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6篇

时间:2022-09-03 17:00:09 来源:网友投稿

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6篇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阐释裴仕兵(贵州省水城县野钟乡政府 贵州 六盘水 553043)摘要: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6篇,供大家参考。

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6篇

篇一: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之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阐释裴仕兵(贵州省水城县野钟乡政府 贵州 六盘水 553043)摘要: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农村环境整治问题既关系到生产,也关系到生活,还关系到生态,只有坚持和完善常态化的整治机制,才能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关键词:农村 ;环境整治 ;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题中之义,农村环境整治问题既关系到生产,也关系到生活,还关系到生态,只有坚持和完善常态化的整治机制,才能使农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1 深刻认识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中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党中央历来高度重视改善农村人居环境。2003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就率先提出并部署实施了以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的“三生”环境改善为重点的“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开启了以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为核心的村庄整治建设大行动。十五年来,浙江全省累计有 2.7万个建制村完成村庄整治建设,74%的农户厕所污水、厨房污水、洗涤污水得到有效治理,41%的建制村实施生活垃圾分类处理,乡村面貌、经济活力、农民生活水平均走在了全国前列,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样本。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对浙江实施的这项工程作出重要指示,要求“进一步推广浙江好的经验做法,因地制宜、精准施策,不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建设好生态宜居的美丽乡村,让广大农民在乡村振兴中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关注农村生态环境发展。201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治理和美丽宜居乡村建设;党的十九大报告作出乡村振兴战略的决策部署,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今年 3月 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山东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坚持绿色发展,加强农村突出环境问题综合治理,扎实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完善农村生活设施,打造农民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厕所问题不是小事情,是城乡文明建设的重要方面,要把这项工作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具体工作来推进,努力补齐这块影响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等等。农村环境是反映一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窗口,是对外开放的一张名片,更是保障广大群众切身利益的关键所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对于实现乡村振兴、推进经济跨越发展、加强城乡精神文明建设、改善群众的生活和创业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落实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具体体现。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承载了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事关广大人民群众根本福祉,这背后彰显的是大写的“民生”,体现的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由于基础设施长期欠账,我省农村人居环境现状与群众期盼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农村发展的突出短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就是要切实回应群众对良好生活条件的诉求和期盼,从人民群众的生活需求出发,深入推进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件事情接着一件事情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抓一件成一件,积小胜为大胜,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广大群众。这有利于推进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脱贫攻坚的重要举措,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果人居环境整治不好,人民健康水平不高,那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脱贫,就会影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进程和成色。当前,我省农村生活垃圾处理率仅 20%左右,生活污水治理率不足 10%,农村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仅 39%,“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农村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落后,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已经成为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突出短板。把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作为基础工程、文明工程、民生工程,可以不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水平,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这有利于重构城乡关系、推动融合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要实现城乡要素的双向流动,推动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让农村居民能够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与美好,城市居民能够享受农村环境的清新与自然,城市与农村既各自特色鲜明又浑然一体、天人合一。但是,我省农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环保观念相对落后,特别是农村厕所数量不足、分布不均、设施不全、管理不到位等问题,已经成为群众和广大游客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成为了制约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因素。通过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厕所革命”,可以补齐公共服务的短板,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缩小城乡差距,引导人才、资本、技术和管理等要素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充分挖掘农村在社会、文化、生态等方面的独特价值,使农村资源加快变为资产、资产不断增值,让农村不仅是提供农产品的生产基地,还能更好地承担起生态涵养、生态观光、文化体验等功能,满足城市居民对田园风光、诗意山水、乡土文化、民俗风情、农家美食的向往,让农村成为人们养老养生、创新创业、生活居住的新空间,真正实现金山银山变成绿水青山。这有利于统筹推进乡村振兴和“三农”工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抓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就是要为实现农村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环境和坚实基础,推动乡村产业振兴;就是让人才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让城市居民愿意到农村来旅游观光、养老养生,推动乡村人才振兴;就是要让农村既有山清水秀、也有人美乡风美,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就是要更好地保护好生态环境,让良好生态成为乡村振兴支撑点,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就是要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体制机制,确保乡村社会充满活力、安定有序,推动乡村组织振兴。2 要扎实有序推进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涉及面广、工作量大,要把握关键、聚焦重点、突出实效、有序推进。2.1要抓好村庄规划管理工程。鼓励推行多规合一,建立起村庄土地利用规划、村庄建设规划、村庄生态规划、村庄产业规划、村庄文化规划、村庄治理体系规划、村庄教育医疗卫生规划、村庄环境卫生规划等统一衔接、功能互补、相互协调的空间规划体系,对村庄生产、生活、生态空间进行科学合理安排,统筹道路等各类设施布局,实现山水、田园、林地和村庄有机融合。探索理顺规划体制,要深化改革,探索将乡镇的民政、国土、林业等部门合并,建立专门的规划建设工作部,具体负责组织编制、修订各村庄总体规划、详细规划,科学合理制定乡镇村建设时序,实现村庄规划建设工作行使有权力,监管有队伍,初步建立起权责一致的管理体制。提高规划可实施性,村庄规划要符合农村实际,满足农民需求,体现乡村特色。规划编制要深入实地调查,坚持问题导向,保障农民参与,并做好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规划的衔接,防止强行拆并村庄。要组织开展一次全员培训,让干部群众学规划、懂规划、用规划,做规划的执行者。2.2要抓好农村生活垃圾全面治理工程。加快建立完善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按照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原则,建立健全符合农村实际的“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市)集中处理”的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村庄内要按村民居住密度合理配备卫生收集设施,对 30户以上的自然村寨,至少要设置1个垃圾收集点,有条件的地方可按200米服务半径设置垃圾收集点。开展非正规垃圾堆放点排查整治,坚决取消简易填埋,取缔达不到环保标准的垃圾填埋场。全面清理村庄内外、道路两侧、沟渠内、村庄周边积存的建筑和生产生活垃圾,下大力气解决“垃圾山”、“垃圾围村”、“垃圾围坝”和村内“脏乱差”问题。严禁城市向农村堆弃垃圾,防止城市垃圾和工业污染“上山进村”。推行垃圾分类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要求,统筹考虑生活垃圾和农业生产废弃物利用、处理,对可回收垃圾进行资源回收处理和再生利用,进一步减少生活垃圾处理量,其他垃圾进行集中填埋或焚烧处置,降低生活垃圾对生态环境的影响。2.3要抓好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梯次推进工程。加大村庄污水处理力度。对靠近城市、县城和乡(镇)的村庄,生活污水要就近纳入城镇污水管网集中统一处理;对离城镇较远且人口较多的村庄,要新建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对污水进行处理;对布局较分散、人口规模较小、地形条件复杂、污水不能集中收集的村庄,可结合化粪池、小型净化槽和植草沟等进行处理。加大水环境治理力度。要以房前屋后河塘沟渠为重点实施清淤疏浚,采取综合措施恢复水生态,逐步消除农村黑臭水体。加大水生态保护力度。通过加快水土流失和石漠化综合治理,加强生物多样性原生地保护,形成良好的山生态、水生态、林生态、田生态、草生态、花生态、鸟生态、鱼生态、虫生态,健全和丰富生物链、生态链,推进自然生态各要素的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提升山水林田湖草整个“生命共同体”的循环能力。2.4要抓好村容村貌整治工程。加强村庄风貌引导和管控,对村庄的建筑风格、乡土风情、村落风貌、田园风光、特色产业等进行个性化指导,突出“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加强村庄公共空间及庭院环境整治,以整治残墙断壁、整治草堆柴堆粪堆、整治乱搭乱建为重· 4 ·万方数据

 新时代党员干部须践行“三严三实”陈良红(云南昭通中共大关县委党校 云南 昭通 657400)摘要:总书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安徽代表团参加审议时,提出“既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又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的重要论述,简称“三严三实”。关键词:新时代;党员干部 ;践行;三严三实  1 与时俱进,“三严三实”是加强修养的客观需要践行“三严三实”是修身做人之本。古人讲“修身以为基,君子之修身也,内正其身,外正其容”。从修身做人的角度看,“三严三实”为党员干部概述了内正其身、外正其容的大道理,要求党员干部把外在要求转化于内在品质,修身正己,以严谨的作风和务实的行动,树立党员干部良好形象,赢得党的信任和人民的认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党员干部要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成为党和人民需要的好干部。对党员干部修身做人的基本要求,说到底就是要以“三严三实”为标尺,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自觉规范行为举止,不断反省自己、改造自己、提升自己,做到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本色做人、规矩做事,锻造过硬的思想品格。2 立足本职,做新时代践行“三严三实”的党员干部2.1始终坚守理想信念。理想滑坡是最致命的滑坡,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新时代党员干部践行“三严三实”,就是要着眼于坚定理想信念,深化理论学习,加强党性修养,增强政治定力,使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牢牢地镌刻在思想心灵深处。一要加强理论学习。要通过学习,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强化党性观念,切实把“严”和“实”的要求立起来,增强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要按照“两学一做”的要求,重点抓好党章和习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通过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领会核心要义,掌握精神实质。二要严格党内生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党性是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必须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不断增强。”要自觉拿起批评和自我批评的武器,在严格的党内生活锻炼中接受党性洗礼,着力解决好对党不忠成、不讲政治、自行其是的问题。要坚决防止党内生活庸俗化、随意化、平淡化的倾向,让严格的党内生活成为新常态。三要强化实践锻炼。面对复杂局面,党员干部只有经历实践锻炼,做到扛得住事,顶得住压力,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理想信念才不会发生动摇。2.2始终坚持严以用权。权力是一把双刃剑,用好了会利国利民,用不好则损害党的事业。对党员干部而言,能否正确行使权力是最经常、最现实的考试。在正确对待权力的问题上,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权力从哪里来?新时代党员干部手中一切权力都来自于人民,必须做到权为民所赋、权为民所用。二是要用好哪些权力?在现行体制下,党员干部或多或少都有一点权力,对自己手中的权力要有清醒的认识,不能手中有权就为所欲为,无法无天。三是如何用好权力?重点就是要依法用权、秉公用权、廉洁用权,把制度笼子扎紧,切实做到公正用权、公平处事,坚决反对以权谋私、假公济私,更不能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2.3始终坚持遵规守纪。守纪律讲规矩,对新时代党员干部来讲是第一位的要求。规矩立不起来、严不起来,很多问题就会滋生蔓延。一要敬畏法律。要带头尊法守法,做到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成为社会主义法治的忠实崇尚者、自觉遵守者和坚定捍卫者。二要遵守纪律。要把把守纪律、讲规矩作为基本要求、必备素质,自觉按照党的组织原则和党内政治生活准则办事,绝不允许违反制度规定、搞特殊化。三要时刻自律。要坚持慎独慎微,时刻保持清醒头脑,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自我约束、自我监督,切实做到说的做的一个样、人前人后一个样、白天黑夜一个样、有无监督一个样。2.4始终坚持求真务实。求真务实是“三严三实”的根本,更是推动...

篇二: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4 年第 9 期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 概念 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刘建伟 (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陕西西安 710071) 摘要:

 文章界定了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阐述了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和意义, 并 提出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的对策。

 关键词 :

 生 态环境治理现代化 ; 制度体 系; 治理 能力 中图分类号:

 X 171. 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 4088(2014)09— 0060- 06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中提出,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建立系统完整的生 态文明制度体系”。前者是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重要内容 , 体现了治国理政理念的重大变革;

 后者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 体现了生态环境治理理念的重大创新。而国家生态环境治理 现代化则将二者统一起来, 体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生态维度关切。

 一、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简单地说,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就是通过国家生态制度体系的构建、 完善和运作, 使制 度理性、 多元共治、 生态正义、 生态民主等理念渗透到生态环境治理实践中并引起整个社会思想 观念、 组织方式、 行为方式等的深刻变化 , 进而实现由传统国家生态环境监管向现代国家生态环 境治理转变的过程。它是对国家生态环境治理困境和危机的主动性回应, 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 功能的自我矫正, 是生态环境治理由人治 向法治 的转变。

 1、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现代化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前提和基础。国家生态环境 治理体系, 是指党领导人民治理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的系列体制机制和法律法规安排, 也就 是一整套紧密相连、 相互衔接的制度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政策法规体系、 思想理念体系、 技术 收稿 日期 :

 2014- 07— 08 基金项目:

 本文为教育部社科研究青年项目 《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认识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经验 研 究》 (项 目 编号:

 11 YJC770030)、 陕西省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 目《 建国后中国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理论和实 践探索》 (项 目 编号:

 13B028)、 陕西省社科界重大理论与现实问题研究项目 《 陕西省生态治理体系和治 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研究》 (项 目编号:

 2014Z092)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

 刘建伟, 男, 博士,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中国研究所所长、 副教授, 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 思主 义中国化。

 ·6 0 ·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支撑体系、 执行监督体系和目标责任考核体系等, 其中生态环境治理的政策法规体系是核心。

 2、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目 标和保证。国家生态环境 治理能力 , 是指“运用国家制度治理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的能力, 包括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 均衡、 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相统一、 预防和应对生态突发事件、 维护国家生态安全、 提高人民生态 幸福指数等各方面”【 1 】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现代化也即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制度化、 协同

 化、 高效化, 它体现在治理理念的合理性、 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治理关系的交互性、 治理模式的复 合性、 治理方法的科学性以及治理结果的高效性等方面。国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生态环境治 理能力的现代化也就是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3、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动态的过程和趋势。首先,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表现为 个过程。它是在社会推力、 拉力和压力综合作用下, 不断调适生态环境治理模式、 手段的过程,

 是不断将生态环境治理的理念、 目 标、 制度等转化为现实的治理效能的过程 , 也是不断矫正、 反 馈并重构合法性的过程。其次,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表现为一种趋势。它只有进行时, 没有 完成时, 是一直进行着 的、 不断进步的过程。随着全球生态环境治理格局的变迁、 中国生态 国情 的变化以及人民对生态问题关注度的提高, 生态环境治理的目 标不断调整, 治理的结构和功能不 断优化, 治理的手段不断丰富, 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时代进步和人民期待之间的差距逐渐缩小。

 4、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全方位的整体性变化。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并非生态环 境治理的某一领域、 某一方面的现代化, 而是包括治理理念、 治理结构、 治理功能、 治理体制在内

 的整体性、 协同性变革, 是对传统国家生态环境监管理念的扬弃。它强调生态环境治理的一揽 子、 全方位改革, 要求对工业点源、 农业面源、 交通移动源等全部污染源排放的所有污染物, 以及 大气、 土壤、 地表水、 地下水和海洋等所有纳污介质一体化管控 , 对各类 自然资源从生产、 消费的 源头、 过程和末端实行节约和保护。当然, 全方位变革不是同时变革, 也不是同步变革, 而是重点 突破和全面推进相结合、 最终实现生态环境的整体性改善。

 一二、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及意义 (一)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必要性 1、 优化五位一体格局 , 实现全面深化改革总目 标的需要。党的十八大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 义五位一体的布局 , 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到更加突出的地位,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又提出全面 深化改革的总目 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 ,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 化”闭 ㈣, 并强调注重改革的系统性、 整体性和协调性。

 要实现这一目标, 既需要总布局、 总规划、 总 部署, 也需要经济、 政治、 文化、 社会、 生态各方面的具体布局、 具体规划、 具体安排, 并互相支撑、

 相互配合 。因而 , 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既是推进国家治理整体现代化的重要 内容 , 也是优化五位 体格局 , 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 民主政治 、 先进文化 、 和谐社会发展 的必然要求 , 关乎全面深 化改革总 目标实现 的速度和质量 。

 2、 改善生态环境, 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 也是与人民群众生 活最密切相关的公共产品, 受益不觉、 失之难存。生态环境的优良与否 , 关系民生福祉、 民心所 向。然而, 当前中国的生态环境问题与工业化、 城市化、 城镇化的发展交织在一起, 受历史条件、

 国际资本转移、 经济结构、 国民素质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呈现出结构型、 压缩型、 复合型特征, 治 理的难度前所未有。

 有学者尖锐地指出:

 “ 目 前资源约束趋紧、 环境污染严重、 生态系统退化的形 势依然十分严峻, 已经成为制约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矛盾、 人民生活质量提高的重大障碍、

 一·61 ·

 《 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 )2014 年第 9 期 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大隐患, 生态产品成为当今中国最短缺的产品, 生态差距成为我国最大 的发展差距。”啊 ∞

 9 9 一方面 , 生态环境持续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遏制 。

 另一方面, 人民群众要 求改善生态环境、 保障生态安全的愿望愈加强烈, 并在意愿得不到满足、 正常渠道难以解决的情 况下, 诉诸“上访” 、 请愿甚至暴力等非正常的意见表达方式 , 导致社会秩序不稳定甚至引发冲 突。另外 , 国际社会上“ 中国环境威胁论 ”“ 中国环境责任论”不时叫嚣 , 参与全球治理 、 承担大 国 责任的使命与防止、 抵制发达国家污染产业转移的压力并存, 增加了中国生态环境治理的风险 和困难。面对新形势新任务、 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必须实现生态环境治理的转型。

 3、 突破生态环境治理困境 , 走出治理危机的需要 。目前生态环境治理遭遇“制度失范” 的困 境, 体制性障碍长期存在, 现行的生态管理体制权威性和有效性不够, 职能交叉、 权责脱节、 重复 建设情况严重, 分权化、 部门化和碎片化监管现象突出。比如, 污染防治职能分散在海洋、 渔政、

 公安、 交通等部门, 资源保护职能分散在矿产、 林业、 农业、 水利等部门, 综合调控管理职能分散 在发改委、 财政、 国土等部门。

 生态环境治理需要多个部门、 多个方面的配合, 然而实际上受部 门利益、 局部利益、 当下利益的影响, 多头治理、 推诿扯皮、 争功避责现象时有发生, 治理效率低 下。流域性的环境问题之所以久治不下, 根本原因在于受部门和地区利益本位思想的影响, 有利 于自己的事情大家蜂拥而上 ,有损 自己利益或者出力不讨好的事情大家消极对抗甚至互相扯 皮、 推诿。而另一方面, 我国的生态环境治理制度尚不健全、 不系统, 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尚未 建立, 严密的生态环境监管制度尚未形成, 严厉的责任追究和赔偿制度尚未出台。另外, 生态环 境治理的体制机制尚不完善, 体现生态文明理念的市场经济体制、 反映资源成本的价格机制、 有 利于生态环境治理的宏观调控机制尚未完全形成 。

 这样造成的结果是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弱化、 治理绩效差。

 要统筹各方形成治理合力、 并将环 保引导和倒逼机制有效传导到经济转型上来, 也必须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的现代化。

 4、 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贡献中国智慧的需要。生态问题是全球性的问题, 中国的生态环 境治理是全球生态环境治理 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学者如 Ma rtin iarucke( 1982) 的生态现代化理 论、 Forster Ndubisi(2005)的生态规划理论、 Arthur Mo1(2008)的生态监管理论等都对生态环境 治理有所阐释。Robyn Eckeea ley、 Da vid Pepper、 Dobson Andrew、 Martin lanicke等的生态政治 思想蕴含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主张, 是西方文化背景下的理论逻辑和话语体系统。要提高中

 国参与全球生态环境治理的水平并发挥更大的作用, 必须适应建设生态文明的需要推动生态环 境治理的现代化, 创造生态环境治理的中国话语 , 为世界贡献更多中国智慧。

 ( - - )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意义 从理论层面来说 , 马克思 、 恩格斯尽管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态环境问题有所关注 , 并且深刻 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的人与 自 然异化的现象, 提出在未来的共产主义社会实现“人的实现 了的 自然主义”和“ 自然界 的实现了的人道主义”嗍

 8 7 )的有机统一 , 真正消解人与 自然 、 人与人之 间的矛盾, 但是对于社会主义国家如何治理生态环境, 他们并没有做出具体的专门论述。后来列 宁及其后继者在探索社会主义国家治理道路的过程中,受国际形势和国内社会矛盾的影响, 他 们并没有对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给予足够重视。建国后, 中国共产党由革命党转变为执 政党, 在建设国家的道路上曲折前进, 有成功的经验 , 也有失败的教训。特别是建国初提出的优 先发展重工业、 以粮为纲、 “除四害” 、 “大跃进”等战略, 除了造成经济结构畸形、 经济效率低下的 不良后果之外, 最大的危害是浪费了资源、 污染了环境、 破坏了生态。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共产党 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的重要性, 陆续提出了提高经济效益, 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实施可持续发展 战略, 发展绿色经济、 循环经济、 低碳经济, 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以及实现社会主 ·62 ·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概念 、 必要性及对策研究 义生态文明等战略思想, 并将保护环境、 节约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固定下来, 推动了生态环境的治 理, 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但是尚未形成比较系统而完整的、 具有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生态环境治 理理论。因而 , 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提出和建设 , 可以丰富马克思主义生态保护思想和我 国的生态保护理论体系, 深化我们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国家治理规律的认识, 为全球生态环 境治理增添中国智慧。同时, 它也是中国共产党执政思维、 执政方略和执政方法的重大跃升, 是 治国理政理念的丰富和升华。

 从实践层面来说,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是衡量一国现代化程度和社会进步程度的重要向

 度, 是社会整体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通过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强化国家生态环境治 理的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 有利于克服生态环境治理过程中的观念障碍、 制度障碍和体制障碍,

 尽快解决攸关人民利益、 危害人民健康、 人民反映强烈的生态环境问题 , 缓解因治理能力不足引

 起的脱节、 失序乃至冲突, 推动人口、 经济、 社会、 资源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早 日实现生态文明 建设的目标和美丽中国梦。同时, 通过系统而非零碎的改革, 在不断增强国家生态环境治理能力

 的过程中重塑合法性基础, 可以更好地解决中国共产党面临的合法性危机。

 三、 推进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的对策建议 “治理是指一套价值、 政策和制度的系统 , 在这套系统中, 一个社会通过国家、 市民社会和私 人部门之间、 或者各个主体内部的互动来管理其经济 、 政治和社会事务。”嘲 由是可观 , 治理涉及 多元主体、 多样手段和复杂机制, 具有综合性、 复杂性特征。国家生态环境治理现代化建设因为 治理本身的特点变得更加艰巨, 甚至可以说是一项具有全局性、 系统性、 联动性和动态性的社会 工程, 需要多方面共同推进。具体而言, 包括:

 (一)确立科学的生态环境治理理念 该理念应该植根于我国的历史传承、 文化传统、 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国情 , 反映人民的

 期盼 、 国家治理和生态环境治理 的规律 , 与社会主义生态文 明建设要求相适应 , 与市场经济、 民 主政治、 先进文化和和谐社会相协调, 与新型工业化、 城镇化、 农业现代化、 信息化相同步。它应 该注重顶层设计和全盘规划, 突出制度伦理和制度理性。

 它的思...

篇三: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导语: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以下是本站小编整理的环境保护的意义,欢迎阅读参考!

 关于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环境保护就是运用环境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在更好地利用自然资源的同时,深入认识污染和破坏环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计划地保护环境,预防环境质量恶化,控制环境污染,促进人类与环境协调发展,提高人类生活质量,保护人类健康,造福子孙后代. 人生活在自然环境中,所以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发展生产、繁荣经济的物质源泉.如果没有地球这个广阔的自然环境,人类是不可能生存和繁衍的.随着人口的迅速增长和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工业及生活排放的废弃物不断地增多,从而使大气、水质、土壤污染日益严重,自然生态平衡受到了猛烈的冲击和破坏,许多资源日益减少,并面临着耗竭的危险;水土流失,土地沙化也日趋严重,粮食生产和人体健康受到严重威胁,所以,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是关系到人类生存、社会发展的根本性问题. 关于环境保护的目的、意义和重要性

 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前提。环境为我们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必需的

 资源和条件。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环境问题已经作为一个不可回避的重要问题提上了各国政府的议事日程。保护环境,减轻环境污染,遏制生态恶化趋势,成为政府社会管理的重要任务。对于我们国家,保护环境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解决全国突出的环境问题,促进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政府面临的重要而又艰巨的任务。

 一、我国现阶段环境保护政策的政策背景 环境问题不是一个单一的社会问题,它是与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关的。环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人类社会发展尤其是那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必然产物。西方国家已经进入了工业化社会,他们已在偿还工业化起步阶段以来对环境欠下的债务。我国正在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正在经历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过渡。我们决不能走西方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而应该提前把环境保护放到一个重要的位置。这既是历史的教训,也是我们面临的必然选择,在环境危机日益深化的情况下一种被动选择。因为环境问题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制约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

 1、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污染问题是人类社会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它也是人类社会活动的必然产物。虽然经过多年的治理,我国环境污染

 加剧的趋势基本得到控制,但是,环境污染问题依然相当严重。据统计,2016 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量万吨,比 2000年增长了 15%。在全国七大水系中,根据 413 个水质监测断面记录,只有%的断面满足国家地表水三类标准,比 2000 年下降%,长江、珠江的水质较好,海河、黄河、淮河、辽河、松花江的水质较差,各大淡水湖泊和城市湖泊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2016 年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比 2000 年的%下降%,*酸雨污染问题严重。城市噪声扰民较为普遍,%的城市处于严重或中度污染水平。重大污染事故时有发生,我国进入了一个环境污染事故的高发期。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2、生态恶化趋势加剧 生态环境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中与之发生联系的自然因素的总和,人类的活动必然对这些因素造成或多或少的影响。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破坏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危害在加重。土地退化严重,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67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38%,平均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积1 万平方公里,荒漠化土地面积已达 262 万平方公里,并且每年还以 2460 平方公里的速度扩展。全国森林面积 17491万公顷,森林覆盖率%,居世界第 130 位,人均森林面积列世界第 134 位,占国土面积%的西北五省(自治区)森林覆盖

 率仅为%,乱砍滥伐现象仍屡禁不止。草地退化、沙化和碱化的面积达亿公顷,约占草地总面积的三分之一,并且每年还在以 200 万公顷的速度增加。水生态系统失衡,2016 年,全国有 79 个城市缺水,有 2340 万人口,1300 万头大牲畜发生临时性饮水困难。*生物多样性锐减,野生动植物丰富区面积不断减少,乱捕滥猎和乱挖滥采现象屡禁不止。生态环境恶化,严重影响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和国家生态环境安全。

 二、我国当前环境保护政策的主要内容与分析 建国后相当一个时期里,我们没有意识到环境问题的重要性,但是环境问题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忽视环境保护,人类社会必将为自身的发展而付出代价。随着环境问题的凸现,国务院于 1973 年成立了环保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在全国开始“三废”治理和环保教育,这是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始。经过 20 多年的发展,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它具体包括三大政策八项制度,[2]即“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强化环境管理”这三项政策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排污申请登记与许可证”,“限期治理”,“集中控制”等八项制度。

 1、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政策

 环境保护政策是把环境污染控制在一定范围,通过各种方式达到有效率的污染水平。[3]因此,预先采取措施,避免或者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是解决环境问题的最有效率的办法。中国环境保护的主要目标就是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防止环境污染的产生和蔓延。其主要措施是:把环境保护纳入国家和地方的中长期及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对开发建设项目实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和“三同时”制度。

 2、谁污染,谁治理政策 从环境经济学的角度看,环境是一种稀缺性资源,又是一种共有资源,为了避免“共有地悲剧”,必须由环境破坏者承担治理成本。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污染者付费原则的体现,即由污染者承担其污染的责任和费用。其主要措施有:对超过排放标准向大气、水体等排放污染物的企事业单位征收超标排污费,专门用于防治污染;对严重污染的企事业单位实行限期治理;结合企业技术改造防治工业污染。

 3、强化环境管理政策 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外部性无法通过私人市场进行协调而得以解决。[4]解决外部性问题需要依靠政府的作用。污染是一种典型的外部行为,因此,政府必须介入环境保护中来,担当管制者和监督者的角色,与企业一起进行环境治理。强化环境管理政策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强化政府和企业的

 环境治理责任,控制和减少因管理不善带来的环境污染和破坏。其主要措施有:逐步建立和完善环境保护法规与标准体系,建立健全各级政府的环境保护机构及国家和地方监测网络;实行地方各级政府环境目标责任制;对重要城市实行环境综合整治定量考核。

 三、政策科学视角下的 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分析 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是一项具体的政策,而是形成的一个完善的政策体系。下面笔者将从政策科学的角度对现阶段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做出具体分析。

 1、在政策目标取向上,重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政策目标是政策所希望取得的结果或完成的任务。政策的目标取向决定了在制定政策方案过程中的价值抉择。环境保护是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具体要求,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途径。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不仅考虑环境保护目标的需要,同时也注重环境对经济系统可能造成的负担。一般来说,我国环境政策的总体战略是“环境与经济协调型”的,而不是“环境优先型”的。这一特征与我国环境政策的政策背景相一致,我国正处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在人们生活水平不高的国情下,追求“环境优先”的政策取向是不现实的。

 2、在政策主体上,政府是政策的制定主体和执行主体。政策主体是指那些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

 的个人或组织。由于各国的社会政治制度、经济发展状况、文化传统等方面的不同,各国的政策制定主体也有所差异。我国在以政府为本位的现实状况下,政府是社会公共事务的治理主体。我国政府担当着环境治理的重任,一些社会团体和企业虽然也参与环境保护事业,但由于环境保护政策已把权力基本上都授予政府,他们所起到的作用是有限的。缺乏多元参与的治理体系,是我国环境保护政策执行效果不理想的重要原因。因为政府理性是有限的,政府在制定和执行环境保护政策方面都有局限性,会面临决策失误和执行不力的困境。正是这些局限性为社会团体和个人参与环境保护事业提供了空间。

 3、在政策作用点上,注重同时从根源上预防和从后果上治理。我国“防治结合,预防为主”的政策表明环境保护政策既要处理已经出现的后果,更要采取措施预防新的环境问题。预防新的污染源出现,可以把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失控制在最低限度。而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则是一种补救式措施。所以,在具体的环境保护工作中要坚持把预防与治理二者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环境保护政策的作用,追求理想的政策效果。

 4、在政策的实施机制上,管制性手段和诱导性手段相结合。管制性手段是政府直接利用政策干预环境保护,而诱导性手段是政府借助市场机制诱使企业因符合自身利益而

 保护环境。目前,管制性手段仍在我国占主导地位,价格、税收等一些起到诱导性作用的经济手段使用得较少。而管制性手段因政府部门和官员的自利行为会呈现“软化”现象,无法起到应有的作用。所以,从长远来看,运用经济手段推进污染治理市场化进程是一种必然趋势。

 四、我国环境保护政策实施中的问题与政策建议 我国的各项环境保护政策在实际工作中得以落实,取得了巨大成绩。目前,我国环境污染已基本得到控制,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也得到一定遏制。这与各项政策的作用是分不开的,这些政策成为国家环境保护部门进行监督管理的有效工具。以 2016 年为例,据国家环保总局统计,全年共实施环境行政处罚案件数 80079 件,确定交纳排污费单位万个,共征收排污费亿元,当年办理环境设立项目 323264 个,环境影响评价制度执行率%,“三同时”制度实际执行项目78907 个,合格项目 76038 个,执行合格率%,当年完成限期治理项目数 22649 项,关停并转企业 13338 个。*进入 2016年以来,又先后有圆明园湖底防渗工程、河南冶金研究所焦作东方金铝公司电解铝技术改造项目等一批项目因不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法被叫停,并责令限期整改。近期,因松花江污染事故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掀起了新的“环保风暴”。

 由上可以看出,我国的环境保护政策的执行力度是较大

 的。其中,这与党和政府对环境保护工作的高度重视,以及社会各界环保意识的提高密切相关。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现行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如何认识这些问题,并对政策做出相应调整,是环境保护政策作用得以发挥的关键。

 首先,有些政策不能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已经不能解决现实问题。任何公共政策都是在一定社会环境中生成和发生作用的。如果政策的环境变化,政策也要随之改变。我国正在经历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变,而这个转变就是我国公共政策的客观政策环境,所有的公共政策都要与这一转变相适应,环境保护也是如此。我国从开始实行环境保护以来,制定了大量相关的法律和法规,它们为我国的环境保护提供了客观法理依据,在我国的环境保护事业中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经基本建立,社会经济的运行方式发生了很大转变,原有的环境保护政策已经不能适应环境保护工作的需要。如“三同时”制度原本是从源头上解决污染问题的重要措施。但这些管制性措施带有明显的计划经济色彩,随着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变,硬的预算约束机制使企业投资于治理污染设施缺乏利益上的激励,加上政府企业信息不对称的影响,企业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着眼于短期效益最大化,而尽可能减少环境方

 面的投资,从而使“三同时”制度逐步失去应有的效力。

 其次,有些政策未能充分体现价值规律的要求,在执行过程中偏离了原有的目的。如排污收费标准应根据污染物的治理费用和社会损失费用确定,至少不能低于污染治理成本。但目前的排污收费标准偏低,仅为治理设施运转成本的50%左右,某些项目甚至不到污染治理成本的 10%,致使许多企业宁愿交纳排污费而不愿进行治理。

 可持续发展战略”已为国际社会广泛接受、认同。

 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 1987 年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对可持续发展定义为: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从社会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公平分配,包括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资源的公平分配,当代人和后代人资源的公平分配;从经济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在保护地球上自然系统的基础上经济持续增长;从自然观角度,可持续发展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可持续发展主要包括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三个方面,这三个方面是相互影响的综合体。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是对传统发展模式的挑战,它谋求建立新的发展模式和消费模式,这意味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进程要从现在运行的传统模式转变到一个新的模式,它涉及方方面面,各行各业,并存在着错综复杂的关系。

 可持续发展是中国彻底摆脱贫穷、人口、资源和环境困难的唯一选择。在 1992 年世界环发大...

篇四: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整治心得体会

  篇一: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心得体会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条例心得体会

 王清玉 城市是展示一个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集中体现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城市管理,创建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不仅仅是事关城市发展的大事,也事关全县人民群众自身的切实利益。今年,我县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我在学习了县政府赵飚县长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暨创建卫生文明县城的讲话后,对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城市是展示一个地方形象的重要窗口,也是集中体现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等综合实力的重要平台。因此,加强城市管理,创建卫生县城和文明县城,不仅仅是事关城市发展的大事,也事关全县人民群众自身的切实利益。今年,我县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我在学习了县政府赵飚县长关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暨创建卫生文明县城的讲话后,对于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仅仅只是打扫清洁卫生,把大家的生活环境变的好一些,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开展环境整治活动,使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房屋道路干干净净,人们的心情也会变得愉悦,人民群众也会感到很满意,并积极支持政府工作。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是一件好事,通过开展治理活动,使大家对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再有肤浅的认识,治理工作既不摊派老百姓,又不增加县上经济负担,还能达到美化环境,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仅仅只是打扫清洁卫生,把大家的生活环境变的好一些,更重要的是它给人们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带来了全新的变化,开展环境整治活动,使城乡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房屋道路干干净净,人们的心情也会变得愉悦,人民群众也会感到很满意,并积极支持政府工作。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是一件好事,通过开展治理活动,使大家对于环境综合治理工作不再有肤浅的认识,治理工作既不摊派老百姓,又不增加县上经济负担,还能达到美化环境,改善群众生活环境,改变群众的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而这

  对进一步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和招商引资形象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对进一步提升我县对外形象和招商引资形象具有积极的重要作用,因此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意义。

 学习了赵飚县长的讲话后,我深切的认实到,要想做好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才能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并为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做好铺垫学习了赵飚县长的讲话后,我深切的认实到,要想做好城乡环境治理工作,只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才能切实做好环境治理工作,并为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做好铺垫

  工作,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是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卫生、健康、整洁、文明的生活环境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指标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基本标志,拥有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既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成果,两者紧密相连,必须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可以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交通出行更加方便,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不断提升生活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充分享受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成果。工作,开展城乡环境治理工作,是改善群众的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工作。卫生、健康、整洁、文明的生活环境是现代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环境指标已成为衡量人们生活质量的基本标志,拥有健康和高质量生活环境已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迫切愿望。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既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要抓手,更是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重大成果,两者紧密相连,必须有机结合。通过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可以使城市功能更加完善、人居环境更加优美、交通出行更加方便,为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创造一个舒适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工作环境,不断提升生活满意指数和幸福指数,充分享受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成果。

 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是提升县城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的确,在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区域经济的竞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是提升县城品位、增强城市竞争力的需要。的确,在当前,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必须坚持对外开放,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区域经济的竞

  争,不仅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竞争,更是包括城市文明程度、卫生状况、管理水平等在内的软环境的竞争。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有利于改善投资软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整治和创建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看不准问题不行,抓不住重点也不行。我们必须要按照争,不仅是交通、城市基础设施等硬环境的竞争,更是包括城市文明程度、卫生状况、管理水平等在内的软环境的竞争。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有利于城市管理水平的提高,有利于增强市民的卫生意识、文明意识,有利于改善投资软环境、增强城市竞争力。整治和创建工作涉及面广,任务艰巨,看不准问题不行,抓不住重点也不行。我们必须要按照“全民动员、统一指挥,城乡同步、整体推进全民动员、统一指挥,城乡同步、整体推进” 的要求,突出“ 治脏、治乱、治差” 三个

  重点,更加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治理和创建活动。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影响力大,各项量化指标和测评标准,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决不能有重点,更加坚定不移地深入开展治理和创建活动。而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活动的开展,是推动经济发展、统筹城乡环境促进社会和谐的需要。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内容丰富、覆盖面广、辐射力强、影响力大,各项量化指标和测评标准,涵盖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充分体现了建设和谐社会的丰富内涵和内在要求。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工作,决不能有“ 一劳永逸、毕其功于一役”的思想,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走的思想,否则就会陷入形式主义,走“ 突击一阵子、迎检花架子、走了老样子”的老路。必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既要打好集中整治的的老路。必须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树立长期作战的思想,既要打好集中整治的“ 歼灭战” ,也要打好防止反弹的“持久战持久战”。实践证明,创卫创文能提升人气,增长财气,孕育商机;能深化招商引资,搞活商贸流通,激活市场经济;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实践证明,创卫创文能提升人气,增长财气,孕育商机;能深化招商引资,搞活商贸流通,激活市场经济;能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和谐,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综合治理和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德政工程扎实有效开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综合治理和创建工作的重要意义,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这一顺应民心、合乎民意的德政工程扎实有效开展。

 目前,我们在环境治理工作上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虽然之前的一段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时有反弹,严重影响了县城的整体形象。我认为要强化措施,真抓实干,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以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为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严格执法,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既要目前,我们在环境治理工作上面临的问题还是比较严峻的,虽然之前的一段工作取得了一些效果,但是脏、乱、差的现象仍然时有反弹,严重影响了县城的整体形象。我认为要强化措施,真抓实干,要站在人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要以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提高市民的生活质量为根本目的,为群众营造安居乐业、和谐融洽的生活氛围,在实际工作中,还要严格执法,敢抓敢管、敢于碰硬。既要

  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又要专项整治、重点突破。对于长期影响城市管理、破坏公共环境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要重拳出击,严厉整治。但在执行中,还要注意文明执法的问题,要树立和落实综合治理、全面推进,又要专项整治、重点突破。对于长期影响城市管理、破坏公共环境的一些老大难问题,要重拳出击,严厉整治。但在执行中,还要注意文明执法的问题,要树立和落实“ 管理就是服务”的思想,杜绝不文明甚至粗暴野蛮的执法。的思想,杜绝不文明甚至粗暴野蛮的执法。

 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把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县城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向广大群众讲充分、讲透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身到这些工作中来。要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文明卫生新风尚。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创造更多群众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使上述活动同时还要做好宣传工作,把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县城的重要意义、目标任务、工作要求和方法步骤,向广大群众讲充分、讲透彻,做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让广大群众积极主动投身到这些工作中来。要加强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的教育,引导广大人民群众树立良好的社会文明卫生新风尚。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创造更多群众易于接受和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使上述活动

  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动员部署,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形成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更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做好动员部署,通过广泛的宣传发动,形成人人关心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

 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一鼓作气,一干到底,确保如期实现工作目标,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深入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和创建四川省第二批文明县城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任务。我们要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统一思想,坚定信心,一鼓作气,一干到底,确保如期实现工作目标,为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而努力奋斗!

  二〇一一年十二月二十日

  篇二:软环境治理心得体会

  关于优化治理软环境的

 心得体会

 中坪

  乡纪委书记赵文光 2011.11.1

 目前软环境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标志,纵观当前经济形势,软环境建设的好坏,正在成为地区之间经济竞争、形象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焦点问题,谁在软环境治理上落后,谁就会在竞争中败北,同时目前软环境竞争力正在成为一个地区综合竞争力的标志,纵观当前经济形势,软环境建设的好坏,正在成为地区之间经济竞争、形象竞争和社会竞争的焦点问题,谁在软环境治理上落后,谁就会在竞争中败北,同时“ 优化软环境”活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进行下去,就必须有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通过学习,结合本单位实际,本人有如下体会:活动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是社会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的集中体现,这项工作要坚持不懈进行下去,就必须有制度保障和监督机制,通过学习,结合本单位实际,本人有如下体会:

 一、“ 优化软环境、增强软实力” 的重要大意义

 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是企业壮大的必要条件,是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对内,能产生凝聚力和驱动力;对外,能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企业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企业需要一个公正高效的社会环境,抓软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经济发展就必须抓软环境,政府下决心,下硬功夫抓软环境,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是对企业发展的极大支持,通过软环境治理,在全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软环境治理良好格局,其重大意义就世人皆知了。良好的发展软环境是企业壮大的必要条件,是群众安居乐业的重要保障。对内,能产生凝聚力和驱动力;对外,能增强影响力和吸引力。企业需要一个风清气正的发展环境,企业需要一个公正高效的社会环境,抓软环境就是抓经济发展,抓经济发展就必须抓软环境,政府下决心,下硬功夫抓软环境,是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是对企业发展的极大支持,通过软环境治理,在全乡形成人人关心、人人支持、人人参与软环境治理良好格局,其重大意义就世人皆知了。

 二、主动融入,找准定位,用心营造“ 软环境” 。

 人的思想观念决定着一个人的行为,在软环境问题上,首要的问题就是要解决人的思想认识问题,要提高思想认识,更新思想观念,形...

篇五: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10年10月第24卷第5期山东工商学院学报J ournal ofShandongInsti tute of Busi ness andTechnol ogyO ct.2010V01.24N o.5矿o。“ “ 。“ 9、5理论经济研究9’ ;。吣..。...o..o.o..I。,一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问题与思考蔺雪眷4,李希红b( 山东工商学院a.公共管理学院;b.图书馆,山东烟台264005)[ 摘要】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面临许多难题,主要是全球环境话语与环境机制建设成果同全球环境遇亿阍的反差问题、全球环境闸题认知与环境话语的代表性问题、环境话语与环境治理机制的主流化同题、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追求与实践机制的分裂问题。这些问题的应对要求人类社会贯彻生态理性思维、促进全球环境话语沟通与跨边界环境合作、加强世界环境组织体系的独立性。从而在科学、政治、经济层面上做出深刻的生态变革o[关键词】全球环境治理;问题;思考[中图分类号】F0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56( 2010) 05一O 004—04全球环境治理是一项复杂事务,它既要科学认知自然变化的内在规律,又要清醒了解人类社会系统本身的特征,更要在前述基础上妥善处理客观自然与人类社会两个系统间的复杂作用。因此,既有的每一步治理实践都往往是探索性地应对或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某一层面。相对与当前取得的某些进展而言,更加突出的仍是全球环境事务之艰难深杂。笔者试图概括其中存在的几个重要问题,并进行初步思考,以期有助于我们对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状况的进一步认知。一、当前全球环境治理面I临的主要问题( 一) 全球环境话语与环境机制建设成果同全球环境退化间的反差问题对环境问题保持高度关注者可能会注意到,新千年以来,人类在频繁的环境灾害面前依旧脆弱。甚至可以说“ 在许多地区,目前的环境条件比1972年时的条件变得更加脆弱,退化的也更加严重。⋯” 因此,从表面来看,全球环境的退化便同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全球环境话语,以及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建设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形成了一种矛盾或反差。这对当前部分学者所持的乐观论点仿佛造成了某种严重挑战。就环境科学层面而言,在认知全球环境问题、应对全球环境事务的过程中,专家们尽管可以为其构建某种认识或理解框架,从而在此基础上提供某种可能或可行的指导,但这种框架本身在经历实际验证之前通常都是假说性质的陈述心1。就环境经济与社会进程而言,环境要素仍未能较好地融人全世界为谋求富足生活所进行的经济与社会发展过程当中;或者说,这种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乃至相融仍只是一种进行时态,在不同的历史境域下可能会产生不同的结果。就环境政治层面而言,对环境话语以及环境治理机制的学习、实践必须跨过现有民族国家的政治或军事边界,并最终在国家层面以及次国家的地方层面上才能展开和实现。目前依旧稳固的国家中心主义的思考与主权国家政治实践或许为全球主义的环境话语和环境治理机制的学习、实践造成了障碍,这种全球主义的环境话语以及环境治理机制对国家及地方层面的监督、约束仍旧是乏力的。(二)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维度与环境话语的代表性问题全球环境问题的认知维度主要有两个:一是[ 牧稿日期] 2010一06一01[作者简介】蔺雪春,1977年生,男,山东莱芜人,山东工商学院讲师,法学博士,研究方向为环境政治和公共管理,( 电子信箱)l i n如echunl 977@ 163.e., om 。· —-——4· · ———万方数据

 人类中心主义,二是生态中心主义。以不同的维度认知环境问题,其结论往往有着本质的不同。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维度所产生的,大多是对具有或强或弱的排他性特点的人类私利的追求。而生态中心主义的认知维度所产生的,则应是对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利益的平等眷顾。从人类中心主义的认知维度出发,全球环境问题既然需要“ 治理” ,那么,它也许在环境政治甚至说环境因素所引发的政治—社会互动的意义上才能得到更好的理解;而问题的实质则可以被归结到有关权力一知识· 权利关系的理解与安排上。但若从生态中心主义的认知维度出发,对上述权力—知识—权利关系的理解与安排就要发生重大变化。人类只能作为其中一种生命体而赖以存在的生态环境或者说大自然即成为这种理解与安排的另一条基线。在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之间就很难再有高高在上的最终控制者,相互的制约与平衡将成为认知和处理各种关系的根本法则。而既有的主流环境话语作为人类认知环境问题的一种共有方式,主要表达了人类社会对环境问题的思考及其结果,其出发点仍是人类的中心主义。或者说,它们目前所反映的仍旧是人类社会的需要,其主旨在于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往往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把人类的价值与利益置于一切非人类世界之上。因此,从科学过程的角度来说,当前的环境话语对非人类世界而言仍旧缺乏代表性,这种代表性的缺乏可能对环境话语本身造成较大缺陷,因为它并不完整,还无法充分、真实地反映全球环境问题自身的实际状况。(三)环境话语、环境治理机制的主流化问题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为了人类的未来,必须把环境要素融合到经济运作、社会组织当中。甚至说,应当把环境议题以及与其相应的制度建构放在其它所有议题及制度建构之前。但目前看来,环境要素在经济与社会层面的进展并不顺利。对环境话语而言,其本身自呈体系,有自身的演变规律。尽管其内部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话语间竞争以及相应的主流更替特征,但与人类社会所面临的经济、政治、军事乃至文化等议题相比,有关环境议题的探讨在更多区域仍旧是边缘性的,它并没有被完全纳人主流议题之列。与此相应的是,环境治理机制在构成上也具有系统性,但它与当今世界经济体系乃至世界政治体系的构建或改革相比,在更大程度上同样表现出了某种附属特征。因此,尽管环境议题以及环境治理机制的构建在频发的环境灾害面前已经显得愈发重要,但到目前为止,它们在更大的国际议题或国际制度范畴内却并非主流。换句话说,它们在主流化方面遇到了某种障碍。(四)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追求与实践机制的分裂问题从概念范畴而吉,作为一种新型的集体安全,环境安全所反映的是整个人类共同体对一种不仅能够赖以生存而且力图使之良好的地球生态空间的需要或追求。全球环境危机的存在以及全球环境治理的兴起,则为这种以环境为基础的人类安全共同体或者说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的建构提供了外在动力与可能性。因为全球环境问题没有特定的边界,全球环境事务能够在更大程度上充作国际社会构建真正意义上的安全共同体的平台。在现实政治当中,这种安全共同体的建构实践并没有表现出特有的完整性或共同体特征;甚至可以说,其实践机制总是反映出或强或弱的分裂倾向。与更具跨边界性的专家、活动家或企业家们相比,局限于某种传统政治思维惯习的政治家们对权力的竞逐在更大程度上对这种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的追求造成了障碍。进一步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或者说南北双方,在历史中形成或主动为自己划定的不同世界位置、所造成的群体间差异以及由此引出的一系列连锁问题,使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概念所力图保育的“ 一个世界” 图景困难重重。因此,尽管环境安全的概念业已得到广泛的传播或理解,人类环境( 环境与发展) 大会也多次得以召开,诸如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环境组织等有关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的理论与现实雏形却倍受争议;人类在现实中所能获得的往往只是一种“ 次优性” 的“ 国际或跨国环境安全架构” C3]。二、对当前全球环境治理的初步思考(一)对全球环境话语与环境机制建设成果同全球环境退化反差问题的思考通过冷静深入的思考就会发现,这种所谓的“ 矛盾” 或“ 反差” 可能与全球环境事务在科学、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建构进程有关。首先,该“ 矛盾” 或“ 反差” 反映出了科学过程从不确定性到确定性的一种探索特征。因此,一方面,全球环境话语或联合国全球环境治理机制所取得的进展、成就,与全球环境问题实际状况及其治理结果一5一万方数据

 之间的联系仍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的证明。另一方面,环境话语或环境治理机制自身是否有着某种内在缺陷也有待专家们进一步的确定或修正。其次,在经济社会进程上,即使发达国家的环境政治实践“ 既不是生态主义或任何意义上的深绿色的,也不是一定有效的或最有效的。[4】” 另外,广大发展中国家对环境话语的学习与理解、对环境治理机制的应用与改进,仍旧需要一个长久的过程;而简单模仿发达国家已有的实践经验对发展中国家可能并非幸事,所产生的结果也不一定是一致的、有效的。因此,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应根据当前环境事务所需及各自历史境域开拓行之有效的、有益于环境的发展模式。最后,环境事务的总体进展不可能在孤立的条件下取得,需要一种统一的全球环境体制的保障。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主权国家的政治边界仍保持传统的稳定性,人们对全球环境问题到底“ 是什么” 仍存太多的犹疑,全世界谋求富足生活的目标仍未与环境要素很好地融合在一起,全球环境事务在科学、政治、经济与社会层面的建构进程就将持续下去,甚至被不断强化。(--)对全球环境问题认知维度与环境话语代表性问题的思考传统的全球环境问题认知模式无法促进环境治理取得进展,日益迫切的环境治理情势要求我们加强生态中心主义的认知力度。从生态中心主义出发,当前主要权力就不再仅仅是人类对自然的支配以及在人类社会关系中对这种支配关系的简单或复杂移植,自然对人类的影响力将被重新认识。知识也不再仅仅是以人类自我为中心,而只能是把其视为更大的生态圈的一部分,必须考虑到大自然本身的意义。相应的,对权利的诉求也要融人自然的成份并顾及对自然的责任。所谓的“ 话语权” 其意义恐怕也要改变,因为除了人类社会能表达自我以外,自然也能发出有力的声音或用其它方式表达自己。于是,所谓的“ 权威场域” [5】“ 生态民主” [6】“ 生态公民权” [71等语汇也就不再那么晦涩难解了。但现有的生态中心主义的环境话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出非人类世界自身的可能状况,却往往容易陷人激进甚至极端思维而无法广泛实践,它们还无法作为一种主流环境话语获得实业界与社会公众的广泛接受” 】。对此,在科学层面上,我们尚需在单一物质取向的经济人假设基础上构设一种更为广泛、平衡的生态人假设,从——6——而把现有的经济理性转换为一种更加深刻的生态理性;更需寻求一种能够妥善推进生态中心主义维度或者说生态理性在人类社会应用实践的适当方法和手段,使其摒弃极端色彩并同时获得社会精英以及广大民众的自觉理解与认同,从而真正把人类世界与非人类世界平衡地联结起来。(三)对环境话语、环境治理机制主流化问题l 的思考从已有经验和现时呼吁来看,使其主流化的方法;一方面可能包括推进环境教育、建立世界性的环境论坛或绿色公共领域,从而促进全球话语学习与沟通;另一方面是把世界环境事务与世界经济事务、政治事务相对分离并为之构建相应的环境组织体制,突显和提升其在整个世界秩序建设中的重要性,而不是只像往常那样更多地把它作为经济、贸易等事务的一部分。这些方法是否能够有效针对两者在主流化方面所遭遇的主要障碍,甚至说这些障碍到底是什么,克服的可能性有多大,方法的可行性又如何,仍需我们进一步调研和思考。在近年频发且破坏力不断增强的环境灾害所造成的紧张形势面前,对这一课题的研究却显得愈加重要——找到并解决阻碍两者主流化的主要症结,将切实有助于推动全球环境事务与发展事务一体进展。(四)对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追求与实践机制分裂问题的思考很明显,在人类所能认知到的生存危机再度凸现之前,要使21世纪的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追求具备一定的现实基础,无论北方还是南方都必须在建构现代权威的政治过程中做出关键改变。在观念层面上,双方都必须认识到一个良好的地球栖息地乃是全体人类社会的共同依靠,人类在全球环境问题面前具有共同命运,全球环境问题只有通过合作才能得到解决;现有的环境话语讨论或某种话语主流地位的确立、维持与变革,以及全球环境事务的持续进展,都必须以另一方的参与、合作为基础。在实践当中,双方则必须共同努力,找到一条能够在不同边界内保证并推动这种合作战略或合作框架得到有效落实的具体途径。但目前看来,全球合作的理念易被认同,穿越不同边界时的合作行动却不易推进。因此,对2l世纪的全球环境安全共同体追求而言,寻求一种有效的能够跨越不同边界的合作行动路径乃当务之急。万方数据

 三、结语全球环境治理任重道远。从理论上说,它关涉世界和平、发展与安全,关涉整个地球以及在这个星球上生活的人类的未来。因此,全球环境治理能够成为一项促进人类、自然或整个地球福祉可持续性的正义事业。但从现实判断,全球环境治理仍面临许多困难,它需要既有人类社会在政治、经济、科技进程上做出更为深刻的生态改变,增进不同社会体系和发展方式对环境话语、环境机制和生态主义思维的包容性与开放性。因此,要实现全球环境善治目标、与自然和谐相处,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参考文献】[1】uN EP.Gl obalEnvi _, m m em al O utl ook3[M ].London:b概PubllcetiomLtd.2002.*297.[2]丸山正次.环境政治学在日本:理论与流派[A].郇庆治.环境政治学:理论与实践[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53.[3]郇庆治.环境政治国际比较【M ].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7:31.[4]郇庆治.环境政治学:理论与...

篇六: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太湖水污染治理政策放眼中国环保治理政策现状 ———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实践团总结报告

  内容摘要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 2338 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国家财赋重地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被誉为“人间天 堂” 。流域面积 36895 平方公里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07 年 5 月份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无锡水源告急自来水全面中断几十万城市居民纷纷抢购超市饮用水这次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自前往无锡并做出重要批示。蓝藻是太湖污染的一个重要方面。大规模暴发的蓝藻一方面大量消耗水中的溶解氧,另一方面厚厚的蓝藻形成层如同油漆,阻隔了空气与水中气体的交换,使水体的溶解氧浓度迅速降低,引起水生动物窒息死亡导致水体遭受严重污染破坏水体景观还会影响自来水厂的生产和自来水的质量。无锡是太湖蓝藻污染的重灾区。无锡市处于工业化的中后期阶段, 虽然其工业废水排放水平随人均收人增加在逐渐减少, 但是无锡市的水环境污染状况依然严重。本文以无锡为例详细介绍了太湖蓝藻爆发的原因危害治理手段以及国家为治理太湖污染采取的种种措施为太湖污染的研究和治理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经验。

 关键字太湖水污染

  蓝藻

  无锡

  治理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2 目录 一 引言 1.1 选题背景

  4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5 1.2.1 区域的自然概况

  6 1.2.2 研究区域的特点

  6 二 太湖地区的背景介绍 2.1、环太湖经济的发展规模

  7 2.1.1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高效化肥的使用围湖养鱼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8 2.1.2 污染行业印染、造纸分区域讨论对太湖污染的影响

  8 2.1.3 新兴的旅游产业对于太湖的破坏

  9 2.2 太湖蓝藻暴发的历史记录

  9 2.3 08 年各地采取相应政策应对可能出现的蓝藻危机

  10 2.3.1 长远角度的宏观调控

  11 2.3.2 为应对突发事件的紧急措施

  12 三 取样城市的选择 3.1 选择无锡的原因

  13 3.2 无锡的经济发展规模

  14 3.3 无锡地区的污染现状

  15 3.3.1 随着工业和城市化发展,需水量和废污水排放量增大,相应增加了入河(湖) 污染量 15 3.3.2 废污水治理能力不足

  15 3.3.3 现行水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不合理

  16 3.4 农业生产技术结构变化以及相应的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

  16 3.4.1 土地利用的变化特点

  16 3.4.2 农业生产对水环境的影响

  17 四 蓝藻污染相关问题的介绍

 4.1.重大的蓝藻污染事件

  18 4.2.蓝藻简介

  18 4.3.蓝藻的特征

  19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3 4.3.1 群体性和浮游性

  19 4.3.2 .繁殖特性

  19 4.3.3 微蓝藻的移动

  19 4.3.4 在生物链中的地位

  19 4.4. 水华形成四阶段

 20 4.5.蓝藻爆发的的危害

  20 4.6.爆发成因

  20 4.6.1 自然环境

  20 4.6.2.气候影响

  21 4.6..3 人为因素

  22 4.7 蓝藻污染治理方法

  23 4.7.1 治理之根本为除藻

  23 五 现行的蓝藻治理手段

  23 5.1 取样城市无锡采取的措施

  23 5.2 从产业角度应对污染问题

  24 5.3 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24 5.4 强化太湖水环境监测体制

  24 六 其他环太城市在太湖治理方面的努力

  28 七 此行的总结

  29 对于中国现行环保制度的思考 八 参考文献

  35 九 附录

  38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4 一 引言

 1.1 选题背景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 长三角地区的居民收入的增长日益加快 江苏省更是在2006 年提出率先步入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2008 年全国经济百强县市出炉江苏一省包揽了前十里的七个名额江阴常熟昆山太仓等。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5 如果我们在地图上将会这些城市一一标出 我们会发现这些城市有个共同的特征 那就是都在太湖沿线。

 2007 年 5 月份持续的高温天气使得太湖蓝藻大规模爆发无锡水源告急自来水全面中断几十万城市居民纷纷抢购超市饮用水这次事件引起了党中央国务院以及江苏省委省政府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亲自前往无锡并做出重要批示。时任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的李源潮书记也亲临一些指挥工作。

 无锡市民感慨我们这里是有钱可我们连水都没得喝了还要钱干什么。太湖流域经济是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较快的地区 但是长期以来积累的环境污染的问题也非常严重 虽然中央一再强调不能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子可太湖地区的经济却是不折不扣的沿着这条“老路子”走下来的。

 在这种大背景下 研究太湖流域的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太湖地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应该如何展开蓝藻问题如何解决如何切实落实相关环保政策建立健全相关机制这些都是需要亟需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太湖经历代劳动人民的治水和辛勤耕耘 因水患频繁被称为荆蛮之地的太湖流域 逐步被改造为“鱼米之乡”、 “人间天堂”。

 至唐宋以后 太湖流域已成为历朝历代重要的税赋之地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6 有“苏湖熟天下足”、“赋出天下江南居什九”、“国之根本仰给东南”之说在中国古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近现代以来作为沿海地区的太湖在工业方面的起步较之国内其他地区要早一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太湖地区三大产业迅速发展流域经济总量从八十年代初的不到 1000 亿元增长为 2003 年的 15100 亿元是八十年代初的15 倍。

 高速发展的背后是太湖环境的严重破坏 目前 流域工业和生活点污水排放量达 53 吨污径比达 13.3流域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仅为 30%左右污染物重量已远远超过流域水环境的承载能力。

 蓝藻问题只是太湖水污染的一个缩影太湖也只是中国江河湖泊污染状况的一个例证研究太湖水污染问题的由来 成因以及解决办法 能够为我国其他江河流域的水污染等重大环境问题提供参考蓝本。

 1.2 研究区域介绍

 1.2.1 区域的自然概况

 I.地质与地形 太湖位于江苏和浙江两省交界处长江三角洲的南部。太湖流域呈周边高、中间低的碟状地形是著名的江南水乡河网如织湖泊棋布太湖居中包孕吴越大运河横贯南北沟通河网水系。

 II.气候 太湖地区属亚热带季风气候降雨和水资源相对充沛但时空分布不均。流域降雨年内年际变化较大年内降雨主要集中在 59 月的汛期长历时、高强度的梅雨和突发性台风暴雨常造成流域严重的洪涝灾害。

 年际之间旱涝交替 如上世纪九十年代流域连续发生大洪水 而进入新世纪后则连续干旱。

 降雨量在空间分布上则呈现为从沿海向西部山区递增态势。

 III.流域面积 太湖流域片地处东南沿海行政区划涉及苏、浙、沪、闽、皖五省市面积 24.5 万平方公里。

 IV.人口 太湖地区的人口众多接近 4000 万。人口流通性较强。

 V.社会经济构成 2003 年流域片以占全国不到 3的土地面积、8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 1/4 的国内生产总值和财政收入其中太湖地区以占全国不到 0.4的土地面积、3的人口创造了占全国 13的国内生产总值和 19的财政收入。太湖流域片是我国经济社会最发达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在我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且经济社会呈加速发展之势。

 1.2.2 研究区域的特点

 经济高速发展 城市化程度较高 工农产业比较发达 但太湖却一直长期处于 “亚健康”状态目前太湖流域河流水质全年期综合评价ⅠⅢ类水河长占评价河长的 16超标河长占评价河长的 84太湖虽ⅡⅢ类水面积占 92但 70水体为富营养水平按水功能区达标分析太湖流域全年期水功能区河流达标率为 24。由于水污染严重上海、嘉兴、无锡等大中城市主要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得不到有效保障呈水质型缺水。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7

 二 太湖地区的背景介绍

 2.1、环太湖经济的发展规模。

 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水面面积 2338 平方公里。太湖流域物华天宝历史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自古以来是国家财赋重地是著名的江南水乡被誉为“人间天堂” 。流域面积 36895 平方公里 是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在全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05年 太湖流域人口 4533 万人 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 1000 人左右 流域内分布有上海、 苏州、无锡、常州、镇江、杭州、嘉兴、湖州等 8 大城市城市化率达 73%。全流域国内生产总值 21221 亿元约占全国 GDP 的 11.6%人均生产总值达 4.7 万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3.4倍全流域财政收入 6609.1 亿元约占全国的 22.1%单位国土面积经济收益约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57 倍。

 流域总耕地面积 2213 万亩 人均耕地近 0.5 亩 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 35.7%。

 2005 年太湖流域的第一、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分别为 3.7%61.3%和 35.0%见下表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8

  2.1.1 工业化农业的发展高效化肥的使用围湖养鱼对太湖水质的影响。

 现有农业生产方式导致了农业面源污染。

 据统计 太湖流域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折纯量从 1979 年的 24.4 公斤增加到目前的 66.7 公斤。而一些发达国家规定每年每公顷耕地平均化肥施用量不得超过 22.5 公斤。根据中科院南京土壤所的研究调查在太湖的外部污染总量中农村面源污染所占的比例目前已占到 50左右。

 近年来以大闸蟹为主的太湖养殖规模急速扩张围网养殖达到 19.6 万亩其中大部分集中在东太湖大约 16 万亩。为了获取高利润蟹农拼命放养蟹苗每亩最高要投入近千只蟹苗。多放蟹苗必然要多投有机饲料导致湖水中氮磷等指标大大超标据保守估计养殖业对整个太湖总磷总氮的“贡献”率在 15%左右严重影响水质助长了藻类的爆发。

 另外大规模围湖养殖和围网养殖导致湖内污染物积累日益加重太湖湖底淤积面积1547 km2占全太湖面积的 66%其中竺山湖、梅梁湖、贡湖和东太湖及入湖河口底泥污染最为严重普遍淤深 0.8-1.5 m 之间成为太湖水体污染的主要内源。过度的围网养殖正使太湖走向沼泽化。目前东太湖湖底平均沉积速率为每年 1.24 厘米左右50 年后湖底沉积将达 3 米东太湖将因严重沼泽化而逐渐消亡。河海大学水资源环境学院教授崔广柏说除直接污染太湖外过度围网养殖还严重削弱了太湖的泄洪调蓄和自净化功能。

 2.1.2 污染行业印染、造纸分区域讨论对太湖污染的影响。

 太湖流域六大重点污染行业企业共计 5.57 万家其中江苏 2.46 万家、浙江 3.11 万家。六大污染行业企业总产值 6149 亿元其中江苏 3937 亿元浙江 2212 亿元六大污染行业具体情况见下表。

 XJTUSP07179 西安交通大学挑战网赴江苏环境污染调查暑期社会实践团总结报告

 9

 污染行业在 2005 年累计排放工业废水 215512 万方。

 其中 COD 排量为 264726吨排量为 31248 吨TP 排量为 619 吨TN 排量为 2709 吨。

 其中纺织印染业的COD(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最大 占重点工业企业COD排放量的61总磷排放量占重点工业企业总磷排放量的 41。目前江苏省印染产能位居全国第二印染加工业出口份额占全国印染加工业出口总量的 1/3。而在全省 960 多家重点印染企业中有570 多家坐落在太湖流域占全省印染企业的 60印染废水排放量和 COD 排放量分别占全省印染行业的 75.3和 72.3。

 大量污染物的排入直接加速了太湖水质的恶化 导致了蓝藻的大规模暴发。产生了一系列经济和社会问题。

 2.1.3 新兴的旅游产业对于太湖的破坏

 太湖风景名胜区是国务院批准的首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 也是国内少数跨行政区域的特-N大型风景名胜区之一它由苏州市的木渎、石湖、光福、东山、西山甪直风景区吴江市的同里风景区常熟市的虞山——尚湖风景区无锡市的锡惠、马山、蠡湖、梅梁湖风景区宜兴市的阳羡等 13 个风景区和无锡市的泰伯庙、泰伯墓 2 个独立景点构成所辖范围涉及2 个地级市3 个县级市和 35 个乡镇或街道其中有 6 个风景区与太湖水域直接关联。

 据资料分析仅江苏环太湖旅游带的国内游客共占据了国内游客总量的 52.7%旅游者每日产生大量的固体废弃物宾馆饭店等服务系统产生污水对太湖造成严重污染。

 2.2 太湖蓝藻暴发的历史记录

 自 1987 年国务院副总理提出太湖水“变味”以来十年以后的 2007 年 4 月底太湖梅梁湖蓝藻大规模集中暴发往年提前了近 1 个月根据太湖流域管理局对小湾里水厂、锡东水厂、贡湖水厂水源地的监测5 月 6 日梅梁湖小湾...

推荐访问:环境治理的重要性的认识 重要性 环境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