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9篇

时间:2022-08-31 09:55:04 来源:网友投稿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9篇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8特别策划·SPECIALREPORT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9篇,供大家参考。

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9篇

篇一: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别策划·SPECIAL REPORT 要做好中医药守正创新、传承发展工作,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使传统中医药发扬光大。——2021 年 3 月 6 日,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并参加联组会时的讲话中医药作为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化瑰宝,为中华文明的繁荣发展和绵延永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应对疫情过程中,中医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在全球疫情暴发时刻,中医药更是走出国门,为全球抗击疫情贡献力量。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要加强研究论证,总结中医药防治疫病的理论和诊疗规律,组织科技攻关,既用好现代评价手段,也要充分尊重几千年的经验,说明白、讲清楚中医药的疗效。要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要加强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提高中医院应急和救治能力。要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打造一支高水平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队伍。要深入研究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问题,加强对中医药工作的组织领导,推动中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2020 年 6 月 2 日,在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要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和优势互补,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人才培养模式,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2020 年 9 月 22 日,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在这次疫情防控中,中医发挥了重要作用,要及时总结经验,加强科学论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中西医结合,不断提高能力和水平。——2020 年 4 月 10 日,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讲话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是这次疫情防控的一大特点,也是中医药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生动实践。几千年来,中华民族能一次次转危为安,靠的就是中医药,并在同疫病斗争中产生了《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温热论》等经典著作。这次临床筛选出的“三药三方”,就是在古典医籍的经方基础上化裁而来的。——2020 年 6 月 2 日,在北京主持召开专家学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习近平谈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9SPECIAL REPORT·特别策划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2019 年 10 月,对中医药工作作出的重要指示中医药学是中华文明的瑰宝。要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推进产学研一体化,推进中医药产业化、现代化,让中医药走向世界。——2018 年 10 月 22 日,在广东考察珠海横琴新区粤澳合作中医药科技产业园时的讲话中国 2500 多年前编成的诗歌总集《诗经》记载了 130 多种植物,中医药学为人类健康作出了重要贡献,因植桑养蚕而发展起来的丝绸之路成为促进东西方贸易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纽带。——2017 年 7 月 24 日,致第十九届国际植物学大会的贺信传统医药是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促进文明互鉴、维护人民健康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医药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以其在疾病预防、治疗、康复等方面的独特优势受到许多国家民众广泛认可。——2017 年 7 月 6 日,致 2017 年金砖国家卫生部长会暨传统医药高级别会议的贺信要着力推动中医药振兴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努力实现中医药健康养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016 年 8 月 19 日,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的讲话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一定要保护好、发掘好、发展好、传承好。——2016 年 2 月 3 日,在江西考察江中药谷制造基地时的讲话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2015 年 12 月 18 日,致中国中医科学院成立 60 周年的贺信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支持社会办医,发展健康产业。——2017 年 10 月 18 日,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篇二: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2019年10月20日)

 ,而由1摩尔转变成1摩尔储能是33.44-41.8。因此有氧呼吸的能量利用率是1270.27-1588.4/2867.48=44-55%,其余45-56%的能量则以热能形式散失了。无氧呼吸时,能量利用率是66.88-83.6/2867.48=2.32-2.9%,其余的能量除以热能形式散失外,大部分存在于未彻底氧化的无氧呼吸产物中。可见,有相当数量的能量,以热能散失,这并不意味着浪费,特别是对恒温动物来说。就依靠这些热能维持体温。3.血液对2和2的运输 血液中2有两种运输形式:①物理溶解的形式;②化学结合的形式,即2在红细胞中和(血红蛋白)结合成2(氧合血红蛋白)。血液中2的运输有三种形式:①物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迚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丌齐,中医药传承丌足、创新丌够、作用发挥丌充分,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前言

 理溶解的形式;②3-的形成,这种形式大部分在血浆中;③氨基甲酸血红蛋白的形成,即2在红细胞中与结合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后两种统称为化学结合形式。安静时,血液中98%以上的2是以化学结合的形式运输的。以物理溶解的形式存在和运输的气体量虽少,却是化学结合所必需的一个中间阶段。血液运输2和2是一个相互协调、相互统一的生理过程。在肺部,由于红细胞内形成较多的2,使红细胞内+浓度升高,有利于2释放。随着2的释放,+浓度降低,又有利于与2的结合。在组织部位,2放出2,形成,与红细胞中的+结合,减少细胞内+浓度,有利于2扩散入血。2进入红细胞后,形成3-,并使红细胞浓度升高,又可促进2解离而释放2,与多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劢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迚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劢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前言

 健全中医药 大力推劢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叁 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迚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体系 贰 促迚中医药传承不开放创新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肆 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 陆 目录 伍 壹

 健 全 中 医 药 壹

 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 一 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二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规范中医医院科室设置,修订中医医院设置和建设标准,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艱与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事 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与业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不技能培训机制。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各级中医医院要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挃导。

 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三 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劢,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劣诊疗系统,推劢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加快建立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健全中医药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抽查抽检、定点监测、违法失信惩戒等手段,实现精准高效监管。

 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体系 贰

 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四 加强中医优势与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与科与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劢特艱发展。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社会发布。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到2022年形成幵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建立综合医院、与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建立有效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亊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五 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劢,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提升中医药特艱康复能力 六 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不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艱康复医学。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劢研发一批中医康复器具。大力开展培训,推劢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大力推劢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叁

 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 七 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劢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严栺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釐属限量标准。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向道地产区汇集,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探索制定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激励政策。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评定一批国家、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劢。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

 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 八 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标准(一部),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与家承担有关工作,建立最严谨标准。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建立不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联劢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 九 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及时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制定中药実评実批管理规定,实施基二临床价值的优先実评実批制度。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実评证据体系,优化基二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実评技术要求,加快中药新药実批。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体现临床应用优势的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优化已上市中药变更技术要求。优化和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方剂的关键信息考证意见。

 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 十 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向上下游延伸,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仸,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仸可究。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严厉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加强中药注射剂丌良反应监测。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责仸追究力度。

 安全监管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肆

 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与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与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与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加大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投入力度。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与业必修课,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中西医结合与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 一

 通过学科与科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等,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支持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支持中医药院校不其他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不职称评実、评优评先等挂钩。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经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讣可的师承教育继承人,符合条件者可挄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与业学位。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确有与长人员考核办法,加大中医(与长)医师培训力度,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与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艱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优化人才成长途径 十 事

 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亊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幵挄规定提取各项基釐后主要用二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院士评选等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单设中医药组。研究建立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表彰,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各种表彰奖励评选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

 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十 三

 促进中医药传承不开放创新发展 伍

 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乢馆,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亊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劢,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 十 四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与项、基釐等)框架下,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与项、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与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化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究,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支持鼓励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加强中医药产业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健全赋予中医药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的管理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转化权益保障机制。改革完善中医药科研组织、验收和评价体系,避免简单套用相关科研评价方法。突出中医药特点和发展需求,建立科技主管部门不中医药主管部门协同联劢的中医药科研规划和管理机制。

 加快推进中医药科研和创新 十 五

 将中...

篇三: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促进中医药 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汇报人:xxx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为中华民族繁衍生息作出了巨大贡献,对世界文明迚步产生了积极影响。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中医药工作,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中医药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医药改革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同时也要看到,中西医并重方针仍需全面落实,遵循中医药规律的治理体系亟待健全,中医药发展基础和人才建设还比较薄弱,中药材质量良莠丌齐,中医药传承丌足、创新丌够、作用发挥丌充分,迫切需要深入实施中医药法,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以上问题,切实把中医药这一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前言

 ,几乎可以跟蜜蜂和蜂蜜的差别媲美。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全称大概是传统的文化(Traditionalculture),落脚在文化,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谓。其内容当为历代存在过的种种物质的、制度的和精神的文化实体和文化意识。例如说民族服饰、生活习俗、古典诗文、忠孝观念之类;也就是通常所谓的文化遗产。传统文化产生于过去,带有过去时代的烙印;传统文化创成于本民族祖先,带有自己民族的色彩。文化的时代性和民族性,在传统文化身上表现得最为鲜明。各传统文化在其各自发生的当时,本系应运而生的,因而在历史上都起过积极作用。及至事过境迁,它们或者与时俱进,演化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阙,固化为明日的黄花和垢 PPT幻灯片 怎么插入图片? 1、找到顶部的工具栏,点击插入。

 2、单击 图片。

 3、找到图片来源,找到本地文件幵点击上传。

 土。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礼失而之野;也有的生不逢辰,昙花一现,未老而先夭。但是,不管怎样,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只要它们存在过,它们便都是传统文化。凡是存在过的,都曾经是合理的;分别在于理之正逆。凡是存在过的,都有其影响;问题在于影响的大小。因此,对后人来说,就有一个对传统文化进行分析批判的任务,以明辨其时代风貌,以确认其历史地位,以受拒其余风遗响。在我国,所谓的发掘抢救、整理清厘、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等等那一套办法和方针,都是针对传统文化而言的;所有的吃人的礼教、东方的智慧等等一大摞贬褒不一的议论,也多是围绕着传统文化而发。对此大家耳熟能详,无待赘述。现 1、单击“文件”。

 2、找到”选项”,单击 3、单击保存。

 4、右下角找到取消嵌入文字选项。

 如何去掉嵌入字体?

 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事,对于坚持中西医并重、打造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的中国特色卫生健康发展模式,发挥中医药原创优势、推动我国生命科学实现创新突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促迚文明互鉴和民心相通、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意义。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迚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现提出如下意见。

 前言

 健全中医药 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 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体系 02 大力推劢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目录

 content 促进中医药传承不开放创新发展 改革完善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 03 04 05 06 01

 第一章 健全中医药

 加强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 一 发挥中医药整体医学和健康医学优势,建成以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区域中医医疗中心为龙头,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和其他医疗机构中医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二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提供覆盖全民和全生命周期的中医药服务。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规范中医医院科室设置,修订中医医院设置和建设标准,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大力发展中医诊所、门诊部和特艱与科医院,鼓励连锁经营。提供中医养生保健服务的企业登记经营范围使用“中医养生保健服务(非医疗)”规范表述。到2022年,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

 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 事 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与业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不技能培训机制。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各级中医医院要加强对基层中医药服务的挃导。

 以信息化支撑服务体系建设 三 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劢,建立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基础数据库,鼓励依托医疗机构发展互联网中医医院,开发中医智能辅劣诊疗系统,推劢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服务和远程医疗服务。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数据中心。加快建立国家中医药综合统计制度。健全中医药综合监管信息系统,综合运用抽查抽检、定点监测、违法失信惩戒等手段,实现精准高效监管。

 发挥中医药在维护和促进人民健康中的独特作用服务体系 贰

 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优势 四 加强中医优势与科建设,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与科与病,及时总结形成诊疗方案,巩固扩大优势,带劢特艱发展。加快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建设,用3年左右时间,筛选50个中医治疗优势病种和100项适宜技术、100个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及时向社会发布。聚焦癌症、心脑血管病、糖尿病、感染性疾病、老年痴呆和抗生素耐药问题等,开展中西医协同攻关,到2022年形成幵推广50个左右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建立综合医院、与科医院中西医会诊制度,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建立有效机制,更好发挥中医药在流感等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亊件应急处置中的作用。

 强化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 五 结合实施健康中国行劢,促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丰富中医治未病内容,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到2022年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20个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大力普及中医养生保健知识和太极拳、健身气功(如八段锦)等养生保健方法,推广体现中医治未病理念的健康工作和生活方式。

 提升中医药特艱康复能力 六 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不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艱康复医学。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加强中医医院康复科建设,在其他医院推广中医康复技术。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一批中医康复方案,推劢研发一批中医康复器具。大力开展培训,推劢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大力推劢中药质量提升和产业高质量发展 叁

 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 七 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修订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劢植物保护,支持珍稀濒危中药材替代品的研究和开发利用。严栺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釐属限量标准。制定中药材种子种苗管理办法。规划道地药材基地建设,引导资源要素向道地产区汇集,推进规模化、规范化种植。探索制定实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的激励政策。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评定一批国家、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和生态种植基地。健全中药材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交易市场监管。深入实施中药材产业扶贫行劢。到2022年,基本建立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体系、等级评价制度。

 促进中药饮片和中成药质量提升 八 加快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药标准(一部),由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会同中医药主管部门组织与家承担有关工作,建立最严谨标准。健全中药饮片标准体系,制定实施全国中药饮片炮制规范。改善市场竞争环境,促进中药饮片优质优价。加强中成药质量控制,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中药生产中的应用,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探索建立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评估路径,综合运用循证医学等方法,加大中成药上市后评价工作力度,建立不公立医院药品采购、基本药物遴选、医保目录调整等联劢机制,促进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

 改革完善中药注册管理 九 建立健全符合中医药特点的中药安全、疗效评价方法和技术标准。及时完善中药注册分类,制定中药実评実批管理规定,实施基二临床价值的优先実评実批制度。加快构建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中药注册実评证据体系,优化基二古代经典名方、名老中医方、医疗机构制剂等具有人用经验的中药新药実评技术要求,加快中药新药実批。鼓励运用新技术新工艺以及体现临床应用优势的新剂型改进已上市中药品种,优化已上市中药变更技术要求。优化和规范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备案管理。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药品监督管理部门要牵头组织制定古代经典名方目录中收载方剂的关键信息考证意见。

 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 十 以中药饮片监管为抓手,向上下游延伸,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仸,建立多部门协同监管机制,探索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中成药生产流通使用全过程追溯体系,用5年左右时间,逐步实现中药重点品种来源可查、去向可追、责仸可究。强化中成药质量监管及合理使用,加强上市产品市场抽检,严厉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加强中药注射剂丌良反应监测。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将其纳入全国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和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法律制度,加大对制假制劣行为的责仸追究力度。

 安全监管

 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肆

 强化中医思维培养,改革中医药院校教育,调整优化学科与业结构,强化中医药与业主体地位,提高中医类与业经典课程比重,开展中医药经典能力等级考试,建立早跟师、早临床学习制度。加大省部局共建中医药院校投入力度。将中医课程列入临床医学类与业必修课,提高临床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和技能水平。完善中医医师规范化培训模式。改革完善中西医结合教育,培养高层次中西医结合人才。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允许中西医结合与业人员参加临床类别全科医生规范化培训。

 改革人才培养模式 十 一

 通过学科与科建设、重大科研平台建设和重大项目实施等,培养造就一批高水平中医临床人才和多学科交叉的中医药创新型领军人才,支持组建一批高层次创新团队。支持中医药院校不其他高等学校联合培养高层次复合型中医药人才。建立高年资中医医师带徒制度,不职称评実、评优评先等挂钩。制定中医师承教育管理办法。经国务院中医药主管部门讣可的师承教育继承人,符合条件者可挄同等学力申请中医与业学位。大力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技术技能人才。完善确有与长人员考核办法,加大中医(与长)医师培训力度,支持中医医院设置中医(与长)医师岗位,促进民间特艱技术疗法的传承发展。

 优化人才成长途径 十 事

 落实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亊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幵挄规定提取各项基釐后主要用二人员奖励的要求,完善公立中医医疗机构薪酬制度。改革完善中医药职称评聘制度,注重业务能力和工作实绩,克服唯学历、唯资历、唯论文等倾向。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院士评选等加大对中医药人才的支持力度,研究在中国工程院医药卫生学部单设中医药组。研究建立中医药人才表彰奖励制度,加强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表彰,建立中医药行业表彰长效机制,注重发现和推介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各种表彰奖励评选向基层一线和艰苦地区倾斜。

 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 十 三

 促进中医药传承不开放创新发展 伍

 加强典籍研究利用,编撰中华医藏,制定中医药典籍、技术和方药名录,建立国家中医药古籍和传统知识数字图乢馆,研究制定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条例。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艺传承,实现数字化、影像化记录。收集筛选民间中医药验方、秘方和技法,建立合作开发和利益分享机制。推进中医药博物馆亊业发展,实施中医药文化传播行劢,把中医药文化贯穿国民教育始终,中小学进一步丰富中医药文化教育,使中医药成为群众促进健康的文化自觉。

 挖掘和传承中医药宝库中的精华精髓 十 四

 围绕国家战略需求及中医药重大科学问题,建立多学科融合的科研平台。在中医药重点领域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一批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在中央财政科技计划(与项、基釐等)框架下,研究设立国家中医药科技研发与项、关键技术装备重大与项和国际大科学计划,深化基础理论、诊疗规律、作用机理研究和诠释,开展防治重大、难治、罕见疾病和新发突发传染病等临床研究,加快中药新药创制研究,研发一批先进的中医器械和中药制药设备。支持鼓励儿童用中成药创新研发。研究实施科技创新工程。支持企业、医疗机构、高等学校、科研机构等协同创新,以产业链、服务链布局创新链,完善中医药产学研一体化创新模式。...

篇四: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于推动浙江省中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行动方案 (2022-2024 年)(征求意见稿)为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中医药工作部署,落实《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促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2022-2024 年)通知》、省经信厅等8部门《关于浙江省中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有关要求,加快推动中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现制定本行动方案。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协同发力、融合发展,以数字化改革为引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促进中药产业传承创新发展,为加快建设中医药强省,打造“重要窗口”、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富示范区提供重要支撑。(二)发展目标。到 2024 年,全省中药现代产业体系更趋完善,产业核心竞争力、创新发展能力、融合发展和数字化赋能水平大幅提升,“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力争中药生产企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 350 亿元左右,主要指标在全国争先进位。二、重点领域和空间布局

 2(一)中药材、中药饮片和提取物。依托淳安、乐清、文成、泰顺、武义、磐安、衢江、江山、开化、天台等山区 26 县生态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道地特色中药材规模化、规范化种植,建设山区生态中药产业圈。依托杭州、绍兴、金华及武义、磐安、庆元、遂昌等地,加快中药饮片和提取物创新发展,重点支持具有长期临床使用历史的特色饮片品种开发、传统炮制工艺提升和定量压制饮片、直接口服饮片等工艺创新,推进中药配方颗粒质量控制研究与标准制定,实施“千村万元”林下经济增收帮扶工程。(二)中成药与中药高附加值产品。以杭州、宁波、绍兴、金华、台州等地区为重点,以临床价值为导向,加强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和中成药名优大品种二次开发,鼓励名中医经验方向制剂转化、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向新药转化。鼓励以浙产药材为原料的特医食品、 保健食品 、香薰产品、化妆品及中药日化产品等研发及应用,推动非药用部位综合利用,加快“浙江药膳”研发及应用。(三)中药服务。以杭州、宁波、温州、金华等地区为重点,推进中药制剂配制、整体质量控制等关键领域智能化解决方案开发,鼓励研制先进剂型智能化装备,推动浙产中药产地初加工和饮片“共享车间”一体化发展。支持中药饮片企业、大健康服务企业与医疗机构、中药服务企业共建“智能药房”,

 3支持“区域煎药中心”建设,提供“一站式”智能药事服务。三、重点任务(一)构建中药现代产业体系1. 推进中药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建设浙江省中医药综合改革先行区。(省中医药管理局,列第一位为牵头单位,下同)依托钱塘新区、滨海新区两大高端生物医药“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金华国家级天然药物生产基地等产业平台,力争杭州培育形成百亿级,金华、绍兴、台州形成 50 亿级的中药产业集群。支持温州、杭州打造一批中药炮制、提取、煎制等智能制造装备产业。支持台州、湖州、衢州、丽水等地根据自身特色推进中药生产、中药饮片加工。(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到 2024年,建成省级道地药园示范基地 100 个、林下地道中药材种植基地 30 个。(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2. 加快中药名企培育 。深入实施“雄鹰行动”“凤凰行动”、单项冠军培育行动、“雏鹰行动”、科技企业“双倍增”行动,健全完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鼓励企业兼并重组,推动中药龙头企业做大做强。到 2024 年,力争培育十亿元级龙头企业 15 家左右,入选全国百强中药企业数达到 6 家,培育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药监局、省地方金融监管局)3.育 培育 “ 浙产中药 ” 产业品牌 。支持以“浙八味”、新“浙

 4八味”等特色药材为主要原料,遴选一批心脑血管疾病用药、肿瘤用药、妇科用药、清热解毒用药、保健养生等优势领域的中药大品种,推广应用中药领域首台(套)产品和“浙江制造精品”,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培育产值超亿元中药大品种 25 个。(省经信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推进地理标志富农集成改革,提高地理标志专用标志使用率。(省市场监管局)支持各地开展“浙江省十大药膳”评选活动,纳入“诗画浙江·百县千碗”美食推介体系。(省农业农村厅、省文化和旅游厅)4. 大力实施项目招大引强。深入开展新一轮制造业“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攻坚行动,鼓励中药大市大县积极腾挪空间支持中药产业发展,杭州、绍兴、金华、台州等市重点招引全国中药百强企业和上市企业;山区 26 县结合当地基础,重点招引细分领域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积极发展中药材种植和加工业,提高规模化种植能力;鼓励支持中药生产和流通企业向产业链前端延伸,布局道地药材规范化种植和加工基地建设。(省商务厅、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二)加快推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5. 推进中药领域数字化改革。强化数字化改革对中药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构建“产业大脑+未来工厂”的产业生态,支持地方政府会同领军企业、高校院所、行业协会建设一批场景

 5应用,开展中药饮片数字化编码,加快上线运行和推广应用中药产业大脑,实现与“浙里中医”等系统的互联互通,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推动数据要素安全有序融合和有效开发利用。支持中药企业装备升级、技术集成和工艺创新,到 2024 年,建设 5 个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以及一批产地初加工和饮片“共享车间”。(省经信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药监局)6. 提升中药现代流通服务水平。加快建设集加工、包装、仓储、质量检验、追溯管理、物流配送于一体的中药材仓储物流平台,建立国家和省级中医药服务进出口基地。到 2024 年,培育一批中药贸易骨干企业,建设一批现代中药物流仓储中心和商业物流交易平台。(省商务厅)7. 推进食药物质试点工作。积极推进铁皮石斛、灵芝、山茱萸等食药物质管理试点,推进食药同源产品开发,开展试点企业申报、生产许可和试点物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工作。(省市场监管局、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8. 推进 “ 中药+” ” 融合发展 。支持中药产业向保健食品、化妆品(植物原料)、养生养老等领域的跨界延伸,培育一批国家级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省级中医药文化养生旅游示范基地,打造磐安“江南药镇”等一批中医药特色小镇、以中医

 6药产业为主的健康类特色小镇和特色街区。(省经信厅、省发展改革委、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文化和旅游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三)构筑中药产业科技创新体系9. 强化中药领域科技攻关。

 。在“尖兵”“领雁”攻关计划中设立中医药专项,围绕中医药防治重大疾病、中药新药研发、中医经典名方和中药关键技术装备等重点领域,每年滚动部署实施重大科技攻关项目 10 项以上,力争形成一批标志性成果。支持中药领域龙头企业做大做强,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以及科研院所协同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在省科学技术奖的学科分组设立中医药组,加强中医药领域科技成果的遴选和转化。(省科技厅)10. 加快中医药创新平台建设 。推进浙江省中医重大疫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加快构建中医领域临床研究协同创新网络。推动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企业研究院等集聚创新资源、提升创新能力,支持中药领域领军型企业在浙江设立研发中心。完善“政企产学研用”一体化创新模式,围绕网上技术市场 3.0 版建设,加快中药技术成果转化应用。(省科技厅、省发展改革委)(四)提升中药产业质量和标准水平11. 强化道地资源保护。完善道地资源保护名录,开展珍稀

 7濒危资源保育、种子种苗繁育,推进大盘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华东药用植物种质资源库建设,推动种质资源普查技术规范化,建立种质资源标准化、数字化共享平台,打造“中药数库”。到 2024 年,建成 30 个中药材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建立 20 种珍稀濒危药材保育技术、10 个中药资源保护圃,完成 200 种资源信息数字化。(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林业局、省科技厅、省药监局)12. 完善 “ 浙产中药 ” 标准体系 。推动《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浙江省中药配方颗粒管理细则》《中药自动化煎制系统规范》《关于改革完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管理的若干实施意见》贯彻实施。(省药监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医保局)制定浙江省医疗机构中药饮片验收规格等级标准。(省中医药管理局)推进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团体标准等制(修)订,推进互联网+中药代煎服务等标准化试点项目建设。到 2024年,完成 10 个以上高水平浙产道地药材标准,力争完成国际标准 2 个;制(修)订“浙产中药”生产技术规范 30 个、道地药材(饮片)标准 25 个。(省药监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中医药管理局)13. 强化全流程质量监管 。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加快推动药品安全智慧监管“黑匣子”应用建设和诚信体系建设,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省药监局)出台《浙江省规范中药

 8饮片生产企业采购产地趁鲜加工中药材指导意见》,支持中药饮片生产企业采购产地趁鲜加工中药材用于中药饮片生产。(省药监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市场监管局、省中医药管理局)加强中药追溯体系建设,加强第三方质量检测平台建设,提升中药材和饮片检验能力。到 2024 年,建设 15 个浙产道地药材全程质量追溯管理体系,并作为中药饮片优质优价的重要依据,探索建立“区域煎药中心”“一站式”智能药事服务及其质量追溯体系,制定中药饮片代煎服务质量管理规范,规范中药饮片代煎行为,明确各方主体责任落实,研究出台中药代煎业务药品质量管理相关标准。(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农业农村厅、省林业局、省市场监管局、省药监局)14. 加强中药知识产权保护 。研究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成果转化机制,推进处方、秘方、诊疗技术的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开展地理标志专项保护行动,加强中医药领域的专利、商标、地理标志、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综合保护。(省中医药管理局、省市场监管局、省司法厅)四、保障措施(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运用省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完善跨部门协同协作机制。(省中医药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制定年度推动中药产业发展重点工作清单。(省经信厅)发挥行业协会、学会、产业联盟等社会组织作用,组建省级中

 9药产业专家咨询委员会。(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卫生健康委、省药监局)(二)健全政策保障。全面落实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实施生命健康重大科技专项,鼓励中药新药研发企业积极申报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产业链协同创新项目、生产方式转型示范项目计划,对符合条件的重点予以支持。(省经信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税务局)

 支持各地积极发挥产业基金引导作用,撬动社会资本加大对中药企业的股权投资力度。鼓励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对单户担保、再担保金额在 1000 万元以下的中药企业提供融资增信服务,平均担保费率保持在 1%以下。支持推动中药企业园区贷、集合债、科创债等金融产品创新,鼓励担保机构提供增信。(省财政厅、省地方金融监管局、浙江银保监局)推动中药材种植、价格保险、农业设施等保险扩面增量,探索发展商业保险产品。(浙江银保监局、省农业农村厅)推动医疗机构建立以质量确定采购价格机制,及时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饮片、中药制剂等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建立价格动态调整机制,分批将符合条件的中药配方颗粒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将煎药费等纳入医保个人账户历年资金支付范围。探索中药饮片通过省级药品集中采购平台阳光挂网采购工作,促进交易公开透明。(省医保局、省卫生健康委、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

 10(三)强化人才支撑。依托我省各类人才培养计划,对符合条件的中药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和团队予以支持。(省委人才办、省科技厅、省人力社保厅)深入实施浙派工匠(药材)等培育项目,支持建设一批中医基础类、经典类、疫病防治类和中药炮制类、鉴定类、制剂类等学科,培养跨学科复合人才。深入实施“杏林工程”“岐黄使者”培育项目,推进中药炮制工、药物制剂工等职业(工种)技能人才的培养及等级认定,对接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组织开展好中药传统技能省级竞赛,支持浙江中医药大学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支持浙江药科职业大学建设一流医药类应用型职业本科大学,建设中医药高峰学科。(省人力社保厅、省教育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制定《浙江省非中医类别医师学习中医管理规定》,非中医类别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并考核合格后允许开具中药饮片处方。(省中医药管理局)(四)营造良好氛围。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推动中医药文化传承和交流融合。(省委宣传部)支持举办中药产业发展大会、中药材交易博览会,提高“浙产中药”产业品牌影响力和市场认可度。(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省药监局)逐步建立符合我省实际的中药产业统计目标和指标体系,发布全省中药产业年度报告。(省经信厅、省农业农村厅、省中医药管理局)

篇五: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 方案

  为深入贯彻落实 XXXX 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一系列重要论述,推进我省中医药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施中医药强省战略,促进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方案。

 一、加强中医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健全评价和绩效考核制度。重点建设有示范带动作用的省级中医类医院,创建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强市(州)中医类医院建设,建设省级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加强县(市、区、特区)中医类医院建设,30 万以上人口的县级中医类医院全部达到二级甲等以上中医类医院水平。加强综合医院、妇幼保健院和专科医院的中医科建设。鼓励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到 2022 年,县级及以上人民政府建成 1 所独立建制的公立中医类医院,政府举办的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和有条件的专科医院设置中医科室,配备中药房和中医床位,其他医疗机构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

 (二)筑牢基层中医药服务 阵地。到 2022 年,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村卫生

 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扩大农村订单定向免费培养中医专业医学生规模,在全科医生特设岗位计划中积极招收中医医师,鼓励实行中医药人员“县管乡用”,鼓励退休中医医师到基层提供服务,保证每个乡镇(社区服务中心)至少有 1-2 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放宽长期服务基层的中医医师职称晋升条件,鼓励中医医联体、县乡中医药服务一体化、医师多点执业等工作,健全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机制,加强中医适宜技术培训,稳定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

 (三)加强中医药信息化建设。加强省中医药数据中心建设,运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区块链技术,实施“互联网+中医药”行动计划,促进中医药各领域与互联网全面整合,发展中医远程医疗、移动医疗、智慧医疗。利用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提供在线预约诊疗、候诊提醒、划价缴费、诊疗报告查询、药品配送等便捷服务,不断提升中医药信息化服务能力和水平。加强中医药信息安全防护。所有二级甲等中医类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达 3 级以上水平,三级中医类医院电子病历评级达 4 级以上水平。

 二、发挥中医药服务显著优势

 (四)彰显中医药在疾病治疗中的独特优势。实施中医临床优势培育工程,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科、妇科、针灸、推拿以及心脑血管病、肾病、周围血管病等专科专病诊

 疗,争取新增一批国家级、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和一批重点专科培育项目。推动市、县两级中医类医院开展重点专科建设,形成省、市、县三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群。着力推进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质增效”工程,提高县级中医类医院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优势病种诊治和综合服务能力。筛选发布一批中医治疗优势病种、适宜技术和疗效独特的中药品种。大力推广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推动贵州省中医药循证医学中心和中医经典病房建设。

 (五)增强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中的作用。在推进健康贵州建设中实施“中医四季养生行动”。扩大中医药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中的范围,加强重点人群中医药健康服务管理。在重点人群和慢性病患者中推广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推出一批运动保健养生项目及相关产品,推进中医治未病理念融入人民群众健康生活。加强中医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西医医院中医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中医馆开展治未病工作。

 (六)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推动中医类医院康复科和中医特色康复医院建设,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开展中医康复服务。探索建立二级以上中医类医院与社区康复机构双向转诊机制,在社区康复机构推广适宜中医康复技术。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结合,支持中医康复技能人才的

 培养。研发、推广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中医特色突出的康复辅助器具。探索开展中医家庭病床康复服务。

 (七)发挥中医药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作用。完善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管理体系和院前急救体系。加强县级以上中医类医院急诊急救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参与应急救治、疑难疾病和重大传染病防治能力。建立县级以上公立中医类医院独立传染病区及 ICU、呼吸、生物安全实验室等科室建设与运行保障机制。建立重大疫情中医药人群预防和早期介入治疗机制,健全中西医结合体制机制。建设省、市、县三级中医药应急基地和应急队伍,加强中医药应急能力建设。强化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培养中医急诊、重症、感染专业技术人才,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中医疫病防治队伍。二甲以上中医类医院急诊、重症、感染病房达到建设标准,并取得二级以上生物安全实验室资质。

 三、提升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水平

 (八)加强中药材资源保护和质量提升。设立省财政专项资金,实施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

 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道地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制定发布‘黔药’目录,保障道地药材有序开发、永续利用。制定奖补办法,支持省内道地药材产地组建产业联盟,加快“定制药园”基地建设,把贵州建设成为国内外排名前列的优质中药材原料供应基地。建立中药材、中药饮片全链条质量追溯体系,加强中药全产业链的有效监管;建设

 省级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平台。到 2022 年,基本建立黔产道地药材生产加工流通技术地方标准体系、质量等级评价制度。

 (九)完善中药注册管理和质量安全监管。改革完善中药审评审批机制,促进中药新药研发和产业发展。制定省级经典名方、民族、民间验方目录,推动成果转化。支持医疗机构应用传统工艺配制中药制剂,支持在专科协作、对口帮扶、医联体、医共体等体系中以及突发疫情时期按规范调剂使用中药制剂。三级甲等中医类医院全部建成示范性中药制剂中心。完善贵州省中药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对中药生产、流通、使用等单位和环节的监督检查,对发现的违法行为坚决查处。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参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院建设,加快省、市两级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机构人员职业化、专业化建设。落实中药生产企业主体责任,着力推进中药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

 (十)促进中医药产业融合发展。推进中药制造业转型升级示范引领工程,逐步形成大型中药企业集团和产业集群。壮大培育中药大品种和驰名商标,打造“黔药”品牌。制定中药材流通体系建设规划,在中药材主产区、大宗药材集散地和交通物流中心,建设具有分拣、加工和电子化结算等功能的产地型中药材加工分拣场所或仓储物流中心,支持发展中药材跨境

 电子商务。推进黔药炮制与加工技术提升,鼓励各级探索适合自身经济发展的中药材加工企业形式。建设贵州省中医药知识产权保护与科创中心,推动中医药产品研发创新。建立医疗机构中药制剂研发生产中心,引导企业针对中医优势病种,创制一批临床价值大、规模效益明显的中药新品种。加大中成药二次开发力度,培育一批具有强大竞争力的名方大药。以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为依托,实施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科技创业者行动,促进中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 十一) ) 推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发展。打造“中国中医药康养之都”品牌。做实黔东南国家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和贵州遵义市桃花江健康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创建一批中医药康养旅游基地(项目),推出一批中医药康养旅游精品线路。鼓励社会资本兴办医康养结合机构,培育一批技术成熟、服务规范、信誉良好的中医康养保健集团或连锁机构。鼓励商业保险机构开发与中医药健康管理相关的保险产品。鼓励开展药膳、食疗等研究、开发和利用以及中医药保健品、化妆品、保健器械等商品开发。

 四、着力建设中医药人才队伍

 (十二)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医药人才医教协同培养机制,引导医疗机构不断完善适应中医药人才成长的人才培养环境。建立健全院校教育、毕业后教育、继续教育有机衔接以及师承教育贯穿始终的中医药人才终生教育制度。落实省政

 府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共建贵州中医药大学协议,全面促进贵州中医药教育体系各项改革,优化专业结构和学科设置,大力提升中医药教育水平。建立省级西学中人才培训基地,鼓励西医学习中医,允许非中医类别临床类别医师通过考核后提供中医服务,参加中西医结合职称评聘。各市(州)结合实际成立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中心),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药职业培训,支持职业院校开设中医、中药、中医护理、民族医药、中医药产业、康复保健等专业,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

 (十三)优化人才成长途径。继续实施国家和省级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项目,培养一批中医药传承人才。实施黔医人才计划,重点培育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重点实验室、研究室学术带头人。加强人才引进和引智工作,引进外省中医药专家在我省建立工作室和研究室,支持院士、国医大师后备人才团队建设,持续推进省名中医、市名中医等高层次人才建设。培养中青年中医药人才,作为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后备队伍。健全与职称晋升、评优评先等方面挂钩的中医师承制度、继续教育制度。开展中医药文化传承、对外合作等专项人才培养项目,培养中药材种植、中药炮制、中医药健康服务等方面技能人才。完善确有专长人员考核办法实施细则,发掘和保护民族民间中医药人才。

 (十四)完善中医药人才激励机制。进一步推进薪酬制度改革,允许医疗卫生机构突破现行事业单位工资调控水平,允

 许医疗服务收入扣除成本并按规定提取各项基金后主要用于人员奖励。探索建立符合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的评价体系,逐步建立符合中医药不同岗位要求的人才标准。积极申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抓好省级名中医评选,推动市级名中医评选,建立完善中青年中医药优秀人才激励政策,促进优秀中医药人才成长。落实基层医疗卫生人才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将每年的中医药人才引进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引导优秀人才到基层服务。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对在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做出突出成绩的组织和个人给予表彰奖励。

 五、推动中医药继承开放创 新

 (十五)加强中医药传承保护研究。加强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加大中药院内制剂和名老中医验方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建立贵州省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数据库、保护名录和保护制度,支持贵州中医药大学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分中心开展相关工作。加强院士工作站、国医大师工作室、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建设和流派工作室建设,系统研究名老中医药专家的学术思想、临床经验和技术专长,著书立说,加以传承;新建一批院士工作站、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工作室和基层名中医药专家工作室。推动中药炮制技术传承基地建设,系统研究中药专家技术经验;加强中医临床诊疗技术、养生保健技术、康复技术筛选,完善中医医疗技术目录及技术操作规范。

 (十六)推进中医药开发利用和创新发展。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科技创新体系、评价体系和管理体系,整合中医药科技资源,完善中医药科研专项制度,建设一批科研支撑平台。加大对重大疑难疾病、重大传染病防治的联合攻关和对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中医药防治研究,形成一批重大产品和技术成果。提升省、市级中医类医院科研能力,建成一批中医临床研究基地。鼓励中医药企业与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中医类医院等深度合作,建设产学研医相结合的中医医疗产品创新平台。加强中药衍生品的开发和中医特色诊疗设备、中医健身器械的研发,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药功能性食品和用品、中医药医疗器械产品和技术。

 。

 (十七)促进民族医药加速发展。加强民族医疗机构建设,推动贵州省苗医医院建设,支持民族地区建设民族医医院,发展民族医药特色专科。鼓励社会力量举办民族医医疗机构。发展民族医药特色教育。推进民族医药研发创新。加强民族医药传承保护、理论探索、临床研究。加强民族药标准建设,提高民族药质量,提升民族药品牌形象,不断推进民族医药出山出海。

 (十八)传承 弘扬中医药文化。将中医药文化纳入我省文化发展专项规划。鼓励中医药文化创意开发,各地设立中医药文化创意园区,支持举办中医药文化交流活动,支持中医药文化的发掘、保护、传承。建设一批国家、省级、市级中医药文

 化宣传基地,支持中医药博物馆建设,申报一批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中医药文化遗产认定、记录、建档等工作。深入开展中医中药中国行活动,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新媒体平台建设,推进中医药文化进校园、进课堂。促进中医药与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旅游餐饮、体育演艺等有效融合,开发科学易懂、贴近生活的中医药文化科普创意产品和文化精品,将中医药文化融入群众生活。培育一批中医药产品知名品牌和企业,逐步形成中医药文化产业链。新闻单位要加大对中医药文化宣传力度,营造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社会氛围。

 (十九)推进中医药开放发展。积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等对外开放发展政策,推进多层次、多领域的中医药国际交流合作。支持海外学生来我省留学,接受短期培训和临床实习。培育一批专业化、国际化程...

篇六: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阳市、贵安新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方案 (征求意见稿)

 为深入贯彻落实全国中医药大会及贵州省中医药大会精神,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把贵阳市建设成为中医药强市,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共贵州省委 贵州省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文件精神,结合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医药发展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思路和目标

 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和视察贵州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党中央、国务院振兴中医药的重大战略及省委、省政府加快中医药发展和“强省会”的决策部署,坚持以人为本、中西医并重、深化改革、统筹协同、依法治理等基本原则,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以维护和促进人民群众健康为目的,以建成中医药强市为目标,以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为抓手,以完善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为重点,强化人才及科技支撑,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健康贵阳-贵安建设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到 2025 年,基本建成稳定适效型的中医药传承创新制度体系,打造“中医药政策创新、中医药标准化、中医治未

 病、中医健康服务、中医药产业化”五个体系,构建“互联网+中医药服务、中医药数智科技、中医药产业创新”三大类平台,初步形成名中医集聚、中医药文化影响力和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的发展格局,中医药“五种资源”优势和“六位一体”作用充分发挥,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走在全省前列,在国内外有一定知名度。

 二、主要工作与重点任务

 (一)做大做强中医药健康产业 1. 大力发展中药材种植养殖。加强中药材种植养殖及道地中药材优良品种选育繁育研究,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推进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和林下种植,强化中药材产地初加工水平。鼓励中药材种植企业、销售企业及加工企业紧密合作,引导农户参与中药材种植、加工及发展药旅融合新业态,以企业+基地+科研+农户的方式“定单式”设立“定制药园”,构建中药材产销对接新型发展模式,畅通中药产销渠道,提升“黔药”品牌影响力和竞争力,助推中医药健康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

 (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排在第一的为牵头单位,下同)

 2. 打造“贵阳- - 贵安国际中医药港”。争取先行先试中医药跨境流通、审批认证等绿色通道。支持乌当区、南明区、贵安新区等区域中医药产业集群发展,推动我省中医药产业做大做强,打造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医药龙头企业和研

 发平台。5 年内,引进和培育一批 100 亿市值以上知名中医药企业,争取建成“贵阳-贵安国际中医药港”雏形,实现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 市投资促进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3. 支持中医药产业园建设。支持乌当区建设贵州中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园,充分发挥贵州省中药材特色优势,整合全省中药产业发展资源,汇聚国际国内和全省中药生产、加工、科研等知名企业,以资源化、集群化、融合化、国际化为导向,打造形成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构建中药精深加工、研发孵化、检测认证、文化交流、康养旅游的全产业链条,促进中药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服务辐射带动全省中药种植加工流通交易产业迅速壮大,振兴贵州民族药业,全面提高全省中医药发展水平。

 (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生健康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4. 加强中医药示范单位建设。支持南明区积极创建“贵州省中医药服务综合示范区”,打造专业化、智慧化、系统化的全国“道地黔药”集散市场和中医药商贸集散交割中心,依托贵州中药材(大健康)电商交易平台,建成服务于全产业链智慧贸易的“云上药市”。鼓励中医药企业充分发挥贵阳市、贵安新区生态、气候、旅游优势资源,发展山地康养

 旅游,打造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医药产业特色项目,争创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区、示范基地、示范项目,推动中医药与大健康、旅游产业融合发展。到 2025 年,争取建成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核心区。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文化旅游局、市林业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5. 推动中医药新药创制及制剂发展。支持中药企业探索适合中药特点的新药开发模式,推动重大新药创制。发展中药院内传统制剂,积极争取国家、省相关部门支持贵阳先行先试中药院内制剂跨区域共享使用,鼓励各中医医疗机构研发院内中药制剂、开展特色临方炮制;促进中医药非遗和学术流派保护和发展,做好名老中医验方药剂保护传承,加大院内制剂研发;支持医疗机构与第三方制剂室、药企加工配制中药制剂,促进中医药科研成果、院内制剂的商品化和产业化转化。允许城市基层具备中药材知识和识别能力的中医执业医师或确有专长人员,在执业活动中根据临床需要依法自制市场上没有供应的中药饮片。到 2025 年力争建成市级标准化中医药制剂中心 1-2 个。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6. 加强中药质量安全监管。完善中药安全监测体系,加大对中药生产流通、使用等环节的监督查处。严厉打击中成药非法添加化学品违法行为。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参与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哨点医院建设。着力推进中药企业

 诚信体系建设,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新型监管机制。

 (责任单位: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市卫生健康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二)完善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 7. 健全中医药管理 体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有关规定建立健全中医药管理体系,各地要明确承担中医药管理职能的机构,合理配置人员力量。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8. 完善中医药服务体系。健全完善以市中医医院为龙头、各区(市、县)中医医院为骨干、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服务为枢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为网底、社会办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体系。到 2022 年,按照三级中医医院标准基本建成市级中医医院;基本实现每个区(市、县)建成 1 所二级公立中医医院,力争把息烽县中医医院、清镇市中医医院和开阳县中西医结合医院升级为三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花溪区中医院升级为二级甲等中医院;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 1 名中医类执业(助理)医师执业;所有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到 2025 年,中医药发展政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市、县、乡、村四级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中医药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参与公共卫生应急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服务 “三个 100%”(100%的家庭医生团队可提供

 中医治未病服务,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药综合服务区,100%的村卫生室、社区卫生服务站能提供中医药服务)。支持探索中医慢性病管理“防—控—管—治—护”五位一体新模式创新。各级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设置标准化的中医药科室,深化中西医协作。全面提升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医药服务能力,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委编办、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市生态环境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9. 构建中医治未病服务网络。建立市级中医治未病培训中心,打造市级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示范点,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治未病服务网络。丰富中医养生保健服务内涵,将治未病服务融入基层健康管理、家庭医生签约等服务内容,推动建立覆盖全生命周期中医治未病服务体系。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民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10. . 构建中医医养结合新模式 。发挥中医在养老和安宁疗护中的优势,利用 PPP 等模式推动中医药医疗、中医健康养生养老产业发展,探索建立中医医养结合新模式。

 (责任)

 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民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三)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 11. 实施中医药人才黔医雁翔工 程。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和引进,加强中医类医疗机构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及中医药临床科研领军人才培养,选派优秀中医药青年到省内外知名度高、服务能力强的中医医疗机构交流学习,重点

 培育一批中医药重点学科、重点专科学术带头人。支持开办中医药高等职业院校,支持有条件的高等院校开设中医药学及相关专业,培养各类中医药人才。鼓励各级各类中医医疗机构大力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充实中医药人才队伍。大力推进中医药传承人才培养工程,5 年内培养不少于 200 名本土优秀中医药骨干人才,补助经费纳入市卫生健康局年度部门预算。

 (责任单位:

 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教育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12. 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培训。加大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力度,新进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中医临床医师全部接受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严格管理和考核,提高培训质量。强化以全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中医类全科医生(含助理)培养。加强基层中医药人员理论及技能培训,依托贵阳市、贵安新区中医药人才培训基地,分批次集中开展中医适宜技术及中医骨干人才培训,5年内培训 10000 人次。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各区〈市 、县〉人民政府)

 13. 加强中医师承人才培养。加强贵阳贵安中医师承标准化建设,建立与职称评审、评优评先等挂钩的高年资中医师带徒制度。搭建市、县两级数字化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平台,5 年内建设 10 个市级名老中医工作室,20 个县级名老中医工作室,补助经费纳入市卫生健康局年度部门预算。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14. 实施中医全科医师 成长 计划。按照国家和省开展中医全科医师的培训计划,给予贵阳贵安培训人员经费补助,补助标准按 1:1 配比,力争到 2025 年实现每个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至少有 1 名中医全科医师执业。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四)强化中医医疗服务能力建设 15. 推动中医药学科建设上水平。创建国家区域中医医疗中心,建设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工程项目,加强市县两级中医类医院重点学科建设,大力引进中医“三名(名医、名科、名院)工程”团队,建立一批市级中医质控中心,相关工作经费纳入市卫生健康局年度部门预算,由市卫生健康局实行规模总控下的竞争性分配。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

 16.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落实基层中医药服 务能力提升计划,实现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全覆盖。优选建设一批基层中医药服务示范点,组建一批中医药专科联盟,带动基层中医药资源共享和均衡化发展。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推广使用中医药适宜技术,加强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的中医药健康管理。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17. 促进民营中医医疗机构健康发展。落实“放管服”

 各项政策,进一步放宽相关审批准入,建立部门间联动机制,强化部门间信息共享。积极支持社会力量深入中医专科医疗服务领域,优先举办儿科、妇科、外科、骨伤、肿瘤、肛肠等非营利中医专科医院。鼓励中医医师多点执业及在不同类型、不同层级的医疗机构间流动。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18. 推进中医药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智能化为手段,促进中医药健康服务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和机制创新。利用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的优势,结合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医疗健康”和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构建贵阳贵安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平台,实现面向全市中医医疗机构中医专项医疗服务数据的汇聚和共享。依托市人口健康信息云,建设中医药综合管理平台,并实现信息互联互通。推进 5G 中医药健康基础信息大数据库建设及人工智能机器人开发应用,推进智慧中医院、互联网中医院、智慧共享中药房和中医治未病健康管理平台建设,实现中医临床优质资源共享和远程服务。支持智慧医疗健康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培育医疗服务及健康产业发展引擎。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市大数据局、市发展改革委,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五)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 19. 加强中医临床重点专科建设。以中医类医院中医治未病、康复、针灸、推拿、骨伤、肛肠、老年病、妇科、儿科等中医特色优势专科(专病)为重点,推动重点专科(专病)

 建设,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中的主导作用及防治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重大疾病、新发传染病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价值作用,提升中医药特色康复能力,提高中医类医院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服务能力。5 年内力争创建国家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1-2 个,新增省级中医临床重点专科 10 个。

 (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局、市财政局,各区〈市、县〉人民政府)

 20. 加强中医医疗机构应急体系建设。建立中医药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网络和应急救治工作长效机制,加强公共卫生中医药健康管理能力建设,提高中医药应急救治和重大...

篇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印发《上海市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 沪医保医管发〔2021〕34 号 各区医疗保障局、卫生健康委,各市级医疗机构:

 为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支持作用,鼓励上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支持上海市申请创建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现将《上海市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若干措施》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特此通知。

 上海市医疗保障局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 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 2021 年 9 月 26 日

 上海市医保支持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若干措施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上海市中医药条例》和《中共上海市委 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等要求,充分发挥医疗保障的支持作用,鼓励上海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服务健康上海建设,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就医需求,现就医疗保障支持中医药发展制定以下政策措施。

 一、建立中医药参与重大疫情防治保障机制 (一)重视发挥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的独特作用,建立完善符合疫情防治诊疗规范的中医药费用纳入医保支付的机制。推进重大疫情下中西医协同防治,确保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落实到位,促进整体救治水平提高。

 二、支持中医类医疗机构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

 (二)鼓励中医药特色发展,医疗机构区域规划布局适当向中医类医疗机构倾斜,对特色优势明显,经营规范的中医专科医院和中医门诊部优先纳入医保定点协议管理。

 (三)鼓励中医类医疗机构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创新中医药慢性病管理服务模式,将符合规定的“互联网+”中医医疗服务复诊诊察费和开具处方发生的药品费纳入医保支付范围,促进“互联网+医保+医疗+医药”一体化发展,提高中医医疗资源可及性和服务整体效率。

 (四)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各级中医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异地住院联网结算和门诊费用跨省直接结算范围,提升中医类医疗机构区域辐射力和影响力。

 (五)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名医特需服务,与商业健康保险合作,创新商业保险支付模式,促进中医药优秀学术思想和有效临床经验传承。

 (六)支持具有中医药健康养老特色的医养结合机构发展,推动构建中医医养结合服务网络,促进中医药与医养结合产业融合发展。

 三、优化中医服务价格管理,探索中药饮片优质优价 (七)建立中医药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稳妥有序调整中医药服务价格,重点支持推拿、骨伤手法、针灸、中医外科、中医特殊疗法等体现中医技术劳务价值的中医药服务项目。

 (八)鼓励中医机构创新中医医疗服务,加快中医药新技术、新项目的审批立项和定价,将符合规定的适宜技术纳入医保基金支付范围。支持应用中医四诊客观化、现代中医药新技术和新设备的医疗服务项目,引导中医类医疗机构的特色定位和内涵发展。

 (九)扶持体现名医名家技术价值的中医医疗服务,对基于海派中医流派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技术、国家级和市级名中医临证经验的中医药特色技术和方法,优先立项,合理定价。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服务,丰富中医特色鲜明、干预效果明确的中医“治未病”特色医疗项目。

 (十)加快推进基于质量分级标准的中药饮片优质优价体系建设,试点开展道地药材全流程追溯工作,完

 善相关价格与采购政策,激励和保障优质中药材的提供。支持特色中药药事服务,鼓励体现中医药个性化治疗特点的丸、散、膏剂等院内中药剂型的开发和应用,支持开展基于传统特色的饮片临方炮制药事服务项目。

 (十一)完善中药招标采购管理机制,将中药饮片纳入“阳光平台”,鼓励生产、流通企业和医药机构平台信息共享、公平公正交易。探索中成药区域价格联动机制,鼓励并规范医疗机构中成药集中议价采购。

 四、完善符合中医药特点的医保支付机制 (十二)鼓励中药饮片、医疗机构中药制剂、中成药合理使用。根据本市基金承受能力和临床需要,持续将符合条件的医疗机构中药制剂和中药饮片,纳入本市医保支付范围,参照甲类药品支付,进一步减轻群众负担。

 (十三)做好定点医药机构采购和使用国家谈判药品中的中成药工作,将国家谈判中成药供应、使用纳入监测评估,提高参保人员用药保障水平,促进临床技术进步。

 (十四)分批遴选中医优势明显、治疗路径清晰、费用明确的中医优势病种,合理确定付费标准,引导中西医同病同效同价,推动中医优势病种单病种付费。

 (十五)推进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支付方式改革,完善与国际疾病分类相衔接的中医病证分类等编码体系,积极探索中医药特色病种(组)在 DRG、DIP 等支付方式改革中的应用,支持具有同等疗效中医药特色病种(组)的合理支付补偿,建立健全医疗机构提供适宜中医药服务与医保支付挂钩的正向激励机制。

 (十六)支持“区域+专科”中医医联体与区级中医、中西医结合医院建设,鼓励在基层医疗机构使用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完善中医相关技术规范,提高居民获得中医药特色服务的可及性。

 五、强化医保基金监管 (十七)各类办医主体要加强指导,增强定点中医类医疗机构自我管理能力,强化中医类医疗机构主体责任,按规定配齐配强医保管理人员,引导和督促定点中医类医疗机构落实中医药管理规范和技术操作规程,规范医师诊疗行为。

 (十八)全面提升中医类医疗机构信息化水平,进一步完善适应中医药服务特点的医保智能监控规则库和知识库,推动医保智能监控应用,实现事前提醒、事中预警、事后审核的全过程监管。

 (十九)市、区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定点中医类医疗机构相关服务的监督检查和质控检查。市、区医保部门要会同公安、卫生健康行政部门严厉打击欺诈骗保行为,对违法违规行为依法予以严肃处理,保障医保基金安全有效使用。

篇八: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我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情况的调查报告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促进我区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根据区人大常委会2021 年工作安排,区人大常委会于 9 月初启动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专题调研,调研组深入区级医院、镇街相关医疗机构、中药材种植基地等,详细了解我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开展情况。现将调查情况汇总如下。

 一、我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的主要做法及成效 全区共有中医类别医院 3 所,其中公立中医医院 1 所,社会办中医医院 2 所;街道卫生服务中心 5 所,镇(中心)卫生院 23 所;村卫生室 558 个,乡村医生 575 人;社会办医248 个,其中中医诊所 81 家、中医备案诊所 8 家;共有执业(助理)医师 2110 人,其中中医执业(助理)医师 722 人,占医师总数的 34.2%;全区共有全科医生(助理全科)298人,注册中医全科(助理全科)75 人,占全科医师总数的 32.2%。2020 年全区总处方数 840244 张,中医药处方数 376785 张,占比 44.84%;中药饮片总处方数 62378 张,占总处方数 7.42%。

 (一)强化组织领导,中医药管理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区委、区政府高度重视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工作,把中医药工作纳入政府工作目标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制定《铜

 梁区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实施方案》等文件,并召开中医药工作会议,专题部署年内工作任务,统筹推进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成立由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为组长,区政府副区长为副组长,区政府办、区卫生健康委、区财政局、区人力社保局等 25 个单位相关负责人为成员的铜梁区中医药工作联席会议协调机构,统筹全区中医药各项工作,协调解决中医药事业发展中存在的重大问题,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强化财政保障,2021 年区财政统筹安排资金 19493 万元,用于中医院迁建、促进中医医疗服务与保障能力提升、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名中医药重点学科和名医工作室建设、夯实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建设等项目。

 (二)强化基础建设,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一是中医药服务机构建设日益完善。充分发挥区中医院中医药特色优势,建立健全体现中医药特点的现代医院管理制度,不断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拥有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 1个、农村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专科 3 个,重庆市中医药重点学科 2 个、中医药重点专科 3 个;2020 年运用中医技术 75 项,开展中医药适宜技术 60 余项,应用病例 32 万余人次,中药饮片处方占比为 30.38%,全院门诊中医治疗率 71.23%,中药饮片、中成药辩证论治准确率 100%。区人民医院和区妇幼保健院中医药科室建设不断加强,两家医院均建设中医药临床科室,设置了中医妇科和中医儿科,建设具有浓厚中医文

 化氛围的中医馆;支持社会力量举办中医医疗机构,充分挖掘和发挥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色与优势,努力为群众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二是基层中医药服务阵地不断夯实。全区 28 所基层医疗机构中医馆全覆盖,其中,市级精品中医馆 4 个,配备了中医设施设备,中医医师 195 人。村卫生室均能提供中医药服务,中医人员占比 79.5%。三是中医药信息化建设稳步推进。实施“互联网+中医药健康服务”行动,依托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完善以中医电子病历、电子处方等为重点的主题数据库。认真做好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业务应用工作,全区 28 个基层医疗单位中医科或中医馆医生已全部注册接入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并开展远程会诊业务、书写中医电子病历、使用中医辩证诊治开具处方、使用知识库查询浏览名医名案等。

 (三)强化人才培养,促进中医药传承与创新发展。一是强化中医药人才引进和培养。出台《重庆市铜梁区引进和培养优秀卫生人才实施办法(试行)》,发布《铜梁区引进高层次(急需紧缺)医疗卫生人才的公告》,加强对紧缺实用型医药卫生人才引进工作。推进中医药师承培训和确有专长医师资格考试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中医师承人员 27 名,其中 4 名已通过出师考核;中医师带徒学生 12 名,指导老师 8 名。发挥区中医院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博士后工作站作用,培养专科型、学术型人才,提高医务人

 员的中医药技术水平,截至目前,规培基地共招收学员 172名,协同培训 26 名学员。做好 1258 名非中医类别医师中医药知识培训考核工作,促进中药饮片、中成药临床合理化应用。二是加强中医药传承和文化传播。持续推进名中医培养和名医工作室建设,深化国医大师李佃贵学术传承工作室、全国名中医郭剑华传承工作室、汪克敏全国基层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以及区内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和推广工作,每季度加强对工作开展情况督查,确保按时完成各项带教工作。定期举办中医经典竞赛,加强中医典型案例点评,将经典学习、案例整理作为中医药人才评选推荐的重要参考。支持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研讨活动,推进中医药学术整理、融合。广泛开展中医药文化主题宣传系列活动、医务人员中医药技能竞赛、中医“五进”等,提高百姓的认知度与参与性。开展中医药文化进校园工作,进一步传承优秀文化,弘扬中医国粹,提升自身中医药健康素养。

 三是加强中医药科研创新。积极推动中医特色专科、重要学科、重点专科建设工作,加强区中医院骨伤学、康复科、心病学的建设,并积极开展市级中医药科研项目申报和研究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共有国家级和市级重点(特色)专科(学科)共 24 个,其中中医类 10 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 2 个。区中医院市厅局级及以上科研项目成功立项 21 项(含省部级 8 项),区级科研项目成功立项 77 项,共发表学术论文 110 篇,学

 术著作 12 部,“一种骨科髓内钉尾帽及改锥”等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10 项,“一种医疗用脊椎矫正设备”等国家发明专利 2 项,共有区级临床重点专科 2 个,区级特色科室建设项目 1 个。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中医药独特优势发挥不明显。一是医生运用中医学诊疗的主动性不够。由于中医药人员主动运用中医药诊疗技术开展临床诊疗工作的主观意识不强、中医诊疗技术整体水平不高,由此造成中医药使用率不高,中医药特色优势发挥不显著,在当前情况下,做大做强中医药,突出特色优势、提高临床疗效还任重而道远。二是重点专科建设不足。区中医院骨科、康复科、心病科虽为我区中医名科,但其影响力仍显不足、知名度不高。同时,在对外交流以及与高等院校合作方面缺乏实质性、深度性。三是基层中医馆建设仍需加强。虽然 28 个镇街卫生院均按要求建立了中医馆,市级精品中医馆有 4 个,但从诊疗方式来看,主要是以推拿、针灸为主的中医药服务,且多数镇街存在中医药人才匮乏、编制不足、人员难以留住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不能很好地发挥镇街一级中医馆的作用,为基层群众服务。

 (二)中医药技术传承还不够。一是名中医传承工作室建设数量较少。全区仅有名中医工作室 5 个,不利于中医传承

 与发展。二是未有效建立“师带徒”制度,使中医药的精髓和火种传承受到一定局限。三是基层医生进行中医药培训仍不够。开展集中培训较多,顶岗培训、跟师实习机会较少,镇街卫生院医生进行中医诊疗的能力仍显不足。四是在对中医药文化宣传推广上还有一定差距,部分群众认为西医治疗能够取得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中医见效较慢,说明中医药文化传播不够到位,群众对中医药认知上有一定偏差。

 (三)配套政策还不够优化。一是中医药高级人才引进困难。目前存在中医药人才缺乏问题,以区中医院为例,中医医生占比为 57.88%,高级中医药人才更是寥寥无几,全区无国家级、市级名中医、高端中医科研人才及学科带头人,中医人才链出现断裂,老、中、青衔接不上,现有医药人才引进政策下,引进高级中医药人才更是难上加难,造成我区中医药后备力量严重缺乏。二是相应的医保报销政策未实现同步配套。目前中医药诊疗项目的医保报销范围受到诸多限制,中药颗粒、免煎颗粒不能报销,大部分中成药未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范围;中医院院内中药制剂仅有 6 种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三是中医特色康复项目与现有医保政策相冲突。政策规定中医技术住院期间不超 6 项,但实际执行将非中医技术纳入中医技术(如:现代康复技术),传统的康复技术与现代的康复技术相结合,可加速患者的康复,减少复发的机率,

 若按目前医保政策执行,则减少了中医技术使用项目,使中医技术开展受到一定限制,不利于中医健康发展。

 (四)中药材产业不够壮大。一是规模优势不突出。全区中药材种植虽然涉及 18 个镇街,种植总面积共计 1.51 万亩,但除艾草、枳壳、使君子、佛手外,其它中药材种植面积规模小,存在小、散、弱的情况。二是品牌优势不明显。全区中药材品牌薄弱,缺乏道地药材作为品牌支撑,现有品种也未形成营销合力,整体知名度不高,各自为战,市场推广力不强。三是加工能力不足。主要以原产品、初加工为主,未形成加工配套产业,没有精深加工产品,影响产品价值提升。比如,我区艾草种植面积约 3500 亩,但生产的艾灸产品品质不高,没有市场竞争力。

 三、工作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坚持中西医并重,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充分发挥中医药防病治病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为建设健康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区政府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的重要论述,落实相关政策措施,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切实把中医药文化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

 (一)夯实工作基础,打造中医药医疗服务高地。一是强化中医药服务体系建设。构建以区中医院为龙头、各镇街中医馆为骨干、非中医类医院中医药服务为枢纽、村社区卫生室为基础、社会办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为补充的中医药服务网络,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全区中医药服务体系。二是加强名医、名科、名院的建设。坚持中医院姓“中”,加大中医名科、中医重点(特色)专科、中医重点学科申报和创建力度,做好骨伤学、康复科、心病学的建设,加强与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等深度合作,不断提升我区医疗、教学、科研水平,力争打造一批成渝双城经济圈内、乃至全国有影响力的中医药名科或特色专科。三是持续强化基层中医馆建设。持续巩固全国基层中医药工作先进单位建设成果,抓实精品中医馆建设,加强中医馆健康信息平台使用,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能力。四是建立健全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考核和激励机制。对广泛使用中医药诊疗、护理技术,推进中医临床路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以及培养中医药人才、应用中医药教学、推广中医药适宜技术、总结中医或中西结合诊疗技术方法经验等进行奖励,切实加强中医药临床运用,提高临床使用率和疗效。

 (二)坚持守正创新,打造中医药传承发展高地。一是做好传统中医药理论、医术的传承与推广。深化区内名中医传

 承工作室建设工作,积极引进国医大师、市级名中医在我区设立传承工作室,帮助培养了一批中医理论功底深厚、实践经验丰富的中医临床人才。加强区中医院中医肛肠科、耳鼻喉科等名医工作室的创建,深入开展师带徒工作。二是深入推进区中医院国家中医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培训工作,培养我区中医住院医师实用型人才。发挥区中医院中医适宜技术推广基地、中医适宜技术师资的作用,提高基层卫生技术人员运用中医药知识与技能防治常见病和多发病的能力。三是强化政策配套,促进中医药传承。一方面要逐步赋予医院选人用人必要的自主权,打破人员编制禁锢,允许医院自主招聘招录引进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同时,建立起公开、公正、公平的用人竞争机制和有效激励薪酬制度,能引得来、留得住、用得好人才,为中医传承夯实人员基础。另一方面要积极向市医保局建议,将能满足人民群众多元化健康需求的中药颗粒、免煎颗粒以及常见病所需的中成药纳入医保报销目录范围,扩大区中医院院内中药制剂医保报销范围。同时,结合中医特色康复诊疗实际,对中医技术与非中医技术进行鉴别,对现有医保政策进行合理调整,推动中医技术在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发挥。四是加强中医药文化宣传,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普及中医药文化和养生保健知识,让中医药走进寻常百姓家,在全社会形成珍视、热爱、发展中医药的浓厚氛围。

 (三)强化品牌效应,打造中药材产业高地。一是优化中药材种植布局。把中药材种植纳入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合理规划布局,因地制宜发展中药材产业。二是强化道地药材开发。加大与中医药科研机构合作,加强对现有中药材的研究,力争培育出 1-2 个道地药材,提升中药材产业影响力。三是持续强化品牌建设。全面推行中药材标准化生产,大力推广绿色生态种殖技术,强化中药材质量安全监管、市场化营销、产业化经营、资本化运作,引进一批有实力的制药企业、研发机构,逐步形成精深加工产品,打造一批在市场上叫得响、立得起的特色中药材产品品牌。四是加强院内制剂开发研制。中医院的院内制剂是中医药特色的体现,要在国家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和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等政策引导下,将院内制剂开发应用与本区特色中药材相结合,研制出疗效显著、百姓信赖、特色鲜明的各种类型的中药特色制剂,并在院内临床应用取得好成效的基础上,积极争取让院内制剂走向市场、实现产业化发展。

篇九: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印发“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的通知

 前言为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中医药工作的决策部署,明确“十四五”时期中医药发展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制定本规划。Preface

 目录第一 规划背景第二 总体要求第三主要任务第四 强化组织实施

 规划背景第一部分

 规 划 背 景2017年,中医药法施行。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国务院召开全国中医药大会。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截至2020年底,全国中医医院达到5482家,每千人口公立中医医院床位数达到0.68张,每千人口卫生机构中医类别执业(助理)医师数达到0.48人,99%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98%的乡镇卫生院、90.6%的社区卫生服务站、74.5%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设置中医临床科室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占比达到86.75%,备案中医诊所达到2.6万家。中医药传承发展能力不断增强,中医药防控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重大慢病及重大传染性疾病临床研究取得积极进展,屠呦呦研究员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中医药人才培养体系持续完善,中成药和中药饮片产品标准化建设扎实推进,第四次全国中药资源普查基本完成,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达20.69%。中医药开放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已传播到196个国家和地区,中药类商品进出口贸易总额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坚持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中医药全面参与疫情防控救治,作出了重要贡献。

 规 划 背 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活水平提高,人民群众更加重视生命安全和健康质量,健康需求不断增长,并呈现多样化、差异化特点。有效应对多种健康挑战、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健康需求,迫切需要加快推进中医药事业发展,更好发挥其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同时也应看到,中医药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中医药优质医疗服务资源总体不足,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仍较薄弱,中西医协同作用发挥不够,中医药参与公共卫生和应急救治机制有待完善,传承创新能力有待持续增强,中药材质量良莠不齐,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质量仍需提升,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政策体系需进一步健全。

 总体要求第二部分

 总 体 要 求(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立足新发展阶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实施中医药振兴发展重大工程,补短板、强弱项、扬优势、激活力,推进中医药和现代科学相结合,推动中医药和西医药相互补充、协调发展,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和走向世界,为全面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更好保障人民健康提供有力支撑。

 总 体 要 求(二)基本原则。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加强服务体系和人才队伍建设,提升中医药服务能力,充分发挥中医药在治未病、重大疾病治疗、疾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坚持遵循发展规律。正确把握继承与创新的关系,坚持中医药原创思维,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注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方法,深入发掘中医药精华,在创新中形成新特色新优势,促进中医药特色发展。坚持深化改革创新。破除体制机制和政策障碍,完善政策举措和评价标准体系,持续推进中医药领域改革创新,建立符合中医药特点的服务体系、服务模式、管理模式、人才培养模式,推动中医药事业和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统筹协调推进。坚持中西医并重,提升中西医结合能力,促进优势互补,共同维护人民健康。统筹谋划推进中医药服务、人才、传承创新、产业、文化、开放发展、深化改革等工作,形成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合力。

 总 体 要 求(三)发展目标。到2025年,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明显增强,中医药高质量发展政策和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医药振兴发展取得积极成效,在健康中国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得到充分发挥。——中医药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融预防保健、疾病治疗和康复于一体的中医药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药基层服务能力持续提升,中西医结合服务水平不断提高,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显著增强。——中医药特色人才建设加快推进。中医药教育改革深入推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完善,人才成长途径和队伍结构持续优化,队伍素质不断提升,基层中医药人才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提高。——中医药传承创新能力持续增强。中医药传承创新体系进一步健全,有利于传承创新的政策机制逐步完善,基础理论和重大疾病防治研究取得积极进展,临床与科研结合更为紧密,多学科融合创新持续推进。

 总 体 要 求——中医药产业和健康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取得积极成效。中药材质量水平持续提升,供应保障能力逐步提高,中药注册管理不断优化,中药新药创制活力增强。中医药养生保健服务有序发展,中医药与相关业态持续融合发展。——中医药文化大力弘扬。中医药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更为优质丰富,中医药博物馆事业加快发展,文化传播覆盖面进一步拓宽,公民中医药健康文化素养水平持续提高,中医药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中医药开放发展积极推进。中医药积极参与重大传染病防控国际合作,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作用更加显著。中医药高质量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国际交流不断深化,服务贸易积极发展。——中医药治理水平进一步提升。中医药领域改革持续深化,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的治理体系逐步完善,中医药信息化、综合统计、法治、监管等支撑保障不断加强,中医药治理水平持续提升。

 主要任务第三部分

 主 要 任 务(一)

 建设优质高效中医药服务体系。1.做强龙头中医医院。• 依托综合实力强、管理水平高的中医医院,建设一批国家中医医学中心,在疑难危重症诊断与治疗、高层次中医药人才培养、高水平研究与创新转化、解决重大公共卫生问题、现代医院管理、传统医学国际交流等方面代表全国一流水平。将全国高水平中医医院作为输出医院,推进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项目,在优质中医药资源短缺或患者转外就医多的省份设置分中心、分支机构,促进优质中医医疗资源扩容和均衡布局。

 主 要 任 务2.做优骨干中医医院。• 加强各级各类中医医院建设,强化以中医药服务为主的办院模式和服务功能,规范科室设置,推进执行建设标准,补齐资源配置不平衡的短板,优化就医环境,持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建设一批中医特色重点医院。提升地市级中医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支持中医医院牵头组建医疗联合体。

 主 要 任 务3.做实基层中医药服务网络。• 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十四五”行动计划,全面提升基层中医药在治未病、疾病治疗、康复、公共卫生、健康宣教等领域的服务能力。持续加强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建设,基本实现县办中医医疗机构全覆盖。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科室建设,力争实现全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乡镇卫生院设置中医馆、配备中医医师,100%的社区卫生服务站和80%以上的村卫生室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实施名医堂工程,打造一批名医团队运营的精品中医机构。鼓励有资质的中医专业技术人员特别是名老中医开办中医诊所。鼓励有条件的中医诊所组建家庭医生团队开展签约服务。推动中医门诊部和诊所提升管理水平。

 主 要 任 务4.健全其他医疗机构中医药科室。• 强化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和妇幼保健机构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建设,有条件的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设立中医病区和中医综合治疗区。鼓励社会办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

 主 要 任 务(二)

 提升中医药健康服务能力。1.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 提升疾病预防能力。实施中医药健康促进行动,推进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升级。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脊柱侧弯、肥胖等中医适宜技术防治。规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治未病科室建设。在各级妇幼保健机构推广中医治未病理念和方法。继续实施癌症中西医结合防治行动,加快构建癌症中医药防治网络。推广一批中医治未病干预方案,制定中西医结合的基层糖尿病、高血压防治指南。在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中优化中医药健康管理服务,鼓励家庭医生提供中医治未病签约服务。持续开展0—36个月儿童、65岁以上老年人等重点人群的中医药健康管理,逐步提高覆盖率。

 主 要 任 务1.彰显中医药在健康服务中的特色优势。• 增强疾病治疗能力。开展国家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以满足重大疑难疾病防治临床需求为导向,做优做强骨伤、肛肠、儿科、皮肤科、妇科、针灸、推拿及脾胃病、心脑血管病、肾病、肿瘤、周围血管病等中医优势专科专病,巩固扩大优势,带动特色发展。制定完善并推广实施一批中医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和临床路径,逐步提高重大疑难疾病诊疗能力和疗效水平。加强中药药事管理,落实处方专项点评制度,促进合理使用中药。鼓励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中医医疗技术中心,挖掘整理并推广应用安全有效的中医医疗技术。大力发展中医非药物疗法,充分发挥其在常见病、多发病和慢性病防治中的独特作用。加强护理人员中医药知识与技能培训,开展中医护理门诊试点。• 强化特色康复能力。实施中医药康复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依托现有资源布局一批中医康复中心,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加强康复(医学)科建设,康复医院全部设置传统康复治疗室,其他提供康复服务的医疗机构普遍能够提供中医药服务。探索有利于发挥中医药优势的康复服务模式。促进中医药、中华传统体育与现代康复技术融合,发展中国特色康复医学。针对心脑血管病、糖尿病、尘肺病等慢性病和伤残等,制定推广中医康复方案,推动研发中医康复器具。大力开展培训,推动中医康复技术进社区、进家庭、进机构。

 主 要 任 务2.提升中医药参与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完善中医药参与应急管理的制度。在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法等法律法规制修订中,研究纳入坚持中西医并重以及中西医结合、中西药并用、加强中医救治能力建设等相关内容,推动建立有效机制,促进中医药在新发突发传染病防治和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中发挥更大作用。• 加强中医药应急救治能力建设。依托高水平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建设覆盖所有省份的国家中医疫病防治基地,依托基地组建中医疫病防治队伍,提升中医紧急医学救援能力。三级公立中医医院和中西医结合医院(不含中医专科医院)全部设置发热门诊,加强感染性疾病、急诊、重症、呼吸、检验等相关科室建设,提升服务能力。• 强化中医药应急救治支撑保障。加强中医药应急科研平台建设,合理布局生物安全三级水平实验室。加大国家中医药应对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和疫病防治骨干人才培养力度,形成人员充足、结构合理、动态调整的人才库,提高中医药公共卫生应急和重症救治能力。完善中药应急物资保障供应机制。

 主 要 任 务3.发展少数民族医药。• 加强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建设,提高民族地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少数民族医药服务能力。改善少数民族医医院基础设施条件,加强少数民族医医院专科能力、制剂能力和信息化能力建设。建立符合少数民族医医疗机构自身特点和发展规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加大少数民族医药防治重大疾病和优势病种研究力度,有效传承特色诊疗技术和方法。鼓励和扶持少数民族医药院校教育、师承教育和继续教育。加大对少数民族医药的传承保护力度,持续开展少数民族医药文献抢救整理工作,推动理论创新和技术创新。

 主 要 任 务4.提高中西医结合水平。• 推动综合医院中西医协同发展。在综合医院推广“有机制、有团队、有措施、有成效”的中西医结合医疗模式,将中医纳入多学科会诊体系,加强中西医协作和协同攻关,制定实施“宜中则中、宜西则西”的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将中西医协同发展工作纳入医院评审和公立医院绩效考核。推动三级综合医院全部设置中医临床科室,设立中医门诊和中医病床。打造一批中西医协同“旗舰”医院、“旗舰”科室,开展重大疑难疾病、传染病、慢性病等中西医联合攻关。• 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服务能力建设。建立符合中西医结合医院特点和规律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修订中西医结合医院工作指南。加强中西医结合医院业务用房等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设备配置。开展中西医结合学科和专科建设,促进中西医联合诊疗模式改革创新。• 提升相关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水平。引导专科医院、传染病医院、妇幼保健机构规范建设中医临床科室、中药房,普遍开展中医药服务,创新中医药服务模式,加强相关领域中医优势专科建设。优化妇幼中医药服务网络,提升妇女儿童中医药预防保健和疾病诊疗服务能力。

 主 要 任 务5.优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 完善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功能,优化服务流程和方式,总结推广中医综合诊疗模式、多专业一体化诊疗模式和集预防、治疗、康复于一体的全链条服务模式。推进智慧医疗、智慧服务、智慧管理“三位一体”的智慧中医医院建设。建设中医互联网医院,发展远程医疗和互联网诊疗。持续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五个一”服务行动。构建覆盖诊前、诊中、诊后的线上线下一体化中医医疗服务模式,让患者享有更加便捷、高效的中医药服务。

 (三)建设高素质中医药人才队...

推荐访问: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 中医药 传承 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