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3篇

时间:2022-08-26 16:40:05 来源:网友投稿

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3篇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 社区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区别 1社区养老的定义“社区养老”是以家庭养老为主,社区机构养老为辅,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3篇,供大家参考。

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3篇

篇一: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

养老和居家养老的区别

 1 社区养老的定义 “社区养老” 是以家庭养老为主, 社区机构养老为辅, 在为居家老人照料服务方面, 又以上门服务为主, 托老所服务为辅的整合社会各方力量的养老模式[1]。这种模式的特点在于:

 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 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 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很多人看这个定义, 感觉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说的很类似。

 实际是有差别的,社区养老吸收了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点, 并弥补了两种方式的缺点, 是一种中庸养老模式, 也是值得大力提倡的养老模式。

  2 社区养老和其他养老方式的区别

 社区养老不是家庭养老, 而是社区中的在家养老;

 社区养老不是社会养老, 而是将机构养老中的服务引入社区, 实行社区的在家养老。

 它吸收了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方式的优点和可操作性, 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是针对中国社会转型期在 21 世纪上半叶所面临的巨大老龄化问题所提出的一种新型养老方式。

  3 社区养老服务 “社区养老服务” 就是通过政府扶持、 社会参与、 市场运作, 逐步建立以家庭养老为核心, 社区服务为依托, 专业化服务为依靠, 向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 精神慰藉、 文化娱乐等为主要内容的服务[3]。

 “不管是国内还是国外, 现在的养老形式主要有家庭养老、 社区养老和社会养老三种。” 韩布新介绍道。

 家庭养老指的是我们熟知的老人居家养老; 社会养老一般是指老人自费入住公立或民营的养老院、 福利院、 敬老院和护理院等, 得到相应的医疗和照护服务; 社区养老是前两者的中间形式, 是指老人晚上住在家庭里继续得到家人照顾, 白天享受社区养老机构提供的日托、 家政、 送餐等服务。

 那么, 那些社区和社会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如何呢? 中国新闻网近日的报道指出,北京第一福利院、 上海市第一社会福利院人满为患, 排队预约的有千人以上;在天津, 比起接近 16 万老人的机构养老需求, 全市不到 2 万张的床位更显得杯水车薪。

 而在记者走访的朝阳区一所社区养老院里, 50 个床位在 2 年前也已达

 到饱和。

 4 “空巢” 老人别憋在家 “只要物质条件达到要求, 老人走出家门养老是符合这一群体的心理需要的。”韩布新告诉记者,“人除了生理、 安全等比较低层次的需要, 还需要满足归属和爱、 自尊以及自我实现三大心理需要。”对老人不想被年轻一代看作 “老弱病残”的心理而言, 养老机构提供“老有所伴” 的条件, 满足了老人社会交往、 归属、平等和尊重等需要, 单身老人也有更多机会找到“第二春”。

 而另一方面, 采用社区或社会养老的方式, 恰恰能填补“空巢” 老人在精神生活方面的贫乏和空虚。

 早在 2003 年, 国内心理学者范悦斌等人曾抽取社区养老院或敬老院和不与子女居住的 70 岁以上老人各 220 名进行比较, 发现两组身体状况差不多, 但前者的心理功能和社会功能都显著优于后者。

 5 社区养老一举两得 “不过就现在的现实情况而言, 社会养老机构从数量上、 质量上还没有完全跟上现在的养老需求, 最大、 最可行的发展趋势还是社区养老。” 韩布新的分析与零点调查公司的数据非常一致。

 具体说来, 社区养老让老人既享有家庭温暖、 又能体会同龄人认同, 一种“双赢” 策略。

 另外, 像社区老年大学这样的机构, 还提供“老有所为” 的机会,让老人比有儿女相伴更有价值感。

 不可否认的是, 在“百行孝为先” 的传统观念下, 仍有人对养老机构排斥。“没面子、 被抛弃感都是可能的负面感受。” 韩布新最后说, “不过, 对这些建国后成长起来的老年人来说, 承认自己的需要、 摒弃旧思想只是时间问题。” [5] 6 社区养老能否托起“夕阳红”

 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 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养 4 位以上老人的局面。

 面对这一“养老考验”, 合肥市一些社区探索给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以解决养老难题。

 7 银发浪潮凸显“养老难”

 “银发浪潮” 正以不可阻挡之势到来。

 我省在 1998 年进入老龄化时期, 比全国平均水平提前 1 年。

 合肥市早在 1997 年便进入老龄化。

 2009 年末合肥市户籍人口中 60 岁及以上老年人口 70. 04 万人, 占总人口的比重为 14. 25%, 比上年提高 6. 15 个百分点。

 据测算, 未来 20 年合肥市老年人口如果以年均 3%的速度递增, 预计到 2050 年全市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 25%。

 合肥市老龄办在今年 3 月至 4 月对全市城区“空巢老人” 进行抽样调查显示, 虽然有 72. 94%的老人表示与子女关系很好或者较好, 但是只有 29. 12%愿意或者比较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48. 34%的老人明确表示不愿意与子女居住在一起, 22. 54%的老人表示无所谓。

 那么老人们愿意不愿意去养老院养老呢? 调查表明:

 在空巢老人中, 有20. 59%的空巢老人表示愿意或比较愿意未来入住养老机构, 与此相反, 却有59. 99%的空巢老人表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如此高比例的空巢老人不愿意或不太愿意入住养老机构呢? 排名前三位的原因是:

 经济上承担不起, 入住养老机构不自由, 怕子女不愿意或怕对子女有负面影响。

 “合肥市全市各类养老机构共有 153 家, 其中老年公寓 36 家, 农村敬老院 117所, 总共有达近 19000 个床位。” 合肥市民政局福利处处长陈先文告诉记者。

 2万不到的床位与合肥 70 万老人这一数据相比, 应该是很小的一个比例, 可全市36 家老年公寓入住率只有 60%左右。

 8 居家养老需要“搭把手”

 合肥市委政研室和市老龄办曾共同对全市养老情况进行过一次深入的调研, “一直以来, 我国只有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这两种养老方式。

 而如今, 我们的社会迫切需要引入一个全新概念――社区养老。”参与调研的市委政研室三处处长瞿辉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面对养老的严峻形势, 应该尽快开始这一课题研究。社区养老, 就是把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最佳结合点集中在社区, 让老人住在自己家里, 在继续得到家人照顾的同时, 由社区的有关服务机构和人士为老人提供上门服务或托老服务。

 在我国, 这仍是一个正在探索中的新生事物, 上海等地走在了全国前列, 但也只是“雏形”。

 如今, 合肥市已在探索社区养老之路,一些社区开辟了托老所、 老年日间照料室、 助餐点等社区老年服务场所。

 记者从该市民政局了解到, 合肥市已经建立了 30 多个日间照料室, 另外今年还将验收 20 个。

 2012 年, 合肥市希望能达到 50%的街道、 社区开设托老机构, 建立日间照料室为老人提供服务。

 记者分别采访了 在全市首批建立日间照料室的两个社区。

 庐阳区龚大塘社区的日间照料室约 80 平方米, 这一社区的老人可以在里面打牌、 聊天, 并有一些运动设施提供给老人进行锻炼。

 那么, 生活自理能力日益变弱的老人能否在日间照料室里解决日常饮食难题呢? 回答是“暂时还不能”。

 包河区曙光社区为了解决一些居住在高楼的老人生活的难题, 同时为老人们多增加一点收入, 为老人们提供了一个解决的方案, 可以将自己的房子租出去然后租住社区提供的楼房, 而这中间有近 400 元的差价, 如今有 16 个老人租住在社区的房子里, 而曙光社区在这栋楼里建立了一个 20 多平方米的日间照料室, 但还未对外开放。

 托老所、 日间照料室被建成另一个“老年活动中心”, 是否有意义? 合肥市老龄办所进行的《 “空巢老人” 的生存状况与服务需求调查》数据显示, 空巢老人迫切需要社区能伸出“双手”, 而这些需求主要集中在各种维修、 定期检查身体、 上门医护、 清洗衣物、 陪同看病、 家庭护理等, 而聊天解闷只占需求的 11. 15%。

 这一数据表明, 老人们需要精神的慰藉, 但更需要有人“搭把手”, 帮忙解决因体弱无力无法去解决的一些日常生活的难题。

 9 养老业应有“规划图”

 年幼的孩子可以“托” 到幼儿园去上学, 而年迈的父母是否可以“托” 给社区白天照料? 日间照料室如何才能更实用, 而不成为一个无法长期持续下去的 “鸡肋工程” ? 今年已八旬的退休老教授陈华生居住在琥珀山庄南村, 他的儿女均在外地工作, 夫妻俩不喜欢请保姆, 于是日常生活仍勉力自己打理。

 陈教授告诉记者, 他很渴望自己生活的社区能有一个“托老” 的场所。“不需要“背井离乡 ” 离开自己熟悉的家和熟悉的环境, 早晨出门在那里可以与一帮老人们娱乐聊天, 体力不支时一日三餐可以在那里解决, 开心过完一天后回家美美睡个大觉。” 陈教授描述了 自己心目中的这个“新天地”。

 他同时表示, 爬高下低的家务活老人们往往无力去做, 若再遇到头疼脑热更觉得吃力,“社区若能根据我们的需要提供一些服务, 那就帮了我们大忙。” 这样的“美丽新天地”, 合肥一些县区分别进行了某一方面的探索。

 记者采访了 包河区的滨湖惠园, 这是一个在建小区, 虽然小区仍未住满, 但是入驻的千户家庭中, 百余户是有老人的家庭,而独居老人家庭达 10 余户。

 据滨湖惠园社居委主任沈柳以介绍, 这一社区已经

 专门辟出 200 多平方米的空间, 其中有老人活动场所, 日间照料室等, 同时还将开办一社区食堂, 为老人们提供所需要的服务。

 规划和设想已在行动中, 可是沈柳以也指出未来的难题,“这个工作要想持续做好, 必须要解决资金和人员的两大难题。” 沈柳以表示, 这不应该只是某一社区的试验, 而应该成为各界关注和参与的社会工程, 政府应该进行长期规划并起到主导作用。

 家家都有老人, 人人都将变老。

 如何破题, 不仅是每一个家庭面对的难题, 也将是整个社会面对的挑战。

 记者从合肥市老龄办获悉, 合肥市在今年 7 月专门确立了三个建立“居家养老服务站” 的试点社区, 希望通过这三个社区的“探路” 寻找到一条行之有效的社区养老服务体系, 力争在 2012 年底基本建立覆盖全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网络。

 [6]

篇二: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

de Angle | 广角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284机构养老与居家养老模式的对比研究顾庭苇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215123摘要:苏州作为全国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程度最高的地区之一,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问题直接影响到苏州城市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增长和社会的和谐。本文采用实证研究方法,考察了苏州市现行的两种养老模式:机构养老模式和居家养老模式,通过对比这两种养老模式,首先分析各自的优势,然后分析存在的问题,以便更好的养老服务。关键词:养老模式;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中国强调家庭血缘关系的传统养老文化和计划生育政策实施造成的少子高龄化,以及现代社会家庭观念的多元化,共同决定了中国的家庭养老模式将难以为继。苏州作为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并重的城市,传统的完全由家庭成员解决养老问题的家庭养老方式虽然面临着日益严重的挑战,但仍会长期存在,同时,为养老注入了社会力量,却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冲突的西式机构养老模式,迄今仍然不被绝大多数中国人所支持。近些年,苏州市政府着力探索特色居家养老服务模式,其是一种传统养老与现代新型养老办法的有机结合的养老模式。目前,苏州市的居家养老服务工作虽然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着服务供求失衡、资源整合不足、社会化程度不够、服务能力缺乏等问题。一、机构养老模式随着计划生育的普及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子女不但越来越少,而且越来越忙,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子女很难兼顾到对父母的家庭养老。家庭养老在某种程度上开始衰败,机构养老应运产生。目前,社区养老机构的运作比较单一,经济来源均处于较低的水平,基本由自养老人自身提供,除初期投入之外并无任何增值成分,加之政府的政策有限,财力投入又不足,同时,在不同地区,或是城市与乡村之间,养老机构的发展也不尽平衡,并且户籍制度在某种程度上也限制了养老机构的多元化广泛发展。公办福利院如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虽然住宿条件好、设施环境一流,却是有钱也进不了,不向社会公众开放,只对低保困难等满足对应条件的老人开放。民办老年公寓如颐养老年公寓更是大气上档次设施一应俱全,环境宜人,也可自主选择房型楼层,但入住资金标准非常高,令人咋舌,普通工薪阶层望之却步。所以有需求的老人很难找到适合自己的养老机构。二、居家养老模式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在家中居住,而不是集中居住养老机构养老,由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一种养老方式。居家养老旨在提供家庭养老中经济保障以外的其他大部分服务,可提高服务效率,增加老年人的福利水平。居家养老以家庭养老为基础,又与家庭养老有所不同。首先,从老年人的居住方式角度看,居家养老是指老年人居住在自己家,而非集中居住在各养老机构。其次,从经济逻辑的角度分析,居家养老是一种最经济的公共消费和善用社会有限资源的办法,但居家养老并不是以牺牲家庭成员特别是配偶和子女的幸福、降低自身生活质量为代价的。2015年苏州市为了促进居家养老服务社会化发展,提升居家养老的功能和质量,苏州市人大常委会内务司法工委经过一年多时间调研和论证,起草了《苏州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草案)》(以下简称《条例(草案)》),这是苏州市人大主导立法的首次实践。草案第三条概括了居家养老的内涵,明确是“由政府、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业、社会组织和志愿者协助家庭成员,为居住在家老年人提供的社会化服务”。同时,为了满足绝大多数居家老年人的普遍需求,草案第三条第一至第六项对居家养老的基本服务内容作了列举式规定,主要包括日间照料、助餐送餐、家政保洁、医疗康复、紧急救助、文体娱乐、精神慰藉等几大类服务。列举式的规定,便于为各相关主体提供指引,方便社会各界有针对性地为老年人提供服务。三、两种模式各自的优势与问题(一)机构养老的优势以苏州社会福利总院为例,建筑面积占地庞大,设定床位都在450张以上。严格按照《老年人社会福利机构基本规范》的要求设计建造,在设计理念上突出人性关爱特色,将人性化设计贯穿于每一个细节,配有无障碍通道、走廊高低扶手、防滑防火地面、卫生间安全扶手、宽走廊、医用电梯、房间应急呼叫系统、监控系统、自动报警系统、智能消防系统等,室外还有老年门球场、游艺场等健身设施,处处体现对老年人的细致关爱,充分发挥出示范性养老机构的引领作用,也为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民办老年公寓的环境与装修更是坚持人性化的理念,入住的长者们在可以享受到家庭化、个性化、专业化、温馨化的全方位生活照料服务、健康保健和文化娱乐服务,如全程管家式生活照护、专业健康保健服务、丰富多彩的精神生活服务。管理者们会组织开展和提供温情旅游、集体祝寿、金婚纪念、老少同乐等活动,极力让长者们身心快乐。(二)机构养老的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老龄化,中国确实在考虑西方发达国家流行的机构养老方案。在农村,越来越多的五保老人被相对集中安置在养老院;在城市,除政府举办的面向孤寡老人的福利院外,民办的养老机构也在不断发展。以苏州市社会福利总院为例,它不像民办养老机构担心资金运作问题,但有一点不能忽视,即一直以来,床位利用率都不高。因为它只面向“三无”(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无赡养老人和抚养人)老人,困难高龄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和优抚对象。而民办的中端养老机构,最差房型的一年入住保证金7-8万,不包括水电伙食,对于工薪阶层来说,已经费用惊人。同时,有调查表明,目前住进养老院养老的多是没有子女或者亲属的孤寡老年人,有子女或亲属的老年人住进养老院者数量较少,许多老年人表现出对机构养老的排斥或者不适应性。——以苏州市为例课题;2015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政府购买基本养老服务的精准服务研究---以苏州市为例》 编号:SJZZ16-0224

 DOI:10.14097/j.cnki.5392/2017.01.143

 Wide Angle 广角 |

 MODERN

 BUSINESS 现代商业 285机构养老的实践并不顺畅。一方面,公共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有限,服务对象被相对严格地限制在城乡孤寡老年人范围,并且几乎垄断了公共养老资源,还存在着官僚化倾向;另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发展缓慢,法制规范不严格,相关的扶持政策也不配套,再加上机构自身的盈利取向,又不能分享到政府的公共福利资源,从而同样无法获得真正的发展。前述民办养老机构运营困难的事实就证明了这一点。正是由于缺乏统筹规划,公共养老机构覆盖的对象范围狭窄,民办养老机构与政府之间缺乏合作,政府只考虑有限的公共养老机构而缺乏对民办养老机构实施有效的支持,导致了机构养老事业不但发展步伐缓慢,而且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三)居家养老的优势苏州是较早开始探索实施居家养老的地区之一,早在 2007 年沧浪区就建立了“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时至今日已形成了一定的品牌效应。这是居家养老的一种创新形式的新的发展模式。虚拟养老院号称是“没有围墙的养老院”,它依托现代电子信息技术,通过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运作的养老服务系统解决居家养老问题。大到生活照料、医疗康复,小到定餐送餐、精神慰藉,老人们只要打个电话,就能享受到优质上门服务。为居家老人提供了六大类 53 项统一规范的标准化、亲情化、全方位、全天候的养老服务,解决了辖区内老人的养老需求,不仅有效降低了社会养老成本,也改善了老人的生活质量。近年又推出“居家福”、“居家乐”等政府购买项目。2013 年 4 月吴中区“居家福”养老服务中心在吴中区民政局注册成立,其作为专业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民办非企业社会组织,主要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居家养老服务。居家养老是传统的养老模式与现代新型养老办法的有机结合,它既可以充分发挥家庭文化的积极元素,也可以充分利用社区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降低养老成本和养老风险,使之成为一种更幸福、更高级的养老方式。(四)居家养老的问题居家养老的关键在于养老服务。与机构养老提供“一条龙”服务不同的是,居家养老所能提供的服务处于“分散化”状态,因此需要整合方方面面的资源,包括整合政府部门的资源、整合政府与社会的资源、整合居家养老与机构养老的资源、整合老年人自身的资源等。面对庞大的居家养老队伍,政府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不可能统包统办。首先,在各级政府购买相关服务的同时,降低准入门槛,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企业团体、个人参与到居家养老服务业中,使他们真正成为政府的贴心助手。要实现为老服务队伍的长效化,减少或避免服务人员的流失,就要维护好服务供给方与需求方的利益平衡点。一是培训要全面,即让服务人员充分掌握照顾老人的专业化技能,从而规范服务内容;二是要适当提高中心运行补贴和服务人员的薪资待遇和相关福利,关爱服务人员身心,及时沟通协调老人和服务人员间的关系,增强服务人员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四、结语我国目前主要有两大养老模式,一是居家养老(社区养老),老年人生活在家中,由社会组织、社区等提供养老服务。二是机构养老,老年人入住养老机构,集中化养老。这两种模式各有优势,共同支撑着养老事业。适当整合二者之间的资源,对于二者都有益处,可以达到双赢的效果。对于居家养老而言,借助养老机构的资源,可以增进社区老年人的福利,毕竟养老机构的服务更专业化一些。对于部分养老机构而言(自身还有一定服务余力的养老机构),把一些服务资源适当向居家养老“辐射”(如送餐服务;如解决有需要的社区老年人白天入托等),也可以增大服务面,获得一定的经济收益。但作为中国未来养老模式的主流,能够被普遍接受的模式将是“居家养老 + 社区照料”,这种模式既能够保留传统家庭养老模式的诸多优势,又借鉴了西国发达国家的有益做法,可以利用超越家庭之外的社区照料来弥补家庭保障的不足,确保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从而是中式为主、西式为辅的中西结合模式。参考文献:[1]万江,余涵,吴茵.国外养老模式比较研究——以美国、丹麦、日本为例[J]. 南方建筑,2013,02:77-81. [ 2 ] 李 娜 . 养 老 模 式 比 较 —— 以 苏 州 市 为 例 [ J ] . 才智,2012,06:143. [3]宋元元,刘巧.国内外旅游养老模式及设施比较研究[J]. 旅游纵览(下半月),2015,01:43-44. [4]邓大松,王凯. 国外居家养老模式比较及对中国的启示[J].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134-139. [5]郭丽辉.英美澳三国养老模式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4:30-32.[6]王斐,应俊,刘俊秋.居家养老模式中城市老年人情感慰藉机制的探索及研究——以苏州市居家乐虚拟养老院为例[J]. 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23:147-149. [7]杨桦.农村居家养老模式的地方实践研究——以吴中区居家福养老服务中心为例[J]. 经营管理者,2016,06:276-277. [8]杨海蓉,郑雅文.从三个样本区看苏州市居家养老发展情况[J]. 现代经济信息,2016,07:493+495. [9]孙小娅,庄梅宝,向敏,王晓茹,薛若雯,张建云,章文静,曹晓丹,孙婷.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现况调查与相关对策研究[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4,21:3241-3243. [10]宋言奇.居家养老中资源整合问题——基于苏州的实践[J].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1:40-45.作者简介:顾庭苇 1993年 女 汉 江苏太仓 社会工作硕士 苏州大学

 江苏苏州 研究方向 老年社会工作

篇三: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

会化居家养老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 进入 21 世纪, 我国迎来了人口迅速老龄化的时代, 如何面对迅猛而来的老龄化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焦点。

 因此, 积极探索新形势下发展老龄福利事业的新途径、 新办法, 已势在必行。

 随着人口老龄化压力的增大和传统家庭养老服务功能的日益弱化, 老年人特别是高龄老人对社会福利和社区照料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 养老职能将更多地依赖于社会, 依赖于社区为老服

 务的开展, 由此产生的社会化居家养老也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

 一、社会化居家养老的概念

 社会化居家养老既不同于机构养老, 也有别于传统的家庭自然养老。其基本含义,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一是从养老的方式看, 是居家养老, 它区别于机构养老, 也就是说, 老年人是在自己的家里养老, 而不是在福利院、 老年公寓等养老机构养老; 二是从养老资源提供的主体看,居家养老除了需要家庭照料外, 还需要来自社会的帮助, 主要是来自社区的照顾。

 社会化居家养老强调了社区照顾在居家养老中的作用。

 简而言之,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以家庭为核心, 以社区为依托, 以老年人日间照料、 生活护理、 家政服务和精神慰藉为主要内容, 以上门服务和社区日托为主要形式, 并引入养老机构专业化服务方式的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二、 开展社会化居家养老的现实意义

 (一)

 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 是适应人口老龄化发展的客观要求。

  社区是老年人的聚居地, 是老年人的主要活动场所和生活空间。

 随着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 老年人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逐渐增加, 对社区的依附性越来越强。

 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不仅具有方便易行、 针对性强、 参与面广等特点, 而且还能给老人带来认同感和归宿感。我国传统的大家庭, 正在或者已经被核心家庭取代, 老年人和子女分开居住已经相当普遍, “空巢” 家庭增多, 这给老人的生活照顾、 医疗保健及精神照料方面都带来诸多不便。

 对众多独生子女来说, 将来对老人的赡养、 照料也是一个沉重的负担。

 如提供照顾所带来的经济、 身体和精神等负担或压力以及照顾与工作之间的冲突等。

 这些负担或压力非常之大, 以至于如果没有来自其他方面的支持, 他们很难继续提供这种照顾。

 因此, 依托社区构筑社会化居家养老是城市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适应老人及其家庭需求的客观要求, 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二)

 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 是建立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我国社会保障事业近年来有了 长足的发展, 但是相对于人口老龄化加速过程中大量增加的照顾需求, 其养老规模和能力又显得严重不足。

 目前我国尚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经济发展水平还不高, 老年服务业总

  体发展水平滞后, 老年福利设施在数量和质量上都与现实需要有很大差距, 现有社会养老机构照料老人的能力远不能满足要求。

 同时, 机构照顾比较高的费用也使一些经济困难的老年人望而却步; 即使有条件去机构养老的老年人, 也因受中国传统文化习惯的影响, 不愿去机构养老;对在机构养老的老年人, 有专家指出, 容易造成社会疏离、 习惯性无助等问题。

 因此, 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是我国社会养老保障体系的必要补充, 也是解决城市养老问题的重大战略选择。

  (三)

 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 是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

  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让老年人享受舒适安全、 高质量的社区服务,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也是国家对养老事业提出的新的要求。

 完善的社会化居家养老应该包括衣食住行、 医疗保健、 学习教育、健身娱乐、 情感慰藉、 法律咨询、 生活援助、 参与社会等职能, 而不是单一的养老。

 要满足和改善老年人对物质生活的特殊要求, 更要不断满足和丰富老年人对精神文化生活的特殊需要。

 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在养老过程中体现出鲜明的人文性和道义性, 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

 这不仅有利于社会养老事业的发展和完善, 还有利于形成积极的社会风尚, 使社区老人在一种积极、 活跃的精神状态中安度晚年。

  (四)

 强化社会化居家养老, 是缓解政府财政负担、 维护社会稳定的现实出路。

 我们国家是在经济欠发达的情况下进入老龄化社会的, 如此低的经济发展水平, 要承受如此高程度的人口老龄化, 决定了我国不能象西方国家那样由政府包办社会养老福利事业。

 这就需要开辟出一条养老职能社会化的道路, 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

 强化社会居家养老功能, 正是适应了这一要求, 同时也为体制转轨和结构转型营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 为维护社会稳定、 缓解社会矛盾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二、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我区共有老年人口人, 占全区总人口的。

 近年来, 我区通过在社区建立“十分钟服务圈” 、 托老所, 开展温馨家庭活动, 倡导社区志愿者为老服务等多种形式, 积极开展社区为老服务。

 同时我们针对老年人服务需求日益多样化、 个性化的特点, 在社区为老服务基础上, 部分街道、社区作了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的有益探索。

  (一)

 基本情况

 各级领导高度重视。

 区委、 区政府高度重视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 切实加强领导, 把推进社区建设、 发展社会化居家养老作为老龄工作的重要内容, 摆上党委和政府的议事日程。

 年, 我区成立了江东区老龄工作委员会, 由分管区长任组长。

 各有关部门都各负其责, 按照各自的职能做好工作, 把加强老龄工作和开展社区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分工协作,

  互相配合, 形成了抓好社区建设的强大合力, 推进了

 社区工作的全面发展。

 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从组织领导、 设施建设、资金投入、 政策扶持等方面都加大了对社区建设和老龄的工作力度, 服务设施不断完善, 服务项目不断扩大, 服务网络不断健全。

  老年“星光计划” 稳步开展。

 全区各街道、 社区按照“成熟一家, 成立一家” 的原则, 统一样式, 统一标识的要求, 广泛开展老年“星光计划” 建设, 为居家养老的对象提供福利服务设施和活动场所。

 目前, 全区共有“星光计划” 50 家, 社区覆盖率达。

 各站点都设立了图书室、书画苑、 棋牌室, 健身室、 卫生服务站等设施, 为老年人提供服务、 休闲场所。

  为老服务不断扩展。

 目前, 全区共有区级社区服务中心 1 个, 街道级服务中心 7 个, 社区级服务中心个, 初步形成了区、 街、 居三级社区服务网络。

 服务内容遍及医疗、 家政、 维修、 法律咨询、 情感慰藉等数十项, 并实行无偿、 低偿相结合的形式, 使老年人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到各项优质服务。

 同时我区还通过自愿报名、 宣誓承诺等运作方式, 组织发展了一支热心社区公益事业且能提供自愿服务的志愿者队伍, 为老年人提供较为系统、 专业的个性化服务。

  服务载体不断创新。

 近年来, 随着老龄事业的不断发展, 我区也对社会化居家养老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 服务载体不断创新。

 如开通服务热

  线, 为老年人提供快捷服务; 推出“邻居守望卡” 、 “睦邻卡” , 加强与居家养老老年人联系, 倡导全社会为老服务; 成立“老年互助组” ,以自愿、 无偿原则, 引导低龄老人为高龄老人服务、 健康老人为体弱老人服务; 推行“家庭养老院” , 组织社区内大龄失业女性与需要居家看护的老人进行有偿结对服务, 并由社区各服务机构通过入户服务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优质且相对价廉的服务。

 这些有益的探索都有利地促进了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的发展。

  老年福利机构发展势头良好。

 目前全区共有区级福利机构 1 所, 街道级福利机构 3 所, 收养老人多人。

 这些福利机构实行成本化管理, 收费低, 服务态度好, 质量高, 还解决了一批下岗职工的再就业问题。

 这些机构之间比价格, 比服务, 比质量, 目前已形成了良好的竞争机制。

  (二)

 主要问题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从总体上看还处在起步阶段, 老年服务设施规模较小, 档次较低, 功能单一, 与老年人群日益增长的物质、 文化需求不相适应。

 老年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完善, 老年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 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社会养老保障发展机制尚待建立和完善。

 其主要表现, 一是宣传力度不够, 没有形成必要的舆论氛围。

 有些部门领导对社区概念和社会化居家养老的重要性、 迫切性认识不够, 致使社会化居家养老仍处于自发的、 无序的发展状态。

 居民群众参与社区养老的积极性不够, 参与率不高。

 二是养老社会化程度不够, 投资主体单一,

  资金投入不足。

 社区老年福利设施由国家、 集体包办, 民政部门直办直管的做法还没有根本改变, 福利机构的服务对象仍以传统的社会救助对象为主。

 开辟国家、 集体、 社会组织和个人等筹资渠道, 以多种所有制形式发展社区养老服务业还很不够。

 三是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运行机制不够健全和完善。

 目前虽然建立了条抓块管的管理体系, 成立了各部门参与的老龄工作领导机构, 但各部门往往从自身的利益出发, 很难形成合力。

 发展社区老龄服务仍是民政部门热, 其他部门冷。

 五是专业人才缺少。

 目前, 社会化居家养老管理人员和服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很难满足老年人日益增长的多元化社会养老需求, 影响了服务项目和内容的扩展以及服务质量的提高。

  三、 加强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对策和建议

 我区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要持续、 快速、 健康发展, 必须走政府、 社会、 家庭相结合的养老保障道路。

  (一)

 政府推动, 初始动力行政化。

  社会化居家养老是一项得民心, 暧人心的夕阳工程, 是老龄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因此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首先必须要体现政府的意志和其倡导的社会价值观, 政府的推动、 引导作用, 必须作为这项工程的初始动力, 贯穿于发动、 规划、 组织等各个环节和过程。

 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 从宏观规划、 管理到舆论宣传、 政策制定和和投入上给予大力支持。

  要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和老年人口增长速度的加快不断加大对这一事业的投入, 逐步形成制度化的财力投入机制。

 政府的推动引导具体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资金, 二是政策, 三是协调。

  首先在资金供给上要改变过去那种只投入办养老机构的单一做法, 还可提供相关福利补贴, 接受补贴的老人用自己的收入购买福利服务。

 特别是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居家养老对象, 他们虽然有政府的最低生活保障线、 临时救助等帮扶措施, 但也仅能保障基本生活。

 社区虽然也采取了各项措施, 如提供无偿、 低偿服务等, 但社区居委会毕竟是一个群众自治组织, 经费有限, 难以满足困难老人较为全面的服务要求, 因此他们往往因为囊中羞涩, 难以享受到高品质、 全方位服务。

 这就需要政府采取补贴的形式, 为他们购买服务。

 如上海市政府提出了“政府购买服务,助老人居家养老” 工程, 对社区老年人开展上门护理服务和日托服务,并对其中生活困难的老人实施政府出资或部分出资购买服务的尝试。

 如对享受低保或经济较为困难的家庭中, 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 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 100-250 元; 市级劳动模范 (全国单项先进)、重点优抚对象和老年归侨中生活不能自理或部分不能自理的老人, 每人每月补贴 50-250 元; 百岁以上老人, 补贴标准为每人每月 100 元。

 以上三类对象之外的其他 80 岁以上老人, 接受“居家养老服务” 的, 按其服务费用总额的 15%的费用优惠, 每月优惠补贴额度最高不超过 150元。

 这种服务模式, 对缓解日益迫切的才年人养老服务需求和养老机构资源不足的矛盾, 探索适合国情的居家养老服务之路具有积极的意义。我市的海曙区为做好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 也在今年提出“政府扶持、

  非营利性机构运作、 社会参与” 的工作思路, 确定服务对象为 70 岁以上的老年人, 重点对象是孤老、 特困老人和独居老人、 生活自理有困难的老年人。

 海曙区政府将每年投入 100 万元专项资金, 用于补助社区老年协会、 为老服务非赢利性机构和志愿者队伍, 使他们更好地为服务对象提供优质、 全面的服务。

  第二政府还应在制定有关的社会福利政策、 法规和规章上下工夫。

 从现有的状况看, 有关老年人的政策法规还是较完善的, 但重要的事是抓督查和落实。

 在完善配套法规的基础上, 政府还要制定社会福利机构的规划, 使社会福利机构和社会福利事业发展能适应银色浪潮的需要。

 对现有的社会福利机构要依法加强管理, 总结推广经验, 抓好服务。

 同时政府要制定“扶持和优惠” 的政策, 给予社会办的养老机构以一定的财政补贴、 用地、 贷款和税收方面的政策倾斜, 提高政策吸引力, 以调动社会力量和民间资本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 努力营造一个各类社会福利机构都能发展的良好环境。

  第三各有关部门要协调配合, 形成合力。

 社会化居家养老工作除充分发挥民政部门的主体作用外, 更需要各部门的密切配合。

 卫生部门和民政部门要相互沟通, 把医疗服务和居家养老服务有机结合起来, 在社区层面搞好民政福利服务资源与卫生健康服务资源的整合; 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门要和街道、 社区协调配合, 做好离退休人员、 下岗失业人员从单位转到社区的管理服务工作, 为他们养老、 就业提供各种方便; 文化体育部门要组织离退休人员开展健身活动, 丰富他们的文化生活; 地方财

  政部门要在财力和政策上给予扶持。

 社区内的社会福利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场所要对社区老人开放, 实行资源共享。

  (二)

 社会参与, 服务...

推荐访问:居家养老还是养老院养老好 养老 养老院 居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