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5篇

时间:2022-11-06 08: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5篇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 ·114·科学视界 /2021年12月(上)改革与探索《赵州桥》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历久弥新的一篇经典课文,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5篇,供大家参考。

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5篇

篇一: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

iddot; 114 ·科学视界

 / 2021年12月(上)改革与探索《赵州桥》是小学语文课本中历久弥新的一篇经典课文,对《赵州桥》课文教学的变化折射了不同时代语文教育方向的重心与特点。这篇课文出自中国现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先生的《中国石拱桥》一文,通篇流溢大科学家平实、朴素、严谨的语言美,其描写对象赵州桥的外观具有“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般的建筑形态美,而其中蕴含的高超的中国古代石拱桥建筑技艺更具有丰厚的科学美,可谓是一座丰富的美学教育宝库。在核心素养的指引下,《赵州桥》的课堂教学突破了单纯语言文学教育的既有格局,更在过往“智育”的成果上走向“美育”,达成“德育”,向着达成“立德树人”根本要求大步迈进。一、充分革新课堂美的元素课堂美育中最为显性的美的元素,表现在学生可观看、可听闻、可触及的课堂教学资源上。首先,教师应当创制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资源。近年来,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逐步提升,借助于类似于“希沃”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演示设备和电子课件进行授课成为课堂教学极为常见的方式。在这一背景下,衍生了诸如电子课件制作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严重、运用水平有限的问题。以《赵州桥》为例,大多数教师主要的演示方式停留在对赵州桥实景、结构使用简单的配图演示,只有较少的教师能够使用配音介绍、动态图、三维动画等方式涉入对赵州桥科学原理、形态美感的深入介绍。而大多数教师又主要注重的是与视觉方面有关的教学资源开发,对于与听觉有关的教学资源比较欠缺,而且很少有教师会主动设计、制作、下发相关的学具。这都使得课堂美的元素相对集中于一个方面,欠缺丰富性,导致对课堂美的元素革新往往集中于翻新电子课件上,而对于板书、教具学具、辅助资料、教室环境等其他课堂部分欠缺关注,不自觉中削减了诸多课堂美的元素表现的可能。其次,大多数教师在繁重的备课压力、有限的艺术素养和有限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下,不太注重课堂教学资源的美感发掘,选用教学资源过于陈旧、单调或随意,无法激发学生对美的感知与共鸣,导致美的元素无法真正深入学生的心灵。《赵州桥》一文的教学,从宏观角度展现赵州桥美丽的弧线是一种传统的思路,但若更进一步与周边自然环境搭配进行展示,则更能体会到中国古人因地制宜将建筑美巧妙融合于自然美的无穷意境。反其道而行之,化身游客的视角踏上赵州桥,细细展现赵州桥上古朴又精致的浮雕和千年历史留下的斑驳烙印,同样是从微观角度见微知著的另一种展现美的途径。《核心素养》“审美情趣”一项要求学生,“具有发现、感知、欣赏、评价美的意识和基本能力。”对于审美能力尚不全面、需要教师充分扶持引导的小学生来说,教师是否能在课堂教学中让他们发现和感知到美,直接决定了后续课堂美育开展的成败。小学教师在实施课堂美育的过程中,尤为注意走好这首要一步,立足现有教材基础,善于发掘教材中美学元素,做好美的展现,凝聚小学生对美的认识,真正形成“美的课堂”。二、有机创设课堂美育情境课堂美育若要进一步嬗变,更蕴藉于教师精心创设的课堂美育情境之中。过往狭隘小学美育往往将美育单纯等同于艺术教育,注重小学生对基础的艺术知识、技能与方法的积累。但是这样的美育,其效用仅仅局限于艺术课堂上,无法拓展延伸到其他课堂中,实现学科间的深度融合。实际上,文学艺术本身亦是一种语言艺术,亦有其艺术之美。对文学艺术的审美天然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对人类生活面貌及本质的深入认识,方能突破文学艺术审美间接性的阻碍,获取完整的美感体验。文学艺术审美又往往引发审美主体丰富的情感体验和思想认识,因此既要打造与抽象语言文字相匹配的形象环境,也要入情入理,构筑完整丰富的情境,方能实现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赵州桥》来说,不少语文教师熟稔于在散文中创设情境,但却会困惑于一篇说明性质的课文如何构建情境。《赵州桥》中的审美元素,不是仅仅是狭义的外形美、建筑美,更在于结构坚固以及服务人民千年不倒产生的巨大经济效益,显现出了中国劳动人民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中的杰出力量,是中国人民智慧的象征。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探究——以《赵州桥》课文教学为例黄少婷

 刘

 娇

 赵

 婷(广西南宁师范大学师园学院,广西南宁,530226)摘 要 在核心素养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弘扬中华美育精神,加强和改进美育工作,是一个具有现实意义的重要命题。它尤其要求我们直面当下社会现状与新机遇新挑战,遵循美育特点,厘清美育观念,创新方式方法,在实践领域开拓美育新天地。通过研究小学语文课堂中实施美育具有创新性的方式、方法,可以推动小学语文课堂美育水平提升,助力小学美育目标的实现,对小学美育的“融入学科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积极的探索。而立足现有教材基础,通过提升教师自身美育素养,让教师课堂教学善于发掘教材中美学元素,在教学时引导学生发现、感知和欣赏美,是促进美育目标实现的有效渠道之一。关键词 核心素养;小学语文;课堂中图分类号 :G6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221(2021)34-0114-02本文系广西壮族自治区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立项项目“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美育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立项课题号:202113642011。

  · 115 ·科学视界

 / 2021年12月(上)改革与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经过筛选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可以说,它涵盖了一个民族传统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物质生活,社会生活和精神生活。2004年,我国就成为联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加入国之一。2011年,我国迎来了第1个文化遗产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再次将传统优秀文化的承继与发展提升到关乎民族崛起的高度。非遗物质文化遗产也开始更广泛的走进国民的视野,成为举国上下热议的话题之一。可以说承继与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树立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方面。而学校也自然成为保护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关键场所。在非遗文化中手工艺是最引人注目的存在 ,其所具有的技术性与实践性 , 使它更易被引入校本课程化之中 , 成为学生动手实践 , 用心创造的兴趣课程。它本身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和民族智慧更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在提升学校道德素养和人文情怀、丰富学生实践创新内涵、树立文化自信和提升学校软实力等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结合我国课程的三级管理体系,近年来,各地纷纷将地方非遗手工艺内容纳入到校本课程之中,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学校、进课堂、进课程提供了良好的文化契机和生长点。非遗手工艺的校本课程的开发不仅为校本课程的深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为非遗“有生命力”的传承指明了方向。非遗传统手工艺课程化实施策略初探周紫君(重庆市渝中区中小学劳动技术教育基地,400010)摘 要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创造的文明与智慧的结晶,是经过筛选后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 , 而其中的传统手工艺以其所蕴含的丰富育人价值和民族智慧不仅易于引入校本课程 , 更能有效拓展学校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对于学校、学生、课程三个层面都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意在针对非遗传统工手工艺校本课程的实施策略开展研讨。关键词 非遗传统手工艺;课程化;实施策略中图分类号 :G62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1221(2021)34-0115-02因此在《赵州桥》的教学中,历来优秀杰出的课例都以此作为课文情感、思想的落点。语文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主动创新课堂形式,锻炼学生对审美对象的性质、价值、形式和内容等进行分析,并做出评价的能力。同时在评价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生发出情感,从而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教材。在《赵州桥》的授课中,由学生结合课内外资料分析评价赵州桥,形成对赵州桥多方面价值的认识,进而转化为对赵州桥、对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肯定与崇敬,升华为民族自豪感与学习先进科学文化知识造福人民的内驱力,真正理解《赵州桥》的美感所在。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下,学生审美能力不仅能够得到确实的提升,还能改变过往审美教育偏向“懂美的知识”,忽视“学会审美的过程”,不注重“审美中孕育情感”等不良现状。《核心素养》中提到“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学生具有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不能只靠生灌硬记课堂笔记、教学参考书的“中心、意义、情感、思想”。只有在实际课堂情境中,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进行自觉主动的审美判断得出的审美价值才是能够让他们自己真正认同信服的。经过六年的学习,学生经历一篇篇课文中各类情境,逐步培养出了正确的价值取向,无形中语文教育“立德树人”目标就可以在潜移默化中实现。因此语文教师一定要把握当下语文教育的趋势,敢于构筑情境,敢于把思考判断的主动权归还给学生,方能让学生真正具备包含审美在内的一系列思维能力,完整地实现人的社会化。三、由师及生孕育美育成果《核心素养》还进一步提及 :“具有艺术表达和创意表现的兴趣和意识,能在生活中拓展和升华美等。”课堂美育的目标是培育能够在生活中“知美、审美、创造美”的人,“创造美”就是培育的最后一步。课堂美育的最终实现,是在生活中孕育美育成果。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借助创新形式的书面作业、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来推动审美思维的落实。以《赵州桥》为例,过往的语文作业实际上注重的是对语言文字、阅读技巧的巩固。但是这些作业实际上无助于学生审美思维的养成,也无助于课堂美育的落实。语文教师应当注重在“提质增效”背景下创新思维,保证语文教育多方面功能均能落到实处。在《赵州桥》中,学生通过课堂美育初步感知了建筑美,了解到“建筑美”相关知识,对文化艺术的多样性、健康的审美价值取向等具有了一定的认识。教师应当紧抓时机,将课堂美育成效延伸到课后,转化为美育成果。可以以“建筑美”为主题设计作文、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可以将校门、小区、立交桥等生活中常见的建筑物作为作业中的研究对象;可以通过绘画设计图、查找建筑原理、报告建筑产生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最终让学生学会在生活中时时刻刻审视、发现、思考万事万物,探索事物本身及背后的无穷奥妙,形成《核心素养》所要求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这正是课堂美育所要追求的最为本质的成果。参考文献:[1] 周晓明 . 基于核心素养背景下的小学语文课堂实践 [J]. 小学生作文辅导 ( 语文园地 ),2021(06):31.

篇二: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

术社团筹建促美育教育全面实施

 艺术社团建设是学校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和内容,是素质教育顺利开展的有效途径。随着《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等一系列相关政策的不断出台,艺术教育已经成为各中小学、幼儿园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学校也已经渐渐意识到需要通过各类艺术社团活动,提升学生道德文化修养和审美能力,激发学生思维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等。建设特色的艺术社团,整合美育资源,形成学校与社会互动互联的美育氛围,是彰显学校办学特色的重要举措。

 一.校园艺术美育实施背景 平泉市杨树岭中学在各级政府和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关怀和正确指导下各项工作都取得了可喜成绩,但由于地处乡镇,艺术师资力量薄弱,课外兴趣小组一直难以正常开展,为此,我们学校也大胆初探艺术美育教育利用有限的教学资源无限的放大拓展,除了正常的课堂教学以外如何能让每一位热爱音乐的孩子都能接触艺术其中我们所谓的艺术就包括音乐和美术还有文学影视欣赏,学校艺体组于 2018 年在克服种种困难的情况下根据学校现有资源成立了学校校园音乐舞蹈艺术团和美术艺术社团和影视欣赏话剧社,音乐舞蹈艺术团即器乐组(民族器

  乐团)、声乐组(童声合唱团),和舞蹈(舞韵舞蹈团);美术艺术社团包括书法社团,手工坊,绘画社,话剧社等。为了能使各社团持续开展下去,我们改变了以往的做法,以往兴趣小组成员基本上是每学年轮换一次,学生得不到持续发展和学习,慢慢的艺术兴趣小组就流行于一种形式,有些同学学到的一些技能当离开社团后以后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也会忘掉,老师的教学成果也得不到显现,为了改变这一现象的再次出现,我们把社团教育设为基础班、中级班和高级班。以循环递进的模式进行,让喜欢艺术的孩子始终不离开这个艺术群体。

 二.校园艺术美育实施思路(以音乐社团筹建为例)

 1.声乐,器乐,舞蹈三驾马车同部推进 (1)声乐教育主要以合唱为主,合唱教学方面主要是培养同学们合理用嗓,切忌大喊大叫,以及掌握正确的发声方法和歌唱技巧,在经过一年的学习之后同学们无论是音乐理论的学习还是乐器的基本演奏方法都有了初步掌握,在第二学年根据自愿的原则和对音乐的学习兴趣,我会把他们编入中级班继续学习,在中级班我会对同学们继续讲解有关音乐的理论知识,和艺术能力的提升。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演唱技能更重要的是艺术感悟和自身修养的提升以达到美育教育的目的。

 (2)在乐器演奏方面主要以简单易学的民族乐器为主(例如葫芦丝)我会加入一些器乐曲的欣赏教学,如葫芦丝我

  会让同学们听一听《月光下的凤尾竹》、《竹楼情歌》口风琴曲等经典名曲,以拓展同学们的音乐视野和欣赏能力,同时对他们的吹奏乐曲也会有较高要求,如一些演奏技巧的运用,指法的灵活安排,在高级班我主要是让学生自学为主,并教给他们新的任务协助老师辅导新同学,通过辅导新同学既是对他们所学知识巩固的考察也能查找出他们自己的不足。再教中学这样学生会有更深的感悟,更多学习思路和方法最重要的是学会了换位思考法。

 (3)舞蹈方面主要以基本功训练为主,成品舞参赛为辅(艺术节省市县区电视展演)学以致用,同时也分为基础班,中级班,和高级班。初级班主要以舞蹈基本功先练为主,中级班主要是学习一些在基本功上组合形成的初级舞蹈作品,高级班主要是成品舞蹈,大赛舞蹈,创编教学为主,同时也让高级班的学生带初级中级班,这样也解决一些教师资源不足的问题,通过三班循序渐进,不断提高,不断感受舞蹈的魅力。

 三.校园艺术美育实施管理 在学生日常管理方面我给学生做了具体要求,既守时守记规定要求定目标,守时就是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守纪,学习期间不打闹,爱惜乐器爱惜音乐室器材,定要求 严格按照老师要求完成作业,定目标,即每学期初我会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学习目标。总之法无定法,每一位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法,

  我认为只要学生在学习中有足够的学习兴趣就是成功的教学方式。当学生通过一个学年或两个学年的学习,他们都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理论和乐器的演奏以及舞蹈基础,这时候我会鼓励他们去参与一些展演活动,如学校的艺术节,元旦联欢,国庆节等,我都会鼓励他们踊跃参加,以锻炼他们的能力,每次活动之后学生们都有很大收获,或成功,或不足,这都成为他们以后学习的动力, 通过这种以比赛、晚会的形式让学生能在不同的领域展示自我、创造成绩、博取关注,帮助他们建立起充足的自信心,从而以一种积极的状态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这些活动的参与也得到了家长的认可和鼓励。

 四.校园艺术美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经过这几年的摸索我校在第二课堂也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也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问题。首先就是艺术师资不够,我认为艺术师资的匮乏仍是制约艺术教育发展的一大因素。只有加强艺术师资力量,壮大艺术教师队伍。艺术课程才能够开展得更加有特色。

 其次重视力度还有待提高。当前,在我国现有的教育体制中,应试教育仍然是处于主导地位的。尽管当前人们提倡素质教育,但是素质教育在实施的过程中依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艺术课依然处于不重要的位置;在很多的教师和学生的思想中,艺术课是作为副科存在的;在大部分家长的思维里,学

  习艺术或许只是一个升学的捷径,音乐、美术课常被看成是可开可不开的“副课”。即使在课表上体现了规定的音乐课时量和美术课时量,但在执行中,艺术课常常被语、数等主课占用,所以安排在课表中的音乐课、美术课还没有真正的落到实处。个别学校甚至取消了音乐课、美术课。这种形式严重影响了艺术教育的正常发展,在一些乡村学校也许会更加凸显。孩子虽然热爱,但由于种种原因也只能望而兴叹。

  第三就是是器材配备问题。虽然国家在普九、改薄等活动中也对各学校加大了器材的配备但按照师生比例要求还有很大差距,教学器材的不足大大限制了学校音乐教育的发展,因此渴望国家能继续加大艺术教学设备的投资,为艺术教育夯实基础。

 五.问题困难解决办法 师资不足的问题,我们与市文化馆美术馆建立长期帮扶关系,通过文化馆艺术馆送课进校园,传统文化艺术进校园培养一批教师量和学生团体。我们还和本市师范艺术院校建立大学生实习基地项目,让更多大学艺术生走进课堂传播艺术技能。

 六.园艺术美育教育总结及展望

 总之,新的形势对教育在培养和造就我国 21 世纪的一代高素质新人方面提出了新的、更加迫切的要求。切实加强学校艺术教育工作,是当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

  展和健康成长的一项迫切任务。教育部门应携全民共同努力,乘课程改革之东风,为学校艺术教育开创一个更好的局面。同时近年来全国正在尝试音体美艺进中考,无论是在考试还是在学生自身修养提升上,重视美育教育将是学生受益终生的课题。

篇三: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19年8月第8期第2期2017年2月NO.7July.2017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第8期2019年8月NO.8August.2019福建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FUJI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摘 要:

 “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报告会”是福建省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活动的重要项目,通过征集收到来自全省各地报送的优秀案62个案例,从这些优秀的案例来看,音乐基础教育在学校美育中具有引领性的作用,美育视野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也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瓶颈,彰显了跨界与融合的改革创新模式。关键词:

 中小学美育;音乐教育;跨界融合中图分类号:G633.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884(2019)08-0041-03收稿日期:2019 - 01 - 24作者简介:陈静婧,女,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2016级本科生。2015 年国务院就深化学校美育教育发布《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为切实落实美育工作意见,2016年8月29日教育部与福建等八个省签署美育改革与发展备忘录。以此为契机,福建省在多举措推进学校美育改革发展中,为学生搭建美育活动平台、丰富学校美育实践工作,于2018年10月在福州市举办“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报告会”,作为第六届中小学生艺术节现场展演活动的项目之一。活动通过征集收到来自全省各地报送的62个优秀案例,通过分析这些优秀的案例,不难发现音乐基础教育在学校美育中具有引领性的作用,美育视野下的基础音乐教育也突破了传统的教育瓶颈,彰显了跨界与融合的改革创新模式。一、课堂内外的跨界与融合传统课堂上音乐教育模式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课堂上枯燥抽象乐理知识的讲解,陈旧的欣赏教学套路,以及单调的唱歌形式,这些多年无法突破的音乐课堂教学瓶颈,使学生无法感受音乐教育带来的快乐。导致学生“喜欢音乐却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一直困扰着广大中小学音乐教师。学校美育教育开展“学生艺术社团及实践工作坊建设”与“校园文化环境育人”等创新项目的案例,凸显了课堂内外的跨界与融合,是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瓶颈的突破口。以霞浦县民族小学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为例。如何让畲族优秀的传统音乐文化能够在校园传播,并被学生接受传唱?该学校不是直接在课堂上教唱民歌,而是成立了“小山哈红领巾广播站”作为学校畲文化传承教育的主阵地,每周开设畲族文化介绍专栏,集中介绍优秀畲族传统文化和畲族优秀人物的典型事迹,播放畲族民歌、小说歌、还有学生自己演唱的节目,使校园中畲歌天天有,同学中畲歌人人唱,让畲族优秀文化的内容占领学生的视听舞台,达到了美育教育的目的。另外以实践来衔接音乐教学的内堂内外,以期学以致用,融会贯通。以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美育课程改革案例为例。龙溪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因地制宜,构建并实施了“丹霞镌美”课程改革方案。该方案主要包括“艺术嘉年华” “缤纷小社团” “绚丽丹霞园”等三个部分,分别从审美活动课程、美育技能掌握和审美直觉培养等方面把美育活动落实到教育工作中。其中, “艺术嘉年华”是面向全体学生的综合性美育活动课程。它强调“活动育人”和“全员参与”,通过“六一”汇演、 “班班有歌声,人人有才艺”、高雅艺术音乐会、 “非遗”课程等形式多样的活动,让美育视野下基础音乐教育的跨界与融合— —以福建省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为例陈静婧(福建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7)

 2019年第8期学生释放激情、体验快乐、体验美。

 “缤纷小社团”遵循美育“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组建民乐、合唱、书法、舞蹈、大鼓凉伞、剪纸、木版年画、儿童画、木偶戏等多个艺术社团,旨在让每位学生都能掌握一项美育技能,收获更多的自信。

 “绚丽丹霞园”强调环境的作用,开辟文化长廊和悦读吧等特色项目,并利用多媒体信息资源,完善班级文化建设,让学生时时、处处浸润在具体可感的美的环境中。通过课堂内外的跨界与融合,学生们能够有效地接受音乐教育的熏陶和培养,掌握艺术技能,陶冶身心,在生活和学习中表现出来良好、自信的精神面貌,形成专注、热情、富于想象、有爱的心灵品质。二、不同课程的跨界与融合音乐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不但包含历史、文化、语言、社会学等人文科学,也涵盖物理、数理等自然科学,如在中小学生各门课程中,语文、历史、地理、生物、数学、体育等都或多或少与音乐有着一定的关联,这也使得音乐教学与这些课程之间的联系成为可能。[1] 因此,福建一些学校在美育改革创新案例中充分运用了这些关联,开展不同课程的跨界与融合。案例中不同课程的跨界与融合主要有两种形式。一是音乐基础学科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的跨界与融合。以三明市实验小学美育活动案例为例。三明市实验小学结合本校实际,深层次挖掘校园文化之根,确立了以“品位教育”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为打造特色响亮办学品牌,学校不断探索适合师生共同发展、学校持续发展的路子,以美育教育工作为抓手,通过校园环境建设、组建管乐团、开展特色文化课程、丰富多彩的活动等推动学校的品位文化建设。“一枝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每个班级每个学生都学习了葫芦丝、空竹、陶艺,通过这三种中华传统文化形成一个班级的合力,形成一所学校的合力。正所谓“一唱百和”,蔚然成风。通过管乐队、葫芦丝、空竹等教学成功地将音乐基础学科课程与素质拓展课程完美融合,成为学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二是音乐教育课程与其他美育课程的跨界与融合。美育的主要实施途径是艺术教育,艺术多门类的审美艺术精神对于美育实施具有重要作用。王福阳老师在《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是与不是》一文中这样说到:

 “美育不是一门具体课程,而是教育的一项基本育人目标,以艺术课程为主体,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的课程目标和体系。”[2] 说到各学科互相渗透融合,就离不开教学的协调性。以校园音乐剧《睨阿孙》为例。音乐剧《睨阿孙》的剧本创作、舞台表演,是一项团体合作的活动,它包含着台词、音乐、舞美、背景、服装、动作等多方面的互相借鉴与补充,是文学、诗歌、戏剧、音乐、美术等课程互相渗透融合。从选材、思考、创作、排练到表演都需要教师、学生自主学习和团队合作探究,离开协调的发展、学科的融合,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完成。这些课程将音乐教育课程与其他美育课程完美地进行融合,不同美育课课程互相借鉴,互相补充,互相促进,在校园中创造了完整的艺术环境,让整个校园充满了艺术氛围与气息,有利于培养学生包括音乐在内的所有美育课程素养。三、校内校外的跨界与融合丰富的美育课程需要雄厚的师资,为保障课程能持续、有效地实施,秉承“走出去,请进来”教育理念,许多学校内掘外引,从校内和校外两方面着手打造混合式师资团队。在校内,充分调动教师参与校本课程开发的热情,鼓励有艺术特长的非艺术学科教师参与美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聘请校外资深专家、艺人参与学校课堂或课外活动教授。比如对于大多数学生,方言是一种既陌生又熟悉的语言,学校在美育创新活动项目中选择将福州传统歌谣和现代福州歌曲融合,开发出校本课程《福州“虾味” — —乡土音乐》,同时聘请福州语歌曲协会会长赖董芳老师进校开设讲座,以福州方言进课堂的方式,让学生初步感受福州方言的特点以及福州歌曲依字型腔的特色,使学生真正走近家乡文化。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则将校内的音乐教育课程与校外的美育资源相结合,全面构建艺术学科课程体系。为培养学生的兴趣,满足学生特需、特长的发展,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积极与福建师范大学和校外优质机构联手,为全体学生开设了丰富多彩的艺术素质拓展性课程。首先学校充分利用当地的课程资源。福建师范大学附属小学把握优势,与福建师大美术学院、音乐学院、福建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等院校形成长期合作关系,以高素质师资为课程奠定基础。同时为陈静婧:美育视野下基础音乐教育的跨界与融合 42

 福 建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2019年8月第8期了拓展课程资源,还加大投入与校外优质机构、福州市传统文化传承人联手,开设了包括硬笔、茶道、竹笛、篮球等15种艺术素质拓展课程。如:一年级欣赏绘本、认识中国汉族吹奏乐器竹笛,二年级开设创意手工纸花,简单易学的陶笛;三年级开设了书法、动漫、汉小筝、葫芦丝等多样的艺术素质拓展课程满足该学龄段的学生广泛的兴趣特长爱好;四年级为略有难度的巴乌、尤克里里;五六年级引入国画、书法、笛子等内容。由此可见,校外教育与校内教育同是美育教育的重要途径,将二者跨界融合正是美育发展的必然需求。在发展音乐教育校内校外的跨界与融合时,应当做好以下几点:一是校内音乐教育应当主动出击,积极有效地寻找合适的校外教育资源,搭建合理的校内外音乐教育沟通平台。这就要求校内教育应当做好校内学生的需求调查,因地制宜地将校外音乐教育在适当的时机以合理的形式引入校园,使校内外音乐教育互相借鉴,互相补充,进而借助校外资源完善教育机制,并以此来打造校内外结合展示的平台。二是要以群众性教育活动为切入点,实践校内外教育的结合。所谓群众性教育活动,是不以个体为单独的教育对象,而是将有同一个教育目的和发展需求的中小学生组织在一起,通过丰富多彩的音乐课程和活动内容,切实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四、传承创新的跨界与融合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面对新的形势和任务,作为美育不可或缺的音乐教育,应当切实地,具有创新性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美育全过程,引领青少年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实现音乐教育传承创新的跨界与融合。以福建师大附中“别样美育课程 ”为例。福建师大附中在美育学科课程基础上,提出了建设“别样美育课程”的目标,而“别样美育课程”正是素质拓展课程的典范。课程内容上,将具有福州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福州语歌曲、软木画等)融合进美育课程,既提升学生对福州乡土民间艺术的认识与热爱,又促进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课程形式上,打造多样化美育平台,将合唱、管弦乐队与学生艺术社团及各类艺术活动(展演)相结合,合理设置开设时段保证各类课程有序开展。通过美育课程的建设,极大丰富了学校美育课程的内容。具有福州特色文化校本课程不仅让学生体验、学习到优秀的地域传统文化,更是在校园中营造了地道的家乡文化气息,让优秀的传统文化、传统工艺与在校学生有了亲密的接触,培育了大批潜在的传统文化欣赏者,甚至是将来的传承者。这是传统特色文化传承机制的一种创新。霞浦县民族小学聘请民间畲族文化传承人进行指导、教学,让原汁原味的畲歌、畲舞、编艺等优秀文化艺术得以展现。综上可见,国家美育政策与视野下的音乐教育,不仅仅是师资、器材、场地与经费等硬件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关涉到音乐教育理念转型的实践与创新的问题。美育视野下的音乐教育更需要打破传统音乐教学惯例,音乐教育要克服长期所处的孤立状态,主动渗透到学校的各个课程中,实现音乐教育的跨界、统整与融合。参考文献:[1]蔡丽红.跨学科音乐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J].教育评论,2016(6).[2]王福阳.美育与艺术教育的是与不是 — —辨析当前学校美育的几个模糊认识[J].学术评论,2016(12).43

篇四: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

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精品五篇)

 中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一)

 案例一: 案例描述:在《戏剧脸谱》课程教学中,考虑到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美术技法性,学生学习起来本身具有一定难度的同时,基于传统授课模式又容易造成技法的灌输式教育,学生学习起来就更不容易理解,而且还会变得被动。对此,在该课教学中,进行了如下教学设计: 1 课前准备 以布置家庭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通过互联网等途径去收集与整理有关戏剧脸谱的知识及图案,同时准备好课堂教学中会使用到的美术用具,包括蜡笔,彩笔等。

 2 课堂教学目标 2.1 知识自标。奠定与加强中小学生对我国传统戏剧脸谱的基础性认知,对其造型、色彩等相关基础知识有所了解。

 2.2 能力目标。基于戏剧脸谱的欣赏过程,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基于戏剧脸谱的绘制过程,提升学生的美术技法;基于戏剧脸谱的创绘过程,培养学生的艺术表现能力。

 2.3 情感自标。通过戏剧脸谱这一民间优秀传统文化的对学生所形成的感染与熏陶,培养学生对传统优秀文化的喜爱并增强民族自豪感,同时使学生有兴趣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

 3 设问导入

 3.1 播放京剧《说唱脸谱》。

 师:同学们,首先呢咱们一起来观看和欣赏一段京剧—-《说唱脸谱》,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观看的过程中,多观察戏曲人物的脸,看看都有哪些不同? 二生:色彩鲜艳、图案夸张.. 师:是的,戏剧脸谱颜色较为浓重,形式也较为夸张,这些都是具有象征性和约定俗成的程式。那么今天呢,老师带领大家一起来学习戏剧当中的“脸谱艺术”(播放课件课题) 3.2 教师总结。

 师:戏剧脸谱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不同人物都有特定的谱式和色彩,也代表着其不同的人物性格特征。

 4 感知脸谱特征 4.1 猜脸谱。

 (课件展示关羽、包公等学生较为熟悉的戏剧脸谱) 师:同学们,你们可以猜出来其中脸谱所代表的人物吗? 生:那个是关羽,从颜色和大刀可以看出来,那个是包公,从图案和颜色上可以看出来……. 师:很好,同学们是否可以从戏剧脸谱颜色来想像一下人物性格特征呢?(如红脸关羽的侠肝义胆、黑脸包公的刚正不阿等) 师:同学们讲的非常好。

 4.2 画脸谱。

 (课件出示步骤图)

 画出头型并确定五官位置—--确定人物类型(正派,反派等)----用线条纹样(要求和谐、流程)——-涂画色彩(参照课件所出示的脸谱) 5 欣赏学生作业 6 优秀作品展示 由学生集体投票选出最好的几个学生作品,将之挂在班级内“戏剧大舞合”展示板,并由教师统一点评。

 7 教师总结 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对脸谱有了初步的认知,也掌握了绘制脸谱的基本美术技法,老师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中,进一步去体会脸谱艺术,能够感悟脸谱艺术的美,提高对戏剧艺术的欣赏能力,弘扬祖国传统艺术。

 案例二: 案例描述:中小学美术美育目标的提出,集中反映了对中小学生美术素养提升的高度关注。对此,我认为我们的美术教学不能仅仅停留于“术”的层面,应该能够去挖掘更多有价值的美术资源去推动教学发展,从真正意义上保障美育目标的实现。而其中,少儿漫画除具备美术学科的一般性特征之外,还对学生素质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与中小学美术结合具有高度契合性,即在迎合学生性格发展特征的基础之上开展深层次教学。

 一、课前准备 对于教师而言,要基于不同的主题设置,选取或绘制与教学主题相适应的漫画,具体则以课件的形式进行制作与展示。对于学生而言,准

 备好课堂教学中会使用到的美术用具,包括铅笔、蜡笔、水彩笔以及纸张等。

 二、课堂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基于少儿漫画这一流行艺术较强的表现力,将其中蕴含的大量有价值的视觉信息传递给学生,使其具备扎实的美术技法、富有活力的设计构思以及健康的审美观念等。

 (一)能力自标 提高学生基本美术素养,陶冶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培养新一代发现美,感受美,识别美.创造美的意识及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三)情感目标 基于少儿漫画较为独特的激趣功能,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饱含学习热情之余,逐步培育完善的人格。

 三.课前导入 (一)展示课件漫画 师:同学们,老师觉得同学们都比较喜欢看漫画,有的喜欢漫画的风趣幽默,有的喜欢漫画的精彩动人,而今天呢老师给大家展示―幅漫画,大天家请看! 播放课件(展示这样一幅漫画:漫画中一个孩子单手撑着一把雨伞,另一只手撑坐在高台之上正打算往下跳,衣服上有两个天字—- “英雄”,背后她的母亲伸出手急忙要拦) (学生看后哈哈大笑,议论纷纷)

 师:同学们,从大家的笑声中可见大家都知道漫画中这个孩子的行为是错误的,那么请同学们具体说一说。

 生:他拿雨伞当跳伞,这样很危险,容易受伤。

 师:是的,雨伞是防雨的,可不能当作跳伞使用,这样的英雄是不计后果的逞能,后果当然会是非常危险的。

 (课件展示:漫画下方出现一行学“雨伞不可当跳伞,这个游戏太危险,有个儿童冒大胆,高处跳下筋骨断。”) 师: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会或多或少的接触到一些漫画,也总有很让人印象深刻的,同学们可以描述一下让你印象最为深刻的那副漫画。

 (学生踊跃发言,分别描述,可大多为幽默漫画) 师:嗯,同学们所描述的这些漫画都非常幽默,可是今天呢,咱们美术课上老师给大家展示几个比较不一样的漫画,我想大家一定会从中获得更多的感受。

 (学生比较好奇,学习兴趣较为浓厚)(二)设置主题分别讲授 本文选取安全这一重要主题主题———安全 教师教学部分: (课件展示两幅漫画,一幅为刚才那副漫画,另一幅为在火车即将到来之际,几个小孩从轨道上横冲,并配有“冲啊!冲啊!”的字样) 师:两幅漫画中的人物都缺乏安全意识,对极有可能发生的严重后果考虑不足,我想大家都具备当然也必须具备安全意识,大家说是不是?

 (学生异口同声的说道“是”) 师:非常好,那么老师给大家设定这样两个情景,由大家绘画出来。生:好(表现的跃跃欲试) 师:第一是路口红灯状态下,汽车在斑马线前面耐心等待,行人在斑马线上有序行走,第二是路口绿灯状态下,汽车有序行驶而形成在路口耐心等待。

 (学生绘制完成后上交给教师) 师总结:汽车司机文明驾驶,在红灯状态下耐心等待行人陆续从斑马线走过就是一种美,而行人在红灯状态下同样能够文明出行,耐心等待红灯结束后通过,这便也是一种美。我们每个人都是城市交通文明的参与者,也应该是贡献者,只有我们每个人都能够遵守交通规则,我们的城市交通环境才会更加美好。

 (三)最终环节—--优秀作品展示(目的:优秀美术技法展示与育人价值的发挥) 进而教师难以有效地将这种形式合理的运用到课堂教学中。在这里,教师需要进行一定的引导,与传统的课堂角色不一样,教师要从课堂讲授者、主导者的角色转变为课堂参与者.促进者的角色,通过这种方式来启发学生的自主思考,而学生自主进行思考也能够进一步实现教师实施课堂解决方法多样化的教学目的。在此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相关特点,创新一定的课堂形式,例如小组积分制,角色多样或是师生角色互换等等这种新鲜的课堂体验来刺激学生的思考,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北师大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上册“正负数”

 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上台进行展示正负数的相关概念,并且尝试通过不同的方式来证明数字的天小比较。在这种课堂引导下,学生既能够掌握基础的课堂内容,同时,教师也能够带领学生了解相应的逻辑论证,思维过程,进而能够有效的完善学生的知识体系,保证学生能够有一个完整的逻辑思路。对于四年级这样一个群体而言,仅仅依赖于课堂的内容讲解还不够,教师需要积极拓展学生的课后知识,通过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与思考能力,来保证学生能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3 结束语 在小学数学问题解决多样化的研究中,教师不仅仅要以问题解决的多样化为自的,同时也要关注到学生的具体情况。教师要结合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能力范围来予以相应的拓展提高。例如教师要保证在学生能够掌握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再来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拓展,也就是给学生提供多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在这样一个过程中,教师要尝试积极地发挥学生的课堂主体性等等各种方式来进―步提高课堂效率,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此向时,教师也不能忽视了对学生的指导,避免学生因为知识能力水平的缺乏而造成学习效率的低下。

 参考文献: [1]刘贤飞,罗振家.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的研究[J].好家长,2016( 29) :45. [2]许青艳.小学数学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研究[ J].中华少年,2015(26) : 109.

  走进玉中 温润心灵 和乐进取 —— 玉龙初级中学美育改革创新案例 (二)

 一、植根历史,与时俱进 (一)历史文化底蕴厚重。学校坐落在鸳溪河畔的喜捷镇玉龙老街,校址原为著名的川主寺。1951 年小学建制,1970 年戴帽初中,1996年正式命名,1998 年单设初中。

 (二)凝心聚力势在必行。学校现有教职工 72 人,学生 578 人,14 个教学班。教师多为全县各乡镇选调而来,不同的文化致使自我意识滋生,凝聚不强,合力不足;学生成长于城乡结合部,思想游离于农村传统和城市化跃进之间,行为散漫,进取缺失。

 (三)高屋建瓴指明方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注重校园文化环境的育人作用,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要求健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体制机制,宜宾县教体局提出“创新奋进智慧育人”理念,喜捷镇中心学校提出“和乐教育幸福人生”理念。

 二、环境育人,以文化人 (一)理念引领。学校发展,理念先行。中心学校校长文泽树秉持宜宾县“创新奋进智慧育人”教育理念,基于历史的传承和镇情、校情,高屋建瓴、顶层设计,确立“和乐教育幸福人生”办学理念和

 文化主题,据此,我校依据“传承什么?现状怎样?发展啥样?”展开师生大讨论,群策群力、自下而上形成我校办学理念——“以人为本和乐发展”。和——和谐——“和而不同”“和则可大”,我们追求教育发展的宽度,创新奋进。宏观上,追求社会、学校、家庭的和谐;微观上,追求教师与学生的和谐,追求德、智、体、美的和谐。乐——快乐——“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乐则可久”,我们塑造教育发展的持续强劲的生命力,智慧育人。

 (二)科学布局。我校整体布局,犹如一个篆书的哪字,浑然天成,鬼斧神工溢于言表,切中我校理念核心——和,以和为统领形成“一廊三区四楼四苑两场”的和谐格局。一廊:和乐走廊,从进校贯穿始终,再现学校和乐发展、内涵发展、全面发展脉络,物化我校对于和乐真谛的诠释,即和谐、健康、快乐;三区: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相辅相成,相得益彰;教学区四楼:和谨楼、和德楼、和雅楼、和正楼,以修德为中心,雅正于行,严谨治学;生活区四苑:和美苑、和顺苑、和味苑、和馨苑,美顺味馨良好休憩和绿色健康营养为教与学创造条件;运动区两场:篮球场、足球场,阳光体育熠熠生辉,彰显健康第一。

 (三)注重内涵。以美感人,以景育人,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基因通过校园文化环境浸润师生心田。精心打造“传统文化专区”,整个专区以文化石+经典墙构筑。四块文化石以厚德为核心,回望历史,一圆一方,让学生洞悉古人宇宙观,“法”——效法传承古圣先贤智慧,“理”——明理,所谓“判天地之美,析

 万物之理”,做人懂得为人处世之理,为学积极探求事物发展的内在本质规律;《礼记.礼运篇》,了解先贤天下大同愿望,这是原始和谐社会的畅想,使学生明晰和谐社会、伟大中国梦、民族复兴宏伟蓝图,培养历史责任感、时代使命感。大力倡导家训家风,返璞归真,《诫子书》、《朱氏家训》、《弟子规》……让学生对于修德、明志、笃学等成功品质耳濡目染。《牛口见月》、《夜泊牛口》,通过苏轼笔触,让学生热爱家乡的丹山碧水,更关注民生,心怀天下。着力打造“和合文化专区”,以学校文化主题核心“和”为切入点,积极挖掘中华传统文化时代价值,重塑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认同和回归,让师生耳濡目染领悟:和合即和,它是中华五千年传统文化核心和精髓,是世界上唯一未中断文明得以延续的不竭源泉。和缔造了中华民族,成就了中华民族曾经的辉煌,亦必将见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四)特色助力。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以书画教育特色打造为抓手,遵循全面性、基础性、全员性原则,培养学生审美力和创造力。“潮起潮落,终会水落石出”,九三班刘玉芳同学即是突出之石,她曾多次获县市省书法赛等级奖,曾在学校多次举办个人书法展,受其影响学生书法精英层出不穷。杨明忠——书画特色打造的重要推手之一,他自号寒石,同事却戏称其豹哥,因其书法风格敦厚苍劲、霸气十足,在他的推动之下,师生习练书法蔚然成风,可谓书香墨韵、校园流芳!通过书画特色项目建设,既培养师生艺术修养,更难能可贵的是,提高了师生的德行修为,正所谓“心正则笔正”,笔正促心正。

  三、和乐进取,硕果累累

 (一)学校先后获得宜宾县校风示范学校、宜宾市绿色学校、宜宾市平安学校、宜宾市园林式单位、宜宾市环境友好型学校、宜宾市义务教育学校高考质量贡献三等奖、四川省绿化模范单位、四川省环境友好型学校等殊荣。

 (二)2017 年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县指导、市督导、省评估过程中,学校校园文化环境育人获得各级专家首肯,为宜宾县教育出彩。

 四、立德树人,任重道远 为和乐教育可持续发展,集思广益,尚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一)...

篇五: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

小学美育改革创新优秀案例 --让学生在优秀的环境中成长 背景:近年来,打造中华传统文化校园作为学校办学特色的主题,通过传统文化的力量来矫正学生的思想,丰富学生的头脑,提高学生品德教育的实效性。有序讲文明成为校园新风,浓厚的文化氛围逐渐形成,使得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在良好的学风、校风中发生改良性变化,德育工作由刻板变得生动,由沉重变得轻松;美化校容校貌、建设校园环境文化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是学校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是学校精神风貌的具体体现,是学生文明素养道德情操的综合反映,是提升教育内涵、促进教育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为此,我校实施了以下方案: 一、完善校园设施

  学校大门、旗台旗杆、围墙、橱窗(宣传栏、公示栏、学习园地)、垃圾箱等完整、美观;校牌、科室牌、班牌、宿舍牌、教室内外显眼的地方印有诗句的标志、紧急疏散路线标志、安全标志、厕所标识等标准统一、美观大方、醒目规范、版面质地好,能体现学校特色。

 二、美化校园环境

  1.校园卫生整治。对教室内外环境卫生进行全面整治。及

 时清运校园垃圾,做好清扫保洁工作。做到校园卫生整洁,环境宜人。

  2.校园绿化美化。以改善校园生态环境和校园的对外形象为出发点,合理规划校园绿化分布,采用青草与花,合理配置不同外型,不同季节的植物品种。校园处处有绿化,四季有花香,校园整洁美观,为师生创建一个绿色、洁净、优美、舒适、和谐的校园环境。

 三、提高文化品位

  1.在校园的适当位置有:教育方针、学生守则、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

 2.校园文化墙。在学校前院位置设计了校园文化墙,内容以引导学生勤奋学习、健康生活、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人物形象为主,着力营造文化氛围。

  3.楼道文化。悬挂张贴党史教育、名人名言挂图宣扬爱国主义精神和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

 4.操场设施及围墙展示。后院操场设有各项完善的体育设备,如:篮球架、单双杠、球门等。单双杠区域设有保护垫。操场围墙以展示体育精神的标语为主,激励学生热爱体育、热爱生命、自强不息。

 5.办公文化。根据学校和班级特色,布置办公室、党建室、

 少队室、教室、功能室,相关工作区粘贴有各自的标语。以学校党建室为例,党建室设有党务公开栏、习近平系列思想主题教育板等。

 6.温馨提示牌。学校的各个角落都要设计具有教育性、激励性、人性化标语,包括激励类、提醒类、环保类、安全类,如洗手台处均粘贴着“七步洗手法”标识。

 我校校容校貌建设统一规划、设计,体现了一定的文化内涵,力争使学校的一草一木一墙一砖都会“说话”,使学生随时随地都受到书香文化的感染和熏陶,体现校园“处处皆教育”的深刻内涵,提升校园文化层次。

 “播洒甘露绿成荫,胸怀日月照天地”。经过近几年的硬件建设和软件提升,我校基本形成了特色的活动载体,构建了健全的管理网络,收到了显著的教化效果。但在校园文化建设这条道路上,还需要我们不懈的努力,如显形文化中的人际氛围建设,制度文化建设,隐形文化中的群体心态的调适等还需要我们努力建构并为之付出心血。我们将不断探索实践,扎扎实实地走下去,为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提高,我们无怨无悔。

推荐访问:中小学美育创新案例 美育 中小学 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