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9篇

时间:2022-11-07 18:45:04 来源:网友投稿

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9篇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JoumalofAnhuiAsh.Sci.2014,42(21):7217—7219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李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9篇,供大家参考。

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9篇

篇一: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农业科学,J oum alof AnhuiAsh.Sci .2014,42( 21) :7217—7219责任编辑徐丽华责任校对李岩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以广西桂平市为例张志宏,傅东平( 广西师范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广西南宁530001)摘要在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战略背景下,土地整治逐步成为协调城乡用地结构和布局的重要手段,并由单纯的补充耕地向建设性保护耕地与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相结合转变。该研究以广西壮族自治区桂平市为例。对该区域土地利用现状及整治潜力进行分析,剖析城乡发展一体化进程中土地整治面临的新形势,从土地整治模式、管理体制、融资渠道、土地整治激励机制、加强公众参与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提出相应的策略。关键词城乡一体化;土地整治;策略;桂平市中图分类号s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 2014) 21—07217—03StudyO n Land Consol i dati onStrategi es under theBackgroundof U rban- Rural Integrati on--A Case Studyof G ui pi ng i nG uangxiZH AN GZM - honget(Cofi egeof Econom i cs andM anagem ent ,G uangxiAbstractAs thestrategi c backgroundof U rban—ruralthe structureandl ayoutstructi veprotecti ngarabl e Iand andprom oti ngthe newrorall and use status andpotenti algrati onw as studi ed.Several counterm easures w ereputf orw ard f romaspectsof l and consol i dati onm ode.m anagem entnel .1and consol i dati on i ncenti vesystem .strengtheni ng publ i c parti ci pati onand eco.envi ronm ent protecti on.Keyw ordsalTeachers Educati onU ni versi ty,N anni ng,G uangxi 530001)i ntegrati on.1andconsol i dati on i Sgradual l y becom i ngan i m portant m eans of coordi nati ngof urban—rural l and use.and i t i s transform i ng f romasi ngl e suppl em entarycul ti vated l and to the com bi nati on of con—constructi on and urban.ruralconsol i dati on w ereanal yzed,thenthe newsi tuati o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ruralC00rdi nati ve devel opm ent.Taki ng G ui pi ng Ci ty asanexam pl e,regi onali nte.system .f i nanci ngchan—U rban—rurali ntegrati on;Land consol i dati on;Strategi es:G ul pi ng Ci ty土地问题是我国城乡一体化进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化的发展带来建设用地规模扩大,粮食生产安全的保障需要耕地数量的保证⋯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不断推进的新背景下,通过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及其他相关技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全面提升土地整治技术水平,满足耕地数量增加和质量提升的要求和城镇建设用地空间不断拓展的要求,从而有效解决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用地紧张问题。目前学术界关于城乡一体化与土地整治关系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城乡统筹发展与土地整治、城镇化与土地整治、城乡一体化与土地集约利用等几个方面” 。51。陈晓军等提出土地整治支撑城镇化发展,土地整治是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必然选择怕1;孟展认为土地整治与城乡一体化建设关系密切,土地整治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发展,反过来,城乡一体化的发展也提高了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标准¨ 。。“ 十二五” 时期是桂平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桂平市参与西江经济带建设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良好态势,但在城市化速度日益加快的氛围中,亦面临着用地指标严重不足的问题,通过大力推进土地整治,采取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等方式补充城镇建设用地成为西江经济带发展的必要手段。1桂平市± 地利用现状及土地整治潜力分析根据2010年土地利用现状详查变更数据,桂平市土地总面积为407450.48hm 2,其中农用地面积为349961.76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85.97%;建设用地面积32616.08hm 2,占土地总面积的8.01%;其他土地面积24474.94 hm 2,基金项目作者简介收稿日期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 71363010) ;广西哲学社会科学项目( 13FJ Yol 4) ;广西教育厅立项项目( 20110612( 326) 。张志宏( 1980一) ,女,山西吕粱人,讲师,博士,从事人文地理研究。2014- 06- 23占土地总面积的6.01%。1.1农用地整治潜力农用地整治潜力是指通过综合整治耕地及其间的道路、林网、沟渠、坟地、零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等,可增加的有效耕地面积。农用地整治的主要目的是改造中低产田,改善生产环境,提高耕地质量,增加有效耕地面积,使耕地成方成块,路渠成行。桂平市各乡镇待整理农用地面积为135 188.59 hm 2,预计通过整治新增耕地的数量潜力为3462.00hm 2。农用地整治的数量潜力分级:农用地整治一级潜力乡镇为大湾镇、大洋镇、西山镇、蒙圩镇和寻旺乡,土地待整治规模为36 322.05 hm 2,新增耕地面积1 293.67 hm 2,新增耕地系数为3%以上;二级潜力乡镇为中沙镇、木根镇、社坡镇、白沙镇、罗播乡、紫荆镇、下湾镇、石龙镇、油麻镇、金田镇、社步镇和南木镇,待整治总面积为64 112.03 hm 2,新增耕地面积1 596.50hm 2,新增耕地系数为2%一3%;三级级潜力乡镇有木乐镇、罗秀镇、木圭镇、江口镇、厚禄乡、麻垌镇、垌心乡、马皮乡和石咀镇,待整治总面积34 754。51 hm 2,新增耕地面积571.43 hm 2,新增耕地系数为l %~2%。1.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指通过对废弃宅基地、空心村、分散的农村居民点等改造,实行迁村并点,可增加的有效耕地及其他农用地面积。2010年桂平市农村建设用地面积21 318.66 hm 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农村建设用地整治潜力是的14.39%,人均占地面积135.17 m 2。根据农村居民点人口、户数、宅基地面积、人口自然增长率等调查的相关信息,测算得出农村居民点腾退潜力面积为2644.00hm 2,预计到2015年,桂平市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可新增耕地2052.94hm 2。农村建设用地整治的数量潜力分级:一级潜力乡镇为南木镇、蒙圩镇、白沙镇、厚禄乡、金田镇、石咀镇、江口镇、寻旺乡和石龙镇,土地腾退总面积l288.49 hm 2,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l119.23 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为80%~100%;二万方数据

 7218安徽农业科学2014生级潜力乡镇为木圭镇、木乐镇、社坡镇、大洋镇和大湾镇,土地腾退总面积728.83 hm 2,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563.08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为70%~80%;三级潜力乡镇为下湾镇、西山镇、麻垌镇、油麻镇、中沙镇,罗播乡、木根镇、罗秀镇、社步镇和紫荆镇,土地腾退总面积626.68 hm 2,预计可新增耕地面积326.31 hm 2。1.3土地复垦潜力毁土地和采矿破坏土地2种类型。因水毁、灾毁等自然条件损毁的土地分布较为广泛;采矿破坏土地总面积为515.47hm 2,其中石龙、中沙、蒙圩和厚禄4个乡镇的废弃采矿用地面积总计308.07 hm 2,占总面积的60%左右。桂平市复垦的理论潜力为358.19 hm 2,其中可复垦出耕地面积153.19hm 2、园地63.98 hm 2、林地面积141 hm 2。土地复垦的数量潜桂平市待复垦区域主要有自然灾害损力分级:一级潜力区为寻旺乡和麻垌镇2个乡镇,待复垦总面积为7.11 hm 2,新增耕地面积为6.95 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为80%~100%;二级潜力区为石咀镇、厚禄乡、木根镇、蒙圩镇和白沙镇,待复垦总面积为163.12 hm 2,预计新增耕地面积112.99 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为50%~80%;三级潜力区为罗秀镇、中沙镇、西山镇、木圭镇和罗秀镇等9个乡镇,待复垦总面积为187.95 hm 2,新增耕地面积为33.25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为10%~50%。1.4宜农未利用地开发潜力充分保护和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目标的指引下,遵循水土资源相平衡的原则,采用工程、生物等措施,科学合理开发宜农未利用地,增加耕地和农用地面积的潜力。桂平市宜农未利用地可开发潜力为5657.69hm 2,其中适宜开发为耕地的面积为5 347.21hm 2,适宜开发为园地的面积为70.63 hm 2,适宜开发为林地的面积为239.85 hrnz。宜农未利用地开发数量宜农未利用地开发潜力是在潜力分级:一级潜力区为江口镇、木圭镇、木乐镇、社步镇、石龙镇、西山镇和寻旺乡,开发面积为1424.21hm 2,新增耕地面积l370.57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100%;二级潜力区为厚禄乡、罗播乡、麻垌镇、石咀镇、油麻镇、大洋镇、下湾镇、紫荆镇、白沙镇、中沙镇、罗秀镇和社坡镇,开发总面积为2 703.03hm 2,新增耕地面积2 658.39 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90%~100%;三级潜力区为垌心乡、大湾镇、木根镇、马皮乡、南木镇、金田镇和蒙圩镇,开发总面积为1569.7hm 2,新增耕地面积1 301.51 hm 2,新增耕地潜力系数70%~90%。2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桂平市土地整治面临的问题分析2.1农用地特别是耕地保护的形势日趋严峻市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036 hm 2,低于全区人均耕地的0.086hm 2的平均水平,也低于贵港市的人均耕地水平。随着桂平市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大批的项目难免会占用耕地区域,城镇建设规模将不断扩大,耕地保护形势严峻。2.2补充耕地难度加大,粮食增产任务艰巨桂平市土地面积中,平原与盆地占41.55%,丘陵占52.29%,山地占目前桂平6.16%。随着土地整治工作的不断开展,可开发为耕地的后备土地资源逐渐减少,通过土地整理和复垦增加耕地数量的潜力有限;同时,即使能够达到数量上的占补平衡,质量上也较难达到被占用耕地的水平,保障粮食持续增产的任务艰巨。2.3土地供需矛盾突出“ 十二五” 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也是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的矛盾凸显期。今后较长一段时间内,城镇化、工业化将由缓慢增长向快速发展阶段过渡,城镇工矿用地需求量将在相当长时期内保持较高水平,并将进一步拉动市域基础设施用地的增长,而桂平市可用作新增建设用地的土地资源供给量有限,如何实现土地资源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是未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2.4统筹协调土地利用的难度增大随着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桂平市作为广西西江经济带的中心,将承接东部工业的转移,在有限的耕地上需要维持众多人口的粮食、蔬菜需求,同时还要保证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基础设施建设用地,这些都将要求桂平市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充分挖掘耕地生产能力,统筹安排各类用地,增加区域土地利用的协调性。2.5生态环境整治任务繁重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着力点。桂平市境内地质构造比较复杂,既有褶皱又有断层,地貌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皆有。目前,桂平市水土流失面积215 km 2,按侵蚀强度划分,轻度178 km 2、中度35 km 2、强度2 km 2,水土流失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5.28%。另外,桂平市整治废弃工矿用地和改善土地生态环境任务繁重。城乡一体化背景下桂平市土地整治的策略研究3.1建立城乡统筹发展的土地整治模式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桂平” 为核心,实施耕地数量有序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相统一,着眼可持续发展和现代农业建设的战略性部署,以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为突破口,积极推动土地整治工程建设以点带面的示范效应,科学统筹不同区域的土地整治内容、功能定位和模式。加强重点区域的土地综合整治,构建郁江平原和桂平山区协调发展、区域生态环境和城乡人居环境显著改善的土地利用格局。合理利用和保护全市的土地资源,在积极补充耕地数量的同时提高耕地质量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优化城乡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有效发挥土地整治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支撑作用。建设经济发展、城乡宜居、环境优美、用地高效的幸福桂平,真正凸显西江工业走廊和红水河能源经济开发区结合部的战略地位。3.2完善规划实施的管理体制首先,明确规划实施相关部门的责任。市级、乡镇级政府要在土地整治中发挥统筹全局的作用,成立专门的土地整治工作小组,对全市的土地整治工作进行系统安排;财政金融部门要确保土地整治资金的及时到位,并引导资金的合理利用;农工委、建设部门在统筹城乡发展、城乡规划、新居民建设等方面发挥指导作用;农业、林业、水利等部门要在地力培肥、生态建设、农田水利设施建设等方面积极配合。其次,建立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桂平市土地行政管理万方数据

 42卷21期张志宏等城乡一体化背景下的土地整治策略研究7219部门应以上级下达的土地整治指标为指导,建立土地整治规划实施目标责任制,将规划中的建设用地整治、耕地保护、土地复垦以及生态建设等目标与实施管理工作的年度目标相结合,并根据规划确定的目标进行逐级分解落实,将土地整治目标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对各级政府耕地保护目标任务的考核。最后,建立和完善土地整治规划实施动态巡查制度,切实加强整治规划实施管理。土地整治中要保证政府部门的有效跟进,定期对全市土地整治的进展程度进行检查调研,实时总结经验、及时修正土地整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推动土地由低效利用向高效集约利用转变。3.3拓宽融资渠道、统筹安排资金桂平市土地整治的直接资金来源主要包括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耕地开垦费、农业土地出让金等,在充分保证这些资金到位的基础上,不断拓宽融资渠道,建立多元化的融资体系。积极申请上级部门的资金补贴,争取交通、农田水利等相关部门涉农资金的投入;同时引入市场化的运作模式,聚合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指标的市场交易资金,以“ 利益共享” 、“ 谁投资谁受益” 等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涌入土地整治工程。合理统筹资金的利用方式,确保土地整治的有序开展。新增建设用地有偿使用费和农业土地出让开发资金主要用于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耕地开垦费主...

篇二: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学数学活力助学课题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研究论证报告 1.课题提出的背景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明确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而随着山东省素质教育的强力推进和新课程的不断深化,如何提升教师专业素养,全力建构高效课堂,全面提升教学质量,成为践行“质量是生命线”的重要举措,也成为学校不断探索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在现有的教学机制引领下,应该改变传统教学模式,让孩子走在台前,教师隐身幕后,真正落实课堂中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在合作中打造具有生命活力高效课堂。

  (2)学校发展的需求。由于 23 中小学部是新建单位,教师来自区各个学校青年居多、骨干缺乏(现有 12 名教师,近两年新分配教师 4 人,老教师 2 人,临时聘任教师 3 人)。老教师延续传统教学方式,新教师依葫芦画瓢,临时聘任教师稳定性差、学科素养低等状况,造成了教师专业水平较低,落实到课堂教学上呈现出学生兴趣点低、探究性差、主动性不强,合作意识不浓,教学质量低等现状。因此在教学中思索如何找到一条让老师教起来轻松,学生学起来有兴趣的新的教学思路,这是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3)自区提出并推进自能高效的研究工作以来,自能高效课堂教学的研究

  已经喜结硕果,紧接着区以“小学活力课堂”的研究做为有效抓手进一步推进小学自能高效课堂的建构。同时,自 2015 年 9 月我校接触仲广群校长的助学课堂的精彩以来,就被助学课堂中“师助、生助、自助”所呈现出数学的精彩所折服,全校小学数学教师投入到助学课堂初步尝试。根据区课程改革进程,结合我校实际情况,我们初步确立以“三助”为突破口,以展现学生思维精彩为目的,以体现学生价值认同的赏识、活力教育为出发点的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的实施策略研究。

 2.本课题在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趋势分析 为了更好的把握当前国内外活力助学课堂策略研究的现状和发展趋势,我们在百度中以“活力”为关键词进行检索,发现活力课堂不是一种教学策略,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教师在课堂高效的建构中所达到的目标明确、多元的课堂:具有生命活力,能倾听到生命拔节的声音。我们在百度中以“助学课堂研究”为关键词进行了检索,重点对助学课堂的现状及实践的探索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研究,从国内研究情况看,南京瑞金北村小学仲广群校长提出的小学数学“助学课堂”比较成形并引发国内数学届的轰动,助学课堂,既可以看做是一种教学理念,也可以看做是一种教学方法。学习本质上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别人不可替代,教学的作用在于帮助、促进、催生这一行为的发生。而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伍永刚老师在 2004 年提出“三助式”教学思想,并在实践中取得了良好效果。两位老师的研究影响了一大批教师投入到实验研究中,并取得一定的成果。

 无论是助学课堂、三助式教学思想,还是活力课堂都是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内动力,都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的价值取向,以展示学生的思维为载体,

  让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发展,让每个学生得到价值认同体会到价值认同。但是在在研究中发现都比较关注侧重策略研究、方法的提炼,而对于教材的深入钻研及知识间的网络建构比较缺乏,在研究策略上注重了教师单兵作战,忽视了教师学习共同体的打造研究和评价。因此,对于这些文献的分析我们感觉到,从学校的层面提出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的研究,不仅能系统的打造具有可操作层面的活力助学课堂的实施策略,还能够比较深入的研究、钻研教材,形成小学数学知识建构网络,打造具有高素养的教师学习共同体及团队评价体系。

 3.支撑本课题研究的重要理论

 ⑴多元智能理论。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多元的,是在特定的教育背景和解决问题中的能力。它包括语言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音乐智能、身体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是活力助学课堂建构的理论支撑;是人人学有用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的理论依据。在活力助学课堂中,教师要依据学生的智能发展状况,采取多样教学方式,促进每个学生的不同的发展。

 (2)差异教学理论。我国华国栋教授认为“差异教学是指在班集体教学中立足学生差异,满足学生个别的需要,以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的教学。华教授指出“差异教学”是在班集体教学中,利用和照顾学生个体差异,建立在充分“自助”基础上、“生助、师助”,促进学生最大发展为教学目标,多元化弹性组织管理的教学。

 (3)最近发展区理论。维果斯基将学生个体发展分为现实的发展水平和潜在的发展水平,现实的发展水平即个体独立活动所能达到的水平,而潜在

  的发展水平则是指个体在成人或比他成熟的个体的帮助下所能达到的活动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区域即“最近发展区”。教学只有从这两种水平的个体差异出发,把最近发展区转化为现有发展水平,并不断创造出更高水平的最近发展区,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这一理论成果的落实是建立在对学生充分了解的基础之上的,同样为活力助学课堂提供了理论支撑。

 (4)“三助式”教学理论。以生为本,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将课堂真正还给学生,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作为重要教学手段;专门设计暴露学生问题环节,关注并解决学生心中的问题是三助式课堂高效的基础;通过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自助、互助和师助的问题解决,达到教学优质高效,最终实现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发展全面的教学目标。

 4.课题核心内容的界定

 ⑴活力。是很难界定的概念。活:流动、灵活、活跃;力:力气,有力量、有精神。汉语词典将活力解释为:旺盛的生命力。活力用英语表示为“vigor”意为身体或精神上的力量或能量。目前约定俗成的活力涵盖了以上两种解释。包括:个体感到他们拥有的体力、情绪能量和认知灵活性三个方面。

 (2)助学。助本意帮助,这里的帮助是指“自助”、“生助”、“师助”。助学是指在“自助”、“生助”、“师助”中学习。

  (3)助学课堂。助学课堂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方法策略,助学课堂强调三助:“自助”、“生助”、“师助”。自助指学生自助学习:学生自助学习是一种主动的、有目标的学习,是学生能够在老师的导学下主动明确学习目标和任务、选择适合自我的学习方法、监控自我的学习过程、评价自

  己的学习效果的过程。把学习内容中最基础、最简单的问题交给学生去完成。并积极鼓励他们朝更高的领域探索。生助指生生互助学习:真正意义上的学生间的互助学习,离不几个必要的条件:需要有目标,知道合作干什么,需要有动力,知道为什么合作,需要有方法,知道怎么合作,还需要有准备,因为对于临时性的任务,对于学生是难以进行深度的交流合作与经验共享的。师助指教师帮助学习:学生的预习、合作学习交流并不能取代教师的教学,由于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学习的水平所决定定,学生课前的预习往往是零碎的、模糊的、肤浅的,而教师的任务在于帮助学生整理知识,提升能力,让模糊的知识变的清晰,让肤浅的乱说变得深刻,让零碎的知识变得结构化。

 (4)策略。在汉语中解释为计策或谋略,在本研究中指在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建构过程中所运用的方案,并且在不断的研究过程中根据存在的问题和缺失,不断优化、调整、完善实验方案,以达到预期的研究目标。

 5.研究目标(从研究本身所要达到的目标论述,突出创新性与可操作性)

 (1)通过研究,探索出活力助学课堂的特质和目标指向,以期在科学定位下实现有效的教学。

 (2)通过研究,探索出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建构的实施路径,构建科学有效的活力助学课堂教学策略,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养。

 (3)通过研究,探索出对课堂教学及学习效果的评价体系和实施策略。

 (4)通过研究,探索出教师合作共同体的发展路径,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促进活力助学课堂的建构和实施。

 6.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思路(研究内容的分解与具体化,含子课题设计)

 (1)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的特质研究。根据前期搜集及汇总的资料,重点对活力助学课堂和传统课堂进行比对研究,提取出传统课堂存在的弊端做为活力助学课堂研究的主攻方向,探求活力助学课堂的内涵要义,总结梳理出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的特质。

 (2)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的基本操作策略研究。重点研究活力助学课堂的基本操作策略和课前自学、课中互助、课后拓展延伸三阶段的科学有效的操作步骤。在研究中,①是课前助学单的制作研究。组织教师个体初步设计、集体座谈、专题校本教研展示等形式,对助学单的呈现形式、内容的界定、不同内容课型的不同设计方式、存在问题的不断跟进研究、助学单设计人的主体性等进行研究,从而让课前研究的助学单成为学习起点前移的重要媒介,以期引导和辅助学生对新的学习内容先行探索。②是课前研究策略研究。要针对课前研究的特质组织教师不断的论证、商讨、尝试,探索学生课前自学研究的基本策略,教师可先行介入引路,在校对学生进行专项培训,当学生掌握初步的课前研究方法后,再让学生回家进行自我课前知识的研究。③是课中释疑活力互助探究策略研究。基于课前研究效度,组织教师界定课中活力助学课堂的本质,逐步确定出“展示—释疑-整理-提升”课中研究实施策略,在这个环节中重点突出“助学”理念,在自主探究、合作分享展示中催生学生智慧,以期建构开放、高效、多元、具有生命力的活力课堂,④是课后拓展实践研究。通过组织教师深钻教材,

  深挖知识结构,在建立小学数学知识体系的同时梳理出各知识点所涉及到的外延拓展的知识内容,引领学生通过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问题、用现有知识以点带面的拓展研究到其他领域等形式,引领学生用知识解决生活中问题,进入知识的再次探究学习。

 (3)小学数学活力助学课堂的评价体系研究。通过学校层面的论证、教师意见的征集,主要从评价的形式、时机、主体、评价过程的操作、评价结果的使用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此来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好的推进活力助学课堂的建构。

 (4)活力助学课堂的推进机制研究。在研究中围绕课程推进的需要,重点研究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①小学数学教师发展合作共同体的有效发展路径研究。低中高三个学科教研团队就是三个发展合作共同体,要依托校本教研、教研团队建设和活力助学课堂研讨、交流与展示等平台搭建,探索教师发展合作共同体有效发展策略研究。②小学数学课程资源的建设研究。通过教师研究中大量资源的学习、深化,梳理建构小学数学知识资源库。③学校保障机制的建设研究。重点探索出教师工作积极性的调动策略、校教师多元量化评价方案、教师捆绑评价体系、“青苹果、红苹果、金苹果”分层管理体系、学科教研团队评价方案、校本研训教制度等相关制度的建设路径和内容,并围绕这些制度研究出科学、合理的操作策略。

 7.研究过程设计(阶段时间划分、阶段达成目标、阶段研究内容、阶段成果形式、阶段负责人)

 (1)准备阶段

  组织成立助学课堂样本课程开发与实施启动仪式,聘请专家指导、论证助学课堂的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的整体规划研究策略,撰写实施方案,论证其可行性,上报课题专家组鉴定立项。

 (2)研究阶段 ①进行助学课堂的理论学习、交流。制定推进助学课堂策略的实施的步骤。

 ②进行课题分解,分工合作开展课题研究。

 ③实验教师定期交流实验情况,研究布置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

 ④分阶段开展推进以“活力助学课堂”为主题的课堂教学研讨,总结交流情况,推广经验,促进实验工作顺利进展。

 (3)评估总结阶段 ①按照评估要求做好各种测查、验收工作。

 ②整理各类档案资料,完成课题研究工作并提交报告。

 ③全面总结实验工作,展示研究成果。

 ④推广助学课堂的有效经验,辨证分析实验中存在的不足之处。

 8. 研究方法设计(对应研究目标、内容、过程进行某一方法的具体设计)

 (1)行动研究法。本课题研究是结合本校的教学情况,以教师的课堂教学为实践,通过区教科室的细心指导,重视研究过程和研究结果的时效性进行操作。

 (2)观察法。在教学实践中通过观察及反思,积累相应的原始研究资料,通过对研究对象的纵向观察与分析,根据教学实际情况的变化,随时微调研究的方法和策略,使每个阶段的研究进展真正取得相应的实际效果。

  (3)调查法。通过书面的调查和座谈的形式,分析所获取的有效数据和学生学习实际情况作为研究的实际依据,制定相应的研究计划,并能够根据学情的特点,有计划、有步骤、有方法、有目标地实施教学与研究,及时总结每一个阶段的研究成果。

 (4)案例研究法。在课题研究的实际过程中,以一个个生动的教学案例来分阶段逐步落实课题研究的目标。对于每个教学的实际案例,以客观、科学的态度进行及时的实践、反思、总结,再实践、再反思、再总结,直到达成相应的研究目标。

 (5)经验总结法。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助学课堂的推进活动,进行多次的经验交流使教师们的经验总结不断提升,使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使用性更强。

 9.可行性分析及完成本课题研究任务的保证措施

 1.研究必要性

  本课题是在当前新课程改革的教育形式下选取的,既是当前改革的重点,也是学校课程改革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课题已经从 2015 年 9 月已经开始了课题的论证和初步的学习、尝试、研究,我们将积极探索活力助学课堂的...

篇三: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式教学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选题依据 (一)核心慨念界定 1.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 年修订)》指出其任务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素质,减少和避免各种不利因素对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培养身心健康、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核心素养:2016 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指出: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细化为国家认同等 18 个基本要点。可见,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殊途同归。

 3.项目式教学:又称“项目教学”“专题式学习”“基于课题的学习”。美国巴克教育研究所(2007)将其定义为“一套系统的教学方法,它是复杂、真实问题的探究过程,也是精心设计项目作品、规划和实施项目任务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能够掌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

 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在老师指导下将相对独立的项目交由学生处理,使学习过程成为一个人人参与的创造实践活动。它有跨专业课程的特点,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学术史梳理及综述

  1.国外的研究综述 项目式教学起源于美国,教育家基尔帕特里克于 1918 年首次提出,它基于杜威的“教育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之上"的理论,并受桑代克学习心理学的影响。

 近几十年来,美国布鲁纳提出了发现学习理论,而项目式教学正是引导学生主动的发现式学习。1983 年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认为人的智能是在特定情景中解决问题并有所创造的能力,项目式教学运用多元评价模式,利于发展每个学生的多元智能。

 20 世纪 90 年代以来,一些发达国家倡导“主题探究”与“设计学习”活动,并通过各类综合实践课程,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培养。如英国教学体系中有社会与情绪课程,日本也设有综合学习时间。在法国和美国,合作学习是作为工艺课程和服务性课程最主要的方式; 2003 年德国联邦职教所制定了以行动为导向的项目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这些对我国的教育研究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2.国内研究综述 早在新文化运动时期,教育家胡适、陶行知、张伯苓等就曾传播了杜威教育理论。

 近二十年来,基础教育改革使小学课程日益丰富,但也存在门类众多、课程内容交叉重叠现象严重、课程资源浪费,造成课业负担过重现象。

 2001 年《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提出扭转过于强调科目本位、科目过多缺乏整合的弊端;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进一步强调:鼓励学校多样化课程整合,加强儿童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2007 年,巴克教育研究所的《项目学习教师指南》翻译成中文并由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季风, 黄明燕, 赵建华(2014)发表了《项目学习研究综述¬——基于与学科教学融合的视角》,但主要是涉及整体研究视角。华中师范大学王安琪(2015)进行了《小学课程整合研究》,西南大学刘龙珍(2016)进行了《小学学科间课程整

  合研究》。

 在心理健康教育与项目教学整合方面,王蓓、莫鸿雁(2015)进行了“综合实践项目教学模式在高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应用”研究;赵芸, 张永亮(2013)进行了“体验式教学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的实践与探索”,而心理健康与项目式教学的结合的研究,多限于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中的尝试,在小学教育中有关研究仍欠缺。

 (三)本课题对已有研究的学术和应用价值 1.学术价值

  本研究将探索出基础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艺术化、综合化的模式。这将丰富与发展有关体验式的课程学习理论。

 2.应用价值 2016 年 12 月卫计委、中宣部等 22 个部门印发《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全面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小学心理健康专职教师仍匮乏,课时严重不足,但对学生的心理教育刻不容缓。本研究注重成果的应用,有利于落实文件精神。

 通过项目式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有计划地渗透到学生艺体项目及综合实践课程的多个层面,可使前期多项校本课程内容更有针对性,更好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二、研究内容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式教学模式和策略为总体研究对象。

 1.如何设计项目,改进学生的学习,从而发展学生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等核心素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2.如何设计项目,改进教师的教学,有计划地在项目式教学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

  教育元素。

 3.在两所小学中,以 5-6 年级为试点开展一年活动。将有关模式总结经验后,于次年对下一批 5-6 年级进行推广应用,并在后续研究中,进一步探索如何针对中低年级开展相应工作。

 (二)总体框架 本研究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项目式教学方式进行设计,是基于课程整合研究的定位,着眼于学生身心健康,并关注学生整体发展的研究。共分为三阶段:

 第一阶段 查阅资料,前期准备 在资料收集的基础上,通过问卷调查、访谈调研,对现行小学项目式教学及心理健康课程有关的现状进行分析。以理论为指导,从实践需要出发进行选题论证, 第二阶段:设计项目,深入研究 具体阐述如何将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现行项目式教学的活动进行整合, 本研究的特色在于突出艺术化的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以项目式教学理念引领,进行综合实践课程设计研究。其中,主要的子课题设计及负责人如下:

 1 《教师成长训练模块》项目式教学准备

 2 《文学曲艺心声课程》项目式教学设计 3 《心意表达美术课程》项目式教学设计 4 《身心健康乐舞课程》项目式教学设计 第三阶段:总结提炼,撰写报告 对现有案例进行整理并总结经验进行实施,对实际应用情况进行调研,阐明在小学基于项目式教学,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综合课程活动进行整合的意义,总结设计策略,发表成果。

 (三)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出通过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以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提升心理健康水平的目的。

 难点:进行策略设计,并进行师资培训,落实心理健康教育与现有校本课程的有机整合。

 (四)研究目标 1.让学生通过项目式学习体验学习过程,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核心素养。

 2.通过课题研究,更新教师教育理念,提高课题组成员教研能力,形成典型课例、课件、论文、反思等。

 3.通过研究,构建“助学课堂”,即教师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课堂。

 4.通过该课题的研究,开创“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模式,体现根据不同项目特点进行渗透的策略。

 三、思路方法 (一)研究思路 以前期艺术化的校本课程为基础,与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进行有机整合,旨在通过项目式教学方式,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收集整理研习文献资料,如心理健康教育、项目式教学、核心素养、多元智能、体验式学习等教育心理文献。

 2.观察测评法:从学习情境中收集师生教学活动的相关资料,多维度实施教学测评,分析教学目标的达成,为改进教学策略提供帮助。

 3.行动研究法:在实际教学情景中,在教学实践中,做好课堂教学行动研究。通

  过教学实录、教学展示以及集中研讨等活动,发现问题,修正、研究、深化,并注意前后分析比较,总结提炼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在实验研究过程中注重积累第一手资料,进行概括和归纳,提炼出既有理论深度,又可有针对性地指导实践的研究成果。

 (三)研究计划 第一阶段:准备阶段 1.成立课题研究小组。

  2.制定切实可行的课题研究计划。从研究目标、内容、组织机构及职责、任务分解落实等方面做出详细的安排,在时间与人员方面进行具体落实。

  3.组织研讨会,就课题研究立项的有关细节,收集整理资料,申报立项。

 4.进行初期研究工作总结。

 第二阶段:实施阶段 1.按照课题研究方案开展行动研究,开展理论集中学习、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通过项目式教学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

 2.进行阶段小结,并根据情况随时调整,写出阶段性报告和有关论文,召开中期汇报会。

 3.检查本阶段预期成果,提交中期进展报告。

 第三阶段:总结阶段 1.提炼“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项目式教学”的教学模式和具体策略。

 2.撰写课题结题报告,做好课题结题工作的相关展示活动及后续研究。

 (四)课题实施可行性 1. 本研究的主持人做为长期在小学一线从事教育管理工作的校长,一直致力于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创编了国学经典校本教材,并开发了戏曲、快板等艺术化的校本

  课程,探索项目式教学新方法,其思想及影响走在了全市的前列。

 课题核心成员张雯副教授,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20 多年,曾主持多个项目研究,主编参编著作十几部,论文几十篇。课题组齐光辉副教授,从事体育舞蹈教育和身心健康研究多年,具有扎实的研究基础和丰富的实践经验。

 课题组其他成员都在基础教育管理和教学一线,本课题研究与工作密切相关,有充足时间。

 2.上级领导重视、支持教育科研,研究经费和资料设备有充足的保障。课题为小学与高校联合,资源共享,便于查阅丰富资料,能接触更前沿的学术知识。

 3. 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并建立课题微信交流群,能及时研讨交流,定期召开座谈会,及时了解和反馈信息。

 四、创新之处 (一)学术思想方面 从课程整合层面出发,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整合在艺术化的综合课程中,并就有关设计策略的内在价值和实践方案进行探讨。就校本课程开发中零散堆积,各自为营的问题,提出了创造性的解决思路。

 (二)学术观点方面 本研究的观点是在教育家蔡元培“以艺术代宗教”教育思想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提出了艺术课程与心理健康教育有机整合,基于项目式教学法进行具体实施的学术观点。认为这样将使课程更好地回归儿童切身体验,整合后的心理健康教育过程将更加务实,更生动活泼,也更富有成效。

 (三)研究方法方面 本研究方法中,采用质性研究与量化研究相结合,理论研究与行动研究相结合。既在理论上探索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艺体综合实践活动的整合策略,又创设条件

  进行具体实施,在实践中实证调研,发现问题并研究解决策略。

 五、预期成果 研究报告一份,拟出版教育丛书一套。包括:

 1.

  教育专著(主持人负责十万字以上)、教师理论文献研究心得; 2.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项目式教学整合设计成果集 3.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项目式教学整合设计教学音像制品。

 五、研究基础和条件保障 1.学术简历:课题负责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积累和贡献等。

 2.研究基础: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及社会评价等。

 3.承担项目:负责人承担的各级各类科研项目情况,包括项目名称、资助机构、资助金额、结项情况、研究起止时间等。

 4.与已承担项目或博士论文的关系:凡以各级各类项目或博士学位论文(博士后出站报告)为基础申报的课题,须阐明已承担项目或学位论文(报告)与本课题的联系和区别。

 5.条件保障:

 完成本课题研究的时间保证、资料设备等科研条件。

 1.学术简历:课题负责人在相关研究领域的主要学术积累和贡献等。

  2.研究基础:课题负责人前期相关研究成果、核心观点及社会评价等。

  3.承担项目:

 4.与已承担项目或博士论文的关系:

  主持人在曾经承担的多项教育课题研究中,为本课题打下了基础。本课题转向跨学科整合式课程,可视为前期课题研究的发展与深化。

 本研究核心成员张雯的博士论文,研究大学生舞动团体心理辅导模式,与本课题相同之处是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同之处是,本研究面对小学生群体,侧重小学

  阶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基于项目式教学进行整合。

 5.条件保障:

 时间保障:本课题组的几位成员都处于教育管理和教学一线,既有理论基础又有教学实践,有充足的时间予以课题的开展和研究。同时,还具有以下科研条件保障:

 (1)学校条件:近几年来,我校主持研究了国家级课题 1 个,省级课题 6个,市县级课题若干,学校也被省教学研究室任命为中国教育学会“十一五”科研课题实验学校。先后获“省创新实验学校”“省教学示范校”“市文明单位”“市优秀家长学校”“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先进集体”等 10 余项市级以上荣誉。省电视台 2011年对学校做了专题报道。学校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浓厚的科研氛围,为课题的开展提供了牢固的基础保障。

  (2))研究能力:本课题组全体研究人员具有丰富的课题研究经验。其中课题主持人同志为县十佳校长、县十大杰出青年、市名校长、市优秀教育工作者、市优秀少先队辅导员、市中小学管理工作先进个人等。课题组成员中有一位国家级心理教师专家、一位市级杏坛名师、两位市级优秀班主任、两位二级心理教师,所有参与人员都有过主持或参与的课题立项或结题,不管是教学能力还是教研能力,课题组成员都处于领先地位。所有成员都爱岗敬业,精力充沛,有乐于奉献和锲而不舍的科研精神,这些为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3)资料设备:学校一直注重传统文化和现代先进科学技术的建设,建有美术、戏曲、民乐团、机器人、3D 打印、茶艺、曲艺等功能教室阅览室、图书室一应俱全,藏书近 4 万册,极大满...

篇四: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实施策略研究课题报告

  :小学数学

 课题

 活动课

 实践

 策略

 小学数学小课题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

  ? ? 篇一: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有效评价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结题报告 ?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结题报告 ? 一、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 ? 1.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还没有成熟的评价体系。

 ? 新课程推行以来,教育教学更注重学生的自主性,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就是一门活动性、实践性课程,主题性活动是它的主体内容 。然而,综合实践活动进入学校课程领域,面临了一系列的问题,如:综合实践活动开课难,缺乏详细的开课流程;相关的实践基地使实践活动逐渐变味;只停留在形式层面上,走过场,无实效。针对这些问题,实践活动的课程建设经历了从课程内容开发研究,到有效实施策略探讨,以及对综合实践活动方法论教学研究等艰辛的历程。这些研究对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过,课程实施的主体还是学生,没有成熟评价体系的综合实践活动课就像是一份没有正确批改的试卷,老师

  稀里糊涂,学生也不知所措,这样的课堂对学生发展的促进作用是低效的,甚 至也有可能误导学生。因此,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对当前科学高效地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规定的课程总目标,是一个重要的系统性研究工程。

 ? 2. 很多老师只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学习成果。

 ? 作为数学新课程标准四大版块之一的“综合实践活动”,倡导以其鲜明的教育性、科学性、实践性、思考性、趣味性、开放性、层次性去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创造能力,发展数学思维和问题意识,从而成为课改的特点之一。从这个角度,我们可以看出,绑缚在数学综合实践上的培养责任非常多 。但是,现实的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开展后并没有实际性的收效,很多老师还是以能否应付考试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何种方式真正转变老师的这种评价观念,如何催生健康有效的评价体系迫在眉睫。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在课程研究中,应当拥有足够的关注: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把素质报告逐渐提升为包含学业评价和实践评价的综合评价体系。

 ? 3. 课程理念的落实,学生的需要。

 ?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综合与实践”是以一类问题为载体,学生主动参与的学习活动,是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途径。针对问题情景, 学生借助所学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独立思考

  或与他人合作,经历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感悟数学各部分内容之间. 数学与生活实际之间及其他学科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所学数学内容的理解。

 这种类型的课程对于培养学生的抽象能力 ? 和逻辑思维能力. 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应用能力是有益处的,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合理地设计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是达到教学目标的关键,既要考虑学生的直接经验. 能够启发学生思考,也要考虑问题的数学实质. 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这种类型的课程对教师是一种 挑战,教师应努力把握住问题的本质,能够引导学生思考,同时,教师又应努力帮助学生整理清楚自己的思路,指导学生以不同的形式展示自己的成果或报告自己的工作。这种类型的课程应当贯彻“少而精”的原则,保证每学期至少一次。它可以在课堂上完成,也可以将课内外相结合 ? 基于上述愿景,结合我校实际,我们思考把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活动整合作为研究重点,拟定课题为:小学数学活动课堂与综合实践相整合的研究。

 ? (二)课题研究的意义 ? 1. 改变教师观念 ? 大多数教师在教学中注重结果而轻视过程,认为让学生动手操作和小组活动,探 索等方式,难以控制学生。学习过程浪费时间,而且有时不一定能够得出正确的结论,不如教师真接讲解,即能节省时间,又能直指问题词的结论,省时省力。而新课程标准中

  指出,不但要发展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更要注重学生过程的感受。

 ? 数学教学中有一些活动的内容是不参加考试,有一些教师就人为的把这部分知识给省略掉了,忽视了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实践活动能力的提高。要彻底转变教师这种想法,就要为教师搭建一个平台,让教师能够有章可依的主动的开展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 2. 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一些学生因 为个人智力水平的差异,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上有不同的差异。以往的学习活动,他们的兴趣并不是很高,往往有偏科和厌学的情绪,通过参加数学活动课的综合实践活动,这部分学生在活动中也会发挥一定的作用,他们也会产生一种被需要和被认同的情感,加上教师适时、恰当的鼓励,进而提高他们学习数学课程的兴趣,实现“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数学上得到发展”的课程目标。

 ? 3. 改变家长的教育理论 ? 很多学生的家长没有培养孩子多方面能力的意识,在他们心目中认为只要孩子的成绩高,一切就都好了,形成一种重成绩而轻能力的思想。然而,未来社会需要的人 才是一个多方面发展的人才,这些人才就需要从小培养他们的各种能力。通过数学学科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走进社区,得到家长的帮助,更有助于家长理解新的教育理论,改变他们传统而落后的教育思想,更好的和学校配合,为培养全方面发展的人才共同努力。

  ?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 ?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 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整合是指在数学活动课上对学生按照综合实践的方法来进行学习,把班主任引导学生综合实践活动与数学活动结合起来,在不增加学习学习负担的过程中,让学生充分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的联系,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 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发展学生的动手操作、主动探索的精神。力求通过科学有效的方法全面提高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质量,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学生对于综合实践课的兴趣。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 ? 1. 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教学流程进行研究,总对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课的分课型课时的教学模式。能对学生数学活动进行动态评价,从评价的主体、方式、及评价的时间、评价的延伸价值等方面进行研究。

 ? 2. 通过多种形式的综合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 信心。

 ?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 1 .转变对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认识理念。

 ? 2 .建立数学活动课的分年级分段的教学模式。

 ? 3 .探索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

 ? 4 .探索 1-5 年级数学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互相衔接,对学生数

  学综合实践能力形成纵向的培养。

 ? 三、课题研究的方法和过程 ? (一)研究方法 ? 1 .文献资料法:通过文献资料研究,了解国内外有关数学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的有关文献,以及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与实施的要求。

 ? 2 .调查访问法:对课题组、当地教育知名专家 、学者进行访问或书面调查,了解对构建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的看法,并对本课题改革方案提出建设性意见。

 ? 3 .实践教学法:对综合实践活动有效评价策略进行实验,创建“数学综合实践活动特色班”,并及时总结经验。

 ? 4 .理论分析法:以基础教育课程理论和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与方法,从整体上研究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有效评价。

 ? (二)研究步骤 ? 1 、准备阶段:2012 年 年 3 月~2014 年 年 4 月,搞好课题设计,成立研究组织,制定具体的研究计划和工作措施。

 ? 2 、文献研究阶段:2012 年 年 5 月~2012 年 年 7 月,收集文献资料,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课题组成员分工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形成系统的理论构想和具体的操作方法。

 ? 3 、行动研究阶段:2012 年 年 9 月~2014 年 年 7 月,学习有关理论,确定教学实践方案,根据实践方案进行广泛深入的教学实践,及

  时收集研究信息,注意调控,并在实践中不断修正和完善教学实践方案,形成和提炼出具有代表性的典型案例。广泛搜集、整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并及时进行交流为课题提供比较丰富的研究素材和资源。依据实施方案,开展行动研究,将研究和工作紧密结合。

 ? 4 、总结阶段:2014 年 年 9 月~12 月。对研究过程、研究成效进行系统的总结, 整理研究论文,教学案例、教学设计,分析研究结果,谈论总结一年的实践体会。整理编写有价值的操作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在这基础上做好结题工作,并拟定今后的深化研究计划和成果推广计划。

 ? 四、课题研究的成效 ? 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因此,数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的评价应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服务。实践活动课与传统教育的评价不同,传统教育评价注重的是结果,重事不重人,使学生成为学习上的失败者,而数学综合实践活动 课的评价是以促进人的个性发展为重点,还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进行分层分级评价。在数学活动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参与实践的程度,交流的主动性,解决问题方法的新颖性,采用多种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自我评价,互相评价,也可采用问卷调查。教师评价主要以引导、鼓励为主。在活动过程中,充分体现数学实践活动的实践性、开放性、创造性、探究性、趣味性,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身边处处

  有数学,人人要学数学,事事需要数学,让学生自发地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数学,人人学习有价值的数学。

 ? 立足教育的发展趋势,强化过程性评价和过程档案;承认现 实教育条件的限制,正视终结性评价的不可避免性。尝试建立操作性强,客观公正的有效评价体系。我组老师经过了近三年的实验研究,创设了“小学数学活动课与综合实践整合的教学体系”,具体如下:

 ? 1 .采用多种评价体系,调动学生参与数学活动的积极性 ? 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于 80 年代提出了多元智能的理论。多元智 ? 能理论认为:每一个学生的智力都各具特点,并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形式,有自己的学习类型和学习方法。为此,随着新课改的深入,让学生成为主体,教师积极鼓励学生,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等观念和做法越来越成为人 们的共识,课堂正逐渐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可喜局面。因此我们应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的课堂评价要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服务,而不是给学生下一个精确的定论,更不是给学生一个等级或分数与他人比较,应是了解学生发展的需求,重视被评价者的差异,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进步和变化,及时给予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强调通过反馈促进学生改进,促进学生在原有基础上的提高。用一句形象的比喻:评价不再是分出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发展的泵。而多元化是个性的一种体现,不仅仅是在教

  育领域,在其它领域多元化也是一种 发展趋势。

 ? 多元化的评价不仅仅包括“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家长评学生”等。如何评价学生还得根据具体的需要而定。我们需要精心设计,如可以设计各种各样的评价表(附件 1 ),除此我们还觉得“多元化评价”的范围还可以往其它的层次拓展,“多元化评价”的涵义不只是形式,“多元化有效评价”最终还是得根据学生的需求形成。

 ? 例如在《制作年历》这节综合活动课中,设计了以下过程。

 ? (1 )小组合作制作年历 ? (2 )小组展示制作的年历,代表说明制作的方案和设计意图。

 ? (3 )全班学生充分评价展示的年历的优点和存在的 不足之处。

 ? 教师在课堂中采用了生生互评的课堂评价方式,这种方式改变了教师占据课堂评价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被动评价地位的传统评价模式,使学生成为了评价的主体,师生之间的关系一下子就平等起来,真正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 又如在上《营养午餐 》活动课时老师先展示自己的午餐菜谱,让学生小组交流评价老师设计的营养午餐,评价老师设计的菜谱是否科学、合理。让学生帮助老师修改设计合理的菜谱。

 ? 在这节课上,教师一改往日教师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方式,采取了让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的形式。教师在课堂放下“居高临下”的评价态度,反 过来让学生来评价老师,这样反而让学生有一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成就感,也使师生之间建立了平等、民主、

  宽容的评价氛围。

 ? 通过上述二个案例可以看出,教师采用生生互评、学生自评、学生评价教师等多种评价方式使学生真正地参与到课堂评价中来,充分发挥了评价的激励作用。因此,教师在课 ? 篇二: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 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 金华市北苑小学执笔人:赵红燕 ? 内容提要:

 ? 本文是《小学数学综合实践课中问题解决策略研究》的结题报告。

 主要从“课题的 提出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 “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等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问题解决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最后附上教师案例和学生材料加以补充说明。

 ? 课题简介:

 ? 本课题 2004 年被立项为婺城区教科研规划课题。课题组长是赵红燕,课题组成员有黄法根、舒玲美、陈昭青、邓群超、金丹、罗素娥等数学教师。

 ? 一、 课题的提出及意义 ?

 当今 社会,我们面对的是一个高速发展,变化多端的社会,每个人在其一生中都会遭遇到各式各样的问题。所以完全有理由把

  解决问题的能力视为人生活中一个重要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根据学生身心发...

篇五: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关于中小学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实践课题研究

 一、课题概念界定,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核心概念的界定 线上教学:既不是直播课或录播课,也不是线下教育线上化,更不是纯粹的学生自学,而是老师根据学科特点、合教材版本、学生情况及网络资源开展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

 线下教学:即传统的课堂教学,是学生在教室与老师进行的面对面教学。

 有效结合:在实际教育教学中,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弊端,本课题研究的初衷就在于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二者得到优势互补,达到教育效果的最优化。

 策略:即手段、方法、谋略,一般指可以实现目标的方案集合。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是把二者通过一定的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线上教学作为正常教学的组成部分,与线下教学的关系不是并列的关系,而是后者包含前者的关系,只不过因为现在疫情的特殊时期,由线上教学承担了更多的责任罢了。

 2、国内外研究历史 2007 年美国最早提出了翻转课堂。2011 年,美国一所小学将 Moodel 平台引入翻转课堂,让学生观看课程视频后再在平台上做题,教师根据学生的自学情况组织课堂教学,至此,翻转课堂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一致好评。2012 年翻转课堂的概念首次引入中国,2012 年被称为中国慕课元年,开启了线上教学的研究。

  2 3、国内外研究现状 教育部 2018 年 4 月印发的《教育信息 2.0 行动计划》提出,要推动人工智能在教学、管理等方面的全流程应用。2019 年 8 月 28 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委员会决定:推进“互联网+教育”,加快建设教育专网。2020 年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生活。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开学时间一再延迟,2 月 12 日,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化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中小学延期开学期间“停课不停学”有关工作安排的通知》,对“停课不停学”工作提出明确意见。部分高校也陆续加入“停课不停学”行列,众多教师、家长、专家纷纷加入讨论,“停课不停学”一时成为教育界乃至社会各界共同热议的话题。

 5、目前我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中存在的现状 (1)部分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中,自律性不强,尤其是疫情期间,“在家学习”的学习效果不能达到有效的保证。

 (2)目前我校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良莠不齐,部分教师线上教学的业务能力亟待提高,还不能较好地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地结合。

 (3)不少教师对于线上教学方式、线上教学效果等方面需要适应和探索。

 (4)少数教师和学生实施线上教学的硬件条件亟待改进。

 6、选题意义及研究价值 (1)此课题研究的意义在于探究线上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以促进教育 资源的整合和共享,打造教育公平。传统的线下教学资源仅有教师和课本,传递知识的媒介十分有限,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教育资源的外延不断扩展,如今互联网+教育的优势愈发地明显。目前我国已成立了中国大学 MOOC、爱课

  3 程、慕课网等多家网站,如果我们能把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就能实现资源共享、促进教育公平。

 (2)突如其来的这次疫情,改变了我们传统的教学模式,“疫情就是命令”,全校师生积极响应教育部“听课不停学”的号召,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据专家预测:这次疫情预计今年夏天能得到很好的控制,疫情会经历一个低谷。但是到今年冬天有可能又有一个小高峰。所以今年冬天我们是线上教学还是线下教学不确定,我们只有把线上与线下有效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教学工作游刃有余,才能给互联网+教育插上腾飞的翅膀,这也是我们此次课题研究的最大价值。

 (3)任何教育方式的改变都是以提高教学效率、提升教学质量为目的的,本课题的研究更着眼于在未来的教育中如何创新教育形式、拓展教育资源、丰富教育手段,弥补传统教育的不足,最终提高教学质量。

 (4)拟创新点 ①线上与线下教学互动的策略研究 ②线上测评与线下测评的方法与模式研究 ③电子书包在疫情期间的线上与线下应用 ④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针对性教学研究 ⑤教师与学生个性化沟通在线上与线下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7、研究思路 本课题研究有目的、有计划地按照“调查筛选——课题论证——制定方案——实践研究——交流总结——申请结题”的程序进行。先对疫情期间大家在线学习、线下辅导、作业反馈、考试评价等情况进行全方面的了解,明确研究的内容、方法和步骤;再组织本课题教师学习课题研究的内容、任务和具体的研究

  4 步骤。通过大家的实践,分析利弊,分享经验,确定有效的线上和线下结合的教学模式和有效地教学策略,并在全校推广使用,对比分析,得出结论,寻找到线下和线上教学有效的结合点,适应教育新形势的发展要求,创新教学方式,促进教育公平,优化教学效果。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目标 (1)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有效结合策略的研究,探索出符合农村初中学校可操作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模式,以便在全校推广,优化教学效果,使更多的学生受益,实现群体性的学习优化。

 (2)探索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使其掌握不同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3)通过本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升业务素质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有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2、研究内容 (1)深入了解实验班级中学生的学习能力与水平,分析其存在问题的侧重点,找准在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中提高教学效果的策略与方向。

 (2)研究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模式与内容,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取向,归纳总结出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不同的学习环境下都能进行有效的学习。

 (3)打造出线上与线下教学相有效结合的教学模式的典型课例,培养 3-5

  5 名优秀教师,能在区内展示交流,能在行业比赛中获奖。

 (4)注重对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课堂结构的设置,优化教学案例设计,归纳总结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多种课型及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中的实践应用。

 (5)探索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中在预习、上课、作业反馈、学习评价、班主任管理等环节的策略。

 3、研究假设 我课题组成员认为,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结合起来的各种策略总体有效,且二者结合将成为未来教育的一种趋势。

 4、研究方法 (1)调查研究法 调查国内外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相关资料,了解本校教师线上教学采用的方式和方法及利弊分析,确定适合初中学生进行线上和线下有效结合的教育教学的方式和方法。

 (2)行动研究法 用行动研究法对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进行探索、实践,经历调查——计划——行动——总结——反思五个阶段。

 (3)案例研究法 以不同学科的任课教师实际教学模式和不同班级的学生教育等实例进行有针对性的研究。

 (4)经验总结法 结合任课教师和班主任的实际案例,进行自我经验总结。

  6 (5)文献研究法 查阅相关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文献、论著、报告、经验总结、统计资料等,给课题组成员确定适合的教学模式提供参考借鉴。

 5、技术路线 前期调研——课题论证——课题计划——实践探索——反思调适——搜集资料——总结分析——形成报告——推广应用 三、课题研究的实施步骤、阶段目标和预期成果 1、实施步骤 第一阶段:(2020 年 8 月——2020 年 12 月)

 调查疫情期间,国内外初中学生进行线上教学的方式和方法,研究讨论确定本课题组成员认为的有效地线上教学方式和方法,并进行实践,及时总结经验,形成心得论文。

 第二阶段:(2021 年 1 月——2021 年 6 月)

 疫情基本结束,学生回归校园,进行师生见面的正常教学,开学之初进行有效的测试,检测疫情期间采用的教学策略的有效性,及时讨论、研究,总结经验,反思订正,确定优秀的教学案例。

 第三阶段:(2021 年 7 月——2021 年 8 月)

 利用日常、周末、节假日,在线下教学的同时推广线上教学的有效案例,实践线上和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形成报告,并加以推广。

 2、阶段目标 ①通过线上教学与线下有效结合策略的研究,探索出符合农村初中学校可操作的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模式,以便在全校推广,优化教学效果,使

  7 更多的学生受益,实现群体性的学习优化。

 ②探索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方法地进行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效结合,使其掌握不同学习环境下学习的方法和策略,并逐步转化成自己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③通过本次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有效结合的策略研究,提高教师的教学理论素养和教学水平,提升业务素质和信息化应用水平,建设有效的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共同体,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

篇六: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周年院庆专 版2 0 Ann i vers ary o f J N U PD IVOL.31 NO.4

 APR.200786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07 年  第 31 卷  第 4 期【摘要】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在公交发展“四优先” 的发展政策中居于首位, 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是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的关键。本文首先明确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概念, 分析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落实面临的问题, 从规划、 供地、管理、 立法四个方面提出落实用地的可操作性策略和方法, 以推动公共交通快速发展。【关键词】

 公共交通; 设施用地; 优先发展; 落实LAND STRATEG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ZHANG Xinlan; CHEN XiaoABSTRACT: The priority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facilities land takes the premier place in the national“four priorities” development policy. The implemen-tation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land is thekey to realize the priority development strategy ofpublic transportation system.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 analyzes the concept of public transportationfacilities and

 the problem in the implementation. Thenthe operable strategies are presented from the aspectsof planning, land supply, administration andlegislation.KEYWORDS: public transportation; facilities land;priority development; implementation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 是节约能源、 保护环境、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近年来, 国家实施了一系列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政策,对于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给予了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 投资安排优先、 路权分配优先和财税扶持优先的” 四优先” 政策, 要求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 以城市公共交通为核心, 科学配置和利用交通资源, 建立以城市公共交通为导向的城市发展模式。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优先位于“四优先” 之首, 落实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必须首先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当前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短缺成为制约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因素, 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用地需要有从国家宏观政策到地方政府实施策略的一系列有力支持与配合。1    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的概念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包括场站用地及换乘枢纽用地。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 B J137 - 9 0), 公共交通场站用地是指公共汽车、出租车、 有轨电车和无轨电车等各类公共交通的停车场、 保养场、 车辆段和首末站等设施的用地以及轮渡(陆上部分)

 所建设施的用地; 轨道交通用地只指轨道交通在地面以上独立的站场、 线路及其附属设施的用地, 包括轻轨交通站场、 线路以及地下铁道在地面部分的出入口、 排气口、地面停车场、 保养场和车辆段等设施用地, 高架轨道交通用地应按其实际用途归类。公共交通换乘枢纽是实现交通功能转换的场所, 是不同交通方式、 不同方向客流的转换点, 对交通线网具有锚固作用。

 根据枢纽的功能, 可以将其分为两类:

 一类是以交通服务功能为主导的城市交通换乘枢纽, 其用地功能相对比较单一;一类是与城市商业、 居住等功能有机结合实现城市服务功能的综合换乘枢纽, 其用地功能具有高复合性。

 枢纽的研究在国内起步较晚, 其用地管理控制、 规划建设目前尚处于探索实践阶段。2    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落实面临的问题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严重不足是国内城市普遍面临的问题。

 济南市约有 80处各类公交停车场,其中 20%为占用道路、 社会停车场或其他单位用地, 无正规运营场区; 场站管理用房中 30%为租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策略研究张新兰    陈    晓【 作者简介】张新兰( 1969- )

 , 女, 同济大学博士研究生,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陈晓( 1965- )

 , 女,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修改日 期】

 2007-03-18【文章编号】

 1002- 1329( 2007)

 04- 0086- 03【中图分类号】

 T U 984. 11+3【文献标识码】

 A

 87借或临时建筑。

 南京市有近一半的公共汽车无法进场停车保养。

 公共交通换乘枢纽的规模和数量严重滞后, 客流组织只能依靠线路完成, 降低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城市公共交通发展迫切需要落实公交设施用地, 但用地落实面临着一系列问题。2. 1    国家宏观政策层面公交设施用地政策法规在落实过程中存在不明确性。规划方面,《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中关于公交设施用地仅涉及场站, 使得换乘枢纽规划在城市各个层面规划中难以落实, 公交设施用地总量控制先天不足。供地方面, 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强调, 要优先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对规划划定的符合《划拨用地目录》 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应采用划拨方式用地, 不得随意挤占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或改变使用性质。

 而国土资源部《划拨用地目录》 规定:

 公共交通设施包括地铁、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及其车站、 车辆段、 运营调度设施、 停车场、 公交车站、 公交停车场、 维修车间、 保养厂房、 燃料供应设施、 公交车辆调度、 管理设施等。《划拨用地目录》 中并未包括枢纽用地。2. 2    地方政府层面公交设施用地在与政府土地开发经济利益的博弈中处于绝对弱势地位。

 公共交通是社会公益性事业, 其经营必须以低成本的设施用地、 低成本的运营组织以及经济的线路长度为公众提供具有一定服务水平的公共服务。

 公共交通为了获得支持运营的高客流, 重要的线网、 换乘枢纽一般选择在城市密集地区, 而从城市经济发展角度考虑, 用地高复合性的城市密集地区, 同时也是高投入、 高地价地段, 用于建设公共交通设施, 机会成本很高, 在两种用地价值取向的博弈中, 政府往往注重城市短期的经济利益而舍弃公共交通的长远社会利益。

 建设部调查显示, 有的城市以前在市区规划建设的十几处公交转乘站、 保养场, 现全被政府收回用于其他开发, 一些小型枢纽站也大部分被挤占。2. 3    用地管理层面公交设施用地管理不善, 导致土地使用效率不高。

 公交场站一般隶属于线路运营公司, 并且只服务于本公司车辆, 造成各公司设施功能重复、 资源浪费。

 公交设施大多数为平铺方式建设,空间资源没有得到充分利用。3    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落实策略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落实是一项有意识的系统分析过程, 通过对问题的系统分析与全面思考选择实施策略。

 公共交通设施用地落实策略涵盖规划、 供地、 管理、 立法等四个方面。3. 1    规划将城市公共交通设施规划落实在各层面规划设计中。

 在编制城市总体规划的基础上, 编制完善《城市综合交通规划》、《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三个专项规划, 规划设计的城市公共交通设施, 于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城市黄线管理中落实, 依法进行规划控制。《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是《城市规划法》 所确定的一项规划, 其主要内容是确定城市交通发展目标和战略, 确定交通发展和土地利用的关系, 保证城市公交的用地需求, 优先建设公交基础设施,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和各类法定规划之中。《城市公共交通专项规划》 应明确各类公交方式的功能分工、 线网分布及设施配置、 场站规模、 空间布局形态和换乘关系。

 根据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要求、 客流量分布、 财政条件, 合理安排公交线网、 换乘枢纽、 场站、 维修保养厂等设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规划》 应明确轨道交通远期目标和近期建设任务以及相应的资金筹措方案; 明确轨道交通的线路站点选址、 沿线用地规划控制以及与其他交通方式的衔接; 明确轨道交通是整个公交系统的一部分, 而不是独立系统。将专项规划中研究确定的公交设施纳入到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中, 与土地利用进一步协调优化, 明确公交设施的功能、 位置、 用地规模和用地边界, 并作为强制性内容通过法定图则进行刚性控制。

 将控制性详细规划中确定的公交设施用地控制边界纳入城市黄线管理系统, 依照建设部《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进行严格控制管理。3. 2    供地公共交通场站设施用地以及交通功能主导的城市交通换乘枢纽用地, 符合划拨条件的, 以土地划拨方式提供给公交运营企业。对于高复合性的城市综合换乘枢纽, 除满足交通功能外, 还兼有商务、 商业、 娱乐等经营性行为, 枢纽用地与商业开发用地混合、 难以分开考虑的, 其土地供应政策目前尚在探索阶段, 研究拟采用土地出让方式, 通过“招拍挂” 供土地给开发商, 在土地出让时附加公交枢纽建设条件, 明确公交枢纽及配套设施的详细规划设计等落实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策略研究张新兰    陈    晓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周年院庆专 版2 0 Ann i vers ary o f J N U PD IVOL.31 NO.4

 APR.200788城市规划  CITY PLANNING REVIEW2007 年  第 31 卷  第 4 期内容, 由开发商负责建设公交枢纽, 由公交主管部门进行验收, 相关部门凭公交主管部门验收合格单办理相关验收交付手续。

 枢纽供地根据交通模型预测的枢纽积聚客流规模的上限进行指标核算, 合理确定枢纽开发范围, 对开发范围内用地给予适当的开发控制指标奖励。

 枢纽实施提倡公交运营企业为主的联合开发模式, 多方融资。现有公交租借场站用地, 符合城市控制性详细规划, 与城市控制黄线不矛盾, 属于集体建设用地的, 可办理土地产权变更手续, 将土地划拨给公交运营企业。3. 3    管理落实国家集约、 节约利用土地政策, 结合城市黄线管理办法和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严格控制。集约利用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整合公共交通设施功能, 完善设施管理体制, 实施“场运分离、政府调控” 管理, 公交设施企业与公交线路运营企业剥离, 独立管理, 全市统筹, 实现设施综合利用效率最大化。落实公共交通用地行政划拨政策。

 强调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属国家征用性质, 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符合《划拨用地目录》 的, 严格执行市政公共设施用地管理制度, 实行行政划拨供地。

 任何部门和单位不得挤占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不得改变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的土地用途。居民小区、 开发(新)

 区、 大型公共活动场所等重大建设项目, 根据规划需要建设配套的公交场站设施, 其建设费用纳入工程总投资, 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 同步施工、 同步交付使用。

 市建设、 规划部门加强监督管理, 对未按规定配套建设公共交通场站等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建设项目一律不予审批、 不予验收。

 对已投入使用的公交场站设施, 不得随意侵占或改变用途。在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和建设中, 优先保证城市公共交通设施用地, 由交通设施投入引起的城市土地增值部分, 需回馈到城市政府, 用于发展公交优先。加强划拨用地管理。

 对于划拨土地使用权,除法律法规规定的外, 不得转让、 出租、 抵押。

 无偿取得划拨土地使用权的土地使用者, 因迁移、解散、 撤销、 破产或根据城市建设发展需要和城市规划的要求等原因而停止使用土地的, 市、 县人民政府应当无偿收回划拨土地使用权, 并可依法出让。3. 4    立法公共交通设施的规划建设和管理, 虽是政府行为, 但在其发展过程中越来越多地涉及到利益多元化, 涉及到各种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等诸多方面, 对其产生问题的解决亟需法律的指导。应快速推进城市公共交通立法, 理顺用地规划审批程序, 规范管理者、 经营者、 乘客的行为,确保公交设施用地落实从国家宏观政策到地方政府到公交运营企业有法可依, 有章可循。

 加强与公交设施用地相关的法律法规的整合与完善, 结合《划拨用地目录》 制定相应实施细则, 明确划拨用地操作程序, 与城市公共交通法律法规相协调, 全面保障设施用地落实, 提高项目运作效率。4    结语随着国家公共交通发展战略的提出以及各级政府和行业对此认识的提高, 三个重大变化成为落实公共交通战略的关键, 即由理念转向落实,由软件转向硬件, 由人治转向法制。

 公共交通设施用地严重匮乏, 已制约了城市公共交通的发展, 城市政府应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城市长远利益出发, 制定积极长效的政策, 从规划、 供地、 管理、 立法等方面入手, 将此项工作落在实处, 以实现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国家战略。参考文献(R ef eren ces)1  汪光焘. 全面落实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战略 促进城市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R] . 全国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工作会议, 2006.2  仇保兴. 和谐与创新——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问题、 危机与对策[ M ].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3  建设部. 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若干经济政策的意见(建城〔2006〕 288号)[ Z] . 2006.4 国土资源部. 划拨用地目 录[ Z] . 2002.5 建设部. 城市黄线管理办法[ Z] . 2006.6 建设部. 城市规划编制办法[ Z] . 2006.7  江苏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 Z] . 2006.8  贵州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的实施意见[ Z] . 2006.9 林正. 关于公共交通立法研究[ E B/ O L]. http:

 / /w w w . ccm etro. com / new site/ readnew s. aspx?id = 1979& tex t= . 2006.10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济南市城市综合交通规划[ Z] . 2006.11  北京市交通委员会. 北京市交通发展纲要[Z] .2005.12  [ 美] 利维・约翰・M . 现代城市规划[ M ]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2003.

篇七: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背景下高效课堂教学的实践智慧提升策略研究 课题实施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

 “双减”是一场教育的重大转型,“减负”是为了“增效”,这是一次革命性的教育大变革,是要重构我们习以为常的传统教学模式。

 “双减”的目的,不仅仅是简单为了替学生减负,而是要让教育聚焦学生的全面发展,更重视学生的核心素养的生成与身心健康的发展。减的是无效低能的题海训练,要变革的是被动低效,延时加量的课堂教学。

 “双减”的最终目的,仍然是要不断提升我们的教育质量,而不是降低我们的教育标准。只是这一质量不是通过加班加点、补课延时,以牺牲师生家长的身心健康,单纯地去追求“考试成绩”的那种单面分数指标,只有能全方位衡量孩子成长发展的各项重要指标,才是真正的教育绿色质量。

 “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教学应该是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

 “双减”减量,不减质,提高课堂质量,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才是教学的真正目的。相信在未来的课堂教学中,不

 断开拓进取,让小组合作学习变得更高效,让“双减”工作真正落地生根。

 “双减”环境下的高效课堂教学法,肯定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课堂革命。因此,课堂需要转变以传递知识和发展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取而代之的教学应该是以主题为引领、语篇为依托、活动为途径的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新型的教学法是关注学生的学习理解、运用实践和迁移创新三个层面。

 落实“双减”政策,直指教师课堂,是真正意义上的向45 分钟要质量。实现高效课堂,离不开好的教学策略,也离不开信息技术辅助。在现代化科技越来越发达的背景下, 教师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学会把媒体技术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发挥“技术”的优势,帮助自身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 在“双减”背景下,学生的学习习惯也是决定课堂教学质量的因素。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学生的学习习惯影响着教师在课堂上能否有效教学。因此,教师在实施教学时还应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落实“双减”政策,教师要树立现代教学观念,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激发学生兴趣,多方合力,多管齐下,实现高效课堂,提升教学质量,提升育人品质。

 当前,新课程改革如火如荼,“自主、合作、探究”为核心的课堂教学备受青睐。一些教师认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就是教师少讲,甚至不讲,谈讲色变。有的教师

 则一味追求课堂上学生感官上的“刺激”;一味追求课堂气氛上的“热闹”;一味追求课堂教学手段的花俏等教学过程表面上的“唯美主义”。特别是公开课、示范课或观摩课,更是让人觉得如此。一些教师却说,这是新理念的课堂。我们反对教师课堂一言堂和满堂灌,反对还给学生思考问题和动手实践的机会,但是一味地讲求学生的“自主”,动不动围在一起合作,一切放任自由,完全取消教师对知识点的传授与讲解,对重点难点的剖析。学生怎么能够凭着绝对的“自主”,进入有效的学习状态呢? 课程改革在课堂教学层面遭遇到的最大挑战就是无效和低效问题。课堂教学改革就其总体而言,大方向是正确的,并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但是对新课程理念的理解、领会不到位以及实施者缺乏必要的经验和能力的原因,课堂教学改革也出现了形式化、低效化现象。可以说,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当前深化课程改革的关键和根本要求。

 高效课堂是针对课堂教学的无效性、低效性而言的。有效教学只是我们对教学的基本要求,高效地教学才是我们的追求目标。因此,评价课堂是否高效主要是看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高效地实现预期教学目的。它既是一种理念,也是一种教学策略,更是我们课堂教学的基本追求。而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本课题在教师专业化视野下,总

 结、提炼出课堂教学从低效到有效再到高效的实践智慧提升策略。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界定 1 1 、低效( ( 无效) ) 教学:三维目标的割裂、教学内容的泛化、教学活动的外化、教学层次的低下、预设与生成的冲突等等。

 2 2 、有效教学:速度、收益、安全是有效教学必须考虑的三个要素速度。可看作学习时间(长度)---投入;收益可看作学习结果(收获)---产出;安全可看作学习体验(苦乐)---体验。可以说,时间、结果和体验是考量学生有效学习的三个重要指标。

 3 3 、高效教学: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的教学。课堂教学高效性是指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

 4 4 、实践智慧:教师在教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有关教学整体的真理性的直觉认识,一种辨析与判断、创造与升华的机智性理解和行动的综合能力系统。它来源于教学经验,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使其内化为教师的实践能力。它主要表现为教师对于教学工作的规律性把握、创造性驾御和深

 刻洞悉、敏锐反应,以及灵活机智应对的综合能力,教师的实践智慧是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不断生成的,具有因时、因地、因人制宜的特点。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新语词大词典》对高效的解释是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高效课堂教学是指班级授课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从课程改革的角度讲,是指在班级授课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落实的最优化。具体讲 1、要以尽量少的时间和师生物化劳动 ,靠提高课堂四十五分钟师生教与学的效率实现教学效果的最优,教学效益的最好;2、要以教师、学生健康、稳定、持续发展为本,实现“轻负担、高质量;低耗时、高效益”。

 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认为,高效课堂应该做到平实、真实、丰实、扎实,这“四实”是衡量课堂教学是否高效的重要标志。1、高效课堂应当是平实的。所谓平实,是指在教学中要讲求实在。实实在在地设计教学,实实在在地落实教学目标,实实在在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不是为了炫耀教师水平而追求“奇”、“特”、“巧”等。2、高效课堂应当是真实的。所谓真实,指的是还课堂的本来面目。提倡自主创新、张扬个性与合作学习,这是正确的,但必须从教学实际出发,在继承优良的基础上改革和创新。不能丢掉传统盲目追赶潮流而使课堂教学失却本真。3、高效课堂应当是丰

 实。所谓丰实,指的是课堂有生成性,即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的前提下有所升华。4、高效课堂应当是扎实的。所谓扎实,是指课堂教学要有实际意义,要根据已经设计的目标、方法和学生的学习任务而使大多数学生能够学有所得,而不是仅限于少数学生与教师互动,大多数学生充当听众。

 四、课题研究的价值 课堂能否高效的关键在于教师,在于教师指导下的学生自主,在于教师研读教材的功夫,在于教师对课堂的精心设计,在于教师对教学的科学规划,在于教师对教学材料的精心取舍与提炼,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学生能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抓手,在于让学生既能进行长时间的充分实践活动,又有大量的知识积累,老师又能不失时机的引导和提升,使得在单位教学时间内获得最大的教学效率。

 我们期待这样的教学:见解深刻、独具慧眼、旁征博引、循循善诱、充满智慧、精益求精,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抛弃无效和低效教学,从有效教学走向高效教学,也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任何课程改革、教学改革都是对优秀教师、教学名师、专家型教师的呼唤!

 五、课题研究 的创新之处

 一是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提升创新。在常态的课堂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引领和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思维过程,在单位时间内(一般是一节课)高效率、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促进学生获得高效发展。高效发展就其内涵而言,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协调发展。就其外延而言涵盖高效的课前精心准备、返归教学本质的课堂教学中实施和教师课后的反思与研究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课堂教学的高效性就是通过课堂教学活动,学生在学业上有超常收获,有超常提高,有超常进步。具体表现在:学生在认知上,从不懂到懂,从少知到多知,从不会到会;在情感上,从不喜欢到喜欢,从不热爱到热爱,从不感兴趣到感兴趣。一般来说,高效课堂效益评价主要标准是,学生思维活跃,语言表达正确、流利、有感情,课堂充满激情,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强,目标达成且正确率在 95%以上。前提是看学生是否愿意学、会不会学,乐不乐学,核心是教学三维目标的达成。

 二是研究方法的创新。本研究将大量借鉴理论研究的成果,重在实证研究,主要进行动态的、探索性的研究。

 六、课题研究的目标 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目标具备以下几个提升:1、深刻。深刻不仅意味着看懂教材,更要看穿、看透,从而挖掘出教材的精髓内涵,深入浅出。教师把教材钻得深,悟出

 来的道理就透彻,这样讲起课来就简单,讲在点子上,一语道破。2、独到。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3、广博。教师不仅应该是他那一门学科领域的专家,也应是博览群书的饱学之士。4、启发。富有灵气的教师善于激疑布惑,诱导学生向着未知领域探幽发微。5、机智。课堂教学面对的是一个复杂的人系统,它充满变化和问题。富有教育智慧和机智的教师面对偶然性问题和意外情况,总能灵感闪现,奇思妙策在瞬间激活,机动灵活地实施临场应变。6、绝招。教师的绝招是教师教学特长中的特长,是对某种教学技艺的精益求精、千锤百炼以至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是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境界。

 七、课题研究的内容 面对今天开放的课堂,需要教师的实践智慧实现对课堂教学的有效调控。因此,我们注重提升高效课堂教学实践智慧的策略研究。

 1 1 、备的策略 在我们常态的班级授课中要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得以最优化的落实,教师的课前准备是重要的前提,对课堂教学进行中诸要素以及之间的关系要了然于胸,并做精细化处理。具体讲涉及四要素:学生、教材、媒介、教师。所以

 课前的准备主要是四备:

 1、备学生。2、备教材。3、备媒介。4、备教师。

 总之,单就每节课在上课之前教师对于课堂教学中教、学各个环节教师、教材、媒介、学生有个精细的设计,包括在反思中遗留问题的讲解都应考虑在内。如是实现新课程改革三维目标的高效率、高效益、高效果落实有一个先期的与预设保证。

 2 2 、

 教的策略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教只是落实的一方面。那么在教的方面怎样实现课前准备的预设,并创造性的发挥呢?教育心理学史表明,对学习造成重要影响的学生自身因素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学习动机、个体心理发展水平和智商水平。由于目前学校教学一般是按照年龄分班的班级教学,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大体相同,所以,在这样的条件下可以用下面的公式大致概括学生自身因素与学习成绩的关系: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的认知结构),即学习成绩是学生个人动机水平、IQ、原有的认知结构的增函数。也就是说要实现课堂教学的高效率、高效果,只要做好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和搞清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并按照学生思维发展的主线展开教学即可。所以教的策略主要有:①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策略。②按学生思维展开教学策略。

 因此,按照学生的思维来展开教学实质上是课堂教学以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为主线,贯穿课堂教学的始终,保证知识与技能的落实是在学生完全理解的情况下进行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长足的发展,同时这一教学策略,还有助于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即对知识本身的学习发生兴趣,强化了导致学习成绩提高到主要因素:动机,所以更有利于课堂教学的高效果。

 3 3 、

 学的策略 在常态课堂教学中实现新课程三维目标的最优化,学是落实的另一方面。并且是决定性的一面,教为学服务,以学定教,那么在学的方面怎样实现课前准备的预设,并创造性的发挥呢?诚如上文提到的学习成绩=f(动机、IQ、原有的认知结构),教是在动机和认知结构方面,所以学也不能离开,因为教起到导向和引领的作用,所以应该给学生搭设利于其调动内外学习动机,促使思维能力充分发展的平台以及授予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元认知策略。所以教的策略主要有:①让学生进行充分尝试探索。②站在系统的高度重组教材。③对学生的练习应及时反馈。④适时的教给学生学习方法。⑤自学后要适当运用元认知。

 总之,学生多尝试探索和学习策略之间是相辅相承、彼此促进的关系,一般教师知道一些,如预习、听讲、复习、小结等,但是大都不全面,随着心理学对于学习策略研究深

 入,教师必须对于以上学习策略有个系统的认识,并且结合自己的日常教学加以应用,使学生在课堂学习达到高效率,当然,以上学习通用策略和元认知策略,给予学生要做到润物细无声,教师可以结合教学的实践分散零星教给。

 4 4 、思的策略 思是指元认知,上文已经说明是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于 70 年代提出的一个新概念,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人的思维活动中常有一些感受和潜在的想法,思维者自己也捉摸不定,反省认知能使这类思维延伸、加深、拓宽、明确化。包括三方面:①是教师。②创新性成果。③应用。

 八、课题研究的重点 本课...

篇八: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金项目: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开放课题“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及策略研究”( WUT-2019-03 )作者简介:王武峰( 1981- ),男,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工程师,研究方向:项目管理、建筑材料。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及策略研究王武峰

 (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广东 中山 528430 )摘

 要:校地共建研究院如何有效衔接高校、研究院与地方,切实推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是校地共建研究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基于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定义及特点,从三螺旋理论、飞地经济理论、技术锁定理论等角度构建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的理论框架,总结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经验及存在的问题,探讨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提出相应的导航、护航与续航策略。关键词: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中图分类号: G649.21

 文献标识码: A doi : 10.3969 / j.issn.1672-2272.2020050410 引言随着校地共建研究院科技转化模式不断推广,各种新式孵化器、科技中介组织、大学园区蓬勃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困难仍然限制着经济和科技有效的结合,其中关键原因在于产学研机制建设不够完善,无法将政府、企业、科研机构三方资源充分整合。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突破传统产学研模式,成为推动科技力量转化为经济发展力量的强大驱动器。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中山研究院)正在探索新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模式,致力于通过校地结合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区域创新能力、培育区域经济发展新动能,打造校地合作的技术转移转化新模式 [1 ] 。该模式既要有效利用中山研究院技术成果、专业人才、科技基础条件等资源,也要合理挖掘武汉理工大学的基础研究及知识优势,更要对接中山市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新兴产业加速发展的需要。相关研究多围绕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展开,多数集中于对已有政策法规既定模式的讨论,尚缺乏对于新兴模式的探索性研究 [2-3 ] 。本文通过构建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的理论框架,展开对于中山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产生问题的原因,设计中山研究院技术创新创业转化飞地的导航、护航、续航机制,并提出相应的措施建议。1 理论框架1.1 三螺旋理论三螺旋理论是对双螺旋传统线性理论的发展,是基于知识商品化时代促进产学研协同发展而产生的理论 [4 ] 。由于三螺旋理论是源于国外政治生态的理论模型,对于我国校地共建科技成果转化“飞地”模式而言,有着更为深刻的本土化适应过程。传统产学研科技成果转化往往存在主体过于单一、角色及功能定位模糊等实践难题,不能有效满足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对科技成果转化需求,三螺旋理论倡导的创新机制和技术演进有利于破除科研院所的成果产业化困境,促进创新创业发展 [5-6 ] 。三螺旋理论诞生于产学研机制创新的实践为关键环节,对指导我国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化“飞地”模式具有很强的适用性。首先,从适用环境来看,三螺旋理论建立在西方国家比较成熟的市场经济和前沿的科技成果基础之上,政府、产业、科研院所之间有着良好的互动;其次,从适用问题来看,三螺旋理论为完善传统产学研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提供了理论基础,其关键在于三螺旋主体的创新和区域协调性“产学研”系统等内容 [7 ] ,主要解决科技成果转化模式1万方数据

 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及策略研究

 理论体系不完善、行为主体过于单一、角色及功能定位模糊、合作模式单一等问题。最后,从适用目标来看,三螺旋理论的理论目标是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区域创新效率,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发展,实现我国科研院所科技成果产业化。因此,利用三螺旋理论来指导建立“飞地”模式,具有理论指导作用。1.2 “飞地”经济理论1.2.1 不平衡增长理论在区域经济中,产业发展与其生产要素禀赋有紧密联系 [8 ] ,对于绝大多数区域而言,其各个产业人力、物力和产业结构都具有较大的差异性,产业发展潜力由此凸显,这就导致了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增长 [9 ] 。要推动地区经济增长,走全面发展道路是对强资源禀赋产业潜力的浪费,可集中有限的资金和资源,优先发展潜力大的地方,通过先发展的地区带动其他地区协同发展 [10 ] 。对区域经济而言,“飞地”模式带来的科学技术成果转化能够促进产业结构完善和市场机制优化,对于具有优秀资源禀赋的产业能够产生巨大的推动效应,同时通过政策倾斜,保证了技术成果落地的有效性,政府在宏观层面上进行调控,能够加快经济点发展速度,促进生产要素流通,起到经济带动作用。“飞地”模式利用“飞出地”在技术、理论上的创新和“飞入地”原生资源优势,创造出一个具有强大自我成长能量的区域经济增长极,在智力、生产要素、创新三者集合的模式中,利用增长极的内推力量契合当地独特的生产要素与政府的倾斜保护,对自身发展不断推动的同时也促进区域生产要素的流通,对整个区域经济进行推动,构成发展的良性循环,有利于实现技术成果的转移与转化和地区共同创新。1.2.2 梯度转移理论创新活动是区域发展梯度的决定因素,高梯度产业的创新活动上比低梯度产业更为常见,强度也更大,并且生产活动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发展会逐渐由高梯度向低梯度转移 [11 ] ,这也解释了为何应该首先发展产业结构更好、更具创新性的、资源禀赋更高的产业,再通过产业和要素活动传递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 [12 ] 。“飞地”模式将高校的创新活动引入到地区,激发地区创新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地区产业的升级与优化,强化产业自身的内部驱动,使高梯度产业能够迅速得到发展 [13 ] 。从产业角度而言,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的合作基础首先在于高校根据对共建地区的科学判断,以产业结构更优秀、资源禀赋更好的产业作为合作支点,对产业进行定点培养,以基础研究为基底,创新活动为动力,集合地区资源和各种生产要素,创造具有活力的高梯度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和聚集效应,以带动其他产业乃至整个地区发展。1.2.3 共生理论“共生”强调异体间相互依存、互惠互利 [14 ] 。在“飞地”经济中,技术、知识等资源待转出的地区需要向周边地区进行能量辐射与拓展自身的动力与需求,而技术、知识等资源待转入的地区存在接受创新活动、新的产业结构等创造更大经济活力的需求。“飞地”经济打破行政区域的限制,通过合作实现技术与资源的优势整合,加快各种生产要素的流通速度,拓宽生产要素的流通渠道,“飞入地”和“飞出地”在相互合作中联动发展、协调共生 [15 ] 。而对于技术成果转移转化方面,高校的研究成果往往过于理论化,不具备落地性,而区域经济的经济活动往往具有创新性与实验性,将高校的理论成果进行实验室中试后,小规模投入市场,再逐渐深化,能够有效促进高校与地区之间实现技术成果融合,进而实现技术成果的共生。1.3 技术锁定理论科技创新成果推广中,新的产业结构、新的技术成果由于现有路径的影响无法展开等原因,技术锁定对成果转化成效有一定限制作用 [16 ] 。技术锁定的核心在于现有路径存在的基础,具有创新性的新路径太过实验性,企业不是不愿创新,而是不敢创新,而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场的活力不够以及政府难以从根本去推动企业创新 [17 ] 。从长远来看,技术锁定阻碍企业的科技创新发展,不利于科研技术院所探索发现的热情迸发,进而导致社会生产技术停滞不前。校地共建研究所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园区飞地”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突破技术锁定的困境,有效解决地域分离的限制,将科研院所、产业、政府等主体紧密联系起来,实现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下的校地共建研究院,保证了高校以最合适的窗口去面对市场,最大化实现“专业对口”,研究院的成立保证了高校的产出有合适的窗口去进行中试,便于技术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基于此,三螺旋理论、飞地经济理论以及技术锁定理论综合影响校地共建研究所的机制创新、资源配置优化、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因此,结合国内校地共建研究院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对推进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创新设计及策略选择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2 研究设计2.1 研究方法案例研究从实际情境出发对研究问题进行归纳2万方数据

 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及策略研究总结,适用于研究视域广且理论体系尚未完全构建的探索性问题研究 [18-19 ] 。目前学术界对于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及其“飞地”模式的相关理论开展了广泛研究,但是对于如何根据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飞地”模式创和策略未得到一致结论。因此,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及策略研究适合运用群体案例研究的方法。2.2 案例选择选择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校地共建研究院作为样本与中山市武汉理工大学先进工程技术研究院进行对比研究,兼顾了不同地域、学科背景下的技术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且取得了一定成绩,发展态势良好,具有代表性;案例均为国内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资料从高校、研究院官方网站和权威媒体报道中获取,呈现的资料更加真实与客观。具体如表 1 所示。2.3 数据来源及收集首先,系统梳理与校地共建研究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飞地”模式相关的国内外政策,将其作为校地共建研究院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设计的政策驱动因素;其次,从国内外典型校地共建研究院“飞地”模式中选择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剑桥大学等作为研究对象,其基本资料来源于各高校官网以及公开性文件;第三,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主体和分工、利益分配、实现路径等层面对案例资料进行整理。表 1 国内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学校 成果转移转化 主体及分工 利益分配 实现路径 政策支持武汉 理 工大学研 发 在 高 校,中 试 在 研 究院,成 果 转 化在企业由中山市科技局和武汉理工大学合作共建,高校提供专业学科优势支持,由企业进行成果转化中山 市 科 技 局 与武汉 理 工 大 学 共建,成果归属根据签订的协议执行成立广东先进水泥基材料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培育 “扬帆计划”新型矿物功能材料开发创新团 队,做 好 科 技 对 接 服务、技术转移和产业孵化工作落实《中共广东省委 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创新驱动发展的决定》等政策,对中山市与高校共建研究院提供运营费用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保障清华大学创 意 在 高 校,创 新 在 研 究院,创 业 在 地区深圳政府合作共建成立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以应用技术研发、科技成果转化、高新企业孵化和创新创业投资为定位,给予科技、人才、管理等孵化服务自收自支,自负盈亏,走 市 场 化 道路;允许研发团队占有 较 高 比 例 的股权高级实验室企业技术产业化提供研发支持;与企业合建研发中心;成立企业协作中心、专家顾问团、企业家俱乐部深圳市给予创始人编制支持,并将深清院作为企业化运作的事业单位,拨款扶助三年;支持高校成立科研成果孵化基金;支持产学研集群式研发;以市场薪酬水平吸引人才上海 交 通大学人才编制在高校,工 作 在 研究 院,服 务 在地区与临港集团合作成立智能制造研究院;运营主体是上海交大临港智能制造创新科技公司;重点开展技术攻关、核心部件研发、前沿技术展示和成果示范运用团队控股、平台入股、社会参股成立公司制的产业转化平台;推动以项目法人制形式进行产业化;依法合规把知识产权转移到项目公司;明确研究院智创平台股权推出路径教师取得成果等同于校内取得,减免其考核指标,职称认定有效。形成“教授领军任务 + 工程开发队伍 + 工程服务队伍”综合性工科应用队伍华中 科 技大学成果研发在高校,中 试 在 研究 院,生 产 在地区东莞工研院下设若干事业部,属 性 为 独 立 法 人 制 企业,控股结构为东莞华科制造有限公司 100% 控股三方 共 建 东 莞 华科制造有限公司,东 莞 市 投 入 1.2亿元,华科以其知识 产 权 等 占 股50%依托优势学科,引入国家级研究平台,共享科技创新资源,推进国家级研究成果工程化应用;派遣科技特派员,提供端对端科技服务;与企业和镇街共建创新平台、实习基地和创新中心省科技厅在项目申报上 优先支持;东莞市政府三年期内投入资金 1.2 亿元;松山湖高新区给予土地使用、配套服务等方面的支持;华科以技术、知识产权和人才等无形资产入股3 案例研究通过中山研究院与清华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国内校地共建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的对比分析,总结归纳其“飞地”模式的利益分配、实现路径以及政策导向特征,分析中山研究院现有成绩及不足,从导航、护航、续航等视角提炼并设计中山研究院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飞地”模式及策略。3.1 导航机制科学技术成果转移成为区域间资源流动共享、以先进促后发的必要环节 [20 ] 。技术成果转移转化要求激发多视域、多平台资源的流动性,...

篇九: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dash;—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1地产服务 ・ 投资管理 ・ 资产及商业管理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2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地策略发展研究报告深圳德思勤置业有限公司201 0年4月28日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3目 录Part 1

  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地背景1 .1 、 世界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ContentsPart 2

 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地策略调研分析1 .2 、 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1 .3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环境分析2.1

 、 土地市场总体状况2.2 、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地状况实例研究Part 3

  二、 三线城市土地价值运营研究1 .4 、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发展分析2.3 、 大中型开发企业取地策略调研分析3.1

 、 土地价值影响因素分析3.2 、 土地价值提升实例研究3.3 、 二三线城市土地价值提升方式——区域运营研究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4Part 1

 房地产开发企业取地背景1 .1 、 世界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 .2 、 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1 .3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环境分析1 .4 、 中国房地产开发企业自身发展分析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51.11.1、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从世界经济发展周期来看, 全球经济开始步入缓慢复苏的后危机时代, 传统各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方式面临打破, “绿色经济”将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图-1927-2007美国金融业、 制造业在国内利润总额中的比重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www. bea. gov)本次全球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 美国在网络经济泡沫破灭后没有形成新的增长点, 而是通过虚拟经济的膨胀和金融衍生产品追逐短期暴利, 以金融创新为核心的虚拟经济过度膨胀, 最终导致危机大爆发。表- 几次长周期的经济危机爆发时间及新的经济增长点金融危机爆发时间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发展时期1929年美国经济大萧条石油开采、 电力与电气等技术创新重化工为主的工业化发展高峰期1979年日本石油大危机开发节油25%-30%的新车型当时第一大汽车生产国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绿色经济”等/图- “世界”利润率长波(10年移动平均值)纵观上世纪以来的1 00年, 世界经济发展呈现明显的周期性特征。

 对于每次全球性危机, 要实现经济的完全自主复苏, 有一个基本前提, 就是必须有重大的革命性科技创新出现, 推动形成全球新的经济增长点。1.1.11.1.1、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全球宏观经济环境分析资料来源:美国经济分析局网站(www. bea. gov)

 ——Copyright © 201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6从中国经济现状来看, 经济运行已经在减速, 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将是培育和壮大战略性产业。站在今年经济结构转型的时间点展望未来, 国内经济很难再依靠出口或依赖房地产这两个引擎实现每年10%左右的增长。

 当前过高的GDP当季同比增速主要是去年的低基数和政策刺激导致的, 经济并没有出现传统的、 周期性过热。许多迹象均表明, 经济运行已经在减速(主要表现为GDP环比增速下降)

 , 未来出现过热的概率也不大。

 随着国外需求增速的降低, 以投资和出口驱动为主的经济增长方式将难以持续下去。1.1.21.1.2、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图-低基数是今年1 季度GDP增速过高的重要原因图- GDP环比增速已经开始有所下滑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1.11.1、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7目前, 国内外都在抓紧谋划战略性产业的发展, 国家发改委提出将新能源、 传感网与物联网、 微电子等新型材料、 生命科学、 海洋工程等5大领域约20个产业纳入新兴战略性产业规划。绿色经济绿色经济催生新兴产业——绿色商业:

 环境医院、 工业技改、 碳交易、 碳捕捉、 碳储存……能源的清洁生产和清洁消费物质的清洁生产和清洁消费清洁能源 新能源 核能、 风能、 太阳能清洁物质 清洁生产:

 节能、 减排、 清洁技术 清洁消费:

 新汽车、 新家电…… 传统能源改造 传输领域:

 智能电网 生产领域:

 节能、 减排、 清洁技术 建筑节能 绿色生活低碳经济和新能源等新兴战略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1.1.21.1.2、 、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1.11.1、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全球及中国宏观经济环境分析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81.2.11.2.1、 、中国房地产行业总体运行状况中国房地产行业总体运行状况1.21.2、 、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房地产开发投资6594亿元, 同比增长35.1%, 投资增速比09年全年提升19个百分点, 比去年同期提升35.1个百分点。新屋销售面积 1.5 亿平方米, 同比增长35.8%:

 增幅比 09 年全年降低 6.3 个百分点。

 住宅销售面积在整个商品房销售中的占比保持在 90%左右。开发资金来源 1.63 万亿, 同比增长61.4%:

 比 09 年全年增幅增长 11.4 个百分点。70 个大中城市1季度房价涨幅 11.7%:其中新建住宅房价同比涨幅 14.2%, 二手住宅房价同比涨幅 9.5%, 增幅均比二月 份略增。

 海口、 三亚、 广州、 深圳等珠三角城市二手住宅涨幅居前。唯一价格下降的城市为泉州, 同比下降 0.9%。6231 9393406368382土地购置面积1 1 .77.8-0.41 0.55.46.2商品房价涨幅 (70城市)35.8342.1-1 3.4425.6737.061 5.7同比(%)1 54937659762606442商品房销售面积60.81 2.58.4321 .071 6.891 0.64同比(%)3231 ,1 541 ,026946781668商品房新开工面积35.521 2.820.1 421 .531 8.031 7.08同比(%)2,4223,1 962,8342,3591 ,9411 ,644商品房在建面积1 2.045.51 4.299.848.661 4.9同比(%)1 1 1702666582530488商品房竣工面积35.1 11 6.1 223.4330.4322.991 9.77同比(%)6593,6233,1 202,5281 ,9381 ,576商品房投资额1Q201020092008200720062005百万平方米 / 十亿元表-全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相关数据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10年1季度房地产开发投资同比增长35.1%, 显示1季度开发商再库存力度进一步加大。

 新屋销售面积 1.5 亿平方米, 二三线城市销售比例进一步上升。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9从房贷新政的效果来看, 过量的信贷资金推高楼市的状况将会有所遏制, 楼市将逐步进入调整周期, 房地产产品的设计和开发需具备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从历次政策调控出台的时点看, 70个大中城市房价指数的100- 107是政策容忍区。

 在100到107时, 政府没有有效政策调控房价, 多采用类似号召增加廉租房建设等空头文件。

 当07年7月房价指数超过107后, 9月中央颁布24条, 央行上调二套房首付比例; 与此对应的是, 当08年11月房价指数低于100后, 政府开始减免税费、 降低房贷首付, 下调贷款利率和首付比例。

 09年12月房价指数再次超过107, 房贷政策不断从严, 直至10年3月房价指数继续攀升至112, 创下新高后招来史上最严厉二套房紧缩政策。1 .2.21 .2.2、 、中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状况中国房地产行业政策状况图-政策容忍房价指数100- 107图-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价同、 环比涨幅数据来源:

 德思勤数据库数据来源:

 德思勤数据库1.21.2、 、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10从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的发展趋势来看, 投资增速在2010年2、 3 季度会出现下降,可能持续到2011 年1 季度。

 地方政府需加大土地增值投入, 增加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从历史数据看, 房地产投资增速滞后于新开工面积一个季度左右。

 虽然 1季度的房地产投资增速达到35.1%的高位, 超出市场预期, 但由于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已经开始回落, 预示着房地产投资增速也已见顶。从历史数据看, 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滞后于销售面积增速约一季度。因此, 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为投资增速的先行指标, 领先约两个季度。由于近期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出台, 预计销售增速在未来半年将继续下滑, 对应的地产投资增速的下降可能会持续到2011 年1 季度。图-新开工面积增速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2004-2010)图-房地产销售面积增速与房地产新开工面积增速(2006-2011)1 .2.3 1 .2.3 、 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状况、 中国房地产行业投资状况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1.21.2、 、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111 .2.4 1 .2.4 、 中国房地产行业供需状况、 中国房地产行业供需状况201 0年1 -3月, 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 5361 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35.8%; 其中, 商品住宅销售面积增长34.2%。

 竣工面积1 1 1 1 7万平方米, 同比增长1 2.0%。

 供求比为0.72:

 1 , 供求差距在09年拉大后缩小。1 6 个重点大城市房地产年初累计成交量增幅为 5%, 低于全国增幅,显示三四线城市的销售推动力在 3 月 份进一步显现。

 销售额 7977 亿元, 同比增长 57.7%, 增幅比去年全年回落 1 7.8 个百分点, 意味着房价同比增长为 1 6.1 %,1 0%, 主要因为销售结构性变化,三四线城市销售比例进一步上升。环比下降图-:

 2010年1-3月全国商品房供求差距缩小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2010年3月全国供求比为0.72:

 1, 供求差距在09年拉大后缩小。

 16 个重点大城市房地产年初累计成交量增幅为 5%, 低于全国增幅, 部分二线城市以及三四线城市的销售推力在 3 月 份进一步显现。1.21.2、 、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中国房地产行业运行环境分析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122009年末,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7.2万亿元, 其中2009年净新增约3.7万亿元, 占51%。在2008年以来新一轮的融资中, 为了突破资金瓶颈和法律障碍, 各地开始建立了一系列的专业投融资公司或事业单位承担建设任务, 并利用这些单位法人承接银行资金或信托资金。

 截止到2008年底, 余额已经达到4万亿元左右。2009年的经济刺激政策计划加速了融资平台在全国范围的迅猛发展。

 发达地区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占61 %。

 据估计, 长三角、 珠三角和环渤海地区的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分别占30%、 1 1 %和20%, 合计61 %。1.3 1.3 、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环境分析、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环境分析图-2009年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分布比例资料来源:

 中金公司1 .3.11 .3.1 、 、20092009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状况年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发展状况县级以上, 75%县级, 25%长三角, 30%珠三角1 1 %环渤海, 20%中部, 1 4%西部, 1 7%东北8%按行政级别按地域

 ——Copyright © 201 0 Taskin worldwide. All Rights Reserved——page132008年以来, 我国地方政府的可用还款来源主要有3个部分:

 地方本级财政收入、 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以及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从地方政府的财政现状来看, 地方政府需通过有限的资金进行基建投资, 提高土地增值的条件, 引入民间资金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杠杆。房地产相关收入合计约占地方可用收入的25%。

 近日房地产市场新政调控直接影响到住宅市场的成交量以及开发企业的投资意愿, 降低地方政府的收入,地方政府的财政风险加大。表-2008年以来地方政府的主要还款来源还款来源具体构成地方本级财政收入包括地方税收和非税收入, 约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的44%, 其中, 房地产相关税收占地方本级收入比例约为20%, 相当于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的约9%。中央税收返还和转移支付约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的33%。

 中央转移支付的数目取决于中央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以及中央转移支付占中央财政收入的比重。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约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的20%, 其中,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占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比例约为79%, 相当于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的约1 6%。资料来源:

 银联信图-地方政府的可用收入比例图地方本级收入44%44%44%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20%20%20%中央税收和返还收入36%36%36%土地增值税1 %房产税2%房产税2%城镇土地使用税 1 %土地增值税1 %房地产营业税 6%建设安装业营业税 5%耕地占用税 1%契税 4%城镇土地使用税 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相当于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约1 6%用收入约1 6%房地产相关税收:相当于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约9% +房地产相关收入合计:

 相当于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约25%房地产相关收入合计:

 相当于占地方政府可用收入约25%其他21 %其他21 %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79%入79%地方本级收入地方本级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地方政府性基金收入中央税收和返还收入中央税收和返还收入房地产营业税 6%建设安装...

推荐访问:实施以地换路策略课题研究 课题研究 策略 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