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

时间:2022-11-01 11:00:07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正在为探索一条更加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3篇

篇一: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核心素养教学案例

  《角的初步认识》

  在新的课程改革的浪潮中,在教学方法不断更新的今天,我们这些在一线的教师正在为探索一条更加有效的教学途径而努力。要提高教学质量,向课堂要质量,最重要的是在教学中要努力改变课堂环境,改变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改变单向传递知识的行为,改善学生被动的学习方式。教学情景的创设是一条改变课堂环境的有效捷径。

 情境创设的目的在于:“营造一个宽松和谐,有利于学生施展才华,发展个性的学习场所”。在教学中巧妙地创设情境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启迪学生的思维,活跃课堂气氛的重要手段;是为学生服务,应该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情境,应该为数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提供支撑,应该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也不断尝试创设情境,已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案例描述:

 我教学的《角的初步认识》一课是北师大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 3 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角的概念,并提倡学生通过动手实践来获得知识,为今后学习几何知识奠定基础。

 新课开始,我用学生已经认识的三角形创设情境:早晨上学的时候,粗心的“小马虎”—三角形把一条边忘在了家里,(计算机将三角形的一条边移走)“你们看,这还是一个三角形吗?”“不是”。“这就是今天我们要来认识的新朋友——角”。从而引入课题《角的初步认识》。

 探究新知部分,我又创设了生活情境帮助学生感知生活中的角。1、找一找。让学生尝试找一找校园情景图中的角。2、说一说。说一说生活中在哪里见过角。3、指一指,让学生指一指实物中的哪个部分才是角。学生在“找一找”、 “说一说”、 “指一指”的活动中完成了对生活中、情境中角的感知。

 实践操作环节我创设探究情境,完成对角的认识,突破教学难点。这里我设计了三个活动:活动一:折一折。我让学生动手折一折角。折好后,我请他们亲一亲角的顶点,摸一摸角的边。在生动、有趣的触摸中,学生通过直接感受获得了对角的认识。知道了:尖尖的是顶点,直直的是边,明白了角是由一个顶点和两条边组成的。

 活动二:比一比。我让学生在四人小组内比比谁折的角大?为了教学需要,一开始我给学生准备的折角圆片是大小不一的。大家为了谁大谁小争的很激烈,老师及时抓住这个教学最佳时机,利用思维矛盾的冲突点,引发学生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角的大小和什么有关呢?

 活动三:做一做。我让学生小组内合作,利用学具制作一个活动角。在老师的演示下,学生和老师一起将角的两边叉开、收拢。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发现:角的大小与张口的大小有关。并用小儿歌归纳出:张口大,角就大。张口小,角就小。

 在把边拉长,角的大小没变的演示中,引导学生得出:角的大小原来和边的长短无关。同时通过电脑来演示。

 在练习环节安排了一道拓展提升题:我让学生利用 2 支铅笔进行摆角游戏,创设游戏情境。有的学生摆出 1 个角,还有的摆出 2 个、4个角。借助第三支铅笔,我请学生帮助粗心的“小马虎”把忘记的边补上,并数有几个角。但意外出现了更多、更难数角的图形,抓住生成,我让大家在课后去继续探讨。这样,课虽停,意未尽,学生的思考还在继续。

篇二: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3 篇

 “比较分数大小”案例分析 〖案例〗

  师:比较分数的大小时,常会遇到哪几种情形?大家能分别举一个例子吗? 生 1:同分母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 2:同分子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生 3: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相比较。如和。

  师:请大家分别说出这三种类型的分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生 4:同分母分数相比较,分子较大的分数大。如 gt;。

  生 5: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较小的分数大。如 gt;。

  生 6:分 债 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 酋 要先通分,变成同分母的分 沃 数,再比较大小。如和,= 朽 ,=,因为 lt;,所以 l 御t;。

 师:那么,我们是怎 重 样得到这些方法的呢?

  疼 生 7:分母相同的分数,分 磐 数单位相同,分子大的分数 哺包含分数单位的个数多,所 玄 以分子大的分数大。

  生 场 8: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 李 小的分数表示平均分的份数 遗 少,那么其中一份表示的分 柯 数就大。

 生 8:举个简 芳 单的例子吧。有同样多的一 咏 袋糖,平均分给 5 个人吃和 诬 平均分给 6 个人吃,当然是 卤 分给 5 个人时每人得到的糖 钝 多。

 师:

  生 9:我觉得 振 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 寻 ,不一定要先通分再比较, 种 有时也可以先约分,再比较 茫 。如和,=,因为gt;, 瞩 所以 gt;。

  生 10:

 献 我觉得分母和分子都不相同 兢 的分数,不一定要先通分或 办 约分再比较。如和,因为比 涟 单位“1”少,而比单位“ 鹰 1”少,因为 gt;, 所以 础 gt;。

 生 11:分母 磕 和分子不相同的数,还可以 灶 先化成同分子的分数再比较 暂 。如和,=,=,因为 lt 湘 ;,所以 lt;。

 师:

 擎 刚才三位同学提出了比较分 缅 母和分子都不相同的分数的 析 独特方法,你们觉得这些方 咒 法,哪种最简便?

  生 1 杖 2:能约分的,先约分再比 轩 较,显得简便。

  生 13 榜 :有些分数不能先约分再比 询 较。我认为先化成同分子的 豫 分数再比较,显得简便。如 蚤 和,化成和,比通分成和, 俩 数目显得小,因此来得简便 丹 。

 生 14:既然先化成 钟 同分子的显得简便,那么为 犀 什么课本上都讲先通分,再 荧 比较呢? …… 〖评析〗

  冶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获得 肿 不是由传递完成的,知识只 忙 能在综合的学习情境中被交 铡 流。从上面的教学过程中可 楚以看到,学生在自身的数学 五 学习实践中都已积累了一定 盼 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合作与 宾 交流中充分发挥了“学习共 辰 同体”的作用。

  在合作 郴 与交流中,学生把自己对分 辽 数大小比较时积累的感性经 蓬 验表述出来,使同伴们具体 才 、清晰地区分比较分数大小 滔 的不同类型和多种方法,尤 竟 其是有几位学生还提出了与 街 书本上介绍的方法不相同, 愚 却也十分科学、有效的方法 睬 。如课本中对分子和分母都 页 不相同的分数大小比较,一 睦般采用通分的方法,而学生 嗅 们经过讨论与交流,根据自 夕 己的学习经验分别提出了先 戮 约分再比较,先把分子化相 羹 同再比较以及联系分数意义 铁 逆向思考来比较等等富有创 诀 造性的方法。

  在合作与 宅 交流中,学生们通过分组讨 困 论与大组汇报,把比较分数 鲤 大小的方法进行了有序的梳 典 理,通过分类、举例、转化 营 、联系、深究……等活动, 残 将课本中结构严谨的规则转 铀 化成学生头脑中的知识结构 灿 相适应的,便于学生长

 久储 钵 存和随时提取的知识。这样 贞 的教学,学生对分数大小比 滇 较的各种类型、方法及其来 陪 源,不是堆砌而成的“知识 宁山”,而是形成井然有序的 磨 “知识链”。

  在合作与 灾 交流中,学生思维活跃,思 童 路开阔,互相提问,互相启 妇 发,互相商讨,互相激励, 席 共同完成了学习任务。学生 素 是学习的主人,而教师则是 妹 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 醒 与合作者。

篇三: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位数乘一位数的估算》课堂教学评价案例 李从云 估算是一种数学思想,“乘法的估算”就是在不需要精确计算的情况下,进行的计算。要让学生明白这种数学思想,具有估算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需要采取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体会估算的实际意义。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更多关注的是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如你真棒,你真聪明等等。却忽视了学习过程后中学生对学习方法、学习品质等的评价。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情感的评价更要注重学生的学习历程、学习知识所运用的方法、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思维发展和在小组活动中的合作等方面的评价。

 案例再现:

 师:你们平时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想买几件商品,但又怕自己身上带的钱不够的烦恼呀?(有过)

 师:王老师也曾遇到过这样的烦恼。

 出示例题:王老师带了 200 元钱,想买 3 个篮球,每个篮球 58 元。他带的钱够吗?

 师:你们能不能帮王老师排除这个烦恼呀?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分四人小组进行讨论)

 讨论过后,分别请同学发表各自的见解。

 生 1:我刚刚算了一下,一个篮球 58 元,3 个篮球就是 58×3=174(元),王老师带了 200 元钱,不但可以买到 3 个篮球,还多出了 26 元钱。

 师:不错,你计算得很快,也很精确。但是,请大家再仔细观察一下题目中的问题,你想到了什么?

 生 2:他的方法不是很简便。因为题目只是问王老师带的钱够不够,也就是说答案只有两种可能性,够或者不够,而没必要算出多多少钱。

 师:那你认为怎么算比较简便呢?

 生 2:每个篮球 58 元,我们把 58 看作 60,买 3 个篮球也不过是 180 元钱,而实际还不需要 180 元钱,所以王老师带的钱肯定够。

 师:你回答得真好!(这时全班同学也不约而同地响起了掌声)

 师:生 1,你觉得生 2 的方法怎么样?

 生 1:我明白了,这道题跟我们的生活十分结合,关键是题目并没有要我们

 求出多多少元,所以生 2 的方法比我的简便。但如果题目要求多多少元的话,我想就只能用我这种方法了。

 师:你不但能找出方法不简便的原因,而且能把这道题和我们以前学过的题目作比较,你也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

 生 3:我是这样想的。我先把每个篮球看作是 50 元,3 个也就是 150 元,而剩下的 8 元钱去乘 3,怎么样都不会超过 50 元,所以王老师带的钱一定够。

 师:你的方法也不错。有谁来说说,生 2 和生 3 的方法有什么共同点呢?

 生 4:他们都没有去算精确值,而只是用到了估算的方法。

 师:对了,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有时也只要算出近似数,不需要算出准确数,这样的计算叫估算。运用估算,会比较简便。

 师:那王老师用这些钱去买 3 个足球,每个足球 74 元,够不够呢?

 生 5:我认为也够。因为 74 看作 70,70×3=210(元),210≈200,所以也差不多够。

 师:呃,好像他说的也挺有道理的,他能够马上就用到了刚学的估计的方法,也很不错。但是老师有个疑问了,“差不多够”是什么意思?倒底是够还是不够呢?

  生 6:我认为他的方法是错误的,因为他约等于了两次。

 师:为什么约等于了两次就是错误的呢?他有没有完全说错?

 生 7:我觉得生 3 前面的方法可以。我们可以把 74 元看作是 70 元,这就好比是商店里的商品打折,就算打折了之后也要 70 元一个,那买 3 个足球也最少要 210 元,况且这家商店还没有打折,所以王老师带的 200 元钱肯定是不够的。

 师:我真佩服你的看法!她不仅很详细地说出了为什么不够的理由,还用到了我们现在生活中的一个非常时髦的词――“打折”。我想问问你,你是从哪里学来的“打折”这个词呀?

 生 5:是我妈妈老是说她要等衣服打折了以后再去买会便宜许多。比如夏天买冬天打折的衣服,冬天买夏天打折的衣服。(全班大笑)

 师:大家也不要笑。这也是人之常情。确确实实,正如生 5 同学所说的,在我们的身边就有数学,我们可以用平时所积累的经验去解决一些生活中的问题. 案例评析: 这节课教学中从一开始,教师就将学生带入生活情境之中,从学

 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生活情境,引导学生进行观察、猜想、推理、交流,从而获得基本的数学知识和技能。在课堂教学中,该教师能引导学生从原始信息中,多方面去思考,经历“再创造”的过程,使学生能主动探究,真切体验,在感受中发现,在发现中交流,在交流中发展,学习了不同的估算策略,体验估算的实际意义,体会到了成功的愉悦,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只起引领作用,如第一个学生用的是求准确数的方法,教师并没有否定他的想法,而是引导大家再次观察题目中的问题,让学生从问题出发,思考简便方法;又如教师没有因为一个学生答到了估算的方法就进行下一个环节的教学,而是引导学生思考:“还有没有不同的想法”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敢说、会说,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体会不同的估算策略,从而会运用不同的估算策略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就在我们生活中。教师的评价首先肯定了学生采用联想的方法是数学学习中一种经常应用的策略,同时为学生指出了要想确定联想内容的正确性,需要对联想的结论进行验证。这样的评价既保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而且提出了学习数学知识常用的一种策略,这种学习的方法会在其后续学习中发挥很大的作用。

 课堂教学的多元评价是我们要不断探讨和研究的,只要注重每一个细节,每一个问题的生成,评价的得当,就会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教学的有效。

推荐访问:小学数学教学案例 案例 小学数学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