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教案设计 >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

时间:2022-12-31 11:45:54 来源:网友投稿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供大家参考。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让学生在模拟旅游情境中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旅游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方法目标:在解决如何合理“租车”的活动中,渗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经历观察、思考,运算等数学练习过程,发展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积累生活经验。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活动中感悟数学的价值,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积累用数学解决生活问题的经验,提高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

  渗透有序列表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准备:

  课件及车溪风景区美景视频

  教学设计:

  一、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喜欢旅游吗?(喜欢),大家去过哪些地方旅游,或者有什么非常想去的地方呢?

  课件:春天来了

  同学们一定也感受到了春天气息,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去欣赏春天美丽的景色,到民俗风景区宜昌车溪去看看。我们要到车溪旅游首先要解决什么问题?(生:租车)

  【设计意图】:通过提问,唤起学生对以前旅游美好经历的回忆或向往,为后面旅游活动作铺垫;接着出示宜昌风景区春天美景图片,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调动了学生参入学习活动的积极性。

  二、合作探究

  (一)活动一:租车

  1、(课件完整出示情境信息)生独立阅读信息后提问:你从图中知道了什么信息?

  (1)我们班的同学有31名,为了安全学校还派了9名老师。

  (2)大车每辆限乘18人;小车每辆限乘12人。(大车、小车图)

  2、我们怎样租车呢?(对话框出示问题)

  3、研究租车方案

  温馨提示:

  (1)请独立设计租车方案,把你的方案填在表格里。看谁的办法多!

  (2)四人小组交流,并对组内租车方案进行整理,填在小黑板上的表格中。

  (3)看哪组合作,能把组内的想法有条理的进行描述。

  A、学生活动

  B、全班交流。(各组派代表上台发言)

  教师白板出示自己的整理表格。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这些表格,你认为那种整理得?为什么?(学生比较租车方案统计表)(板书:有序思考) 4、这么多种方案,你会选择哪种方案?为什么?

  请看(课件添加信息):大车每辆160元,小车每辆120元。

  5、猜一猜:哪种方案最省钱?

  (板书:空位最少最省钱)

  5、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分组计算各种方案需要多少钱.

  比较得出租1辆大车2辆小车最合理,花了400元,空座位也最少。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得出不同的租车方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了小组合作的优越,培养了学生与人合作交流的意识,给足学生思考的空间,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活动二:购门票

  1、出示信息:同学们,我们坐上汽车很快就来到了车溪风景区的大门口,请看大屏幕(课件出示信息),购买门票就可以进去啦!

  *票每张80元,学生票每张40元。

  团体票40元/人(45人起订)

  2、提出问题:怎样买门票最合算?

  3、解决问题

  (1)学生独立设计方案。

  (2)集体交流

  (三)游车溪:课件出示:车溪美景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游览车溪。(看图片及介绍)

  师:我们徜徉于车溪的青山绿水时,无尽的乡土气息如清泉般滋润着我们的心田,仿佛回到了“梦里老家”。

  【设计意图】解决了租车问题后,学生已经略显疲惫。欣赏车溪风景区美景,调节了课堂气氛,使学生得到短时的放松,还能起到过渡的作用。

  (四)活动四:用餐

  师:醉人的景色真是让人流连忘返,不知不觉肚子饿了。同学们我们看看有什么好吃的。

  多媒体出示37页快餐店图片

  1、合理点菜

  (1)师:假如你们一组人到本店吃饭,你们想吃什么?共花多少钱?请大家设计一个最合理的方案。

  (2)在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整理方案。

  (3)汇报。

  (4)仔细看看,哪种订餐方案好,为什么?引导得出点菜时注意营养,荤素搭配,主食搭配,同时注意养成节俭的习惯。(板书:荤素搭配,注意营养,节约不浪费)

  2、合理配菜

  (1)师:同学们,现在本店隆重向大家推出了20元四菜一汤并赠米饭的活动,假如你是快餐店的老板,你打算怎样配菜?怎样配菜才合理呢?请大家想一想,在小组内设计出一种合理的配菜方案。

  (2)学生小组交流,设计方案。

  (3)汇报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再点菜设计中,再与组内成员交流,使学生体验到与人合作的优越;对别人点的菜进行评价,提出合理的建议,增强了生与生之间的交流,提高了学生的判断能力,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三、反思交流、感受快乐

  师:同学们,今天的旅游活动很顺利愉快,你们开心吗?在旅游中知道了什么?(生谈收获)

  师补充:1.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需要数学。

  2.旅游中除了学会计算,节约费用,还要注意安全、卫生、健康、文明等等。

  【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总结,使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中蕴含着大量的数学信息,数学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学学习是有意义的,从而深刻认识到数学的价值与魅力。

  四、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共同解决了旅游中许多问题,你们真棒!旅游中还有很多数学问题要考虑,如时间,住宿等等,课后为班级制定一份旅游计划。下节课再全班交流。

  作业:

  设计旅游计划

  这次旅游,同学们非常高兴,还有很多收获,你们想去哪儿游玩?

  布置学生设计旅游计划,填写旅游计划书。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课本第1~2页。

  教学目标:

  1、理解整十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及其算理,探索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口算方法,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

  2、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计算方法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难点: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计算方法和*共处算理;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竖式的书写。

  教学准备:

  小棒,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知铺垫

  1、口算练习。

  指名口算。

  63 82 93 55

  口答。

  46里面有( )个十( )个一。

  95里面有( )个十( )个一。

  84里面有( )个十( )个一。

  73里面有( )个十( )个一。

  二、探究新知

  1、 引入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揭示课题)

  2、教学口算。

  理解图意,学生观察场景图,说说知道了什么,想想能提出哪些问题。

  讨论第一个问题:*均每个男孩买多少枝?小组交流。

  小棒可以演示。

  讨论第二个问题:*均和每个女孩子买多少枝?结合实际操作让学生形成思维。也可以先让学生模仿提问。

  归纳:先把4捆*均分成2份,每份是2捆,即20枝,再把6枝*均分成2份,每份是3枝,合起来是23枝。板书:

  402=20 62=3

  20+3=23

  3、即时训练,口答。(让学生说说算么算的)

  402 603 642 555

  505 804 844 363

  4、教学竖式计算。

  教师结合462说明竖式的写法,边说边板演。

  探索算理。(步骤:除、乘、减、移)

  思考:2为什么要写在十位上?

  小结:用竖式计算,要从十位除起,先用十位上的数除以除数,再用个位上的数除,除到哪商就写在哪一位上。

  三、实际运用。

  1、 完成第2页第1题。(注意区别与联系)

  2、 完成第2题。

  让学生试做前两题,再让学生独立完成后两题。注意笔算注意什么?以及联系与区别。

  3、 完成第3题和第4题。

  4、 第5题,先独立后交流解决问题的方法。应许学生不同的策略解题。

  四、全课总结。

  今天你学会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

  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 3枝铅笔*均分给 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 ,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 )分之( ),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2.通过解决生活中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体验数学知识的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重点难点

  让学生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上,编出6的乘法口诀,理解这些口诀,并能熟练地应用口诀进行乘法计算。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呈现情境。

  谈话:今天我们要到儿童乐园里去玩一玩。

  2.提出问题。

  (1)木马转盘一次可以坐几个人?

  (2)哪6位同学愿意在一起骑木马?让学生自由结合,组建6人小组。

  (3)一次可以坐6人,2次可以坐几个6人,共是多少人?

  让2个小组的学生走到教室前面来,大家看一看。

  (4)3次可以坐几个6人,是多少人?

  再让6人到前面来。

  那么4次、5次、6次呢?不要再走到前面来,设想一下,各有多少人?

  二、经历过程,自主探索

  1.自己尝试。

  2.出示表格:

  先让学生独立思考上面提出的问题,自己尝试计算、填表。

  3.交流探讨。

  小组内交流: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算的?

  班内汇报:各组是怎样解决这些问题的?

  结合学生的汇报,组织探讨:

  (1)表格中填出的数各表示什么意思?(板书:1个6相加、2个6相加……6个6相加)

  (2)你能列出乘法算式吗?积是多少?怎样知道的?让每个学生都写出6个乘法算式,写好后相互检查。

  4.编口诀。

  (1)你能编出6的乘法口诀吗?

  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一听,让他们评一评。

  (2)整理口诀。

  这些口诀,你们能按一定的顺序排一排写出来吗?写好后小组内相互检查。

  (3)记口诀。

  把口诀读一读。说说哪几句容易记住,哪几句难记?相互介绍自己记口诀的方法。

  利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记口诀。

  师生对口令记口诀。

  5.用口诀。

  口算:6x26x56x36x1。

  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三、综合应用,拓展延伸

  1.开碰碰车。

  2.练射击。

  3.打电话。

  小动物们听说儿童乐园这么好玩,于是它们各自打电话约朋友去玩。

  你能找出它们和谁在打电话吗?(友情提示:得数相等,电话接通)

  让小组内6名学生分别扮演不同的小动物,轮流打电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一、教学内容:

  课标实验教材第五册第59-61页,练习十四1、6题。

  二、教学目标:

  (一)认知目标:

  1. 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二)能力目标:

  1. 通过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数学思考与语言表达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

  (三)情感目标:

  1. 在观察比较、动手操作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自主学习的精神,感知数学源于生活并用于生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获得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成功体验。

  2. 帮助学生树立珍惜时间的观念。

  三、教学重点:

  1. 使学生知道1分=60秒。

  2. 使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

  四、教具学具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学具钟表、家用小闹表。

  五、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看——

  放映课件(新年到,鞭炮声声,小孩子欢天喜地,午夜将要到来,春节联欢会上新年钟声敲响前全体倒计时的情景,镜头定格在运动的钟面上。)

  生:(情不自禁地高声跟着数)10、9、8、7、6、5、……

  (新年的钟声敲响)

  师:跟随着时间的脚步,我们又倾听了一次新年的钟声。那么,谁能说说, 10、9、8、7、6、5、4、3、2、1应该用什么时间单位?

  生:秒。

  师:(用疑惑的语气重复)秒?

  板书:秒

  (数学课堂教学与生活是相连相通的,新年、鞭炮、倒计时……又是小孩子最喜欢、向往的情境,利用这些熟悉的情境,一开始就吸引住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兴奋起来,也让他们在不经意中调集自己*时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

  (二)自主探索,合作求知。

  1. 认识秒针和1秒。

  师:我们以前学过的时间单位有……

  生:时、分。

  师:我们没有学过“秒”啊,你是怎么知道“秒”这个时间单位的呢?

  生:钟面上有秒针。

  生:……

  师:(放映课件,展示钟面模型)哪一个针是秒针?

  生:最细最长的那一个。

  师:秒针是怎样计时的,谁能给大家讲一讲?

  生:(到前面)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

  师:哦,原来秒针走一个小格就是一秒,就是这样?

  (放映课件:钟面上秒针一动,同时滴答一响。)

  生:(笑)是!

  (“秒”这个时间单位学生早有认知,几乎所有的大挂钟都有秒针,只是从前让学生有意去忽略它,但好奇是孩子的天性,他们不可能不注意到那个形状特殊的“高个子”。所以由学生自己引出课题,由自己传授知识。教师在这里扮演疑惑、验证的角色,吸引学生“帮助”教师解惑。)

  2. 体验1秒的长短。

  师:一秒钟就是这么滴答一下,你能做些什么呢?

  生:拍一下手。(做动作)

  师:(跟着做)对,很好!

  生:我眨一下眼就是一秒。

  师:(跟着做动作)你没错,真棒!

  生:我写一个1字就是一秒。

  生:我跺下脚就是一秒。

  生:……

  (在这堂课中,把学生对秒的体验预设为重点,新课程着力强调“经历”,对于抽象的、非物化的“时间”,通过学生自己用声音和动作等来配音、配动作,使学生有了具体的、物化的感受。三年级的学生在这个问题上,生活经验已经足够丰富,学生自由发挥,增加感性认识。每个人都有参与的机会与能力,能在实际动作中体验“1秒”的长短。)

  3. 1秒的价值。

  师:短短的1秒钟,滴答一下就过去了,我们实在做不了什么事情。但是现在科技发达,很多现代化的工具1秒能做很多事情,现代化的交通工具也能在1秒的时间里走很多路程,谁知道一些这样的知识?

  生:(没有人说话,面面相觑)

  师:(出示课件)

  飞机 每秒约行250米

  火车 每秒约行55米

  小汽车 每秒约行20米

  喷气式飞机 每秒约行5500米

  卫星 每秒约行7900米

  有的电脑 一秒可以计算约3万亿次

  ……

  生:(惊叹)

  (增加知识积累。这些孩子年龄较小,家庭状况也并不太好,课外书很少,我预料到不太可能有学生能够回答这个问题,所以事先准备了大量资料,让学生通过课件自由选择获得和关注的内容,开阔他们的眼界。)

  师:怎么样?时间很珍贵,连1秒钟都不能小看,对吗?谁记得2004年8月27日的雅典奥运会上,刘翔获得男子110米栏世界冠军的成绩是多少?

  生:12秒91。

  师:在微不足道的还不足13秒钟时间里,刘翔成了闻名世界的飞人,为我们祖国争了光,如果他慢上1秒,站在领奖台上获得金牌的就不是他了。如果你去问他,他一定会告诉你:1秒,对他来说无比重要。同学们,还有什么事情也让你觉得连1秒钟的时间都非常重要呢?

  生:发射火箭的时候也要倒数10、9、8……

  生:我们开运动会的时候也是1秒1秒地算。

  生:……

  (通过介绍,学生明确1秒虽然短暂但是用处也非常大,正是由那么多的“秒”才构成时间长河,使学生自己意识到要珍惜时间,并借机渗透做比较短的事情就可以用“秒”来记时。教师饱含激情的语气和刘翔闯过终点的精彩瞬间让学生也激情澎湃,为他取得的成绩而骄傲,也为祖国而骄傲。)

  4. 认识几秒。

  师:还有春节联欢晚会上,大家都在期待新的一年的到来,所以一起兴奋的数着新年钟声敲响前的最后几秒。刚才新年钟声敲响前的倒计时是几秒完成的呢?(重复播放刚才倒计时的情景图,学生又不自主地跟着数数)

  (再一次观看动画,让学生刚才散乱的思绪收回到课堂教学中来,同时直观演示“10秒”是怎样数出来的,而且是由学生自觉自愿地数,让学生经历10秒是由10个“1秒”组成的过程,学习计算几秒的方法。)

  生:(抢答)10秒。

  师:你怎么看出是10秒的?

  生:秒针从10走到了12,经过10个小格就是10秒。

  师:同学们真聪明!那老师再考考你们,我写一个“秒“字的时候,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几个小格,就是几秒?

  生:秒针从1走到2经过了5个小格,就是5秒。

  师:谁能象老师一样出题考考同学们?你做了一件什么事,秒针从钟面上的几走到了几?

  生:我写一个“针”字,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3走到4经过了5秒。

  生:我系红领巾的时候,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几秒?

  生:秒针从5走到8经过了15秒。

  (在给同学出题的过程中,学生同时也在思考几秒钟究竟能做什么事情,锻炼对较短时间的.估计能力,以便能够把课堂学习的知识应用的生活中去。对学生提出的明显不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及时指导,并在尽可能的情况下让学生亲自体会一下,改善学生的错误印象。比如说脉搏的跳动,我就是让学生真的按照中医诊脉的方法找到寸关尺的部位,体验一下脉搏跳动的速度,并且为他们看时间,让他们了解10秒钟自己的脉搏大概跳动了多少下。)

  师:同学们反应真快,拿出你的钟表来考考你的同桌好不好?

  (学生活动)

  (让所有的同学都有参与的机会,会拨、会认、会出题,充分认识几秒。学生在这时候争先恐后,十分高兴。手中的学具钟表可以拨时间,闹表可以计算时间,学生玩得不亦乐乎。)

  5. 教学1分=60秒。

  师:有没有被同桌考倒了的同学?

  生:没有。

  师:同学们真棒!这样的题目太简单了是吧?

  生:是。

  师:又轮到老师出题了,老师出道难些的题,同学们怕不怕?

  生:不怕!

  师:我们知道1时=60分,因为分针主转动一圈的同时时针转动一个小格,所以时和分之间的进率是60,秒是一个比分小的单位,它和分之间的进率是多少呢?用你手中的学具钟表转一转,或者观察一下你手中的小闹表,然后把结果跟小组成员汇报讨论一下,看看是不是一致的。

  (学生活动)

  (教师板书1分=( )秒)

  师:谁把你们的观察结果向大家报告一下?

  生:秒针转一圈,分针走一个小格。

  生:它们之间的进率是60。

  生:秒针走一圈是60个小格,是60秒,分针走一个小格,是1分钟,所以分等于60秒。

  生:……

  师:大家观察到的都是这样吗?

  生:是。

  师:老师也观察一下。同学们跟我一起看好不好?

  (放映:课件,钟表的秒针转动一周,分针移动一个小格)

  师:真的是这样啊,秒针转动一圈经过60个小格,也就是60秒,分针经过一个小格,也就是1分,那么……

  (板书:60)

  生:(齐读)1分=60秒

  师:同学们真是善于观察,连这么难的问题也能研究出来,真棒!既然1分等于60秒,那*常我们说的半分钟就是多少秒?

  生:30秒。

  (1分=60秒是本课的难点。但由于有1时=60分的知识基础,所以学生在学习时不会感到非常困难。在教学设计中考虑放手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交流而得出结论,老师给予适当指导。要让学生先自己独立思考,然后小组交流,看看自己得出的结论是否具有普遍性,是不是正确的结论,这样结论的得出水到渠成。小组汇报时候注意培养学生活动意识和交流能力,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能力和习惯,教师在新课程教学中,应当把学习方法的指导放在重要位置上。)

  6. 体验1分的长短。

  师:刚才我们同学说拍一下手就是1秒,半分钟需要拍多少下手?

  生:30下。

  师:1分钟呢?

  生:60下。

  师:好,咱们来做个拍手游戏。男同学拿笔,在练习本上写数字,从1开始写起,看女同学拍完1分钟后,你们写到了数字几。

  (学生活动:男生写数字,女生拍手。教师带领拍手,掌握好节奏。然后交换。)

  师:(统计结果:最快的可以写到72,最慢的写到31。)一分钟的时间,我们写字的话可以写这么多,那我们还可以做什么呢?给同学们一分钟的时间想一想,然后,看看谁一分钟时间做的事情最多、最好、最别出心裁。

  (放映课件,钟面滴答滴答的行进一分钟)

  (再次放映课件,学生自由活动)

  师:谁来说说,你们做了些什么事?

  生:我写了35个字。

  生:我把上衣脱下来再穿两回。

  生:我系了三次红领巾。

  生:……

  (通过学生比较喜欢的活动,再一次体验“秒”,难度也随之加大,鼓励学生估算出大概的时间,渗透估算意识,并把活动延伸到课外,体验数学学习的乐趣。拍手、写字,是在教师控制下的动作体验活动,活,但绝对不会乱;安静地想一分钟也是体验的过程,比拍手体验更准确,而且是让学生亲眼盯着钟面上的秒针转动了一圈,再一次巩固1分=60秒的结论;自由活动是学生自由发挥的过程,需要学生有创造性。经过前两次的体验,学生基本能够正确控制自己行动的时间。体验过程动静交替,做中想,想中学,亲身经历知识习得的过程,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

  7. 小结

  师:同学们这一分钟做的事情可真是不少。那么,我们这一节课有多少个1分钟呢?

  生:40个。

  师:这40个1分钟里你有什么收获?

  生:……

  师:同学们的收获真不少,说明同学们也会充分利用时间,你们真棒!不过,老师还想让同学们思考一些问题,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大多数钟面上都有秒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看秒针认识时间和看秒针知道经过几秒,那么除了有秒针的钟表之外,还有其他的计时工具可以帮助我们计算几秒的时间吗?老师这里有一个电子辞典,这个位置有两个小小的数字,它们就表示秒,你们还能搜集到其他的计时工具吗?如果搜集到了,下节课把它带到课堂上来,让大家认识一下。

  (计算秒的工具还有秒表,但不常见,家长的手机上一般有这个设置,学生可以通过询问和自己操作找到,不过带到课堂上的可能性不大。带有“秒”计时的电子表也不太常见,所以需要搜集,下节课展示给了他们充分准备的时间。)

  (三)作业

  1. 课后练习十四第1题,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学生在课上做,集体订正。

  2. 课后练习十四第6题。学生回家自己看钟表统计时间,然后完成。

  (四)总结全课

  (重新回到主题图,春节联欢晚会倒计时图)

  师:同学们,时间是由一秒、一分、一时、一天、一年组成的,每倾听一次新年的钟声,我们就长大了一岁,到现在我们已经倾听过九次新年的钟声,对吗?时间在不停流逝,一去永不会重新回来,在过去的时间里,你们学到的知识越来越多了吗?愿我们能够做时间的主人,不浪费每一分每一秒。古人说过: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

  生:老大徒伤悲!

  师:让我们再一次倾听新年的钟声,倾听时间远去的脚步声……

  (放映课件:全体倒计时,新年的钟声敲响)

  钟声回响中下课。

  (最后总结重新回到主题图,情境设置具有完整性。)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内容:

  认识角的名称、大小,会折角、画角。(课本第56 -58页)

  学习目标:

  1、 通过操作,使学生经历直观认识叫的过程。

  2、 知道角有一个顶点、两条边,会用纸折或画大小不同的角。

  3、 能在长方形、三角形等图形中找到角,激发学生对角的好奇心。

  重、难点:

  1、初步认识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学会用直尺画角。

  2、使学生初步认识到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张开的大小有关,与角 的两条边的长短无关。

  教具:多媒体课件、小黑板

  学习过程:

  一、板书课题

  过渡语:同学们,今天这节课和往常有什么不一样呢?我们一起来举行一场有意义的比赛,有信心吗?比赛的题目是:《角的认识》。

  二、揭示目标

  过渡语:这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呢?请看:学习目标(小黑板出示),有信心完成这节课的学习目标吗?

  三、自学指导

  第一次先学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第56页,我们请自学指导来引领我们达到目标。请看自学指导(课件出示:师读)。

  认真看课本56页的例1,认真看图、看文字。

  1、先看第一部分,用2根小棒拼成的这四种图形都是( )?

  2、观察例题2:观察角,你发现角是由( )条边和( )个顶点组成的。

  3、说一说,所有的角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吗?怎样比较两个角的大小?

  4、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没有关系?

  5、用一张纸,你能折出多少种角?你能指出他们的顶点和边吗?

  6、观察我们生活的周围,那些物品上有角?

  第二次先学

  1、 打开课本第58页例3,看图、看文字,想一想,怎样画角?

  2、 画角时,先画什么?再画什么?

  3、 你能画出一个角吗? 师:自学竞赛开始,比谁看书认真,自学效果好。 (6分钟后比谁能做对检测题。 )

  四、先学

  1、看一看: 学生看书自学,教师巡视,确保每一名学生都在紧张的自学。

  2、做一做: 过渡语:(5分钟后)师问:“看完的请举手?”“看懂的把手放下”如果全部放下,下面老师就来检测一下同学们的自学效果。请看检测题:

  (1)课件出示检测题

  (2)58页第一题

  3、教师巡视,关注后进生,了解学情,收集错例,在头脑中进行第二次备课。

  五、后教

  1、更正: 师:做完的请举手?(全班都做完后),请大家一起观察黑板上的学生做的,如有不同答案,可以补充。

  2、讨论(议一议): 这些图形中,哪些是角?哪些不是角?你是怎样判断的?

  3、评议板书和正确率。

  4、同桌交换互改还要改例题中的题,有误订正,统计正确率及时表扬。

  六、全课总结

  师:同学们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七、当堂训练(课件出示)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进一步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2.使学生知道周长的含义,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等图形的周长。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4.通过多种活动,使学生逐步形成空间观念和估算意识,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二教材说明

  本单元是在前面“空间与图形”的基础上教学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和*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周长的含义,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公式的探索和应用,对实物的估量等。

  本单元分三段编排。第一段主要教学四边形、*行四边形的初步认识。第二段主要教学周长的含义及计算。第三段主要讲一些物体长度的估量,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估计意识和能力。具体安排如下页表。

  在编排上,教材一方面注意挖掘几何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另一方面提供了大量与空间观念密切相关的素材,并遵循儿童学习数学的规律,选择了活动化的呈现方式,目的是加强有关空间观念的内容。

  具体内容及要求:

  主题图

  校园场景图。丰富学生对四边形的感性认识。

  四边形

  从各种图形中区分出四边形,认识四边形的特征。

  *行四边形

  结合生活情境和操作活动让学生感悟*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以与其他四边形的联系和区别,初步建立*行四边形的表象,并在方格纸上画*行四边形。

  周长

  利用实物和一些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并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进一步加深对周长的理解。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发现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

  估计

  通过画一画、剪一剪、估一估、量一量等活动,让学生估量一些物体的长度。

  三重难点

  1区分认识四边形,认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并解决实际问题。

  3能准确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建立空间观念,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关系。

  四教学建议

  长期以来,关于“几何”的课程内容和目标,在小学阶段主要侧重于长度、面积和体积的计算,较少涉及三维空间的内容,使学生的空间观念、空间想像力未能得到很好的发展。《标准》将以往的“几何”拓展为“空间与图形”,是对我国传统数学课程内容的一次重大变革,符合数学课程改革的国际趋势。为此,小学阶段的教材削弱了单纯的*面图形周长、面积、体积等的计算,加强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增加了图形变换、位置的确定等内容,加强了几何建模以及探究的过程。这样,把课程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经验有机地融合,与数学课程中各个分支进行整合,其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体现“空间与图形”的教育价值,使学生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把握自己赖以生存的空间,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因此,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丰富的感性材料。

  如上所述,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发展是小学数学几何教学的重要任务。而学生生活的世界和所接触的事物大都和空间与图形有关,他们的生活经验是发展空间观念的宝贵资源。教材选择了许多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题材作为教学素材,如把校园体育运动场景作为单元的主题图,用一个小朋友移推拉门的情境作为*行四边形的导入材料,等等。教学时,要充分发挥这些素材的作用,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将视野从课堂拓宽到生活的空间,并引导他们去观察生活,从现实世界中发现有关空间与图形的问题。

  2.注重数学实践活动,突出几何探究过程。

  空间观念是在活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来的。回忆生活经验、观察实物、动手操作、想像、情境描述等都是培养和发展学生空间观念的途径,也是学生理解抽象的数学的重要手段。因为几何初步知识,无论是线、面、体的特征还是图形特征、性质,对于小学生来讲,都比较抽象。教材在提供大量的、形象的感性材料的同时,采用了许多活动化的呈现方式,如量一量、折一折、比一比、画一画、摆一摆、拼一拼等。教学时,教师就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空间从事数学活动,让他们通过观察、操作、有条理的思考和推理、交流等活动,经历从现实空间中抽象出几何图形的过程,探索图形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过程,从而获得鲜明、生动和形象的认识,进而形成表象,发展空间观念。

  3.了解教材编排特点,恰当把握教学要求。

  学生对一些知识的理解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需要有逐步深化、提高的过程。因此,教材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能力,采用了逐步拓展、螺旋上升的结构,把“空间与图形”的内容均衡地安排在不同的的学段中,每一学段都有相应的目标。这样,既突出每个年级的学习重点,又注意前后连贯。如*行四边形的认识,教材就分两段编写。本单元是第一次出现,只要求学生能够从具体的实物或图形中识别出哪个是*行四边形,对它的一些特点有个初步的直观认识即可。第二次将在第二学段出现,要求学生理解:两组对边*行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行四边形。可见,同一内容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教学要求。

  另一方面,教材在不同的年段采用不同的表达形式。就拿常见的数学概念来说,在小学阶段,尽管描述式和定义式是最主要的两种表示方式(定义式是用简明而完整的语言揭示概念的内涵或外延的方法,描述式是用一些生动、具体的语言对概念进行描述),但低年级采用描述式较多,中年级逐步采用定义式。在整个小学阶段,大部分概念没有下严格的定义,而是从学生所了解的实际事例或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帮助他们感悟概念的本质属性。本单元教材的编排也是如此,对四边形、*行四边形、周长等都没有下严格意义上的定义,如周长,只要学生能结合具体的物体或图形说明周长的含义即可。对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教材也没有分别概括出相应的计算公式(长+宽)×2和边长×4。目的是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对计算的方法有一个独立思考、不断感悟和比较的过程,避免死套公式的现象。

  因此,具体教学时,要认真研读《标准》,仔细分析教材,恰当把握教学要求。防止任意拔高要求,或者让学生去死记硬背概念、公式等。

  4.本单元可用6课时完成。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阅读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沟通分数与*均分的关系,加深对分数含义的理解,能解决有关分数的简单实际问题。

  2、在图形、语言与算式表征不断转化的过程中提升思维的逻辑性。

  教学类型

  实物操作型、小组讨论型、讲授型

  教学资源与环境

  PPT、CAMTASIA STUDIO软件、教室

  设计理念

  学生对新事物的认识得有个过程,同时有他的局限性和规律性。在教学过程中,我根据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先复习旧知,然后从生活实际入手, 引出问题,接着提供操作提纲,引导学生思考与讨论。然后通过学生分小组的讨论交流与PPT的演示,使学生掌握“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 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最后利用两题不同层次的练习题的讲解,让学生把新学的知识和生活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联系起来,使得新知识得以深化和巩固。这样逐步推进的过程,既符合学生的学习规律及特点,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能力。

  设计思路与特色

  本节微课围绕“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的问题”内容来进行,它是在学生充分理解分数含义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根据分数的含义,用整数乘除法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微课的教学设计在编排上分三步来展开。首先是“阅读和理解”,引导学生从问题题收集、提取和解读信息;接着是“分析与解答”,借助孩子们的讨论形式,把直观图分析、动手操作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展现出来,并结合孩子们之间的对话说明解决问题的两个步骤;最后是“回顾和反思”,对解答的步骤和结果进行检验与小结,并结合练习题的讲解进行实际运用。这样的.设计,使得整节微课层次清晰,自然流畅,易于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教学过程

  环节,内容,时间:

  一、复习回顾,提出问题。利用PPT把上一节课的知识点展示出来,既是对上一节课知识点的回顾,也顺势提出本节课要研究的问题。 0-55秒

  二、阅读与理解,提操作要求。结合PPT的演示逐步分析问题,把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展现,并提出接下来的动手操作的要求。 56秒-2分05秒

  三、学生操作,小组讨论。学生根据老师提出来的操作要求进行实践,并尝试列式解答。然后进行小组内的讨论与交流。 2分06秒-5分05秒

  四、回顾与反思。利用PPT的演示把孩子们的思路整理并展现出来,再次小结解题的思路、算理、以及方法。 5分06秒-6分00秒

  五、实际运用。利用PPT讲解两道比较经典的习题。第一题是基础题,通过讲解,巩固孩子对“分数的简单应用”知识点的掌握;第二题是提高题,通过对比与分析,让孩子进一步把握本节微课的知识点。 6分01秒-9分46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内容:

  第9页例5以及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2、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使学生会看简单的路线图(八个方向),并能描述行走的路线。

  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请用手势指出你认识的8个方向,同桌互相看看指对了吗?

  2、老师说方向,你们就用手指向那边方向:北、西南、东北、西、东北等。

  3、出示*地图:请你分别指出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这8个地区。

  二、新知

  1、观察例5图:问:这是什么图呢?(动物园导游图)请认一认图上画有哪些动物馆?

  2、请在图中指出8个方向

  3、解决问题

  熊猫馆位置?从大门出发可以怎样走?(在动物园的西北角,可以先往北走到狮山,再向西北走。)还可以怎样走?也请你把行走路线描述出来。指名到黑板的挂图前说说行走路线。同桌互相提问各个馆的行走路线,比一比,谁说得准!

  4、每个动物馆的行走路线是不是的?你能说出了几条?你在说同一动物馆而不同的几条行走路线时,有什么发现吗?

  5、小结:如果从不同的路线走,说的方向就有所不同了。

  三、巩固练习

  1、说一说,1路公共汽车的行车路线。

  2、第10页第2题

  全班读题:熟悉小健的描述。

  根据小健的描述,把那些游乐项目用序号标在适当的位置上。讲评。

  四、总结

  这堂课学了什么?你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59-6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并知道1分=60秒。

  2、让学生初步建立1分、1秒的时间观念,通过各种活动准确的体验一分、一秒。

  3、渗透珍惜时间的教育,培养学生珍惜时间的良好品质,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认识秒,并准确建立一分、一秒的时间观念,知道分秒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钟表,自制钟面。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识

  出示钟面唤起学生记忆,并拨几个学生熟悉的时间让学生认读。

  师:大家看,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什么?谁能说说关于时钟你知道些什么?

  生:我知道有时针和分针。(与学生共同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样子的,是及时补充)

  生:分针走一小格是1分钟,走一大格是5分钟,走一圈是60分钟,也就是一小时。(若是学生说的不够完整,教师引导学生共同进行复习)

  生:……

  师:同学们的记忆里可真好,看来大家学过的知识是难不倒你们了!那你们能正确迅速的说出钟面上的时间吗?来比比赛!(教师拨时间,学生认读,对于不正确的给予指正,并说说是怎样认读的? )

  二、 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可真聪明啊!敢不敢继续挑战自己?大家仔细看看老师出示的这些钟面上针的多少,你能看出有什么不同吗?

  生:有的钟面上有三种针,有的钟面上有两种针。(师提示:较短的一根指针叫时针,它表示多少时;较长的一根指针叫分针,它表示多少分。)

  师:你知道最长最细的是什么针吗?秒针走一小格是多少呢?对,就是一秒!

  今天咱们就来一起来认识一下秒。(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2、说说是几秒,教师提问:秒针走一大格表示几秒,从1走到4表示几秒,从7走到1是几秒,……同桌再互相说一说。

  3、正确认读钟面上的时间(适当的给学生讲解秒表的读法)

  4、体验1秒钟

  ①师:1秒到底有多长呢?让我们闭上眼睛,仔细听一听。(利用时钟的“滴答声”让学生感受。)这是什么发出的滴答声?

  钟表发出“滴答”一声所经过的时间就是1秒。

  ②学生跟着时钟的“滴答声”,做拍手练习,每一秒拍一下手,看看谁拍得最准。

  ③比一比,哪位学生不看时钟,每秒数一个数,看谁数得最准确。

  看了你们刚才的表演,你觉得1秒的时间过得怎样?(学生畅谈1秒时间感受)是呀,1秒的时间很短很短。但是有些现代化的工具在这短短的1秒钟里却可以做很多事情呢。(出示几个具有说服力的数据说明1秒钟的价值)所以,我们可别小看了这短短的1秒钟,它的作用可大了。我们要珍惜时间,不浪费每1分、每1秒。

  5、学习1分=60秒,并体验1分钟

  师:如果秒针从数字12起,走一圈,又回到数字12,这时经过多长时间,分针有没有什么变化。秒针走一圈是60秒,分针正好走一小格,由此得出1分=60秒。

  让学生静静地观看钟面上的秒针走一圈。

  问:1分钟我们能做些什么呢?请你选一个你喜欢的活动,咱们来做一个1分钟的体验活动。

  师生共同总结一分钟可以做的事。

  三、 联系巩固

  1、填单位

  师: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时间单位,知道了1分=60秒,以前我们还学过哪些时间单位呀?现在老师想来考考你们,填上合适的时间单位。

  人每天睡觉大约9( ) 系红领巾大约20( ) 煮饭大约30( )

  2、说一说生活中哪些地方用到了秒。

  四、课堂小结:今天我们认识了一个新的计量时间的单位---秒。知道了1分=60秒,一秒过得快不快?所以我们要珍惜时间,不能浪费1秒钟!

  五、课外作业。(略)

  板书设计:

  秒的认识

  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比分更小的单位——秒

  1分=60秒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时间的计算

  教科书第4页例1,第5页例2。

  【设计说明】

  1、本节课通过创设情境,利用猜谜语引入新课,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

  2、重视直观教学,发挥教具、学具的作用。通过数格、拨钟面等实践活动把抽象的知识更加直观化,让学生了解计算经过的时间是生活中会经常遇到的问题,感受数学就在身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时间观念。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单位的转换及经过时间的计算。

  2、培养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让同学们充分利用时间。

  【重点难点】

  1、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2、求经过时间的计算方法。

  【教学准备】

  时钟模型、课件。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跑不停。

  出示谜底:时钟

  2、教师拿出钟面并提问。

  (1)“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2)分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1圈的时间是多少?

  (3)1时=( )分? 1分=( )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如:9时15分 、7时30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计算经过的时间”。(板书课题)

  二、自主探索,体验新知

  1、教师课件展示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画,说说图意,找出数学信息和问题。

  2、老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长时间呢?

  3、同桌互相交流。

  4、小组汇报:

  (1)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2)两个时间在同一个小时内,所以45-30=15,是15分钟。

  5、做一做:出示超市情境图,营业时间 早9:00开门,晚8:00关门,现在是早上8:40,还要等多久才开门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展示汇报

  6、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方法。

  老师总结方法,根据学生的汇报板书:

  计算经过的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刻-开始时刻=经过的时间。

  三、巩固练习

  1、达标测评: 星期六小红9:10做作业,到9:40完成。算一算他写作业用了多长时间?

  巩固深化: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2、 算一算,填一填。

  3. 想一想,说一说。

  一列火车本应 9﹕15到达,现在要晚点25分钟,什么时候才能到达?

  生独立完成,集体纠正。

  四、课堂总结

  1、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2、学习寄语。

  五、板书设计

  解决问题

  计算经过时间的方法:

  1.看钟面,数格后计算。

  2.结束时间-开始时间=经过的时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26-27页第4—7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动手做练习,进一步熟练一位数除多位数的笔算。

  2.边练习边观察,从不同角度分析思考,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创新的乐趣。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一位数整除三位数的基本练习课,巩固多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能正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过程:

  一、 计算找联系

  1. 独立计算课本第27第5题。

  教师巡视看学生计算的方法。(有的同学做了27x5=135,直接就得出:135÷5=27)

  请做得快的同学介绍一下自己的方法。这个方法好吗?我们就用乘除之间的关系来计算。

  2.估一估,算一算课本第27页的第6题。

  二、多角度思考,填()里的数

  出示 2()x4=104,你能在()里填正确的数吗?

  请每组派代表说说你们的思考方法。(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

  三、 熟练笔算方法

  1. 判断课本第26页第3题商的余数。

  要指导自己判断是否正确,可用什么方法验证?

  下面我们来计算一下,看看它们商为数与你判断的是否一致。

  再仔细观察以下,商的为数与什么有关?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教师板书:

  除数一位数

  被除数首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位数

  被除数首位不够除:

  商的位数=被除数的为数—

  2. 27页第7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使学生学会长度单位名称之间的换算。

  2、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方法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探索新知;

  1、出示情景图:

  师:师:今天我们一起去数学王国旅游好吗?(出示小精灵和数学王国,图,小精灵说:欢迎聪明同学来数学王国游玩!)

  2、选钥匙开门(先出示第一道门,再出示第二道门,然后出示第三道门)

  第一道门:小精灵:这扇门有二把锁,(二把锁分别标上:400厘米,5分米)下面这里有很多把钥匙(4分米、4毫米、5毫米、4米、50毫米),你会选钥匙开锁了吗?能说说为什么?

  第二道门:小精灵:这扇门同样有两把锁(两把锁分别标上:3千米、5000米),下面这里有4把钥匙(3000米、300米、5千米、50千米)

  你会选吗?你知道为什么吗?

  小结把千米和米之间换算的方法。

  第三道门:锁上标有5千米-2000米、1000米+4千米

  6把钥匙分别是:3千米、5千米、3米、5000米、5米、3000米。

  让学生先选后说想法。

  二、巩固、运用(出示数学王国里的数学景象)

  师:哗!数学王国多美呀!有树,有花,还有。

  1、看一看大树有多高。(把教材第八页的做一做设计成填写大树的高度)

  2、同学们来到双胞胎村,有好多小朋友来到村口迎接同学们,请同学找一找,谁跟谁是同一胞。

  3、摘苹果(出示苹果树,树上挂有很多苹果,每个苹果写上带有长度单位的加法算式和减法算式)

  4、好客的小朋友们带同学们到数学奥宫去玩,数学奥宫距离双胞胎村200千米。他们早上8时乘汽车出发,汽车*均每小时50千米,中午12时能到达吗?

  三、全课总结

  让学生说说你游数学王国你的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在初步理解一些物体的几分之一的基础上认识几分之几。

  2、发展动手操作、与人合作交流以及表达能力。

  3、体会分数与现实生活的联系,积极参与具体的数学活动,产生对数学的亲切感。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1、情景导入:小朋友,动物王国有许多小动物,看,来了4只小猴子,他们蹦蹦跳跳,玩的可开心了。正当他们玩得满头大汗的时候,妈妈给他们送来了一些水果。猜一猜,猴妈妈可能为他们带来什么水果?(出示课件)

  2、复习讨论:猴妈妈肯定会把这些桃子怎么分?为什么?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呢?

  3、课件演示:刚才我们通过复习,知道猴妈妈把一盘桃*均分给4只小猴,每只小猴分得这盘桃的四分之一。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1)提出问题。

  谈话:同学们,猴妈妈看见小朋友们表现这么精彩,非常高兴,他很想考考大家,敢不敢接受挑战?听,,猴妈妈又提出了新的问题。(并伴随课件:我想把这盘桃*均分给4只小猴,那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2)自主探究,小组交流。

  谈话:请同学们仔细想一想,有困难的可借助手中的圆片代替桃子摆一摆,分一分,3只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3)大组交流。

  问:谁来说一说,3只小猴共分得这盘桃的几分之几?

  (4)课件演示分得四分之三的过程。

  2、教学想一想。

  (1)出示情境图:

  谈话:看见猴儿们和小朋友们相处得这么火热,兔儿们也蹦蹦跳跳地赶来了,兔妈妈说:小朋友们,听说你们个个非常聪明,我也想考考大家,你们愿不愿意接受我的挑战。

  课件出示:把10个萝卜*均分给5只小兔,3只兔共分得这些萝卜的几分之几?

  (2)请同桌互相讨论一下,如还有困难,还可借助圆片摆一摆、分一分。

  (3)学生交流汇报。

  两种意见: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五分之三,另一种是分得这些萝卜的十分之六。

  (4)课件演示分的过程。

  3、小结:把一些物体看成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其中的一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一,其中的几份就是这个整体的几分之几。(板书课题:几分之几)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1。

  (1)让学生仔细观察,思考把几个看成一份,在图上分一分。

  (2)填写分数,并指名说出结果。

  2、做想想做做2。

  (1)引导学生看清每幅图*均分成几份,涂色部分占这样的几份。

  (2)各自填写分数。

  3、做想想做做3。

  学生独立涂色,然后与同桌交流。

  4、做想想做做4

  (1)同桌互相摆一摆。

  (2)交流:你是怎样摆的?

  (3)你还能拿出这堆小棒的几分之几?

  四、全课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通过今天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一、乘除法

  一、教学内容:P2~P14

  二、教学目标:

  1、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2、 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的计算方法,并能够迅速准确的计算出结果。

  3、 使学生能够应用本单元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验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4、提高学生的估算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重点:

  1、 一个因数是一位数的口算乘法

  2、 除数是一位数的口算除法

  3、 能正确迅速计算的同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难点:

  1、 口算乘法中的进位口算

  2、 口算除法中的一位数除两位数及几百几十

  3、 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

  五、课时安排:7课时

  六、教学进度:第1~2周

  小树有多少棵

  教学内容:P2~P3

  教学目标:1、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教学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在讨论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用具:挂图、数字卡片。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引入:

  同学们,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大家一进校园就会看到花坛里盛开着美丽的鲜花,它在装点着我们美丽的校园,这么美的环境大家喜不喜欢。(喜欢)要有美丽的环境,就需要花草树木。

  二、 探索新知:出示挂图,大家看一看,这里有什么?

  1、仔细观察并说出图意。

  2、谁能根据这幅图提出问题?

  3、试着解决所提问题。

  引出:20×3=

  4、讨论算法。

  20+20+20=60 2×3=6,20×3=60

  5、将学生的方法板书到黑板上,并让学生说说20×3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互相交流20×3的计算方法:2×3=6所以20×3=60

  6、教师再提哦出问题:4捆一共有多少棵?5捆呢?

  学生先独立思考,然后自己完成,最后在小组内与同伴交流。

  三、 拓展应用:

  1、 3×2 5 × 4 6×7

  30×2 50×4 6×70

  300×2 500×4 6×700

  说说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学生做完后在全班交流自己发现的计算规律,说法可以不一致,只要意思正确,教师都给予肯定。

  2、完成P2第3题,做完说说计算时是怎样想的。

  3、完成练一练第1~3题

  (1) 1~2 学生独立完成。

  第一题先认真看图,明白图意,然后再解答。

  第二题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2)第三题前两问可让学生先讨论怎样算,然后再做。最后一问有开放性,学生要对自己提出的问题解答。

  四、数学游戏

  教师先向学生说明游戏的规则,并演示几次,让学生明白玩法后,再互相进行游戏。

  五、小结

  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学得怎样?

  需要多少钱

  教学内容:P4~P5

  知识目标: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 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 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教学目标:

  1、在现实情境中了解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的意义。

  2、探索并掌握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3、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想法的过程,逐步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重点:

  商中间、末尾有0的除法笔算。

  教学难点:

  商中间、商末尾有0的处理方法及笔算的简便写法格式。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你们估一估商是几位数。说说是怎样估计的

  633=答案

  6033=答案

  二、探究新知

  1、故事导入

  师:这天孙大圣来到花果山,看到满山遍野都是仙桃,他想:这么多的仙桃,一定要带回去给猴子猴孙们尝尝,于是大圣手一挥,所有的桃子都进入大圣的手心里了。

  2、被除数是0的除法。

  师:现在,树上有多少个桃子?(0)

  师:这时,有2只小猴子玩累了,来摘桃吃,你们说说*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几个桃子?(0)你是怎样做出来的?(02=0)

  师:又来了两只小猴子,这些猴子能分到多少个桃子呢?

  (0、04=0)

  师:要是再来一只呢?(0、05=0)刚刚是4只,那要是再来4只呢?(0、08=0)

  师:看到这两个算式,你还能说出类似的算式吗? 同桌互说一个。

  师:好,看到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0除以任何数都得0)

  师:你真了不起,其他小朋友看到这个结论你又补充吗?(0除以任何不是0数都得0)

  3、商中间有0的除法、

  师:这四个小猴子没吃到桃子闷闷不乐的回家了,大圣看到他们那么失望就拿出了408个桃子,谁能提一个数学问题?(*均每只猴子能分到几个桃子?)

  师:瞧,你提的问题和大圣的一样,真了不起!这道题你会做吗?你是怎样列式的?(4084=)结果是多少?(102)你是怎么算的?

  重点引导学生用列竖式方法解答。

  独立解决后,同教师板书对照,比较两个竖式不同之处,说说自己的观点。

  师:咱们看看结果和口算、估算商的位数都一样吗? 看来估算是可以检验我们计算结果的正确性的!

  [师:你们都太了不起了,老师这有两道题你们有信心做对吗?

  6033=答案

  8022=答案

  独立计算,指名板演。做完的同学说计算过程。

  师:那看看结果和我们刚才估算的位数是不是一样。

  4、商末尾有0的除法

  师:刚刚的4只小猴子拿了桃子开心的走了,听说大王在分桃子,又来了6只小猴子,大圣就又拿出840个桃子,那么*均每只小猴能分到多少个桃子?你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独立计算,指名到黑板上做。8406=

  师:我们计算的结果和估算的位数也一样。

  三、巩固练习

  师:小朋友都知道孙悟空的绝招是七十二变,几个小猴子想学一学,咱们看看他们变得对吗?

  6802=34

  3093=13

  师:小朋友你们真棒,老师这还有一道思考题,看看你们会不会,不过可不要犯和小猴子一样的错误。

  思考题:哪题的商最接近150?

  9066=答案

  7455=答案

  4804=答案

  4473=答案

  四、本课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有什么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篇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掌握两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能整除)的验算,包括没有余数的和有余数的。

  2、通过具体的问题,理解验算的方法和意义。

  重点难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验算方法及意义。

  教学流程

  一、口算题

  1、第三题第(1)小题,学生完成;

  2、完成后校对反馈,并且说出口算的算法。

  二、没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出示例题图,观察图中的数学信息,并结合问题1进行详细解读;

  2、如何解决第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计算?在学生引导下列式;

  3、计算,得到答案(鼓励口算并且说一下口算过程:“36÷3,先算3÷3=1,再算6÷3=2,是12”)

  4、如何验证计算的正确?讲述:一般而言在遇到除法验算的时候我们一般用乘法验算。谁会验算?12×3=36,并且理解一下,每一个数字在乘法中的意义,这道乘法算式表示什么意思。

  5、出示一道题目64÷2并要求验算,上随堂本。注意横式上改写什么,在反馈的时候重点查。

  6、在做完这两道题目之后,从乘法、除法算式的各部分名称入手,引出验算的第一种情形:商×除数=被除数。(引导学生,教师不说出)

  7、快速口算55÷5并且验算,学生说。

  8、完成第三题第(2)小题的口算,并且说说为什么能算的这么快。

  三、有余数的除法验算的问题

  1、接着出示问题,65元可以买多少块冰欺凌,还剩多少元?

  2、学生列出算式,得到答案,这回要求学生自己检查横式,看看有没有错误。

  3、你会验算吗?分两步进行,先从意义出发,理解21×3=63(元)表示的意义是买冰欺凌花去的钱,再加上剩下的2元才是一共得钱;再用竖式表示理解: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4、运用已经学习过的知识进行甄别,完成第一题的题目,回答问题的模式:“96是第二行的积,32是第一行的商,第二行和第一行可以用来互相验算”

  5、你能根据我的算式再说出一组像这样的式子吗?

  58÷5=11……3

  四、独立完成除法的验算

  1、完成第二题的剩下一题,并且请学生板演;

  2、关注竖式中验算的部分,并且说清楚所用的原理是:商×除数+余数=被除数;

  3、注意格式的问题:“横式上的余数有没有丢”、“横式上的商会不会写成被除数”……,找到问题之后再查找中招率,引起重视;

  4、完成68÷6的验算过程,查除法竖式有没有错余数在验算的时候有没有加横式上有没有写错

  五、全课总结

  1、本节课学习了哪些知识?(要重点训练学生说)

  2、课堂作业:补充p2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能够辨认从正面、侧面、上面观察到的立体图形的形状,具有一定的空间观念。

  2、复习巩固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办法,能够准确进行测量并求周长。

  3、利用周长的相关知识,能够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

  4、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进一步获得对简单几何体的直观经验。

  5、在交流的过程中回忆求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性,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重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感受计算方法的多样化,提高学生的认知水*。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1、同学们,这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观察立体图形,通过我们自己亲自动手搭积木,我们学会了什么?

  2、除了学习观察立体图形,我们还学习了求什么图形的周长?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复习有关图形方面的知识。

  二、巩固探究

  1、复习观察立体图形

  每出示一个,让学生用自己的正方形积木照样子搭一搭。搭出图形之后,认真观察,说一说从正面、侧面、上面可以观察到什么样的形状?

  交流,订正。

  2、复习周长的计算方法。

  什么叫周长?怎样求长方形的周长?正方形的`周长又该怎么求呢?

  自由完成第12题,汇报订正。

  3、完成第13题。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20厘米长的铁丝,用它围成一个长方形,它的周长是多少?

  还是用这根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通过刚才的操作,你发现了什么?

  4、刚才我们又是动手操作,又是测量计算,累了吧?我们一起到足球场去轻松一下吧!看!这就是我们将要去的足球场。出示第14题。

  自己看图、读题,想一想,在这道题中都告诉了我们什么信息?

  这道题一共让你求出几个问题?会不会解答?

  做完这道题,你有什么想法吗?

  三、拓展实践

  我们再独立解决几个实际问题:

  1、足球场是个长方形,长120米,宽95米。李林绕着足球场跑了3圈,跑了多少米?

  2、学校北面有一块长方形的实验园,长是30米,宽是20米,如果四周围上篱笆,篱笆长多少米?如果有正好一面靠墙,篱笆长多少米?

  3、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板书设计:

  总复习

  立体图形 求周长

  长方形的周长

  正方形的周长

  总复习(四)

  教学目标:

  1、继续复习有关年、月、日的知识,能够正确地观察日历,回答问题。

  2、复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进一步感受到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不确定的,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

  3、复习有关搭配的知识,能够按照题意进行正确搭配。

  4、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通过复习加强巩固,进一步训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

  在以前的复习中,我们都复习了哪些知识?

  本学期我们学的内容除了刚才说到的,你认为还有哪些知识我们应该再复习整理?

  我们一起来整理回顾这些内容,看谁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最棒!最棒的同学我们可是有奖励的!

  我们一起来比一比、赛一赛好吗?

  二、巩固探究

  1、回顾整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

  同学们,你还记得有关年、月、日的哪些知识?

  出示第16题:一年365天,合几个星期零几天?

  请同学们自己试着做一做。

  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2、解决实际问题:

  出示92页第18题的图片及文字。

  请同学们认真看图,谁能说一说这幅图是什么意思?告诉了我们什么?

  你是怎样设计住房方案的?

  3、复习“搭配中的学问”

  出示第20题:我们刚才解决了住宿问题。现在我们在一起来解决穿衣的问题好不好?

  这是我们学过的搭配中的学问。你能不能自己试着解决呢?

  如果解决得好、搭配得棒,我们将评选它为“出色设计师”。

  自己解决,评选“出色设计师”。

  4、回顾整理“可能性”

  出示第19题,指名读题,自己解答,指名回答。

  5、整体回顾:

  在这一学期中,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你还有什么想知道的问题?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复习了什么知识?

  四、作业:作业本上的作业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知道买文具时应该说些什么,能正确表达自己购买文具的愿望。

  2、买文具时,能与售货员正确对话。

  3、教育学生说话时态度要大方,语言亲切、有礼貌,听别人讲话时要认真耐心。

  教学重点

  1、能进行买卖文具的对话并使用礼貌用语。

  2、分角色对话时做到态度大方自然。

  教学难点

  在买文具过程当中遇到问题时(如质量差、价格贵、售货员或顾客出现差错……)能及时应付。

  课前准备

  1、课前,教师可布置学生到文具店或商场文具柜台买文具,也可以观察别人买文具,记住买文具的过程,感知买文具的"一般知识。

  2、每个同学准备一两件文具,并贴上价格标签。

  3、用纸作一些钱。

  4、有放文具的柜台——课桌。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看图想象,导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到文具店买过文具吗?今天我们去文具店买文具,好吗?(板书课题)(出现挂图)

  1、你们瞧,已有两位小朋友比我们先去文具店买东西了。你们想想他们会说些什么?售货员阿姨又会怎样说呢?

  2、(下面我们请三位同学来扮演图中的售货员和顾客。板书:售货员顾客看看他们是怎样买文具的,好吗?)分角色表演。

  3、师生评议。(他们表演得过且过怎样?谁愿意来说一说。他们都很讲礼貌,顾客表达也很清楚。师:说得真好。)(板书:文明礼貌,表达清楚)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做个这样的顾客呢?

  二、学生试练,进行合作,实践。

  1`、利用自备学具,小组演练。(请同桌的同学把各自的文具盒打开,放在桌子中间,然后一人当售货员,一人当顾客,练习一下怎样买学习用具。开始吧。)

  2、指名表演。

  3、师生评议。(你们说他们表演得好吗?从哪儿可以看出来?说得真棒。)

  三、举一反三,深化训练

  1、师生表演,设置训练情境。

  (1)是啊,这位售货员非常热情周到,现在连老师也想向她买学习用具了。)

  (2)师边说边走向扮售货员的女生进行交际。

  (3)师拿着刚买的圆珠笔在手心写写画画说:这支圆珠笔真不错,还有香气呢。咦?怎么断水不能写了呢?这可怎么办呀?同学们,如果你们遇到了这种情况(小黑板出示:买学习用具,发现质量有问题,应该怎么办?),请同桌的同学进行讨论。

  2、鼓励发表意见。(如:退换圆珠笔;还可以怎么办?打投诉电话。你还懂得拿起法律,保护自己的权益,做得真棒。)

  3、同学们*时买东西时,还遇到过别的情况吗?

  如:以次充好;价钱太贵;忘了找钱;多找钱;态度不好……

  4、面各小组自主选择一种情况,然后在小组里说一说,演一演。

  5、根据学情,选择上台表演。

  6、师生评价,激励扩展求异。

  师小结:大家在买东西时,不管遇到任何意外情况,都要动脑筋,想办法,就能解决这些问题。

  四、读一读儿歌

  五、总结提高,课外延伸

  师:今天,小朋友们特别能干,学会了怎样买自己所需要的文具。回家后,能不能为妈妈分担一些家务,帮妈妈购买一些日用品?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过程,学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实际问题中的信息,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初步体会用列表的方法整理相关信息的作用。

  2、使学生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

  教学重点:

  用列表的方法整理各种可能的方案。

  教学难点:

  分析数量关系。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完成下列填空

  2×( )+3×( )=18

  (1)括号里可以填哪些数?其中一个括号的数确定了,是否另一个括号里的数就能确定?

  (2)如果前面括号里填3,后面括号里填几?

  (3)如果后面括号里填2,前面的括号里填几?

  2、导入。

  谈话:在日常生活和数学学习中,为了解决实际问题,常常需要运用各种策略。今天这堂课,我们一起运用策略来解决一些问题吧!

  二、探究新知。

  1、理解题意。

  (1)从图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

  (2)要求的`问题是什么?

  谈话:求怎样派车恰好把8吨煤运完就是求载质量2吨的车、载质量3吨的车各安排运几次,使得这两辆车运载煤的总质量等于8吨。实际上可以用式子2×( )+3×( )=18表示。要求出满足这个条件的所有情况该怎么办呢?

  2、探索方法。

  (1)学生在小组内交流,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汇报交流。

  师:如果用“载质量2吨”的车子装煤,最多运几次?

  生:在不用“载质量3吨”的车子装煤时,次数最多,最多8÷2=4(次),刚好装完。

  师:通过这个计算,我们知道“载质量2吨”的车子只可能运0-4次,运4次时符合条件,如果安排这样的车运3次,那么,“载质量3吨的车”应该运几次才能把煤运完呢?

  生:“载质量2吨”的车运2次,能运煤2×2=4(吨),剩余4吨需要“载质量3吨”的车运2次才能运完,但是同样的它们的总运量不能恰好等于8吨。

  师:如果1次呢?0次呢?

  学生独立完成。

  (3)列表法解决问题。

  师介绍用列表的方法把各种方案列举出来,这样更好的简便、直观。列表如下:

  派车方案载质量2吨载质量3吨运煤吨数

  14次0次8吨√

  23次1次9吨

  32次2次10吨

  41次2次8吨√

  50次3次9吨

  可以看出方案1和方案4符合条件。

  3、回顾与反思。

  (1)我们在列举的时候应注意什么?(按照一定的顺序)

  (2)如果可能的方案无限多,适合用列举的方案吗?(不适合,在能列举出所有方案的情况下选择用列表法列举)

  (3)检验一下方案1和方案4是不是恰好可以运完8吨煤。

  学生自我探究。

  三、巩固练习

  1、完成第33页“做一做”。

  (1)由题中我们获得了哪些信息?师明确要求怎么付钱,就是求30元里面有几个5元和几个2元,同时需考虑到5元和2元的张数各自只有6张,即最多只能取6张5元或2元。试问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怎么做,加上这个条件后怎么做?这样有什么区别?

  (2)学生在小组内讨论,用列表法把各种可能的方案列出来然后选择合适的。方案。

  (3)汇报交流结果,集体订正。

  2、完成“练习七”第7题。

  (1)求“每条船都坐满,怎样租船?”就是求什么?(学生自由发言)

  (2)求“哪个租船方案最省钱”怎么做?(学生把每一种合理的租船方案分别按照大船10元,小船8元计算价格,然后比较大小。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解决问题的策略,你有哪些收获?在题中的条件和问题比较多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用列表的方法来列举出所有可能的方案,然后选择符合条件的解决问题的方案。对于这堂课的学习,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吗?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5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结合“买书”的问题情境,探索小数加减法(没有进位或退位)的算理和算法,并经历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2、能力目标:能用小数加减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3、情感目标:增加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

  掌握小数加减法的竖式计算。

  教学难点:

  探索小数加减法的算理和算法。

  教学过程:

  一、创境激趣

  师出示:星期六,淘气和笑笑一起到书店买书。笑笑买了一套《*儿童百科全书》,花了148元,还剩下53元。笑笑带了多少钱?学生独立解答问题,师巡视。学生计算结果,师注意关注学生计算过程中的进位问题。才同学们帮笑笑解决了这个问题,真棒!在买书的时候,淘气也遇到了一个问题,你能帮他解决吗?

  二、互动解疑

  1、师出示:淘气在书店买了一本《童话故事》花了3。2元。他又买了一本《数学世界》,花了11。5元。淘气一共花了多少元?学生自主列出算式并汇报

  板书:3。2+11。5=

  2、师:为了帮淘气解决买书付钱的问题,大家都正确地列出了小数加法的算式。可是我们从来没有尝试过两个小数怎么相加,现在就来试一试,看谁能独立发现小数加法的算法。

  (1)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

  (2)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小组交流。

  (3)汇报交流结果。

  师:你是怎样计算3。2+11。5的?

  生1:3。2元=32角,11。5元=115角,32角+115角=147角,也就是14。7元生2:可以用竖式计算。 3元2角3。2元+11元5角+11。5元16元7角16。7元

  (4)小组讨论。

  (5)完成课本试一试的题目,你会做吗?

  三、启思导疑

  师:同学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的方法,这几种算法各有什么特点?小数相加时,为什么智慧老人特别强调“小数点一定要对齐”?学生小组讨论,全班交流师:多位数相加时,个位数字一定要对齐,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相同数位(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个位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小数相加时,小数点一定要对齐,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小数点对齐了,所有的数位也都对齐了。教材中前两种算法的共同特点是化去小数点,把小数相加变成整数相加,但“相同单位的数才能相加”的算理没有变。所以,只要把小数点对齐了,小数加法的计算与多位数的加法计算就没有什么不同了。

  四、实践应用

  1、完成课本第7万状的第1题。

  2、用竖式计算。

  2。5+0。2 3。9—2。9 6。5+3。1 3。小小文具店:小丽到文具店购买文具。一把尺子1。5元,一本笔记本2。1元,一个文具盒5。3元,一支钢笔4。4元。

  (1)一把尺子和一支钢笔一共多少元?

  (2)一个文具盒比一本笔记本贵多少元?

  (3)你还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五、总结评价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知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6

  第一单元 测量

  1、学科数学课题认识长度单位 —— 毫米课型新授课时

  让学生先在小组上交流,然后再在全班上交流。

  强调合作的重要性和方法。

  用手比出的1分米去量一量自己身体上哪两个部位之间的距离是1分米。

  学科数学课题千 米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学科数学课题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课型新授课时

  板书设计米与千米之间的换算

  学科数学课题吨 的 认 识课型新授课时

  *均每人体重25千克,多少人重1吨呢

  板书设计吨 的 认 识

  1吨=1000千克

  教后反思

  学科数学课题生活中的数学课型新授课时1

  教学目标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3、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难点

  教具准备多媒体

  教学步骤个人修改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

  三、全课总结

  要学生记下一些典型的物体的质量: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板书设计生活中的数学

  1个1角硬币重1克;

  李老师重75千克;

  一个同学重25千克;

  一般的小汽车重1吨。

  教后反思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7

  教学内容:P62 例1、例2

  三维目标:

  1、通过加深学生对时间单位的认识,发展学生的时间观念。

  2、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3、养成遵守和爱惜时间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教具准备:时钟模型、投影仪、课件

  教学过程:

  一、猜谜游戏引入:

  1、猜谜语:矮子走一步,高个走一圈。矮子走一圈,高个走半天。

  2、学生猜出谜底后,教师拿出一个钟面模型,提问:

  ①“矮子指的是什么”?“高个指的又是什么?”

  ②“分针走一小格的时间是多少”?“分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大格的时间是多少”?“时针走一圈的时间是多少”?

  ③“1时等于多少分”?“1分等于多少秒”?

  3、教师演示课件,拨出不同的时刻,让学生读出时间。如:5时,3时20分,6时,9时50 分等。

  4、引出课题:我们已经学会看时间,但如何计算经过的时间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时间的计算”。(板书课题)

  二、教学新课:

  1、教学例1:2时=( )分

  (1) 教师:1时等于……?(学生答)那2时呢?

  (2) 学生合作、自主探究。

  (3) 反馈

  a、60+60=120分

  b、2时就是2个60分,即60×2=120分

  (4) 教师小结。

  2、让学生做P62的“做一做”中的题目1和补充题:3时=( )分 2分=( )秒

  先独立完成,再集体订正,订正时,可以指名学生说一说得数是多少?是怎样想出来的?然后教师小结出时间转换的方法。

  3、教学例2:

  (1) 教师投影例2的情境图,要求学生仔细观察图,说说图意:小明7时30分离家,7时45分到校。

  (2) 师:小明从家到学校用了多少时间呢?

  (3) 学生讨论回答,试着让学生归纳出计算时间的各种方法:

  a、 分针从6走到9。走了3大格,是15分钟。

  b、 45-30=15,是15分钟。

  4、小结(略)

  5、请一至两名学生说说自己从几点出门到学校是几点。让台下的学生帮忙算一算。

  三、巩固练习:

  1、完成P62“做一做”中的第2小题,

  集体订正时,可以指名到黑板前的钟表上实际操作一下。

  2、填空:

  (1)50分比1时少( )分,1时比45分多( )分。

  (2)一节课是( )分,课间休息( )分,再加上( )分,就是1时。

  3、竞赛:

  教师口头报时刻,如:3时至3时45分,经过几分?学生抢答,看谁抢答得快,教师给予奖励。

  四、全课总结,回归评价:

  教师:现在是几时几分?我们刚才是从9时开始上课,从上课到现在经过了几分?一节课40分钟很快就过去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是啊,时间就像金子那样宝贵,我们要珍惜每一分时间,多学一点本领,长大更好地建设祖国。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

  毫米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长度概念,会用毫米厘米 度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

  2、培养学生的估测意识和能力。

  3、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和合作学习的能力,并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

  认识长度单位毫米,会用毫米度量物体长度。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估测方法。

  教具准备:

  情景图(课件),照片,蜡笔,尺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创设让学生测量数学课本的长、宽和厚的情境,在测量中发现它们的长度都不是整厘米。从中提出问题:要想精确地表示出测量结果,而测量的长度又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呢?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估测数学书的长、宽、厚的长度。 师:请同学们观察数学书的长、宽、厚,并估一估大约有多长,然后把估测的结果填入下表?

  小组合作学习,估计课本的长、宽、厚。

  (1)采用小组(建议4人小组为宜)合作的形式,分别估计一下数学课本的长、宽、厚。为了确保人人参与,可选专人将估计的结果填在记录表(教师事先准备好,每组发一张)的“估计”一栏中(见下表)。

  (2)对估计的结果进行反馈。

  反馈时,学生选择性的估计课本长、宽、厚,其他同学可以提出不同的意见进行补充。将学生估计的结果板书在黑板上,提出问题:谁估计的结果比较准确呢?怎样来验证?

  2、用测量的方法验证估计的结果。

  (1)分组测量课本的长、宽和厚。测量时,将遇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互相讨论如何表述课本的长、宽、厚,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示测量的结果。

  (2)组织全班学生交流测量的结果,并由此引出毫米。 长:不到21厘米、差2个小格。 宽:不到15厘米、差2个小格。 厚:不到1厘米、只有6个小格。小结:当测果不是整厘米时,我们可以用毫米表示。位于厘米间的一个小格的长度是1毫米。

  3、建立1毫米的概念

  (1)认识学生尺上的1毫米有多长。

  (2)让学生看尺子,数一数1 厘米长度有几个小格,然后汇报小结1厘米里面有多少个1毫米。

  (3).闭上眼睛想一想1毫米有多长。然后再比一比1厘米和1毫米,你发现了什么

  生1、把1厘米*均分成10份,每份就是1个小格,长是1毫米。1厘米=10毫米

  生2:从学生尺中,我能发现毫米与厘米的关系,1厘米=10毫米。 4、认识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学生汇报交流 1厘米=10毫米 板出:1厘米=10毫米 5、举例说明1毫米的长度

  手比划一下1毫米的长度,硬币、电话卡、储蓄卡、医疗保险卡等 这些东西的厚度大约都是1毫米。

  三、巩固应用、内化提高。

  1、 完成数学课本第3页的做一做。

  2、指导学生完成练习一的第一、第二题。

  3、找出自己周围物品,并用毫米作单位量一量它的长度。

  四、回顾整理、反思提升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又长了什么本领?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9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109页的第7~1.1题,练习二十六的第10—13题

  教学目的

  1.使学生加深对所学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的认识,知道1厘米=10毫米,1分米=10厘米,1米=10分米,1千米=1000米,1吨=1000千克。

  2.使学生掌握正方形、长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行四边形;会在方格纸上画长方形和正方形;知道周长的含义,能够正确地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教学过程

  一、复习千米、吨

  1.第做109页的第7题。

  教师提问,学生口答:

  (1)1厘米是多少毫米?1分米是多少厘米?

  (2)1千米是多少米?1吨

  是多少千克?

  随着回答,教师板书:1厘米=10毫米 1千米=1000米

  1分米=10厘米 1吨=1000千克

  2.做第109页的.第8题。

  让学生想一想什么东西的高大约1毫米(1分硬币),什么东西的长大约1分米.然后再用手势比划出1毫米、1分米有多长.

  3.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0题。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4千米=( )米,让学生想一想该怎样推想.指名回答后,教师再说一遍推想过程:因为1千米是1000米,4千米是4个1000米,就是4000米,所 以4千米=4000米。

  接着,教师再板书出:5000千克=( )吨,仿照上面的方法,使学生明确它的推想过程,然后让学生完成第10题,集体订正时,指名说一说推想过程.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1题。

  先让学生把相等的数量用线连起来,然后再指名说一说道理。

  二、复习长方形、正方形和*行四边形

  1.做第109页的第9题。

  教师先在黑板上画出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然后让学生分别说出是什么图形,根据学生的回答,在每个图形下面板书图形的名称.

  教师:我们已经学过长方形、正方形、*行四边形,大家想一想,这几个图形各有什么特点?

  指名回答。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把主要的写在黑板上.教师注意引导学生按顺序说,如先说边的特点,再说角的特点,或每个图形分别说.最后使学生看到它们 的区别和联系。

  2.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2题。

  教师只说明题意,让学生在点子图上任意画,出一个*行四边形和一个正方形.教师巡视,看学生画的方法是否正确,学生画完以后,要说出是怎样画的.对画得 又对又快的学生应给予表扬。

  3.做第109页的第10、11题。

  教师:什么叫一个图形的周长?

  让学生做第10题.要求量的时候,精确到整厘米.每量一边,在边的旁边注上该边的长度.算完以后,让学生说一说是怎样算的.教师注意纠正学生中的错误.

  4.做练习二十六的第13题。

  教师可以根据班里的情况,让学生准备两张边长15厘米的正方形纸。

  先让学生独立解答,教师巡视;注意学生中出现的问题.集体订正时,可以让学生指出两个正方形拼成一个长方形后,求长方形的周长是求哪几条边的和,有没有 不同的解法?对想出不同解法的学生应给予鼓励。

小学三年级数学上册教案10

  教学环节:

  1.情景引入:观察一个立体图形的各个角度,初步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看到的不同。

  2.例题讲解:观察汽车全景照片后,对不同位置看到不同形状讲解。解决书上的相应练习加上茶壶的上、侧、正的观察。

  3.情景练习:针对空间中3个不同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来体会不同角度观察的不同。(选不同位置的照片)

  4.扩展练习:欣赏风景在空间中的视角变化引起的物体形状变化。

  本次教学我认为采用计算机网络自主教学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形式结合,能够在实物观察、空间抽象、转变视角的3个层次上得到提升。

  教学目标:

  1.了解从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几何图形、同一个实物,所看到的形状是不同的。

  2.能够根据提供的不同位置的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进行综合,找到物体完整的表象。

  3.初步了解到空间中不同位置观察到的多个物体间的位置关系。

  4.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准备:

  立体的长方体纸箱一个(每一个面粘贴不同的学生熟悉的卡通动物形象),遮盖布一块,实物图片若干,屏风一个,桌子上有的茶叶筒等3种物体,网络课件,计算机10台。

  分组:4个学生一组(选出组长、信息员)。分配一台计算机。

  学具准备:白纸和笔。

  教学过程:

  一、观察长方体物体,初步感知不同位置看到物体不同

  (场地布置:凳子在6个不同的地点,看到一个面的3个,两个面的3个,看见3个面的一个人)

  1.情景设置:今天有一个奇怪的现象请大家研究。这放置了一个长方体物体在各小组派来的代表中间,请从一号开始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你们自由交换位置,再说一说你看到的是什么?(请回到自己的小组)

  2.同时点击对应的课件,出示1~6号角度看到的物体。

  3.提问:为什么你们都观察的是同一个长方体,每个人两次看到的却不一样呢?

  4.小结:在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看到的都是不一样的。只能看到物体的一部分。

  二、观察实物,综合表象找实物。

  1.提问:那么你们能判断站在一个物体的不同位置,看到的是什么吗?

  2.出示:小明、小红、小东在商店买鞋,他们在不同位置看到了同一只鞋。他们站在鞋的什么位置?(填空)你能把他们看到的鞋和他们对应用连线表示吗?(连线)

  3.小结:你们真厉害呀!能根据他们站在鞋的正面、侧面、后面的位置想象出看到鞋的形状。

  三、综合表象,找寻实物

  1.我这里还有一个更加困难的问题。你有信心解决吗?

  2.提出问题:我弟弟家要购买一辆新车,他有这辆车的正面、侧面、后面的图片资料,可是他不知道这辆车是什么牌子和型号。请你们利用网络上的汽车资料和图片帮助他找到这辆车。

  3.出示汽车的不同位置图,提供网络资料。

  4.学生自主活动。

  5.判断和小结:要了解一个物体必须从它的每一个部分入手,综合考虑它的全局。

  四、判断空间中多个物体之间的关系

  1.有时我们会遇到这样的问题:美术的素描课上有这样的3样物体(出示)这是还有一张从空中俯视的*面图。以及4台摄像机在不同位置拍到照片。

  2.可是粗心的摄像师助理在连接数据线时出现了错误。那么在A、B、C、D这四个点的摄像机分别拍到的画面是怎样的呢?请你连接上摄像机的线。

  3.提供帮助:在屏风后边有这三样物体的实际情况和4个对应的点。你们可以自由进去观察找到帮助。

  4.学生自由活动。集体订正。

  5.提问:为什么4张图片中茶叶盒一会在杯子的左边,一会又在右边呢?这说明了什么?

  6.小结: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在不同位置观察空间中的物体不仅是形状不同,而且物体之间的位置关系也不同。

  五、欣赏空间中角度变换的风景

  1.同学们在这节课上学的非常的好。在这节课结束的时候,我想请你们欣赏祖国的大好河山。

  2.自由欣赏,配背景音乐。

  3.提问:在欣赏中你感觉到什么?

  4.总结:在实际生活中,除了改变位置观察同一物体,还有一种在定点变化视角的观察,这就象我们刚才看到风景是从一个点观察周围。希望以后同学们能利用这两种观察方法观察你看到的周围。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3)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会运用计算方法较准确、熟练地进行计算。

  2. 能力目标:使学生经历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养成认真检查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

  哪一位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教学难点:

  加进上来的数。

  教学关键:

  把进上来的数写在前一位的下面。

  教学内容:

  P30—P3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出示主题图,请同学描述图中的情况。

  提出问题:16人坐太空船,需要多少钱?

  二、探究新知,建立模型

  1. 列算式:16×4=?

  这道题,你会计算吗?试着在练习本上计算,能用几种方法就用几种方法。

  2. 汇报计算方法。

  (1)口算。4个16相加得64。

  (2)10×4=40 6×4=24 40+24=64

  (3)重点讲解竖式的方法。

  从个位算起,相乘满二十,

  就向十位进2。十位上相乘

  后不要忘记加进上来的数。

  3. 谁能试着总结多位数乘一位数(一次进位)乘法的计算方法?强调乘积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三、巩固练习,理解应用

  1. 用竖式计算,30页1题,四名同学板演并讲一讲自己的计算方法。

  2. 学生独立完成30页2题。

  3. 独立完成31页2题。说一说自己的方法。可以分别计算出结果再连线,也可以找规律,通过观察不计算出结果来连线。

  4. 一件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买这样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

  分析:想求一套衣服需要多少钱,首先要求出上衣多少钱,上衣的价钱是一条裤子的2倍,上衣价钱为18×2=36(元),一套衣服的价钱就是36+18=54(元)。

  5. 光明小学2名教师带领31名学生去海洋馆参观,*票15元,儿童票8元,用300元钱买门票够吗?

  2名教师要花2×15=30(元)

  31名儿童要花31×8=248(元)

  248+30=278(元) 278<300

  答:用300元钱买门票够。

  四、作业

  31页第1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1、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通过大量关于年、月、日资料的收集和阅读,来主动的学习和思考关于大月、小月、*年、闰年方面的知识,记住各月及*年、闰年的天数,会判断某年是*年还是闰年。

  2、把年、月、日的知识与生活连贯起来,把有关学科的知识融合在一起学习。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3、帮助学生初步建立年、月、日等时间概念,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渗透科学思想方法。

  4、渗透爱国主义和珍惜时间的思想教育。

  教学重点:

  对每个月的天数的认识。(正确、迅速记住十二个月的天数)

  教学难点:

  *年、闰年的判断。

  教学准备:

  学生:年历卡、草稿本、查阅的资料、预习年历上2月及全年的天数。

  教师:课件、水果卡片、2句话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同学们,今天有这么多老师听课,高兴吗?那让我们记录下这难忘的一刻。(板书:20xx年10月19日时分)

  2、20xx年,年是什么单位?还有其他时间单位吗?(月、日、时、分),我们已经学过时分秒,今天我们来研究年月日(齐读:年月日)

  二、探索新知

  (一)自学年月日之间的联系

  1、年月日是表示较长时间的单位,与我们的生活是息息相关的,你在哪些物体上见过年月日的?(课件演示:物体上的年月日),还有许多,下课自己找一找。

  2、我们的日子一年一月一日的过着,你们知道一年一月一日的来历吗?让我们来看一看这方面的小知识(课件演示:年月日的来历太阳大,地球小,地球绕着太阳跑,跑一周的时间为一年;地球大,月亮小,月亮绕着地球跑,跑一周的时间为一月;地球在绕太阳跑的同时自己也在不停的自转,自转一周为一日。),原来一年一月一日是跟什么星球的运动有关系的?(太阳、地球、月亮的运动)

  3、除此以外,年月日还有许多丰富的知识,你们想知道吗?自学书本44页,要求填写表格,并阅读后面的文字(大声)。

  4、通过阅读你知道了什么?(大月)谁补充?(小月)一年有几个大月几个小月?还有一个月呢?

  5、怎样方便的记住大小月?(拳记法、儿歌)可以用喜欢的方法记大小月。

  6、我们认识了大小和二月,下面来练一练。

  24个月=( )年

  5年=( )个月

  1星期=( )天

  小红到奶奶家作客,住了62天,正好2个月,这2个月分别是( )月和( )月。为什么是7、8月?为什么小红要住62天?

  (二)探索判断*闰年的方法

  1、知道了2月有28天或29天,下面进行竞赛,给一个年份,看谁能很快报出这一年2月天数和全年天数,请同学们拿出年历卡,准备好了吗?现在看屏幕。(从 1996年到20xx年的年份随机出示)观察1996到20xx年总天数,发现什么?(有365天和366天)天数是怎样算的?(*年:317+304+28闰年:317+304+29或365+1)为什么会相差一天,这一天差在哪个月?我们把2月为28天全年为365天的这一年叫*年,把2月为29天全年为366天的这一年叫闰年,看一看这里有哪些年是*年,哪些年是闰年?(多人说)

  2、 再看看*润年的排列顺序,你发现了什么?(每4年一循环)如果把*、闰年除以4,结果会怎样?用1996、1997年试一试,你发现什么?那么你知道怎样判断*闰年吗?(小结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3、 判断闰年,先看左边的2个年份(1978年、1904年),算一算。

  4、 算一算1900年,(学生发现1900是4的倍数,认为是闰年),看1900年2月的月历,28天,说明1900年是*年,为什么呢,我们来看一个小知识(课件演示:闰年的来历)最后一句话是什么?(小结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现在谁能说1900年为什么是*年呢?20xx年呢?2100年呢?

  5、 会判断了*年和闰年,下面来看,我们知道年月日是表示较长时间,有比年更长的时间单位吗?(1世纪=100年)

  (三)综合练习

  今天同学们表现很好,老师想送给你们一些礼物,同学们喜欢吃水果吗?要想吃到水果必须先回答水果先生提出的问题。

  闰年的2月有( )天,全年有( )天;*年的2月有()天,全年有( )天。

  请说说你出生在哪一年,那年的2月有多少天?

  今年全年有( )天,合( )个星期零( )天。

  单数都是大月吗?

  一年中有哪几个大月?

  1世纪是多少年?我们现在生活在多少世纪?

  怎样判断*闰年?告诉方法。

  2100年2月有( )天。

  (四)课外延伸

  1、 除了书本上,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你还有什么不懂的问题?

  2、 柠檬先生有个问题:东东已经16岁了,可是他只过了4个生日,你知道他的生日在哪一天吗?

  三、总结

  时间和生活紧密相连,我们应该珍惜每一天,送给同学们一首歌《三百六十五个祝福》,祝大家幸福快乐每一天。

  板书设计:

  年、月、日

  1世纪=100年

  大月(7个)1 3 5 7 8 10 12(31天)

  小月(4个)4 6 9 11(30天)

  2月 28天或29天

  *年:365天 3012+7-2

  闰年:366天

  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是闰年。

  公历年份是400的倍数的",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1.结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方案2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4 0 4×12=48 4×120=480 方案2 3 1 3×12+18=54 3×120+160=520 方案3 2 2 2×12+2×18=60 2×120+2×160=560 方案4 1 2 1×12+2×18=48 1×120+2×160=440 方案5 0 3 3×18=54 3×160=48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

  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小包装 大包装玩 偶数量 金额 方案1 2 6 2×3+6×4=30 2×5+6×6=46 方案2 6 3 6×3+3×4=30 6×5+3×6=48 方案3 10 0 10×3=30 10×5=50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3.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标:

  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3×42或者42+42+42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个42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尝试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 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4×68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23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5×37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3×29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三、总结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究作业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5

  教学内容:

  P4~P5

  知识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方法,经理多种算法交流的过程,并能正确地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能用乘法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

  教学重点:

  能计算一位数乘两位数的乘法。

  教学难点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暑假里,有三个小朋友,来到了美丽的大海边。

  出示挂图:同学门自己观察这幅图把你看到的说给同桌听一听。

  二、探索新知:

  1、描述情境图,并根据图提出问题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探索并掌握一位数除整十,整百,整千数的口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提倡算法的多样化。

  2.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会合作学习。

  教学用具:

  挂图,数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设计:

  一、复习

  完成口算除法的练习题一组。

  学生听算,做完后集体订正。

  二、情境导入

  同学们,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水*也在迅猛的发展。我们先进的社会,科技水*到底发展到什么程度还有哪些领域还有待我们继续开发你们想了解吗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到科技馆去参观。

  三、探索新知

  1、出示题目,提出问题:你从题目中都能获得哪些数据和信息?

  学生认真读题,从题目中或信息及问题,并与同伴说一说。

  2、指名列式,板书。

  学生先列出算式,然后思考算法,并在小组内交流。

  3、组织学生讨论算法。

  将学生的算法板书在黑板上。

  可能出现的方法:

  1、2×30=6060÷2=30

  2、6÷2=360÷2=30

  4、将答案写在书上。

  5、完成试一试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体验乘除法之间的联系。

  6、完成试一试第2题,并让学生说一说发现了什么?

  学生先独立完成,然后观察纵向的算式,发现规律,在小组内交流。

  组织学生在小组和全班进行交流。

  三、拓展应用

  1.60÷3200÷5240÷8120÷4

  560÷7900÷3180÷6270÷9

  2.一包糖共80块.分给2人,*均每人……

  你发现了什么

  3.这本书共170页,我已经看了90页。

  ⑴还剩多少页每看

  ⑵剩下的书,要在4天内看完,*均每天看多少页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简单的统计过程,初步学习收集、整理分析数据的方法。

  2、会在简单的统计表里反映出整理数据的结果,能利用统计表里的数据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

  3、使学生在统计过程中发展数学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习数学的积极情感和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师:同学们笑一笑,唉,我怎么发现有的同学有几个牙没有了?哪儿去了?

  生:我换牙了。

  师:你也换牙了吗?换了几颗?噢,原来大家都换牙了,那么关于换牙这件事,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谁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

  师:有这么多情况,大家能记住每个同学换几颗牙吗?(不能)

  2、老师非常想知道你们换牙的情况,请大家想一想,怎样才能让老师很清楚地知道你们中有多少人换了1颗牙,2颗牙,3颗牙呢

  二、调查整理,体验过程。

  1、畅谈想法

  生1:可以请每个同学说一说。

  生2:可以请他们分别举手表示。

  生3:可以请换1颗牙的同学站一排,请换2颗牙的同学站一排,再请换3颗牙的同学站一排

  2、引出课题:像同学们所说的数一数,并且把换牙的人数记下来,这个记下来的过程就是统计。(根据学生的发言引出课题。)

  3、小组合作,尝试统计

  组内分工,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调查自己组的换牙情况。

  4、交流统计结果和记录方法

  如学生想不出,可由老师来介绍一种方法。

  5、比较方法,自我优化

  刚才几位同学介绍了自己的记录方法,你喜欢哪种方法?为什么?

  6、整理各组数据,把全班情况统计在黑板上。

  7、分析数据,提出问题

  说说从统计表中知道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引导学生根据图、表反映的数据,充分发表见解。

  三、巩固拓展,实践应用

  1、小组活动,统计自家人口。

  (1)下面我们用先记录再整理的方法来统计一下自己家有几口人。

  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把小组中每个人家有几口人记录下来,再把每家人口的数量整理在表格中。

  (2)交流记录方法和统计结果。

  (3)说说从统计结果你能知道什么?想到什么?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想对大家说什么。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2~113页上的例1~例5,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

  教学目的: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教具、学具准备:教师和学生都准备长方形纸条若干张,圆形纸片1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分梨。

  提问:把12个梨*均放在4个盘子里,每盘放几个?可用几表示?(板书3)

  2.分绳子。

  提问:把6米长的绳子*均分成2段,每段多长?可用几表示?(板书2)

  3.分铅笔。

  提问:把3枝铅笔*均分给3个同学,每个同学得几枝?可用几表示?(板书1)

  二、新课

  1.教学例1。

  (1)教师提问:把一个饼*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用几表示?教师演示:把一个饼(实物图)*均分成两块,把分后的两块重合起来,让学生看到它们的大小完全一样。告诉学生这样就把饼*均分成了两块。

  (2)把一个饼(实物图)分成大小不等的两块。提问:可不可以说是*均分成了两块?为什么?

  *均分的这半个饼可不可以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表示?

  教师讲解:过去我们学过的0、1、2、3都是整数。遇到不够1个的情况,就不能用整数表示,比如这半个饼。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种新的数分数。

  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我们就说每块是这个饼的二分之一,用分数表示就是(板书)。

  (3)指导学生读。

  (4)指导学生写。

  先画一条横线表示*均分,把一个饼*均分成2块,在横线下面写

  2,表示其中的1块,在横线上面写1,写作。(教师在两块半个饼上分别写上。)

  (5)涂色练习。

  让学生拿出一张圆形纸片,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在涂色的一半上写上。

  让学生拿出一张长方形纸条,试折出它的,涂上颜色,并标出。

  (6)指导练习。

  教师拿出画有下面几个图形的挂图,让学生判断图中哪些阴影部分是原图的二分之一,哪些不是,并说明理由。

  2.教学例2。

  (1)先出示一个整圆,再把它*均分成三份。

  提问:这个圆被*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这个圆的几分之几?

  想一想:是不是只要把一个圆分成三份,每份都是它的三分之一?

  (2)指导学生写出。

  (3)让学生用准备好的长方形纸折出它的,并标上。

  3.教学例3。

  学生自己拿一张长方形纸,对折再对折。

  提问:把这张纸*均分成了几份?

  每一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

  把这个分数写出来。(一人板书,全班齐练。)

  数一数这张长方形纸上有几个。

  4.教学例4。

  先让学生看教科书上的图:,再填空:

  把一张长方形纸*均分成5份,每份是它的()分之(),写作。

  5.教学例5。

  (1)指导学生画出1分米长的线段,再对着尺子上的刻度,把线段*均分成10份。

  提问:把一分米*均分成了几份?

  每份是1分米的几分之几?

  (2)让学生在自己画的图上标出。

  (3)数一数这条线段一上有几个。

  6.教学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1)教师指出上面我们学习的……这样的数都是分数。

  (2)结合介绍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让学生回答:

  分母表示什么?(把一个整体*均分成几份。)

  分子表示什么?(其中的1份。)

  三、课堂练习

  1.做一做中的第1题。

  教师要给予一定的指导,可以让一些先折出来的同学示范怎么折。分数的折法很多,只要学生能折出最常见的几种折法就行了。

  2.做一做中的第2题。

  这道题是判断题,学生判断后要说一说为什么。

  3.做练习二十七的第1~5题。(第1题、第2题、第3题、第4题、第5题)

  四、课外作业

  用正方形纸片分别折出它的、。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重点:

  1、能够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对称图形。

  2、能够画出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学会欣赏数学美。

  教学方法:

  演示、讨论、合作探究。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图片、剪刀等。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孩子们,你们喜欢玩拼图游戏吗?老师手里拿的是一副拼图,(拼图是蝴蝶)图上到底是什么呢?谁愿意到前边来拼一拼?(生拼)你拼的真快,你是怎样想的拼的这样快?

  二、探究新知

  现在有的同学可能会有疑问,这蝴蝶和数学课有什么关系呢?老师告诉你们,在数学的图形王国里有很多蝴蝶的亲属,你们想不想认识他们?那老师就给你们介绍一下。(介绍多媒体出示的对称图形)有捕蚊子的小能手蜻蜓,有晶莹剔透的雪花,色彩艳丽的花朵,这一位我们在语文课上已经认识了,谁能替老师介绍一下?对,他是达﹒芬奇笔下的《蒙娜丽莎》,不过是两个。还有对称的叶子,*的传统艺术京剧脸谱和剪纸。哎呀,他们大小不同,样子也不同,怎么是亲戚呢?现在你们观察一下,它们在形状上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汇报)这些图形如果对折会发生什么情况呢?我们来试一试。(师对折)像这样对折后两部分完全重合的图形就叫对称图形。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对称的世界,学习关于对称的知识。孩子们,看了这些对称图形你觉得对称图形看起来怎么样?(生汇报)

  我们用眼睛发现了美,下面就让我们用双手来创造美。老师想剪一个对称图形,怎样剪才能剪好,剪得两边一样呢?和同桌商量一下,看看你有什么好办法,一会儿告诉老师。(生汇报师剪)你们想不想剪?剪的时候要注意安全,好了,快快动手吧。(生剪把作品贴在黑板上)大家来看,我们剪的这些图形的中间都有一条折痕,这条线把对称图形分成两部分,如果沿着这条线对折,两部分就会完全重合,我们给这条线起个名字,叫对称轴,我们画对称轴时要用虚线。(师示范画)给你剪的对称图形画上对称轴。

  课间活动《粉刷匠》

  通过刚才的活动你们的小脑袋一定更灵活了,那你快点想一想,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什么是对称的呢?(生汇报)老师也想到一个,正常人的身体也是对称的。你能不能摆出一个姿势从正面看是对称图形?先摆给同桌看一看。(生活动)谁能到前边来摆一摆?

  除了这些,对称还在绘画、工艺品、建筑等方面广泛应用,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欣赏美丽的图片。(多媒体放映图片师介绍)

  三、新知运用

  1、孩子们,关于对称的知识你们学会了吗?有一些图形快要考考你们,(多媒体出示)这些图形就藏在数学书的68页,先判断是不是对称图形再画对称轴。(五角星的对称轴有5条,明确一些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不止一条,可能有2条、3条、4条、5条或者更多条)

  2、对称轴你们会画了,有几个老朋友想请你们帮忙。看他们有什么要求。------我有几条对称轴?(正方形、长方形、圆)每个小组都有一组这样的图形,每人选一种图形,动手折一折、画一画,找到对称轴后给同组的人看一看。(生汇报)

  3、今天还来了两位神秘的客人,他们是谁呢?只要你画出他的另一半就知道了。(生画并订正)

  四、总结提高

  这节课你都知道了什么?(生汇报)你们真是聪明又爱动脑的好孩子,老师相信在今后你们一定能够运用对称的知识到生活中去发现美、创造美、欣赏美。

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

  一、 教学目标

  1.在回顾和整理本单元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熟练掌握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2.运用所学知识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灵活解决生活的简单问题。

  3.在复习过程中,渗透学习方法,体会数学学习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正确的进行乘法口算、笔算、估算

  三、教学难点

  渗透学习方法

  四、教学具准备

  练习小篇子

  五、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今天我们要一起复习《多位数乘一位数》(板书课题)。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内容。这个单元包括哪些内容呢?

  你有什么要提醒大家的呢?

  口算:用乘法口决计算再添0,因数末尾有几个0就在积的末尾添几个0。

  估算:注意四舍五入。

  笔算:从个位算起,满几十就向前一位进几。

  (二)探究新知

  1.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口算方法

  4×60=(说算法) 80×5=(注意0的个数) 103×4=(十位要加进位数)

  2.多位数乘一位数乘法的计算方法

  (1)学生独立完成

  (2)同桌订正

  (3)全班交流

  3.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下面的问题。

  (1)第1个问题你选择什么方法?

  (2)第2个问题你怎么选择笔算呢?

  (3)第3个问题可以估算吧吗?

  (4)小结:我们要根据问题和数据的特点合理选择算法,考虑清楚什么时候可以用近似值,什么时候必须用准确值。

  (三)拓展延伸

  1.快速抢答争第一

  (1)出示题目:

  (2)学生抢答

  2.认真观察填表格

  (1)出示题目:

  (2)观察:请同学们认真观察,看看从第一行的数怎样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

  (3)根据规律填数:同学们真的很了不起,通过观察、计算,大家发现了第一行的数乘4就能得到第二行的数,请同学们运用我们发现的规律,把表格填写完全。

  3.趣味数学找规律

  (1)观察:认真观察下面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

  (2)发现规律:通过观察,大家发现了很有趣的数学算式,你能在方块里填上合适的数吗?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4)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0篇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放牛山歌》

  2、表演歌曲《放牛山歌》

  3、选用内容:学习用竖笛演奏歌曲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放牛山歌》,引导学生认真仔细地聆听音乐作品,音乐作品曲调欢乐、活泼,素材简练、朴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初步感受音乐作品中表现了农村的牧童娃娃愉快劳动生活的欢乐情绪。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放牛山歌》,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放牛山歌》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 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竖笛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6、1、2三音进行练习)

  4:节奏练习:自选(结合学习作品的`节奏进行)。

  二:新课学习:

  1、学习歌曲(出示大歌片或投影片)

  1)复习《草原上》、边唱边表演

  谈话:通过唱这首优美抒情的歌曲,我们仿佛来到了辽阔的草原上,下面老师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曲,听听这首歌曲情绪是怎样的?它唱的小朋友们在干什么?听歌曲录音《草原上》;

  2)初听范唱 (听后学生回答)

  师引导学生用动作表(随音乐一起做放牛、赶牛、捡柴的动作)师生一起表演。

  3) 知道歌里唱的是哪里的小朋友呢?(四川)揭题:今天我们就来唱一唱四川儿歌《放牛山歌》

  4)竖笛演奏《放牛山歌》旋律

  5) 教师范唱,引导学生小声随唱;并要求学生注意歌曲演唱情绪

  6)歌曲学习:要求同学模唱学习歌曲,教师提示式随同学唱(提醒学生注意音的长短)。

  4:简单表演歌曲《放牛山歌》

  1)边唱边即兴表演。

  2)教师出示打击乐器,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由选择并进行编配为歌曲伴奏。

  一部分学生演唱,一部分学生用竖笛与打击乐器伴奏。

  小结:鼓励与表扬,指出不足之处。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2

  教学目标:

  1、《捉迷藏》、《我们多么幸福》、《摇啊摇》、《小酒窝》等作品,有如四夫幅精致多彩的画面,它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从音乐声中感受并体验这种人间的真挚情感,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2、聆听《捉迷藏》时,边听边看图形谱,从中初步感受速度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

  3、进一步熟悉歌曲,通畅地唱好《摇啊摇》《小酒窝》曲调。有感情的背唱这两首歌曲,并进行即兴表演。

  4、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教学重点、难点:

  1、聆听、欣赏。听辨音的高低并进行模唱,能基本唱准。

  2、休止符、有感情演唱歌曲。

  教学准备:

  钢琴、录音机、磁带。

  第一课时

  一、组织教学

  1、听音乐拍手进教室。(选用《苏珊娜》)

  2、确立良好坐姿,明确课堂纪律,师生问好。

  二、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给大家请来了一位好朋友,它是谁呀?(小兔子出场)

  生:兔子!兔:小朋友们你们好,我叫小兔!

  师:小兔子今天给大家带来了一首非常好听的钢琴曲,名字叫《捉迷藏》。

  兔:

  小朋友们,这首钢琴曲是小兔子特别爱听得一首,音乐中有一段乐曲像我跑步一样轻快好听,你们能自己听一听,找一找吗?(这时候小乌龟,鸭子也纷纷出现了)

  乌龟:还有我,还有我呢,音乐里面也有像我的爬行速度一样慢的音乐,你们也找找看呀!

  鸭子:我走路一摇一晃,既不像小兔子跑得那样快,也不像乌龟爬得那样慢,我的速度说不好,反正你们帮我找一找,我还没有找到呢!

  三、新授

  1、聆听钢琴曲《捉迷藏》,请同学们根据三个小动物的话,来分乐段!听完,做简单分析,画书。

  2、小游戏。聆听音乐学三种小动物走路的样子。(给学生走路空间)

  3、分小组讨论,每组选出三个同学分角色扮演!

  4、小兔子讲故事。让小兔子讲述她小的时候与外婆如何共度美好童年的?(创编一个小故事)

  兔:现在回忆起最难忘的事情就是外婆哄我进入梦乡的那个好听的童谣!同学们想知道吗?”(小兔子朗诵一遍歌词)生:让学生打开书读一遍。(没有感情!)

  兔:“不像不像,你们读的一点都不像我的外婆一样好听!外婆的声音很小。”

  生:这个时候让学生再读,他们的声音一定按照小兔子的要求,声音轻而弱。

  兔:“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读的速度没这么快。”

  生:第二次的要求同学们还能更好做到。

  兔:不像不像,还是不像我的外婆,我的外婆不但会读,还会唱呢,你们行吗?”

  生:同学们听到这里他们憋足了劲异口同声地说:“行”。

  5、学习歌曲,聆听几边。

  6、学生小声跟唱。

  7、音乐小知识——反复记号‖∶∶‖

  四、创编活动——进行简单表演

  小兔子:哎!现在我真得很想回到从前,躺在外婆的怀抱里好好睡上一觉。外婆总会用他那温柔的手抚摸我的头、身体还有小尾巴!可惜可惜啊,再也看不到了!同学们你们会哄我入睡吗?(这个时候全班同学那种迫不及待的手已经开始按照小兔子刚才的一番话模仿了。)同学们当然说没问题!于是,主题曲再次想起,学生们终于理解了这首歌曲,用缓慢的速度,温柔的声音,细致的表演完成了这首歌曲!

  五、课堂小结

  从音乐的体验中联想你的童年生活中最值得回忆的一幕,向大家说说。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3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①通过引申教学欣赏乐曲《天鹅》,使学生体会乐曲抒情的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美景。

  ②通过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农村人快乐的生活。

  2.行为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申教学欣赏乐曲《天鹅》,熟悉乐曲的主旋律,并能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不同的方法自学歌曲《老爷爷赶鹅》。

  ③能根据歌曲的情绪用优美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

  3.拓展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天鹅》和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了解不同速度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或乐曲创编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从而感受音乐的内涵。

  2.能辨别和感受不同音乐的不同情绪。

  3.唱准歌曲《老爷爷赶鹅》的结束句。

  三、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中的由八分休止符与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切分节奏。

  四、教学准备

  音带、多媒体课件、VcD、道具等

  五、教材分析

  1.《天鹅》

  作者圣桑,钢琴家。作品运用了钢琴演奏的琶音勾勒出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大提琴奏出的两句变化充分的旋律,起伏较大。使人仿佛看到一只天鹅正缓缓地向这边游来。乐句最后停留在一个长音do上。在琶音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力度减弱,直至消失,好像是天鹅又游向湖的远处,乐曲充满诗情画意,扣人心弦。作者在这首乐曲中不仅赞颂了美好的事物,也讴歌了纯洁、善良的品性。

  2.《老爷爷赶鹅》

  这是一首罗马尼亚儿童歌曲,情绪活泼欢快。歌词采用叙事体呈现,讲述了老爷爷赶鹅进城的一个小故事,琅琅上口,符合儿童的学习兴趣。旋律八度内进行,前十六、后十’六节奏的运用,使歌曲的情绪更显得轻快活泼。象声词“嘎嘎、嘎嘎嘎”的出现,使歌曲的童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儿童的演唱兴致。

  六、设计思路

  本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天鹅》与《老爷爷赶鹅》,用多元手段让学生在各种实践、体验、领悟、设计、创造等活动中,得到反复体验,激活审美情感。

  乐曲《天鹅》是一首抒情、高雅并略带有些伤感的乐曲,无论从课堂气氛的设计还是教师语言的斟酌都显得相当重要。课的开场一改以往听音乐进教室的模式,而是由学生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课的开始,为欣赏乐曲营造了一个安静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能为下一阶段的听、想象作一个充分的准备。

  歌曲《老爷爷赶鹅》,情绪比较欢快、活泼,歌曲内容也较风趣。由前一部分的抒情缓慢到后一部分的活泼欢快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此我在语速上下了些功夫,由深沉委婉的语气向活泼俏皮过渡,打破先前的静。结尾部分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农村人热爱生活的欢快情绪。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和课堂效果来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对这堂课语言的设计也非常严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语言的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还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天鹅》

  1.听乐曲,要求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画面及演奏的乐器

  师:“亲爱的同学们又到了学习音乐的美好时光,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让我们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说明:在课的开始,营造一个安静的气氛,等于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关注欣赏自然和艺术中的美。)

  学生欣赏乐曲,老师可以用表情或动作暗示学生表现音乐。

  2.请学生谈谈想象中的画面

  (1)师:“美妙的音乐带给大家无限的遐想,谁能来说说你想象中的画面?”

  (2)学生发言,老师可提示:“大提琴委婉低沉的音色宛如天鹅洁白美丽的身影,钢琴动感的琶音演绎出湖中潺潺的流水。”

  3.老师边介绍边出示幻灯片画面

  “同学们说得真好。音乐表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一只洁白美丽的天鹅正缓缓地向我们游来。这首乐曲的曲名就叫《天鹅》,它是由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动物狂欢曲》其中的一首。”

  4.观看舞剧《天鹅湖》片断——《天鹅之死》感受乐曲的

  情绪

  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天鹅优美的舞姿。*意表现天鹅的同学上来为大家展示一下。”

  (说明:通过视觉的直观,再次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

  5.小结

  (1)多美的音乐啊!谁能告诉大家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2)学生说后,老师出示PowerPoint:情绪:抒情速度:缓慢

  6.过渡

  师:动听的钢琴声摹仿出湖面波光粼粼的夜景,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宛如天鹅美丽的身影,抒情优美的乐曲《天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和谐宁静的夜晚,接着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另一首乐曲,请听一听,它又将使我们产生怎样的一种感受。

  (二)新授歌曲《老爷爷赶鹅》

  1.听歌曲旋律,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说明:由于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对抒情、缓慢的音乐的理解,这次学生就能主动进行对比。)

  2.说说听了乐曲的感受

  学生回答乐曲的情绪,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你认为乐曲的情绪很欢快?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速度“稍快”。

  3.听范唱,了解歌曲表现的情景

  师:“想不想知道这首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吗?请大家来听听老师的演唱。”

  (说明:情景的导入加上老师的范唱和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学生说说歌曲表现的内容

  5.自学歌曲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的方法,请大家自由选择,并可以按照学习的方式自由组合。”

  出示PowerPoint:

  a、口风琴自学歌曲旋律。

  b、自学歌谱,请一位同学弹奏钢琴。

  c、跟着复读机学唱歌曲。

  d、你喜欢的学习方式。

  6.学生自学开始老师巡视指导

  (说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了课改的生生互动、同伴互助的教学理念。)

  师: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学的结果。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学习情况,老师加以指导。

  (2)请吹奏口风琴的同学为其他小组伴奏。

  (3)复习反复记号:唱到反复记号处,老师问同学为什么这么唱,引导学生说出并复习反复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

  7.引导学生说出歌曲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

  (1)师:你觉得这首歌曲中哪一句特别有趣?

  (2)学生唱

  (3)师:让我们大家一起唱唱这句歌词“嘎嘎老爷爷,嘎嘎嘎;嘎嘎老爷爷嘎嘎嘎。嘎嘎嘎!”(老师用手势帮助学生唱准音高)

  8.分析并处理歌曲的感情

  老师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速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好歌曲的演唱情绪。

  9.创编老大哥的动作,渲染学唱气氛。

  师:哪位同学能来表现老大哥是怎样用舞姿吸引老爷爷而得到一对大白鹅的?

  (说明:即兴表演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同时能对歌曲的难点进行练习,加深巩固。)

  10.引导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

  师:老爷爷赶着这么多的鹅群去赶集,他的心情怎样?让我们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再来表现歌曲《老爷爷赶鹅》吧!

  11.师生合作表演《老爷爷赶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师: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歌声、欢快活泼的情绪来表现美丽的农村。让老爷爷满心欢喜地赶着大白鹅回家吧!

  (说明:师生互动人人参与,以学生为本是课改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4

  一、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

  ①通过引申教学欣赏乐曲《天鹅》,使学生体会乐曲抒情的情绪和音乐所表现的美景。

  ②通过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感受歌曲活泼欢快的情绪,体验农村人快乐的生活。

  2.行为能力目标

  ①通过引申教学欣赏乐曲《天鹅》,熟悉乐曲的主旋律,并能用动作表现音乐形象。

  ②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用不同的方法自学歌曲《老爷爷赶鹅》。

  ③能根据歌曲的情绪用优美明亮的声音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

  3.拓展目标

  通过欣赏乐曲《天鹅》和学唱歌曲《老爷爷赶鹅》,了解不同速度的旋律所表现的音乐情绪的不同,并能根据不同风格的歌曲或乐曲创编动作来表现音乐形象。

  二、教学重点

  1.培养学生聆听音乐、从而感受音乐的内涵。

  2.能辨别和感受不同音乐的不同情绪。

  3.唱准歌曲《老爷爷赶鹅》的结束句。

  三、教学难点

  唱好歌曲中的由八分休止符与十六分音符组成的切分节奏。

  四、教学准备

  音带、多媒体课件、VcD、道具等

  五、教材分析

  1.《天鹅》

  作者圣桑,钢琴家。作品运用了钢琴演奏的琶音勾勒出湖面波光粼粼的景象。大提琴奏出的两句变化充分的旋律,起伏较大。使人仿佛看到一只天鹅正缓缓地向这边游来。乐句最后停留在一个长音do上。在琶音的伴奏音型衬托下,力度减弱,直至消失,好像是天鹅又游向湖的远处,乐曲充满诗情画意,扣人心弦。作者在这首乐曲中不仅赞颂了美好的事物,也讴歌了纯洁、善良的品性。

  2.《老爷爷赶鹅》

  这是一首罗马尼亚儿童歌曲,情绪活泼欢快。歌词采用叙事体呈现,讲述了老爷爷赶鹅进城的一个小故事,琅琅上口,符合儿童的学习兴趣。旋律八度内进行,前十六、后十’六节奏的运用,使歌曲的情绪更显得轻快活泼。象声词“嘎嘎、嘎嘎嘎”的出现,使歌曲的童趣性体现得淋漓尽致,更增添了儿童的演唱兴致。

  六、设计思路

  本堂课通过欣赏和学唱两首不同风格的乐曲《天鹅》与《老爷爷赶鹅》,用多元手段让学生在各种实践、体验、领悟、设计、创造等活动中,得到反复体验,激活审美情感。

  乐曲《天鹅》是一首抒情、高雅并略带有些伤感的乐曲,无论从课堂气氛的设计还是教师语言的斟酌都显得相当重要。课的开场一改以往听音乐进教室的模式,而是由学生静静地坐在位置上等待课的开始,为欣赏乐曲营造了一个安静良好的氛围。这样学生能为下一阶段的听、想象作一个充分的准备。

  歌曲《老爷爷赶鹅》,情绪比较欢快、活泼,歌曲内容也较风趣。由前一部分的抒情缓慢到后一部分的活泼欢快是一个很大的飞跃,因此我在语速上下了些功夫,由深沉委婉的语气向活泼俏皮过渡,打破先前的静。结尾部分的设计目的在于让学生充分感受农村人热爱生活的欢快情绪。教师的语言对于学生和课堂效果来看,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我对这堂课语言的设计也非常严谨,一堂课的成功与否与语言的艺术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而且还能缩短师生间的距离。

  七、教学过程

  (一)欣赏乐曲《天鹅》

  1.听乐曲,要求学生想象音乐所表现的画面及演奏的乐器

  师:“亲爱的同学们又到了学习音乐的美好时光,今天,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首乐曲,让我们想象音乐所表现的是怎样一幅画面?”

  (说明:在课的开始,营造一个安静的气氛,等于给学生创造一个思考和想象的空间,让学生能静静地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关注欣赏自然和艺术中的美。)

  学生欣赏乐曲,老师可以用表情或动作暗示学生表现音乐。

  2.请学生谈谈想象中的画面

  (1)师:“美妙的音乐带给大家无限的遐想,谁能来说说你想象中的画面?”

  (2)学生发言,老师可提示:“大提琴委婉低沉的音色宛如天鹅洁白美丽的身影,钢琴动感的琶音演绎出湖中潺潺的流水。”

  3.老师边介绍边出示幻灯片画面

  “同学们说得真好。音乐表现了一个宁静的夜晚,一只洁白美丽的天鹅正缓缓地向我们游来。这首乐曲的曲名就叫《天鹅》,它是由法国作曲家圣桑创作的《动物狂欢曲》其中的一首。”

  4.观看舞剧《天鹅湖》片断——《天鹅之死》感受乐曲的

  情绪

  师:“接下来老师和大家一起来欣赏天鹅优美的舞姿。*意表现天鹅的同学上来为大家展示一下。”

  (说明:通过视觉的直观,再次唤起学生对美的感受。)

  5.小结

  (1)多美的音乐啊!谁能告诉大家这首乐曲的情绪是怎么样的?

  (2)学生说后,老师出示PowerPoint:情绪:抒情速度:缓慢

  6.过渡

  师:动听的钢琴声摹仿出湖面波光粼粼的夜景,大提琴低沉委婉的旋律宛如天鹅美丽的身影,抒情优美的乐曲《天鹅》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和谐宁静的夜晚,接着老师还要和大家一起共同欣赏另一首乐曲,请听一听,它又将使我们产生怎样的一种感受。

  (二)新授歌曲《老爷爷赶鹅》

  1.听歌曲旋律,感受音乐活泼欢快的情绪。

  (说明:由于在欣赏教学中学生已经有了对抒情、缓慢的音乐的理解,这次学生就能主动进行对比。)

  2.说说听了乐曲的感受

  学生回答乐曲的情绪,老师可以问学生为什么你认为乐曲的情绪很欢快?引导学生说出乐曲的速度“稍快”。

  3.听范唱,了解歌曲表现的情景

  师:“想不想知道这首歌曲表现的是什么内容吗?请大家来听听老师的演唱。”

  (说明:情景的导入加上老师的范唱和表演,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4.学生说说歌曲表现的内容

  5.自学歌曲

  师:“今天老师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学习的方法,请大家自由选择,并可以按照学习的方式自由组合。”

  出示PowerPoint:a、口风琴自学歌曲旋律。b、自学歌谱,请一位同学弹奏钢琴。c、跟着复读机学唱歌曲。d、你喜欢的学习方式。

  6.学生自学开始老师巡视指导

  (说明:让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体现了课改的生生互动、同伴互助的教学理念。)

  师:请大家展示一下自学的结果。

  (1)学生分组汇报展示学习情况,老师加以指导。

  (2)请吹奏口风琴的同学为其他小组伴奏。

  (3)复习反复记号:唱到反复记号处,老师问同学为什么这么唱,引导学生说出并复习反复记号在歌曲中的运用。

  7.引导学生说出歌曲的难点,老师进行指导

  (1)师:你觉得这首歌曲中哪一句特别有趣?

  (2)学生唱

  (3)师:让我们大家一起唱唱这句歌词“嘎嘎老爷爷,嘎嘎嘎;嘎嘎老爷爷嘎嘎嘎。嘎嘎嘎!”(老师用手势帮助学生唱准音高)

  8.分析并处理歌曲的感情

  老师让学生用两种不同的速度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掌握好歌曲的演唱情绪。

  9.创编老大哥的动作,渲染学唱气氛。

  师:哪位同学能来表现老大哥是怎样用舞姿吸引老爷爷而得到一对大白鹅的?

  (说明:即兴表演渲染了课堂的气氛,同时能对歌曲的难点进行练习,加深巩固。)

  10.引导学生完整、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老爷爷赶鹅》

  师:老爷爷赶着这么多的鹅群去赶集,他的心情怎样?让我们用欢快活泼的情绪再来表现歌曲《老爷爷赶鹅》吧!

  11.师生合作表演《老爷爷赶鹅》,将课堂气氛推向高潮。

  师:让我们一起用优美的歌声、欢快活泼的情绪来表现美丽的农村。让老爷爷满心欢喜地赶着大白鹅回家吧!

  (说明:师生互动人人参与,以学生为本是课改教学理念的充分体现。)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5

  (1)教学目标

  1、感受和体验不同的“钟声”音乐,唤起学生心底的遐想,使之乐于参与音乐活动,增强音乐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2、通过模拟“大钟”和“小钟”的声音来掌握二声部音高。

  3、能用准确的节奏、正确的换气和和谐优美的声音来演唱歌曲《钟声叮叮当》,表现美妙的“钟声”音乐。

  (2)学情分析

  三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音乐基础,思维活跃,好奇心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感受和表现“大钟”和“小钟”的声音[…s

  教学难点:

  和谐准确的演唱二声部

  (4)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活动1【导入】一、情境导入,弓I入课题

  师:很高兴今天能与三年(2)班的同学们认识,老师现在要让你们猜一猜,你们听到的是什么声音呢?(钟声)

  1、课件播放钟声(当)

  师:今天老师带了各种各样的钟声,我们一起来听一听吧!

  2、课件出示钟声图片及播放各种钟声。

  师:谁能来唱唱你听到的钟声呢?

  提问:①师:你能模拟钟摆的声音吗?谁能来模仿一下。“当”

  ②生活中我们听到的钟声是长音还是短音?

  你还能用什么声音来模仿钟声“叮”

  ③请同学仔细听老师的琴声,用老师给的音高来模仿钟声(1和5)

  ④是不是所有的钟声发出的声音音高都是相同的吗?从音的高低来考虑,是大钟的声音低还是小钟的声音低?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6

  活动目标:

  1.感受台湾民歌歌伴舞的音乐特色及浓厚的生活情趣。并能随音乐用歌声与动作表现音乐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2.认真倾听歌曲并观看表演,理解歌词内容,并利用连线游戏和表演动作帮助记忆歌词。

  活动准备:

  1.音乐《蜗牛与黄鹂鸟》;视频《蜗牛与黄鹂鸟》。

  2.课件:“福台”地图一张;台湾景点幻灯片;大张白纸一张。

  3.幼儿人手一张迷宫图,勾线笔。

  活动过程:

  一、引入

  1、认识台湾。

  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片,你们看看认识吗?(*地图)

  在这张*地图上,有我们美丽的福建,你们知道在哪吗?在福建的对面有一个岛屿,叫(台湾岛)。

  福建和台湾离的很近,谁去过台湾?听说过台湾?

  台湾有哪些好看的景点,有好吃的小吃呢?(乌龙茶、日月潭)

  --播放多媒体课件。

  为什么叫日月潭。

  二、欣赏歌曲

  1.欣赏《蜗牛和黄鹂鸟》

  有谁听过台湾小朋友唱歌呢?或者听过台湾的民歌?

  今天我给你们带来了台湾小朋友唱的歌,台湾小朋友用一首很好听的歌曲给我们讲述了一个故事。

  -----歌曲播放第一遍。

  这首歌说的是谁和谁的故事呢?

  蜗牛和黄鹂鸟在哪呢?

  蜗牛和黄鹂鸟直接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呢,我们再来听一听。

  -----歌曲播放第二遍。

  现在谁听出来了,它们之间发生了哪些有趣的事情?

  2.欣赏《蜗牛和黄鹂鸟》,并将歌曲中的故事体现在图画中,了解台湾语言的特点。

  现在老师再给你们听一遍,这次在听歌曲的过程中,老师把这个故事用画笔画出来,等歌曲唱歌,故事就画完了。

  ----歌曲播放第三遍,老师根据歌曲画图。

  来我们一起看看老师是怎么讲歌曲带到这幅图画里的。

  房子有一扇大大门,门前有一颗葡萄树,歌曲中是怎么唱的呢?

  有谁知道为什么门前一个葡萄树要唱成阿门,阿前。

  因为台湾人跟我们厦门人说话很像,他们在说话的时候很喜欢说一个阿字,阿公,阿爸,在这首歌里用到了很多阿字,阿这个字在歌中让这首歌听起来很有节奏,很好听。

  有阿的地方贴上一个小嘴,看看这个故事中一共有多少阿字。

  现在拿出我们的小手,和我一起找找,音乐中的故事藏在这幅图的什么地方,歌词唱到哪小手就指到哪。用小手当鼓槌,前奏的时候敲起来。

  -----歌曲播放第四遍。根据歌曲去图画里找对应的事物。

  3.欣赏歌曲,并在迷宫图中找出故事中提到的事物。

  我还把这个藏在了一个小迷宫图里,先用眼睛看看图上有什么,看看音乐里的故事在这幅迷宫图的什么地方。

  根据老师的要求听音乐找图片。

  -----歌曲播放第五遍,根据歌词去迷宫图里找对应的事物。

  刚才我们是听音乐找图片,现在我们通过听音乐走迷宫。

  根据老师的要求听音乐走迷宫,一句歌词走一步。

  -----歌曲播放第五遍,听歌曲走迷宫。

  三、观看视频,学习歌曲的舞蹈动作

  1.今天老师给你们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小朋友看着视频对照你的迷宫图,都走对了吗?

  -----播放动画视频。

  刚才我们听了台湾小朋友唱的歌,也知道了蜗牛和黄鹂鸟故事的顺序,看看你走对了吗?

  2.今天我还带来了一段视频,你们想知道台湾的哥哥是怎么表演蜗牛和黄鹂鸟的吗?

  -----播放舞蹈视频。

  台湾的哥哥用什么乐器来表演这个故事呢?你们最喜欢哥哥们的什么动作呢?

  我们再来看一遍视频,看看台湾的哥哥有哪些动作。

  -----播放舞蹈视频,学习动作。注意观察舞蹈动作有哪些是重复的。

  -----歌曲播放第五遍,听着歌曲表演舞蹈动作。

  3.今天我们听了台湾小朋友唱的歌,还看了台湾哥哥的视频,还用找规律的办法学习了哥哥的动作,今天我还请了我的好朋友来给小朋友们表演另一种动作的《蜗牛和黄鹂鸟》,请大家一起欣赏,跟着学习。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7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小酒窝》

  2、表演歌曲《小酒窝》

  3、欣赏乐曲《我们多么幸福》

  教学目标:

  一、学习用听视唱结合学习歌曲《小酒窝》,让学生体会歌曲抒情、活泼的音乐情绪,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二、引导学生创编动作与师生互动的交流,学习以动作来表现体验自己的情感,背唱《小酒窝》,并进行表演。

  三、引导学生聆听《童年的回忆》《我们多么幸福》,培养学生完整聆听音乐作品的良好习惯,引导学生动手主动参加音乐实践活动,表达出对童年生活的回忆与热爱。

  四、引导学生用竖笛演奏歌曲《小酒窝》增强学生学习音乐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器乐的演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常规练习

  1:随乐曲(自选乐曲)自编动作进室,(要求自创,有较规范动作要求。主要引导学生跟随音乐节拍或节奏)。

  2:复习前课内容:表演及唱。

  3:器乐小练习。(结合学唱歌曲演奏so、la、mi三音进行练习)

  二:新课学习:

  1、导入:(请小朋友看看谁有小酒窝?有小酒窝的小朋友笑得怎样?)

  2、听录音(学生交流,可动可唱)

  3、再听录音,你能听出是一二还是一二三吗?(随音乐拍手感觉)

  4、教师范唱歌曲旋律,引导学生手指书视谱;

  1)结合竖笛进行视奏练习。

  2)学生模唱学习歌曲 (部分学生演奏乐器、部分学生模唱;轮换进行)。

  用LU哼唱:重点: 3 1 0 6│3 0 │5 3 0 5 │6 0│

  5、节奏朗读歌词(重点读准:左边 0 一│个 0 │右边 0 一 │个 0 │读准八分休止处)

  6、 录音,轻声跟唱。

  7、教师范唱(学生边轻声随唱边拍手)。

  8、分别用稍快、中速、慢速让学生试唱,说说用哪种速度表达长有小酒窝甜美、可爱的小朋友,喜悦的心情?

  9、 轻声用甜美的情绪、稍快的速度,有感情地演唱歌曲。

  10、 分组排练表演唱。

  11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我们多么幸福》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三、聆听《我们多么幸福》

  1、导入:回忆童年开心吗?你们觉得幸福吗?下面请小朋友们听一首歌《我们多么幸福》。

  2、 听歌曲 说说歌曲情绪?几拍子?(感觉象即可)幻灯出示歌词

  3、 介绍歌曲创作的时代背景。

  4、 复听,学生轻轻地随录音哼唱,即兴舞蹈。

  5、 谈谈对歌曲的感受

  6、 编创与活动

  师:歌曲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到兴高采烈?当你听到时用动作或打击乐表示。也可用竖笛参与演奏。

  7、自编动作表演歌曲《我们多么幸福》要求自创运动作,从学生的自创动作中选编成游戏进行表演。

  课堂小结:鼓励与表扬,并指出不足之处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8

  教学目标:

  1、通过视听结合法学习,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演唱山歌《放牛山歌》。

  2、要以自己参加劳动而获得丰收的喜悦心情来演唱曲调和歌词。

  3、体验四川方言“哟啥、哟喂”、“哥儿啰喂”等衬词在歌曲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民族民间音乐的热爱。

  4、了解山歌的几种演唱形式。

  5、对歌曲进行创编成旋律悠长,节奏自由的形式。

  教学重点:

  1、能用高亢、嘹亮的声音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2、注意四川地方方言与语气的味道,掌握山歌的风格。

  难点:

  1、切分节奏和附点音符时值的把握

  2、音乐创编活动。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用四川民歌《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山歌,让学生找出歌曲中歌词的特点。如歌词中的“罗儿、朗朗采光采、朗罗”等衬词。解释衬词的作用:它一般多用于山歌、小调、劳动号子中,用上衬词,可以抒发人的情绪、协调劳动时的节奏、烘托气氛。刚才这首《太阳出来喜洋洋》就是人们在砍柴时唱的山歌。人们一边劳动一边唱歌,心情是怎样的呢?(高兴的)对,我们世界上最美好的东西,都是由劳动、由我们的手创造出来的。

  下次的劳动课,我们可要积极的劳动,因为劳动让我们生活的环境更美好!

  二、新课

  1、初听、发声练习

  2、打开畅言资源,初听《放牛山歌》旋律(伴奏)。生随老师律动。

  师:那这些动作都是跟什么有关系啊?抽生答。

  师:跟农村劳动有关系。虽然现在是冬天了,但是春天和现在不一样,接下来我们一起去看看春天的农村,好不好?

  师一边讲解,一边粘贴一些图片(太阳、牧童、牛儿、花朵、青草)同学们看一看,多美啊!其实小牧童啊一边走一边唱着歌儿呢!你们听听是什么歌儿?

  师弹琴唱:哥儿罗喂,哥儿罗喂。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唱。(半度上行、下行)师:(指黑板)春天的景色真是太美了,这让老师想起一首儿歌:太阳出来照北岩,赶着牛儿上山来,背上背个大背篼,又放牛儿又捡柴。太阳伯伯西山落,牛儿吃得肥又壮,背上背篼挑担柴赶着牛儿回村庄。同学们,其实沈老师念的这首儿歌和我们刚才的律动,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歌曲,名字叫做《放牛山歌》。师板书:放牛山歌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这首歌。

  2、复听歌曲并认识四川盘子抽生说说歌曲与沈老师念的儿歌有什么区别。(有哟,啥什么的)师课件出示歌词(注:衬词,衬句用红颜色的字标出):这些红颜色的字就是刚上课时老师说的衬词、衬句。师用四川话唱一遍(畅言伴奏)提问:沈老师唱的和刚刚一体机上唱的有什么区别?生:不是普通话。师:说得真好。沈老师唱的是四川话。这是一首四川儿歌。它属于四川民歌中的一种,它的字句很精练,节奏很短小。这首歌当中有些字音有了变化,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解说村cen、啥sei、哥guo、岩ai这四个字在字音上的变化。师带生读)师:下面沈老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来读一读这首儿歌。师带生读整首儿歌师:其实四川的民族民间的音乐里更是丰富多彩。今天,王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种很民族民间的,

  在四川曲艺里经常用到伴奏乐器,(出示四川盘子)这叫四川盘子。我们看一看,用两个指头夹住盘子的底部,小指翘起来。(师演示)

  3师生一起手持盘子,敲打节奏读歌词。(一、二、三、四,太阳出来哟喂)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接龙游戏,看看是左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还是右边的三小组同学读得好。左边的同学读前半句,右边的读后半句(左边:太阳出来哟喂,右边:照北哟岩,左边:赶着那个牛儿啥,右边;上山来)

  3、跟琴学唱歌曲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课件出示乐谱:

  (1)跟节奏再念一遍歌词,想想小牧童都做了什么?这样容易记住歌词。

  (2)跟老师的琴声轻声哼唱歌曲。提出要求:背挺直,脸上带着笑容。同学们的歌声让老师感受到了劳动的快乐!

  (3)教唱一遍,生再齐唱一遍。

  对唱。师生对唱,男女生对唱。师:太阳出来了,山坡上长满了青草,牧童赶着他心爱的牛儿,你们说他的心情是怎样的啊?(高兴)那同学们得唱出这高兴的心情啊。好,下面请同学们用高兴的"心情再对唱一遍。

  三、创编活动同学们,下面老师想把这首歌唱给同学们听一听。不带伴奏的哦!请你们听一听,我唱的和同学们唱的有什么不同。师唱第一段(山歌风味)抽生说:前面慢,后面快。师:同学们说是不是啊。这首歌曲就是带了那么点儿山歌的味道,

  山歌是人们在山野里劳动时歌唱的曲子,它的节奏很自由,旋律很悠长。又因为山歌是在户外演唱的,所以它的声音特点是很高亢的,很明亮的,只有这样,它的声音才会在山间传得很远。下面,我们就把它改成山歌形式。老师就不伴奏了,看着老师的手。

  师指挥,生唱(前四句即可)一遍。师:下面我呀把同学们分成两部分,假设这是山谷,左右两边都是两座大山。周末了,同学们作业都做完了,太阳出来了,山这边的小伙伴要找山那边的小伙伴一起放牛,怎么办?(喊)怎么喊?(如: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左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哎,太阳出来啰,上山啰)那山这边的小伙伴怎么办?(如:哦,来4啰)右边的小伙伴一起喊(哦,来啰)。师:在山上放完牛,捡好了柴,太阳也要下山了,孩子们是不是该赶着牛儿回家了。那你们说最后一句,孩子们的声音怎样啊?在强弱上有什么变化?(弱一点)那我们试一试。连唱三遍,声音音量越来越小。师:接下来,我们把刚刚喊小伙伴的,加上我们改编过的,加上结尾的一起完整的来一遍。

  师:牧童越来越远了,回家了。今天我们学唱了放牛山歌,并且创造性的表演了歌曲。同时,咱们在一起充分的感受到了有四川风味的山歌韵味儿,其实在我们*大家庭中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民歌,而且都很有特色,以后有机会老师再跟小朋友们一起来学学祖国各地的民歌!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了。

  四、师生再见

  教学反思:

  《放牛山歌》是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放牧里的一首农村题材的歌曲。在教学中,我用《太阳出来喜洋洋》导入新课,知道衬词的作用,并进行劳动思想教育。再通过图片,让学生感受春天的农村美,提高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因为这是一首四川儿歌,所以在教学中,我先带同学们用四川话有节奏的朗读儿歌歌词,为后面的四川方言演唱歌曲做好铺垫,再用民族乐器四川盘子为歌曲伴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唱环节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点,在这个环节采用了:先念后唱,听唱结合,跟唱,对唱,一领众合等方法进行歌唱教学。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9

  教学内容:

  歌表演《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教学目标

  1、学会演唱《我们的祖国是花园》。

  2、学跳集体舞,并在学跳集体舞中学会合作。

  3、活泼有序的表演演唱。

  教学过程:

  1、创编练习:请同学展示自己的创编成果。教师和同学评价。

  2、复习歌曲《在祖国怀抱里》:教师伴奏,请同学齐唱、独唱。教师和同学评价。

  3、感受情绪:请同学感受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欢快的情绪。

  4、感受民族风格:请同学听辨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与哪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相同?

  5、感受歌曲节拍:一边听,一边拍手。

  二、学习歌曲

  1、师范唱

  2、学生跟琴用lu哼唱

  3、师教唱

  4、齐唱

  5、习*尔族舞蹈的基本动作。提示学生要互相配合,做到活泼而有序。

  6、歌表演:一边听歌曲,一边表演。

  三、、自我评价:

  四、教学反思:学会跳集体舞。这样的课可以带学生到室外去上。如在教室上,可以让学生观看更多的*尔族歌舞片段,还可以让学生通过录像了解更多的*尔族风土人情,激发学生兴趣。要让学生有种想去新疆旅游的欲望,这样,民族情感、爱国主义教育都将会渗透。

  第三单元地球我们共同的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

  教学目标:这是一节以声乐教学为主的综合课。通过学生们自学、小组学习和教师指导学习等方式,正确掌握歌曲的旋律、节奏,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的运用轮唱的方式有感情的完整表现歌曲。

  教学过程:

  一、导入:学生在歌曲《美丽的黄昏》的伴奏为背景音乐开始学习。

  教师可提问:这段音乐给你带来什么样的感受?它是几拍子的歌曲?

  二、学习歌曲《美丽的黄昏》

  (1)解决歌曲旋律难点: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弹琴),出是卡片唱准下面的音。 123143321

  (2)解决轮唱难点

  (3)学唱歌曲《美丽的黄昏》的曲谱:

  可采取个人学习或小组学习的方式。教师引导学生注意音准和节奏及三拍子的韵律感。

  (4)学习歌词

  教师可提问:你感觉乐曲的情绪是怎样的?歌曲表现了什么意境?你想用什么样的歌声演唱?

  (5)学习轮唱

  教师解释轮唱的含义,并作示范。

  教师可根据学生能力分步骤进行:二部轮唱、三步轮唱。

  3、器乐练习:

  讲学唱的歌曲用打击乐器与他人合作演奏。

  教学反思:能正确掌握歌曲的节奏和旋律,能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情绪。

三年级上册音乐教案10

  教学内容:

  学习歌曲《放马山歌》 ;音乐知识:延长音。

  教学目标:

  1.有表情地演唱歌曲《放马山歌》。

  2.歌表演《放马山歌》。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请同学们看看书上的插图,说一说图上有哪些少数民族小朋友。

  2.你还知道那些少数民族?

  二、范唱

  1.教师范唱:

  教师简介这些少数民族生活的地区及音乐风格(学生知道也可请同学们自己介绍)

  2.录音范唱:请同学们重点感受歌曲欢快的情绪。

  三、学唱歌曲

  1.教师提示歌曲演唱顺序。

  2.教师反复播放范唱录音(2-3遍),让学生用听唱法学习歌曲。3、教师分句教唱歌曲。

  3.提示八分休止符的“演唱”。

  四、启发学生有感情、有语气的演唱歌曲。

  五、启发学生创遍动作表现歌曲。

  六、音乐知识:延长音。

  七、自我评价

  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5)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篇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

  学习目标:

  1、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2、认识十个生字,能结合课文理解“犹豫、忧郁、骤然、歧视等词的意思。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重点:

  理解一些词语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前测激趣

  刚才同学们在进行晨会时,台上的同学讲完故事,台下便响起热烈的掌声,说说为什么给他们几位掌声?(请一个在台上讲故事的同学)你得到别人给你的掌声,心情怎么样,会怎么想?在什么场合下我们经常听到掌声?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29 掌声(板书)

  1、齐读课题。

  2、说说读了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

  (谁鼓掌?这掌声是给谁的?为什么给她掌声?……

  过度:看来同学们心中的疑问还真多!下面同学们带着这些心中的问题自由读课文,读完之后再把本课的生字认读,呆会儿老师会检查。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读课文后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 出示小黑板A指名认读B齐认,C擦去拼音认

  (2) 请同学说说这些生字在课文中所带出的一些词语

  (3) 出示小黑板:学生齐读词语:

  小儿麻痹症 姿势 落下了 残疾 情况 镇定

  讲述 情绪 调来

  a、讲解两个多音字:落调

  b、解释小儿麻痹症

  2、学生自由说你刚才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3、随机讲读课文的重点段

  (1)出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思考: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文静、胆小、自卑……)

  如果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你会想到哪个词?

  (2)随机板书忧郁,并请同学说说它的意思。

  (3)课文中有一段中的英子与第一段中的英子截然不同表现,同学们找找是哪个自然段?这一段中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快乐、自信、爱与人交往、开朗……)

  (4)练习朗读第一段与第四段

  (第一自然段要读出她一种自卑心理,所以语气要低沉缓慢一些,第四自然段要读出快乐自信的心理,所以要读得高兴,跳跃一点)

  a 、学生练读,指名读,齐读。

  b、读后评议。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孩子后来变成了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瞧,一对反义词同时出现在她的同学身上,是什么让她有如此大的转变,同学们学了课文2、3自然段便知道了。

  4、学生默读课文,读后说说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转变?

  5、老师随机讲解第3自然段的第一句:

  (1)英子为什么犹豫呢?这个时候她是一种怎样的心理?(紧张、自卑、痛苦)

  (2)指导朗读这一句。(要读出那种难受,那种紧张的心理)

  6、同学们为她鼓了几次掌?

  7、第二次同学们是因为什么而鼓掌?

  8、指名读描写第一次掌声的句子。

  9、如果英子是我们中的一员,此时你想对她说什么?随机解释骤然。

  (你真勇敢,你能行,我们相信你,你终于克服了自卑心理)

  10、这一次掌声代表什么?(是对英子走上讲台的赞许,是对英子走出阴影的肯定和鼓励)

  11、看插图:找出课文中的句子描述这幅图。

  12、这次响起掌声是因为什么?这次掌声代表了什么?(赞扬,也有鼓励)

  13、从这两次掌声里,你体会到什么?(分小组交流,再汇报)

  14、学生汇报。

  (尊重、理解、鼓励可以改变一个人,当别人身处困境时要给他们鼓励和帮助,帮助别人,自己也会体会到快乐……)

  15、感情朗读2、3自然段

  16、出示小黑板:

  (老师这有一段英子长大后给作者的来信,其中一段是这样写的)

  (1)齐读

  (2)联系全文: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你会想到什么?或是有什么感受?

  (随机讲解歧视的意思)

  ①站在英子的角度,作为英子应该正视自己的缺陷,反正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这何不快乐一点)

  ②我们对残疾人充满关爱,不能歧视,要多给他们鼓励与帮助)

  过渡:一个自卑忧郁的小女孩,在同学们的掌声鼓励下,克服了心理上的障碍,并微笑面对以后的生活,这掌声所代表的是什么?(是一种爱)

  体现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尊重、关爱,在生活中,爱还可能是什么?(学生自由说,说完之后,老师出示小诗让学生朗诵)

  爱是一阵热烈的掌声

  爱是一句友善的讲话

  爱是炎炎夏日一缕清凉的风

  爱是寒冷严冬的一杯热茶

  爱是瓢泼大雨中的一把小花伞

  爱是黑暗中的一支蜡烛

  师:是呀,这个世界是由暧维系成的,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得更美好。

  板书:

  29 掌声

  原先的英子:文静、默默、早早、最后不愿意(忧郁)

  ↓热烈的掌声(关爱)→受到鼓励、鼓起勇气

  改变的英子:快乐 说笑 跳舞(开朗)

  教学反思

  1、在学生与本文之间架起一座桥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研究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为此,教学本课时我采用了“以读代讲,角色感受”的方法,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读书,促进学生思维和情感体验,让学生悄然走进文本,当学生调积起已有的生活体验,把自己当成是课文中的英子,像她那样去想一想的时候,学生便不再是他们自己了,他们便不知不觉中游离于文本之内,学生就具有了自己的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我觉得这样学生更好地把握住英子的性格特点,她能激发学生关爱残疾人的爱心,并由此产生一种强烈的关爱他人的愿望。教学中,我有多处这样的设计:假如你是英子,你走上讲台前心里会想什么?当你听到掌声以后心里又会怎样想?假如你是台上的同学,你想对英子说什么?等等,这样的设计就是为了更好地让学生的思考和朗读与文本能直接的对话,其实,这样的机会也是靠老师多给学生创造的。

  2、重视朗读的指导

  “书声朗朗”是语文课堂教学的一大特征。朗读并不是仅仅靠传统的“读书百遍”就能凑效的,在宝贵的40分钟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朗读的指导就起着“引路人”的作用。

  在第1自然段和第4自然段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在两段中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读,并想想该用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出英子的不同性格特点。在第三自然段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该怎样读好英子犹豫的心里、英子激动的心情,以及英子那种感激的心里。我在教学中注重调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让他们自己寻找感受英子不同的内心世界,通过不同的语气朗读,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英子的不同性格,并在朗读当中表现出对英子的同情和对英子改变后的开心心情,真正地做到了读中体味,在读中感悟,真正地让学生在朗读教学中具有了独特的内心体验。教师在课堂上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读出自己真实的感受。

  3、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

  中年级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不能直接给出解释,也不能让他们按字典解释照搬,而应结合课文,在具体的语境中进行。在课文中有几个这样的词语:犹豫,忧郁,歧视等。“犹豫”一词我在教学中结合后面的“慢吞吞”来理解,说明英子不愿意走上讲台,但是老师的要求又不能不做,因此拿不定主意。“忧郁”和“歧视”可以放在一起来指导这两个词虽然都是在课文的后半部分才出现,但含义在前半部分已经显露出来。例如第一自然段:“她很文静,总是默默地坐在教室的一角。”这其实就是英子忧郁的表现,而为什么英子会这么忧郁,起上讲台时又那么犹豫呢?就是因为英子很自卑,害怕同学们歧视她。在这样的语境下来理解“歧视”,学生就能知道这里“歧视”的意思是“看不起她”。在教学中多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词意,学生这方面的能力就会相应的提高。

  评课

  一、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堂课都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教师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教学中,老师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学生需要出发,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情感,为他们营造了一个良好氛围,让他们以小主人的身份讨论他的话应该怎样读,用自己理解的方式朗读出来,使学生在说、读、演练中形成师生互动,学生在学中获得快乐,得到发展。

  二、正确把握课文重点、难点,优化了课堂结构

  语文课不像数学课那样层次清楚,条分缕析,由易到难,环环相扣,它融整体层次性的明确和相对的模糊性为一体,所以语文课特别需要认真设计课堂内容,明确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这样老师讲起来才有所侧重,学生听起来才目标明确。《掌声》这堂课主要用对比的教学方式:如原先的英子和后来的英子对比,第一次掌声和第二次掌声对比,由浅入深,删繁就简,化整为零,从而使学生理解“掌声”的.意义,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思想教育。

  三、创造性的教学实践活动,优化了课堂教学,提高了教学效率。

  (1)、课堂以“活”为原则,激活学生的思维,刘老师授课时不是仅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而是注重于激发学生的思维,让课堂上充满了学生思维的火花,让课堂成为学生思维演练的主阵地,刘老师在这堂课上自始至终都做到了这点。例如:学生的质疑问难,想像当时英子的想法,谈自己的看法,感受等等,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课文以朗读为主,朗读形式多种多样,有个别读,分组读,齐读,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在读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2)以“新”延伸课堂内容,使学生感到课有终了,学习无穷尽,例如:教师设计的拓展练习,生活中哪些是爱,可以说是学生对教材的再认识,也是学生主动性的体现,从而使学生进一步受到思想教育。

  当然,这堂课也存在一些小小的不足之处,在一些细节方面还处理得不够好,有些话要说的浅一些,尽量能让学生更好一些。

  总之,整堂课始终贯穿了自主、合作、创新这一些教学理念,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2

  教学目标:

  1.通过“读读认认”,认识7个生字。

  2.利用形声字的特点识字并理解字义,学会在学习中观察发现。

  3.学习在生活中积累谚语。

  4.通过阅读或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

  5.乐于观察,参与口语交际活动,并乐意把观察到的写下来。

  教学时间: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进行口语交际,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

  2.将看到的事物写成。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列文虎克在观察中发现了显微镜和微生物,老人在观察中发现了商人的骆驼,那么这段时间你观察了什么?有哪些新的发现?这节课让大家畅所欲言,把自己的观察告诉同学们。

  二.板书:观察中的发现

  三.分小组先汇报自己在观察总的发现。

  四、小组派代表汇报,师生评议。

  五、建议将观察到的事物写成。

  1.出示一、两则,指导格式。

  2.口头,看看如何将观察到的事物写的具体。

  3.试着将写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六、作业

  继续写观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继续将看到的事物写成。学会修改自己的。

  教学过程:

  一、教师简述本周的基本情况。

  1.格式正确与否。

  2.观察的事物及发现是否有新意。

  3.叙述是否较完整。

  二、对典型作品进行评议

  1.出示佳作。

  ·生读。

  ·生评。

  ·齐读。

  2、比较差的。

  ·生自由读。

  ·生评。

  ·生改。

  三、根据所学知识在学习小组内评改作品。

  四、修改并抄正自己的。

  五、作业

  抄写改后的。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完成“我的发现”

  1.回忆这学期学过的生字中有形近字的例子。

  2.出示小黑板。

  3.自由读,汇报带点字的特点。

  4.指导识记这些字。

  5.说说除了这些字以外,还有哪些字也有类似情况。

  6.进行课堂练习巩固。

  二、完成“日积月累”

  1.出示小黑板。

  2.学生各自借助拼音、字典将顺口溜读通。

  3.指名或小组汇报读

  4.归纳顺口溜的内容。

  5.试着背诵顺口溜。

  6.学生自由汇报课外积累的顺口溜。

  7.出示人体挂图。

  8.指名上前指出人体部位,根据指出标出器官的"名称。

  9.指导看图读、记名称。

  10.指导识记生字。

  11.指导书写。

  三、作业

  1.抄写“我的发现”词语。

  2.背顺口溜。

  第四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课外阅读和查找资料,了解更多科学发明和发现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指名读背顺口溜。

  二、谈话

  许多伟大的发明和发现都离不开细心的观察,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一定又查找了不少资料,让我们这节课来开开眼界,受到启发吧!

  三、板书:观察与发明

  四、展示资料

  五、交流、谈谈这节课的感受,受到哪些启发。

  六、

  古今中外还有不少这样的故事,让我们通过日常阅读和其他途径,了解更多科学家和发明发现的故事。同时,自己也养成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的好习惯,那么不远的将来,伟大的科学家就从我们在座的同学们诞生了!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移”、“渚”等5个二类生字,背诵古诗,了解古诗主要内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朗读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景,使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而领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淡淡的哀愁。

  教学重点:通过品词赏句,了解诗歌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了解诗人内心的孤寂与哀愁。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了解孟浩然吗?(生介绍自己了解到的资料)

  2、今天,我们又将学习孟浩然的一首诗,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释题:从诗题中,你知道了什么?

  4、师小结:对,这首诗就是描写的作者在建德__边看到的景色。究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请同学们听老师吟诵这首古诗。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生字新词。

  1、闭眼,师配乐吟诵全诗。

  2、整体感知: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情景? (生谈,师相机在黑板上板画)

  3、自己读读吗?来,打开书,自己试着读一读,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生自读)

  4、生字都读准了吗?(开火车读带拼音的生字---去掉拼音,男女生赛读)

  5、谁有勇气把整首诗读给咱们听听?(指名)

  三、明诗意,悟诗情

  1、整首诗中,有没有不明白的地方呢?(生质疑)

  2、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疑惑,现在小组里讨论讨论,看看你能解决哪个问题?(四人小组交流)

  3、反馈:第一句:(1)、生读句子,说诗意重点理解:移舟:移动的小船泊:停船靠岸烟渚:__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日幕:黄昏时分客愁新:又增添了新的哀愁。 (2)、指导朗读(指名读,引导学生读出诗人淡淡的哀愁。)第二句:(1)、生读句子,谈感受。 (2)、你有过这样的感受吗?(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

  4、指导吟诵全诗(吟诵比赛)-——-相机指导背诵

  四、总结

  1、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诗中描写的情景。

  2、师小结

  五、布置练习

  1、搜集有关孟浩然的其他诗歌

  2、为《宿建德__》配画。

  板书设计:

  宿建德__

  唐·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__清月近人。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4

  教学要求

  1.懂得只有认真、虚心、耐心,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2.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边读边思考理解词句;联系上下文,回答课后的思考题;

  朗读课文;练习用“先……再……然后……”说话。

  教学重点:了解这篇童话所要说明的道理。

  教学难点:联系上下文,理解课后思考题。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准备课文录音带、头饰。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预习

  (一)你一定喜欢童话吧,说出你学习过的一篇童话的题目。

  (二)《群鸟学艺》就是一篇有趣的童话。读读课文,想想

  “群鸟”是指哪些鸟?它们是怎样学艺的?你知道这些鸟的窝是什么样吗?

  (三)在读的时候,遇到不懂的词语查。

  二、指名认读词语卡片

  fèng huáng xuǎn chà lěi

  凤凰 选 好树 杈垒 起

  wěn yán tu shù

  安 稳房 檐唾 沫舒 服

  cāo jìn qiě

  粗 糙不 仅 而且

  三、听课文录音,思考预习题2

  四、读懂课文内容

  (一)提问:“群鸟”指的是哪些鸟?向谁学艺?学什么?

  1.“群鸟”指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

  2.群鸟向凤凰学艺。

  3.群鸟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

  (二)联系上下文想一想,回答括号里的问题。

  许多鸟都向凤凰学过搭窝,可是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哪些鸟仍旧不会搭,哪些鸟搭的窝很粗糙?为什么?)

  1.猫头鹰仍旧不会搭窝,没有窝住。因为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凤凰讲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读有关课文。)

  2.老鹰、乌鸦、麻雀搭的窝很粗糙,因为他们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

  老鹰听刚说要在树上搭窝,就想,原来就是找个树杈,就飞走了。所以老鹰的窝只是几根树枝搭成的。(读有关课文。)

  乌鸦听说要把叼来的树枝,一层一层地垒起来,以为自己会搭窝了,就飞走了。所以乌鸦的窝是用许多树枝垒成的。

  麻雀虽然把窝搭在房檐下,却不舒服,因麻雀只听凤凰说应该把窝搭在房檐底下,不怕风,不怕雨。他想和我想的一样就飞走了。他并不知道应该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三)只有小燕子搭的窝,不仅漂亮,而且又结实,又暖和。(小燕子搭的窝为什么这么好?)

  小燕子认真地听完凤凰讲怎样搭窝,学到了本领。

  小燕子很虚心,从头至尾都认真听凤凰讲怎样搭窝,听完还向凤凰表示感谢,他真学会了怎样搭窝。(读有关课文。)

  (四)谁能给这些鸟的学习态度,按从差到好排排队,并说出排队的理由。

  猫头鹰最不虚心,刚听了个开头,就认为没有什么好学的,就飞走了。他没学到本领,不会搭窝。

  老鹰、乌鸦、麻雀都是学到一点儿就走了,以为自己会了,他们搭的窝都很粗糙。

  小燕子学习态度认真,搭的窝最漂亮、结实又暖和。

  五、按课文内容填表

  六、教师先指导填一行,再让学生独立做,然后订正

  七、小结.

  提问:这篇童话讲的是一个什么故事

  这篇童话讲的是猫头鹰、老鹰、乌鸦、麻雀、小燕子向凤凰学习搭窝的本领,结果有的仍旧不会搭,有的搭的窝很粗糙,唯独小燕子搭的最好。

  八、作业:

  练习朗读课文

  板书(同上表)

  第二课时

  一、指名朗读课文

  二、提问:小燕子学习用泥垒窝一共有几道工序,按顺序说说各是什么

  先在书上找出有关的句子,再回答问题,并用带点的词说话。

  “你要先叼泥,用唾沫把泥拌匀了,再一层一层地垒起来,然后叼些毛和草铺在窝里。”

  1.叼、拌;2.垒;3.铺。

  用“先……再……然后……”造句。

  三、学习了这篇童话,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一)不虚心就学不到本领。

  (二)不认真学习,就学不好本领。

  (三)要耐心地学完,才能学到本领。

  (四)只有虚心、认真、耐心地学习,才能把本领学到手。

  四、指导朗读

  朗读课文要注意读出各种鸟的不同语气。

  (一)凤凰:自始至终都在认真地教,它的话要读得亲切而耐心。

  教师示范:“学本领要有耐心;没有耐心,什么也学不成。”

  学生每人自己练习,只读凤凰说的话,然后指名朗读。

  (二)提问:读猫头鹰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猫头鹰不虚心,认为凤凰“不见得有什么真本领”。应读出骄傲的语气。(读猫头鹰的话。)

  (三)提问:读老鹰、乌鸦、麻雀的话,应是什么语气?

  1.老鹰、乌鸦、麻雀只听了一部分就以为学会了,也表现很不虚心,应读出洋洋得意的语气。

  2.课文中三、四、五小段写凤凰的话时,为什么后面都用了省略号?

  这里表示凤凰的话还未说完,这些鸟就不耐心地打断凤凰的话,朗读时这些鸟的话,要和凤凰的话紧紧接上。

  练习这三段朗读时,只读对话,不必读提示语。对话的连接要紧凑。

  3.分角色朗读练习。

  (1)一人读凤凰的话,三个小组分别读一种鸟的话,注意语气和对话的衔接。

  (2)指名4人练习朗读。

  (四)学生戴头饰,分角色朗读课文(有条件的可排练成课本剧)。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5

  教学目标

  1.选择一个课外读到的名人故事讲给同学听,同时认真听其他同学讲名人故事,交流读后感想。

  2.写一篇习作,介绍自己熟悉的人的一件事。

  3.自主发现引用人物的对话的三种不同形式。

  4.读读背背,收集积累名人名言。

  5.读成语故事,了解故事内容。

  教学重难点

  1.口语交际

  2.习作练习

  课前准备

  收集自己准备讲的名人故事中涉及的名人图片、名人像,讲名人故事时用。

  教学课时

  4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口语交际 讲名人故事

  一、谈话导入

  最近在语文课上我们结识了列宁、高尔基、李四光、*等许多名人,课外大家也在读名人

  故事、寻找名人资料,今天我们以小组为单位举行一个故事会。

  分组举行

  1.调整座位,各小组围坐在一起。

  2.各人先在组内展示自己所画的名人像或图片,简要介绍自己要讲的故事的主人公。

  3.交代讲故事、听故事的要求:讲的同学要讲清楚,让别人听明白;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可以

  提问,也可以补充;讲完后评选本组“故事大王”1—2名。

  4.各小组内学生试讲、教师巡视。

  二、全班交流

  1.各组汇报本组评选出的“故事大王”名单,教师颁奖。

  2.荣获“故事大王”称号的同学非常荣幸,“故事大王”们肯定愿意让更多的同学听到你的精

  彩故事。哪位“故事大王”给全班同学讲?

  挑选一、二名“故事大王”讲故事。

  共同评议讲述情况。如仪态是否自然大方、语言是否流利、有声有色等等。

  三、畅谈感想

  1.听了组内同学讲的名人故事、“故事大王”讲的名人故事,大家有些什么想法?可以谈谈对

  名人行为、品格的评价,可以联系自身和现实情况发表感想。

  2.学生畅谈感想。

  3.一位位名人是一座座丰碑,他们的崇高思想与品格就像一座座灯塔,让我们将他们的形象永

  远铭记在心中,从他们身上获得力量,学得智慧,向自己的`理想迈进。

  第二课时

  习作·指导

  一、交代任务

  学了这组课文,我们结识了好几位名人,他们或关爱自然,或*易近人,或善于思考,或诚实

  守信,一个个栩栩如生,跃然纸上。我们大家也有许多熟悉的人,在他们身上有许多值得写的

  事,这次我们就来学着写一写。

  二、选材构思

  1.你最熟悉的人有哪些?哪一个留给你较好的印象?概括介绍一下,口头填写下表。

  人 物 该人物给自己的印象

  李四光 遇事爱思考,善于提出问题

  * 诚实守信,答应别人的事坚决做到

  2.该人怎么会留给你这样的印象的?他身上有什么值得写的事?

  引导学生围绕给自己留下较好印象的人展开回忆,提示要介绍“值得写的事”——值得宣传介

  绍的、值得他人学习的事。

  3.我们就来把这件事写下来。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是怎样的?把以下几个要点考虑一下,把事情想清楚。

  把事情想清楚。

  事情发生的时间

  事情发生的地点

  事情中的主要人物

  事情的起因

  事情的经过

  事情的结果

  三、动笔起草

  1.下面就请大家动笔打草稿,把自己熟悉的人身上值得写的事写下来,注意着重写清楚该人在

  这件事中的举动、表现。

  2.学生动笔写草稿,教师巡视。

  四、修改誊写

  1.大家邀请有代表性的一、二位学生朗读自己的习作。

  2.师生共同评议。

  3.针对已发现的问题修改自己的习作。

  4.誊写习作。提示格式及书写字迹要求。

  5.写完后找机会把自己写的文章读给描写的那个人听,请他评评写得怎样。

  第三课时

  习作·讲评

  一、读文猜人

  1.教师挑选几篇以同学为介绍对象的优秀习作,请作者隐*作中同学名字,向大家朗读,全

  班同学猜一猜写的是谁。

  对被同学猜出了,且公认为描写准确的小作者加以表彰。

  2.议一议,为什么该同学没说出名字而我们也能猜出习作写的是谁?

  3.请作者介绍为什么能把同学介绍得如此准确、生动?

  引导学生明确,要了解一个人*时要多关注他,做个有心人;写作时要用心回忆。

  二、再读欣赏

  1.请以其他人物为写作对象的优秀习作作者朗读习作。

  大家听后议议评评。

  2.教师朗读其他同学习作中的一些精彩句段。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我的发现

  1.轻轻读读本题中的三个句子,相互比较,这些句子有何异同。

  2.出示抄有本题内容的小黑板或实物投影仪显示,学生交流发现。

  a.指名读句子。

  b.学生交流发现,教师引导总结。

  这三句句子都是写人物说的话的,句子中加引号的部分都是引用人物说的原话。在引用人物原

  话时,通常要交代说话者是谁,说话时的动作、神态、语气等,这部分内容的位置可以有所不

  同,可以放在引用的人物话语的前边,可以放在后边,也可以放在中间。

  3.齐读句子、体会。

  4.到学过的课文中再找找相应的例子,并说明属于哪一类形式。

  二、读读背背

  1.我们读了不少的名人故事,了解了名人崇高的品格,生动的事迹,而名人们说过的一些话也闪耀着思想的光芒,多积累一些名人名言,时常回味一下,可以使自己获得启迪,从中汲取力量,今天我们就来学一些。

  2.请各人轻声读书上提供的名人名言,把其中的生字拼读正确,把句子读通顺。

  3.指名朗读交流。教师相机正音指导。

  4.想想这些名言的意思,并且试着放声读出感情。

  5.指名再读,师生评价。

  6.齐读巩固。

  7.交流各自课前收集的名人名言,有感情地朗读给大家听。

  三、成语故事

  1.我们汉语中有很多成语都是从历史故事演变来的,一个成语背后包含着一个故事,了解这样

  的一些故事会使你获得知识,获得教益。今天就来学一个成语故事——《闻鸡起舞》。

  2.各自轻声读故事,注意生字的读音,借助注音认真拼读,把故事读通顺。

  3.指名朗读,师生共同正音正句。

  4.各自再读。

  5.同桌间试讲。把故事讲给同桌听,相互学习、指正。

  6.了解了这个故事,以后我们一看到“闻鸡起舞”这个成语就会想到听到鸡叫就起床练武习艺的祖逖、刘琨。以后说话写作,你想表示珍惜时间、发奋努力这个意思时,就可以用上“闻鸡起舞”这个成语。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6

  一、学习目标:

  ①认识“猛、缓”等10个生字。会写“暗、降”等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等13个词语。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的伟大之处。

  ③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来体会*无私奉献、舍己为人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

  了解神话故事想象丰富的特点,并能把这个神话讲给别人听。

  四、课前准备:

  ①自制生字卡片。

  ②搜集神话故事,尤其是中外有关创世纪的神话故事。

  ③教学挂图。

  五、教学课时:

  两课时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故事导入

  ①关于神话故事。

  ②“我记忆中的神话故事”。

  选择一个自己印象最深的神话故事讲给同学听。

  ③揭题:18*开天地。

  二、初读感知

  ①识记生字。

  A、自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B、同座互相认读生字,交流记字方法。

  ②读通课文。

  A、自由练读课文。

  B、同座合作检查课文朗读情况。

  ③感知文意: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交流

  ①学生自读课文,谈谈对人类的老祖宗*的印象,并说一说为什么会留下这样的印象。

  ②重点研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轻而清的东西,缓缓上升,变成了天;重而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变成了地。”

  读一读,想一想,你有什么新发现?

  ③重点研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A、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人类的老祖宗给我们创造的宇宙的美丽样子。

  B、让学生根据教学挂图介绍*创造的美丽宇宙。

  C、选择感受最深的部分读一读。

  四、作业

  1、复习生字词。

  2、有感情地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①复习课文,指名朗读课文,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②复习生字词,开火车读生字卡片、词语卡片。

  二、指导写字

  ①学生自由观察字的间架结构,并思考怎样把字写好。教师重点指导。

  ②练习书写。写一遍生字,再抄一遍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③成果展示,师生评议。

  三、朗读回味

  ①展示读。看谁读得最有感情,读得最美。

  ②记忆读。看谁能记住一些优美的词语,如“隆隆的雷声”、“茂盛的花草树木”。

  四、练习复述

  ①同座练说。

  ②指名在全班复述,然后评议。

  五、课后作业

  1、把《*开天地》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别人听。

  2、写本课生字词各一行。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7

  学习目标

  1、认识“麻、症”等10个生字。会写“愿、姿”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掌声、文静、愿意”等1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学会尊重别人、关爱别人。特别是给身处困境的人鼓励与帮助。

  教学重难点

  1、理解生字词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从英子的变化中说说自己的想法。

  课前准备

  1、展示屏。

  2、搜集一些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我们每个人都听过掌声,有此掌声是你给别人的,有些掌声是别人给你的。掌声响起来,你的心情怎样?(让学生自由说说)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出示课题:“掌声”,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学习一读课文(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生学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遇到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把句子读顺畅。

  2、学生二读课文(和同座合作读),可以每人读一节,互相指正读错的地方。

  3、学生三读课文(指名读或开火车读),每人一个自然段,读后请学生进行评价。指出优点和不足。

  4、学生四读课文(默读),想一想:课文围绕掌声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精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变化

  1、屏显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内容,让学生自由读,读后说说英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屏显课文的第四自然段内容:指读,读后让学生说说这时的英子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联系第一自然段,理解“忧郁“的意思。)

  3、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和第四两个自然段。

  4、课文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呢?

  引导学生提出: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呢?这个问题提出来之后,可作为下一阶段学生自主阅读的目标。培养学生边读边疑边悟的能力。

  四、指导认字和写字

  1、屏显本课的生字。

  2、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识记要求认识的字。

  3、引导观察要求写的字。重点探讨“姿、势、吞、烈、普”这5个上下结构的字的写法。教师板书给学生看。

  4、学生练习写13个字。及时展示学生写的字,进行评价、指点。

  五、拓展活动

  学生继续搜集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和谚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明确阅读目标

  上节课同学们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

  (英子为什么会有这么大变化的呢?)

  二、精读课文,自己释疑

  1、学生自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带着以上的问题自读自悟。

  要求学生在文中勾勾画画,可以适当地写一点读书感受。

  2、组织学生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教师提出讨论的要求:

  分工明确:组长负责,确定代表小组发言的人。

  人人参与:要求每一个人在小组内都发言。

  3、小组汇报讨论结果。

  每一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其余成员可以补充。

  学生发言的要领主要是认识掌声对英子的帮助,谈从两次掌声中体会到了什么。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学生自己先练读。

  b.然后展示朗读水*,可以进行赛读,挑战读。

  学生读后,组织学生进行评议,哪个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三、拓展延伸,加深认识

  1、屏显英子信的内容:“我永远不会忘记那一次掌声,因为它使我明白,同学们并没有歧视我。大家的掌声给了我极大的鼓励,使我鼓起勇气微笑着面对生活。”

  a.学生齐读这段话。

  b.联系全文谈谈对这段话的理解。

  2、生活中,你得到过掌声吗?当时有什么感受呢?你给别人掌声吗?当时又是怎么想的呢?

  3、学了课文,又谈了那么多,还想对自己或别人说些什么呢?

  四、抄写词语

  先读、记,再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交流搜集的名言,背诵积累

  1、你搜集到了哪些有关反映人与人之间互相尊重、关爱的名言或谚语呢?

  2、组织学生交流。

  3、让学生读读背背这些名言或谚语。

  六、实践活动

  假如你的一个好朋友考试考得不好,他很难过,请你写一两句鼓励他的话。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8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重难点

  学习借助注释初步理解古诗大意。

  【教学安排

  一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古诗朗诵音频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诗句接龙

  2.揭题释题

  板书:望洞庭,师指导书写“庭”,齐读诗题,介绍洞庭湖。

  二、阅读理解古诗

  1.一读,读准

  ⑴自由读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⑵检查字音,指名读,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

  2.二读,读好----读出节奏

  ⑴自由练读,边读边试着在书上画斜线。出示节奏,指生读出诗的节奏。

  ⑵听范读。自由地练习。指生读,评价。齐读。

  3.三读,读懂----理解诗意

  ⑴交流理解诗句意思的方法:结合注释;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

  ⑵自读自悟,四个交流,讨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⑶交流反馈,按诗句的顺序,可以先读出诗句,然后说说这句诗是什么意思?你是用了什么方法?

  ⑷齐读古诗。

  4.四读,读美----读出意境

  ⑴洞庭湖景色美丽,但是诗人却只用了精炼的语句,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他又由此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读全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描写的景物。

  ①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秋月,怎样的湖光?怎样的秋月?用四字词语概括一下你眼中的美景。一个“和”字表现出水天一色玉宇无尘的和谐之美。(板书:和)

  读出这宁静和谐之美。(齐读)

  ②潭面无风镜未磨

  在这湖光秋月宁静和谐的氛围中,诗人静静地凝望着洞庭湖波光粼粼的湖面,他想到了什么呢?他是怎样写的?这里诗人把什么比作什么?诗人为什么把湖面比作没有打磨过的铜镜呢?

  诗人刘禹锡对景物的观察是多么的细致啊,我们也要像他一样,在生活中做一个善于观察的人。(板书:观察)(指生读,师评价)

  读出洞庭湖的朦胧美。(齐读)

  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相互映衬,显出一种和谐之美。

  秋天的夜晚,湖面上波光粼粼,洒满了银色的月光,湖水与月光相互映衬,显得非常和谐。湖上一点风都没有,湖面就像一面未经打磨的铜镜。请把这美丽的景色一起读出来吧。(两句诗连起来,全班齐读)

  ③遥望洞庭山水翠

  在这朦胧的月色中,诗人眺望远处,还看见了什么景色呢?在这句诗中诗人着重写了什么景物?(板书:山水)这里的山水有什么特点?(翠)

  读出和谐之美。(指名读、小组赛读)

  ④白银盘里一青螺

  作者看到这样的山水又联想到了什么呢?这句诗妙在哪?诗人为什么要这样比喻呢?

  诗人想象丰富,比喻恰当,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像诗人一样放飞想象的翅膀。(板书:想象)

  读出喜爱、赞美之情。(齐读)

  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十分青翠,山水相依相伴,恰似一颗青螺缀放在白银盘中,让人爱不释手。一起来读读吧!(两句诗齐读)

  ⑵小结全诗

  诗人通过丰富的想象,巧妙的比喻,独出心裁地把洞庭湖美景再现于纸上,表现出惊人的艺术功底。让我们再一起读读这首山水小诗,感受诗人富有浪漫色彩的奇思壮采吧!(齐读)

  5.五读,读熟----背诵古诗

  四、拓展延伸,布置作业z

  1.欣赏有名的诗人为我国的名胜写下的经典名篇。

  2.布置作业:

  (1)小小朗诵家:请大家将《望洞庭》背给父母、同学听听;

  (2)小小作家: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出来;(选做)

  (3)小小画家:在你的画纸上画一画《望洞庭》所描绘的美景吧。(选做)

  板书:

  望洞庭

  观察湖月

  山水

  想象人景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9

  教材内容分析:

  《一面*》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二篇课文。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描写了一名*留学生,在一次假期的漂流活动中发生了事故。在极度困难的处境下,拒绝了面包店老板用*换面包的要求,以自己的爱国精神维护了*的尊严,祖国的尊严,也赢得了外国朋友的尊敬。文本语言内敛深沉,通过“我”的表情和动作的变化来表达内心情感,教学时要通过自读自悟──移情体验──朗读品悟,获得思想的启迪。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内心情感变化。

  2.能力目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到“我”对*的尊敬和热爱,也体会到面包店老板对“我”的敬重和理解。

  3.情感目标:懂得尊重和爱护*,体会世界人民之间的友好情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面包店老板态度的变化。

  难点:学习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方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联系旧知,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快乐识字。

  整体感知,学习第1-3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回顾导入,带入情境。

  1.数量词练习:一()新大衣一()面包一()生命一()爱

  2.谈话:这一面鲜艳的*,承载着*人的骄傲、*人的感动、*人的自尊,也承载着很多感人的故事。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其中一个发生在*留学生的身上的有关一面*的`故事。

  3.播放课件,师生共同回顾“我”遇到的处境。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先是数量词的学习,为了后面的三次选择做铺垫。然后,老师就用充满激情的导语创设情境,并采用课件引入,抓住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情感,自然引入课文。)

  二、从三次选择中,悟爱国之情。

  当“我”饥肠辘辘的走进面包店后,发生了什么事呢?自由朗读课文第4至12自然段,找找你最有体会的句子,写写感受。

  (一)学生汇报,教师相机品读句子。

  ▲饥寒交迫,首次选择。

  1.品“我”首次选择的句子。

  2.体会当时“我”的饥饿。(相机减少板书)

  (设计意图:当“一件新大衣”从黑板上消失时,让学生体会失去的滋味,这种递减的是心情的逐渐沉重,是无法承受的选择!从不公*的交易中,感受“我”当时的饥饿和无奈。)

  ▲面对*,取舍两难。

  1.品读“我犹豫了一下,把*慢慢解下来,再展开。”

  ①理解“犹豫”,结合动作词,感受内心的挣扎。

  ②指导感情朗读。

  2.品读“我愣了一下,然后久久地凝视着手中的*。”

  ①理解“愣”、“久久地凝视”。

  ②揣摩“我”的内心世界:“我”想到了_________________。

  ③反复品读。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与文本的对话,通过品味语言文字,感悟隐藏其背后的情感,使学生受到熏陶和感染,突显人文性原则。)

  ▲最终选择,令人敬佩。

  1.品读“我摇摇头,吃力地穿上大衣,拿着鲜艳的*,趔趔趄趄地向外走去。突然,我摔倒在地上,就什么也不知道了。”

  ①通过“摇摇头”、“吃力”、“趔趔趄趄”动作词,感受“我”身体的虚弱。

  ②仔细品读,领悟作者选择时态度的坚定,爱国情感的深厚。(相机减少板书)

  ③体会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设计意图:层层深入心灵,从而引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刻理解。经过几次思想挣扎后最后保留的精华,带给了学生心灵的震撼。引导学生在反复诵读这句话,从中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用外在神态、动作表达内心情感的写作手法。)

  (二)回归整体,配乐深情引读关于描写红旗的三段话。

  (设计意图:这个片段,体现了从整体入手,局部指导,回归整体的教学思路。让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拨,使朗读更有效。)

  三、从态度变化中,感敬重之情。

  1.默读课文,找老板态度变化的句子,对比体会。

  2.小组交流,品老板的态度。

  (设计意图:在自读的基础上与同伴交流,培养学生合作意识。通过品读、对比感受老板前后态度的变化为引出重点作好铺垫。)

  3.出示老板态度变化句子,感受敬重之情。

  4.小记者采访。

  (设计意图:通过重点探究、品读相关句子,由文悟情,由情赏文,使学生在读、思、议、演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且抓住文中的空白点进行语言训练,努力创设扎实的语文课堂,突显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原则)

  四、总结提升。

  (设计意图:总结谈话,文情交融,感悟升华)

  五、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同学们,你们又曾经在哪里看到这冉冉升起的*?

  2.课件再现*在各地高高飘扬的图片。(背景音乐《红旗飘飘》)

  3.小练笔。

  (设计意图:音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学生在感人的氛围和爱的旋律中,深刻地领悟文章的主旨,真正受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随笔练习,在学生真正地感受浓浓的爱国之情后,从而生成自己的爱国情,既可以提升情感,又可以提高学生写的能力。)

  六、作业。

  1.练习讲述这个故事。

  2.推荐阅读《*的故事》。

  (设计意图:课后的习题可以拓宽学生的阅读面,进一步渗透爱国之情。)

  七、板书设计。

  (设计意图:板书呈逐层递减的态势,黑板上剩的内容愈来愈少,突现课文中震撼心灵的爱国之情。我力求突出课文重点,用*和心形图案形象地展示“爱国”的主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1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槐乡孩子采槐花劳动的欢快。

  2.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和同学交流读后的感受。

  3.熟读自己喜欢的句子,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自己读懂课文的内容,培养自读能力,并使学生感受到劳动是快乐的既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

  教学工具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先学后教

  1.在草地上玩耍、去野外登山会获得许多的乐趣,但你有没有品尝过劳动的快乐?就有这么一群孩子,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挣钱作学费,同样生活得快快乐乐。那他们的快乐又是什么呢?今天我们学习──《槐乡的孩子》(板书课题)。

  2.课件出示“我会读”,检查学生对字词的掌握情况。

  二、合作交流,整体感知

  1.配乐、配图朗读,整体感知。

  2.各自轻声读课文,遇到生字拼读一下括号里的注音,长句、一下子读不通顺的句子反复多读几遍。

  3.前后四位同学组成四人小组,每个成员在小组里朗读一遍课文,出现的问题互相帮助纠正,评选最佳选手。

  4.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披文入情,品读体验

  1.结合课文插图介绍槐树、槐花。

  槐树,落叶乔木,羽状复叶,花淡黄色,结荚果,圆筒形。花和果实可以制黄色染料。花、果实以及根上的皮都可以入中药。

  2.讨论:

  a.槐树什么时候开花?那花苞什么样的?文中又称槐花为什么?

  b.槐米有什么用处?

  c.课文哪部分介绍了槐米?

  读读相关的课文。

  3.出示重点段落并根据课文内容填空:槐乡的孩子,( )就和槐树结成了伴。槐乡的孩子( )槐树,( )海边的娃娃( )大海,山上的孩子( )石头。

  勤劳的槐乡的孩子是不会向爸爸妈妈伸手要钱的,他们上学的钱是用槐米( )来的。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槐乡孩子的勤劳懂事。板书:勤劳懂事

  4.八月份,天很热,这炎热的天气大家都经历过,谁能描述一下这种情景。

  描述后读句子,交流感受,体会槐乡孩子的吃苦耐劳。(出示重点段落美读: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知了(指导学生读出天气的炎热);槐乡的孩子不怕热……就已经爬到小山了。)使学生感受到:天气这么热,可孩子们却不怕热,上山采摘槐米。可见他们能够吃苦耐劳。板书:吃苦耐劳

  指名读,评价,再读。

  5.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了解槐乡孩子采槐花的方法,体会采摘槐米的快乐。(出示重点句、段来理解:1、男孩常常是爬到树上,用长长的钩刀一下又一下地削着槐米。2、一簇簇槐米落下来了……头一点一点的像觅食的小鸭子。)板书:以苦为乐

  6.学习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体会槐乡孩子们的快乐。师出示课件,练习用“槐乡孩子的篮子里满载着________________,满载着________________满载着________________”说话。

  7.你喜欢课文中哪些句子。用笔画出来,练习一下多读几遍,然后全班交流。

  指名交流朗读,并且说说自己朗读的句子写什么内容,自己为什么喜欢。

  四、总结拓展

  1. 快乐不只来自于休闲、享乐,没有劳动就没有收获,没有劳动就不能享受,同学们,让我们也像槐乡的孩子一样去品尝劳动的快乐吧!出示课件:配背景音乐欣赏诗歌《一片槐树叶》,愉悦学生的心智,陶冶学生的情操。

  2.通过课文的诵读,我们认识了槐树,认识了槐乡的孩子,那么你有些什么感受呢?

  五、作业超市:

  1.你*时进行了哪些劳动(或活动),它们给你带来了什么收获和快乐?

  2.回顾自己在学校或家里参加某项劳动的经过再把它写下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6)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

  一、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多媒体出示课题,齐读)。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那么,课文中“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谁呢?

  2、学生交流。

  过渡:“菩萨兵”,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呼,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这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

  [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满含感情地读课题和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意图]提出这样一个能够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体会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2、读读这几段话,看看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可以把你体会到的和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

  (1)多媒体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B、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

  C、从*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D、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E、师述: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多媒体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司令着急的心情?他急的又是什么?

  B、交流。(理解*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C、师述: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D、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相机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呢?)

  E、指导朗读。

  师:这两段话,一段是翻译说的,一段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相机评价)

  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还有谁愿意通过朗读将这样一位朱总司令带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多媒体出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A、学生自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B、学生讨论:“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结合课文说说“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C、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

  D、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的?

  E、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更是指朱总司令所带领的红军战士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他们一心为民的形象扎根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意图]根据上面提出的“看看*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一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F、指导朗读:

  a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

  b从刚才的朗读,品味中,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c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G、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师引读: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多媒体播放录像)像这样的劳动场面,你想到了哪个词呢?是的,当许多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如大扫除,植树时就可以用上“热火朝天”。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

  (三)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一位*,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2、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谢*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丰满.

  3、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这句话表达了*对红军怎样的情感呢?(信任与感激)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吗。(指名学生朗读)

  小结:是呀,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是藏胞们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

  4、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感激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这么好的司令,这么好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刚开始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他们吃尽了*军队的苦头。)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

  (四)总结课文,延伸内化

  1、小结:*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们称红军为——引读课题《菩萨兵》。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把藏胞和红军间的这份鱼水深情也深深地埋入心底吧!再读课题——《菩萨兵》。

  2、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3、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菩萨兵》一样反映军民情的感人故事。(多媒体出示*战士抗击雪灾的图片,5.12抗震救灾的图片)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4、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人——《菩萨兵》。(学生再次读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2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新字、理解词语意思。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泉水和瀑布的优点,教育、鼓励学生形成勇敢和合作的品质。

  学会与他人合作,体验合作的快乐。

  教学重点:

  从具体的语句中体会泉水和瀑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小河、泉水和瀑布这三个好朋友手拉手一起向大海奔去的愉快心情,从中感受合作的快乐

  教学流程

  一、激情引趣,导入新课

  1、(出示小河的图片):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这条小河和你们一样,是一个充满远大理想的孩子,你们想不想知道他的理想是什么呀?他的理想就是有一天能投入大海的怀抱,去感受大海的浩瀚与宽阔。听,哗哗流淌的小河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征程,你们想不想和这快活的小河一起去旅行呀?

  2、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14课《快活的小河》。

  板书课题齐读

  3、你能说一个“快活”意思相近的词语吗?

  带着快乐的心情,用你们甜美的声音,读出小河的快活

  二、初读课文,感知文意

  过渡: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他都遇到了哪几个朋友,又发生了什么事情呢?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一起去了解和体会小河的故事吧。

  1、同桌合作读课文,一人读一段,如果同桌读得好就请你鼓励一下他,如果他读错了请你帮他纠正,同时标出自然段序号。

  2、课件出示字词,学生多种形式认读,(说出一个“勇敢”的近义词,强调多音字“奔”,发现“摔‘蹦、撞”都是动词)

  3、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思考:小河在奔向大海的旅途中遇到了那几个好朋友?

  学生汇报,教师相机板书:大山、泉水、瀑布

  4、课文主要通过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这三个朋友的对话来向我们讲述一个生动有趣的童话故事。

  下面就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在文中分别找到小河与大山、泉水、瀑布的三次对话,并用括号做上标记,用以区分。(强调:默读要求——眼动、心动、口不动)

  三、精读课文,读中感悟

  (一)共同学习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1、在这三个朋友中小河最先遇到的是谁?指名读对话。思考小河与大山之间发生了什么事?

  汇报:

  小河为什么抱怨?

  (1)理解“抱怨”指导朗读。师举例:妈妈不问缘由而冤枉你时,你会抱怨她对自己的不公*。还有什么情况下你会抱怨呢?当你心中不满而去责怪别人这就是抱怨。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受读一读小河的话。

  (2)说明“呜”是拟声词在这里用来模仿的是小河的哭声,可以带着哭腔来读。

  (3)快活的小河刚遇到点困难就抱怨哭泣,你觉得此时他是一条怎样的小河?

  (4)看到这条抱怨而哭泣的小河,大山又是怎么说的呢?

  2、(课件出示大山的话)指名读大山说的话?

  (1)边听边数大山共说了几句话?

  (2)看看一、二句后各是什么标点?分别要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指导读疑问句结尾处是语调上扬,读感叹句结尾处是语调下降。指名练读、男女生读,齐读。

  (3)师读第三句话:从这句话中你有认识了谁?

  (4)找出描写泉水动作的词(跳、摔),能看出什么?

  (5)泉水遇到的困难多吗?从哪个词中知道的?你认为“多少”究竟是几个?

  (6)面对这无数的困难,泉水又是怎样对的`呢?用文中的句话来说一说。

  泉水面对困难,不叫苦,这是一种什么精神呢?板书:坚强

  (7)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坚强勇敢的泉水?

  看图加深理解:泉水从险峻的山峰上奔流而下一路上磕磕碰碰,一会碰到了山石,一会又撞到了树根,历经了磨难的泉水却不叫苦就这样日夜不停的向前流淌。同学们此时,你最想对泉水说些什么呢?

  (8)大山想借泉水告诉小河什么呢?

  大山想借对泉水的赞美来鼓励小河要向泉水那样坚强、勇敢。

  板书:鼓励

  指导朗读:读出大山对小河的鼓励和大山对泉水的赞美

  3、分角色读大山与小河的对话

  (二)自主学习小河与泉水的对话

  过渡:在大山的心中,一路奔流,历经磨难的泉水是勇敢的,那么,在泉水的心中谁比自己更勇敢呢?

  1、请三名同学来读小河与泉水的对话,边听边思考。

  2、学生汇报交流

  (1)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回答问题。指名读一读能体现瀑布优点的句子。(课件相机出示泉水的话)

  (2)哪些词语能看出瀑布更勇敢,更坚强?指导重读变色的字,突出瀑布的勇敢。

  (3)同学们,你们想不想去看一看勇敢的瀑布呢?看图:这瀑布从高达百米的岩壁上飞流直下,发出震耳欲聋的响声,激起的水花如雨雾般飘飞,这样的景观真是太壮观了!难怪诗人李白也不由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瀑布就这样忍受着撞击岩石的痛苦为我们呈现了这样壮美的景象!

  (4)此时,你最想对瀑布说些什么?(让我们一起竖起大拇指大声的对瀑布说声:瀑布,你真勇敢)

  (5)指导朗读:读出对瀑布的赞美。

  小河也被瀑布这勇敢的精神鼓舞,所感动,他还高兴的叫起来了,他想和勇敢的瀑布也成为朋友,一块儿向前流。

  (6)那女生分角色读小河与瀑布的对话

  (7)师生配合读对话(请同学们把我当成勇敢的瀑布,把小河说的话高兴的对我叫出来吧。)

  小结:我真为小河能结识这么坚强勇敢的朋友而感到骄傲,更为小河的逐渐成熟而感到欣喜!

  (三)体会合作的快乐

  1、(出示课文插图)瞧,他们最终成为了好朋友,手拉着手,多开心那!我想此时你们的心情一定和我一样激动和高兴,谁能带这高兴的心情读最后一段那?

  质疑:读到这我有些不表白了:课文开头部分说了小河是快活的,结尾处也说了小河是快活的。这两个时期的小河哪个才是真正的快活呢,为什么?

  师:有了朋友就可以互相鼓励,有了朋友就不会寂寞,有了朋友就可以一起勇敢的战胜困难,其实,这就是合作的快乐!齐读最后一段感受合作的快乐。板书:合作

  四、拓展升华

  1、此时三个好朋友已经拥有了同一个理想,那就是?

  2、大家看文章的结尾处是什么标点符号?(``````)它代表什么意思呢?

  3、通往大海的旅途是漫长而艰辛的,它们三个小伙伴在前进的旅途中有可能遇到更高的山峰、更庞大的岩石、更险峻的峭壁。他们又会如何的面对呢?

  4、小结:

  我们相信不管发生什么,小河都会用他学到的勇敢和坚强去面对一切,三个小伙伴一定会团结合作,互相鼓励,共同流进大海,实现他们共同的理想的!

  五、全课总结

  同学们,你们现在还小,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可能会遇到很多意想不到的困难,老师希望你们今后在困难面前能像小河和他的朋友们那样,互相鼓励,团结合作,做勇敢、乐观的好孩子。也真诚的祝愿你们能早日实现自己心中的理想!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1、学习阅读科普文章,了解简单的物候知识。

  2、初步了解一些说明文的知识,掌握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3、整体感知课文,能按照要求筛选相关信息并概括文章要点,逐步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4、理清文章的说明顺序,探究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技巧,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明事理。

  5、揣摩语言,体会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特点,增强语言感悟力,并学习运用生动的语言说明事物。

  情感、态度、价值观:

  6、培养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1、理清课文的说明顺序,体会说明的条理性,训练学生快速筛选信息,初步概括内容要点。

  2、学习本文准确严谨、生动优美的语言,体会说明的生动性。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绝句

  《过华清宫》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这首诗歌以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为背景。唐明皇对杨贵妃宠爱有加,杨贵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给她什么,这不,身在京城长安的杨贵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从南方千里迢迢送来新鲜的荔枝。当然,这一路上累死了几个人,多少匹马,我们无从考究。只是有人有疑问:当时为什么不能在长安种几棵荔枝树呢?是啊,长安为什么不能种荔枝树呢?今天,我们读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桢的《大自然的语言》。(板书)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生串读,齐读、默读。边读边思考:能否把所读的内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来师生共同探究。(学会圈点勾画,是阅读的习惯,圈点哪些语句可以提高阅读效率?)

  2、教师试读第一段,找个学生读第二段,齐读第三、四、五段,默读后文。

  三、梳理结构,梳理顺序

  学生自学较容易把握的部分:

  (1)决定气候的因素

  a能说说这么多的内容,是怎样快速捕捉到这四点重要信息的吗?

  b找总括句:根据经验,这些总括句一般在语段的开始或结尾,有时在中间。

  c找提问式语句:提问式语句有的以设问句的形式出现,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绍的内容,也是要重视的信息。

  d衔接各段的连接词语:阅读时可以把这些语句划出来,就能比较清晰掌握文章的内容了。

  (2)这四个因素的先后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3)课文除了介绍影响物候的四个因素,还介绍了哪些内容?

  四、精析语言,合作探究

  (一)语言的准确性(以6~10节为例)

  1、理解

  说明文语言准确的两种表现:一是表精确性的语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语言。

  语言的模糊性我们其实并不陌生,第三单元我们学习《*石拱桥》里面讲到“《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这里“大约”“可能”都是一种模糊性语言,因为无以考证了,只是推测的情况。不能说得太绝对。

  2、探究

  精确与模糊是准确的两种写法,那么这样的语言文本中有吗?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确)

  ②、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模糊)

  (二)语言的生动性(以第一节为例)

  1、找出自己喜欢的一句,读一读,评一评。

  2、说说你喜欢这句话的理由(说说语言生动性体现在什么地方)

  (三)朗读并小结

  第一节的每一个词语都极具表现力,作者用生动的语言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四季图。引领着我们进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当然,我们说作为一篇科普文是给人知识的,所以他的语言必须是准确的。即便是生动性的说明,也要做到这一点。生动而准确的语言体现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四)竺可桢就是这样一位严谨的科学家

  作为我国物候学的创始人,他的物候学研究长达半个世纪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颤抖的笔记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并端正写上“局报”两字。

  五、延伸拓展,转化知识

  要说了解和观察物候,农民们是的研究者。因为他们不仅仅从书本上找经验,更从生活中总结经验,那就是谚语。

  你知道哪些谚语呢?能不能说说这些谚语所传递的物候现象。

  例析:

  ①鸡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鸡晒翅又晒腿,出现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网天下雨

  六、走出课堂,走进自然

  我们学习《大自然的语言》,不仅学习物候知识,学会用准确、生动的语言描摹、介绍事物,更要学习竺可桢那种严谨的工作作风。如果从明天,不,从下课开始,你能像竺可桢这样留心身边的每一片叶子,每一朵花,写写观察日记,作作物候观测,老师相信,来年荔枝满园的时候,你也许就能告诉我,自然条件下的长安,是种不活荔枝树的。我想,这便是《大自然的语言》这篇文章带给我们丰厚的礼物。

  七、课后演练,学以致用

  如果有机会观察一下向日葵,就会发现向日葵的花盘总是随着太阳位置的变化而移动,正因为这样,人们才给它起了这个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长了,花盘就不再随太阳转了。大家可以利用课余时间,上网或查阅相关书籍,了解了解,写篇以“为什么向日葵围着太阳转”的文章。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4

  教学目标:

  1、认识称、禁、撒、挣、等9个生字,学写鹿、赏、匀等13个生字。

  2、能通课文读出鹿的心情变化。

  3、根据词语提示,用自己的话讲述故事。

  4、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体会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

  理解鹿对自己的角和腿的前后不同态度。

  教学难点:

  理解故事所寄寓的道理。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寓言,完成预习单。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1、课件展示:在大森林里,有一美丽的小鹿,在水边欣赏自己美丽的鹿角。

  2、这头鹿也认为自己的角很美,可是它经历了一件事,使它改变了一些看法,咱们先来听听它自己是怎么说的?

  课件出示:“唉,两只美丽的角差点儿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3、引入寓言故事《美丽的鹿角》,板书课题,生齐读题。

  二、检查预习,巩固词语

  1、课件出示预习单上词语:匀称、不禁、珊瑚、皱起、逼近、撅嘴、抱怨、撒开、凶猛、挣脱。(小老师领读,开火车读)

  2、认读多音字:称、禁、撒。

  三、通读全文,了解段意

  1、出示句子:鹿摆摆身子,水中的倒影也跟着摆动起来。他从来没有注意到自己是这么漂亮!他不着急离开了,对着池水欣赏自己的美丽:“啊!我的身段多么匀称,我的角多么精美别致,好像两束美丽的珊瑚!”

  2、出示句子:一阵清风吹过,池水泛起了层层波纹。鹿忽然看到了自己的腿,不禁撅起了嘴,皱起了眉头:“唉,这四条腿太细了,怎么配得上这两只美丽的角呢!”鹿开始抱怨起自己的腿来。

  3、出示句子:鹿不敢犹豫,撒开长腿就跑。有力的长腿在灌木从中蹦来蹦去,不一会儿,就把凶猛的狮子远远地甩在了后面。就在狮子灰心丧气不想再追的时候,鹿的角却被树枝挂住了。狮子赶紧抓住这个机会,猛扑过来。眼看就要追上了,鹿用尽全身力气,使劲一扯,才把两只角从树枝中挣脱出来,然后又拼命向前奔去。这次,狮子再也没有追上。

  这三段话,就像是三幅画面,用三个词语给每幅画加上标题。

  4、完成填空,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丛林中,一只漂亮的鹿对着池水欣赏自己______的身段和_______的鹿角,抱怨______的腿。而当凶猛的狮子扑来时,却是鹿那_____救了他的命。

  5、教师小结:能抓住关键词语初步说清楚课文的主要内容,也就初步读懂了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5

  一、教材简解:

  课文记叙了在长征途中,*总司令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族同胞春耕春种,以实际行动使藏族同胞返回了自己的家园,赢得了藏胞的信任与感激,体现了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课文语言朴实,却字字包含真情,生动感人。

  二、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4个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尽心尽力”造句。

  2、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练习复述故事。

  3、情感目标:通过对语言文字的朗读,体会朱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对藏族同胞的关心与爱护,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

  三、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读,理解*总司令的话,感悟军民之间的鱼水深情,明白*们将红军称为菩萨兵的原因。

  难点:理解“要让我们播下的种子在这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这句话的含义。

  四、设计理念:

  本课的课题暗示了文章的中心思想,它既是重点,又是难点。教学中,扣住课题,从整体入手,逐步深入,最后回归整体。

  新课标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吸引学生融入情景,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体会课文内涵。

  五、教学过程:

  (一)紧扣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7课《菩萨兵》(多媒体出示课题,齐读)。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这是发生在红军长征途中的一个故事。那么,课文中“菩萨一样的兵,菩萨一样的司令”指的是谁呢?

  2、学生交流。

  过渡:“菩萨兵”,一个多么了不起的称呼,为什么藏族同胞要用“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来称赞红军?红军究竟为藏族同胞做了什么事?这堂课就让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细细地品读。

  [意图]从整体入手,扣住课题,通过满含感情地读课题和回答问题,从而让学生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整体的大致的了解。

  (二)品读课文,感悟军民鱼水深情

  1、想要知道其中的原因,请你仔细读读课文2--7自然段,看看*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画出有关句子。

  [意图]提出这样一个能够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让学生一步步,由浅入深地体会像红军这样的军队处处为老百姓着想,是当之无愧的菩萨兵。

  2、读读这几段话,看看你们能够体会到什么,可以把你体会到的和同桌的同学进行交流。

  3、交流:

  (1)多媒体出示:“这么多天了,藏胞还在山里,怎么受得了呢?得想办法动员他们回来呀!”

  A、请你自己读一读,看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B、你是从哪儿感受到的呢?(怎么受得了呢?)

  C、从*总司令的这句话中,你体会到什么?(*担心藏胞的身体,体会*同志对藏胞疾苦的关切之情。)

  D、把你感受到的读出来,老师进行适当的评价。

  E、师述:从你的朗读中,老师已经感觉到了朱总司令的焦急和担心,他一想到藏胞在深山里过着饥寒交迫,提心吊胆的日子,就焦急万分。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2)多媒体出示:“现在已经是春耕的时候了,节气不饶人哪,得赶紧帮助藏胞把地抢种上。”

  A、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总司令着急的心情?他急的又是什么?

  B、交流。(理解*总司令“急”是因为担心藏胞耽误春耕,急藏胞所急。)

  C、师述:朱总司令一想到藏胞来年可能忍饥挨饿,真是心急如焚哪!你能读好这句话吗?指名读。

  D、这段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根据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第四小节),相机理解“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这里的“乌云”指什么?为什么说是乌云遮住了他们的眼睛呢?)

  E、指导朗读。

  师:这两段话,一段是翻译说的,一段是朱总司令说的,老师来当一当朱总司令,谁来做做翻译。请你们用心听一听,看能从中听出什么?(相机评价)

  那你能通过朗读将这份善解人意表现出来吗?(指名读)听了你的朗读,老师仿佛看见了一位对藏胞满怀体谅的朱总司令,还有谁愿意通过朗读将这样一位朱总司令带给大家。

  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再次感受朱总司令的善解人意和内心的焦急担心。

  (3)多媒体出示:“不能让藏胞来年挨饿,我们要像种自己的地一样,尽心尽力地把藏胞的地种好。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

  A、学生自读,你觉得可以怎样读?

  B、学生讨论:“像种自己的地一样”是什么意思?(朱总司令要求红军把藏族同胞当亲人一样看待)结合课文说说“尽心尽力”是什么意思?(在春耕时不能有一点马虎,要非常认真)

  C、那朱总司令如此尽心尽力是为了谁?

  D、请你再读读这段话,说说你是怎么理解“要让红军播下的种子在这里发芽、生根、开花、结果……”这句话的?

  E、学生展开讨论,各抒己见。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这句话表面上是在指什么?(春耕)更要让学生明白这句话更是指朱总司令所带领的红军战士通过自己的行动使藏族同胞消除误解,从而支持和拥护红军,他们一心为民的形象扎根在藏族同胞的`心上。

  [意图]根据上面提出的“看看*总司令和红军战士们是怎样说的,怎样做的?”这一统领这一部分内容的问题画出有关句子,在初步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由面到点,对有关句子进行深究,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并在探究句意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

  F、指导朗读:

  a谁愿意当当朱总司令,开开这个春耕动员会?

  b从刚才的朗读,品味中,你觉得朱总司令是一位怎样的司令呢?

  c一句话一颗心,一件事一片情,让我们再次通过朗读将朱总司令对藏胞的拳拳之心、浓浓之情表达出来。

  在藏胞们躲进深山,久未露面时,朱总司令焦急地说:——

  在翻译抱怨藏胞糊涂时,朱总司令说:——

  在春耕动员会上,朱总司令发出号召:——

  [意图]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朗读时间,创设多样的朗读形式,提高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帮助学生准确理解语言文字,在朗读中感悟课文内涵。

  G、朱总司令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师引读:开完会,朱总司令就带领大家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多媒体播放录像)像这样的劳动场面,你想到了哪个词呢?是的,当许多人齐心协力做一件事,如大扫除,植树时就可以用上“热火朝天”。让我们再次朗读这句话。

  (三)前后对比,升华情感

  1、如果你是一位*,当你看到这样的场景,你会想些什么,你会怎么做呢?

  2、师述:是啊,所以藏族同胞们一个个悄悄地返回了家园。当他们回到自己的家园时看到了什么呢?引出“院子干干净净、土地**展展。”他们看到这一切,会怎么感谢*总司令和红军战士呢?(多媒体出示画面,引导学生想象说话)

  [意图]让学生借助图片,展开想象练习说话。这样既丰富了课文的内容,也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同时红军一心为民的形象在学生的脑海中也逐渐丰满.

  3、师述:是啊,千言万语,在此时都汇聚成了一句话,多媒体出示:“几时见过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呀!”(齐读)

  这句话表达了*对红军怎样的情感呢?(信任与感激)你能带着这样的情感来朗读吗。(指名学生朗读)

  小结:是呀,菩萨一样的司令,菩萨一样的兵,这是藏胞们对红军的无比感激与热情赞颂。

  4、感情朗读(让我们带着对红军的信任与感激一起来读好这句话)。

  5、这么好的司令,这么好的红军战士,为什么刚开始一听说有军队开过来,就躲进了深山?(他们吃尽了*军队的苦头。)

  请学生谈谈自己在电视上、电影中看到的相关内容进行理解。

  (四)总结课文,延伸内化

  1、小结:*同志亲自带领红军战士帮助藏胞春耕,以实际的爱民行动得到了藏胞的信任和感激。怪不得藏胞们称红军为——引读课题《菩萨兵》。

  让我们再来读好课题,把藏胞和红军间的这份鱼水深情也深深地埋入心底吧!再读课题——《菩萨兵》。

  2、一路长征,一路故事,在红军足迹到达的每一个地方,他们都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与当地的百姓建立浓浓的鱼水之情。正因为如此,这群菩萨兵才赢得了广大人民的支持和帮助,最终取得了长征的胜利,革命的成功。

  3、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像《菩萨兵》一样反映军民情的感人故事。(多媒体出示*战士抗击雪灾的图片,5.12抗震救灾的图片)看,面对猝不及防的雪灾,人民*不畏惧艰难险阻;面对突如其来的地震,人民*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

  4、回归课题:他们是我们最可爱的人,最可亲可敬的人——《菩萨兵》。(学生再次读题)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6

  教学目标:

  1、认识九个生字,学写“窿、叼”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寓言、亡羊补牢、羊圈、窟窿、叼走、街坊、劝告、后悔”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则寓言。

  3、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4、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懂得做错了事要即时纠正。

  2、能用自己的话将这两则寓言讲出来。

  教学准备:

  1、学生预习课文

  2、老师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直接揭题

  1、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九课《寓言两则》,请大家一起把课题念一念。

  2、同学们,你们都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寓言故事就是一个小故事中有一个大道理。

  二、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今天这节课上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亡羊补牢》,齐读课题。

  三、初读课文,检查朗读,书写难字

  1、提出初读要求

  要注意读准字音,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遇到难读的句子还可以多读几遍。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⑴指名读,随机正音

  出示句子

  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夜里狼从窟窿钻进去,把那只羊叼走了。

  ①窟窿long轻声洞的意思

  ②圈,多音字,组词

  ③指名读生字,句子

  ④齐读

  ⑵书写难写的字

  窿叼

  ⑶生各书写一遍

  3、检查二到五自然段

  ①指名读第二自然段,课件出示,多指名读

  街坊劝他说:“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那个窟窿吧。”

  四、理解题意,渗透学法

  1、老师在布置预习时,请小朋友们回家查一下字典,了解“亡”跟“牢”的意思,那现在哪位小朋友能来说说,这两个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了解字词的意思除了这个方法外,还有更有效的方法,比如在文章中找到藏了这两个字意思的句子,谁找到了?

  3、那在课题中,“亡”的意思是丢失。那“牢”的意思就是宝盖头是表示房子,以前牛、羊住在一起,“牢”就是给牛羊住的地方。课文中是指“羊圈”。

  小结:亡羊补牢就是羊丢了,把羊圈修好

  五、精读课文

  1、亡羊就是丢失了羊,故事中,这位养羊人共丢了几次羊?都是怎么丢的?请小朋友们再读一遍课文,边读边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

  (1)第一次:一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少了一只。

  ①第一次丢羊的原因是什么?

  出示:因为,所以养羊的人少了一只羊。

  (2)第二次:第二天早上,他去放羊,发现羊又少了一只。

  养羊人丢了一只羊,为什么还会丢第二只?

  依然是那个窟窿惹得祸。这时你想对养羊人说些什么呢?

  2、街坊也像你们一样的热心,当他在第一次丢羊的时候,就在劝他了,找出来读读。

  3、对着街坊(解释:邻居)的好言相劝,养羊人却是什么反应?(说出他的不在意,无所谓)

  4、第一次丢羊后,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还会想些什么呢?

  指导朗读

  他说:羊已经丢了,还修羊圈干什么呢?

  5、出示:羊已经丢了,就不用修羊圈了。

  比较有什么不同?

  6、第二次丢羊后,养羊人心情大不一样,他非常地——后悔!此时,如果你就是养羊人,你是怎么做的呢?

  指导朗读

  7、思考:第二次丢羊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8、修好了羊圈后,以后,羊圈里的"羊再也不丢了!那这时修好羊圈晚不晚?

  因此,古人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六、联系生活,体会寓意

  1、试想,当然劝过他的街坊正在好路过这儿,他会说些什么?

  2、丢了两次羊了,如果再不修羊圈的话,后果会?

  3、由此可见,像养羊人这样的错误,只要(),就()。

  4、在生活学习中,你有没有碰到过“亡羊补牢”的事情?(老师可以先举个身边的例子:比如不按时完成作业)

  5、你能不能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用自己的话来讲一下这个故事呢?

  6、总结:请小朋友们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我们的爸爸妈妈听。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7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生字;用学过的方法理解词义:迫不及待、大摇大摆、恳求。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阿凡提帮助穷人智胜巴依的故事,学习他助人为乐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引题

  1、出示:阿凡提的头像,问:“这是谁?你们有没有听过有关与他的故事?

  2、今天老师就要给大家讲一个有关于阿凡提的故事——饭钱。

  板书:饭钱

  二、整体感知

  1、听教师范读,思考(1)故事中写到了哪些人物?(2)故事中写了阿凡提的一件事?

  板书:阿凡提卡子

  穷人巴依

  2、交流,自由读课文。

  3、提出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把不理解的内容划出来,标上小结。

  (一)学习1——4节

  1、填空:穷人( )阿凡提帮助,阿凡提( )地答应了。

  2、交流:“恳求”、“爽快”是什么意思?还有哪个词也表示“爽快”的意思?(一口答应)

  3、指导读出“恳求”和“爽快”的口气。

  4、那么穷人遇到了什么事?他当时说话的语气是怎样的?

  5、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1——4节

  6、你觉得阿凡提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5——9节

  1、那么阿凡提又是怎样帮助穷人付饭钱的?同桌分读。

  2、(1)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的方法分为哪几步?

  (2)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

  出示:巴依早就到了,正在同卡子高兴地交谈着。

  问:巴依为什么早就到了?正在和卡子交谈着什么?为什么显得那么高兴?

  3、想象表演

  4、巴依是怎样用智慧战胜他们的呢?通过朗读,读出语气。

  5、阿凡提拉着穷人大摇大摆地走后,巴依会怎么想?

  三、做个聪明人

  如果你是阿凡提,你会用什么办法来帮助穷人呢?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8

  教学目标:

  1、品读有关语句感悟男孩的无私、纯真。体会人世间的*。

  2、有感情地朗读部分句子。

  3、根据课题推想文章内容。

  教学重点:品读句子感悟。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同学们,在这茫茫的人海中,令我们感动的事很多很多,里面包含的有浓浓的亲情,有温馨的友情……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欧阳宗的《*分生命》,(板书)感受其浓浓的亲情。面对课题,你心中产生了怎样的疑问?(谁和谁*分生命?为什么*分?怎样*分?)

  二、初读。

  1、师:好,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走进课文。

  2、学生自读课文——读后交流:读了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3、根据交流出示:

  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师:这是孩子无心的承诺吗?(不,这是——)

  出示:

  这是人类最无私最纯真的诺言。

  师:你知道什么是诺言,你能帮它换个词语吗?(承诺、誓言)

  自己试着读读,该怎样读好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师:听着大家深情的朗读,我心中不由产生了一个疑问(可由学生提出)为什么这诺言是最无私最纯真的呢?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课文,用心地读一读,找出你感受最深的一处。

  三、精读。

  师:好,让我们一起来交流、分享一下。

  男孩稍一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深思熟虑……神情。

  当医生征求男孩的意见时,男孩犹豫了,你就是那个男孩,你心中在犹豫什么呢?把你的忧郁,把你的思考说出来,好吗?(谁先来和大家分享自己的感受)

  是啊,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更何况他只是一个10岁的男孩,所以一开始,他——(犹豫了)可这又是一个多么善良的孩子呀,他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为了妹妹,他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了死亡的决心,当我们有了这些感悟时,再来读读这句话。

  男孩安静地不发出…………………………微笑。

  望着殷红的鲜血一滴一滴地流入妹妹的血管里,此时男孩在想些什么呢?

  (这是发自内心的微笑,这是最幸福的微笑,这是人世间最美丽的微笑,感受到这一点,我们再深情地读读这句话。)

  他在地上转了几圈……………………胳膊。

  第一次抽血时,男孩是犹豫的,而现在男孩却(勇敢的,毫不犹豫的慷慨的)勇敢的男孩们,站起来,挽起你们的手臂,挺起你们的胸膛,说:“那就把我的血…………50年。

  面对这一切,医生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我们震撼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面对这一切,所有的人震惊了,(出示:这就是人类最……)

  四、写话。

  生命是如此短暂,如此宝贵,同别人*分生命,即使亲如父子,恩爱如夫妻,又有几人能如此快乐如此坦诚如此心甘情愿地说出并作到呢?然而这个10岁的男孩作到了。

  此时此刻,如果这个孩子就站在你的面前,你最想说的是什么呢?把你最想说的话写下来。——交流

  五、结语。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9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讲述的是一名少先队员为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照相,因没带胶卷未能照成的故事。高尔基工作很忙,一般不接受记者的采访和照相。当得知一名少先队员要为自己照相时,高尔基欣然答应了孩子的请求。在拍照的准备过程中,高尔基尽力配合孩子的工作。在就要拍照的时候,孩子发现忘了带胶卷,拍照未能完成,尽管高尔基要为孩子提供胶卷,他还是哭着离开了。最后,高尔基交代秘书,他不接待杂志社的记者,但如果是那个少先队员,就一定让他进来。这个故事体现了文学家高尔基对少先队员的关怀爱护。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三种对话的形式及标点符号的用法。

  2、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4、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方法:电教法、情境教学法、合作教学法

  课前准备: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收集了解关于高尔基生*故事、资料。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初读课文,了解内容。默读课文,提出问题,初步展开讨论。

  教学难点:指导学生学习质疑。

  教学过程

  一、介绍人物,导入新课

  1、启发谈话。课前同学们自己已经读过了课文,查阅了有关资料,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高尔基?

  2、学生之间交流收集的有关高尔基的资料。

  3、师出示高尔基的画像,并归纳:高尔基(1886年~1936年),是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世界著名的文学家。他写了很多书,发表了《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母亲》等多部小说以及著名的散文诗《海燕》和一系列剧本。“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这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就出自高尔基的笔下,全世界人民都很敬爱他。他的作品在我国广为流传,得到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来学习高尔基与一位小学生之间的故事:小摄影师。(板书,提示“摄”的读音。)

  高尔基与小摄影师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下面来看课文

  二、初读课文

  1、选择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可以默读、放声读、或者找同伴一起读,力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不明白的词语、句子做上记号。

  2、检查朗读情况:开火车读词语。

  3、给课文标好自然段序号,提醒学生课文共15段,小摄影师给高尔基写信的那部分内容属于第1自然段。

  4、交流学习疑难,相机指导学生朗读该词、句所在段落,通过联系上下文的方法初步疏解课文字、词障碍。

  5、再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你读懂了什么?

  6、画出不懂的问题,留待下节课交流解决。

  三、合作识字

  字音方面:“摄”“桌”“志”“社”是翘舌音,“侧”“杂”是*舌音,要读准确。

  字形方面:“摄”“鞠”笔画较多,可引导学生采用部件识字法识记。“躬”可采用形象识字法帮助识记。“社”字右面是“土”,“志”上面是“士”;“桌”下面是“木”,“杂”下面是“木”的变形写成“朩”,应鼓励学生观察、比较、分辨。“秘”与“密”,经常混淆,可通过组词比较,加以区别。

  在书写生字时,要注意“摄”“按”“侧”“社”都是左窄右宽的字。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大胆质疑及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读懂文中的语句。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老一辈革命家对青少年一代的关怀、爱护,学习小摄影师热爱和尊敬革命前辈的优良品德,不辜负老一辈的殷切希望,努力学习,天天向上。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词语、句子,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高尔基热爱儿童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提高学生质疑、解疑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说话练习

  1.巩固词语

  纸团墙报鞠躬打量吩咐摆弄胶卷秘书杂志社转告

  2.用上以上词语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回忆上节课归纳的问题。

  三、带着问题读书,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尽量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如果学生提不出来,则照以下步骤进行)

  1.读文想问题

  a、投影出示“突然”一词,说说你对该词的理解。

  b、请在原文中找出例句,体会“突然”一词的用法,想一想它有什么作用。

  c、围绕两个“突然”质疑。如:突然发生了什么事?事情怎么突然发生的?

  2.画句找答案

  a、小男孩为什么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小男孩为什么能进来?用“——”画出有关句子。

  b、小男孩是怎样吩咐高尔基的?高尔基是怎样听从小男孩吩咐的?用“”画出有关句子。

  c、小男孩坐在地上哭了,高尔基是怎样说的?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d、小男孩跑了,高尔基喊些什么?用“△”画出高尔基说的话。

  3.读句知内容

  从课文的许多地方可以看出高尔基喜欢小男孩,让我们找出来读一读。

  四、角色演读,体会感情

  1.以小组为单位,组长为导演,安排组员分角色朗读、表演课文第1—11自然段的内容。

  提醒:以课文内容为剧本,找出描写动作、神态的重点词语,边做动作边朗读。

  2.教师分组巡视、指导朗读、表演。

  3.挑选一组学生上台表演,根据表演情况,相机指导理解几处重点语句。

  a、点评学生表演的动作。相机理解“鞠躬”、“打量”、“摆弄相机”、“赶紧站”等词语。

  b、从小男孩“咧嘴笑了”到“大哭起来”,说说你表演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引导学生从中感受到小男孩对高尔基的崇敬热爱之情。

  c、抓住高尔基的反应,尤其是“吩咐”二字,展开讨论,体会到他对下一代的宽厚慈爱和关怀。

  d、引读第10自然段,注意高尔基的神态动作,指导读好句子:“孩子,回来!我给你胶卷,我这儿有很多胶卷。”让学生反复朗读好这句话,从中感受到高尔基多么想留住小男孩,帮助孩子拍成这张照片,实现他美好的愿望。

  4.练习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对话的不同语气。

  五、巧设疑问,升华感情

  1.提问:小男孩会回来吗?

  2.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要求联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自己的依据。

  3.高尔基希望孩子来吗?指导朗读最后一句话,抓住“不过”、“一定”等词表示的前后态度上的转变,再次深切感受他对少年儿童的关怀和深深的爱。

  六、拓展活动

  小男孩匆匆赶往高尔基的办公室,再次见面时他们会说写什么?做些什么呢?请你展开想想,接着往下编写这个故事,同学间相互交流。

  板书

  17小摄影师关怀、爱护

  高尔基小摄影师

  有礼貌

语文三年级上册教案10

  《亲人》也是看图学文的课文。图画的背景是苗族的村寨,树杈上架着竹竿、竹竿上挂着湿漉漉的床单和衣服。显然,这些是刚刚洗过晾上去的。图面的人物是一位老奶奶和一个小姑娘。老奶奶和小姑娘身着不同民族的服装,可以看出老奶奶是苗族人,小姑娘是汉族人。老奶奶双手捧着小姑娘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小姑娘的脸,似乎在说些什么。屋子的旁边立着一根拐棍,说明老奶奶的手脚不灵便。

  课文第五、六自然段中的描写是图上的内容。前面四个自然段交代了在一个村寨中,住着苗族人和汉族人。有一位汉族人的邻居是一位快80岁的苗族老奶奶。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女儿在县城教书,家中无人照顾。汉族母女俩尽心照顾老人。所以,老奶奶笑眯眯地说: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

  1、了解我国各族人民友好相处,亲如一家人,“我”和妈妈尊敬老人、助人为乐的品德。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语。

  3、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和是怎样用词句表达图意的。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提问:什么样的人叫亲人?

  2、教师说: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是讲谁把谁当作亲人呢?

  二、指导看图。

  1、图上画的是什么地方?(苗族村寨)

  2、树杈上有什么?(湿衣服和床单)

  3、图上画的有谁?

  (引导学生从墙边立着的拐棍,来判断她们的不同年龄;从观察她们穿着什么服装,来判断她们的不同民族。)

  4、她们在干什么?(引导学生联系图上的景物想一想)会说些什么?

  5、把这几个问题联起来说说,这幅图反映了——件什么事?

  三、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分组查字典。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硬朗便懂

  (2)字形难点。

  朗:左半部分不要写成“良”。

  县:里面是两横。

  替:上下结构。第八笔是“乙”,不要写成“、”。

  顾:左右结构。第四笔是“l”,不要写成“l”。

  (3)理解词语。

  硬朗:指老人健壮。

  灵便:灵活。

  毕竟:到底,究竟。

  及时:指需要的时候就立刻去做。

  照顾:照料。

  替换:把原来使用着的衣物调换下来。·

  四、试读课文。

  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找出来多读几遍。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出示挂图。想想课文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图上画的内容。

  二、学习课文第五、六自然段。

  1、看图,读第五自然段,说说“我’’在做什么?

  (我正在晾帮助老奶奶洗的床单和衣服。)

  2、老奶奶有什么表现呢?

  (1)学生默读第五自然段,画出相关语句。

  (2)出示这段话。

  老奶奶高兴地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热乎乎的脸紧贴着我的脸,竿呼呼地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分组讨论思考题。

  a、老奶奶为什么会这样做?这么说?

  (表示对“我”这样照顾她十分感激,对我非常喜爱。把“我’’和妈妈当作她的亲人,甚至超过了她的女儿。)

  b、说说用上带点的词语好在哪里?

  (这三个词把人物高兴、疼爱、激动的心情表现得更加具体,使语言的感情色彩更加强烈。)

  集体汇报讨论结果。

  (3)指导朗读第五、六自然段。

  采取生练读、评读、师生配合读的形式。

  过渡:老奶奶说“你们这样照顾我”,这里的“你们”还指谁?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7、

  三、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自读课文,说说妈妈是怎样照顾老奶奶的?

  (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有时给她缝缝洗洗,有时替她买米买盐。)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2)妈妈是个热心肠的人,每天从地里劳动回来(总要)到老奶奶家去看看。

  (用上“总要”说明妈妈一直、一贯地帮助老奶奶。)

  3、妈妈是怎样教育我的?

  (放学回来,你也该帮助老奶奶做点事。少先队员应该懂得尊敬老人,照顾老人。)

  4、小结:“我”主动地为老奶奶做事,是因为“我”一直记着妈妈的教诲。

  过渡;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四、学习课文第一、二、三自然段。·

  1、分组读课文,讨论:妈妈和“我”为什么像亲人一样照顾老奶奶?

  (讨论归纳为:

  ①老奶奶年纪大了,手脚都不灵便,女儿又在县城工作,需要人照顾。

  ②尊敬老人,照顾老人是一种美德,人人都应该做到。

  ③邻里之间应该互相关心,互相帮助。

  ④各民族之间应该相互团结帮助,友好相处。)

  2、比较句子,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

  (1)她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做。

  (2)她(毕竟)上了年纪,手脚不灵便,该买的不能出去买,该做的不能(及时)做。

  (用上“毕竟”说明老奶奶到底是快80岁了;用上“及时”说明该做的不能马上、立刻做。)

  (3)指导朗读。五、读课文,说说哪些内容是根据图想象出来的?根据什么想象?(老奶奶的困难,是通过立在墙边的拐棍和老奶奶一头白发想象到的;第四自然段是作者推断出”我“这样做的原因)

  五、总结全文,想想课文为什么用“亲人”做题目?

  (“我”和妈妈对老人的照顾,不仅体现了邻居之间的关怀和对老人的尊敬,而且体现了在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各民族之间的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友好相处。)

  课内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二、给下面宇加偏旁组新字,再组词。

  齐( ) 更( ) 其一( )

  争( ) 奂( ) 董一( )

  三、写出下列字的笔画。

  “朗”字共笔,第六笔是——。

  “换”字共笔,第九笔是——。

  “及”字共笔,第二笔是——。

  “顾”字共笔,第四笔是——。

  四、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问题。

  老奶奶——从屋里走出来,把拐棍立在一旁,双手捧着我的头,把——的脸紧贴着我的脸,说你真是个好孩子你们这样帮助我照顾我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该怎么谢你们呢

  1、给短文中缺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符号。

  2、填上的词语表达了老、奶奶怎样的心情?老奶奶为什么把脸紧贴着“我’’的脸?老奶奶为什么说你们“真比我的女儿还亲啊?”我国还有哪些民族?把你知道的写下来。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7)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分数的初步认识教案1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在看一看、想一想、折一折、说一说、一系列活动中,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目标:在动手操作,观察比较中,培养学生勇于探索和自主学习的精神,使之获得成功的体验。

  【教学重点】理解分数的意义,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写分数

  【教学难点】理解分数的实际意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和学生用具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看大屏幕,小厨师在干什么?(分食物)那么他是怎样分的?从而体会到半个用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无法表示,从而引入对新知的学习。

  (板书:分数的初步认识)

  二、出示学习目标,齐读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几分之一的意义。

  2、会读写简单的分数。

  3、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

  三、自学指导

  认真看课本91页到92页内容,重点看前两个红点内容,思考下面问题:

  1.一半可以怎样表示?怎样读、写?

  2.二分之一是什么意思?

  四、先学后教

  1、学生根据自学指导,自学,老师巡视督促学生学习。

  2、检测自学效果。

  (1)、认识

  师提问一半怎样表示?(指名回答)那么怎么写呢?课件演示书写顺序,让学生先观察,在指名说一说。最后板书时让学生伸出手和老师一起写,并认识分数各部分的名称。怎么读?指名读。

  谁能结合刚才分月饼的过程说一说表示什么意思?

  (指导学生说出:表示把一个月饼*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指名学生再次说说的意思

  师:(师指另一份月饼)那这一份呢?(让学生明白另一份也是这个月饼的)

  (2)、理解

  (1)、体会分数的实际意义

  师:大家想想,半个月饼可以是,生活中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是这样分的?

  生:一个苹果、一个蛋糕……(用生活实例完整地说一说所表示的具体含义)

  (2)、动手折一折

  师:其实,我们的长方形、正方形、圆形纸片上也都藏着,请同学任选你喜欢的一种图形,折一折,用斜线涂出你想认识的二分之一。想一想:你把这个图形*均分成了几份?涂色部分的是这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师:(巡视指导),做完的同学同桌互相小声说说,你是怎样得到这张纸的的?

  展示学生的作品,启发学生想一想:这些图形各不相同,为什么都可以用来表示?

  生:都是把这些图形*均分成两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

  师:对!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两份,每份就是它的。

  3、判断,引出

  师:老师也折了几种图形,涂色部分是不是它们的呢?请大家用手势判断“对”或“错”,看谁反应快!

  4、探索

  (1)、认识

  师:谁来说说表示什么意思?指名回答

  师:谁会写?(一生上台板演,全班书空。)

  (2)、探索

  师:拿出你手中的正方形纸片,折出四分之一。小组先讨论一下不同的折法,然后再动手,比一比哪一组的方法又多又好。

  生:小组合作,小组交流,

  师:抽一个代表看图说说表示的含义。

  师:追问,这些图形都相同,折法不同,为什么每份都能用来表示?

  生:都是把正方形*均分成了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师:很正确!只要把一个图形*均分成四份,每份都是它的。

  5、猜测创造

  师:我们认识了和,猜一猜还会有几分之一?

  生:(……)

  五、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聪明的你们,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认识了分数,相信下面的练习肯定轻松过关。

  1、基本练习

  说出涂色部分占整个图形的几分之一。

  2、巩固练习

  看分数涂颜色。

  六、回顾总结。

  让学生说说都有哪些收获?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扩展8)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学课件1

  设计说明

  本节课学习的是两位数乘一位数的口算,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表内乘法及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口算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针对学生的学情,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突出以下两个方面。

  1.注重学生对算理的理解,用直观运算帮助学生掌握计算方法。

  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真实地理解算理,组织学生摆人民币模型,在点子图和表格中进行计算,将两位数乘一位数的计算过程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心领神会,为学生进行算法运算打好基础。

  2.从学生的兴趣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枯燥的计算往往会令学生感到乏味。在教学中,为了避免出现此类状况,尊重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让学生自主探究不同的算法,并借助多种手段帮学生理解算理,呈现多种计算方法,使学生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人民币模型

  学生准备 人民币模型  带有表格和点子图的题卡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引出问题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教材32页情境图。

  师:暑假的一天,同学们准备到海滨游泳场去游泳,他们先来到了海滨游泳场的游泳用品销售处,选购一些游泳用品,这里的商品真是琳琅满目啊!

  2.引出问题。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画面,你能发现哪些数学信息呢?

  请学生全面地说出画面上提供的数学信息。(有3个同学在买游泳用品,泳衣每件28元,泳裤每条13元,泳帽每顶9元,泳圈每个12元,皮球每个18元,泳镜每个16元)

  师: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

  请学生自主提出问题,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学生熟悉而感兴趣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兴致勃勃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来。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探究12×3的计算方法。

  (1)在学生所提问题中选出: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元?(课件出示)

  师:要求买3个泳圈需要多少元,就是求什么?怎样列出算式呢?

  学生根据题意列出算式:12×3。

  (2)尝试计算。

  师:这道题你们能自己算出得数吗?试试看。

  学生尝试独立算出得数。

  (3)集体反馈交流,展示算法。

  师:你们是怎样算的?说说你的.想法吧。

  预设

  生1:因为12×3表示3个12相加的和是多少,所以可以用连加计算,12+12+12=36。

  生2:把整十数和个位数分别与一位数相乘,再把两个乘积相加,10×3=30,2×3=6,30+6=36。

  (4)用人民币模型演示算理。

  师:现在我们一起摆人民币模型,演示一下第二种算法。

推荐访问:上册 小学数学 教案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0篇】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 小学数学三年级上册教案1-3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