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9篇

时间:2022-08-23 17:15:05 来源:网友投稿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9篇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新时代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9篇,供大家参考。

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9篇

篇一: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代 推进 生态文明建设 存在

 的问题及对策建建议思考

  党的十八大将生态文明建设上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证明新时代背景下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助力乡村全面振兴和与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重大意义。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着生态文明意识薄弱、农村地区生态文明建设难度大等一系列问题,因此生态文明建设工作必须以坚持马克思主义生态观、培育公民生态意识、大力发展生态技术、建立健全生态管理机制为工作重点,继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新征程。

 一、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对我国各项事业发展均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迫在眉睫,必须认

 识到生态文明建设对于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以及为人民群众谋福祉的极端重要性和与国际社会一道共同致力于应对全球环境挑战的现实紧迫性,才能积极应对挑战,探索未来发展之路。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

 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我国人民福祉和民族未来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始终贯穿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通过牺牲生态环境获取经济利益使得生态环境急速恶化,制约了生产力的发展,加速了地区之间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只有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破坏少的新型现代化发展道路才能真正促进经济腾飞和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说到底是为了人类的永续生存发展,力图通过构建山清水秀的美好生态家园以满足人民群众对于绿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生活质量的新期待,它是我国经济社会绿色科学发展的基石,也是顺应时代发展潮流、契合人民期待的必然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是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需求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的根基所在,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重要的制度保证和原则要求。乡村振兴战略的最终

 目标是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部实现,以破坏生态环境发展生产搞活经济的时代已经逐渐走向灭亡,国家已经明确提出保护生态环境、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这不仅关乎到人类的永续发展,更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遵循和根本目标。乡村振兴必须要维护自然生态环境的良性发展,构建系统科学的生态治理方案,改善农村地区现有的生存条件,为农村居民打造生态宜居的舒适外部条件,重视乡村农业生产的多样性和有机循环、农产品的综合开发利用,只有真正解决了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才有可能进行健康可持续的农村经济发展,才有可能实现乡村地区的全面振兴。

 (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与 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挑战的必然选择

 生态环境问题是关乎全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全球性问题,全球共存于一个有机的自然系统之内,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国的生態环境问题可能扩散发酵至别国,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中国是资源和人口大国,面对当前全球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自觉担负起保护生态环境的使命担当,从坚决捍卫人类共同利益和保证永续发展的角度出发大力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同国际社会共同应对全球生态环境的挑战。

 立足于我国国情的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强大后方保障,同时也是全球生态环境预防和治理的重要举措。中国始终以不惧挑战、直面困难的大国担当为解决全球环境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是全球生态文明建设重要的参与者、贡献者、引导者和坚决的维护者。

 二、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原因 长期以来我国都较为重视生态环境问题,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我国政治稳定、经济长足发展、文化繁荣以及社会进步中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解决好生态环境问题就解决好人类的生存和发展问题。必须看到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一系列问题,正视这些难题是我们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高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重中之重。

 (一)社会整体生态文明意识相对薄弱

 生态文明意识薄弱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基础性问题,它出于一种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态环境保护的理念,直接影响着我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更是左右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进程的决定性因素。我国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呼吁由来已久,但生态文明建设起步较晚,社会整体的生态文明意识低下,人们现有的思维方式、行为选择以及价值观念都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不相协调。一方面,

 受制于传统的政治思维定式,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的看法还停留在生态环境只是人类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附属品的层面,相当一部分人仍旧保有“经济利益大过天”的狭隘观点,以往对一个地区的评估也大多停留在该地区 GDP 的增长,这就在直接和间接上导致了日趋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阻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另一方面,社会公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知尚处在浅层阶段,将生态文明简单理解为保护环境或者热爱大自然,看不到生态环境与人类永续发展、生产生活方式之间的深层次关系,并未形成科学的生态文明建设观念,缺乏对保护生态环境、助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

 (二)农村生态文明建设难度较大

 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难点和重点,相较于对城市生态文明建设较为系统和相对成熟理论和实践研究,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这与农村地区的人口素质、自然生态环境状况等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目前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暴露出诸多问题:一是农村地区人口素质偏低,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薄弱。农村地区教学投入少且教育质量差,在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中并未将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知识进行有效传播和系统教学,再者农村地区中年及老年人口占比大,思想观念根深蒂

 固,在对待生态环境的态度和行为选择上有失偏颇。二是农村地区生态环境质量偏低且生态环境保护较为脆弱。由于农村地区大多占据良好的自然条件,但群众缺乏环境保护意识并长期进行粗放型经济发展、毁林开荒、砍树伐木,直接导致了生态环境的退化甚至恶化。三是农村地区环境承载力已经接近上限。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土壤污染以及生态破坏等关乎农业发展的问题大部分出现在农村,过度使用和保护滞后造成农村环境承载接近上限,农村地区面临极大的环境威胁。

 (三)生态文明建设体制不完善以及生态领域法律不健全 现阶段我国对于生态建设的体制机制以及生态领域法律的构建方面尚处在不完善和不健全的状态,尽管我国已经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但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以及相关立法与严峻的生态现实存在差距,需要进一步完善。一方面,当前我国环境立法缺乏全局性和系统性,导致各类环境法律和法规之间出现交叉和重叠的现象,反映在职权上就是不同部门之间权力边界模糊、多头管理、互相推诿责任;缺乏科学且系统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制和领导干部责任追究制度作为制度标尺,在生态整治过程中也忽视了生态环境预防和源头治理,存在出现问题才

 解决问题的现象,对生态环境问题预防工作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另一方面,由于我国生态环境领域法律建设发展缓慢直接导致了现有法律体系与生态现实之间的不相适应性。现有生态环境领域的法律规定内容覆盖面低、内容严重滞后且缺乏较为详尽的规定,严重落后于现今快速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生态环境新问题。目前我国生态环境的立法对象较为单一,无法满足当前复杂的生态现实,单一的法律难以全部覆盖。

 三、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路径 针对现阶段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出现的问题,我们在积极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以及各项事业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必须不断探索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推进路径,为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好、生产优、生活美以及生命强的良好生态环境提供发展思路。

 (一)自觉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经过科学理论的指导。恩格斯曾提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 是在自然所处的环境中且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我们在进行一切社会活动时都要尊重自然地客观规律,切勿与其相抗衡,切勿形成“经济发展大过天”的偏颇思想。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及现实中

 人类对生态环境保护的反思充分说明人类在处理与自然生态的关系上,必须立足于长远利益,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将生态文明问题上升到人类生存繁衍的高度上来,才能真正形成人与自然之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共生、良性循环以及持续稳定发展的社会形态。现阶段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尤其是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以中国共产党人,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生态思想为理论指导,构建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体系,以全社会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滋养和促进人民群众生态文明观的养成,在农村社会形成全民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良好风尚。

 (二)培育全社会生态意识,造就具有生态文明观念新型公民

 所谓生态意识就是体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念,主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在不违背生态自然规律的情况下进行人类社会活动,显现出共生共建的社会行为和理念。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必须在全社会大力培育生态环保意识,只要将环保理念和对生态环境“有所为”和“有所不为”作为一种道德尺度在全社会形成无形的约束和有形的规范,才能积极培育具有良好生态文明观念的新型公民,形成良好生态保护的社会氛围。生态文明建设不是一纸废文书,

 保护环境更不是一句空话。首先,要在全社会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宣传力度,利用互联网和自媒体时代便利高效且生动鲜活的方式在政府机关、企事业单位、学校以及社区等社会公共区域进行宣传和教育活动,努力使生态环保观念在全社会形成普遍的道德风尚;其次,将生态文明教育贯穿学校教育、职业教育以及成人教育等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加强农村地区生态文明知识普及,力图使社会各层面受教育者充分认识到群众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对一个国家可持续发展的极端重要性;最后,农村地区是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和难点,要更加重视对农村地区的生态文明知识普及行动,采取通俗易懂的方式和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对农民进行传播环保知识,实现内容和形式的多元化。

 (三)大力转向生态经济产业链的新途径,发展生 态技术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生态文明是经济发展的驱动力。保护生态与发展经济如鸟之两翼、车之两轮,缺一不可。”历史证明,只顾经济效益不顾生态环境的做法是不明智的,是有违国家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找到社会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契合点,在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发挥生态的最大效能,有效减少生态资源的不必要消耗,才能促进二者融合的进步发展。为此,国家应看到科学技术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内生动力,鼓励学界和科研单位进行生态技术的理论和技术创新,在人工增氧技术、生物膜净化技术等一系列高科技技术的基础上不断推陈出新;在自然环境恶劣,生态环境脆弱的农村地区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生态农业,循环利用现有资源,建立效益高、前景好、特色足的生态农业循环产业链;在研发和创新生态技术的过程中,必须一直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原则,围绕推动社会经济发展,面向市场,强化企业在生态技術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注重引进国外先进的理论和技术,结合本土市场的特色和需求消化吸收,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能的最大化。

 (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

 人类从单纯的物质利益追求向生态利益追求的过渡,离不开制度的规范与调节, 制度文明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应着力建立健全生态法律体系,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法律的层面,积极推进生态文明的制度建设。一是建立健全一整套系统全面的生态环境保护、监督和考核机制,对待不同类别的环境污染进行专门性的立法保护和追责制度,健全各单行法之间的系统运用及合理调配,使得所有破坏环境的行为都有法可究。二是加强环境执法力度,使得生态文明建设的每一步都有制度的保证,

 将地区生态环境保护纳入领导干部的监督和考评环节中去,建立和完善生态规章制度,严肃生态文明法律体系。三是要广泛听取社会环保组织、绿色服务团队以及社会不同阶段群众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看法,集中民智、调动民力,共同致力于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为经济 、政治、社会以及文化各项事业的发展提供有力的后方保障。

篇二: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生态文明建设:

 问题及对策思考生态文明 这一概念自 从 20 世纪 90 年代初被提出 至今, 得到了 越来越多学者、专家以及政府官员的重视。

 生态文明的产生以及相关研究的兴起与现今人类文明 发展中遇到的一系列问题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当代工业文明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生态环境的困境是生态文明产生的现实背景, 而生态文明产生的思想来源则是在此背景之下对于人与自 然关系的历史和现实所进行的理论思考和观念转化。

 了解并探究生态环境的困境以及原因, 对把握生态文明 兴起的必然性有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一、人类文明 发展的困 境及其生态化转变从古至今, 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即从自 给自 足的原始生产方式转变为以大规模工业化和机械化为特点的现代生产方式。

 自 工业革命以来, 这种生产方式极大地推动了人类文明的进程, 在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取得了 前所未有的成绩。

 正如马克思所言:

 “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 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 还要大。

 ”[1](p.277)但是, 这样的生产方式也是一把双刃剑, 在为人类社会发展作出 巨大贡献的同时也造成了 一系列的生态环境问题。

 随着这类问题的愈演愈烈, 人类文明的发展遇到了越来越多的挑战。

 恩格斯曾经提出 过警告:

 “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 然界的胜利。

 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 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2](p.383)虽然人们已经认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保护生态资源的必要性, 但是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却非常严峻。就拿我国而言, 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 我国在各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 的成就。

 但是, 由于粗放型增长方式以及偏重追求效率的生产模式, 我国生态环境遭受了较为严重的破坏。

 全国水土流失面积达 356 万平方公里, 占国土面积的1 /3 以上;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39.54 亿亩, 影响到 4 亿人口的生产生活; 我国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28%, 不少城市人口基本生活用 水难以得到保证; 全国旱涝灾害频繁发生, 每年都有近 4 亿亩农田受到不同灾害的影响, 生态问题确实已经成为影响我国经济社会[3]发展的严重问题。翁志勇作者:

 翁志勇 , 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教授。[摘要] 人类社会的 文明 已经遇到 了 巨大的 挑战, 面 对全球性的 生态环境问 题, 只 有从社会文明 的 高 度, 通过转变工业社会的 生产 和消 费 方式, 才 能真正摆脱生态问 题的 困 境, 走上自 然与 社会相和谐的 可持续 发展的 文明 之路。与 过去相比, 我国 在生态环境保护以 及自 然资源 保护上取得了 一定的 成绩, 但是生态文明 建设的 形 势依然非常严 峻, 所面 临的 挑战依然十分巨大。从生态文明 产 生的 条件可以 看到 , 生态文明 是建立在对现代人与 自 然关系 重新思考的 基础上, 为 摆脱生态困 境并且实 现人类社会可持续 发展, 相对于原 始 、农业、工业文明 而提出 的 一个新的 文明 概念。

 在未来的 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 , 人与 自 然的 和谐发展始终是主题和要求。[关键词] 生态文明 ; 可持续 发展; 人与 自 然; 和谐发展[中 图分类号] D6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8273(2011)11-0032-0532--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尽管生态环境问题在全球日 益蔓延是目前人类文明 发展过程中所碰到的最为突出 的现实困境之一, 也是目 前人与自 然关系尖锐对抗的主要表现。

 但从认识和实践的角度来看,在过去比较长的时间内 , 人类仅仅是把这些问题当 作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种外界因素和不利条件, 却没有从文明的高度去理解生态问题和生态危机, 也没有对文明的历史形态的变化予以思考。

 不过, 随着生态危机的不断深化,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目 光集中到如何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关系之上。

 很多知名的学者通过对原有的发展观念和发展模式的反思和批判逐步意识到, 只是将生态环境问题作为一种外生因素, 使用 传统的技术、经济等手段来解决是肯定不够的, 必须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来对待生态环境问题, 转变原有的生态环境观。

 例如, 美国著名学者莱斯特· 布朗就提出:

 “现行的经济发展模式(姑且称之为 A 模式), 使世界走上了 导致经济衰退并且最终崩 溃的环境道路。

 如果我们的目 标是经济的持续进步, 就必—B 模式。

 ”[4](p.1)这也表明,须转向新的道路——想要正确处理人与自 然的关系, 就必须从人类文明 建设的高度去形成一种不但有利于自 然社会发展, 还有利于人类社会发展的新生态环境观, 而且通过这种新的环境观来帮助人们从人类文明 的推进规律上来认识生态文明 产生的历史必然性。二、生态危机引 发的思考与文明 道路的选择正如上文所言, 人类社会的文明已经遇到了巨大的挑战, 面对全球性的生态环境问题,人们开始对其产生的原因进行思考和分析, 目的是为了摆脱困境并找到一条符合新时期、新条件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绝非单纯的人与自 然之间的相互冲突, 它还涉及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是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矛盾在自 然领域的表现。

 因此, 想要全面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发生的原因, 就必须从人及其社会的整个领域进行全面的分析。总的来看, 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经济原因是引 发生态环境问题以及生态危机的直接物质动因。

 主要特征表现为超过自 然系统的物质承载力和系统自 身净化力的各种生产活动。

 正如恩格斯所言, 物质资料的生产和人自 身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前提条件, 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决定性因素。[2](p.2)因此, 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的角 度而言, 物质资料生产活动不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也是影响自 然生态系统的决定性因素。

 其次, 精神文化方面的原因是造成文明发展困境的重要因素。

 它主要包含价值观、发展观以及社会观等思想方面的因素。

 由于人类的思想以及理论会对实践起到指导作用, 因此在生态方面、特别是在生态危机的各种分析中, 无不涉及对生态环境问题发生的上层建筑原因的探讨。

 人类只有先转变已存在的思维方式和观念, 改造传统的自 然价值观和社会发展观, 即形成既满足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 又保护生态平衡的思想, 才能为从根本上解决生态问题创造条件。

 最后, 社会原因在某种意义上加快了生态环境问题恶化的步伐。

 社会因素虽然没有直接产生破坏自 然系统的行为, 但是它们与生态危机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生态学家巴里·康芒纳 就明 确指出 了 生态危机的 社会根源:“地球之所以被污染, 既不是因为人是某种特别肮脏的动物, 也不是因为我们的人口 太多了 。

 错误在于人类社会———在于社会用 来赢得、分配和使用那种由人类劳动从这个星球上的各种资源中所摄取来的财富的方式。

 ”[5](p.141)从上述对生态环境问题的思考可以看出 ,引 发目 前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因素并非是单一的, 也并非是某一个或者是某几个国家造成的。

 因此, 如果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只有通过人类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及统一行为才能够得以实现。

 这也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提出 生态危机的解决应当 是一个人类文明的创新和进步过程的重要原因。

 这一创新和进步的过程体现了 人类对于未来发展方向的重新审视以及文明 发展道路的理性选择。

 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对工业文明所造成的问题深刻反思的基础上所选择的新的文明道路。33--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只有从社会文明的高度, 从社会、经济、思想等各个方面, 通过转变工业社会的生产和消费方式, 才能真正摆脱生态问题的困境, 走上自 然与社会相和谐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之路。三、我国 生态文明 面临的问 题我国在经济建设取得举世瞩目 成就的同时, 生态环境遭到了巨大的压力。

 面对日 益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着重强调了 生态文明 建设的目 标和任务:

 “建设生态文明, 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6](p.20)虽然, 我国生态文明的建设才刚刚起步, 但是社会各界都响应国家号召 , 投入了 巨大的人力、物力以改善我国的生态环境; 努力加大生态保护的宣传, 提高对生态问题的关注程度, 为进一步巩固和建设生态文明社会打下了较为扎实的基础。

 总体而言, 与过去相比我国在生态环境保护以及自 然资源保护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依然非常严峻, 面临的挑战依然十分巨大。第一, 缺乏正确的生态价值观和生态道德观。

 早在 2000 年的“世界环境日 ”前后, 国家环境保护总局联合教育部对当 时全国的公众生态意识进行了全面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我国公民的生态意识和相关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 生态价值观以及生态道德观缺失比较严重, 公众的生态意识有着较为明显的依赖政府的特征。

 虽然近几年来, 随着生态环境问题的日 益严重以及相关部门的不断宣传, 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 但是随意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仍旧屡禁不止。

 例如,杭州、 广州等主要城市在 10 年前就开始实施垃圾分类管理, 以使一些不可回收、难以自 身降解的垃圾得到妥善处理。

 但是,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 这样的环保措施却收效甚微。

 大多数人都觉得分类太麻烦, 在他们眼中只要将垃圾放入垃圾箱内就已经符合了保护环境的要求。正如杭州 市城管办固废监管中心的一位负 责人所言, 产生这样结果的“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全社会对垃圾分类的认识不强”。①确实, 生态文明概念在我国兴起的时间并不长, 要在全社会树立起正确的生态价值和道德观, 不单需要政府部门的主导, 也需要社会各界和全体公民的努力。第二, 经济发展阶段以及经济增长方式的制约影响了生态文明的发展。

 处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生态环境以及自 然资源问题是不一样的。

 对于一个正处于城市化中期的新兴发展中大国而言, 需要大量的社会产品以及许多基础产业, 其中就包括一些需要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有污染产品和有污染产业。

 我国已经明确提出了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但是, 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并非是一朝一夕的, 我国庞大的经济规模就仿佛是有着巨大惯性的汽车, 改变行驶道路需要一定的时间和空间。

 与此同时, 从国际分工的角 度来看, 中国仍处在国际产业链条的中低端, 以制造业为主。

 也就是说, 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的、以产品出 口 为导向 的、以量取胜的粗放型经济和贸易增长方式到目 前为止还无法完全摆脱掉。

 另外, 我国经济始终保持较高速率的增长幅度, 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阶段比较容易出 现对未来的需求预期过高从而导致当前投资过度的现象。

 正如一些学者认为的那样, 进入重化工业高速发展阶段后, 产业链条加长, 中间需求环节(钢铁、机械等)、基础需求环节(能源等)对最终需求环节(汽车、住宅等)容易产生过高估计,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剧预期过高、投资过度的问题。[7]其中, 中间和基础需求环节恰恰是重化工业中污染相对比较严重的环节。第三, 生态文明 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指标化”现象。

 一直以来,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始终是评价政府政绩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标尺, 尽管近些年来绿色 GDP 的概念快速兴起, 各个地区开始转变了 原本以 GDP 为纲的发展战略, 不过某些地方还是坚持单纯将 GDP或者其他一些刚性指标作为发展的原动力, 导致了一些地方为追求经济增长率, 不惜以严重破坏当 地环境为代价来换取所谓的 “突出 成①具体报道可以参考2010年3月 2日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所做的报道。34--

 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1 年第 11 期就”。

 这种指标化的做法是违背经济规律的。值得我们深思的是, 除了 在经济发展中出 现“指标化”、“一刀切”的现象, 在生态文明 的建设过程中 也出 现了 不少类似的 事件。

 例 如 ,2010 年 7 月 底, 为了完成当时国家所制定的节能减排目 标, 浙江、江苏、河北等省, 此起彼伏地掀起了节能减排大冲刺, 对“两高”行业开始大范围限电甚至断电。

 在“丝网之乡”河北省安平县, 不仅对工业限电, 居民、医院甚至交通信号灯也遭停电。①这样的行为非但没有对生态环境形成积极的影响, 反而会造成一系列社会问题。

 另外, 很多环境管理制度并不是将以人为本、 以人们的身体健康为本作为其目 标, 而是以完成所要求的指标为目 标。

 例如, 目 前的空气监测制度一般以指定的较为常规的污染物作为监测对象, 而忽略了三类对人类身体危害最大的物质(毒害有机物、重金属、放射性物质)。

 造成的结果往往是, 尽管投入了很多人力物力和财力, 并且达到了 相关的目 标, 但是对人类本身而言却收效甚微。第四 , 相关配套制度还未完全形成, 监测与执法的力度以及透明度仍旧需要加强。

 虽然现在有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目 标和方向, 但是许多相关的配套措施还是停留在论证阶段, 并没有进入实际操作层面。

 在一些细节问题上, 甚至还存在较大的争议。

 例如, 对于能源可持续利用 有着直接影响的节能准入制度和落后产能退出制度等在不同地区就有着不同的标准。在法律制定方面, 各地区都推出了一些地方法规来保护生态环境, 但是在国家层面还没有一部完整的法律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律依据。一直以来, 我国的基本国策中就包含了对于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 但是有关生态环境的法律法规一直...

篇三: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大视野2010.980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其中要求 “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这是继从十二大至十五大强调 “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之后,党代会政治报告首次提出 “建设生态文明”,是对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一次升华,意义十分重大。

 生态文明的提出,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一、生态文明的内涵及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一)

 生态文明的内涵生态文明是人类在发展物质文明的过程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成果,它表现为人与自然和谐程度的进步以及人们生态文明观念的增强。

 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规律并不断推进社会、经济和文化发展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共生、全面发展和持续繁荣为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体现了人类对长期以来主导社会发展的物质文明的深刻反思,也体现了人类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科学总结与不断升华。

 生态文明的内涵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人与自然和谐的文化价值观。

 即树立符合自然生态法则的价值需求,体悟自然是人类生命的依托,自然的消亡将必然导致人类生命系统的消亡。

 尊重生命、爱护生命并不是人类对其他生命存在物的施舍,而是人类自身存在和进步的需要,应把对自 然的爱护提升为一种不同于人类中心主义的宇宙情怀和内在的精神信念。

 二是生态系统可持续前提下的生产观。

 即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注重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及其制造、使用和废弃的整个周期中,要以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的影响最小及其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为目标。

 三是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的消费观。

 即倡导 “有限福祉”的生活方式,人们的追求不再是对物质财富的过度享受, 而是一种既满足自身需要又不损害自然、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需要的生活。

 这种公平与共享的道德,成为人与自然及人与人之间和谐发展的规范。(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首先,建设生态文明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关注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如果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喝的却是受到污染的水,呼吸的是受到污染的空气,吃的是受到污染的食品,且因忽视生态文明使我们及后代的生存与发展受到严重威胁, 那么现代化就失去了其应有的意义。

 因此,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必须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性社会放在突出的位置。其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要求。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包括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从而使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

 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不断扩大和人口的持续增加,我们对能源资源的消费需求量将越来越大,各类污染物产生量也将不断增多,这使我们面临的生态压力和环境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建设的进程,必须更加重视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在实现国内生产总值等经济目 标的同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得到有效控制,使生态环境得以显著改善。再次,建设生态文明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

 我国已进入工业化、城镇化加快发展的阶段,这一阶段也往往是资源和环境矛盾日益凸现的时期。

 如果以过量的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为代价,经济的增长将是不可持续的。

 人类发展的历史已经证明,人类文明的发展和延续与资源和环境密切相关。

 资源条件特别是生态环境的恶化,不仅会破坏人们的生存条件,甚至会导致人类文明的消亡。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国生态环境形势十分严峻。

 因为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我国的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而且我们的经济增长依然是建立在能源消耗较高、 生态环境破坏较大的基础上的。目前,中国已成为煤炭、钢铁、铜的世界第一消费大国,继美国之后的世界第二石油和电力消费大国,铁矿石、氧化铝和水泥等资源的消耗量巨大。

 中国许多行业和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浪费大。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问题及对策思考路(中共陕西省委党校 校刊部,西安 7 10061 )军作者简介:路军 (19 62- )

 ,男,山西五寨人,中共陕西省委党校校刊部编辑。摘要:生态文明是当今全球关注的重大问题。

 中国共产党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 “生态文明”这一重要概念并相继采取了一系列的具体政策措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我们必须认真研究分析中国在此方面存在的问题,积极探究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途径,以促进中国社会各方面的良性健康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生态环境;科学发展中图分类号:F124.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7408(2010)09-0080-03

 经济大视野高消耗换来的增长,导致废弃物排放多、环境污染严重。

 因此,中国单位GDP 的废水、固体废弃物排放的水平大大高于发达国家,即单位产值的消耗强度大大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需求量随之增加, 中国面临的资源和生态安全压力还会继续加大。

 据有关预测,中国45种主要矿产的现有储量,到201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只有24种,到2020年能够保证需要的仅有6种。

 依靠大量消耗资源支撑经济增长,不仅使资源供需矛盾更加突出,也制约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进一步提高。

 有关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居世界第一,远远超过环境容量,全国七大水系监测断面中62%受到污染,流经城市的河段90%受到污染。长期以来, GDP 增长率是评价地方官员政绩的一个不成文标准, 导致一些地方为追求一时的经济发展速度, 不惜违背经济规律。

 其结果是, 经济建设取得了“辉煌成果”, 生态环境却遭到严重破坏, 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影响。

 事实证明, 单纯的GDP 增长指标不能全面真实地反映问题, 它没有体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损失和资源消耗成本, 留下了长远的隐患。

 我们只有把经济发展与环境、 资源保护以及人的全面发展结合起来, 才能使生产要素产生最科学的集聚效应,并营造出源源不断的发展后劲。(二)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1.经济因素。

 第一,经济发展引起的环境问题恶化。

 目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 同时也是我国经济高速增长时期,从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历史来看,这个阶段正是生态环境问题最严重的时期, 因而我国在这一时期承受的生态环境压力会更为沉重。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是对社会生产力的极大解放,这种解放刺激了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但与此同时,对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和各行业污染物排放量也会随之高速增加。然而,由于国民经济尚处在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转型时期,人们只关注经济增长的数字, 却忽视了其背后所付出的沉重代价。

 第二,经济利益与环境保护的冲突。

 市场经济发展所追求的是高额利润,是相对少数人的利益,而环境保护则是多数人的利益,二者处于对立状态。

 法律对这种显性冲突的社会关系比较容易做出规范,而我国经济是以公有制为主体, 经济利益的主体和环境利益的主体具有统一性,增加了规范的难度。

 但近年来,我国农村环境恶化尤为明显,一些乡镇企业的农民为 “脱贫致富”,放任环境污染对国家、所在集体和本人的损害。

 对此,国家不得不采取强制措施关闭“十五小”企业。

 在一定意义上,政府既是冲突调解者,又常成为冲突的一方 (地方利益)

 ,法律执行的难度极大。2.人文社会因素。

 第一,我国人口众多,环境的资源压力大。

 生态问题与人口有着密切的互为因果的联系,在一定社会发展阶段,一定地理环境和生产力水平的条件下, 人口增长应有一个适当比例。

 人口问题与生态问题是当代中国发展面临的重大挑战,人口数量快速的增长,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经济问题,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可以这样说,我国的人口问题是短时期内很难扭转的最大社会问题之一。

 人口问题导致了我国资源的绝对短缺,因而出现了对资源的无节制开发的现象,同时伴随着惊人的浪费,给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第二,公众环保意识普遍较差。

 据调查,国民对于环境状况的判断大多是态度中庸,无敏感性,对许多根本性的环境问题缺乏了解,甚至是根本不了解,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公众不愿意主动地去获取环境知识。2000年 “世界环境日”前后,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和教育部联合进行的对全国公众环境意识的调查报告得出的结果是, 我国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知识水平还都处于较低的水平,环境道德意识较弱,且公众环境意识中具有很强的依赖政府的特征。

 第三,生态问题与贫困等其他社会问题交织在一起, 有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

 生态问题在当今世界各国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但是从总体上来看, 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一点, 富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污染物相关的环境污染, 而穷国的生态问题主要是与自 然资源相关的环境破坏,前者比较容易得到防治和恢复, 而后者的防治和恢复则要困难得多。

 我国的生态问题也有类似情况, 在平原、 沿海及大城市等经济发达的地区, 生态问题主要以环境污染为主, 如今经过不断治理已逐渐有所缓解;而西部相对贫困地区,环境破坏引起的生态环境恶化十分严重,且日益呈现出生态问题与贫困同步深化,形成恶性循环的趋势。三、解决我国生态问题的对策思考第一,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生态文明建设。

 科学发展观是我们党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它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强调经济社会的发展必须与自然生态的保护相协调, 在经济社会的发展中要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发展不能以破坏生态平衡为代价,发展不仅要与现有的自然条件相适应,也要顾及子孙后代的利益,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由此看来,科学发展观并不是简单地要求我们保护自然环境、维持生态安全, 而是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及社会环境和生态环境的平衡置于发展的本质问题上, 以人与自然的和谐求得人类社会的发展,以经济社会的发展来促进生态平衡的实现。

 可以说,生态文明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也必须始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第二,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不断提升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必须重新认识和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变为在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补偿; 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二者的统一。

 其核心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塑,使人们认识到人既可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善待自 然,增强对自 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

 我们要转变以往旧的道德观,打破狭隘的视野局限,树立崭新的生态意识。

 为此,必须有计划地加强公民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公民的资源意识、生态意识和环境意识,使人们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高度树立正确的自然观、环境价值观和资源容量观;建立和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绿色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 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第三,建立文明的生产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传统的生产方式对能源和材料的利用是粗放式的, 是资源―产品―废物―排放单向度的线性发展模式, 通过把资源变成废物来实现经济的增长,这是一种 “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不协调”的生产方式。

 而资源供给能力、环境自净能力和自然承载能力却是有限的,若不转变传统的生产方式, 发展与环境的矛盾将会激化, 生态危机将会加剧。

 因此,生产方式必须向 “原料和能源低投入、产品高产出、环境低污染”转变,发展循环经济,使原材料在生产链条中多次、反复、循环利用,形成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动,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的污染。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我们必须发展循环经济, 这符合我国现在的国情与发展建设的基本2010.981

 822010.9西部大开发与建设西部强省状况。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能够从根本上解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经济增长与资源环境之间的尖锐矛盾, 协调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之间的关系, 同时有利于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现实需要。第四, 强化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一是重视生态行政建设。

 正确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深刻认识发展与资源、 环境之间的辩证关系, 了解经济活动对生态变化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高对生态质量变化的识别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建设生态文明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二是加强生态法制建设。

 一方面要修订、 完善环保法律法规,切实解决法律法规空白、 失当、 乏力、 自相矛盾、 操作性差等方面的问题; 另一方面,要进...

篇四: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摘摘摘摘要要要要生态文明理念的提出实现了人类文明进步的伟大飞跃,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也为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和谐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新时期以来,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伟大成就,循环经济得到较大发展,生态治理的国际合作水平得到较大提升,人居环境也得到了明显改善。但是,当前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依旧面临一些现实问题,譬如,粗放型增长方式未得到根本转变,生态环保形势较为严峻,生态法制化水平和生态科技实力有待进一步提升等。这些问题之所以出现,是由发展理念片面、监督机制缺失、政府治理失灵、理论研究滞后等多方面原因引起的。因此,新时期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必须积极完善生态法制,转变政府职能,调整产业结构,培育社会组织和提升民众环保意识,通过多方面的努力,切实有效地推进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水平的提升。关键词:中国共产党生态文明现实问题建设路径

 IIIA bstractA bstractA bstractA bstractPutforwardtheconcep tofecologicalcivilizationachievedagreatleainhumanp rogress,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b utalsoforimp lementingthescientificconcep tofdevelop ment,p romotesocialharmonyandhaslaidasolidfoundation.N ewEra,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madegreatachievementsinthedevelop mentofcirculareconomytogetmuchgreater,thelevelofinternationalcoop erationinecologicalmanagementisgreatlyimp rovedlivingenvironmenthavealsob eensignificantlyimp roved.However,thecurrentecologicalcivilizationconstructioninChinastillfacessomep racticalp rob lems,forexamp le,theextensivemodeofgrowthhasnotb eenfundamentallychanged,thesituationismoreseriousecologicalandenvironmentalp rotection,ecologicalandeco-levellegalandtechnologicalstrengthtob efurtherup gradingofskills.Thereasonwhythesep rob lemsoccur,one-sidedb ytheconcep tofdevelop ment,lackofmonitoringmechanisms,governancefailure,theorylagsb ehindmanyothercauses.Therefore,thenewp eriodtostrengthentheconstructionofecologicalcivilization,wemustactivelyimp rovetheecologicalruleoflaw,thetransformationofgovernmentfunctions,adj usttheindustrialstructure,fostersocialorganizationandp romotionofp ub licawareness,throughthefullrangeofeffortstoeffectivelyimp rovethelevelofecologicalcivilizationinChina.pKeywordsKeywordsKeywordsKeywords:CommunistPartyofChinaecologicalcivilizationrealp rob lemb uildingp ath

 IV目录目录目录目录致谢...............................................................................................................................I摘要.............................................................................................................................IIA BSTRA CT.................................................................................................................III1.绪论...........................................................................................................................11.1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11.2目前的研究现状..................................................................................................21.3研究方法与论文结构..........................................................................................62.生态文明的概念界定与理论渊源...........................................................................72.1相关概念界定.......................................................................................................72.1.1“生态”概念的界定.......................................................................................72.1.2“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82.2生态文明的理论渊源........................................................................................102.2.1中国传统生态文明理论..............................................................................102.2.2西方生态文明理论......................................................................................122.2.3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133.新时期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及原因分析.....................................143.1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143.1.1生态环保形势依旧严峻................................................................................143.1.2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17

 V3.1.3自然资源浪费现象较为严重.......................................................................193.1.4生态法制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升.............................................................203.1.5生态科技实力较为薄弱..............................................................................233.2新时期中国生态文明建设问题产生的原因分析...........................................243.2.1陈旧落后的发展理念导致发展的片面性.................................................243.2.2缺乏有效环境治理的监督机制................................................................253.2.3政府与市场生态治理的双重失灵............................................................263.2.4生态环境理论研究落后于实践发展........................................................293.2.5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强,节能环保的文化氛围有待培育....................304.新时期加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分析.........................................................314.1完善生态法制,构建生态文明建设的法制体系.............................................314.2完善政府治理模式,强化政府责任主体的服务职能...................................324.3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布局...........................................334.4提升科学技术水平,转变经济发展方式.......................................................354.5培育公民的生态文明意识,转变公众生产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364.6大力培育引导环境非政府组织(ENGO)的发展.......................................384.7坚持共同但有区别责任的原则,进一步加强生态环境治理的国际合作...395.结语.......................................................................................................................41主要参考文献............................................................................................................42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11.1.1.1.绪论绪论绪论绪论1.11.11.11.1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选题缘由以及研究意义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生态文明的科学概念及其建设的重要任务,这是我党结合时代发展实际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明的提出,使得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越来越清晰、内涵越来越丰富。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纳入到社会发展目标中统筹考虑,这是中国共产党对子孙后代和世界负责的庄重承诺,也是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加以正视和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当前,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不断前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生态文明建设有助于化解我国生态危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资源与环境也作出了巨大牺牲。2006年,我国GDP总量占世界5.5%左右,但资源消耗量却占到世界的15%。同时,我1国资源人均占有量严重不足,人均耕地、人均水资源和人均森林资源等皆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面对这一严峻的客观现实,党中央适时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这必将有助于强化人们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使人们逐渐认识到如果没有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便无法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建设良好的生活环境,因此,作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态文明是我国社会和谐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其次,生态文明建设是有利于全面推进社会主义小康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关乎民生的重大工程,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近年来,随着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态环保意识不断增强,环境问题逐渐成为群众最为关心的社会问题之一,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人居环境建设不加以重视,生态环境持续恶化,那么即使我们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方面取得巨大成就,人民群众对民生工程和全面小康社会必然会缺乏认同,因此,积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党始终代表人民群众利益,切实改善民生,1.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在发展观问题上的重大转变[J].党史纵览,2008.1刘以顺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最后,生态文明建设有利于巩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生态环境问题是考验中国共产党执政能力,影响其执政地位的重要因素。如果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生态危机不加以解决,那么其执政地位必将难以巩固。在实践中,党倾听群众呼声,及时排解生态环境恶化给人民群众带来的灾难,保证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安全,赢得了广大民群众的广泛赞誉,同时,党敏锐地把握当前形势,确立生态文明建设的执政理念,也是改进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执政方式,保证自身始终走在时代前列的重要前提。中共十七大提出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重要战略举措,对改进党的作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具有重要意义。1.21.21.21.2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目前的研究现状十七大以来,学术界对生态文明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理论成果。首先,从研究成果的来源看,目前已有的理论成果大都主要都来自于国内。国外的研究者研究的重点主要集中在生态政治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这一块着墨甚少。事实上,国外的政治学家对中国乃至东亚的生态文明都没有进行较为深入的研究,主要是进行这方面的研究非常困难,一方面,有的国家的政治发展多变性难以引起学者和政治学家的关注。另一方面,加上他们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差异,也使其对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的研究存在不够客观的偏向。其次,从研究者的身份来看,目前国内的相关研究主要来自两块:1、党政系统。主要是各级党政管理部门、党校的理论研究部门。其研究的重点是把中央文件的精神进行细化和完善,使其更具有操作性和可行性。譬如,2008年,“人的全面发展视域中的生态文明建设”被列入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年会;“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城区品质”也被列入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8年年会;在一些党政系统的研究机构还成立了专门的“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研究中心”。该系统内已出版的著作有中央编译局李惠斌等编的《生态文明与马克思主义》(中央编译出版社)、中央编译局薛晓源的《生态文明研究前沿报告》(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等。

 浙江大学硕士学位论文32、高等院校的理论研究者。其研究的重点是侧重于理论探索,主要的观点有:强调在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的发展过程中,生态文明建设是不可获缺的重要因素;健全生态文明建设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和方式;促进生态文明的理论发展等等。著作有清华大学卢风的《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中央编译出版社),福建师范大学廖福霖的《生态文明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国林业出版社),等等。最后,从已有的研究成果来看,其包括三个方面:(1)论文。通过对中国期刊网的统计,从2007年以来仅篇名含“生态文明”的相关文章就高达1700余篇,(2)学术界及实际工作者召开的各类研讨会;譬如,戴凡的《生态文明建设的困境及超越—个利益博弈的视角》源于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3)各类专著中的成果。因上文已有所提及,这里不再赘述。总而言之,这些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关于生态文明的科学内涵十七大以来,学者们通过分析,提出了许多不同的见解。概括而言,可归纳为三类:第一类观点从纵向的人类文明发展史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认为生态文明是人类为实现可持续发展必然吁求的进步状态。如有学者认为,随着人类社会...

篇五: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林凡作者简介籼         女。福建福州人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 福州大学福建福州      摘要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关键词生态意识生态经济生态制度生态科技中图分类号  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    —            —    — 人类文明发展至今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当今社会逐渐向另外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过渡。一般来讲生态文明指人类实践活动中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和全部成果既包括生态意识、价值、法律、政策、制度也包括生态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生态科技等实际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合理的人类文明形态。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这是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思想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巨大的工程非一朝一夕、一人一己之功建设生态文明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与长期坚持才有可能实现。一、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导致环境恶化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业率与家庭平均收入普遍提高在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养成了对生态保护非常不利的生活习惯再加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对资源过度消耗的现象普遍蔓延开来。一般人所在乎的只是自己能否负担得起而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对生活环境乃至整个地球所产生的副作用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 过分强调经济增长造成能源危机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传统经济观念的核心这种过分强调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不堪重负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由此产生。以森林砍伐为例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但是对于动物来说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鸟类少了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大量繁殖起来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大量砍伐森林还会造成水土流失、泥沙淤积、水旱火灾等等灾难。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常常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实施效果。以《环境保护法》为例虽然它的内容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方面内容但实际上它却基本上只是一部环境污染防治法并没有规定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基本制度无法适应自然资源综合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因此不能真正体现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所在。 单向线性生产模式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传统的经济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人类从大自然中不断地获取资源又不加任何处理地排放到大自然中导致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的单向线性发展过程。在早期阶段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那么凸显。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便   益严重起来资源短缺的现象愈发突出。收稿日期    一   抹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  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策 树立良好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  树立生态自然观。要改变人是自然主人的错误自然观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人类来源于自然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摇篮对自然破坏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人类不可能在自然生态极度破坏的情况下独自存在。人类应摒弃自我中心思想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发展到回归自然、珍爱自然的新理念。   确立生态价值观。生态对于人类不仅具有生存价值它还具有审美价值良好的生态环境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人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意义对自然生态环境给予呵护用美的原则塑造生态环境从而使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而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良好的生态环境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提升人的精神境界。这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努力形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美化家园、绿化祖国的生态文明新风尚。坚持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物质产品的生产在原料开采、制造、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对环境影响最小、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总之在生态意识层面应将生态自然观、生态价值观和持续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思想。 走循环经济道路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  走循环经济道路转变经济方式。所谓循环经济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遵循生态学规律将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实现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大力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首先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开发和推广节约、替代、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保护土地和水资源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其次在生产过程、厂际之间、园区中、区域之内通过产业链、物流网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推动循环经的发展再次要转变消费方式改变传统物质主义、高消费的消费方式。建立健康、合理、节俭的绿色消费模式。  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首先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形成健康的绿色农业食品和食品原料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生态林业、草业、花卉业生态渔业观光农业生态畜牧产品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抓好无公害绿色生产工程、农田生态工程充分利用各地的生态优势减少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土壤及作物的污染。其次要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制造业、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比如在电力、交通、建筑、冶金、化工、石化等传统部门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煤的清洁高效利用、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使用低碳技术核心是发展清洁生产即通过产品设计、原料选择、工艺改革、技术管理、产业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合理化使工业生产的物耗、能耗和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并且还要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信息服务业、文化传媒业、旅游会展业、金融保险业、中介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提高生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和法律制度  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制度。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包含大气环境、水环境、声环境、光环境等所有生态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都以是否符合人的健康、安全、愉悦等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具体来说主要有生态环境质量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生态环境基础标准、生态环境方法标准、生态环境样品标准等。建立生态绩效考核制度。生态绩效考核制度首先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实现政府决策行为的生态化杜绝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其次把生态政策和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首要标志。把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   完善和实施生态法律制度。在生态法律方面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等 部环境保护法律、  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但由于生态问题异常纷乱复杂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完善相关生态法律制度形成有效的生态法律体系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除了继续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以外还要严肃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努 林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  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 力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参与和履行国际生态公约。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参与生态建设国际合作、履行国际生态公约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国际环境处理机制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参与其中应在现有的国际公约如《人类环境宣言》、《北京宣言》、《  世纪议程》、《生物多样性公约》、《京都议定书》等基础上与其它国家一道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 加大生态科技开发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科学技术为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技术基础还构成生态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基础而且推动着生态化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生态文明的形成必须发挥生态科技的重要作用。   加大生态科技的开发和广泛应用。为此需要依据对生态环境复杂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作用关系的科学认识避免错误的认识给生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在发展生态高危领域科技时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又要预见其生态效果竭力控制有经济价值却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大规模滥用。其次通过开发和广泛应用绿色生产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等生态技术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从生产的源头来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应大力发展“补偿技术”也就是环境保护、改造和恢复技术如固体废物和垃圾分类、净化处理技术大气污染净化处理技术工业和生活废水净化处理技术等。   扩大生态科技国际合作和交流。由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特点使得世界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不得不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依然阻碍着生态科技的全球应用但我们应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环保技术争取在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生态技术的同时广泛开展生态技术自主创新。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如以细胞工程、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制药、农业等产业和传统生物科技农、林、牧及其产品的育种、种植、保护、提取、加工等技术方面。作为国际合作的重点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科技。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人类扬弃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行为而走向更高的绿色文明状态。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程度在加剧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在工业文明中落后的中国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应走在世界的前列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走出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参考文献   陈墀成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   北京中华书局        何怀宏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   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        姬振海生态文明论   北京人民出版社       刘湘溶生态文明论 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       包庆德论生态存在于生态意识  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      ...

篇六: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CHNOLOGYWINDTECHNOLOGYWIND[摘 要]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往以GDP为主要追求目标的政绩评价体系导致经济社会发展出现严重失衡,生态环境面临巨大压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建设生态文明已成为必然趋势。因此,理性看待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的弊端和缺陷,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改革策略,具有十分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关键词] 生态文明建设;问题;对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肇艳铭( 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环境监测站,吉林长春130031 )一、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对工业时代以来产生的各种社会问题进行反思的结果,表征着人类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理念。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容不仅包括保护环境、恢复生态平衡,还包括人类在这一活动中所取得的先进理念和社会政治制度。1973年我国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境保护工作会议,生态环境问题开始逐步进入我国政府的视野,次年国务院建立环境保护领导小组。1981年国家出台了 《 关于国民经济调整时期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 》 ,环境保护工作开始真正进入政府日常行政管理之中。1983年底召开第二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强调要积极主动发挥我国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要求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统一,标志着我国政府生态文明建设职能的真正确立。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生态文明建设成为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十七大首次将建设生态文明定性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生态文明建设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大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各级政府应明确自身肩负的生态文明建设责任。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 《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 ,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制度体系,并提出要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的战略设计。二、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观念层面存在片面崇尚GDP的政绩观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实国情决定了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然而,改革开放之后,在实践中政府通常把GDP作为绩效考核评价的主要因素,经济发展简单化为GDP决定论,这最终导致片面的政绩观的盛行。有些地方政府单纯为了GDP指标,大搞“形象工程” ,付出了牺牲环境的惨重代价。还有的地方政府以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由,变相或推迟执行中央环境政策。受传统发展理念和干部考核制度的束缚与桎梏,当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出现冲突时,往往出现环境保护让位于经济发展,走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使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仅仅停留在高喊口号阶段。( 二 )实践层面政府缺乏环保支持力度我国目前处在工业化发展中期阶段,创新战略驱动不够,产业结构不尽合理。受主客观因素影响,政府存在重当前利益而忽视长远规划的普遍现象,企业实现环保创新的驱动力不足,因此依然以发展高能耗、高排放产业为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根本扭转这种境况,要以节能减排为目标,着力发展低能耗、低排放、低污染的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以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为主要目标的新型服务业等,但这些产业投资量大,周期较长,需要承当较大风险。尽管政府从相关税收和政策上给予了很多优惠和照顾,但传统高耗能污染企业依然占据了很大的比重。政府环保资金落实不到位,支持企业环保产品力度不够,节能减排、循环经济、低碳发展的前景任重道远。( 三 )法治层面国家环保法治化程度较低我国在环保法治建设方面存在较大漏洞,法治化程度比较低。比如,环境保护方面的很多法律法规是应急立法,工具性色彩浓,没有形成一套系统的环保法治理念,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严重阻碍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另外,从现有的法律条文来看,规范和约束的行为主体主要是企业、社会组织或者公民,以行政机关行政行为为约束对象的法律法规极少。这样的双重标准很容易为公务人员滋生优越感和官本位思想提供土壤,使他们游离于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约束之外,大大降低了我国现行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有效性和正当性。因此,改革现有法律制度,切实对政府的破坏生态文明建设的行为进行有效的约束和惩治,建立通用的标准,平等地约束各层面行为主体的不当行为,可以为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稳固的法律基础。三、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对策参考进入改革开放新的历史时期之后,尽管我国政府对生态文明建设迫切性的认识逐渐加深,但因为曾经片面强调GDP至上的政绩观,环保法治化程度较低,政府生态职能机构设置分散、生态职能与其他职能不够协调等原因,导致政府生态责任没能得到有效履行。面对生态环境问题对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约束,我国政府的生态职能和责任在很多方面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的变化,迫切需要采取措施加以强化。( 一 )强化政府生态文明建设的引导功能首先,政府要运用各方面的手段加强对公众的宣传和教育,开展全民生态文明教育。大力开展以绿色环保为主题的系列创建活动,比如绿色校园、绿色社区、绿色城市等。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的优势,开辟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教育形式,使生态文明的理念深入人心,提高公众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意识,从而使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成为公众的自发和自觉行为,在全社会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氛围。其次,政府要对非政府环保组织开展活动创造有利条件,加大扶持力度。建立完整可操作的规章制度去规范此类组织的注册和管理流程,提高群众对非政府环保组织的认可度。在此过程中,政府可在宏观上发挥领导、决策和管理职能,一些具体的职能可以转移给社会,调动公众全民参与的热情。同时,加强对企业的法律宣传和违法惩治。制定严格的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并保证按章办事,违法必究。此外,企业也要建立一套透明的环境信息工作程序,定时定期向社会公布其污染排放、废弃物处理等信息,宣传企业节能减排的做法和经验,供其他企业借鉴。政府也要组织对企业的环境信用等级进行评比,本着公正、公开、公平的原则做出合理客观的评价,及时公示评级结果,并将结果作为对企业进行奖赏和政策优惠的重要衡量标准,奖惩分明,使企业对生态文明建设真正的重视起来,积极探索技术创新。( 二 )建立科学的生态政绩评价机制按照我国传统的政绩评价标准,GDP是最主要的衡量要素。然而在GDP的核算中,自然资本是无偿提供使用的,在生产过程中造成的资源损耗和环境污染往往被忽略不计。这就导致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各级政府急功近利地片面追求GDP增长,而自身的生态文明建设职能被忽视和弱化。因此迫切需要建立科学的生态政绩评价机制。生态政绩评价机制要求地方政府把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等体现生态文明建设状况的指标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对生产过程中的生态环境指标进行核算,增强政绩成本意识,最大限度地保护环境,节约资源,逐渐形成绿色环保的生产经营模式。于此相适应,中央政府也要明确环保政绩标准,在评定企业时提高生态建设的权重,并将对企业的评定结果作为对官员奖惩和政绩考核的重要标准。如果企业出现重大环境事故,实行一票否决,以此督促企业及领导积极承担环保义务。( 三 )建立完善的生态法律保障体系首先,要完善生态立法工作机制,改进生态执法工作,健全生态保护法律制度的配套设施,为强化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有力( 下转第181页)学术论坛179

 TECHNOLOGYWINDTECHNOLOGYWIND首先,规划设计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知识、社会经济生活、职业动态以及馆员综述评价的信息跟踪等方面的信息资料作决策依据,学科馆员应及时地从知识库调出相关的信息资料,推送给用户或传送其平台主页上,帮助用户快速决策。其次,建设的前期,学科的教学、科研逐步进入正常轨道,以满足师生正常教学、科研所需学科资源为目标,以推送馆藏的学科资源为主,辅助提供一些非常规载体形式的文献 ( 专题资料、学科发展动态、案例分析等 )

 。再次,建设的中期,此阶段学生要到校企合作企业或者到社会职业岗位实习,本阶段的前期也就是2+1模式的第二年,学生要参加一些资格证书的考试( 专业资格证、技能资格证、职业资格证等等 )

 ,学科馆员应为学生提供职业教育服务:包括相关证书考试通过率的介绍、技能岗位解读、职业社会现状的揭示等等;同时提供大量的证书考试方面的信息资料给学生,为学生加油。第三年学生进入实习企业或单位实际技能操作,需要企业章程规范、实例指导、操作流程方面的资料,学科馆员应及时将相关文献、信息送到学生手里或传送到其接收平台上,帮助学生较快累积实际经验。最后,验收期是学科建设循环周期初见成效的时期,也就是学生就业时期,学生的就业率和质量是对学科建设周期成效的重要评价因素,学科馆员应广泛地收集应届毕业生的就业信息:包括就业率、专业对口率、用人单位的意见反馈,整理成专题资料提供给教师用户,帮助老师分析总结学科建设的经验和问题,有利于教师调整学科建设的纬度,为以后建设周期的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三 )学科服务的质量管理质量管理是项目管理的生命线,服务质量也是学科服务的核心。关键是对用户信息需求的分析把握,用户的需求、决定了信息质量范围;用户的信息需求带有较强的职业技能倾向和市场趋势。高职学科建设主要关注服务经济转型的职业能力和市场动向,2+1培养模式就是这种关注的体现。学科馆员应挖掘收集技术升级创新、职业变化方面的信息,及时提供给用户;另外用户的需求带有新闻事件性,某个新闻事件会引起用户的极大的兴趣,比如说“毒豆芽” 、“假奶粉”的新闻报到,用户就会联想到食品监督职能方面的职业将会得到重视,意思到应加强该领域的学科建设;针对用户的这些个性化需求,学科馆员应该职业敏感式的观察生活,针对性地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源,确保提供的信息资料是可靠的,有用的,值得信赖的高质量的信息情报。用户的满意度就是学科服务的质量标准,学科馆员应多与用户交流勾通,掌握用户的信息需求,有的放矢地收集好资源,使信息资源尽可能地贴近用户的要求,高质量地完成用户信息需求。高职院校学科建设的职业性特点,要求学科服务要有科学的管理方法,只有学科服务的有力保障,学科建设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才能占领创新型经济职业市场的制高点。项目管理模式给高职图书馆学科服务提供了有效的管理方法借鉴和尝试,它通过对图书馆资源、平台和服务的合理组合,可以深化图书馆的信息服务层次,提高学科服务的内涵和质量。中图分类号:G258.6[参考文献][1] 王群,江淇.浅论大学图书馆学科化服务[J].图书馆工作与究,2007.[2] 黄燕.高职院校图书馆学科服务的特点与建设[J].图书馆情报工作,2013.[3] 李大林.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探讨[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院志,2009.( 上接第179页 )法治保障。其次,要健全环境权益保障制度,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我国现行法律中有些细则滞后于当今环保需求,比如我国民法中规定只有与案件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才具有原告资格,但从实际需要来看,建立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是大势所趋。在涉及生态保护方面的案件时,应允许相关公益性社会组织提起环境诉讼,但这也只是中间过渡阶段,最终环境诉讼这架机器的最终“启动权”应该交给普通公民。( 四 )整合分散的政府生态管理职能健康的生态职能要具有统一性和协调性。当前,政府部门在生态环境保护领域缺乏整体性决策和日常工作中的协调配合。因此,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重构政府生态职能的总体框架,对原有比较分散的政府生态职能进行优化组合。横向上,以现有生态管理体制为基础,对相关职能部门的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权限划分进一步明确和整合,以提高政府履行生态职能的效率。改革各级政府的生态管理职能部门,将不同职能部门的生态管理职能化零为整,制定统一的生态管理职能。要切实落实环保部门的基本职能,使各级政府的环保机构真正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协调、监督部门,和其他职能部门一样拥有实际的权责和平等的地位。纵向上,要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发挥总体领导、宏观指挥的作用,地方也要明确自身在生态管理和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职能和责任,建立从中央到地方的结构严谨的生态职能体系,履行生态职能。( 五 )建立统一的生态监督机制和问责机制首先,建立完善的生态监督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信息公开制度,畅通社会组织和公民对生态环境事件的监督渠道,让公众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具有制度保障。公众在履行监督职能的同时增强社会责任感,理性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其次,建立系统的生态问责机制。做好事前督责工作,防患于未然,督促政府和企业依法行政、履行职能,一旦出现环境事故,事后问责必须及时到位,真正做到事前督责和事后问责相互配合,优势互补。作者简介:肇艳铭,1971年生,吉林长春人,环境工程师,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环境监测站站长。[参考文献][1] 顾金喜.生态文明发展与政府职能转变创新——析.当代社科视野,2010.[2] 陈光荣.生态文明建设是政府,企业与公民的共同责任.中国社会科学报.[3] 周生贤.积极建设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研究,2009.—基于江浙两省的调研分学术论坛181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作者:肇艳铭作者单位:吉林省长春市二道区环境监测站,吉林长春,130031刊名:科技风英文刊名:Technology Wind年,卷(期):

 引用本文格式:肇艳铭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期刊论文]-科技风 2014(23)2014(23)

篇七: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会观察2017 · 11(中)浅析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对策杨叶舟摘 要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发展社会经济方面取得优异的成果,然而,美中不足的是,中国人民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了重大的破坏。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国际和国内背景;其次分析了我国在建设生态文明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最后就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途径。关键词 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 生态文明 建设 主要问题作者简介:杨叶舟,湖南科技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11.190对于生态文明概念的界定,生态文明是指, “即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和精神成果的总和;它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是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提出的,每一发展阶段有特定的任务和目标,针对具体问题提出具体的解决方法,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性发展。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理念提出的背景(一)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际背景20 世纪后期,英国最先进行了工业革命。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了很多前所未有的财富,在工业革命给社会带来福利的同时,也给社会环境带来很大的灾难。首先,全球生态危机四伏。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在整个全球化的发展过程中,如果单方面的强调经济效益而漠视对生态环境的爱惜和保护,这种发展模式会给人类生产和生活带来沉重的灾难,如臭氧层空洞,会破坏臭氧层原有的屏障功能。其次,能源问题逐渐显现。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大量能源开采使用,导致能源几乎枯竭。最后,生态环境保护观念受到更多的关注。1972 年,联合国组织并召开了关于人类环境的会议,会议的主题定为“只有一个地球”,这次会议让人们对保护生态环境紧迫性产生共鸣,促使各国政府各环境保护机构都加强了对环境污染治理的力度和对保护自然生态的强度。(二)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这一思想提出的国内背景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都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但同时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也相伴而生,影响社会和谐发展。首先,经济发展方式变革的必然要求。随着我国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以及科技的进步,但我国在社会经济发展中还普遍存在很多问题,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现在还实施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其次,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科学发展观清晰无误地呈现了发展与人、发展与社会、发展与自然关系的客观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之一;最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内容。在发展中依据具体情况不断更新发展理念与发展方式,不断克服重重困难,提高发展水平与效益,完成整个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可持续发展是促进经济建设与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这与社会主义生态明建设的基本要求一致,因此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关键所在。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我国经济建设在改革开放后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出现了许多漏洞,这些漏洞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一)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仍存,并未完全转变改革开放伊始,社会生产力得到显著发展,也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是,也存在一些缺陷因素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其中缺陷因素之一就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至今还应用在社会的各个领域。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看似可以促进经济的增长,但实际上这种经济发展模式破坏了生态环境的平衡性。我国的工业产业的能源消耗量远远超过了发达国家,工业排污的排放量也高于国际标准水平,特别是东部地区,工业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二)生态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不合理的经济发展方式导致生态环境问题突出。污染问题不仅体现对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性影响,而且危害民众的身体健康,在每年的春秋季,我国北方大多数地区会频繁出现沙尘天气和雾霾天气,雾霾天气时常发生给民众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影响。2014 年 2 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考察时指出:

 “应对雾霾污染、改善空气质量的首要任务是控制,要从压减燃煤、严格控车、调整产业、强化管理、联防联控、依法治理等方面釆取重大举措,聚焦重点领域,严格指标考核,加强环境执法监管,认真进行责任追究。”形势严峻的生态问题已经给我们严重的警示。(三)环境法律制度不完善在新时期的背景下,我国明显的在保护生态与环境方面在法万方数据

 ◆社会观察2017 · 11(中)律规制层面下了很大的功夫,但经济不断地发展,随之而来的生态问题也明显增多,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在环境保护立法上面明显缺乏与时俱进的精神。国家也在 1989 年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还颁布了许多部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但这些法律已经不能适用于市场经济体制背景下现存的生态环境问题。因此,重新修订和完善有问题的法律法规是很重要的,让生态环境的法律制度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四)公民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薄弱基于我国的国情和现实状况,过去的经济发展方式使我国公民对待生态环境保护的主人翁意识非常薄弱。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随处可以看到一些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例如,在学校附近的商业街上,垃圾乱投放随地乱丢弃,饭馆也会摆放一次性筷子和塑料袋供客人使用,公民大多数不愿意选择公共交通工具,自来水的过度浪费,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就可以看出我国公民在对待生态环境问题上表现出的无视,严重缺乏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所以,要想使生态环境的得到真正的保护,提高公民保护生态环境意识很关键。三、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对策我国在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过程中,对不同发展阶段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了应对措施,从而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从认识到实践的转变。(一)创造良好生态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首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第一,传统的工业化道路只能带来的短暂的经济效益,这种经济发展方式并不能使生态和环境健康的发展,所以,要转变传统经济的发展方式,采用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方式来摆脱先污染后治理的传统方式。第二,经济与环境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保护生态环境必要改变现有的经济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在调整产业结构的过程中融入生态环境保护,加强第三产业服务业的发展,对第一二产业进行改造,让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其次,促进循环经济的发展。积极倡导循环经济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集中体现了以人为本。首先,紧抓宣传,让循环理念得到广泛宣传。积极的开展倡导循环经济的倡议活动,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从现在做起;其次,制定详尽的废物回收制度,明确工业废物由生产企业本单位自己负责回收,生活垃圾回收主要是政府的工作;倡导废物资源的再次利用积极政策;最后,响应国家的创新驱动号召,积极促进生态循环技术水平提高,这不仅是实施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也是循环经济理念变为现实的先决条件。(二)完善有关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首先,生态法律法规的逐步完善。要想确保我国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顺利开展,必须在有较为健全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规定的前提下。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还没有涉及的领域进行研究,2013 年党中央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坚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人民的利益,其内容涉及人类生存环境的方方面面,为实际工作提供严格的参考标准。其次,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和有效发挥监督的作用。不断地加强执法的力度,有助于环境保护理念更好深入人心,依靠监管的职能,有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取得较好的成果。第一,要形成环境追究制,谁污染,谁负责,谁治理具体明确到破坏环境的个体或者单位;第二,要有明确的执法准则,生态环境破坏的多严重,就要承担多大的责任,受到多大的处罚,这些都要有具体的措施。(三)以文化的传播特别是学校教育建设生态文明首先,养成学生保护环境是为我们每个人的责任的理念。我们生存于地球的自然环境中,人类文明是自然的杰作,作为地球生态大家庭的一份子,我们应当爱护我们的家园,与生态系统中的其他成员协调共存、和谐发展。在学校里加强生态文明的教育,让学生从小养成爱护自然环境、节约资源的习惯,培养学生建设生态文明的理念;在社会上进行保护生态文明的宣传,逐步使全社会牢固树立保护环境人人有责的观念。其次,宣传生态文明、普及生态知识、提升民族素质。造成生态灾害与失衡的原因很多,但大都与人的素质不高相关,例如:无计划的开发自然资源、大规模砍伐森林建造工厂、浪费珍贵资源破坏环境等。因此,有人提出“如果全部人类体制准备与自然建立较高层次的友好关系,以稳定的内部平衡为基础的组织结构并进行幸福的交流,那么人类就必须经历一个深刻的文化进化,从根本上改善人的素质和能力” 。学校可以组织让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理解,养成保护生态环境的习惯,产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热情和对生态文明实现的信念。如让学生到社会上向人们普及生态文明建设知识、邀请生态文明建设先行者来校讲座并组织学生学习、开展生态文明建设比赛鼓励学生参与到建设生态文明的大军中、带领学生集体参加植树或捡拾垃圾活动等等。注释:潘岳.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绿叶出版社.2006 ( 10 ) .1-9.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5).3-22.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内蒙古:内蒙古林业出社.2004(8).1.邓小平.邓小平轮林业与生态建设(下).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04 ( 882 ) .1.参考文献:[ 1 ] 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面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2 ( 11 ) .[2]习近平.控制 PM2.5 要压减燃煤,严格控车.凤凰网.[3][意]奥雷里奥·佩西著.邵晓光译.人的素质.辽宁: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万方数据

篇八: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 对策建议调研报告

 用生态文化引领主体功能区建设,是试点示范工作必须高度重视和大力推进的重点任务。在调研中我们普遍感到,全社会生态文明理念还未牢固树立,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还很艰巨,生态文化建设任重道远。必须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教育,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和生态意识,形成合理消费的社会风尚,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一、用生态文明理念引导生产生活方式转变

 建设国家主体功能区示范市,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各方面全过程,发挥生态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引导作用。我们建议从生态文明教育抓起,推进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

 一是牢牢树立生态文明理念。在全社会广泛深入宣传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树立生态价值意识、生态忧患意识和生态责任意识。深入开展生态文化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村镇、进家庭活动,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和宣传形式,传递珍爱自然、保护生态、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正能量。

 二是普及主体功能区知识。认真落实十九届三中全会关于严格按照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精神,将主体功能区规划和建设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计划,各级领导干部必须准确把握用主体功能区定位推动发展的基本知识,进而在干部群众中用鲜活的事例开展主体功能区常识教育。

 三是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以建设生态文化为主题,以动员社会各界参与环境保护为重点,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促进全民在衣食住行游等方面向简约适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方式转变,在机关率先进行节约养德教育,建设节约型机关,形成呵护自然、崇尚节俭、绿色低碳的社会风尚。

 二、以高度的思想自觉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文化实力和竞争力是一个地区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坚持把生态文化放在文化建设的突出位置,推动生态文化的繁荣发展。

 一是制定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根据全国和我省主体功能区规划,落实市委实施意见精神,编制简明扼要、切实可行的生态文化建设纲要,指导生态文化的加快发展。

 二是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促进生态资源与生态产业深度融合,把生态文化理念贯穿于资源利用和产业建设的始终,实现生态资源产业化、产业经济生态化。

 三是增强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为重点,探索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路径;以振兴汉调二黄为重点,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以建设美丽富裕新安康为主题,创作更多反映时代精神的文化作品;以群众性文化活动为载体,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和校园文化活动。

 四是开发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和挖掘汉水文化资源,支持建设门类齐全、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汉水人文生态博物馆群。加强历史文化古镇古街建设,实施石泉古街、xx 文庙的修复和扩建,加快恒口、瓦房店、蜀河、后柳、熨斗等古镇古院落的修复建设。做好有一定历史文化旅游价

 值的景区景点开发,促进 xx 明清会馆、xx 古民居、凤堰古梯田、xx 汞矿开发遗址等保护利用。

 三、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生态文化品牌

 我市生态文化资源比较丰富,尚未形成有一定影响力的文化品牌,影响着生态文化产业的发展。我们建议系统挖掘生态文化资源,打造特色鲜明的生态文化产品,促进生态文化产业繁荣发展。

 一是打造亲水休闲文化品牌。按照湖城一体的思路,融入文化元素,建设瀛湖生态文化旅游胜地,做靓一江两岸生态文化核心景区。

 二是开发秦巴生态文化品牌。充分发挥秦巴山区生物多样性和自然保护区的资源优势,建设天然植物园、科普知识教育基地、野生动物观赏目的地、登山探险体验胜地,让人民群众在体验中受到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生动教育。

 三是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品牌。以汉调二黄保护传承为重点,整合紫阳民歌、xx 号子、小场子、弦子腔等民间文化艺术,使这些文化形式焕发新的生命力。

 四是塑造富硒茶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陕甘茶马古道文化遗存和丰富的茶资源,挖掘茶艺、茶歌、茶经等文化形式,在游茶园、听茶歌、品茶茗、悟茶道中体验茶文化的愉悦。

 五是加强特色文化建设。挖掘移民文化资源,普及龙舟文化受众面,开发航运文化内涵,扩大红色文化影响,提高安康美食文化知名度,在文化产品开发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各具特色的文化品牌。

 六是推进文化产业发展。运用混合所有制经济形式,积极促进文化产品、文化企业向文化产业发展,提高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构成中的份额。

篇九: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林凡( 福州大学, 福建福州350 10 8 )摘要:

 当今人类文明正在向生态文明迈进, 建设生态文明包含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我国应主要从生态意识、 生态经济、 生态制度、 生态科技为主的四个方面入手, 加强生态建设, 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 维护生态安全, 破除传统文明形态的发展弊端, 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生态文明。关键词:

 生态意识; 生态经济; 生态制度; 生态科技中图分类号:

 B 0 2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 7 3—9 8 8 4 ( 20 0 9 )0 3—0 0 0 9 —0 3人类文明发展至今, 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 原始文明、 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

 随着后工业时代的来临, 当今社会逐渐向另外一种全新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过渡。

 一般来讲, 生态文明指人类实践活动中, 为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处所做出的全部努力和全部成果, 既包括生态意识、 价值、 法律、 政策、 制度, 也包括生态生活方式、 生产方式、 生态科技等实际行动。作为一种新型的文明形态, 生态文明是对工业文明进行反思的结果, 是比工业文明更进步更合理的人类文明形态。

 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 牢牢把握住时代的脉搏, 在党的十七大会议上明确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建设生态文明, 这是党的政治报告中第一次正式提出“建设生态文明” 的思想, 为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与此同时, 我们也应该认识到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复杂、 巨大的工程, 非一朝一夕、 一人一己之功,建设生态文明应从以下几个层面着手, 各个领域的良性互动与长期坚持, 才有可能实现。一、 当前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1. 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导致环境恶化由于经济的持续增长, 就业率与家庭平均收入普遍提高, 在不知不觉中许多人养成了对生态保护非常不利的生活习惯, 再加上缺乏生态保护意识, 对资源过度消耗的现象普遍蔓延开来。

 一般人所在乎的, 只是自己能否负担得起, 而没有顾及自己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行为对生活环境乃至整个地球所产生的副作用, 造成了严重的环境问题。2. 过分强调经济增长, 造成能源危机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是传统经济观念的核心,这种过分强调增长的发展模式导致了自然资源和能源的不堪重负, 能源危机和生态危机由此产生。

 以森林砍伐为例, 在经济利益的趋使下, 人类大面积砍伐森林, 但是对于动物来说, 森林是它们赖以生存的居所, 森林中的植物为它们提供食物, 森林没有了,它们便失去了生存的环境, 于是鸟类和哺乳动物大幅减少。

 鸟类少了, 各种害虫失去了天敌, 大量繁殖起来, 给农作物造成了严重的危害。

 大量砍伐森林, 还会造成水土流失、 泥沙淤积、 水旱火灾等等灾难。3. 缺乏健全的法律制度, 生态保护法律实施效果欠佳我国现行的生态环境保护法律体系并不完善,缺乏深厚的理论基础及系统化的考虑, 常常就一时一事做出规定, 影响法律的严肃性和实施效果。

 以《环境保护法》 为例, 虽然它的内容包括污染防治与自然资源保护两方面内容, 但实际上它却基本上只是一部环境污染防治法, 并没有规定自然资源保护的基本原则、 基本制度, 无法适应自然资源综合性、整体性保护的要求, 因此不能真正体现这部法律的立法目的所在。4 . 单向线性生产模式, 造成生态环境严重破坏传统的经济生产模式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

 人类从大自然中不断地获取资源, 又不加任何处理地排放到大自然中, 导致了“资源——产品——污染排放” 的单向线性发展过程。

 在早期阶段, 由于人类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有限, 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并不那么凸显。

 但是随着工业时代的来临, 这种发展模式导致的环境问题便let益严重起来, 资源短缺的现象愈发突出。收稿日期:

 20 0 9 一0 3~19作者简介:

 籼L ( 1983- - ), 女。

 福建福州人, 福州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抹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oo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二、 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对策1. 树立良好的生态自然观和生态价值观( 1)树立生态自然观。

 要改变人是自然主人的错误自然观, 树立人与自然平等对话、 和谐相处的生态自然观。

 人类来源于自然, 自然是人类社会存在的基础和摇篮, 对自然破坏实际上是对人类自身的破坏。

 人类不可能在自然生态极度破坏的情况下,独自存在。

 人类应摒弃自我中心思想, 从征服自然、破坏自然发展到回归自然、 珍爱自然的新理念。( 2)确立生态价值观。

 生态对于人类不仅具有生存价值, 它还具有审美价值, 良好的生态环境总是给人以美的享受。

 人在审美活动中会自觉意识到生态环境对于人的意义, 对自然生态环境给予呵护, 用美的原则塑造生态环境, 从而使生态环境更加美好;而人在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过程中, 良好的生态环境培养和陶冶人的情操, 提升人的精神境界。

 这就需要加强生态道德教育, 使人们自觉地承担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和义务, 同一切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作斗争。

 应广泛动员人民群众参与多种形式的生态道德实践活动, 努力形成防止污染、 保护生态、 美化家园、 绿化祖国的生态文明新风尚。坚持生态系统基础上的可持续发展观。

 遵循生态系统是有限的、 有弹性的和不可完全预测的原则,人类的生产劳动要节约和综合利用自然资源, 形成生态化的产业体系, 使生态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物质产品的生产, 在原料开采、 制造、 使用至废弃的整个生命周期中, 对资源和能源的消耗最少、 对环境影响最小、 再生循环利用率最高。总之, 在生态意识层面, 应将生态自然观、 生态价值观和持续发展观有机结合起来, 使生态意识深入人心, 成为人们实践活动的自觉思想。2. 走循环经济道路,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1)走循环经济道路, 转变经济方式。

 所谓循环经济, 即在经济发展过程中, 遵循生态学规律, 将清洁生产、 资源综合利用、 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 实现废物减量化、 资源化和无害化, 使经济系统和自然生态系统的物质和谐循环, 维护自然生态平衡。应大力推广和普及节能技术, 发展循环经济, 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 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 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 倡导社会循环式消费, 逐步形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首先, 要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 开发和推广节约、 替代、 循环利用的先进适用技术, 发展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 保护土地和水资源, 建设科学合理的能源资源利用体系, 提高能源资源利用效率; 其次, 在生产过程、 厂际之间、 园区中、 区域之内, 通过产业链、 物流网, 形成共生互动的生态产业, 推动循环经的发展; 再次, 要转变消费方式, 改变传统物质主义、 高消费的消费方式。

 建立健康、 合理、 节俭的绿色消费模式。( 2)大力发展生态产业。

 首先, 要优化农业生产结构, 形成健康的绿色农业食品和食品原料体系。具体来说主要包括, 生态林业、 草业、 花卉业, 生态渔业, 观光农业, 生态畜牧产品, 生态农业手工业等方面, 实现生态、 经济、 社会效益高度统一的现代农业经济体系。

 抓好无公害绿色生产工程、 农田生态工程, 充分利用各地的生态优势, 减少化学农药对农村环境、 土壤及作物的污染。

 其次, 要大力发展资源消耗低、 环境污染少的高新技术产业、 制造业、 基础产业和新兴产业。

 比如在电力、 交通、 建筑、 冶金、 化工、 石化等传统部门, 以及可再生能源和新能源、 煤的清洁高效利用、 油气资源和煤层气的勘探开发、 二氧化碳捕获与埋存等众多新领域使用低碳技术, 核心是发展清洁生产, 即通过产品设计、 原料选择、 工艺改革、 技术管理、 产业内部循环利用等环节的科学化、 合理化, 使工业生产的物耗、 能耗和最终产生的污染物最少。

 并且还要重点培育现代物流业、 信息服务业、 文化传媒业、 旅游会展业、 金融保险业、 中介服务业和房地产业等, 提高生态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3. 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和法律制度( 1)完善生态环境标准制度。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应包含大气环境、 水环境、 声环境、 光环境等所有生态环境在内的一系列判断标准和评价指标。

 都以是否符合人的健康、 安全、 愉悦等需要为基本出发点和归宿点。

 具体来说主要有:

 生态环境质量标准、 污染物排放标准、 生态环境基础标准、 生态环境方法标准、 生态环境样品标准等。建立生态绩效考核制度。

 生态绩效考核制度首先是把环境问题纳入到政府决策过程中, 实现政府决策行为的生态化, 杜绝政府决策失误导致的严重生态环境问题的发生。

 其次, 把生态政策和生态政绩作为考察干部政绩的首要标志。

 把经济增长质量和生态环境质量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 建立健全干部绩效考核体系, 引导广大干部树立正确的生态政绩观。( 2)完善和实施生态法律制度。

 在生态法律方面, 我国也相继出台了如:

 《: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等9 部环境保护法律、 10 多部与环境相关的资源保护法律。

 但由于生态问题异常纷乱复杂,必须根据形势的发展需要不断补充、 完善相关生态法律制度, 形成有效的生态法律体系, 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有力的法律保障。除了继续完善生态法律制度以外, 还要严肃生态环境法律法规的权威性, 加大执法检查的力度, 努10林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院学报二oo九年第三期万方数据

 ll力做到有法可依, 有法必依, 执法必严, 违法必究, 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

 严格落实环境责任追究制度,尤其是刑事责任的追究制度, 加大对违法超标排污企业的处罚力度, 严惩环境违法行为。参与和履行国际生态公约。

 生态环境是全球性的问题, 在全球生态环境恶化的情况下, 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能“独善其身” , 参与生态建设国际合作、 履行国际生态公约, 探索并逐步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国际合作机制及国际环境处理机制, 中国作为世界上负责任的大国, 有能力也有义务积极参与其中, 应在现有的国际公约, 如:

 《人类环境宣言》 、《北京宣言》 、 《21世纪议程》 、 《生物多样性公约》 、《京都议定书》 等基础上, 与其它国家一道, 共同呵护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4 . 加大生态科技开发, 扩大国际合作和交流科学技术为生态化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奠定技术基础, 还构成生态文明的物质和精神基础, 而且推动着生态化生产方式在全球的扩展, 生态文明的形成必须发挥生态科技的重要作用。( 1)加大生态科技的开发和广泛应用。

 为此, 需要依据对生态环境复杂关系和变化规律以及对自然与社会之间复杂作用关系的科学认识, 避免错误的认识给生态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在发展生态高危领域科技时, 既要看到其经济价值, 又要预见其生态效果, 竭力控制有经济价值却大肆破坏生态环境的科技成果在各行业中大规模滥用。其次, 通过开发和广泛应用绿色生产技术、 清洁生产技术等生态技术, 对原有生产方式进行改造, 从生产的源头来解决对生态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对于已经造成的破坏, 应大力发展“补偿技术” , 也就是环境保护、 改造和恢复技术, 如固体废物和垃圾分类、净化处理技术, 大气污染净化处理技术, 工业和生活废水净化处理技术等。( 2)扩大生态科技国际合作和交流。

 由于生态问题的全球性特点, 使得世界各国在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过程中, 不得不进行广泛的国际合作。

 虽然发达国家的技术壁垒和技术垄断, 依然阻碍着生态科技的全球应用, 但我们应通过广泛的国际合作和交流. 大力开发和广泛应用环保技术, 争取在积极引进和吸收国外先进生态技术的同时, 广泛开展生态技术自主创新。

 特别是在一些高科技领域, 如以细胞工程、 基因工程等为基础的医学、 制药、 农业等产业和传统生物科技, 农、 林、 牧及其产品的育种、 种植、 保护、 提取、 加工等技术方面。

 作为国际合作的重点, 争取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态科技。生态文明反映了人类处理自身活动与自然界关系的进步程度, 是人与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扬弃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中对自然的破坏和掠夺行为, 而走向更高的绿色文明状态。

 我国当前生态环境形势不容乐观, 生态恶化的范围在扩大, 程度在加剧, 生态环境整体功能在下降等问题的存在严重影响了社会的整体发展与广大人民的身心健康。

 因此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刻不容缓。

 在工业文明中落后的中国, 在到来的生态文明时代, 应走在世界的前列, 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 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 资源、 生态环境相协调, 走出一条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参考文献:E 13陈墀成. 全球生态环境问题的哲学反思E M 3. 北京:

 中华书局, 2005.E 2- ]何怀宏. 生态伦理——精神资源与哲学基础[ M 3.保定:

 河北大学出版社, 2002.E 3- 1姬振海. 生态文明论[ M ]. 北京:

 人民出版社, 2007.E 4 3刘湘溶. 生态文明论[ M ]. 长沙:

 湖南教育出版社. 1999.[ 53包庆德. 论生态存在于生态意识E 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2005, ( 3).o n th e P r o b le m s a n dC o u n te r m e a su r e s o f th e C o n str u c tio n o fth eE c o lo g ic a lC iv iliz a tio nL I NF a n( F u z h o uU n iv e r sity , F u z h o u350 10 8 , C h in a )A b str a c t:

 C o n te m p o r a r yh u m a nciv iliz a tio n isp r o g r e ssin gt oe c o lo g ic a l c iv iliz a tio n ; th ec o n str u c tio n o fe c o lo g ic a lc iv iliz a tio n o f h u m a nso c ie tyin c lu d e s a lla sp e c t so f so c ia l lif e. In o r d e r to str e n g th e ne c o lo g ic a lc o n str u c tio n , p r o te c tn a tu r a l r e s o u r c e s a n de c o sy ste m s, m a in ta ine c o lo g ic a l sa f e tya n d e r a d ic a te th e tr a d i-tio n a l d r a w b a c k s o f civ iliz a tio n ’ S d e v e lo p m e n t, C h in ash o u ld b u ilda ne c o lo g ic a lciv iliz a tio n w ithC h in e sec h a r a c te r istic sm a in lyf r o me c o lo g ic a l a w a r e n e ss, e c o lo g ic a l e c o n o m y , e c o lo g ic a l sy stem , eco lo g ica l sc ie n c ea n dte c h n o lo g y .K e yw o r d s:

 e c o lo g ic a l a w a r e n e ssieco lo g ica l eco n o m y ; eco lo g ica lsy stem l eco lo g ica lscie n ce a n dte c h n o lo g y林凡: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福建教育学...

推荐访问:生态文明建设存在的问题以及对策 对策 文明建设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