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浅谈中国发展节水农业需要新思路和新路径

时间:2022-11-25 13:55:07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实施节水农业的发展战略,大致是从1990年代开始的。实施这个战略的原因有:一是因为中国人均水资源少,只有2300m3;二是由于工业化进程加快,治污和环境保护措施不到位,而使得部分水资源被污染而不能使用;三是高效农业本身就包括高效利用水资源的内涵;四是水利投资十分有限,工程建设速度赶不上经济发展对水需求的增长速度,因此必须节水。

【关键词】节水农业;水市场;水价政策;保水战略;水循环

前言:

中国的节水农业从开始试验示范到现在,主要措施包括财政投资、政府推动、示范项目、试验基地、宣传推广等。通过实施这些措施,最大的收获是中国人已经知道了水资源、节水农业、节水型社会的问题和节约用水的迫切性,节约水资源已经形成社会氛围。但客观地说,到目前为止,节水农业在中国的实践并不很成功,所以,要真正建立节水型社会、尤其是要建立节水农业发展模式,必须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市场导向改革为依据。

1、用市场手段刺激形成节水型“水市场”

用市场经济的眼光看待水资源,实际上就是将水资源看作是商品,是有产权的,是有交易价格的,是有供求关系的,是有市场竞争的,是有成本核算的。也就是说,绝对不能看作是公共产品,绝对不能看作是“搭便车”的领域。我国目前在发展节水农业方面之所以存在许多问题,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水资源没有商品化、或者没有完全商品化。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水资源市场到目前也没有完全形成,水资源仍然是作为“半商品”的性质在评价、使用和管理。

1.1 明确水资源的商品身份

在市场经济体制条件下,大多数产品(不论是经过人类劳动创造的,还是没有经过人类劳动的)都是商品,而且是最为重要的商品。水资源的商品属性在于,水资源不仅仅是必须经过人类劳动(水利工程)才能广泛使用,而且水资源的稀缺性是几乎所有资源都难以达到的。所谓商品的价格实际上就是对产品稀缺性的反映,一种资源越是稀缺其价格越高。

1.2 利用经济杠杆促进农业节水是必然趋势

节水,各国都制定了相应的水价政策。总之,在市场经济的前提下,水资源既然是商品,就必须按照商品的规则来运行。只有这样,才能在我国逐步建立起“用水缴费”“水商品”“水资源”“水危机”等概念,思想认识问题解决了,大家才能自觉地参与节水农业的建设。

2、用改革农业用水价格政策促进节水

为什么要研究农业用水价格问题,根本原因是由于在中国,由于长期执行的是共同富裕、转移支付、平等服务、公共服务、政府参与等方式的政策,因而农业水价长期以来执行的是低位补贴政策,而低价政策执行的结果,必然是促进了传统农业对水资源的大量浪费,低水价导致农民用水的低成本,而低成本使得农民几乎没有多少发展节水农业的积极性,也没有市场竞争压力。所以,必须调整农业水价政策,达到既要补贴,又要对节水农业有刺激作用。

2.1 农业用水和农业水价涵义

农业用水,指的是由水利工程供应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的用水以及水产养殖所需要的水。在多数国家中,水利工程供水都有着公共物品属性。农业水价是水商品交换的价格,水价标准是由各级政府进行制定的。在我国,工程性水价总体水平是比较偏低的,水利工程管理部门也大多数是亏本运行。但在整体水价当中,非农业水价总体来说占成本的70%~80%,收取率还是比较高的,少数非农业供水水价达到微利水平;在农业供水方面,水价占20%左右。

2.2 现行农业水价政策

长期以来,我国一直实行的是单一的低水价政策,水费与水成本的差额由各级政府财政补足,并且长期实施按亩收费的简单型水价政策,即不管有水无水,不管种什么作物,也不管用水量的多少,各级水管部门一律按亩数平摊征收水费。同时,现行单一的水价政策,缴纳的水费与用水多少没有直接关系,即与农民的切身利益不相挂钩,最终导致单一水价结构既不能向用水户传递正确的成本变化信号,也不能向供水单位反馈需求的变化,起不到调节供给和需求的作用。

2.3 低水价政策的负作用

低水价会导致大水漫灌方式,目前,我国农业用水有效率仅为40%左右,远低于欧洲等发达国家。低水价负作用表现在:一是用水户节水意识还是比较淡薄的,过低水价使农民对水资源紧缺性的认识不足。二是灌溉方式比较落后,节水措施也跟不上,大多数农户不舍得在节水设备上进行投资。三是用水户参与灌区建设和管理意识相对来说是比较差的,严重影响水利事业的发展。我国95%以上耕地仍沿用传统灌溉方式:大引大排、大水漫灌。四是导致农业用水供给不足。五是水资源污染治理投入收入偏低,严重投入不足。

2.4 新形势下农业水价政策调整的具体措施

一是建立农业终端水价制度。实行“以供定需、定额灌溉、节约转让、超用加价”的经济激励机制。二是从供水源头到用水户建立农业水价补偿机制。农业水价要建立国家、地方、用水户多层次的合理补偿机制和各自的補偿比例。三是推行非农业产业反哺农业的水价政策。调整供水成本在农业与非农业之间的分配关系,对用水量大、承受能力强的非农业用水户考虑实施以工补农的水价制定措施。四是落实好征收农业水资源费政策。五是改革农业用水的计价方式。按供水经营者向用水户计收水费的不同方式分为单一制水价、两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阶梯水价、丰枯季节水价和季节浮动水价。六是将农业用水的财政补贴部分转移到补贴节水农业的技术措施上,节水效果越好,补贴越多。

3、用建立水循环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

发展节水型社会一个重要的措施是必须建立水资源的循环系统。目前,我国关于水资源的循环系统建设在城市和工业当中已经在认识和观念、规划和战略、政策和措施等方面有了比较成熟的经验和做法。但是,在农村和农业方面,水资源的循环系统建设还很落后。这主要有三发目的原因:一是农业用水循环难度比较大;二是农民生活用水的习惯;三是政府在农业循环用水方面还没有明确的政策。为此,建议从以下几方面考虑解决这个问题。

3.1 牢固树立水资源循环观念

对于我国的长期发展来说,水资源紧张是个全局问题,不是局部问题。虽然我们可以通过改革农业用水的价格政策、建立水市场、保护水源等措施来创造一个比较适宜的水环境,但是,从长远发展来看,只有建立高水平的水资源的循环系统,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3.2 建立水循环系统的主要目标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目前,我国有耕地面积 1.23 亿 hm2,其中约 20% 是灌溉用地。由于历史的、经济的、技术的和文化的原因,我国的农业用水效率非常低。我国农田平均灌水量为 7 185 m3/hm2,农业万元 GDP 用水量为 2 662 m3。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数仅 0.4 左右,发达国家的万元农业 GDP的用水量一般只有 400~600 m3左右。

3.3 从中国国情出发建立农业用水循环系统的主攻方向

一是雨水集中。尽量将降雨资源能够保留下来,增加水循环的总量;二是农村农户的生活用水也要考虑循环使用,同时大力推广生活节水技术;三是有水产养殖业的地区,根据水资源的使用步骤,建立不同农业生产项目之间的水资源循环使用机制,比如,水产养殖用水还可以用来种田;四是在必要的地区上一些跨区域调水工程,这也是水循环。

结束语

总而言之,中国发展节水农业任重而道远。我们有理由相信,通过节水灌溉新思路,实现了水资源的科学开发,节约用水,进而来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参考文献:

[1]沈人杰,水系统集成优化--节水减排的系统综合方法[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

[2]刘先成,最新节水灌溉工程技术规范实施手册[M].北京:中国知识出版社,2006

推荐访问:节水 浅谈 中国 新思路 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