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抗战胜利周年散文8篇

时间:2022-11-12 17:05:06 来源:网友投稿

抗战胜利周年散文8篇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纪念抗战优秀散文 纪念抗战优秀散文 纪念抗战优秀散文2016-12-23浏览:分享人:曹轮依手机版 华夏儿女的历史上,有一段血与泪的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抗战胜利周年散文8篇,供大家参考。

抗战胜利周年散文8篇

篇一: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念抗战优秀散文

  纪念抗战优秀散文

 纪念抗战优秀散文 2016-12-23 浏览:分享人:曹轮依手机版

  华夏儿女的历史上,有一段血与泪的岁月,也是一段抹之不去的屈辱历程。即使有再多的屈辱,流再多的血和泪,但是我们也坚强地面对。因为,那依旧是我们中华儿女历史上最为骄傲的篇章。今年是我国抗日胜利 66 周年的日子,也是日本军国主义投降六十五周年的日子,这一天中国人民终于摆脱了百年的屈辱史,从此中华民族再也不受外来侵略者的凌辱了,中华民族真正得以解放,中国人用血泪与不屈换来了民族独立的尊严。抗战胜利 66 周年,每一个中国人都欢欣鼓舞,但是作为一个理性的中国人我们还是要追求和平的环境和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对于中日关系我们应该有更加理性的认识。一方面,作为中国人我们要牢记屈辱历史,毕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一定要奋发图强,不断发展自己,不要让那段屈辱的苦难的历史重演。虽然我们这辈人没有经历抗日战争那段日子,但是我们对那段历史并没有遗忘,这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段耻辱,也是中国人民承受深重灾难的历史。1931 年 9 月 18 日,日方挑起了"九一八事变",这也是中国人民抗战的开始;1937 年 7 月 7 日驻华日军悍然发动"七七事变",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抗日战争爆发,就此长达八年的抗战正式打响;还有震惊世界的南京大屠杀:侵华

 日军于 1937 年 12 月 13 日攻陷中国的南京之后,在南京城区及郊区对中国平民和战俘进行的长达 6 个星期的大规模屠杀、抢掠、强奸等战争罪行 八年抗战期间,日本侵略者给中国军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他们也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伤害,这段历史每一个中国人都不会忘记,因为"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而时至今日,日本还有一些右翼分子妄图隐瞒和篡改那段历史,不想承担日本军国主义该承担的责任。这是非常不负责人的做法,因为这不仅会让大家对日本政府的信誉度产生很大的怀疑,而且也会直接影响中日两国的长期战略合作关系,这是双方都不愿看到的。目前,中日两国在经济、文化和体育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合作,所以谁不顾这些肆意破坏这种良性合作都是相当愚蠢的事情,在这里再次呼吁日本的右翼分子不要在鼠目寸光了,像小泉纯一郎那样的首相除了遭受唾骂还是遭受唾骂。中国人民真是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中华民族最危难的时候,我们伟大的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用自已的智慧,打倒了日本帝国主义。在这场如火如荼的抗日救国运动中,大家团结一致,听从党的命令,不怕牺牲。为了人民的利益,哪怕牺牲个人的生命也无所谓:扑向枪眼的黄继光,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宁死不屈的刘胡兰,以一敌百的狼牙山五壮士,少年参军的张嘎 无论是共产党员,还是国民党中的爱国将领,每一个名字背后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英雄故事;每一个故事,都是

 一曲荡气回肠的歌。今天一个个抗日英雄的光辉形象,仿佛又屹立在我的眼前。

 孟子曾说过:"充实之谓美。"远大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执着的追求,无私的奉献,构成了英雄们充实的精神世界。让唱着流行歌曲,看着卡通漫画,玩着电脑游戏长大的我们,有机会了解了历史,亲近了英雄,思考了责任,使生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

 今天,沐浴着金色的阳光,迎面吹来和煦的微风,我们的国家一步一步走向富强,战争时代已不复返,可是,我们不应忘记战争年代那不能忘却的光辉历史,在抗战胜利 60周年的今天,我们要牢牢记住是烈士们的鲜血染红了国旗,保卫了祖国,我们要好好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献出自已的一切。

篇二: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目录

 夏衍简介

 夏衍代表作

 夏衍与《救亡日报》

  夏衍《野草》

  夏衍逝世

 [编辑本段]

 夏衍简介

  夏衍(1 900-1 995 年)

 , 中国著名文学、 电影、 戏剧作家, 文艺评论家,翻译家, 社会活动家。

 原名沈乃熙, 字端先。

 祖籍河南开封, 1 900 年 1 0 月

 30日 生于浙江省杭县(今浙江杭州) 。

 1 91 5 年入浙江甲种工业学校。

 1 91 9 年在家乡 参加“五四” 运动, 与同学一道发起并创办了当 时浙江第一个进步刊物《双十》 (第 2 期改为《浙江新潮》 ) 。

 1 920 年, 他赴日 本留学, 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

 1 924 年, 他经孙中山先生介绍加入中国国民党, 担任国民党驻日 总支部常委兼组织部部长。

 1 927 年大革命失败后, 他加入中 国共产党, 从事工人运动及翻译工作, 译有高尔基的《母亲》 等外国名著。

 1 929 年, 与郑伯奇等

  组织上海艺术社, 首先提出“普罗列塔利亚戏剧” 的口 号, 开展无产阶级戏剧活动。

 1 930 年加入“左联” , 当 选为“左联” 执委。

 1 933 年后, 任中共上海文委成员、 电影组组长, 为中 国进步电影的开拓者、 领导者。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 、 《春蚕》 , 话剧《秋瑾传》 、 《上海屋檐下》 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 对 30 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 在上海、 广州、 桂林、 香港主办《救亡日 报》 《华商报》 , 后辗转到重庆, 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 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 曾 任《新华日 报》 代总编。

 撰写大量杂文、 政论文章, 同时继续从事话剧、 电影创作。

 改编创作《祝福》 、 《林家铺子》等电影剧本, 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 等理论专著。

 著述甚丰,有《夏衍剧作选》 、 《夏衍选集》 、 《夏衍剧作集》 、 《夏衍电影剧本集》 、《夏衍杂文随笔集》 、 《夏衍论创作》 等。

 新中国成立后, 他在上海领导文化事业, 创办电影文学研究所。

 1 954 年被任命为文化部副部长, 主管电影及外事工作, 为培养电影事业的新生力 量作出了贡献。

 “文化大革命” 中他受到林彪、 “四人帮” 的残酷迫害。

 1 977年后, 他先后担任对外友协副会长、 中国文联副主席、 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等职。

 1 982 年, 他当 选为中顾委委员、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

 1 994 年 1 0 月 ,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 荣誉称号。

  [编辑本段]

 夏衍代表作

  创作有电影剧本《狂流》 、 《春蚕》 , 话剧《秋瑾传》 、 《上海屋檐下》及报告文学《包身工》 , 对 30 年代进步文艺产生巨大影响。

 抗战爆发后, 在上海、 广州、 桂林、 香港主办《救亡日 报》 《华商报》 , 后辗转到重庆, 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 主持大后方的文化运动, 曾任《新华日 报》 代总编。

 撰

  写大量杂文、 政论文章, 同时继续从事话剧、 电影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文化部副部长、 中国文联副主席、 中国电影家协会主席等职。

 改编创作《烈火中永生》 、 《祝福》 、 《林家铺子》 等电影剧本, 著有《写电影剧本的几个理论问题》 等理论专著。

 所著话剧剧本有《心防》 、 《法西斯细菌》 、 《复活》 、 《戏剧春秋》 、 《方草天涯》 等。

 著述甚丰, 有《夏衍剧作选》 、 《夏衍选集》 、 《夏衍剧作集》 、 《夏衍电影剧本集》 、 《夏衍杂文随笔集》 、《夏衍论创作》 等。

 1 994 年 1 0 月 , 国务院授予“有杰出贡献的电影艺术家”荣誉称号。

 夏衍于 1 995 年 2 月 6 日 在北京逝世, 享年 95 岁.

  [编辑本段]

 夏衍与《救亡日 报》

 1 941 年春节前夕 , 在桂林苦心经营了两年一个月 又十五天、 为宣传发动抗日 救国作出卓越贡献的《救亡日 报》 , 被国民党当 局查封。

  《救亡日 报》 ——这家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报纸, 从 1 937 年 8 月 4 日在上海创刊开始, 便坚定不移地执行中共提出的抗日 民族统一战线方针, 为促进全民族抗日 救亡起到了很大的宣传鼓动作用。

 当 时, 郭沫若兼任《救亡日 报》 社社长兼发行人, 夏衍则出任总编辑。

 1 937 年 1 1 月 22 日 , 上海沦陷,《救亡日 报》 被迫撤离, 于 1 938 年转至广州复刊。

 当 年 1 0 月 底广州又陷入日 军的三面围攻之中, 于是《救亡日 报》 再度“流浪” 。

  通信联系已经中断, 夏衍只好主张去桂林找李克农。

 1 1 月 8 日 晚, 夏衍坐上了开往长沙的火车, 第二天, 他好不容易才通过一个个间接的朋友关系找到了郭沫若和周恩来。

 当 时事情太不凑巧, 正逢不堪回首的“长沙大火” ,周恩来正在忙着安排“紧急疏散” , 根本就腾不出时间 来跟夏衍详谈《救亡日 报》 的事情, 但周恩来却对他说:

 “你来得正好, 马上回桂林和克农商量,

  自 筹经费, 尽快恢复《救亡日 报》 ……” 夏衍来到桂林与李克农商量后, 在1 2 月 3 日 离开桂林赴香港筹款。

 第二天, 郭沫若就来到了桂林。

 三天后, 周恩来也专程从长沙来桂, 向郭沫若指示《救亡日 报》 的办报方针。

 这时, 夏衍筹款工作十分顺利。

 驻港的廖承志接到周恩来的电报后, 即从海外华侨捐赠的抗日 经费中, 专拨给《救亡日 报》 1 500 港币。

  1 939 年 1 月 1 0 日 , 《救亡日 报》 在桂林复刊。

 夏衍主持《救亡日 报》 作风严谨, 一丝不苟。

 作为总编辑的夏衍, 一直主笔撰写社论和时评, 理直气壮地宣传坚持抗战, 反对投降, 坚持团结, 反对分裂, 揭露汪精卫叛国投敌和国民党消极抗日 、 积极反共的行为。

 《救亡日 报》 在抗日 宣传中的影响不仅引 起了广大民众的注意, 也引 起了反动派的嫉恨。

 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 ,直接导致了《救亡日 报》 在桂林的劫难。

 1 941 年 1 月 1 7 日 , 蒋介石来了个先发制人, 他以国民党军事委员会名议发布“命令” , 宣布新四军“叛变” ,取消新四军番号, 还命令全国报纸都必须刊登颠倒是非的“中央社” 电讯稿和“军委命令” , 以掩盖事实真相。

 夏衍坚持拒绝刊登这则诬蔑“新四军叛变” 的消息电稿。

 为了不伤情面, 他将它安放于头版头条, 然后与往日 一样,不动声色地连同其他稿件一起拿到新闻检查所“送审” , “送审” 完毕后,便把头条的“中央社” 电稿撤掉。

  这一天, 除《救亡日 报》 之外, 桂林各报都刊登了“中央社” 对“皖南事变” 歪曲事实的报道和“军委命令” , 全城上下一片哗然。

 更令人惊奇的是《救亡日 报》 头版开了个大“ 天窗” !

 除报社编辑和印刷工人带出几十份报纸之外, 其余全被国民党中统和新闻检查所扣压。

 至此, 《救亡日 报》 社报馆受到严密监视, 情况愈来愈紧张, 形势愈来愈严峻。

 夏衍及时清理并烧毁了一些重要文件, 并于 23 日 晚在灯下草拟了一篇《为被迫停刊告国人书》 。

  1 941 年 3 月 1 日 , 驻桂林的国民党新闻检查所秉承蒋介石重庆当 局的密令, 查封了《救亡日 报》 。

 这张在抗日 救亡中积极宣传发动群众, 多次组织支前义卖, 广泛传播革命真理的报纸, 从此结束了它在桂林的战斗生涯!

 仅仅两年又四十五天的生涯!

 夏衍当 时的心情十分沮丧、 惋惜而沉痛, 为了保存力 量, 他不得不遵照党组织的安排飞往香港, 继续新的革命活动。

 (旧书信息报)

  夏衍, 一生为谦谦君子, 对人谦恭, 在临逝世前, 其秘书说:

 “我去叫医生” , 夏衍立即叫他回来说:

 “不是叫是请!

 ” 这是他说的最后一句话。

  [编辑本段]

 夏衍《野草》

  《野草》 是夏衍早期的一篇很有名的散文。

 夏衍是现代剧作家、 革命戏剧和电影运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在《野草》 中, 作者通过对种子、 野草和生命力 的歌颂和肯定, 表达了他对黑暗现实重压的蔑视, 对民众力 量的信赖。本文揭示了一个真理:

 民众(野草) 的力 量是不可战胜的。

  夏衍这篇杂文, 写于抗战中期, 中心意思是鼓舞人民坚定抗战胜利信心,

 用的是象征手法。

 用野草象征顽强的生命力 , 不只夏衍始, 白居易有“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 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的诗句, 鲁迅有《野草· 题辞》 的名篇。

 夏 衍的新贡献, 是在于将野草这一象征形象, 表现得更加完整,赋予它的象征意 义更加广泛, 刻画出了新的艺术意境。

 首先, 作者用强烈的对比, 表现了野草不为人所注意, 而实际上是巨大无 比的力 量。

 一方面是任何机械力 都不能将其完整地分开的致密而坚固的头盖 骨, 一方面是普普通通的种子; 一方面是横压其上、 密布其旁的巨石, 一方面 是看似柔弱的小草:

  彼此争斗的结果却是种子和野草的胜利, 骨骼被切分, 巨 石被掀翻。

 对于骨骼与巨石这些庞然大物, 野草是一种“可怕的力 量” 。

 这是 作者要告诉我们的第一点。

 其次, 作者分析了野草的力 量之所以如此之大, 是 在于它的“韧性” 。

 它是一种不断生长着、 扩大着的生命力 , 它不求速胜, 而 能“长期抗战” , 不达目 的, 决不终止, 这样, 它就使一切强大之敌显得脆弱 而渺小了。再次, 作者又分析了野草所具有的乐观主义= 精神。

 生长的条件无 论怎样恶劣, 它也不会悲观和叹气; 它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斗争性, 它为经受磨 练而更加意气风发; 它对自 己的前途充满自 信。

 野草的力 量是一种强大的、 韧 性的、乐观的、 有前途的力 量。

 这人格化了的野草, 绝妙地、 完整地、 贴切地 象征了正在坚持“长期抗战” 的我们的伟大中华民族, 和神圣的民族战争的光 明前途。

 在借用野草歌颂民族精神的同时, 杂文又借那种见不得风雨、 需要特 殊抚植、 苟安于玻璃棚中的“盆花” , 对国民党政府在抗战中所表现出来的依 赖性、 软弱性、 妥协性, 也作了形象的揭露和尖锐的讽刺。

 为与朴素的野草形象相吻合, 杂文取朴素的文风, 不事雕刻, 力 避华美。

 开头貌似闲谈, 意在反衬, 自 然地引 起下文, 最后以“哄笑” 盆花嘎然结束,

 起的自 然, 收的利落。

  这篇散文最突出的特点, 是寓意深刻, 哲理性强。

 作者描写的是自 然界的生物现象, 但影射和隐喻的却是社会生活现象。

 作者与当 时许多革命文艺家一样, 他作的不是风花雪月 式的“闲文” , 而是革命文学。

 他如此强调野草的力 量, 把那些被人们踩在脚下的野草之力 说成“世界无比” , 其用意就在于唤起民众, 使其意识到自 己的力 量, 进而行动起来, 达到自 己的目 的。

  文中的哲理性, 是通过作者对自 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详细观察, 通过对新奇、 具体而又相当 典型的自 然现象的描绘展示出来的。

 比如, 种子的生长之力 能够分开机械力 难以分开的头盖骨这个例子, 就是一般人不易具备的知

  识, 因而显得新颖奇特, 也很典型。

 同时, 为了避免以偏概全, 作者紧接着又列举了一系列尽人皆知的普通事例来进一步说明之。

 而用普通事例来说明问题又容易失于平庸和索然寡味, 于是作者便对这些普通事例进行了深入的开掘, 提炼出微言大义的哲理来。

  “为着向往阳光, 为着达成它的生之意志, 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 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 它必定要曲 曲折折地, 但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它的根往土壤钻, 它的芽望地面挺, 这是一种不可抗的力 , 阻止它的石块,结果也被它掀翻……” 作者从一粒种子的生长过程中发现了不可抗拒的力 量,这就提炼升华出一种哲理性很强的思想。

  这篇散文的立意, 是通过层层点染, 逐步深化的, 到了最后, 画龙点睛,妙语惊人。

  作者目 的在于启迪人们的思考, 因而没有在抒情方面下功夫, 主要是借助于形象展示一种哲理。

 采取的是夹叙夹议的手法。

 开始, 提出问题:

 “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 最大?” 接着破题而入, 用特殊和一般的例子, 来回答这个问题, 说明世上小草和种子的力 量最大。

 最后, 指出小草所以有力 量就在于它具有两个突出特点:

  一是它以生命作为力 量的源泉, 它坚忍不拔, 能屈 能伸, “长期抗战” ,不达目 的决不罢休;

  二是把一切困难、 挫折都视为对自 己的锻炼, 决不悲观叹气。

 如果我们通过“长期抗战” 等字样, 把野草的生命之力 与当 时政治背景联系起来进行思考, 就不难看出, 作者何以要呼唤野草和生命之力 了 。

  由于散文的立意是逐步点染加深的, 读起来很有层次, 既不平直浅露,和盘托出, 使作者的主旨成为枯燥无味的空洞说教, 又没有把作者的思想倾向完全隐藏起来, 读起来朦胧隐晦, 艰深难测, 不可捕捉。

  野草原文: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人问:

 世界上什么东西的气力 最大? 回答纷纭的很, 有的说“象” ,有的说

 “狮” , 有人开玩笑似的说:

 是“金刚” , 金刚有多少气力 , 当 然大家全不知道。

  结果, 这一切答案完全不对, 世界上气力 最大的, 是植物的种子。

 一粒种子所

 可以显现出来的力 , 简直是超越—切。

 这儿又是一个故事。

  人的头盖骨, 结合得非常致密与坚固, 生理学家和解剖学者用尽了一切的方法,

  要把它完整地分出来, 都没有这种力 气, 后来忽然有人发明了一个方法,就是把一

 些植物的种子放在要剖析的头盖骨里, 给它以温度与湿度, 使它发芽,一发芽, 这

 些种子便以可怕的力 量, 将一切机械力 所不能分开的骨骼, 完整地分开了, 植物种

 子力 量之大, 如此如此。

  这, 也许特殊了一点、 常人不容易理解, 那么, 你看见笋的成长吗? 你看见过

 被压在瓦砾和石块下面的一颗小草的生成吗? 它为 着向往阳光, 为着达成它的生之

  意志, 不管上面的石块如何重, 石块与石块之间如何狭, 它必定要曲曲折折地, 但

 是顽强不屈地透到地面上来, 它的根往土壤钻, 它的芽往地面挺, 这是—种不可抗

 的力 , 阻止它的石块, 结果也被它掀翻, 一粒种子的力 量的大, 如此...

篇三: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摘要中文摘要本文论述的是中国抗战文学的一段,即“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出现的人在“ 战斗里成长一的问题。不可否认,“ 十七年"抗战文学既存在着许多中国抗战文学的基本特点,也隐含着自身的独特性;既受到了二战前苏联战争文学的影响,也可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找到“ 十七年"抗战文学的特殊之处——那就是对“ 战争中人的成长"问题的关注! 本文主要从四个方面对其展开研究,即“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现象出现的原因,“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模式,比较视野里的“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人的成长问题以及对“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的人的成长问题的评价。通过对“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出现的人在“ 战斗里成长"问题的深入探究,进而引起我们当代人对抗战文学的关注。关键词:十七年;抗战文学;成长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AbstractThi s arti cl e expoundthe factone ofl i terature,w arof resi stance of Chi na, ” 17year” personquesti on i n” grow upfi ght, "thatW arofresi stanceappeari nthel i terature.Undeni abl e, "17year” W arofresi stancel i teraturehaveal otofbasi ccharacteri sti c ofl i terature,W arof resi stance ofChi na, i m pl yi ngone。S ow nuni quenesstoo;H ave been i nfl uencedbyW ar l i terature i n the form er Sovi et U ni on of W orl d W arII,Can fi nd thespeci alanti —fasci st l i terature i n the w orl dtoo------That i s a concern aboutquesti on of’ grow thofw ar m i ddl em an” ! Thi s text l aunch research, ” 17year” W arof resi stance l i teraturegrow threason that phenom enon appearof m i ddl em an from fourrespectto i tm ai nl y, grow thm ode of l i terature m i ddl em an of the W ar of resi stance i n” 17year” ,com pareW ar ofcharacterofl i terature of W arof resi stancei n” 17year” i nresi stance l i teraturegrow thi ssue of m i ddl em an and to” 17year” W arof resi stancegrow thapprai salof i ssue ofpersonof l i terature” 17year” i nvi sualfi el d.Throughto” 1 7year” i n” grow up fi ght” to study thoroughl y questi on personthat W ar of resi stanceappeari n thel i terature,andthen drawthe attem i on of ourcontem porary peopl eto l i terature of w ar ofresi stance.Keyw ords:17year;W arof resi stancel i terature;grow th- U .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据我所知,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获得墨蕉堑太堂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学位论文作者签名:童≮峪签字日期:少形夕年厂月习日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人完全了解墨蕉婆太堂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墨蕉婆太堂可以将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本学位论文。学位论文作者签名:徭毫轸签字F1期:沙/汐年丁月弦日学位论文作者毕业后去向:工作单位:通讯地址:新鹕:多他签字日期:劫/汐年r月谚日电话:邮编:

 绪论绪论对中国“ 抗战文学’ ’ 相关问题的研究,近些年来已经成为了学术界日益关注的话题。学者们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大体上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梳理。第一,对中国的“ 抗战文学’ ’ 从宏观上进行考察。苏光文在发表于《西南师范学院学报》1984年第3期的《抗战文学简论》一文中,把中国的抗战文学分为三个阶段,即1937年7月一1938年12月的“ 抗战文学"勃兴阶段;1939年1月一1943年12月“ 抗战文学’ ’ 的扩展阶段( 上) ;1944年1月一1945年10月“ 抗战文学"的扩展阶段( 下) 。这是较早的对抗战胜利前描写抗日战争的文学所做的分期研究。曾镇南在发表于《求是》学刊1995年第18期的《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与现实启示》一文中提到:中国的抗战文学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指出“ 战斗性” 是抗战文学的本质特征。苏光文在发表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5年第3期的《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一文中写到:从抗战胜利50年后的“ 今天"来看待那段历史,并且指出“ 中国抗战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和‘ 五· 四’ 文学革命以来中国现代文学‘ 承上’ 的关系,与当代文学‘ 启下’ 的关系,以及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共时性的关系。"①高文波在发表于《佳木斯师专学报》1997年第3期的《抗战文学简论——纪念抗日战争爆发六十周年》这篇文章中较为全面地论述了抗战文学中的小说、诗歌、报告文学、杂文、散文以及历史剧的创作情况。周晓风在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的《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一文中提到了“ 战争给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由此产生了大量可歌可泣的文学作品。” @ 与此同时,“ 战争也给文学造成了复杂的影响,包括战争文化心理对当代文学的深远影响。"@ 这一论题的提出使我们对抗战①苏光文.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J 】.两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年.第3期.第29页.②周晓风.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第9页.③剧晓风.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J 】.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第9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文学的成因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陈爱中在发表于《文艺评论》2005年第5期的《钩沉与展望》一文中提到:中国的抗战文学缺少与世界反法西斯文学相媲美的具有史诗意义的小说,并且介绍了首都师范大学张志中教授提出的从“ 抗同战争题材文学"到“ 抗日斗争题材小说"的对抗战文学内涵的重新界定,同时指出了抗战文学应更加深入地“ 对女性题材进行整体观照"。顾骧、石一宁在发表于《南方论坛》2005年第5期的《关于抗战文学创作问题》一文指出,中国的抗战文学的创作并不十分理想,缺少史诗性作品的问世,同时还指出了“ 人性"、“ 人道主义"是抗战文学的主题。宋嘉扬在发表于《重庆社会科学》2005年第7期的《战争与中国抗战文学——“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 ’ 综述》一文中从“ 战争与20世纪中国文学"、“ 重庆文学在抗战文学中的地位"、“ 开拓研究中国抗战文学的新视野"三个方面对中国抗战文学的整体创作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对抗战文学的研究应该追求的新高度。王文英在发表于《社会科学》2005年8月的《抗战文学的精神品格》一文中指出:从全局的角度来看待中国的抗战文学,并把它放置到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从而体现了崇高的精神品格。郝明工、潘成菊在发表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的《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述要》一文中指出:“ 在重新认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的伟大意义的同时,高度评价了抗战时期的中国文学与重庆文学的重要作用,尤其是就今后如何展开抗战文学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开拓性的学术思路。” ①李东朗在发表于《民国档案》2008年第l 期的《近l O 年来中国抗R战争的地位和作用研究评述》一文中提到了两个方面:~方面是要对中国抗闩战争的分析,另一方面指出了这场战争对中国文学产生了一些极为有力的创作空间。第二,在探究中国抗战文学与苏联战争文学相互影响的同时,也看到了处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体系中的中国抗战文学的特殊地位。华东师范大学沈喜阳的硕士学位论文就是以《俄苏“ 红色经典” 在当代中国的接受》为题,从俄苏文学与①郝明t、潘成菊.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暨抗战文学学术研讨会述要明.重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第5页.- 2.

 绪论当代文学的“ 接受’ ’ 作为切入点,指出中国与苏联在搿当代社会历史发展进程中具有某种相似性"①,“ 在文学观念、文学思潮以及审美标准等方面出现的对应性"圆,使得中国与苏联的文学在心灵上十分亲近,在时势上获得了认同。而郑州大学苏丽静的硕士学位论文以《中苏反法西斯战争小说比较》为题,运用“ 影响研究"和“ 接受研究” 的方法,“ 比较分析了中苏反法西斯战争小说五十多年来的嬗变的异同以及产生的原因"@ ,目的是在“ 摆脱就各自国内反法西斯战争小说进行探讨的自我封闭"固,指出中苏文学反法西斯战争小说经历了“ 契合’ ’ 、“ 背离’ ’ 和“ 遇合"的三个阶段。林精华在发表于《求索》1996年第l 期的《从高昂的英雄主义到深广的人道主义——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探幽》一文中十分深刻地指出:前苏联反法西斯战争文学经历了由对“ 英雄主义’ ’ 赞扬到对“ 人道主义’ ’ 的探索这样一个对战争、对人性认识深化的过程。对处在世界反法西斯抗战文学体系中的中国抗战文学的研究也是近几年来学术界研究开始关注的话题。西南师范大学孟智慧的硕士学位论文便以《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抗日战争小说》为题,深入剖析了“ 中国的抗战文学在国家与民族的精神话语下,梳理了与人道主义战争小说相逆的价值追求一@ ,忽略了“ 人道主义’ ’ 在中国抗战文学中的反映。殷自在发表于《新文化史料》1995年第4期的《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一文当中对抗战文学创作进行了梳理,把抗战文学分为“ 解放区文学"、“ 国统区文学"和“ 50年代至今’ ’ 三个阶段,以“ 爱国主义"作为贯穿三个阶段的核心,来诠释处在世界反法西斯斗争中的中国抗战文学有着哪些独到之处。徐文欣在发表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1995年第3期的《世界反法西斯叙事文学的几种创作模式和中国抗战文学的特点》一文中指出,世界反法西斯文学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模式,即“ 苏联模式"、“ 欧美模式"和“ 德日模式",而中国的抗战文学的创作与苏联模式比较接近。上述研究虽然指出了中国抗战文学的几个分期、创作模式以及在世界反法西①沈喜阳.俄苏“ 红色经典” 在当代中国的接受fD】.华东师范人学硕:上学位论文,2007年.第l 页.②沈喜阳.俄苏“ 红色经典” 在当代中国的接受[DI.华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第l 页.③苏丽静.中苏反法西斯战争小说比较ID! .郑州大学的硕十学位论文,2005年.第2页.④苏丽静.中苏反法西斯战争小说比较【D】.郑州人学的硕十学位论文,2005年.第2页.⑤孟智慧.世界文学格局中的中国抗Lj 战争小说[ DI.西南师范大学的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第8页.

 黑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斯文学中的所处的重要的地位,但是对于在抗战文学中出现的“ 战争中人的成长"问题则未曾触及。从上个世纪三十年代起,随着中华大地上的硝烟四起,以抗战为题材的文学作品便层出不穷。本文所要论述的是中国抗战文学的一段,即“ 十七年"抗战文学中出现的“ 战斗里人的成长"问题。战争是人类永远不容忽视的话题,战争的发展史便是人类的行进史。中国“ 十七年"抗战文学所展现的是身处硝烟中的人们痛苦的成长经历,是满目疮痍的国家经受着枪林弹雨的袭击。“ 十七年” 抗战文学是指1949年一1966年十七年间出现的以抗同战争为创作题材的文学作品。主要包括以下作品:知侠的《铁道游击队》,孙犁的《风云初记》,冯志的《敌后武工队》,李英儒的《野火春风斗古城》、《战斗在滹沱河上》,冯德英的《苦菜花》、《山菊花》,马烽、西戎的《吕梁英雄传》,高云览的《小城春秋》,李晓明、韩安庆的《平原枪声》,雪克的《战斗的青春》,徐光耀的《平原烈火》,袁静、孔厥的《新儿女英雄传》,柳杞的《长城烟尘》,刘流的《烈火金刚》,哈华的《“ 夜莺"部队》,林斤澜的《台湾姑娘》,管桦的《小英雄雨来》,徐光耀的《小兵张嘎》,杨沫的《苇塘纪事》等。从这些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晰地觉察到,经受战火磨砺的人们,看到亲人的离别、看到故土的丧失、看到国家面临着生死存亡,在他们的意识中迫切地想摆脱这场浩劫,寻找通往和平安宁的生活道路。于是不断地进取,不断地适应着恶劣的环境,面对着时刻来袭的死亡而争取着分分秒秒的生存空间,这一切都在要求着战火中的人们J 下视战争,适应新的环境。在小说文本与历史记忆之间,在濒临绝望与厮杀反抗之间,小说文本所记录的不仅仅是家园的破败、战争的残酷和人性的复杂,还有那传承着几千年光辉的民族情感,那闪耀着古老智慧之光的传统文化,以及对民族文化独特的观照视角。不可否认,“ 十七年"抗战文学既存在着许多中国抗战文学的基本特点,也隐含着自身的独特个性;既受到了苏联文学的影响,也可以在世界反法西斯文学中找到它的特殊之处——对“ 战斗里人的成长"问题的关注! 通过对“ 十七年’ ’ 抗战文学创作内容的大体梳理,我们可以发现“ 战斗里人的成长” 是“ 十七年"抗战文学的突出特征。从“ 战火中人的成长是战争环境中存在的普遍现象",到“ 二战前苏联战争文学对中国‘ 十七年’ 抗战文学的影响",再到“ 红色意识形态对文

 绪论学规约的结果",我们可以从一个更加全面、公正的角度...

篇四: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抗战精神主题演讲稿精选 3 篇 弘扬抗战精神演讲稿 今年 9 月 3 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70 周年纪念日,这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中国抗日战争是从 1937 年 7 月 7 日卢沟桥事变爆发开始的,但日本侵占中国的图谋由来已久,直到现在日本极右派亡我之心不死,拒不认罪服罪,反而美化那场罪恶的侵略是为了“建立东亚共荣圈”,是“帮助中国” ,真是无 耻 耻之极。1895 年日本 发 发动了以掠夺中国物资为 目 目标的甲午战争,190 4 4 年日本为了夺得俄国在 中 中国的权益,在中国土地 上 上又爆发了日俄战争。为 了 了永久的占领东北,从1 9 929 年起,日本陆军参 谋 谋本部和关东军在中国东 北 北三省先后组织了四次秘 密 密侦察,制定了侵略中国 东 东北的作战方案 。19 3 31 年 9 月初,日本几个 关 关东军头子,在辽阳火车 站 站前的一座二层小楼里, 精 精心策划了,由铁道“守 备 备队” 炸毁沈阳柳条湖 附 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并 嫁 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 藉 藉口,日军向沈阳北大营 的 的中国军队发动进攻。不 久 久,在沈阳发动了震惊世 界 界的“九。一八” 事变 , ,仅几个月,东北三省 1 2 28 万平方公里的土地, 相 相当于日本国土的 3?5 倍 倍,全部落入日军之手, 三 三千万同胞陷入日寇铁蹄 下 下,成为亡国奴达 14 年 之 之久,这是中华民族的奇 耻 耻大辱。

 我们纪念抗日 战 战争胜利 70 周年,不仅 是 是分享胜利的喜

 悦,而是 要 要牢记历史,不忘过去, 不 不忘亡国之耻,我们绝不 能能忘记当年国土沦陷的惨 痛 痛的历史,绝不能忘记国 家 家落后分裂和对侵略者妥 协 协退让的沉痛教训,更加 珍 珍爱和平,更好地推进全 面 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 华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事 业业。

 纪念抗日战争胜利 7 70 周年,要学习抗日老 战 战士的爱国之情,报国之 志 志和救国之忱。落后的中 国 国为什么能打败强大的日 本 本?我们不是靠的武器装 备 备,而是靠的在抗日救国 的 的斗争中形成的中华民族 高 高昂的民族精神。党的十 八 八大报告 把抗战精神概 括 括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 的 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 勤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精 神 神。这种精神是鼓舞中华 民 民族前进的号角,日本军 国 国主义越残暴,越实行杀 光 光、烧光、抢光的灭绝种 族 族的政策,越是激发中华 民 民族的抗战精神,抗战精 神 神成了激发民族活力的灵 魂 魂,成为滋养民族品格的 粮 粮食。我们纪念抗日战争 胜 胜利 70 周年,就是要不 忘 忘国难、国耻,继承中国 人 人民英勇抗战的民族精神 , ,激发爱国之情,树立爱 国 国之志,努力学习报国之 能 能,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 斗 斗。

 我是一个经历过抗 日 日烽火的人,亲身感受了 日 日寇的残暴,参加了抗日 斗 斗争,担任儿童团团长, 我 我写了《卢大姐领我去抗 日 日》的回忆录,我是个老 战 战士,抗美援朝战争中参 军 军,我又是个老教师,去 年 年我又在加拿大住了三个 多 多月,接触和了解了许多 中 中国的移民和留学生,在 那 那里过了异国的中秋

 节, 我 我写了《月是故乡圆》的 散 散文,发表在《中国老年 报 报》上,抒发了我心中对 祖 祖国的热爱之情。生活经 历 历使我懂得了人为什么要 爱 爱国的理由和感受,今天 , ,我就向同学们作以回报 。

 。

 弘扬抗战精神演讲稿

  我的演讲题目是:捍卫 民 民族自尊,抗战精神永存 !

 !

 亲爱的同学们,当你 们 们徜徉在美丽的湖光山色 , ,流连往返时,当你们沉 醉 醉在浩瀚的书山学海,刻 苦 苦攻读时,当你们享用着 丰 丰盛的美味佳肴,尽享天 伦 伦时,蓦然回首,是否记 得 得,70 年前的九月,中 国 国的舞台上上演着怎样的 一 一幕壮烈的历史史诗:日 本 本侵略者的铁蹄,践踏了 祖 祖国的河山,如秋风扫落 叶叶般留下满目苍凉,流离 失 失所的人们在沦陷的国土 上 上苦苦挣扎,一片片沃土 染 染成了腥红的血色。曾记 否 否,在中国的土地上矗立 着 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的 的牌子,曾记否,南京大 屠 屠杀中悲怆的呼喊让人痛 断 断肝肠,难忘那战火纷飞 中 中一双双渴求和平的目光 , ,.难忘那一批批志士仁 人 人,赴汤蹈火,血洒疆场 。

 。我们不能忘记,在东北 雪 雪原,杨靖宇将军最终弹 尽 尽粮绝,竟被日军剖出枯 草 草果腹;我们不能忘记, 抗 抗联八女奋战到底,向侵 略 略者投以轻蔑的一瞥,而 后 后毅然携手投江。。风风 雨 雨雨六十九载,。民族衰 微 微任人欺凌的耻辱,让我 们 们永难忘怀,为民族复兴 不 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更 让 让我们慷慨激昂

 “为有 牺 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 新 新天”我们透过历史的硝 烟烟,重温民族胜利的喜悦 , ,体察不朽的抗战精神。

 这 这精神是什么?,是中华 儿 儿女不畏强暴、不甘屈辱 的 的自强精神,是中华儿女 万 万众一心、和衷共济的团 结 结精神,是中华儿女舍生 忘 忘死、前仆后继的牺牲精 神 神,是中华儿女百折不挠 、 、奋斗到底的坚忍精神。

 今天 ,我们这一代,很 幸 幸运的生活在幸福的新中 国 国 ,不必吞糠咽菜,不 必 必经历炮火硝烟,可是, 难 难道和平岁月,我们就可 以 以高枕无忧吗?不,我们 应 应该饮水思源,在惊觉生 命命无比珍贵时谨记:

 八 年 年抗战,中华民族用鲜血 和 和生命铸就了一个大国的 尊 尊严。中国共产党作为全 民 民族团结抗战的中流砥柱 , ,更以自己的牺牲奋斗为 抗 抗战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是 是我们祖辈用生命换来和 平 平,我们父辈用艰苦换来 安 安康,我们和所有追求和 平 平的人们一起,更要继续 发 发扬彪炳史册的抗战精神 , ,来捍卫这块美丽缤纷的 土 土地。

 今天,在遥远的 东 东洋海岸,有某些日本人 参 参拜靖国神社,不但公然 纂 纂改历史教材,而且企图 霸 霸占钓鱼岛,可是,难道 朗朗朗乾坤,我们可以坐视 不 不闻不问吗? 不,我们 应 应该义愤填膺,血写的历 史 史让我们永远铭记。

 世 界 界容不得他们胡作非为, 中 中国更不会容他们肆意猖 狂狂,他们的无耻必将遭到 公 公正的审判。我们远离炮 火 火,却从

 未熄灭对黑暗的 怒 怒火;我们告别战争,却 一 一直持续和愚昧的战斗。

 在 在无数场有声无声的斗争 中 中,战后 70 年,是中国 赢 赢得了战争却依旧感到悲 痛 痛的 70 年,是成为了战 胜 胜国却依旧值得不断反思 的 的 70 年,更是要从抗战 精 精神中不断汲取力量、坚 定 定地走向未来的 70 年。

 五千年泱泱中华,三千里 滚 滚滚黄河,十三亿炎黄子 孙 孙,70 年国仇家恨。有 多 多少深沉的苦难,就有多 少 少不屈的呐喊,为捍卫民 族 族自尊,抗战精神将永远 光 光昭日月,与天地共存!

 弘扬抗战精神演讲稿 弘 扬 扬抗战精神,共同创造中 华 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既是 我 我们对这场民族救亡战争 深 深刻反思后的历史总结, 更 更是包括海内外华侨华人 在 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共同 承 承担的历史责任。什么是 弘扬抗战精神,共同创造 中 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既 是 是我们对这场民族救亡战 争 争深刻反思后的历史总结 , ,更是包括海内外华侨华 人 人在内的每一个中国人共 同 同承担的历史责任。什么 是 是抗战精神,如何去弘扬 这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生活 在 在和平时期的每一个中国 人 人去认真思考和总结—— 站 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 兴 兴的高度,弘扬 70 年前 中 中国人民和军队浴血奋战 所 所铸造出来的民族精神, 给 给我们的启示至少包括以 下 下几个方面:

 民族的内 部 部团结和力量凝聚是抵抗 外 外辱和实现复兴的

 基本前 提 提 抗日战争能形成全民 族 族的高度共识和统一,说 到 到底是因为这场战争是国 家 家救亡之战,是民族救亡 和 和民族解放之战。正因为 如 如此,当年抗日之战才成 了 了不分党派、不分海内海 外 外、不分南北地域的全民 族 族抗战。

 抗战前,国内 派 派别林立,内战不断,但 在 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 国 国共两党捐弃前嫌,从民 族 族大义出发,实现了第二 次次国共合作。以国共合作 为 为基础,国内各族人民、 社 社会各个阶层、各党派和 海 海外的中国人团结起来, 形 形成了共同抵抗日本侵略 的 的强大的抗日民族统一战 线 线,中华民族在抗战中也 达 达到了空前的团结和统一 。

 。

 从这个意义上讲,近 代 代列强欺凌中国以来国人 凝 凝聚的国家民族意识,在 抗 抗击日寇入侵的过程中不 断 断强化。而民族的团结和 觉 觉醒又孕育了强大的民族 凝 凝聚力和中华民族意识。

  这场战争说明,抗日战 争 争是包括共产党和中国国 民 民党在内的全民族的抗战 , ,它的胜利,是抗日民族 统 统一战线的胜利,是全民 族 族空前团结、共御外辱的 胜 胜利。同样,中华民族要 实 实现伟大复兴,内部团结 和 和由此激发出的民族凝聚 力 力是最根本的前提。前段 时 时间连战和宋楚瑜先生来 访 访时,中国共产党与中国 国 国民党以及与亲民党达成 的 的重要共识,就是两岸中 国 国人应该携起手来,共同 创 创造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 。

 。

 历史已经证明,只有 团 团结,国家才能强大,民 族 族尊严才能得到维护,也 才 才能抵御住外敌的入侵, 这 这是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应 该 该牢记的基本历史经验。

 避免两岸重开战火是对抗 日 日先烈最起码的历史交代 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 演 演进中国家的兴衰成败, 一 一个基本的规律,就是民 族 族的强大总是伴随着国家 的 的统一与内部的稳定,而 国 国家的衰弱总是伴随着战 争 争与分裂。

 70 多年前 , ,日本敢以一个弹丸之地 进 进犯一个泱泱大国,就是 他 他们的军国主义势力判断 当 当时的中国已经四分五裂 , ,地广不足以为大,人多 不 不足以为强,政治、经济 、 、社会落后不堪,国力积 贫 贫积弱。而当时愈演愈烈 的 的内战使日本认为中国已 经 经无力抵抗来自外敌的任 何 何入侵。我们可以不去争 论 论、评判当时由于连年的 内 内战,使抗日战争到底多 付 付出了多少惨重代价。但 我 我们不能不去反思为什么 我 我们这样一个大国却难以 抵抵御一个小小岛国的侵略 与 与屠杀。

 两岸内战因历 史 史原因至今仍未终结,已 是 是中华民族的不幸,如再 因 因岛内“xx”势力分裂 中 中国而使两岸重开战火, 我 我们将愧对 70 年前那些 浴 浴血奋战的抗日烈士们。

 要 要和平不要战争,是两岸 人 人民的共同期盼。而避免 战 战争、维护和平的根本是 反 反对“xx”,这是有过 战 战争经历的每一个中国人 的 的心愿,也应是我们后人 面 面对两岸棘手问题时,应 该 该时时警醒的基本观念。

  实现两岸的共荣和最终 统 统一是弘扬抗日精神的集 中 中体现 两岸在纪念抗日 战 战争胜利和弘扬抗战精神 时 时尽管角度不同,侧重点 也 也有所不同,但从那段悲 壮 壮的历史中汲取走向强大 的 的动力并转化为行动,实 现 现两岸的共同繁荣与富强 , ,是两岸所有中国人的期 盼 盼。“弱小必被人欺、知 耻 耻方能后勇” ,这是两岸 应 应共同铭记的惨痛教训。

 屈 屈辱的历史虽然已经过去 , ,但“落后就要挨打”的 历 历史教训不能忘记。当前 , ,和平与发展虽然已成为 时 时代的主题,国际社会也 已 已建立了基本的规则和秩 序 序,但以大欺小、恃强凌 弱 弱的现象随处可见,弱国 的 的主权和民族尊严被恣意 践 践踏的例子屡见不鲜。抗 日 日战争使我们重新塑造了

  民族尊严和自信,但两 岸 岸能否最终走向共同的繁 荣 荣与发展,决定了我们在 这 这个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横 横行的世界上能否有效地 维 维护民族尊严和国家的利 益 益。

 两岸的和平发展与 共 共同繁荣不仅是中华民族 维 维护尊严和争取生存空间 的 的需要,也是两岸民众福 祉 祉的客观需求,代表了包 括 括台湾同胞在内的 13 亿 中 中国人的共同心声。这就 是 是为什么当两岸面临“x x x”将引发战争危险性不 断 断升高之时,岛内包括国 民 民党、亲民党和新党等那 么 么多的政党和有识之士不 再

 再怕被扣上“卖台通共” 的 的帽子,毅然决然来大陆 沟 沟通的根本原因。岛内民 众 众在真正意识到“xx” 会 会给两岸带来灾难性后果 后后,“xx”势力也很难 再 再逆民意而动,全面阻挠 两 两岸的各项交流和发展。

 实 实现两岸的和平、稳定、 发 发展和反对“xx”、反 对 对战争已为越来越多的人 所 所认可,是岛内的主流民 意 意所在。

 但是,两岸的 和 和平、共荣,必须解开一 个 个根本的死结,就是中国 不 不可能永远分裂,如果两 岸 岸的和平最终导致了“和 平 平xx”,包括台湾同胞 在 在内的 13 亿中国人都不 会 会接受这样一个令所有中 国 国人感到耻辱的结果。不 管 管我们需要付出多么艰辛 的的努力和需要多长的时间 , ,实现中华民族和国家的 完 完全统一和富强,既是抗 日 日先烈们的遗愿,也是当 代 代所有中国人必须承担的 历 历史责任。

 抗日战争胜 利 利的重要成果之一,就是 将 将日本自 1895 年以来 非 非法窃居的台湾、澎湖列 岛 岛收回祖国,结束了日本 军 军国主义对台湾人民长达 5 50 年的殖民统治。既然 我 我们通过全民族的团结抗 战 战能把侵略者从台湾赶走 , ,相信我们也能通过自己 的 的智慧,解决内战遗留的 问 问题,解决我们中国人自 己 己内部的两岸统一问题, 这 这应该是两岸中国人共同 弘 弘扬抗战精神的实质所在 。

 。《弘扬抗战精神主题演 讲 讲稿精选 3 篇》是由为大 家 家整理的,如果您喜欢, 那 那就继续支持关注我们

篇五: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颂歌(散文诗)精选 5 15 篇

 【一】

 照亮了黑暗的岁月;有一页历史,在我们心上铭刻。

 这一天,镰刀和铁锤,组成图案的旗帜在迎风飘拂;

 这一天,呻吟在水火中的灵魂,有了太阳的照射。

 从此,这一把镰刀呼啸着,要割断旧世界的一切枷锁;

 从此,这一把铁锤呐喊着,要砸碎一个旧的岁月!

 于是,南方的甘蔗林,变成刀枪,抵御外敌侵略;

 于是,北方的青纱帐,变成墓穴,埋葬旧世界的罪孽!

 中国,有了这面旗帜的指引,从此走出了漫漫长夜;

 人民,有了这面旗帜的指引,从此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

 从此,我们的祖国,不再四分五裂;

 从此,我们的民族,不再任人掳掠……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声音响彻大江南北;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声音响彻三山五岳……

  是党的旗帜指引,我们才战胜风浪,驶过漩涡;

 是党的旗帜指引,我们才走进丽日蓝天、满园春色……

 在党的旗帜下,我们紧密团结:如钢似铁;

 在党的旗帜下,我们昂首挺胸:如松似柏。

 难忘文革那些岁月,中国遭受十年浩劫,

 是党举起党旗拨乱反正,填平路上沟壑,砍断绊脚藤葛……

 中国敞开明亮的窗户,让世界走进我们的视野;

 祖国欢呼一个春天的来临,让拂面的春风吹沸我们的热血。

 我们是祖国新的一代,我们有喷薄的青春和热血。

 立于三尺讲台无怨无悔,演绎人生的辉煌伟业。

 我们会缅怀过去,牢记先辈沉甸甸的嘱托;

 我们会面向未来,为党旗续写新的一页。

 我们不会浑浑噩噩,在皮转椅上打发岁月;

 我们会把心的琴键擦得锃亮,把生命的音符弹得更富声色……

 号声嘹亮,鼓声激越,看!一代新人将在党旗下集结;

 放心吧,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一代新人在接受你们庄严的检阅!

 

  放心吧,我们的党、我们的祖国,一代新人在接受你们庄严的检阅!

 【二】

 这首歌,歌词铿锵有力,旋律气势磅礴;

 这首歌,是照亮心灵的灯,是点燃信念的火;

 这首歌,是吹沸热血的风,是酿造蜜汁的果;

 这首歌,曾被大风搓揉,曾被暴雨打磨;

 这首歌,愈搓愈加光亮;愈磨愈是闪烁;

 这首歌,唱了半个世纪,愈唱愈加鲜活;

 这首歌,植根几代人的心灵,在代代人心上蓬勃……

 这首歌,在我们心上活着;它融入我们的生命,融入我们的血液;

 有了它,生活就会充满色彩;

 有了它,生命就会充满蓬勃……

 这首歌,内涵极其丰富;值得一生咀嚼;

 这首歌,告诉我们一个真理——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我们的一切;

  党,推翻三座大山,人民才尝到翻身的喜悦,

 是党,领导改革开放,富裕才走进百姓生活;

 是党,倡导西部开发,戈壁才崛起新城座座;

 唱着这支歌,我们又听到祖国的吩咐;

 唱着这支歌,耳畔又响起党的嘱托;

 我们会接过革命的红旗,我们会挑起父辈的大业;我们会让未来的世界,充满鸟语花香;

 我们会把一个个日子,烹制成香甜可口的音乐……七月的天空

 如果不是那一面高举的红旗

  怎会有今天壮丽锦绣的山河

 如果不是那一点燎原的星火

 怎会有今天幸福安康的生活

 如果不是那一种坚韧的信仰

 怎会有今天光辉灿烂的中国

 红色的七月我们用如潮的红旗盛装

 天地间一片神奇的土地

 红色的七月我们用如火的激情高唱

 世纪里一首不朽的赞歌

 红色的七月我们用深情的笔墨书写

 xx 年一段艰辛的历程岁月的风尘

 掩盖不住你永远青春的容貌

 历史的长河沉淀不去你奋斗过的业绩

 开拓者与后来人都抱着一个光辉的信仰——中国共产党

 艰难岁月里

  你是一团不灭的火把希望播撒在心灵

 和平年代中你是一盏长明的灯

 引导前行的步伐

 于是这一首赞歌

 为你唱了 xx 年都没唱够

 于是被你点亮的心灯

 要用燃烧的生命照亮

 红色的中国

 中国共产党万岁!

 【三】

 流金的七一是唱响激情燃烧旋律的一首歌

 这首歌在大地上传播在阳光里穿梭

 她闪烁着真理的光芒

 燃情的七一是唤起对党无限深情的一首诗

 这首诗在脉管里流淌在心里头铭刻

 她展现着信念与理想

  xx 年前一叶小舟在风雨飘摇的南湖上扬帆起航

 巨人的呐喊

 犹如春雷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雄狮

 砸碎铁牢的斧头和收获秋耕的镰刀

 犹如一盏灿烂的灯塔

 拨开了数百年来笼罩中华大地的迷雾

 亮出了黎明前的曙光

 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

 董存瑞、黄继光、张思德、刘胡兰……每个熟悉的名字

 都让我们难以忘怀

 都给我们留下了感人肺腑的故事

 为了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

 多少仁人志士的鲜血染红了中华大地

 多少革命先烈的躯体铸就了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光辉的七一是唱响中华民族奋进的一首歌

  这首歌是唱在七月回荡在四季

 她铸就着灿烂与辉煌

 绚丽的七一是歌颂祖国繁荣昌盛的一首诗

 这首诗是谱写红色经典赞美党的光辉

 她书写着火红的誓言

 在鲜红的旗帜下

 缕缕春风吹开了改革开放的朵朵春蕾

 殷殷热土涌起滚滚浪潮

 xx 年征程岁月峥嵘

 xx 年征程星光灿烂

 万里河山因此而挺拔俊秀雄浑壮丽

 历史长河因此而波澜壮阔豪情万丈

 在和谐社会的今天

 无数象王进喜、孔繁森、李向群、郑培民这些党的好儿子

 挥舞着银镰披荆斩棘奋发进取

 用实践的巨笔描绘出一幅幅崭新的画卷

  为了祖国的繁荣昌盛和民族的兴旺

 他们用智慧和热血为党旗添彩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创造出一个个震惊世界的奇迹

 【四】

 腐败的满清,战败的鸦片战争,使中华民族受尽了欺凌。割地赔款,洋人横行。受着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压迫的中国人民,发出了最后的吼声!“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用我们的血肉筑成新的长城。”

 矫健的雄鹰搏击着长空,苍劲的松林卷着如雷的涛声。大地在呐喊,河水在怒吼,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终于诞生。神州大地有了光明,鲜艳的红旗映着彩虹,红旗下聚集着无数的英雄。

  翻开革命的史册,哪一页不是先烈们的鲜血染成;回顾革命的征程,我们所取得的每一个胜利,都是工农做出了牺牲。

 自从南湖建党,受压迫的工农大众砸碎镣铐,举起刀枪,出生入死,顽强斗争,前赴后继,勇敢冲锋。

 从四一二的大屠杀,到八一南昌起义的反抗建军。到处都是白色恐怖,血雨腥风。

 从井冈山的星火燎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的开通,到左倾机会主义,把根据地葬送,红军被迫进行二万五千里长征。三十万人的队伍,最后仅剩下不到三万人,牺牲的几乎全是士兵。

 从遵义会议的抗争,肯定了领袖的才能,到延安整风,粉碎了敌人的围追堵截,制止了张国焘的分裂,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建立了抗日的大本营。

 从八年抗战的胜利,到三年的解放战争,无数先烈长眠地下,他们的鲜血把山河染红,换来了被压迫人民的解放翻身。

 回忆往事,岁月峥嵘。

 青春的热血为昨天的斗争而沸腾。火热的胸膛为今天的战斗而充满豪情。

 帝国主义不甘心自己的失败,妄图夺回失去的租界;不甘心废除了不平等的条约,梦想着继续在中国的土地上霸道横行。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把社会主义制度视为眼中钉。

 帝国主义自从在朝鲜战争中失败后,寄希望和平演变的成功,培植分裂势力,支持邪教,寻找代理人,帝国主义颠覆中国的梦想,一直没有停。

 被消灭的贵族官僚的鬼魂,又附在了新生的贪官污吏,地痞流氓的身上,为非作歹,卖国求荣。

 吸人血的恶魔,又借尸还魂,兴妖作怪,祸害人民。

  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们必须提高警惕,练就一双火眼金睛。我们必须分清是非,辨明真假,知道好坏,懂得黑白。识别一切妖魔鬼怪,进行持久的战争。让红色江山永不变色,让五星红旗永远高高飘扬在祖国的上空。让先烈们的鲜血不能白流,让社会主义祖国永远昌盛繁荣。

 道路曲折,前途光明!让我们高举红旗永远前行!

 【五】

 1xx1 年 7 月 1 日,

 中国共产党,

 诞生于嘉兴南湖游船,

 犹如天际升起的朝阳。

 历经沧桑的祖国,

 如同沉睡的雄狮,

 在您耀眼的光芒下,

 猛然睁开了双眼,

 肩挑日月,风雨兼程,

 从此开始震撼世界大事变。

 秋收暴动的长缨,

 南昌起义的枪声,

  井岗山上的号角,

 万里长征的战歌,

 党啊,我亲爱的母亲,

 您高擎镰斧旗帜,

 率领中华儿女奋勇向前。

 遵义会议,

 确立毛泽东领袖地位,

 中国革命迎来了曙光,

 14 年抗日战争,

 取得反法西斯的胜利,

 党啊,我的母亲,

 您用超常的智慧,

 挽狂澜,拯万民,唤醒山川。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

 谁也无法阻挡,

  党啊,我的母亲,

 您以非凡的魄力,

 指挥三大战役

 率领百万雄师,

 过大江,追穷寇,缚苍龙,

 把五星红旗升起在北京天安门。

 党啊,我的母亲,

 大手笔施兴邦善策,

 走强国之路,

 雄屹瀛寰。

 看神州盛世,

 国人奔小康尽欢颜。

 万里铺锦绣,

 一曲曲创业歌酣。

 宏图大展,

 中华奋进,

  您披荆斩棘,

 从希望走向新的希望。

 从东海到西藏,

 从南沙到北疆。

 党啊,我的母亲,

 在您英明正确的指引下,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

 我们万众一心阔步前进。

 xx 年,一卷英雄的史诗;

 xx 年,一首恢宏的交响;

 xx 年,一座不朽的丰碑;

 xx 年,一部传世的华章。

 我们的国家历经坎坷,

 由弱到强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七月的太阳,绚丽多姿;

  七月的党徽,金光闪闪。

 党啊,我的母亲,

 今天是您的生日,

 抚今感念,

 怎忘党恩。

 作为您的儿女,

 我们向您表示——

 最热烈最诚挚的祝贺!

 无论何时何地,

 您永远是儿女心中——

 最伟大,最慈祥,最圣洁的母亲。

 党啊,我的母亲,

 您永远在我们心中。

 【六】

 有一首歌,在灿烂的阳光里穿梭;有一首歌,在中国的大地上传播;有一首歌,在炎黄子孙的脉管里流淌;有一首歌,在共产党人的心里头铭刻;这首歌的名字就叫做——《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声声雷鸣撕开长夜的寂静,一道道闪电震撼五岳的奇峰。苦难中的中华民族,盼来了曙光初照;呻吟中的华夏儿女迎来了雨过天晴。回首中国共产党走过的光辉足迹,我们心潮澎湃,我们步伐铿锵……

 南湖岸边,排排幼松,葱绿一片;南湖水波,微浪轻腾,碧波荡漾。南湖的红船,乘风踏浪,红灯高擎。急流险滩何所惧,马列主义指航程。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就在这里庄严诞生。

 井冈山下,红旗飘飘,红色根据地,星火燎原。战马驰骋历艰辛,红军会师在井冈。黄洋界上,毛主席指挥反围剿,罗霄山脉送瘟神;三湾改编,创造性地确立了“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

 遵义城中,朝霞漫天。一个历经秋霜冬雪的伟岸身躯登上遵义城墙,挥动巨手,驱散烟云见光明,拯救了革命、拯救了党。从此,金光灿灿的镰刀和斧头,更加闪耀光辉,更加铁骨铮铮。

 宝塔山前,延河水亮清清。青山绿水抱满怀,杨家岭上指征程。当年这座山,窑洞的灯光彻夜光明,挥笔如江涛澎湃,疾书似百万雄兵。敌后抗日显雄略,延安整风育群雄;率军挺进西柏坡,开颜更数“李得胜”(注:这是毛泽东在延安时的化名)。

 天安门上,礼炮隆隆,国旗高升。一个宏伟的声音震撼万里长空: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亿万工农获新生。风风雨雨九十载,云云雾雾多磨难,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战胜无数艰难险阻,傲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首歌,在我们心上活着,我们用心吟唱着;它融入我们的生命,融入我们的血液;有了它,生活就会充满色彩;有了它,祖国就会充满蓬勃……

 【七】

 南湖义船聚,千秋万代铭。

 星星火然起,革命举国兴。

 东方华夏子,为国盛峥嵘。

 先辈命血洒,亿众得安生。

 百万鲜生命,别母离乡戎。

 八一军威壮,井岗红旗腾。

 赤水四次渡,扭转乾坤程。

 遵义会议亮,争途指明灯。

 中国共产党,从此奠基宏。

 两万五千里,雪草驻英灵。

 青山埋忠骨,母哭妻啼聆。

  为图中华崛,虽死还犹生。

 卢沟桥事变,日寇军国横。

 中华团结紧,举国齐抗争。

 中共论持久,救国指明程。

 八年浴血战,生命写和平。

 南京六朝都,倭敌野兽行。

 鲜血成河汇,万众不复生。

 汝尔生当世,必去持枪争。

 大渡河怒吼,卢定桥索横。

 五星旗红艳,将士血染成。

 今朝若思起,心中怎能平。

 安乐繁华世,常思先辈灵。

 英雄纪念碑,后代铭心中。

 唤我华夏友,齐聚炎黄情。

 当今昌盛日,切莫殆慢生。

 为国为民富,还需奋力争。

  一九二一年,七月一日恒。

 中国共产党,世界最英明

 【八】

 今天是您诞辰 xx 周年纪念日,

 我们中华儿女向您献上诚挚的祝福!

 是伟大领袖毛泽东主席亲手缔造了您,

 您于公元 1xx1 年 7 月,诞生在浙江嘉兴南湖的一艘红船上。

 您们十二位先驱者,是中国劳苦大众的导航人,

 您高举着镶嵌有镰刀和铁锤的伟大旗帜,

 砸碎了万恶的封建帝制牢笼,

 拔开了数百年笼罩在千万仁人志士心头的迷雾。

 您点燃了革命的星星之火,

 驱散了旧社会的黑暗,

 将阳光普照中国大地。

 您辛劳为民族,一心救中国,

  您指给了人民解放的道路,

 您领导中国走向光明。

 您坚持抗战八年多,

 您改善了人民生活。

 您建设了敌后根据地,

 您实行了民主好处多。

 您把握着中华民族的命运,

 让中国的劳苦大众有了依托。

 您历经风雨砥砺,走过了八 xx 年的峥嵘岁月。

 您在中国的神州大地上播下的希望种子,现已开花结果。

 今天,您已是拥有七千多万儿女的大党、执政党,

 您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您也...

篇六: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日期: 2019G01G23作者简介:陈颖( 1962- ),男,福建永泰人,福建师范大学学报编辑部编审,福建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学博士,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战争小说研究.引文格式:陈颖 . 淮海战役的恢弘史诗:读张新科长篇小说«鏖战»[ J ] . 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 , 34 ( 3 ): 79G85.① 国民党官方称“徐蚌会战”.②③ 张新科在接受“新华网”记者访谈时说:“之前反映淮海战役的作品多为诗歌、散文、回忆录,尚无一部系统的、全方位立体描写伟大淮海战役的作品.我一直希望能为纪念淮海战役的胜利做一点工作,填补文学上的这一处空白.多年来,我在陈官庄、碾庄、双堆集、小李家、菜洼、张菜园、窑湾、新安、濉溪、东海等淮海战役战场、指挥所、纪念馆,访谈了大批参战人员、幸存者和研究人员,查阅了大量档案、资料,力求还原 70年前那场气吞山河的淮海战役的真实原貌.”(新华网 2019 年 1 月 16 日:新华访谈 | 张新科:创作无愧于时代的感召之作, www.js.xinhuanet.com / ft / 2018lh / z. )第 34 卷第 2 期 徐 州 工 程 学 院 学 报 (社 会 科 学 版 )2019 年 3 月Vol.34 No.2 JournalofXuzhouInstituteofTechnology ( SocialSciences Edition ) Mar.2019淮海战役的恢弘史诗———读张新科长篇小说«鏖战»陈   颖(福建师范大学 文学院,福建 福州  350117 )   摘   要:作为一部立体全景反映淮海战役的战争历史小说,«鏖战»充分体现了作家驾驭素材的卓越能力;«鏖战»在人物塑造上具有三个特点:一是虚构人物比真实历史人物形象更加丰富生动,二是隐蔽战线的人物比战争前线的人物更有立体感,三是对国民党高层人物的描摹比共产党高层人物的更加细腻;作家在小说人物和情节的构思上采取了虚实相生、明写暗写结合的叙事法.关键词:«鏖战»;淮海战役;史诗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G3571 ( 2019 ) 02G0079G0770 年前古老广袤的中原大地上,国共两党在此展开了一场决定中国前途命运的鏖战,这就是 1948年 10 月至 1949 年 1 月的淮海战役 ① .作为解放战争三大战役中规模最大的一次战役,从文学上反映这场战争的全景式作品却长期阙如 ② .著名作家张新科经过十年努力,查阅大量资料、实地采访 ③ 、精心构思,终于在淮海战役胜利 70 周年前夕推出长篇小说«鏖战»,为中国现代革命战争历史的文学再现填补了一个空白.一翻开这部近 50 万字的革命战争历史小说,我首先为作家以«鏖战»命名作品感到些许困惑,鏖战的字面释意为激烈的战斗.古今中外战争史上,激烈的战斗不胜枚举,以«鏖战»作为一部反映重大战役的小说作品的书名似感觉平淡,但阅读全书并联系解放战争战史,似能体会作家的良苦用心,淮海战役自 1948 年 11 月 6 日开始至次年 1 月 10 日结束,在这短短的两个多月时间里,国共两军在以徐州为中心,东起海州(连云港),西至商丘,北起临城(今枣庄市薛城),南达淮河的广大地区,双方共投入约 140万的兵力,激战 66 天,双方共伤亡约 30 万人,最后以解放军胜利、国民党军惨败落下战幕.时值中国北方天寒地冻的隆冬季节,无论自然气候条件之恶劣,还是现代化战争对于生命的毁灭之惨烈,都堪称是20 世纪中国战争史上的一场鏖战.更重要的是作家在这部小说中着意围绕“鏖”字描写战争场景,塑造战争人物———国共两军在战场上的血战、战场下的谍战以及双方统帅部的战略部署都异常紧张激烈,堪为“鏖战”.

推荐访问:抗战胜利周年散文 抗战胜利 散文 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