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工作要点 >

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6篇

时间:2022-10-28 13:30:05 来源:网友投稿

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6篇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浙江省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近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在全国率先出台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6篇,供大家参考。

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6篇

篇一: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省出台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

 近日,浙江省印发《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这是在全国率先出台的碳达峰碳中和科技创新行动方案。方案紧盯国家战略部署,紧扣浙江省实际,依据“4+6+1”总体思路,提出了具体的技术路线图和行动计划,争取用好科技创新关键变量,抢先抢抓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制高点,到 2025 年和 2030 年,高质量支撑浙江省先后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一是行动迅速,紧贴需求。2021 年 2 月下旬迅速成立由浙江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能集团、海洋二所等涉“碳”主要科研力量组成的工作专班,深入调研摸底,厘清浙江省优势与短板,拟出了技术路线图、时间表等。在省委、省政府 2 月和 4 月两次碳达峰专题会议精神及省委袁家军书记在 5 月全省碳达峰碳中和工作推进会上发出的指示精神下,紧贴浙江省能源规划和重点行业绿色转型需求,不断论证方案,瞄准能源、工业、建筑、交通、农业、居民生活 6 大重点领域,系统推进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发展。

 二是路线清晰,方案扎实。瞄准能源消费总量等 4个核心指标,围绕零碳电力技术创新、零碳非电能源技术发展、零碳工业流程重塑、低碳技术集成与优化、CCUS及碳汇技术等5个技术方向制定了技术路线图;提出了科技创新基础前沿研究、关键核心技术创新、先进技術成果转化、创新平台能级提升、创新创业主体培育、高端人才团队引育、可持续发展示范引领、低碳技术开放合作等“八大工程”和 22 项具体行动措施。

 三是强化管理,鼓励创新。《方案》明确将组建浙江省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创新战略指导专家委员会,统筹协调相关工作,强化评估监测,建立动态调整机制。同时,在立项时采用择优委托、赛马制、揭榜挂帅等形式,创新研发组织模式,鼓励政府科技创新基金发挥引导作用,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完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

 下一步,浙江省科技厅将启动科技重大专项,力求早日取得成果突破。

篇二: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1 -

  齐政发〔2021〕42 号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 齐齐哈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有关单位:

 《齐齐哈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业经市政府 16 届49 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

 2021 年 12 月 30 日

  - 2 -

  - 3 -

 齐齐哈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

 目

 录

 第一篇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 5 第一章 “十四五”规划实施基础和环境条件 ............................................ 5 第二章 “十四五”规划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 9 第二篇 “十四五”规划总体部署 .................................................................. 10 第一章 指导思想 ..................................................................................... 10 第二章 基本原则 ..................................................................................... 11 第三章 发展目标 ..................................................................................... 12 第三篇 推动重点领域研发创新 ................................................................. 14 第一章 高端装备制造 ............................................................................. 14 第二章 现代农业 ..................................................................................... 15 第三章 新材料 ......................................................................................... 16 第四章 精密超精密制造 ......................................................................... 17 第五章 新一代信息技术 ......................................................................... 18 第六章 生物工程与现代中药 ................................................................. 19 第七章 生命健康 ..................................................................................... 19 第八章 绿色发展 ..................................................................................... 20 第四篇

 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 ............................................................... 21 第一章 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 21 第二章 加快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群体 ................................................. 22 第三章 加快壮大高新技术企业集群 ..................................................... 22 第四章 加快培养创新型领军企业 ......................................................... 22

  - 4 -

 第五篇

 打造高水平科创平台 ................................................................... 23 第一章 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 ............................................................. 23 第二章 加强科技创业平台建设 ............................................................. 23 第三章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 ..................................................................... 24 第六篇

 繁荣发展科技服务业 ................................................................... 25 第一章 推进研究开发和科技咨询服务 ................................................. 25 第二章 推进技术转移服务 ..................................................................... 25 第三章 加强创业孵化服务 ..................................................................... 25 第四章 加强科技金融服务 ..................................................................... 26 第七篇

 高效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26 第一章 健全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机制 ..................................................... 27 第二章 促进高质量科技成果有效对接 ................................................. 27 第三章 加大科技开放合作 ..................................................................... 27 第四章 繁荣技术交易市场 ..................................................................... 28 第八篇

 培养壮大科技创新人才队伍 .................................................. - 30 - 第一章 发现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 28 第二章 多渠道引进高层次人才 ........................................................ - 31 - 第三章 政企联动用好科技创新人才 ................................................ - 31 - 第四章 服务激励科技创新人才 ............................................................. 30 第五章 合理流动配置科技创新人才 ..................................................... 30 第九篇

 建设区域创新示范新高地 ........................................................... 31 第一章 推动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先行先试 ............................. 31 第二章 打造齐齐哈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样板 ........................ - 33 - 第三章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集群化发展 ................................ - 34 -

  - 5 -

 第十篇

 营造科技创新良好生态 ............................................................... 33 第一章 深化科技改革 ............................................................................. 33 第二章 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深度融合 ................................................. 33 第三章 推动科技开放合作 ..................................................................... 34 第四章 深入开展科学技术普及 ............................................................. 34 第五章 筑牢创新文化根基 ..................................................................... 35 第六章 加强科研诚信建设 ..................................................................... 35 第七章 推动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和共享 ......................................... 35 第十一篇

 建立科技创新坚实保障 ...................................................... - 38 - 第一章 健全组织保障 ........................................................................ - 38 - 第二章 健全机制保障 ........................................................................ - 38 - 第三章 完善政策保障 ........................................................................ - 39 - 第四章 配套方案保障 ........................................................................ - 39 - 第五章 加强投入保障 ............................................................................. 37

 - 6 -

 《齐齐哈尔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是依据《中共齐齐哈尔市委办公室、齐齐哈尔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齐齐哈尔市“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齐办发〔2020〕8 号)编制,主要明确“十四五”时期科技创新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是全市“十四五”规划的专项规划。

 第一篇

 立足新起点开启新征程 第一章 “十四五”规划实施基础和环境条件 “十三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科技创新工作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总方针,紧紧围绕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和十二个重点产业推进需要,以建设创新型城市为目标,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为重点,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开展创新研发,加速科技成果落地转化、产业化,努力营造创新创业环境,基本构建了有效引领经济社会发展的科技创新体系,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重点任务全面完成,各项指标如期实现,为实施“十四五”规划奠定了基础。

 “十三五”期间,全市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从 2015年的7.8亿元提高到2020年的12.98亿元,占GDP比重从0.61%提高到 1.08%,2020年地方财政科技支出达到 1.7 亿元。五年来实施国家科技项目61项、省级项目137项、市级项目1592项,取得科技成果1949项,获得省级科学技术奖73项,参与获得国

 - 7 - 家科技奖 4 项;技术合同成交额由 2015 年的 2633 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7.93亿元;五年来转化科技成果1500余项,其中引进落地转化科技成果251项,推广农业新技术新品种450项以上。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由 2015 年的 36 家增加到 2020 年的 95家,入库评价科技型中小企业 270 家;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从2015年的11%提高到2020年的22.6%;科创平台正在从量变跃升为质变,科技创新平台总数从2015年的33个增加到 116 个,其中国家级 1 个、省级 84 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从 7 个增加到 38 个,其中国家级孵化器 1 个、国家众创空间 5 个;五年来授权专利总量 8049 件,其中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从 2015 年的 0.85 件增长到 2.07 件。

 ——初步建立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机制,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推动以高端装备制造、农产品精深加工为重点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支撑产业集群化发展,促进了传统产业向优势产业跨越。国家火炬齐齐哈尔重型机械装备特色产业基地不断发展壮大,形成了特色优势明显的科技创新高地;成立了黑龙江省金属新材料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搭建了全省金属新材料产业发展“产学研”合作平台。

 ——初步形成了科技型企业培育机制,创新主体不断发展壮大。相继实施科技型企业三年行动计划、科技型企业三年攻坚行动、“企明星”培育计划,开展了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创新主体数量实现倍增,

 - 8 - 质量实现跃升。

 ——进一步拓宽了科技成果转化渠道,实现科技创新全程化。全市成立市校合作领导小组,建立了科技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协调联动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市校战略合作进一步拓宽,校企合作进一步紧密。制定并实施了《齐齐哈尔市科技成果转化资助实施细则》等政策措施,有效激发了科研人员面向市场研发创新、企业引进落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科技金融打通了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成立了科技成果转化风险投资引导基金。全市初步建立了“政产学研”紧密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新机制。

 ——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主体培育工程、知识产权创造工程、知识产权运用工程、知识产权保护工程、知识产权服务工程,引导知识产权优势企业制订和实施专利、商标、品牌“三位一体”的知识产权战略。通过建设专利转化中心等服务机构,搭建了有效的专利技术对接平台,拓宽了专利技术转化渠道。

 ——建立“育引用”的体制机制,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得到有效激发。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实施科技人才“育引用”工程,开展“自主育凤”“筑巢引凤”“固巢留凤”,通过建立院士工作站、“头雁”工作站、科学家工作室柔性引进了一批高端人才及专家团队;通过实施有效的人才政策,留住了一批人才;通过选拔鹤城科技英才、建设市级学科梯队,培育了一批自有

 - 9 - 人才,形成了有效的创新人才保障机制,有效稳定了科技创新人才队伍,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

 ——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科技创新创业环境进一步优化。丰富完善了齐齐哈尔市科技综合服务平台功能,科淘网齐齐哈尔子平台上线运行,科技服务中介机构数量稳步增加,形成了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服务网络。

 ——发挥高新区科技创新龙头作用,区域创新高地示范引领作用进一步发挥。高新区发挥了应有的区域创新高地示范作用,明确了“一区多园”的发展定位,创业中心提档升级、晋升为国家级孵化器,实现零的突破,正在与哈尔滨、大庆高新区联合争创哈大齐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助力扶贫脱贫,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能力进一步加强。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为契机,以梅里斯为核心区创建齐齐哈尔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成功获批。坚持实施市级农业计划项目,不断延长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产业链条。在省内率先实施市级科技特派员计划,并实现科技特派员省、市、县三级联动。科技创新正在引领扶贫脱贫向乡村振兴跨越。

 ——坚持推进社会科技事业,促进了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坚持实施医疗卫生、疫情防控、环境保护等各级各类社...

篇三: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mdash; 1 —

  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 (2022-2025 年)

 为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不断夯实创新人才的培养基础,促进我市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特制定《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行动计划(2022-2025 年)》(以下简称《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历次全会精神及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出席深圳经济特区建立四十周年庆祝大会和视察广东、深圳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以提高科学素质服务高质量发展为目标,以科技创新教育为核心,促进深圳市中小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与发展。紧密围绕深圳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及“创新引领型全球城市”目标定位,不断完善“政府引导、学校主导、企业参与、社会支持”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持续推进科技创新教育。

 二、行动原则 (一)

 面向未来,立德树 人 。以未来为导向,将科技创新教育与立德树人的育人核心目标进行有机融合。充分利用 5G、大

  — 2 —

 数据、人工智能等科技前沿技术,建设线上线下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在基础教育领域主动创新,着力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未来培养创新型的人才。

 (二)

 多方参与,开放共享。强化各级教育部门统筹发展科技创新教育的职责,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发挥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在科技创新教育中的积极作用,引导各类科技创新教育资源形成协同发展、开放共享的新局面。

 (三)

 深度融合,品牌引领。促进科技创新教育在学科课程和教学实践领域的全面渗透与发展,加强中小学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的深度融合,推进学习方式以及课堂教学结构的深度变革,提升学科教师的创新融合能力,将科技创新教育打造成深圳教育的品牌和名片。

 (四)

 重点支持,全面提升。鼓励和支持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和优势项目的优先发展和重点建设,推动学校在科技创新教育的体制机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学习方式变革等方面取得突破,全面提升深圳市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

 三、行动目标 到 2025 年,形成科学布局、均衡发展、先行示范的科创育人城市生态,并在工作机制、课程体系、教师队伍、特色学校、实践基地、竞赛体系等方面构建出多层次、多元化、全方位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我市中小学生以科学精神和实践创新为核心的创新素养。

  — 3 —

 (一)建立 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强化教育行政部门工作职责,成立市、区两级科技创新教育指导中心,推动中小学校成立校级专项工作小组,构建起市、区、校级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为深圳市科技创新教育的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

 (二)。

 完善科学素质标准和评估体系。完善初高中包括科学、数学、物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在内的学业水平考试和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引导有创新潜质的学生个性化发展。完善科学教育质量评价和青少年科学素质监测评估。

 (三)构建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到 2025 年,发现、提炼与打磨 100 个创客教育与学科教育融合的典型课程案例,研发出一套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地方性科技创新教育课程体系,实现全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全覆盖。

 (四)

 培育 高素质的中小学科创教育教师队伍。推动每所中小学配备专职科创教育教师,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全面提升科创教育教师的综合能力。制定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评定管理办法,到 2025 年,依托高校力量、科创学院培养出 10 个左右市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50 个以上区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

 (五)建设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推动每所中小学设立科技创新类社团,推动各校设立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发展项目。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评审标准,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综合评估。到 2025 年,全市 30%的学校达到区级特色校标准,10%的学校达到市级特色校标准。

  — 4 —

 (六)

 打造 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研究出台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设置标准,通过自主申报、专家评选等环节,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挂牌一批高水平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到 2025 年,形成各类社会资源联合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举全市之力培养未来科技创新人才。

 (七)

 形成 系统 化 科技创新教育竞赛体系。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规范管理赛事活动的申报、评审与组织,建设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竞赛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形成系统、规范和统一的市区竞赛体系,充分展示科技创新教育成果及推广先进经验。

 四、重点措施 (一)完善工作机制

 1.构建统筹机制。形成由教育、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共同参与的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统筹机制,构建起“学科课堂+社团课+四点半课堂+图书馆+博物馆+少年宫+社区+家庭”的科创学习泛在环境,及时研究和解决科技创新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形成我市科技创新教育资源整合机制及协调机制。

 2.健全组织架构。一是落实教育行政管理职责。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负责组织实施本区域内科技创新教育工作,要明确责任部门,压实行政职责。二是在市、区教科院成立科技创新教育指

  — 5 —

 导中心,市、区两级配备科技创新专职教研员和工作人员。三是学校要成立科技创新教育工作小组,一把手校长任组长,组织实施本校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逐步构建起市、区、校三级联动的科技创新教育工作机制,充分发挥科技创新教育中心在教学研究、课程开发、教师培训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二)加强课程建设

 1.研发课程体系。研究开发具有深圳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深入推进学科教育与创客教育融合。开发义务教育阶段科技创新教育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开发高中阶段科技创新教育选修课程,注重促进项目式学习、STEM 学习、设计型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等学习方式应用。

 2.鼓励自主开发。充分发挥我市各学校和科技创新教育骨干教师的作用,以新产业、新技术、新工具作为切入点开发科技创新教育课程,重点围绕 5G、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基因工程、物联网等新兴技术进行资源整合,鼓励企业和学校联合开发具有特色的科技创新教育课程。

 3.开设科创课程。推动全市各中小学校平均每周至少开设一节科技创新教育课程,市、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将这一要求纳入办学水平评估指标。按照《国务院关于印发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的通知》《广东省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与《深圳市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行动计划(2019-2023 年)》等文件要求,在中小学逐渐普及人工智能课程。

  — 6 —

 4.探索“人工智能+”新型课程教学。以“人工智能+”对接技术前沿,鼓励学校开展人工智能课程体系建设,探索教师与人工智能共同协作的教学模式,打造“教学共同体”。

 5.实施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行动。将科学精神融入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三)打造师资队伍

 1.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中小学专兼职科创教育教师队伍,保持科创教育教师队伍的稳定。将科技创新教育纳入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之中,采取多种途径开展业务培训。加大专兼职科创教育教师培训力度,自 2022 年起,每年至少开展 1 次全市性科创教育教师培训,同时鼓励各区自行开展相关培训。到 2025年,推动全市中小学配备专职科创教育教师。

 2.实施带头人培养工程。研究制定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评定管理办法,评选出市、区级科创教育教师带头人并成立相应工作室,参照市级名师工作室资助标准予以支持。充分发挥带头人工作室的教研功能,帮助区域内更多教师获得科技创新教育先进理念和实践能力的提升。

 3.加大科创教师保障力度。联合市科协、人社等部门研究中小学科创教育教师专业评价标准,积极探索支持中小学科技创新专兼职教师按规定开展职称评聘和专业发展工作,提高科创教育教师参与创新科技教育的积极性。

  — 7 —

 4.引导高新企业发挥作用。积极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加大对教育的支持力度,充分发挥企业工程师的作用,在全市遴选一批具有专业优势、符合师德要求的工程师,建立“科技创新客座教师库”,鼓励学校结合自身情况邀请专家到学校开展讲座、开展对科创教育教师的培训以及其他相关科技创新类的教育活动。

 (四)发展特色学校

 1.推进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建设。在所有中小学校实施科技创新教育普适性项目,鼓励学校建设创新实验室,重点发展科技创新类的学生社团。制定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学校评审标准,定期组织开展市、区两级评审,对符合条件的授予科技创新教育特色学校称号。

 2.开展科技创新教育“1+N”工程。鼓励学校与相应的高新技术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单位建立长期合作机制,根据双方自愿原则,采取一所高校或名企带动多所学校的思路,在校内(尤其是高中)建立与相关单位对应的创新实验室,采用项目式、探究式等多种学习方式,联合培养创新拔尖人才。

 3.建立“馆校结合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加强与中国科学技术馆的合作,深入推进“馆校结合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建设工作。推动我市成立 100 所“馆校结合科技创新教育基地学校”,进一步加强我市中小学科技教育的资源建设和课程建设。

 (五)建设实践 基地

 1.建设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联合相关部门制定科技创新

  — 8 —

 教育实践基地建设标准与管理办法,在学校、企业、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单位遴选一批社会责任感强、课程内涵丰富、具有较强教育实践意义的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并进行授牌。

 2.探索实施科普教育学分制。依据《深圳经济特区科学普及条例》,制定并实施好深圳市中小学科普教育学分制实施办法,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竞赛活动、校内外科普教育资源点实践、线上科普教育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并获得相应的科普学分,以科普学分的方式记录、评估、激励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引导校外科普教育资源点积极开发适合学生发展需求的、多元特色的科普教育课程。

 (六)

 规范竞赛机制

 1.统一赛事活动管理。在全市范围内整合各类中小学科技创新竞赛活动,规范管理赛事活动的申报、评审与组织。通过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竞赛活动信息化管理平台,对各类赛事活动的申报组织、专家评审、奖项管理、展示推广等方面统一规范管理,创新赛事活动管理机制。

 2.打造地方特色品牌。结合全国“科技活动周”活动,将每年 5 月第三周同时确定为“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活动周”,以学校为主体集中开展校内科创竞赛及相关活动。充分利用深圳城市影响力和本地高新技术企业优势,如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编程等方面,打造“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世界

  — 9 —

 机器人大赛等具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每年举办面向全球的创客节,搭建国际“师生创客”作品展示与交流研讨平台。

 (七)

 实施 分层 培养

 1.开展普及教育。从兴趣入手,注重普适性,开展科技创新教育的普及工程,全面提升全市中小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构建具有个性化的、普及的科技创新教育项目、课程体系,帮助学生在各自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充分调动创新思维。

 2.探索科技创新英才拔尖培养。成立深圳市青少年科技创新院,开展青少年科技创新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探索实施覆盖小学至高中的科技创新英才选拔机制,研究出台“明日科创英才计划”,评选出年度深圳市中小学“明日科创之星”。鼓励中小学积极开展科技创新英才培养,支持学校与高校、企业、科研院所等单位合作,开展少年科技创新英才培养计划,为参与培养计划的学生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进行个性化培养,探索培养科技创新英才的新方式新路径。

 五、保障措施 (一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组织实施好本区科技创新教育工作,积极与本区科创、科协、文体、共青团等部门保持密切联系,构建区级科技创新教育资源联动机制。各区教育行政部门要制定本区落实行动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

 (二)强化经费保障

  — 10 —

 将落实行动计划具体项目的经费纳入部门预算,并强化资金使用进度管理和绩效目标监控,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民办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经费纳入学校办学成本核定收费标准。引导各类公益基金加大对科技创新教育的投入,支持科技创新教育设施建设和各类科技创新教育活动。探索设立深圳市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基金,在深圳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设立专户,鼓励企业和社会积极捐赠,作为发展中小学科技创新教育的有益补充。

 (三)落实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和实施科技创新教育实践基地等级评选制度、公共财政补贴制度和奖励制度。建立市、区、校三级科技创新教育特色项目、科技社团评比标准和奖励制度。对在科技创新教育中工作突出、成效显著的企业、学校、教师和学生予以通报表扬及重点宣传。

 (四)推进督导评估

 将科技创新教育作为重要内容纳入中小学综合评估,把中小学生科技素养和创新素养纳入学生综合素养“阳光评价”之中。五年行动计划实施结束后,由市政府教育督导室对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进行专项督导。

篇四: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上海市金山区科学技术委员会

 目 录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分析................................ 1一、发展现状............................................... 1(一)发展成效......................................... 1(二)瓶颈与不足....................................... 6二、形势使命............................................. 6(一)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 6(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 7(三)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迈入新阶段........................ 7(四)金山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使命........................ 7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与目标.................................. 8一、指导思想.............................................. 8二、基本原则.............................................. 8三、主要目标.............................................. 9第三部分 发展主要任务与举措................................... 13一、优化区域创新布局,提升显示度.......................... 13(一)做强“一带”.................................... 13(二)做深“一湾”.................................... 13(三)做优“一港”.................................... 14二、凸显科技引领,培育新引擎.......................... 14(一)围绕产业强化科技支撑.......................... 15

 (二)关注推动前沿技术研究.......................... 15(三)提升科技园区发展能级.......................... 15(四)推动智慧农业发展壮大.......................... 16(五)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发展.......................... 16三、聚焦创新主体,引领新发展.......................... 17(一)深化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工程....................... 17(二)大力发展创新型龙头企业......................... 17(三)推动研发机构做大做强......................... 18(四)推进知识产权发展............................ 18四、完善创新体系,打造新生态.......................... 19(一)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19(二)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 19(三)促进科创载体内涵式发展.......................... 20(四)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20(五)持续举办创新创业赛事活动..................... 21五、加强科学普及,践行新理念.......................... 21(一)提升公民科学素质........................... 21(二)推进科普惠农益农........................... 21(三)打造品牌科普活动........................... 22(四)优化科普阵地建设........................... 22(五)增强科普服务能力........................... 22六、深化协同创新,构建新格局.......................... 23

 (一)加强市区联动、区区合作......................... 23(二)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23(三)加强国内外科技合作交流........................ 24第四部分 规划实施保障......................................... 24一、加强党对科技工作的领导................................ 24二、加大科技创新投入...................................... 25三、提升创新服务能力...................................... 25四、健全组织实施机制..................................... 26附录:有关名词解释........................................ 27

 - 1 -金山区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十四五”是我国“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是上海全面提升科创中心策源能力的攻坚突破期,也是金山区按照“两区一堡”战略定位,加快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关键时期。为全面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提升金山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根据《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金山区委关于制定金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上海市金山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金山区加快建设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等,制定本规划。第一部分 发展现状与分析一、发展现状(一)发展成效“十三五”以来,金山区科技创新工作围绕加快打造“三区”“五地”、全面建设“三个金山”的工作要求,聚焦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目标,以“创新驱动、科技引领”为主线,着力实践“四智”发展路径,科创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创新创业活

 - 2 -力不断增强、科技企业加速成长、创新创业服务体系持续优化、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郁,为“十四五”时期持续提升金山科技创新能级奠定了良好基础。1. 创新投入稳步增长优化科技投入机制,构建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科技投入体系。财政科技投入不断加强,“十三五”以来,金山区地方财政科技经费投入总量逐年增长,2020 年金山地方财政科技拨款5.8 亿元,比 2015 年增长 10.7%,地方财政科技拨款占财政支出比例为 2.5%。政府投资基金取得重大突破,先后设立创业金山引导基金、创新创业引导基金和产业发展基金,实缴出资规模总计17.4 亿元,吸收社会资本认缴出资 75.4 亿元。科技金融对接不断提速。上线科技金融服务平台,累计帮助 357 家企业获得信贷资金 15.36 亿元。2. 科技产出快速增加创新成果不断涌现,截至 2020 年,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 43.23 件。“十三五”以来累计获得市科学技术奖 31 个,张江专项发展资金项目 194 个,市创新资金项目 386 个。品牌战略突出,以四大产业集群为核心抓手,借助复兴老品牌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的品牌行动效果显著。科技成果转化提速,共有 181 个项目获得上海市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立项;技术合同成交 781 项,成交金额 30.19 亿元。

 - 3 -3. 创新资源有效集聚在市科委的指导下,2019 年 5 月,与上海石化、东华大学等多家股东共同组建的上海碳纤维复合材料创新研究院正式成立,聚焦碳纤维复合材料领域共性关键技术研究,致力于建设成为上海市研发与转化功能型平台。通过集聚和导入“产、学、研、创、孵、投”各类要素资源,“11223”智创平台逐步建立。临港•枫泾科创小镇加速创建,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级众创空间。金山科创园、金石湾功能区等创新创业基地持续发展,截至 2020 年底,全区共有各类创新创业载体 22 家,其中国家级 3 家、市级 11 家。4. 科技企业加速成长科技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培育了一批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集聚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创新“引擎”企业。“十三五”以来共培育市级科技小巨人(含培育)企业 35 家、区科技小巨人企业 89 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 31 家,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4 家。目前,全区共有高新技术企业 936 家,市级院士(专家)工作站 16 家,区级专家工作站 59 家。面对新冠疫情影响,出台支持科技企业复工复产和科技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帮助区内科技企业渡难关、稳发展、促转型。5. 科技引领逐步凸显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带动和支撑作用日益增强,创新型产业体系初具规模。截至 2020 年底,全区规上属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达 657.70 亿元,十三五年均增长 15.5%。全区属地规模

 - 4 -以上工业总产值从 957.4 亿元提高到 1382.1 亿元,年均增长 8%。高端智能装备、新材料、生命健康、新一代信息技术四个重点产业集群产值从 648.4 亿元提高到 1062.3 亿元,年均增长 10.4%。工业互联网“133255”创新工程深化实施,建设行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3 家、企业级工业互联网平台 8 家,23 家企业通过工信部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评定。6. 创新生态持续优化市区联动、区区合作不断深化,与市科委签订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与中心城区开展深入合作。政策环境进一步优化,先后出台《金山区关于打造创新创业汇聚地的实施意见》《金山区关于进一步鼓励科技创新的若干政策规定》《金山区加快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的实施意见》《金山区加快打造上海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区三年(2019-2021 年)行动计划》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创业氛围逐渐浓厚,先后举办了海峡两岸青创大赛、“创业在上海”创新创业大赛、上海国际创客大赛无人机专题赛等各类赛事。每年举办金山区科技节、全国科普日等品牌活动,科普能力持续提升。

 - 5 -金山区科技创新 “ 十三五 ” 指标完成情况序号 指标名称2015年“ 十三五”目标数2020 年完成数备注1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全区生产总值的比例(%)2.1 2.6-3该项数据每年统计一次,暂无 2020 年数 据 。

 2019 年 为2.61%2有研发活动企业产值提高率/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3每万人研发人员全时当量(人年)57.2 68 69.694创新创业投资引导基金规模(亿元)/ 3 8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15.7 30 43.23 市场监管局6 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家)

 276 400 9367规上属地高新技术企业产值(亿元)320.48600 657.78技术合同成交金额(亿元)1.9 4 6.99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12.3 2010 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个)

 4 10 1311创新创业特色基地(园区)(家)6 10 1012 众创孵化空间(家)

 10 20 2213 企业技术创新中心(个)

 132 200 24914 居民科学素质达标率 /每年提高 1个百分点测评数据尚未公布

 - 6 -(二)瓶颈与不足“十三五”以来,金山科技创新工作取得长足进步,创新创业环境持续改善,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与短板。1. 高端创新资源不足除公共卫生中心一家三级甲等医院和中侨职业技术大学等高校以外,本科及以上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高端科创资源缺乏。研发中心、研发平台数量较少、能级不高。2. 企业创新能级不高区内企业以制造业居多,企业创新能力不足、创新投入不够,即便是科技型企业,整体的研发投入也不高;缺少具有行业引领地位的龙头企业。3. 协同创新能力不强整体发展偏散,内涵不够丰富,产业集群联动发展、协同创新的内生动力尚未显现。与两大化工区联合发展力度亟待加强,与 G60 科创走廊、环杭州湾湾区发展对接还需加强,区区合作有待进一步拓展。二、形势使命(一)全球科技产业变革孕育新突破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步伐加快、深入演进,数字技术强势崛起、跨界融合,促进产业深度调整、推陈出新,引领新兴经济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决定性力量。面对

 - 7 -日趋激烈的国际科技经济竞争,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都把科技创新作为核心战略选择,都在寻找科技创新的突破口,抢占未来经济科技发展的先机。(二)世界科技强国建设提出新要求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推动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十四五”时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阶段。必须把科技创新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加快各领域创新突破,掌握全球科技竞争先机,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强大动力支持。(三)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迈入新阶段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创中心是中央赋予上海的重要使命,全面提升科技创新策源功能是新时期深化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必然选择,要努力实现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从无到有的跨越,成为科学规律的第一发现者、技术发明的第一创造者、创新产业的第一开拓者、创新理念的第一实践者,形成一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原创性成果,突破一批卡脖子的关键核心技术,让科技创新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四)金山科技创新发展面临新使命当前金山,正处于多重战略机遇的叠加期、新旧动能转换的提速期、区域联动发展的拓展期和城乡协调发展的深化期。必须

 - 8 -紧紧抓住上海加快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战略机遇,全面贯彻落实“两区一堡”战略定位和“南北转型”战略要求,锚定“三个金山”战略目标,看清时与势的变化、危与机的转化、竞与合的演化,持续提升创新浓度、经济密度、投资强度,坚持主动融入大局,在大局中再审视金山发展方位;必须紧紧抓住上海这一轮发展的重大机遇,真正通过科技推动创新、创新驱动发展。第二部分 发展思路与目标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围绕上海“四大功能”建设目标以及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的新要求,以实现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为主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立足金山区位特点和比较优势,加快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创新平台、优化创新生态,持续落实“两区一堡”战略定位,深入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建设,全面提升科创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 9 -二、基本原则1. 更加突出创新策源以增强策源能力、培育核心功能和提升实绩实效为导向,强化创新突破和高端引领,形成更多创新性的成果、关键性的技术、引领性的产...

篇五: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区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做好津南区国家 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优待保障工作的通知

 各街镇,各委、办、局,各直属单位: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授旗训词精神,不断增强我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以下称消防救援人员)职业荣誉感,激励广大消防救援人员许党报国、献身使命的奋斗热情,根据应急管理部等 13 部委《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有关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84 号)、《天津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天津市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优待保障工作的通知》(津政办发〔2021〕8 号)精神,现就做好我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职业优待保障工作通知如下:

 一、职业荣誉优待 对功绩突出的消防救援集体和个人按规定给予表彰奖励;在春节、全国消防日等重大节日期间,安排走访慰问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当地举办有关重大庆典活动时,邀请消防救援英模代表参加。(责任单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二、教育优待

 - 2 - 按照《应急管理部 教育部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及其子女教育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37 号)精神和天津市关于消防救援人员子女教育优待办法有关规定,优先保障消防救援人员子女在其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户籍地,就近优先安排到小学和初中就读。(责任单位:区教育局)

 三、配偶就业安置 在职消防救援人员配偶、烈士遗属、因公牺牲消防救援人员遗属,参照现役军人随军家属就业安置和社会保障有关政策享受同等优待保障。(责任单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四、医疗优待 消防救援人员在医疗方面享受与现役军人同等优待政策,全区各级医疗机构要建立消防救援人员看病就医绿色通道,为消防救援人员提供门诊、住院的优先安排和便利条件,在挂号、缴费、就诊、检查、治疗等科室悬挂“消防救援人员”优先标识,区各级公立医疗机构在接诊因公负伤的国家消防救援人员时,应开辟紧急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并实行先救治后付款。(责任单位:区区卫生健康委)

 五、住房保障优待 消防救援人员执行本市住房分配货币化政策;消防救援人员符合条件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享受当地住房保障政策;符合公租房申请条件的,可在当地申请公租房实物配备。(责任单位:区住房建设委)

  六、经费保障优待 落实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工资及经费管理有关文件精神,加强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经费管理,根据消防救援队伍职能向综合性救援拓展和社会整体物价水平的实际,做好经费保障工作。(责任单位:区财政局)

 七、薪资优待 针对消防救援队伍高风险、高强度和 24 小时执勤备战职业特点,消防救援人员绩效考评奖励和专项奖励参照天津市津南区绩效奖励优秀等次平均水平,根据每年考核指标完成情况,给予一次性奖励。(责任单位:区委组织部、区人社局)

 八、退役政策优待 落实应急管理部等 13 个部委《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有关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84 号)精神,凭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退役证件,可享受退役军人优待政策。(责任单位:区退役军人事务局)

 九、其他优待 除上述事项以外,对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的其他优待措施,按照应急部等 13 个部委《关于做好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有关优待工作的通知》(应急〔2019〕84 号)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今后,国家和本区出台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相关优待保障政策,各镇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充分考虑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全天候执勤备战,高负荷、高压力、

 - 4 - 高风险的职业特点,结合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责任单位:区教育局、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人社局、区卫生健康委、区住房建设委、区财政局)

 本区在职政府专职消防人员参照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人员享受交通出行、参观旅游、看病就医方面的优先优待政策。

  2021 年 7 月 8 日 (此件主动公开)

  抄送:区委办公室,区委各部、委,区人大常委会办公室,区政协

 办公室,区纪委监委,区法院,区检察院,各人民团体。

 天津市津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2021 年 7 月 8 日印发

篇六: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行动计划

 推动佛山全面提升发展能级,顺应新时代新要求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增强珠三角地区核心引擎的战略支撑。

 一、 战略定位 ——新时代改革开放示范。坚持把全面深化改革作为推动发展的根本动力,因地制宜、主动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加快打造一流营商环境,勇当新时代改革开放排头兵。

 ——粤港澳大湾区西向门户城市。依托承东启西的区位特点,助推珠江口东西两岸协同发展,强化对粤西及西南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为广东打造新发展格局战略支点提供重要支撑。

 ——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标杆。加快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形成以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模式为主导的先进制造业产业体系,推动产业创新和科技创新协同发展,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制造业创新高地,努力成为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范例。

 ——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加快优化国土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品质,彰显岭南文化魅力,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现代化国际化都市。

 二、 加快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建立和完善内外资一体化招商机制,积极引进和储备一批重大项目。加强产业统筹规划,优化产业布局,大力发展智能家电、新能源汽车、先进材料、现代轻工纺织、高端装备、电子信息、食品饮料等产业集群,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融入高端制造供应链。

 推动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发展。支持佛山打造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示范城市。支持发展数字化服务平台,推动工业互联网粤港澳大湾区基地、佛山智造谷等示范基地建设。支持制造业企业综合运用智能制造装备和新一代数字技术,加快工业企业“上云上平台”,全方位拓展数字化智能化应用场景,建设一批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标杆项目。支持中小企业积极融入产业集群链主企业生产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单项冠军”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佛山打造一批 5G、大数据等数字经济产业集群。聚焦智能机器人、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等领域,提升产业基础能力和产业链发展水平。加快氢能及燃料电池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打造区域性氢能产业发展高地。支持粤港澳大湾区(南海)智能安全产业园建设,促进安全应急产业集聚发展。支持建设大型产业集聚区。

 推动产业协同融合发展。支持佛山推进服务型制造发展,建设一批示范企业和平台。鼓励研发设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服务型企业向制造环节拓展。以佛山西站枢纽新城为载体,加快推进南海国家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建设。对标国际一流水平,大力发展工业设计、金融、会展、物流等现代服务业,以潭洲国际会展中心为平台打造若干有影响力的会展品牌。支持发展临空经济产业。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型农业,支持佛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现代都市农业综合示范基地,打造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

 三、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 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探索土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扎实推进全域土地综合整治试点,探索利用土地征收成片开发、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农村建设用地拆旧复垦等手段破解土地权属及利益壁垒。探索“三旧”改造土地使用权置换配套改革。妥善解决历史用林遗留问题,深化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根据国家统一部署,优化永久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总结推广顺德村镇工业集聚区升级改造经验,支持建设一批高水平特色产业园区。

 推进资本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提升广东金融高新技术服务区辐射影响力,打造一区多园的区域金融特色品牌。依托本地产业优势,完善产业链金融服务体系。利用现有交易平台,规范交易场所发展。

 支持商业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金融机构规范发展。鼓励符合条件的优质制造业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开展融资并购。

 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支持佛山高标准建设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加快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佛山分中心建设,推动知识产权维权援助、金融服务、海外风险防控等机制创新,支持重大技术装备、重点新材料等领域自主知识产权市场化运营。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支持研究赋予科研人员更大的人财物自主支配权。支持技术交易平台规范发展,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四、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高品质现代化人文都市 提升城市功能品质。支持佛山推进城市更新以及城镇老旧小区改造,提升城市核心区风貌,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前瞻布局新型基础设施,有序集约建设“城市大脑”、“城市智能综合体”,打造新型智慧城市和韧性城市。加快城乡融合发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建设历史文化名城。推动优秀岭南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完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优化文旅产业空间布局,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创建全域旅游示范区。支持佛山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影视产业合作试验区。挖掘保护佛山地方特色文化资源

 和工业遗产,加大新时代艺术精品创作力度,打造粤菜粤厨名城、世界功夫之城和博物馆之城。

 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坚决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平项目盲目发展,加快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加强饮用水源水体保护,优化水资源跨区域使用利益协调机制。持续深化环评制度改革,加快构建以排污许可制为核心的固定污染源监管制度。加快“无废城市”建设。积极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绿色金融。

 强化优质民生服务供给。探索建立基本公共服务与常住人口挂钩机制。支持佛山创建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和省级产教融合型城市。加快建设省级高水平医院,加大医学类人才培养力度,打造珠江口西岸区域医疗中心。积极探索引进港澳和国际优质医疗、职业培训等公共服务资源,构建更高水平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加快社会治理体系改革,提高非户籍常住人口的获得感和归属感。统筹发展和安全,着力防范化解重大风险,建设平安佛山。

 五、 加快建设重大科技创新载体和平台 支持佛山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季华实验室、仙湖实验室集聚国内外高端创新资源,争创一流战略科技创新平台。支持三龙湾科技城建设,打造珠江口西

 岸创新极核,加强与横琴、前海两个合作区对接合作。推动佛山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提质升级。支持佛山建设集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的特色园区。鼓励龙头企业牵头建设行业技术创新平台。

 资料参考:关于支持佛山新时代加快高质量发展建设制造业创新高地的意见

推荐访问:科技创新工作行动计划 科技创新 行动计划 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