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员工队伍建设纪实2篇

时间:2022-10-25 15:55:06 来源:网友投稿

员工队伍建设纪实2篇员工队伍建设纪实 总第217期 人才培养 DOI编码: 10.39696.issn.1007-0079.2011.30.002搭梯子压担子经磨练增才干山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员工队伍建设纪实2篇,供大家参考。

员工队伍建设纪实2篇

篇一:员工队伍建设纪实

第 21 7 期

 人才培养

 DOI编码:

 10. 39696. issn. 1 007- 0079. 2011. 30. 002 搭梯子 压担子 经磨练 增才干 山 西电力高培中 心多措并举助力青年员工队伍成长发展 刘慧卿 . 摘要:

 文章阐述了山西电力高培中心本着以人为本、 重在培养、 共同发展的原则, 培养青年员工的一些做法。

 关键词:

 新闻宣传; 课题研究; 师资建设 作者简介:

 刘慧卿 (1981一 ) , 女, 山西太原人, 山西省电力公司高培中心, 工程师, 经济师。( 山西 太原 030006) 中图分类号:

 F272. 9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 0079(2011) 30- 0003- 02 一、 概述 人才是企业 发展 的第一资源, 青 年人才是企业 人才队伍中一 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推动企业持续发展、 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和突击 队, 是实施人才强企战略的关键。

 加快培养青年人才, 促进人才资 源开发。

 推动人才结构性调整, 是企业员工队伍建设的一项重要战 略任务。

 山西电力高培中心作为山西省电力公司系统干部培训的主阵 地, 为省公司加快实现 “三集五大” 、 晋级发展提供坚强的智力支撑 与人才保障。

 加强员工队伍建设, 尤其是青年员工队伍建设, 构建 有利于青年人才成长发展、 脱颖而出的工作机制, 持续提升核心竞 争力, 是高培中心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实现跨越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 培养青年员工岗位成才的措施 今年以来, 高培中心积极落实省公司 “十二五” 人才规划, 本着 以人为本 、 重在培养、 共同发展的原则, 为进一步完善青年员工成 长培养管理机制, 有效促进青年人才队伍建设 , 形成人才辈出、 人 尽其才、 才尽其用的局面, 切实打造—支 “素质优良、 业务精湛、 勇 于创新、 乐于奉献 ” 的青年员工队伍 , 多措并举, 先后出台了 “课题 研究 、 新闻宣传、 师资建设” 等实施方案 , 多层次、 多渠道、 多平台 培养青年员工岗位成才, 以竞争机制、 激励机制为保障, 构建青年 人力资源开发和利用体系, 激发队伍整体活力, 使他们充分发挥积 极性和创造性。

 是加强思想观念引导。

 召开青年员工座谈会, 鼓励青年人大 胆创新, 不惧失败, 激发青年员工的创造热情和革新精神, 提高工 作效率, 矢志奋斗拼搏, 展现人生价值; 鼓舞青年人积极投入高培 中心培训品牌建设, 激励青年员工更大限度地发挥聪明才智, 变被 动为主动, 变消极 为积极, 从而保持工作的有效性和高效率。

 引导 和要求每位青年员工进行职业生涯规划, 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 使 他们明确不同阶段的不同发展目 标。

 引导青年人把个人成长与高培 中心跨越式发展紧密结合起来, 要求青年人树立 “大培训” 、“大服 务” 理念, 增强 “能干事者有机会、 干成事者有舞台” 的信念, 切实 提高政治素质、 专业素质、 文明素质, 砥砺品质、 锤炼作风、 加强岗 位锻炼、 增长知识本领。

 鼓励青年员工利用业余时间再深造、 再培 训, 积极参加各类培训班, 争当 “一专多能” 的复合型人才。

 二是建立人才培养机制。

 把加快培养青年人才当作队伍建设 的重要战略任务, 鼓励青年成才、 支持青年干事业。

 立足大局, 制度护航。

 为加大青年培养力度, 健全青年人才培 养制度, 高培中心先后出台了《 新闻宣传工作考核管理办法》、 《 培 训教育课题研究管理办法》 和 《 教师2011- 2012年培养计划》 , 引导 一和鼓励35岁以下的青年员工积极参与新闻宣传、 课题研究和师资队 伍建设 , 搭建多个平台, 为青年人 “搭梯子、 压担子” 。

 用制度为青 年员工的培养成长保驾护航, 形成青年员工队伍建设长效机制。

 同 时, 用制度的强制约束力确保在培养过程中, 青年员工能不断强化 机遇意识, 增强大局意识 , 挖掘潜力, 发挥优势, 攻坚克难, 干事成 事, 确保青年员工培养工作顺利进行。

 着眼长远, 强化培训。

 理论学习是进行思想创新和工作实践的 重要途径。

 加强理论学习和专业知识培训是提升素质和自 我发展的 需要。

 为进一步引导青年员工树立 “学习为本” 、“终身学习、 终身 教育” 的理念 , 培养青年员工养成重视学习、 坚持学习、 善于学习 的良好习惯, 将学习和工作结合起来, 做到 “学习工作化、 工作学习 化” , 高培中心利用自身培训优势, 外请专家、 内聘行家, 建立了多 层次、 多渠道的培训学习网络。

 举办 “课题选题及设计方法” 专题 讲座, 激发青年员工积极参与课题研究的热情, 使青年员工能结合 公司发展大局和工作实际情况确立研究方向, 提高学习意识 , 积极 准备 ; 分期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 , 从立意、 选题、 结构、 内容 、 技巧 等方面分重点讲授, 培养青年员工的新闻敏感度, 使他们初步掌握 了新闻写作技巧, 提高了写作水平; 分批跟班听课 , 即要求青年员 工根据课题研究方向和工作需要, 选择课程, 跟班听讲座, 并做好 听课笔记, 通过听取高层次的干部培训班的课程, 提高理论水平,

 提升理论层次; 外派学习, 即支持青年员工赴周边高校听课学习,

 学后进行述学; 集中培训 , 即利用每周六时间, 组织青年员工进行 集中学习培训, 使青年员工的学习更系统和完整; 远程网络学习, 即 利用远程网络平台进行自 学, 充分发挥网络课程内容丰富多样、 时 间安排自由的优势, 拓宽传统学习通道 , 增强学习的自主性 。

 高培中 心通过以上课题研究、 专题培训、 跟班学习、 集中培训、 远程学习等 方式, 助力青年员工提升素质境界、 创新培训理念、 提高专业水平、

 增强科研能力。

 科 学管控 , 建立评估奖励机制。

 营造尊重 人才、 尊重创造, 尊 重劳动成果的良好氛 围, 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是坚 持 “ 以人为 本” 发展原则的客观要求。

 高培中心在培养青年员工队伍的过程 中, 针对新闻宣传、 课题研究、 师资建设等建立了一系列评估考核 奖励机制, 旨在吸引优秀青年人才、 充分调动青年员工积极性、

 形成良性的竞争环境。

 通过设立可量化的考核指标, 明确了评估 考核标准, 构建了公平、 公正、 公开的考核体系。

 通过物质激励与 精神激励相结合 、 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结合、 适时激励与适度激励 相结合的方式, 达到调动积极性、 主动性, 奖优罚劣、 警示他人的 目的, 使 评估奖励机制起 到了教育性 、 激励性、 调节性和引导性 3

 4 中 国 电由 教1 i f 201

 1 年 第 3 0期

 的作用 。

 通过制度引导和鼓励青年人在各个 舞台施展才华 , 用考核竞 争、 评估奖励机制激励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极大地鼓舞了青年员工 的士气 , 为青年员工队伍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是坚持在实践中培养。

 人才成长重在培养, 实践是培养人才 的重要途径。

 通过对青年人给压力、 压担子, 要求青年员工做好本 职丁作之余, 在新闻宣传、 课题研究和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要充分 实践, 积极发挥青年人敢想敢于、 干事有冲劲的优势, 用心用智, 投 身到创新实践中。

 在新闻宣传方面, 通过近半年的有效引导和鼓励实践 , 已取得 了明显成效。

 据统计, 高培中心自今年出台《 新闻宣传工作考核管理 办法》 以来 , 在省级网站和报纸、 媒体 中发表文章 151篇, 同比去年 增长755%, 其中青年员工发表文章98篇 , 占已发表文章的65%。

 在 课题研究方面, 申报课题63项 , 其中青年员工申报和参与的课题项 H49项 , 占~1 J78%。

 在师资培养和教学科研活动方面, 大胆使用青 年员工进行试讲 , 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 已经培养了一批可以登上 讲台的青年教师, 有效课时数已达40余课时, 学员好评率达85%以 上 , 今后将为青年教师提供更多的实践锻炼机会, 安排青年教师深 入基层单位和培训一线进行锻炼。

 通过课题研究 、 课程试讲、 基层锻炼等实践活动, 拓宽了青年 员工的成长发展通道, 助力青年员工理论水平和专业能力的提升。

 坚持在实践中培养人才, 在实践中发现人才, 在实践中使用人 才, 在 实践中让青年人肩上压担子, 在实践中让青年人接受磨练, 提升青 年人的实践经验, 在实践中增长才干, 在实践中成为一支有抱负、 有 知识、 有能力的高素质青年员工队伍。

 三、 结束语 山西电力高培中心多措并举助力青年员工队伍成长发展 , 必将 激发青年员工立足岗位、 建功成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有利于实现 员工和企业的共同成长发展。

 今后, 高培中心将继续加强青年员_ T

 队伍建设 , 加强科学管控能力, 进一步做好 “引导、 培养、 储备” 三 个关键环节, 并建立 “青年成才 档案” , 对青年员工参加培训的情 况、 参加竞赛的成绩、 获得的奖惩等记录在案, 使青年人才成为企 业后备人才的储备库, 促进企业持续 、 健康发展。

 ( 责任编辑 :

 孙晴) ( 上接第2 页) 有专职教师要保持与产业界 的密切联系, 及时了解产业动态及所需 技能, 为此 , 学校要求他们每周要有一天, 每月要有几天, 每年要有 段时间离开学校到行业或企业内进行专业岗位实践。

 TAFE开设 的课程也要求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实用性。

 这些课 程时间长短不同, 短的l 2周, 长的有两年。

 凡是在全国开发的课程 每五年修改一次, 平时的小修改更是及时。

 一3羡 国的C BE 模 式 美国的CBE模式, 其原则是产学结合、 工学交替, 以培养广义的 职业能力和志趣为目标。

 其基本模式可分为四种, 即工读轮换制, 半 工半读制, 劳动实习制, 全 日 劳动和工余上课制。

 学校根据学生的 专业和兴趣寻找合作企业签订实践培训合同, 组织学生实践, 聘请 行业中的一批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按岗位需求确定, 并以此为基 础构建各项能力培养教学模块 , 学校组织教 师根据教学规律按相 应知识模块进行教学。

 4. 我国的多 元化校企合作模式 从人才培养的能力本位 出发, 我国校企合作模式可概括为以下 几种:

 (1) ‘1 人才订单” 模式。

 企业集团与学校签订人才培养协议, 企 业作为用人单位, 向学校招聘能够符合自身发展情况和对人才的特 定需求的学生, 然后学校根据用人单位的要求, 对学生进行定向培 养。

 学生毕业后, 可直接到企业就业 , 完成从 院校到职场身份的转 换。

 比如山东潍坊沃华医药股份有限公司、 鲁南药业集团与山东中 医药高等专科学校的合作等。

 (2) “校企联合” 模式。

 企业集团与学校联合研究、 设计和制 定教学计划 、 专业培养目标 、 培养方式和教学内容, 并将企业产品 设计、 生产、 经营、 管理和服务与学生的教学过程有机结合起来。

 比 如美国思科系统公司与中山大学的合作、 华北电力大学与河北省电 力研究院的合作等。

 (3) “工学交替” 模式。

 这种模式是一种边学习边实践, 学和 用有效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将学生的理论教学与到企业实 践交替进行。比如现在的 “专业硕士” , 先在学校学习一年理论知 识, 第二年就开始去企业参加实践培训。

 (4) “股份合作” 资源投入模式。

 学校通过和企业股份合作的 方式 , 充分利用企业的设备 、 场地 、 技术、 师资、 资金, 让企业 以主 人的身份直接参与人才的培养和管理过程, 分享办学效益。

 比如香 港鸿安集团与钟祥市职业高中的合作等。

 (5) “顶岗实习” 模式。

 企业与学校协议 , 学生在已经修完主 要课程, 但还未就业的情况下, 可以作为企业的一名正式员工到企 业里开始工作。

 比如华北电力大学与广核的合作 、 河北农业大学机 电工程学院与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的合作等。

 (6) “创业实践” 模式。

 学生在毕业走 向社会之前, 直接参与到 企业集团与学院共同组织的就业前模拟创业实践活动。

 通过学生自

 主创办小的经济实体 和开发项 目, 以此培养创业能力。

 比如真维斯 与浙江理工大学、 河北科技大学的合作等。

 (7) “战略联盟” 模式。以现代企业集团为主体, 以高校、 科研 院所为依托 , 在企业集团内部建立 “博士后科研工作 站” 。以此促 进企业学习研究 , 培养技术人 才创新能力, 推动企业 人才梯队建 设 。

 比如:

 2010年底 国华电力与清华大学、 浙江大学 、 华北电力大学 等单位合作, 在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 北京市科协的大力支 持下, 设立了 “神华国华 (北京) 电力研究院有限公司博士后科研工 作站” 。

 这种校企合作 的战略联盟 , 为神华集 团电力板块在可持续 发展中解决重大技术难题, 为国华 电力在创建国际一流发电企业中 培育创新型人才, 增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推动火电企业发展方式 转变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 启示与总结 引校人企, 引企入校。

 从发达 国家以及 国内高等教育的校企合 作实践来看, 校企紧密合作 , 既能发挥企业和学校的优势, 又能培 养社会和市场需要的人才, 实现企业与学校的双赢 , 在推动了企业 人才培养 、 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的同时, 又推动学校新一轮的知识 创新 参考文献:

 [1】

 陈江波 . 国外高职教育校企合作办学的特点及启示 [ 今 日 南国( 理 论创新版 ), 2009, (8):

 50— 51.

 [2】2 刘红委 , 袁锡明 . 当前高职教育校企合作 中的创新人才培养多元模 式研究 [J ]. 无锡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2007, (3):

 22- 25.

 ( 责任编辑 :

 孙晴)

篇二:员工队伍建设纪实

主持人:

 刘秋泉Email:liuqiuquan@sina.com新深闻度报道上世纪 70 年代初, 岳阳市第十五中学的前身岳化一中,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企业学校, 教师大多是从企业员工中抽调而来, 专业教师很少,办学条件很差,教学设备设施匮乏,每年考取大学的学生寥寥无几。

 如今, 这所学校已搬迁至岳阳市中心城区, 并已蜕变为一所教育教学质量优良的省示范性高中。

 2013 年,学校 726 名 学生参加高考, 一本纯文化上线254 人, 上线率 34%; 二本纯文化上线 574 人,上线率 75%。

 中国科技大学、湖南师范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常州大学等高校将其列为优质生源基地。岳阳市十五中为何能在几度变迁中,实现华丽升级? 特级教师、学校校长宋卓辉的一番话给出了答案:

 “学校的发展壮大, 首先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市教育局的大力支持。

 此外,我觉得最关键的一点在于, 我们用强烈的忧患意识塑造师魂, 打造出了一支敬业爱岗、纯朴奉献的教师队伍。

 为了让每一位教师专业执教、幸福执教, 我们在市直学校中率先设立了骨干教师津贴, 率先为教师配备手提电脑, 率先组织教师业务考试, 率先实行聘任制……所有能帮让 每 一位教师 幸福 执 教———岳阳市第十五中学师资队伍建设纪实本刊记者阳锡叶罗赵华通讯员袁新风瞿茜探索高中课堂教学新模式老师在为学生辅导功课学校 “把培训作为最大的福利”,图为暑假期间教师培训/4

 年月新闻道深度报助教师提升专业水平、实现自 我价值的方法,只要是能想到的,我们都一一尝试并通过实践坚持下来。

 ”让学校精神引领每一位教师成长在采访时, 有这样一位教师引起了记者的注意。他叫李亚权,身患肺癌, 年近退休, 但仍然每天来校上课。

 记者并不赞同患病者仍然坚守讲台,但副校长易孔山的一句话却让我们肃然起敬, 他说:

 “李老师只有站在讲台上才能忘却病痛!

 ”这是一种无私忘我的精神, 是一种“捧一颗心来”的精神!

 在岳阳市十五中, 记者处处能感受到这种精神感召 的标杆存在:

 有 24 小时 “在线”的教师“朱姐”; 有孩子未满月 就住在学校的年轻 “爸爸”; 有身体羸弱, 但背着学生就往医院冲的“彪悍美女教师”……“这些年来, 我们一直在提炼、培养我们的学校精神, 努力把校园精神培育成为学校育人理念的特色和师生共同追求的一种思想境界。

 ”宋卓辉说, “我们所追求的生存状态, 是一种振作、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 是一种敢于争先、不甘落后的工作热情, 是一种远离浮躁、摒弃低俗、拒绝流俗的平和心境, 是一种永争一流、 永求上进的工作勇气。

 总结起来就是:仁爱天下,志求卓越。

 ”“这种学校精神首先积淀于学校的发展历史。

 ”宋卓辉说, 学校创办于 1973 年, 当时是岳阳石油化工总厂创办的唯一一所完全中学, “那时办学水平不高, 起步十分艰难, 学校默默无闻。

 1983 年到 1993年, 企业效益好,厂里花大力气先后从北师大等名校引进了一批高学历人才, 学校发展才走上了正轨。1994 年, 学校成功申报了湖南省第一批挂牌的省级重点中学,成为学校第一个发展节点。

 这几十年,学校发展不可不说是披荆斩棘,筚路蓝缕。

 ”“由 于是企业学校, 学校发展受企业效益影响,因此,学校每一位教职工都有着强烈的忧患意识,这也成为了这些年学校教职工的精神状态。

 ” 宋卓辉说,让他印象深刻的是,2004 年学校移交给岳阳市教育局管理,由依托企业管理转变为社会独立办学,由于离市区几十公里,又地处山区, 那时有人一度担心学校是否能生存下去, 但凭着整个团队强烈的忧患意识, 进而衍生高度的责任意识, 学校平稳过渡, 迎来了新的发展转折点。2008 年前后,学校发展再次面临挑战,原岳化一中偏居一隅,离城区有将近一个小时车程,唯一的稳定生源只有一所初中,每年才 200 多名学生, 生源严重不足, 加上学校位于化工企业附近, 环境污染严重, 如果再不搬迁就是死路一条。

 然而,当提出学校搬迁时, 几乎所有人都认为是天方夜谭。

 不过, 宋卓辉顶着巨大压力, 接连写了两封信给时任市长黄兰香, 几经讨论, 搬迁终于提上日 程。

 岳阳市投资近 2亿元,学校于 2012 年整体搬迁至岳阳市中心城区。“始终保持忧患意识,这也是学校能长期发展的原因之一。

 尽管我们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面临更多的挑战,我们把这叫做进城赶考。

 ”宋卓辉说, 由 于长期地处山区, 学校教师整体比较朴实, 一心一意干工作,但进城之后, 面临的诱惑多了, 请客、家教家养、 违规补课等现象都有可能发生, “怎么样保持这种精神, 2009 年到 2011 年, 学校又全面开展了 ‘如何传承好的传统’ ‘以什么样的姿态进城’ 大讨论。

 ”事实上, 这 10 多年来,为不断锤炼校园精神, 岳阳市十五中每隔一段时间就要进行一次主题活动。2000 年提出 “校兴我荣, 校衰我耻”大思辨, 2003 年掀起 “争创学习型组织, 争当学习型教师”高潮, 2004年开展 “学校荣誉高于一切”竞赛活动,2007 年开展“对照名校、名师找差距”活动, 2008 年启动 “名 师培养工程”, 2009 年提出构建校园精神,2010 年总结办学理念,2011 年提出 “认真就是水平、负责就是能力、落实就是品质”的工作理念……“这些活动不是来虚的。

 ”在学校工作了 14 年的肖建坤老师说, 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思想洗礼,每一次活动都是一次精神动力, 每一次活动都是对校园精神的一次锤炼。校园精神来源于每一位普通教师的共同作用。在岳阳市十五中,一大批教师默默奉献, 为学校精神添砖加瓦。

 朱立是高三化学备课组组长,教三个班化学, 还是班主任

 这位个头不高,脸上总是挂着微笑的女教师,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 “朱姐”。“朱姐”来学校 15 年了, 是学校的骨干教师,教学任务繁重, 几乎每天 24 小时和学生呆在一起。

 她的丈夫周四良也是学校教师,两口子以校为家,无暇照顾家人。

 他们每天早上 5 点半起床, 督促学生早读, 白天正常上课,晚上要等到学生睡觉之后才回家。像朱立这样的教师,在学校有着一大批。“十五中就是一座大熔炉, 这座熔炉, 既熔炼了学生, 也熔炼了教师。

 ”宋卓辉说,正是这座大熔炉铸造的校园精神, 让学校发展的动力始终如永不枯竭的活水,源/5

 年月新深闻度报道源不绝。

 也正是这种校园精神,激励着每一位教师无私奉献,成为他们的精神支柱。校园精神的形成,离不开基本制度的建设。

 岳阳市十五中制定了 《思想建设活动实施方案》 《领导干部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实施细则》 《教师修养十条》《教师忌语十条》等近 10 个规章制度,为校园精神的逐步完善夯实了基础。经过多年的努力, 岳阳市十五中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校园精神。

 一所兄弟学校的一位资深教师在和岳阳市十五中语文组开展教研活动后, 深有感触地对宋卓辉说:

 “岳阳市十五中是一所永远都会保持活力和朝气的学校。

 因为,从年轻教师的身上, 看到的是自 信; 从中年教师的身上, 看到的是沉稳; 从老同志的身上, 看到的是睿智。

 你们一定有着老带新、少尊长的优良传统。

 所有这些,都表明这支教师队伍对人生、对学校、对教育事业的无比热爱。

 ”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最好的自我走进岳阳市十五中的办公大楼, “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 我”的牌匾熠熠生辉, 特别引人注目 。

 这是学校的办学理念,也是校园精神的内核。“让每一个人成为最好的自 我, 不仅是指学生,也包括教师。

 ”宋卓辉说,学校不断加强师德建设,让教师明德正身, 完善人格, 成为最好的自 我; 让每一位教师都富有理想追求, 力争在教育教学中成就最好的自 我。让每一位教师成为最好的自 我, 首先在于给教师提供提升、成长的平台。

 岳阳市十五中改革评价体系, 实行全员聘任, 坚持 “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形成比奉献、比能力的良好竞争格局。在岳阳市十五中, 学校教师要跟班晋级,有且只有一条铁律:学生的满意率必须在 85%以上, 业务考试成绩必须合格。

 学校在提拔人才方面,不拘一格,打破了论资排辈的传统。

 2012 年初,年仅 27 岁的周梅红被提拔为高一年级主任, 开始还有人怀疑, 这么年轻, 能不能服众? 但一年多工作下来,周梅红的表现获得了所有教师的认可。对于每一位教师来说,成为最好的自 我,还在于成就自 我。

 在提升教师业务素质上,岳阳市十五中也不遗余力。

 早在 10 多年前, 学校就从全校教师中选拔、评定了 42 名骨干教师, 发放骨干教师津贴, 以此激励教师成长。

 现在,该校开展 “名师培养工程”,开设 “名 师工作室”, 针对每个人的具体情况制定了个人成长计划,为 “未来名师”提供最好的外部环境,力争在 3 到 5 年内将校内名师培养成全市乃至省内外享有较高声誉的名师。

 学校在 35 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中进行全方位的考察, 评定、 表彰了一批“教坛新秀”, 极大地提高了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更促使他们苦练内功, 坚定耕耘教坛、彰显自 我、奉献自 我的教育理想。这几年来, 学校先后组织 100 多名教师赴省内外 10 多所名校学习考察。

 仅 2011 年暑假,学校就投入近 30 万元, 组织 40 多名骨干教师赴华东师范大师生篮球对抗赛/6

 年月新闻道深度报学进行培训。肖 建坤老师是 1999 年从外地一所学校调入岳阳市十五中的。

 这 10 多年,她最感慨的是,在原来的学校,自 己算是很优秀的,但在这里,如果不学习,马上就会被淘汰。“这里的教师比、赶、超氛围特别浓厚, 一走进办公室, 大家心无杂念, 讨论的都是教学。

 ”宋卓辉说, 让教师成为最好的自 我, 还应该尽最大努力挖掘他们的优点,发挥他们的特长。

 人都是有缺点的, 要按人尽其才的原则, 看人要选他的优点,用尽可能地弘扬优点的方法去教育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不能期求,说得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的教师同时又能写得一手好字, 一个出色的班主任同时又必须是教学能手,等等。

 ”也因此, 岳阳市十五中涌现了一大批各有所长且得到发展的教师。

 28 岁的刘桂华工作仅 5 年,就先后在 《数理天地》 《高中生》 《中学生学习报》等报刊发表教学论文 20 多篇。

 他告诉记者,学校为他制定了详细的成长计划, 安排了好几个资深教师做师傅,自己的进步非常快。让每一个教师成为最好的自 我, 使岳阳市十五中教师队伍素质 “节节高”,教研教改硕果累累。

 2011年,学校选派教师参加全市 “金鳄杯”教学竞赛,获市级一等奖 1 人, 市直一等奖 5 人;学校课题研究获市一等奖 1 次, 获市二等奖 2 次, 获市三等奖 1 次; 一年来, 教师发表论文或获奖论文数达 70 余篇; 暑假远程研修 22 人获省优秀学员。让每一位教师安居乐业2012 年 9 月 , 岳阳市十五中从城郊巴陵石化厂区内搬进了中心城区,全校教职工倍感欢欣鼓舞。

 可是,有一个人却还不满足。

 他就是学校的掌舵人宋卓辉。

 他的心里还深藏着一个梦想,那就是让全校所有教职工都能在城里买得起商品房, 让全校每一位教职工在城里都拥有一套商品房。

 几经思索,他想到了一个解决办法———物色合适的开发商, 要求其在让利、让利、再让利的前提下, 为学校教师建好价格便宜的住房。这绝非易事,宋卓辉当然也知道。

 在学校搬迁至中心城区之前, 岳阳市长炼中学完成了搬迁并在建设教师住房方面进行了一些摸索。

 现成的经验,正好可以去探个究竟。

 想到这里,宋卓辉前去拜访了那位校长。

 令他没有想到的是,对方反复劝告他:

 建住房远比我们想象的艰难复杂,你还是别搞了。“只要是为教师谋福利的事, 再艰难也要想办法。

 ”宋卓辉骨子里有着湖湘士子那种敢于迎难而上的韧劲儿, 他在心里早已坚定了一战到底的信念。有一个细节让我们深深感动。

 为教师建房的方案定下来之后,宋卓辉抓住每一个机会,熟悉城区商品房开发行情,甚至主动与一些地产商、建筑商交朋友、套近乎, 掌握岳阳市的房价底线, 以便与开发商谈判时掌握主动权。

 用他自 己的话说, 哪怕费尽唇舌, 与开发商 “砍”下来 10 块钱一平米, 每一位教师买房价格就会降低近千元,这对朴实、清贫的老师们来说,就是最大的实惠啊。价格谈下来了, 宋卓辉又开始为房屋建设质量操心了。

 为此,他起早贪黑,几乎每天都要到建筑工地 “现场督察”。

 如遇自 己出差,就嘱人上岗监工,确保协议要求的材质如一, 不被偷工减料, 不延误工期,保证了教师住宅楼的质量。经过几年艰苦的努力,岳阳市十五中的教师住房终于顺利交付使用。

 如今,全校教师,包括所有退休教职工每人都买到了一套远远低于市场价格的商品房。“宋校长不仅带领我们进了城, 还让我们在城区拥有了一套住房,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安心教书育人呢? ”这是我们在学校采访时听得最多的一句话。以主人的姿态做事更有责任感、幸福感。

 怎么做呢? 学校组织召开教职工代表大会,广泛征求意见,做到教代会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 全面推行党务公开、校务公开, 将学校文件、重大决策、财务收支、评优评先、职称评定、人员提拔等大家最关心的问题予以公示, 力求做到阳光操作、公平公正; 向全校教职工征集关于学校发展的合理化建议, 提升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特别是学校进城后,教职工对校区功能规划、 新校区文化建设等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意见。

 学校工会主席陈岳平开心地说:

 “这些做法,极大地调动了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 增强了学校的凝聚力。

 教师们工作起来更加快乐、舒心了。

 ”为了让教师们更加愉快地教书育人, 学校工会充分发挥联系教职工的桥梁作用, 关心教职工身心健康,关注教职工的实际困难。

 学校工会每月 至少开展一次全校教职工活动。

 学校成立了排球、篮球、羽毛球和乒乓球俱乐部。

 新校区建有 6 个健身苑、8 个篮球场、8 个排球场、8 个室内 和 12 个室外羽毛球场、9 个室内和 17 个室外乒乓球场,还配备了功能齐全的健身器材,丰富了教师们的业余生活, 营造出了一个温馨和谐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7

推荐访问:员工队伍建设纪实 队伍建设 纪实 员工

上一篇:清廉散文9篇 下一篇:赞美煤矿散文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