光环境( 图1~4)。1. 2自然环境景观自然资源是指地理条件、 地形地势变化。动植物生态、 季节变化等所形成的景观特色,包含实质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与生态环境景观。实质自然地形地貌景观是指:

 1)大地构万方数据

 造:

 天际线、 崖线、 微地形、 制高点等地形地貌。

 2)城乡绿地:

 公园绿地、 农村生产绿地、 保护区、 自然生态保育区等绿色资源。

 3)城乡蓝带:

 河川、 沟渠、 水圳或港湾、 海岸等水资源。生态环境景观是指:

 各动植物生态栖息环境, 例如各种野生动物生态、 重要原生植物生态等资源的保育复育( 图5~8)。1. 3生活文化景观生活习性、 产业活动、 风俗等所形成的景观特色。

 包括:1)地方重要传统文化资产:

 古迹、 纪念建筑、 宗教建筑、 原住民建筑、 历史街道、 旧城垣、工程遗址、 艺术活动等文化资产景观。2)重要民俗节庆活动:

 如庙会、 放天灯、 蜂炮、 原住民丰年祭、 龙舟竞赛等。31日常民生育乐景观:

 如重要地方产业景观、 竞赛活动、 展览、 夜市、 传统市场市集活动等。4 )文化创意产业景观:

 这是指近年新兴的整合型节庆活动( E v en t L a n d sca p e )景观, 它侧重在短期但具商业经济聚焦效益的活动景观。

 如花博、 世博、 绿博等大型策展, 也会对城乡发展有一定的刺激( 图9、 10)。2城乡风貌改造运动的推进历程与制度变革城乡风貌改造计划自19 9 7 年推动迄今已10多年, 其名称自“创造城乡新风貌~城乡风貌改造” 到。

 城镇地貌改造” 等不断演变。

 自20 0 0 年起城乡风貌政策有较大调整, 修正成两大类, 一为。

 竞争型” 补助。

 一为“政策型” 补助。

 同时期相关部门平行而进的计划包括文建会之。

 小区总体营造” 、 经济主管部门商业司之“塑造形象商圈” 、 环保主管部门之“生活环境总体改造” 、 原住民委员会之。

 原住民小区环境营造” 等; 再加上近几年来。

 9・21重建委员会” 积极推动的。

 灾区复建” 、 水利主管部门的。

 新河川I运动” 、 教育主管部门的“新校园运动” 、 。

 农委会” 林务主管部门的。

 台湾步道整建计划” 与。

 小区林业” 以及生态旅游推广。

 观光客倍增计划” 等。

 似乎可证明这一时期是台湾城乡环境自觉与当局努力最积极、 最热烈, 也是投资最集中的一段时期。

 兹分述如下。2. 11997年以前一各司其职期1997 年以前, 内政主管机关。

 社会司” 、 经济主管机关“商业司” 、 农委会、 文建会、 环保主管机关等各部门, 各自根据其权责推动小区绿化美化、 商圈改造、 农村小区环境改善、 公共环境美化、 环保小区等各层面环境改善工作。

 但缺乏跨部门整合机制。2. 21997 - —. 2000年——韧步整合推广期行政主管部门经建会于19 9 7 年研拟。

 创造城乡新风貌方案” 。

 首度串联各部门, 共同推动相关工作。

 该方案属于一个整合性、 原则性及指导性方案, 其功能在于集合各部门的个别计划。19 9 8 年适逢亚洲金融风暴, 经建会为因应时局, 在。

 扩大岛内需求方案” 中主导成立了。

 创造城乡新风貌计划” , 并在1999年、 2000年编列了10 0 亿元, 补助各县市乡镇约7 0 0 多项环境景观改善计划。

 这2年来在营建署与各地方政府配合下成功推广。

 创造城乡新风貌” 观念, 使其成为各地方官员与全民关注的重点,是推动城乡风貌改善工作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此段时间的经费来源乃由。

 扩大岛内需求” 的项目中所编列, 并不是当局长期性施政计划。2. 3 200卜2006年——制度化实验期20 0 0 年开始, 城乡风貌改造运动有几项重大变化。

 一是认识到。

 小区总体营造” 的方式可以带给当地社会亲自创造新体质的机会,同时也可提高民众对于小区的认同感, 故以小区总体营造为主轴进行城乡风貌改造。二是修改政府计划与预算体系, 将临时性、 项目性的经费改由。

 内政主管机关营建署”提报, 并拟定发展计划后编列扩展为属于4 年一期的中程计划。

 至此。

 创造台湾城乡风貌计划” 正式成为当局施政重点之一。

 有固定的预算与持续推动的计划项目。三是由过往操作中认识到各乡镇因空间环境、 政治形态与人民性格的不同而有不同需求, 实有区分的必要性。

 故于20 0 3年起调整城乡风貌补助政策为。

 竞争型” 与。

 政策型” 。2. 4200争一2010年——咆I新发展期自2005年末期起, 经近5年多的尝试与转化改革. 各地政府也开始看到。

 景观” 政治的重要性与关键性, 通过城乡景观改造, 可以作为图5槐园台地的崖线景观为重要大地构造的地景保育图6 花东纵谷农村生产绿地保全为城乡绿地风貌特质的展现圈7 基隆番仔澳岩岸景观复育。

 以移除不当人为设施( 减法工程)为手段( 基隆市政府交通旅游处提供)圈8 都市河岸沙洲与生态岛保全结合洪泛管理( 台北市淡水河岸)图9 节庆话动景观营造结合文化与景观创意设计( 台南府城之台湾灯会)图10 端午节的台北市淡水河活动( 陈敏明摄)万方数据

 图11阿里山铁道廊道规划结合沿线居民与风景区管理处的共管机制图12南投日月 潭风景区水岸景观活化结合邵族之浮岛概念营造水岸绿带图侣通过城乡风貌营造将高雄码头仓储闲置空间重新改造活化为休闲广场图14 通过小区团体建立老树保护数据库。

 并由公部门进行老树保护措施圈15台北市政府前的人工沙滩营造, 提供了市民亲子活动的浪漫场域围16 台北市万华小区的小区风貌改造以装置艺术手法优化老旧小区的墙面图17 运用公共艺术条例。

 鼓励公共建筑空间开创其艺术美学圈侣新竹头前溪之人工湿地营造结合水岸栖地保育与小区污水处理有力的城市营销工具, 另受大陆要举办2008奥运会之良性刺激, 也开始在既有制度中, 鼓励引入各类型设计国际竞赛, 让地方城乡风貌改造与国际景观专业者有更多的对话机制, 比较重要的案例包括:

 阿里山、 日月 潭、 基隆海港、 高雄码头、 北海岸等较知名的观光景点规划, 而其改造成果是。

 虽个案仍有民主施政制度下的民意障碍, 但也在逐个完成中( 图11。14)。3推动城乡风貌改造运动的冲击与效益城乡风貌改善工作的基本目标是要改善环境景观, 提升生活环境质量, 创造具有。

 文化、 绿意、 美质” 的新家园。

 以作为永续发展的基础。

 在过去的推动历程中所产生的冲击与效益。

 可概分为以下5个方面。3. 1社会方面由于补助计划的推行, 导致了当地政府机构与民众对于“城乡景观风貌” 名词的认识。

 并诱发其重视家乡城乡风貌。

 重视原有人文、 自然环境特色, 重新思考如何创造出具地方特色的城乡风貌景观。由于居民对居住地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而产生了认同感, 故可引导居民将乡土之情投入小区的改造运动中。

 并借由此力量的汇聚, 形成保护与创造环境特色的社会团体。

 促进当地社会运动的形成与运作。因此, 城乡风貌的施行, 除拓展了当地...

篇八: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代 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 2021 —5 2025 年)

  为全面推进我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和美丽城镇建设,进一步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构建整体大美、气质的城乡风貌,根据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省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有关要求,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省委十四届十次全会、市委八届十三次全会精神,坚持规划引领,突出系统集成,统筹发展空间和服务功能,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坚持“三美”同步,突出统筹协调,加快城市和乡村有机更新,促进城乡均衡发展;坚持和谐共生,突出生态优势,绿色发展,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打造共同富裕绿色样本。

 (二)主要目标 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聚焦城市、县城的中心城区,集成未来社区、美丽城镇、美丽乡村、美丽河湖、美丽公路、美丽田园等功能单元,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努力实现城乡风

 貌提升全域化。自 2022 年起,每年建成不少于 4 个城市风貌样板区,不少于 4 个县域风貌样板区,力争每年不少于 2个样板区获得“新时代富春山居图”命名。到 2023 年底,推出一批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标志性成果和可复制样板,形成具有特色的城乡风貌建设管理模式。到“十四五”期末,城乡风貌管控的政策体系、技术体系基本完善,建设方式绿色转型成效显著,特色进一步彰显,全市城乡风貌品质全面提升。

 未来社区建设:按照规划、建设、运营一体化要求,进一步落实落细“一统三化九场景”,积极发挥区县的创造性,全域落实未来社区建设要求。到 2022 年底,建成不少于 4 个城镇未来社区和 4 个乡村新社区,初步形成未来社区建设的标准体系和体制机制。到 2023 年底,累计建成各不少于 10 个城镇未来社区和乡村新社区,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到“十四五”期末,建成一批可推广可复制的未来社区建设范式,基本实现未来社区理念全域化。

 美丽城镇建设:根据《市新时代美丽城镇建设实施方案》,突出规划引领,联动推进设施、服务、产业、品质、治理五大提升行动。到 2022 年底,每个区县创建不少于 3个省级美丽城镇样板,其余城镇达到美丽城镇基本要求。到“十四五”期末,风貌样板区实现美丽城镇省级样板全覆盖。

 (三)工作原则 1.规划引领、整体协调。坚持先规划后建设,加强系统谋划,注重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融合,做亮全域美丽大花园的生态底色,保护整体风貌格局,提升城乡风貌的整体性和协调性。注重设计导向,提高城市设计、村庄设计水平,不标新立异、贪大求洋,打造“美丽繁华新江南”大美画卷。

 2.特色彰显、文化传承。坚持保护和发展相统一,注重挖掘和展示的历史文化底蕴,彰显文化自信,实现文化传承和现代创新的有机统一,着力增强“重要窗口”示范样本的风貌辨识度,展现江南韵味、气质。

 3.未来导向、系统治理。统筹抓好“面子”和“里子”,硬件和软件,将未来社区理念贯穿城乡建设和风貌整治提升全过程,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将风貌提升与功能提升、生态提升、治理提升一体推进,注重与城镇老旧小区改造、美丽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建设、“三改一拆”、城市运行安全等工作的深度融合和集成推进。

 4.示范引领、全面推动。因地制宜、点面结合开展整治提升样板项目、样板区域建设,注重更新改造、整合提升,强调量力而行,民生导向,探索形成一批样本,积累一批技术,走出一条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科学路径。

 二、主要任务 (一)加大谋划力度,科学高效编制行动方案

 以问题导向、系统集成、科学管控的理念,高标准编制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

 1.精心编制行动方案。根据《省市县(市、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各区县(包括南太湖新区,下同)结合本地实际,精心组织、充分调研、科学论证,同时做好与“十四五”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有效衔接。

 2.科学排定建设项目。通过开展城乡风貌评估,系统梳理地域风貌格局及特色元素,查找短板问题,明确特色定位、整体格局和整治提升的重点区域。行动方案要注重计划安排,体现系统集成,科学谋定“十四五”期间样板区建设推进计划和重点项目,同时明确组织、资金、土地、宣传等各项保障措施。

 3.切实加强指导管控。行动方案应注重加强对廊道界面、建筑控制、色彩指引、绿化提质、管控机制、数字智治等方面的规则和标准制定,加强对风貌要素(建筑、农房、街道、文化、生态、安全等)的分析与管控,关注功能活化、人本化改造。

 (二)倡导先行先试,着力优化完善技术体系 实行市、区县、乡镇三级联动机制,在样板区建设过程中不断优化城乡风貌技术指引体系。

 1.制定完善标准体系。以省级城乡风貌管理技术指引体系为指导,强化部门协同和多专业综合,分别制定本地区城市地区和乡村地区风貌整治提升技术指南,加强对城乡风貌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塑造的技术研究,并形成“正面引导+负面清单”的引导体系。

 2.继续深化专项研究。各区县要结合本地实际,加强对城市体检评估、历史文化保护、城市街道建设、城市色彩管控、浙派园林建设、城市公共环境艺术塑造、浙派民居建设等方面专项技术指南的探索实践,补充制定相关技术规定,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技术体系建设。

 3.鼓励推行创新实践。各区县要深刻把握城乡风貌整治提升的内涵实质,因地制宜、创新实践,加强与绿色建筑、海绵城市、数字化改革等新技术、新要求的融合,着力提升风貌整治提升质量效率。

 (三)突出保护优先,加快推进生态体系建设 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城乡的自然山水格局。

 1.突出刚性约束。坚持走绿色发展道路,科学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加强自然生态修复,系统优化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布局,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2.突出生态保护。落实重要的城市景观轴线、景观廊道和县域特色风貌大走廊、生态廊道,营造更具魅力的城乡风貌空间。市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专班要加强跨区县的风貌带建设统筹力度,加快推进莫干山-妙西生态走廊建设,联动德清县莫干山绿色生态旅游发展和吴兴区南部埭溪—妙西时尚乐活 2 个县域风貌样板区,打造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乡村休闲旅游风貌带。

 3.突出蓝绿编织。注重蓝绿空间的保护和利用,实施“绿网编织”工程,同步推进美丽公路、美丽河湖、美丽田园等建设工作,在低影响开发的前提下做好功能及业态的植入,让生态空间真正成为魅力空间和活力空间。

 (四)注重传承保护,全力发掘弘扬历史基因 延续城市历史文脉,彰显地域特色,不断擦亮“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金名片。

 1.加强文化保护。建立完善城乡历史文化基因发掘和传承保护体系,健全管理监督机制,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及时完成保护规划编制及修编工作,落实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认定工作。

 2.注重功能提升。严禁在城市更新过程中拆除具有保护价值的城市片区和建筑,大力保护历史文化及旅游资源,通过拓展提升衣裳街、状元街、小西街历史文化街区服务功能,深入挖掘传承千年溇港文化,以 5A 级景区标准提升完善南

 浔古镇,加强各类景区的精致化建设、精细化管理等,进一步增强城乡风貌的品质活力。

 3.加强活化利用。完善传统村落保护体系,连线成片推动活态保护、活态利用、活态传承。开展“拯救老屋”行动,保护修缮一批历史建筑、传统民居,实现多元化利用,增强不可移动历史文化资源的生命力。

 (五)坚持示范引领,加快推进城市样板区建设 聚焦城市、县城的中心城区,突出重要节点和重要区域建设,注重推进城市风貌样板区建设。

 1.强化节点打造。把入城门户、特色街道、中心广场、滨水空间、历史地段、未来社区、城乡结合部等现代城市基本配置作为重点,打造未来城 CBD、丝绸小镇、大象酒店·国际会展中心、龙山公园、地信小镇、天使小镇等一批城市风貌标志性成果,以点带面,整体推进城市风貌整治提升。

 2.强化功能协调。各区县要根据自身区位条件和特色优势,同时把握好局部节点与整体格局的关系,按城市新区、传统风貌区、特色产业区等类型打造城市风貌样板区,切实做到区域整体推进风貌整治提升。

 3.强化时序安排。各区县要结合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行动方案,明确项目实施时序,要抓好近和远、硬件和软件的关系,高标准、快节奏推进已上报的 27 个城市风貌样板区建设,并做到逐年新增上报,滚动建设。

 (六)加强系统联动,实现功能单元融合发展 在城市风貌样板区建设中,要注重公共设施和产业导入,同时关注自然空间、历史文化、建筑形态的系统融合。

 1.实行多城融合建设。建立城市体检评估制度,深入开展城市更新行动,有效盘活各类存量建设用地,同步实施城市功能完善和生态修复工程,统筹地下空间综合利用,提高基础设施的绿色、智能协同水平,推动绿色城市、森林城市(花园城市)、“无废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融合建设。

 2.切实加强风貌协同。注重自然空间、历史文化、建筑形态的系统融合,加强建筑形态、高度、材质、色彩以及与空间界面的协调统一,打造一批功能完善,风貌协同、人气聚集的文旅产业功能单元。

 3.着力打造精品工程。贯彻落实适用、经济、绿色、美观的新时期建筑方针,对于重点区域和节点工程,邀请高水平专业机构,开展规划设计,实施工程建设全过程绿色建造,打造经得起时代和历史检验的精品建筑。

 (七)统筹片区功能,全面落实未来社区理念 将未来社区建设作为城市风貌样板区打造的必要条件,扎实推进未来社区建设项目落地和有效运营。

 1.强化理念引领。坚决贯彻未来社区发展理念和建设模式,对照未来社区“一统三化九场景”目标要求,科学指导

 城镇老旧小区改造和新建居住小区的开发建设,提升居住区现代宜居水平。

 2.全力推进创建。对于纳入省级创建名单的四批次 18个城镇未来社区,各区县作为建设主体,要按照实施方案和省相关要求,加强评估指导,加快项目建设,确保创建命名。

 3.实行片区化改造。按照“表内+表外,标配+选配”要求,结合城市风貌样板区规划和老旧小区改造工作,加大片区统筹力度,落实场景空间,再排摸一批基础条件好、群众意愿强的重点创建项目,打造一批高品质、组团式、示范性的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

 (八)突出整体推进,全力打造县域美丽风景 聚焦美丽县城、美丽城镇和美丽乡村建设,注重推进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

 1.联动推进“三美”建设。遵循城乡发展演变规律和人口流动趋势,以县域为单元,以人口相对集聚的城、镇、村为节点,整合美丽城市、美丽城镇、美丽乡村建设成果,集成推进已上报的 20 个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

 2.着力提升服务功能。各区县要突出需求导向,加强科学研判,进一步做好城市建成区扩面提质,增强功能辐射,构建跨乡镇协同机制,着力提升县域的综合服务能力和乡镇的公共服务能力。

 3.大力开展绿道建设。有机串联贯通古驿道、游步道、骑行道等各类绿道,建设城乡贯通的绿道网,加快推进南浔水乡线、湖薛线公路景观提升、水口乡旅游环北线道路景观提升等道路工程,连线成片开展县域风貌整治提升。

 (九)聚焦问题短板,有效提升乡村人居环境 继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提升乡村人居环境,着力缩小城乡差距。

 1.补齐公共服务短板。推进乡村全域土地综合整治与生态修复,探索开展全域全要素综合整治。同时探索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发展机制,促进城乡设施联动发展,补齐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2.持续提升环境品质。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优化提升,纵深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三大革命”。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行政村实现全覆盖,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出水达标率 95%,每年创建省级星级公厕 100 座左右。

 3.着力提升农村建房水平。结合传统村落、民宿、农房风貌等研究,提高农房设计和建造水平,加强对农房屋顶、立面、高度、体量、色彩、材质、围墙等风貌要素管控,推进农房风貌提升,因地制宜打造一批具有江南水乡特质的浙派民居。

 (十)注重特色发掘,构建自然风貌居住集群

 充分发掘当地自然和人文景观,加强传承创新,做强本土文化特色。

 1.加强村落保护。各区县对已经获评的国家级和省级传统村落开展风貌评估,修编完善相关规划,加强落地管控,做实做细传统村落保护工作。

 2.挖掘民居特色。浙派民居是县域风貌样板区的重要内容,各区县要深入调查,挖掘一批建筑艺术感强、现状保护较好的浙派民居村落,加强房屋新建改建管理,切实增强县域风貌样板区的本土化特色。

 3.打造水乡集群。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特色,联动打造一批亲近自然、素雅质朴、底蕴深厚、韵味悠长的江南水乡风貌带。以西苕溪、江南运河等水系为串联路径,统筹推进吴兴区道场—东林历史文化、南浔区和孚—菱湖水乡古村落、石淙—千金—善琏诗意花漾、旧馆—双林古韵风情、练市—双林休闲田园和德清县钟管—新市历史文化传统升级等县域风貌样板区建设。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美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推进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下设城乡风貌整治提升(未来社区、美丽城镇建设)工作专班,实行实体化运作。各区县作为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责任主体,加强组织领导、政策供给和宣传发动,参照设立相应的实体化推进机构。每年对区

 县城乡风貌整治提升工作情况开展综合评价,评价结果纳入市对区县年终考核。

 (二)加强要素保障。各区县要把城乡风貌整治提升资金纳入年度地方财政预算,统...

推荐访问:城乡风貌改造考察报告 风貌 城乡 改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