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提纲3篇(2023年)

时间:2023-03-03 08:25:08 来源:网友投稿

初中的化学重点知识提纲1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中化学重点知识提纲3篇(2023年),供大家参考。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提纲3篇(2023年)

初中的化学重点知识提纲1

  物质构成的奥秘

  课题1 分子和原子

  1、分子:是保持其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粒子。

  3、分子和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以再分成原子,而原子不能。

  4、分子、原子的特点:都很小,都在不停的运动,之间都有间隔。

  5、1897年英国的汤姆生发现了电子。

  课题2 原子的构成

  1、原子是由居于原子中心的带正电的原子核和核外带负电的电子构成的。由于原子核所带的电量和核外电子的电量相等,但电性相反,因此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两种微粒组成。

  3、原子的质量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4、原子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的。

  5、在原子中,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6、原子核外的电子是分层排布的,按能量低高由近到远排布。

  7、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最外层8个电子(氦是2个),稳定结构;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少于4个(即<4),易失去最外层电子,显正价。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多于或等于4个(即≥4),易得电子,显负价。

  8、元素的化学性质与该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有关。

  9、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叫阳离子;带负电的叫阴离子。

  10、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化合物。(一般由金属元素和非金属元素组成的)(该种化合物是由离子构成的)

  11、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为标准,其他原子的质量与它相比较所得到的比。(符号Ar)

  12、相对原子质量约等于中子数与质子数的和。

  13、我国的张青莲为相对原子质量的测定做出了卓越贡献。

  课题3 元素

  1、 元素:质子数(即核电荷数)相同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2、地壳里含量由多到少:氧、硅、铝、铁

  (1)含量最多的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2)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是铝,其次是铁。

  (3)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是氧,其次是硅。

  3、生物体中元素由多到少:氧、碳、氢。

  4、元素的种类是由核电荷数(即质子数)决定的。

  5、元素符号的意义:表示一种元素,表示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

  6、元素周期表:

  (1)周期:每一个横行称为一个周期。(共7个横行、7个周期。)

  (2)族:每一个纵行称为一个族。(共18个纵行,其中8、9、10三个纵行为一个族,因此16个族。)

  (3)原子序数=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元素周期表中紫色为金属元素区(左下部),黄色为非金属元素区(右上部)。

初中的化学重点知识提纲2

  1.澄清石灰水中通入二氧化碳气体(复分解反应)

  Ca(OH)2+CO2=CaCO3↓+H2O

  现象:石灰水由澄清变浑浊。

  相关知识点:这个反应可用来检验二氧化碳气体的存在。

  最好不用它检验,CaCO3+CO2+H2O=Ca(HCO3)2沉淀消失,可用Ba(OH)2溶液

  2.镁带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Mg+O2=2MgO

  现象:镁在空气中剧烈燃烧,放热,发出耀眼的白光,生成白色粉末。

  相关知识点:(1)这个反应中,镁元素从游离态转变成化合态;(2)物质的颜色由银白色转变成白色。(3)镁可做照明弹;(4)镁条的着火点高,火柴放热少,不能达到镁的着火点,不能用火柴点燃;(5)镁很活泼,为了保护镁,在镁表面涂上一层黑色保护膜,点燃前要用砂纸打磨干净。

  3.水通电分解(分解反应)

  2H2O=2H2↑+O2↑

  现象:通电后,电极上出现气泡,气体体积比约为1:2

  相关知识点:(1)正极产生氧气,负极产生氢气;(2)氢气和氧气的体积比为2:1,质量比为1:8;(3)电解水时,在水中预先加入少量氢氧化钠溶液或稀硫酸,增强水的导电性;(4)电源为直流电

  4.生石灰和水反应(化合反应)

  CaO+H2O=Ca(OH)2

  现象:白色粉末溶解

  相关知识点:(1)最终所获得的溶液名称为氢氧化钙溶液,俗称澄清石灰水;(2)在其中滴入无色酚酞,酚酞会变成红色;(3)生石灰是氧化钙,熟石灰是氢氧化钙。(4)发出大量的热

  5.实验室制取氧气

  ①加热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制氧气(分解反应)

  2KClO3=MnO2(作催化剂)=2KCl+3O2↑

  相关知识点:(1)二氧化锰在其中作为催化剂,加快氯酸钾的分解速度或氧气的生成速度;(2)二氧化锰的质量和化学性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没有改变;(3)反应完全后,试管中的.残余固体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进行分离的方法是:洗净、干燥、称量。

  ②加热高锰酸钾制氧气(分解反应)

  2KMnO4=K2MnO4+MnO2+O2↑

  相关知识点:在试管口要堵上棉花,避免高锰酸钾粉末滑落堵塞导管。

  ③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制氧气(分解反应)

  2H2O2=MnO2(作催化剂)=2H2O+O2↑

  共同知识点:(1)向上排空气法收集时导管要伸到集气瓶下方,收集好后要正放在桌面上;(2)实验结束要先撤导管,后撤酒精灯,避免水槽中水倒流炸裂试管;(3)加热时试管要略向下倾斜,避免冷凝水回流炸裂试管;(4)用排水集气法收集氧气要等到气泡连续均匀地冒出再收集;(5)用带火星的小木条放在瓶口验满,伸入瓶中检验是否是氧气。

  6.木炭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充分燃烧:C+O2=CO2

  不充分燃烧:2C+O2=2CO

  现象:在空气中发出红光;在氧气中发出白光,放热,生成一种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气体。

  相关知识点:反应后的产物可用澄清的石灰水来进行检验。

  7.硫在空气(或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S+O2=SO2

  现象:在空气中是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在氧气中是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生成无色有刺激性气体。

  相关知识点:(1)应后的产物可用紫色的石蕊来检验(紫色变成红色);(2)在集气瓶底部事先放少量水或碱溶液(NaOH)以吸收生成的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

  8.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3Fe+2O2=Fe3O4

  现象:铁丝在氧气中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热,生成黑色固体

  相关知识点:(1)铁丝盘成螺旋状是为了增大与氧气的接触面积;(2)在铁丝下方挂一根点燃的火柴是为了引燃铁丝;(3)等火柴快燃尽在伸入集气瓶中,太早,火柴消耗氧气,铁丝不能完全燃烧;太晚,不能引燃;(4)事先在集气瓶底部放少量细沙,避免灼热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9.红磷在氧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4P+5O2=2P2O5

  现象:产生大量白烟并放热

  相关知识点:可用红磷来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0.氢气在空气中燃烧(化合反应)

  2H2+O2=2H2O

  现象:产生淡蓝色的火焰,放热,有水珠生成

  相关知识点:(1)氢气是一种常见的还原剂;(2)点燃前,一定要检验它的纯度。

推荐访问:提纲 重点 初中化学 初中化学重点知识提纲3篇 初中的化学重点知识提纲1 初中的化学重点知识提纲100字 初中的化学重点知识提纲1000字 初中化学基础知识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