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英模故事快板书4篇

时间:2022-11-06 12:35:08 来源:网友投稿

英模故事快板书4篇英模故事快板书 向英雄致敬教案及反思 活动背景 XX公园烈士陵园为我校思想品德教育基地,每年清明节我校都会组织师生到那里举行扫墓活动,追忆英雄的光辉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英模故事快板书4篇,供大家参考。

英模故事快板书4篇

篇一:英模故事快板书

雄致敬 教案及反思

 活动背景

 XX 公园烈士陵园为我校思想品德教育基地, 每年清明节我校都会组织师生到那里举行扫墓活动, 追忆英雄的光辉事迹, 使学生接受爱国主义教育。

 但是英雄似乎离学生太遥远了, 活动只停留在形式上,对学生的触动似乎不是很大。

 今年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取消了活动。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英雄模范的事迹、 信念、 顽强的拼搏意识, 无私的奉献品德、 忘我的牺牲精神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确定开展此活动。并以此活动为契机, 让学生了解英雄模范的事迹, 从杰出英雄人物身上, 感受他们的优良品德和精神境界, 激励学生树立远大理想, 努力学习, 为建设美好爱园、 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

  活动时间

 6 课时

 活动目标

 1、 通过查阅书籍、 网络收集与小组表演内容相关的资料、 并对信息进行分析、 归类。

  2、 通过活动了解英雄的事迹, 了解先烈、 英模成长的风雨历程。

 3、 能够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并能与伙伴交流, 养成倾听伙伴意见的习惯。

  4、 发挥组内每位成员的特长, 同时培养小组间的团结合作精神。

 活动准备

 1、 收集有关英雄人物的图书、 报刊、 网站上收集英雄模范的事迹和歌颂其先进事迹的诗歌等, 准备有关的音乐磁带和道具。

  2、 教师准备:

 多媒体背景幻灯片及背景音乐。

  活动方式:

  1、 组织形式:

 个人活动、 小组活动、 班级活动相结合

 2、 实践形式:

 收集资料和信息。

 对资料进德整理。

 小组交流和合作。

 反思。

 活动年级:

  五年级

 活动安排:

  第 1 课时确定内容和形式:

  1、 由班委会发出举行“向英雄致敬” 主题班会的通知。

  2、 各小组讨论活动内容, 组员提出建议。

  3、 各小组统一组员的想法和意见, 确定汇报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

  4、 小组长向班委会汇报活动内容和形式。

  第 2 课时制定行动计划表, 并做好行动准备。

  1、 各小组分工, 制定行动时间表。

  2、 收集与小组表演内容相关的资料。

  第 3、 4、 5 课时各小组分别排练

 1、 学生多方面进行准备。

  2、 团结协作, 有序排练。

  第 6 课时在主题班会上汇报

 1、 师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选题课, 确立课题为“向英雄致敬”本节课是从“说英雄”“宏英雄”“奠英雄”“颂英雄” 四个方面组织材料, 用两周时间进行整理、 排练, 下面请听同学们汇报展示。

  2、 加油站小组“快板宣英雄”。

  生:

 长江和黄河唱着英雄的赞歌, 歌声震荡着山河。

 纪念碑展示出他们的伟岸, 国旗上浸满他们的血汗。

 他们的身躯, 已化作一座座高山, 他们的胸脯, 已变为一片片平原。

 每当南风吹来的时候, 我总听到那深情的述说, 述说着英雄的故事。

 请同学欣赏我们加油站小组自编的快板说英雄。

  3、 亮眼睛小组“名言宏英雄”。

  生:

 英雄的事迹气壮山河, 英雄的话语让人荡气回肠。

 请听我们亮眼睛小组:

 搜集的英雄名言。

  4、 梦之鸽小组“制作献英雄”。

  师:

 同学们, 就是那一个个英雄伴我们成长, 给我们力量, 教我们去克服困难。

 在此, 我们梦之鸽小组为英雄们献上自己制作的鲜花来表达我们的哀思。

  5、 小精灵小组“诗歌颂英雄”。

  生:

 一个个故事, 说不完我们的思念; 一首首赞歌, 说不完我们的崇敬。

 是英雄们用美好的青春, 用闪光的年华, 迎来了春天, 迎来了光明。

 现在请欣赏我们小精灵小组为大家带来的诗歌颂英雄。

  6、 对各组的表现进行评价

 7、 反思自己在活动中的表现与收获, 并制作成学习单。

  内容包括:

 和以前的活动相比, 这次活动比较成功的地方是:

 出现了一些问题:

  我们是这么解决的:

  在活动中, 我的工作是:

  大家对我的表现的评价是:

  我将在这些方面作改进:

  8、 师总结评价

 9、 启发思考

 教学反思:

  本班是五年级的学生, 我从学生比较熟悉的班会课切入, 并与综合实践课进行整合, 放手让学生去筹备, 增强了学生的自主性和实践性, 体现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的特点。

 最后让学生把成果以班会课的形式进行汇报, 并录制了一个教学片段, 录像的片段就是最后的汇报内容。

 选题就从与学校有实际密切联系及课本现有的案例入手, 这样老师便于操作, 学生运用现有的经验能够完成, 并能在活动中使得各方面的能力提高, 又能利于使学生受到良好的教育。

  在这次的活动中, 我力求做到符合综合实践活动课“自主性、 实践性、 活动性” 的三个原则。

 我最满意的是整个活动完全是由学生自主完成的, 从活动的安排、 确定汇报内容、 分工、 材料的搜集整理、排练、 道具的准备、 资料的收集等等。

 整个活动没有浪费太多的时间,按预期的课时完成, 同学之间的协作能力和关系也得到很大的改善,同时学生的特长也得到一个很好展示的平台和机会, 学生各方面的能力也得到很好的煅炼。

 在活动中, 学生了解了英雄的事迹, 了解到先烈、 英模成长的风雨历程, 增长了知识。

 并从杰出英雄人物身上, 感受他们的优良品德和精神境界, 激发学生们对英雄的无限崇敬。

 学生对此次活动的感触都很深, 它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实践活动。

篇二:英模故事快板书

记忆以抗美援朝战争为背景,诞生了一批红色经典,电影《英雄儿女》就是其中的代表。

 影片塑造了从志愿军普通战士到高级指挥员的人物形象,其中王成、王芳、王文清更是让人们耳熟能详,王成那句“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呐喊,仍让人们热血沸腾。

 作为王文清原型的开国少将王直,在其回忆录中对《英雄儿女》人物原型有过专门描述,让人耳目一新。一电影《英雄儿女》是以巴金的小说《团圆》的故事为基本线索改编的,而《团圆》这部小说又是以朝鲜战场为背景创作的,脱离不了朝鲜战场血与火的生活,离不开巴金所了解的具体的志愿军部队和人物。

 志愿军入朝作战后,巴金先后两次到朝鲜,跟随部队采访创作,前后有一年时间,搜集了大量部队战斗生活素材,为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创作了许多文学作品,歌颂了志愿军指战员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迹。巴金小说《团圆》发表后,引起强烈的反响。时任文化部副部长的夏衍读罢, 也很受感动,责成长春电影制片厂将它改编成电影。

 从小说到电影是艺术作品的再创造,为了突出主题,有必要对王成这一形象进行再塑造。

 影片充满了激烈的战斗场面, 其战斗情节和人物塑造就更加典型,这也要求影片创作人员更加熟悉生活。

 担任影片编剧的毛烽,时任解放军总政治部副主任傅钟将军的秘书,他作为部队文艺工作者,曾在朝鲜战场上五六年时间, 因此更了解朝鲜战场的情况。他将在朝鲜战场上亲历亲闻的“原型”战斗故事,融入剧情之中,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影片更具有艺术感染力。二“类似《英雄儿女》反映的战斗场景,在朝鲜战场上真是不胜枚举。

 许多坚守阵地战斗的部队都是战斗到最后一个人,在志愿军中像王成这样的英雄有许许多多。

 ”王直在文中列举了三个志愿军的战斗英雄:杨根思、秦建彬、于树昌。王直任志愿军第 9 兵团第 20 军 89 师政委时, 杨根思是第 20 军 58 师 172 团 3 连连长,同在一个军,因此,他对杨根思的英勇事迹非常了解。

 1950 年 11 月 25 日,抗美援朝发起了第二次战役, 杨根思所在部队奉命开往东线长津湖地区,对敌人实施分割围歼。

 11 月 28 日,杨根思奉命坚守咸镜南道长津郡下碣隅里外围负责切断美军南逃退路。

 11 月 29 日,他们打退了美军在大量飞机、炮兵支援下的八次连续猛烈的进攻。

 当增援他们的部队还在途中时,美军又发起第九次进攻,有四十多个敌人爬上阵地。

 阵地上只剩下《英雄儿女》的原型⊙ 梅兴无21

 红色记忆负伤的杨根思一个人了,他毅然抱起一个五公斤的炸药包,拉燃导火索,纵身向美军冲去,炸死了爬上阵地的敌人, 完成了切断敌军退路的任务,他牺牲时年仅二十八岁。

 《英雄儿女》中王成壮烈牺牲的场面就是取材于杨根思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壮举。1951 年 3 月,志愿军第 26 军在“三八线”以南阻击敌人, 班长秦建彬带领全班坚守 212 高地。

 进攻敌人的数量远远超出了预料,秦建彬带领全班一连打退敌人的四次进攻,阵地上最后只剩下他一个人了。

 敌人很快又发起了第五次冲击。

 秦建彬将身上的党证、日记和几枚军功章用油布包好,埋在地下,做好了与敌人同归于尽的准备。

 爬上来的敌人见到秦建彬孤身一人,便比画着手势,示意他投降。

 情急之中秦建彬发现掩体中还有一根爆破筒, 一把将爆破筒拔了出来,屹立在阵地上,拉开导火索,把爆破筒投向敌群,开创了用爆破筒炸敌群的先例,“轰” 的一声,敌人被炸得飞上了天,这就是“双手紧握爆破筒,怒目喷火热血涌”的王成形象的原型。所不同的是,秦建彬并没有牺牲,只是被爆破筒炸得晕了过去。

 当他醒来时,已经躺在了医院里,部队为他记特等功,授予“一级战斗英雄”荣誉称号。

 从朝鲜回国后,他随志愿军英模代表团走进怀仁堂,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当时,毛泽东特地发话,不要更换衣服,秦建彬果真穿一身破旧军装参加接见。

 国宴上,让他没想到的是,毛泽东走到他的身边亲切地说:“让我闻一闻前线战士身上的火药味。

 ”1992 年 10 月 25 日,是志愿军赴朝作战四十二周年纪念日,时任国防部长迟浩田上将率代表团访问了朝鲜。

 秦建彬应邀随访,受到了朝鲜人民的特别礼遇。

 在朝鲜国家历史博物馆,秦建彬的半身塑像被陈列在志愿军英模第一排第一位,并有详细的事迹介绍。

 那日,秦建彬不论走到哪里,总被热情的朝鲜群众团团围住,在朝鲜人民的心中,“英雄王成没有死,也不会死”。王成高呼“为了胜利,向我开炮”的生动情节则取材于志愿军战士回忆录《志愿军一日》中的一篇文章。

 文章记述:

 1953 年 6 月,志愿军 23 军73 师 218 团步话员于树昌参加了 281.2 高地的争夺战。

 经过一整夜的战斗,全连伤亡很大,阵地上只剩下他一个人。

 他不断用沙哑的声音通过步话机呼唤炮火支援。

 从早晨到中午,有时来不及调炮,他就跳出地堡,扔手榴弹阻击敌人。

 战斗坚持到十二时,美军从三面包抄上来,密密麻麻地逼近于树昌,他连续呼叫炮火:“快打周围五十公尺!

 打三十公尺!

 打二十公尺!

 ”团长孙斌急切问他:“你在什么位置,有何危险? ”他庄严急切地呼喊:“别顾我,向我开炮!

 为了胜利,向我开炮!

 向我开炮!

 ”最后他高喊:“首长同志,亲爱的战友,再见啦……”然后,他砸碎了步话机,面对潮水般涌来的敌人,拉响最后一颗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于树昌牺牲时年仅二十二岁。王直认为,编剧是把几类英雄的典型事迹汇合起来, 塑造了王成这样一个英雄人物形象,代表了无数个王成式的志愿军英雄。

 王成的人物原型就是这些典型的志愿军英雄群体。三王芳是《英雄儿女》中的女主人公,美丽大方,戏份儿也比较多,特别是她引吭高歌的《英雄赞歌》更是给广大观众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王直担任第 26 军政治部主任时, 对军文工团的情况相当熟悉。

 在朝鲜战场上,文工团的主要任务是战时的宣传工作, 战地演出非常频繁,战地生活丰富多彩。

 影片中的王芳能歌善舞,还会创作, 是志愿军文工团员所应具备的一专多能、多面手的真实呈现。

 大鼓说唱在当时是常有的节目,这种演唱道具简单,摆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

 文工团员们到前沿阵地为战士们演出,有22

 红色记忆时甚至还为个别战士单独表演。

 歌唱炊事员的情景就是真人真事,行军打快板也是朝鲜战场宣传鼓动的生动再现。

 除了演出之外,文工团员还护理伤员、为战士洗补衣服、帮厨等,遇上战斗还要参加打仗。王芳艺术形象确有着坚实的生活基础。

 王芳的原型也是众说纷纭,有不少近似王芳事迹的人物,但不能确切认定谁就是王芳的人物原型。

 王直回忆, 第 26 军文工团就有一位与影片中王芳同名同姓的上海姑娘,腰鼓打得很好,歌也唱得好,在前沿慰问演出时还参加过战斗,立过功,王直曾经在会上表扬过她。

 第 26 军文工团里还有一位上海姑娘叫王坚, 她在前沿阵地护理过伤员,接触到许多感人的事迹,通过她亲身的经历,创作了一篇通讯《纪念品》,刊登发表后,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得到了大家的好评。

 这两位上海姑娘的战斗生活, 在影片中的王芳身上多少有所体现。因此,王芳的人物原型应该就是志愿军中的女文工团员这一优秀群体。四关于《英雄儿女》中另一个主要人物师政委、军政治部主任王文清,说法比较一致,人物原型就是王直。1984 年,王直到北京参加全国人大会议。

 一天,他利用晚上休会时间到海军文化部部长王剑魂家做客,这对朝鲜战场的老战友,一见面自然而然地谈到了抗美援朝的往事。

 会议期间,王直刚看过电影《英雄儿女》,话题就转到影片上了。王剑魂说:“《英雄儿女》 这部片子就是反映我们第 9 兵团的事。

 我是参加审定剧本的,现在剧本原稿还保存着。

 我在上海时与巴金交换过意见,影片中的王主任说的就是你,但是全本剧情是综合志愿军的战斗事迹和英雄人物形象编写的。

 ”王直当时只是呵呵一笑,并没当回事。1993 年 9 月 25 日,《福州晚报》 首先载文称王直就是电影《英雄儿女》中王文清人物形象的主要原型,不少报刊转载了这篇报道。

 影片中反映的战斗情节和英雄人物典型事迹主要出自志愿军第 26 军的战斗经历。

 在抗美援朝第二次战役中,王直是第 89 师政委,他靠前指挥,带领一个团在剑山岭战斗中取得辉煌战果, 第 89 师因此受到第 9 兵团嘉奖,战役后王直被直接提任第26 军政治部主任。

 在朝鲜战场上,第 9 兵团从师政委提拔为军政治部主任的只有他一人, 这个经历与影片中师政委王文清亲临团指挥所指挥战斗, 战斗胜利结束后赴军政治部任主任的情节相似。另外,影片的人物与原型在姓名上也有相似之处。他们都姓王,且都有两个名字。王直原名王汉清,参加革命后才改用“王直”这个名字;《英雄儿女》的军政治部主任叫王文清,做地下工作时则叫王东。

 “王汉清”与“王文清”,“王直”与“王东”两组名字都只有一字之差。

 因此,王直就是王文清的原型这一说法, 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认同,这给将军的革命生涯增添了传奇色彩。

 此后,不少报刊、电视台还找王直就此事做专访。1995 年,总政治部为核实王文清的人物原型也曾找王直做过调查,并以总政的名义由南京军区政治部转送了他一盘《英雄儿女》影片的录像带作为纪念。王直多次阐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影片塑造的王文清(王东)这位志愿军高级政工干部的形象,其人物原型不能简单地归结于某一个人,而应是志愿军高级政工干部群体的缩影。

 自己是不是王文清(王东)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当通过《英雄儿女》这样的优秀作品,记住那段历史,记住革命先辈为了祖国和人民所付出的一切。本栏目责编:刘文华23

篇三:英模故事快板书

起77 岁曾患有膀胱癌现在收集当年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旧物、为中小学作报告耗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几年间这位黑龙江省共青农场的退休职工先后为青少年义务作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报告 382 场次受众达 1 万多人。

 杜俊起是上世纪 50 年代响应团中央号召奔赴祖国边疆“向荒原进军”的 20 万名垦荒青年之一。中国青年垦荒史上划下的第一犁就是在他所在的共青农场。

 让杜俊起忧虑的是现在一些青年享乐讲得多了、奉献说得少了。很多同龄的“老伙计”也讲连自己孙辈的做法都气得他们直跺脚。诸多现象令杜俊起不解。

 杜俊起说他犹豫过时代背景不同了青年思想多元化了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后来他想清楚了一些当代青年超社会条件地讲物质享受偏离了正道。于是他与他的老垦荒队友就在各种场合跟青少年不断地讲述避免精神传统被遗忘。后来则变成全国各地的青年组织来主动寻找这种精神传统。

 “老垦荒”勾起的共青记忆 听过杜俊起作报告的人都说杜老的报告饱含深情。有许多次杜俊起讲到激动之处泪流满面台上台下的垦荒二代、垦荒三代也都流下热泪。很多人夸杜老讲得好而杜老说感人的是那段历史。

 话还要从 56 年前讲起1955 年在粮食紧缺的背景下党中央号召开垦荒原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当时团中央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有重点地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

 谈起青年志愿垦荒队绕不过的一个人就是杜俊起的共青农场同事杨华他被称为“青年垦荒第一人” 。1955 年 6 月年轻的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杨华见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舒学恩当时舒学恩正在北京各区物色青年垦荒队带头人。见面之后杨华得到举荐两个月后 杨华和另外 4 名被选的青年团员提出 不要国家一分钱 用他们的双手 建起新的生活、新的家乡。

 5 位青年的倡议书《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前进 》在当年 8 月 16 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反响强烈几天之内就有 700 多人报名。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杨华任大队长。在欢送会上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称赞道 “你们是光荣的第一队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

 ”垦荒队当月底就开赴黑龙江萝北县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共青农场。

 北京垦荒队开拔的消息传到天津 天津青年杜俊起坐不住了。

 “我向团市委领导递交了一份组建天津青年垦荒队、并批准我做一名垦荒队员的申请书。申请交上去以后怕批不下来我又给领导们接连写了两封信。

 ”杜俊起回忆说。

 当年天津像杜俊起一样热血沸腾报名的有 1.7 万名青年有的甚至写了血书而垦荒队只需要 200 多人。1955 年 11 月杜俊起任副大队长的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与刚刚在黑龙江萝北县荒原上站稳脚跟的北京垦荒队会合。

 从 1955 年 8 月到 1956 年 9 月 全国共有 20 万名青年受到鼓舞参加了垦荒队。

 而在与苏联共青城隔江相望的那片萝北荒原上也先后迎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 5 地的青年志愿垦荒者 2602 人。

 冬天大雪齐腰最冷达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夏天荆莽丛生、沼泽密布野兽成群。杜俊起说有一次队友的被窝竟然爬进去了蛇困难比垦荒队员原来想象的要多得多。

 1956 年 6 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到这片荒原帮助解决了青年垦荒队员的一些困难并题写“忍受、学习、团结、斗争”8 个大字他说 “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 3 年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承诺下青年垦荒队员大多数坚守下来了。

 1985 年 8 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笔题写了“共青农场”场名自此 “南有共

 青城北有共青场”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时代对青年垦荒精神的呼唤 在杜俊起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北京等 5 地的慰问团纷至沓来而从“文革”之后便冷清了。近几年各地自发的慰问团和互动联系又多起来。

 2007 年杨华受邀参加团中央召开的英模报告会他代表上世纪 50 年代英模所作的垦荒事迹报告震撼了与会的青年。

 2005 年团河北省委将团干部带到共青农场听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事迹报告并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当年的垦荒场景。东北林业大学等各高校最近几年也经常将大学生派到共青农场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垦荒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北京等 5 地团组织经常邀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回到家乡作垦荒精神报告。在“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钢铁项目开工建设时河北又将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老队员代表请回家乡作垦荒精神的报告用老一辈青年志愿者无怨无悔奔赴北大荒建设边疆、守卫边疆的精神鼓舞新时期的青年建设者。为了体现这种传承老垦荒队志愿者代表还受邀为曹妃甸钢铁项目的青年突击队授旗。

 今年 11 月 共青农场被授牌为北大荒精神教育基地 黑龙江也打算定期在共青农场举办爱国主义教育培训班。青年志愿垦荒精神还被收录到当地学校的德育教材。

 杜俊起作为熟悉整段历史又身体相对硬朗的“老垦荒” 成了备受青年喜爱的“明星” 。杜俊起的报告作不完了当地部分中小学校的开学第一课要请他去讲农垦分局、黑龙江农垦总局 甚至农业部都来邀请他去作报告 有一次 杜俊起还为沈阳军区师级以上干部作报告。最近杜俊起又要迎接来自天津的慰问团在过去的 4 年中天津的慰问团已经来过 3 次天津当地电台还把“老垦荒”的事迹制作成故事播放。

 团黑龙江省委书记李豪岩作为团干部踏进共青农场后从另外一个角度发现了青年垦荒精神的价值在他看来青年志愿垦荒的历史是一本生动的青年工作教科书。李豪岩感慨于当年团的一个号召 就可以充分调动青年积极参与 “青年志愿垦荒为当代青年工作提供了很好的历史经验” 。

 “团中央在发起垦荒运动时并没有采用组织化、行政化的动员手段而是找到了垦荒意愿强烈、工作能力较强的青年由他们向全国广大青年发出倡议引起了强烈反响实现了青年自我引导的良好效果。

 ”李豪岩从中感悟到当时的团组织能够做到服务青年的根本利益才使得青年工作一呼百应。

 精神传统如何传承 杜俊起家里有一本垦荒队员花名册 每有一位战友离去 他都要在对应的名字下打上一个勾。老垦荒队员一个个离去让杜俊起思考青年志愿垦荒队留下的物质财富可以留存而创造的精神财富怎样才能传承 传承之于杜俊起就是不断地讲述让后辈不会忘记。1994 年退休后杜俊起收集农场各个时期垦荒的图片、材料、书籍和实物义务对中小学生进行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教育。为了作好报告上好每一课他买来红布将保存的照片粘贴在红布上写上标题和说明给学生们讲解当年的情形。他还协助共青农场有关部门建起了青少年教育基地把自己珍藏的垦荒队当年用过的马灯、文件以及有关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新闻报道原件全部捐赠给了农场场史馆。

 为了使宣传贴近当代社会实际杜俊起还学习编写、演出音乐快板、三句半等文艺节目结合青年垦荒精神宣扬农场的新人新事新风尚。

 传承之于苏彦山这个现任共青农场场长是一份历史责任。他自豪地说青年志愿垦荒留下3 个“后人” 分别是黑龙江共青农场、江西共青城和浙江大陈岛按照建设时间来说共青

 农场应是长子。

 共青农场一直与两地未断联系 “大家一直在共同探讨如何把青年垦荒精神发扬光大” 。

 苏彦山觉得自己的使命就是将那段历史以实物的形式再现、定格。

 今年 11 月中旬 中国青年志愿垦荒纪念馆在共青农场奠基。

 共青农场还将借垦区小城镇建设的契机延续原有的 5 地老垦荒队员及后人按地域各自聚居的习俗重新规划设计建设具有当年垦荒青年家乡建筑特色的住宅群。苏彦山说新的河北庄、天津庄等七大庄每庄都将设有庄史馆以缅怀那段岁月。

 共青农场哈尔滨庄管理区主任助理奚丽丽 是毕业于八一农垦大学的大学生村官 按照代际她戏称自己是“垦荒三代半” 。青年志愿垦荒精神之于她就是大学毕业后放弃月薪 3000 多元的城市工作 选择来共青农场做每月只有 1000 多元工资的村官。

 从不了解到逐渐有所体会她领悟到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是“一股子劲儿”  “支撑着人远离空虚” 。

 杜俊起77 岁曾患有膀胱癌现在收集当年青年志愿垦荒队的旧物、为中小学作报告耗去了他大部分的时间精力。几年间这位黑龙江省共青农场的退休职工先后为青少年义务作青年志愿垦荒精神报告 382 场次受众达 1 万多人。

 杜俊起是上世纪 50 年代响应团中央号召奔赴祖国边疆“向荒原进军”的 20 万名垦荒青年之一。中国青年垦荒史上划下的第一犁就是在他所在的共青农场。

 让杜俊起忧虑的是现在一些青年享乐讲得多了、奉献说得少了。很多同龄的“老伙计”也讲连自己孙辈的做法都气得他们直跺脚。诸多现象令杜俊起不解。

 杜俊起说他犹豫过时代背景不同了青年思想多元化了还要不要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后来他想清楚了一些当代青年超社会条件地讲物质享受偏离了正道。于是他与他的老垦荒队友就在各种场合跟青少年不断地讲述避免精神传统被遗忘。后来则变成全国各地的青年组织来主动寻找这种精神传统。

 “老垦荒”勾起的共青记忆 听过杜俊起作报告的人都说杜老的报告饱含深情。有许多次杜俊起讲到激动之处泪流满面台上台下的垦荒二代、垦荒三代也都流下热泪。很多人夸杜老讲得好而杜老说感人的是那段历史。

 话还要从 56 年前讲起1955 年在粮食紧缺的背景下党中央号召开垦荒原扩大耕地面积发展农业。当时团中央遵照党中央的指示决定借鉴苏联的经验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向荒山、荒地、荒滩进军”的活动有重点地组织青年志愿垦荒队。

 谈起青年志愿垦荒队绕不过的一个人就是杜俊起的共青农场同事杨华他被称为“青年垦荒第一人” 。1955 年 6 月年轻的北京石景山区西黄村乡乡长杨华见到了中国青年报记者舒学恩当时舒学恩正在北京各区物色青年垦荒队带头人。见面之后杨华得到举荐两个月后 杨华和另外 4 名被选的青年团员提出 不要国家一分钱 用他们的双手 建起新的生活、新的家乡。

 5 位青年的倡议书《让我们高举起志愿垦荒队的旗帜前进 》在当年 8 月 16 日的中国青年报头版刊发反响强烈几天之内就有 700 多人报名。全国第一支青年垦荒队——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诞生了杨华任大队长。在欢送会上当时的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称赞道 “你们是光荣的第一队你们的行为是英勇的行为是爱国的行为。

 ”垦荒队当月底就开赴黑龙江萝北县境内也就是现在的共青农场。

 北京垦荒队开拔的消息传到天津 天津青年杜俊起坐不住了。

 “我向团市委领导递交了一份组建天津青年垦荒队、并批准我做一名垦荒队员的申请书。申请交上去以后怕批不下来我又给领导们接连写了两封信。

 ”杜俊起回忆说。

 当年天津像杜俊起一样热血沸腾报名的有 1.7 万名青年有的甚至写了血书而垦荒队只需要 200 多人。1955 年 11 月杜俊起任副大队长的天津青年志愿垦荒队出发与刚刚在黑龙

 江萝北县荒原上站稳脚跟的北京垦荒队会合。

 从 1955 年 8 月到 1956 年 9 月 全国共有 20 万名青年受到鼓舞参加了垦荒队。

 而在与苏联共青城隔江相望的那片萝北荒原上也先后迎来北京、天津、河北、山东、哈尔滨 5 地的青年志愿垦荒者 2602 人。

 冬天大雪齐腰最冷达到零下四十多摄氏度夏天荆莽丛生、沼泽密布野兽成群。杜俊起说有一次队友的被窝竟然爬进去了蛇困难比垦荒队员原来想象的要多得多。

 1956 年 6 月时任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胡耀邦来到这片荒原帮助解决了青年垦荒队员的一些困难并题写“忍受、学习、团结、斗争”8 个大字他说 “下次再来时我要听到鸡叫狗咬、孩子哭。

 ” 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在 3 年不拿一分钱工资的承诺下青年垦荒队员大多数坚守下来了。

 1985 年 8 月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亲笔题写了“共青农场”场名自此 “南有共青城北有共青场”这一说法广为流传。

 时代对青年垦荒精神的呼唤 在杜俊起的记忆中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来自北京等 5 地的慰问团纷至沓来而从“文革”之后便冷清了。近几年各地自发的慰问团和互动联系又多起来。

 2007 年杨华受邀参加团中央召开的英模报告会他代表上世纪 50 年代英模所作的垦荒事迹报告震撼了与会的青年。

 2005 年团河北省委将团干部带到共青农场听河北青年志愿垦荒队的事迹报告并到生产第一线了解当年的垦荒场景。东北林业大学等各高校最近几年也经常将大学生派到共青农场与当地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学习垦荒精神开展社会实践活动。

 近年来北京等 5 地团组织经常邀请青年志愿垦荒队员回到家乡作垦荒精神报告。在“河北一号工程”曹妃甸钢铁项目开工建设时...

篇四:英模故事快板书

G e n e r a l

 I n f o r ma t i o n ]书名= 血染的青春:5 0 年代共和国英模故事作者=页数= 1 0 8S S 号= 0出版日期=V s s 号= 7 0 9 1 4 9 0 4

推荐访问:英模故事快板书 英模 板书 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