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散文金色花教案3篇

时间:2022-08-18 10:35:07 来源:网友投稿

散文金色花教案3篇散文金色花教案 七年级上·语文·第五单元第24课 《金色花》研读导航方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抒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散文金色花教案3篇,供大家参考。

散文金色花教案3篇

篇一:散文金色花教案

年级上· 语文· 第五单元 第 24 课

 《金色花》 研读导航方案

 【教学目 标】

 1. 学习诗歌借助一种具体的形象, 抒发真情的写法。

 2. 反复诵读, 品悟诗歌的内涵, 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3. 揣摩文中孩子对母亲的依恋, 激发学生关爱母亲、 回报母亲的炽热情怀。

 【教学重点】

 准确领悟课文所抒发的情感, 把握课文借物抒情的写法。

 【教学难点】

 深层品味关键语句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1. 诵读教学法 ;

 2.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3. 语文活动式教学法。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制作 PPT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 感悟母爱。

 1. 由课件影像片段谈话导入新课。

 2. 生交流感受。

 3. 师导入:

 这就是母爱!

 平凡伟大, 清新自 然。

 一切为了 孩子, 为了 孩子的一切。

 那我们又该怎样回报母亲呢?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 中去寻找答案吧。

 ( 板书课题及作者)

 4.

 学生自 主积淀文学常识。

 作者简介:

 泰戈尔( 1861~ 1941)

 印度作家、 诗人、 社会活动家。

 他的一生创作丰富, 诗歌格调清新, 具有民族风格, 带有神秘色彩和感伤情调, 在他的作品中, 童真、 母爱是永恒的主题。

 其代表作有:

 诗集《新月 集》、《园丁集》、《飞鸟集》、《吉檀(tán) 迦(jiā ) 利》; 所作歌曲《人民的意志》, 1950 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1913 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东方第一人)( 多媒体显示)

 二、 初读知情, 体会母爱。

 1. 师配乐范读课文, 生初步感知全文。

  2. 生交流初步感知。

 3. 学生自 由朗读课文, 感悟孩子和妈妈的形象, 师指导朗读。

 我看到了 一个________的孩子, 我是从……看到的。

 ( 多媒体显示句式)

 我看到了 一个________的妈妈, 我是从……看到的。

  3. 师小结:

 这是一个天真, 活泼, 顽皮, 撒娇, 爱妈妈的孩子。

 这是一位圣洁, 沉静, 美丽, 慈爱, 智慧的妈妈。

 4. 为什么“我” 那么快乐, 那么天真, 那么可爱?因为“我” 沐浴着母爱。

 诗歌抒发感情时往往借助具体的事物, 这首诗中主要借助了 什么具体事物呢? ( 明确:

 诗中我就是那朵金色花, 那朵金色花就是我)

  5. 师生配乐有感情地朗读( 放音乐《春野》)。

 三、 合作探究, 感悟母爱。

 1. 学生分小组研讨学习, 教师参与指导, 注重鼓励。

  ①为什么我要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花?

 ②. 我变成了 一朵金色花, 为什么一而再, 再而三地不让妈妈知道?

  2. 师小结:

 泰戈尔说过:

 真正的爱, 是无需用 语言去表达的。

 因为:

 花开无声, 大爱无言。

 ( 板书:

 大爱无言。

 )

 四、 拓展延伸, 回应母爱。

 1. 简介全国孝老爱亲模范曹于亚的故事, 感悟爱的平凡而伟大。

 2. 现场活动:

 调查学生对妈妈的了 解, 引 导学生感恩母爱。

 现场调查, 你对自 己的妈妈了 解多少呢? 记得妈妈生日 有谁? 有又谁确定妈妈知道你的生日 呢?

 3. 请以具体的形象作喻, 回报母爱。

 ( 学生自 由发言)

 “假如我变成了 ——, 我要——” 的句式写一写, 说一说。

 ( 多媒体显示)

 五、 布置作业。

 1. 布置学生每人制作一张心意卡送给妈妈。

 六、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金色花 我 妈妈 大爱无言 嬉戏

篇二:散文金色花教案

级上册第五单元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一、

 单元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能借助工具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读懂浅显的文言文, 能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 并能自觉养成积累、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能通过书籍网络等资料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和文学常识; 整体感知文意, 能流畅朗读课文并初步掌握粗读、 圈点勾画的阅读, 并能较熟练地运用课内所学的阅读方法, 拓展阅读范围。

 2. 过程与方法:

 学会通过精读揣摩品味文章中富有哲理和语言优美的语句, 培养学生初步的鉴赏阅读散文诗歌的能力; 在自主探究或合作学习的基础上学会多角度、 有创意地阅读和比较阅读来感悟文章, 会利用图书馆、 网络查阅与本单元主题相关的材料, 进行有效的合作学习, 懂得自主运用习得的方法分析文学作品, 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并作出评价, 进一步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水平。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引导学生热爱家庭, 珍惜亲情, 学会正确处理家庭中发生的矛盾和纠纷。

 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和思考生活的能力, 通过阅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 发展健康的个性。

 二、 单元说明 浓浓亲情, 动人心弦。

 亲情是人间真挚而纯美的感情, 也正因为它的存在, 使生命具有诗性的美丽光辉。

 描写亲情的诗文往往以其强烈的感染力而引起读者的深层共鸣。

 本单元所选课文都是围绕着有关亲情或家庭生活的。

 选文兼顾诗文, 兼顾古今, 兼顾中外。

 形式多样,既有散文, 也有诗歌, 有的还是小故事。

 语言形式则是既有现代文, 也有浅易文言文, 还有翻译之作。

 本单元课文的作者, 既有像鲁迅、 冰心、 泰戈尔这样的中外文学大家, 也有出自《东方少年》《中国青年报》 这类报刊上的时文。

 选文在强调经典性的同时, 还很注意时代性。

 所以这些课文应该说都是贴近学生的生活和情感, 也是学生喜欢阅读、 乐于接受的, 再加上作者们以自己的切身体验, 努力捕捉生命的灵感, 捕捉对亲情的体会与赞美, 不管是描写了家庭生活中的矛盾冲突还是温馨和谐都充满了浓浓亲情, 仿佛一位挚友拉着我们的手在娓娓叙来, 阅读它们, 相信一定会激起我们精神的愉悦、 感情的共鸣, 从而给我们有益的人生启迪。

 鲁迅的文章过去在中学语文教材中选得较多, 但由于多方面的原因, 过去的教材受当时政治的影响太大, 过分强调鲁迅革命性、 战斗性的一面, 所以选的鲁迅作品往往充满了“火药味”, 这使学生读了不少鲁迅作品, 到头来却并不喜欢鲁迅。

 其实, 鲁迅作品中既有金刚怒目的一面, 也有充满柔情的一面, 有不少描写自然景物和人间至爱真情的感人作品, 《风筝》 就是一篇这样的作品。

 它选自鲁迅先生的散文诗集《野草》, 讲述的是一个在误解和冲突中的亲情故事。

 意蕴丰富, 有手足情, 有游戏之于儿童的意义, 有鲁迅的自省精神, 有鲁迅对小兄弟身受“虐杀” 却无怨恨的深沉的感触。

 尽管也会有时有误解, 有阴云, 但童年带给人们的总是感人至深的人情美, 人性美。

 从作者事隔多年后仍悔恨交加、 悲忧交集的情形

 看, 这篇作品还揭示封建陈腐思想对儿童自由、 活泼天性的扼杀, 深刻地阐述了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 玩具是儿童的天使这一科学道理。

 全文人物形象鲜明, 个性分明, 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和美与温馨是家庭生活的主旋律, 但有时也会发出不和谐的声音。

 家庭成员间也会生出这样那样的矛盾与磨檫。《羚羊木雕》 讲述的就是父母与子女之间发生的一场小矛盾。

 此文原题为“反悔”, 课文的情节围绕羚羊木雕展开:“我” 把木雕赠送好友, 父母逼“我” 要回木雕,“我” 违心地取回木雕, 我对好友这样反悔, 伤心极了, 最终好友体谅“我”, 给了“我”友谊的温暖。

 由于时代变迁, 知识背景不同, 两代人在对待人生、 理想、 亲情、 友情以及价值观等方面必然会产生种种差异, 由此引发冲突, 父母珍视的是贵重的羚羊木雕, “我” 珍视的是的纯真的友情, 应该说双方考虑问题都有欠缺, 彼此之间多些沟通和理解也许就不会发生这样不愉快的事了。

 《散步》 是一篇清新优雅的散文, 它像一首动人心弦的诗, 像一支感人肺腑的歌。

 阅读这篇文章, 将使你的心灵在亲情、 人性、 生命这三点构成的轨迹上作一次愉快而高尚的旅行。它写了一家三代人一起散步的事情, 全文根据“缘由——过渡——入题——波澜——风波又起——收拢作结” 的思路展开, 为我们讲述了一个尊老爱幼的故事。

 瞧, 丈夫背着母亲, 妻子背着儿子, 一同走在阳光下的菜花地里, 走进了爱的怀抱里…… 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一种感情, 也最能集中地体现亲情。

 所以, 在中外文学史上, 母爱是文学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

 让学生多读描写母爱的作品, 有助于认识到母爱的伟大,从而体验人间至爱亲情, 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培养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本单元所选的《诗两首》, 就是献给母亲的歌。

 一首是印度伟大诗人泰戈尔的《金色花》, 一首是我国著名作家冰心的《纸船》。《金色花》 是泰戈尔的一首散文诗, 诗歌通过金色花这一美好的意象描绘孩子的快乐、 天真、 活泼、 可爱, 间接表现孩子所受的母爱的沐浴。

 冰心的《纸船》 是远离家乡 的游子对日夜思念的母亲深情呼唤, 是献给母亲的一曲深情的颂歌。

 无论是金色花还是纸船都寄予了诗人内心深沉的母爱情结, 托物言情, 写作角度新颖, 以孩子般的纯洁和天真, 表达诗人纯洁美好的心愿。

 《世说新话》 两则的内容是关于家庭教育的。《咏雪》 写的是东晋谢氏家族的一次家庭聚会, 在咏雪时, 谢道韫以柳絮作比显示了她的文思洋溢, 侧面表现出良好的家庭教养对于子女成长的重要性。《陈太丘与友期》 主要记述太丘之子元方和来客的一段对话, 面对客人的无礼指责, 元方不卑不亢给予了有理有利地反驳, 对话以责备客“无信无礼” 为核心, 既表现了元方懂礼识义的品质, 又从反面说明了“信” 和“礼” 的重要性。

 结尾“入门不顾”的动作细节, 再次强化了元方正直不阿的性格特点。

 这些聪颖机智的少年儿童的美谈, 至今流传。

 针对本单元的文本内容和特点, 在教学上我们提出如下建议:

 1、

 本单元基本上是以“亲情” 为主题的文章, 教师要努力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家庭生活实际,让学生的亲情体验与课文中作者的亲情体验彼此沟通, 营造良好的情感氛围, 搭建理解和沟通的桥梁。

 如《散步》 一文中要品析文中关键语句, 体会文中画面的温馨和细节的动人,在这里我们就有必要调动学生自身对家庭父母亲人的情感体验, 挖掘他们内在的思想共鸣点, 搭建思维的平台, 积极参与作品, 将两者融合, 才能更深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即尊

 老爱幼不仅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也是一个家庭和谐幸福的重要保证。

 2、

 本单元的课文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散文, 诗歌, 小说, 散文诗, 文言故事。

 设计教学方案不能千篇一律, 要结合各篇课文的实际内容和特点提出不同的要求, 采取不同的教法和学法。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要加强有效的合作学习指导。

 如《风筝》 一文相对而言比较严肃, 理解上有一定难度, 应重在教师的引导, 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感受一个伟大作家的心灵世界, 感受他对教育的理解、 忏悔和对爱的体验; 再如《羚羊木雕》 是一篇很有现实意义的散文, 发人深思地提出了如何尊重孩子情感的家庭教育大问题, 相对浅显, 又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 不妨放手让学生自己互助合作学习, 质疑释疑故事中人物的做法是否正确, 并在此基础上联系实际, 增强体验。

 3、

 在提高学生朗读能力基础上,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概括理解能力。

 三、 课文的教学建议 《风筝》

 (一)

 教学目标:

 1、 知识和能力:

 、 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字词, 学习课文中精彩的用词和生动的描绘手法 2、 过程和方法: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揣摩品位文章中富有深味的语言, 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深深的手足情, 引导学生学生多角度探索文章的主题, 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受鲁迅先生严于自省、 注重亲情的高尚品格 (二)

 教学设计:

 1、 导入:

 黑板上老师写上一幅对联“横眉冷对千夫指, 俯首甘为孺子牛” 进而引出对联的作者——鲁迅。

 北大校长蔡元培先生曾高度评价鲁迅 “先生人品不凡”。

 为什么会这么说呢?今天我们就走进鲁迅先生风筝的故事去探个究竟吧。

 2、

 整体感知 快速默读全文, 用自己的话概括全文大意:

 围绕着风筝作者回忆了一件什么往事?

 课文写的是自己幼年时不许弟弟放风筝甚至踩坏了弟弟苦心孤诣作的风筝, 由此对弟弟产生了极大的伤害, 直到中年才明白游戏是孩子的天性懊悔之至, 可是却找不到弥补的方法。

 3、

 研读分析 (1)

 过渡:

 踩风筝这一幕对弟弟幼小的心灵造成巨大的伤害, 请同学们用文中一词来形容——精神虐杀 (2)

 听课文第三、 四段思考如下问题:

 哪些词语可以体现我对弟弟的精神虐杀?

 例:

 “苦心孤诣” ——非常喜欢, 而我对他打击之大 (拓展)

 此时站在屋里的小弟弟会是怎样的情形? 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例:

 “掷” 与“扔” 比较哪个好? 踏与踩?

 (引导)

 我踩掉的仅仅是风筝吗? 还有弟弟的风筝梦及其纯真的心。

  例:

 “愤怒” ——体现哥哥恨弟弟不争气, 所以他采取的方式会过激 (补充拓展)

 过去大人们希望孩子读书“万般皆下品, 惟有读书高”

  例:“玩意儿” 足见我认为弟弟就不应该去玩这无聊的游戏, 自认为爱弟弟, 所以理直气壮去制止弟弟。

  例:

 “傲然” 与“得意洋洋”“扬长而去” 比较——可见我并没有意识到自己已经对弟弟精神造成伤害 (引导)

 我傲然离开, 而弟弟怎样呢?

  例:

 弟弟“瑟瑟发慌”“惊惶”“绝望” ——神态描写反衬心灵的痛苦打击之沉重 (引导)

 由此可见小弟弟内心是喜欢放风筝, 你从那里感受到? 这属于什么描写? 这样的描写与精神虐杀有什么关系?

 (3)

 刚才讨论分析这一段, 我们看到了一个扮演着虐杀者的形象, 你是通过什么方法体会到这一切的?

 明确:

 通过准确、 形象、 细腻的语言和动作神态描绘, 体会到鲁迅先生语言的强烈感染力。

 (4)

 学生分男女演读哥哥和弟弟, 再读这 3、 4 段, 学生自己评论读书情况(全班合作)

 (5)

 你赞同哥哥这一做法吗? (小组讨论)

 不赞同——游戏是儿童的天性, 这么做是抹杀儿童天性 赞同——哥哥处于爱护的目的 (6)

 请一位学生有感情地再读 3、 4 段 (7)

 学生齐读第 5 段至 12 段, 思考我看了外国的书应该是很幸运的事, 为何不幸呢? 我所受的惩罚到底指的是什么?

 明确:

 怀有深深的愧疚, 却又无法补偿, 无法得到心灵的释放 (8)

 我如何摆脱这种沉重感?

 送他风筝或去讨他的宽恕 (9)

 从这部分内容来看, 鲁迅先生是个怎样的人?

 明确:

 善于反省, 注重亲情的人。

 总结全文:

 鲁迅兄弟三人, 由于父亲去世较早, 作为长兄的鲁迅一直可以说像父亲一样爱护着自己的兄弟。

 然而由于年少气盛和无知, 围绕放风筝, 鲁迅做了一件伤害小弟周建人心灵的事情。

 对此, 鲁迅一直难以忘怀, 他在这篇文章里写出了心中的呼唤:

 “啊!

 我的兄弟。你没有记得我的错处, 我能请你原谅么? ”鲁迅先生不仅是敢于批判社会黑暗的英勇的战士,同时他也是一位勇于批判自己, 对自己毫不留情地进行解剖的勇士。《风筝》 这篇文章, 就体现了他的这一特点。

 通过《风筝》 一文, 我们不仅感受到深厚的手足情也领略了先生语言美及感染力, 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他不凡的人格魅力。

 4、

 巩固质疑:

 让学生再次自由读全文, 然后在班上提出自己不能理解或还有疑问的词句, 由学生自己讨论分析理解那些比较艰深的词句含义, 教师适当引导点播。(这个环节可以和课后练习一和练习二结合)

  例:

 为什么凑巧看到了外国讲论儿童的书却说自己是不幸, 不幸一词如何理解?

 为什么当我听到弟弟说自己已经忘了那事时心情反倒沉重着?

 开篇和结尾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吗? …… 5、

 拓展积累:

 (1)

 比较阅读课后《满天的风筝》 与《风筝》。

 主要是让学生明白两篇课文的感情基调是完全不同的。

 具体可参见教学参考。

 (2)

 现场背诵课后两首风筝的诗 6、 课外实践:

 (1)

 课外查找鲁迅的相关资料如生平, 作品, 主要成就等, 摘记在〈读书笔记本〉

 (2)

 推荐书《鲁迅画传》

 三、 相关链接 梦魂常向故乡 驰, 始信人间苦别离。

 夜半倚床忆诸弟, 残灯如豆月明时。

 ——鲁迅

 名人与风筝 《红楼梦》 的作者曹雪芹不仅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 而且是一个颇有名的风筝迷。

 著名的《南鹞北鸢考工志》 是一部记录他数十年放风筝和制风筝的经验体会的专著, 这部书系统地介绍了风筝的扎、 糊、 绘、 放等工艺的技法, 并配有彩图和歌诀, 堪称是一部难得的风筝史料。

 戏曲家李渔也是一位放风筝的高手, 他不仅喜欢放风筝, 而且还写了一部以风筝为题材的《风筝误》, 写的是詹氏两女, 一美而才, 一拙且陋, 却因风筝题诗各就姻缘。“横空欲纵又遭擒, 挂角高瓴月影沉。

 安得娥宫里去, 碧海晴天活素心。” 这是郭沫若同志在散文《断线风筝》 中的一首《咏风筝》。

 这首诗借物喻人, 情意深长。

 著名作家梁实秋是一个非常喜爱玩风筝的人。

 他说:

 “我对风筝有特殊的癖好, 从孩提时起直到三四十岁, 遇有机会从没有放弃过这一有趣的游戏。” 梁实秋认为, 放风筝是一件极有趣的事, 手里牵着一根线, 看风筝冉冉上升, 然后停在高空, 这时仿佛自己也跟着风筝飞起了, 俯瞰尘寰, 怡然自得。

 那风筝就好像是载着自己的一片心情上了天。

 诗人徐刚也是一个喜爱风筝的人, 他常常在闲暇的时候去天安门广场观赏别人放风...

篇三:散文金色花教案

尔授 课:

 刘佳文

 同 学们,我想大家大都是歌唱着《世上只有妈妈好》 ,吟诵着《游子 吟》 长大的,今天当 我们翻到母爱这一页 的时候,让我们再次深情背诵孟郊的《游子 吟》 。是啊!母爱是世间 最纯洁最真挚的的感情,它如山间 的一泓清泉,是那样清澈明亮,在我们身 边淙淙流淌,在世界文学史上淙淙流淌。

 然而,我觉得已经长大的我们,不仅仅应该享受母爱,更应该懂得怎样热爱母亲,今天就让学习 印度文学巨匠 泰戈尔的散文诗《金色花》 。首先让我们走近文学巨匠泰戈尔,了解金色花。

 泰戈尔是印度诗人、 哲学家和印度民族主 义者, 1913年他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 是第一位获得诺贝 尔文学奖的亚洲人得诺贝 尔文学奖的亚洲人。

 在他的诗中含有深刻的宗教和哲学的见解。

 对泰戈尔来说, 他的诗是他奉献给神的礼物, 而他本人是神的求婚者。

 他的诗在印度享有史诗的地位。

 代表作《吉檀迦利》 《飞鸟集》 。在他的散文内容主要是社会、 政治和教育, 他的诗歌, 除了 其中的宗教内容外, 最主要的是描写自然和生命。

 在泰戈尔的诗歌中, 生命本身和它的多样性就是欢乐的原因。

 同时, 他所表达的爱也是他的诗歌的内容之一。泰戈尔不仅是一位造诣很深的作家、 诗人, 还是一位颇有成就的作曲家和画家。

 他一生共创作了 二千余首激动人心、 优美动听的歌曲。

 其中, 他在印度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创作的不少热情洋溢的爱国歌曲, 成了鼓舞印度人民同殖民主义统治进行斗争的有力武器。

 《人民的意志》 这首歌, 于1950年被定为印度国歌。

 泰戈尔70高龄时学习作画绘制的1500帧画, 曾作为艺术珍品在世界许多有名的地方展出。

 给下列 加下划线的字 注音匿笑()花瓣()沐浴()罗摩衍那()

 ()

 本文以散文诗的形式出现。

 散文诗是一种很优美的文学体裁。

 让我们体会优美的文字和字里行间蕴涵的亲情。让我们先来了解散文诗。散文诗兼有诗与散文特点的一种现代抒情文学体裁。

 它融合了诗的表现性和散文描写性的某些特点。

 在本质上它属于诗﹐ 有诗的情绪和幻想﹐ 给读者美和想象; 在内容上它保留了有诗意的散文性细节; 在形式上它有散文的外观﹐ 不像诗歌那样分行和押韵﹐ 但不乏内在的音韵美和节奏感。散文诗一般表现作者基于社会和人生背景的小感触﹐ 注意描写客观生活触发下思想情感的波动和片断。

 这些特点﹐ 决定了它题材上的丰富性﹐ 也决定了它的形式短小灵活。

 请自由朗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请小组讨论学案上的问题。

 当你沐浴后, 湿发披在两肩, 穿过金色花的林阴, 走到做祷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香, 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 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 , 那棵树的阴影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 我便要将我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书页上, 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孩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 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来, 又成了你的孩子, 求你讲故事给我听。“你到哪里去了, 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 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本文叙述了 一件怎样的事情,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本文叙述了作者希望变成金色花, 以金色花的方式度过一天。

 流露出作者对母亲深深的爱, 对美好的亲情的赞颂

 1. 你从文中读出了人物的那些性格特点?我读出了一个真挚、 纯洁的热爱妈妈, 调皮淘气、 天真纯洁、 活泼可爱的孩子,一个慈爱、 温和、 的母亲2.

 我为什么要变成一朵金色花而不是别的?孩子总想为妈妈做点事,变成一朵金色花,可以看着妈妈工作,可以让妈妈嗅到花香,可以投影在妈妈读书读到的地方。泰戈尔把儿童想像成一朵金色花,最美丽的圣树上的花朵,赞美孩子可爱,象征孩子回报母爱的心愿。

 那金黄的色彩,正反映着母爱的光辉。金色花表现了母子之爱的美好与圣洁用

 3.

 我为什么一直不告诉妈妈,不让妈妈知道我所干的事 ? 孩子 觉得,母爱的奉献是无私的,对母爱的回报也应该是无私的 。

 这样会给妈妈带来惊喜 让妈妈生 活得更加温馨。

 给妈妈带来快喜,让妈妈生 活得更加温馨。

 给妈妈带来快乐……所以他只是撒娇,总是瞒着妈妈。

 4. 4.为什么 妈妈读的书是为什么 妈妈读的书是《《罗摩衍那罗摩衍那》 》 而不是别的书而不是别的书? ?《《罗摩衍那罗摩衍那》 》 为印度叙事诗婆罗多婆罗多 》 》 , ,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诗。

 这两部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两部史诗。

 这两部史诗之恢弘磅礴史诗之恢弘磅礴 足堪和荷马史诗相媲美。

 至今仍在足堪和荷马史诗相媲美。

 至今仍在史诗之恢弘磅礴史诗之恢弘磅礴, ,足堪和荷马史诗相媲美。

 至今仍在足堪和荷马史诗相媲美。

 至今仍在印度人民中广为流传印度人民中广为流传, ,成为他们思想行为、 道德观念成为他们思想行为、 道德观念的准则和生活的楷模。的准则和生活的楷模。

 从内 容上看从内 容上看, ,作品也是表现了家庭的天伦之爱。家庭的天伦之爱。为印度叙事诗, ,《《罗摩衍那罗摩衍那》 《》 《摩诃摩诃作品也是表现了

 但丁说:“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心。

 ” 母爱就像一股涓涓的溪流时时刻刻地滋润着我们,谁不应该感谢母亲、 报答母亲呢?请同学们说一说搜集到的关于母爱的诗句和名言。

 布置作业1.

  背诵《金色花》 。2.

  课外阅读泰戈尔的《飞鸟集》 、 《新月集》 。

 还有一项最重要的作业, 那就是永远爱作业, 那就是永远爱你们的母亲!

 再见

推荐访问:散文金色花教案 教案 散文 金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