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国企改革理论文章6篇

时间:2022-10-29 19:30:06 来源:网友投稿

国企改革理论文章6篇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深化国企改革理论文章3篇汇编 目 录 1.以集团混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2.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四重维度3.深化混改增强我省国企竞争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国企改革理论文章6篇,供大家参考。

国企改革理论文章6篇

篇一: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3 篇汇编

 目

 录

 1. 以集团混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2. 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四重维度 3. 深化混改 增强我省国企竞争力

 以集团混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这切中了国资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寓意着改革的紧迫性,以阶段性改革攻坚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是国企三年改革行动的重中之重。国资国企改革要做好两件事:国有企业要改成什么样子?国资监管体制要成为什么样子? 历经 XX 年国企改革,主要是沿着两大主线来不断推进的。一是将执行指令性计划的国营企业改革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主

 体,具体表现为由《公司法》规制的单体独立法人企业。它们由工厂制企业按《公司法》注册登记改制而来。二是国有企业集团的形成。它已经是国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法人企业联合体,国有公司制法人企业已均为法人企业联合体的成员。深化混合所有制改革,应该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混改层级的选择。国有企业集团二级及以下层级企业实施混改已有相当的比例,它们的混改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有关各方同意,混改即可实施。中央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已经在逐步推进,而且已经成为推进改革的重要取向,而集团层面的混改却动作有限。但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混改却有所进展,而且效果比较好,如万华集团、郑州煤机集团因良好的发展态势,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改革典范,它们均已在集团层面实施了混改。目前的国有企业形式上是法人企业联合体,但经过多年的集团化管控,国有企业已经成为集团化大企业,二级以及层级法人企业只是集团子企业,集团战略的执行者。所以,今天,我们再谈国有企业改革,其改革的对象应该是国有企业集团这个整体,而不应该只是集团旗下的各层级法人企业。因此,集团层面混改就是很难避开的选项。

 二是混改企业机制的转换。混改不是目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才是混改的目的所在。混改后的国有企业不再是以前的国有企业,它必须要有新的制度安排,来解决此前企业的一些弊端,实现体制机制的转换。这种体制机制的转换不能局限在集团单个

 的子企业,应该是作为集团化大企业的整个国有企业集团的体制机制转换,而对集团体制机制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集团层面的体制机制。通过集团层面混改则有利于促使其体制机制的转换。它可探索不同于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方式,实行更加高效灵活的国资监管制度;同时,对集团高管持股应作为需要考虑的选项。

 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伴随的则是国资监管体制的变革。而国资委变革又应该是其中的重点。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必须要明确国资委的职责定位,它应该包含三个方面: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这三个职责中,履行出资人职责应该是其他两个方面的基础, 所以国资委要牢牢把握履行好出资人职责这个定位。在集团层面实施混改的情况下,集团子企业应该是混合所有制母公司的出资企业,不应再是国有企业,国资委就不应再对集团公司及子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而只是应该对集团层面混改后的国有股权履行出资人职责,同其他投资者一起做好混合所有制母公司的治理,搞好母公司董事会建设,知晓和备案混合所有制企业集团的重大事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集团党的建设。集团层面混改后,应建立国有资本持股机构来持有和运作国有股权,它应该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根据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出在集团母公司或子企业国有股权增加或减少的方案,报经国资委批准后,在资本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买入或卖出国有股权,以此来实现国有股权在各混合所有制企业的配置,进而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

 构的调整。

 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四重维度

 创新力的提出、明确与强调,凸显出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进步、促进更高质量发展以及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时代性、深远性和关键性,也体现出创新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国有经济发展壮大以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的紧迫性、重要性和艰巨性。发挥国民经济骨干与创新驱动带动作用的国有企业,重视并运用价值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性“四重维度”的方法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就一定能够在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谱写新的篇章。

 维度之一:以价值性为导向引领,国企创新力提升的立足点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灵魂,其蕴含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涉及的外延广泛而庞杂。而较为共识的表述指的是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运用现有的知识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获得一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价值性”的导向引领,有助于洞悉创新的规律方法、把握创新的行动方向和明确创新的关键环节。

 第一,把握规律是创新力提升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在于劳动概念,而创新是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实践的阶段性发展,是人类社会对于其实践范畴的扩展性发现与创造的结果。生产工具与劳动力构成劳动的基本矛盾关系,是创新实践开展以及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动力。这使得作为追新逐异的开创性实践活动, 创新的目的、创新的特征、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形式、创新的过程等各方面均具有内在质的规定性,体现出客观性、规律性、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通过拓展丰富对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认知,进而不断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因此,不论经济社会发展阶段、企业生命周期以及面临挑战任务如何调整变化,国有企业都需要准确把握、遵循坚持、完善发展和始终贯穿创新实践的规律与要求,否则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满足需求是创新力提升的基础。

 创新力提升的评判标准可以有很多视角,例如发明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比重,科研人员数量, 新产品市场份额等。而这些评判标准更多是从过程的角度出发,还需要结合导向与结果的角度加以综合评价。服务需求和满足需求无疑是创新力提升的基础,也指明创新实践应当紧扣的主题与基调。众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已经充分证明,适应、符合、满足、引领、创生需求既是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企业成长需要以及市场用户需要,准确深刻理解现实需要的特征,挖掘洞察抓住潜在需要的契机,以需求带动创新, 以需求检验创新,统筹兼顾战略性、

 前瞻性与当期性、现实性,不断筑牢创新力持续提升的基础。

 第三,实现转化是创新力提升的关键。

 与科学发现、技术发明相区别,创新更加突出强调目标的达成实现以及打通实验室到消费者的“最后一公里”,这既是创新力提升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创新力“价值性”的集中体现。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从新想法或新思路到新发现或新发明,到研究设计与生产开发,到新产品或新服务,再到形成新市场或新业务,越往下一环节需要的时间越多、代价越大、难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大的付出,这本身就是创新创造的过程,更是在创新中寻求“创新”。

 维度之二:以不确定性为管理重点,国企创新力提升的出发点 不确定性是指事先不能准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把“双刃剑”,既可能使创新陷入困境、被迫中断或无功而返,也可能使创新绝处逢生、另辟蹊径或否极泰来。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理性面对创新环境,科学推进创新活动,不断提升“不确定性”的管理能力。第一,把握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环境。

 新时代新阶段的创新环境瞬息万变、变化莫测,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创新的难度、提高了创新的成本、延长了创新的周期,集中体现在动态性、复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从动态性来看,国际政治、经济、技术、贸易等领域演变速度加快,

 特别是科学技术更新迭代、推陈出新以及颠覆替代的态势更加显著,需要能够快速做出响应、迅速做出应对。从复杂性来看,各因素、各变量、各环节错综交织在一起,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以及梳理主线把握脉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多变性来看,变化、改变和调整更加频繁和多样,特别是难以预见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危机出现的可能、造成损失的概率大幅增加。国有企业在一个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的创新格局之下,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透彻研究、积极作为,努力把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转移化解或者防范规避;另一方面要善于化危为机、危中求机、转危为安,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抓住不确定性中孕育的推动创新、实现变革契机,创新价值实现模式,拓展价值创造空间,实现更大价值增值。

 第二,管控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往往与创新主体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投入越大, 风险就越大、失败概率越高。国有企业在不确定性渗透到创新实践全过程的挑战下,一是要全面客观充分认识、识别与理清创新过程中面临的技术、市场、财务、政策、法律、生产和管理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未雨绸缪,提前谋划,保持定力,做好准备;二是要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与水平,坚决破解要素驱动、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瓶颈与制约,夯实有效防止和科学管控不确定性的制度基础、技术基础和组织基础;三是既要在创新中有效管控不确定性,又要在管控不确定性中推动创新,宽容失败,鼓励出新,

 容错纠错,追求卓越,行稳致远。

 维度之三:以非线性为创新模式,国企创新力提升的着力点 线性是非线性的基本构成元素,非线性是线性的高级存在形式。突出强调非线性,并不是否认或者弱化线性的地位与作用。而从线性到非线性,体现着创新模式的一般性演进趋势与特点。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需要深刻理解“非线性”创新模式的特点与要求,着力构建和培育“非线性”的创新生态与模式。

 第一,把握非线性的创新模式特征。

 回顾人类社会创新活动发展历程,创新模式经历了从线性到非线性的演进过程。早期的创新模式主要是科技先导型的,整体上来看,大致遵照着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设计开发、中试生产,最后到市场销售的基本流程,从上游、从源头环节加大投入,就能较为直接地增加下游环节的创新产出。依据产品、技术或者工艺的不同创新类型,创新过程也会有所区别,但整体的线性特征依然是清晰的。随后,市场拉动型的创新模式出现,即从市场需求出发,用市场需求引导科研方向,实现科技突破后再推向市场,市场需求决定着创新的发展方向、资源配置、速度快慢和规模大小。线性创新模式存在着诸多不足与缺陷,相对单一的线性创新模式已经越来越难以适应创新活动需要,更加强调科学、技术与市场之间的耦合互动模式,研究开发、原型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组织管理的系统协同模式,非线性的、立体式

 的、融合性的多元创新模式等,已经大行其道成为主流,并正在深刻而广泛地改变着创新实践活动。

 第二,构建非线性的创新生态模式。

 国有企业创新实践中还面临着一些短板、瓶颈和问题,例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未根本性改变,聚焦产业发展瓶颈与市场需求还不够,以全球视野谋划科技开放合作还不强,推动科技成果加速转化能力仍待提高,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发挥不充分,各类人才队伍流失较为严重等。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打造非线性的创新生态模式,既是当务之急,又是长远之计。科技革命与产业革命方兴未艾,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交叉融合,国有企业尤其需要培育构建非线性的创新生态模式。一是功能化。集团总部不仅是决策中心、管控中心或运营中心,还应是创新中心、价值中心和整合中心,在战略层面和组织层面加强对创新的引领、统筹与带动;二是场景化。场景是试验空间、模拟现场、预演舞台,围绕创新目标与市场需求,导入资源能力,设计任务清单,明确工作重点,多方共商共建,提高创新的效率,增大成功的可能,确保创新的效果;三是跨界化。跨界是创新要素的重新组合和基因再造,是对原有生产生活方式的改造、提升和发展,有利于在融会贯通中产生新思路和新举措,有助于激发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推动创新成果孵化、催化和转化;四是虚拟化。虚拟化需要打破企业内部的组织边界与壁垒,还要打破人员身份的组织属性,要从拥有和控制自身资源向配置和管理社会资源

 转变,灵活选择和采用动态协作、知识联网、战略联盟或虚拟组织等多种组织形式,使得创新思想在汇智、融智中竞相迸发,使得创新价值在聚心、聚力中不断涌现。

 维度之四:以系统性为支撑保障,国企创新力提升的落脚点 运用系统的、整体的、全局的思维与理念推动创新力提升,是由创新活动的特点与要求所决定的。一方面,创新活动本身是系统工程,涉及的各部分、各要素、各环节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有机整体,导向创新目标;另一方面,运用系统思想、系统观念、系统方法,有助于创新活动的持续深入开展。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需要深刻理解“系统性”的创新实践特征,贯彻落实“系统性”的创新实践要求。

 第一,把握系统性的创新实践特征。

 推动创新实践的过程中,系统性集中体现在整体性、开放性、自组织性和复杂性等四个方面。一是整体性的特点。与机械、分割、局部思维不同,系统性更加注重运动、联系、整体的要求。创新实践不仅是某一个主体、某一个环节、某一个方面的...

篇二: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引言2016年12月30日,云南白药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白药”)混合所有制改革方案落地,其以254亿元引入新华都50%的股权,力度超过市场预期。受此利好消息影响,云南白药股价于12月30日一字涨停。除了云南白药,其余国企也在加快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步伐,无疑地方国企“混改”将成为2017年国企改革的重头戏,将为国企提供新的增长动力。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协同发展。这一论断强化了混合所有制的意义与高度。关于混合所有制的概念,一般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进行界定。从宏观层面来看,混合所有制是指整个国民经济的构成既有国有和集体所有的公有制成分,又有个体、私营及外资等非公有制成分,强调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同时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从微观层面来看,混合所有制主要表现为微观企业产权结构中除国有或集体所有成分外,还有其他的非公有制成分,即在企业中同时存有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且各种经济成分交叉持股、相互融合。本文主要从微观层面对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研究。混合所有制并非一种独立的所有制类型,也不属于独立的经济范畴(刘凤仪等,2016)。作为所有制的一种存在形式,混合所有制经济由来已久,其理论思想的启蒙可追溯至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认为,使政府的权威与私人的能力相结合,二者相互合作才是解决经济萧条的“唯一切实的办法”,这一观点被普遍认为是混合所有制的雏形。在我国,混合所有制也不是新鲜事物,1984年以来,我国政府不止一次在中央纲领性文件中提到将国企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共十五大提出, “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投资主体多元化,重要的企业由国家控股”。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发展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是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等。经过长足的发展,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明确指出:

 “国有资胡耀丹1 , 祖 笠 2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理论及其在云南省的应用【摘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后国有企业改革的战略目标之一,其有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合理配置、改善企业的产权结构、增强国有资产流动性、产生生产协同效应并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针对推行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紧迫性,对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进行理论研究,梳理混合所有制的发展历程、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必要性和合理性,在此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背景,分析其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应对措施建议,以期为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经济及民营经济提供参考。【关键词】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国有资产;经济成分【中图分类号】F2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 (2017)29-0082-9【基金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71662034);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项目编号:YB2015092);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一般项目(项目编号:2015J081)□ ·82· 财会月刊 2017 . 29网络出版时间:2017-10-17 09:34:04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2.1290.F.20171017.0934.026.html

 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这一论断无疑将混合所有制改革推至国企改革的重点。为响应中央号召,国资委在2014年7月15日公布了混合所有制试点方案名单,中粮、国投、诚通、国药、通用、中轻、国电、中国建材等大型国企都在名单之上。紧接着,上海、广东、重庆等省市纷纷出台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指导性文件(具体操作细则尚未出台),提出在2020年以前80%的国企完成混合所有制改革。云南省也积极响应号召,国资委于2014年9月23日发布公告对云南9大国企集团下属23个企业、10个项目进行公开招商合作,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云南省地处边疆,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地之一,丰富的资源和相对落后的发展形成鲜明的对比。2014年云南省统计年鉴显示,2014年云南省生产总值占全国的比重仅为 2%。其中,国有经济贡献的GDP占比41.5%,集体经济占比12.0%,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5958.78亿元,占全省GDP总额的46.5%。如图所示,非公有制经济对云南省GDP的贡献从2012年起高于国有经济,且逐年上升,可见其发展具有相当大的优势。反观云南省19家国企,除了云南白药一家,其余18家均在2013年亏损,暴露出云南省国企在股权结构、产业结构、公司治理和国资监管等方面存在着问题及隐患。为了响应国家发展混合所有制的号召,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高度重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问题,将发展混合所有制作为一项长期战略,并且努力在2020年达到全省国企基本完成股权多元化改革。省国资委主任董华先生介绍,目前云南省属企业混合所有制股权结构中非公占比不到20%,发展混合所有制的空间很大。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国企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战略,其改革过程并非简单的股权结构的变化,而是需要在资本来源及配置方面严加管理,切实体现国有资本的主导作用;合理应对改革中国有经济成分和非国有经济成分可能形成的文化差异,防止改革后出现貌合神离的企业文化;统筹协调人力资源调配问题,平衡参与混改国企在选、育、用、留人方面的企业性和社会性问题;健全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的现代公司治理结构,有效地避免“一股独大”带来的内部人控制和监管失效的问题;完善混合所有制改革企业的各类信息披露机制,使其切实履行社会责任。本文结合云南省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现实背景,分析其存在的关键问题并提出应对的措施建议,以期能为参与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国有经济及民营经济提供参考。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历程和理论基础(一)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历程目前学术界普遍把1987年四川省6家国有企业进行“放权让利”的举措看作我国国有企业大规模改革的开端。以四川化工厂为代表的6家企业的改革举措在短时间取得了良好成效,因此被其他企业效仿,并得到上级部门的肯定,这一标志性事件实践性地展示了国企改革的推动力所在。我国的混合所有制呈现实践先于理论的特点,所有制形式在实践中日益复杂,不同行业、不同地区之间的国有与国有、国有与集体、集体与集体、集体与个体之间的合资经营或合作经营就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混合所有制。四川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所对国企产权制度改革的基本构想中也认为应转变产权制度在国有与集体或个体之间非此即彼的极端关系,而应该在保留国有制的条件下,确定企业所有权,积极稳妥地推进股份制改革,促进不同所有制下的产权相互融合。1992年,中共十四大确定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这为国企改革进一步确定了方向,此后,混合所有制改革作为一种战略思想,多次出现在官方纲领性文件中。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勾勒出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50454035302520151050百分比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年份集体经济国有经济非公有制经济云南省不同类型经济成分占GDP比重图2017 . 29 财会月刊 ·83· □

 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 “随着产权的流动和重组,财产混合所有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1997年,中共十五大提出, “要继续调整和完善所有制结构,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1999年,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积极探索公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大力发展股份制和混合所有制经济,重要企业由国家控股”。2002年,中共十六大提出, “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探索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多种有效实现形式,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03年,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指出“要适应经济市场化不断发展的趋势,进一步增强公有制经济的活力,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2007年,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则提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一论断首次将混合所有制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毫无疑问地赋予了混合所有制全新的重要地位。2015年8月2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明确了以下三类主要混改方式: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企以及国企员工持股,将“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取得积极进展”列为2020年的主要阶段性目标。2015年9月23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以文件形式明确提出要分类推进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鼓励各类资本参与到混合所有制改革中,并要求完善健全国企治理结构和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2016年8月2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对员工持股的原则、条件、持股比例、持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员工持股改革开始逐渐破冰。为了积极贯彻中央关于混合所有制及国企改革等相关文件的精神,云南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意见》 (2014年发布)、 《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实施意见》 (2016年发布)、 《关于推进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实施意见》 (2016年发布)等地方政策性文件,明确将混合所有制作为云南省未来国有企业的主要发展方向与改革趋势,从优化外部治理环境与完善公司内部治理结构入手,通过上市、改制重组、参股入股与员工持股等方式加快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上文所述混合所有制发展历程整理如表所示。(二)关于混合所有制的准确理解通过对中央纲领性文件的梳理发现,我国对混时间1992年10月1993年11月1997年9月1999年9月2002年11月2003年10月2007年10月2013年11月2015年8月2015年9月2016年8月来源中共十四大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五大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中共十六大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共十七大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指导意见》《关于国有企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的意见》《关于国有控股混合所有制企业开展员工持股试点的意见》相关内容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财产混合所有的经济单位越来越多,将会形成新的财产所有结构首次提出混合所有制的概念国有大中型企业……要通过规范上市、中外合资和企业互相参股等形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独资经营的企业外,积极推行股份制,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大力发展国有资本、集体资本和非公有资本等参股的混合所有制经济以现代产权制度为基础,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详细阐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主要方式:引入非国有资本参与国企改革、国有资本以多种方式入股非国企以及国企员工持股系统论述了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原则、目标、方式方法、组织实施等内容对员工持股的原则、条件、持股比例、持股管理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论述混合所有制发展历史沿革表□ ·84· 财会月刊 2017 . 29

 合所有制的认识不断深化,自从中共十四大为国企改革明确方向以来,我国始终在探索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资本进行结合的方法和路径,而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更是明确提出混合所有制形式是结合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经济的重要方式之一,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是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要求和需要,其重要程度和实际意义可见一斑。然而,目前学术界对混合所有制的含义并无统一界定,有的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不仅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财产组织形式,而且是企业的一种经营方式,也有学者认为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财产权分别归属于不同性质所有者的经济形式。黄群慧指出混合所有制是一种股份制经济,由不同性质的资本的参股或联合形成。而孙宗伟则提出混合所有制经济作为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之一,从政策的高度上看,不能将其看作单一的股份制经济,而应该看作极具中国特色的股份制经济。王忠明也认为不是简单的国有资本加上民间资本就是混合所有制,而在于该企业能否培育企业家精神。肖辉分别从宏观层面、微观结构和经营方式三个角度界定混合所有制:从宏观层面看,是在保持公有制主体地位不动摇的前提下,充分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的所有制方式;从微观结构看,是趋于多元...

篇三: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quot;#!$%"&’$($)*都市财经!"#$年!!月 , 科斯( %&’()*+)在美国《 经济学》杂志上发表了 一篇文章《 企业的性质》。

 科斯在这篇文章中开拓性地用 交易成本理论阐明了企业的性质。

 这与新古典企业理论对企业的解释完全不同。

 自 科斯之后, 诸多经济学家对科斯的理论进行了 补充和发展,从而形成了现代企业理论。现代企业理论的一个核心概念就是, 企业是一系列产权交易的场所。

 改革前, 我国国有企业从组织构造来看, 不存在市场的合法地位。

 政府享有全部“ 剩余索取权”并承担所有风险。

 企业的投入产出都由国家计划来协调, 政府作为全民所有制代表的庞大等级组织, 直接管理着无数企业。

 整个国家相当于一个“ 巨型企业”。

 在“ 巨型企业”内 部, 实行自 上而下的行政命令, 各个企业作为巨型企业的“ 车间”通行着实际上的无偿调拨。

 这种规模庞大的企业已经超出了合理的边界, 是一种低效率的组织结构。

 这种组织结构造成国有企业的核心问题, 即体制僵化, 没有活力 , 企业里“ 搭便车者”比比皆是。

 这就导致对员工的激励不够, 员工无法找到工作的动力。中国国企改革就是在这一背景之下展开的。一、国企改革的历史和发展!"$, 年 十 一 届 三 中 全 会 召开, 国企改革被提上日 程。

 我国国企改革经历了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到利改税, 再由 承包经营到今天 的 建立现代企业 制 度 四 个 阶段:第一阶段, 试行企业基金和利润留成制度。

 !"$,年开始推行企业基金制度, 允许企业在完成当年经济指标的前提下, 按照企业职工的年工资总额的一定比例提取企业基金, 作为企业员工的福利奖金。

 !"$"年开始在部分企业试行利润留成制度。

 企业按一定的 经 济 指 标 核 定 利 润 留 成 基数, 企业的利润留成跟企业的经营绩效和利润挂钩。

 二者的区别在于前者依靠的基数是企业职工的工资总额, 后者根据的是企业的利润总额。第二阶段, 实行两步 “ 利改税”。

 !",#年进行了 第一步,!",-年进行了第二步。

 经过两步“ 利改税”, 建立了多税种、 多环节、 多层次的复税制。

 国家和企业的分配关系就变成单一的税收关系而确定下来。第三阶段,!",$年全面广 泛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

 就是给承包企业一定的 需要完成的 基数,这个基数是在原来的利 润税、 调节 税的 基础 上 再 加 上 一 定 的 额度。

 企业在完成这个基数之后与国家分档分成。

 这进一步增强了现代企业理论与国企改革龚 辉 .文+, 学习与实践・ /001 年・第 2 期

 !"#!$%"&’$($)*都市财经企业的活力。第四 阶段,!""#年十 四 届 三中全会提出, 国企改革的目 标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年地方财政包干制改为分税制。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从提出 到现在一直是我们国企改革的工作重点。二、国企改革的成果国企改革伊始至今, 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第一, 国有经济布局结构调整取得成效。

 一方面是加强国有经济对关系国家命脉的关键行业的控制力。

 经过改革重组, 在一些关键行业组建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

 这些企业集团的竞争力明显增强。

 中石油, 中石化, 中海油, 中国 联通, 中国 电信, 中国 移动, 宝钢集团等七家上市公司%&&#年的国有权益和实现利润分别占中央企业的%’(和)*(。

 跻身世界’&&强的 企业从!""*年的’户 上升到%&&$年的!$户 。

 另 一方面就是对中小国有企业的改制。

 据调查, 中小企业的改制面已经达到*’(左右。

 经过改制, 既使国有企业的数量减少, 从!""’年的%$+’万户 下降到%&&#年的!$+)万户 , 又使企业的总实现利润增加, 由 原来的%%+*亿元增加到!",*+%亿元。第二, 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现代企业 制 度 工 作 全 面 展开。

 据国家统计部门统计, 截至%&&#年底, 全国$%%#家国有大中型骨干企业已有#$#&家完成了 公司制改造, 改制面达*!+%(,’&"家国 家 重 点 企 业 改 制 面 达)"+$(。!""*年至%&&#年底, 国有企业境内 外上市$"&家, 累计)*’&亿元,其中境外筹资#,#亿美元。第三, 新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框架初步建立。

 虽然国有资产监管体系还很不完善, 甚至说国有资产的流失仍然是当前国企改革的大问题, 但是经过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建立, 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基本框架已经初步建立。第四, 国有企业的历史负担正在逐步减轻。

 国有企业承担了太多的社会责任, 造成企业冗员过多, 主辅难分。

 经过从!"")年开始的下岗分流工作, 国有企业职工 从 最 多 时 的 )’&&万 人 减 少 到%&&#年底的$$&&万人, 相当 程度上缓解了企业冗员的问题。

 通过主辅分离改制, 相当一部分企业的后勤社会服务功能分离出 去,进一步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三、 国企改革现在面临的问题国企改革走到今天已经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

 但是, 国企改革还面临很多问题, 其中主要问题集中在两个方面:

 第一, 激励问题。

 也就是说, 在团队生产中, 每个人的贡献难以测量。

 这就不可避免会产生偷懒或者说搭便车的现象。

 用什么样的方式来防止搭便车的现象出现, 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 就成了 企业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 监督问题。

 经营决策者选定了后, 我们如何保证他会按照企业所有者的意愿行事呢? 这就要求对经营决策者实行有效的监督。

 也就是说, 既要让经营决策者按照企业所有者的意愿行事, 又要充分控制监督成本。

 这两个问题不仅是国 企的 问 题, 也是所有企业面临的共同问题。

 但是, 私有企业产权明晰, 出 资人到位, 上面两个问题解决起来就容易得多。

 作为国有企业, 国家才是企业的真正所有者, 企业的经营者只是国家的委托代理人, “ 剩余索取权”归国家所有, 代理人只能拿到工资酬劳。

 这就不可避免代理人的目 标和所有者的目 标不一致, 而且国有企业的出 资人不能到位, 不可能象私有企业一样对经营者进行监督。

 归根到底, 国有企业的问题就是产权的问题。

 这个问题在当前又表现为:第一, 如何明晰产权, 让企业的剩余索取权与控制权统一。

 针对这个问题, 当前学术界有几种学习与实践・ %&&’ 年・第 + 期 ,-

 !"#!$%"&’$($)*都市财经解决方案:!"股权制方案。

 以产权理论为依据, 国有企业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界定其产权, 这也是股份制改革的思路。

 国家所有制中, 人民实质上是没有剩余索取权的, 或者共同索取的成本极高, 以致造成事实上行使剩余索取权的不可能性, 但可通过对国有资产的股份制改造来克服。

 通过股份制改造, 吸收非国有资产,形成股权多元化, 有利于分散风险, 加强监督职能, 克服国有资产“ 无人所有”的弊端。

 #"债权制方案。

 经济学家张维迎指出, 从经营决策者的选择上看, 为了 保证只有高素质的人成为职业经理, 选择经营者的权力应从政府官员手中转移给真正承担风险的资本所有者。

 国有企业下一步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将国有资产转化为国家债权, 同时引 入非国有资本, 替代政府部门担负选择和监督经营者的职能。

 目 前一个比较可行且平稳的方法或许是, 国有企业以“ 守摊”为主, 逐步让非国 有经济“ 第三者”插足于国有企业承担起“ 股东” 的角色, 将国有资产转化为“ 国 家债权”。

 $"通过%&’( 管理层收购)变现国有资产, 转让企业控 制 权。

 国 企改 革 过 程 中 运用%&’, 就是通过对企业有感情和管理经验充足的管理层对企业的收购, 实现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的统一。第二, 在明晰产权的过程中,伴随着各种方案又出 现了 一些新问题。在股权制方案中, 国企通过公司化改制, 变成股份公司, 国家作 为 所有 者只 是 掌 握 一 定 的 股票。

 但是, 在这些企业中, 国有股往往都占有最大的比例, 就形成了国有股“ 一股独大”的局面。

 在做决策的过程中, 国有股的投票权决定了最终的投票结果, 国有企业代理人有比股权分散的私有公司代理人更多的代理权限弹性空间, 极容易产生“ 内 部人控制”。而且, 国家仍然保留着对经营者的人事任免权, 所以在公司治理机制上, 政企不分使外部监督机制作用减弱。债权制方案只是用对债权的代理替代了对股权的代理, 并没有消除国 有资产委托代理弊端。实际控制企业的经理人员, 往往谋求内 部人的利益, 造成出 资者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如少数经理人员利用手中的权力, 追求自 己和职工人均收益最大化, 牟取各种在职利益, 导致出 资人利益受损; 或非正式地将国有资产转移、私有化; 或在企业组织转型和公司制改制过程中, 以低估国有资产价值等方式侵吞国有资产。通过%&’变现国有资产, 最终目 的就是使得企业民营化或者说私有化。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也面临着几个问题。

 首先就是政策环境问 题。

 我国 的%&’刚 刚 起步, 许多法律法规不健全, 造成企业在收购过程中操作不规范, 为以后企业的发展带来隐患。

 其次,融资渠道不畅通, 管理层收购企业的资金来源不明, 其合法性尚待商榷。

 再次, 企业管理层对企业了若指掌, 而代表国家的谈判人对企业的真实情况并不了解。

 因此, 在这个谈判过程中, 就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最终结果就是被收 购 的 企业 都 是 对 管 理层 有利, 而作为国家的代表人在谈判过程中拥有廉价投票权, 难以避免其寻租行为, 结果导致收购价格的不公正, 受损的只有国家, 造成国有资产大量流失。国企改革任重道远, 目 前国企改革工作中还存在很多问题,但是建立产权明晰的现代企业制度是我们国企改革的目 标。

 虽然改革的过程必然要付出 一部分代价, 但是我们要看到有些代价是不必要的, 只有进一步完善制度,才能 尽可 能 地 减 少 国 有 资 产 流失。( 作者单位:

 国华能源投资有限公司; 责任编校; 羽林)++ 学习与实践・ #(() 年・第 * 期

篇四: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国企改革理论文章汇编〔3 3 篇〕

 目

 录

 深化混改 增添我省国企竞争力 ............................................ 2 以集团混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 3 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四重维度 ...................................... 5

 深化混改

 增添我省国企竞争力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展混合全部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要“进展混合全部制经济,增添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把握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如何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精神,深化国有企业混合全部制改革,增添我省国企竞争力?要把握好三个维度。

 根本遵循:

 “三个有利于〞价值标准 20XX 年 X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 XX 考察调研国企时提出,国企改革要“有利于国有资本保值增值,有利于提高国有经济竞争力,有利于放大国有资本功能〞。“三个有利于〞为国企改革确立了价值推断标准,是国企混合全部制改革的重要根据和根本遵循。

 近年来,我省省属国企混改工作始终在探究之中,既有胜利的案例阅历,也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离“三个有利于〞的要求尚有差距。比方,资本实力不强,行业领军企业不多;国资湘军的品牌还不够响,创新引领带动作用不充分;产业布局结构不优,XX 技术产业占比不高。因此, 首先要充分认识到,把握好“三个有利于〞的核心要义对于我省来说,至少具有“三个有助于〞 的意义和作用:有助于完善公司治理体制。通过混改引入民资、外资,优化股东结构,可以转变传统国有企业行政思维模式,促进企业治理体系优化和治理能力提升;有助于放大国有资本。通过撬动非公资本参与国家经济建设,可以提升新形势下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增添国有经济活力、把握力、影响力;有助于建立健全市场化机制。通过发挥民企的机制敏捷优势叠加国企的品牌实力优势,有利于完善市场化、专业化、规范化的激励约束机制,激发社会潜能和企业活力。从而更加主动主动根据总书记“三个有利于〞要求推动国企混改,增添国企竞争力。

 实践探究:

 “三个一流〞合作模式 混改“与谁混〞?这是国企混改在实践探究中必需面对和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XXXXXX 集团不断探究经营理念和路径,总结确定出“‘三个一流’合作模式〞,解决了应当“与谁混〞的问题,彰显出“三个有利于〞的强大生命力。

 “‘三个一流’合作模式〞就是查找一流的合作伙伴,即一流机构、一流技术和一流团队。比方,在重点直投产业项目方面,与 XX 大学 XXX 院士团队合作了通达电磁能项目,与 X 大学 XX 院士团队合作了中创空天新材项目,与 XX 集团合作了

 XX 半导体项目,等等。再比方,在合作设立重点基金方面,与中国航发合作了国内首支省级航空航天基金,与 XX 合作了 XX 高创新能源新材料基金,与 XX 公司合作了 XX 基金,与 XX 集团合作了 XX 基金等。实践证明,从集团历年已投 XXX 个项目来看,凡属胜利的项目案例,都是在按“三个一流〞标准选择合作伙伴;凡属坚持了“三个一流〞合作模式,所投项目均到达了“三个有利于〞预期标准。仅 20XX年集团本部发起设立的 X 支重点产业投资基金认缴规模达 XX 亿元,集团认缴 X.XX亿元,省属国有资本功能放大 X 倍。启示思索:

 “六个明确〞举措方法 混改“如何混〞?推动混合全部制经济在三湘大地蓬勃进展,“如何混〞是关键。一是明确混改比例。根据省属国有企业的定位、功能、行业竞争程度等因素,分类明确混改比例。二是明确拿出优质资产。从查找战略投资者和国有资产定价的实践来考虑,省属一级企业只有拿出优质的资产与民营头部机构合作,才能提升民营资本参与混改的主动性。三是明确选择好合作伙伴。“你是谁不重要,你与谁在一起很重要〞。伙伴选对了,混改胜利了一半;伙伴选不好,再多努力也没用。四是明确定价国有资产。完善价格觉察机制,引入一流的中介机构作为独立第三方全程参与,加强交易主体和交易过程监管和信息披露,避开“国有资产流失〞。五是明确做实做强董事会。确保董事会主导企业经营管理,增添董事会的独立性、权威性和有效性。配套探究推动、规范完善职业经理人制度。六是明确设置党组织机构。根据实际状况,明确党组织的设置方式和职责定位。对于一级控股类混合制企业,党组织应发挥领导作用,设置纪委发挥监督作用。对于二级混合制企业,党组织应发挥战斗堡垒作用。二级、三级混合企业党组织那么可以探究实行属地管理方法。

 以集团混改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全部制改革。这切中了国资国企改革的着力点。国企三年改革行动寓意着改革的紧迫性,以阶段性改革攻坚加快国企改革的步伐。“完善国资监管体制,深化混合全部制改革〞应当是国企三年改革行动的重中之重。国资国企改革要做好两件事:国有企业要改成什么样子?国资监管体制要成为什么样子? 历经 XX 年国企改革,主要是沿着两大主线来不断推动的。一是将执行指令性打算的国营企业改革为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市场竞争主体,具体表现为由《公司法》规制的单体独立法人企业。它们由工厂制企业按《公司法》注册登记改制而来。二是国有企业集团的形成。它已经是国有企业的主要组织形式,具体表现为法人企业

 联合体,国有公司制法人企业已均为法人企业联合体的成员。深化混合全部制改革,应当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混改层级的选择。国有企业集团二级及以下层级企业实施混改已有相当的比例,它们的混改已经不存在什么问题,有关各方同意,混改即可实施。中央企业集团层面股权多元化已经在逐步推动,而且已经成为推动改革的重要取向,而集团层面的混改却动作有限。但地方国有企业集团层面混改却有所进展,而且效果比较好,如万华集团、郑州煤机集团因良好的进展态势,已经成为备受关注的改革典范,它们均已在集团层面实施了混改。目前的国有企业形式上是法人企业联合体,但经过多年的集团化管控,国有企业已经成为集团化大企业,二级以及层级法人企业只是集团子企业,集团战略的执行者。所以,今日,我们再谈国有企业改革,其改革的对象应当是国有企业集团这个整体,而不应当只是集团旗下的各层级法人企业。因此,集团层面混改就是很难避开的选项。

 二是混改企业机制的转换。混改不是目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提升企业经营效率才是混改的目的所在。混改后的国有企业不再是以前的国有企业,它必需要有新的制度支配,来解决此前企业的一些弊端,实现体制机制的转换。这种体制机制的转换不能局限在集团单个的子企业,应当是作为集团化大企业的整个国有企业集团的体制机制转换,而对集团体制机制起确定性作用的那么是集团层面的体制机制。通过集团层面混改那么有利于促使其体制机制的转换。它可探究不同于国有独资公司的治理方式,实行更加高效敏捷的国资监管制度;同时,对集团高管持股应作为需要考虑的选项。

 与国有企业改革相伴随的那么是国资监管体制的变革。而国资委变革又应当是其中的重点。完善国资监管体制必需要明确国资委的职责定位,它应当包含三个方面:履行出资人职责、国有资产监管管理、国有企业党的建设。在这三个职责中,履行出资人职责应当是其他两个方面的基础, 所以国资委要牢牢把握履行好出资人职责这个定位。在集团层面实施混改的状况下,集团子企业应当是混合全部制母公司的出资企业,不应再是国有企业,国资委就不应再对集团公司及子企业履行出资人职责,而只是应当对集团层面混改后的国有股权履行出资人职责,同其他投资者一起做好混合全部制母公司的治理,搞好母公司董事会建设,知晓和备案混合全部制企业集团的重大事项,加强和改进国有企业集团党的建设。集团层面混改后,应建立国有资本持股机构来持有和运作国有股权,它应当就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确实定》提出的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根据国有资本布局结构调整的要求,提出在集团母公司或子企

 业国有股权增加或削减的方案,报经国资委批准后,在资本市场或产权交易市场公开买入或卖出国有股权,以此来实现国有股权在各混合全部制企业的配置,进而实现国有资本布局结构的调整。

 推动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四重维度

 创新力的提出、明确与强调,凸显出创新在引领经济社会进步、促进更高质量进展以及实现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时代性、深远性和关键性,也表达出创新在现代经济体系建设、国有经济进展壮大以及国有企业深化改革中的紧迫性、重要性和困难性。发挥国民经济骨干与创新驱动带动作用的国有企业,重视并运用价值性、不确定性、非线性、系统性“四重维度〞的方法论,绵绵用力,久久为功,就确定能够在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谱写新的篇章。

 维度之一:以价值性为导向引领,国企创新力提升的立足点 创新是人类社会进展进步的灵魂,其蕴含的内涵丰富而深刻,涉及的外延广泛而庞杂。而较为共识的表述指的是在确定的环境和条件下,运用现有的学问和物质,改进或创造新的事物,并获得确定有益效果的行为。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始终坚持“价值性〞的导向引领,有助于洞悉创新的规律方法、把握创新的行动方向和明确创新的关键环节。

 第一,把握规律是创新力提升的前提。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根本在于劳动概念,而创新是劳动的基本形式,是劳动实践的阶段性进展,是人类社会对于其实践范畴的扩展性觉察与创造的结果。生产工具与劳动力构成劳动的基本矛盾关系,是创新实践开展以及社会生产力进步的动力。这使得作为追新逐异的开创性实践活动, 创新的目的、创新的特征、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形式、创新的过程等各方面均具有内在质的规定性,表达出客观性、规律性、普遍性、一般性的特征。通过拓展丰富对客观世界及人类自身的认知,进而不断产生有价值的新思想、新举措、新事物。因此,不管经济社会进展阶段、企业生命周期以及面临挑战任务如何调整转变,国有企业都需要精确把握、遵循坚持、完善进展和始终贯穿创新实践的规律与要求,否那么创新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第二,满足需求是创新力提升的基础。

 创新力提升的评判标准可以有很多视角,例如发明专利数量,研发投入比重,科研人员数量, 新产品市场份额等。而这些评判标准更多是从过程的角度出发,还需要结合导向与结果的角度加以综合评价。服务需求和满足需求无疑是创新力提升的基础,也指明创新实践应当紧扣的主题与基调。众多卓有成效的创新活动已经

 充分证明,适应、符合、满足、引领、创生需求既是创新的动力之源,也是创新的价值所在。因此,国有企业应当立足国家战略需要、企业成长需要以及市场用户需要,精确深刻理解现实需要的特征,挖掘洞察抓住潜在需要的契机,以需求带动创新, 以需求检验创新,统筹兼顾战略性、前瞻性与当期性、现实性,不断筑牢创新力持续提升的基础。

 第三,实现转化是创新力提升的关键。

 与科学觉察、技术发明相区分,创新更加突出强调目标的达成实现以及打通试验室到消费者的“最终一公里〞,这既是创新力提升的重点与难点,也是创新力“价值性〞的集中表达。国有企业要深刻认识到,从新想法或新思路到新觉察或新发明,到商量设计与生产开发,到新产品或新服务,再到形成新市场或新业务,越往下一环节需要的时间越多、代价越大、难度越高,越需要更多的智慧、更大的付出,这本身就是创新创造的过程,更是在创新中寻求“创新〞。

 维度之二:以不确定性为管理重点,国企创新力提升的出发点 不确定性是指事先不能精确知道某个事件或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只要事件或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把“双刃剑〞,既可能使创新陷入逆境、被迫中断或无功而返,也可能使创新绝处逢生、另辟蹊径或否极泰来。新时代国有企业创新力提升的实践中,理性面对创新环境,科学推动创新活动,不断提升“不确定性〞的管理能力。第一,把握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环境。

 新时代新阶段的创新环境瞬息万变、转变莫测,其最大的特征就是不确定性。而不确定性进一步增加了创新的难度、提高了创新的本钱、延长了创新的周期,集中表达在动态性、冗杂性和多变性等特点。从动态性来看,国际政治、经济、技术、贸易等领域演化速度加快,特殊是科学技术更新迭代、推陈出新以及颠覆替代的态势更加显著,需要能够快速做出响应、快速做出应对。从冗杂性来看,各因素、各变量、各环节错综交织在一起,透过表象看到本质以及梳理主线把握脉络的要求越来越高。从多变性来看,转变、转变和调整更加频繁和多样,特殊是难以预见突发事件的发生,使得危机出现的可能、造成损失的概率大幅增加。国有企业在一个不确定性已经成为常态的创新格局之下,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透彻商量、主动作为,努力把不确定性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转移化解或者防范规避;另一方面要擅长化危为机、危中求机、转危为安,在不确定性中查找确定性,变不确定性为确定性,抓住不确定性中孕育的推动创新、实现变革契机,创新价值实现模式,拓展价值创造空间,实现更大价值增值。

 第二,管控充满不确定性的创新过程。

 创新过程的不确定性和巨大风险往往与创新主体的期望值成正比,即期望值越高、投入越大, 风险就越大、失败概率越高。国有企业在不确定性渗透到创新实践全过程的挑战下,一是要全面客观充分认识、识别与理清...

篇五: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论国企改革中邓小平理论的指导意义——以中海油改革发展历程为实证姓名:陈绍伟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中共党史指导教师:李良明20080501

 ⑨硕士学位论炙M ASTER’STH ESI S内容提要目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的历史阶段。进一步推进改革,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是十六大报告提出的主要任务之一。国企改革是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必须有一个科学、系统的理论体系做指导,这个理论体系就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把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理论精髓同今天改革开放的具体情况相结合,给我们提供一个观察、分析解决现实问题的科学可行的方法,形成一个能够解决和解释改革道路上各种问题的基本思维方法,是我国理论界一直不断努力探索的。本文主要以实证论的方法从中海油的发展历程中体现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意义。具体从三个方面阐述:一、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二、中国海洋石油二十五年发展历程中折射的社会主义中国特色:三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中海油。关键词:中海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对外合作科学发展观

 ⑨硕士学位论文M ASTER’S TH ESI SAbstractAtpres%t,Cl l i mi sw el l —roundedw ay,op响g upnewvi st硒for theal i na.speci fi csoci al i st c肌se.O ne oftl l e m ai n tasl 【S of Si xte如tl lw orki nghard on托f0珊觚dopeni ng- up,pr0Vi de m i 曲ti ness pow er内r deVel opm ent.Thei m pl em enti ng m e” m od盯ateprosperi 妙” programi Il 锄Central Com m i ttee of the CoInm 明i stPartyof Cl l i mi sstate· ow nente印ri serefonIl ati oni s卸i m ponant panof refonn of cconom i csystem ,i tanprof ound ref.o弧,锄di t need t11eguidaIlce—-也eD 既g Xi aopi ng’ s也eo巧of bui l di ngsoci al i sm 埘mCl l i nese ch撇ct喇Sti cs w l l i ch i s sci 吼ti fi c觚dsyst锄ati c.Com bi net11es thc0巧锄d today’ s Ref.0nni ng锄d叩eIl i ng—up pol i cMw e丘nd a鲥enti fi cw ayi sD eng’w l l i chc锄proVi des觚d懿pl ai ntheprobl em sw Kl e 0n tl l ew ayt0rcfom l i ng.Thetl Iesi suses evi d即ce.b嬲edm ∞ti cet0cxpressthesi 鲥fi c锄ceofD锄g’ s廿l eoDr如r CN O O C’sprogress.Fl rO Inm reeparts:1.TheCl l i nese charact甜sti cs.2.111e Cl l i nese charact嘶sti cs refl ected舶mCN O O C25ye嬲’progress.3.Bui l di ngn坨h锄0ni ous CN O O Cbyasci 强ti fi c锄ddevel opi ng w ay.core cont朗tofD锄g’ s bui l di ngS0ci al i sm 、)l ,i nlKeyw ords:Cl l i mN 胡伽l al O 妇隐hore O i l Co巾( CN O O C) ,Soci al i smw i mCl l i ne∞charaCt甜sti cs,Ref.om l i Il g柚d 0peIl i ng—up p01i cy,O p吼-d00r孤d co叩eratew i nltl l eoutsi dew rorl d,Sci eIl ti 丘cConceptofdeVel opm entII

 ⑨硕士学位论文M ASTER。S TH ESI 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除文中已经标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作者签名:傅形r乍日期:嗬矿月狮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学校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华中师范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和汇编本学位论文。同时授权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将本学位论文收录到《中国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并通过网络向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作者签名:/7橡绍巾日期:口吕够月咖熊孝签名:℃&、1多I?擎。导师签名:磁彦修叮日期:o否年! 月Zf日本人已经认真阅读“ 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发布章程’ ’ ,同意将本人的学位论文提交“ CALIS高校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中全文发布,并可按“ 章程"中的规定享受相关权益。回童途塞握变蜃澄厦! 旦圭生;旦=生;旦三生筮查!导师签名:

 屋毒修q日期:略年岁月以日

 ⑨硕士学位论走M ASTER’S TH ESI S一、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内容“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这是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革命过程中,我党和全国人民不断提出和反复思考的所要首先解决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所必须回答和解决的根本问题。它在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占据着主导地位,是邓小平同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全部内容的核心,我国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都围绕着这一根本问题而形成和展开。抓住了这个主题,就正确地认识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基本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要想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实质,就必须牢牢抓住这一主题。1、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关于社会主义的本质问题,在我国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以后就有了广泛的讨论,但当时并没有做出科学的概括和总结,直到1992年初邓小平在南巡讲话中提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这时才作出了科学的阐释。( 1) 邓小平从生产力的高度揭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贡献。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生产力是起决定作用的因素,它决定生产关系,主导着生产关系的变化和发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是说我们要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通过先富带动后富,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要实现实现共同富裕的伟大目标,并不是在发展生产力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形成的,而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实现的,党的领导是保证共同富裕的前提条件,党对国家政权的把握是引导生产力的发展最终有利于人民的根本保证。( 2)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社会主义是统一的,两者紧密相联,不可分割。邓小平于1986年12月30日在《旗帜鲜明地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一文中指出:们要发展社会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我们允许一些地区、一些人先富起来,是为了最终达到共同富裕,所以要防止两极分化。这就叫社会主“ 我4) 邓小平文选【M 】,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年l O 月第l 版,第373页.1

 ⑨义。’ ’ ①在上述定义中,发展社会生产力,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增加全民所得,走先富、后富、共同富裕的道路,以及防止两极分化,被看作是社会主义必须具备的五大条件。而邓小平于1992年初在南巡谈话中对社会主义本质的概括更加精练地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特征,对当时社会的精神和物质建设起到了巨大硕士学位论丈M ASTER’S TH ESI S推动作用。总之,要想实现共同富裕,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首先必须有高度发达的生产力作为物质前提,而最终目标是要实现生产力发展的成果属于人民,这才是社会主义国家的根本特征和性质。所以,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是我们在思想和实践上首先解决的问题。2、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解决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以后,接下来就要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也就是选择什么样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问题,本质上来讲就是我们采取什么样的政治发展路线,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所规定的各项指标。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邓小平就从当代中国国情出发,提出了一条正确的政治路线,也就是要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后来,他又把四个现代化建设作为重点,把发展生产力作为重点,要求党的各项事业要始终扭住这个根本环节不放松。同时,他还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强调了实现四化必须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这就为我们全面解决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指明了正确的方向,也成为指导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正是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三大正式确立了在整个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路线,这就是: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奋斗。( 1) 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从马克思主义创立之时起,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研究就没有停止,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道路提出过很多设想,并把这些理论付诸于社会主义国家具体实践。在俄国十月革命建立社会主义国家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的国家也对社会发展道路作出了深入的尝试。由于历史上出现过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而且不同国家面临着各自不同的政治经济形式,所以各个唧小平文选【M 】,第三卷,人民出版社,北京,10月第l 版,第195页.2

 ⑨国家从不同角度探讨了这个问题。但无论结果如何,他们都必须回答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我国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的探索,始于毛泽东,成于邓小平。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出的十大矛盾,实际上就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体制与中国国情实际的矛盾。从那时开始,毛泽东和党中央其他同志就开始了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邓小平始终是这些探索的参加者。从国家发展的理论上讲,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经阶段,同样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不可少的内容。实现现代化,其性质和路径、起点和具体过程都是有所区别的。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先于社会主义国家进入现代化,实现了科技、经济、政治制度等各方面的迅速壮大和发展,但这些发展途径却并不一定适合中国。邓小平从中国的特点出发,提出要适合中国情况,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这条道路必然同当代世界人类文明紧密联系,而且也必将是在与发达国家的共存和竞争为条件的。我们要在一个既定的时期内,迅速发展生产力,首先完成工业化,而且要在这同一时期内,奋力拼搏,把握新技术革命的潮流,向着21世纪中叶新的现代化水平前进。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容,有学者认为,至少应包含三个方面:首先是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的转轨;其二,是一种后发的现代化,是一个摆脱自己在世界体系中不利的政治、经济地位、缩小与先进国家的发展差距的过程;其三,其实质是以社会主义的方式实现现代化。与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相比,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特殊之处在于以公有制为主体,不搞两极分化。实现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最终目标,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是阶段性目标。中国现代化类型是后发型赶超型,外源型。有学者指出,后发展国家在现代化过程中总是看重工业化。工业化并不等同于现代化。我国也经历过由片面现代化观到全面现代化观的转交,这一转变得益于十一届三中全会。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的特征是起步晚,起点低,历时态矛盾共时态解决,要实现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双重跨越。这一时期,改革与发展矛盾、效率与公平矛盾、利益群体之间矛盾等都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这些特殊性决定了中国的现代化道路的独特之处,体现了人类社会现代化发展的多样性和丰富性。邓小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科学地回答了现代化是否为资本主义所独有以及能否与社会主义制度相统一的问题。认为它从四个方面将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起来。这四个方面是现代化建设与社会主义制度巩固的统一,现代化目标与社会主义标准的统一,现代化道路与社会主义制度的统一,现代化的实现与社会主义优越性的统一。硕士学位论文M ASTER’S TH ESl S

 ⑨( 2) 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硕士学位论炙M ASTER’S TH ESI S在中国,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实事求是,从中国国情出发,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利用了不到十年的时间就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建立了社会主义公有制度,因而,当时的经济理论是以建立新制度为特征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社会经济实践活动发生了巨大变化。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正被逐渐打破,代之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在整个世界经济中的地位与影响力日益加大。在国家力量增长的同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也带来了新情况、新问题。新时代新形势必然会提出新的课题、新的要求。这样,客观上需要对过去的历史创造活动的经验进行研究,把它们提高到理论高度,从而产生出新成果,这样才能准确把握和正确回答我国及世界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为党和政府的决策提供智力支持和理论服务。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给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运动规律,并为我们设计了共产主义的伟大前途,他们从生产关系上入手,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而在今天,社会主义革命已经取得胜利的情况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在当今研究的历史使命,就转变为如何完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促进社会生产迅速发展,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研究的核心课题,则是...

篇六: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13. 154企业管理一、国有企业改革的简述说起国有企业改革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似乎话题, 厉以宁、林毅夫、张维迎等国内著名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他们的观点。包括价格价格,产权和市场化等观点在很大的程度的弥补了改革伦理的空白。但是在实施上仍存在着很多的困难。在现行的政治体制下,单纯的谈论经济体制的改革显得苍白无力。不可否认的是,这些理论却为我国经济体制进一步深化改革提供了良好地指导。尤其是在国有企业改革的问题的上,综合体现了这些理论的作用。上世纪90年代的国有企业变化成就了两个极端,一方面效率低下的国企沦落到被接管或是直接倒闭,像有些城市的纺织厂,仪表厂等非资源垄断的生产制造业行业。另一当面则是具有很大规模的国有企业经过股改上市成为了具有一定垄断势力的巨头。而在这里讨论的主要是这些具有行政垄断的行业。他们的绩效关乎着全民的利益。面对着很对社会人群和学者的质疑,国有企业的领导人的决策也是不敢疏忽。但是在另一个方面,领导腐败和管理层之间的替代更换加重了社会的成见。在官本位的制度下真正的改革还是要落实到政策上,做到这点必须搞清楚制定政策的人和这些人的选拔以及这些政策制定的初衷。二、接管壁垒的概念及分类接管壁垒是指拥有企业实际控制权的董事长、总经理等在位者,能够直接或间接操纵的,可以增加潜在进人者的接管成本,减少股东退出决策的预期收入,以防止更替发生的那些机制安排和方法。按照在位者谈控制力、判地位和影响力的不同,我们将接管壁垒划分为交易性、规则性和立法性三大类。1、交易性或契约性壁垒。它系指在位者通过人力资本雇佣、资产转让和借贷融资等合同的订立与执行,影响企业的资本结构、市场价值和现金流量,以抵制或防止更替发生的若干对策。按照在位者可控程度的高低,交易性壁垒主要包括金色降落伞、资本结构重构、绿色邮件、白衣骑士以及关联交易等。2、章程或技术性壁垒。高层管理者可以借助公司章程中的条款设计,使那些企图通过控制董事会获得控制权的接管难以实现或更加困难,这实际上是一种依托公司章程的技术性安排。这是美国上市公司反收购的通常做法,3、“毒丸”计划,该方案可划分为两种,一类是赋予公司股东以十分低廉的价格购人公司股票或获得公司现金分红的权利;另一类是赋予原有股东以低价购人新公司股票的权利。毒丸的威力一般十分有力,会使收购的成本远高于预期的收益,在美国上市的网络公司“搜狐”正是利用该条款击退了“北大青鸟”的收购企图,而新浪公司前任CEO之所以被轻易替换也是因为缺乏类似的条款设置。三、接管壁垒与国由企业的关系接管壁垒缺失与国有企业经营者的低效率更替频繁的高层更替既没有扭转国有企业不断陷经营困境和亏损面扩大的总体趋势,也未能形成对经理人行为日益偏离所有者和企业组织目标的有效监督和约束,分析这种低效更替的原因就成为解决问题的首要环节。((一一))内部提拔主导与内部提拔主导与““企业家企业家”不可否认,尽管对国有企业经营者的管理与计划体制相比有了明显的变化,但其特点仍可表述为“依附于行政组织安排的内部提拔”,这一方式是国有企业作为经济组织和政治单位混合体的伴生物。在国有经济比重不断下降,所有类型的企业面对相同的市场竞争条件和约束的背景之下,经营者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投入要素,他的进入也应是一个市场化的竞争过程,否则,国有企业从一开始就可能在人力资本的投入方耐处于劣势。而在现行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体制下,“企业家”的产生更多的依据个人的政治资本、寻租能力和上级选择者的偏好,缺乏一个有效的经理人市场作为基本的评价依据或参照系。这种“企业家”形成的行政化或日“干部化”机制。不仅不可能选择出优秀的经营者,反而使一些有企业家素质的人才体制化为行政的附属。在企业的市场经营过程中,利润、产值等企业组织存在的基本指标也只是实现经营者和其主管上级政治性、社会性目标的手段,国有企业与其他体制的企业在竞争时就告受到更多约束条件的制约。((二二))经营者生命周期扭曲经营者生命周期扭曲在存在接管壁垒的情况下,经营者在其在职期间容易形成职业生命周期的扭曲。“59”岁现象仅仅反映了在位者生命周期最后阶段的特征,并未解释问题的根源。一个完整的企业家过程实际上是其职权、影响力和控制力随在位时同延伸而发生的规律性变化,在成熟的市场体系下,职权呈现出倒U型的变化,影响力是向上倾斜的曲线,控制力则是一个取决于诸多因素的随机过程。选择过程既能使企业家发挥完整的才能,也可以使企业家人力资本的回收必须建立在企业良性经营的基础上。但是,为取得职权,国有企业的经营者投入的是隐性化的“租金”,从该体系退出后,其沉淀成本很难以通过另外的途径收回,因此。一旦拥有了“职权”,并意识到控制权损失的不可补偿性,企业家过程必然演化成对控制权的保护过程, 如果缺乏更为有利的“提升”空间,国有“企业家”的生命周期实际上就是对所有者资产的掠夺性经营过程。”形成的行政化形成的行政化四、权利更替与企业领导人((一一))基于领导人更替的权利变革基于领导人更替的权利变革现代企业中,企业领导人无疑是至关重要的,这主要是由现代企业的特征和企业领导人的职业特性所决定的。现代企业的所有权和控制权是相分离的,企业领导人成为现代企业控制权的主要拥有者。企业职业经理的出现给现代企业带来了效率,同时也带来了新问题。主要问题表现在,投资人和经理阶层追求的利益目标不一致所导致的潜在代理成本问题。在我国,企业发展与企业领导人作用之间呈现典型的强关联性特基于接管壁垒理论浅析国企改革逯全亮

 杜

 辰

 李

 楠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3【摘 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然而,由于起点低、底子薄,在改革发展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种种的问题。在政治体制给定的前提下,经济体制虽卓有成效但也存在着不能更胜一筹的难题,尤其是在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国有企业改革一直都是这一矛盾的焦点所在。接管壁垒的缺失能够结束国有企业经济绩效的不足,也能够从这个理论中提取一些可行的方法有助于国企改革。从权利的转变这个角度,看具有中国特色的领导人的特点以及他们与接管壁垒的联系,进而构成了国企改革的一个重要因素。一个企业的领导者对于企业的意义是很重要的,尤其是在中国,以基于职位的权利造就了国有企业领导人的行为甚至于他们的更替,进而关联着企业的经济绩效。【关键词】接管壁垒

 国企改革

 权利转变(下转第56页)

 2013. 156企业管理征,“能人经济”特点明显。某一个能人可以使一个企业飞速发展,一个不合格的企业领导人也可以使企业急速衰退,科学评价、选择、培养和更替企业领导人对我国企业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我国企业到了管理层“大换班”的时期,急需深入研究企业领导人更替问题。近几年,我国企业频繁出现的“高层大地震”,经常出现“出走一个人,带走一批人,弄垮一个企业”的现象,迫使人们反思管理者更替问题,探讨企业领导人更替规律。((二二))基于职位的权利基于职位的权利与西方的企业大为不同的是在一个等级森严的经济结构里,多数的权利是基于职位的:重大决策权归属于CEO的职位,其他权利归于部门经理和其他职位。当权利基于职位时,一个人的个人权利来自于他所在的职位。任何人想拥有特定的权利他都不得不先得到这一特定权利所依附的职位,职位与权利相互依附。然而与基于财产的权利相比较,很显然前者把权利界定的更清楚。所面临的激励也不同,职位拥有人的最大化是其职务任期之内他的个人权利的价值,而非长期收益流的贴现值。像财产一样,职位也可以随着时间的变化从一个人转移到另一个人。区别在于财产的转移受合约的支配,且是自愿的执行的,财产所有者在转移中获益。职位的转移或是更替是手行政支配的。那么职位的更替在很多的时候就不表现在是的生产率的提高和经济绩效的良好表现上,潜在的替代者更多的是想办法“走关系”上体现其寻租的能力,还有一点就是损害他人的名誉。这能解释一个有趣的现象——制造麻烦的人常常比创造价值的人处更好。五、总结国有企业领导人的 “企业家过程”是典型的行政化主导,即在现行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管理体制下,企业家的产生更多依靠个人的政治资本、寻租能力和上级选择者的偏好。个人的荣辱寄托于国有资产的某个中间层,或某一级的政府机构。这些国有资产的委托人都不是最终意义上的国有企业的真实代表或所有人,各自有着不同于所有权人的利益取向,存在不同形式的利益冲突。已固化的国有企业经营者的“行政代议制”,必然限制了接管壁垒的设定。控制权壁垒的缺失对于更可能存在“内部人控制”的国有企业是有利的,并且从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先决条件来看,也应降低接管壁垒,实现对企业领导人更多的市场压力,再加上国有企业股权结构往往呈现“一股独大”特征,使接管壁垒没有实际的操作空间,在位者不用担心来自其他股东的接管或的收购压力,也就不用设置接管壁垒。结果导致国有企业治理呈现出“类家族治理”特征,企业领导人更替实际上控制在上级部门和在位者手里, 形成一个封闭运行的体系。主要以内部提拔为主的封闭的较少受接管威胁的行政化的国有企业领导人选择机制,导致国有企业领导人更替的低效率。参考文献[1]白让让.接管壁垒缺失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低效更替的发生[J].中国工业经济.[2]黄红灯博士,2005.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理论研究[D].[3]刘冰.企业高管更替研究——脉络、分析与启示[J].经济与管理研究 2010(9).[4]刘冰.《权力变革—企业领导人更替研究》.[5]李善民.《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的实证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和新潮,本来很简单的事,反面被弄得很复杂。譬如热衷ERP和平衡计分卡。殊不知简单即有效,日本有位著名的企业家曾说过,如果企业在某一方面遭遇瓶颈和难以解决的问题,又一时找不到合适的解决办法,就要学会回到原点,在基本点上进行思考解决和突破之道,最后真正解决企业问题的方法都是既简单又显而易见的。就像拉弓一样,如果一次拉不开,就不要勉强,回复原状,总结经验再用力拉就行了,其实管理就这么简单。解决企业执行力问题,不要过于重视短期效果,要致力于长期的培育。在管理的现实当中,人们往往不自觉地以短期利益为导向,而忽视长期的利益。这不仅是正在发展中的中国企业,也是发达国家企业存在的普遍问题。企业执行力是一个短期与长期矛盾问题,实际上,执行力是一种有效管理的长期积累,而不是短期的应急行为和方法,彻底解决企业执行力问题, 必须从长期的企业文化管理的根源上去寻求答案。在管理学习方面,不要过于重视方法,要把管理的“道”和“术”有机结合。很多企业管理者往往陷入一种误区,就是对经营和管理的方法很是着迷,并想找到一种秘诀,一种捷径。其实管理没有任何秘诀,只是一些基本的规律和前人总结出来的经验方法,即所谓的“道”与“术”,不懂“道”而求“术”是做不出什么大的成就的。就像练习书法的“形”和“神”一样,过于描摹形状,缺乏神韵,可能字写得很漂亮,但充其量只能当一个书法爱好者。想成就书法大家,就要临摹书法艺术的意境和神韵,这是掌握书法艺术的根本。日常管理中需要执行力, 在进行组织变革时, 更需要执行力的推动。对日常事务的管理中,执行力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但不断变革的竞争环境需要组织做出不断变革的新举措。在很多情况下,依靠观念改变来推动组织的渐变,是不能迅速适应环境的变化,必须把结构变革与文化变革结合起来,创造企业的彻底变革。这种改变企业性质的彻底变革,对当今企业执行力的要求,已经不是昔日的管理者——追求稳定的绩优者,而是当今的领导者——创造破坏的建设者,因此,作为企业管理者,想提高企业执行力的话,必须由过去的管理者转变为今天的领导者。4、结论总之,提升电力企业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企业制胜的关键。企业只有通过管理的开拓创新,实行计划、组织、指挥、协调与控制,使产、供、销各环节,实现相互衔接,密切配合;使人、财、物各因素,得到合理组织,充分利用,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到自我,找到症结,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找到今后的发展方向;才能在新世纪的复杂舞台上参与竞争,持续发展,不断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满足社会对电力的需要,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下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1]《执行力》(包熙迪、夏蓝合著,李明译,天下文化出版社).[2]《赢在执行》(余世维主讲).[3]《超级影响力—NLP制胜行销学》(尚致胜主讲).[4]《电力企业工商管理案例》(主编:彭安福,副主编:王旭,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作者简介吕秋云(1976—),籍贯福建福清人,学历本科,研究方向:人力资源管理。(上接第54页)

 基于接管壁垒理论浅析国企改革基于接管壁垒理论浅析国企改革作者:逯全亮, 杜辰, 李楠作者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辽宁 大连 116023刊名:经济视野英文刊名:Economic Vision年,卷(期):

 参考文献(5条)参考文献(5条)2013(2) 1.白让让 接管壁垒缺失与国有企业经营者低效更替的发生2.黄红灯 企业家人力资本专用性投资的理论研究 20053.刘冰 企业高管更替研究--脉络、分析与启示 2010(09)4.刘冰 权力变革-企业领导人更替研究5.李善民 中国上市公司并购与重组的实证研究 2003

 引用本文格式:逯全亮.杜辰.李楠 基于接管壁垒理论浅析国企改革[期刊论文]-经济视野 2013(2)

推荐访问:国企改革理论文章 国企改革 理论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