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赞美家乡散文7篇

时间:2022-11-16 09:00:07 来源:网友投稿

赞美家乡散文7篇赞美家乡散文 土地的誓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赞美家乡散文7篇,供大家参考。

赞美家乡散文7篇

篇一:赞美家乡散文

的誓言

 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占领了东北大地,无数东北同胞被迫背井离乡,饱受颠沛流离之苦,有哪一个东北同胞不盼望解放家乡,有哪一个东北人不想回到故园?下面,我们一起学习 《 土地的誓言 》 ,去听一听 东北辽宁作家端木蕻良 的炽痛的心声。

 情境导入

 【 端木蕻 (hóng) 良】

 (1912 — 1996) ,

 原名曹汉文( ( 曹京平) ) ,辽宁省昌图县人,

 满族。

 20 世纪 30 年代 “ 东北作家群”中

 的代表作家之一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 , 先后在山西 、 重庆等处任教 , 在重庆 、 香港 、 上海等地编辑 《 文摘 》 副刊 、 《 时代文学 》 杂志 、 《 大刚报 》 副刊 。

 1996 年 10 月5 5 日 , 因病于北京逝世 , 享年 84 岁。

 作者简介

 【代表作】

 长篇小说 《 科尔沁旗草原 》《 大地的海 》《 大江 》;

 短篇小说集《土地的誓言》《憎恨》《风陵渡》;

 童话《星星记》;京剧《戚继光斩子》《除三害》

 评剧《罗汉钱》《梁山伯与祝英台》

 以及长篇历史小说集《曹雪芹》等,为世人所流传。

 1941 年9 9 月 18 日, “ 九一八事变 ”已经过去了整整十年,抗日战争正处于十分艰苦的阶段,流亡

 在关内的东北依然无家可

 归。作者怀着难以遏制的

 思乡之情 写下了这篇文章。

 写作背景

 挚 痛(

 )

 泛滥 (

 )

 呻 吟 (

 )

 嗥 鸣(

 )

 山 涧 (

 )

 谰 语(

 )

 怪 诞 (

 )

 亘 古(

 )

 蚱 蜢 (

 )

 镐 头(

 )

 碾 (

 ) 辘 辘 (

 ) 污 秽 (

 ) )

 zhì

 fàn

  làn

 yín

 háo

 lán

 dàn

 ɡân

 měnɡ

 ɡǎo

 niǎn

 lù

 huì

 识文辨字 ◆生难字

 jiàn

 【挚痛】

 诚恳而深切。

 【标直】

 笔直。

 【嗥鸣】

 (野兽)大声嚎叫。

 【谰语】

 没有根据的话。

 【怪诞】

 荒诞离奇;古怪。

 【亘古】

 远古。

 【污秽】

 肮脏的东西。

 【泛滥】

 原意是江河水溢出,淹没土地。又引申为“ 思想、事物到处扩散 ”。

 。

 ◆词语解释

  如何理解本文的标题 —— “ 土地的誓言 ” ?

  《 《 土地的誓言 》 ,从文章来看,标题的要点应在于 “ 誓言 ” 。这 “ 誓言 ” 是作者对着土地发出的。作者在文章末尾壮怀激烈地发誓:“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 为了她,我愿付出一切。我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 或者我的坟前。

 ”

 文章感知

 这种掷地有声的誓言读者可强烈地感受到。因此,这一标题应该理解为 “ 面对土地发出的誓言 ” 而不是 “ 土地自身发出的誓言 ” 。

 没有了土地也就无所谓国家,所以作者把它放在题目上,突出了它在一个爱国者心中的地位。

  阅读课文,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

 “ 我 ” 常常想起关东原野上的一切, “ 我 ” 时时听见故乡的呼唤, “ 我 ” 的内心为此热血沸腾!

 第二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令 “ 我 ” 梦萦魂牵,“ 我 ” 发誓要为故乡母亲而战斗而牺牲!

 1. 文章第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 有何作用? ?

 (1 1 )结构:

 总领第一段。

 (2 2 )内容:

 直接抒发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挚痛的热爱 ” 奠定了全文的感情基调。

 文章赏析

 2. 文中哪些句子或词语最能表达作者的感情?

 深情地朗读这些句子,并谈谈你的理解和体会。

 (2 2 )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 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

 (1 1 )我心里怀着挚痛的热爱。

 热爱

 思念

 (4 4 )

 稻禾的香气是强烈的, …… 多么

 美丽, 多么丰饶 ……

 (3 3 )在那田垄里埋葬过我的欢笑。

 怀念 、 忧伤

 赞美

 (5 5 )

 而我将用我的泪水, 洗去她

 一切的污秽和耻辱。

 为解放故乡而奋斗的决心及对故乡被占领的 愤怒 。

  “我有时把手放在胸膛上 …… 它在 泛滥 着一种热情。”

 贬义褒用 , 表达了作者无法控制的 思乡 之情 。

  作者“泛滥”的情感主要包含哪些? • 思念家乡;

 • 热爱、赞美家乡;

 • 渴望尽快回归故乡的迫切心情;

 • 对故乡惨遭蹂躏的悲痛,对侵略者的罪恶行径的憎恨。

 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

 ①在列举东北景物时选择了 有特征 、 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 , 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 , 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

 ②在形容景物、物产时用了许多富有特色的形容词 。

 ③运用了 排比、比喻 的修辞手法,使文章感情表达更充沛,使景物描绘更形象、生动。

 ④从 听觉、视觉、嗅觉 等多角度来描绘东北景物、物产,给人以耐人寻味的感觉。

 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 …… 被这种声音所 缠绕 …… 是我应该回去的时候了。”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爱 ,渴望回到故乡去的 迫切心情 。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 …… 像我的心 喷涌 着血液一样。”

 作者用诗一般的语言塑造了两个颤栗着 、愤怒着并且不可阻挡地将要爆发出来的意象 :一个是大地之心 , 一个是作者之心 。

 表达了作者与故乡密不可分的亲密之情 , 须臾不可分割。

  “在故乡的土地上 …… 在那田垄里 埋葬 过我的欢笑 …… 我的手印。”

 作者的欢乐只属于失去的故园,更多了一层 沉重的感觉和悲愤的心绪 。

  “土地,原野,我的家乡 …… 在它金色的光芒之下,是我的家乡。”

 对土地以 “ 你 ” 相称,情感显得更加直接而迫切, 表达了作者对解放故乡的坚定信念与决心 。

  “我 永不能 忘记 …… 我 必须看见一个更美丽的故乡出现在我的面前 …… ”

 表达了作者解放故乡的 坚定信念 ,及甘愿为故乡解放而 奉献一切的决心 。

 ① 运用 拟人 的手法,以 “ 她 ” 相称,隐含将故土比做 “ 母亲 ” ,直接对着故土倾诉自己的感情。

 “ 我必须回去,我从来没想过离开她。

 ”“ 没有人能够忘记她。

 ”“ 我必定为她而战斗到底。

 ”“ 我要回到她的身边 ” 这几句 表达了眷恋故土、坚决为故土战斗到底的感情 。

 3 3. . 作者运用了哪些手法或技巧来表达对故土的

 深情?请举例说明。

 ②大量运用 排比 造成连贯的、逐渐增强的气势。例如 “ 当我躺在土地上的时候,当我 …… ,或者当我 …… 我想起 …… 我想起 ……我想起 …… ” 一段, 运用排比,强烈地突出了作者时刻怀念故乡、迷恋故乡的深情。

 ③ 选择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成叠印的一个又一个画面,像电影镜头一样闪现,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比如“ 我想起那参天碧绿的白桦林 …… 原野上怪诞的狂风 ”一段,白桦林、蒙古狗等东北特有的景物密集地排列在一起,加大了信息量和对读者的冲击力。

 ( (4 4 )

 移情于物 。如:

 “ 她低低地呼唤着我的名字,声音是那样的急切,使我不得不回去。

 ” 明写故乡呼唤 “ 我 ” ,实则是 “ 我 ” 思念故乡。

 (5 5 )

 巧用第二人称 “ 你 ” ,表达强烈的感情。如 :

 “ 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

 ”

  “当我记起故乡的时候,我便能看见那大地的深层,在翻滚着一种红熟的浆液 …… 在那亘古的地层里,有着一股燃烧的洪流,像我的心喷涌着血液一样。”

  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

  作者 思乡 的心情就像地下沸腾的岩浆一样,在燃烧,在沸腾,在奔突,就要喷涌而出。

  句话里“红熟的浆液”喻指什么?

 表层是指“大地深处沸腾的浆液”。深层是指作者 内心 正如地下沸腾的岩浆一般。

 4. 课文总共只有两段,这两段 之间是什么关系?

 第一段, 作者常常回忆美丽丰饶的关东平原,抒发了作者对故乡深切的思念之情 。

 第二段, 故乡美好的生活让 “ 我 ” 梦萦魂牵,“ 我 ” 发誓要为故乡母亲战斗到底 。

 两段文字一气呵成,任由情感的激流倾泻,在 结构 上 有如双峰对峙,又宛若对仗工整的一副长联! !

 5. 这两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何异同?

 内容相同:

 都有对故乡的回忆和描述。

 结构相同:

 先直接抒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然后回忆,最后在直接抒情。

 内容不同:

 回忆中选取的景物不同。

 6. 所选景物各有什么特点?为何选取不同景物?

 前者选取 东北所特有的物产 ,并采用景物的叠加,是为了展现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表达作者对故乡的激情赞美和深情怀念,应用排比,则加强了对读者的情感冲击力。

 后者选取了 春,秋两季的景物 ,同样表现了东北大地的丰饶美丽,但没有采用排比,情感也没有前者来得热烈。它也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深切怀念,但怀念中却暗含着忧伤与愤怒,由此,情感才能在后半段得以最强烈的喷发,面对土地发出自己坚强的誓言。

 1. 呼告手法的运用。

 文章运用 “ 呼告 ” 手法直接对着土地倾诉自己的热爱、怀想、眷念,并且将倾诉对象拟人化,以 “ 你 ” 相称,将土地比作 “ 母亲 ” 。

 写作特色

 2. 语言凝练,饱含深情。

 本文饱含了对家乡的热爱、感恩,并要为之奋斗的激情。那一声声发自内心的召唤与自己时时对家乡的回忆,再加之排比、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更增加了感情的强度,增添了内容的饱满度与感情的真挚度。

 3. 寄情于物,波澜起伏。

 文章的感情表达不是空洞的、抽象的,而是寄情于物,使自己的感情表达得贴切与自然。例如作者选择了有特征、有意味的景物组合叠印成一幅幅画面,展现在读者面前,给人造成一种视觉上的冲击力,而作者的感情就包含其中,那些景物里都有他火热的心。

 思忆故乡

 眷念故土

 爱国情深

 挚痛 的热爱

 激情的赞美

 深切的怀念

 热血沸腾

 发出誓言

 与土地关系密切

 回忆成长的足迹

 面对土地发誓

 忧伤愤怒

 板书设计 土地的誓言

 课文小结

  这是一篇抒情散文,作者通过抒发对被日本侵略者强占十年之久的关东原野的眷念之情, 表达了 “ 九一八 ” 事变以后东北流亡青年对国土沦丧的压抑之情,充满深沉的爱国热情 ,仿佛使人谛听到心脏的跳动,感受到热血的沸腾。

 《松花江上》

 1935 年张寒晖在西安目睹东北军和东北人民流亡惨状而创作的一首抗日歌曲。歌曲唱出了 “九一八 ” 事变后东北民众以至中国人民的悲愤情怀, 被誉为《流亡三部曲》之一, 风靡中华大地。

 拓展提升

 谢谢观看!

篇二:赞美家乡散文

兴市张渚高级中学教师备课教案 日期 课题 故乡 的榕树 知识技能:

 1 、 体味“借景抒情, 寓情于景”的写法并借鉴之。

 2、 培养学生欣赏故乡 风土人情的美 3、 培养学生选材立意, 提炼主旨的能力 过程方法:

 1 、 诵读, 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 情的触发点、 联系点 2、 领会作者以故乡 的榕树为寄托所抒发的游子思乡 的深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通过平凡的故乡 生活的掠影, 来表达的自己真挚、 浓烈而怅惘的思乡 之愁。

 启发学生领悟本文以榕树为眼前景与思乡 情的触发点、 联系点, 并以此联想第一课时 A 教 学 目 标 B 教 学重 点教 学难 点 到诸多琐细平凡的故乡 生活的掠影, 来表达自己真挚、 浓烈而怅惘的思乡 之愁。

 C 板 书 设 计 故

 乡

  的

 榕

 树

  黄河浪

 香港的榕树(亲切)

  景

 中

 情

 哨

 笛

  浓 深

  景物:

 榕树下的小溪、 石桥、 石板条

 浓 深

 故乡 的榕树(怀念)

  事件:

 划"榕"船, 祈"榕"福, 乘"榕"凉

 的 的

  传说:

 玉帝烧蛇精

  乡

 思

 愁 念

  情

 中

 景

 (一)

 、 通过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 导入课堂教学。

  D 教 学 过 程

  以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 愁》 一诗导入。

  (二)

 作者简介

 黄河浪, 原名黄世连, 曾用笔名洪荒等,

 1941 年 3 月 27 日生于福建省长乐县。

 中学时代, 就读于长乐一中, 酷爱文艺, 擅长丹青, 他有许多画被中国保卫儿童委员会选去参加东欧, 英国等地举办的国际少年儿童画展, 并获了奖。

 1960 年考入福建师院中文系, 便从诗歌起步, 走上文学道路。

 他的作品先后在《人民文学》 《福建文艺》 《人民日报》 等报刊上发表, 并获好评。

 其中《两代人》 等诗还被译为英文和法文。

 1975 年 9 月黄河浪港定居, 从事绘画工作, 坚持业余创作, 先后在《海洋文艺》 《文汇报》 《新晚报》 《七十年代》 和内地《当代》《作品》 《花城》 《海峡》 等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反映香港现实生活的短篇小说,如《失落的珍珠》 《大乡里进医院》 和《香港式的烦恼》 等,

 1980 年 6 月由福

  建人民出版第二本诗集《海外浪花》 ,

 1986 年冬又出版了第二本诗集《大地诗情》 。

  1979 年, 黄河浪的散文《故乡 的榕树》 荣获香港第一届中文文学奖散文组冠军。《故乡的榕树》 获奖后, 被海内外十多家报刊转载。

  (三)

 正音解词

 摇曳( y è )

 摇荡。

 饭甑( z è ng )

 :

 蒸饭的蒸笼。

  赏心悦目:

 美好的景色使人看了很舒畅。

  悠然自得:

 形容悠闲舒适的样子。

  泯( m ǐ n )

 :

 丧失, 消灭。

  汲( j í )

 水:

 从上往下打水。

  苍虬( qi ú )

 :

 青龙。

 这里指树干弯曲像青龙一样。

 虬, 传说中的龙。

  虔( qi á n )

 诚癣( xu ǎ n )

 黝( y ǒ u )

 黑

 荫庇( y ì nb ì )

 :

 大树枝叶遮蔽阳光, 天热时宜于人们休息。

 旧时比喻尊长照顾着晚辈或祖宗保佑着子孙。

 荫, 没有阳光。

  蹑( ni è )

 搁( g ē )

 战战兢兢( j ī ng )

 庇( b ì )

 护

 笃( d ǔ )

 :

 课文中是像声词。

 形象地给我们展示了老祖母走路的形象。

  (四)

 结构

 全文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 1 至 3 段)

 :

 由眼前的景物引出对故乡 榕树的怀念。

 这三段是全文的引子, 作者缓缓地把读者也带进了自己的回忆中。

  第二部分是主体, 共分四个层次。

  第一层次(第 4 段)

 写故乡榕树四周的景色。

 这是一个过渡段。

 两个“我怀念” 交代了榕树四周的环境:

 溪畔的景色, 桥上的景物, 这一段故乡 景色的描写,清晰地烘托出榕树的背景:

 小溪, 鹅卵石, 洗衣和汲水的少女, 鸭子, 石桥, 石碑, 栏杆上的小石狮………写出这闽东农村特有的风光, 为刻画榕树涂抹了一层底色。

  第二层次(第 5 ,

 6 段)

 具体而细致地刻画榕树。

 在着力渲染了榕树四周环境之后, 作者马上回到榕树。

 写“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 。

 一棵略写, 一棵详写。

 细致描绘了那棵被称为“驼背” 的老榕树, 接着再叙儿时和小伙伴们把老榕树当作船划的趣事, “船” 驶进了五彩缤纷的梦中, 使文章充满了浓郁的诗情画意, 寄托着作者无限的情思。

  第 6 段, 进一步叙述这棵老榕树的传说:

 玉皇大帝用雷火烧死藏在树洞中的蛇精, 给这榕树增添了美丽的神话色彩。

 因为是村中最老的老人说的, 小时的作者深信, 字里行间, 露出稚拙的童真, 也唤起了读者的亲切感。

  第三层次(第 7 ,

 8 ,

 9 段)

 写有关榕树的人和事。

 对故乡 榕树的怀念,其实是对故乡 和亲人的关怀。

 第 7 段写母亲用榕树汁为“我” 治癣和“我” 奉祖母之命上树折枝的事。

 一枝一叶总关情, 对榕树的记忆联系着对亲人的记忆。

 祖母的形像着墨不多却生动感人。

 那小脚“笃笃笃” 地走到石桥, “唠唠叨叨” 的神态, 慈爱善良, 使人难以忘怀。

 第 8 段, 写榕树给农人带来的好处。

 第 9 段,

  作者缘物生情, 直接 抒怀, 通过拟人的手法, 赞颂榕树的崇高品格。

 对榕树的赞美, 其实是表达了作者对劳苦而纯朴的乡亲们的关切之情。

  第四层次(第 10 段)

 写自己儿时在榕树下度过的愉快的夏夜。

 这一段描写富有生活情趣。

 那简陋的卧具, 神秘而恬静的气氛, 似梦似仙的月夜景色, 沉入梦乡 那美妙的感觉……都着意铺陈, 创造出一个轻盈, 静谧的意境。

 儿时的夏夜如此美丽, 迷人, 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故乡生活的无限眷恋。

  第三部分(第 11 至 13 段)

 抒发了蓄积在心头的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真挚眷念之情。

  第 11 段写从美好的回忆中回到现实中来。

 “仿佛刚刚从一场梦中醒转” ,“这一觉已睡过了三十年” 暗示离童年生活已过了三十载。

 作者身在异乡 仍挂念着故乡榕树的遭遇, 惦念着把树干当船划的小伙伴们。

  第 12 段, 呼应开头。

 小儿子的话打断沉思, 再写叶笛的哨音“弥漫成一片浓浓的乡 愁, 笼罩在我的周围” , 把听觉感受到的当着视觉感受到的, 更为形象。最后以设问结尾, 把思乡之情引到了一个更高的层次, 表达了作者永远不忘故乡养育之恩, 永做故乡儿子的一片诚挚之心。

 以“故乡 的榕树呀……” 几个字独立成段作结, 寓含了不尽的情思。

  (五)

 写作特点

 1 、 文章条理清楚, 过渡自然

 如:

 文章回忆故乡 的部分是按以下顺序写的:

 作者用“我怀念从故乡的后山流下来, 流过榕树旁的清澈的小溪……“一句作为过渡句, 写榕树旁的小溪, 树下的石桥, 石碑, 小石狮等。

 用“站在桥头的两棵老榕树……” 一句过渡到描述榕树下一件件牵动游子情思的往事。

 这些事都是围绕着榕树写的, 在叙事的基础上, 感物咏怀, 抒发了对故乡 榕树和故乡亲人的眷恋之情。

 这部分材料是以榕树为线索贯穿起来的, 所以内容虽散, 但读起来并不觉得杂乱。

 它按“物——事——情” 的次序组织起来, 而状物, 记事, 抒情都紧紧围绕着故乡 的榕树, 不枝不蔓。除了上述列举的过渡性的语句外, 作者在描述榕树下一件件往事时, 也用了一些诸如“ E 教 学 反 思 故乡 的榕树》 是一篇抒情散文, 描写了农村风光, 充满浓郁的诗情画意。

  这篇课文写久居异乡 的“我” 带着小儿子在客地大榕树下散步、 嬉戏时, 由眼前景物自然而然地想起了故乡 榕树下的一桩桩充满生活情趣和乡 土气息的儿时往事, 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 的眷恋之情。

 一文表达漂泊异乡 的游子对养育庇护自己的故乡深深眷恋之情, 抒发对故乡和祖国的思念和热爱。

 这篇文章胜在“真情” , 但只有真情, 并不一定会写出好文章。《故乡的榕树》的作者运用了高超的抒情技巧, 笔酣墨饱地抒写了思乡 的满腔真情。

 正是这种真情打动了读者, 引起共鸣。

  首先是缘物生情。

 作者住所附近的两棵榕树, 引起作者回忆故乡 的两棵老榕树, 对榕树的描写传神的地描绘反映了作者浓郁的思乡 之情。

 其次是绘景传情。作者进入回忆的第一段, 用概举的方法描绘了家乡 榕树的四周景色, 怀念这些景物, 是因为作者对它们充满了喜爱之情。

 再次是忆事抒情。

 这篇散文回忆了几件

  与老榕树有关的童年趣事, 通过“忆事” 抒发了对亲人的怀念之情 , 使人读了心旌摇荡, 浮想联翩。

 最后是直吐深情。

 作者在回忆故乡 景物和故乡 趣事时, 有时按捺不住奔涌的激情, 采取直接倾吐的方法说出来, 情感逼人。

 这深沉的情感是动人心魄的。

 文章的最后三段更是直抒胸臆, 对故乡 的怀念与眷恋之情如火山一样喷发出来。

 这如泣如诉的语句, 仿佛一张大网, 把读者完全笼罩其中了。

篇三:赞美家乡散文

认识“渺、篝”等 13 个生字,读准多音字“燕”。

 2.默读课文,说说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用对比的手法来表情达意的方法。

 4.再搜集一些思乡的诗文,和同学交流。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都见过月亮,看到弯弯的月亮,我们总会脱口而出:弯弯的月亮像小船。那么,又大又圆的月亮,又让我们想到了什么呢?(圆盘、月饼、中秋)哦——中秋节,在这个传统佳节,我们常常一家人坐在一起,吃着甜甜的月饼,欣赏着天上的明月。但是,中秋赏月,仅仅是在看月吗?(不是,大家看着月亮,就会想起自己的故乡及亲人。)所以,诗中说得好啊——月是(故乡明)。(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季羡林(1911—2009),山东清平(今并入临清)人。著名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作家。在中印文化关系史、佛教史、印度史、印度文学和比较文学等领域,创获良多,是享誉海内外的东方学大师。一生创作了许多散文作品,如《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选集》等。

 季羡林先生已然功成名就,但仍忘不了那个小乡村,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与季羡林一起回味那故乡的明月吧。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出示生字)学生练读,师正音。

 2.多音字“燕”: yān(燕园) yàn(燕子)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可分为几部分? 2.提出问题: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课文第 1 自然段的描写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引出下文)从第 1 自然段中,我们可以看出,作者非常喜爱(故乡的月亮)。

 (2)作者为什么说“如果只有孤零零一个月亮,未免显得有点儿孤单”?(因为太单调了。)所以,古诗文中,月亮常用什么东西当陪衬?(山、水)想到这里,作者便回忆起了小时候的一些趣事。

 (3)作者的故乡在哪?(山东西北部大平原上)因为平原地区没有山,所以他从小没有见过山,他想象中的山是什么样子的?(圆而粗的柱子)多天真的孩子呀,也正因如此,他小时候望月,从不与山联系起来,就连诗中说的情景,他也无法想象。(补充苏轼《前赤壁赋》资料) (4)作者没有见过山,那有没有见过水?(有,他故乡的小村子里到处都是水。)那么他和水之间有什么趣事呢?(夏天黄昏后,他就去坑边场院里数星星,在古柳下摇知了。)还有没有别的趣事?(更晚的时候,去坑边看水里的月亮,晚上做梦还梦见两个月亮叠在一起。)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作者真的十分喜爱月亮,而且,他总能围绕着月亮,找到许多乐趣。

 四、精读课文,情感升华。

 1.朗读课文思考: 作者由月亮想到了哪些往事和经历?产生了哪些内心感受? (1)往事:数星星、捉知了、看月亮、梦月亮。

  感受:在作者的故乡,几个大苇坑占了村子面积的一多半,坑边的月景给作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给他的童年带来了无限的乐趣。通过对故乡往事的回忆,体现了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与怀念。

 (2)经历:①作者离乡背井,在世界各地见到过许多美妙绝伦的月亮,但念念不忘的还是故乡的小月亮。②作者居住的朗润园景色优美、环境优雅,是赏月的胜地,但作者心中所想的仍然是故乡苇坑里的平凡的小月亮。

 感受:无论是在莱蒙湖上、非洲大沙漠中,大海中,还是在高山上,都看到过美妙绝伦的月亮,甚至作者居住的朗润园这样的赏月胜地见到的奇景,都无法撼动故乡的小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地位,足见作者对故乡月亮的怀念,对故乡的怀念。

 2.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作者多大年纪?(年近耄耋)耄耋指老年,高龄。耋,七八十岁的年纪。这时,他早已不在故乡,而是住在朗润园,这里的环境怎么样?(此地有茂林修竹……赏月胜地。)多美的景色啊,可是,他仍然怀念的是故乡苇坑里那个平凡的小月亮。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这段话只有短短二十多个字,却表达了作者强烈的情感,你知道是什么情感吗?(作者渴望回到故乡的迫切心情和通过月亮寄托的思念之情。) 五、布置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句,与同学交流。

 月是故乡明 赞美月亮,思念故乡

  本课是一篇略读课文,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让学生自主探究,教师仅起到辅助作用,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情感,真正意义上把课堂还给学生。但是由于时间有限,故文章一些诗句来源不能一一点出,只能留给学生课后探究学习。

  1.认识“彭、拟”等 8 个生字,会写“泽、彭”等 11 个字,会写“拟定、锻炼”等 10 个词语。

 2.找出文章对毛主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他的内心世界,感受他博大的胸怀。

 3.结合课文内容,理解“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含义。

  - 第一课时 -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出示毛泽东图片)大家知道这个人是谁吗?(毛泽东)他是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他是一位伟大的领袖,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他也有普通人的喜怒哀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青山处处埋忠骨》,一起走进领袖的内心,去感受毛主席作为一位父亲那深沉、博大的父爱。(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快速浏览全文,找出不认识的字词。

 2.(出示生字词)着重指导。

 (1)学生分组练习识字,采用分组比赛、开火车的形式加深印象; (2)学生汇报找出的生字词,师指导识字词。

 (3)注意区分形近字“拟”和“似”、“眷”和“誊”。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毛主席接到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万分,但是最终,他还是在电报记录稿上签字,同意将毛岸英葬在朝鲜。) 三、了解背景,交流资料。

 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时期,让我们一起重温那段历史。(生交流抗美援朝的资料。师出示地图,简介历史。) 四、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第“一”和“二”两部分分别写了什么内容?(第一部分写了毛主席接到了毛岸英牺牲的电报,悲痛欲绝;第二部分写了毛泽东关于毛岸英遗骨安葬问题的抉择过程。) 2.“青山处处埋忠骨”这句诗在课文中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初读课文,不仅要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要将诗句放到具体的语境中,理解毛主席用此诗表达的情感。) 五、小结。

 老来丧子最是心痛,此刻,毛泽东只是一位孤独无助的父亲,他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心中是多么痛啊! - 第二课时 -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在上节课,我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初步体会了毛主席痛失爱子,悲痛欲绝。但是,他作为一位领导者,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丧子之痛,还有后续的事情需要他去处理。是什么事呢?我们一起接着看。

 二、掌握内容,感受细节。

 1.感受丧子之痛。

 (1)抗美援朝战争爆发后,新婚不久的毛岸英主动请求入朝参战。可谁想,踏上朝鲜战场才一个多月,年仅 28 岁的毛岸英就牺牲了。

  ①读电报,感受战争的残酷。(配上战场的枪炮声) 读了电报内容,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情景? ②再读电报,感受毛主席的悲痛心情。

 请大家再读电报,想想毛岸英牺牲的这个消息对毛主席来说简直就是什么?指名回答。(噩耗、晴天霹雳) (2)请你默读课文有关段落,在重点词句下加上小圈,然后多读几遍,从这些语句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3)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从见到这封电报起,毛泽东整整一天没说一句话,只是一支接着一支地吸着烟。桌子上的饭菜已经热了几次。” (教师设置语境,启发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用提问引导学生体会感情:“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是长还是短?”“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就像一个月那么长”“这一天对毛主席来说,真是度日如年啊!”) ②“‘岸英!岸英!’毛泽东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教师通过“轻一点!是喃喃!”“声音有点大了,应该是轻声呼喊!”来引导学生正确朗读。) (4)小结引读。

 ①噩耗传来,这位久经沙场的老战士悲痛不已,他整整一天—— ②老来丧子,白发人送黑发人,年近 60 的毛泽东失去了最心爱的儿子,他整整一天—— ③更何况毛岸英已是毛主席一家为中国革命牺牲的第六位亲人了,他怎能不肝肠寸断呢?他—— ④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能像去苏联留学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像去农村锻炼时那样平平安安地回来,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⑤此时此刻,老人想到岸英从小就颠沛流离,他的眼睛模糊了,他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⑥此时此刻,老人多么希望岸英会出现在自己的眼前,亲切地唤着“爸爸!”他哽咽了,喃喃着儿子的名字—— 可是,岸英再也不可能回来了,他再也唤不回心爱的儿子了。

 2.体会抉择之痛。

 (1)屋漏偏逢连夜雨,事情还不止如此,秘书带来的志愿军司令部的电文,让这颗滴血的心更痛了。

 出示电文的主要内容,轻声地读。这封电文的到来,说明毛主席面临着什么? (2)面对这封电文,毛主席是怎样的心情呢?你觉得用什么词可以概括出来?指名回答。(犹豫、痛苦) (3)他犹豫什么?为什么为难呢? (4)交流并指导朗读。

 ①“儿子活着不能相见,就让我见见遗骨吧!” 他内心想让儿子回来吗?用朗读来表现他的愿望。

 ②“就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吧。” 你体会到主席矛盾、痛苦的心情了吗?用你的朗读再现主席当时的心境吧。

 (5)小结引读。

 ①岸英在世时,他们聚少离多,就这样把岸英留在朝鲜,他该有多么内疚啊,他自言自语着“儿子活着——”,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都长眠在朝鲜,他决定—— ②岸英从小受尽苦难,作为父亲,他多想对儿子做点补偿啊,他现在能做的仅仅是让他魂归故里,可是当他想到那么多牺牲的战士的父母也无法见到自己的儿子,他决定—— ③岸英是杨开慧烈士留下的骨血,自己非但没照顾好岸英,现在还要让岸英永远留在朝鲜,他该多么愧疚啊,可是当他想到那些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亲骨肉的朝鲜人民,他决定—— (通过个别指导朗读,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小结引读,一步步把气氛烘托出来,让学生走进毛主席的内心,细细体会伟人的悲痛。) (6)但是,当秘书把电报记录稿交给他签字的一瞬间,他还是

 了,因为这一落笔,就意味着

  。

  (教师在说过渡语时,出示上句,与学生互动。) 这支握在手中无数次的笔,这支做过无数惊天地、泣鬼神的决策的笔,此时竟是那么沉重,毛主席提不起,更放不下。

 (7)出示“第二天早上,秘书来到毛主席的卧室。毛主席已经出去了……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该是一个多么难熬的漫漫长夜啊!请你闭上眼,走近他,贴近他这颗滴血的心,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请你用手中的笔为我们重现这个夜晚。

 学生进行练笔,播放音乐《神秘的花园》来烘托气氛。出示练笔的开头:“窗外的风更大了……” 学生完成练笔后,点名反馈。

 (此处安排这个练笔,让学生更加贴近主席的内心世界,内化语言,升华情感,领会伟人痛苦抉择的心路历程。) 3.总结课文,升华主题。

 出示填空: 作为主席,他多么想(

  ),多么想(

  );但是,作为主席,他不能(

  ),不能(

  )。毛泽东是平凡的,更是(

  )的! 三、朗读诗句,总结全文。

 1.尽管不舍,尽管悲痛,但主席克制了自己的情感,做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决定——(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 这铮铮的言语下,是毛泽东那宽广的胸怀和深深的父爱。

 毛泽东是平凡的父亲,但他更是伟大的领袖!我们再一起来朗读一下这句诗! (再次引读,让学生在再三读诗句的同时,明白诗句中蕴含着伟人艰难的心路历程。) 2.结合课文,说说你对“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革命者既然把整个身心都献给了祖国,至于死后是否要把遗骸运回家乡安葬,那倒无须考虑,即使长眠于异国的土地上又有何妨。这里既是对毛岸英烈士的高度评价,又表明了毛主席对儿子遗骨安葬问题的态度,即尊重朝鲜人民的意愿,将儿子葬于朝鲜,充分显示了他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博大胸襟。)

 青山处处埋忠骨 接到电报:痛失爱子

  这篇课文重在一个“情”字。这份“情”是深厚的、深沉的、凝重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重在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从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中去体会人物的内心,再通过读的方式,感受人物情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四:赞美家乡散文

土情怀 ——浅谈孔庆铨先生的诗词作品 钟

 山 台湾静宜大学教授孔庆铨先生, 号志超, 上杭城通驷门外(即今临江镇城西村)

 人。

 民国元年生于名门旺族, 2009 年 1 月在台湾病故, 享年 98 岁。

 先生国毕业于上海正风文科大学, 国学造诣深厚, 尤工诗词。

 著有《南征吟草》、《瀛海行集》、《词学十论》、《词学与习作》 和《志超文集》 等。

 生前是台湾诗坛的领军人物之一。

 先生寓居台湾 60 年, 虽然没有回过家乡 , 但从他的诗词作品中, 可以看出对故乡 常萦脑际, 信手拈来, 便即入诗; 对故乡 亲朋故旧, 更是无时不在念中。从笔者看到他的先生部分诗词作品, 就充分反映了他对故乡 无限缠绵, 老而弥笃的故乡 情结。

 笔者手头有先生诗作 91 题, 233 首, 词作 161 题、 246 阙, 十之七八和故乡关联, 可见其眷恋故乡 情感之深。

 其内容大致有三:

 其一, 忆乡 感怀。

 这类诗词, 数量最多, 占了怀乡 诗词作品的一半。

 反复吟哦, 而且各体兼备。如七言律诗有《杭川感怀》、《怀乡 杂咏》、《来台州载纪旧有感》、《下杭城感怀》等这 4 题便有 38 首; 七言绝句有《杭川杂咏》、《杭川别史》、《梦游杭川》 这三题共计也是 38 首, 还有《杭川竹枝词》 10 首。

 在词作方面, 更是丰富多彩, 先后以《忆杭川》 为题所填的词牌, 就有《南歌子》、《浪淘沙》、《鹧鸪天》、《人月圆》 4 题共计 17 阙, 以《怀旧》 为题的词就更多了, 有《忆江南》、《浪淘沙》、《踏莎行》、《鹊桥仙》、《蝶恋花》、《风入松》、《诉衷情》、《捣练子》 等, 还有《怀乡 》、《清明怀乡 》、《杭城感怀》、《杭川感怀》、《 《琴冈怀古》、《杭城怀古》、《杭

  城十忆》、《杭城怀旧》、《杭城忆旧》、《杭城梦旧》 等等。

 台北市上杭县同乡 会为增进亲情乡 谊, 创办了期刊。

 先生对它》 情有独钟,每期必读。

 在 80 高龄那年, 他捡出历期《通讯》 重温, 并写了《读杭川通讯有感》 五律 25 首, 一千字篇幅, 一笔呵成。

 诗中多侧面地反映了忆乡 情怀, 今就这五律组诗中的离别情景、 思乡 感怀、 家乡 山川形胜和人文历史等三方面的诗作,结合其他篇章的相关内容, 分述如下:

 在他 38 岁时正是 1949 年 8 月 27 日深夜翌日黎明时刻, 他从上杭的通济门出城坐船, 沿汀江顺流而下到峰市的。

 当时的离愁别恨, 在他的诗词中常有感发。“挥泪飘零日, 愁云拨不开。

 ……燕飞乌巷口, 斜照夕阳来。” 这是这篇五律组诗的第一首的开篇和结句。

 反映了 他当时离乡 的哀伤心情。《来台卅载记旧有感八首》 中的第三、 四首, 也叙述了当年的离别情景:

 “忆昔随军战阵移, 怆惶南徙五更时。

 楼船破浪星河动, 画角暗鸣草木悲。

 通济城门魂欲断, 敌台阶垛影迷离。

 料知去后终成诀, 痛对山河泪暗垂。”“罗星塔影砥中流, 袍岭朦胧水上浮。舟过石潭人偃息, 风高土埔月含钩。

 渡江击楫人何在, 投笔书生志未酬。

 遥望回澜三折水, 临行悲愤恨难休”。《杭川别史》 是 12 首的七绝组诗, 第一首即为“念八年华别里门, 於今回忆尚销魂。

 号声催发山河动, 折水呜咽泪暗吞。” ①在《鹧鸪天》 词的开头便是“画角声中别里门, 兰舟催发断人魂”。《柳梢青· 杭城别母》是叙述别母情景的“南街邸里, 我最伤心, 慈帏辞别, 暗吞垂泪。”

 笔者手头所藏的先生诗词, 十之七八是思乡 感怀之作, 这里所指的思乡 感怀作品, 是别于思亲, 思恋故乡 风物的, 专指“怀乡 ”、“思乡 ” 的作品。

 如本组五律中的“怀乡 歌当哭, 读报泣含哀”、“相思怀绿竹, 惜别望苍苔”、“河山摇落久,万里忆乡 关”、“我生桑梓地, 仿佛认难清” 等。

 这类诗, 在其他篇章中也有强烈反映, 如“忆故里, 日夜九廻肠”( 《忆江南》)、“人情同是爱乡 音, 穷达焉能有

  异心”( 《忆王孙》)。“沧海长为客, 乡 邦不可忘”( 《南歌子· 忆杭川》)、“五十年来忧患过, 桑梓情深, 镇日眉头锁”( 《蝶恋花· 怀旧》)、“数年未见雁声过, 故国频怀唤奈何”( 《怀故国》)、“午夜梦回怀故土, 身边断续听悲笳”( 《摊破浣溪沙· 秋兴》)、“海天难隔故园心, 每倚新亭泪不禁”( 《杭川别史》)

 等等, 不一一列举。

 由于他对故土的魂牵梦系, 日有所思, 夜有所梦,“故国频思系梦多” ( 《来台卅载纪旧有感》), “离家五十载, 今夜梦还乡 ”, ( 《梦还乡 有感》), “万里飘零万里天, 东风吹我入杭川”, 这是《梦游杭川》 七绝 10 首中第一首的开头二句,足见其思念之殷。

 先生的思乡 情怀, 老而弥笃。

 如在 78 岁那年写的《杭川感怀》12 首七律中, 几乎首首满怀乡 情:“西津水色碧悠悠, 故图山河望眼收”、“秋气石潭景色佳, 月弦照影引伤怀”,“燕归陌上, 失故梁, 不堪回首话琴冈”、“景色年华觉老苍, 春心依旧是家乡 ”、“不到西安五十年, 驷桥石板尚依然”、“得失从来休问天, 杭川风物不须钱。

 ……到底故乡 人物好, 纵然失路感情牵”、“尼父在陈怀故觉, 仲宣游倦赋怀乡 。

 人情念旧存天性, 晚景犹多爱夕阳。”

 对故乡 山川形胜和人文历史, 先生极为推崇, 常发而为诗。

 这五律组诗的第三首即为此项内容“遥瞻城市景, 远视折流长, 文会超腾阁, 宏观胜岳阳”。

 其他篇章中这方面的内容也不少, 如 “闽粤道中重镇, 东南锁

  齐名” ( 《风入松·梅杭道中》), “罗星笔塔砥中流, 千载文风建大猷”。( 《杭川竹枝词》)、“杭川城郭壮江滨, 雉堞雄豪镇八闽。

 赣浙牵连通粤桂, 参差叠瓦似龙鳞”( 《杭川杂咏》)、“金城百里雄关壮, 挖扼粤东江。

 古今战役, 往来商利, 气象名扬” ( 《人月圆·杭城怀古》)、“

 具已千年, 南方强矫。

 风景依然在含笑, 青山红树, 比美隋杭还妙。

 民情称俭朴, 琴冈好”( 《感皇恩· 杭川》)、“千载风光, 龙虎榜, 鳌头独占,(明清两代进士状元辈出)

 ……思往昔, 人文灿。

 怀故邑, 金汤险。” ( 《满江红·杭城怀旧》)“千丈文光, 满庭紫气, 化育三代菁莪。

 选帏拔擢, 后进盈科”( 《满庭

  芳· 奎星塔怀古》), 在《南乡 子· 忆杭川》 的词中, 先生又一次歌颂了故乡 的人杰地灵,“举目河山壮,

 聪折水幽。

 昔年王榜占鳌头。

 漫说, 武功文学足千秋。” 其二, 思念亲友。

 先生是饱谈诗书的客家人, 对“孝” 字特别看重, 对老母和亲朋故旧的思念,必然会在诗词中表现出来。“忆昔萱帏辞泪别, 每唏日丧与时偕”、“记得浮家慈母泪, 阵前露布枕金戈”、“暮云春树思亲友, 桃李阴沉暗馆墙”(均引自《杭川感怀》 七律组诗)、“萱草有怀难入梦, 雁行无序各纷飞”( 《秋感》)、“忆别慈颜兵燹间, 临岐频嘱早须还, 谁知今载蓼莪废, 凄绝三更血泪潜。”( 《除夕感情》)、“思亲犹忆缝衣密, 陟屺兴悲废蓼莪……几回梦绕家山里, 枕畔凄风破晓珂” ( 《来台州载纪旧有感》)、“乱离别母出乡 关, 投笔戎行泪暗潜”( 《八旬初度追感》)、“痛惜慈帏成永诀, 那堪萱草得忘忧。

 征衣犹见密缝处, 深愧圣言不远游。” ( 《思亲》)“怅望慈帏空已杳, 泪洒门楣。”、“生鞠感亲恩, 报德无年。

 人生长恨泪长咽。

 萱草凋零春去也, 怅望绵绵。”“未能反哺愧慈鸦。

 怅望袍山空洒泪, 哭断天涯。”(均引自《浪淘沙· 忆杭川》)。“跪乳白羊思母泪, 反

  鸟鸟报亲恩。

 何处哭牵衣”、“回忆重帏慈母德, 泣号无处拜含饴。

 泪洒表陈词” (均引自《忆江南·清明》), 母亲死后, 先生还多次梦回扫墓, 在《忆王孙》 的四阙词里开头就说:“问余何事梦家乡 , 欲拜亲坟哭一场。” 在《一剪梅· 梦返乡 扫墓》 中这样写道:“返里清明拜祖坟, 雨打啼痕, 风卷香焚。

 杜鹃声里不堪闻。

 哭泣纷纷, 悲痛惛惛。”先生的父母葬在名为卷龙桥的地方,《梦过卷龙桥》 写得更为悲痛,“古树昏鸦里,梦中过卷龙。

 桥梁流逝水, 波浪落鸣漂。

 痊玉椿萱墓, 牛眠马鬃封。

 旻天号痛泣,何日得重逢。”

 “拜娘人不见, 唤表影无瞻。”“唤表”, 指当年在南大街经商的表哥。

 先生对其他家乡 亲友, 也是怀念情深的。

 如“搔首年货白发侵, 花开棠棣系情深……

  何时重遂还家愿, 陶醉春晖洒满斟。”( 《怀二三弟》)“屈指卅年别, 关心万里情,修书有雁未能通; 叹息弟兄散乱各西东。”《南歌子· 怀海弟》)“思旧友, 晨星有几人。

 聚散合离萍水客, 艰难困苦泪痕亲。

 梦里忆雷陈”( 《忆江南》 之五)“折水无波脉脉流, 思源阁下忆朋俦”( 《鹧鸪天· 忆杭川五阙》)“问余东返为何由,欲访知音量酒筹。”( 《忆王孙》 四阙之二)。

 其三, 留恋故乡 风物。

 先生对故乡 风物烂熟于心, 反复吟哦, 妙语连珠。

 在 350 多首的怀乡 诗词中,吟咏故乡 风光的有 90 多首, 约为四分之一。

 在这些诗词中, 笔者约略统计了一下, 提到挂袍山的有 26 处, 紫金山的有 11 处。

 七峰山的 14 处, 三折回澜的 26处, 驷马樵歌的 7 处, 西安牧笛的 6 处, 石潭秋月的 11 处, 虹渡波恬的 3 处,罗星塔 11 处, 通济门 8 处, 迎恩门 1 处, 阳明门 2 处、 登瀛门 2 处、 时雨碑 2处, 提到七星井、 狮子潭、 大沽滩、 天子地、 石门障、 美女峰、 双髻山、 马鞍山、水南、 长坝、 张滩、 土埔、 桥头等附郭地方, 还提到保安宫、 仙师宫、 南塔寺、夫人宫、 关帝庙、 白衣庵等老城区院宫观。

 林林总总, 如数家珍。

 先让我们看看先生对“杭川八景” 的描述。

 《忆杭川八景》

 袍岭朝云玉叶开, 金山晓旭复华来。

 七峰拥翠排云帐, 三折回澜叠浪堆。

 通驷樵歌成梦寐, 西安牧笛调声哀。

 石潭待我评秋月, 虹渡恬波当酒醅。

 一、 袍岭朝云 挂袍山影入苍冥, 晓起朝云映眼青。

 危岫浮岚遮砌道, 奇峰郁垒护圆屏。

  钟声雾掩闻山寺, 风过松香满室馨。

 昔日龙华开法会, 曾经顶礼诵丹经。

 二、 金山晓旭 金山胜地纪前游, 晓旭灵峰望眼收。

 径里蜿蜒八百磴, 天门瀑布四时秋。

 中峰古寺寻芳径, 下洞桃源景色幽。

 缓步麒麟登宝殿, 燕岩龙井路悠悠。

 三、 七峰拥翠 何处飞来七嶂峰, 含烟亭立影重重。

 朝霞飘渺青螺髻, 暮雨玲珑碧玉容。

 屏障杭川三百里, 文风龙阁万年宗。

 四时拥翠遥相祝, 滴绿凝青永不冬。

 四、 三折回澜 三折回澜似画图, 银涛白浪接天隅。

 龙翔瑞塔冲天顶, 狮踞雄潭锁水途。

 转眼已临猴子额, 回头休听赤啼鸪。

 当年川上频惊叹, 圣道如流不舍夫。

 五、 驷马樵歌 出自西门望眼舒, 大桥通驷爽风徐。

 雕栏石砌应犹昔, 护岸垂杨可复初。

 夕照樵歌传隐约, 晓岚枫叶影扶疏。

 几番绿岸怀春意, 风景依稀入梦余。

 六、 西安牧笛

  春风杨柳拂如丝, 牧笛无腔信口吹。

 牛背横时新芍药, 陇头兴到竹枝词。

 西安有忆徒伤梦, 东岛无由寄远思。

 安得昔年歌乐地, 重骑竹马似儿时。

 七、 石潭秋月 石潭旧约忆前游, 赏月乘槎过晚秋。

 奎阁吟余歌窈窕, 渔舟唱罢度清幽。

 玉华蛟洁开金镜, 宇净艮光出斗牛。

 万顷苍茫山影静, 东方渐白接天浮。

 八、 虹渡波恬 卧波虹渡利行人, 铁索横舟锁水滨。

 往北往南称便便, 任来任去听频频。

 郑侨不用乘舆济, 子路无须再问津。

 昔日先贤知惠政, 如今何事类嬴秦。

 下面, 摘录一些其他篇章赞美“八景” 的诗词:

 “袍岭云横, 石潭水绿。

 一江景色浑如玉。

 平芜十里草芬芳, 远山眉月峰如簇。”( 《踏莎行· 怀旧》)。

 “文峰半入苍云表。

 更屏障琴冈遶, 折水悠悠山影倒, 流波青浪, 斜阳红照,却比西湖好。”( 《青玉案· 袍岭怀古》)

 “远视金山接太清, 烟霞飞起脚边生。

 遥遥折水环如带, 落落山峦起伏间。如此江山如此美, 奈何天地奈何情。

 梦中岐路无他嘱, 愿我常临载酒行。”( 《金山凭吊》)

 “七峰上插云霄里, 俯视绿波水。

 悠悠西渡碧生烟, 真是一张图画夕阳天。”

  ( 《虞美人· 七峰山》)。

 “七峰耸翠扫晴空, 一色青峦重复重。

 美女飞来翠玉容, 醉春风, 漫步浑颖在月宫。”( 《忆王孙》 之五)。

 “杭川新苑风光美, 屏障琴冈地。

 七峰直上入晴空, 仰望玉珑高挂月 明中。

 ? ? 远观桂杖长桥岸, 好似蟾宫畔。

 谁云高处不胜寒, 令我倚云重嶂赏婵娟。”( 《虞美人· 七峰山》)。

 “梦里寻春不见春, 即缘春在此藏身。

 七峰拥翠齐描黛, 万树嫣红不染尘。竹里喧哗归采女, 水波荡漾引渔人。”《七峰凭吊》。

 “晓岭峰高, 夕晖残照, 众山环绕鄞江。

 圆堤方垛, 俯视绿荷塘。

 折水悠悠明镜, 扁舟里, 半面斜阳。

 西风紧, 成行柳树, 两岸酒帘飏。”( 《满庭芳· 杭川怀古》)。

 “长坝西流, 张滩东折, 锦水绕烟三折。

 桃梨遍地, 邸第相连, 满眼翠峰红叶。”( 《过秦楼· 杭城怀旧》)。

 “折水悠悠, 金山隐隐, 杭川景色仍旧, 去时篱菊絻开, 重来水莲竞秀。”( 《东风第一枝· 杭川梦旧》)。

 “故国别多年, 韶华如电, 折水长流似丝绢。

 柔情千里, 月影清光谐愿。

 风吹南岸柳, 浑金线。”( 《感皇恩· 西津怀古》)。

 “西门出郭对斜阳, 虹桥驷马堂堂。

 柳堤翠岸草芬芳, 樵唱悠扬。”( 《画堂春· 驷马桥》)。

 “杭城忆, 驷马石桥秋, 溪岸绿杨花似雪, 远山红树叶难留, 樵唱晚风柔”。

 “杭城忆, 十忆石潭清。

 袍岭月明翻倒影, 渔歌晚唱动乡 情, 客梦绕孤城。”( 《忆江南· 杭城十忆》 之九、 之十)

 “石潭寒水碧清流, 风送歌声明月舟, 天水交融一色秋。

 喘金球, 鱼跃冰轮

  上下游。”( 《忆王孙》 之四)。

 “昔年此处镇川津, 虹渡平波利便人。

 荡漾碧流三折水, 夕阳红映一江风。行人步月归乡 早, 渔父持灯入水滨。

 市上酒家眠未定, 天娇呼我不称臣。”( 《虹渡凭吊》)。

 再看看对其他景物的回忆:

 《杭川罗星塔》

 中流砥柱一罗星, 塔影横斜映水汀。

 对岸马山晨旭耀, 仰观袍岭暮峰青。

 南楼堤遶环如带, 长坝平铺映若萍。

 锦绣溪山无限好, 地灵...

篇五:赞美家乡散文

然,经典散文

  自然,经典散文

 篇一:人与自然

 美文欣赏

  人与自然

  大自然的神奇造化,无论是宏观或者微观,都使人在它的粗糙面前显得细腻,在它的细腻面前又显得粗糙;在它的高大面前显得渺小,在它的渺面前又显得高大;在它的强盛面前显得脆弱,在它的脆弱面前显得强盛。

  这样说,并非说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应该说,人与自然是平等的,是并列的,是整个自然界中共生物。人与自然,都是生命,应该是互相观照的。当意识到这一点时,人才能感受到:天然的钻石、琥珀、珍珠,是自然的珍贵;连绵起伏的群山,是自然雄伟;烟波浩淼的江海,是自然的壮阔;广阔无际的沙漠,是自然的贫瘠。甚至对于人自己,欣赏那个人性未开的小孩子,也感受到自然的纯粹。自然的价值,就在于自然。是群山,让人脱离了低眉弄眼抬起了双眼;是山泉,以叮咚的清响,呼唤人的清纯;是野地的青草,告诉人们回归自然的普通。

  而人,是自然的,又超越了自然,人是自然和社会的结合体。有人说,人是自然的精粹,只能理解为,这是人自己的认识。对于自然,人远远没有理解,没有认识,没有真正

 把握。究竟谁是自然之神,自然自己知道。

  自然不可消失,人对自然无奈,只能极小部分地掌握。虽然人是自然与社会的结合体,但人首先是自然的。一切,首先是天然的,然后才是其它。人为的建造无论怎样完美,也取代不了自然的造化,也不如自然的完美。当然,自然也有局限。自然虽然丰富多彩,然而缺少的正是人的思想性,或者说,我们没有发现自然的思想性。思想的功能,似乎大自然只给了人。

  是大自然让人做它的思想者吗?是吗?人类在脱离大自然的行进中,毁灭性的损害应该是一种罪恶。为什么要脱离大自然呢?因为人自以为高贵。人把自然当作了敌人,而不是并列共生的朋友。因此,这个大自然的思想者,曾经表现了无尽的愚昧。当人面对自然进行毁灭性破坏时,人自以为是高大的,强悍的;当人意识到与自然的亲密关系时,人又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人向自然悔过自新,承认了自然生命与人的共存,这是人类的进步。

  自然的价值在哪里?对于人来说,应该是警示。当混迹于社会的污浊中难以自拔时,自然会向人挥起招唤之手,呼吁人重归自然。于是有些人在社会中,做得比人还人;于是有些人在自然中,与自然媲美。

  人重归自然说明,人在社会中,是没有自信的。人的最

 好的出路,就是恢复自然的本真。因为自然会给予人最大的自然生存环境。并且通过人的思想,传达出自然的精神。那是召唤人的,遗世独立的高贵

 的精神啊,是看透了世相,重返人的自然的纯净的精神。

  于是,人在自然与社会中,会在两者之间寻求平衡。自然是安慰,是平抚,是最初的感觉;社会是竞争,是斗争,是渴望,而又难以企及的和谐。

  赞 美

  我是一棵树,就是人类看到的,长在无边沙漠上的树。原来,我的周围有一望无际的,我的枝繁叶茂的兄弟,现在,只剩下岌岌可危的我站在这里。我时常听到风沙传来人类对自己的赞美诗。我不知道,人为什么会赞美自己。是以为自己伟大还是美丽呢?我也不知道人类有什么资格唱自己的赞美诗。人类孤独地赞美自己时,已经忘记了生存的同伴,忘记了生存的根本。我站在这里时,人类还没有出现。人类并不是地球上最早的居民,而是后来者。人类创造了很多所谓的文明,但也仅仅是人类自己的文明。

  我是一棵长在沙漠上的岌岌可危的树。我用残疾的眼睛凝视人类的行为,用灌满风沙的耳朵听着人类的狂叫。他们这些非我族类的家伙,干出了多么罪恶的勾当。这些曾经由四条腿,善于攀树枝儿的猿,变成了两条腿走路的人,甚至

 好像都能飞了,为什么还是那样残忍?他们创造了许多他们的规矩,自称为文明进步。可是,他们的文明,就是更加贪婪,就是越发的愚蠢了。远远不如当初的猿。他们的文明,是一种遮掩。愚蠢的人类,还敢赞美自己?

  我是一棵长在沙漠的岌岌可危的树。人类以为只有他们才能思想。他们的思想都用在了灭亡自己,灭亡我们这些自然生物身上。他们巧取毫夺,无恶不作,以为只有他们才能制造工具。他们的工具都用在了灭绝,屠杀上。那些刀剑枪炮,甚至威力极大的什么核弹,把他们的文明撕得粉碎。他们最早是拿着石头做工具的。他们砍折了我的伙伴用来烧火,以灭亡我们。人类不知耻地称自己是万物之灵,灵在何处?人类灵在不论是在他们的战争时,还是在他们的和平时,都以残害我们这些自然生命为能事。好像这个地球只是他们的。当初,在我的身边,有无数的生物相伴。我的枝头,曾经安落过飞鸟,我的身边,曾经有野猪,野象,虎狗等等徘徊。可是,现在全没有了。人类先是灭亡了我的兄弟,又杀害了我的伙伴,又披着它们的皮,食着它们的肉。人类进化了,却让我们付出了灭亡性的代价。我听到明智的人说:他们应该与我们和睦相处。这算聪明。虽然声音远远没有贪婪的嘶喊声音高。千百年以来,他们也就有了这么一点儿认识。

 我是长在沙漠上岌岌可危的树,我们虽然遭受了人类的极端残酷的掠杀,但我们依然认为我们与人类应该共同生长在自然界中。应该成为最好的朋友。如果自然中只有我们而没有了人类,我们就会感到自然缺少了会说话,会思想,会制造工具的灵气;如果自然中只有人

 类而没有我们,人类是还会存在吗?人类刚刚懂得这种依存关系,算是有了些觉悟。

  我是长在沙漠上岌岌可危的树。我听到人类在赞美自己。他们不成熟,很可笑。但我默认他们的赞美。千万年以来,他们与我们和平共处的声音已经出现,并且越来越清晰。甚至还有了他们对自己的以往罪恶的批判。人类是进步了。为了这点儿进步,我会倾听人类对自己的赞美。

  雪 意

  这一个冬季,我家乡的城——长春,终于下了几场大雪。现实的雪,以它飘飘洒洒,轻轻柔柔的六角晶莹,乘着凛冽的寒风的翅膀,翻旋着铺天盖地的,没有一丝杂质的洁白,表现它自然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意蕴。无边的纯洁,凝固成透亮的冰的雕塑,挺立于广场,公园,街旁。这浪漫之花开在酷寒之中,越发美丽坚挺。

  下雪的日子,我被室内的窗花吸引,感到了童稚一般的惊奇。那是我童年时常常久久凝视的图画,而到了成年却忘

 记了。窗花,它开在千家万户的窗棂,雪的意蕴都描绘在上面。多么美丽的窗花啊。有的像玫瑰,表现冬的爱情;有的像牡丹,袒露冬的富足;有的像幽兰,高洁得炫目;有的像迎春,流露寒冬里的温存。窗花,洁白晶亮,要让我们的双眼和心灵来渲染。想象的万紫千红,要比真实的的色彩丰富啊。这时,我的心里已经勾画出最美丽的春天、夏天和秋天。我走出室内的小春天,漫行在大街上。不必刻意赏雪,倾听着雪花亲切的飘落声,雪意已盈心头了。走在雪地上的人们,以吱吱嘎嘎的步伐,清清晰晰的足印,写下最美好的情诗。一对恋人,手儿相牵,打着“出溜滑“,雪雾中展示火红的玫瑰笑;几个孩子,尽情在雪地上打滚,仰起脸,一任那雪花如甘露,落在如花的脸上;交通警像雪人,挥动手臂,指挥车辆通行,疏导沸腾的生活流。

  雪靠儿童表现单纯的童趣,他们雕塑静静的雪人,挑起活泼的雪仗,滚起圆圆的雪球;雪靠少年展示逍遥,追风的雪板,在无垠的洁白上闪现;雪靠青春呈现洁白与多彩的对称,那是单纯和繁杂的交叉;雪靠中年人体会思想家园的冷暖,精神意识奔向自然怀抱;雪靠老年人铺展遥远的思念和怀想,人生的一切都在这单纯的洁白里蕴藏。雪是思想启发的极致,也是情感抒发的极致。

  前些日子,我与

  友人来到了乡村,面对广阔无垠的雪白的大地,农民对我说:真盼下雪啊。这完全不是“雪意凄凄”的情调,这里蕴含着渴望、期望。农民是现实而又有远见的。他们从冬天的雪,想到了蓬勃的生长和丰硕的收获。因此农民总是,也最有资格称雪为“瑞雪”。

  在蓝天下行走,雪野上一块露出的黑土地,一滴滴雪的露珠正在阳光下闪闪地静静地渗透。啊,雪意更明晰了,大地已露出春的气息。

 担心的顽强

  总是为你担心,那时我小,你比我还小。大人们呵护着我,我便呵护着你——尽我所能地呵护着我身边的你。长在我家院中的小草啊,长在大地上自然赋予的生命,你柔弱的小草啊。

  我可以躲避风雨,你却不能。那天,狂风暴雨肆虐,我趴在窗口透过无边的风雨久久地凝视你。大雨似乎摧烂了土地,大风似乎要把你连根拔起。你的身子在剧烈晃动,你的头时而低下,时而扬起。你细条状的身子,绿绿亮亮的生命形象,紧紧抓住我小小的灵魂。

  我梦想有一张巨大的伞,罩在你头上;有一堵很长的墙,挡住狂野的风。甚至用我小小的身体,为你遮风避雨。

  那时,我并不知道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你并没有在风雨

 中倒下。风雨过后,你的形象越发的鲜亮,挺拔,娇艳。原来,你的生命不是可以随便摧毁的。虽然你小,但你不弱。

  日月无数次地照耀我们。我不再是原来的我,你却依然是你。你仍然在表现着你的弱小,展示着你的平凡。

  此时,再看你时,我在低垂着头。我有一种羞愧,一种难堪。童年时我和你那样的近,仿佛我小小的生命,就融化在你的色彩之中。成年时又距你这样远,我的生命以鲜红的激情面向生活,现在是不是已经变成了灰色?你还是以绿亮亮的弱小的身子,挺拔起生命,并没有改变自己。你还是你啊。风和日丽的情境中,我突然感到你娇小的身子其实是最高大的,而我长大了的身子却很渺小。

  我童年的少年的多彩的梦想,青春火热的追求,现在怎样呢?青春是不是已经心灰意冷?生命是不是已经百无聊赖?面对你,我不得不低下头,向你俯首。多年的经历已经说明,柔弱的不是你,而是我。从我的童年起,你就给我以榜样,到现在,我才理解其中的深意。

  你是我生命的暗示啊。你让我抓紧生命的根,勇敢地生长。生命的意义,就在于此。而在我担心你的顽强时,其实,你是在担心着我啊。

  美的经典

  我们欣赏大海的波澜壮阔,山峰的挺拔巍峨;我们也欣

 赏小桥流水的精致,花草鸟鱼的生趣;我们欣赏凶猛狂暴的野性,也欣赏温和柔顺的生灵;我们欣赏电闪雷鸣伟力,也欣赏风和日丽壮观。大自然呈现着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景观、形态,是生动的,是鲜明的,含蓄的,内在的。大自然声、色、形态的一切展示,启发着人,人类认为,那是美。

  人以认识大自然而映照自己。自然是美的,是广阔的美,是精致的美,是深层的美,也是浅层的美。面对自然丰富多彩的,变化的美,在人欣赏和认识不断加深提高的同时,回望人自己,我们会问:可不

 可以找到一种美,即能代表自然,又能代表本身的美呢?答案是肯定的。完全能够。这种美,集中、概括地并体现一切自然的美。这种美,是大自然的造就,通过他,可以展示更加丰富的美。这个代表,就是人,是人的美。

  人的美,是一切自然美的集中体现,比一切自然的美,更丰富,更生动,更鲜明、更内在。人的美,具有最广泛的自然性。人的美,是最完整的美;人的美,是具有独特性的美。

  人的美,可以具有山的伟岸,海的壮阔,金刚石的意志,水的柔情,花的芬芳。人具有自然中最美好的形象,最独特的声音,最先进的思维,最丰富的感情。人的美,是最成熟与最幼稚混一的美,是最朴拙与最精致合一的美,是最宏大

 与最细微合一的美,人的美,是不断变化的,令人类自己都不能完全解读的美。

  人的美,是个体人的美,也是整个人类的美。人的美,不同的人生阶段有不同的美。人,童年有童年的纯洁美,像没有受到污染的潭水;少年有少年的美,像上午的阳光,明丽如露珠;青年有青年的美,像火像风像云,像飞驰的骏马;中年有中年的美,是成熟成就成功的美;老年有老年的美,像历史记录厚重的岁月,峥嵘的沧桑的美。只有人的美,才是最厚重的美,最可品味的美。人的美,不同的性别有不同的美。男性最能体现大自然的高大雄健的美,女性最能体现大自然的精致温柔的美。

  人是大自然美的代表,是大自然中美的经典。人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自然中的一切美,都在人的视野中。花草林木等一切人类尚未知的花草;绿色的海一样的大森林、大草原,都给人以无限的提示。一切的飞禽走兽,像飞鸟,猛虎、雄狮、鱼同样给人以深刻的提示。还有那高山大川的风光,星象云图展示的宇宙的美,无不给人以扩展的想像的美。人可以集中大自然一切美的元素而体现自己的美。人的恬静,有如秋叶;人的热情,有如火焰;人的欢呼,有如海啸;人的愤怒,有如雷霆;人的跑动,有如猎豹;人的悠然,有如游鱼;人的轻捷,有如飞燕;人的力量,有如飓风。

 没有自然的美的映照,人的美也将不会存在。人是自然中一切美的浓缩,是经典。人是美的,包容着无限浩大的时空,容纳了自然的所有元素。人是美的,是自然最恒久的美,最具生命力的美。人,是万物之灵长,是代表一切自然美和人自身美的综合体。人的美是最深刻的美,最高级的美,也是复杂的美。人是美的经典。人可以认识美,解读美;人也可以创造美,也可以丰富美。

  大自然的启示,人自身的认识,使人对美的想像更加深刻而广阔。人人心中都有理想的美。人的美,是与真与善相组合的美。这使人的美超越了自然,使美上升到新的高度。人的美超越自然,在于人在自

 篇二:吾本自然——个人散文

  吾本自然

  本应阳光明媚的午后零零星星飘起了小雨。想着已是深秋,自己尚未好好欣赏过秋景,倒也兴起,拿了伞踏出门去。

  随性在校园里走动,发现盛夏的景色在自己不知不觉之间悄然离去。看着不知哪位老师的孩子从树丛中拾起一片沾水的叶子,又兴奋地跑开。许是触景生情,自己也在树丛边蹲下身去。

  细细打量着树丛下,忍不住地想,这里还真是安静啊。完全没有初春时处处嫩绿的痕迹,没有盛夏雨中攒动的细小

 生命,没有冬雪静落后的或融化或堆积的声响,只有一片安静,不,是寂静。只有滴滴答答的秋雨还在落下。

  刚想起身,不想伞一动, 碰触了旁边的树枝。“喵”的一声,黑色的身影远远地窜了出去,再看就只有一双警惕的眸子盯着我了。大概是搅了它的兴致吧?抱歉的冲它笑笑,可惜猫大爷毫不领情地扭头跑远了。

  撑着伞站在勉强称得上是树林的地方,目光也...

篇六:赞美家乡散文

的各位领导、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

  我演讲的题目是:为家乡喝彩。

  在“闽中屋脊”戴云山南麓,有一座远近闻名的山城,名叫德化,她素有“瓷国明珠”之称,这就是我们的家乡。这里,没有上海的车水马龙,没有香港的喧嚣繁华,但是,这并不能阻止我对家乡的热爱。因为,我们的家乡有历史悠久的陶瓷文化,有如诗如画的自然风景,有淳朴高尚的风土人情……

  今天的家乡,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尘土飞扬的泥土路不见了,平坦开阔的水泥路出现了;低矮阴暗的房子消失了,高大豁亮的大厦崛起了,一个以农业为主的落后的山城,正在逐步发展为现代化都市。

 如今,陶瓷产业是我们家乡的经济支柱,家乡的人民走科技发展的道路,开发出来的产品品种繁多、工艺精湛、具有环保特点,产品远销四十多个国家和地区,为国家、为社会创造了巨大的财富,使人民走上了幸福安康的生活道路。漫步于陶瓷街,这里的陶瓷艺术品琳琅满目,令你眼花缭乱。有栩栩如生的飞禽走兽,有惟妙惟肖的人物形象,有精巧美观的花篮花瓶等等。欣赏这些艺术品,你不能不赞叹能工巧匠的奇思妙想和精湛的技艺,这是家乡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赞美家乡

  家乡的人民在创造辉煌的同时,也不忘保护自然、亲近自然。看,那郁郁葱葱的山林,那清澈见底的溪水,在晨雾的缭绕下,犹如仙境一般,如诗如画。家乡的戴云山、九仙山,是有名的自然生态保护区,山上有看不完的奇花异草,有数不尽的珍稀动植物,风景秀丽,美不胜收,是盛夏旅游观光的好去处! 还有著名的石牛山国家森林公园,这里奇峰林立、山势峥嵘尽显山的雄浑,“岱仙飞瀑”、桃仙碧水

 尽显水的妩媚。特别是走近岱仙飞瀑,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的感觉! 闲暇的时候,乘着竹筏漂流在桃仙溪上,不仅可以领略两岸的动人景色,还可以欣赏美妙自然的民歌,感受家乡人民热情淳朴的民风,令人不禁会沉醉于陆游的“衣冠简朴古风存”的意境之中。这些宜人的自然风景不就是大自然对家乡人民的回报吗?

  我,赞美家乡!

  家乡,是一幅连绵不尽的画卷,伟大的家乡人民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把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环境的保护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家乡充满活力,正在蒸蒸日上地发展着。

  家乡,你是我敬爱的母亲,你是我温暖的怀抱,千言万语难以表达我对你的热爱,只能汇聚成一句话——

  家乡,我为你喝彩!

 这里,虽然还是初具规模,但它日新月异的发展速度,使我感受到它蒸蒸日上的前进步伐。哦,德化,一个充满朝气的山城!

  我生活的这个村子很美,几条银缎般清亮的小溪,镶嵌在一望无际的绿毯中,一 条小河从村中缓缓流过,洋溢着“一水护田将绿绕”的雅韵,又处处显示着“小桥流水人家的野趣”。淳朴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切都显得宁静祥和。

  这里被勤劳的主人们布置得象繁华大城市里热闹的农贸市场。鸡鸣鹅啼,吆喝起伏。旋身而过一件火红的面甩服装,又步履蹒跚踱来一件崭新的黑尼中山装,尽管那张脸上多多少少仍带着村姑的淳朴或布满耕耘的沧桑, 但又有哪一张不是挂着满足与欢笑的呢?多火红的山村啊!看到这一情景,瓷都德化的宏伟蓝图就展现在眼前:

  德化,素来就有“瓷都”的美称。这里有满目琳琅的产品令人流连忘返;这里有物产富饶的水土令人痴迷陶醉。巍巍戴云山,是瓷都人精明能干的见证;悠悠浐溪水,是这座城市辉煌历史的倒映。

  淳朴厚道的瓷都人,他们以那“敢为天下先”的创业精神,争分夺秒的干劲,开辟出了自己的致富之路。善良可爱的瓷都人,以勤劳朴实的双手,去勇敢地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为我们的家乡挂上了“中国陶瓷之乡”的金匾。我坚信,瓷都——德化,会永远成为我们心中的光荣与骄傲。

  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我们告别沧桑巨变的二十世纪,迎来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纪元。面对难得的机遇和严峻的挑战,瓷都人乘势而上,开拓奋进,勇于创新地面向海外,敞开了胸怀!大大小小的瓷厂就像雨后春笋遍地林立,瓷器畅销世界各地。建白瓷雕举世闻名;“滴水观音”栩栩如生;花篮花灯巧夺天工……

  艺术的灵魂,为德化打出了一片开拓的天!这样的成绩,这样的宏伟巨画,着

 实令我感到无比自豪!

  在这片物华富饶,人杰地灵的广阔沃野上,在走向致富之余,仍不忘对下一代的培养。这儿生长着许多幼苗,这些幼苗正在汲取养料水份,承受阳光雨露,茁壮成长。在不久的将来,就会开花结果,成为栋梁之材……

  德化是一个正在建设中的城市,虽没有北京雄伟,不如上海的繁华,但她却是一个充满质朴,充满勃勃生机的城市;时时刻刻富有美好希望的地方!我为我是瓷都人而自豪,我爱我的家乡,为能替她付出而深感荣幸!总有一天,德化,一定会在中华民族辉煌的篇章上添上闪亮的、浓重的一笔!

  家乡——德化,是一颗永不灭的星,一株万古长青的树。

  德化, 你以宽厚的臂膀, 拥挽起座座高山; 你以甜美的乳汁, 哺育了万千儿女。在不久的将来,所有人都会知道“中国陶瓷之乡”——德化,永远记得你,我们的瓷都,我们的德化!

  德化,我心中永远的家乡!

 我喜欢那风景秀丽的桂林山水,也喜欢那巍峨耸立的泰山黄山,但我更爱我的家乡。我的家乡是一座美丽的山城---瓷都德化。

  捧起一把土,我说这是我的家乡,拿起一个美丽的瓷器,我说这是我的家乡。我的家乡虽然没有桂林山水那样妖娆迷人,但它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有它独特的美。

  我的家乡曾被誉为古代著名的三大瓷都之一!近几年来,它的变化更大了!在改革春风的吹拂下,大大小小的瓷厂如雨后的春笋遍地林立,瓷器以远销五大洲八十多个国家。晶莹剔透的建白瓷雕举世闻名,风格典雅的“滴水观音”栩栩如生,花篮.花灯等工艺品巧夺天工;大饭店.大宾馆所用的高级餐具更是妙不可言。据了解,近几年来春.秋季广交会订购瓷器销售合同一年比一年多,换来了家乡经济振兴。

  我的家乡是个旅游胜地,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家乡的景点一定会闻名余世。其中有一座神奇而秀丽的山峰,山上因有石似牛,所以名叫石牛山。天气晴朗的时候,站在牛山顶峰极目远眺,可饱览美丽风光;鸡鸣登上峰顶观看日出,那奇物的景色更会另人流连忘返;还有一处则是号称“华东第一瀑”的岱仙瀑布,岱仙瀑布的景色也是很优美,而且岱仙瀑布还以它的美丽壮观被评为泉州人的景点之一。若是凭栏探着下望深渊, 就会使人想起古人的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家乡还有其他许多风景名胜,九仙山.岱云山就是名列其中。

  瞧,我们的家乡更美了,更强了。昔日泥泞.狭窄的小路,日被宽阔.平坦的水泥大道所代替,各种家乡电器走进千家万户,南门农贸市场上,家庭主户们的菜篮是充实的,小百货摊前,小姑娘那一张张笑脸又是那么甜蜜……

  家乡的山美,家乡的水美,家乡得人更美!我爱家乡!我为能住在这样一个闻名于世的小山城而感到自豪.骄傲,虽然我这双小手创造不了家乡,但家乡永远在

 我心中。长大了,我要把家乡装点得更美,更让它不愧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一颗璀璨的明珠。

 小街和我的童年是分不开的。我在那里出生,在那里读书。

  记忆中, 每天清晨我都会迎着朝阳踏上那条好像永远都不会改变的鹅卵石小路走向学校。学校旁边有一个米粉摊子,只记得它很简陋,一碰到下雨天,雨就会从棚子的破洞中滴到头上,滴到碗里。不过,这似乎更与那座一下雨就会成为泥沼了的学校相谐调了。

  中午,我依然踏着那条小路回家。一路上只见大家在街两旁那一间间白天仍需点灯的小屋里炒菜煮饭。

  傍晚,是我最为高兴的时刻。放学了,我牵着落落余辉,望着前方家里炊烟袅袅,和小伙伴们一窝蜂地冲向街上的小吃摊子,买上一小包瓜子或是一块红烧饼,在童雅的心中那似乎是无止的享受。一霎时,小街便充满了我们清脆的笑声。

  小街惟一算得上“豪华”的地方,就是街头的电影院了。不过,人们似乎总是恪守着早睡早起的原则,一到夜间便都钻进自己的小屋里,电影院前稀稀落落,见不到几个人影。整条街都静悄悄的,小街沉睡了。

  在我的记忆中,小街是一首清新隽永的散文诗。

  时光流转,眨眼间 5 年过去了,家乡已经是旧貌换新颜,平坦宽阔的水泥马路代替了那条卵石铺成的小路;街道两旁再也没有昏暗的小屋,人们都住进了整齐干净的楼房;一家又一家的商店摆满了琳琅满目的商品,让人目不暇接,小摊子早已消失了。路边盖着一幢幢整齐高大的建筑物,连过去米粉摊子所在的那块地如今也盖上了一家大的米粉店,店主不知还是不是过去的米粉摊主。走进小学校园,它已翻修一新,高大的教学楼里传出琅琅的读书声,宽敞的操场上,一些学生正在打篮球。

  夜幕降临,小街并没有沉睡,这是它最兴奋的时段。小街上有夜市,人们来来

 往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各家商店传出悦耳动听的音乐声。那家电影院仍在老地方,不过,它更高大更豪华了,里面不仅有电影放映厅,还有歌舞厅、游艺场等,进出的人络绎不绝。

  小街变了,它不再是清新隽永的散文诗;它更有活力了,它是一曲喧闹活泼的交响东。

  或许,人们在路上匆匆忙忙地赶着上班、上学,谁也不曾留意身边的景物何时变了,但大家都知道家乡变了,瓷都变了,变得更富足更美好。

  我爱你,小街!我爱你,家乡!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姑且不说戴云山泉因清冽甘醇、可口宜人而享有盛名,就谈故乡的土。她以其独步天下的神奇灵性,托起了一座驰名中外的艺术殿堂——“瓷国明珠”;她以其甘饴肥沃的灵气,孕育了德化这三十万勤巧善良的“山里人”;她以其洁白如雪的特质,铸造了“德化名瓷”千年冠誉的辉煌历史。因此,故乡的土始终是德化人民赖以生存,引为自豪的至珍至宝。

  当我十分虔诚地捧起一把像珍珠似玉屑软如绵白如雪的热土,心潮澎湃了,激动之情犹如滚滚的浪涛, 热泪情不自禁地盈眶而至。

 此刻, 只有最真挚的心灵语言,才能读懂一位德化儿女发自肺腑的感受。恍惚间,透过只有孩子对父母感恩时才激发而出的泪花,我看到了一片无比壮美的瓷都盛况,看到了一幅无比辉煌的瓷都蓝图……

  故乡的土啊!您是一座金山。先民以灵巧的双手,把您塑造煅烧成亿万件精美绝仑的艺术品,远销五大洲。近十年来,您以时俱进、再创辉煌,出口额成为华夏名冠榜首,经济直线腾飞,让“古瓷都”益焕华彩,熠熠生辉。故乡的土啊,故乡的瓷,您总是那么谦逊,您不满足于“天下共宝之”的“东方维纳斯”盛誉,您如今的西洋工艺品,还有高白瓷、宝石黄,以至璀灿夺目的“中国白”瓷雕产品,屡创新高,层出不穷,引海内外亿万民众竞折腰。

  故乡的土啊!您是一景瑶池。巍峨壮观的闽中屋脊戴云山,因盛产珍禽异兽,盛开奇花异草,盛结名果珍瓜,盛长珍稀名木,加上漫山苍松翠竹,鸟语花香,被国家评为自然生态保护区。怪石嶙峋,云飘雾渺的石牛山因其“古刹鸣钟鼓,石牛瞰群峰”的奇峰胜景, 吸引了亿万游客。

 还有号称闽中第一瀑的“岱仙瀑布”、 如游“桃花源”的“桃仙溪漂流”、灵气蕴聚的九仙山,无不成为故乡的洞天福地。哦!是天

 地之精华,凝结着故乡的土地,是日月之灵气,孕育出故乡的绮丽!

  瓷都德化,我的故乡,我愿为“取之不竭,用之不尽”的宝土而高歌,我愿努力拼搏,勤奋向上,为故乡再创辉煌添一把土,洒一把汗。

  今生情结,就您这把土!

篇七:赞美家乡散文

小桥流水人家 执教者:张国娟 教学目标 1、

 认识“潺、 婀、 粼、 涸、 缀、 螃、 蟹” 八个生字。

 .正确认读“词语盘点” 中有关的词语. 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查字典、 联系上下文等理解生词, 理解课文内容。

 欣赏课文中优美的语言积累.

  2、

 培养学生搜集、 筛选、 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 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3、 想象文中描写的情景, 体会作者的浓浓思乡 情,以及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 :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 之情的方法。

 教学难点 :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用具体的景物表达思乡之情的方法。

 课前准备

  1. 学生预习课文, 遇到不理解的词查字典理解.

 2. 学生搜集表达思乡 之情的古诗句.

 3. 老师准备古诗文《天净沙》 . 古筝配乐。

 4、 收集江南水乡 的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1、观看后提问:

 这是什么地方?

 2、家) 读一读课题, 说一说看到这个课题你有什么想法?(或想说点什么?)

 3、 想一想:

 这个题目是引用了哪首古诗中的句子.

 课件出示: 古诗文《天净沙》 , 全班齐读.

 古筝配乐。

 话导入, 揭示课题

  播放江南水乡的课件, 配以神秘园中的音乐。

 学生

 看到了什么景物? 谈话:

 (板书课题:

 小桥流水人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请读过这首诗的同学试着说说对这首诗的理解.

 4、

  导题:

 这是一篇以古诗句为题的文章写的是什么呢?让我们一起翻开书来读一读吧。

 二、 初读课文, 感知内容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读通课文, 想一想作者描写了故乡的那些景致?

 2、 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课件出示:

 生字词。

 小组互相交流生字词的学习情况 3、内容?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桥 ” ,

 课文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小溪, 哪几个自然段着重写“人家” ?

 三、 细读课文, 体会情感 1、 默读课文, 想象文章中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家乡 的景致的? 表达了 作者怎样思想感情? 请你自读批画, 有感受的地方做做标注。

 感兴趣的同学还可以根据文中的描写画一画自己最喜欢的景致。

 2、3、4、(1)

 根据学生发言, 老师相机点拨,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思乡 之情的方法.

 a. “婀娜的舞姿, 是那么美, 那么自然……当水鸟站在它的腰上歌唱时, 流水也唱和着, 发出悦耳的声音. ” 这句话写了……表达了作者…… 点拨:

 作者运用什么手法描写那些景物? 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感情? (运用拟人的手法, 描绘溪边飘动的柳

 指名朗读课文, 然后交流:

 课文中主要描写了什么

 生自学, 教师巡视。

 小组内互助交流。

 教师随机参与讨论, 了解情况。

  全班互相交流, 合作探究:

 枝、 小鸟的叫声、 溪水流动的声音, 表达了 作者对家乡景物的喜爱与赞美. )

 教师点拨:

 小溪两岸的柳树是那么美, 那么自然,那么小溪有么特点? 村民与小溪有什么关系呢?

 b. “一条小小的木桥, 横跨在溪上. 我喜欢过桥, 更高兴把采来的野花丢在桥下, 让流水把它们送到远方. ” (先写了桥的样子, 再描绘在小桥上丢花的情景,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享受, 令人神往. )

 c.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 我出生的那间卧室, 光线很暗, 地面潮湿……那是一座空气流通、 阳光充足、 有东南两面大窗的漂亮房子. ” (作者先以自己家为例, 写出自己的卧室光线暗、 地面潮湿的特点; 有些了 父亲的书房, 空气流通、 阳光充足, 由东向南两面靠窗可以看到优美的景色。

 )

 教师点拨:

 作者在写自己家时运用了 什么手法农家卧室、 书房的不同特点? (用对比的方法写出了农家卧室与书房的不同特点, 让人感到家的亲切, 引发美好回忆. )

 d. “大家过着‘日出而作’ ‘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的太平生活. 那段日子,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用三个成语概括了农村人家日常生活的特点, “深深地印在’ ’ 表达了作者对它的留恋和热爱. )

 (2)

 作者故乡 的这些景致给你怎样的感受? (那么美,那么自然。

 )

 你从这些景致描写中体会到作者的什么情感? (对故乡 的无比热爱和怀念。

 )

 (3)

 谁能通过朗读表达出你的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学生感情朗读 课文。

 四、 回顾全文, 体会表达方法 师:

 本文作者在写作方法上抓住了故乡 景致的特点:小桥、 流水、 人家, 在描写这三方面景致是又抓住了 它们各自的特点将景物写具体, 从中渗透着作者的思乡 之情。

 1、 想一想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 之情的? (通过对故乡 的具体的人、 事、 景、 物的描写来表达的。

 )

 再读一读有关的句子。

 2、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不空洞, 更真实, 更感人。

 )

 3、

  师点拨:

 希望同学们试着在自己的习作中加以运用这种表达方法。

 五、 赏读, 积累优美句段

  1、 配乐朗读:

 作者用生动的语言, 向我们描绘了一幅优美的乡 村画卷, 让我们一起随着音乐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 熟读成诵.

 3、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六、 拓展学习 1、 你知道哪些表达思乡 之情的古诗句?读一读, 说一说.

 2、 结合本课学习内容和写作方法, 以“阳光、 沙滩、海浪 为题。

 ” 写一两段话, 描写家乡 景致的特点,表达你对家乡 的感情。

  板书设计 小桥流水人家 那么美, 那么自然 “我” 热爱, “我” 思念

 《小桥流水人家》 说课稿

  张国娟 一、 说教材

 《小桥流水人家》 是人教版教材第九册的一篇略读课文。

 看到题目 , 不由想到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中的句子“小桥流水人家”。

 课文的作者开篇如诗的几句话, 勾勒出了一幅“小桥流水人家” 的写意画──小溪潺潺绕村庄、 杨柳依依垂水面、 水鸟流水相和唱, 色彩清新而明快, 情调美丽而缠绵; 接着话题一转, 写了 小桥流水人家的人们恬淡、 闲适的生活情况,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守望相助, 无“闹市” 之乱耳, 无“疲惫” 之劳形, 有如世外桃园; 结尾直抒胸臆:

 “那段日子,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那些美好的印象, 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表达了作者对故乡 绵绵不绝的怀恋和思念。

 本文的显著特点:

 这是一篇优美的散文, 一个“爱” 字通贯全文:“我爱我的老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方,我出生的那间卧室, 光线很暗, 地面潮湿, 但我非常爱它。” 这种爱不须任何理由, 没有任何功利的色彩, 只因为它是“我” 的老家, “我” 就爱它, 低矮的平房, 阴暗的光线, 潮湿的地面, 都改变不了 “我” 的爱。

 这种爱, 是岁月侵蚀不了 的, 是记忆遗忘不了的──“那段日子, 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中。

 那些美好的印象,我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二、 说目标

 1 、 识7 个生字, 读读记记“婀娜、 舞姿、 粼粼、 波纹、 干涸、点缀、 涌现、 潮湿、 流通、 舒服、 印象” 等词语。

  2 、 正确、 流利、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 把握课文主要内容, 体会作者是怎样表达思乡 之情的。

  4 、 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句。

 三、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四、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五、 说教法

  1、 用马致远的词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情况。

 2、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重点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通过朗读, 感受作者家乡的美好,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及表达方法。

 在文中有作者深情的往事回忆, 也有直接的感情流露, 读书时要指导学生注意体会。

 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把优美的句子或段落熟读成诵,摘录下来, 以达到积累语言的目的。

 六、 说教学流程

  (一)

 导入揭题

 1、 出示马致远《天净沙· 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幻灯片 1)

 2、 抽生朗读, 体会作者的感情。

  3、 导入课题: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 就以词中的句子为题“小桥流水人家”。(板书)(幻灯片 2)

  4、 要求学生读阅读提示, 画出阅读提示中的要求。

 (二)

 听师范读课文 (三)

 初读课文

 1、 自由读文, 解决生字新词情况

 2、 检查字词情况。(幻灯片 3)

 婀娜的舞姿

 粼粼的波纹 潺潺

 唱和

 干涸

 点缀

 螃蟹

 浮现

  潮湿

  流通

 舒服

 印象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守望相助 四)

 细读课文, 自主学习, 合作交流, 完成下面要求

 1、 思考:

 本文表达了 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幻灯片 4)

 默读课文, 边读边画。

 同桌互相交流。

 练习朗读。

  2、 体会文章表达思乡 感情的方法。

  (1)

 出示句子, 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A、 清晨, 可以看到太阳从后山上的树丛里钻出来。

 夏天, 凉爽的清风从南窗里吹进来, 太舒服了 !

 更美的是, 我由东窗可以望到那条小溪和小桥, 还有那几株依依多情的杨柳。(在作者眼里,家乡 的日出是美的, 清风是美的, 小溪小桥是美的, 杨柳也是美的, 家乡 的一切都是美的, 作者借景物的描写, 表达对家乡 的热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 5、 6)

 还有哪些地方还是描写家乡 景美的语句。

 (幻灯片 7)

  B、 我和一群六七岁的小朋友, 最喜欢扒开石头, 寻找小鱼、小虾、 小螃蟹。

 我们并不是捉来吃, 而是养在玻璃瓶里玩儿。(儿时的趣事, 仍记忆犹新, 对家乡 太有感情了 。

 作者回忆往事, 来表达思念之情。)(幻灯片 8)

 还有哪些语句是描写作者童年趣事的? (幻灯片 9)

  C、 我爱我的老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 我出生的那间卧室, 光线很暗, 地面潮湿, 但我非常爱它。(作者出生的平房虽然矮小潮湿, 但它是作者的老家, 是作者的

 出生地。

 作者爱老家, 不须任何理由, 爱它没商量。

 这里直接表达作者对家乡 的爱和思念之情。)(幻灯片 10)

  师:

 像这样直接表达作者情感的抒情方式就是直接抒情。

 文中还有哪些地方使用了这种抒情方式。(幻灯片 11)

 (2)

 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幻灯片 12)

  (3)

 出示概括本文内容的小诗, 生有感情地朗读。(幻灯片 13)

 (五)

 布置作业, 读写结合(幻灯片 14)

  1、 选择自己喜欢的句段读几遍, 熟读成诵。

  2、 摘抄课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

  3、 运用直接抒情和间接表达的写作方法, 写一写自己的家乡 。

 [教学反思]

  《小桥流水人家》 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 教学重点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想象小桥流水人家的美好景色及生活。

 难点是体会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自我反思, 我感觉这堂课有几点不足之处:1、 在时间安排上不合理。

 从开课到解决完字词用了 20 分钟, 以至于在对文本的朗读理解上占用时间太少。

 教师范读可省略, 学生读课文也可省略, 直接检查他们的预习情况, 这样就节省了 时间。

 2、 在学习课文时, 我提出一个问题“思考: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 ” 第一个问题学生能回答出来, 然后让学生边读边找, 我感觉这个提法有问题, 学生只能找到直接抒情的地方, 所以我抽的第一个学生就说的是“我爱我的老家, 那是我出生的地方。

 我家只有几间矮小的平房, 我出生的那间卧室, 光线很暗, 地面潮湿, 但我非常爱它。” 通过景和事来表达感情的语句没能找出来。

 如果我问:

 “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作者对故乡 的哪些景、 哪些事久久不能忘怀? ”再让学生找画, 我想这样就比较好了 。

 总观这节课, 教学重点没能落实, 就是没让学生充分地读, 从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表达思乡 之情的方法, 感觉这点大多数学生掌握地较好。

推荐访问:赞美家乡散文 赞美 散文 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