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9篇

时间:2022-10-28 20:15:03 来源:网友投稿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9篇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455视界观.2021.01社科文化提升文化馆对老年群体的服务效能经验谈温静(十堰市群众艺术馆,湖北,十堰442000)摘 要:随着老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9篇,供大家参考。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9篇

篇一: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5 视界观 .2021.01社科文化提升文化馆对老年群体的服务效能经验谈 温静(十堰市群众艺术馆,湖北,十堰 442000)摘

 要: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发展老年问题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老人曾是社会发展的推进者和贡献者,他们现在依然是社会的一笔大财富,作为一名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有义务去了解关注他们。笔者以十堰市城区老年文化活动为实例,浅析十堰市群众艺术馆为满足老年群体的文化需求,不断创新文化活动载体,提升文化服务效能的做法。关键词:文化馆;老年群体;文化需求;服务效能近年来,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程度的加剧,老龄问题已经成为大家共同关心的大事。人口老龄化是一场无声的变革,对社会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发展,家庭的和谐等诸多方面都会产生深刻的影响。因此在党和国家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关心下,文化部出台了《关于加强老年人文化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老年人是我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老年人的生存状况和精神面貌直接影响到全社会的文明程度的提高和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加强老年文化工作对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而在《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中更是明确指出:“保障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将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点对象。积极开展面向老年人、未成年人的公益性文化艺术培训服务、演展和科技普及活动。”《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权益保障法》中也明确规定:“国家和社会应当采取措施,建立对老年人的社会保障制度,逐步改善、保障老年人的生活、健康以及参与社会发展的条件,实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并做出强调“国家和社会采取措施开展适合老年人的群众文化、体育、娱乐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文化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服务,是群众文化工作的根本方向。人们常说,老人是厚重的历史,最美不过夕阳红,老年人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近年来,随着老年人队伍的不断扩大,老年文化建设已经成为十分紧迫的战略任务。如何切实改善和提高老年人精神文化生活和情感慰藉的需求是一个突出的社会问题,也是群众文化工作者的一个历史使命。一、当前形势下开展老年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性全国老龄办统计,中国 60 岁以上老年人数量已达 2.5 亿,占总人口比重的 17.3%,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的过程中,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影响和挑战是严峻的和深远的。当前形势下,越来越多的老年人从工作了大半辈子的工作岗位上退了下来,这一根本的改变使许多老年人无所适从,无所事事,忙碌的子女与清闲的老人之间情感上的沟通与关爱较少,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都是非常脆弱的。加之每天面对单调的生活和不变的空间、不变的面孔,使他们很容易会出现一种心理障碍,老人成为了社会的弱势群体,关注老人成了当今的重要话题。作为群众文化工作者,我们有义务为他们挑起一盏明灯,照亮老人内心的灰暗,给他们一个快乐健康安享的晚年生活。笔者认为,开展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既能使老年朋友们体魄强健,充实精神生活,提高他们的艺术修养,活跃内心交到朋友,也有助于老年人抑制焦虑、困惑等负面消极情绪,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家庭和睦。只有关注老年的精神生活,丰富老年文化生活,才能使当前中国人数众多、社会奉献较多、存在问题也多的老年群体,继续发光发热,激发他们的创造性、积极性,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和谐稳定地发展。二、老年人生活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老年人的物质生活有了明显改善,但他们的精神文化生活还是十分的匮乏。目前,体制内有单位的老年人还有一定的组织管理,大多数的老年人,现在的业余文化生活都比较单一。基本都是以家庭内部活动为主,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方面很少,内容和形式十分单调,他们的身心健康状况令人堪忧。我市城区的体制外的老年朋友大多是赋闲在家,文化生活方面既无单位也无社会组织管理,就是想参加既无活动场地,也无单位组织管理,存在两极分化的状况。由于不同的价值观念、生活经历、工作职业、文化水平、自身健康状况等情况,造成了他们的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兴趣爱好多样,对文化的需求也不同,致使他们个体的精神文化需求也会有极大的差异性。加之老年人的居住地比较分散,行动不便利,不便管理、不便于组织。种种因素造成老年人文化活动少,形式单一,这种不稳定的尴尬境地,既使文化惠民的政策实施有了相当大的难度,也使大多数老年人群长期处于弱势群体的状态。三、加强老年群众文化建设的有效措施、对策笔者所在的湖北省十堰市群众艺术馆,作为群众的精神家园,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作用。在坚持公益性的原则下 , 不断转变思想观念,完善和调整阵地功能 , 利用人才、设备、阵地等优势,针对老年群体进行文化需求调查,精心策划、积极筹备、认真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的文化惠民活动,多年来取得一定的成效。具体做法如下:(一)丰富专业队伍知识结构,提升服务效能群众文化的专业队伍是繁荣社会主义群众文化艺术事业,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水平,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主力军。湖北省十堰市群众艺术馆就有一支综合性很强,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这支队伍不仅拥有较高的政治修养,较强的组织能力,而且还拥有多门类、较高业务技能的人才队伍。如:。

 。. .。

 。

 视界观 OBSERVATION SCOPE VIEW456 www.sjgzzs.cn文学、戏剧、音乐、舞蹈、美术、书法、摄影等各种专业技能的人才。长期以来,他们兢兢业业、默默无闻地工作着,以辛勤的劳动培训了大批业余文艺创作和表演人才,为发展我市群众文化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自 2012 年免费开放以来,十堰市群众艺术馆联系实际针对老年人爱好多样、水平不齐、基础差等现实问题,开展各种形式和层次的老年群众文化培训及活动,零门槛、全免费,以便鼓励更多的老年人群参加,切实的满足他们的不同文化需求。其中,每三个月举办一期社区文艺骨干舞蹈培训班,每月举办一期社区声乐、大合唱培训班,每半年举办一期社区摄影、书法培训班,每期都有来自全市城区各社区的老年文艺骨干参加培训,每期近百人。在各门类艺术培训班的教学过程中,市群艺馆从事群众文化培训工作的老师们结合老年人自身特点,传授既适合老年人文化水平和欣赏习惯,同时也传授较为基础的才艺技能,使他们有更多的机会和能力站上舞台,在人们面前展现他们的风采,展现他们“人老心不老”的精神面貌。比如:开展老年音乐理论知识培训时,要从简谱开始教学,它是音乐知识中最浅显而又最基础的东西,要把教学内容设计的尽量通俗浅显,易于为中老人接受,从而达到普及提高的作用,使他们在文化活动中愉悦身心,陶冶情操,增加知识,培养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二)不断地创新活动载体,让老年人成为活动的主角市群艺馆充分发挥公共文化事业服务职能作用,以构建我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主旨,经过精心组织和认真筹备,在全省率先推出了“社区群众文艺辅导员”的创新举措,举办了全市城区社区文艺表演团队“优秀文艺辅导员”选拔赛。此次选拔赛,以社区中老年文艺骨干为主,从全市城区社区文艺表演团队中近百名报名者中,通过才艺展示和基础理论知识现场提问的方式,选拔出具有一定的专业理论素养、一定的舞蹈编导表演能力和审美能力、一定的组织能力,常年活跃在群众文化活动一线的社区文艺骨干担任文艺辅导员,聘期为一年。市群艺馆再组织业务人员对文艺辅导员们进行进一步的辅导培训,不断提高“社区文艺辅导员”的业务综合素质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群艺馆还对“社区文艺辅导员”实行工作目标考核责任制并定期、不定期组织检查,完成工作目标者给予奖励。还特邀了北京市群众艺术馆培训部主任贾昱和素有“广场舞男神”之称的高级舞蹈编导饶子龙老师,免费对城区社区文艺辅导员现场进行业务技能培训,老师用通俗、易懂、生动的授课方式向中老年学员们讲授了广场舞理论知识和一些即知即学即会即用的编导技巧。通过各种培训、演出活动,文艺辅导员们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积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也由此激发了更多的老年朋友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通过这种中老年社区文艺辅导员们的“传、帮、带”的形式,让社区中老年人成为活动的主角,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所在社区组织开展老年群众文化活动的整体质量和水平,逐步形成我市城区社区文化活动遍地开花的良好态势。目前,群艺馆的这一创举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建设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努力让公共文化服务成为百姓的“家常菜”,让老人们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文化养老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公共文化发展成果。(三)搭建文化舞台,提升老年人的生活品质和精神境界老年人参加各种群众文化活动是为了繁荣活跃业余文化生活,更好的提升文化生活的品位,从中得到愉快的享受,调剂精神,这是群众文化的本原。目前,我市老年才艺大赛、老年专场汇报演出、老年书画、摄影展览等各种形式的老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红红火火,群众文化队伍也越来越多,全市大约有业余文艺团队 1000 多个,而以老年人为主的业余文艺团队占了 80 ﹪以上,参与群众文化活动已经成为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了一种流行趋势。多年来,十堰市群众艺术馆先后举办多场次丰富多彩的老年文化活动,集中展示了我市广大老年朋友的最新艺术成果。为老百姓搭建舞台,在深接地气的同时,使社区文艺队遍地开花,提升了广大老年市民们的幸福指数。联合市老年书画协会举办的十堰市庆祝新中国成立 66 周年优秀美术、书法、篆刻作品展,展出的 130 幅优秀作品,均来自我市中老年书画爱好者,他们创作的作品,展示了十堰市丰富的自然、人文、历史面貌以及近年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成就,描绘了魅力十堰“外修生态、内修人文”的建设成就和美好前景,也是我市开展老年文化活动的一个亮点。市群艺馆又联合市老龄委组织举办了十堰市老年人才艺大赛,自活动启动以来,共有 1000 余名选手参加,不仅全面展示了老年人热爱生活、蓬勃旺盛、与时俱进的精神风貌,而且有效地提高了老年人的生命质量。的确,老年人通过参与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心中的郁闷全消,心情开朗,神采风扬,身心状态得到极大提升,他们在活动中找回青春,找回活力,找回自信,找回快乐,找到新的人生价值,也为整个社会的精神文明做出积极的贡献。文艺演出、才艺大赛、书画展览等活动不仅为老年朋友们搭建起了一个相互交流和展示自我的平台,又有助于弘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结论:综上所述,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文化馆开展与组织老年群众文化活动是一项有利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举措。只有提升了我们基层群众文化工作者的自觉性与积极性,在文化政策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掌握好文化繁荣及发展的机会,结合当地发展的实际情况,积极开展一些老年人喜闻乐见的、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创新活动载体,提升服务效能,营造属于老年人的精神家园,才能走出一条具有当地特色的文化大道,让老年人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参考文献:[1] 李世敏 . 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三个维度及其定位 [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5(09):10-13.[2] 马雪松 . 结构、资源、主体 : 基本公共服务协同治理 [J].中国行政管理,2016(07):52-56.[3] 邓如辛,周宿峰 . 论公民基本文化权利的内涵及保障 [J].学术交流,2014(03):44-47.。

 。. .。

 。

篇二: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一 ——专家视角 公共文化服务设施 ●

 ●

 如何发挥最大效用 I 中国公共文化服务蓝皮书总课题组 章建刚毛少莹张晓明 _

 ●

 ●

 ●

 ●

 ●

 _

 ● ● ●

 _

 ●

 ●

 ●

 ●

 ● ● ● -

 ●

 ●

 ●

 ●

 ●

 ● ●

 ● _

 ● ’J_ i 垧,斩 轮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 设热潮足随蘅闻家经济连年高速增 长、闲家 财政逐渐宽幸 }}以及焚彻 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嘶掀起的。

 然 ,嘲家对公 文化Ⅱ 艮 务设施建设投入的 受到 r 更多优质的公哭文化眭 陵 务。似这 公 文化服务设施究竟应该如何充分利jf】

 ,以史好地满足人ffj H 益 增长的公 文化服务需求 ,仍足t畋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进 ·步完藩公 服 务体系和棚父的锊理措施 ,吸纳社 会 众的参 热悄 ,提 高这 公兆文化服 务设施的利fIj 牢乃足解 决这 并增l 肌I,使我闯普通 众擘 问题的 要手段之 。

 公共文化眼 务设施建设方兴未艾 今天 ,我们所 说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城市主要是 指 图书瞎、博物馆等大型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和设置;在乡村主 要是指村镇文化馆 、图书室和信息共享工程的基层服务点 等。在中央政策引导下,文化主管部门制定、出台了相应公 共服务设施建设标准。2008年,《 公共图书馆建设用地指标》

 《 文化馆建设用地指标》和 《 公共图书馆建设标准》陆续公 布实施。根据2006 年制定的 《 国家 “十一五” 时期文化发 展规划纲要》 ,在国家发改委、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土资源 部等部门的支持配合下,文化部陆续开始了公共图书馆、文 化馆 、博物馆 的建设用 地指标和建设标准等 6 项标准的编 制工作。此外,《 文化馆建设标准》和 《 博物馆建设用地指 标》已经完成初稿,《 博物馆建设标准》的编制工作也已经 启动。另外,据新华网消息,文化部已与有关部门协调,争 取早日启动 《 剧场建设标准》和 《 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标准》

 的编制工作,以期形成系统、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 标准体系。应该说,这些标准均较充分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 “以人为本”、“普遍均等,惠及全民” 的原则;也推动了公共 文化服务基础设施建设的科学化、法制化、规范化水平,有 助于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益和管理水平。

 《 光明日报》一组较新的数据显示:“经历改革开放30 年不懈努力, 今天, 全国有公共图书馆 2799个、文化馆和群 众艺术馆 321

 7个、博物馆 1

 722个、文化站37384 个、社区 和村文化室 1

 37665个, 初步形成了以大型公共文化设施为骨 干、以社区和乡镇基层文化设施为基础、覆盖全国城乡的公 共文化服务体系。

 ” 相关眼务体 系 日益完善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要有基础设施,而且要有科学、民主 ≥

 14 CULT I URE § 。

 的管理 、运作程序和人性化的服务 。在这个方面,近年来一 些省市进行了新的尝试。从2009 年 3 月公布的 《 上海市公 共图书馆行业服务标准》可以看出,文化部有关标准已经在 系统内向下延伸。这一标准除了让建设用地面积、建筑及设 施规范等进一步在上海落地,而且对借阅服务作出详尽的 规定。例如该标准第 1

 3条规定:“市和区县图书馆每周开放 日 寸 间应在7O小时以上,街道 (乡镇) 图书馆每周开放日 寸 间 应在 56 小时以上 。各级少年儿童图书馆 (区域 ) 每周开放 日 寸 间应在36 小时以上,在节假日和学校寒暑假期间应全天 开放,每天开放时间不少于 7小时” 。标准还规定 “公共图 书馆须确保不外泄读者提供的个人信息” ;“开架图书错架率 要低于 2%。开架书库内要有专人巡视,帮助读者尽"I R 寻找 到需要的书籍” ;“要严格 遵守 ‘首问责任 ’ ,尽力为读者解 决问题” 等。类似的标准也已经在江西等省发布。

 些地方还在探索打通城乡的服务模式。如浙江省嘉 兴市从 2007 年起,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公共图书馆服务模 式。目前,全市实现乡镇分馆全覆盖,市馆与乡镇分馆实行 联网管理,读者可以通过网络进行图书预约、网上续借、馆 藏书目查询等,并且实现了图书通借通还。显然,图书馆公 一共服务的水平近年已经有了明显的提升。在基层公共文化 服务投入方面,各地也有一些新的探索。如台州市建立 “三 项文化制度” ,即 “百分之一文化计划” 共建机制、公共文 化设施建设以奖代补机制、公益性文化项目政府采购制度。

 这三项制度拓宽了社会资金参与公共文化建设的渠道,充 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使政府可以 长期稳定地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为进一步搞好基层公共文 化服务,一些地区还建立了年度性经验交流机制。上海市文 化广播影视管理局、江苏省文化厅和浙江省文化厅举办的 “长三角公共文化论坛” 到今年为止已举行了5 届,分别探

 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社会公共文化活动开展等方面 的问题。这些均表明,我国公共文化设施的相关服务体系正 在 日臻完善 。

 激发社会参s 热情关于公共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利用,我们认为可引入 “善 治” (gov ernanc e) 的观念,即一种政府的公共部门和民 间各种非政府非营利组织 (NGO ) 、公民个人乃至私人部门 起,共同协商管理公共事务,从而促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 管理体制和机制。善治观念在发达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的提 供方面,常常表现为各种公共文化机构的决策必须通过相 关的理事会进行,从而使得公民的公共文化服务需求得到 充分表达,政府的公共决策实现尽可能的民主化和科学化。

 我国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尚在进行之中,“善治” 结构尚未形 成 ,公共文化管理部门与公民社会的沟通渠道更是没有建 立起来,整个体系的许多宏观机制问题还亟待创新。

 实际上,公共服务并不要求完全由政府提供,公民社会 甚至私人部门也可以参与其中。文化发展本来就是公民生 活和发展的组成部分。健康的公共领域应该是政府、公民社 会与私人部门的持续对话与互动。理想的公共文化服务,应 当是既有公共部门的必要承担和主导 ,也有公民社会的积 极响应和参与。有两方面积极性的公共文化服务显然成本 更低:一方面可以更少依赖公共财政;另~方面可以更多借 用市场经济手段提 高公 共财 政的使用效率 。但近 两年来 各 级政府强化公共文化服务日 寸 较多依赖投入,而不善于兼顾 社会和市场,进行巧妙设计、科学决策。例如全国博物馆免 费开放就显得处理简单化, 行政命令 “ 一刀切” 。实际上,人 们到博物馆参观消费也是一种文化认同、~种货币投票,合 理而具有灵活性的票价制度也许更有益。从国际经验看,周 期性的免票制度也许是更成熟的做法。现在 “一刀切” 的政 策反而使得最应有限免费开放的国家级博物馆 (如故宫博 物院) 被排除在外,而一些地方级博物馆因强制免费开放而 提高剩用率 一严重忽视藏品展示质量 。

 我们看到,只有不断扩大公共政策决策环节的公共参 与才能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事实上,如何形成 “善 治” ,提升公共文化服务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水平是一个更宏 观 、更亟待解决的制度建构问题。

 公共文钝暇务是市场经济社会持续发袋的 必 要保 障 包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在内的整个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是我们这个采用了市场经济制度的社会实现持续发展 的一种必要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普遍地推广社会公正 理念,促进社会和谐,而且努力培育文化资源,促进人的全 面发展。

 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的理念,全社会已趋于 形成共识,但仍有必要通过思考和讨论进一步深化。我们把 这样的基本共识概括为下述几个基本环节:

 第一,公共文化服务是我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 制度建构。2 1 世纪,民族国家之间的发展竞争越来越是一 场文化的竞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一定会表现为这个民 族在文化上的昌盛和繁荣。而今天,中国文化还远没有取得 像其经济表现一样令人瞩目的成就。文化的繁荣已经成为 新世纪中华 民族最重要的发展课题。文化发展最终靠的是 制度。经过几年的试点,新一轮文化体制改革已经得出一个 结论,即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 (即 “文化事业” ) 是推 动中国文化发展繁荣的车之两轮、鸟之两翼。我们必须分别 构筑好这两种有差别的制度基础 ,让两种制度互补互动,相 得益彰,为文化人和所有中国人营造文化表达和伟大创造 的适宜环境 。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是对文化市场的必要补充。经济体 制改革的成就已经清楚地表明,市场是一个能在很大程度上 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文化精神需求的制度安排 。但市场 有自身的缺陷,即所谓 “市场失灵”。文化市场的 “失灵” 只 有用公共文化服务弥补:既开展一些生产,也调节某些分配。

 第三,认真处理好与文化市场的关系是新时期公共文 化服务建设的中心任务。市场和公共服务之间的界限不是 固定的、一成不变的。良好的公共文化政策首先应该是让文 化市场在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 色。公共服务毕竟是以公共财政支撑的,而公共财政无论如 何都不会是充分的。在保证社会公正的前提下,公共财政支 出少就等于减税 ,这 同样是 惠及全民的好事 。

 第四,提高效率是当前提高公共文化设施服务水平的 具体目标。效率是个科学的预见和计算的问题。公共文化设 施建设如村镇文化中心建成后到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需 要有 一套检测指标 按期进行数据收集和评估 ,进而为 下一 步的建设提供设计参考。各类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质量、支 持原创的公共资助 (如各类奖项) 产生的效果也应有相应的 指标设定与监测。要按照管理科学和系统科学的规律办事,

 提高服务效率,更好地满足公众的公共文化消费需求。

 如此理解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目标及模式,就会感到 任重而道远。但也会使全体公民对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制度建设信心倍增,使全体相关工作人员的责任感、使命感 提升;而我们要构建惠及全民、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的道路就会变得更加清晰。

 ( 本文选自 (《 文化蓝皮书:2009年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 展报 告 · 总报告 ) CUL TURE 15

篇三: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中共十堰市委 十堰市人民政府

  (2008 年 12 月 17 日)

  文化,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文化基础设施,则是熔铸人民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的必要载体。近几年,十堰市委、市政府坚持科学发展观,充分发挥文化教育人、引导人、塑造人、鼓舞人的重要作用,充分认识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战略地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大力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

  一、文化先行,不断提高城市美誉度

  近几年,十堰市面向未来,按照“发展经济、文化先行”的思路,将构建公共文化阵地、完善服务体系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全局性工作,集中有限财力,超常规建成了一批设备先进、规格较高、功能齐全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为构建和谐 1

  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

  我们的指导思想是:以提高全市人文素质、提高城市文化品味为目标,面向未来,创新发展,努力构建以“山水文化景观”和“汽车文化景观”为特色的生态文化新格局,为全市小康建设提供良好的智力支持和文化环境。我们按照长远规划、精心设计、多渠道投入、产业化运作、高标准建设的要求和分级负责、合理布局、突出重点、方便群众的原则,建设南部山区以武当、神农文化为标志,汉江以北以远古文化为标志,城区以汽车文化为标志的文化长廊建设,形成一批风格鲜明、品位高雅的文化设施,成为展示十堰历史文化与时代风貌,集文化、旅游、娱乐、购物、健身于一体的生态文化新亮点、旅游新景点、娱乐新热点。

  在实施文化大市的战略实践中,我们以多元投入的模式,完善市图书馆、群艺馆、体育馆的功能,将市豫剧团改造成市艺术剧院,迁址市艺术学校,相继新建了博物馆、体育中心、美术馆、游泳馆、健身馆、羽毛球馆,新增建筑面积 5 万 2 多平方米。同时,各县市区用于文化建设的投入重点向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体育馆倾斜。武当山特区新建了文化广场、博物馆、武当大剧院,竹山县、郧西县分别建成了文化活动中心,丹江口市博物馆和体育中心、房县西河文化乐园等一批重点文化设施也相继启动或落成。近几年全市还重点解决了图书馆数字化建设,落实购书经费,提高信息服务水平。我们通过积极探索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路子,整合乡镇文化资源,发挥好基层文化设施的作用。

  把城市功能和城市文化形象有机统一起来,全市已初步构建起了以各种文化设施为载体,多层次相配套的市、县(市、区)、乡镇、村四级文化服务网络。在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的建设中,已经形成以武当旅游文化、民间风情文化、汽车工业文化为骨架的区域生态文化新格局,不断提高城市美誉度,把十堰初步建成了市民素质优良、社会文明进步、

 城市文化品味在全国靠前的知名城市,并且正向主要发展指标在全国同类城市中靠前的文化大市迈进。文化,已成为十堰 3

  经济和社会的核心竞争力。

  二、科学规划,明确文化设施建设理念

  近几年,我们把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落实到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将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整体工作目标,纳入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整体规划,纳入各级政府及部门目标考核体系。市博物馆、市美术馆、市游泳馆、健身长廊的建设,列入了市政府 2005 年“十件实事”。2006 年又将推进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建设村级文体设施写进《政府工作报告》,并作为相关部门工作考核的硬性目标。从我市近年来建设的一批文化体育设施来看,不仅完善了城市功能,提升了城市形象,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了广大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消费需求,彰显了以人为本、构建和谐十堰的目标取向,凝聚了“东风”两个总部相继搬迁后十堰的人气,增强了广大市民开拓进取、奋发图强的信心,为十堰的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着宝贵的精神食粮。

  为大力推进全市生态文化建设,我们制定了相关政策、出台了系列文件,对文化体育设施建 4 设、文体活动开展、文化产业发展等,在资金、土地、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优惠、经费保障,并提出了把我市建成中西部文化大市的中长期工作发展目标。我市城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项目,近年来有 10 多个,个个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我们的投资理念非常明确,凡是应该由政府投入建设的公共文化设施,市财政拿足建设经费。尽管我市财政十分困难,但政府仍拿出了 5 亿元投入到市博物馆、市体育中心、市游泳馆、市美术馆等项目的兴建和市图书馆、市艺术剧院剧场的升级改造。

  在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中,我们对市博物馆、体育中心的建设从选址、造型设计、功能设计上广开思路;对市艺术学校迁址、市图书馆改扩建、市艺术剧院剧场装修改造项目规划和图纸设计的评审,做到优中选优,还协调化解债务和筹措资金等方面的有关工作;在工程建设上,经常进行现场检查调研、召开专题会,掌握施工情况和进度,及时解决施工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三、扎实推进,加快实施“民心工程”5

  近年来,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对文化关注程度愈来愈高,为推动我市和谐文化建设奠定了良好基础。在近几年的生态文化设施建设中,我们采取政府投入、向上争取、社会支持、自筹资金,多渠道解决文化体育设施建设经费问题;根据各工程项目情况,进行认真分析、细致分类,按照同步走、分类实施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推动建设,促使一个个文化设施如期呈现在市民面前。

  精心打造“政府工程”。这是在规定期限内必须完成的建设任务,也是我们保质量、保安全、保工期坚决完成的任务。这包括市博物馆、市游泳馆、市美术馆、市羽毛球馆、市健身馆兴建和市图书馆、市艺术剧院剧场改扩建、装修升级等工程。对于这些关乎政府形象、市民利益的重点文化体育设施工程,我们按照高标准、高水平、高质量的建设要求,面向省内外招投标,挑选信誉好、资质过硬的建设队伍,以一流的规划、一流的设计、一流的管理,高起点、大手笔积极建设好体现十堰形象的标志工程。

 6

  倾力建好“惠民工程”。近年来,我们在省文化厅、省体育局等省直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各县市都配置了流动电影放映车和电影放映设备。省文化厅还根据我市实际情况,破例为我市城区配送了流动电影放映车及相关设备。全市 7 个剧团都配置了流动舞台演出车,完成 29 个乡镇文化站改造和 276 个村级农民体育健身工程的实施。郧西县、竹山县和丹江口市全民健身设施建设获得“雪炭工程”扶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初步建立起了以市图书馆为中心并覆盖五县一市的基层网络。近年来,我市还积极向上争取各项文化体育建设专项补助资金 2000 多万元,有效地改善了县(市区)级以下文化体育设施条件。

  努力推进“乡音工程”。针对上级工程覆盖不到而又必须尽快去做的文化设施建设,我们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多种措施,广泛动员社会力量,通过吸纳社会资金来予以推进。市艺校原校址位于城区闹市中心地段,在与开发商进行土地置换、校舍还建后,新校舍环境优美,办学 7

  条件得到明显改善。市电影公司、市柳林影剧院等文化单位也利用黄金地段,大打招商引资牌,增强了文化产业发展的后劲。同时,采取招商方式,在市图书馆大楼安装了电子显示屏,成为市民特别是进城农民工收看电视、进行文化娱乐活动的好去处;与企业联合开办汽车图书馆,把图书和共享信息送到了市民身边。为了改善县市剧团送戏下乡演出条件,我市设立了“乡音工程”,目前已为 4 个县剧团分别捐赠了 11 万元的音响设备。对市群艺馆和市群众文化活动中心两个单位,现正进行清产核资、退商还文,整合后将拥有11000 多平方米,真正能成为市民文化消遣的好场所。

  在推进文化设施建设中,我们逐渐摸索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形成了有目标任务、有细化措施、有督促检查的工作格局。一是建立工作专班,由分管文化工作的市领导和政府职能局班子成员、相关人员组成。建立了市领导亲自抓、职能局领导专门抓、专班人员具体抓的责任体系。二是制定实施工作方案,对各项工程从工作 8 目标、方法步骤、工作措施、工期进度、管理方式等方面作周密安排,确保工程有序进行。三是明确工作责任,对各项工程建立工作目标考核办法和责任追究,做到定人、定位、定职、定责,使各项工程任务落到实处。四是加大督查力度,由政务督查专班,跟踪、监督各项工程建设任务情况,对发现的问题,及时研究解决。

  四、打造品牌,发挥文化设施服务功能

  十堰市近年来文化设施建设的日趋完善,为建设和谐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物质支撑。

 我们充分利用这些文化体育设施,大力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体活动,较好地满足了广大市民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经过近两年建设,直接投资 1.2 亿元,被很多文物专家赞誉的市博物馆暨湖北南水北调博物馆自 2007 年 7 月建成开馆以来,实行免费开放,每天前往参观的市民络绎不绝,已接待观众 60 多万人次。现在,市博物馆成了十堰市民引以为豪的标志性文化设施,也成了提升十堰对外形象的金字招牌。投资 700 多万元建设的市艺术剧 9

 院剧场,不仅解决了曾拿过两个国家文化大奖的市艺术剧院没有排练厅和演出场所的实际问题,也激发了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依靠自己拥有的剧场,市艺术剧院创作排演了获湖北首届地方戏曲节 10 项大奖的大型剧目《乡试》和其它文艺活动近 100 场次,其社会形象得到了极大提升。

  新建的市美术馆面积为 3300 余平方米,设有 3 个展厅,填补了我市无专业书画展厅的空白。开馆 3 年来,已举办 20 多次大型书画作品展,其展出作品专业与业余并蓄,既有省内外书画大家的,也有市民身边作者的,深受市民喜欢,社会反响好。市图书馆经加层扩建,新增 1100 余平方米,容量空间变大,丰富了服务内容,进一步巩固了国家一级馆的地位。利用这些空间,开办主题丰富的“共筑和谐·十堰讲坛”,已成为受市民欢迎的固定品牌活动;引入“你购书、我买单”藏书活动,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新建成的市游泳馆、羽毛球馆、健身馆等设施,以其丰富的活动载体和服务手段,为市民健身休闲提供了充裕便利的场所。

  10

  正是这些大型文化体育设施的日益完善,近几年,我市的大型文化体育活动异常活跃。《同一首歌·走进东风》大型演唱会;《欢乐中国行·走进十堰》文艺晚会;上海国际时装模特大赛中西部赛区竞争;2005 全国 U19 岁青少年足球联赛等大型活动成功在十堰举行。

  在我市隆重举行的第三届世界传统武术节,是一届规模浩大的武术盛会,69 个国家和地区 2000 多名参赛运动员,遍及五大洲,参赛人数之多、竞赛内容之丰富,均创下了历届武术节之最。成功举办武术节,全面推介了武当山,集中宣传了十堰,加强了内外交流与合作,集中展示了十堰人民开放、文明的精神风貌,为我市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一是进一步提升了城市形象,扩大了十堰影响;二是进一步弘扬了武当文化,促进了武当武术的传播;三是进一步打响了旅游品牌,推动了鄂西生态文化旅游圈建设;四是进一步拓展了国际交流合作,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同时,先进、轻便的文化设施,为灵活、多 11 样地开展送电影、送戏、送图书下乡提供了便利,也使各种文化下乡活动比以往呈现出更大的活力和魅力。全市每年为农村放映电影 20000 余场,演戏 1700 余场,送图书近 100 次,极大地丰富和活跃了农民群众的文化生活。

  五、深化改革,全面理顺管理体制

  深化内部改革,增强文化单位的活力。全市所有文化单位紧紧围绕文化产品的生产和服务,以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为目标,积极推行三项制度改革。改革用人制度,对公益性文化单位人员全面实行全员合同制、岗位聘用制;对文化企业人员转换身份,纳入社会保险,实行自由择业。改革分配制度,实行档案工资和岗位工资分离,以岗位工资+绩效工资为主的分配制度。改革管理制度,对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艺术研究所等公益性文化单位继续实行财政预算管理,对市艺术剧院继续实行定额补贴,对其它文化单位推进非经营性国有文化资产向经营性文化资产转化,全面实行企业化改造。

 12

  理顺管理体制,实行政企政事分离。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实现政事分离,以政策指导、法规调整、信息服务、检查监督等手段调控文化单位经营行为,使事业单位成为真正的法人实体,不承担政府行政职能。理顺文化单位经营体制,实现公益性和非公益性文化活动分离,用目标考核的办法促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更好地为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用改革的办法推进非公益性文化单位走向市场,实现重组。理顺文化投资体制,政府对文化投资的重点是公益性文化事业、重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和文化遗存的保护,对其他文化单位实施改革重组,5 年内财政经费重点用于职工安置,5 年后继续投入的转为国有资本金,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实行多元投资,扩大准入范围,走向社会化。

  强化有效监督,建立文化业绩评估机制。近几年,我们在推进透明政府建设的同时,对重大文化投资项目阳光操作,实行社会公示制和听证制,强化人大对重大文化项目的投资决策功能和对项目预决算的监督,使公共文化建设更加符合 13

  民意、更加公开、更加透明;此外,我们通过建立公益性文化考核评价体系,逐步扩大公众对文化事业社会效益的评价参与权,以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日益增长的要求。

  坚持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我们开展文化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人民群众在文化...

篇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文献:[ 1 ] 程琼,傅佳颖.公共图书馆免费服务伦理困境探究[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14(5):15-19.[ 2 ] 吴自勤.文化强国视域下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J].学习论坛,2014(3):63-65.[ 3 ] 马宁.抓管理 塑形象 内外兼修 努力提升南京图书馆新馆综合服务水平[J].新世纪图书馆,2007(1):3-4.[ 4 ] 郭海明. “普遍平等、惠及全民”的公共图书馆服务[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3):74-77.[ 5 ] 黄体杨.我国农村图书馆(室)界定初探[J].新世纪图书馆,2008(2):86-89.[ 6 ] 方标军.南京图书馆战略定位研究[J].新世纪图书馆,2010(5):3-6.[ 7 ] 梁亮,冯继强.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保障要素探讨:以“大杭州”等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为例[J].图书情报工作,2014(4):29-33.朱志伟 南京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江苏南京,210018。(收稿日期:2016-03-20 编校:曹晓文)发创意灵感,引发思维变革,开启头脑风暴,形成专家、馆员、读者之间的多向交流,推动省级公共图书馆在“知识服务”和“万众创造”的过程中发挥更大更积极的作用。4

 结语“十三五”时期,省级公共图书馆作为各省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建设的龙头馆, 其服务功能定位就是要以“正确导向、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改革创新”为原则,重视载体文化的积累与传承,以服务的标准化、 规范化和科学化促进服务均等化发展,不断创新服务理念、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能和办馆效益, 成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标志和象征。朱志伟:省级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构建与服务工作创新Zhu Zhiwei:Provincial Public Library Service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Service Innovation李国新教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思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是构建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一项重要内容。

 2016 年 2 月 26 日,北京大学教授,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专家委员会主任李国新在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一次专题“对我国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考”讲座中就“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问题”谈了自己的思路和看法。

 他认为:提升服务效能需要有的放矢、对症下药,打出“组合拳”,按照公共文化服务提升效能的一般规律和普遍经验,统筹考虑、找准症结、重点突破。

 第一,加强内容建设,防止设施“空心化”。

 图书馆要想可持续发展, 需要建立并执行资源保障标准,图书馆资源首先要有规模,以内容为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设置主体、管理主体都要确立以“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为主”的基本理念。

 第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 产品供给和群众需求有效匹配、 对接水平。

 公共文化服务最根本的体现就是要以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 图书馆要利用互联网把图书馆、读者、书店连接起来,把基层公共图书馆的图书采购权交给老百姓, 减少或杜绝公共文化的供需脱节。

 第三,激发人民群众的文化创造热情。要进一步通过培育文化志愿者、 业余文艺团队等形式,提高群众文化艺术素养,让他们充分释放创造活力,在自我创造、自我表现中实现自我服务、自我教育,才能丰富公共文化服务内容,使图书馆服务效能有事半功倍之效。

 第四,深化公共文化和科技融合。公共文化服务要广泛应用现代科技手段, 拓展服务范围、延伸服务渠道、创造服务业态、创新服务方式。同时,公共文化服务的重大现实需求,也催生出了新的文化产业增长点和产业业态。

 第五,切实加强基层公共文化队伍建设。

 基层队伍建设是重中之重,有效突破口是领军人才队伍的建设。

 人才队伍首先应该解决基层工作文化服务关键少数遴选任命的制度化、专业化问题,以确保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管理和运营能够真正符合发展规律。

 第六,建立以效能为导向的评价激励机制。

 要让服务效能实现跨越式提升,就要把体现服务效能的核心指标放在评价激励机制的突出位置,重点考核,如国际通行的目标人群覆盖率,以及到馆率、参与率、外借率、资源流转率、服务成本、投入产出比、公众满意度等。

 在评价方式上,要尽快建立起独立、规范、制度化的第三方评价机制。(消息来源:http://diyitui.com/content-1461111980.39498330.html)25

篇五: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代码:10730分类号:

 密级:论文题目(中文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论文题目(外文 )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efficiency of museum"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in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作 者 姓 名 张 张 楚类 型 领 域 公共管理硕士研 究 方 向 社会发展与非营利组织管理教 育 类 型 学历教育指 导 教 师 李少惠教授合 作 导 师论 文 工 作 时 段 9 2019 年 年 5 5 月至 0 2020 年 年 5 5 月论 文 答 辩 日 期 0 2020 年 年 5 5 月校址:甘肃省兰州市 城关区天水南路 2 222 号万方数据

 学 院:

 管理学院(专业学位) 学 号:

 220170936520学生姓名:

 张楚 导师姓名:

 李少惠学科名称:

 公共管理(专)·公共管理论文题目: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原 原 创 创 性 性 声 声 明本人郑重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学位论文中凡引用他人已经发表或未发表的成果、数据、观点等,均已明确注明出处。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论文作者签名:

 日 期:

 2020 年 5 月 8 日关于学位论文使用授权的声明本人在导师指导下所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兰州大学。本人完全了解兰州大学有关保存、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存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纸质版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兰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任何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兰州大学。本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可以公开□不宜公开,已在学位办公室办理保密申请,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请在以上选项内选择其中一项打“√”)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日 期:

 2020 年 5 月 8 日 日 期:

 2020 年 5 月 8 日万方数据

 MPA 学位论文 作者:张楚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I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中文摘要博物馆是重要的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之一,其提供的公共产品及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博物馆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肩负着弘扬优秀历史文化的重要使命。当代博物馆主要包括征集与收藏、保护与传承、科学研究、社会教育以及休闲娱乐等功能。在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越来越完善的背景下,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呈现出公益性、公共性和服务性等特征。同时,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需求趋向多样化,博物馆高投入低产出问题严重。对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进行分析与策略研究,有利于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与精神需求,有利于充分发挥博物馆的公共文化服务的职能作用。随着我国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基层博物馆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基层博物馆在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作为广州市首批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其为社会发展服务的内容及效能关系着广州市增城区的文化发展。本文首先对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现状进行阐述,通过问卷调查与设计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指标体系对其进行效能评估,得出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不高、管理服务理念落后、供给方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宣传推广渠道狭窄,力量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等成为影响其效能发挥的主要原因。其次,通过借鉴国内外博物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经验及其启示,统筹研究促进其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通过对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有利于推动广州市增城区公共文化服务向纵深发展。关键词: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万方数据

 MPA 学位论文 作者:张楚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IIRESEARCH ON THE STRATEGY OF IMPROVING THEEFFICIENCY OF MUSEUM"S PUBLIC CULTURALSERVICE IN ZENGCHENG DISTRICT OFGUANGZHOUAbstractMuseum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institutions, and its publicproducts and services are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Museum is animportant carrier of inheriting history and culture, and shoulders the importantmission of carrying forward excellent history and culture.Contemporary museumsmainly include collection and collection, protection and inheritance, scientificresearch, social education, leisure and entertainment functions.Under the backgroundof more and more perfect construction of museum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system,museum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present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public welfare, publicityand service.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people"s material andcultural needs tend to be diversified, and the problem of high investment and lowoutput of museums is serious.The analysis and strategic research on the improvementof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museums is conducive to meet theincreasing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of the people, and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function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of museums.With the great prosperity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ulture, grassrootsmuseums have sprung up like mushrooms. Grassroots museums play an increasinglyimportant role in the field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As the first batch of patriotismeducation base in Guangzhou, Zengcheng District Museum of Guangzhou serves thesocial development, and its content and efficiency are related to the culturaldevelopment of Zengcheng District of Guangzhou.First of all, this paper expounds thecurrent situation of museum"s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fficiency in Zengcheng District,Guangzhou City, through questionnaire survey and design of the evaluation indexsystem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 efficiency, this paper concludes that the publiccultural service is not accessible, the management service concept is backward, the万方数据

 MPA 学位论文 作者:张楚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IIIsupply mode is single, the public participation is low, the publicity and promotionchannels are narrow, the strength is weak, and the professionals are weak The lack oftalents has become the main reason for its effectiveness.Secondly, by learning fromthe experience and Enlightenment of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of public culturalservices of museums at home and abroad, the strategies to promote the efficiency of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are studied as a whole.Through the study of the strategies toimprove the efficiency of museum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 Zengcheng District,Guangzhou, it is conduciv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public cultural services inZengcheng district.Key words:Zengcheng District Museum of Guangzhou;Public cultural services;efficiency万方数据

 MPA 学位论文 作者:张楚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IV目 目 录中文摘要...................................................................................................ⅠAbstract...................................................................................................Ⅱ章 第一章 绪论...............................................................................................1 1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1(一)研究背景............................................................................................... 1(二)研究意义............................................................................................... 3二、研究文献综述............................................................................................... 4(一)国外研究综述....................................................................................... 4(二)国内研究综述..................................................................................... 5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7(一)研究思路............................................................................................... 7(二)研究方法............................................................................................... 8章 第二章 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10一、博物馆的含义与功能................................................................................. 10(一)博物馆的含义..................................................................................... 10(二)博物馆的功能..................................................................................... 10二、公共文化服务与效能................................................................................. 11(一)公共文化服务的内涵.........................................................................11(二)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的内涵.................................................................11三、理论基础..................................................................................................... 12(一)新公共服务理论................................................................................. 12(二)文化治理理论..................................................................................... 13第章 三章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现状分析............... 1 14 4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基本情况.................................................................14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16(一)基础服务设施不断完善.....................................................................16万方数据

 MPA 学位论文 作者:张楚 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提升的策略研究V(二)四个常设专题展及各类临展.............................................................16(三)拓展文化活动、丰富文化生活.........................................................17(四)搭建志愿者平台................................................................................. 17(五)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8(六)加强信息化建设,打造智慧博物馆.................................................18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调查分析.................................19(一)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基本情况调查.........................19(二)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需求情况调查.........................21(三)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满意度情况调查.....................23(四)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利用情况分析.........................24四、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评估.........................................24五、广州市增城区博物馆公共文化服务效能发挥不利的原因.....................27(一)公共文化服务可及性不高.................................................................27(二)管理、服务理念落后.........................................................................28(三)供给方式单一,群众参与度低.........................................................29(四)宣传推广渠道狭窄,力量薄弱.........................................................30(五)专业人才匮乏............................

篇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2020 年第 11 期(总第 203 期)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No. 11. 2020General.No.203收稿日期:2020-03-01基金项目:

 兵团社科基金青年项目 (19QN08);塔里木大学校长基金一般项目 (TDSKYB1801)作者简介:董聪聪 (1986—),女,新疆哈密人,助教,硕士,从事新疆少数民族教育研究;高旭斌 (通讯作者)

 (1988—),男,甘肃天水人,讲师,硕士,从事近代边疆史地和社会治理研究。文化润疆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提出的关于做好新时代新疆工作的战略部署,既是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的需要把握的指导原则之一,也是重要的任务举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一项涉及资源分配、社会整合、价值认同等诸多含义在内的系统工程,发挥着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既是文化治理的重要场域,也是深入开展文化润疆的重要手段和凭借。近年来,新疆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尤其是 2016 年以来,新疆先后印发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 《关于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的指导意见》 等法规性文件,为全面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出政策保障,公共文化建设投入稳步增长,各族群众文化权益得到保障,在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产品供给等方面均有明显提高,呈现出整体推进、重点突破、全面提升的良好发展态势,区、地、县、乡等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成,但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发展总量不足、服务效能不高以及在发展方式创新不够等问题。本文立足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现状,分析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重大战略意义,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以更好地推进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一、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战略意义(一)

 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核心价值观在一定社会的文化中是起中轴作用的,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是一个国家的重要稳定器”[1] 。当今社会多元文化思潮角逐日趋激烈,而新疆又处于西方意识形态渗透的前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扮演着“兴国之魂”的精神支撑作用,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广泛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教育和主题实践活动,将其与各族干部群众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在坚持不懈、久久为功上下功夫,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引导新疆各族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国家观、历史观、民族观、文化观、宗教观,增强做中国人的底气和骨气。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任务之一,要大力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众化普遍化,提升其影响力、感召力和同化力,就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

 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必然要求2015 年 1 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文化润疆背景下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路径探析董聪聪1,高旭斌2(1. 新疆师范大学 预科教育学院,乌鲁木齐 830017;2. 塔里木大学 历史与哲学学院,新疆 阿拉尔 843300)摘 要:在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既是文化治理的重要场域,也是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重要阵地。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仅是弘扬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要求,还关乎各族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保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应当从公共文化服务内涵拓展、财力投入支持、人才培育培养、兵地共建共享等方面,努力提升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为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提供强大文化动力。关键词:文化润疆;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探析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5409 (2020)

 11-0076-0376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 年第 11 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1,2020见》,指出:“在新的形势下,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2]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全面繁荣文化事业,丰富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为人民群众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健康向上、品质优良的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这既是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出发点,也是落脚点。要坚持以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导向,尤其是要尽快补齐农村地区、少数民族集聚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短板,不断增强服务意识,切实保障老年人、未成年人、残疾人、农民工、农村留守妇女儿童、生活困难群众等特殊群体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更多为群众喜闻乐见、充满正能量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让群众真正喜欢文化、参与文化、创造文化,促进实现社会公平。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关乎各族人民群众的文化权利,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要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就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三)

 推进文化治理体系和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以往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主要从“福利”或“权利”的视角来探讨并推进,即公共文化服务被看作一种“文化福利”或是民众理应享受的一种“文化权利”。近年来,一些学者提出了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的研究视角,认为公共文化服务既是文化治理的一种形式,也是文化治理的一项内容[3] 。随着文化民生、文化权利、文化善治等现代理念与思想融入文化建设实践中,深刻改变着文化建设的内容、要素和实现方式。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被看作“现代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是现代国家治理能力的必备要素”[4] 。当前,在新疆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各族群众生活不断改善、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反恐维稳的红利初步得到释放的背景下,从文化领域加强当代新疆治理表现出一定的现实诉求。通过构建政府、市场和社会相统一的文化治理体制机制,推动文化管理向文化治理和转变成为日益发展的主流趋势,就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四)

 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必然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指出,“要深入做好意识形态领域工作,深入开展文化润疆工程”。党的十八大以来,新疆各族人民与“三股势力”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迎来新疆社会大局总体稳定的可喜局面,但当下新疆处于“三期叠加”的态势还没有根本改变,尤其是“新疆历史、民族、文化、宗教等问题,向来是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的焦点”[5] 。民族分裂主义妄图通过一套反动的、错误的言论制造文化疏离、增加民族隔阂,最终达到消解“五个认同”的目的。深入开展新疆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斗争,增进文化在“五个认同”中的凝聚作用,就必然要求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有效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二、新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路径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既要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也要用先进文化凝聚民心。如前所述,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较大成绩,为推动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但同时我们也必须看到,与新疆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基本建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目标要求相比,新疆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仍然不足,普遍存在公共文化供给模式单一、群众参与缺失及服务效能不高等现象,即“文化工程、体制与群众的文化生活不能够很好地接轨;场馆设施的使用与日常实际需要相脱节;文化活动所承载的价值理念与百姓话语存在一定的距离。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不匹配,二者之间凸显出巨大的鸿沟与张力”[6] 。(一)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群众参与机制群众参与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中意义重大,建立制度化、规范化的民众参与机制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题中应有之义。在现已开展的“基层文化能人”大赛基础上,扶持以“文化能人”为核心的群众文化组织,如乡村文化大院、社区文化中心户等,引导社会层面的广泛参与。要让基层各族群众成为主角,开展自娱自乐的文化活动与创作,调动起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让其真正成为文化活动的主演者、文化作品的创造者和文化服务的享受者。(二)

 确保公共文化服务财力投入支持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持续的财力投入支持是保障,公共文化设施及服务、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供给、人才培养等都离不开充裕的财力的支持。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共性、均等性、公益性、基本性的特征就决定了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主体。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和企业社会职能的剥离、政府与社会组织间分工协作关系的初步确立,大量与公民相关的社会公共事务应由各种社会组织来共同承担。所以要积极拓展投资主体的多元化,建立多渠道投资、多投入单位、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机制,应充分调动企业、社会组织、大学及公众等齐心协力参与到公共文化服务产品的生产与营销中,77

 BIAN JIANG JING JI YU WEN HUA边疆经济与文化 2020 年第 11 期 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No. 11,2020从而形成全社会推动公益文化事业发展的多元互动格局。鼓励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开办文化事业、赞助文化活动、提供文化设施。(三)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人才队伍建设是关键,既要有高层次、高素质、高创造力的领军、龙头式人物,又要有贴近群众、面向基层、服务百姓的实干队伍。新疆尤其是南疆地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不足面临的很大的一个困境就是缺乏一支相对稳定的基层文化人才队伍,所以,要注重培育建立一支本土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基层的文化工作需要长期努力,需要真正扎根于人民、对文化工作充满热情的人才,采取相应的优惠政策、给予工作机会、提高工作待遇,并且提供培训和学习的机会,让这些了解当地情况的优秀人才愿意扎根基层,长期从事文化工作。尤其是要加强基层文化干部和文化人才的教育培训,不断丰厚其专业技术知识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要充分调动社会志愿力量,引导建立业余文化团队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发挥社会支援力量的作用,为新疆公共文化服务发展与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四)

 推进兵地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融合发展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既是深化拓展兵地融合发展的重要方式,也是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的途径。推进兵地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共享,纪念馆、博物馆、文化场馆、群众文化体育活动设施等都向周边群众开放,使其成为兵地各族群众休闲娱乐、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场所;积极共办群众文化活动,在春节、中秋节等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肉孜节、古尔邦节等少数民族传统节日期间,各地 (州)

 市、(县)

 乡 (村)

 要与毗邻的师市、团场主动对接,共同策划、共同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此外,要加强兵地文化人才队伍互相交流,互派宣传文化骨干参加彼此开展的各级各类文化专业人才队伍年度培训,互相学习交流,互派文艺家开展“走基层”活动,形成覆盖全疆各基层乡镇和兵团基层团场的“文化能人”群体。深化拓展“结对子、种文化”共建活动,构建一套兵地之间组织有力、网络健全、畅通高效的结对帮扶工作机制,打造一批内涵充实、形式多样、符合需求的具有地域特色的基层文化活动品牌。三、结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文化是重要内容;推动高质量发展,文化是重要支点;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文化是重要因素;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7] 。新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作为全面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重要着力点,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就是要坚持文化润疆的战略思维,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注重实际效果,增强新疆各民族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文化、中国共产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植心灵深处;坚守中华文化立场,充分激发各族群众参与积极性,提倡世俗化现代化生活方式,构建多元化生活格局,推动建立各民族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倡导共居、共学、共事、共乐,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团结奋进,努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疆。参考文献:[1] 中共中央宣传部编.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 北京:学习出版社,2016.[2]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 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意见[N]. 人民日报,2015-01-14.[3] 吴理才. 把治理引入公共文化服务[J]. 探索与争鸣,2012(6).[4] 雒树刚. 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N]. 人民日报,2015-07-08.[5] 李鹏新. 筑牢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思想根基[N]. 新疆日报,2018-11-05.[6] 王迪. 从国家包揽到多方参与——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社会治理理念与实践[J]. 学术论坛,2017(1).[7] 习近平. 在教育文化卫生体育领域专家代表座谈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0-09-23.[责任编辑:李金辉]78

篇七: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1

 文 艺 生 活 LI T ERATUR E LIFE 文 化 研 究

 强化文化治理职能 优化服务管理效能 在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中提升文化馆发展水平 ——沈小 冰 ( 江苏省泰州市文广新局剧 目工作室, 江苏 泰州 225300) 摘 要:

 随着各级文化部门由“ 办文化” 向“管文化”职能的转变,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 , 在提升公共文化服 务能力和促进自身发展水平的过程中, 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本文着重阐述了“管文化” 意识形态下, 文化馆推行 “ 文化治理” 的内涵、 意义以及实现路径, 力图通过文化治理与优化效能相结合, 进一步提升文化馆在公共文化服务 体系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关键词 :

 文化 治理 ; 内涵意义; 文化馆发展路 径 中图分类号:

 G24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1005— 5312(2014)05— 0197— 02 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为实现国家公共文化服 务做出了巨大贡献。随着政府由“办文化” 向“管文化” 的职能转 变 、 对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要求的不断提高, 以及人民群众对精神 文化需求的日益增长, 文化馆如何在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同时,

 突破陈旧观念的局限性, 展示创新发展的拓展性 , 不断提升公共 文化服务和 自身发展的水平,成为当前文化馆建设中需要研究 和思考 的问题 。

 一、“举办 文化”意识形态下的文化馆发展现 状 “十七大”政府工作报告中曾确立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方面的目标, 提出“着眼于满足人民群众文化需求, 保障 人民文化权益 , 逐步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 。基 于对这一目标的解读, 曾出现了“ 文化权利” 、 “文化民生” 、 “文化 福利”等界定公共文化服务实质的主流说法。

 所谓“文化权利说” , 是指每个人都享有基本文化权益得到 保障的基本权利, 突出了人的“个体性”和政府的“义务性” 。

 所谓 “文化民生说” , 是提公民的基本文化权益同衣食住行 、 医疗、 教 育等一样, 是人民群众生存的基本保障; “ 文化福利说” , 是指基 本文化权益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政府实施的一种福利。二者 都将抽象的文化具象 、 量化, 忽略了文化的独立 自主性和社会治 理功能 ,强调了政府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地位以及实 现方式 的 自上 而下性 。

 上述几种说法界定下的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思路 ,均没有跳 出政府“ 办文化”的框框, 与新形势下政府“管文化” 的要求相比,

 存在明显缺陷。

 依据这种发展思路生存和发展的文化馆, 注定了 无法摆脱原有发展模式的桎梏。

 1、 公共文化服务收效甚微。从近几年各地文化馆实施公共 文化服务的情况看, 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在服务内容上, 大多数 文化馆习惯于开展上级单位部署的、带有强烈意识形态传播意 图的文化活动, 削减了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在服务方式上, 仍与 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存在差距, 捧场式的“舞台艺术”占大部分,

 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未能真正实现“ 多元化” 。

 就现实状况而言, 文 化馆 由“ 群众文化工作” 向“公共文化服务” 职能的转变 , 更多的 体现在服务覆盖数量和服务设施水平这些可以量化的指标上,

 自上而下的单向文化传播、文化宣教模式很难充分调动人民群 众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2、 公益性阵地 日趋萎缩。在部分地方党政领导“重经济 、 轻 文化” 的政绩观和公共财政对文化投入“缺斤少两”等不利因素 影响下, 大多数文化馆只能在生存线上挣扎, 文化馆的数量从建 国初的4000家减少到2800多家, 文化阵地流失严重。近年来,

 各地大力推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文化馆的工作量也大幅 增加, 但由于经费和精力的投入比例远低于工作量提高的水平,

 “公共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反而阻碍了文化馆的发展 , 其“公益性 阵地”的职能就无法很好执行, 甚至形成了以“公共文化” 为主体 的恶性循环 。

 3、 管理体制机制弊端凸显。各级文化馆普遍侧重于文化活 动开展、 文化艺术创作、 文化技能培训等易操作 、 见效快的项目,

 对群众文化需求、 组织理论、 组织文化等方面缺乏深入透彻的调 查研究, 导致文化馆管理理念和管理水平相对落后, 缺乏科学的 用人机制、 组织管理机制和激励机制。

 多数文化馆没有系统的人 才引进 、 培训、 再教育等制度, 人员结构严重失衡 :

 人员老化 、 青 黄不接、 门类不齐、 管理型人才紧缺。文化馆的组织架构大都按 照不同的业务职能进行部室的划分, 权责不清晰 , 互相推诿的现 象时有发生。系统内部激励机制的不科学、 不完善, 也在一定程 度上影响了工作人员的积极性。

 二、 “文化治理”的 时代 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文化治理”就是要实现文化的社会治理功能, 包括两层涵 义 :

 一是公民通过享受公共文化, 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或认同政府 的行政诉求; 二是公民通过参与决策或组织公共文化事务, 在潜 移默化中培养理性精神。公民理性精神的上扬能够带来更合理 的组织方式和决策行为,从而实现公民文化需求和政府文化管 理的有效衔接。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群众评价和反馈机制 , 推动文化 惠民项目与群众文化需求有效对接”。

 “ 文化治理”的核心正是体 现了公共文化服务实现原则和实现方式上的“公共性” 。在实现 原则上, 强调政府组织、 市场、 专家、 公民共同参与社会公共文化 事务; 在实现方式上 , 强调多元参与主体的合作共治, 在此基础 上坚持政府为主导, 市场和社会力量为重要补充的原则, 强调公 民理性精神的培养,使公民在公共空间的协商沟通下就公共文 化需求达成认同。

 l 、 服务客体由“ 群众” 向“公民”转变 , 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的内在要求。

 “公民”是实现“文化治理” 的基础。

 文化馆在未 来的发展中, 必须将以下三项作为文化馆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培养民主自由的理性“群众” , 提高“群众” 文化素养 , 促使广 大服务客体由“群众” 向“公民”转变 , 从而保障“公 民” 提出合理 的基本文化需求; 二是对“公民” 的基本文化需求进行深入调研 ,

 了解“公民”真正的文化需求, 针对“公民” 的文化需求组织活动、

 一】

 97

 文化研 究

 文 艺 生 活 L I T E RATUR E LIF E 2014-02

 实施项目, 彻底改变只为“上”不为“下” 的服务原则 ; 三是构建或 引导公民自建公共文化事务沟通、 协商的渠道 , 让公民的文化诉 求得到顺畅、 有效的反馈。

 2、 因地制宜地配置有限文化的资源, 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 建设的关键所在。

 分析一些文化馆发展的成功经验, 关键在于接 地气 , 也就是要紧贴当地实际, 紧扣公民要求 , 对有限文化资源 进行科学合理的配置和利用。

 以泰州为例 :

 在泰州医药高新区定 期举办高层次人才文化交流, 在人民海军诞生地开展军民联欢 ,

 在梅兰芳诞辰纪念日进行戏曲文化惠民演出, 等等。

 文化馆在公 共文化服务建设中一定要善于接地气、 合时宜 , 注重与城市的经 济发展 、 文化气质、 形象塑造等相结合, 构建切合实际的特色公 共文化服务。

 3、 鼓励和引导社会化运营 , 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的重 要补充。

 文化馆的发展需要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方式, 鼓励形 成政府为主导、 市场为补充、 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 系建设的体系。要勇于突破传统模式, 创新运营机制 , 尝试市场 化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积极弓 l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产品的生产、 供给和服务。一方面鼓励社会捐赠、 企业投资公共 文化服务建设, 拓宽经费来源渠道, 探索多元化投融资方式。另 方面探索与非盈利组织、 民办文化机构、 社会文化团体的多元 化合作方式 , 充分调动其积极性。

 4、 科学推进文化馆体制机制革新, 是优化公共文化服务建 设的核心动力。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文化馆变革的核心 , 包括用 人机制、 激励机制和管理机制的改革。

 用人机制改革是根基, “文 化治理” 的实质对文化馆工作人员的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 因 此要打破现有的人员结构和用工制度,采用事业编制和社会招 聘相结合的方式, 减少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 广泛吸纳优秀复合 型文化管理人才。

 分配激励机制是改革发展的动力, 要打破以往 的大锅饭分配方式,按照企业化的方式建立完善的绩效评估和 激励机制 , 增强内部活力。

 三、 “文化治理”理念要求下的文化馆发展之路 1、 进一步满足社会公众基本文化需求 , 彰显业务职能上的 公共性。

 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 是履行文化馆业务职 能的首要条件。

 要根据各地复杂的人口结构状况, 根据不同服务 客体的文化需求开展工作 ,并在工作中注重举办一些能够促进 民众理性精神上扬的活动。

 在服务载体上也要努力突破单一, 以 更加多元化的形式满足各个层次的文化需求。要突出关注下岗 职工、 失业( 足)青年、 留守老人和儿童等弱势群体的文化需求,

 将其作为政府职能转型时期文化馆工作的重中之重 ,以文化的 方式介入社会问题, 构建政府与公民之间的沟通、 交流和协商平 台, 使文化馆在和谐社会构建的进程中发挥更加重要作用。

 此外 , 可以探索构建“社区居民文化自治化管理委员会” 网 络 . 把公民所在的社区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生产的最基本单位, 由

 社区居 民自组文化委员会 , 进行 自我管理、 自我监督, 经过沟通 和协商提出具体文化需求的内容 、 组织方式和目标成果。

 在社区 层面, 文化馆只负责文化活动、 项 目策划和落地实施中的协助、

 引导及事后审查。这也体现了“文化治理” 理念中服务原则和服 务方式的“公共性” 。

 2、 推动文化单位 、 市场和社会力量多元共建 , 形成主体上的 多样性。

 在文化馆 自身运营机制上, 要特别注重利用好馆内和馆 外资源 , 大力发展自主文化产业, 以产业创收为公益性事业提供 资金保障, 做到以产业反哺事业, 提升事业。要探索文化馆运营 机制的社会化发展方式 ,从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的效率和质 一19 8 量。

 3、 扎实推行文化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激发事业上的动 力源。

 文化馆职能定位及运营方式的转变, 必然要求原有体制机 制的改革。要以体钼机制改革为核心, 重点推进用人机制 、 分配 制度和内部管理机制的改革创新, 全面建立公平竞争 、 约束和激 励机制。在创新用人机翩上, 要勇于打破单一的事业编制体制,

 实行事业聘任和社会招聘 双轨 用工制度。

 在完善激励机制上,

 要推动内部分配制度改革, 建立目标绩效管理制度。

 实行等级工 资和效益工资相结合、 多元并存的分配制度, 坚持“按岗定酬 、 优 劳优酬、 突出效益 、 绩效挂钩、 挣开差距” 的分配原则, I

 时在分 配中配合实施考评制度、 福 制度 晋级制度 奖励制度等其他 激励制度。

 创新内部管理机制上, 要打破按职趟进行部室划分的 组织结构,组建项 目负责制的扁平式组织绱构。馆长为总负责 人, 负责统筹规划和决策, 副馆长分别统领几个项 目部, 项 Et部 设项目负责人和项 目成员。项目成员和项目负责人对其对应的 上级领导负责, 这样的内部管理机制对权责进行了清晰界定 , 可 以大大提高工作的效率。

篇八: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湖北省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条例》,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强化各级政府及部门主体责任,进一步优化城乡文化资源配置,推进文化旅游深度融合,加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品质化、供给主体多元化、供需匹配精准化、人员队伍专业化,为人民群众提供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进一步完善制度建设,提升文化治理能力,激发创新活力,为推动新时代随州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全力谱写“汉襄肱骨、神韵随州”建设新篇章,打造城乡融合示范区作出更大的贡献。

 (二)基本原则 坚持正确导向,推动品质发展。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持政治引领,着力提升人民文明素质。切实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

 坚持统筹建设,推动均衡发展。加强城乡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体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健全人民文化权益保障制度,推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坚持深化改革,推动开放发展。深化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管理方式,扩大社会参与,提高服务覆盖面和实效性,形成开放多元、充满活力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

 坚持共建共享,推动融合发展。在把握各自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促进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机构功能融合,公共文化事业与产业相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和教育、科技、农业、商贸相融合,建立协同共进的文化发展格局。

 二、主要任务 (一)健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体系。完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建立健全实施标准动态调整机制。按照国家、省关于建立健全基本公共服务标准相关要求,在财政承受范围内,修订《随州市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确定基本服务项目、设施设备、人员配备等指标,明确政府保障底线,各县(市、区)结合实际修订地方公共文化服务目录,全面推动标准落地实施。依托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开展公共数字文化标准建设工作,重点解决信息融合、资源建设、服务反馈等领域的规范性问题。

 (二)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按照基础性、普惠性、便利性原则,持续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行政区划调整、新型城镇化、移民集中安置等,及时推进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点和达标工作。积极推动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纳入市、县

 (市、区)新型城镇化工作补短板强弱项项目,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提档升级,对设施陈旧等不能满足人民群众需求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文化广场、乡村大舞台等公共文化设施进行改造升级。以县级公共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为抓手,优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布局,提升基层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效能。逐步实现总分馆图书资源的通借通还、数字服务的共建共享、文化活动的协调联动和人员的统筹兼顾。合理布局分馆建设,鼓励将若干人口集中,工作基础好的乡镇(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为覆盖周边乡镇(街道)的县域服务分中心。具备条件的可在人口聚居的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总馆基层服务点。持续组织开展好“荆楚红色文艺轻骑兵”走基层、“戏曲进乡村”、“送戏下乡”等面向基层的流动文化服务。以公共文化云建设和全民艺术普及、全民阅读为重要抓手,建立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非遗馆等线上线下联动机制,加强资源整合利用,提高综合效益。

 (三)创新拓展城乡公共文化空间。立足城乡特点,打造有特色、有品位的公共文化空间,扩大公共文化服务覆盖面。适应城乡居民对高品质文化生活的期待,对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功能布局进行创意性改造,实现设施空间的优化、美化和舒适化。着力打造“15 分钟文化圈”,鼓励在商圈、园区、社区、校园等区域,引入社会力量,按照规模适

 当、布局科学、业态多元、特色鲜明的要求,创新打造一批融合图书阅读、艺术展览、文化沙龙、轻食餐饮等多业态于一体的“城市书房”、“文化驿站”、校园书店等新型文化空间形态。着眼于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化利用和创新发展,因地制宜建设文化礼堂、乡村戏台、非遗传习场所等主题功能空间。鼓励将符合条件的新型公共文化空间作为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分馆。

 (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质增效。广泛开展“全民阅读”服务活动。推动公共图书馆向“以人为中心”转型,建设开放、智慧、包容、共享的现代图书馆;建设读者用户中心,推广信用借阅、电子读者证服务;编制全市公共图书馆联合目录,区域内实现共建共享、通借通还;培育一批具有时代感的城乡阅读品牌,扩大长江读书节、长江讲坛、“书香农户·耕读人家” 农民读书用书赶集活动等全民阅读品牌影响力;推进阅读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等“十进一创”活动,保障好残疾人、未成年人、老年人等特殊人群基本阅读权益。实施好全民艺术普及工程。支持“楚天群星奖”文艺精品项目创作。组织开展全市优秀群文作品展演;继续办好“文化力量·民间精彩”等品牌文化活动;组织开展广场舞、“灵秀湖北·四季村晚”、“大合唱”等接地气、正能量的群众文化活动;推进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创建管理,开展“艺术乡村”建设试点。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城乡一体化。

 提升乡镇综合文化站服务效能,与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相衔接,组织文化能人、社会文艺爱好者、非遗传承人等文化志愿者加入文明实践活动。通过“戏曲进乡村” “相约乡读”等活动平台,将文艺演出、展览讲座等优质文化活动送到田间地头。

 (五)统筹推进公共数字文化建设。以共建共享、互联互通为原则,推进智慧图书馆体系建设和公共文化云建设,充分发挥大数据分析优势,及时掌握群众文化需求变化和服务反馈,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智能匹配和精准推送。重点建设适应移动互联网环境的全民阅读数字资源和全民艺术普及地方特色资源,丰富数字资源种类,提高数字资源质量。加大对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运营保障力度,加强公共数字文化服务品牌建设,推进全市数字化农家书屋建设,推广公共文化活动网络直播。鼓励与企业合作,探索有声图书馆、文化馆互动体验等新型文化服务方式。

  (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灵活运用宽带互联网、5G 移动互联网、广播电视传输覆盖网、卫星网络等手段,拓宽公共文化资源传输渠道。有效应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空间地理信息集成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基于智能移动终端软件、新媒体的公共文化服务,形成全媒体传播网络。适应信息传播格局变化,创新体制机制,确保传播导向,建立推进主流媒体、文化类单位、社会公众广泛参

 与的多元传播主体格局。大力推进“三网融合”,促进高清电视、互动电视、交互式网络电视(IPTV)等业务发展。推进数字出版,充分发挥全市数字农家书屋大数据中心的作用,构建数字出版物传播平台。加强广播电视台、网络电视台、发射台(站)、监测中心台(站)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高山无线发射台站建设工程。积极推进有线电视网络建设和数字化双向化改造,加快推进直播卫星和地面数字电视覆盖建设,实现广播电视户户通。加强全市广播、电视、主流报纸和各级政府网站公共文化频道、专栏建设。在户外公益广告宣传中融合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完善应急广播体系建设,按照“统筹规划、分级建设、安全可靠、快速高效、平战结合”基本原则,搭建市县二级应急广播平台,实现应急广播信号在全市综合覆盖,提升全市应急信息发布能力。推动全市“村村响”系统升级改造工程,提升全市“村村响”应急信息发布、服务基层治理、对农宣传能力,适应新时代群众需求。

 (七)进一步强化社会力量参与。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共建共享,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式多元多样。加大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力度。制定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指导目录。建立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供给示范和引导机制,逐步拓展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领域和范围。继续深化公共文化机构法人治理结构改革,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建设文化项目,兼顾公共文化服务和文化产业发展。鼓

 励机关、学校和其他企业事业单位在确保正常工作、教学、生产秩序的前提下,向社会免费或者优惠开放所属文体科普设施。大力推进文化志愿服务,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力度,建立专业化、常态化的文化志愿者队伍。加大文化志愿者队伍的培训力度,建立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库,实现全市公共文化机构文化志愿者队伍全覆盖。实施城乡文化志愿服务对口帮扶计划,以结对帮扶的形式,送优质文化志愿服务下基层。

 (八)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融合发展。紧紧围绕新时代推动随州高质量发展,将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融入全市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积极完善襄十随神公共文化服务区域协同发展机制,促进公共文化资源共享、服务共保、事业共兴。推进区域协同发展地区文化服务一体化建设,建立健全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联盟机制;培育打造“襄十随神·文旅走亲”等区域协同发展品牌活动;建立区域内艺术普及师资库,探索文化专业技术人员的共培共享机制。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加强乡村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推动国家级、省级、市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非遗展示馆(中心)、重点项目传习所建设,加大非遗项目衍生品和文创产品开发力度,打造随州非遗特色文化品牌。持续组织开展“灵秀湖北·四季村晚”等文旅农商融合发展的农村文化旅游节庆活动,形成具有区域影响力的乡村名片,打造节庆新民俗。积极推动文化和旅

 游公共服务机构融合发展。在公共文化场所增设旅游信息咨询窗口,常态化提供景区信息、旅游线路、门票与土特产销售和酒店(民宿)餐饮预定等旅游相关服务,为群众提升丰富、适用的旅游信息。在旅游服务(集散)中心、旅游驿站等周边,开展传统文化展示、流动文化服务活动。适当拓展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旅游、电商、就业辅导等功能。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市县两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在党委政府领导下,积极协调配合宣传、发改、财政、广电、体育等部门,在规划编制、政策衔接、标准制定和实施等方面加强合作,进一步形成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工作合力。各地要因地制宜,完善政策环境,创新工作手段,积极探索开展各项工作的新思路新办法。做好宣传和舆论引导工作,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资金保障。进一步完善各级财政保障机制,把基本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统筹相关财政专项资金,全面实施公共文化服务领域预算绩效管理,强化绩效评价结果应用,发挥财政资金最大效益。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方式,采取政府购买、项目补助、定向资助、贷款贴息等措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水平。充分发挥各级财政资金引导作用,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

 。

 (三)加强队伍建设。建立健全文化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评价机制,为基层文化队伍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加强对农村文化队伍的培训、使用和统筹管理,落实基层文化服务岗位人员编制和经费,保持基层文化队伍相对稳定。结合本地实际,采取“县聘乡用”、派出制和县乡双重考核等形式,配齐配强乡镇综合文化站文化专干。在社区、行政村设立城乡基层公共文化服务岗位,配置由公共财政补贴的工作人员。加强基层广电及网络技术队伍建设。发展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

篇九: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经验与思考

  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公共服务的重要内容,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全民族素质的必然要求。北京作为首都,是全国文化中心城市,建设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实现、维护和发展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对于促进“人文北京”建设,提高市民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北京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北京市朝阳区定位是首都城市功能拓展区,在北京市总体规划中定位为“国际交往的重要窗口、中国与世界经济联系的重要节点、对外服务业发达地区、现代体育文化中心和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朝阳区历来重视文化建设,2011 年 6 月,朝阳区代表北京市取得了全国首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资格,经过多年的努力,朝阳区已经从规划引导发展、环境促进发展、管理规范发展的阶段,走向了文化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一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现状

 (一)朝阳区初步形成文化引领发展的新发展模式

 朝阳区是北京市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城区,面积 470.8 平方公里,下辖 24 个街道、19 个乡,常住人口 365.8 万人。2013 年 GDP 达到 3963.6 亿元,占全市的 20.4%,区级财政收入2013 年达到 380 亿元,占全市的 10.4%。同时,万元 GDP 能耗持续下降,科技创新驱动作用日益凸显,第三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 98.5%,基本形成了现代服务业主导、高新技术产业支撑、文化创意产业集群发展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朝阳区重保障、惠民生,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以人为本,构建大民生工作格局,持续增加民生投入,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坚持教育优先、均衡发展,优质教育资源加快聚集。医疗卫生服务网络更加完善。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全模式社会服务管理体系初步形成。

 进入 21 世纪,朝阳区“十五”计划中提出了建设“文化教育发达区”的目标,依托奥运筹办,融入“文化为魂”的理念,在建设经济强区的同时加快建设文化大区,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努力创造文化文明新优势。近年来,朝阳区全面推进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日臻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广泛覆盖,文化品牌培育成绩明显,文化事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态势。朝阳区已经从规划引导发展、环境促进发展、管理

 规范发展的阶段,走向了文化引领发展的新阶段。

 (二)朝阳区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特色

 朝阳区面积大、人口多,农村城市化、城市现代化、区域国际化同步推进,区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人口结构、社会结构十分复杂。在创建过程中,朝阳区严格按照示范区建设规划和验收标准,高标准推进创建工作落实,顺利完成规划的各项任务目标。经专家组实地验收,76 项指标中有 71 项达到优秀、5 项合格,群众服务满意度也从创建初的 61.4%提高到目前的 83.4%。

 1. 建成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服务网络

 街乡文化中心、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的设置率均达到 100%,达标率分别由创建初的 21%、26%上升到 100%、96%。全区现有文化设施近千个,基本建成“15 分钟文化服务圈”。

 2. 建成专兼结合的公共文化建设队伍

 朝阳区将全部 43 个街乡文化中心确定为全额拨款事业单位,分别给予 3~6 个事业编制,目前共有编制 201 个。2013 年,全区现有群众队伍 2391 支,骨干力量 6.4 万余人,注册文化文明志愿者 3 万人。

 3. 建成技术先进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网络

 区图书馆、文化馆公共电子阅览室达标率 100%,街乡图书馆全面升级为集图书馆、电子阅览室等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文化场所,街乡电子阅览室设置率由 30%提高到 100%,社区(村)共享工程服务点设置率 100%,全区基层服务点覆盖率达到 100%。

 4. 文博图事业实现了较快发展

 区图书馆建立了总分馆制,43 个街乡实现 100%通借通还。公共图书馆人均占有藏书增长150%,平均每册藏书年流通增长 76%,人均到馆次数增长了 308%。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以及街乡文化中心全部免费开放,节假日不闭馆,开放时间全面增加。

 5. 培育了一批文化活动品牌

 通过创新群众文化、时尚文化、传统文化的内容和载体,提高了文化活动的受众率和参与率。各街乡以争创“一街(乡)一品、一社区(村)一特”为抓手,形成了 77 个文化活动特色品牌。

 6. 建立健全了 “ 大文化 ” 工作体系

 建立“1+6+43”的组织架构(“1”是成立一个创建领导小组,“6”是指六个创建办公室,

 “43”是指 43 个街乡各自成立领导小组及创建办公室),制定了“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指标体系,出台了《加快建设文化朝阳十大行动计划》、《关于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和制度。

 二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经验总结

 在示范区创建过程中,朝阳区既重设置更重覆盖、既重硬件更重软件、既重供给更重需求、既重管理更重治理,既重运行更重评价,逐步建立起虚实结合全覆盖、以需定供全普惠、共治共享全参与、常态运行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四全”模式。

 (一)突出虚实结合,促进公共文 化设施全覆盖

 (1)“实”的方面。打破传统行政体制限制,在区、街乡、社区(村)三个行政层级的基础上,增设地区级文化中心,形成“区-地区-街乡-社区(村)”四级的“3+1”设施网络。在全市率先推出 24 小时自助图书馆,形成了以传统物理馆舍为主体、24 小时自助图书馆为补充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累计建成 125 台,开通 123 台,有效延伸了图书馆的服务空间和时间。编制《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地图》,内容涵盖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创意产业集聚区等五大类 830 个设施点位的详细信息。

 (2)“虚”的方面。适应信息社会发展要求,加强数字化服务设施建设。建立区公共文化服务导航系统,集文娱信息发布、文化地图、数字文化馆、数字图书馆、数字博物馆、数字服务移动应用、网上文化互动交流等功能于一体。在全市率先建立“数字文化社区”,创建多媒体、跨平台、多终端的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平台,目前已建设 130 个。同时,依托有线电视设置图书馆、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频道,建成“3D 团结湖公共文化服务平台”,百姓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文化资讯、进行文化交流。

 (二)突出以需定供,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全普惠

 把了解群众需求作为文化服务供给的首要环节,以区文化馆为核心,成立区基层文化辅导中心,定期开展需求调研,制定全区性集中培训、季度文化服务配送、文化辅导员包片辅导等制度,平均年完成文化配送上百场次,辅导培训万余人次。建立图书配送机制,成立区图书配送服务中心,构建了区图书馆与基层各级、各类图书馆“联采统编、配送传递、资源共享”的网络体系,逐步实现公共图书馆“小馆藏、大资源”的目标。建立分级分类的公共文化产品供给机制,把服务对象划分为本地居民、流动人口、特殊群体、外籍人口四类。2013年,全区组织开展惠民演出共 3368 场,服务超过百万人次,较好地满足了各类群体的文化需求。

 (三)突出共治共享,促进公共文化力量全参与

 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民主化、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既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又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2011 年联合 81 家国有、民营和业余文化团体成立“朝阳艺术团”,三年来举行公益性演出近 600 场;同步建立文化团队库、演员库和作品库,完善文化专家库,引导驻区单位无偿或低偿开放文化设施。首创“文化居委会”基层文化自治组织,建立文化居委会议事制度,探索出“自下而上”反映百姓文化权益和文化愿望的有效途径。

 朝阳区 2011 年投入 3.43 亿元(比 2010 年增长 22.5%)、2012 年投入 4.01 亿元(比 2011年增长 16.9%)用于公共文化建设,2013 年投入 4.14 亿元。每年市财政投入近 300 万元,推出面向社区的“周末大舞台”和面向农村的“星火工程”公益性文艺演出项目。制定《朝阳区群众文化队伍扶持奖励办法》,每年投入 400 万元对各类业余文化团队按 5 个等级进行分级分类认定和资金奖励;制定《朝阳区鼓励促进民办博物馆发展实施办法》和《关于做好扶持朝阳区民办图书馆发展的意见》,每年投入 200 万元专项资金扶持民办博物馆和图书馆发展;在区文化馆设立“非非剧场”,举办“非非演出季”,无偿为非职业、非专业戏剧社团提供演出排练厅、剧本创作指导、专家现场指导和演出舞台。目前,“非非演出季”已经成功举办 5 届,培育非职业剧社近 30 个。

 (四)突出常态运行,促进公共文化管理全方位

 建立“1+6+43”的组织架构,在全国首创“2+5”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即《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朝阳区街乡公共文化服务评价指标体系》《朝阳区街乡文化中心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文化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图书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朝阳区博物馆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从设施、供给、享受、管理、保障等五个方面系统、科学地评价全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情况。建立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平台,制定《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评价考核实施办法》和《公共文化重大项目管理考核办法》,把一年一次的公共文化服务评估结果纳入处级领导班子综合考核指标体系,形成了文化服务绩效考核常态机制。加强基层文化干部队伍建设,建立了基层文化干部专业培训、持证上岗等制度,促进了队伍素质能力和服务水平的不断提升。

 三

 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问题与思考

 朝阳区通过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已经初步构建起网络健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运行有效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形成了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持续发展的长效机制,

 文化引导社会、教育人民、推动发展的功能得到有效发挥。应该说,示范区建设是一个重要拉动点,文化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和朝阳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难免遇到各种问题,需要不断积累经验,探索前进。

 (一)做好需求分析,提高民众参与度

 在政府主导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同时,不能忽视群众是公共文化服务的对象主体。因此,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必须注重民众的参与,区分主客体对象和各自的职责,建立健全有效的民众参与机制,形成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一方面政府引导公共文化的方向,另一方面要发挥群众的力量,尤其是基层公共文化组织要了解和反馈群众的需要,提高群众参与度,尤其是争取新面孔的参与,扩大公共文化服务的参与群众。总结“文化居委会”运行经验,引导居民主动参与、自我管理,提高文化自治水平。

 (二)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吸引社会组织参与

 一方面,推动“管办分离”,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加强公共文化类社会组织建设,出台政府资助重要公共文化产品生产、重大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和公益性文化活动开展的政策措施,出台区域文化设施整合管理办法,设立鼓励社会单位免费开放文化设施的专项资金,充分整合各类资源,扩大社会参与。把加强社会管理与公共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整合资源、转变职能、创新机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的民主化、社会化参与方式,使群众既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受益者,又成为公共文化服务的提供者。建立文化资源整合机制,联合国有、民营和业余文化团体参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另一方面,要加强政府监管。尽管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过程控制的核心主体,但是并不意味着它是唯一主体,仅仅依靠政府一方面可能会造成财政资金限制,不能有效供给基本公共物品,因此,公共文化体系中的多层次的非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可以适当引入市场化主体和社会力量,因而需要政府加强监管,充当治理主体、组织主体、监督主体,承担制度设计、引导、监管、评估、协调和促进等方面的职责,保障公共文化服务的有效供给。同时,除了需要政府在过程控制中发挥主导作用之外,还应构建政府、公民及社会组织的多元监管格局,突出共治共享,促进公共文化力量全参与。

 (三)强化资 源投入效率

 当前政府仍然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主要引导者,政府投入强度会直接影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情况,示范区建设不是一劳永逸,要不断创新完善,因此,在以后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要确保财政对公共文化的投入不低于财政经常性增长,不低于两年创建周期的

 投入。同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评价体系,每年进行第三方测评和对各级政府、文化机构的满意度调查,把测评结果继续作为考核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内容和下一年度文化专项拨款的重要依据。

 坚持“专业人才领军、基层干部统筹、群众队伍支撑、志愿者广泛参与”的原则,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借助创建契机,建立健全基层文化组织机构,积极发挥专业人才作用,组织文化专家、专业团队深入社区和农村进行演出培训。同时,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人才的引进、培养、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激励等机制,吸引各类优秀人才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发展。

  - - 全文完- -

推荐访问: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效能经验做法 效能 做法 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