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时间:2022-12-30 18:10:09 来源:网友投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供大家参考。

2023年《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

  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

  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3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4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5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6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7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8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9月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9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一直在思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和他的团队经过探索、实践所得是,指向儿童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突出表现为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言文化的积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准确流畅地表达,为终身阅读奠基。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余文森教授在本书中提到三大教学理念: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一理念是就教学方法而言的。

  二、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课程教师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否则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这一理念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三、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重心不在老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设展开。这一理念是就教学主体而言的。三大理念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确立的。

  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如何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中?从理论走向实际。

  1、要有大语文观,不能只教课本,语文课堂学习视野要开阔,要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中。

  2、语文课堂教学板块化,坚决避免碎片化教学。繁琐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使知识孤立化、片面化;任何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有组织的、整合的。语文教学要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儿童通过学习和自主建构,获得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3、经典引进课堂。儿童正处在人生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抓住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最佳时期,给予经典的熏陶、积淀,孩子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厚,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语言活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阅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3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4

  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感觉如何?是时候写一部读书笔记并好好记下来了。如何写读书笔记以避免写“运行的书”?以下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的收藏,欢迎阅读和收藏。

  从20xx年3月10日至10日10时10分,“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被列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培养品德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成为制定学术质量标准、修订课程计划和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成就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可。文化性格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世界走向*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髓,还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介绍给世界,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感情。

  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清,战争继续,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核心素养中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内涵。于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的学习领域)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核心能力)的成果,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这门学科的核心成就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熟练的女人没有米饭就不能做饭."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能力只能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培养,而识字只能在需要识字的活动中形成。

  只有有好老师,我们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师能给学生什么。教师只有知识,他们只能给学生知识。只有智慧才能激发智慧,只有成就才能培养成就。学科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教师转变为素养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得以重建。于教授认为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理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核心素质教育改革必须首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学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人,而学科教师不是教授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意识本质上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将从根本上决定如何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在教学的基础上谈论教学,而必须具备课程高度、课程视野,即课程意识。否则,教学将陷入实用的劣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不应停留在“学科表面”(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度”(本质)。只有这样,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教学主体而言,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中心和焦点是学习而不是教学。教学应该围绕学习来组织、设计和发展。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多,也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在本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了六个基本策略——整合策略、情境策略、深度策略、活动策略、自主策略和意义策略。战略是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就有必要进一步将理念转化为操作策略。上述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同时包含了几个想法,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也需要许多战略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去实践和学习。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继续学习新思想,并将它们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起点、突破点和生长点。只有关注课堂,我们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智能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5

  长达近两个月的读书活动——《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的阅读已经结束。回顾两月的读书状态,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那就是:忙碌并收获着。

  该书作者余文森,教育学博士,x师范大学教授,教师教育学学院院长,兼任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专家工作委员会委员等职务。早在十年前,就从一些资料上看到过他的文章,他以严密的逻辑,准确的语言,大量的事例将一些生涩的东西讲得通俗易懂,让人从中受到教益。

  此书以学生的核心素养作为主线,层层深入地告诉大家在核心素养的导向下,我们的课堂教学目标应该是怎样的,怎样达到这个目标,在达成目标的过程中,我们要关注什么,为什么要关注这些等等。其目标指向一点,那就是:以素养为核心,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其中“学会”一词很重要。而要达到这个目标,我们要做些什么呢?

  一、弄清核心素养的概念

  “核心素养”这个词,我们常听到,但它具体指什么,却一直都是含糊不清的。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其中关键能力是指阅读能力、思考能力、表达能力;必备品格指自律、尊重、认真。也就是说,我们教学的最终指向是培养他们的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而这三种能力和三种品格都是在学习过程中培养出来的,不是老师灌输的,而是学生自己学会的。

  二、弄清楚教育到底是什么

  教育到底是什么呢?书中明确告诉我们,教育的真谛是:让学生有价值感,让学生对未来充满信心,让学生成为快乐人。而让学生成为快乐人有两方面意思,一是让学生具有寻找快乐的能力,二是带给学生快乐。如果教育本身不能给学生带来快乐,他又如何去寻找快乐呢?所以,让学生“乐学”是教师的一大任务,只有在“乐学”中,学生才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进而成为一个快乐的人。在我们的教学中,完成教学任务固然重要,但不能忽视这个过程所带给他们的情绪体验,否则会有“舍本求末”之嫌。

  三、将关注点转移到学生上来

  聚焦核心素养下的课堂教学,其关注点应该有所转变。以前的课堂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确定了教学目标,然后把任务完成,再在作业、评讲时查缺补漏。至于学生怎么学的,关注不多,只要他学会了解题就行,能做那一类题就好了。读了这本书,才发现自己的关注点出现问题了。

  在课堂上,我们要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关注他们的情绪状态:是兴奋的还是有气无力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关注学生的参与状态:是少数精英参与了,还是大多数孩子参与了;关注学生的交往状态:是否真的在讨论,是否陈述了自己的观点,并有理有据;关注学生的思维状态:有没有问题提出来,是怎样解决的;关注学生的生成状态:他们从这一课时学到了什么解决问题的方法,还发现了什么新问题。

  四、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学生主动参与

  在这本书里,我还了解到一种阅读教学模式及情境化的具体策略。本书系统而明确地提出阅读教学模式的步骤是:读一读,听一听,想一想,说一说,背一背,做一做,写一写,讲一讲。这种教学模式挺适合小学语文教学课堂,且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的学习就是在活动中发生的,他们在做中学,也在学中做,这是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的。

  创设情境,对于小学生来说很重要,许多名师都提出情境化教学策略,但具体怎么操作,还似是而非。通过学习情境化教学策略,我明白了有以下几种方式:联系生活实际、实物、图像、动作、语言(朗读,描述,比喻)、新旧知识和观念、背景知识和场景、问题等。

  总之,余老师这本书不仅让我知道了核心素养是什么,还知道了为什么要培养核心素养,也知道怎么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相信,如果我们真的把核心素养作为圆心,以学生为半径,那么画出的一定是教育的圆满!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6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的热门话题,近段时间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

  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什么叫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针对我们一线教师最关心的的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一一阐述。

  核心素养是人的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它是其他素养的基础,会生长出其他素养;它是每个人必备的素养,是一种普适应素养,适用于一切情境、一切学科;基础教育阶段是形成核心素养的关键时间,错过了这段时间,就很难形成。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核心素养的内涵“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就实际表现而言,核心素养指的是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境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以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解决问题。关键能力包括阅读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这三种能力是学生学习的基本能力,其他能力如创新能力、研究能力、设计能力等都是建立在其上的。这三种能力是走向成功的基石。必备品格表现在自律(自制)、尊重(公德)、认真(责任)三方面。从核心素养的形成上,我们强调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互动融合。当能力具备了积极的文化价值,具有了利他的道德情怀,才会成为众人认同的“人的素养”。也就是说,要把学科教学的“学科关键能力”的习得过程,放到一个可以浸润、发酵的充满正能量的人文关怀中,成为有文化价值的能力、有道德的能力,即“人的素养”。

  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7

  素养指的是沉淀在人身上的对人的发展、生活、学习有价值、有意义的东西。素养渗透于人的整个心灵,涵盖了人的全部精神世界。素养的形成是多种复杂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明确把核心素养的内涵界定为“学生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品格是一个人做人的根基,是幸福人生的基石;能力是一个人做事的根基,是成功人生的基石。核心素养是素养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学校教育的聚焦点和着力点。

  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准确把握学科本质和学科特性是构建学科核心素养的前提,具有学科性、科学性、教育性和人本性。

  小学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各项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从理解、运用、思维和审美四个维度说说小学语文核心素养。

  语言理解能力:能读懂文本的主要内容,了解文本表达的特点,积累语言材料,具有初步的语感;

  语言运用能力:能根据具体语境和任务要求,在口头和书面表达中尝试着运用自己活得的语言活动经验,交流顺畅,文从字顺。

  思维能力:能在阅读、表达等语言活动中,主动思考;能运用想象与联想,形成对客观事物的初步认识,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初步认识,具有初步的评判意识。

  初步审美能力:感受到汉字之美,具有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感受到人性之美:*,具有初步的审美体验。

  语文素养的内容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分为:必要的语文知识、丰富的语言积累、熟练的语言技能、良好的学习习惯、深厚的文化素养、高雅的言谈举止。

  由此,我们的课堂教学并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不是教书,真正的教学是教人,用学科来教人。在学科教学中,知识的获得、能力的培养、成绩的提高这些都很重要,但是这一切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教师应该学会尊重和宽容,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了、没有兴趣学的学生。课堂上一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情绪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是课堂教学适合学生的发展。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8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也成了现如今最流行的一个词。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世界走向*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9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9月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

  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2)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

  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2

  读完一本名著后你感觉如何?是时候写一部读书笔记并好好记下来了。如何写读书笔记以避免写“运行的书”?以下是《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的收藏,欢迎阅读和收藏。

  从20xx年3月10日至10日10时10分,“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并被列为深化课程改革、落实培养品德这一根本任务的重中之重,成为制定学术质量标准、修订课程计划和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成就已经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并成为当今最流行的词汇。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可。文化性格的培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视野。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世界走向*的今天,我们不仅要学习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髓,还要把我们的传统文化精髓介绍给世界,以增强我们的民族认同感和民族感情。

  于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条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体思路和方向。我们必须首先理解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清,战争继续,改革将不可避免地迷失方向,误入歧途。因此,在研究中,我首先明确了核心素养与学科核心素养的区别和联系,以及核心素养中核心素质和关键能力的内涵。于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它是学生在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的学习领域)后形成的具有学科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核心能力)的成果,是学科教育价值的集中体现。这门学科的核心成就是如何形成的?"一个熟练的女人没有米饭就不能做饭."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是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途径。能力只能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培养,而识字只能在需要识字的活动中形成。

  只有有好老师,我们才能受到良好的教育。老师能给学生什么。教师只有知识,他们只能给学生知识。只有智慧才能激发智慧,只有成就才能培养成就。学科教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教师转变为素养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理念将得以重建。于教授认为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理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核心素质教育改革必须首先树立素质教育理念。

  以道德修养为基础的教学是教学方向。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人,而学科教师不是教授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养学科核心素养必须首先确立的教学理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在教学内容方面。课程意识本质上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如何理解课程将从根本上决定如何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在教学的基础上谈论教学,而必须具备课程高度、课程视野,即课程意识。否则,教学将陷入实用的劣势。从学科教学的角度来看,教学不应停留在“学科表面”(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度”(本质)。只有这样,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进学科素养的形成。就教学主体而言,以学生学习为基础的教学。学习是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教学的中心和焦点是学习而不是教学。教学应该围绕学习来组织、设计和发展。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多,也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在本书核心素养的背景下,提出了六个基本策略——整合策略、情境策略、深度策略、活动策略、自主策略和意义策略。战略是从概念到行动,从理论到实践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理念,就有必要进一步将理念转化为操作策略。上述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个好的战略都同时包含了几个想法,任何一个好的想法也需要许多战略来实施。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仍然需要我们去实践和学习。借助网络资源等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继续学习新思想,并将它们应用于教育和教学,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改革是核心素养的起点、突破点和生长点。只有关注课堂,我们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生根,促进学生的智能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3

  一、优化策略,加强体育道德

  书中提到:“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体育品德包括体育道德、体育精神和体育品格。

  体育道德要培养学生遵守规则、诚信自立、公*正义;体育精神主要是通过让学生参与运动,培养自尊自信、意志顽强、超越自我、勇于进取的精神;体育品格包括培养学生文明礼貌、相互尊重、社会责任感、正确的胜负观等,这些是体育学科独有的育人要素.问题在于如何让孩子们理解与感受,并内化于心,表现于身。

  以低年级的课堂为例,针对这个年龄段孩子的生理、心理特点,教师以亲切、富有童趣的课前导入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以游戏活动的方式增强孩子们守规则意识,利用合作的形式加强孩子们的团队意识和竞争观念,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成功体验,从小树立正确的胜负观,形成良好的体育道德。这样的课堂不仅有趣,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习了技能,获得自豪感,也能让孩子在体育活动中获得自信心和安全感。比起教师一味讲解技术动作,学生枯燥反复练习的课堂,教学为主会更高效、更实用,也更让学生获益,同时道德渗透两全其美,何乐而不为呢?

  二、善用竞赛,提升体育精神

  体育不是一门只关于运动技能的课程,它还涉及心理健康、体育精神、体育人文等。体育课堂,特别是体育竞赛往往有很强的竞争性与挑战性,有输有赢,有强有弱,在面对强大的对手时敢于挑战,在面对失败时从容面对。

  在这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自尊自信、勇敢顽强、积极进取、超越自我的体育精神。教师应该及时总结引导提升,让学生在学习体育技能的同时提炼自身所表现的体育精神。并结合优秀人物如:*女排不畏困难、敢打敢拼,不断进取,取得一个又一个世界冠军的拼搏精神;*奥运代表团从零到有,直至巅峰,失败中走向成功的感人事迹等,提炼“为国争光”“无私奉献”“团结协作”等爱国主义精神,促进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过程中锤炼属于自己的体育精神,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充分发挥体育学科的育人功能。

  三、关注互动,培养体育品格

  课堂教学实施中有两种互动方式:师生互动和生生互动,这两种互动贯穿整个课堂。在大部分的课堂中教师一般会较多关注师生互动,以此来让教学内容顺利、有效的实施。但往往忽略或者少数能关注到生生互动的内容。而生生互动中又能直观的反映出学生的学习状态如:学生之间是否良好的合作;有没有在活动开动脑筋思考问题;能不能协调、沟通各自的想法联合力量为达到目标而相互作用;互动中是否相互尊重、民主等。学生在分组或合作探究中,在教师有目的的指引下,学生以学习运动技能为核心相互交流探讨、分享自己的想法,在思想交流碰撞中体会运动乐趣与学习的意义。

  以球类课堂为例,在技能学习掌握后进行的小组比赛中,学生通过对自身水*的认知结合自身技术特点分配场上的位置,比赛中团队合作、相互激励,在赛后及时总结分析,这些互动都有利于核心素养的发展。相反,不是所有的互动都是正面的,也会出现争论、指责、批评等负面情绪的宣泄。教师要第一时间疏导,这也是学生情绪控制核心素养发展的良机,教师要抓住“课堂生成”的“关键点”及时进行体育品格的培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4

  在工作之余,我拜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让我对学科教学的核心素养有了深刻的思考。

  对于核心素养,如果教师没有能够完全理解,知识只能停留在认知领域,而素养却能键入到人的血液神经系统中去,是人的一种天性流露。

  当一个教师开始重视培养学生的素养时,就是找到了教育的家,才会让教学有根。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书中又强调了几点:

  1、要充分挖掘学科知识特有的道德教育资源;

  2、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生活和行为;

  3、学科教学要进入学生的道德和心灵世界;

  4、要结合学科教学有机地进行价值引导。

  于此,作为一名物理老师,我受到很大启发:每门学科都蕴藏着丰富的道德教育资源,教师要对学科教学内容中具有道德教育价值的素材进行发掘,把德育渗透融合在课程教与学的活动中。课堂教学要转化为学生课外的成长行为,延伸到学生的日常生活中,并逐步变成他们的成长自觉。真正的自由教育意味着对学生的整个生活发生重大的影响,他所学的东西将会影响他的行为、兴趣与选择;意味着他过去的一切都收到审视和重新估价。

  心灵是人之根本,更是教育教学之根本。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技巧的特点就在于使教育的整个过程成为教师过问人的精神生活的整个过程。”唯有进入学生情感、生命、灵魂深处的教学,才能内化为学生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这样,学科知识增长的过程也就成为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把随着学科知识的获得,学生将变得越来越有爱心,越来越有同情心,越来越有责任感,越来越有教养。

  德国教育哲学家雅思贝尔斯说:“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在学习中,只有被灵魂接受的东西才会成为精神的瑰宝,二其它含混晦涩的东西则根本不能进入灵魂中而被理解。”教育是及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之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对终极价值和绝对真理的虔诚是一切教育的本质,缺少对绝对的热情,人就不能生存,或者说人就不像人,一切就变得没有意义。聚焦课堂变革,深度挖掘教材,致力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新时期每一位教育教学工作者的重要工作。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5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出现的教育新名词,刚开始对这个名词只有一些模糊的理解,不够全面。这个暑假拜读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文中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详细阐述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课堂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让我从本书中厘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核心素养的内涵,也意识到了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下面是本人对此书的一些启示:

  文中的第二章讲到了课程改革与教师素质。

  二十世纪初,国家教育部就高举新课程改革的旗帜,可是,又有多少学校能够真正在实践中落实?书中写道:“教师素质是决定教学改革的最终力量和最终依靠,教师素质跟不上,一切教学改革都将流于形式。”确实如此,想要课改,必须改变的是教师的观念,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学校是课程改革的主阵地,而教师则是课程改革的实践者和引导者。教师的素质高低决定了课程改革的速度和质量,甚至是成败。

  如今,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也是学生学习上的合作者和引导者,也是学生生活上的知心朋友,更是拓展心灵智慧的人师,必须具有一定的`人文特质。所以,新课程改革赋予了教师更高的使命,我们不仅要研究教材,提高自身业务水*,更多地要走进学生的内心,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做一个有智慧、有文化、有丰富精神世界的高素养型教师。

  文中第二章还提到:“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是一个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过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交错、相互渗透的,两者总是具体地统一在一定的认识水*之上的。”由此我想到了音乐学科,由于它的性质决定了音乐教学是兼具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音乐教学过程既要培养学生的审美体验,又不能轻易淡化“双基”的学习。因为音乐审美的过程需要音乐的专业知识来支撑。

  譬如:想要唱好一首歌,表现出歌曲的情绪,必须把歌谱中的节奏和旋律唱准确。没有一定的音乐能力,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体验就不能够深入。新课标指出:“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应该贯穿于音乐教学的全过程,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学习,应有机地渗透在音乐艺术的审美体验之中。”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强调在音乐审美的基础上学习知识,在实践的过程中掌握和运用。即使是一些概念性的基础知识也要通过音乐的聆听体验来进行,不能脱离音乐情境。只有这样,两者才能相得益彰,互相促进。

  第四章中引起我共鸣的是提到了课外活动与课堂教学的联系。书中指出:“人的身心的全面发展和个性的自由发展是需要丰富的教育活动来滋养和支持的。单一的课堂教学根本不能完成这样的使命和任务,只有采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才能实现教育的根本目的。”据我了解,每个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了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但是我也发现了很多课外活动只流于形式,很难落实到实处,受很多的内外因素影响。

  比如:家长和主课老师的不支持,认为影响成绩;授课老师没有精心准备活动内容,导致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不高等等。我曾经就发现一位学生身上的典型现象,正好我曾经教过她一年数学。在我教她数学的时候我发现每次上课提问她都很没有自信,上课总是走神,成绩也不是很理想。第二年,我又负责学校的舞蹈社团,让我认识到了一个不一样的“她”:在舞蹈课堂上,她是最认真、最自信的那一个。

  很显然,她非常地喜欢“舞蹈”这一课外活动,在舞蹈课上,她获得了快乐、自信和愉悦。所以,我们并不能因为一门功课就否认孩子在其他方面表现出的优秀。就如书中所言:“教师应该主动去发现每个学生的强项,动脑筋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做’教学方案,让每个学生的特长和个性得到充分发扬,为每个在校学习的学生搭建走向成功的宽阔*台。”

  第十一章“意义化策略”中讲到了教学意义。文中认为:每个学科都不仅具有自己的符号表达、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同时也都有自己内含的价值性和道德意义,这种价值性和道德意义同样是学科知识的一种内在属性,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构成性因素。这不禁让我对音乐学科的教学意义进行了思考。

  “音乐”这门学科,从幼儿园乃至高中,都和学生的日常教学密不可分,由此也可以体现出音乐学科的重要性。*音乐家冼星海曾说过:音乐,是人生更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更是陶冶情操的熔炉。在小学教育阶段,很多学生由于过多的作业量和学习量,让他们小小的身心背负着很大的精神压力。

  在所有学科中,音乐课恰恰是最能放松身心、陶冶学生的性情、树立健康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情感世界、思想情操以及道德观念的渗透,促进学生德智美的发展。因此,在小学教育中,我们音乐教师要重视音乐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影响,正确地运用教学手段,发挥这门学科的真正价值,体现它的真正意义。

  总之,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是一个漫长的教学过程,还需要我们每一位学科老师去研究和实践。教育总在不断地完善与改进,只要有一颗真正爱学生的心,从心出发,从实际行动出发,我们就能不断进步。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是更加具有人文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科学性的教学,是更加具有可发展性的教学。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6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自己教学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在什么地方?就是培育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当前 "核心素养"已成为中小学教育教学研讨的主题词。

  什么叫"核心素养"?

  什么叫学科核心素养?

  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

  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

  这些问题也是我们一线教师最为关心的。说真的,我还真说不出个子丑寅卯!于是我翻阅了由余文森著作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针对以上问题,这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做出系统回应。从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个大方面进行了具体的阐述。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中指出:阅读能力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之关键能力中的之一,"不会阅读的学生是潜在的差生".我们知道,阅读是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手段,是发展学生智力的重要途径。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说:"必须教会少年阅读!凡是没有学会流利地、有理解地阅读的人,就不可能顺利地掌握知识。在小学中就应该使阅读达到完善的程度,否则就谈不上让学生自觉地掌握知识。"为什么有些学生在童年时期聪明伶俐、理解力强、勤学好问,而到了少年时期,却变得智力下降、对待知识的态度冷淡、头脑不灵活了呢?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不会阅读。

  可见,学生的阅读是多么的重要。人民日报曾撰载文章称:"小学欠下的 ‘阅读帐’迟早是要还的!再不多看书,孩子考试时连卷子都做不完!"这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近两年,无论是学校、家庭、社会,对于重视阅读的呼声越来越高,阅读的重要性无须赘述。我们在强调学生的阅读能力的同时,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也应该读一些书呢,甚至是列给学生的一些必读书呢?当我们在给学生开的必读书书目也好,还是让学生进行自主阅读的书也好,那么学生到底读的怎样,阅读中遇到了哪些问题,这需要我们语文教师进行必要的跟踪指导和监控。当然指导和监控的方式有多种,调查问卷、读书沙龙、写读书笔记等。如果我们教师不也去进行实地阅读,怎么对学生的阅读进行指导和监控,又何谈去提高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

  当我们语文老师真正地读了这些书后,才能和学生交流有了共同的语言,才有了交流的"底气",才可能和学生产生思维上的碰撞,情感上的共鸣。加之小学生的善于表现自己的心理特点,还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或者还没有读这本书的同学,认为自己再不读书,就会被老师和同学"边缘化"了,无形之中,就会自觉的进行阅读。当然,当老师在和学生进行语言、心灵交流的同时,学生会真切感受到阅读的无穷魅力。

  再说,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进步,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记得去年一年级上学期的.第一课《天地人》,我当时在教认识"地"这个字时,当有的同学组出"地下"这个词时,紧接忽然有一个小手举了起来,迫不及待地说: "老师,我知道地下有岩浆"!"你是怎么知道的?""我从书上知道的。"我当时吃了一惊,倘若这要是发生在城里的小孩身上,也许算正常,但对于农村小孩来说,况且是一年级刚入学的孩子来说,这能说是不足为奇吗?随着科技的发展,学生的素质也越来越高,也许在某些领域,孩子比我们知道的还多,显然仅仅有一桶水,哪怕是一潭死水肯定是OUT了!这种形势难道不逼着我们去读书吗?否则,我们怎么又能满足课堂教学发展的需要?

  总之,"无论何时何地,都不要忘记读书,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自己读书的习惯都不晚"!作为一线的语文教师是不是更应如此!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7

  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核心素养开始进入我们的视野,也成了现如今最流行的一个词。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学习能力、思维品质和文化品格四个方面。其中,文化品格是对中外文化的理解和对优秀文化的认同,文化品格的培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世界眼光,特别是在*走向世界,世界走向*的今天我们既要借鉴和吸收外国的文化精华,又要向全世界介绍自己的传统文化精髓,增强国家认同感和国家情怀。

  余教授指出:核心素养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我们首先就要弄清楚核心素养的内涵。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所以在研读中,我首先弄清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区别及联系,明晰了核心素养中的核心品质及关键能力的内涵。余教授告诉我们,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特定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包括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那么学科核心素养究竟是怎么形成的?“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学科核心素养不可能凭空形成,学科知识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载体,而学科活动则是核心素养形成主要路径。能力只有在需要能力的活动中才能得到培养,素养只有在需要素养的活动中才能形成。

  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教师拥有什么,才能够给予学生什么。教师只拥有知识,就只能给学生知识。唯有智慧启迪智慧,唯有素养才能培育素养。学科老师是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主要条件,要从知识教学走向素养教学,教师必须从知识型教师转变成素养型教师。这样,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就要重建,余教授认为: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首先必须确立以素养为导向的教学观念。

  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是就教学方向而言,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老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是培育学科核心素养首先必须确立的教学观念。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是就教学内容而言,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观决定教学观,教师怎么理解课程会从根本上决定怎么理解教学。也就是说,教师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就教学谈教学,而定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的意识,否则,教学就会陷入就事论事的弊病。从学科教学的角度讲,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现象),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本质)。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地促成学科素养的形成。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是就教学主体而言。学是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中心、重心在学而不在教,教学应该围绕学来组织、设计、展开。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不仅是教学本质的体现,也是学生形成学科素养的必然要求。

  我收获最大并认为最有价值的是本书提出了核心素养背景下,六项基本策略一一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际的路径和方法。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还得进一步把观念转化成操作的策略。以上策略不是简单的对应关系而是复杂的多向关系。可以说,任何一项好的策略都同时体现了若干理念,而任何一条好的理念也同时需要多项策略去落实。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8

  20xx年的春天对我来说是一个收获的季节,是自己教育教学理论方面一次质的提升,这都得益于余文森教授编著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一书。

  本书让我真正认识了: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等一系列的问题,收获颇多、受益匪浅。

  一、“核心素养”的认知

  1、2014年3月,“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并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首要位置,成为研制学业质量标准、修订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重要依据。

  2、核心素养的内涵为“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哲学家罗素认为,智慧不足和道德缺陷是人类灾难的两大根源。无论是对于个人的发展还是对于社会的进步,智慧和道德都是具有决定性的两种力量,缺一不可。一个健全的人必须同时具备科学精神和人文情怀。

  3、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研制《*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根本出发点是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提升21世纪国家人才的核心竞争力。2016年9月发布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确定了核心素养的框架和内涵。2016年年底,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高中新课程标准修订稿在全国范围征求意见,现已进入正式颁布的倒计时。核心素养开始进入课程,走进中小学。*基础教育已迈入核心素养的新时代。

  二、学科核心素养的思考

  1、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落地的抓手,是学科教育的灵魂。学科核心素养指的就是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所展现出的形象、气质、行为、习惯、能力、素质,这些素养构成了与没受过这门学科教育的人的差别。

  2、物理学科的核心素养是:物理理念、科学思维、实验探究、科学态度与责任。

  三、物理学科核心素养与初中课堂教学点结合探索

  静下心来反思自己多年来的教学,我认为要做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仅应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懂得教育的规律,具有教学和教育的各种能力,而且必须有较高的职业道德修养。教育应当是个人一生中连续不断的学习过程,终身学习将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今后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教学必须服从和服务于学生的健康、幸福、尊严和个性的发展以及内心的自由。受应试教育作祟,我们常把分数的高低作为衡量教学质量的标准。于是,很多人陷入围绕“分数”而教的怪圈,忽视了人的本性发展。通过学习,我更加坚信:强调学生全面发展,学有所长的做法是对的。智力、能力的培养是重要的,同时德育、美育、体育等各方面的渗透及全面进步,才能塑造健康、健全的人格。

  2、力求在物理知识学习、实验探究等过程中培养学生思维方式的学科整合和实验表达和操作的能力。通过课程的学习,学生能进一步提升物理理念、科学思维、科学态度与责任。

  3、学生才是学习和发展的真正主人。通过学习,我意识到要着重在优化课堂教学结构上下功夫,改革课堂教学设计,根据学生的心理、年龄、生理特点,设计学生乐于接受的趣教,在课堂中做到少讲精练,着力体现训练过程,提问问在重点上,问在难点上,问在语言文字上。教师“少讲”、“少问”便节约出时间进行多种形式的练习,把练习有机地结合在讲问之中,训练学生的观察、思考能力。在训练中,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引导学生“乐学”、“学会”,让学生在生动活泼愉悦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学会知识,提高能力。

  4、经常反思,不断提高。反思是教师得以成长和不断进步的必备条件。素质教育和新教育已悄然来到了我们身边,教育工作既要有实干精神,又善于开动脑筋,善于在反思中运用新技术、新理念解决教育教学存在问题。反思是教师成长的必经途径,反思是教师进步的一大阶梯。我们要在反思中扬长避短,在新形势下以自己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为目标。当然,反思不仅仅是停留在脑海中,更重要的是撰写教育和教学反思。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会反思和积累,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并积极改进。通过自己的努力将良好道德作用于学生的心灵,塑造有创造力的学生,并能在新教育的路上不断成长。

  余文森教授从理论、观念、操作三个层面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系统阐述,包括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三大主题,旨在帮助教师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树立立德树人的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全面发展的人才。

  以上所述,仅是我阅读学习后的一点浅显体会,我相信每个学习过的教师都有许多不同的且宝贵的思考与建议。“只有学习,才能不断进步”。我坚信自己以后会把“终身学习”铭记,以求自己的终身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9

  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我一直在思考: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是什么?全国特级教师孙双金老师和他的团队经过探索、实践所得是,指向儿童在语文方面表现出的比较稳定的、最基本的、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语言能力、思维品质、以及与之相匹配的审美情趣、人文情怀,突出表现为儿童学习语文的兴趣,对语言文化的积累,语文学习的良好习惯和准确流畅地表达,为终身阅读奠基。

  在实际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余文森教授在本书中提到三大教学理念:

  一、基于立德树人的教学。

  他认为真正的教学是教人,而不是教书,学科教师不是教学科,而是用学科来教人。这一理念是就教学方法而言的。

  二、基于课程意识和学科本质的教学。

  教师的课程意识就是教师对课程的理解、看法、观点和态度。课程意识本质上就是课程观,课程观决定教学观。课程教师要有课程的高度、课程的视野,即课程意识,不能就教学论教学,否则会陷入就事论事的窠臼。教学不能只停留在“学科表层”,而应进入“学科深层”。惟其如此,学科教学才能有效促成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这一理念是就教学内容而言的。

  三、基于学生学习的教学。

  学生的学是教师教学的出发点、落脚点,教学的重心不在老师的教,而在学生的学,教学应该围绕学生的学来组织、设展开。这一理念是就教学主体而言的。三大理念是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必须确立的。

  有了正确的教学观念,如何把它落实到语文教学中?从理论走向实际。

  1、要有大语文观,不能只教课本,语文课堂学习视野要开阔,要把课外阅读引进课堂中。

  2、语文课堂教学板块化,坚决避免碎片化教学。繁琐碎片化的教学方式使知识孤立化、片面化;任何知识都是有联系的、有组织的、整合的。语文教学要将零散的教学内容进行整合,引导儿童通过学习和自主建构,获得言语智能的充分发展和语文素养的提升。

  3、经典引进课堂。儿童正处在人生阶段记忆的黄金时期,抓住儿童语言学习与发展的最佳时期,给予经典的熏陶、积淀,孩子的语言积累更为丰厚,从而释放出生命的语言活力!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

  2014年3月,一个崭新的概念——“核心素养”,首次出现在国家文件中。在教育部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核心素养”被置于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目标的基础地位,它是贯穿国家课程标准修订的一根红线,也是课程实施和教学改革的总纲和方向。那么,作为教育工作者,如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荡起核心素养的新桨来?

  拿到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时,我就迫不及待地研读起来。什么是核心素养?什么是学科核心素养?为什么要从三维目标走向核心素养?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路径是什么?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本书包括三个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第一个主题“核心素养的意义”,系统梳理并深入阐述了核心素养的相关概念和基本原理,揭示了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形成的机制和规律。如果概念不清、理论不明,且战且行,改革必然会迷失方向,走入误区。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方向和基石。

  第二个主题“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集中阐述了从知识本位的教学转向素养本位的教学必须确立的新型教学观。观念是行动的指南,教学改革必须从教学观念的转变、更新开始。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关键和先导。

  第三个主题“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重点阐述了让核心素养落地的课堂教学的具体路径和方法。策略是从观念走向行动、从理论走向实践的操作系统,只有将观念和理论转化为实施策略和行动方案,核心素养才能真正落地。因此,本主题是全书的重心和落脚点。

  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全球化、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这些变化对人的素养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都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其发展是一个持续终身的过程,可教可学,最初在家庭和学校中培养,随后在一生中不断完善。

  “核心素养”是一个教育热点话题,越来越受到教育者的重视。培养数学素养成为数学教学的核心任务,核心素养更是重中之重。课标明确提出数感、空间观念等十个核心素养,给我们的教学指明了方向。在教学中,我们要聚焦核心素养,追寻数学本质,科学、放手、创意地教,真实、自主、个性地学,让数学课更“有味”。在教学中,我们要坚持儿童立场,把握学习生长点。学生对某一教学内容质疑、争论、多元化解读甚至是错误的理解,均反应出学生当下的思维状态,教师要善于发现,把握学习生长点,因势利导,感悟提升素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不只是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也是教师的核心素养导向学生的核心素养,师与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互为因果。在师、生、教材碰撞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因素更为能动,或者说教师促使学生更为能动,才是素养形成的课堂,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新课程改革,教师的核心素养培养的策略才是改革的源头。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关注学生科学态度和情感体验,教师若能借助数学发展历史挖掘知识背后的孕育发展、由潜到显的转化历程,帮助学生体验数学曲折发展史中涌现出来的伟大科学思想、科学精神,则更富启迪。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真实的情境,向学生展现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数学规律的发现过程,以及解决数学问题的真实历史过程,帮助学生切实体验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

  核心素养导向的数学教学要求教师为学生创设适宜进行自主探究的原始的、未知的、生活的和现实的问题情境,设置待解决的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提供充足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独立自主尝试用各种方法开展研究活动,从而拓宽视野,获取知识,发展能力,体验数学探究乐趣和精神,培养探究能力并养成良好数学素养。

  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是一项长期的过程,而且还有待于我们去实践和研究。借助互联网资源等在内的多种手段调动学生的学习,培养学生各方面的素养。我将不断学习新理念,并付诸于教育教学实践中,在学习中进步,在进步中学习。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3)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5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1

  在假期的第一天,选定了余文森老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作为寒假阅读的开端,余文森老师是教育学博士,也是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深耕课程改课领域,著有《有效教学十讲》等多部专著。

  核心素养是近几年的非常热门的教育词汇,一线的教育工作者们几乎耳熟能详,多少能讲出一些关于核心素养的内容来,但也仅仅只是些碎片化的认知和理解。余文森老师的这本书则详尽地阐述了核心素养的概念、基本原理和形成机制,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六大教学基本策略,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多方位、深层次地剖析核心素养,一定程度上帮助了我构建起对“核心素养”的认知框架,受益匪浅。

  笔者刚入职教师时,就时常在一些美术类讲座上听到“美术课堂要以培养学生的美术核心素养为目标展开教学”,后来通过查询资料得知,美术的核心素养主要为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当时初为人师的我,知所云,却不知其所以云。美术课上,纪律管理就已经是一件让我头疼的事情,更不要说围绕核心素养的培养开展教学活动了。现今,不知不觉工作6年多,已经不再担心曾经担心的课堂纪律的问题,但每次看到高段的孩子对美术课的喜爱仅仅是因为美术课没有做不完的练习、不像主科那样有压力时,我还是有点遗憾,在我心里,我希望他们爱上美术课,是因为美术本身的魅力。从这个侧面也反映出,我这个美术老师没有将富有美感的、极具吸引力的美术带给他们。因此,阅读《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正适时,让我重新反思美术课堂。

  观念是行动的指南,任何改革都是从观念开始的,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改革也不例外。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核心素养是什么,为什么要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那离指向核心素养的课堂就成功七八成了。余文森老师说,素养是一个人的“精神长相”,是一个人的“人格”,是一个人的“行为习惯”,是一个人的“思维方式”,一经习得,便与个体生活、生命不可剥离,具有较高的稳定性,有可能伴随一生。爱因斯坦说:“当知识遗忘的时候,留下来的就是素养。”而核心素养,则是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指个体在面对复杂的、不确定的现实生活情景时,能够综合运用特定的学习方式所孕育出来的(跨)学科观念、思维模式和探究技能,结构化的(跨)学科知识和技能,以及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内的动力系统,进行分析情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交流结果的综合性品质。不同的学科,培养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是核心素养在特定学科或学习领域的具体化,是学生学习一门学科或学习领域之后所形成的、具有学科特点的成就,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

  核心素养和学科核心素养两者是上位与下位,整体与部分,抽象与具体的关系,是目的、方向与手段、途径的关系,是相互包含、融合和有机转化、相互促进的关心,不是简单机械的总和。学生的核心素养的培育也不是单靠学科教育就能完成的,还要依托很多非学科的教育和活动来共同完成,例如德育活动。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特性和教育内涵的有机融合。从三维目标到核心素养,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提升,是学科教育对人的真正的回归。学科核心素养形成,要以学科知识为载体、以学科活动为路径、以学科教师为条件、以学科考评为保障。

  本书的第二篇章阐述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观重建,首先要确定人是教学的对象和目的,人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学科教学要体现和重视学科知识的特点、遵循学科发展的规律,但是,一定要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和服务于人的个性自由和全面健康发展。语文教师不是教语文,而是用语文教人,数学教师也不是教数学,而是用数学教人,美术教师不是教美术,而是用美术教人。对教师而言,至关重要的是学会尊重和宽容。每个学生的潜能和素质不一样,个性和兴趣不一样,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不一样,追求和理想也不一样,教师在鼓励或要求每个学生都学好学科内容的同时,一定要尊重和宽容那些学得慢的,甚至根本学不好的、没有兴趣学的学生。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知识、技能的传授固然重要,但教育本质的内在性是养成学生强烈的价值感,让他们成为有意义、有价值的人;要让学生对未来充满希望,要让学生变成快乐人,具备寻找快乐的能力,成为富有生活情趣的快乐人。其次,教师应树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观,真正落实以学定教,实现少教多学、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先学后教,“先学”立足解决学生现有发展区问题,“后教”旨在解决学生最近发展区问题,让学生带着教材走向教师。以数学学科为例,基于数学本质的课程观绝不只是要求学生掌握系统的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数学思想和数学思维,达到会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的学习目的。

  第三篇章阐述了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景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在这些具体而生动的策略中,我们看到了许多熟悉的做法:搭建结构图、绘制思维导图、进行项目学习、情景化教学、问题导向教学、对分课堂等,每一种尝试或应用都是课程改革在一线教学中的有力推动,引领风向标的同时,也总结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借鉴。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是一个渐进生长和动态生成的过程,教学过程也应该是一个包含多种层次的活动系统,运用多种教学策略,让枯燥乏味的知识产生丰富的附着点和切实的生长点,让学生在理论知识与应用实践的交互碰撞中真正理解知识、提升能力、养成核心素养。

  假期的第一本书,是偏理论类的,*时这类书看得少,“缺什么,补什么”,因此特地将它作为寒假读书会的首本书目,希望在质朴的教育理念的引领下,放*心态,始终保持初心,始终保持对课堂的敬畏,“任重而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2

  我国提倡实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学,不仅是想要改变注重知识传播的课堂教学,更是想改变我国教育的以“分数”为中心的现状。核心素养的提出是让我们关注学生本身的发展需要、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在未来能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甚至是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材。

  《核心素养怎么看怎么办》这本书,不仅把国家为什么实行核心素养为导向的教育用一些科学理论解释的明明白白,还为如何实行核心素养教学提供了许多理论依据,甚至对不同学科核心素养进行了分析,虽然没有我们艺术类的学科。

  书中把核心素养的要素分成核心基础和核心技术。核心基础包括核心知识、核心能力及核心素养。在分析什么是核心知识这节文章内,我对一个关键词印象非常深刻,就是“净化”,文中讲到“要培养核心素养,就要净化知识”,知识是重要的,但是我们现在的教材学生要学的内容实在是太多了,特别是高中生有十几门课,有些知识点也不是必考项目,因为可能会在选择题里出现导致学生不得不去学习理解,所以说要实行学科核心素养,教材也应该要作出极大改变,下学期我们将使用新教材,不知道新的美术教材如何,但是我也明白凡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时间的经验后不断改进。

  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提到了关于教师的核心素养,确实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想要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却没有这方面的能力,哪核心素养就只能沦为空谈。教师的核心素养包括:执着的教育情怀、过硬的专业素养、良好的学习素养及不息的发展素养。要如何提升教师的核心素养能力,书中给了四条建议:培养自己积极的信念、不断前行提升自己、用于沟通不断反思、乐于挑战绝不姑息。

  总的来说这本书很实用,发展学生核心素养刚开始推行时,对于我来说就好像只是改变了一些教育的侧重点,读了这本书以后才知道,核心素养的推行是对老的教育体制的一次深入改革,不仅是学生要改变,教师更要改变。我将在未来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师素养能力,将所学知识投入到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去,努力成为一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民教师。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3

  业余期间,我读了郑钰全教授的《教师怎样提升课堂教学技能》一书,颇有体会。

  教学技能是教师最基本的职业技能,对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增强教学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我们这些年轻教师来说,没有什么教学技能,也缺乏教学经验。该书从各个不同的层面详细解读教师的教学技能,并结合新课程下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与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指导教师了解并掌握新课程下的新技能,为新课程下教师的专业发展提供有效帮助,通过阅读这本书在课堂教学方面给予了我很多的帮助和指导。

  上课,是教学设计的中心环节,是教师通过具体的操作,引导学生达到教学目标的活动。而如何准备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就要考验教师的素质了,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首先,情趣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内在的需求,明确学习目的;激励主动参与,开发学习潜能‘增强学习信心,促进人格发展;提高学习效率,保证学习质量。学习需要是学习积极性的源泉。导入新课程的技能,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各种教学媒体和教学方式,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习动机、明确学习方向和建立知识练习的一类教学行为方式。导入的要素包含:语言、信息、活动。导入的方式多种多样,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吸引学生注意唤起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教师呈现教材的技能,是使教师在教学情境中,将课程内容展示在学生面前,组织学生有效的掌握教材内容的一系列教学行为方式。呈现教材的方式不能死板,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设置一些问题,事先准备相关的材料,充实自己的课堂容量。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交互是必不可少的。通过信息传递、师生相互作用等活动方式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好的课堂教学结尾应当从教材实际和教学目的出发,不但对改课有加深主旨的作用,而且对学生以后的学习也具有发微烛远的好处。其主要功能是:

  1、对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归纳、总结、加深巩固学生所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

  2、促进知识的拓展、延伸和迁移,为新知识的学习预作准备。

  3、激发并维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主动精神和创造能力。

  每一堂课都是一个新的舞台,教师和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每一堂课教师都应精心准备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情景导入,在教学过程中搜集相关的材料。这也需要教师*时注意搜集,注意留意,教师想要交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必须拥有一桶水。

  所以我们不能停止学习的脚步,学习是永无止境。我们只有不断的学习才能不断的提升自己。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4

  艺术来源于生活,艺术感展现于课堂。教师在课堂上犹如艺术家,把最真实的知识艺术性地教给学生,使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感。

  无论上什么课,如果让学生时刻绷紧脑筋、毫无轻松之时,绝不会有好的教学效果;相反,在课堂上,如果能让学生轻松愉快、贴近学生实际,以学生的需要为第一出发点,结合文本进行教学,就一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是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他注重引导人们发现自己认识中的矛盾,意识到自己思想的混乱,迫使自己积极探索,寻找问题的答案。同时引导人们走上正确认识的道路,逐步获得真理和知识。

  人们普遍认为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是教师在课堂上采用优美的语言,和谐的动作,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美的享受。欲使课堂显示出强大的魅力,让学生和教师都沉浸在艺术的境界之中,就必须要求教师努力追求各个教学环节中的艺术,尤其是教师那循循善诱,独具一格的评价语言。数学教学亦是如此,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有丰富情感和个性的学生,教师的个性化、灵活化、多样化的教学风格,是激发学生个体潜能的重要因素。要让课堂教学呈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活力,要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环境中学习,以学生为本,把逻辑性强、理论性强的问题转化为直观的、形象的、学生易于接受的方法呈现,把课堂教学延伸到学生的整个生活中去。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心得5

  打开书柜,抽出一本几年前买下的书《课堂教学艺术》,想着今天的教育形势比那书所写的时候有了很大的变化,打算扔掉,我却及时被《序》里前苏联教育家加里宁所说的话给吸引住了。

  具有知识的人不一定就胜任教学,这只是掌握了材料。材料多固然好,但还要求有极大的技艺来合理地利用这些材料,以便把知识传授给别人。

  于是我再次看了这本书,它是教育工作者湛蓊才前辈所写,他独特的方法、精练的语言,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工作者来说,丝毫不显过时,它仍像一场及时雨,滋润着一颗颗一干渴的灵魂。它像与教师面对面一样针对着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遇到的苦恼与困惑娓娓道来,再次阅读也有新的收获与体会。

  就如我们在课堂上容易出现沉闷的气氛,或者学生爱讲话,捣乱课堂纪律都会把教师折腾得心浮气躁、筋疲力尽,于是接下来的就是开口大骂,结果学生受责心情欠佳,当然换不起兴趣,同时,教师自身也更加苦恼,噪子又受伤了。因此,此书介绍在这个时候应当作出适当的艺术调节,促使学生把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这种方法的使用被称之为调节的艺术。当讲授理论性较强的内容时可以用故事调节;为了加强双边活动,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适当运用练习来调节;有时新概念、新内容较多,学生容易应接不暇,力有从心,可以先复习旧知,以调节紧张的思维,使讲授能进行下去;每当讲到一定时候,有些学生难免会注意力分散,教师及时提出问题,便能使分散的注意力重新集中起来;另外,幽默在教学中能创造活跃的气氛,启迪学生的智慧,也可适当运用

  调节的方式多种多样,如果教师仅是为了追求生动,讲课时只知把格言、故事等一个劲地往学生那里塞,为调节而调节,结果不仅使学生有画蛇添足、重复啰嗦之感,而且往往喧宾夺主,冲淡主题。因此,运用之秒,存乎一心,调节要以说明原理、变换气氛、*衡心理为度,只有把握了这个度,才可以说是真正掌握了调节的艺术。

  课堂教学艺术除了调节的艺术,还有应急的艺术、表扬的艺术、批评的艺术、乐学术、超人术

  言之有理,道之于行。这本书里介绍的各种课堂教学艺术都各具特色,各有道理,然而,能否真正成效还得靠我们自己去实践与运用;能否把我们的教育事业推上新的台阶,还得靠我们不懈的努力与进取了。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4)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1

  对于现代教育来说“有效教学”一词,应该是很熟悉了,我却迟迟未深入学习,读《有效教学》有感。最近有幸读崔允漷教授《有效教学》一书,颇有感触,一直以来,我对有效教学的理解非常浅薄:有效教学就是最大限度的在教师教学领域里,以最少的时间、最快的速度、最快收效的结果来使得教育成果最大化,达到又快又好的本质。其实,我的理解有些偏颇,不仅失之科学,而且过于片面。现就阅读崔允漷《有效教学》一书写点读后感想。

  一、书中基本框架

  这本书的指导思想是让学习者“像专家一样思考”。本书的单元组织、各章内容、正反信息、练习设计、参考文献/网站的选择等都体现了如下思考:如何把问题还原到原点来思考?如何将教学问题置于课程、教育、社会大背景中综合地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将中小学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学习、评价进行一体化的思考?如何促使学习者形成教育领域的大观念(big idea),而不至于去记去背书中提供的那些条条框框的东西?

  本书的组织架构按学习单元的方式来呈现: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这几个方面循序渐进地诠释了何谓有效教学、教师如何进行有效教学,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并引入了大量的教学实例、教师教学反思和教学随笔,让人读起来轻松、易懂、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二、读书收获

  (一)明确有效教学的课堂框架

  正确的教育理念是规范的教学行为的指路明灯。在阅读第一章的`开头,文章就提出问题:什么是教学?我在线教育已经十多年啦,可还不曾静下心来认真的思考什么是教学,怎样教得有效,怎样教得更好、更有意思。想起来还真的有点不可思议。总是认为教学就是把已知的东西教给未知的学生。

  所谓“有效”,主要是通过教师在这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也就是说,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唯一指标。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真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生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很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

  所谓“教学”,是指教师引起、维持或促进学生学习的所有行为。它的逻辑必要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一)引起意向——学生想学习,即引起学生学习的意向,教师首先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学是在学生“想学” 的心理基础上展开的;(二)明释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指明学生所要达到的目标和所学的内容,即教师要让学生知道学到什么程度以及学什么,学生只有知道了自己学什么或学到什么程度,才会有意识地主动参与;(三)调适形式——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是指采用易于学生理解的方式,即教学语言有自己的独特性——让学生听清楚、听明白,因此,需要借助一些技巧,如信息技术中在讲述理论时要配合适当的实践操作等。如果教师在讲课时不具备这些条件,那么,即使教师教得十分辛苦,也许不能称之为真正的教学。(四)关注结果——学生学会了,教学行为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其落脚点在于让每位学生学有所得,各有所获。所以一些课堂行为不要一味地追求形式而舍本逐末地脱离了最初教学的意向性,教学最实质的内容在于学生得到了什么。因此,有效教学是为了提高教师的工作效益、强化过程评价和目标管理的一种现代教学理念。

  (二)理解怎样教得有效

  有效性是教学的灵魂。教学是一种有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因此在教学活动之前,我们要进行必要的准备,在头脑中或书面形成一个计划。教学准备的核心就是为实现一定的学习目标,教师综合考虑各种资源和影响因素,并作出各种决定,进而形成相应的方案。一节课是否有效,老师自身是十分重要的。除了对教材的充分理解之后备好一节课。 所以,我觉得备课这一个环节,是上课有效的前提。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的过程,但生成并不意味着不需要预设、不需要备课。相反,有效的教学对预设的要求不是降低了,而是提高了。预设要能真正关注学生的发展,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为每个学生提供主动积极活动的保证;能为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创造性提供条件;能促使课堂多向、多种类型信息交流的产生并及时反溃这就需要教师深入钻研教材,改变传统的备课模式,让“预设”真正服务于生成性的课堂教学。

  (三)思考怎样教得更好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单元的“怎样教得更好”中提到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路径是:一个是自我反思;第二是同伴互导;最后是专家引领。

  首先是自我反思。在没有读这本书之前,我就知道自我反思对于一位教师来说是很重要的,自我反思成就了很多名师。以前读书的时候,心理学的书中也有提到,波斯纳著名的教师成长公式:经验+反思=成长。因此,我们不可估量反思的作用。书中明确的提出,自我反思是提升经验的桥梁、是锤炼思维的工具、是追求卓越的动力。对于我来说,懒于记录、反思是我欠缺的地方。只有不断地反思,才能不断地进步。要养成反思的好习惯。

  其次是同伴互导。一位优秀的教师,除了学会坚持不断地自我反思外,还要学会同伴互导。一个人的力量始终是渺小的。当你遇到一个难题时,自己怎么绞尽脑汁都无从着手时,可以借助的力量就是自己的同伴。别人总会有你想不到的想法。以我们信息技术学科为例吧,师资少,学校里仅有五位信息技术教师。书中提到一点同伴互导时应注意的问题,让我受益匪浅。第一是要积极参与合作;第二是心态要*和,坦诚相待;第三是学会如何合作;第四是积极行动,共同担当。在师资少的情况下,同伴互导可以激发每位参与者的合作动机或智慧,让每位参与者真正享受互惠的效益。

  最后是专家引领。书上的定义说,专家引领是当你因某个问题不得其解而处于困惑状态时,专家给予启发、点拨而使你破解问题、消除困惑的过程。我们信息技术学科虽然在中学中已有很多年的历史了,但似乎效益不佳。即便我们能做到自我反思和同伴互导,有些问题是我们和同伴百思不得其解的,那就需要有专家引领。那专家在哪里呢?罗丹说: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专家也需要我们去发现。当然,如果学校给我们搭建和专家交流的*台那当然更好。

  以上是《有效教学》这本书的读后感。崔教授的专著内容翔实,案例丰富,是一本贴合教师实践经验的好书。《有效教学》中有很多值得我们研读和反思的精彩论述,今后我还将不时重温,不断获取新的实践灵感。做一个“有效的”教师,实施有效的教学,力争自己有更大的提高!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2

  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后,从这本书中我获益非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实际的意义。阅读《有效教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备学生,才能备活课堂”。因此在备课中,多获取学生信息,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备学生”的重要原则。教师备课如果单单凭借对学生的片面了解,而忽略学生的经历水*和反应水*,一堂课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教师应该试着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学生难懂的内容;学生疑虑的内容;学生易错的内容;学生激动的内容;学生易忘的内容。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有效教学。总之,要“备”好学生,我们就要与学生为伍,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同甘共苦;我们就要放得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向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书中引用维果茨基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也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还有指出了课堂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指导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即学生能理解的不讲解,学生能叙述的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不先问,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二是指导适当,就是教师话语不重复,意思表达清楚,指导内容针对性强,即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的指导的一致性上。

  有效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故而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师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师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情感,使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效的监控,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语操练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作业,教师就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制止某位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对走到身边的教师则敢于大胆求教。走到学生间还有一个好处,教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注意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有效教学》这本书,我的感悟颇多,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不断地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人生。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3

  在实际教学中,老师缺少的不是知识,也不是责任心、爱心等,而是教学的理念和方法。传统的教学方式往往是填鸭式、满堂灌、一言堂等,这些都是消极的`、无效的教学方式,对学生的自主性是一种压抑,一种挫伤。

  现在,很多老师都知道这样不好,但又苦于无处借力,为了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我们学习了《有效教学》一书。《有效教学》是一本值得一读的书。它不像一般理论书籍那样深不可测,而是植根于现实教育,用质朴生动的语言从理论的角度探讨了教学实践一个重要问题:有效教学。

  什么是有效教学呢?凡是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发展,有效地实现预期的教学结果的教学活动都可称之为有效教学。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我思考着,教学是有计划、有目的的活动,没有预设就没有教学,只有生成没有预设的课堂教学,实质上就是放弃教学的责任,那么,课堂教学的有效提问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方法。但加个问号不等于提出一个问题,这样提出的问题对学生的能力培养没有什么价值。

  通过学习《有效教学》使我认识到: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应该是学校每位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追求的基本目标。教学有效性就是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采用各种方式和手段,用最少的时间、最小的精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教学效果,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要想做到“有效教学”,首先教师要做一个真实的人,敢于露拙也敢于表现自己。其次要做一个善于反省的人,长期以来,我们的教学,包括我们的学生,包括教师自己,对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其实自身都有较全面的教研专区全新登场教学设计教学方法课题研究教育论文日常工作认识,但是真正会去反思的还比较少。

  对于教师来说,反思是一个积极的思维活动过程,同时也是积极的行为改进过程。让教师自己承担起学习和能力提高的责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具有学习的主动权和自*。这又是一个不断的自我监督、自我调节、自我激励、自我强化的过程。

  在“有效指导”中的有效“提问”与“倾听”一节中提到:“有效教学基本状态是对话式的、互动式的。而教学是否出现和维持某种对话式的、互动式的状态,取决于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提问’。教师高质量的提问,能够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智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课堂提问在教学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可以说提问贯穿在每天的教学中,贯穿在整个课堂中,可见,课堂教学的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提问。

  的确,提问是一个很微妙的教学技艺。在新课程理念下,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往的“教师主体”发展为今天的“师生交往互动、共同发展”,更多地强调师生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而课堂提问实际上是实现师生交往互动、理解与对话的重要手段,也是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正如书中所说:“有效提问,意味着教师所提出的问题,能够引起学生的回应或回答,且这种回应或回答能让学生更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书中对“什么样的提问是有效的”给出了建议:一是使问题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二是使问题保持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活动中做到提问要精心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依据教学内容的重点,抓住知识的关键,注重提问的质量和效率,达到以“精问”促“深思”,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效果。同时在设计课堂提问时还要注意难易适度,把握好分寸,善于寻找学生的“已知区”与“最近发展区”的结合,即在知识的“增长点”上布设悬念,使学生“跳一跳能把果子摘”。

  其次,提问还要有层次性,问题之间要有内在联系,由易到难、由浅入深,层层推进,步步深入,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思维随之逐步提高;此外,我们还应尽量为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空间,运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激发、指导学生对学生提问,学生对教师发问等提问的多元模式,这些都是符合学生学习需要的。

  关于有效讲授,书中提到了一条就是要幽默风趣,令学生保持轻松活泼的心情。能给学生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学习环境,一定会得到学生的认可。可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旦气氛活跃起来了学生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更有少数同学会把注意力转移出课堂,这样便需要老师花时间去维持课堂纪律。

  究其原因是教师的任务导向不明确。教师应该为学生提供较多的机会去学习那些将要学习的材料,而不应该把过多的时间浪费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事情上,对教学中可能发生的影响教学的事件有一个预测和行之有效的处理方法。对授课内容在时间上要做出合理安排,这样才能够充分有效的传授教学内容,使得学生能够在有限的时间内获得较多的有价值有意义的知识。

  读完本书,我对有效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那就是有效教学是一种理念,同时也是一种教学实践活动。我们要多读书、多学习,掌握新课程的教育理念,并在其指导下积极开展有效教学实践,最终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4

  书中提到“教育的艺术同时也需要给予信念”接着举一例子:

  有一位老师在给临毕业的学生们上最后一节课时他把学生们带到实验室给他们的最后一次实验“水的三种形态”老师对孩子们教育道“人生也有三种形态当你对生活将0℃以下的态度时你的人生便是结冻的冰当你对生活持*常态度的话人生便是水虽可流动但却无法过湖河的局限如果你对生活持100℃的激惜你却是水蒸气能够不受限制积极生活。”

  心得体会:

  老师的教诲无限给学生们以崇高的人生信念要乐观积极而向上的生活。育人更需要讲艺术同样一句话运用不同的表达方式有的人能给人说笑了有的人能给人说跳了。可见说话要讲艺术话有三说巧说为妙。由于参试率的重要性所以学校对控制流生工作抓得很好这就导致了初三学生各班都有一批习惯差基础差的学生。面对马上开始的第一轮数学复习这一批学生学习态度的转变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复习效果。但是老生常谈的教育对他们好象刀枪不入作为非班主任的数学教师更是拿他们没有办法。如何利用数学知识的迁移去教育他们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最近我尝试着去做果真收到不同的效果。现与大家交流一下请提宝贵意见。

  付诸实践:

  最近在学习统计与概率这一章知识一次我让同学们把复习题做在课堂笔记上课后收上来时仍和*常的结果一样::三(8)班有18位同学用了一张纸交上来。我把每一位同学的笔记批上了“优”和日期这18张纸我只给打了日期。辅导课上我没让科代表发下去而是让科代表又从课堂笔记中挑出比较上档次的10余本单摆放在一起其余的笔记放在一起18张纸也放在一起分三类摆在讲桌上。上课铃声落后同学们都注视着我而我故意盯着讲桌上的三类笔记。同学们也把目光转移到讲桌上的笔记有的同学已经意识到了这种对比的效果。然后我让只用一张纸做的那18位同学站到讲台上问:“知道为什么要把大家叫到这儿吗?”这18位同学都意识到:自己没有课堂笔记。但是只有两个同学是低着头不好意思地小声说的大部分同学只认识到表面的错误。我又接着说:“请大家互相看一看我们18位同学。”(他们都互相看了看因为当中有成绩稍微好的有一窍不通的有在年级都调皮出名的经过对比谁都不希望和××是一种类型的。)之后3位成绩稍好的同学也低下了头。我又帮他们分析:“大家的座位是无规则地分散在各个组却不约而同地随便拿一张纸当课堂笔记。表面上是因为没有课堂笔记而站在一起受批评请你们思考一下我们这18位同学实质上的共同缺点是什么?”又有几位同学低下了头有人小声嘀咕:“是学习习惯不好。”我又趁机帮他们认识自己:哪些同学肯交头接耳哪些同学作业潦草哪些同学经常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哪些同学解题过程不详等。这时他们确定能承认自己是有这些不良习惯。我又启发他们:“这些不良习惯造成的一个共同后果是什么?”他们大都表示:“后果是成绩不怎么突出。”“成绩总也上不去”“越来越学不会”。然后我又把挑出的10余本上档次的课堂笔记抱过来“请大家看一看这十几本笔记猜一猜可能是谁的。”他们猜的名字多是班级前20名中的结果验证只有一本没猜对。我分析:“是他们商量好买上档次的笔记吗?是老师要求他们这样做吗?本子的贵贱从某个角度来讲反映了这位同学学习数学的习惯反映了他对学习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自己命运的把握。有一句话:‘一件小事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的习惯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态度一个人的态度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一个人的性格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如果中间过程省略的话就是习惯决定了一生的命运。这就是我们数学正在学的‘样本估计总体’思想在哲学上的升华。下面请大家估计一下“我们整个初三年级如果布置这项作业的话哪些同学会没有课堂笔记?”经过这一番话所有同学的头垂的更很了脸上都露出严肃的表情。他们显然能估计出哪些同学但没有一个人去回答。而我要的并非答案恰恰是他们惭愧的表情。这说明他们不仅在班级的范围认清了自己还站在全年级的角度把自己归了类;不仅是从学科的角度认识了不良习惯的危害还从人生命运上做了新选择。为了缓和一下气氛我又举了一个生活中的例子:“你要是去参加同学的生日晚会别人都西装革履而你却穿着拖鞋、背心去这给同学留下什么印象?”大家又笑了。

  最后我把态度转变较慢的3位同学留下一个人发讲桌上的课堂笔记一个人发18张纸发完后回到我面前。我又开导他们:“沉甸甸的课堂笔记代表踏实、稳重最后收获的是硕果累累;而18张纸代表轻浮、草率最后收获的是——”

  在后来的检查中发现这18位同学都买了比较昂贵的笔记本有的还补回了以前作业。我想他们这不是有意选择了本子而是慎重地选择了人生的方向这也许是其他教育方法不能一次达到的。

  总之教学是艺术是无止境的要有意识地长期追求和探索。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5

  暑假期间,我阅读了北师大出版社出版的《历史课堂的有效教学》一书,感触很多。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触是要想在历史课堂上实施有效教学就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知识的入门,学生一旦对学习产生兴趣,必将成为他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既是反映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标志,也是衡量教师教学成败的重要因素。因此,如何增强课堂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实施有效教学,就成为众多教师不懈追求、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

  一、讲究开头,激发兴趣

  俗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每节课能否都有个好的开头,直接关系到这节课的成败。如果教师一上课就照本宣科,*铺直叙,就会使学生产生厌倦情绪,甚至成为催眠曲,因此必须讲究开头艺术。要尽可能一开始就引人入胜,把学生吸引住。要达到这样的效果,教师必须依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开讲导语,用别出心裁、*中有奇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

  二、讲好插图,引发兴趣

  新编历史教科书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插图多,直观性强,形象生动。讲好课文中的有关插图,对引发学生兴趣,增进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生记忆,提高教学质量有重要作用。但在教学中,由于插图很多,限于课时,教师不可能每图都讲,只能根据教材要求和讲课需要选择讲解。有些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插图如果没有向学生讲解,就会使学生似懂非懂或一知半解。经过教师讲解,既引发了学生的兴趣,又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了知识。如七上第8课《战国七雄》中的《商鞅舌战图》。因为“商鞅变法”是这一课的重点。战国时期封建社会的形成,是通过以商鞅变法为代表的各国的变法或改革来实现的。讲好《商鞅舌战图》,既可以使学生了解商鞅作为改革家的气魄和才华,又可让学生懂得改革的不易和改革又是当时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从而提高学生对商鞅变法带来的历史作用,即“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的认识,也为以后理解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打下基础。为起到这个作用,我在讲课时,让学生看《商鞅舌战图》的同时向学生讲解:“图中就是当时商鞅舌战大臣的情景。中间席地而坐的是秦孝公。商鞅,这个历史上著名的改革家,正在跟反变法的大臣辨论。你看他手拿竹简,引经据典,振振有词。他说:只要对国家有利,对百姓方便,就不必效法古代。他响亮地喊出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的变法口号。坐在他对面的是两个保守派大臣甘龙和杜贽,被商鞅驳得张口结舌,坐不安席。这一场历史性大辩论,最后由秦孝公作决定:他说:“商鞅说得对,就按商鞅说的去办”。在讲述这个故事的过程中,学生全被吸引往了,达到了引发学生兴趣的效果。

  三、巧设疑问,以疑激趣

  学习新知识,实际上就是设疑、解疑的过程。教师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设置一些疑问,把它摆在学生的面前,使他们先感到“山重水复疑无路”,后激励他们去寻求“柳暗花明又一村”。当学生找到“又一村”后,就会产生一种快感。这种快感又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通过一环扣一环的设疑解难,把学生引向似如柳暗花明又一村中的“又一村”的境地,这样既激发了兴趣 ,又掌握了知识。

  四、创设情境,以情求趣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在教学中,依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特点,坚持情感教育 ,即在教学中创设能激发学生情感,有吸引力的环境,把学生引入课文内容所描述的情境中,使学生在感情上受震动,从而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又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教育,这是很重要的。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求知与求学的欲望应该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去在孩子们身上激发起来。” 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方法和途径还很多,如巧讲典故,以奇引趣;精读诗词,以诗牵趣;编写歌谣,以歌导趣;设置图表,以图增趣等等,只要经过教师精心设计,巧妙安排,就一定能在教学中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 史的兴趣,使他们的学习化繁为简,变被动为主动,从而在充满兴趣的教学中,既接受了爱国主义教育,又增长了知识,提高了教学质量,真正达到学史明志,知史做人的目的。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6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单调的带读与重复着,唯唯诺诺地举手的局面。老师与学生之间大都是灌输,而缺少交流,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这种状况对小学生学习英语极为不利。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们怎样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我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一书,有很大收获。

  首先我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有效的教学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消耗少,收效高。所谓的“收效”是指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其次这本书中讲到的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1、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教刚接触英语的儿童时,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以各种游戏和其他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教学中要把握“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孩子们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任务等,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

  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学会了语言。

  2、在课堂中采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

  通过创设情景,能使学生仿如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较快进入英语角色,并乐意参与语言的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熟悉运用和牢固掌握所学过的知识,达到了缓解知识点掌握的难度,让学生感觉到易学而不怕学、甚至中意学的效果。实践也证明,“情景教学法”能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良好的效应。它从根本上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能够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

  3、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人们在学习语言时大致上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即听音、辩音、观察、模仿、练习、运用。从婴幼儿的语言习得过程来对照外语学习的阶段,最先掌握的是听,听懂领会理解他人的语言;其次是说的能力,在听懂领会理解他人的语言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和想法。

  (1)听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播放某一语句或某一词汇让学生仔细听,其目的是让学生集体或个别模仿,重在训练准确、地道的语音和语调;在教学会话时,教师要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如有可能,尽量现身说法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情景中,从而使学生听懂理解会话语句的含义;在英语学习启蒙阶段,学生不易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这时,教师可以用“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来帮助学生:如在说到“Stand up ”(起立)“Sit down ”(坐下)时,可以用手语或肢

  体语言来表示(手语向上是起立,手语向下是坐下);又如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或做完一个操练,教师可边说“Good ”边伸出大拇指,如果特别好的说“Wonderful ”,用两只大拇指边说边做,使学生理解、听懂含义;不但要让学生多听教师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要用心倾听他人的发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英语交际的主要场合,在这当中有很多听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较弱,控制时间较短,在听较为单调的词汇、句型时容易走神,因此,在个别学生发言时,教师必须做出明确要求即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找发音错误并纠正。

  (2)说的能力的培养。说英语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尝试着说英语的时候,要遵循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拔高,增加学生说的恐惧感。模仿说是说的起点,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模仿说。通过大量的模仿说,使学生的舌头不再僵硬,语音准确,语调不再别扭。这是降低说话难度方法之一,也是说的能力中最为低层次的能力,因为它只停留在单纯的模读、模说、机械重复,机械识记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进入交际语言的程度。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孩子能把教材中的词汇、句子、儿歌甚至是短文一字不漏的读或是背下来,但是一旦进入真正的交流状态,便显得不知所措,无言以对,这样的孩子不是真正会“说”英语的孩子,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机会,尽量用英语与孩子交流,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是交流信息。从简单的问候“Hello!Good morning!到复杂的“What colour do you like?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用学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成为真正会

  “说”英语的人。

  4、创设英语氛围,让英语常驻教室。

  有资料表明,人在学习语言时,其视听信息的输入能达到20%。但是,低年级学生英语词汇量较少,用英语交流有一定困难,加上有限的课时及条件,使学生缺乏英语交流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室,他们一抬头所见的就是教室的四壁,如果能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学生一进教室,所见的全是英语信息,天长日久,这些英语信息会在无意中进入学生的大脑,为他们将来的英语语言输出做出一些积累。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实践“有效课堂教学”,努力使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7

  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着学生规规矩矩地坐着,面无表情地看着,单调的带读与重复着,唯唯诺诺地举手的局面。老师与学生之间大都是灌输,而缺少交流,这样教师教得很辛苦,学生也学得很辛苦,但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很多学生对英语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十分有限。从中得出,我们在教学中很多是无效的或低效的教学行为。这种状况对小学生学习英语极为不利。作为一名小学英语老师,我们怎样改变这种沉闷的局面,使英语教学变得更加有效呢?我在课余时间认真学习了《小学英语教学的有效性研究》一书,有很大收获。

  首先我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有效的教学是用最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要消耗少,收效高。所谓的“收效”是指经过教师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或发展。

  其次这本书中讲到的提高有效教学的途径,对我今后的教学有很大帮助。

  1、激发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最好的教师,是最基础的学习动力的源泉。因此教刚接触英语的儿童时,首先要培养他们的兴趣,以各种游戏和其他生动活泼的方式让他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学习英语。

  教学中要把握“玩中有学,学中有玩”的原则,依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为孩子们设计不同的游戏、活动、任务等,使孩子们在不知不觉

  的过程中轻轻松松学会了语言。

  2、在课堂中采用创设情景的教学方式。

  通过创设情景,能使学生仿如身临其境,触景生情,较快进入英语角色,并乐意参与语言的各种实践。在实践中加深理解,熟悉运用和牢固掌握所学过的知识,达到了缓解知识点掌握的难度,让学生感觉到易学而不怕学、甚至中意学的效果。实践也证明,“情景教学法”能给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带来良好的效应。它从根本上提高了英语教学效果。最大程度地培养了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能够让教师教得舒心,学生学得轻松。

  3、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

  人们在学习语言时大致上要经过如下几个过程,即听音、辩音、观察、模仿、练习、运用。从婴幼儿的语言习得过程来对照外语学习的阶段,最先掌握的是听,听懂领会理解他人的语言;其次是说的能力,在听懂领会理解他人的语言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感受、看法和想法。

  (1)听的能力的培养。在教学中,播放某一语句或某一词汇让学生仔细听,其目的是让学生集体或个别模仿,重在训练准确、地道的语音和语调;在教学会话时,教师要全身心地进入角色,如有可能,尽量现身说法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实际情景中,从而使学生听懂理解会话语句的含义;在英语学习启蒙阶段,学生不易听懂教师的课堂用语,这时,教师可以用“TPR ”(Total Physical Response)来帮助学生:如在说到“Stand up ”(起立)“Sit down ”(坐下)时,可以用手语或肢

  体语言来表示(手语向上是起立,手语向下是坐下);又如在学生回答完一个问题或做完一个操练,教师可边说“Good ”边伸出大拇指,如果特别好的说“Wonderful ”,用两只大拇指边说边做,使学生理解、听懂含义;不但要让学生多听教师的语言,更重要的是还要用心倾听他人的发言。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英语交际的主要场合,在这当中有很多听的机会,低年级的学生有意注意较弱,控制时间较短,在听较为单调的词汇、句型时容易走神,因此,在个别学生发言时,教师必须做出明确要求即认真倾听同学发言,找发音错误并纠正。

  (2)说的能力的培养。说英语对于低年级小学生而言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尝试着说英语的时候,要遵循低年级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循序渐进,不能任意拔高,增加学生说的恐惧感。模仿说是说的起点,教师应重视学生的模仿说。通过大量的模仿说,使学生的舌头不再僵硬,语音准确,语调不再别扭。这是降低说话难度方法之一,也是说的能力中最为低层次的能力,因为它只停留在单纯的模读、模说、机械重复,机械识记的阶段,并没有完全进入交际语言的程度。在教学中我发现许多孩子能把教材中的词汇、句子、儿歌甚至是短文一字不漏的读或是背下来,但是一旦进入真正的交流状态,便显得不知所措,无言以对,这样的孩子不是真正会“说”英语的孩子,因此教师要利用课内外的一切机会,尽量用英语与孩子交流,引导他们用学过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或是交流信息。从简单的问候“Hello!Good morning!到复杂的“What colour do you like?What’s your favourite food?”引导学生用英语思维,用学到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成为真正会

  “说”英语的人。

  4、创设英语氛围,让英语常驻教室。

  有资料表明,人在学习语言时,其视听信息的输入能达到20%。但是,低年级学生英语词汇量较少,用英语交流有一定困难,加上有限的课时及条件,使学生缺乏英语交流的环境。学生在学校活动的主要场所是教室,他们一抬头所见的就是教室的四壁,如果能把教室布置成一个小小的英语世界,学生一进教室,所见的全是英语信息,天长日久,这些英语信息会在无意中进入学生的大脑,为他们将来的英语语言输出做出一些积累。

  总之,有效课堂作为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在今后的课堂教学中,我会更加深入地学习、实践“有效课堂教学”,努力使我的每一位学生都能获得应有的发展。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8

  任何有效教学实践总是具有某种空间性,它要么发生在私人的家庭里,要么发生在“一个教师可以教许多学生”的“教室”里,要么发生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田野上。

  人类初民的教学方式往往显示为“个别化教学”。“个别化教学”是教育的原始状态,也蕴涵了教学的原始美学特征。后来出于追求“效率”的需要,“个别化教学”逐步演化为“小组教学”,再由“小组教学”演化为“班级教学”。凡追求教学效率的地方,总会自然而然地使用“班级教学”的组织形式。即使某个地方的学生达不到一定的数量,当地的教学管理者也宁愿使用“校车”的方式接送孩子,而不愿意失去“班级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

  不过,现代教育的危机导致教学组织形式越来越显示出由“班级教学”转向“小组教学”,进而由“小组教学”转向“个别化教学”的趋势。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9

  任何有效教学总意味着“想方设法”地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为了让学生在单位时间内获得有效的发展,教师需要在“上课”之前作好准备。这种准备活动最初称为“备课”,后来发展成系统的“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只是教学行为的一种备择的教学方案。它需要借助于一系列“教学行为”实现教学方案的理想和价值。比如有效“讲授”和“提问”。

  人类文化传播方式的改变尤其是书本和网络资源的出现,使学习者由原来的“听讲学习”转向“阅读学习”和“发现学习”成为可能。但这种转向的程度是有限的,教师仍然在充当“供给者”、“提供者”的角色;学生仍然只是“接受者”、“承受者”的角色。只有当教师由原来的“供给者”转向“激励者”,学生才有可能真正地亲自去发现学习,成为“发现者”和“建构者”。

  什么是一个有效教师?有效教师不只是教知识,而是传播人生的信念。有效教师是受学生喜欢的教师,而且因喜欢而信任。而教师能否成为这样的人,取决于教师是否具备三个品质:热情;期望;可信任感。有效老师是一个热情的教师;一个对学生满怀期望的教师;一个值得信任的教师。

《有效教学》读书笔记10

  读了《有效教学》这本书后,从这本书中我获益非浅,不仅知道了有效教学的含义,也同时意识到有效教学对于教师来讲在新课程教学当中它有着很多实际的意义。阅读《有效教学》一书后,我受到了很大启发,我觉得老师若想把认真准备的课付诸实施,把教学原则成功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去,还必须达到上好课的一些基本要求。书中有关促成有效教学的几种关键行为之后,我深有感触,有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课堂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时空场所,是有效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舞台。课堂教学效果的优劣关涉到教师生命价值的展现,对教师自身的发展也有着重要影响。有效的课堂教学应当是师生能够*等交往、高质互动的真实的课堂,是师生能够充分展现个性魅力与智慧、演绎生命价值并最终实现共同发展的课堂;有效的课堂教学是师生能够感受幸福,共享智慧,充满诗意,成为师生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课堂。

  “备学生,才能备活课堂”。因此在备课中,多获取学生信息,准确诊断和预测学生在学习中可能出现的情况和可能会遇到的内容,是“备学生”的重要原则。教师备课如果单单凭借对学生的片面了解,而忽略学生的经历水*和反应水*,一堂课成功的几率是非常低的。教师应该试着从以下六方面着手:学生可能想到的内容;学生难懂的内容;学生疑虑的内容;学生易错的内容;学生激动的内容;学生易忘的内容。教师通过备学生,加强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发展学生潜能,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从而达到更好地驾驭课堂,有效教学。总之,要“备”好学生,我们就要与学生为伍,做学生的朋友,和他们同甘共苦;我们就要放得下老师的架子,虚心向学生请教、向学生学习。

  引导学生投入学习过程。书中引用维果茨基一句话“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下逐步发展的过程,教学的本质特征不是行为注意者所认为的刺激——反应,而是激发学习者尚未成熟的心理机能。课堂教学的中心应该在于学生而不在于教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是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这句话指出了教师在教学中应起的作用,也明确了学生在课堂中的主要地位,还有指出了课堂必须是在教师有效指导之下的。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把握指导时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做到“五不”,即学生能理解的不讲解,学生能叙述的不替代,学生能操作的不示范,学生能发现的不暗示,学生能提问的不先问,保证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和时间;二是指导适当,就是教师话语不重复,意思表达清楚,指导内容针对性强,即学生想了解的内容、难以解决的问题给予指导,教学指导的有效性,往往表现在教师给予学生的指导与学生期望得到的指导的一致性上。

  有效管理,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效的管理有助于营造一个良好的教学环境,使教师能够有效地组织教学,师生之间的沟通则变得顺畅,教学效果就高。反之再充分的教学准备都将只是事倍功半,甚至徒劳无功,故而教学的有效性依赖于教九月开学季,老师你们准备好了吗?幼教开学准备小学教师教案小学教师工作计。初中教师教案初中教师工作计。师管理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有效管理它要求教师具备特有的专业素养,要求教师在单位时间内采用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的态度和情感,使教学内容、教学信息的传达达到最佳的效果。

  有效的监控,给学生个人或全体学生布置作业后,如笔头练习、口语操练等,就意味着监控开始了。并非所有学生都能立即按教师要求去做,此时有效监控非常重要。如果布置完作业,教师就站在讲台上,根本不去接触下面的学生,或偶尔遇到学生有违纪现象,只朝学生指指点点,这便会加大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自然也无法保证有良好的教学效果。

  深入到学生中间,及时帮助他们完成作业,或个别制止某位学生的不良举动,就会变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为心理合作,也使大多数学生的练习作业顺利进行。另外,部分性格内向或胆小的学生,有问题也不会当众举手提问,而对走到身边的教师则敢于大胆求教。走到学生间还有一个好处,教师能从几个学生出现相同错误的情况中了解学生理解上、运用上存在的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注意某一知识点的理解或交际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本书秉承课程改革目标要求为宗旨,紧紧围绕“有效课堂教学”这一主题,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要“优化课堂环节,活化教学资源,绽放师生智慧”的特点。书中渗透了教学实践、部分课型实施流程、实施的关键等内容,对课堂教学中涉及的步骤和环节加以详尽阐述,以求实现将现代教育理念融于有效课堂教学中的旨意,解决课堂教学瓶颈。《有效教学》这本书,我的感悟颇多,读书,使我明白了很多道理。更使我懂得了教育的高尚,教育的纯洁。在以后的教学生涯中,我会不断地读书,用读书来充实我的人生。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5)

——课堂教学设计10篇

课堂教学设计1

  教学目标:

  1.研读第10-14自然段,抓住西门豹三次说的话读、评、议,体会西门豹惩治恶人的巧妙之处,进行说的训练和展开想像写人们的议论的表达训练。

  2.借助表格开展自主探究式学习,理解、感悟、体验,培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分析概括、转换语言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确定研究主题。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都知道西门豹是个好官。现在他想请大家帮个忙,事情是这样的,魏王也听说西门豹在邺这个地方为老百姓做了许多好事,他要西门豹写个工作汇报,你们能替西门豹大人完成这个任务吗?

  教师出示表格,哪些你已能填了,请填好――姓名、性别、职务

  2.余下的怎么办――我们先来读读课文。

  3.我们知道,西门豹刚到邺这个地方,看到的景象是――田地荒芜,人烟稀少。通过调查,他明白了原因是――巫婆和官绅头子给河伯娶媳妇;年年闹旱灾。我们可用一个词来概括――天灾人祸。

  4.如果当初魏王派往邺的不是西门豹,而是其他官员,他也知道了真相,他会怎么做――同流合污;全抓来,杀了;……

  5.西门豹这样做了吗?他的做法巧妙在哪里呢?这是这节课我们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二.自主研究,合作探索:

  1.学生自学:读10-14自然段,找找写西门豹言行的词句中的巧妙之处,好好读读,细细体会。教师巡视指导。

  2.交流,说说你找了哪些句子,你是怎么想的。教师随机点拨,理解意思,并要求用“西门豹借口……就……”的句式来说话。

  主要有三句,分别是对巫婆、官绅头子、官绅们说的。使学生明白西门豹将计就计,惩治恶人的巧妙言行。

  3.同学们刚才找得很好,说得很好。的确,西门豹是话中有话,话外有意。那么他当时是以怎样的口气说这些话的呢?你能来试一试吗?

  学生自由练习,可选一处反复读。

  交流读,评议,再读。

  4.除了西门豹的话以外,你还能从其他地方体会到西门豹做法的巧妙之处吗?

  提心吊胆,大气也不敢出

  面如土色,磕头求饶

  老百姓明白了……骗钱害人――让学生明白西门豹做法对他们的教育作用

  西门豹面对漳河站了很久

  ……

  5.想象写话:

  书上说,漳河边上站满了百姓,想象一下岸上有哪些人?――农民、小孩年轻姑娘、老奶奶、新娘、新娘的父母、官绅们……

  他们会说些什么?请选择一个人写在表格上。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讨论,教师点拨。

  6.“人祸”解决了,老百姓不用再外逃了。那么天灾如何解决呢?

  齐读第14自然段,说说西门豹发动老百姓做了什么事――兴修水利。

  7.填表:

  西门豹的主要事迹――破除迷信,惩治巫婆和官绅头子;兴修水利。

  要是魏王看了这张表,他会怎么评价西门豹,请写在表上。

  三.继续质疑:

  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

  教师随机处理,或引导自答,或请同学帮忙,或存疑思考。

  四.作业:

  选择:1.摘录西门豹言行巧妙的语句。

  2.以魏王身份写一份通报,表彰西门豹的功绩,号召官员们向他学习为老百姓做实事做好事。

课堂教学设计2

  杨晓冰

  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各种教学方法以及步骤所做的精心、巧妙安排,有效的教学设计对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我认为良好的课堂教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导入注重“巧”

  新颖的引言、巧妙的导语能激起学习兴趣。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及学生对教材内容不同的喜爱程度设计不同的导语。人们通过实践总结了许多课堂教学导入方法,然而,不论哪种方法,关键要注重一个“巧”字。如:在上“视图与投影”第一节课时,引用苏轼的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追问学生为什么会有此感觉?因用到语文知识,学生跃跃欲试,采用跨学科,有身临其境之感,可见,导入得法贵在“巧”。

  二、讲授注重“引”

  讲授的精髓还是一个“引”字,具体体现在启发思维点拨疑难、指点方法上。如:一物理教师在讲授“声现象”时,笑容满面地问学生,你们为什么会突然走进教室,坐得很整齐呢?“是因为铃声。”老师接着说:声音无处不在,朗朗的读书声,美妙的歌声??使学生很快进入状态,搜寻各种声音。正当学生兴奋时,老师又提问:声音又是怎样产生的呢?通过教师演示,学生动手,达到共识:振动产生声音。又问:为何我们能听到声音呢?演示土电话、水上芭蕾优美的舞姿等,说明空气、水能传播声音。显然,这种经过精心设计、善诱的讲授,有利于启发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效率。

  三、方法注重“活”

  一堂好课是许多教学方法相互作用的结果,灵活运用教学方法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良好的课堂设计需考虑到活用方法,这样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在学习圆周角定理时,由于涉及分类讨论的思想,学生很难把握,于是通过教师演示圆心角到圆周角的变化,由观察圆周角的边与圆心的位置,让学生取得感性认识,突破难点,得到三种不同情况。可见,灵活地运用丰富多彩的方法,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四、气氛注重“融”

  主要指课堂心理气氛,是给人以实感的教学情境。通常,它是在课堂教学情境的作用下,在学生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情绪。反映了课堂情境与学生集体之间的关系,是教与学双方感情的畅通交流。良好的课堂气氛恬静而活跃,宽松而严谨。

  五、过程注重“精”

  要想提高教学质量,必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教师在设计教学时,一定要精心备课,精于启发,精于引导,使学生的思维在教师的指导下活跃起来,从而使课堂教学过程成为引导学生不断思索、不断探求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紧凑、有序、高效的过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以上仅是几种常见的教学设计的方法,新课导入应建立在组织、引导、开发、激励的目的上,需精心设计,捕捉各种有利契机,真正做到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堂教学设计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引导学生观察身边熟悉的事情,丰富习作素材。调动学生思考和练笔的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从拟题到构思,鼓励学生不拘形式,自由表达,合作探究,有序地说和写。

  重点难点:如何有序表达、如何抓住重点及细节描写,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写完整。

  课 时: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发欲望

  1.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一起玩个游戏[板书:打手背]齐读。

  2.从同学们的声音中,老师了解了你们的心情,谁来说说听到老师说要玩游戏时,感觉怎么样?

  二、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指导学生学会自拟题目

  (1)启发谈话:

  同学们先两人一组自由的玩一玩。你们觉得开心吗?这节课就把你的快乐写下来吧!在写之前先要确定一个恰当的题目。(板书:拟题)

  (2)教师小结。记事类文章拟题的一般规律,既可以按时间或地点拟题,也可按中心事件拟题。还要注意拟题新奇。同学们说一说怎样拟题?

  (3)教师小结。幻灯片出示:《一次有意义的游戏》 《这次游戏真开心》 《难忘的拔河背比赛》《友谊第一,比赛第二》 《那一次,我哭了》《那一次,我赢了》 《那一次,我输了》《忘不了那个时间》 《今天是个好日子》 《热闹的课堂》……

  (4)让学生根据习作素材自拟题目。

  2、学生报题

  有创意的题目奖给耕耘奖。

  三、巧妙引导交给方法

  1、教给学生采用多种形式开头的方法

  (1)文章拟好了题目,我们先写开头。人们常说万事开头难,一篇文章如果有好的开头,能产生“开门红”的效果。因为读者看文章总是从开头读起的,因此我们一定要写好文章的开头。(板书:开头)

  (2)教师归纳小结。常见的开头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上星期五,我们五乙班在学校南面的水泥路上举行了一次别开生面的野餐活动。(在开头就开门见山,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

  2、 操场中间的水泥路上,躺着一根又粗又长的绳子。绳子两头各站着十几个精神抖擞的男同学,个个摩拳擦掌。路两边,坐满了全校同学,大家有的挥舞着红领巾,有的甚至跳上了凳子,不停地呼喊着。原来,这里正在举行全校的拔河比赛呢!(可以运用“场面描写法”,以烘托热烈的气氛,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3、那天,班主任徐老师让我们进行一次吹鸡毛比赛。同学们听了,不禁瞪大了眼睛,迷惑地看着老师,小声嘀咕着,谁都知道鸡毛轻飘飘的,怎么吹呢?(采用设问开头)

  2、帮助学生掌握“有序”的表达方法

  (1)启发谈话:刚才老师说玩游戏,你们的心情怎样,看到周围同学的表现又是怎样的

  (2)明确规则。

  a.从你们的语言中,老师感受到你们是迫不及待地想玩这游戏了。那老师先来说下游戏的规则,我只说一遍,你们要认真听,比赛规则是这样的:比赛双方面对面站立,左手背回背后,右手伸出来,两手相对,一个人的手心向下,一个人的手心向上。当老师发出口令“一、二、三,开始打,打住者获胜,没打住者翻过来让对方打。(注意只打住就好,注意力度)

  听清楚了吗?谁来说一说呢?(指名一生交流)

  说的真棒,记忆力可真好,你们能像他一样吗?

  b.写比赛规则 [板书:比赛规则](书写3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c.再指名一生交流比赛规则。

  3、 备战气氛。

  (1)请前后桌同学面对面站立,我们马上就要开始游戏了,老师要提醒你们:一定要听好老师的口令。

  (2)喊口令“1!2!暂停!”刚才老师是考考你们的反应能力呢!瞧瞧怎么样啊?老师现在来采访你们下:a、刚才教室里静悄悄的,你的心跳得快吗?像什么呢?b、你的眼睛在干什么?心里想什么?c、你看到你对手的表现了吗,怎么样的?

  (3)这就是我们在备战时的一个情景,[板书:备战体验]请把你的体验写一写。(时间3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4).指名两生交流。

  4、 记录自我。

  (1)比赛正式开始,“1!2!3!开始!”

  (2)刚才老师口令一发完,教室里爆发出怎样的声音呢?胜利的同学请举手,你来说说为什么会取胜啊!

  (3)写一写:记录真实的比赛过程。[比赛过程:经过 结果] (时间4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4)指名两生交流。

  5、 观察他人。

  (1)刚才同学们留心观察了自己的体验,现在老师要求同学们注意观察他人的表现。注意他的动作、表情、语言等。

  (2)分两组进行比赛。

  (3)写一写刚才观察到的情况。(时间3分钟,要求:不说话,不抬头,不停笔。)

  6、小结

  咱们班的同学观察力较好,希望你们今后在生活中要做有心人,老师相信你们能行。

  四、布置作业

  下一节课咱们继续写作

课堂教学设计4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严格的组织纪律性和吃苦耐劳的拼搏精神

  教学准备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教学流程

  解析与拓展

  一、常规教学

  1、集合站队,报告人数。

  2、师生相互问好。

  3、教师宣布教学内容和要求。

  二、准备活动部分

  1、教师领学生一起做圆形跑。

  2、教师喊数,学生根据数目来做《数目组合》游戏。

  3、师生共同活动身体各关节(圆形队)

  三、基本部分

  (一)队列练习:整队、看齐(向前看齐,左右看齐)、报数、原地转法

  1、教师提出要求

  2、学生安要求做出正确动作

  3、学生自我巩固练习

  4、游戏法练习原地转法

  5、练习6至8次

  (二)400米跑

  1、教师集体讲解跑步要求和应注意的问题

  2、教师指挥学生分4组练习

  3、评价自己的表现

  4、给自己制定一个下期目标,今后的锻炼计划

  四、结束部分

  1、教师领学生走成一圆形,手拉手,四步放松腿部。

  2、师生共同总结本课学习内容,预定下节课目标

  3、师生互道再见,下课。

课堂教学设计5

  教材分析:

  从题目上看是一篇论事的文章,学习论事的文章就要抓住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在事件的叙述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性格和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题目为一个动宾短语,谓语的词“送”,宾语“阳光”,读了这个题目我们也许会想:是谁送阳光呢?送阳光给谁呢?为什么要送阳光呢?阳光如何送呢?送的结果又怎样呢?学生有了这些疑问,正是这个题目的表达效果。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3、通过阅读,学习苗苗关心、帮助他人的品质,养成关心他人,乐于助人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能感受文中散发的浓浓的亲情,懂得关心长辈,学会体贴长辈。

  教学过程:

  1、设疑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阳光会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你给别人送过阳光吗?有一个叫苗苗的小女孩就送阳光,你想知道是怎么回事吗?那就请同学们来阅读课文。

  2、初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

  (1)学生借助拼音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熟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课文,正音,标出自然段。

  (3)范读课文,加深对课文感情的体会。

  3、细读课文,感悟内容。

  (1)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指导:

  ①苗苗沐浴在阳光中的情景。

  ②当苗苗看到裙子里充满阳光时会怎么想?然后又是怎么做的?

  (3)指导学生阅读第三、四自然段。

  在读中体会:苗苗把阳光带回家后发生了什么事?苗苗包得严严实实的阳光怎么没有了呢?而奶奶为什么说没有丢?让学生边读边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和合理的想象,体会苗苗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奶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①用“一就”说话(体会急切心情)

  ②联系课后说的内容:奶奶后来说的话是什么意思,谈谈自己的理解。

  4、升华主题。

  (1)你学完这篇课文后有什么感受和想法?

  (2)你以后也会给别人送“阳光”吗?

  5、让学生表演这个故事。

课堂教学设计6

  【知识与能力】

  1、学习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的一个特征在特定的环境下进行细致描写的特点。

  2、理解关键词语在表达感情方面所起的作用。

  3、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过程与方法】

  先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为本课的教学奠定基础。再让学生熟读课文,对课文内容有了整体感知后,抽取重点段落进行详尽地分析。在教学的最后阶段对学生进行作文训练,并引导其欣赏罗中立的名画《父亲》。

  【情感态度价值观】

  感受文中流露的父子情深,继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

  【教学重、难点及示教学突破】

  1、重点:

  ⑴对父亲背影描写的效果与作用。

  ⑵体会文中朴实的语言中所饱含的深情。

  ⑶分析本文的剪裁,感受本文详略得当的叙事特点。

  2、难点:

  作者的写作极其“诚实”,引导学生加以体会。

  【教学突破】

  作者在描写父亲的背影时,用了多个动词,这些词将父亲颓唐的老境和我对父亲的怜惜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教学时要引导学生对这些词加以分析。另外,对作者的心理作深入探讨就会体会到作者是在“诚实”的写作,这正是这篇文章感人的重要原因。

  【教学准备】

  1、查阅资料,掌握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2、对名画《父亲》的相关资料应有所了解。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准确认读课文下注词语,并掌握它们的意思。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导入课文,介绍背景资料。

  2、叙述事件,进入新课学习。

  3、指导学生朗读课文。

  4、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5、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6、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脉络。

  一、导入课文

  教师活动:

  1、师:同学们,一个月的寒假刚刚过去,大家一定和父母亲人们在一起渡过了一个快乐的新年,感受到了浓浓亲情。请大家回忆一下,你父母疼爱你的哪件事深深地感动了你呢?

  抽学生讲述。

  2、师:很好,刚才大家讲了让自己最感动的事。本课描写的是“背影”,是让作者望而泪下的父亲的背影。它到底是怎样的呢?

  3、板书课题,介绍作者情况及作品背景。

  学生活动:

  1、积极思考,回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

  踊跃发言,讲述最让自己感动的事,注意情节的完整性。

  2、听了教师的话,均感到好奇:背影有什么好写的呢?看着背影就能落泪,可能吗?对新课学习产生兴趣。

  3、仔细听教师讲述,作相应记录。

  二、朗读课文,熟悉文章内容

  教师活动:

  1、抽几名学生分段朗读课文,要求读出感情。

  2、让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下列问题:

  ⑴人物、事件、地点。

  ⑵不能理解的词句。

  ⑶自己认为感人的地方。

  ⑷写背影的语句。

  学生活动:

  1、分段朗读课文,初步感受文章的感情基调。

  2、默读课文,在文中划出相关语句。

  三、深入理解

  教师活动:

  1、师:文眼就是文章的字眼儿,常常出现在开头或结尾。这篇文章的文眼是什么?

  2、师:这篇文章主要写什么?我、父亲、我和父亲之间还是我的家庭困难?

  3、师:文章一共写了父亲几个背影?请试着概括一下。

  4、其中写得最详细的背影是在什么情况下见到的?

  5、与学生共同理清文章脉络,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生:是课文第一句话,“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

  2、生:文题是背影,写父亲的爱子之情,还有我对父亲的眷恋。

  3、生:一共写了四个。

  惦记背影(思念父亲)

  刻画背影(望父买橘)

  惜别背影(父子分手)

  再现背影(别后怀念)

  4、生:父亲买橘子的背影。

  5、讨论发言,理清文章脉络。

  四、本课小结

  本课由学生讲述自己感受到的父母之爱导入课文,使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有了感情基础。随后学生通过反复阅读知晓了文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理清了文章脉络,对文中渗透的浓浓爱意有了较为切实的感受,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开篇破题惦记背影(思念父亲)事情经过悲凉气氛(别时家境)2~3

  铺垫背影(细心关照)4~5望父买橘刻画背影(望父买橘)6父子分手惜别背影(父子分手)结尾抒怀再现背影(别后怀念)7

  第二课时

  教师指导,学生活动:

  1、重点研读第6段。

  2、感受文中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3、阅读理解2、3、4、5段。

  4、进一步感受父亲对“我”体贴入微的关怀。

  5、辅导学生完成随堂练习。

  6、完成随堂练习。

  一、重点研读第6段

  教师活动:

  1、抽一个学生朗读第6段。

  2、师:课文哪两个地方着重写了父亲的背影?

  3、组织学生讨论:在父亲过铁道买橘子的过程中,作者用了一些极富表现力的词语来作细致描写,请把这些词找出来加以体会,并说说这段描写在文中有什么效果?

  4、师:我看到父亲的背影,为什么“泪很快流下来了”,又为什么怕父亲看见?

  5、组织学生讨论:课文中“我”总共流了几次泪?分别是在什么情景下流的,表明了什么?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6、师:父亲为什么“心里感到很轻松似的”?

  点拨:父亲觉得总算尽自己的能力为儿子做了件事,因而感到轻松。

  7、师:在送别过程中父亲说了几句话,是哪几句,这几句话有何意味?

  点拨:这些话蕴含着许多怜惜、体贴和依依不舍之隋。

  学生活动:

  1、充满感情的朗读。

  2、思考回答。

  生:一是父亲买橘子爬月台的时候;另一个是父亲送我时下车往回走,混入人群的时候。

  3、在讨论过程中注意感受文中关键词的作用及朴实语言所饱含的深情。

  注意文中动词和形容词的表意作用,重点体会“攀”、“缩”、“倾”等词的表达效果。

  4、生:作者领会到父亲的爱,禁不住泪流满面,却又怕父亲看见担心。

  5、积极参与讨论,在教师指导明确答案。

  6、用心体会。

  7、生:“不要紧,他们去不好!”“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走了,到那边来信!”“进去吧,里边没人。”

  二、阅读理解2、3、4、5段

  教师活动:

  1、让学生细读第2、3、4、5段。

  2、师:“我”与父亲见面的背景如何?

  抽学生回答,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3、师:4、5段中的哪些事情体现了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我当时感受到这种关怀了吗?

  让学生找出文中心理描写的语句,重点探讨“我”前后心理的变化。

  4、师:“其实我那时已20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这句话有何作用?

  学生活动:

  1、细读相关段落,感受父亲对儿子体贴入微的关怀。

  2、生: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

  3、生:父亲本打算让茶房陪我上车,后来终究不放心,决定自己去。送我上车时特地选了一个靠近车门的位置,又嘱咐茶房照顾我,并再三叮嘱我路上要小心,这些都表现了父亲对我的关怀。

  4、研讨这句话的作用。

  三、完成随堂练习

  教师活动:

  1、抽学生完成随堂练习一,了解学生对本课字词的掌握情况。

  2、导人随堂练习二,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说出自己的看法,然后加以明确。

  学生活动:

  1、借助工具书或查阅相关资料完成字词练习。

  2、独立思考重点字词在文中的含义,在教师指导下深入体会。

  四、本课小结

  本节课着重对课文第6段进行了分析,引导学生感受到了作者朴实、细腻的描写中所蕴含的深情,分析了一些动词、形容词等在描写中的表达效果。另外,本节课还对课文的前半部分进行了分析,使学生对文中的父子之情有了更全面的理解。

  五、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背影

  朱自清

  三次流泪:

  悲哀之泪(见父亲睹家境想祖母)

  感动之泪(望父买橘父子离别)

  伤心之泪(再现背影泪光莹莹)

  见面背景:

  祖母死了

  父亲失业

  第三课时

  教师指导

  1、指导学生写作。

  2、引领学生品析名画。

  学生活动

  1、用朴实细腻的描写来刻画人物

  2、品析《父亲》,培养艺术鉴赏力,得到美的熏陶

  一、小作文

  教师活动:

  1、导人课后思。考与练习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

  2、鼓励学生发言,朗读自己的作品。

  3、当场点评。

  学生活动:

  1、尝试用朴实的语言来描写某个人做某件事的过程和情景。

  2、举手朗读自已的作品。

  3、听教师点评,找出不足点加以完善。

  二、名画赏析

  教师活动:

  1、对油画《父亲》的创作背影作相应介绍。

  2、让学生细细品味,结合课文内容和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感受。

  3、加以点评,对学生进行情愿教育,将内容板书。(见课末板书设计)、

  学生活动:

  1、听教师讲述,思考作者的创作意图。

  2、品析。

  3、在教师引领下用心体会。

  三、本课小结

  学以致用,本课的小作文就是针对作者在这篇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对学生进行的训练。而名画赏析除了培养学生的艺术鉴赏力外,还应根据其创作背景及作者的创作意图作一些更深层次的探讨。

  四、课末板书设计参考

  父亲

  罗中立

  背景:经过辛勤劳动换朱的一片金色的丰收景象

  古铜色的老脸

  车辙似的皱纹

  犁耙似的手

  破旧的茶碗

  缺了牙的嘴

  我们精神上的父亲

  五、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背影》是篇传统课文,有报道说某出版社在编选教科书时打算将这篇课文删去,其理由有二:一是父亲的形象不够潇洒;二是父亲攀爬月台是违章行为,且很危险,会给学生造成不良影响。可就这个问题组织学生讨论。

  【教学探讨与反思】

  1、整体把握内容最好从理清全文脉络人手,全文的脉络舒以列表板书。

  2、文中所流露的真挚感人的父子之情很容易感知,不用在上面花太多时间。应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心理的变化。课文写得十分坦诚,作者在文中前后的心理是不同的,起初认为父亲说话不漂亮,暗笑他的迂,后来看到父亲爬月台的背影,才良心发现,感受到父亲的爱。深入体会“我”的心理,才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课堂教学设计7

  2. 如教学设计与反思中用到图片,上传到

  编辑器时不能直接粘贴,必须用插入的方式,如图: 教学设计与反思模板 注:填写表格时,请您删除蓝色部分 篇二:教学设计与反思教学设计 篇三:教学设计与反思 篇四:《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我是什么》的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认识水是会变的,知道雨、雪、冰雹是水变成的,引导学生注意观察自然界的因果关系。

  2.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懂得“我”是指水,了解水是怎样变化的。 教学难点:理解水的变化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巩固字词

  1.猜谜语。

  (1)忽然不见忽然有,像虎像龙又像狗,太阳出来它不怕,大风一吹他就走。(云)

  (2)线儿有粗又有细,上接天来下接地,落在水里无踪影,庄稼见了笑嘻嘻。(雨)

  (3)白色花,无人栽,一夜北风遍地开,无根无枝又无叶,此花源自天上来。(雪)

  (4)大小珍珠光又亮,霹雳啪啦从天降,小蛙拾起捧在手,慢慢变成水一洼。(雹)

  2.开小火车读字并扩词。

  3.齐读词语。

  4.读多音字并组词。

  5.(出示孙悟空图片)师:认识它吗?它会——72变。今天,老师还请来一位小魔术师,

  它就藏在我们要学的课文里,(师指课题问:瞧!我是什么呢?),相信会读书的孩子一定能

  找到答案。

  6.生自由读课文,找答案,我是什么?

  7.师:原来小魔术师就是“水”啊!瞧!多可爱的小水珠呀!(板书:水),它还会变呢!

  你们愿意做水宝宝吗?(愿意)那好,今天咱们都是可爱调皮的水宝宝了。

  二、精读课文,指导朗读学习第一自然段

  1.自由读,看看能变什么?反馈,并说说是怎么变的? 我们变成了“云”,太阳一晒,我就变成了汽,升到天空,我又变成了无数极小极小的点

  儿,连成一片,在空中漂浮。

  2.我们什么时候穿什么样的衣服来打扮自己?反馈后看图片。

  3.指名读出喜爱之情。学习第二自然段

  1.除了变成“云”,还能变什么?(指名读)

  2.指名说。(雨、雹子、雪,并相机板书)

  3.思考:变成了“雨”,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成了“雹子”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变

  成了“雪”是怎样从天上下来的?(落、打、飘)

  4.联系文本,思考:能不能给它们调换一下位置呢?

  5.师总结:我们为了能用词更形象更准确,所以用雨是落下来,雹子是打下来,雪是飘

  下来。再让学生填空。

  6.同桌互读(边读边做动作)——指名读—评价---齐读。

  7.拓展:除了变成云、雨、雹子、雪,还能变成什么? 学习第三自然段

  1.师读第三段,想想我们是怎样生活的?

  2.反馈时,让学生理解品味“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的含义,并指导朗读。

  3.师:我们的生活真丰富啊!你能读出这种感受吗?试一试。

  4.指名读---评价---小组比读。总结:将学过的内容读一读,背一背。板书设计: 我是什么水、云、雨、雹子、 雪

  教学反思:

  人教版小语第三册第七单元《我是什么》是一篇新编科普短文,它与《四季的脚步》、《清清的溪水》、《植物妈妈有办法》一同向学生介绍动植物知识、自然常识,进行环境教育。其中,本文采用拟人手法,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自然界水的不同形态和对人的利弊关系。根据课文的结构特点,从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自主的学习意识,进行设计。

  一、魔术激趣,整体感知根据课文特点第一人称描写手法和抓住“水”是会变化的一个过程。为了突出这个“变”,我采用学生很感兴趣的请来魔术师来吸引大家。然后,我给大家介绍一个魔术师,让学生自己从课文中找出这个小魔术师是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了课文内容,感知课文大意,自然地猜出是“水”。从而,让学生明白小魔术师就是“水”。本节课我把自己也融入到课文,让学生和我一起进入这个角色,用师生互动的方式来让学生尽快投入到角色中,把自己就当成“水”,跟着大家一起“变”魔法。这样设计导容易激发学生探求的欲望,按课文特点进行教学,仅能使学生以最快的速度进入学习状态,而且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二、紧扣主线,理解朗读文章的主线是作者的写作思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细读课文,不难看出:本文的重心落在一个“变”字上,全文路,理清思路,对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围绕“变”字进行说明介绍,先写水的形状变化,接着写水在池子、小溪、江河、海洋里的状态变化。根据水的形态变化,我从变“云”,让学生理解云的变化过程,读出自己喜欢的语气,老师参与到我会变“云”,激发学生的参与面,调动学生的兴趣。接着,就是抓住“雨”“雹子”“雪”不同的变化,重点抓字词,“落”“打”“飘”,这三个不同的现象,由不同的方式从天上下来,通过理解朗读,知道了“雨”是天上落下来,“雹子”是从天上打下来,“雪”是从天上飘下来。通过比较,学生知道了在读“雹子”“打下来”要重点;读“雪”“飘下来”要轻点,慢慢的;读“雨”“落下来”不慢不快。让学生明白,用词的准确性。接着继续引导“我还有什么变化?”自然过渡到下两部分,使学生思考“我在池子、小溪、江河、大海的状态有什么不同?”第三段虽然短小,但是文字优美,为了能让学生读好,读懂这一段,我抓住了几个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如,睡觉、散步、奔跑、跳舞、唱歌、开大会。通过拟人化的比喻,让学生自己通过生活中的的感知,知道了池子里的水是很*静的,小溪里的流的水很缓慢,江河里流的水非常的湍急,而海洋是波涛澎湃。教师指导朗读,学生能体会不同状态的水是有不同的变化的。

  三、利用多媒体,提高课堂效益投映画面,突出重点。学习第一自然段,首先抓住中心句“我会变”引导学生看课件“云”在不同时间的变化,“白衣服”是在早上和中午的时候,“黑衣服”是在下雨前和晚上,“红袍”是出现朝霞和晚霞时的景象。这样,学生很直观的明白了云的变化过程。从而使学生知 道它们分别指的是“白云”、“乌云”和“霞”。此时,教师引导学生读、想,给学生营造发挥自主性、能动性的环境和条件,进行了从语言到思维到图像再到语言的创造性思维训练,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课堂教学设计8

  新编初中物理教材,从提高学生素质出发,以学生接受能力为线索,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拓宽了知识面,增强了趣味性。教材注重知识、技能、智力的和谐发展,积极创造条件让学生主动学习参与实践,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针对新教材的诸多特点,我们在教学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精心设计问题

  根据新教材对物理概念叙述通俗、简洁、浅显的特点,在教学上可以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自学。为了使学生的自学目标明确,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设计问题要力求由易到难、由浅入深。问题要具有启发性、针对性、趣味性,在学生自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根据学生的自学的情况进行点拨,引导学生自学,进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

  2.精心设计教学环节

  物理概念、规律比较抽象,要求物理教师在各个教学环节上要求趣、求新、求活。

  所谓求趣,即教学中努力创造条件,增强趣味性,把学生的直接兴趣转化为对物理学科持久的浓厚兴趣,使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去刻苦学习。

  所谓求新,就是深入挖掘教材,使学习方法及教学手段都赋予新意。并不失时机地介绍新科技,运用幻灯录像等现代化手段使课堂活动不断变换形式、力求出新。

  所谓求活,就是在教学中满足学生活泼好动的心理,给学生说话和动手操作的机会,努力创设和谐、活泼的课堂教学环境,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获取知识。

  3.精心设计实验

  新教材与原教材相比,实验项目和数量都有所增加。教师要精心设计小实验、小制作及课外小实验,直观、形象、有趣的小实验能收到比任何语言描述都好的效果。

  教师设计小实验要考虑到课外小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想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有些难度稍大的实验制作,在布置学生时要提示学生怎样做,以及注意事项,杜绝意外事故的发生。

  教师在指导学生实验制作过程中,应有目的地让学生独立设计操作,分析实验结果和成败的原因。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判断、推理的习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和实验设计操作的能力。

  4.精心设计活动

  求异思维又称发散思维,教学中充分运用每节教材后面的“想想议议”提出的信息、精心设计“想想议议”活动。培养学生求异思维,树立敢为人先的创新意识。

  总之,教师要依据教材特点设计课堂教学,努力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诸多方面的能力,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贡献力量。

课堂教学设计9

  一、 说教材分析

  (一)、本课的地位和作用

  《失败怕什么》是四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的第四课。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姐妹:顺利往往伴随着挫折而来,成功常常在失败中诞生。每个人的一生都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在人生的道路上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所以本堂课可以说是一堂心理辅导课,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面对失败要不灰心不气馁,勇敢地面对,保持乐观的情绪;面对失败更要分析原因,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并找到解决的办法,这样才能到达成功的顶峰。因此,这节课教学内容在本单元以及整个教材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规定和教材的内容,我确立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目标:懂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道理,遇到困难和挫折不气馁。

  2、能力目标:能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保持乐观的情绪。

  3、情感目标: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得有效的信息,为将来的成功打下基础。

  (三)教学重难点

  为了完成以上目标,我把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分别定为:

  重点:在困难和挫折面前不气馁,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

  难点:能从失败中总结经验,并从中获取有效的信息。

  二、 说学情分析

  为了突破重点,讲清疑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我们来分析一下学情。

  四年级的学生社会生活主线不断扩大,其内心世界不断丰富,主题人格不断发展,因此我们要以关注每一个儿童的成长为前提,以体现育人为本的现代教育价值取向为理念,引导学生通过以自己的生活密切联系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获得对现代社会生活的积极态度和参与能力;在感悟和体验的基础上,知道如何面对挫折与失败。

  三、说教法学法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节课采取的教法与学法如下:

  1、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

  (1)情景教学法。

  (2)讨论法。

  (3)谈话法。

  其中,讨论法和谈话法贯穿于课堂的每一个知识点,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都得到充分的发挥。

  2、说学法:

  本节课我计划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小组合作、案例分析”等动态活动较多的学习方法来进行学习。

  四、说教学过程

  (一)、情景激趣(3—5分钟)

  回忆我们幼儿学步时的情景,我们是怎样学会走路的,从而引起共鸣,激发学生求知的热情。

  (二)、激励探究(10—12分钟)

  1、一起参与活动“我们一起试一试”,看看同学们的记忆效果,再交流一下活动后彼此的心情。

  2、把课本翻到18页,一起看看爱迪生是怎样面对失败的,讨论给我们什么启示。

  3、再看看课本19页上的评议箱:考试失败之后怎么办,一起讨论。

  4、体验园里列举了三种情况,那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的失败的事情是什么,写下来。

  (三)体验内化(13—15分钟)

  1、开小班会,进行讨论,再看卧薪尝胆的勾践、勇把挫折当动力的凡尔纳、经历挫折,更加发愤的贝利、以乐观打败挫折的牛顿等人的故事。

  2、完成练习,看看同学们的学习效果如何。

  (四)延展践行(6—8分钟)

  1、我们一起写一写,创写座右铭。

  2、我们一起看一看,讨论《隐形的翅膀》的歌词给予我们什么启示。

  五、说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相对比较简单,清晰明了,一眼就能抓住本节课的重点,这样设计也方便学生记忆和理解,最终达到学以致用。

课堂教学设计10

  学习目标:

  1、认识14个生字,认识两个偏旁:“女、竹”

  2、观察自选商场,初步了解自选商场的售货方式,体会它给购物的人带来的方便。

  3、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建立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在生活中自主识字的乐趣以及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

  重点难点:

  识记14个生字

  教学准备:

  1、与内容相关的课件。

  2、生字词卡片。。

  教学方法:

  采用情境教学法与综合运用引导、讨论、合作等方法。

  教学过程:

  一、情境揭题,引入新课

  1、看图揭题。

  师:请小朋友看屏幕:这是什么地方?(课件出示超市图)

  生:这是(超市或商场)。

  师:对,这就是我们非常熟悉的自选商场(点课件出现自选商场四个字并注音,“商场”二字变色)

  师:光标指着“商场”二字:你见过这两个字吗?会读吗?你是怎么认识它们的?

  指名2个学生回答,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给予评价,再请读的好的学生做小老师带读“商场”二字。

  2、请大家齐读“自选商场”4个字。

  3、谈话激趣。

  师: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

  生:收款的阿姨。

  生:很多商品。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拼读句子。

  过渡:看来大家都喜欢到自选商场去买东西!

  (出示句子“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

  师:请大家自己把这个句子读通顺。

  生自由练习读句子.---指名读(评价)----范读-----齐读。

  师:小朋友们真棒,一会就把句子读通顺了。来,用掌声鼓励自己。

  2、理解“东西”:就是指商场里摆放着的那些商品。注意西的读音。

  三、学习词语

  1、认识商品。

  师:今天,咱们一起去自选商场买一些东西,想知道买什么吗?(课件出示商品。)

  生齐声说。

  师: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确实很多很多,你能用“自选商场里的东西真多!有(),有(),还有()。”说话吗?(课件出示说话句子。)

  生自由说--指名说

  2、认读商品名称。

  师过渡:同学们真能干,但是我们不仅要能认识这些商品,还要认识它们的商品名称。

  (课件出示面包、牛奶、火腿肠、牙膏、毛巾、洗衣粉、铅笔、尺子、作业本等不带音节词。)

  师:谁认识其中的一部分商品名称?

  生:我认识面包…….

  师:哟,真厉害,你是怎么认识这些词语的?

  生:我是()认识的.

  师:太棒了。

  师:我发现还有一部分同学没有举手,不认识这些词语。别着急,让我们一起想想办法。当我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该怎么办呢?

  生:我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可以查字典。

  生:我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去请教妈妈。

  生:我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去请教同学、老师。

  生:我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通过拼音认。

  师:看来小朋友的办法可真多。请大家打开书,翻到92页,借助拼音读读词语。借助拼音还不会认读的可以请教同学或老师。

  生:自由读。

  师:(拍手示意停下)大家自学得很认真。现在把你学会的读给同桌听,比一比谁读得好。

  生:合作学习、解难。

  3、汇报学习情况。

  (课件出示不带音节商品名。)

  (指两组读,评议。)

  师:刚才这两组同学学习很认真,读得也很棒。

  出示词语卡片开火车读。

  师:为全班学生鼓掌!恭喜大家顺利地认识了商品名称。

  4、识记生字。

  师:老师现在把生字宝宝一个个请出来,谁愿意把生字读给大家听?

  (课件出示生字。)

  生:商……

  师:读得太准了!能不能告诉我们,你读的时候特别注意了哪些字的音呢?

  生:我注意了”商、场”要读翘舌音,“奶”要读鼻音。

  师:谢谢你的提醒。

  师:小朋友,让我们像他那样一起读准这些字。有信心吗?

  生:齐读生字

  师:看来你们都会读这些字了,不过还要把这些字的样子牢牢记在心里。

  师:这么多生字你会记哪个呢??用什么方法记呢?

  生:我是这样记“奶”字的,记住一个“女”加“乃”

  师:这个办法很好!你知道还有哪些字也是女字旁吗?

  生:我知道妈妈的“妈”字有女字旁。

  生:我知道姓名的“姓”字有女字旁。

  师:恩,知道的真多!你能给“奶”字找个朋友吗?

  生:牛奶

  生:奶油

  生:奶酪

  师:瞧,热心的小朋友给“奶”找了这么多的朋友,它一定乐坏了哦!

  师:你还可以记哪个字呢?

  生:我可以记住“笔”,上面是个竹字头,下面加个“毛”。

  师:这个办法也很好。

  师:你知道一些什么笔?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要交流,请找你最要好的学习伙伴说说。

  同桌的同学交流。

  四、游戏--摘苹果

  1、课件出示

  师:瞧,苹果树上的苹果都成熟了,哪些小朋友愿意把它们摘下来呢?

  开火车摘苹果。

  2、课件出示儿歌

  自 选 商 场 东 西 多。

  面包牛奶火腿肠,

  牙膏毛巾洗衣粉,

  铅笔尺子作业本,

  lèilèi bǎi zhěngqí

  一类一 类 摆整齐,

  gòubiàn

  自 由 选 购 真 方 便!

  五、课外拓展

  课外搜集一些商品包装,并能把它们分类。举行展示评比活动。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6)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篇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1

  7月4日,我有幸聆听了北京教科所王凯老师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的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想想自己上班的时间也不短了,应该说已经是一名老教师了,可不管从教学水*还是自身水*,我都感觉进步不大。首先,我读书少,上班以来,读过的专业书屈指可数;其次我钻研的少,对教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始终浮在很浅的层次,深不下去。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人,因为成长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充满爱与责任。这是师德的灵魂,也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做到爱学生,爱教育,对学生,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2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3

  2017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台,借助这个*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鼓励学生开*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市核心素养会议心得体会济南燕山学校(小学部)王蕾

  2017年9月28日上午,我有幸参加了《济南市小学英语践行学科核心素养教学研讨培训会》。这是一次精彩纷呈的试听盛宴,它为我们搭建了一个高层次的学习的*台,借助这个*台,我们能与专家教授,优秀教师零距离接触,亲眼目睹了名师的引领和示范,再加上专家们的精彩讲座和论坛,使我思想受到了强烈的冲击,我被名师们娴熟的教学技能,鲜明的教学特色,精湛的教学艺术深深感染,被他们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教研之路深深吸引。

  一、核心素养是什么?

  英语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能力、思维品质、文化品格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语言能力就是用语言做事的能力,涉及语言知识、语言意识和语感、语言技能、交际策略等等;思维品质是思考辨析能力,包括分析、推理、判断、理性表达、用英语进行多元思维等活动。文化意识重点在于理解各国文化内涵,能理解并尊重文化差异。学习能力主要包括元认知策略、认知策略、交际策略和情感策略。

  二、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及方法

  1.尊重语言的双向性,鼓励学生进行交流。

  语言最基本的功能就是交流,因此老师特别要注意输出的过程。区老师实用恰当的课堂用语无形之中就给学生创设了一种语言学习的环境,让学生真实感受如何用语言进行交际、体会语言交际的趣味性和意义性,对语言的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多鼓励学生开*流,消除他们学习英语口语学习的胆怯情绪,帮助形成敢说、爱说的英语学习局面。

  创设有利于口语交流的情境,延伸课堂教学。曲老师根据内容提供场景,鼓励学生创造性的交流活动。

  2.文化渗透到课堂教学

  从细节出发,帮助学生逐步理解文化的差异;对比国内外的节假日学习不同的国外文化;利用好教学内容,设计国内外文化差异。

  3.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能力,即在使用英语进行理解和表达时,第一思维是用英语,而并非先用母语理解再进行思维的转化。

  (1)利用所学内容图片,创设语言情境,引发学生思维积极性。曲老师增加看图说话的环节,鼓励学生用英语描绘自己看到的图片,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2)培养学生的英语语感,强化英语思维。单元学习结束之后,教师可以根据本单元学习内容对学生进行听、读能力的训练,输入越多,越有利于培养良好的语感,从而对语言掌握就越全面,运用也会自然而然顺畅很多。

  (3)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思维的创造性充分展现。抓住小学生的好奇心理、比赛心理,充分挖掘我们的英语教材,扩展教材内容,细化活动步骤,在不同阶段抛出不同层次的问题,引导学生多方位思考,听取他们的思维成果。

  带着沉甸甸的收获,走近学生,走上核心素养的教学之路,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4

  核心素养是现在教育最热门的"话题,近期阅读了余文森教授的《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这本书。让我对素养教育又多了更深的认识。

  *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提出,明确了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有力地回应了新时代的呼唤,也为深化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提供了方向。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全书共分为三篇内容,分别论述了核心素养的意义、核心素养导向教学观怎样建立,以及核心素养导向的教学基本策略。

  核心素养究竟如何落地?课堂教学怎样培育学生的核心素养?本书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入手,从一线教师最为关注的内容出发,系统回应了这些问题,并重点对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进行了深入阐述,并提出核心素养导向的六大教学基本策略:整体化策略、情境化策略、深度化策略、活动化策略、自主化策略、意义化策略。

  因为基于核心素养的课堂追求有效,而有效教学是为了学而教的,是为了学生学会学习的,真正做到“教是为了不教”。为了发展学生为适应社会变化终身学习而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是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基本诉求,也是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关键。

  在核心素养与三维目标关系的论述中,作者提到,核心素养相比三维目标,更加能够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也就是说,核心素养更关注教育的内在性、人本性和终极性等方面。另外,核心素养是来源于三维目标又高于三维目标的,是学科教育在高度、深度和内涵上的进一步提升。因此,核心素养更多意味着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又一次根本性转变。

  那么怎样在我们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核心素养呢?

  通过学习,知道在教学培过程中,注重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还得对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以及道德修养、审美情趣的得到提升。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得到培养。可从以下方面在在教学工作中体现出来:

  第一、结合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二、在课堂内充分体现出“情感课堂”。一个没有激情的教师,是不可能调动学生的情感,让学生充满热情地学习。

  第三、传授方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给学生一个交流,开放式的课堂。课堂以学生为主题,那就尽量给学生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台。让学生真正实现“学会学习”这个目标,需要让学生尽快转变学习方式,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探究学习与合作学习三种方式,指导学生自己先独立思考,并在小组合作中解决问题,牢固掌握知识。学生在自主探究式学习中,可以实现能力的发展,增强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四、注重积累,海量阅读经典书籍。通过大量、广泛的阅读,积累优美、新鲜的语言材料,并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中华传统经典作为我国文学宝库的瑰宝,不仅内容源远流长,同时也有精辟的语言和深邃的思想,每篇文章都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将社会生活反映出来,映照着学生的心灵,并启迪学生的心智。

  总之,课堂教学变革是核心素养落地的切入点,突破点和成长点,只有聚焦课堂,才能真正让核心素养落地,促进学生智慧地成长。关于核心素养教学观的重建,我还有许多需要学习的地方,这本书我还需要细细品阅,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提升自己的教学水*!

课堂核心素养心得体会5

  一、人的“核心素养”到底有哪些

  日本企业家、哲学家稻盛和夫的人生方程式是“人生结果=能力×热情×思维方式”。他认为能力是先天的,每个人相差不大,起决定作用的是热情与思维方式。在他看来,热情就是工作的干劲和努力程度。最重要的是思维方式,思维方式回答了“人生目的”,即“我为谁”。思维方式是道德的、人性的、利他的,它是正数;思维方式是不道德的、非人性的、单一利己的,它是负数。这才是决定人生结果的关键。若思维方式是负数,越热情、越努力、越有能力,人生的结果将越可怕。换言之,即是:道德的、人性的的思维方式是“核心素质”的首席,第二则是“热情”,它包含了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其中积极的态度更为重要,它包含责任、进取心及抗挫力。

  研究者认为,人的"发展取决于20%的智商和80%的情商、逆商。心里学常识告诉我们,智商在于先天遗传,后天培养并不会有太大影响;情商、逆商则在于后天的历练和培养。

  道德、人性的思维方式,积极的态度,持久的兴趣,还有探究的学习素养,这就是人的四大“核心素养”,它们是“人的教育”的钢筋混凝土。

  什么是学习素养的核心呢?我们认为是“探究”。学习应该是“学会”,而不是“教会”,判断“学会”还是“教会”的试金石,是学生会不会探究学习。

  知识、分数、作业和试题,并不能给人生好的路径依赖;恰恰相反,它们提供是一条扭曲的依赖路径。

  二、人的“核心素养”与“学科关键素养”

  学生的学习必须通过学科课程进行。学科教学,既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色调,也是教师教学生活的主色调。尊崇“素养为重”的育人价值取向,出路只有一条:学科教学必须“素养取向”。

  1.任何“学科素养”的形成都以“核心素养”为背景、底色。

  任何学科的学习,学习者只要有积极的态度、浓厚的兴趣以及不屑的钻研精神,知识和能力的获得不仅没有太大问题,还会有独特的发现。换句话说,对于基础教育而言,积极的学习态度、进取心、抗挫力,应该比知识教学、能力训练更重要。一个人的知识可以不丰富,一个人的能力可以不突出,只要他的进取心在,抗挫力强,这个人的未来发展依然充满美好。

  2.学科素养的形成始终渗透人的“核心素养”的培育。

  学科教学必须要让教学环境充满人性与道德的关怀,学科能力才会成为积极情感、态度、价值的能力,即人的素养。今天看来,一个只知道教知识、练能力的教师,不一定是真正意义上的合格教师,只有懂得将“人性”和“道德”弥散在自己的教学行为和日常行为中的教师,培养优秀学习品格的教师,才是一名真正的师者。

  3.关注“学科关键能力”与“学科素养”。学科能力的“点”很多,“关键能力”不多。研究和把握“学科关键能力”,教师才能创造性地实施国家课程,建构起自己的“师本课程”。“学科关键能力”清晰了、明了了、简化了,教师才能更从容地将目光投向“人性”和“道德”,才能将佝偻的腰从无边的知识、无尽的训练中挺立起来。

  三、“素养统整”下的课程与教学

  “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业特征。课堂教学要四“本”:学生为本、能力为本、道德为本、评价为本。

  “素养为重”下的课程与教学,教师必须转变观念和角色,回归职业素养,人性和道德将成为课堂自觉。人性关怀和道德示范将成为课程建设和教学实践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核心素养”下的课程统整,每个学科的教学首先考虑的不再是本学科知识,而是学生作为“人”的发展的核心素养。每个学科都有作业,对于“核心素养”来讲,作业里的责任、抗挫、时间观、效率观,比作业本身更重要,而这些“素养”,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课堂、*中的自控和自律,讨论、合作中的秩序和包容,可以统整所有的学科;学校运动会上的拼搏、包容、团结、意志,也可以统整所有学科。关键是教师的职业素养要回归,回到“育人教书”,先“育人”再“教书”。

  因此提升教师专业能力重要,支撑教师专业能力的非专业素养--即人性与道德、热情与坚持--更重要。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7)

——《科学素养》读书笔记3篇

《科学素养》读书笔记1

  我最近读了《科学素养》这本书,它主要讲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力。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主角,以科学为内容,面向大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

  其中我最喜欢计算机与网络这个单元,它主要讲了计算机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改变,同时计算机的技术也为机器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我读了后知道计算机的鼻祖是ENIAC,比尔·盖茨是微软的创始人。通过了许多事例知道了一些网络通过攻击别人的服务器获取对方的信息,以此来牟利,还有一些网络攻击会造成网络掉线、网络中断等现象。

  我还喜欢人体的秘密这个单元,它主要讲了人类中许多的秘密。例如:智慧能遗传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出生的基因遗传自父母,但这并不能决定他最终的智力。人的神经系统需要后天训练才能成形。我通过书中得知:夏威夷丛林中生活着一种腹部出现状如人类笑脸的图案,学名叫: “ Theridion grallator”,又叫“笑脸蜘蛛”。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它很好,即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又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秘密,所以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

《科学素养》读书笔记2

  我最近读了《科学素养》这本书,它主要讲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持久力。科学普及是以时代为背景,以社会为主角,以科学为内容,面向大众的一台“现代文明戏”。

  其中我最喜欢计算机与网络这个单元,它主要讲了计算机给我们的世界带来的改变,同时计算机的技术也为机器人的研制奠定了基础。我读了后知道计算机的鼻祖是ENIAC,比尔·盖茨是微软的创始人。通过了许多事例知道了一些网络通过攻击别人的服务器获取对方的信息,以此来牟利,还有一些网络攻击会造成网络掉线、网络中断等现象。

  我还喜欢人体的秘密这个单元,它主要讲了人类中许多的秘密。例如:智慧能遗传吗?答案是否定的。一个人出生的基因遗传自父母,但这并不能决定他最终的智力。人的神经系统需要后天训练才能成形。我通过书中得知:夏威夷丛林中生活着一种腹部出现状如人类笑脸的图案,学名叫:“The ridion grallator”,又叫“笑脸蜘蛛”。

  读了这本书我觉得它很好,即能增加我们的知识,又能让我们了解世界上的各种秘密,所以我推荐大家也来读读这本书。

《科学素养》读书笔记3

  我在网上看了《科学素养》,它不仅内容好,还让我有许多的收获。

  这本书的主要内容是科学,第一单元告诉了我们人体的秘密,比如黄金人体比例,它让许许多多的人深深的爱上了它,以及基因遗传并不会遗传诺把贝尔奖,靠的是后天的努力和文化修养等等。

  第二单元讲的是声音,它告诉了我们学舌的不仅是鹦鹉,还有八哥等等,鹦鹉学说话也是一种“效鸣”的道理,只要要重复一句话,鹦鹉就能学会,还告诉了我们声音还可以灭火,甚至有些女高音的声音可以让玻璃应声而碎。

  第三单元讲的是餐桌上的科学,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世界!告诉了我们土豆来自南美洲,也有很多营养;其次,土豆还有减肥的功效。吃饭时,加上一些豆类食品,饭后再适当的运动,就能减肥。

  第四单元讲计算机与网络,如今的社会是信息社会,所以计算机必不可少。在这大千的网络世界,人们用他建立起了友谊,想世界握手,并且可以从网上搜索道我们不知道的答案,不过有些人却迷上了游戏,把学习给丢了。这告诫我们网络虽然是必不可少,但是也不能沉迷于游戏。

  《科学素养》开拓了我的视野,增长了我的知识,大家也可以一起来看一看。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8)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培训心得体会 (菁选3篇)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培训心得体会1

  7月4日,我有幸聆听了北京教科所王凯老师关于《基于核心素养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改进》的讲座,让我认识了一个新的教育理念————核心素养,并初步了解了核心素养及其在教育中的重要地位。现谈一下自己对核心素养的理解。

  一、对核心素养的认识

  核心素养主要是指学生应该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的品格和关键能力。核心素养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体现;是每一名学生获得成功生活,适应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不可或缺的共同素养,是对教育方针中所确定的教育培养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与我们以前所倡导的素质教育有着内在的一致性,是对素质教育在新时期的深化。

  “素养”概念的提出,更多的是关注学生在后天中、长期实践中养成的能力,每个学生,都可以经过努力养成好的习惯、能力等。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作为教师的我们,以后在工作中怎么做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学识修养和人格修养。

  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结合自身与学校实际,学其精髓,把握内涵,深刻领会,提高课堂效益。在教学中,我们要尝试让学生自己来实践知识的获得过程,自己对照课本进行自学,并且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互相交流,互相学习,让学生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找到自我。学习是一种快乐,我们也“学着乐,乐着学”,使我们的课堂真正成为活动的课堂、自由的课堂、和谐的课堂、激情燃烧的课堂、回旋着生命旋律的课堂。

  2、注重朗读为主的课堂阅读教学和课外经典诗文积累

  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只是代表着学生愿意去学,这是远远不够的,教师要采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办法来帮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广泛阅读、积累,最终达到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3、读名家名著,写读书笔记。

  一个人的素养的高低,关键在于个人对文化主动积淀的厚实程度。“腹有诗书气自华”,当知识积淀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在人身上形成一种富有个性的文化底蕴。

  想想自己上班的时间也不短了,应该说已经是一名老教师了,可不管从教学水*还是自身水*,我都感觉进步不大。首先,我读书少,上班以来,读过的专业书屈指可数;其次我钻研的少,对教工作中的很多问题始终浮在很浅的层次,深不下去。在以后的工作中,一定要对自己负责人,因为成长始终是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对自己负责。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要充满爱与责任。这是师德的灵魂,也是教师最重要的素质。只有做到爱学生,爱教育,对学生,对自己的教育事业充满责任感,才能成为一名好教师。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培训心得体会2

  核心素养”是当前教育领域关注的热词之一。近日在第二届“北京教育论坛”上,专家表示,时代变化了,要求变了,呼唤核心素养的出现。讨论*的核心素养要结合*社会发展阶段的特点,要适应*现阶段的国情、校情。哪些素养是需要我们特别关注、我们的学生和国民所需要的。

  “核心素养是新课标的来源,也是确保课程改革万变不离其宗的‘DNA’。核心素养将为北京学校带来六大变化。”有关专家表示,六大变化包括:

  育人导向更加注重学生理想信念和核心素养的培养;

  课堂教学更加关注课程建设综合化、主体化发展趋势;

  实践活动;更加关注学生学习体验、动手实践及创新意识的培养;

  课业负担将会进一步减轻课业负担,课后作业形式及总量发生较大变化;

  学校课程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

  未来将更加注重增加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适应性。

  教育部基础教育质量监测中心有关负责人在论坛演讲中表示,“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工作报告已经提交教育部,正在接受鉴定。

  对于这一国家版“核心素养”具体内容,社会各界充满期待,同时提供了多个方面的建议。据了解,参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制订的专家阵容强大。“我国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阶段学生核心素养总体框架研究”项目始于20xx年5月,受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委托,由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牵头组织。项目由北京师范大学牵头,华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山东师范大学、辽宁师范大学共同承担。

  林崇德教授日前出席高中学生发展指导高峰论坛表示,项目组共组织了48场访谈,涉及575位专家,提出了12个指标。其中一级指标有社会参与、自主发展、文化修养。二级指标中社会参与里面有道德品质、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自主发展里有身心健康、自我管理、学会学习、问题解决与创新,文化修养里面有语言素养、数学素养、科学技术与信息素养,审美与人文素养等。

  不过,最新出炉的“*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透露,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综合表现为9大素养,具体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身心健康、学会学习、实践创新。

核心素养导向教学培训心得体会3

  本次参加江西金太阳教育教科所申洪兵老师的我培训使我最深刻的感受是要转变自己教育教学的方式,分成小组讨论教学。要注重学生际,从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从学生的学习爱好、生活乐趣着手,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乐于教。要不断反思和修正自己的教学行为并采取开放的教学姿态,教师之间、师生之间都应加强沟通和交流,共同探讨进步教学质量的途径。本人现详细的把培训心得总结如下:

  一、教学中要转换角色,改变已有的教学行为

  面对新课程,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教学中的主导”。作为“教学中的主导”,教师要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参与者。

  首先,新课程要求教师由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学生提供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这种合作交流的空间与时间是最重要的学习资源。在教学中,个别学习、同桌交流、小组合作、组际交流、全班交流等都是新课程中经常采用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这些组织形式就是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时间,同时教师还必须给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充足的时间,最终同学们体会到了自主交流而取得成功的乐趣。

  其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引导的特点是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发。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做人的价值,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轻易的告诉方向,而是引导他辨明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走,而是点起他内在的精神力量,鼓励他不断的向上攀登。

  再次,教师应成为学生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参与学生学习活动的行为方式主要是:观察、倾听、交流。教师观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可以调控教学,照顾差异,发现“火花”。教师倾听学生的心声,是尊重学生的表现。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既有认知的交流,更有情感的交流,既可以通过语言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表情、动作来实现交流。我在教学中也学到了许多知识,同时缩短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学生把我当成了他们学习的伙伴,愿意与我进行探讨、互相交流。

  二、在教学中要创造性地“用活”教材,明确具体目标

  首先,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其次,课程设置——学科权重变化,课时再分配;

  课程开发——课程多样化、个性化、考验课程开发能力;

  走班选课——走班或成为必然,满足多样化成才升学需求;

  发展规划——教会选择,学生职业和生涯发展指导成为必须;

  师资提升——课程开发能力和对学生指导能力是否具备。

  再次,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有时学生往往认为老师所讲的,除了应付考试外,和自己再无任何关系。这时要与学生沟通,及时转变其思想,使其亲其师而信其道。还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发挥电视录像、甚至网上教学的优势。制作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教学课件。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学生

  教学中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那些智力发育迟缓、学生成绩不良、有过错、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还特别要尊重意见和自己不一致的学生。同时,教师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所取得的哪怕是极其微小的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所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每一位学生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有既尊重学生,又赞赏他,学生才能可能愉快地学习,才有可能产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四、深化信息技术应用

  审慎思考信息技术背景下本学科的研究方式和教学方式的新特点、新变化。不崇拜、不跟风、不过分追求时尚。让我们的学生跟上时代步伐。借助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是对常规教学方式的重要补充,可以丰富现有教学方式,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是面向未来的学习方式之一。借助信息技术,教师还可以改变评价方式,使个性化、交互式学习成为可能,使学习过程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多元。

  以上是我在本次培训中的一点点收获和体会,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在课堂教学实施上我会按照新课程标准要求,尝试全新的教学方法,教师在新课程中的角色应是:课程价值的思考者、学科专业的播种者、学生发展的促进者、合作探究的协作者、资源保障的服务者、终身发展的示范者。我相信,在新的教学方法的培养下,孩子们的学业将会更上一个新的台阶。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9)

——课堂观察读书笔记 (菁选3篇)

课堂观察读书笔记1

  *时教学已很是辛苦,加之本次假期实在太短。十多天的假期,又逢春节,每天迎来送往。要想静下心来,读完两本专业著作,实属勉强。加之,本人才疏学浅,知识有限,只能就《课堂观察Ⅱ——走向专业的听评课》一书谈点浅见。

  一。课堂观察对教师的重要性。课堂观察是一种课堂研究的科学方法。进入21世纪,课堂观察作为”一项被遗漏的教师专业能力“进入教育界的主流视野。随着”有效教学“的深入,课堂观察在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等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被重新挖掘,教育研究者们对课堂观察的关注热度逐年上升。而教师天然是课堂观察的研究者、使用者、反思者。课堂观察就是通过观察对课堂的运行状况进行记录、分析和研究,讨论和发现课堂中各个环节、因素之间的关系。并在此基础上谋求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促进教师发展的专业活动,探讨课堂教学种种可能,从而认识课堂、理解课堂、改进课堂。通过课堂观察,营造相互借鉴、共同提高的良好氛围和工作环境,互相交流,取长补短,促进教师自我反思,提升课堂教学研究的水*和质量,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二。 如何进行课堂观察?

  明确课堂观察的四个维度——学生、教师、课程及课堂文化。学生,观察学生怎么学,学得怎么样,学生是否有效学习是课堂成败的核心因素。教师是课堂成败的关键因素,观察教师教什么,怎么教,教师是否是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课程性质指的是教和学的内容是什么,它是师生在课堂*同面对的教与学的的客体,明白学科性表现在哪里?课堂文化充盈于课堂之内、渗透于师生之间,是课堂的重要养分,也是听这节课的整体感受。

  (一)观察课堂的演员──学生

  从学生的维度看,学生在课堂上学习的主体地位是否得到真正确立,学生参与课堂学习活动的兴趣、热情是否得到激发,学生的思维是否得到调动,学生的语言、思想、情感、审美等素养是否得到应有提升。课堂所组织的每一次学习活动是否都是围绕明确的学习目标进行的,学生通过活动是否获得了新的感悟体验或新的收获。具体从以下五方面进行观察:

  1。 学生课堂参与的广度。课堂上学生参与学习的过程是否能达到全员参与,也就是每个教学环节中学生的参与率达到百分比是多少,个人展示的次数是否适度。

  2。 学生课堂参与的深度。观察课堂上是否有学生思维的空间。观察师生、生生之间是否有思维的碰撞的火花,学生是否具有问题意识,是否敢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发表自己的见解,提出的问题是否有价值,探究问题是否积极主动,是否具有独创性。

  3。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否科学合理地进行分工合作。是否会倾听别人的意见,是否能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遇到困难能否与其他同学合作、交流,共同解决问题。能否从其他同学的回答中获得收获、启迪。

  4。 学生的情感状态。看学生是否有适度的紧张感和愉悦感、能否自我调控学习情绪。学生能否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学习之中,并能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对学习能否保持较长的注意,是否具有好奇心和强烈的求知欲。

  5。 学生的反馈状态。通过观察学生的听课状态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有效课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高。所以课堂上教师要使用多种形式检测学生的学习状况,观察统计课堂教学目标达成度。为观后交流提供更充分的材料和依据。

  (二)观察课堂的导演──教师

  从教师的维度看,教师自身的学科专业素养是否厚实,教学的基本功是否扎实,教师的教学理念是否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师能否独立处理教材、设计教案,课堂教学中能否体现自身的教学个性与风格,教师是否具有较强的驾驭课堂,处理预设与生成关系的能力。总之,教师对”教什么“和”怎么教“是否了然于胸。具体包括:

  1。组织能力:包括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语言的组织、教学活动的组织等,核心是教学活动的组织能力。

  2。调控能力:教师能否根据课堂教学进展情况与出现的问题,灵活利用各种教学资源,采取有效措施,能否关注学生,关注课堂的动态生成资源,寻求应对策略,努力构建开放的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潜能,追求教学的真实、自然,使课堂教学充满生机。

  3。教学策略:教师能否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对其所教学科爱学、会学、善学。观察学生能够自学的内容,教师是否让学生自学;学生能够自己表达的,教师是否鼓励学生去表达;学生自己能做的,教师是否放手让学生去做,等等;观课时要关注教师是否能够有效地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以探究为特征的研究性学习,使接受与探究相辅相成,使学生的学习境界更高,学习效果更好;观察教师能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及情感、态度及时给予有价值的反馈,发挥课堂评价对学生学习的导向、激励、诊断和反思提高的作用。

  4。练习设计:教师能否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设计典型而适合学生的练习题,达到巩固新知、拓展提高的目的,满足不同类型学生的需要。

  (三)分析课堂的剧本──课程性质

  教师是否根据课程标准、学情、教材内容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课堂上有无生成新的学习目标,怎样处理新生成的目标的?为了达成目标怎样处理教材?设计了哪些教学环节?采用了哪些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怎样体现了本学科的特点?有没有关注学习方法的指导?

  (四)分析课堂的感受──课堂文化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传承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课堂文化就是通过智慧型教师的教育智慧,创建、激发富有生命的、有效的课堂,从而形成一种对生命的"理解、关怀与尊重;开放、自由、和谐、智慧的;提升教师和学生生命质量的课堂。这一特殊的文化,带有一定的情境性,体现的是一种氛围,一种人的精神气象,只有从人的角度出发,建立在心与心的交流和沟通之上,才能体现对人的关怀与重视,也才能展现一个班级乃至一个学校的风貌、风气。从文化的角度上,教育教学留给学生的,除了知识的接受和智慧的开启,还应包括心灵的点化和人格的润泽。

  总之,课堂观察的起点和归宿都是指向学生课堂学习的改善。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每一堂课入手,经过观察,借别人的眼睛看到自己课堂教学中的不足,才能在教学上不断进步、不断收获!

课堂观察读书笔记2

  我们现在很多教师在进行课堂观察之前没有观察的目标,也就无法确定观察点;没有观察点,也就丧失了课堂观察的意义和价值。课堂观察的意义在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而匆忙的观察、泛泛的观察往往就会陷入观察没有针对性,结论没有实效性。观课前的课前会议就显得尤为重要,课前会议上需要点确定观察目标(提出要解决的问题),确定观察点(确立所需要收集的证据),再分配任务(各司其职)。同时要解决“上课教师的教学特点是什么?上课班级有什么特征?是复习课还是新授课?是在什么地方上的?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什么?学习(教学)目标与学习(教学)策略是否有创新?教学环节是如何构成的?教学评价是怎么开展的?”等等细节性的问题。因此一次成功的课堂观察,必然需要一次成功的课前会议。

  具体的观察工具可以视不同学校和学生的情况而定。但是工具必须要具有证据的表明结构、证据的分析推论结构。进入课中观察过程中需要注意针对观察点要进行可解释性的记录,要避免个人主观的论述,让每一条记录会自己说话,让自己的每一条推论都有严谨的证据。

  做出恰当的推论。文中指出:结论与建议要有充分的证据支持;不能随意快打或缩小单个证据的解读;建立起证据之间的相关性;避免推论繁琐且重点不突出;加强推论的针对性和指向性。我们在课堂观察过程中往往会出现“课很流畅,但是讲解的不细致。”、“要提高机体备课的质量”等结论模糊的评语。这些语句没有证据的支持或者和课堂观察的目的不一致,造成推论没有价值。关于推论文中还指出:要强化证据、遵守规则,由点到面、把握整体,抓大放小、突出重点,留有余地、便于接受。

  课堂观察是一项专业性极强的教研活动,需要系统的考虑观察的细节。做好课堂观察才能真正提升课堂的教学效果。

课堂观察读书笔记3

  哲学上有一个很有趣的命题,说凡事有两种处理方式,一是简单事情复杂化;二是复杂事情简单化。仔细观察生活和工作中人们的思维和行动方式,不外乎这两种。

  复杂的事情简单化,追求的是一种智慧和豁达;简单的事情复杂化,需要的则是一种研究和精致。很多的时候,我们把一件事情定义为简单的时候,往往是没有把它展开,没有用心的处理它的细节,挖掘其中的价值,所以,也就没有吸收其中的营养与精华。听课、评课也许就是如此。

  听评课对每位教师而言就如同呼吸一样,实在是*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我们以往听评课的时候,很少能想到提升自己的专业发展,也很少去想怎样能与其他老师持续合作,更是很少去想获取来自课堂的信息和数据,从中读出提升本人和授课者及其他听课者的专业素养。《课堂观察》让我大开眼界。

  收获一:长期思考的精简一定是精华

  “越是精简的东西,难度越大,精华不一定等于精简,但长期思考的精简一定是精华”这句话是我写在《课堂观察》“故事分享”旁边的,我感慨于中学的老师和大学教授的*等合作,感慨于余杭中学的老师们十年的苦索,两年的艰辛合作、研究与实践。实践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追求观察维度的精简与观察点的可行性。《课堂观察》展现给我们的正是教授和老师们研究和实践的精华。

  收获二:提升自己的最好途径就是研究

  余杭中学生化组的老师们在研究课堂观察量化表的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固然令人佩服,但是所得到的专业提升也是令人羡慕的。一个会研究别人课堂的人,下意识中就会优化自己的课堂,教师参与研究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最有效而且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因为参与“课堂观察量化表”的制作,所以在备课的时候才会从“学生学习、教师教学、课堂性质和课堂文化”四个维度去思考实施自己的教学行为。又因为积极主动地参与听评课,科学量化的记录课堂数据,在听评课的过程中发现教师共性的易疏忽课堂漏洞,学生共性的课堂问题,从而优化自己的课堂,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收获三:接受专业的《课堂观察》,完善自己的听评课

  《课堂观察》中提到的观察程序主要包括:课前会议、课中观察、课后会议。课前会议是我们比较容易忽略的,而在课前说课的五个方面(1)说教材(2)说学生(3)说教法(4)说课堂结构(5)说预计的课堂反馈,最后一条是我们最容易忽略的,因为没有提前预计,所以会对课堂的突发性学习反馈会处理不完美甚至会措手不及。

  关于走进课堂实行课中观察,如果真正完成4个维度,20个视角,68个观察点的话,我认为还是一个比较庞大的任务,需要很多老师的共同合作和参与,在这个参与的过程中,我提出几点疑问:维度一,学生学习,观察点——有多少学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时间为多少?有多少学生倾听同学发言?倾听时,学生有哪些辅助行为?有多少人发生这些行为?……针对这些统计性的问题,如果想统计出具体的数据,得好几位老师才能完成,如果想统计部分推算出全班,那选的这一部分是否有代表性,也是个问题。有一些观察点需要老师动态的观察才能实现,例如“学生自主学习的形式(探究、记笔记、阅读、思考、练习)有哪些?各有多少人?教师进入课堂最好是常态化的,尽量减少对学生学习的干扰,毕竟我们做课堂观察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高效的学习,如果课堂中融入过多的动态观察,势必会影响学生课堂学习效果,那课堂观察就成了为观察而观察了。所以针对《课堂观察》中提到的观察点我们在设计观察量表的时候还是要在简化和斟酌的。

  收获四:沿着专家的路化繁为简

  以前我把听评课想的做的都太简单,看完《课堂观察》这本书,我才真正的品出了其中的奥秘,也体会到了专业的课堂观察的价值。现在再想课堂观察,突然觉得,它依然是一件简单的事情,不过,它已经不再是以前的简单。这件简单的如同我们呼吸一样的事情,需要我们认真的去做,认真的去按照《课堂观察》所提示的去做。

  课堂观察的目的是引领教师的专业成长,教师专业成长的目的是教会学生高效的课堂学习,一堂课,最能检验学生学习成果的便是最后环节的”目标达成检测“,如果最后的检测效果特别好,那所有的课后分析从简;如果,检测效果未达到预期,那听评课团体要做的便是查找原因,相互交流,相互借鉴,以便达到授课者会自己把脉——把学生的脉、把课堂的脉、把教材的脉。当然,设计科学的课堂检测环节也是需要我们用心付出的。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扩展10)

——《中国课堂的奇迹》读书笔记

《中国课堂的奇迹》读书笔记1

  和每个暑假一样,学校领导对我们老师们都寄予厚望,要求不断提高执业素质和基本技能,如同我们对孩子们的教导一样,学校给我们每位老师发了一本暑期读本——《*课堂的奇迹》,通过阅读这本书,我认识了一位神奇的校长。他就是石家庄精英中学的校长——李金池。书中是这样介绍他的:他1982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学院历史系,1992年被任命为衡水中学校长。担任衡水中学校长12年,使衡水中学迅速崛起为一所全国名校,被誉为“创造了一个教育的神话”。2004年奉调担任衡水市教育局局长。

  书中说,李校长在2010年出任石家庄精英中学的校长时这所民办学校不良状况诸多,师资水*参差不齐、年龄结构老化、学科发展失衡,更兼优秀教师后继乏人。学校管理混乱、运行机制僵化,体制不顺,政令不畅,各自为战,一盘散沙,偌大的一个学校,竟然没设教务处,德育处也形同虚设,致使校长管不了校部,校部管不了各个年级部,朝小野大,诸侯割据。由此导致“教学”中心地位旁落,“德育”目标难以实现,学生日常管理工作无法到位。但就是这样一所即将倒闭的民办中学,李金池校长上任后提出了“激情教育、高效课堂、精细管理”*齐发的办学理念,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和诱思探究教学论作为理论依托,创造性地推出高效“6+1”课堂教学改革模式,使学校很快实现了逆势崛起。这当然能称之为“*课堂的奇迹”了,多么大的一个转变啊,可想而知,他要付出多少努力和心血,真的不得不叫人佩服!

  书中提到高效“6+1”课堂流程主要是“导、思、议、展、评、检、练”课堂七环节。这样的一种课堂将课堂主角由老师转变为学生。课堂上能让学生表达的,尽量让学生表达;课堂上能让学生做结论的,尽量让学生做结论。究其根本,我认为是一种生本教育理念和模式的实践,是由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变,是让学生变“学懂”、“学会”为“会学”、“会用”。“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教师费尽心思地“讲”,抵不过学生发自肺腑地“研”;教师耳提面命地“教”,赶不上学生发自内心地“学”。那么,在将来我的课堂中也要效仿李校长的做法,结合自班学生情况,争取达到高效的目的。

  “激情是一种积极昂扬的心态,可以排遣郁闷、提升自信、激发灵感、调动潜能,可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李金池校长的“新精中改造计划”的第一步就是激情教育。

  他们高效率、快节奏、高标准地整理完内务卫生,随着早操的集结号响起,快速奔向操场,开始争分夺秒地晨读,学生们良好的时间观念也就此形成;跑操也是激情教育的一部分,在精英中学,跑操早已超越其强身健体的体育锻效,而成为历练团队意识、拼搏进取精神的载体和气场。“人在激情状态的时候,能够展现出生命的最大张力,激情教育的目的就是让学校成为同学们的精神家园,让同学们不放弃梦想,不断追求卓越。”李金池说,“改变先要从改变师生的精神面貌起,一个人有了精气神,才能够释放出最大的潜力。”该如何激发学生学习激情,最大限度挖掘其潜能?这是值得每一位教育管理者思考的。

  作为教师,首先要孩子们喜欢你,喜欢这位老师,才会乐意愿意去好好学习,老师最大的本领不是你知识如何渊博,不在于你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应该引领学生走上自主学习的道路,让学生把学习当作一种挑战自我、体验成功的快乐,把激情当作一种生命应有的姿态。只有这样,教育才能走上一个良性循环的道路,教学生目的是为了不教,也就是说教的是方法,教的是策略,而不是读死书!我很喜欢教书,我想因为喜欢,所以我会努力的去寻找更多更好的教育方法,当然,暑假期间多阅读关于教育教学的书籍一定是有好处的,希望这些书籍能帮带领我做个更好的老师!

推荐访问:课堂教学 素养 导向 《核心素养导向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篇】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 《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读书笔记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