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7篇

时间:2022-11-02 14:20:05 来源:网友投稿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7篇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村指导员关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文章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7篇,供大家参考。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7篇

篇一: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导员关于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文章

  建设美丽乡村,是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的重大举措,是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近年来,我市立足全域提升、全域建设、全域发展,扎实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精心描绘“岛岛是花园、村村见美景”的海岛乡村大花园美丽画卷。

  夯实基础,加强农村环境卫生治理。首先配好配足相关公共设施,如垃圾桶、垃圾运输车、垃圾中转站、公共厕所等,为村民良好卫生习惯培养提供物质基础。其次要加强村庄保洁队伍建设。从责任分工、制度完善入手,强化保洁人员责任心,创新和推进环境卫生管理长效机制;最后要转变原先村庄单点式整治方法,从整体上推进村庄内部整治,做好污水处理、畜禽污染防治等治理工作,从而整体上改变村庄面貌。

  整合资源,加大投入,有序建设。一是整合项目资源,把美丽乡村建设各个要求予以任务分解,然后通过不同渠道予以打造包装,使其符合上级支农资金拨付条件。二是整合村庄自身资源。如村民自有资金的筹措、村级留用地的开发,村集体经济的使用等。三是整合社会资源。鼓励村企结对共建,鼓励金融资本参与美丽乡村建设,鼓励社会贤达捐资兴建美丽乡村相关基础设施。还要制定好规划,将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根据村庄实际,立足长远进行建设。

  提高品质,着力丰富农村文化生活。身心美是美丽乡村内在的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长期任务。要着眼于提高农民生活品质,按照有场地、有队伍、有活动,有经费的要求,加强以生态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体育建设。要继续加

 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文化设备配置水平。继续广泛开展农村文化活动、把生态文明作为送文化和种文化的重要内容,把群众热衷参与的文休活动深入推进、增强农村文化建设的内在活力。

篇二: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关于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建设“美丽乡村”,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新农村建设的应有之义,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也是广大政协委员关心关注的热点。2016 年,县政协把“美丽乡村”建设作为年度重点调研课题,从今年下半年开始,由四个专委会牵头,组成四个调研小组,发挥乡镇政协工作联络委员会主导作用,组织部分政协委员,特别是驻乡镇委员,认真学习中央和省市县有关“美丽乡村”建设相关政策知识,分赴 15 个乡镇进行调研,采取听取情况介绍、实地查看、召开座谈会、外出学习考察等形式,对我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深入调研,提出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以创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工作为目标,以农村人居环境综合整治为核心,以“双示范村”创建为抓手,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同步推进“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双示范村”创建活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党委政府重视夯实工作基础。县委、县政府成立了“双

  2 示范村”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双示范村”创建实施意见》,按照“宜居示范村”标准,对农村人居环境工作改善提出了具体目标任务。各乡镇也成立了专门领导机构,建立改善农村人居环境领导责任制,分包行政村,分包路段,还专门设立城建办加强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各村结合实际,建立了保洁队伍,对村内垃圾做到日产日清,基本实现了农村环境卫生的常态化管理。通过县乡村三级联动,层层分解任务,逐级夯实工作责任,初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二)多元投入提供资金保障。在争取省、市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的基础上,县、乡两级财政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对农村卫生保洁机制加大投入。同时,积极引导各村通过“四议两公开”工作法,每月向农户收取一定的垃圾处理费。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各界人士及志愿者通过结对帮扶、捐资捐助等多种方式参与,逐步建立起了“政府财政奖补、群众筹资筹劳、部门投入整合、社会力量补充”的多元资金投入新机制。

 (三)基础设施逐步完善。截止 9 月份,全县共建设垃圾处理池 1302 座,购置垃圾清运车 1327 辆,添置垃圾桶 4873 个,专(兼)职卫生保洁员 1380 人;粉刷墙面 35.3 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 8214 平方米。367 个行政村全部建立了保洁机制,基本实现了全县农村保洁队伍的全覆盖。80%以上的行政村和主干道路基本

  3 达到“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的整治目标。30 个双示范村在原来的基础上都进行了提升,累计投入各类资金近千万元,全部实现道路硬化、村庄绿化、亮化。新改扩建村级文化广场 4 个,栽种各类绿化树 8 万多棵。新修村庄道路 49 公里,粉刷墙面 12 万平方米,绘制文化墙 2182 平方米。

 (四)环境整治初显成效。以“双示范村”创建为载体,农村人居环境质量不断提升,“美丽乡村”面貌初显。一是组织开展以村边、沟边、路边环境卫生整治为重点的“三边”治理活动,清除农村垃圾、杂物以及其他有碍观瞻物,基本实现了村内及周边无垃圾堆放、无污水横流、无杂物挡道,日常生产生活物品堆放规范有序,主次干道两侧环境干净的“三无一规范一眼净”目标。二是结合各村实际,大力推进村庄周边道路及村内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建设;统一整洁或粉刷村内主要街道两侧建筑、墙壁,合理设置宣传栏、文化墙等,形成整洁有序、实用美观的景观效果;采取多种方式,实施村内主要街巷及公共场所亮化、绿化,加强对公共照明设施的管理维护,提高夜间照明效果;深入推进农村公路三年全贯通工程,逐步实现村庄道路户户通,形成纵横有序、便捷舒适的村内路网。其中,王岗镇、瓦店镇依托“美丽乡村”建设项目开展主要街道改造提升工程,杜曲镇北徐庄村、龙堂村家训展馆已经投入使用。止 9 月份,全县已创建省级示范村 37 个,省级达标村 75 个,156 个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村通过

  4 市级验收。

 二、存在问题

 近年来,虽然我县在“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中取得了显著成绩,并呈现出了:设定标准高,建设内涵丰富;工作启动迅速,参与响应面广;社会关注度高,聚力态势明显;总体成效显著,群众认同度高;边建边探索完善,实践丰富理论观念等特点,但是从实地调研和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情况看,仍然存在一些亟需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一)思想认识亟待进一步提高。

 一是部分乡镇和单位对“美丽乡村”建设工作重视不够,紧迫感不强,标准不高,有松懈、厌战情绪和应付思想。

 二是部分基层干部认识不到位,持续抓、主动干的意识不强,存在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

 三是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存在等待、观望思想,支持和参与的热情不高,村民主体作用没有很好发挥,“干部干、群众看”,上热下冷现象突出,“人的新农村”建设滞后,村民自觉、自愿投入“美丽乡村”建设的良好局面没有形成。部分群众对村庄绿化不理解、不支持,甚至还有抵触情绪。特别是涉及到村民个人利益时,他们更偏重算小账,采取软抵硬抗的方式应对,如清理占道经营,乱搭乱建建筑时,常常受到村民的阻挠。另外,

  5 由于村民的生活习惯没有改变,垃圾依旧还是往老地方扔,污水还是随便倒,新栽种的绿化树随手破坏,严重影响了农村环境整治建设的进度和效度。

 (二)规划编制相对滞后,缺乏地方特色。规划的引领指导作用没有很好发挥,没有达到城乡规划一张图、建设一盘棋的标准。从调研情况来看,虽然我县启动以“双示范村”创建为特色的“美丽乡村”建设已两年多的时间,但是全县和各乡镇还缺乏规范化的“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规划,工作推进缺乏系统性、层次性和渐进性,部分乡镇村还处于零敲碎打,各自为战状态。中心村、重点村、在建村、限建村没有明确下来,不利于建设资源的优化配置。已完成的规划大多是修修路、刷刷墙、种种树、清清垃圾,千篇一律,没有体现出我县、各乡镇和各行政村的整体和地方性特色。

 (三)投入保障机制尚未形成。“美丽乡村”建设工作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虽然我县探索建立了多元投入机制,但是还存在以下问题:一是政府投入压力大。目前,我县大部分乡镇创建资金主要靠政府投入,而单靠政府的投入毕竟有限,并且这种政府的投入主要是起引导、鼓励、做示范的作用,不可能全包全揽,面面俱到。二是农村居民自身投入少。农村居民虽然能够投入一定的建设资金,但其主

  6 要也是建设自家小院,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入很有限。三是引入社会投资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社会资金。“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融资渠道单一的实情,导致后续养护和管理措施不到位,难以长期持续维护建设成果。

 (四)产业支撑建设工作乏力。从实地调研情况看,我县大多数村庄没有支柱产业,农村经济特别是集体经济相对薄弱,村集体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组织者和主导者,缺乏长期投入、常态化管理维护的经济基础,再加上一部分村受区位、交通、思想观念等因素的制约,短期内要做到对乡村环境整治全面覆盖难度较大,需要政府引导各行政村根据本村实际,发展自身特色的支柱产业,不断壮大集体经济,完善自我造血功能,支撑“美丽乡村”建设常态化需求。

 (五)常态化管理的体制机制有待健全和完善。“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长期性的工程,需要全县一盘棋,统一安排部署,各部门共同参与,齐力管护和长期投入。但是,“美丽乡村”建设涉及多个职能部门,各部门安排项目顺序、渠道不同,很多项目难以有序衔接,导致资源,力量难以整合。从调研情况看,目前,部分乡镇还存在着重建轻管现象,有些乡镇虽然建立了管理机制,但效果不明显,常态化长效管理机制还不健全,主

  7 要表现在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群众门前三包实施难,乱倒垃圾、乱倒污水的现象还不同程度的存在。

 (六)宣传发动不到位。目前我县相关部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宣传力度还不够,范围不广,宣传形式过于简单,仅仅只是打一个横幅,写几条标语,导致基层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认识存在偏差,没有形成高度重视的大环境、大氛围。部分乡镇对村民的教育引导重视不够,只是一味强调群众素质的问题,缺少有效的宣传教育引导方法。

 三、意见建议

 (一)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思想认识,做足“人的新农村”这篇大文章。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抓好“美丽乡村”建设,必须解决好思想认识问题。要通过各种方式和途径,让广大干部群众充分认识“美丽乡村”建设的重大意义,进一步营造“美丽乡村”建设的舆论氛围。

 一是加大中央“美丽乡村”建设、省市农村人居环境改善和我县“双示范村”创建政策的宣传力度,特别是“美丽乡村”公益项目建设的宣传,让群众充分认识到农村的公益是全体村民的公益,这种公益除政府有责任和义务外,最主要的还应该是谁享受谁负责,村民既然是享受这种公益的主体,

  8 也应是投入物力、精力和心力去建设和维护的责任主体。

 二是在各村文化广场、乡村超市等村民娱乐活动场所张贴悬挂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的版面、条幅、宣传画等,向广大群众宣传环境整治工作内容及意义。同时,要充分发挥广场舞队、艺术表演队等民间艺术团体作用,通过举办人居环境整治文艺汇演等方式,提升群众自觉改善人居环境的思想意识,引导村民开展健康向上的活动。三是以倡导“孝亲、诚信、礼让、遵法”为主题,在各村大力开展道德模范评选、“好婆婆、好媳妇”、“五好村民”、“清洁家庭”评选等活动,用身边人带动、教育身边人,打造文明乡风,实现美丽乡村建设既要外美,也要内美的要求,促使“美丽乡村”建设健康持续发展。

 四是通过建立村规民约,提高农民的环境美化意识,鼓励和引导农民群众自助自愿投工、投劳、投资,把建设美好家园作为共同的公益来做,以“人的新农村”催促、规范、实现、保障“物的新农村”。

 (二)突出规划引领,抓好典型示范。

 一要尽快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建议借鉴浙江、江西等地的先进经验,研究出台《临颍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指导意见》,全面启动我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工作,发挥规划引领指导作用,保障有序推进。改变由各个部门编制单项规划的做法,加强部门间的衔接协调,由城建、农业、交通、扶贫、旅游、环保、水利、公安、电业等相关部门组成全县“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

  9 制工作组,按照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和标准,对村庄的基础设施、环卫设施、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特色产业发展等要素通盘考虑,形成系统、完整、科学的“美丽乡村”建设整体规划。

 二要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注重特色,培育典型。要结合我县农村实际,对现有村庄进行科学分类,明确村庄整治重点和时序,按照先易后难、由近及远的原则,有重点地选取一批有产业支撑、基础设施完善、聚集带动能力强的重点村和中心村,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打造成为保持田园风光、留住美丽乡愁、体现临颍特色的典型示范村,通过发展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特色休闲产业、以点带面,促进我县“美丽乡村”建设工作不断提升档次。

 三要研究城镇化和农村人口流动迁移趋势,明确哪些是中心村、在建村、限建村,集中优势资源,有重点地打造一些区域,把公共基础设施配套做好,顺应引导城镇化和人口迁移,为农村的渐进发展留出余地。

 (三)拓展融资渠道,破解资金难题。“美丽乡村”建设和维护管理是一项长期工作,资金的持续投入是关键。要坚持党政主导、农民主体、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加大对“美丽乡村”建设资金的整合力度。

 一是继续加大财政投入。政府要设立“美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列入年度财政预算,并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匹配的逐年增长机制,重点保障保洁设施、器械的购置和保洁人员的工资发放。

 二是大力整合政策资源。积极

  10 整合支农、惠农、强农的相关政策,统筹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财政资金以奖代补政策,充分调动镇村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

 三是积极吸纳社会资金的投资。要创新投入方式,建立引导激励机制,积极引导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金融资本和个人投资捐款,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和技术支持;要鼓励农民创业,激发出农民的创业积极性,让农民手里的钱“活”起来,使其愿意投入到“美丽乡村”建设中去,并成为其中最为重要的一份子。

 四是要积极向上争取资金,集中使用到环境整治、卫生保洁工作中,尽可能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五是要利用好不动产权登记、确权的有利时机,将集体权属厘清,用产权换资源、换资金,保障“美丽乡村”建设投入。

 (四)突出产业支撑,激活农村“造血”功能。

 一要积极采取措施,加强引导,从政策扶持、人才支撑、考核激励等方面多管齐下,激发调动村“两委”干部发展集体经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多渠道、多形式增加集体收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保障。

 二要把“美丽乡村”建设和产业发展紧密结合起来,立足各村特色和资源优势,因村制宜、因地制宜,制定产业发展规划,打造适合本地发展的特色产业、美丽产业,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建设有本地特色的农产品(如大蒜、小辣椒等)标准化生产基地,精心培育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逐步形成特色产

  11 业的规模化和品牌化。同时,要积极打造旅游品牌、历史文化品牌等等,大力发展农村优势产业,通过这些产业的支撑,壮大集体经济,提高农村群众的收入,完善“美丽乡村”建设的自我造血和输血功能,从而...

篇三: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 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xx 月份,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方青带领由部分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先后深入 xx、xx、xx、xx、雁荡、智仁等 xx 个乡镇开展调研,实地察看了 xx 个村的美丽乡村建设情况,并召开了由有关乡镇、村负责人参加的座谈会。调研组还听取了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汇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工作成效 近年来,市政府对农村环境整治暨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统筹推进,乡村整体面貌明显改善。一是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有序开展。建立健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的农村垃圾长效管理机制,实现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有效处理全覆盖。20xx 年开展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试点以来,全市xx 个村列入省级试点,xx 个村列入温州市级试点。二是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全面覆盖。20xx 年以来,开展 xx 个村的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建设,连续三年获得 xx 省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县称号,进入全国百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示范县行列。三是美丽乡村建设持续发力。20xx 年制定《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对全市乡村进行总体设计和布局;制定实施《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农民自筹”的资金筹措机制,每年安排 xx 万元专项资金,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建成了一批精品村、示范村。同时,20xx 年以来,组织开展以“一加强三整治”为主要内容的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作,并初见成效。今年乡村振兴示范带建设强力推进,截至 xx 月底,“雁山溪谷·秀丽田园”乡村振兴示范带已完成总工程量的 xx%。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规划引领不够。受技术力量、设计经费、编制时间等因素制约,我市乡村规划整体水平不高,随意性较大,特色不突显。许多村庄规划可操作性不强,因地制宜、量力而为的原则没有很好体现,如个别已建成的公园,园大景美,但群众受益面不广、后续维护困难。一些村庄规划编制形式单一,“有新房无新村”,存在“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的现象;一些村庄在自然风光、历史人文和产业元素上挖掘不够;个别村庄道路硬化过度,乡土气息和乡村风貌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二)创建氛围不浓。由于政策宣传力度不够,对村干部培训较少,农村干部群众对美丽乡村建设政策了解不多,思想认识不到位,主动参与意识不强,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现象。个别干部存在阶段任务意识,有畏难情绪和“等靠要”思想,主动性、持久战精神不足。同时由于各地重视程度不一,造成进度不平衡,许多村庄至今创建工作未启动。在 20xx 年至 xx年的 xx 年时间里,参与创建美丽乡村的村仅 xx 个,其中培育村 xx 个、精品村 xx 个、示范村 xx 个,创建率只占全市的 xx%。

 (三)农村环境整治成效不明显。农村环境卫生整洁度差,一些村庄甚至卫生保洁工作还未到位,“脏乱差”问题严重,不少村路边及房前屋后垃圾乱堆放,田间垃圾和违章搭建随处可见;一些村庄卫生改厕不到位,甚至存在不少露天坑。农村垃圾分类工作推进难,垃圾分类处理运行资金欠缺,垃圾回收处理体系不健全,仍存在将已分类的垃圾又重新倒在一起转运的现象。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不彻底,原污水处理设计排放标准低,住宅雨污合流现象严重,污水处理设施经常遭受破坏,维护难以跟进。小城镇整治工作推进慢,部门对乡镇(街道)开展指导帮扶不够。部分乡镇在环境整治过程中精品意识不强,谋划项目比较被动,我市整治进度目前也落后于其他县(市、

 区),在温州市排名靠后。

 (四)资金使用绩效不理想。虽然我市专门制定了《乐清市美丽乡村建设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每年安排 xx 万元专项建设资金。但由于没有美丽乡村建设考核评定标准,资金只以项目简单会审的形式发放,难以形成资金的导向和聚焦效应,出现“撒胡椒面”现象,导致精品村、示范村打造成效不明显。我市大部分乡镇财力有限,加上村级经济薄弱,难以保证有效投入;又因建管长效机制没有完善,持续“美丽”难以保障。诚然,乡村产业发展是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支撑。但我市绝大多数村庄受区位、人才、自然环境等因素制约,招商难度大,产业振兴尚需更多努力。

 三、意见和建议 农村环境整治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美丽乡村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承载着广大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建议要按照省委《全面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精神和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要求,在实践中把握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强化规划引领。一要突出特色。要根据村庄实际,因地制宜,在保留村落原始风貌、保护山水田林、挖掘和保护古民居、古树名木、民俗文化的基础上,注重空间布局、建筑形式、田园风光和自然景观融合,努力彰显乡土、山水和地方人文特色,做到“一村一规、一村一景、一村一韵”。二要做到与产业开发相结合。可结合生态农业开发、精准扶贫、美丽水乡建设、乡村旅游,通过规划生成项目。鼓励发展家庭农场、休闲农业等产业,打造更多类似大荆石斛田园综合体、清江北塘休闲农业观光示范园区等特色品牌,逐步将传统农村观光产品转变为农事体验、特色民宿、静修康养等新型旅游业态。三要提高规划执行刚性。加大规划宣传与督查力度,切实强化规划执行的严肃性。

 (二)强化环境整治。一要注重生活环境整治。要发挥好群众的主体作用,严格按照“五清楚”①,把要求落实到每一个细节上,真正解决好农村“脏乱差”问题。二要注重生态环境整治。要遵循“六不六多”②原则,加强“四旁四地”③和裸露地块绿化,达到“两特色”④目标,防止简单套用城市化做法。三要注重规范村民建房。划定农村禁建区、限建区和适建区,加强旧房、裸房整治,古建筑、古民居不得随意粉刷,管控好村庄整体风貌,保持好农村的原生态,让农村成为城里人最向往的诗意栖居地。

 (三)强化基础配套。一要加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制订出台《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理办法》,加快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建设,妥善解决农村污水设计标准不到位、住宅雨污合流、污水处理设施管理保护问题。二要稳步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加大政府经费投入力度,动员村民自筹资金用于村庄保洁。要在“户集、村收、镇运、市处理”模式基础上,以点带面逐步推广农村垃圾分类处理试点经验。三要加强农村“五改”工作。统筹推进农村“改水、改厕、改路、改线、改房”,着力解决农村环境“脏乱差”问题。

 (四)强化机制保障。一要完善投入机制。市财政每年安排的专项资金要逐年增加,对纳入美丽乡村建设的项目严格考评审核,按照创建等次、成效、人口规模实行“以奖代补”。建立政府、社会资金参与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引导企业、社会资金投入。设立“美丽乡村”贡献荣誉奖,倡导社会各界捐赠、赞助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二要完善长效管护机制。建立排污、垃圾处理、绿化、护栏、供水等公共设施长效管护制度,做到有专人来管、有制度来理、有村规民约来约束。借鉴“黑土麦田”⑤和大学生村官工作经验,建立“美丽乡村”驻村指导员和志愿服务队伍,助推创建工作。三要完善宣传教育机制。大力宣传先进经验典型范例,营造氛围,使美丽乡村建设家喻

 户晓,成为村民的自觉。强化村民主体地位,变“要我做”为“我要做”。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我市美丽乡村对外知名度和影响力。四要完善督查考评机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纳入乡镇部门年度工作目标绩效考核,严格实行领导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通过“月通报、季考评”等方式强化督查,强化排名动态管理,扎实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篇四: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22年-2023年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墩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 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的目标奋进。一、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 近年来,累计已投入资金*万元元,对赵*、*墩、*场、* 场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其中赵 *作为省级美丽乡村进行了申报,并成功迎接了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现场会。

 一是乡村更加洁净。推行了农村垃圾处置和长效管理机制,全社区已配有保洁人员 **人,人均保洁经费不低于 40 元,基本农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二是环境更加美化。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加强村庄道路两侧和农户庭院的绿化,新种绿化乔木*万株,进一步改善了生活居住环境。

 三是品牌更加响亮。赵*的村容村貌、*墩的雪梨种植等 美丽乡村建设主品牌进一步打响,多次作为考察点迎接了各级领导的考察。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社区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虽然取得较大成效,但离上级

 2022年-2023年

 总体建设要求还有较大距离,存在如下一些主要问题,亟待加以高度重视,并尽快着手进行改善。

 (一)建设资金投入“量不足”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到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一是向上争取资金难。虽然从中央到省里,无论是相应配套政策还是直接的专项资金扶持,力度都可谓是历史性的空前加大,但对于广大农村来说还是杯水车薪。二是地方配套投入难。我镇是经济欠发达乡镇,地方财政紧张,难以完全足额配套到位。三是社会投资引入难。美丽乡村建设很多是公益性项目,没有回报, 因而难以引入大量的建设资金。即使如农业、旅游等产业项目也因回报周期较长,回报率不高,不能有效吸引工商资本投入。四是资金筹集渠道拓展难。我社区农村大多集体经济薄弱,合作社不发达,农民收入低,相对发达地区的多渠道投入差距明显拉大。

 (二)乡村规划引领“力不强” 美丽乡村建设是一项系统的长期工程,需要科学的规划 进行引导。一是规划特色性有待加强。乡村规划缺少通盘考虑,没有充分挖掘乡村文化元素,缺乏乡村特色性;二是执行 规划不严肃,存在有规划却不按规划实施,变更规划频繁等现象,规划统筹引领作用没有充分有效发挥,乃至存在“边 干边看”的现象;三是土地要素受制约,规划的实施需要土地

 2022年-2023年

 配套,在用地指标日趋严控的背景下,如何做好用地规划是关键;四是村民主体作用有待进一步发挥,一些村庄的规划与村民需求有较大的差距。

 (三)环境整治成果“基不固” 环境整洁是美丽乡村建设成效的主要指标。而要巩固环境整治的成果,却面临诸多困难。一是公共设施维护难。由 于资金等各方面原因,农村环卫设施得不到及时更新和修理; 二庙是乱搭乱建制止难。虽然加强了打非治违力度,乱搭乱建等违章建筑虽得到了抑制,但如长效管理机制不建立,随时会出现反弹。三是生活习惯改变难。村民虽然切身感受到村庄整治后生活环境的变化,但是其长期以来形成的生活、卫生习惯,制约了其长期保持良好环境卫生状况的意愿。

 下一步建议:

 (一)加强村庄长效管护机制建设,建立健全日常督促检查等制度,建管并重,持续跟进。强化督促检查考核,形成完善的巡查考核工作机制,提高村庄日常环境卫生管理水平。

 (二)建立相对稳定专业的管护队伍,加强培训,明确标准和要求,提高管护人员的责任感、素质、能力水平,做到运行有序、管理到位,使村庄环境管理逐步走上规范化、长效化轨道。

 (三)优化各类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垃圾收集、清运、

 2022年-2023年

 回收处理机制,积极探索农村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办法, 逐步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统筹规划,合理选址,科学设计垃圾填埋场。

 (四)加大监督和奖惩力度。签订“门前三包、院内达标”责任书,根据本地实际完善《村规民约》、《卫生公约》等约束机制,增强村民的契约自治意识、法治意识,为推进乡村治理提供制度保障。建立农村环境执法大队,加大对乱堆乱放垃圾,违反村规民约等行为的曝光与惩戒力度。

 (五)加大组织引导力度,组建美丽乡村建设理事会、妇女联合会、村老年协会等社会组织,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作用,切实增强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主人翁”意识, 真正使群众成为实施主体和管理主体。积极鼓励和引导农民建立健全村民自建自管等行之有效的美丽乡村卫生保洁、公共设施维护等长效机制,为美丽乡村建设“保鲜”注入不竭动力。

 (六)注重改变农民的价值取向与行为方式,转变生活观念、生活习惯和卫生意识,引领他们摒弃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和落后的生产生活习惯,约束和引导村民改陋习、树新风。从行为习惯的养成发展为村风民俗优化的精神工程,让农民群众真正享受现代文明。

篇五: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是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根据****年工作要点安排,州人大常委会组成以金相镇副主任为组长的调查组,于****年 7 至 8 月深入全州 8 县市,对全州美丽乡村建设进行了情况调查。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为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我州先后开展了“集中整治村屯环境”“村屯环境提升”“创建美丽乡村”等活动,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村容村貌、人居环境、民生福祉均得到明显提升和改善。全州已累计创建州级魅力乡村 62 个、标兵村 475 个,合计占全州行政村的 51%。全州获评中国最美休闲乡村 6 个、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 10 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13 个、吉林省最美乡村 50 个。

 (一)强化项目引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显著提升。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自 2016 年在全州范围内开展“四好农村路”建设以来,全州完成农村公路建设 354.31 公里、治理隐患里程 348.9 公里、危桥改造 62 座,完成总投资 4.353亿元。养护农村公路 410.5 万延米,全州农村道路实现村村通,屯屯通达到 80%以上。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2005 年以来,全州累计投入资金 9.04 亿元,建设各类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2231 处。解决了 99.05 万农村居民、农林场和农村学校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安全饮水全覆盖,全州自来水普及率达到 98.1%。自2014 年全省推进省级新农村重点建设以来,全州 160 个村被列为省级重点村,获得省级重点村项目资金 1.1142 亿元,开展农村围墙、边沟、房屋等基础设施维修和改造,提升了村容村貌。推进农村危房改造。2009 年以来,全州农村危房改造共计完成 67276 户,户均改造补贴 15750 元,从根本上改善了农民住房条件。目前全州共有农村危房存量 2974 户,今年全州农村危房改造任务 1833 户,已开工 364 户。推进农村电子商务建设。全州有 6 个县(市)获批“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建成村、镇电商服务站点 1200 余个,有 4 个镇、18 个村获得省级电商示范镇、示范村,全州县、乡、村三级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体系初步建立。推进农村电网升级改造工程。今年全州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共进行 2 个批次9 个项目,计划投资 1.03 亿元,新建及改造 10 千伏线路 255.9 千米。

 (二)强化民生引领,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日趋完善。农村文化广场建设实现全覆盖。到 2017 年底,全州已完成 1004 个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建设,今年又开工建设 17 个。自此,除纳入珲春国家虎豹公园、图们化工园区、延吉空港经济区建设内 30 个村外,全州实现行政村文化小广场全覆盖。完成 751 个农村基层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今年将完成全部建设任务,实现全覆盖。推进农村养老大

 院建设。目前我州农村老年人达 16.41 万人,2012 年以来,全州共争取下拨省州专项补贴 4288.7 万元,支持 514 个农村养老大院新建、扩建和维修改造。目前全州建制村全部设立了“农村居家养老服务大院”。农村基本医疗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根据区域卫生规划和医疗机构设置规划,全州设置村卫生室 894 个,实现全覆盖。今年以来,全州投入 2300 余万元,新建村卫生室 29 个,改建、扩建和修缮 318 个。全州共配备村医 835 人,村医收入和卫生室运行经费均高于我省最低标准。

 (三)强化生态引领,农村人居生活环境更加优美。一是全面整治农村卫生环境。重点清理“五线一环”地带及村屯周边垃圾。生活垃圾基本采取村集中、乡转运、县处理的方式,全州固定农村保洁人员 3443 名,落实长效保洁机制,农村环境清洁率达到 80%以上。二是推进畜禽粪污综合治理。开展第二次畜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加快养殖小区建设,推进人畜分离。加大粪污肥料化处理,全州有机肥年生产能力 5000 吨以上的企业达到 8 个。全州畜禽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配套率达 41.3%、粪污综合利用率达 74.2%。三是推进农村厕所改造。2016年以来,全州共完成农村厕所改造 28200 户,涉及 663 个行政村,全部改为水冲厕所。目前全州农厕改造存量 35190 户。今年全州改造指标 9600 户,正积极落实改造任务。四是开展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加强农村排污管网、边沟等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提高污水治理力度。全州计划三年内完成 9 个重点镇污水处理厂建设工作,今年完成大石头镇污水处理厂建设。五是推进农业生产废弃物治理。全州“十三五”以来共争取秸秆综合利用项目 8 个,开展秸秆、废弃菌袋综合利用,推广清洁种养殖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等技术,全州秸秆综合利用率达 50%以上。

 (四)强化文化引领,少数民族文化特色更加鲜明。近年来,我州依托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促进朝鲜族民族文化传承,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底蕴,一批具有民俗风情、村容整洁、服务配套的特色村寨初步建成。今年全州又投入国家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资金 900 万,整合各类资金 1 亿多元,再建10 个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命名了 22 个非遗项目传承基地和 12 个展示点,公布了 134 名代表性传承人。弘扬东北抗联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建设珲春大荒沟、汪清红日村等一批红色主题文化园区和红色教育基地,实现美丽乡村建设与红色文化融合。

 (五)强化旅游引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迅速。全州重点依托长白山、六鼎山、镜泊湖等 5A 景区沿线,推进乡村游、民俗游。初步统计目前全州休闲农业主体近千家,农家乐 500 多个。延吉春兴村通过招商引资打造成为集休闲、度假、娱乐、养生为一体的综合性度假区。目前全州已建成 30 多个具有较强区

 域影响力的民俗文化旅游村。通过发展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业新业态,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丰富了美丽乡村建设内涵。

 (六)强化宣传引领,载体创建活动内容更加丰富。近年来,全州通过“美丽村官”“魅力乡村”“美丽庭院”等评选活动,形成美丽乡村建设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自 2014 年起,累计评选美丽村官 40 名,打造美丽庭院和干净人家 7.1万户。敦化、延吉等县(市)先后启动农村整县美化工程,全州美化村屯 894个、打造美化绿化景观带 8 条。自 2012 年起,全州已开展了 6 批“十佳魅力乡村”评选,全州有 62 个村达到人口产业聚集、生态环境良好、村容村貌优美、文化活动鲜明的魅力乡村标准。

 二、主要问题 一是农村人口外流严重。劳务输出和转移就业使我州农村空心化、农户空巢化加剧,农村人口外流现象更加普遍,据 2016 年人口普查数据,全州农村户籍人口 705291 人,户数 229406 户。目前在籍实际人口 35 万人左右。农村缺乏各类人才,劳动力资源普遍短缺,美丽乡村建设与产业发展脱节。村集体经济发展落后,全州 475 个行政村集体无经营性收入,美丽乡村建设缺少内生动力。(详见附表 1 2017 年村级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调查表)

 二是乡村建设缺少规划引领。我州乡村建设缺乏统一规划,据统计,目前全州 302 个行政村编制完成村级庄规划,但规划权限放的过低,顶层设计弱化,大部分乡村规划缺少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建设缺少统筹考虑,造成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部分村屯建设杂乱无章,尚未形成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屯协调发展的乡村格局。乡村规划的刚性不够,一些地方政府把目光投向凸显短期政绩的项目中,形式大于内容,忽视农村振兴的长远考虑。

 三是环境整治任务压力大。我州农村人居环境基础差、底子薄,各县市财政薄弱,按照国家、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要求,我州农村危房改造、厕所改造、垃圾治理以及生活污水治理等工作所面临的资金缺口、人力物力配备的压力很大。目前还有一些屯道没有实现硬化,部分村道维修保养不及时,破损严重;环卫配套设施不全健,农村保洁机制没有落实到位;农村养老服务设施简陋,与城镇养老设施差距很大;农村贫困户住房改造任务依然繁重,还有 1 万多户无人居住的破败倒塌房屋由于联系不上房主等原因无法改造,影响整村整治和建设,甚至影响脱贫攻坚任务的如期完成(详见附表 2 全州农村破败或倒塌无人居住房屋统计表)。我州农村人口多数居住分散,地处高寒山区,目前各县市虽然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农村室内水冲式厕所改造模式、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城乡一体化集中处理和 PPP 社会化运作模式,但是否符合我州农村实际情况,仍需探索。农作

 物秸秆以及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不高,以食用菌发展为主的村屯周边依然存在废弃菌袋乱丢乱弃现象,污染生态系统和环境。农村畜禽养殖污染比较普遍,尚未得到有效治理。大部分村屯缺少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村内畜禽养殖以及人畜混居现象较为普遍,脏、乱、差现象依然存在。我州大部分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仅限于化粪池和沉淀池,且防渗措施不健全,处理工艺粗糙,存在着环境污染的隐患。(详见附表 3 全州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统计表)

 四是农民主体意识薄弱。受传统生活习俗观念的影响,我州农村人居环境生活方式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目标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美丽乡村建设基本为政府推动,部分农民存在坐享其成和等、靠、要的思想,自己动手建设美化家园的意愿不强。

 三、几点建议 今后一个时期,我州美丽乡村建设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设我州美丽乡村,推进我州城乡融合发展,加快我州农业农村现代化。报告提出如下建议:

 (一)加大返乡创业回引力度,推进乡村人才振兴。鼓励外出劳务农民返乡创业,对返乡创业人员给予金融、土地和产业政策等方面的扶持,最大限度的满足农村产业发展的人才需求。以冬春科技大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以及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训为载体,提升农民职业技能水平。积极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农业专家队伍、农业科技推广队伍建设,加大对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和医疗卫生队伍建设,最大限度的满足农业生产人力资源、基层文化和医疗卫生专业人才的需求。

 (二)强化规划引领,促进乡村生态宜居。以生态宜居为目标,以县域为单位,前瞻性规划好村镇体系,因地制宜编制乡村规划。加强乡村规划的统筹管理和系统衔接,形成城乡融合、区域一体、多规合一的美丽乡村规划体系。强化各级政府对乡村规划建设的必要管控,解决村庄无序扩展、随意建设问题,按照空间布局科学、功能定位合理、梯次衔接有序、实施落地可行的要求,形成中心镇、一般镇、中心村、一般村屯协调发展的乡村格局。建立农房建设质量与风貌管理制度,注重保留乡村历史形成的自然肌理和历史文脉。对生态环境敏感区以及纯农区小型分散自然村落等区域,优先安排农民集中居住项目。

 (三)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促进农村人居环境改善。明确主攻方向,一是加快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处理,严格收集、转运、处理等关键环节,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建设。二是加快推进农村污水治理,因地制宜,循序渐进改善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三是加快推进厕所革命,落实配套资金,加强政策宣传引导,做好经验技术推广和质量监督,确保建成群众满意、实事求是的民心工程。四是

 加快推进农业废弃资源利用,严格落实秸秆禁烧制度,加强秸秆、废弃菌袋收储运体系建设。五是积极开展第二次畜牧养殖业污染源普查,加快农村牧业小区建设,推进村屯人畜分离;推进高效生态循环产业示范区建设,实现规模养殖循环化,从根本上解决畜禽粪便污染。六是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建设,打通农村交通“最后一公里”。七是以点带面,开展“美丽庭院”“干净人家”评比,创建美丽宜居乡村。

 (四)推进乡村绿色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融合。以农业供给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推进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开发乡村农业多种功能,依托村屯生态和资源优势,培育农村优势主导产业,大力实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建设设施完备功能多样的休闲观光园区、乡村民宿、特色村寨。对利用闲置农房发展民宿、养老等项目便利市场准入,加强事前事中事后监管和服务,支持乡村共享经济、创意农业和特色文化发展。加快推进集体经营性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明晰集体产权关系,以产业为依托,发展新型集体经济,通过保底分红、股份合作,利润返还等形式让农民合理分享全产业链增值收益,激发和增强农民建设美丽乡村的内生动力。

 (五)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推进乡风文明,加强乡村基层公共文化内容配送,发挥村规民约的规范作用,移风易俗,开展乡风评议。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引领并激发村民建设美丽乡村的自觉意愿,带领村民建设美好家园。以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为切入点,建立农村民俗文化基地,开展传统民俗文化活动,挖掘美丽乡村建设文化底蕴,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六)提高村民自治水平,增强乡村善治能力。加强农村基层基础工作,健全自治、法制、德治的乡村治理体系,培养造就一批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鼓励引导村民自治,明确村民委员会、村集体经济组织职责权限,促进农村基层民主和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强化村民自治组织民主监督,以村民需求为导向,通过实行村务公开、少数服从多数的民主决策机制和公开透明的工作原则,研究解决诸如无人居住的破败倒塌房屋无法改造影响整村建设和脱贫摘帽等事关村民切身利益及普遍关心的问题。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情况的调研报告

 为推进我市农村环境整治,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根据市人大常委会****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

篇六: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振兴战略之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按照“大学习、大调研、大改进”暨“做实在人、当实心砖”活动要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这个主题,结合美丽乡村建设,3 月 30 日,我带领局宣传教育科工作人员到罗屯镇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梳理如下。

 一、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意义的认识 党的十九大报告把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党和国家未来发展的“七大战略”之一,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立足中国历史视角“务农重本、国之大纲”的清醒认识,基于一个拥有 13 多亿人口的泱泱大国把“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的理性判断,更体现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实现“共同富裕”的义不容辞的初心不忘。农村稳则天下安,农业兴则基础牢,农民富则国家盛。实施乡村振兴,对于解决“三农”问题意义重大。

 一是端稳自己饭碗的需要。民以食为天,能不能吃饱饭、吃好饭始终是关系社会稳定的最根本的问题。细数中国历史上每一次重大变革,无不因为生存危机所致。解决好 13 多亿多人口的吃饭问题,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给,始终是农业农村发展的首要任务。面对世界“谁来养活中国”的悲观论调,1984年中国的粮食产量就突破了 8000 亿斤,向世界宣布中国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这充分说明:粮食问题是民生问题、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一个国家才能掌握粮食安全主动权,进而掌控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二是补齐现代化短板的需要。在全面建成小康进程中,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过程中,农业现代化这条短腿和农村现代化这个短板还没有补齐。农村绝不能成为荒芜的农村、留守的农村,农民决不能成为现代化的旁观者、失落者。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既是补短板、强弱项的迫切需要,也是由农业现代化向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战略扩展。唯有如此,我们才算是真正全面建成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三是实现共同富裕的需要。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在“共同”上做足文章,切实缩小区域、城乡和行业收入差距。当前,农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我们的基本国情决定了现代化的发展不可能消灭农村,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农民都搬到城里去,农民总体上应当就地城镇化。我

 们的目标应是,虽有城乡之别,而少城乡之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缩小城乡差别,把公共资源导入农村,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农民也能过上现代文明生活,一起共享发展成果,实现城市乡村共生共荣,这才是切合实际地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之道。

 二、美丽乡村是衡量乡村是否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 今年 1 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提出了“到2050 年,乡村全面振兴,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全面实现”的奋斗目标,农村美不美成为衡量乡村是否实现全面振兴的重要标准。为答好乡村振兴战略这张“试卷”,我们对罗屯镇乡村进行了全面的分析和调研,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镇美丽乡村建设风生水起 为响应国家政策,适时提出美丽乡村提档升级行动。罗屯镇结合美丽乡村建设,首先,通过开展村容靓化、阵地构筑、典型选塑、片区带动四项活动,不断提升农村文明指数和群众幸福感,极大地改善了群众们的生活品质。同时,在保持美丽乡村建设成果的同时,该镇积极申请上级支持,大力开展“五化四美” 乡村建设,重点打造了省级美丽乡村刘庄村,市级美丽乡村罗屯村、屈庄村、吴庄村,实施以广场、供电、排水、坑塘升级、污水处理、垃圾收集、村庄标识等为主要内容的基础设施配套工程。另外还继续推进全镇域环境的综合提升,对镇域内坑塘及村周围闲散地进行节点治理和绿化,通过疏通水系、清淤扩容、洗坡治理、栽种绿化树木等措施,对村内的废旧坑塘进行综合治理,恢复农村坑塘美化环境、调节水源、防涝抗旱、发展经济等方面的作用。同时,改造村内闲散地,清理多年积存的垃圾,种植花草苗木,硬化道路,将之改造成为园林绿地,为村民提供了集休息、观赏于一体的休闲场所。截至目前,该镇 34 个行政村有 21 个达到生态文明村标准、13 个村达到美丽乡村标准。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一是乡村规划缺失、房屋设计凌乱。第一,房屋的建筑形式缺少规范,房屋的高矮大小不一,外立面设计得五花八门,外墙砖及屋顶的颜色不统一,房屋外观要么极其简单,要么千奇百怪,导致“只见新房不见村”。第二,房屋建设没有与本村的历史、文化、习俗、传统相结合,照搬城市住宅建设模式,导致乡村

 不像乡村,失去了原有的乡土特色。第三,房屋建设与村庄公共设施的建设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和谐的统一,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杂乱无章,无法满足当代农民现代化生产、生活的实际需要。

 二是宣传力度需要加强。罗屯镇的美丽乡村建设,特别是隋海村、刘庄村,除了田园之美、乡村风情,还精心打造了隋海惨案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和党史教育馆、农家乐、文化产品体验店等,周边村庄知晓多、参观多,镇内、县内人士尤其是县外人士知晓少,影响力、辐射面都需加强。

 三是推动产业兴旺的步伐还需加快。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点,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促进农民稳定增收、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长远之策。作为罗屯镇,有万亩莲藕基地,有国家级民主法治示范村,有隋海惨案纪念馆、民俗博物馆和党史教育馆、农家乐、文化产品体验店等,要紧紧围绕上述优势,发展乡村旅游等产业。

 三、对**镇美丽乡村进一步提档升级的建议 下一步在建设过程中,要突出“三生三美三宜”即生产美、生态美、生活美,宜业、宜居、宜游。

 (一)乡村规划管理要做到“五个一套”。要实现乡村振兴,实现农村的现代化,使乡村成为美丽宜居的乡村,使农民过上美好现代的生活,就必须先解决乡村规划问题。一套法规制度。结合罗屯镇本地实际,制定本地乡村规划建设的指导意见、管控办法、规划导则,明确建设项目的占地规模、建设规模、建设标准、外观风貌、建设时序、奖惩措施等。一套规划设计。规划与设计应符合当地自然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产业特点、历史文化传统等,房屋建设要与公共设施、基础设施实现有机衔接,正确处理好生态空间、生产空间和生活空间的关系,实现产业经济、社会文化、空间环境“三位一体”可持续发展。一套审批程序。要避免不报就建、先建后报、报这建那、报小建大、不按规划与设计导则建房等问题,就必须建立健全房屋建设、道路建设、公共设施建设的规划审批、开工建设的审批程序。一套议事机构。根据目前乡村治理的实际,成立规划小组、设计小组、施工监理小组、监督检查小组等专门小组,制定议事规则和奖惩办法,定期召开会议,研究处理有关事项。一套保障体系。政府每年要安排一定的财政资金,作为乡村规范建设的专项资金。建立责任追究机制,细化乡村违法建设的

 处罚措施,同时也要建立人才保障机制。

 (二)进一步加快产业振兴步伐。指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们首先融入自然之美,彰显一村一景、一村一品乡土色彩,围绕“生产美”,借助小农水和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项目,改善群众田间作业条件。同时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围绕“生态美”,利用一些环保治理项目,对废弃坑塘进行生态治理。对村口、路边及房前屋后空闲地进行绿化美化,不断优化百姓的居住环境。围绕“生活美”,通过开展清洁庭院创建、农村卫生厕所改造、好媳妇好婆婆评选、五好家庭户等评选活动,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美好家园的创建活动。下一步,要坚持“文化为魂”、“一村一韵”,注重孝贤文化、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农耕文化的挖掘与保护,精心打造旅游品牌,推出“春季赏花踏青、夏季赏荷采莲、秋季采摘百果、冬季观雪看民俗”的四季旅游线路,让游客在亲近自然中享受田园之美。

 (三)进一步加大对外宣传力度。好酒也怕巷子深。在做好电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宣传的同时,充分发挥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新媒体优势,全方位、多角度宣传罗屯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好思路好做法,宣传罗屯镇“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的“世外桃源”美景,宣传木版年画、太空莲等旅游产品,吸引城里人远离喧嚣、享受田园之乐,吸引更多游客来罗屯旅游观光。(从罗屯调研回来后,我们专门为罗屯制作了微信“不负如来不负卿,罗屯十里油菜花等你来”,从油菜花入手,对罗屯美丽乡村进行了广泛宣传,收到了良好效果)。

  乡村振兴战略之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当前,我县农村人居环境状况很不平衡,脏乱差问题在一些地区还比较突出,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和农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还有较大差距,仍然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短板。按照县委批转的《政协**县委员会**年工作要点》的安排,**年 5 月至 6 月,县政协提案委组织部分市县政协委员及相关职能部门,在副主席赵湘骥、原副主席李

 卫平的带领下,采取听汇报、看现场、召开座谈会、外出学习考察等方式,对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开展情况 近年来,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农村工作,倾注大量工作精力和资金,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以创建美丽宜居乡村为目标,全力推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强化领导,精心组织,突出重点,“三大”行动成效明显,“脏乱差”现象有所改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取得了阶段性成果。

 (一)加强领导,环境整治全面铺开。一是组班子。成立了由县委书记任顾问,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县直各部门、各乡镇负责人为成员的农村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县级领导和部门联系乡镇制度,制定了实施方案,落实了人员经费,构筑了县、乡、村(社区)三级环境卫生管理网络。二是定目标。制定了《**县农村环境建设工作方案》、《**县农村“厕所革命”三年行动计划》和《三大行动工作方案》,明确了我县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及农村“厕所革命”目标任务,落实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责任。三是造氛围。结合“四创”工作,县乡村分别召开环境整治工作和三大工作宣传动员会和推进会,印发环境整治工作宣传手册,教育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文明意识和环保意识,激发广大干群参与环境整治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夯实基础,整治工作初见成效。一是全面实施农村环境整治工程。全县以乡镇政府所在地、城乡结合部、“两库一河一江”源头沿岸、主要交通干线、主要景区景点、重点扶贫村等为重点,两年来共启动实施农村环境综合整治财政奖补项目 150 个,实际开工建设项目 131 个,落实财政奖补资金 1860 余万元,累计完成 228 个行政村 436 个自然村的环境整治,项目涵盖农村饮用水源保护、农村生活污水处理、农村生活垃圾及畜禽粪便污染治理等方面,通过一系列环境整治工程的实施,农村人居环境大为改观。二是抓投入,农村环境设施逐步完善。近年来,县财政投入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及“厕所革命”资金 5000 余万元,“两库一河”饮用水源保护区垃圾治理资金 1200 余万元,新建乡镇垃圾中转站 9个,添置垃圾清运车 39 台,封闭式垃圾箱 655 个、移动大容量垃圾桶 2000 余个,建垃圾池 3600 余座,新建和维修垃圾转运场 20 余个,年清运垃圾 13 万余吨,聘请乡村保洁人员 5000 余名。规划建设农村“厕所革命”示范点 35 个,拆除废

 旧杂房、旱厕 4 万余栋,新建村级卫生公厕 103 座,改建户用厕所 1603 户。加大农村集中供水改造力度,全县完成集中供水行政村 323 个、分散供水行政村 118个,为农村改厕提供了前提条件。三是加大美丽乡村创建,打造城乡统筹典范。按照“政府引导、村民主体、财政奖补、示范带动”的方式,近年来,共创建省级美丽乡村 4 个、省级卫生村 6 个、市级美丽乡村 25 个,市级卫生村 24 个,突出村庄环境整治,乡村面貌焕然一新。四是落实河库保洁责任,保护水源环境安全。全面推行河长制管理,开展巡河专项行动,及时清理河道两岸垃圾,加强入河排污口的监管,开展饮用水源地周边环境综合治理,河道水质得到有效改善。五是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围绕“一控两减三基本”治理目标,狠抓农作物秸秆禁烧和综合利用,科学指导农民用肥,有效减少因化肥造成的面源污染。推进省级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工程示范村建设,农业生态不断发展。加大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力度,累计投入财政资金 4000 万元,完成粪污治理设施配套建设规模养殖场 196 家。

 (三)严格考核,整治责任不断增强。制定了**县环境整治工作实施方案和考核办法,为工作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县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依据综合整治考核办法,采取日常督查与暗访相结合的办法,对整治活动进行经常性的检查,并将各乡镇进展情况及时通报,并实行奖罚,有力促进了各项整治任务的落实。

 二、当前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存在的问题 1、农村人居环境“脏乱差”现象依然突出。一是受不良习惯和落后观念影响,很多村民随地乱丢垃圾习以为常,建筑垃圾随意遗弃。路边、沟渠、河岸及屋前屋后成了垃圾场,塑料袋、纸屑、果壳等垃圾四处散落,村民盖房产生的废弃材料在房前屋后长期乱堆乱放,形成“垃圾围村”现象。二是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动物粪便和冲洗圈舍的污水随意排入露天沟渠,农户生活污水未经处理随意排放的问题仍然相当普遍。三是农业面源污染严重。据调查监测,我县化肥使用在水稻上超标了 0.3 倍,在烟草上超标了 1.4 倍,每年农...

篇七: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乡村建设调查调研报告范文

  根据县政协年度工作安排,近期,县政协调研组就我县2018 年美好乡村建设情况开展调研。调研组深入部分美好乡村建设示范点,认真查看建设现场和成效,了解建设进展情况,并召开座谈会,听取部分乡镇和县美好办关于美好乡村建设情况介绍,就如何进一步推进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交流讨论。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

 一、基本情况

 2018 年,我县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了 6 个美好乡村重点中心村示范点建设任务,初步呈现了“特色产业明显、生态环境优良、百姓生活和美”的农村新面貌,充分发挥了示范带头效应,为全面推进美好乡村建设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

 今年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继续以抓点示范为主。在完善上年度示范点建设的基础上,确定了吴圩镇东大岗、连江镇岳庄、定城镇周庄、炉桥镇盐化新村、藕塘镇大杨新村和张桥镇北张胡等 6 个中心村为新的示范点。其中东大岗中心村为精品村,岳庄、周庄中心村为特色村,盐化新村、大杨新村和北张胡中心村为达标村。在县委、县政府统一安排和部署下,责任乡镇高度重视示范点建设工作,及时分解落实建

 设任务,安排专人驻守工作一线,驻点现场监督施工,协调解决问题,推进建设,目前各项建设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其中,岳庄、盐化新村进展较快,已完成建设任务 80%以上; 周庄完成约 60%; 北张胡、大杨新村和东大岗是新启动的示范点,建设进度较慢,北张胡、大杨新村完成不足 30%,东大岗完成了规划和拆迁任务,示范点内主干道基本建成,其他建设基本未动。从调研情况来看,今年的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重视规划引领作用,科学编制示范点发展规划。示范点选点、建设坚持群众意愿和科学规划的有机结合,注重选择基础条件好、群众积极性高、干群关系顺、干部服务意识强的中心村作为重点示范村; 邀请专业规划编制机构和本县规划设计院专家实地座谈、评估、勘测,坚持从用地规模、人口集聚、服务功能配套、产业发展等方面完善编制总体规划和村庄建设、环境整治、产业发展等专项规划,确保规划符合群众要求,彰显乡村风情和个性特色。特别是在建设规划中,坚持把“原貌整治、塑造特色”作为主导模式,尊重现状格局,不搞大拆大建,充分利用已有农房、基础设施等要素,统一规划实施,力求保持各村特色风貌。

  二是突出环境综合整治,全面推进村庄建设和配套。中心村建设坚持以示范点及周边环境综合整治为突破口,以安全饮水、垃圾污水处理、村内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河塘清淤等事关民生的工程建设为重点,严格按建设规范、时间节点组织施工; 县美好办科学统筹谋划、严格督查调度,指导督促各示范点主体工程和附属工程建设协同推进,各 示范点在环境整治、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例如,连江镇多渠道整合筹措资金对基础设施和服务配套项目进行全面修建完善,村民住宅及村庄绿化已全部建成,道路、水电、通讯和有线电视等已实现户户通,大戏台和民俗文化馆已完工,体育健身场所、水冲式公厕和便民超市已建成使用,每户卫生改厕及沟塘清淤已全面完成。

 三是注重优化产业结构,为示范点建设提供有力支撑。在全县产业发展规划的基础上,示范点乡镇都编制了美好乡村产业发展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土地整治、集中流转的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和合作社建设,优化调整产业结构,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多数中心村因地制宜,积极发展符合本村实际的产业,为中心村农民就地就业和自主创业创造了条件,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如连江镇引进的新海岸生态园林、穗园生态种植等农业投资公司建成了 15000亩的环岳庄现代农业示范区,重点发展林下养鹅、龙虾、泥

 鳅养殖、茭白种植、花卉苗木; 吴圩镇示范点精整流转 3xxxx 亩土地种植特色经济苗木、草莓、水蜜桃和有机水稻等; 张桥镇示范点农户已流转土地达 76.2%,大力发展苗木花卉生产。

 四是保障措施坚实有力,确保示范点建设推进有序。在运行机制上,坚持高位推进、多方联动,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多次亲临建设现场协调解决问题,县美好办和县直机关单位加强工作谋划指导,注重统筹协调,推动工作落实; 各示范点乡镇都成立了美好乡村建设指挥部,主抓示范点建设; 示范点村也组建了村民理事会等,明确工作职责、议事制度等,积极参与村庄建设和管理。在资金投入上,深化农美公司管理和运作模式,通过设立专项资金、整合项目、农民自筹、社会资助、部门帮扶、市场运作等多种途径,广辟融资渠道,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今年仅县财政投资用于美好乡村建设专项资金预计达 3000 万元。

 二、存在问题

 虽然我县美好乡村示范点建设总体行动较快,力度较大,并取得预期成效。但从实施情况来看,依然面临不少的困难和问题。

  一是思想认识不够到位。县委、县政府对美好乡村建设进行了广泛的宣传发动,但是在部分干群中仍然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仍有一些干部群众认为美好乡村建设是政府行为,跟自己关系不大,等上级发话,靠上级支持意识较浓,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参与的热情不高。

  二是资金整合难度较大。美好乡村建设无论是基础建设、自然村庄整治,还是长效管理等,镇、村除了上级补助资金外都需投入大量的配套资金。现有镇村经济水平和实力有限,配套不到位,社会资金参与美好乡村建设较少。相关部门专项资金用于示范点建设仍较分散,而且由于建设项目的申批程序多、流程长,导致专项资金拨付滞后,影响项目的建设进度。

  三是整体进度差距较大。由于各村的基础不同、经济实力不同,再加认识不同,推进进度不一、力度也不一,有些村力度很大,效果已很明显,有些村建设进展存在较大差距。特别是吴圩镇东大岗示范点,由于老民居保护建设规划等迟迟不能落实,导致村庄建设 和基础设施配套严重滞后,如不加快推进,势必影响我县美好乡村建设省市整体验收。

 四是产业发展基础薄弱。农村承包地流转形式单一、机制不完善,导致农村土地流转不顺畅,制约了土地流转速度和规模,土地、水面等资源不能很好利用,影响了农村种养殖业规模发展; 一些中心村缺少区位优势或优势不能充分发挥,有文化、懂

 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和产业发展的带头人还比较缺乏,短期内发展特色产业十分困难,农业收益低,多数农民的收入来源还是以外出打工为主。

 五是长效管理机制乏力。美好乡村建设是一项民心工程,更是一项长期而又艰巨的系统工程。部分乡村把建设当作一项阶段性的工作任务,重整治、轻管理,长效管理机制尚未健全,农民自我建设、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一整套自治机制尚未真正建立,仅仅依靠村民理事会发挥有限作用,示范点建设明显出现了“三难”,即公共卫生保洁难、公共设施维护难、系统规划坚持难等。

 三、工作建议

 一、要坚持规划引领,理清发展思路。着眼城乡一体化发展大局,立足村情,统筹谋划,修订完善村庄规划,找准发展路子。从农村长远发展出发,注重相关规划的协调和衔接,并注重发挥规划的导向和控制作用,严格按规划抓整治、搞建设。杜绝规划与建设不一的现象发生,做到少走“弯路”,减少损失。结合各村区位、资源、产业和群众现实需要,实行差异化指导,个性化塑造,充分挖掘地方特色,抓好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与管护,全力打造生态宜居有特色的示范点。

 二、要凝聚建设合力,加快建设进度。要进一步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的认识水平,从思想上高度重视起

 来,激发他们投身建设的热情。要把准农民群众的实际需求,真正以他们所愿、所想、所盼作为第一出发点,保证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要抓好各级各部门的协作配合,县美好办要对照标准,加强指导,组织学习先进,完善建设成果; 各职能部门在抓好份内工作的同时,要增强协调配合意识; 有关乡镇要自觉提高执行力,主动作为,加快工作进度,突出工作重点; 县领导要加大调度的频次和力度,实行倒逼机制,强力推进建设进度。

 三、要加大整合力度,解决资金难题。美好乡村建设涉及面广,资金需求量大,乡村经济压力重,要进一步拓宽资金来源渠道,统筹安排,有效整合。县财政和相关职能部门要加大整合资金力度,按照创建目标整合资源,进行项目包装,积极向上申报项目争取扶持,并加大本级资金投入,全力支持中心村的建设; 要及时拨付扶持资金和奖补资金,简化工作流程,开辟资金拨付绿色通道,确保美好乡村建设的稳步推进。要通过村企结对共建、金融资本参与、引入市场竞争机制、社会捐资等方式,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建设新模式。

  四、要注重产业支撑,增强发展动力。美好乡村建设需要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既能为美好乡村建设积累资金,又能培育农民自力更生的创业精神。我县有丰富的农业资源和基础条件,这是我们发展特色农业、生态旅游产业的重要优势,要注重立足当地优势合理布局,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推进农业示范区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努力打造一村一品; 要发挥农业产业化龙头的带动作用,培育壮大一批经营主体,促进土地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要盘活集体资产,探索以集体资产入股、租赁等形式发展符合农村实际的产业,兴办一些公共服务项目,为农民群众发展农家乐、家庭工业等提供场所和服务,壮大集体经济,为美好乡村建设提供持续的动力。

 五、要加强机制建设,延续建设活力。美好乡村建设要将创建与保护紧密结合,既要高标准抓好建设,又要切实加强管理和维护,进一步建立健全村庄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和环境卫生等长效管理机制,巩固建设成果。要落实完善相应的考核指标体系,县委、县政府要适时调度,强化整体推进力度,重视考核奖惩,强化结果运用,确保美好乡村建成一个、提升一个、巩固一个。要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培养一支高素质的美好乡村建设管理队伍;

 要以美好乡村建设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技能培训、结对帮扶、人才引进等多种方式,配备、引进和培养人才,确保美好乡村规划、建设和管理工作真正得到保障。

推荐访问: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文章 乡村 调研 美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