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9篇

时间:2022-11-06 19:10:03 来源:网友投稿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9篇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概要管理工作概要省编办综合处2010年12月 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政策依据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三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9篇,供大家参考。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9篇

篇一: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概要管理工作概要省编办综合处201 0年1 2月

 一、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政策依据二、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三、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步骤四、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工作方法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政策依据 中央层面:省的层面 省的层面:两个文件.doc三个讲话.doc省编办网站地址:www.j xbb.gov.cn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三要素:机构编制实有人员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实施步骤 信息采集准确、 真实及时、 全面规范、 有序 审核汇总 发证运行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工作方法 三项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进人核编制度进人核编制度人员进出上下编制度 具体体现为:一本证三个工作程序

 机构编制管理证 党政群机关机构编制管理证新样式.doc(外封面红色, 内标识一)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证新样式.doc(外封面蓝色, 内标识二)

 三个工作程序 进人核编程序 上编程序 下编程序

 进人核编程序 除省委任命的干部外, 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制补充工作人员, 必须到省编办办理进人核编手续。

 具体程序是:

 填写《机关事业单位进人核编申报表》经单位和主管部门盖章后编申报表》 , 经单位和主管部门盖章后, 持《机构编制管理证》 到省编办办理进人核编手续, 省编办同意后开具《进人核编通知单》 。持 接收军队转业干部及随调家属、 复员退伍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 由有关部门征求省编办意见后再确定安置计划。

 上编程序 机关事业单位补充工作人员后, 应及时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人员上编手续。 具体程序为:

 填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出上下编审核表》 (一式两份, 单位和机构编制部门各留存一份)

 , 持《机构编制管理证》 到省编办办理上编手续。 具体程序为:

 填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

 人员上编需携带的材料为: 考录聘用人员, 携带经省编办开具的《进人核编通知单》 和组织人事部门的录用、 聘任等材料。 机关事业单位接收军转干部及随调家属、 复员退伍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携带事前经省编办开具的《进人等政策性安置人员, 携带事前经省编办开具的《进人核编通知单》 或已经省编办审核的组织人事民政部门的安置计划及行政介绍信。 机关事业单位调配人员, 携带事前经省编办开具的《进人核编通知单》 和组织人事部门开具的行政介绍信。 省委任命的干部, 携带任职文件或组织部门开具的行政介绍信。

 下编程序 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现调出、 辞职、辞退、 退休、 死亡等减员时, 应在30个工作日内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下编手续。作日内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下编手续 具体程序:

 填写《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进出上下编审核表》 (一式两份, 单位和机构编制部门各留存一份)

 , 持《机构编制管理证》 到省编办办理下编手续。

  人员下编需携带的材料为: 调出人员, 携带组织人事部门开具的调配通知。 死亡人员, 携带死亡证明书。 辞职辞退人员, 携带主管部门的决定。 退休人员, 携带经组织人事部门批准的《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退休审批表》 或相关文件。在省直各单位之间的调配, 原则上先下编,后上编。

 上编时, 需出示原单位已下编的相关材料。

 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使用和管理流程图增人:进人核编调入、 考录、 招聘上编工资、 基金审批工资统发经费拨付公费医疗调出退休辞职辞退下编核减工资核减经费减人:

 相关表格的填写和使用 党政群机关进人核编申报表.doc 事业单位进人核编申报表.doc党政群机关人员进出上下编审核表 doc 党政群机关人员进出上下编审核表.doc 事业单位人员进出上下编审核表.doc

篇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科学论坛 2019·04专题策划行政科学论坛焦 莉 韩 博关于机构编制信息共享与实名制管理的思考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管理的基础性工作,是科学分配党的执政资源之基,是管好用好党的执政资源、降低行政成本、节约党的执政资源的重要手段。机构编制管理科学设置机构编制,财政部门以此为依据核拨机构经费,能够以最小的行政成本达到最大的效能。因此,机构编制管理是科学分配行政资源的基础性工作,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实现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精细化的重要途径,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目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存在的问题(一)

 管理体制未理顺,机构编制的源头性作用发挥不充分机构编制部门是党的执政资源的分配者、管理者和监督者,管理着机构和人员编制的源头,而组织、人社部门具体负责有关机构进人的手续办理,财政部门根据核定的机构编制为相关人员核拨经费。对于机关事业单位进人问题的职责分工,在部门“三定”规定中有明确要求:机构编制部门根据用人单位编制余缺和编制结构情况进行编制审核,同意后核发机构编制审核通知单,组织、人社部门凭机构编制部门审核通知单办理人员录用、聘用(任)、调配(任),以及政策性安置、工资核定、社会保障手续。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减)编手续,出具入(减)编通知单。财政部门凭入(减)编通知单和人社部门的录用、聘用(任)、调配(任)手续办理经费核拨(减)和工资发放。然而,从目前情况看,现有机关事业单位在进人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编制、人社(组织)管理体制未理顺,机构编制源头性作用发挥不够。具体表现是:一些行政事业单位对机构进人程序了解不够,简单地认为单位进人,只要人事部门批准就行,存在“重人事轻编制现象”,只注重人事手续办理,轻视入编手续办理,造成单位离退休或死亡人员办理减编手续不及时,出编手续漏办的情况时有发生,导致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台账登记人员信息与单位实有人员信息不相符,机构编制信息台账人员信息更新滞后,出现个别机关事业单位超编进人、人员混岗问题,以及机构编制人员底数不清、管理混乱等现象。如2010年,根据省、市事业单位首次岗位设置要求,郑州市中原区在全区教育系统中开展岗位设置工作,中小学、幼儿园按照单位实有人数核准专业技术等级岗位职数。可是,近年来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小学、幼儿园逐年增加,原有的教师队伍人员结构及人员数量不能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求。自2011年起全区面向社会招聘优秀教师,而新建学校均没有核定编制,导致新招聘教师面临岗位核准职数限制,无法及时设岗,不能正常理顺人员、工资关系,部分中小学出现混岗、混编等现象,机构编制实名—— — 以郑州市中原区为例14万方数据

 行政科学论坛专题策划2019·04 行政科学论坛制管理系统登记教师与学校实有人员不符,人员信息更新滞后。(二)

 部门之间存在“信息壁垒”,机构编制信息共享制约机制不健全编制、人社(组织)、财政三家信息系统的设计分别由不同的软件公司完成,系统模块不统一,技术参数标准不统一,无法实现机构编制、人事管理和财政系统人员信息对接。仍以郑州市中原区为例,2016年,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参保人员基数调整,由编制部门审核校对人数,人社部门负责牵头对纳入参保范围的在职人员数据复核确认。全区有6000多名干部职工,要求在一个月内将涉及参保人员的基本信息核实清楚,时间紧、任务重。长期以来,由于人社部门备案的参保人员与机构编制部门实名制管理系统掌握的在职人员未实行联机、联网、联审,出现数据记录不准确、人员状况不明晰、数字相差有异议等棘手问题,缺乏审核后的信息共享,增加了被审核单位行政运行成本,编制、人社部门工作量同时猛增。又如2017年,中原区进行“公车改革”,此项工作涉及全区所有行政人员的个人利益。由于受传统思维定式影响,工作方法陈旧,组织、人社、发改部门认定信息标准不一、模板不同,电子信息与纸质信息屡次不符、屡次修改,组织、人社、财政等部门之间缺乏长效协调制约机制,信息不能共享,导致有异议的个案层出迭现,查验捋清人员身份信息耗时耗力,以致清查、摸底、核对等工作也只能以一种短暂的突击行为进行,机构编制管理在分配国家执政资源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不能很好发挥,在服务一些重要领域改革中显得力不从心。(三)

 信息采集重复,工作流程繁琐,管理软件需要整合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根本目的在于管住、管好现有机构、编制和人员,做好机构编制和人员科学配置,为党和国家各项改革提供服务。河南省现行的实名制管理系统分为两种,一种是“单机版”,一种是“网络版”,两套系统要求内含机构编制人员信息一致,数据更新同步,但是“网络版”实名制管理系统由于网速问题,造成有时登录不上、容易掉线、输入信息来不及保存,同时还容易造成数据丢失、反复输机等问题,其中最致命的一个弱点是不能实时备份,导致信息丢失后数据恢复困难,查询以往信息台账困难,造成工作效率不高,费人、费时、费力,按照正常每月平均出入编录机信息情况,30人的个人信息需要在两个系统内录入两遍,耗时一天。如果临时有机构改革人员划转或招聘教师人员较多等特殊情况,用在两个系统实名制信息维护上的工作时间会长达一周到半个月之久,而且个人信息中的职务、职称、学历等信息需要经常更新。以中原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为例,在职的400余人,更新信息用时需两周以上。由于编制部门人力所限,从事实名制系统的日常跟踪管理的人员更是缺少,影响机构编制资源及时进行优化配置,不能更好地服务当前党和国家机构改革。二、关于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建议(一)

 强化宣传,增强机构编制法制意识1.注重机构编制宣传,提升单位机构编制意识。打破机构编制传统的“只做不说”工作模式,积极引导机构编制管理的内容进党校、进培训课堂。中原区委编办精心制作机构编制管理培训课件及印制《中原区机构编制培训》教材,有助于增强领导干部的机构编制法制意识和底线意识,引起了部门领导高度重视,有力地推进了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化、规范化、法定化。2.着力构建机构编制服务平台,引导单位进行规范化管理。充分利用移动新媒体,积极探索、着力打造“掌上编办”,开通“中原区委编办”微信公众号,将单位业务主管办理人纳入受众体系。微信公众号涵盖两个方面:一是“官网15万方数据

 行政科学论坛 2019·04专题策划行政科学论坛首页”,上传发布机构编制管理知识、法律法规政策,中央、省、市改革动态,先进管理经验介绍等;二是“服务指南”,解答业务办理流程,方便单位查询,实现机构编制工作面向基层、服务基层、走向基层。3.推进机构编制审计工作,增强单位日常管理的自律意识。联合纪检监察、人社(组织)、审计等部门,将机构编制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离任审计范围,通过干部的离任审计,转变过去单一的观念,增强单位机构编制法制意识,提醒领导干部时刻紧绷机构编制这根弦,让领导干部认识到机构编制就是法、就是底线,不能超越,是高压线,碰不得,自觉规范单位机构编制管理行为。如自2018年以来,中原区先后对关系国计民生的人社、住房保障、粮食、科协、档案等10多个部门实行领导干部机构编制离任审计,审计结束后及时通报发现的问题,并督促单位限时整改,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二)

 完善工作机制,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1.建章立制,健全完善机构编制工作机制。为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库建设,在借鉴外地先进管理经验的基础上,结合中原区工作实际,中原区研究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 严格落实编制职数使用核准和登记制度的通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五项制度:一是建立编制使用申请核准制度。机关事业单位凡人员调配补充均需执行编制使用申请日常核准制度,按照编制类型分别填写中原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编制使用核准单,持编制部门审批后的“核准单”及相关附件办理入、出编手续。二是建立职务变更备案登记制度。凡是机关事业单位科级及中层干部职务发生变化,在任命文件下发10个工作日内填写区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职务变更备案通知单,携带任免职文件及单位台账到机构编制部门登记备案,修改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和台账信息。三是建立入编核准登记制度。凡涉及招录(聘用)、调入、安置等新进人员,需持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入编通知单、干部介绍信、编委主任签字增资单或编委主任签字相关文件、行政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信息采集表、报到证、入编通知单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登记核准手续,然后方可纳入全区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新进人员单位持组织(人社)部门调动手续5个工作日内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登记核准手续。四是建立出编备案登记制度。凡在编人员退休、辞职、辞退、解聘、开除、死亡或调出区外的,要求自批准生效或死亡之日起15个工作日内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出编手续。持所在原单位机构编制部门出具的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出编备案单,方可办理财务、社保等相关手续。五是建立实名制信息定期核准制度。年末机构编制部门结合机构编制统计工作进行机构人员信息核查,集中核对人员信息,确保机构编制信息数据真实、准确、更新及时,与干部管理、岗位管理等情况相对应。2.注重信息收集,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台账。郑州市中原区抓住机构编制云平台建设的契机,进一步完善机构、人员信息,收集整理机构编制文件,并进行扫描形成电子文档,进行分系统、分部门归档,实现了机构编制文件档案管理信息化;联合组织部门分批分期整理、校对全区行政事业单位规范名称、单位性质、机构编制、领导职数、机构规格及历史沿革情况,在机构编制云平台建设中,实行“两对照”,对照文件校数据,对照数据督台账,落实机构编制台账网络版、单机版、纸质版“三统一三对照”,确保各项数据紧密衔接,口径一致,实现机构编制台账“账实相符”;将机构、编制、领导职数、公务员登记、岗位设置等数据纳入机构编制信息管理范畴,利用“拟列行、事编人员基本情况信息表”将区内科级干部的编制、身份、职务、履历、岗位、公务员登记等信息统计在册,进行系16万方数据

 行政科学论坛专题策划2019·04 行政科学论坛统备案,与有关部门对接,核实人员信息,实现机构编制、人员信息全覆盖,强化传统管理中的薄弱环节,为领导决策、经济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保障。(三)

 完善日常监管,提升机构编制服务水平1.完善工作流程,实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有章可循。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结合中原区实际,进一步完善工作流程,研究设计全区实名制和网络版系统信息采集业务办理流程图,完善行政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出(入)编审核流程,设计郑州市中原区行政事业单位出(入)编通知单、郑州市中原区行政事业单位人员信息采集表、中原区行政事业单位日常编制使用核准单、中原区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职务变更通知单等,从源头上进一步规范全区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日常管理工作。2.推行机构编制核编证制度,实现机构编制精细化管理。“机构编制就是法”。为增强部门机构编制法律意识,增强部门与机构编制部门协同管理效果,中原区在郑州市内6个区率先推行机构编制核编证制度,为全区机关事业单位制作机构编制核编证。为便于区分,根据单位的性质,核编证封面使用不同的颜色,将行政单位封面设计为红色,将事业单位设计为蓝色;机构编制核编证内容涵盖机构名称、机构性质、机构规格、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人员编制、人员结构、经费来源、实有人数及人员变动情况。单位办理有关人员出 (入)编手续及职务变更与机构编制核编证同时审核备案。实行该项制度后,人员信息变动一目了然,实现了机构编制管理底子清、人员清、机构清,进一步提升了机构编制日常监管水平,实现了人员信息的及时更新,确保了机构编制信息台账的准确性,机构编制信息数据的服务能力进一步提高。平时即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不再像过去那样,年度预决算的时候即是最繁忙的时候,耗时耗力不说,工作成效也不高,而现在这样做则极大地降低了行政管理成本。(四)

 整合机构编制管理平台资源,提高服务管理成效针对目前机构编制管理平台比较多、工作重复、单网单线、信息录机效率低、工作量大等问题,建议进一步整合资源,将机构编制云平台、机构编制信息台账单机版和网络版功能改进完善,不同平台可以实行无缝对接,信息可以随时实现交换;同时进一步完善系统应用、资料查询、数据分析服务功能;实行专网专线,提高信息输机效率,进一步减轻机构编制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五)

 强化顶层设计,实现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互联互通以机构编制、人社(组织)、财政等业务需求为导向,打破信息孤岛,建立部门信息共享机制,按照“一方建设、多方应用”的模式,改进机构编制、人社(组织)、财政系统平台,统一组织有关专家设计系统软件,统一技术、统一平台、统一标准,多维设计,机构编制、人社(组织)、财政等部门应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实现机构编制、人社(组织)、财政系统平台兼容,信息数据对接,打破部门之间信息烟囱和信息壁垒,实现信息互通有无,为建立编制、人社 (组织)、财政三方制约机制打好基础。从加强机构编制监督管理工作长远来看,编制部门负责在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基础上完善非涉密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系统,作为机关和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工作平台,编制、组织、财政、人社、公安等部门按照资源整合、数据共享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实名制管理系统与公务员管理、工资核定与统发、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管理、全国人口基础信息资源...

篇三: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篇 某局党组关于机构编制工作情况的报告(最新汇编)

 篇一:

 市委编委:

 根据市委编委《关于贯彻落实〈机构编制报告制度实施办法〉 的通知》(遂编委发〔2021〕 10 号)

 规定, 现将我局 2020 年度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

 机构编制基本情况

 我局机关编制 20 人, 实有 20 人, 科级领导干部职数 9 个(均为正科职), 实际配备正科 6 人, 副科 2 人。

 下属参公单位遂宁市河湖管理保护中心编制 14 人, 实有 14 人, 科级领导干部职数 7 个(2 正 5 副)。

 现实际配备正科 2 人, 副科 3 人。

 下属参公单位遂宁市水土保持委员会办公室编制 6 人, 实有 6 人, 科级领导干部职数 2 个(1 正 1 副), 实际配备副科 1 人。

 下属参公单位遂宁市水利综合执法支队, 编制 6 人, 实有 5 人, 科级领导干部职数 2 个(1 正 1 副), 实际配备正科 1 人。

 下属事业单位遂宁市水利工程开发建设中心编制 15 人, 实有 14 人, 空 1 人, 科级领导干部职数 3 个(1 正 2 副), 实际配备副科 1 人。

 下属事业单位遂宁市水利工程质量监督管理站, 编制 4 人, 实有 4 人, 科级领导干部职数 2 个(1 正 1 副), 实际配备正科 1 人、

 副科 1 人。

 下属事业单位遂宁市电力工程办公室编制 5 人, 实有 5 人, 科级领导干部职数 2 个(1 正 1 副), 实际配备正科 1 人、 副科 1 人。

 二、

 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

 (一)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规范人员调配。

 2020 年提拔正科级领导干部 4 名, 副科级领导干部 3 名。

 通过面向社会招考, 录聘专技人员 3 名、 参公人员 1 名。

 局内人员调动 8 人。

 人员提拔、 招录、 调动工作均严格执行编制相关规定,做到事前向市委编办申请, 事后进行备案, 无超职数配备和超编制用人情况。

 (二)

 加强事业单位管理,

 做好年检工作。

 根据《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 规定, 做好下属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和年度报告公示。

 2020 年下属事业单位市水利综合执法支队、 市水利工程开发建设中心均涉及法人变更, 我局在负责人变动后一个月 内及时办理了 事业单位法人变更登记工作。

 (三)

 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

 动态更新系统。

 认真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登记和信息更新, 对涉及单位变动、 职务调整、 职级晋升的人员均及时在系统进行更新, 并打印机构编制表和人员信息表报市委编办。

 三、

 执行三定规定权责清单情况

 全面履行三定规定职责, 落实党组机构编制主体责任,我局严格按照三定开展各项工作, 科室之间、 部门之间通力协作, 相互配合, 运转正常。

 动态调整部门权责清单, 在自然灾害防救的职

 责方面与市应急管理局, 水资源保护与水污染防治的职责方面与市生态环境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在河道采砂管理的职责方面与市公安局、 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 市交通运输局、 市农业农村局、 市应急局等部门按照各自职责, 各司其职、 各负其责、 通力协作, 不存在推诿扯皮现象。

 四、

 落实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情况

 通过改革, 党对水利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进一步加强,实现了 各部门优化、 协同、 高效, 有利于更好地全面贯彻生态文明思想和关于保障国家水安全的重要论述精神。

 机构改革后, 水利部的职责更加清晰明确, 履职更加顺畅高效。

 具体而言, 强化了 最严格水资源管理、 节约用水、 河湖管理保护等职责。

 同时, 进一步聚焦主责主业, 在保持水利部门主体职责完整性的基础上, 划出了 部分职责, 能够更好发挥各相关部门在防汛抗旱、 水环境保护、 农田水利等方面的专业和管理特长, 形成了 水利局与各相关部门各负其责、 有效衔接、 协调高效的运行机制。

 五、

 意见建议

 为进一步高效便捷办公, 简化办事程序, 建议进一步完善机构编制管理系统, 建立网上申报, 网上管理, 网上审批程序。

 篇二:

 一、

 学习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情况

 (一) 学习总书记关于本部门、 本领域机构改革、 重大体制机

 制和职责调整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

 (二) 学习机构编制党内法规、 法律法规(《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 四川省贯彻《中国共产党机构编制工作条例》 实施办法) 以及相关政策规定。

 二、

 贯彻执行机构编制政策法规情况

 (一) 我局机构编制情况:

 根据《中共 XX 县委办公室 XX 县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 XX 县商务和经济合作局职能配置、 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的通知》 文件要求,设置机关行政编制 6 名, 其中局长 1 名, 副局长 2 名, 股级职数 3 名; 机关工勤 2 名。设立下属事业单位 5 个, 分别是县商务经济信息中心、县招商信息服务中心、 县投资促进局一分局、 县投资促进局二分局、 县投资促进局三分局。

 其中县商务经济信息中心核定编制 16 名; 县招商信息服务中心核定编制 8 名, 其中正科级领导职数 1 名, 副科级领导职数 2 名; 县投资促进局一分局核定编制数 2 名; 县投资促进局二分局核定编制数 2 名; 县投资促进局三分局核定编制数 2 名。

 (二) 在具体工作中, 严把事业单位进人第一关, 认真执行我局“三定” 、 权力清单及机构编制批复。

 (三) 我局严格按照单位进人须经编办核准人员编制的要求, 在确保编制有空余的前提下, 按程序办理公开招考或者人员调动手续; 严格按程序申请机构编制事项, 建立健全机构编制档案和机构实名制管理台账, 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

 不存在超审批权限设置机

 构、 超规格配备干部, 未自行设置领导职务名称, 未超编进人, 按时上下编。

 篇三:

 按照《关于开展 xxxx 年政府部门职责履行评估检查和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督查的通知》 (银机编发【xxxx】

 25 号)

 文件要求, 我局领导高度重视, 精心部署, 对照检查内容逐项进行认真自查自评。

 现将自查自评情况报告如下:

 一、

 机构及人员编制情况

 我局现行“三定方案”应为 xxxx 年 xx 月 印发的《银川市土地储备中心机构编制方案》 (银机编发【2008】

 45 号)

 , 为市人民政府正处级事业单位, 机构内设 5 个科(室)

 , 分别为办公室、 计划财务科、 土地征储科、 土地整理科、 综合交易科, 核定全额预算事业编制 30 名, 正处级领导职数 1 名、 副处级 3 名, 科级领导职数 5 正 3 副。

 同时, 因我局原承担的“土地出让招、 拍、 挂交易”职能交由市国土资源局, 并连人带编划转 6 名工作人员给市国土资源局, 我局现人员编制核减到 24 名, 领导职数未变。

 xxxx 年 x 月 , 我局由原“银川市土地储备中心”更名为“银川市土地储备局” 。

 xxxx 年 x 月, 按照《关于给市土地储备局核增监察主管职数的通知》 (银机编发【201 2】

 41 号)

 文件, 我局增设监察室并核增正科级监察室主任职数 1 名; 201 2 年 1 1 月 , 按照《关于银川市土地储备局计划财务科更名为征收安置科的通知》 (银

 机编发【201 2】88 号)

 文件, 我局计划财务科更名为征收安置科。

 现我局机构内设 6 个科(室)

 , 核定全额预算事业编制 24 名, 其中正处级领导职数 1 名、副处级 3 名, 享受正处级待遇 1 名, 享受副处级待遇 1 名, 科级领导职数 6 正 3 副, 其他人员 1 1 名。

 二、

 机构职能调整情况

 xxxx 年, 我局将原承担的“土地出让招、 拍、 挂交易”职能交由市国土资源局, 将土地收购储备资金管理职能交由市财政局承担。

 经职能调整后,我局自 2008 年以来主要职责为:

 承担市政府下达的城市建设中涉及的征地拆迁工作; 根据城市建设的需求, 制定国有存量土地储备年度计划并组织实施; 负责市政府储备土地的整理和管理; 按照市政府土地供应计划, 向社会公布土地储备信息等。xxxx 年, 按照银川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银川市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暂行办法》 (银政发【201 2】

 1 29 号)

 文件精神, 我局主要职责调整为以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与补偿为主, 集体土地上房屋征收主要由市国土资源局、 各辖区政府承担。xxxx 年, 按照银川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银川市储备土地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 (银政办发【201 4】

 5 号)

 文件精神及市人民政府于 xxxx 年 x 月 印发的《银川市土地储备管理办法》 (市政府令 3 号)

 ,由我局承担我市土地储备具体职责, 并承担储备土地的管护、 前期开发整理、 临时经营利用等职责。我局主要职责在近年来虽经多次调整, 但我们在机构编制执行上始终能按照批准的“三定”方案结合市

 人民政府的职能调整履行职责, 能严格控制编制内人员, 做到编制数、 实有人员数和工资核算人数相对应。

 三、

 机构编制自查情况

 1 、 能认真执行“三定方案”规定的主要职责。

 我局 xxxx 年前后主要承担了我市征地拆迁、 土地收储、 土地招拍挂出让及土地出让金管理等重要职能, xxxx 年剥离了土地招拍挂出让和土地出让金管理职能, xxxx 年以后的主要职责以土地收购储备、 储备土地融资和国有土地上房屋征收工作为主。

 主要职责虽经多次调整, 但我局能严格按照调整后的职责认真履职。

 结合每次职能调整, 我局领导班子能结合当前工作实际与“三定”方案相融合, 深入调整和界定科室工作职责, 做到全局各项工作一切以“三定”方案的主要职责为中心并加以贯彻执行。

 在相关职能划转后,能积极与市国土资源局、 市财政局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 确保了相关业务工作的顺利交接和平稳过渡。

 2 2 、 能认真执行机构“三定方案”编制管理。

 一是严格做好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我局严格执行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无超过核定的编制使用工作人员和改变编制使用范围, 无超职数配备内设机构, 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制度, 无越权审批、 越权行政的情况发生; 二是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规定, 无擅自超越“三定方案”规定的职责行使职权, 局领导职务和非领导职务, 均在“三定方案”和市编办核定的编制数、 结构比例、 领导职数内进行使用, 并经编制、 人事部门审批, 没有出现超范围作用编制的现象; 三是按照市委编

 办、 市人事局有关规定严格执行用人进人计划,严把进人第一关。

 编制空余情况开展公务员、 事业单位人员录用工作,按规定的程序办理各项录用手续; 所有人员变动的增减编手续, 都严格按照审批程序, 无违反规定增加编制或者超编进人情况。

 3 3 、 能认真做好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

 我局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工作由专人负责承办, 每年按照市编办工作部署按期规范办理事业单位法人登记和年检等工作。

 xxxx 年 x 月 启用事业单位网上登记管理系统, 能按要求及时在网上办理登记、 变更登记、 注销登记及年检等工作; 按照要求申请注册了“银川市土地储备局.政务”专业中文域名; xxxx 年 x 月 开办了网络红页(单位版)

 , 实现了我局网上“红色办公楼”的建立, 通过及时发布和更新各类党务政务信息, 促进了我局党政机关网站的信息化建设基础。从自查情况来看, 我局机构编制管理执行情况总体良好, 制度健全, 程序规范, 成效明显, 没有出现违反机构编制管理有关规定的情况。四、 存在的问题因我局现行“三定方案”为 xxxx 年 x 月 印发的《银川市土地储备中心机构编制方案》 (银机编发【2008】

 45 号)

 , 经 3 次机构职能调整后, 只是对编制人数进行了增减, 内设科室未因机构职能的调整而变更, 此“三定方案”规定内设科室和职责已不能适应当前我局的主要工作职责, 需结合机构主要职能和科室实际职责设置内设科室, 重新制定“三定方案”。特此报告。

 篇 四:

 关于开展 xxxx 年度机构 、 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考核的通知》 (合编办〔201 0〕 1 57 号)

 , 现将 肥西县 xxxx 年度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报告如下:

 一、

 机构编制管理总体情况

 通过 xxxx 年、 xxxx 年、 xxxx 年、 xxxx 年和 xxxx 年县乡机构改 革,我县县级机关共设置 32 个机构, 其中:

 县委工作机构 8 个; 县 政府工作部门 24 个。

 县委、 县政府派出机构 3 个、 直属事业单位 9 个。人大、 政协、 法院、 检察院机关 4 个。群众团体组织 5 个:

 总工会、 团县委、 妇女联合会、 工商业联合 会、科学技术协会。从 2004 年起, 我县通过区域调整, 乡镇由原来 31 个调整至目前 1 4 个镇。县本级行政编制为 635 名, 实有人员 798 人; 乡镇行政编制 708 名,实有人员 608 人; 政法专项编制 739 名, 实有人员 681 人。全县县属事业单位 372 家, 事业编制总数 1 0672 名, 实有人员 1 0378 名。

 其中:

 全额拨款编制 8348 名, 差额拨款编制 1 455 名, 自 收自支编制 869 名; 全额拨款人员 7935 人, 差额拨款人员 1 01 7 人, 自收自支 1 426 人。

 二、

 机构编制管理规定执行情况

 根据国务院第 486 号令 《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 条例》 、 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 1 90 号《安徽省行政机构设置和编制管 理规定》 和安徽省人民政府令第 224 号《安徽省事业

 单位机构设置和 编制管理规定》 , 我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和人事管理 工作的意见》 (肥发〔2009〕 4 号)

 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 理的通知》 (肥编〔2009〕 1 3 号)

 等机构编制管理文件, 进一步规范 机构设置、 人员编制调配及管理。

 (一)

 严格控制机构编制,

 规范人员调配

 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和人事 管理工作的意见》 (肥发〔2009〕 4 号)

 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 制管理的通知》 (肥编〔2009〕 1 3 号)

 规定, 坚持一支笔审批制度;坚持凡工作需要要求调整机构编制, 必须通过内部调剂解决, 坚持“撤一建一”或“只减不增”的原则, 实行总量控制。

 少数单位确实需要增 加机构编制的, 一律按皖编办〔2005...

篇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概念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为了 控制机构、 编制和实有人员膨胀, 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 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而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机构编制、 全程管理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

 其实质就是明确编制与人员的关系, 定编定岗到人, 使机关事业单位编制管理各要素(编制性质、 编制数额、 领导职数、 编制结构等)

 与 机关事业单位实有人员一一对应, 使具体人的身份、 岗位符合编制管理的要求, 实现机构编制管理与人员管理的紧密结合。

 二、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内容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内容包括机构、 编制和人员。

 具体细化为, 实际机构编制、 实有人员与经审批的机构编制、 实有人员一一对应。

 三、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范围

  凡按规定和程序批准设立的党政机关, 人大、 政协机关, 法院、 检察院机关, 明主党派、 人民团体及事业单位均属于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范围。

  四、 机构编制实名制兴起的缘由

  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兴起, 是多重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从总体上看, 它既是经济社会转型的必然结果, 也是机构编制管理的现实需求, 同时, 它还与政府改革密不可分。

 机构编制实名制兴起的缘由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 管理环境发生巨变

 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巨变莫过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 从宏观层面看, 市场经济是一个分散而高效的社会结构, 它要求一套完整而系统的政府构架与之密切配合。

 就我国而言, 政府一方面是市场经济体制的缔造者与推动者; 另一方面, 作为社会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 政府无法摆脱市场经济体制而超然独存。

 换言之, 政府结构、 功能、 运行均受市场经济体制的制约与影响。

 而就机构编制管理来说, 作为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最初是为了适应计划经济体制而设计并运行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带有浓厚计划经济烙印的机构编制管理承受双重压力:

 一是要完成角色转变, 努力适应市场经济的内在需求; 二是要适应政府主导经济、 社会发展的模式。

 内外部环境的巨变, 一方面迫切要求机构编制管理摒弃传统思维, 随市场经济的发展而不断调适; 另一方面, 又不能脱离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国情。

 2、 编制与实有人员脱节

  计划经济时代, 编制是分配给政府机关、 事业单位挑选、 使用工作人员的依据和凭证, 归根结底, 它是一种身份。

 占用行政编制还是事业编制,表明不同的身份, 分属不同的序列, 享受不同的福利待遇。

 市场经济条件下, 随着政府财政、 人事制度的渐进改革, 地方政府逐渐掌握了一定程度的财政权、 人事权, 因而可以在核定的机构编制之外进行自由裁量。

 譬如,地方政府为了完成政策性安置任务、 缓解就业压力、 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不得不行使自由裁量权, 造成机关、 事业单位实有人员(即财政供养人员)大于经审批的编制员额现象, 超编、 混编、 混岗、 超领导职数、 底数不清等问题就随之衍生。

 这对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挑战, 迫使它重新思考如何

 才能管住实有人员的非理性增长态势。

 3、 政府运行成本不断增加

  政府运行既有经济成本, 又有管理成本, 还有政治成本。

 经济成本具体表现为政府运行过程中的物质耗费。

 经济成本的高涨形成财政压力甚至是负担, 使政府无法把大量财政收入真正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此时, 精简机构、 压缩编制尤其是实有人员的规模就成为当务之急。

 就管理成本而言,迄今为止, 任何一个公共部门都无法摆脱“帕金森定律” 的魔咒。

 现实中,随着实有人员代数级数增加, 公共部门内部之间、 部门彼此之间的关系数则呈几何级数增加, 产生常见的诸如公文旅行、 文山会海、 推诿扯皮等现象, 这种内部损耗带来了无形的效率损失。

 在通讯高度发达的时代, 公共部门人员增加以及管理效率下降的负面信息和评价会快速传输给普通民众, 加上其它社会不公正现象的存在, 民众的不满情绪就会逐渐积贮并发酵, 给社会稳定带来相当程度的风险。

 这就是政治成本。

 正是由于经济成本、 管理成本、 政治成本的不断增加, 政府被迫循着因果链条找寻问题形成的原因, 从控制实有人员膨胀上着手, 以期减缓压力, 提高效率, 降低执政风险。

 五、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作用和意义

  实践证明,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对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有着重要的作用和意义。

 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是依法行政、 规范行政行为、 强化监督管理的客观需要。

 为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2002 年中办、 国办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机构编制管理工作的通知》, 要求各地积极探索新途径、

 新办法, 加大编制管理力度和权威性。

 2007 年 2 月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第 486 号令, 即《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置和编制管理条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部规范地方机构编制管理的行政法规, 就如何规范机构编制管理, 正确使用编制及违反规

  [1] [2]

 定的法律责任作了 明确要求。

 2007 年 3 月中办、 国办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2 号), 对加强机构编制管理提出了 更高的要求。

 2007 年 5 月中编办下发了 《机构编制监督检查工作暂行规定》(中编办发[2007]5 号), 要求强化对机构编制管理和人员调配工作的监督检查。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的实施使机构编制管理做到规范化、 精细化、 法制化, 增加了 机构编制管理的透明度, 为机构编制管理政务公开提供了有力的措施保障。

 2、 有利于整合相关职能部门的分割管理。

 现实中的机构编制管理诸环节实质上是由多个部门分别行使的。

 机构编制部门负责审批机构的设置和编制的数额, 组织、 人事等部门负责录用、调配、 安置人员并审批人员工资, 财政部门负责编制部门预算、 核拨或核减工资,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负责办理劳动和社会保障手续, 纪检、 监察、机构编制部门共同负责监督检查违反机构编制纪律的行为。

 各部门之间有明确的职能界定和权力划分, 机构编制部门无权干涉组织、 人事、 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具体业务。

 同时, 市场经济条件下, 财政、 人事体制的改革导致各地、 各部门在财政和人员管理方面有了 一定的自主选择权, 这给机构、 实有人员大于经审批的机构、 编制创造了可能。

 机构编制实名制的功用, 就是把由组织、 编制、 人事、 财政等部门共同完成的机构

 编制管理的“决策、 执行、 监督” 等环节串联起来, 将多部门的割据式管理职能整合。

 3、 有效控制了人员编制无序增长, 降低行政成本。

 实践证明, 人员编制无序增长, 会不断增加政府运行成本。

 政府运行成本有经济成本、 管理成本、 政治成本等, 经济成本具体表现为政府运行过程中的物质耗费, 它的高涨形成财政压力甚至是负担, 使政府无法把大量财政收入真正用于经济社会发展, 机构编制管理如果不从严控制人员编制的无序增长, 就会使编制与人员相脱节, 无视编制进人势必增加财政负担,增大政府运行成本。

 因此, 精简人员、 压缩编制就成为当务之急。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严格的审批制度和制约机制能有效地控制人员编制无序增长。

   4、 有利于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理顺机构编制管理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重要环节。

 从机构编制管理的决策、执行、 监督与反馈等流程来看, 执行与监督环节是管住机构编制的着力点;从机构编制管理的历史和现状来看, 执行与监督领域是问题的高发地带,超编、 混编、 吃“空饷”、 底数不清等问题均发生在机构编制执行与监督阶段; 从创新空间来看, 控制机构、 编制和实有人员增长是地方政府的重要职责, 执行与监督领域的创新在地方权限范围内, 因而有较多的创新空间和自主权。

 机构编制实名制是联系执行和监督的桥梁与纽带, 它把机构、实有人员与经审批的机构、 编制一一对应起来, 将机构编制管理的重心从审批(即决策阶段)

 向后位移, 将管理触角延伸, 改变了机构编制管理者

 长久以来扮演的被动角色。

 在法治社会尚未完全建立的情况下, 在政府主导经济社会发展的模式中, 这一从吏治入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的做法通常是积极而富有成效的。

 六、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办法

  (一)“四制一库” 管理

  “四制一库” 是指“四项制度” 和“一个信息库”。

 1、 机构编制管理证制度。

 《机构编制管理证》(以下简称《管理证》)

 记载机构、 编制和人员等核定情况和实有情况, 一式两份, 机构编制部门和机关、 事业单位各执一份。《管理证》 是机关、 事业单位录用调配人员、 提拔任用干部、 核定人员工资、 核拨单位经费、 办理社会保险的基本依据和凭证, 也是用编单位、 机构编制部门、 组织人事部门、 财政部门、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加强工作联系的重要载体。

 由此可见,《管理证》 具有信息台账和管理平台两大功能,它既是机关、 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户口薄”, 也是连接机构编制决策与执行的一个纽带。

 从 2007 年 7 月 1 日起, 行政机关、 事业单位一律使用《管理证》, 对本单位机构编制和在编人员进行登记, 由本级机构编制管理部门予以审核确认。《管理证》 登记事项发生变动, 须持《管理证》 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办理变更手续。《管理证》 建立年审制度, 每年 12 月 1日至 31 日, 机关事业单位持《管理证》 和当年 12 月份人员工资花名册到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进行审核。

 2、 机构编制和人员实名对应制度。

 机构编制和人员实名对应, 就是指一名编制只能对应一个实有人员, 一

 个实有人员只能对应一名编制。

 其目的是要规范、 理清具体单位机构编制的使用情况, 填补静态的机构编制与动态的人员流动之间存在的空白地带, 从技术上解决机构编制管理过程中的混编、 混岗和底数不清等问题,从而保证现有机构编制和人员实名对应。

 3、 核准使用制度。

 核准使用制度是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核心和重要手段。

 核准使用制度主要体现于实名制管理的运作程序。

 实行实名制管理以后, 机关、 事业单位使用空缺编制录用调配人员、 使用空缺职数任用配备干部都必须事先申请并符合岗位结构的要求, 凭单位的《管理证》 和机构编制部门审核批准的编制、 职数使用指标到有关部门办理相关手续。

 4、 责任追究制度。

 机构编制管理部门要会同有关部门定期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检查。

 对擅自增设机构, 财政部门一律不予核拨经费, 银行不予开设账户; 对超编进人, 组织、 人事、 财政、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不予办理调配、 核发工资、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手续。

 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加强配合, 对把关不严, 造成工作失误的, 追究相关部门主要负责人的责任 。

  “一个信息库”指:“机构编制人员实名制信息库” (以下简称 “信息库”)。机构编制及实有人员的信息量很大, 必须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进行管理。

 为此, 中编办组织开发了 “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 以满足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机构编制管理的需求。

 借助机构编制管理信息系统, 各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审批信息和实有人员信息可以及时通过互联网变更或发布, 办理人员出、 入编业务可以随时通过互联网申报和审理, 有关部

 门和单位也可以根据工作需要和职责权限, 对机构编制人员信息进行查询、 统计和分析。

 通过系统升级, 今后还将逐步实现“信息库” 与组织、人事、 财政、 劳动和社会保障等相关部门的信息库互联共享。

 “四制一库” 在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中的作用分别是:

 《管理证》 是载体, 实名对应是内容也是目 的, 核准使用、 责任追究是手段, “信息库”是依托或者叫技术支撑。“四制一库” 相互配套衔接, 以确保现有机构、人员与按照规定权限审批的机构、 编制相对应。

 (二)

 办理程序管理

  1、 机构编制实名制初始登记办理程序

  (1)

 申报。

 机关、 事业单位依据机构成立批文及其他相关材料, 填报《行政单位人员编制实名制审批表》 或《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名制审批表》, 有主管部门的事业单位, 经主管部门审核后统一上报本级机构编制部门。

 (2 )

 审批。

 机构编制部门依据机构成立批文及其他相关材料, 对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名制名单进行审批。

 (3 )

 公示。

 机关、 事业单位人员编制实名制名单上报机构编制部门审批后, 在所在单位及主管部门进行张榜公示, 接受社会监督。

 公示期限为7 天。

 (4 )

 颁发《管理证》。

 公示期限结束后, 由机构编制部门给机关、 事业单位发放《管理证》。

 (5 )

 建立数据库。

 机构编制部门将机关、 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录入“信息库”, 进行互联共享。

 2、 机构编制变动的办理程序

 机关、 事业单位自领取《管理证》 之日起, 机构、 编制、 职数、 岗位结构经批准发生变动的, 应当自接到批准文件或通知 10 日内, 携《管理证》到本级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其具体操作程序分四种情况:

 (1)

 新建机构

  机构编制部门依据机构成立批文, 在“信息库” 中创建新成立单位, 并向有关部门或单位发放《管理证》。

 (2)

 合并机构

  机构编制部门依据机构合并批文, 在“信息库” 中进行机构合并信息调整, 并为有关部...

篇五: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县党政群机关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情况公示榜单位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实有数实有人员名单行政 工勤行政工勤无棣县委统战部 正科6151杜宝地、韩雨山、张振林、杨建明、张以澎孟德胜无棣县民宗局正科22从方恩、庞志鸿无棣县政法委正科8171王振祥 王文东 吴元东

 高明辉 李金文 马存亮

 刘洪权 田吉禄正科32 王炳南

 孙莹莹 无棣县委宣传部 正科121101耿卫忠机构规格行政编制工勤编制 统一战线工作负责联系党外代表人士贯彻落实党的多党合作、政治协商及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方针、政策联系少数民族和宗教界代表人士负责民族宗教界人士培训调处民族宗教矛盾、纠纷协助县委抓好政法队伍建设负责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无棣县委610办公室负责防范和处理法轮功及其他邪教和对社会有危害的组织协调做好反邪教社会宣传工作负责了解、掌握邪教发展动向收集有关信息理论教育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外宣、新闻报道广播、电视管理与文联工作精神文明办、新闻科办公室、理论教育股、县文联李忠祥

 步宝金

 李新文

 吴书华

 王金池

 李政

  张广清

 吴雪梅

 杨景鹏

 高连仙

 单位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实有数实有人员名单机构规格正科8251李进、张炳怀、张宝明、张树志、王新安李玉峰无棣县总工会正科5141杨景亮、孟令儒、杨洪芝、陈世强李建华无棣县委组织部 正科172162无棣县卫生局正科11161董昭武

 毛成义

 刘曰儒

 张金芳

 信玉德

 王炳荣谢战鹰无棣县妇联正科414

 王秀丽

 张崇云 史春浩 侯燕燕无棣县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开展城区行政执法工作维护城区市容市貌规范管理秩序等办公室、法制办公室加强职工政治思想教育维护职工合法权益组织开展社会主义劳动竞赛和各项活动干部任免与管理党的组织建设、党员发展与管理党费收缴使用干训、干审、转干老干部管理干部档案管理与指导人才工作。组员办、办公室、干部股、组织股、综合股、干部监督股臧伟、李强、于大勇、高菊惠、冯金辉、郭文江、李永玺、牛云才、姜文旺、万兴华、高海芳、吴宝环、秦淑萍、崔长辉、郭强、张宝瑞张绍民

 信德坤管理指导医疗卫生工作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爱国卫生疫病防控、监测等办公室、业务股、规划财务股组织发动妇女积极参加各项社会活动代表和维护妇女和儿童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和妇女成才。

 单位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实有数实有人员名单机构规格无棣县团县委正科414丁卫卫

 李维博

 王颖

 高乐乐无棣县机关工委 正科负责县直机关党建工作43王鲁昆

 高立增

 陈华峰无棣县委老干局 正科4131张宝义

 刘金花

 邱景华王义祥无棣县教育局正科131101杜景浩无棣县司法局正科373133无棣县安监局正科5151

 张宝宏对青年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组织青年开展各项社会活动团队伍的管理和发展抓好学校团队的基础建设协助、指导乡镇、部门和企事业单位老干部管理、服务等工作制定教育发展总体规划指导教学研究对中小学和特教事业实行管理和业务指导对成人教育和幼儿教育实行宏观管理与业务指导负责大中专招生指导民办教育、社会力量办学和扫盲工作。办公室、计划财务股、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股、师训股 张国华、高金龙、贾兆清、孙殿峰、刘秀怀、高延华、

 吴国东、乔承云、李玉昌、赵振忠负责法制宣传、普法教育和依法管理负责法律公证和律师事务指导人民调解和法律服务公证处、法律援助中心与正鉴律师事务所合署、办公室、宣传股、基层工作股马尊东 孙焕明 崔文政 郭延来 朱文献

 仝金明 孙金田 高洪森 蔡欣昌 王风新

 孙金奎 郭庆丽 刘文慧刘功德 从金平 顾玉春直到全县安全生产协调处理重大安全事故

 闫景华

 刘志胜

 邱延勋

 张金勇

 孙明房

 单位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实有数实有人员名单机构规格无棣县科协正科科技咨询、学术交流4141张雪山 姜永生 邢宝鑫 胡希全高清瑞正科1519无棣县农业局正科817正科344223正科181131付秀才无棣县海洋与渔业局管理指导渔业生产负责渔政管理和船舶检验负责浅海滩涂和海域的合理开发利用维护海洋生态环境宏观管理水产品加工和流通做好贝壳堤岛保护管理工作办公室、海洋综合管理股挂海洋环境监察股牌子、渔业科技股、企业管理股蔡兴昌

 赵经周

 李兴岭 李宝胜 张元利 邵红梅

 高翔宇

  马荣彩 孙宝翠研究提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对策和措施研究拟定农村经济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大宗农产品流通和农村信贷、税收及农业财政补贴政策建议调节农村经济利益关系指导农业技术负责农业环保、生态农业工作指导农业用地、农村可再生资源开发利用及农村节能、农业生物物种资源保护管理研究制定农业科研、教育、技术推广农业先进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等负责农产品质量、种子、农药、肥料等检验监测、鉴定和执法监督管理等。

 办公室挂农业质量管理与市场经济信息办牌子、政策法规股挂农业执法股牌子韩翠山

 李榜辉

 王维国

 陈景云

 蔡建义

 牛建生

 谭有彦无棣县人民政府办公室综合协调、文秘、调研、信息、督查、信访、文件管理、经济体制改革、法制、外事侨务、应急管理、日常服务等。调研室、法制局、督查室、体改办、综合室、信息室、行政室、外侨室、应急办张宝悦 陈玉明 马云忠 张宝侠 蒋惠勇 朱金勇

 张荣德 杜守国 马振山 陈延亮 董

 斌 刘

 勇 包洪波 李淑梅

  李海波 门玉民 周宣忠 崔振兴 裴振 马晓林 张欣 牛冬雪  张炳娥

 杜连祥

 徐秀彬无棣县人事局编办负责干部管理、军转干部安置负责国家公务员的日常管理负责人才交流、人才市场、国内外引智、人事仲裁等工作负责工资福利、老干部管理、职称改革负责机关事业单位人员招聘、人员调配负责机关事业单位机构设置、人员编制、工资基金、事业单位登记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编报工作人员招考计划等。办公室、工资福利室、科级干部室、录用调配室、事业单位登记管理局林凤鸣、张铭甲、李树忠、刘同文、赵承志、韩振波、胡博林、时圣平、赵连亮、付宝林、张凤武、赵强、张凤

 单位名称主要职责内设机构编制数实有数实有人员名单机构规格无棣县建设局正科121121王民泽无棣县检察院正科525402拟定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建筑施工管理与工程质量监督市政管理房地产开发与管理负责建材行业管理。办公室、城市规划股、房屋拆迁股宋树春

 刁玉通

 张家明

 崔温平

 路来燕 王宗珍

  张乐如

 牛志强

 王克力

 高振宇

 连永刚

 孙金榜 镇压一切叛国、分裂国家和其他犯罪活动维护社会主义法制和秩序保护社会主义全民、集体及公民私有合法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王俊民、范义章、王树理、孔宪军、朱洪东、张

 军、孙占斌、王洪兵、张

 锋、王连元、于立星、张金锋、孟得鹏、林殿东、高海银、赵海英、李坤斌、吴荣琰、孙宝哲、崔

 锋、张淑春、孙明臣、袁晓静、刘文涛、付新华、任汝合、杜云柱、徐风泉、赵黎霞、吴金锁、刘志柱、曹延军、林学华、孙莉莉、马世建、丛

 锋、杨林宝、高 磊、陈丙强、蔡建胜王林峰、姚连俊

篇六: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关于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意见》

 ------------------------------------------------------------------------------ 作者:

  日期:

 2010-11-29

  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中发〔2008〕 12 号)

 和中央组织部、 中央编办、 财政部、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关于加快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9〕 39 号)

 要求, 按照省委、 省政府和省编委的安排部署, 为进一步规范和加强机构编制管理, 结合我省实际, 现就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 充分认识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重要意义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是以《机构编制管理证》 为载体, 以机构编制实名制信息管理系统为平台, 以编制使用核准为主要手段, 以部门配合制约机制为必要条件, 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 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符合。

 近年来, 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的要求, 我省部分市县大胆探索, 积极推进, 在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应当看到, 我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还处在较低层次, 一些地方和部门擅自增设机构、 提高机构规格、 超编制配备人员、 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 人员混编混岗等现象和问题仍不同程度存在, 影响了机关事业单位职责的履行, 加重了公共财政负担,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阻碍了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深化。

  在全省机关事业单位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是新时期规范和加强我省机构编制管理的有效途径和重要手段, 有利于从根本上解决混编混岗、 底数不清、 超编进人等问题, 有利于进一步确立机构编制的源头地位和基础性作用, 有利于巩固改革成果、 遏制人员膨胀、 减轻财政负担和提高工作效能。

 各地各部门要从优化配置党的执政资源、 巩固国家政权的高度,充分认识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重大现实意义,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全面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为服务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

  二、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指导思想和方法步骤

 (一)

 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二中全会精神,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按照构建改革、 管理、 法制化“三位一体” 协调推进工作格局的要求, 坚持统一领导、 分级负责, 严格管理、 按编定员, 积极稳妥、分步实施, 以人为本、 公正公开的原则, 创新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制度和机制, 积极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到 2013 年基本建立起覆盖全省各级机关事业单位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制度, 建立起运转顺畅、 互联互通、 信息共享的实名制管理信息平台, 建立起沟通协调、 密切配合、 工作联动的部门配合制约机制, 形成机构编制与实有机构、 人员相对应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格局, 推进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 规范化、 法制化。

  (二)

 方法步骤。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采取先易后难, 自下而上, 先行试点,逐步推开的方式, 用两年左右的时间完成。

 基本安排是, 2010 年年底进行动员部署, 正式启动; 2011 年上半年开展试点, 探索实施办法, 解决存在问题; 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

 推开。

 县乡两级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于 2012 年上半年完成, 省市两级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于 2012 年年底之前完成; 2013 年上半年主要进行省市县乡 四级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的连接、 汇总、 检测、 调试、 完善等工作。

  三、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范围和内容

 (一)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范围是:

 全省各级党政机关, 人大、 政协机关, 法院、检察院机关, 民主党派机关和人民团体机关以及纳入机构编制管理范围的各级各类事业单位(简称机关事业单位)。

  (二)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要内容是:

  机构方面:

 单位名称、 性质、 规格、 隶属关系、 内设机构、 经费来源、 批准文号、 主要职责、 组织机构代码等。

  编制方面:

 编制类别、 编制数量、 编制结构、 领导职数(单位领导职数、 内设机构领导职数)、 批准文号等。

  人员方面:

 人员姓名、 性别、 民族、 职务、 出生年月、 身份证号码、 使用编制类型、 用编时间等。

  四、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制度和措施

 (一)

 实行《机构编制管理证》 制度。《机构编制管理证》 制度是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机关事业单位向有关部门申请办理法人登记、 编制使用、 人员补充、 工资核定、 医疗保险、 经费核拨等事项的凭证和依据。

 由省级机构编制部门按照功能需求统一设定。

 各机关事业单位按照《机构编制管理证》 的规定, 对本单位的单位名称、 机构性质、 机构规格、 内设机构、 经费来源、 人员编制、 领导职数、 实有人员等信息进行如实登记, 由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确认。

  经批准新设立的机关事业单位, 自批准之日起 30 日内按规定程序办理《机构编制管理证》。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情况发生变动时, 应持《机构编制管理证》 及时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变更手续。

 每年年底, 机构编制部门要对本级机关事业单位持有的《机构编制管理证》进行年度审验校核, 同时对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进行维护和更新。

  (二)

 规范编制使用程序。《机构编制管理证》 制度实行后, 机关事业单位需要使用编制时, 按以下程序办理核准手续。

  凡机关事业单位出现空编、 确需补充工作人员时, 由编制使用单位携《机构编制管理证》及《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申请表》 到同级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编制使用核准手续, 经审核同意后, 由机构编制部门开具《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单》。

  编制使用单位持机构编制部门开具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单》, 到组织、 人社部门申请办理考录(聘用)、 调入人员手续; 办理工资审批、 公费医疗和社会保险等手续。

  编制使用单位持机构编制部门开具的《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单》 和组织、 人社部门办理的人员准入手续, 到财政部门申请经费预算。

  省委管理干部的编制使用手续, 由省编办凭正式任职通知办理。

 有关部门在制定政策性人员安置计划、 需要使用较大数量的编制时, 应事先征求同级机构编制部门的意见。

  (三)

 健全部门配合制约机制。

 按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通知》(厅字〔2007〕 2 号)

 要求, 进一步建立健全机构编制与组织、 财政、 人社等部门相互协调配合的制约机制, 规范相关工作流程。

 对无《机构编制管理证》 和《机关事业单位编制使用单》 的, 组织、 人社部门不予办理考录(聘用)、调配人员、 审批工资和社会医疗保险等手续, 财政部门不予安排增加预算和核拨经费。

 组织、机构编制、 财政、 人社等部门要建立人员编制信息定期核对制度, 确保编制、 实有人员及财政供养人员等信息相一致。

  (四)

 建立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坚持统一标准、 统一软件, 分级建库、 分级管理, 自行维护、 信息共享的原则, 加快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化、 网络化建设步伐。

 以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软件为载体, 建立实名制管理数据信息系统, 构建便捷高效、 规范有序的实名制信息网络管理平台, 实现机构编制信息与组织、 财政、 人社等相关信息的链接, 实现机构编制信息省市县乡 四级联网, 实现与中央机构编制信息的实时对接, 实现机构编制情况的实时监控以及机构编制信息数据的及时统计和快速查询。

  五、 加强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组织领导和监督检查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时间紧, 任务重, 各地各部门要把这项工作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党委、 政府要高度重视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 严格按照省委、 省政府和省编委的安排部署, 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 确定专门的负责同志, 抓紧制订方案, 完善机制, 靠实责任, 周密安排, 精心部署, 切实抓好组织实施工作。

 组织、 机构编制、 财政、 人社等部门要在党委、政府和编委的统一领导下, 加强沟通, 紧密配合, 各司其职, 形成合力。

 机构编制部门是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主要职能部门, 要充分发挥好牵头抓总作用, 做好实名制管理工作的组织协调, 试点探索, 业务指导, 软件开发, 把关审核和具体实施等工作。

 组织、 人社部门要做好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身份等信息的确认工作。

 财政部门要做好经费保障工作。

 在实施过程中要大胆探索, 梳理问题, 及时总结, 推广经验; 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 确保思想不散, 秩序不乱, 工作不断; 要注重发现和研究新情况新问题, 及时请示汇报, 加强信息交流。

 二要严肃工作纪律。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政策性强, 标准要求高, 各地各部门要严格按照政策规定, 不折不扣地抓好落实, 不得突击进人, 不得弄虚作假, 不得自行其是。

 要按照党中央、 国务院和省委、 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做好地方党政群机关消化超编人员的工作安排, 加大消化超编人员力度, 为实行实名制管理工作创造条件。

 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期间, 原则上要冻结各单位机构编制。

 三要强化监督检查。

 各级纪检监察、 机构编制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 严格按照中纪委《机构编制违纪行为适用〈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 若干问题的解释》(中纪发〔2009〕 15 号)

 等有关规定, 加强对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的监督检查, 防止各种违规违纪行为的发生, 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到位。

 各机关事业单位要积极探索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公开制度, 扩大社会各界的知情

 权和监督权, 努力营造良好氛围, 推进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健康有序进行。

篇七: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mdash;1— 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实施细则

 第一条

 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机构编制基础管理,管住管好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部门与纪检监察、组织、人事、财政、劳动和社会保障等部门的协调配合和制约机制,根据国务院《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机构设臵和编制管理条例》等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上级有关文件规定,结合我区实际,制定本细则。

  第二条

 本细则适用于我区本级党委、人大、政府、政协、法院、检察院、民主党派和工商联、人民团体机关,镇街机关,以及各级事业单位。

 第三条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部门执行机构编制管理法律法规、落实机构编制管理方针政策采取的一种核准使用、全程管理的机构编制管理办法。其由《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库》(即《机关事业单位机构编制管理系统》,以下简称《信息库》)、机构编制和人员名实对应(具体机构设臵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使用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制度、机构编制核准使用制度以及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制度构成。

  第四条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内容包括机构编制和实有

  —2— 人员。

  机构编制情况主要包括:机构名称、性质、规格、隶属关系、内设机构、领导职数、主要职责(任务)、编制类型、编制数量、经费渠道、批准文号等。

  实有人员情况主要包括:姓名、性别、出生日期、身份证号码、所属机构、所占编制类型、职务、参加工作时间、出入编时间及原因等。

 第五条 《信息库》记载机构编制、人员等核定情况和实有情况,机构编制部门负责该信息库的建设,各单位初始录入的实有人员经审核后登记入库,之后的人员增减都必须通过该系统确认。《机关、事业单位使用编制通知单》(以下简称《编制通知单》)是调入或新增人员的“凭证”,是办结组织人事手续、办理人员经费拨款和社会保险等的依据,凡机关、事业单位调入或新增人员必须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编制通知单》。

 第六条

 机构编制部门综合协调实名制管理工作,具体负责建立和维护《信息库》,核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编制使用;办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出入编手续,审核财政统发工资人员名单;组织指导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对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机构编制部门不定期会同纪检监察部门,对机构编制实名制

  —3— 管理工作进行专项督查,检查执行中存在的问题并查处机构编制违纪违法行为。

 组织、人事部门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职数,调配人员、配备干部、审批人员工资。

 财政部门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编制、实有人员情况和组织、人事部门核定的人员工资待遇标准,编制机关、事业单位的年度人员经费预算草案,核拨人员经费。

  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准的实有人员情况和组织、人事部门的相关审批手续,办理人员社会保险手续。

  第七条

 有关单位机构名称、内设机构、人员编制和领导职数等机构编制事项经批准调整后,机构编制部门负责更新《信息库》。

 第八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增配处级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人员,接通知后直接到组织、人事部门办理行政关系转移和工资审批手续,机构编制部门凭组织部门每月提供的干部任免情况,在《信息库》中对有关人员情况作出调整,并为其办理公费医疗、社会保险等手续出具证明材料。

  第九条

 军转干部等政策性安臵按经批准的安臵计划实施。

  第十条

 机关、事业单位按经批准的增人计划向社会公开招考(聘)工作人员。

  —4— 第十一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通过正常调任、调动、特殊人才引进等途径增加科级及以下人员,增人计划经组织、人事部门和机构编制部门核准后,组织、人事部门按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为其办理调动、报到手续。

 第十二条

 对于第九条至第十一条的增加人员,用人单位凭组织、人事部门相关资料到机构编制部门办理入编手续后,持《编制通知单》办理工资审批、社会保险等手续。

 第十三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增配科级领导职务(或非领导职务)人员,经组织、人事部门核准职数使用和拟任人员资格后,按干部管理权限进行任命,任命后 7 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人员信息的职务变动申请。

 第十四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被免职、降职、撤职的,按干部管理权限和规定程序办理职务(岗位)变动手续,相关手续办结后 7 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人员信息的职务(岗位)变动申请。

 第十五条

 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岗位调整涉及人员岗位类别(指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等)或岗位等级调整的,按照职责分工,单位须向组织、人事部门申报确认。确认后 7 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人员信息的岗位变动申请。

 第十六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有工作人员调往区属以外单

  —5— 位、退休、死亡(含退休人员)、辞职、离职、解除聘用合同以及被开除、辞退等减员情况的,单位在减员后 7 个工作日内向机构编制部门提出出编申请。

 第十七条

 对于第十三条至第十六条的人员变动,机构编制部门审核相关材料后,通过在《信息库》修改相关人员信息予以确认。

 第十八条

 机关内部人员平职轮岗、事业单位内部人员岗位调整且不涉及人员岗位类别(指管理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和工勤技能岗位等)或岗位等级调整的,按照职责分工,用人单位经向组织部、人事部门备案后,于调整后 7 个工作日内直接在《信息库》上修改人员信息相关项。

 第十九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要建立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公示制度(涉及国家秘密等情况除外)。

 每年 12 月 15 日至 30 日期间,各机关、事业单位必须在本系统或本单位范围内安排一次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定期公示,公示期为 7 天。

 各机关、事业单位发生上述第八条至第十一条任何一项增加了人员的,必须于变动人员所有手续办结后 7 个工作日内,在本系统或本单位范围内安排一次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人员变动公示,公示期为 7 天。

  —6— 公示内容和样式由机构编制部门制定。

 第二十条

 对擅自增设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的,机构编制部门不予办理核准手续;组织、人事部门不予办理职务任免、人员调动和工资审批等事项;财政部门不予核拨经费;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不予办理社会保险手续。

 第二十一条

 各机关、事业单位要严格遵守机构编制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认真执行机构编制管理纪律,落实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各项规定,与机构编制部门共同做好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重要载体《信息库》的日常维护工作(至少每月安排一次核对修改),以确保其真实、准确和完整。

 第二十二条

 本实施细则由区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负责解释。

 第二十三条

 本实施细则自发文之日起实施,有效期三年。

篇八: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名制管理促机构编制档案管理信息化 以实名制管理促机构编制档案管理信息化

  [摘要]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通过设计相应软件系统, 建立实名制档案数据库, 通过网络化管理达到合理控制机构编制的目的。

 实名制档案记载着这个机构发展沿革, 对机构编制管理科学发展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是进行科学分析, 扬长避短, 制定发展方向的依据。

 要通过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化规范管理, 促进机构编制档案管理信息化。

  [关键词] 机构编制 实名制管理 档案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

 G2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机构编制档案管理工作是机构编制工作的一部分, 是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的必要条件, 是维护历史真实面貌的一项重要工作。

 档案工作信息化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可以利用其共性,互相促进。

 通过强化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促进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进程。

  1. 开展实名制管理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客观需要

 实现档案信息化, 就是要实现档案的计算机管理, 充分发挥计算机在档案管理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 是指机构编制、 组织、 人事、 财政等相关部门协调配合, 由机构编制部门在编制限额内使用编制, 财政部门按照编制使用情况实名核定预算、 核拨经费, 共同推动实现编制数、 实有人员数、 财政供养数相对应的一种机构编制管理制度。

 机构编制实名制档案管理工作做好了, 一方面为领导及时了解各单位机构编制整体状况, 适时调整提供准确依据, 为决策提供支持性证据; 另一方面有利于借助先进的档案技术和管理手段,不断解决机构编制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 新问题。

 机构编制管理需要建立并完善一套包含申请、 审批、 核准、 公示、 督查、 处理、 反馈等顺次递进的网络管理流程, 完善机构编制实名制网络平台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办公自动化三大功能, 切实管住、 管好并用活国家有

 限的执政资源。

  2. 实名制硬软件建设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前提

 档案信息化建设可以将档案信息资源合理配置、 科学管理, 使其实现数字化、 标准化、 系统化、 网络化, 以满足机构编制实际管理档案信息的需要。

 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目的在于: 一是整合资源。

 通过建立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 财政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约束机制,进一步确立机构编制的源头性地位和基础性作用, 实现机构编制数据资源的编制、 人事、 财政共管共享共用。

 二是管住底线。

 通过建立编制数、 实有人员数、 财政供养数相对应的实名制, 确保按规定和程序批准设立的党政机关、 人大政协机关, 法院检察院机关, 民主党派机关、 人民团体机关及事业单位等机构、 编制和人员按既定规则运行,解决在机构编制管理中出现的超编、 超职数、 混编混岗等问题, 全面提升编制管理工作水平和效率。

 三是辅助决策。

 通过实行编制实名制管理, 机构编制部门能够掌握更直接更准确的情况, 能够更好地对人员编制进行描述、 分类、 核定和管理, 有利于进一步发挥机构编制管理的参谋作用, 从而为各级党委政府提供更科学更准确的决策依据。

  3. 实名制队伍建设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的关键

  档案信息化是档案工作的客观需要, 是传统档案管理走向现代化档案管理的一个重要标志, 它将全面促进档案工作的现代化、 标准化和服务化。

 随着信息技术、 现代科学技术和数字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现代档案信息服务主角的档案工作者, 不再是以往的档案管理员,必须具有创新意识和科研能力, 创造新知识信息, 努力培养自身具有更深层次、 更高的综合素质。

 要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批既能熟练应用计算机技术、 信息技术、 网络技术, 又热爱档案事业的专门人才, 以满足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的需要。

 因此, 现代档案人员应由一般的管理者变为档案信息专家, 由传统的“档案保管者” 变为“档案信息资源的管理者和传播者” , 成为档案信息建设的行家里手。

 尤其是推进机构编制人员信息计算机管理档案, 通过实名制档案信息化管理, 达到对进一步强化和规范机构编制管理工作, 控制编制, 压缩财政供养人员, 有效杜绝“吃空饷” 情况的发生, 为监督、 检查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

 4. 丰富实名制形式是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基础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高科技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信息时代。

 在机构编制档案管理中, 我们可以利用实名制档案管理, 促进档案管理信息化。

  4. 1 依托账卡册, 加强档案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目前, 大量电子文件的产生推动了档案信息化建设, 档案现代化管理, 其重点应放在对电子文件的收集归档与管理上, 努力收集到归档单位以前产生的电子文件, 又要切实实现与办公自动化的有效接轨,为归档单位和利用者提供服务。

 以重庆市为例, 从 2001 年开始, 就开始在全市各级机关、 事业单位中建立实施机构编制管理台账制度,凡按照规定权限和程序批准设立的机关、 事业单位, 实行一个机构建立一本管理册, 并相应建立机关、 事业单位在编人员《人员编制管理卡(证)》, 将编制落实到具体人员, 实现了一人一编一卡。

 编制管理电子台帐由机构编制部门管理, 用来对行政事业单位的人员编制进行记账式管理, 是落实编制实名制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机构编制管理手册》 和《人员编制管理卡(证)》 由各单位保管, 记录机构名称、机构性质、 机构规格、 主要职能、 内设机构、 人员编制、 领导职数等,由机构编制部门根据实际变动情况进行变更确认。

 实现档案信息处理计算机化, 信息存储数字化。

  4. 2. 扎实推进档案数据库建设

 数据库是网络的信息资源, 必须加强数据库建设。

 首先加强文件目录数据库建设, 然后开展对重要档案的数字化建设, 建设高质量、 高水平的全文信息数据库, 最后将所有馆藏档案全部数字化。

 重庆市从2007 年开始在全市范围内试行机构编制实名制软件管理, 在 20 个区县和少数市级部门积极推广使用了中央编办研发的实名制管理软件(单机版)

 2. 0 版, 有部分市级机关和近 50%的区县采用 EXCEL 电子表格管理, 丰都和潼南自行研发了实名制管理软件。

 这些软件库里设置了各个单位的机构属性、 沿革、 编制、 人员性质、 岗位设置等。

 实名制的软件化管理, 带来的一个直接成果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通过完善自己的实名制数据库, 使数据统计更加准确, 数据分析更加直观。

 4. 3 加强档案信息网络建设

 档案信息网络建设需要通过设计软件系统对所有档案的收集、 整理、 保管、 鉴定、 统计、 检索、 利用、 编研等各个方面能够实行计算机的有效管理、 控制, 实现档案工作自动化。

 实名制网络数据库的建立, 提升了实名制管理的实时性。

 根据中央对实名制管理的新要求,从 2010 年开始, 重庆市以全市党委办公内网为基础, 把统一管理、规范管理的思想融入到系统建设之中, 开始在全市推进网络实名制管理方式。

 到 2011 年, 在较短时间内建立起了全市统一的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信息系统, 基本建成了机构编制实名制数据平台, 把集管理、统计、 分析功能为一体的实名制网络管理系统覆盖各个区县编办和市级各个部门, 实现了档案信息工作网络办公自动化。

  总而言之, 机构编制档案信息化建设与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相辅相成, 作为各区县编办, 要抓住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大好机遇, 与时俱进, 全面开发档案信息资源, 积极探索信息时代档案工作的新思路,以开创新时期档案工作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孟世恩, 王颖, 何芳. 对我国档案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理论思考[J]. 档案学通讯,

 2004,

 (5) : 29-32.

  [2]《机构编制实名制的管理学分析》 刘为民[中图分类号]D03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6-0863(2007)

 03-0026-0

 [3] 雷慧, 王斌. 档案信息开发利用的创新与思考[J]. 宁夏大学档案馆.

  [4] 李爱妹. 加快信息化建设不断创新档案工作[J]. 上海造船, 2009,

 (1) :

 74-76,

 95.

篇九: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2016年7月,中央编委正式印发《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意见》(中编发〔2016〕1号),要求建立覆盖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的实名制管理制度,实现对机构设置、编制职数使用的动态管理和监测预警,提高机构编制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精细化水平。贯彻落实中央编委精神和要求,一是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二是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要求。一、深刻把握十八大以来中央关于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要求机构编制是党的重要执政资源,管好管住机构编制对于巩固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服务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央编委高度重视机构编制管理工作。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按规定职数配备领导干部,减少机构数量和领导职数,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这是当前机构编制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的总基调。全面推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 田玉萍(一)严格控制机构编制。坚持精简统一效能是我国机构编制管理的基本原则。人员编制规模和结构,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能力、执政水平和执政效率,也关系到党的执政形象。目前,我国行政编制和事业编制总量较大,财政负担沉重。特别是在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情况下,经济面临下行压力,财政收入增速下滑,需要进一步精简人员编制,降低行政成本,把更多的财力用到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上,用到保障和改善民生上。同时,一些部门和单位不同程度存在机构庞杂、人员臃肿、人浮于事等现象,编制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比较突出,挖掘存量编制资源潜力的空间还很大。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编办切实贯彻落实中央要求,将严控放在机构编制管理的首位,通过在编制总盘子内统筹调剂、指导内部挖潜解决部门的有关编制需求,编制持续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遏制。从党政群机关行政编制看,近三年没有突破行政编制总盘子,事业编制在总量上也实现了负增长。通过三年多的持续严控,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对机构编制的刚性约编者按:2016年12月21日,中央编办监督检查司、电子政务中心在北京举办了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动员培训班,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组织人事司(局)领导约350余人参加了培训。田玉萍对中央和国家机关实名制管理工作进行了政策解读,现予刊发,供参考。

 11政策解读束意识普遍提高,大大扭转了增加职责任务就必须增加机构编制的惯性认识。在不断深化放管服改革的背景下,一些部门按照中央关于简政放权和转变政府职能要求,持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梳理公布权责清单,加大取消和下放审批事项力度,并按照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要求,借助互联网开展网上审批,优化再造审批流程环节,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通过管理流程的变革不断引领和推动组织结构的变革,既提高了行政管理效率,也节省了部分人力、编制资源,为严控机构编制创造了有利环境。(二)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在提出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的同时,也反复强调要严肃机构编制纪律,强化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2013年8月27日,中央政治局会议要求,加强机构编制的刚性约束力,坚决查处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2013年7月,新一届中央编委第一次会议强调,编制就是法,要严肃并从严把握机构编制纪律,核定的机构编制不能随意突破。要增强机构编制纪律的刚性约束,严肃查处违纪违规问题,严格追究相关人员责任。此外,在部署推进国务院机构改革、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等工作时,中央都对严肃机构编制纪律提出明确要求。2013年以来,中央多管齐下维护机构编制纪律的严肃性,除了要求中央编办大力查处机构编制违纪违规问题外,还明确将机构编制执行情况纳入中央巡视、审计、干部监督等工作内容。2013年,将擅自设立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等机构编制违规违纪问题纳入中央巡视检查内容,先后对31个省区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商务部等中央部门开展了检查。2014年,经中央批准,中央编办加入中央经济责任审计部际联席会议,明确将机构设置、编制使用以及有关规定执行情况纳入部门党政主要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和预算执行审计。2014年,经中央同意,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国家公务员局对中央部门开展超职数配备干部问题专项整治。2016年11月28日,中央编办又会同中央组织部制定出台《关于进一步规范领导职数管理的意见》,进一步巩固整治成果,建立规范领导职数管理的长效机制。中央组织部近期修订出台的《党委(党组)讨论决定干部任免事项守则》,也明确要求“不准超职数配备、超机构规格提拔干部”。二、充分认识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的重要意义关于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地方已经开展了10多年的探索实践,目的是通过在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实行定编定员管理,确保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一致、实有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早在2007年,中央关于加强和完善机构编制管理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的文件,就对实名制管理提出了明确要求。2009年,中央编办会同中央组织部、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下发文件,要求加快推进实名制管理工作。2014年,中央编委部署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并要求在此基础上全面实行实名制管理。2014年,国办转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编办、财政部、审计署5部委关于开展机关事业单位“吃空饷”问题集中治理工作的意见要求,机构编制部门要全面推行实名制管理制度,加快实现机构编制、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财政等部门相关数据与信息的共享和对接。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是中央编委立足新时期机构编制管理形势需要做出的一项重要部署,目的是以此为载体,实现对中央和国家机关机构和人员编制的高效配置、动态管理和监测预警,使机构编制决策和管理更加科学、更加规范、更加精细,为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推进简政放权和职能转变提供支撑。中央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要充分认识实行实名制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编委的部署和要求上来。(一)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是严格控制机构编制、严格控制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的必然要求。落实中央严控要求,确保李克强总理提出的本届政府任期内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目标顺利实现,中央和国家机关作为领导机关,应当率先垂范,充分发

 12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根据中央要求,一方面清理家底,全面深入开展机构和人员编制核查,实现了机构清、编制清、领导职数清、实有人员清;另一方面不断挖掘自身潜力,通过管理创新和结构调整,最大限度发挥存量编制资源的效益。在此基础上实行实名制管理,实现具体机构设置与按规定审批的机构相对应、实际配备人员和财政供养人员与批准的编制和领导职数相对应,既是对各部门已有工作成果的巩固和深化,也是建立工作长效机制,推动各部门持续落实严控要求的必然需要。(二)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是规范机构编制管理、严肃机构编制纪律的客观需要。多年来,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带头贯彻执行机构编制管理各项政策法规,严格机构编制管理。同时,从中央巡视检查、超职数配备干部专项检查、机构编制审计、“12310”举报受理和案件查办等工作看,还存在一些管理上的薄弱环节:一方面,擅自设立机构或加挂机构牌子、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领导干部等问题在有的部门仍然存在;另一方面,机构编制资源配置不合理,混用编制、挪用挤占编制等机构编制管理不规范现象,在有的部门和单位还比较突出。这些问题扰乱了机构编制管理秩序,削弱了机构编制管理的权威性。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以此为平台开展机构编制动态监测、跟踪预警、查处反馈,有助于发现并推动解决中央和国家机关在机构编制领域存在的问题,扎紧机构编制管理制度笼子,确保机构编制管理政策和机构编制纪律要求得到严格执行。(三)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是优化机构编制资源配置、盘活用好机构编制资源的重要途径。机构编制工作是配置党的执政资源和巩固国家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当前,机构编制管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中央强调要严格控制机构编制,确保财政供养人员只减不增;另一方面,事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刚性需求,迫切需要加强事关中心工作、全局工作和国家安全稳定、重大民生保障方面的人员编制。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将其打造成为配置机构编制资源的重要平台,运用“互联网+”和大数据技术进行分析评估,有助于实时动态掌握各部门的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编制和领导职数核定和实际使用情况,为科学分析预测部门机构编制需求,动态调整机构编制提供准确的依据。三、准确把握中央关于实名制管理工作要求《中央编委关于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央实名制意见”),对实名制管理的功能定位和工作要求着重体现为四个平台建设,即日常管理平台、动态监管平台、信息共享平台和服务支撑平台。(一)实名制管理是重要的日常管理平台。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的实名制管理,不是对机构和人员编制数据信息的简单统计、汇总,而是机构编制的重要管理平台。各部门可以实名制管理为抓手,进一步规范本部门机构编制管理,建立健全机构、编制、领导职数以及实有人员等管理台账,严格按照机构编制部门核定的编制限额和领导职数配备干部和人员。中央编办依托实名制管理,有利于创新机构编制管理,深入开展机构编制核查、统计,并逐步开展机构编制日常管理、用编审核、申请事项评估等管理工作,提高工作效能。(二)实名制管理是重要的动态监管平台。实名制管理是中央和国家机关各部门机构和人员编制情况的“全景平台”,通过这一平台,各部门及其所属单位机构编制配置及实际执行情况尽收眼底,真正实现机构编制从决策到执行的全过程监管。中央编办将会同有关部门依托这一平台,不仅对各部门落实实名制管理各项规定、及时更新实名制信息情况进行监督检查,而且还将对违规设置机构、超编进人、超职数配备干部、“吃空饷”等机构编制违规违纪行为开展动态监管和跟踪预警,使机构编制监督更加精准、更加有效。(三)实名制管理是重要的信息共享平台。互联网时代,信息必须实现有效沟通和共享,才谈得上“信息化”。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信息惠民、国家信息化规划等一系列措施,目的就是打破各部门间的“信息孤岛”和“数据烟

 13政策解读囱”,实现信息的互通共享。中央实名制意见切实贯彻信息共享要求,要求逐步建立实名制管理互联互通系统,加快推进实名制管理系统与公务员管理、工资核定与统发、机关事业养老保险管理、全国人口基础信息资源等系统的对接和信息比对,在此基础上,强化机构编制管理与组织人事管理、财政管理、人口信息管理、审计监督的综合约束。(四)实名制管理是重要的服务支撑平台。数据的生命在于应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的目的,不仅是汇聚各部门的机构和人员编制数据,而是以此为载体,运用大数据理念、技术和方法,实现对各部门机构设置、职能配置、编制和领导职数及其使用等情况的精准分析、科学评估、有效预测,服务于中央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重大决策部署,服务于严控机构编制、严控财政供养人员总量等全局性工作,服务于各类专项督查、巡视检查、审计、案件查办等监督检查工作。四、强化组织实施 全面认真完成实名制管理各项任务在中央和国家机关实行实名制管理是历史上第一次,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需要各部门加强组织领导和贯彻实施,精心安排部署,狠抓工作落实,确保按照时间节点完成中央编委要求的各项任务。按照“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思路,首先要完成中央和国家机关部门本级的实名制管理工作,事业单位纳入实名制管理工作持续推进。(一)抓好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家机关组织人事部门是实行实名制管理工作的“主战场”,要认真学习中央实名制意见文件精神,尽快健全完善实名制管理工作机制,抓紧制定工作实施方案,明确落实责任,将中央要求贯彻好、落实好。当前的首要任务是以2014年核查数据为基础,抓紧更新机关本级机构和人员编制数据信息,与中央编办的实名制管理工作平台进行对接,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非涉密实名制数据信息的导入工作。(二)加强沟通协调。实名制管理涉及机构编制、组织、人社、财政、公安、审计等部门,仅靠机构编制部门一家是不够的,需要各协作部门的密切配合,中央编委下发的意见明确规定了各协作部门的职责任务。中央编办已经依托事业单位改革相关政策问题研究小组建立了实名制管理部门协调工作机制。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与各协作部门的沟通联系和协作配合,按照中央编委意见确定的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认真完成好职责范围内的工作,共同推动实名制管理工作顺利开展。(三)稳妥有序推进。实名制管理与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利益息息相关。中央编委下发的意见已经明确,除涉密人员外,对未纳入实名制管理的人员,不得核定工资和纳入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范围,不得发放工资、缴纳养老保险费。目前,一些部门和单位因机构改革等历史原因,仍然存在混编、超编、人编不对应等不符合实名制管理要求的问题。各部门组织人事司(局)在推进本部门实名制管理工作过程中,既要严格贯...

推荐访问:机构编制实名制管理工作开展情况 实名制 管理工作 机构编制

上一篇:年会串场词5篇 下一篇:年会通讯稿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