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10篇

时间:2022-08-24 15:25:04 来源:网友投稿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10篇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医学综述类论文55篇汇编 医学综述类论文(一) [摘要]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 为慢性呼衰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10篇,供大家参考。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10篇

篇一: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综述类论文 5 5 篇汇编

 医学综述类论文 (一)

 [摘要]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

 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 27. 33 kPa (55 mmHg ), 或Sa ( O 2)88%, 或Pa O2 7. 33 ~ 9 .33 kPa, (50 ~ 70 mmHg ) 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血细胞比容 55%),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 2 潴留 , 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 , 疗程 4 ~ 6 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 , 改善心功能 , 提高生存率。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 , 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 , 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 , 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性.[关键词]长期

  氧疗

  护理吸氧是治疗各种肺部疾患合并低氧血症的基本手段。长期氧疗的适应症:

 为慢性呼衰稳定期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治疗后PaO 27. 33 kPa (55 mmHg ), 或Sa ( O 2)88%, 或Pa O2 7. 33 ~ 9 .33 kPa, (50 ~ 70 mmHg ) 且伴有继发性红细胞增多症 ( 血细胞比容 55%), 肺动脉高压、肺心病临床表现之一者。其次是夜间低氧血症患者。长期氧疗可以纠正慢性缺氧患者低氧而不会明显加重CO 2 潴留 , 减缓肺功能恶化、降低肺动脉压延缓肺心病进程 , 疗程 4 ~ 6 周就可使红细胞压积减少、血液粘稠度降低、心肺氧供增加 , 改善心功能 , 提高生存率。

 [1] 但是长期氧疗中给患者也造成不适感,主要原因有对氧疗的方式不习惯 , 对氧气的气味不适应 , 影响睡眠、行动不方便、家庭经济困难等。所以 , 我们护理人员在保证准确、迅速、安全、有效的氧疗护理中,增加舒适感、减少噪音、提高和改善氧疗的依从性,给患者心理和生理带来尽可能的满足,使长期氧疗护理更具有重要意义和迫切

 性。

 1. 氧疗的健康宣教 1.1

 给氧应该属于一种药物治疗 , 但人们低估了氧气治疗低氧血症的能力 , 如果给氧不当可致死亡。我们护士要懂得供氧的方法和病员吸氧的目的,还要教会病员如何接受正确、安全、舒适的氧疗,懂得用氧的基本常识、使用时的注意事项、可能遇到的问题加以说明、理解动脉血气分析及动脉血氧饱和度的意义。加强氧疗的科普教育自始至终贯穿整个氧疗护理全过程。

 1.2

 安全指导

  要强化患者的安全用氧意识。氧气本身不会燃烧,但它是助燃气体,使用时注意防热、放火、防油、防震,严禁在病区内吸烟。使用氧气筒时随时查看氧气的压力,小于 5Mpa 时应换瓶,以免充气时发生危险。

 1.3

 给氧的目的

  针对呼吸困难的病人,提供合适的氧疗非常重要。某些缺氧的病人如果接受了高浓度的氧可能会死亡,如慢性阻塞性肺部疾病的患者不能吸入高浓度的氧,因为患者对血液中的二氧化碳的敏感性降低,血液中的低氧状态较二氧化碳更能刺激呼吸中枢,如果此时吸入高浓度的氧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二氧化碳潴留,甚至死亡。

 1.4

 严格执行氧疗浓度和时间

  长时间高浓度的会引起氧中毒 , 呼吸抑制等副作用。有研究表明,控制氧浓度在 24%-28% 范围内,即使疗程超过 10 年也不会发生氧中毒。

 [2 3] 对于需要长期氧疗的病员每天接受氧疗的时间越长,疗效越高,但是每天 24 小时不间断吸氧是不现实的。目前一致认为每天吸氧至少 15 小时,可使动脉血氧分压大于 8.0kPa 才能获得氧疗效果 [4] 护士在夜间巡视病房时,常发现病员擅自将氧流量调高现象,以为这样能改善缺氧症状。有些病员缺氧症状稍有改善后就拒绝氧疗,这重错误的行为要及时制止,使病员理解,所以这方面的宣教尤其重要。

 2. 给氧导管的选择 2.1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塞式)

  这种给氧导管比以往鼻导管给氧法对鼻黏膜的刺激性明显减少,但它不容易固定,用胶布固定影响美观又造成皮肤不适。

 2.2

 一次性单腔吸氧导管(鼻勾式)

  这种给氧导管弥补了上述这点,他利用软塑料卡住鼻翼,使导管不容易脱落,缺点是:

 单腔吸氧导管可使氧气气流集中冲击一侧鼻孔,加上软塑料卡住鼻孔,长期可使鼻黏膜充血、肿胀、降低氧疗。

 2.3

 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耳套式)

  它有两个通气孔,将两个鼻塞塞入鼻孔,可使氧气气流分散吸入,鼻导管可用

 戴眼镜的方式套在耳朵上。活塞可根据病员的脸型长短,调节长度,增加稳固度和舒适度。有研究表明:

 以上三种给氧方式后呼吸、脉搏、血氧饱和度结果,差别无显著性。

 [5]2.4 一次性面罩吸氧导管(松紧带式)面罩给氧对患者气道黏膜无刺激、固定好、氧流量大、氧浓度可达较高水平,缺点是清醒患者有憋气感 [6] 、妨碍交流、咳嗽咳痰不方便。由上可以看出一次性双腔吸氧导管是长期氧疗患者的首选。

 3. 减少吸氧带来的噪音 3.1

 原理:

 使通到氧气湿化瓶内的管子,鼓出的大水泡变成多个小水泡,而且开口对准瓶壁,受重力的影响,使小水泡撞击瓶壁的力量明显减少,最终消除噪音。

 3.2

 方法:

 先将开塞露空囊的颈部留取 1cm ,其余部分剪掉,用 7 号针头在球囊上刺入小孔(底部除外),大小要均匀,间距 2cm ,消毒后备用。用长 3cm 的压脉带将开塞露与湿化瓶内的通气管下端连接在一起,其余按吸氧操作常规进行。

 [7]3.3

 李敏 [8] 等人也对氧气湿化瓶进行改进:

 取 5.5cm 长截面直径为 4cm 的圆柱形海绵柱 , 其中央为长 3.5cm, 截面直径为 1.5cm 的空心 , 将其放入湿化瓶内使海绵柱的空心套在湿化瓶内的长管上。海绵每周清洗消毒 1 次 , 用 2% 戊二醛溶液浸泡 15min, 再用蒸馏水洗净晾干后备用。他们对氧气湿化瓶改进前后不同流量吸氧时噪音均降低。这样可以消除吸氧带来的噪音,保证长期氧疗患者夜间安静的休息环境。

 4. 注意氧气的加温、湿化 4.1

 刁尚芝 [9] 等人对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结果表明:

 加热湿化的氧可湿化气道内分泌物顺利排出 , 防止小气道阻塞及闭塞性支气管炎的发生或加重 , 改善临床症状。经湿化的痰液纤毛易于推移 , 痰液排出明显加快。湿化的黏膜有利于炎症的消退 , 气道通畅度得以明显改善。

 4.2

 对于要长期氧疗的患者来说吸入的氧气以温度 37C, 湿度 80% 左右为宜,在湿化瓶中盛 50-70C 温水达瓶容积的 1/3-1/2 ,每日更换,也可用暖瓶塞上打两个小孔,在瓶内盛 4/5 瓶 50-70C 温开水,按照吸氧装置的湿化瓶形式来安

 装暖水瓶,使氧气通过后达到加温、湿化的效果,保证适宜的温度、湿度的氧气吸入。

 5. 长期氧疗的好处,改善氧疗的依从性 5.1

 好处 : ( 1 )

  缓解神经疲劳、放松身心、保持旺盛精力、提高工作效率。

 ( 2 )

  改善大脑供氧状况,调节脑神经系统功能,提高记忆力和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效率。

 ( 3 )

  在一定程度上可延缓衰老、增强新陈代谢。

 ( 4 )

  减轻低氧血症,满足组织代谢的需要。

 ( 5 )缓解低氧引起的肺动脉高压,减轻红细胞增多症,降低血液黏稠度,减轻右心室负担,延缓肺心病的发生发展。研究表明,氧疗前肺动脉压平均每年增加 1.2mmHg ,氧疗后几年里 75% 的患者的肺动脉压逐渐下降,每年下降 2.4mmHg[10] ( 6 )

  吸氧可以缓解支气管痉挛、减轻呼吸困难,改善通气功能障碍。( 7 )、

  改善患者体质,改善睡眠和大脑功能,提高运动耐力和生命质量。( 8 )

  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延长生命。( 9 )

  减少住院次数,节约医疗费用。

 5.2

 在长期的氧疗护理中发现,对氧疗知识缺乏的患者有不遵医行为具体原因有:

 舒适的改变、不愿长时间受约束、对吸氧产生恐惧心理、经济原因、认为吸氧作用不大、在吸氧流速上与临近病员攀比 [11] ,对以上原因护士要加强健康宣教力度,勤巡视病房,多观察,使氧疗顺利进行。

 6. 评估长期氧疗的有效性 6.1

 病员情况

  在氧疗过程中要观察精神和神志的变化、紫绀和皮肤的变化、呼吸和心率的变化、血压和周围循环的变化、眼球结膜水肿情况、注意是否有喘憋和进行性呼吸困难。根据病情监测血气分析、动脉血氧饱和度,可采用耳测氧计测定SaO 2 、经皮测定氧和CO 2 分压、监测肺泡动脉血氧分压差等。

 6.2

 氧气装置情况

  检查氧气导管有无扭曲、阻塞、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氧气流量浮标是否到位准确。每日更换湿化瓶及湿化液,防止院内交叉感染。

 7. 出院指导

 7.1

 加强营养,增强体质

  需要长期氧疗的患者多数是年老体弱,护士要嘱咐患者平时注意保暖,防止着凉感冒,室内要定时通风换气。

 7.2

 务必戒烟

  吸烟可增加呼吸道感染的机率,对肺功能损害轻重决定于吸入肺内的烟雾量及烟雾进入肺内的深度,而咳痰症状的发生为烟雾微粒在气道沉积导

  致尼古丁大量摄入所致。戒烟能明显减低吸烟相关性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生率,减轻肺功能下降程度,提高运动耐受性。戒烟后第一年内肺功能受损速度能有明显减慢,以后逐年减慢,戒烟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病率比不吸烟者延迟 15-20 年 [12]7.3 适当的练习呼吸体操

  在病情允许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呼吸体操的锻炼,增加肺功能的耐受性。

 8. 定期家庭访视指导氧疗患者正确使用氧疗装置,说明长期吸氧的重要性,以提高用氧的依从性。指导氧疗装置的消毒。注意患者的病情变化,根据医疗条件嘱咐患者每月或 3 个月到门诊随诊 1 次,观察症状、体症、血红蛋白含量、红细胞计数、红细胞压积以及肺功能检查和血气分析等。在欧美等国家,有指定的氧疗机构,对氧疗的患者开氧疗处方,氧疗过程中有医务人员进行随访,同时重视医务人员的教育,根据病情指导患者调整吸氧流量和吸氧时间,对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定期随访肺功能和动脉血气等指标,判断氧疗的效果,并将血氧饱和度作为一种无创伤的检查手段,成为长期氧疗监测的主要指标之一,这些值得我们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萍 , 赵海涛 , 氧疗 .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xxxx1 , 21( 137-138 [2] 周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自我保健,上海预防医学杂志 .1995 , 7114-116 [3] 邢丽娜、孙滨、刘丹,家庭氧疗初步探讨,哈尔滨医科大学学报 .1994 , 28 ( 16 ):484-486 [4] 张岚、杭小华、贾东梅, COPD 患者缓解期长期家庭氧疗进展,解放军护理杂志 .xxxx2 ,25-27 [5] 金奕,孟宝珍,曹文眉,等三种吸氧方式对心肺疾患患者氧疗效果的临床研究,天津护理 .1999 , 1-2

 [6] 石敏、刘景 . 氧气吸入疗法的进展 . 中华护理杂志 .xxxx2.37137-139 [7] 朱萍,消除吸氧噪音方法 [8] 李敏、莫桦、许晨,氧气湿化瓶改进及应用,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xxxx , 27106-107 [9] 刁尚芝、赵洪全、高瑞英,等。介绍一种医用电子温控氧气湿化器,中华护理杂志 .xxxx1 , 36 [10] 顾月清,慢性阻塞性肺病的长期氧疗 . 医师进修杂志 .xxxx0 , 23 [11] 葛敏,氧气疗法的研究及护理进展 . 护士进修杂志 .xxxx2 , 17 [12] 王悦虹、蔡映云,吸烟与慢性阻塞性肺病

 糖尿病健康教育的调查分析 (二)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病,全面有效地控制糖尿病除使用药物外,尚需要多方面配合。糖尿病健康教育是糖尿病治疗的关键。[1]目前国内外都在探索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最佳模式。糖尿病健康教育在糖尿病综合治疗中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让糖尿病患者掌握糖尿病基本知识,自觉进行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药物治疗、监测病情,针对糖尿病患者的情况,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对策,是长期有效控制糖尿病病情的措施。从糖尿病健康教育的需求、作用、模式、内容、效果评价等方面进行综述与分析,研究它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在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上,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可行的健康教育模式,临床上仍以笼统的卫生宣教为主要方式,但实际上患者接受了多少,是否达到了提高健康水平的目的,则无法评价和衡量。因此,探讨一种合适的健康教育方法是非常必要的。

 关键词:

 糖尿病,健康教育,基本常识

 调查分析 世界卫生组织估计 1998 年全球约有 1.43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 20 岁以上人群糖尿病患病率不足1.0%,可 10年后的1989年增加1倍,升至2.0% 的水平。从 1989 年到 1996 年,仅隔 7 年,糖尿病的患病率又增加了 1. 2% ,达 3.2%,我国糖尿病患者总数已达 3000 万之多。全国每年新增加糖尿病病人 120 万,每天全国新增加糖尿病病人 3000 位 [1] 。如果把医生的治疗视为“他救”,糖尿病患者对自己的饮食管理、运动管理、用药管理等,则应视为“自救”。一个糖尿病患者,即使有名医指导,如果自己不能很好地去管理好自己,肯定不会有一个很好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讲,学会 “自救”,才是糖尿病患者的出路。要学会自救,必须接受糖尿病教育,学习和掌握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现将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有关进展综述如下。

 1 糖尿病健康教育需求 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最渴望了解饮食、治疗方法和效果、用药方法及调

 整、疾病控制情况、定期复查的时间和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与指导,而大多数患者在心理因素对糖尿病的影响和自我护理及监测等方面未引起重视 [2] 。健康教育方式需求中,最受患者欢迎的是医务人员讲解疾病的有关知识,而最乐意接受的联系方式是医护家访和电话咨询。大约 78.68%的患者希望了解自己所患疾病的病因、危险因素、治疗效果及可能发生的情况。75.33%的患者不满足于症状的控制,更注重疾病预后及生命质量,84%的患者除合理用药控制血糖外,还希望通过非药物控制疾病,但不懂得如何饮食控制、如何进行运动疗法,希望得到帮助。54.67%的患者希望通过外界的支...

篇二: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病及其并发症综述 糖尿病及其并发症治疗综述 1 病机与治法研究

  近些年来,

 对糖尿病病机的研究,

 在肺燥、 胃热、 痰湿、 正虚、 气滞、 瘀血等立论的基础上有了新的进展。

 如谭一松[ 1] 探讨了《黄帝内经》 的有关论述,

 将消渴证的病机归纳为五个方面:

 一为食芳草、 服石药,

 邪热耗气灼津;

 二为啖肥甘、 少劳作,

 湿热痰浊困脾;

 三为嗜醇、 恣房事,

 燥热灼津伤肾;

 四为常嗔怒、 多忧思,

 气郁化火戕肝;

 五为五脏脆、 气血虚,

 久变生他证。

 在治疗上提出了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 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甘伤肉须以酸胜甘、 五谷为养控制饮食的法则。

 王钢柱[ 2] 认为本病的病位主要在肝,

 故提出了从肝论治的观点,

 治疗用柴胡、 当归、 白芍川芎、 葛根、 茯苓、 鬼箭羽、 马齿苋、 荔枝核、 黄芪为基本方,

 再随症加减,

 观察治疗 245 例,

 结果痊愈 22 例, 显 64 例,

 有效 122 例,

 总有效率88.

 97%。盛梅笑[ 3] 对本病与痰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将 102 例患者中有痰湿证者 69 例与无痰湿证者 33 例进行了比较,

 结果显示痰湿证可见于此病整个过程中,

 随着慢性血管病变的出现兼痰湿者增多,

 且易与气阴两虚证相兼,

 成因多与饮食不节及肥胖等有关,

 并表现为血脂、 血液流变学等指标的异常,

 提示重视糖尿病痰湿兼证的治疗将有助于症状的改善及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

 张延群[ 4] 运用统计学和流行病学方法,

 将本病分为 15 种证候进行统计分析,

 认为气阴两虚、 以气虚为主是本病的主要病机,

 血糖值由轻、 中、 重度发展的同时,

 证候位序按肝虚→阴虚→血瘀→阳虚顺序衍变,

 其中气虚贯穿始终。

 朱德增[ 5] 提出了“酸胜甘法” 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

 作者认为,

 本病的主要病机为甘浊内滞,

 以酸味药消除体内的甘浊之邪的同时,

 通过治肝来恢复木克土的生理关系,

 使肝的疏泄功能正常,

 以扶助脾的运化功能,

 消渴自除。

  2. 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辨证论治为中医治疗疾病最具优势的特色之一,

 但是由于种种的原因,

 中医的“ 证”

 在定性和定量方面有相当的模糊性,

 以至于

 不少人认为中医治疗糖尿病时辨证论治灵活无边乃至指导临床时收效甚微,

 使出现否认其科学性的一些倾向。

 现代医学诊断疾病的前提是以病理生理学改变为主,

 不同的疾病其改变之差异即使在中医学上表现为相同的“ 证”

 , 治疗上也应有一定的差别。

 如甲亢、 尿崩证、 搪尿病等病变阶段可出现相同的病机特点—气阴两虚证,

 但由于疾病的性质和转变规律的自身差异,

 其组方用药应出现相应的灵活性。

 如糖床病气阴两虚证组方时可在益气养阴这一大法的基础上优先考虑具有降低血糖的中药,

 如黄茂、 人参、 麦冬、 生地、 黄精等,

 这样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

 可明显提高临床疗效。

 再如大量临床观察和动物实验研究发现一批降低血糖作用的药物,

 如黄蔑、 天花粉、 山茱英、 构祀子、 丹皮、 桑自皮、 泽泻、 缎龙骨、 天冬、 黄芥、 桅子、何首乌、 生地、 熟地、 地骨皮、 玉米须、 知毋、 苍术、 玉竹、 获荃、苦参、 大蒜、 苦瓜、 人参、 葛根、 麦冬、 黄连、 黄柏、 玄参、 黄精、下七、 五味子、 冤丝子、 桑枝、 桑叶等,

 有些已进行了深入的降糖机制研究。

 如人参、 黄连、 夏枯草、 大蒜、 苦参等对实验动物降糖作用缓慢而持久,

 可刺激胰岛素? 细胞释放胰岛素? 女贞子人参可增强肝糖原含量.

 黄蔑、 黄连等可抑制肝糖原异生[6]。

 尽管在这些深入的研究方面开展的不多, 但己揭示了一些可喜的苗头。

 3.

 启示: 解毒扶阳法标本兼理, 治病防变

  在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传统治法中, 益气养阴法被强调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 但是运用益气养阴法疗糖尿病效果却不能令人满意, 作为医生我们需要认真反思。

 有道是“疗效如金常检验,

 理论似水适成形” 。

 即使是最完美的治疗理论, 如果在治疗实践中不能被证实为最有效, 那么我们就必须思考乃至质疑治疗理论的正确性。

 笔者从事黄连类药物治疗糖尿病的临床实践与实验研究多年, 深深认识到黄连之功效。

 黄连之苦, 世所共知; 苦能制甜, 民之常识。

 所以黄连治疗糖尿病即使从最朴素的意义上也不难理解。

 况且, 我们的系列临床与实验研究证实黄连类药物确能降糖调脂, 抗炎症损害和氧自由基损伤, 保护胰岛细胞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和改善胰岛素抵抗〔7 - 10〕。

 这些研究结果还为国内外的很多专家所验证[ 11, 12 ] 4. 并发症期注重风药的应用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期病机为本虚标实, 在本则气阴两虚、 阴阳两虚,在标则痰湿阻滞、 瘀阻脉络[ 13 ] 。

 梁老确立去标为先, 逐邪为主的原则, 轻者用疏风, 重者用祛风, 喜用风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 大大提高了临床疗效。

 治疗消渴麻木重用羌活、 防风、 白芷、 桂枝、 灵仙、 细辛、 僵蚕等; 治疗糖尿病肾病自拟肾 1 号方, 其组成中含有少量的荆芥、 防风、 白芷; 治疗糖尿病腹泻喜用防风、 羌活组成的防梅连姜汤加味; 糖尿病足外治喜用麻黄、 桂枝、 防风等, 内治喜用桂枝、 羌活、 白芷、 细辛、 灵仙等。

 风药是一类具有类似风作用的特性药物[ 14 ] , 可升、 散、 透、 窜、 通、 燥、 动, 能发散驱邪、 开郁畅气、辛温通阳、 活血祛瘀、 走窜通络、 燥湿化瘀、 升阳助补。

 糖尿病并发症期夹痰夹瘀, 梁老不独用化瘀活血药却注重风药的应用, 形成了他治疗上独有的风格, 临床疗效亦十分显著。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治疗,

 在目前现代医学缺少办法情况下,

 中医有其巨大潜能,

 亟待投入更多的研究。

 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

 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大幅度提高,

 中医治疗糖尿病亦应从单纯降血糖,

 改善症状向更深阶段进展。

 当然中医治疗糖尿病慢性合并症应当是在综合治疗前提下进行,

 一千年前,

 巢久方就提出运动疗法内容;

 孙思邈则为世界上最早提出饮食疗法先驱,

 并倡导教育工作, 讲究糖尿病治疗个体化,

 根据每个不同患者病情表现,

 选用合适降血糖药物,

 更是治疗糖尿病慢性并发症之基础治疗。

 5.

 糖尿病肾病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肾病发生发展除与糖尿病基础治疗有关外,

 尚于血压与蛋白质摄入密切相关,

 危害严重,

 后期出现肾功能不全直至尿毒症。

 有关中医药治疗糖尿病肾病的文献报道较少,

 笔者在临床中体会,

 治疗糖尿病肾病先要保证糖尿病的基础治疗,

 包括饮食疗法的选择,

 血糖的控制水平,

 血压的控制等,

 在此基础上分析患者发病的病理机制所在,

 选用合理药物,

 可望部分缓解病情或延缓病情恶化,

 但肾功不全患者甚难取效。

 糖尿病肾病患者大多患糖尿病十年左右后临床表现明显而做出临床诊断,

 发生肾病之后,

 多血糖控制水平下降,

 亦有因不及时调整降糖药物而经常出现低血糖之患者。

 一般发病非常隐匿,

 缓慢进展,

 患者常表现为:

 头晕目眩,

 神疲乏力,

 腰酸腿软,

 面白虚浮,

 甚下肢浮肿, 阴囊水肿,

 查脉多沉弦细或见细涩,

 舌红苔燥或舌胖大有齿痕而见瘀点。

 辨证多属脾肾阳虚,

 兼血虚血涩,

 脉络不。

 笔者经验治则当以温补脾肾,

 配以化瘀养血, 益气通络。

 基本方剂组成:

 黄芪、 附子、 白术、 茯苓、 赤芍、 大黄、 竭牛膝、 生地、 黄连。

 若出现肾功能不全,

 可配以芳香化浊之品,

 如加半夏、 泽兰、 佩兰、 砂仁等。

 亦可以配合中药煎剂灌肠疗法。

 常用基本方:

 大黄、 黄连、 附子、 半夏等。

 6. 糖尿病神经病变的中医治疗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慢性合并症中最常见,

 发病最早且可以是很严重的,

 可累及神经系统的任何一部分。

 最多见周围神经病变,

 四肢麻木, 感觉异常,

 甚或疼痛,

 或如电击、 火灼、 刀割、 针刺, 属中医血痹、 虚痹证候。

 植物神经病变临床表现复杂,

 可见心悸,

 怔忡,

 盗汗,

 自汗,

 脘腹痞满,

 便秘, 泄泻,

 阳萎或阴冷、 癃闭或二便失禁等。

 中枢神经病变亦可出现,

 较少见,

 可见软瘫、 痴呆等。

 糖尿病神经病变多于消渴气阴两虚阶段即发生,

 若血糖控制不好,

 基础治疗不妥可以发展迅速,

 晚期不可逆。

 其中病因病机最强调气阴两虚与血瘀痹阻,

 故治则当以化瘀通络,

 益气养阴为主。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中医属血痹证,

 消渴日久,

 血虚血涩,

 瘀血阻络,

 经脉失养而致。

 治当化瘀通络,

 益气养阴,

 行气止痛,

 笔者经验基本方: 川芎、 赤芍、莶草、 鸡血藤、 西洋参、 沙参、 丹参、 生地、 地龙、 牛膝。

 重症可酌加虫类搜风止痛药,

 如全蝎、 蜈蚣。

 糖尿病性腹泻,

 中医属泄泻之中,

 除血瘀见证外,

 多见有脾肾阳虚证候,

 属阴阳两虚证候,

 患者多消瘦,

 神疲,

 衰竭,

 泄泻水样便为主,

 甚者伴脱肛,

 晕厥。

 治当温补脾肾,

 化瘀通络,

 佐以益气阴,

 笔者经验基本方:

 附子、 炮姜、 人参、白术、 大黄、 香附、 丹参、 川芎、 熟地、 当归糖尿病性胃轻瘫,

 中医属痞满证,

 患者隐匿发病,

 日渐加重,

 脘腹痞塞,

 食入即饱,

 不思茶饭,

 重者出现恶心甚或呕吐,

 所谓“隔痰呕吐” 。

 治当以化瘀通络,

 益气养阴,

 行气导滞。

 经验基本方:

 大黄、 赤芍、 川芎、 香附、 榔片、木香、 人参、 茯苓、 生地、 半夏。

 参考文献 [1 ]

 谭一松.

 内经论消渴.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5, ( 6)

 :

 1 [2 ] 王钢柱.

 从肝论治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245 例临床分析.

 河北中医,

 1997,

 ( 2)

 :

 19 [3] 盛梅笑.

 糖尿病与痰湿关系的临床观察.

 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1996,

 ( 1)

 : 12 [4]张延群.

 2080 例糖尿病患者证候与血糖关系分析.

 中医杂志,

 1996,

 ( 10)

 :

 617 [5] 朱德增.

 酸胜甘法治疗糖尿病.

 中医杂志,

 1997,

 ( 12)

 : 725 [ 6]程汉桥,

 张燕,

 郭玉英,

 等中药降血糖作用机制研究进展. 新疆中医药, 1998, 16(2) : 53-55 [ 7] Le ng SH,

 Lu FE,

 Xu LJ.

 The rap e u tic e ffe c ts o f be r2be rine in imp a ire d g luco se to le ra nce ra ts a nd its influ2e nce o n in su lin se c re tio n [ J ].

 Ac ta Pha rm a co l S in, 2004 ,

 25 (4 )

 : 496 - 5021 [ 8] 易屏,

 陆付耳,

 陈广,

 等.

 小檗碱改善 3T3 2L1 脂肪细胞胰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J ].

 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007 ,

 23 (4 )

 :

 346 - 3501 [ 9 ] 易屏,

 陆付耳,

 陈广,

 等.

 小檗碱抑制核因子 NF2κ Bp65 表达及转位改善游离脂肪酸诱导的 3T32L1 细胞胰 岛素抵抗的分子机制[ J ].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7 ,

 27 (12 )

 : 1099 - 11041 [ 10 ] Yi P ,

 Lu FE,

 Xu LJ ,

 e t a l.

 Be rbe rine re ve rse s fre e 2fa tty2a c id2induced in su lin re s is tance in 3T3 2L1 ad ipo2cyte s th ro ugh ta rge ting IKKβ

 [ J ].

 Wo rld J Ga s tro e n2te ro l,

 2008 ,

 14 (6 )

 :

 876 - 8831 [ 11] Ko BS ,

 Cho i SB ,

 Pa rk SK,

 e t a l.

 In su lin se n s itiz ingand in su lino trop ic a c tio n o f be rbe rine from Cop tid isRh izom e [ J ].

 B io lPha rm Bu ll,

 2005 ,

 28 ( 8 )

 :1431 - 14371 [12 ] Le e YS ,

 Kim WS ,

 Kim KH,

 e t a l.

 Be rbe rine ,

 a na

 tu2ra l p la n tpro duc t,

 a c tiva te s AMP 2a c tiva ted p ro te in ki2na se w ith bene fic ia lm e ta bo lic e ffe c ts in d ia be tic andin su lin2re s is ta n t s ta te s [ J].

 D ia be te s,

 2006 ,

 55 (8 )

 :2256 - 22641 [13]

 刘华宝.

 中西医结合治疗糖尿病末梢神经病变 42 例[ J ].

 中医 杂志,

 2005,

 46 (9)

 ∶ 686.

 [14]

  王明杰, 黄淑芬.

 风药增效论[ J ] .

 新中医,

 2006,

 38 (1)

 ∶ 5 - 8.

篇三: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 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 水平所造成的全身 性进行性疾病, 并发症多且严重。

 近年来, 随着生产的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 寿命的延长, 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 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同时,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劳动强度的减低, 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 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 与世界各国一样, 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 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 趋严重。

 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 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 增加速度惊人。

 本论文通过日 常学习 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来了 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 并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病症特点、 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得出一些结论, 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 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 糖尿病; 机理; 特点; 诊疗; 预防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绪论 近年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日 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 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目 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1. 2 亿人, 我国患 者人群居世界第二, 1994 年就已达 2000 万。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 到 2025 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 3 亿, 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4000 万, 未来 50 年内糖尿病 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 即患病率高、 并发症患病率高、 医疗费用高, 确诊率低、 科学治疗低、 接受了 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

 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目

 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 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 无法与日 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 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

 第二, 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 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 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 擅自 停药、 频繁换药、 忽视饮食、 运动等误区, 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心脑血管、 肢坏死、 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 发生早、 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 由于目 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 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 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 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 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

 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 大部分 1 型糖尿病( 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IDDM)

 及 2 型糖尿病( 非胰岛素依赖性,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 NIDDM)

 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 也称为复杂病)。

 二、

  糖尿病的病症特点 ( 一)

 糖尿病早期 症状

 糖尿病早期症状, 初期有隐匿 性, 约10%~30%的患者无明显糖尿病早期症状, 但仍有一些先兆表现。

 许多患者经常伴有口 渴、 口 干、 口 粘、 口 内有炽热感, 或口 腔粘膜出现瘀斑、瘀点、 水肿等糖尿病早期症状; 有的病人舌体上可见黄斑瘤样的小结节,或牙龈肿痛、 出血, 牙周袋影响牙齿松动等糖尿病早期症状。

 叩痛, X 线检查可见牙槽骨吸收现象。

 (二)

 糖尿病的症状

 糖尿病症状可总结为“三多一少” , 所谓“三多” 是指“多食、 多饮、 多尿” , “一少” 指“体重减少” 。

 1、

  多食:

 由于大量尿糖丢失, 如每日 失糖 500 克以上, 机体处于半饥饿状态, 能 量缺乏需要补充引起食欲亢进, 食量增加。

 同时又因高血糖刺激胰岛素分泌, 因而病人易 产生饥饿感, 食欲亢进, 老有吃不饱的感觉, 甚至每天吃五六次饭, 主食达 1~1. 5 公斤,

 副食也比正常人明显增多, 还不能满足食欲。

  2、

  多饮:

 由于多尿, 水分丢失过多, 发生细胞内脱水, 刺激口渴中枢, 出现烦渴 多饮, 饮水量和饮水次数都增多, 以此补充水分。排尿越多, 饮水也越多, 形成正比关系。

  3、

  多尿:

 尿量增多, 每昼夜尿量达 3000~5000 毫升, 最高可达10000 毫升以上。

 排尿次数也增多, 一二个小时就可能小便 1 次, 有的病人甚至每昼夜可达 30 余次。

 糖尿病 人血糖浓度增高, 体内不能被充分利用, 特别是肾小球滤出而不能完全被肾小管重吸收,

 以致形成渗透性利尿, 出现多尿。

 血糖越高, 排出的尿糖越多, 尿量也越多。

  4、

  消瘦(体重减少) :

 由于胰岛素不足, 机体不能充分利用葡萄糖, 使脂肪和蛋白 质分解加速来补充能量和热量。

 其结果使体内碳水化合物、 脂肪及蛋白质被大量消耗, 再 加上水分的丢失, 病人体重减轻、 形体消瘦, 严重者体重可下降数十斤, 以致疲乏无力,

 精神不振。同样, 病程时间越长, 血糖越高; 病情越重, 消瘦也就越明显。

  (三)

 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病, 它可引发多种慢性并发症, 如心脏、 血管、 眼睛、 肾脏和神经系统的一系列病症, 严重威胁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起居、 健康和生命。

 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有以下几类:糖尿病性眼病、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 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 糖尿病肾病、糖尿病性心脏病。

 三、

  糖尿病简单的诊疗手段 (一)

 糖尿病用药

 糖尿病用药要注意五点:

 一是糖尿病药要合理用药; 二是早期用药务求“达标” 最重要; 三是联合用药事半功倍; 四是稳定血糖不能挂一漏万; 五是虚假广告宣传不可信。

 (二)

 治疗糖尿病的食物

 治疗糖尿病的食物最新出版的医疗卫生绿皮书指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已是我国居民健康的主要杀手, 其 中,与 1996 年相比, 城市人群糖尿病的患病率上升了 40%。

 在糖尿病的治疗中, 食物疗法 愈来愈受重视, 因为食物里也有“降糖药”。

 蔬菜中包括莴苣、 竹笋、 苦瓜、 银耳、 洋葱等。

 水果包括苹果、 梨、 桃、 橙子、 柚、荔枝、 樱桃、 杨梅等。

 五谷杂粮类包括小麦、 燕麦、 荞麦、 小米、 玉米、大豆、 黑豆、 薏米、 绿豆、 豇豆、 扁豆、 豆腐、 腐竹等。

 水产类包括青鱼、 泥鳅、 蚌、 蚬、 黄鳝、 海参、 田螺、 蛤蜊等。

 (三)

 治疗糖尿病的偏方 1 、

  玉米粉粥(《食物疗法》 ) :

 粳米 50~100g, 加水煮至米开花后, 调入玉米粉 30g(新鲜玉米粉) , 稍煮片刻服用。

 适用于各种糖尿病人。

 2、

  葛根粉粥(《太平圣惠方》 ) :

 葛根粉 30g, 粳米 50g, 共煮粥服用。

 适用于老年人糖尿病, 或伴有高血压、 冠心病者, 葛根含黄酮类,具有解热、 降血脂、 降低血糖作用。

 3、

  山药粥(《医学衷中参西录》 ) :

 生山药 60g, 大米 60g, 先煮米为粥, 山药为糊, 酥油蜜炒合凝, 用匙揉碎, 放入粥内食用。

 适用于糖尿病脾肾气虚、 腰酸乏力、 便泄者。

 4、

  胡萝卜 粥(《本草纲目 》 ) :

 新鲜胡萝卜 50g、 粳米 100g, 煮粥服用, 适用于糖尿病合并高血压者。

  四、

  糖尿病的预防措施 (一)

 糖尿病的预防可分为四级进行:

 一级预防:

 此级最为重要。

 目 的是减少糖尿病的发病率。

 主要措施是:

 ①改变人群中与Ⅱ 型糖尿病发病有关的因素。

 ②加强对糖尿病高危人群的预防和监护。

  二级预防:

 目 的是早期发现糖尿病, 并进行有效的治疗。

 主要措施

 是:

 ①通过健康查体, 及早发现糖尿病。

 ②对高危人群、 肥胖或有家族史, 经常应酬吃请较多、 工作紧张的人进行筛查。

 ④对糖耐量异常人群进行运动与饮食治疗, 并定期观察。

 甚至可以使用提高胰岛素敏感性的药物(二甲双胍类) 或保健品(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如吡啶酸铬、 有机锌等) 进行干预治疗。

 三级预防:

 目 的是较少或延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主要措施是:①对已确诊的糖尿病人, 通过饮食、 运动、 药物等的综合治疗, 使血糖长期稳定的控制在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②减少有害因素, 如吸烟、 过量饮酒。

 纠正高血压、 高血脂及血液高凝状态。

  四级预防:

 目 的是延缓糖尿病并发症的恶化, 减少糖尿病人的致残和死亡。

 (二)

 主要措施是:

 1 、

  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应定期检查血糖、 血压、 血脂、 眼底、 尿微摄白蛋白、 心脑血管 及神经系统功能状态, 及时发现并发症并进行有效地治疗。

  2、

  对已确诊的糖尿病并发症应采用综合治疗可见, 糖尿病的预防主要应做好两件事。

 一个是健康教育, 即大力的进行糖尿病宣传教育,尽量使糖尿病及其预防手段家喻户, 使全民动员起来与糖尿病作持久的斗争。

 第二就是健康促进。

 即尽快的改变不正确的 生活方式及利用各种手段, 对整个人群, 特别是糖尿病的高危人群。

 进行糖尿病和糖耐量减低的筛查。

  结论 通过对糖尿病发病机理、 病症特点、 简单的诊疗手段等问题进行研究论述, 我们可以清楚地了 解到, 糖尿病虽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并发症多但我们通过吃药以及食疗仍旧可以有效控制病状, 另外我们通过日常生活还可以进行有效地预防, 减少发病几率。

 糖尿病问题在我国已经比较严重希望能够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参考文献 [1]蔡伟红,郭艳芹.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J].中国健康教育, 2010,18(5):335

 [2]伍晓 玲.糖尿病健康教育存在的 问 题及对策[J].医学 文选, 2011 ,22(3):395

 [3]程韶,吴懿玲.糖尿病患者治疗依从性对血糖控制的影响[J].现代护理,

 2010,

 8(11):847

 [4]刘志梅,王娟萍,陈美伦.糖尿病健康教育的实践与体会[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11,

 12(13):

 1452

 [5]蒋冬梅 病人健康教育指导 M 长沙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0 .78—81

 [6] 戴 美 娟

 汪 燕

 中 国 食 疗 与 营 养 学

 M 南 京

 南 京 中 医 药 大 学 2003 .142—143 2010.3(4)

 :

 308—309

 [7]王怡 马幸 等糖尿病性的白内障教育 J 现代护理

 [8]李小妹 加强对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指导 J 淮海医药 2009.18( 2)

 145

 《常见流行病生物学基础》 课程论文评分表 学生信息 学院:

  姓名:

  学号:

 论文项目

 具体要求 得分 选题, 论文结构, 层次, 20分 选题符合教学大纲要求, 论文标题和内容新颖鲜明, 结构层次严密

 生物学基础知识运用, 20 分生物学基础知识适用得当, 论点鲜明, 论据可靠严谨,

  论述, 20 分 论述逻辑清晰严密, 内容、 结构、 层次合理流畅, 文字表述准确

 论文篇幅, 10分 3000-4000 字数, 适当

 格式, 10 分 参照毕业论文格式, 页面、 字体、 Word 格式编排符合要求

 参考文献, 10分 5-10 篇, 参考毕业论文格式

 上传视频资料,10 分 视频题目( 《糖尿病治疗-营养干预原则》

 )

 总分

篇四: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作

  者:

  学

  号:学

  院:

 系(专业):

 题

  目:

 摘 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于血糖失控高出正常水平所造成的全身性进行性疾病, 并发症多,且严重, 其患病率在我国逐渐增高, 随着生产的发展, 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 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

 近年来,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 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 应激状态增多, 以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 与世界各国一样, 糖尿病患病率在逐渐上升, 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日趋严重, 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 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 , 增加速度惊人。

 通过日常学习以及一些资深专家的研究来了 解一些有关糖尿病问题。

 本论文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病症特点、 简单的诊疗手段和预防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得出一些结论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和意见, 能缓解糖尿病患者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

 糖尿病

 趋势

 论述

 结论

  The paper about di abetes probl ems were revi ewed

 abstract

 Diabetes is a higher than normal blood sugar control because of systemic sex disease caused by complications,

 and serious in our country,

 its prevalence increased gradual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roduction,

 life level and population the life extension,

 incidence of diabetes rapid growth,

 has become one of the world more and more serious public health problem.

 In recent years,

 as China" s social and economic conditions to improve the people" s living standard,

 the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the dietary structure change,

 reduction,

 labor intensity,

 the crowd average life expectancy increased stress of extended,

 and diabetes testing means of improvement,

 and as countries around the world,

 the prealence of diabetes in diabetes to rise gradually,

 affect the health of our people,

 though an increasingly serious in China in the world,

 but low prevalence of diabetes state the number of diabetic patients already ranking second in the world (after the United States) ,

 increase at breakneck speed.

 Through the daily learning and some senior experts research to understand something about diabetes problems.

 This paper from the onset of diabetes mechanism,

 disease characteristics,

 simple diagnostic methods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re discussed,

 draw some conclusions thus summed up people good experience and advice,

 can ease the diabetes rate of increase.

 Keywords: diabetes

 trend

 discussion

 conclusion

 目录 摘要 (中文)

 ………………………………………………………………………………………2 摘要(英文)

 ……………………………………………………………………………………..3 绪论…………………………………………………………………………………………….....5 一.

 糖尿病发病机理…………………………………………………………………………5.

 (一) 、 1 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6 (二) 、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 7 1.

  胰岛β 细胞………………………………………………………………………………. 7 2.

  hGO 输出提高………………………………………………………………………………. 7 3.

 I R 的机理分类……………………………………………………………………………. 7 4.

 GS 基因 ………………………………………………………………………………………. 8 5.

 胰高血糖素…………………………………………………………………………………. 8

 6.

 磺脲受体(SUR)

 ………………………………………………………………………. 9 7.

 幼年发病不同的单基因类型……………………………………………………………. . 9 (三)、 特异性糖尿病…………………………………………………………. 10 1.

  单基因突变所致………………………………………………………………………. . 10 2.

  线粒体 tRNAl eu(UUR)

 基因 A→G 突变所致的糖尿病(MI DD)

 ……………………10 二.

 糖尿病的病症特点…………………………………………………. 10 (一)

 .

  糖尿病早期症状…………………………………………………. . 11 1.

  糖尿病早期症状解读:

  绪论 近年来,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 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 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 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

 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1. 2 亿人, 我国患者人群居世界第二, 1994 年就已达 2000 万。

 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 到 2025 年, 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 3 亿, 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 4000 万, 未来 50 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尽管中国糖尿病发病趋势严峻, 但防治状况不容乐观。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第一, 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 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 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人数相适应, 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

 据统计, 我国糖尿病专科医生仅约 1 万多人, 而在 2001 年的糖尿病确诊率仅为 15%, 治疗率为 77%。

 第二, 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 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 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 频繁换药、 忽视饮食、 运动等误区, 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 心脑血管、 肢坏死、 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 发生早、 发展严重。

 为帮助中国改变目前的糖尿病防治状况, 世界糖尿病治疗领域主导诺和诺德公司自1994 年进入中国以来, 一直致力于将最新的糖尿病治疗方案和设备引入中国, 同时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 积极开展针对糖尿病患者和医生的教育活动, 曾多次开办针对医生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会议, 为医生提供长期、 免费的教育, 并先后在中国十余城市开展了多项针对糖尿病患者的“诺和关怀” 项目, 如诺和关怀教育大课堂、 诺和关怀大巴车、 诺和关怀儿童营、 诺和关怀流动医院等, 为中国近千万名糖尿病患者带去了福音。

 专家指出, 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 高脂肪、 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 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 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

 因此我们全方位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

  糖尿病发病机理 WHO1997 年报告 1995 年全世界有糖尿病患者 1. 25 亿, 并预计 2025 年将达 2. 99 亿,而新增加的患者主要集中在中国等发展中国家。

 糖尿病已成为世界第 5 位死亡主因, 并且还可能引发多种并发症, 因此吸引了众多的中外学者对其发病机理和治疗方法的研究。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

 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 大部分 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 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

 及 2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 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

 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一) 、

  1 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 1 型糖尿病其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遗传以及环境因素中病毒、 化学物质所致的胰岛β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Ⅳ型超敏反应引起),

 t 辅助细胞(Th)

 分为 Th1 和 Th2 两个亚型, 分别促进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细胞因子(cytokine, CK)

 对 Th1/Th2 比例的调节作用与 IDDM 有关。

 病毒、 化学物质及死亡的β 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产生 Th1 刺激因子(IL-12), 使 Th1 占优势, 继而 IL-2 和 IFN-γ , 在胰岛局部促进炎性细胞浸润并释放 IL-1β 、 TNF-α 、 TNF-β 、 IFN-γ 及自由基 NO、H2O2-、 O2-, 杀伤少量β 细胞。

 这些β 细胞以自身抗原被提呈给 Th, 产生针对胰岛β 细胞的抗体(ICA)、 谷氨酸脱羧酶(GAD)

 抗体、 INS 自身抗体及酪氨酸磷酸酶抗体等, 释放CK, 募集更多的炎性细胞, 放大β 细胞损伤效应, 使血浆中的胰岛素(insulin, INS)

 水平下降, 最终导致 IDDM。

 Th 的激活受 MHC-Ⅱ 类分子(major histocompatility complex,MHC)

 的限制。

 β 细胞表面已发现有 HLA-Ⅱ 类(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

 抗原的超表达和单核细胞的浸润, 这些都是细胞免疫的表现。

 1 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遗传病, 其遗传易感基因十分复杂。

 HLA 基因位于人类第 6 号染色体短臂上, 其上有与免疫反应及其调节有关的基因。

 其中单倍体型 A1、 C1、 B56、 DR4、DQ8 有非常高的绝对危险性。而近 50%的遗传危险性可归于 HLA 基因的近 D 区Ⅱ 类基因 (DR、DQ、 DP)。

 研究发现 1 型糖尿病的易感基因有 HLA-DQ b1 链 57 位非天门冬氨酸(为天门冬氨酸时是保护基因)

 和 HLA-DQ A1 链 52 位精氨酸。

 近年来利用 PCR(聚合酶链反应)

 从人类基因组中筛选出一些第二代 IDDM 易感基因:IDDM2(11p15), IDDM3(15q26), IDDM4(11q13)

 IDDM5(6q25), IDDM8(6q27), IDDM7(2q31), IDDM11(14q24. 3-q31)

 iDDM13(2q34), IDDM12(2q33 上的 CTLA4), GCK3(葡萄糖激酶 3)

 位于染色体 7p。

 另外, 胰岛素基因转录起始部位的旁侧区一可变数量串联重复(Variable number of tandem repeats, VNTR)

 与 IDDM 易感性相关, VNTR 的Ⅰ 类基因含两个与糖尿病相关的等位基因, 类为保护基因, Ⅱ 类功能不确定。

 对 IDDM 病例研究发现, 其 T、 B 淋巴细胞 CD95 表达减少, 认为这种缺陷性表达导致针对胰岛β 细胞的反应性 T、 B 淋巴细胞凋亡受阻, 而致 IDDM。

 NO 是介导胰岛β 细胞凋亡的主要途径, 它的损伤效应包括:

 合成 N-亚硝酸盐和过氧化亚硝酸盐、 嘌呤和嘧啶的脱氨基以及灭活 DNA 修复酶和复制酶。

 也有学者认为 NO 是激活了鸟苷酸环化酶, 使 cGMP 水平升高。

 IL-1β 和 TNF-α 等 CK 以 NO 途径介导β 细胞凋亡,

 iL-1α 、 IL-1β 和 TNF-γ 等则通过 Fas-Fas1 途径, 并有协同作用; 且有人认为 CK 对β 细胞凋亡与 PLA2 激活有关。

 (二) 、

  2 型糖尿病发病机制 2 型糖尿病过去研究, 主要与 INS 分泌缺陷、 肝糖(HGO)

 输出增多和周围胰岛素抵抗(IR)

 等因素有关, 现在研究发现它还与多种基因突变有关。

 1.

  胰岛β 细胞

 1.

 胰岛β 细胞的葡萄糖转运蛋白 2(Glucose Transporter2, GluT2)

 在使细胞内外葡萄糖快速平衡中起重要作用, 它保证了胰岛β 细胞感受葡萄糖刺激、 应答分泌 INS。

 β细胞的葡萄糖敏感性异常与 GluT2 缺失程度相关联, 这种缺失包括 GluT2 基因突变和翻译错误等。

 2.

  hGO 输出提高

  2.

 hGO 输出提高可能与以下有关:

 底物利用度降低, 肝糖异生关键酶棗丙酮酸羧化酶活性升高(被乙酰 CoA 激活), 而丙酮酸脱氢酶(被乙酰 CoA 抑制)

 等活性降低、 促进糖异生的激素环境改变。

 但与 GluT2 含量无关。

 3.

 I R 的机理分类

  3.

 IR 的机理十分复杂, 大致分为三类:

 ⑴受体前因素:

 INS 基因突变, 合成减少或产生异常的 INS; INS 降解加速; 存在外源性或内源性的 INS 抗体; 胰岛素受体(INSR)抗体形成; 药物 INS 拮抗激素过多。

 ⑵受体水平:

 INSR 合成障碍; 细胞内转位障碍, 使膜受体减少; 亲和力下降; 酪氨酸蛋白激酶(PTK)

 活性降低, 使β 亚单位自身磷酸化障碍,而使信号传导受阻; 降解加速。

 ⑶受体后缺陷:

 GluT4 的异常, 细胞内葡萄糖磷酸化障碍;

 线粒体氧化磷酸化障碍或糖原合成酶的活性降低而使糖原减少; 游离脂肪酸(FFA)

 增多,肝糖产生及输出增多; β 3 肾上腺素能受体(β 3-AR)

 基因的错义突变引起内脏型肥胖,并进而惹致 IR;

 iRS-1(胰岛素受体基质 IRS)

 作为 INS 信号通路主要基质。

 其基因突变致下游 PI-3 激酶活性降低而阻断信号通路, 但纯合子只发生 IR, 无糖尿病症状; IRS-2基因突变会使胰岛β 细胞的补偿能力大大降低。

 肿瘤坏死因子(TNF-α )

 在伴有肥胖的NIDDM 中(TNF-α 及其受体显著增多)

 为重要因素:

 抑制 GluT4 合成; 刺激 IRS-1 丝氨酸磷酸化、 抑制其酪氨酸磷酸化而阻断信号通路; 通过升高 FFA 和升糖激素浓度间接介导 IR;还可通过阻碍细胞克隆性增殖及 P130、 P107 基因的表达干预脂肪细胞分化过程, 使 pPARγ 功能受阻, 导致 IR。转化生长因子β (TGFβ ) 在脂肪细胞分化过程中可使 IRS-1 相关 PI-3激酶活性下降, 诱发 IR。

 iR 细胞核水平的研究显示:

 apoC-Ⅲ是调节血浆甘油三脂浓度的重要物质, 载脂蛋白C-Ⅲ(apoC-Ⅲ)

 启动子变异引起单基因水平上的 IR。

 但 INS 可下调 apoC-Ⅲ基因转录,而起到抑制 apoC-Ⅲ过度表达的作用。

 只有伴随 INS 反应序列突变才导致 IR。

 另外, 核蛋白(可能是转录因子)

 结合到 INSR 基因启动子上的缺陷, 引起球形细胞对 INS 的抵抗。

 其中, 对于脂肪细胞, 葡萄...

篇五: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糖尿病饮食疗法和合理运动社区管理综述探究 糖尿病饮食疗法和合理运动社区管理综述探究

  【摘要】近年来,我国糖尿病的患病率增长迅速,截至目前,我国已成为糖尿病患者数量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因病程长、并发症多、致残率高等特征,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严重影响,已成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该病是遗传与环境共同作用而产生的一种慢性疾病,治疗不佳会造成残疾甚至危害生命。饮食疗法和合理运动是治疗糖尿病的两大有效途径,只有两者有效的统一,才能发挥显著的疗效。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参考文献,总结前人关于糖尿病研究的综述,探析糖尿病的现状和特点,阐明对糖尿病进行社区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分析,提出改进对策建议。

  【关键词】糖尿病;饮食疗法;合理运动;社区管理

  【中图分类号】R19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4)05-0338

  糖尿病是在遗传基因作用下,是一种全身慢性代谢性疾病,由于身体分泌胰岛素的不足所引起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混乱的内分泌障碍性疾病。遗传因素带来的只是易患性,但环境因素是形成糖尿病发病的主要诱因。

  本文中的社区健康教育包括饮食治疗教育和合理运动

 2 教育,充分整合社区有效资源,通过媒体宣传、组织健康知识讲座、举办糖尿病俱乐部等多种方法宣传糖尿病防治知识,使患者充分了解病理,及治疗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另外根据群体特征,有针对性的进行群体教育和个案服务。每中方式以患者为中心,让患者及其家人及照顾者充分参与到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中。

  1 国内糖尿病防治现状

  据相关预测,2010 年至 2030 年,我国的糖尿病患者居世界第 2 位(仅次印度),在 2030 年将超过 4230 万人。未来 20 年,患者数量将会迅速增长,糖尿病将成为我国人民生活质量和生命的严重威胁,对我国糖尿病的预防和治疗工作带来巨大的压力。

  随着改革的深入,我国社区医疗卫生服务取得快速的发展。截止 2010 年,我国已建成社区医疗卫生服务中心(站)2 万余家,98%的市区和 64%的县区建成社区医疗卫生服务。

  目前国内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已对糖尿病患者进行管理,但其内容、形式以及程序上都存在较大差别,尚无统一规范管理模式。

  当前,国内各个地区对糖尿病管理呈现良莠不齐的现象。糖尿病社区管理方面还仅局限于检出率、登记率、建档率、控制率、随访率、满意度的统计。

  我国在糖尿病社区管理方面存在几点问题,具体包括:

 3

 1.1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的社区性、家庭性和个别性等特点,虽然进行了社区管理,但在内容上、形式上以及目标上都有较大差别,尚无形成统一规范的管理;

  1.2 缺乏专业宣传教育工作人员,且现有的健康教育医务人员缺乏专业化的培训。同时需要由医务人员和心理专家组成的团队,对糖尿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

  1.3 健康档案不能有效得到利用,大量档案不知如何有效管理,不知怎么利用这些资料进行统计和研究;

  1.4 糖尿病管理多流于形式,未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

  1.5 糖尿病社区管理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

  1.6 缺乏公认的对糖尿病管理效果进行客观评估的标准和体系。

  2 糖尿病饮食疗法的社区管理研究

  2.1 糖尿病的饮食内容

  饮食习惯对糖尿病来说至关重要,合理的饮食可以有效改善病人健康状况,改善代谢紊乱的情况,可以让血糖、血脂等尽可能的接近于正常的生理水平,预防并有效治疗糖尿病的并发症。反之,一旦忽视了饮食的结构,纯粹去依赖药物,是难以见效。在中医方面,糖尿病很重视饮食的结构和饮食的调理。当前,我国对于糖尿病的饮食研究分别研制出药膳、单味食疗等方面。一般所用的降糖药膳包括:苦瓜炒瘦肉、黄茂山药粥、芡实煲鸭、玉米须煲乌龟、猪胰散、猪

 4 胰饮米粥等等。药膳根据养生降糖的科学道理,一些药膳是从糖尿病人的体质出发,进行综合调理。单味食疗的目的是充分发挥一些食材独有的降糖、增强免疫力等功效,例如南瓜、荞麦、芹菜、苦瓜、蘑菇类、黄鳝、洋葱、黑木耳等。著名学者陈亚民、张海波、洪晶安等人还对糖尿病进行了深入的辨证施食、分型论食。譬如肺热津伤的神效煮兔方,胃热炽盛型的五汁饮,肾阴亏虚型的地黄粥等。

  药膳是进行合理施食的具体手段,且经济实惠。一方面可以养生,一方面治疗功效显著。中医食疗对糖尿病患者来说,作为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既经济又实用,且无毒副作用,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使用。饮食控制方面,针对患者的饮食,要做到下列四个方面:一要进行合理的搭配,二要谨慎调和五味,三要注意饮食保持清淡,四要注意时间要有一定的规律,例如针对痰湿体质的患者,平时要保持清淡的饮食,应该少吃食肥甜腻食物,少食盐。这样才能满足身体健康需求,平衡气血和阴阳。但是。还需注意质和量的合理搭配,这不仅有利于糖尿病患者,而且对防止糖尿病发作具有重要影响。

  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促进健康饮食过程中,应当进行连续性的走访宣传,这有助于建立与社区居民的协作互动关系,赢得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的信任和肯定,提高治疗依从性;有助于发现糖尿病管理和治疗中的问题,及时调整教育

 5 方案,更加有助于为循证医学的研究提供理论数据。

  2.2 糖尿病饮食的注意事项

  糖尿病病人因为发病机制的特殊性,以及可能存在并发症,所以进行科学的饮食调理,有助于控制血糖的身高。饮食习惯也与患者的生活习惯、运动规律和精神状态等因素密切相关,例如糖尿病患者在饭后不应该做下列六件事。一是饭后动怒。吃完饭之后,肠胃处于饱满期,身体的各个消化器官能够迅速分解食物,促使血液加快循环,如果在这个时候生气动怒,就很容易损伤肠胃,引发血管损伤出血等。二是饭后吸烟。因为饭后,胃肠蠕动加速,同时,人体血液循环加快,在这个关键时刻,人体吸收的烟雾“毒素”能力进入“最佳状态”,毒素最容易侵入人体,加重损害身体健康。

  三是饭后吃水果。在饭后立刻吃水果易产生肠胃胀气,水果富含多种单糖类物质,此时被堵塞在胃内,从而形成胀气,导致便秘。所以吃水果最好控制在饭后 2 小时之后,至少饭后 1 小时之后。四是饭后放松腰带。在吃饭之后将裤带松开,整个人似乎轻松不少,因为肚子不会被勒得那么紧,但饱胀肚子瞬间松下,会导致腹腔内压降低,增加肠胃负荷量,极易引起胃下垂。五是饭后喝茶。茶叶中富含茶碱,能中和胃中的胃酸,严重阻碍食物的有效吸收,甚至使食物中的蛋白质变成难以消化的凝固物质。六是饭后散步。散步使体内腹部血管迅速扩张,严重影响消化道对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

 6 甚至损伤肠胃。必须在休息半小时之后进行活动。

  3 糖尿病合理运动的社区管理研究

  3.1 糖尿病合理运动的原则

  科学的身体运动能够增强体质,糖尿病的运动治疗更加需要科学运动,所以需要制定科学运动计划。所谓科学运动计划,就是根据自身体质、疾病的特征,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和运动量,达到运动治疗的作用。既能锻炼身体,又能有效治疗疾病,还能使身心愉悦。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在进行宣传教育过程中,应当督促糖尿病患者遵循下列运动原则,在必要时候,以恰当方式进行合理的干预,防止患者因不科学的运动而造成危害。

  (1)有氧运动原则。有关专家建议糖尿病患者以有氧运动为主,特别是老年人糖尿病患者。有氧运动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是保持身心健康最有效果的运动方式。有氧运动可以包括慢跑、骑车、游泳、散步、原地跑步及健身操等。

  (2)循序渐进原则。老年人糖尿病病人普遍体力稍弱,进行运动的时候,开始时都会容易觉得疲乏。其实是正常反应,说明身体是需要慢慢进行适应,有些患者迫不及待,起初就像做高负荷的运动,这样极其容易导致低血糖。循序渐进是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守的一个原则,运动的量逐渐增大,运动的时间逐渐增长,动作逐渐加大难度,使身体慢慢适应。

  (3)定时定量原则。糖尿病患者身体内胰岛素分泌量

 7 不能随着血糖变化而相应发生变化,所以患者应当保持生活规律,包括饮食规律、运动规律及工作规律。身体状态稳定,才能保证血糖稳定。运动时间长短和运动量大小对血糖的影响也比较大,所以糖尿病患者必须做到运动量、时间及方式恒定,长期坚持。

  (4)持之以恒原则。相关研究表明,在坚持一段时间运动之后,突然中止锻炼,已获得良好改善的胰岛素的敏感性便会消失,因此,糖尿病运动治疗必须长期坚持。

  (5)个体化原则。每个糖尿病患者在生理、心理方面都存在显著差别,制定运动治疗计划时要充分考虑个体因素,因人因时而异,如年龄、性别、体能、运动量、运动方式及运动喜好等。

  (6)安全性原则。糖尿病患者运动中要注意安全,避免磕碰、受伤、摔伤等。出现事故要及时处理,避免伤口愈合效果差,出现感染。更要时刻监测血糖,以防出现血糖波动,加重病情。

  3.2 糖尿病患者合理运动可选择的项目

  糖尿病患者可选择的户外运动项目较多,其中的步行对糖尿病患者比较适合,步行速度和频次因人而异。步行强度比较小,非常适合体质差的老年人糖尿病病人。在绿化环境中进行效果更佳,清新的空气对于身心更有益。在步行过程中应当全身心放松,眼观正前方,上肢自然规律的前后摆动,

 8 时间控制 30 分钟之内。快步行走较为适合身体相对较好的患者,比如轻度肥胖患者等。步速因人而异,轻度肥胖者适合 130~160 步。中等肥胖适合 110~140 步;老年体弱适合80~100 步。采用快慢结合轮换进行步行的,效果更佳。起初每天半小时,循序渐进,每天增加到 1 小时,早上和晚上2 次进行,饭前或饭后均可。

  慢跑、游泳或爬山属运动中强度中等偏高的项目,适合身体素质较好,没有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病人。可结合自己的兴趣或喜好,选择韵律操、交谊舞、太极拳、球类运动、及骑自行车等。室内运动治疗比如下蹲起立,起初频次为10~15 次,慢慢适应后,可逐渐增加至 100 次。仰卧起坐,初始频次为 5 次,递增至 30~50 次。床上四肢运动,可分上、下肢运动,做四肢抬起放下等床上动作,适合身体较弱的病人。无法连续运动的患者,可结合实际情况选择合适运动方式,如原地跳绳、原地来回跑步或在原地踏步等。将运动治疗结合到平时生活中,例如选择不乘坐电梯而走楼梯;家离单位不远的,选择步行上下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在糖尿病社区管理过程中,在建立有利于慢性病防治的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的前提下,应当结合饮食疗法与合理运动,在一定程度改善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在进行健康教育的过程中,糖尿病患者及他们的家人,以及他们的照顾者都应当被纳入其中,另外需充分利用一切

 9 可利用的社区资源去进行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胡一宇.糖尿病饮食教育的 Meta 分析.浙江大学.2013-03-01.

  [2]邓岚.基于中医药性理论的 2 型糖尿病饮食控制方案研究.中国中医科学院.2009-05-20.

  [3]范丽凤.糖尿病饮食治疗的新进展.中华护理杂志.1994-04-05

  [4] 胡 朝 晖 . 糖 尿 病 运 动 治 疗 新 进 展 . 护 理 与 康复.2012-03-20.

篇六: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城乡企业卫生 2012 年 4 月 第 2 期 (总第 148 期)善血循环,改善通气,有利于纠正缺氧。3.4密切观察反应、面色、体温变化。

 早产儿呼吸中枢及呼吸器官发育不成熟,常发生呼吸暂停,必须严密观察呼吸及肤色、生命体征,备齐抢救物品及时抢救。

 吸氧可改善预防临界性缺氧诱发的呼吸暂停。

 吸氧不能常规使用, 在发生发绀和呼吸困难时给予氧气吸入,氧浓度为 30%~40%,氧流量应低,间歇吸氧为宜。

 吸氧时间过长、浓度过高容易引起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导致视力障碍。

 观察组于进食前后短时吸氧,既避免上述危害,又减轻耗氧增加。3.5早产儿排便用力,腹胀,可发生呼吸暂停。

 腹部按摩可促进肠蠕动, 减少反流, 从而有效提高喂养耐受性。对早产儿的特点应有全面足够的认识。

 早产儿全身脏器发育不成熟,免疫功能缺陷,对各种感染抵抗力差,即使轻微感染也可引起败血症等严重后果。因为呼吸中枢发育不成熟,呼吸不规则,常发生呼吸暂停。

 肺发育不成熟,表面活性物质少,易发生肺透明膜病变。

 吞咽反射弱,吸吮能力差,容易呛奶,胃贲门括约肌松弛, 胃容量小, 容易发生溢乳, 各种消化酶不足, 因此消化吸收差。

 体温调节中枢发育不成熟,体温调剂功能差,皮下脂肪少,基础代谢低,体表面积大,造成产热少,易散热。

 因此,对于早产儿的护理要求有异于一般新生儿, 对护士自身素质的要求高, 必须具备高度的责任心, 敬业精神, 掌握病情发展趋势,及时处理,详细记录生命体征及各项生理指标, 及时报告病情变化, 积极配合抢救, 为医疗提供精确详细的资料。由于早产儿呼吸中枢发育不完善, 易发生呼吸暂停,影响呼吸功能,甚而危及生命。

 本研究证实,呼吸暂停发生前, 采取适宜的护理措施, 可明显降低呼吸暂停发生率,减轻损害。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对早产儿的救治已有了很大的发展, 通过有效的护理干预, 可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减轻损害, 保证生存质量, 减轻家庭和社会的负担, 从而体现了护理工作的重要性。参考文献[1]邓红丽,吴潇.早产儿呼吸暂停的护理和处理[J]. 中华护理杂志,2005 (2)

 .[2]金汉珍,黄德珉.实用新生儿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3]陈玉秋, 吴晓英, 程玉娥.早产儿的生理特点及护理[J].职业与健康,2004 (2)

 .[4]姜红英,屈华芳. 早产儿呼吸暂停的病情观察与护理[J]. 天津护理,2005 (3)

 .[5]邵肖梅. 早产儿消化系统特点及喂养[J].中华实用儿科杂志,2000(15)

 .[6]陈超. 早产儿呼吸暂停防治[J]. 小儿急救医学杂志,2003 (10)

 .[7]上海卫生局中华医学上海分会. 儿科诊疗常规 (上)

 ,1999,5.[8]洪素英. 早产与呼吸窘迫综合征[J]. 实用妇产科杂志,1998 (3)

 .[9]马加宝,陈凯,主编.临床新生儿学[M]. 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10] 杨锡强,易著之. 儿科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11] 金汉珍.实用新生儿学[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12] BHATRY, HANNAMS, PRESSLER R. et al. Effect of prone andsupine position on sleep appeas, and arousal in preterm infantsPedaitric, 2006, 118.[13] 杨莲芳,吴丽娟. 早产儿呼吸暂停发病率及影响因素分析[J].浙江预防医学,2007,19.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综述)李媛作者单位:和平区妇产科医院医生组, 天津300041【妇幼卫生】摘要:妊娠期糖尿病 ﹙ GDM﹚的发病相关因素包括胰岛素抵抗(IR)、炎症因子、脂肪细胞因子、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GDM对母儿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的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1]。

 因此,通过产前筛查及 OGTT 试验尽早诊断及治疗是减少孕产妇、胎儿及新生儿并发症的关键因素。

 其治疗方案可以通过心理干预、饮食控制、运动疗法及药物治疗等进行,使血糖得到控制。

 另外,选择适当的分娩方式,适时终止妊娠,产后做好新生儿的检测及护理,也尤为重要。

 本文就近年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文献资料,进行整理,综述。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病因;诊断;治疗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是指妊娠期发生或首次发现的不同程度的糖代谢异常, 包括一部分妊娠前已患糖尿病但未曾诊断仅在此次妊娠期间被发现的糖尿病患者。关妊娠期糖尿病的研究进展,综述如下。概念及对母儿的影响1.1概念1999 年世界卫生组织 (WTO )

 认为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是在[2]本文就近年有1115--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2 年 4 月 第 2 期 (总第 148 期)妊娠期间首次发现或发生的, 由于对碳水化合物不耐受导致的不同程度的高血糖[3]。

 其发生率因种族不同和诊断标准不统一,各国报道相差悬殊,国外报道发生率为 0.12%~12.7%,国内报道为 1%~4%。

 天津市 2000 年的调查显示, 妊娠期糖尿病的发生率为2.3l%[4]。

 多数 GDM患者产后糖代谢异常能恢复正常, 但仍有 40%~60%病例于产后 5~10 年转为糖尿病。1.2对母儿的影响GDM患者的微血管病变促进了妊娠期高血压综合征的发生。

 胎儿高血糖高渗性利尿致胎尿排出增多, 羊水中葡萄糖浓度增加而引起高渗作用导致羊水过多; 羊水过多又可导致胎膜早破、早产等发病率升高; 孕妇血糖增高后, 过量的营养物质一方面为胎儿的过度发育提供了物质基础; 另一方面刺激了胎儿胰岛 β 细胞的增生, 分泌过多的胰岛素导致胎儿高胰岛素血症, 过多的胰岛素便使胎儿合成代谢旺盛,导致胎儿出生体重 >4 000g为巨大儿。

 此外,胎儿高胰岛素血症,离开母体后,如不及时补充糖分,会使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增加;高血糖和高胰岛素血症可致胎肺Ⅱ 型细胞表面活性物质减少,使胎肺发育受阻导致胎肺成熟延迟,增加了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发生[5]。病因2多数学者认为妇女孕期胎盘分泌的生殖激素及皮质醇水平的升高及其造成的胰岛素抵抗 (IR )

 状态是主要原因。

 近年研究认为 GDM的发病相关因素还与胰岛素抵抗 (IR )

 , 炎症因子, 脂肪细胞因子, 遗传因素等多种因素有关[6]。检测方法及诊断标准3.1检测方法3.1.150g 糖筛查50g 糖筛查试验因安全简便,费3用不高, 孕妇也容易接受, 作为产前的常规检查项目。

 据报道,糖筛查预测 GDM 的敏感性可达 90%[7]。因为孕中晚期胎盘分泌的各种抗胰岛素于 24~28 周时快速上升,32~34 周达到高峰, 此时胰岛素抵抗作用最强,所以应在 24~28 周时进行糖筛查。

 将 50 g 葡萄糖溶于 200 ml 水中,5 min 内服完。

 从开始服糖水计时间,1 h 抽静脉血测血糖值, 若≥7.8 mmol/L(140mg/dl), 为 50 g 葡萄糖筛查阳性, 对糖筛查异常的孕妇检查空腹血糖, 空腹血糖正常者再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3.1.2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糖, 然后口服葡萄糖 75 g, 服糖后 1 h、2 h、3 h 测血糖,检测的 4 个时点血糖,正常值为 5.6、10.5、9.2、8.0mmol/L,即 100、190、165、145 mg/dl。

 若其中任何 2 个[8]。禁食 12 h 后测空腹血时点超过正常值,可诊断为妊娠期糖尿病。

 仅 1 个时点高于正常值,诊断为糖耐量受损。3.2诊断标准诊断需符合下列任何一项: (1)

 口服葡萄糖糖耐量试验结果 2 次异常; (2)

 2 次空腹血糖≥ 5.8 mmol/L (105 mg/dl), 其中 1 次血糖≥ 11.1mmol/L (200 mg/dl)。治疗4.1心理治疗心理干预即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健康4宣教,向患者深入浅出地解释病因、损害因果和预防措施。

 GDM一经确诊即对孕妇和家属进行心理干预,既要使患者了解 GDM对孕妇、 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又要认识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可预防母婴并发症的发生[9]。

 鼓励患者勇敢面对,解除心理顾虑,消除负面影响,时刻保持心情舒畅,有利于降低血糖。

 如散步、听音乐、看电视、听广播、聊天、做自己喜欢的事等都能使身心放松。4.2饮食控制GDM造成的器官损害的机制与糖尿病患者是相同的, 只是 GDM病程相对短, 而程度不同而已。

 不管哪一型糖尿病均以饮食控制为基本治疗[10]。妊娠期糖尿病饮食控制原则是既能为母婴提供必要的营养,又要有效控制血糖水平,避免酮症发生。

 糖尿病孕妇的热量饮食控制要适当放宽。

 因此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用餐。

 饮食应定量、定时,以达到正常血糖水平而孕妇无饥饿感,亦无饱胀感。具体方法如下[11]:4.2.1总热量首先按发病的人身高计算标尺重量。公式:[身高 (cm )

 - 100]× 0.9= 标尺重量 (kg )

 。根据标尺重量及上班性质,估计每日所需总热量:

 休息者每日每公斤给予热量 105~126kJ (25~30kcal )

 ;轻体力劳动者 126~146kJ (30~35kcal )

 ;中度体力劳动者146 ~167kJ (35 ~40kcal )

 ; 重 体力 劳动 者 167kJ(40kcal )

 之上。

 孕妇、乳母、养分不良者应酌情大增,肥胖者酌减,可减至每日 5 020kJ (1 200kcal )

 以内,使病身体重降到到正常标尺以下 5%左右,常可使本病得到满足继续。4.2.2食品成分尺重量 0.8~1.2g,孕妇、乳母宜大增至 1.5~2.0g/kg。

 脂肪每日每公斤重量 0.6~1.0g,其余为糖类。

 糖类约占饮食总热量的 60%, 蛋白质约占 2%~15%, 脂肪约占 30%,其中饱和脂肪酸应少于总热量的 10%,胆固醇吸收量应少于每日 300mg。

 然后将上述热量及养分成分转化为食谱, 三餐热量分布大概为 1/5、2/5、2/5。早孕时进通常饮食已足够,妊娠末期需求大增糖类的吸收,每日约为 150~250g。4.2.3植物粗纤维糖尿病食谱中宜加入适量植物饮食中蛋白质含量每日每公斤标116--

 中国城乡企业卫生 2012 年 4 月 第 2 期 (总第 148 期)粗纤维,如麦麸、玉米麸、南瓜粉、海藻多糖等。4.3运动疗法适当的运动可改善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敏感性,减少体内脂肪,有效降低血糖。

 运动宜在餐后 1h 进行;运动量不宜过大,运动心率控制在 120 次 /min 以内 ; 运动持续时间不宜过长, 在20~30min, 易选择有氧运动, 如散步、保健操、太极等,避免进行剧烈运动。

 先兆流产或其它严重合并症者应减少运动。4.4药物治疗通过饮食控制,运动疗法,血糖仍不能达到正常水平者,需要用降糖药物[12]。

 降糖药分为胰岛素类和口服药类胰岛素。INS 不通过胎盘进入胎儿。

 而降糖药口服后可通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刺激胎儿胰岛增生, 分泌过多 INS 易导致胎儿因低血糖死亡,并诱发胎儿多种畸形的可能。

 因此,GDM应用INS 来调节血糖[13]。常用制剂有可溶性人 INS (短效)

 ,低蛋白锌 INS 和珠蛋白锌 INS (中效)

 ,精蛋白锌 INS(长效)及预混型 INS (含 1/3 短效、2/3 中效)

 。

 应用剂量为:每高于正常血糖 1 mmol/L,应用 4uINS。

 为防低血糖发生,首次剂量为治疗量的 1/2~1/3。血糖调整到正常后,随着孕周进展,血糖仍可能升高, 应每周监测一次血糖, 以便及时调整 INS 用量。

 在用药后应密切观察有无低血糖反应发生,如头晕、心悸、出汗、乏力、饥饿、注意力不集中、心率加快,甚至昏迷。

 孕妇应随身携带糖果或含糖饮料,发生上述症状应立即进食,即可缓解,然后就医。4.5产科处理GDM的妇女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胎儿畸形、羊水过多、妊娠妇女泌尿生殖道感染等各种母婴并发症的危险大大增加[14]。对门诊血糖控制不满意或合并妊娠合并症的患者, 应入院治疗, 监测血压、肾功能、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及胎儿情况。4.5.1终止妊娠的要素[15](1)

 母体要素:

 如糖尿病经治疗后不能有效地被控制时,或具有先兆子痫、羊水较多、眼底动脉硬化、肾效果减退时, 应思考终止妊娠;(2)

 胎儿要素:

 妊娠合并糖尿病胎儿往往在孕36~38 周时致死,因此为了使胎儿在子宫内致死的滋生率减至最低限度,通常认为需求在 37 周左右终止妊娠。4.5.2分娩方式妊娠合并糖尿病本身并不是剖宫产指征。

 糖尿病本身就是剖宫产的一个危险因素,容易出现产后出血、伤口感染、血栓形成等, 而手术创伤又会加重糖尿病的代谢紊乱,影响母婴安全。

 糖尿病程度较轻, 用药后获得继续, 状况稳固, 胎盘效果很好, 胎儿不大的, 则可妊娠至足月 , 经阴道分娩。GDM的孕妇当产程达 12h 应结束分娩, 除非确凿在其后 4h 内能经阴道分娩。

 因为产程 >16h, 孕妇的糖尿病就难于控制, 有滋生酮症酸中毒的可能[16]。分娩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胎儿状况, 必要时宜应用剖宫产结束分娩。

 如有巨大儿、胎盘功能不良、胎位异常、出现产程延长、血糖控制不满意、合并妊娠期高血压或出现胎儿宫内窘迫等异常情况均应及时手术终止妊娠。4.6新生儿处理综合征、缺血缺氧性脑病 (HIE)

 、新生儿特发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NRDS )

 、颅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低血糖[17]。

 胎儿出生后无论体重大小均按早产儿处理。

 婴儿应该少裸露,注重保暖,以防止体温过低。

 产时有缺氧,出生时 Apgar 评分低的婴儿应送要点监护室。2h 取毛细管血测血细胞比容和血糖, 使血糖维持在2.2mmol/L (40mg/dl )

 之上。参考文献[1]顾美皎.临床妇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283.新生儿并发症包括:

 新生儿吸入[2]杨慧霞.进一步提高对妊娠合并糖尿病的研究水平[J].中华围产医学杂志,2005,8(5):289- 290.[3]陈茜. 妊娠期糖尿病病因学研究[J].中国优生与遗传杂志,2008,16 (2)

 :124- 125.[4]金蓉,程海东. 妊娠期糖代谢变化与巨大儿的相关分析[J]. 实用妇产科杂志,2006,22(4):239- 241.[5] 庄依亮,李笑天.病理产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450.[6]Winzer C, Wagner O, Festa A, et al. Plasma adiponectin,insulin sensi-tivity,and subclinical inflammation in women with prior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J]. Diabetes Care, 2006, 27(7):1721- 1727.[7]Atilano LC, Parritz AL, Lieberman E, et al.Alternative methods ofdi-agnosing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Am[J]. Obstel Gynecol, 1999,181(5):1158- 1161.[8]乐杰,主编.妇产科学[M]. 第 6 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62.[...

篇七: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Rodriguez2Roisin R, Kenriksen M J, Herve P, et al .Pulmonary2Hepatic vascular disorders(PHD) [J ]. EurResp ir J, 2004, 24(5): 8612880.Budhiraia R, Hassoun P M. Portopulmonary hyper2tension: a tale of two circulations [J ]. Chest, 2003,123: 562.[3 ][4]Kanow itz M K, Henriksen J H, Bendtsen F, et al .B lood volume distribution in patients w ith cirrhosis:aspects of the dual2head gamma2camera technique[J ]. J Hepatol, 2001, 35: 605.Dagher L ,M oore K. The hepatorenal syndrome [J ].GU T, 2001, 49(5): 729.Schrier R W , N iederberger M ,W eigert A , et al . Pe2ripheral arterial vasodilatation: determ inant of func2tional spectrum of cirrhosis [J ]. Sem in L iver D is,1994, 14(1): 14222.Fernandes A P, M arum S, R ibeiro J P. Hepatopul2monary syndrome as a cause of persistent hypox2aem ia[J ]. Heart, 2005, 91 (11): 1 441.W esenberg K J,L ew insohn D. Hepatopulmonary syn2drome unmasked by interstitial pneumonitis [ J ].Chest, 2003, 124: 261.M eyerson A nnaM D. Pericardial varices secondary[5 ][6][7 ][8 ][9]to portal hypertension demonstrated by CT [J ]. Jour2nal of Thoracic I maging, 2006, 21 (1): 69270.A xel L. Cerebral blood flow determ ination by rap id2sequence computed tomography: theoretical analysis[J ]. Radiology, 1980, 137(3): 6792686.L ee T Y. Functional CT: physiological models [J ].T rends in B iotechnology, 2002, 20(8): 3210.Seddon B M ,Workman P. The role of functional andmolecular imaging in cancer drug discovery and de2velopment[J ]. B r J Radiol, 2003, 76: 1282138.Kopka L , Pogalla P, Hamm B. M ultislice CT of theabdomen2current indications and future trends [J ].Pofo, 2002, 174(3): 2732282.Becker Christoph R. U se of Iso2O smolar NonionicD imeric contrast media in multidetector row comput2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for patients w ith renalimpairment [ J ].Investigative Radiology, 2005, 40(10): 6722675.Rollano2hijarrubia EmparM S C. A ccuracy compari2son of a 16 and 64 multidetector2row computed to2mography scanner to image small high2density struc2tures[J ]. Investigative Radiology, 2006, 41 (11): 7812792.[10][11 ][12][13 ][14][15 ]收稿日期: 2007206229作者简介: 朱 兴(1982-) , 男, 河北宁河人, 硕士学位, 主要从事影像诊断工作。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发病机制研究新进展李学军(临汾市曲沃县医院, 山西 曲沃 043400)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是糖尿病 (DM ) 的特征性病理改变,是DM 慢性并发症的共同危险因素, 也是DM 临床和基础研究热点之一。

 现就DM 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研究和防治进行扼要探讨。1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概念微血管是指微小动脉和微小静脉之间, 管腔直径在 100Λm 以下的毛细血管网。

 微血管障碍、 微血管瘤形成和微血管基底膜增厚是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典型改变[1 ]。

 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可达原来的 2~ 3 倍, 糖尿病微血管病变常伴有微循环异常, 可导致多脏器病变, 病变分布非常广泛, 尤以肾小球、 眼底、 神经、 心肌、 肌肉等微血管为主, 引起肾小球病变、视网膜病变、 神经病变、 心肌及肌肉病变, 成为决定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2 微血管病变的发病机制胰岛素样生长因子21 (IGF21): DM 时通过高级糖基化终产物(A GE) 的作用, 单核细胞可合成与释放 IGF21。

 在动物实验中, 将 IGF21 缓释装置移植兔无血管的角膜囊中, 诱发角膜出现新生血管, 而且玻璃体内注入 IGF21 亦加速新生血管的生成。

 有研究发现利用 IGF21 治疗糖尿病时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就显著增加[2]。

 而有研究显示, 糖尿病时血清 IGF21水平下降与视网膜病变有关, 因为研究发现糖尿病患者血清IGF21 水平下降在发生视网膜病变的患者中更为明显[3 ]。vW F 是内皮细胞和巨核细胞合成的一种重要的内皮下黏附蛋白, 是血小板黏附于受损微血管的一个重要因子, 它反应了 血糖及其终产物对微血管内 皮细 胞的作用, 血浆vW F 水平的升高可作为微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标志。

 糖尿病患者血浆 vW F 水平比正常人高, 而伴有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患者其水平, 机制尚不完全清楚[4]。

 在糖尿病肾病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中 vW F 水平明显升高, vW F 升高在微量白蛋白尿患者中常与重要的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关, vW F 水平在临床上可作为评价糖尿病肾病及糖尿病视网 膜病变、 全身 性微血管内 皮细 胞损 伤的一项指标[5 ~ 7 ]。

 vW F 已成为一项逐渐被重视的实验室检查, vW F 水平检测对于糖尿病慢性微血管并发症的临床意义正在逐渐被多项临床研究所证实。在疾病初期趋化因子可引起单核巨噬细胞及 T 细胞浸润肾组织[8 ], 这些浸润细胞释放出一系列细胞因子、 生长因子等中介物促进细胞增殖及胞外基质积聚, 从而导致糖尿病・542・ 临床医药实践杂志 2008 年 4 月第 17 卷第 4 期 

 肾病(DN) 的发生和发展[9]。M CP1 在DN 患者中表达水平增加时有报道。

 有研究分析表明M CP1 在肾小管上皮细胞、 内皮细胞及浸润的单核细胞中表达增加, 且 DN 患者尿M CP1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增高, 而血清M CP1 水平无明显变化。Banba 等[10]的实验得到类似结果, 且尿白蛋白与尿M CP1 水平明显相关。

 表明DN 患者尿中增加的M CP1 是由局部产生的, 参与对肾脏尤其是肾小管间质的损伤。多元醇通路活跃, 醛糖还原酶 (AR) 催化葡萄糖转变为山梨醇, 山梨醇在果糖还原酶的作用下转化为果糖。

 在高糖状态下, AR 活性增加, 视网膜、 神经、 肾脏、 血管、 晶状体、 红细胞等组织的多元醇代谢活跃, 使细胞内山梨醇、 果糖过度堆积, 细胞内渗透压升高, 细胞水肿, 同时细胞内肌醇和谷胱甘肽 (GSH) 水平下降, NADH NAD+比值增高, N a+- K+2A TP 酶活性下降, 细胞、 组织缺氧, 内皮细胞受损, 这些改变促使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和发展[11 ]。糖化反应的亢进: 高血糖情况下, 各种组织蛋白均可发生非酶糖基化反应, 形成终末糖化产物(A GEs)。

 当A GEs 与细 胞 膜上 的 A GE 受 体 (RA GE) 结 合 后, 激 活 蛋 白 激 酶(MA PK) 及核因子 К B (N FςΒ) 信号通路(细胞增殖与炎症)、Ras 通路 (应激和细胞凋亡)、 Rac Cdc 通路 (细胞生长和运动) 以及 JakStat 通路 (基因表达调控) 等[12], 上调多种生长因子如转化生长因 子 Β(TGF2Β)、 碱性成纤维生长因 子 Β(FGF2Β)、 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 (PDGF) 等, 黏附分子如细胞间黏附分子21 (ICAM 21)、 血管细胞黏附分子21 (VCAM 21) 等以及纤溶酶原活化抑制因子21 (PA I21) 等基因表达增加[13 ]促进细胞增殖, 增加血管通透性, 引起巨噬细胞迁移, 刺激内皮素的形成, 增加型胶原、 蛋白聚糖及纤维的合成, 导致细胞外基质扩张、 血管基底膜增厚、 微血管通透性增加、 血流淤滞甚至微血管闭塞等糖尿病微血管病变。蛋白激酶 C 激活: 目前认为, PKC 激活是糖尿病时血管损伤的共同通路。

 PKC 抑制 eNO S 活性, 降低NO 水平, 并抑制NO 介导 cGM P 生成, 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PKC 刺激血小板凝聚, 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PA I) 含量和活性,促进糖尿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PKC 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 表达, 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增加血管通透性; PKC 上调 TGF2Β表达, 增加纤维连接蛋白和型胶原的表达, 导致细胞外基质扩张。

 细胞内的高水平葡萄糖通过PKC 系统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14]。

 高血糖可使组织细胞内二酯酰甘油 (DA G) 增多, 激活 PKC; 多元醇通路活跃使NADH NAD+比值升高, 有利于DA G 形成从而激活 PKC; A GE2RA GE 相互作用激活 PKC; 氧化应激增加及糖尿病时游离脂肪酸增加等激活 PKC。

 PKC 通路的激活导致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改变及血管功能的障碍而促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15 ]。氧化应激: 高血糖通过多种途径增强氧化应激, 高糖促进线粒体电子传递链生成的电力学梯度产生活性氧 (RO S) ,增加超氧自由基的生成[16]。

 RO S 主要包括超氧化自由基、 过氧化氢(H 2O 2)、 氢氧自由基(OH-)、 单线态分子氧 (I O 2) 和过氧化脂质(LOOH) 等, 氧化应激主要由 RO S 介导。

 糖尿病状态时促进氧化应激的因素包括: 反应性活性氧、 自由基增加,糖基化产物和糖氧化产物形成增加, 抗氧化应激机制减弱。糖尿病患者体内蛋白质、DNA 和脂质的氧化产物增加表明存在氧化应激[17 ], 在高糖状态下线粒体电子传递链产生过多的 RO S, 抑制三磷酸甘油醛脱氢酶 (GA P2DH) 活性, 激活几乎所有已知的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发展有关的信号传导通道, 包括 PKC 通路、 多元醇通路、 己糖胺通路以及A GEs 形成等。

 RO S 水平增高还可通过激活N Fϑ B 上调黏附分子及炎性因子基因转录[18 ]。

 此外, RO S 水平增高可通过多种机制使氧化性更强的过氧化亚硝酸盐合成增加, 从而使硝化酪氨酸水平增高, 造成DNA 的损伤, 进一步促进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的发生发展[19]。蛋白激酶 C 激活: 目前认为, PKC 激活是糖尿病时血管损伤的共同通路。

 PKC 抑制 eNO S 活性, 降低NO 水平, 并抑制NO 介导的 cGM P 生成, 导致血管舒缩功能障碍; PKC 刺激血小板凝聚, 增加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 (PA I21) 含量和活性, 促进糖尿病患者的高凝状态及血栓形成; PKC 促使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 EGF) 表达, 从而促进新生血管形成, 增加血管通透性; PKC 上调 TGF2Β表达, 增加纤维连接蛋白和型胶原的表达, 导致细胞外基质扩张。

 细胞内的高水平葡萄糖通过 PKC 系统参与糖尿病并发症的病理生理过程[20], 高血糖可使细胞内二酯酰甘油 (DA G) 增多, 激活 PKC; 多元醇通路活跃使NADH NAD+比值升高, 有利于 DA G 形成, 从而激活 PKC; A GE2RA GE 相互作用激活 PKC; 氧化应激增加及糖尿病时游离脂肪酸增加等激活 PKC。

 PKC 通路的激活导致细胞内信号通路的改变及血管功能的障碍而促进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发生和发展[21 ]。一氧化氮(NO): NO 是内皮细胞释放的有效的血管扩张剂, 被称作内皮源性舒张因子, 在保持血管稳定上起关键作用,NO 还可抑制血小板的凝集, 血管平滑肌的增殖以及抑制白细胞黏附于血管壁。M axfield 等[22]采用激光多普勒技术观测神经血液变化时发现, DM 大鼠坐骨神经滋养血管术观测神经血流变化时发现, DM 大鼠坐骨神经滋养血管对去甲肾上腺素(N E) 的敏感性比正常大鼠增加 38 倍。

 N E 与NO S 抑制剂N G2nitro2L atginine 合用时,N E 的缩血管敏感性在DM和正常大鼠中分别增加了 116 和 36 倍, 说明 DM 时 NO 生成减少或作用缺陷可导致神经血管内皮依赖的扩张功能受损, 并由此导致血管对收缩因子的敏感性增加。

 Zimmermann等[23 ]通过对糖尿病大鼠脑动脉的研究发现, 压力刺激引起的血管收缩在糖尿病大鼠较正常对照大鼠明显, 用 N G2 硝基L 2 精氨酸(NLA) 将两组的 NO S 都抑制后, 可发现正常对照大鼠与糖尿病大鼠有同等收缩, 故 NLA 对糖尿病大鼠的作用减少, 从而认为糖尿病时NO 合成减少。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 (PA 21): 在血栓的形成和发展中, PA I21 作为快速作用的抑制剂, 特异性作用于纤溶酶原激活剂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T sutomu 等[24]观察到糖尿病合并肾病患者 PA I21 水平显著高于无糖尿病肾病的患者, 并且随着肾病病情加重而呈递增趋势, 因而认为 PA I21 升高直接与肾损害有关。

 动物模・642・ Proceeding of ClinicalM edicine J,Ap r. 2008,Vol 17 No. 4 

 型试验证实, PA I21 升高的起因主要源于脂肪细胞对慢性增长的 肿 瘤 死 因 子2Α(TN F2Α)、 胰岛 素 和 转移 生 长 因 子2Β(TGF2Β) 的反应, 认为 PA I21 升高的信息和机制是复杂的,涉及多种介质与脂肪组织本身之间的相互作用[25 ]。综上所述, 引起 DM 微血管病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主要是机体糖代谢紊乱与微循环障碍。

 因此, 在 DM 微血管病变的防治中, 要切实控制好血糖, 中止或者逆转血流异常, 以减少微血管病变的发病率, 提高DM 患者的生活质量。参考文献:[1 ]M axfield E K, Cameron N E, Cotter M A. Effects ofdiabetes on reactivity of sciatic vasa nervorun in rats[J ]. J D iabetes Comp l, 1997, 11 (1): 472.[2]Thrailkiu KM ,O uattrin T,Baker L , et al . Cotherapyw ith recombinantinsulin 2 like grow th factor 1 andinsulin imp roves glycem ic control in type 1 diabetics[J ]. D iabetes Care, 1999, 22(4): 5852593.[3 ]Janssen J A , L ambert S. Circulating IGF21 and itsp rotective role in the pathogenesis of diabetic an2giopathy[J ]. Clin Endocrinol, 2000, 52(1): 129.M orise T, Takeuchi Y, Kaw ano M , et al ....

篇八: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校 代 码

 10459

 学号或申请号

 密

  级

  公开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对 2 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型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作

 者

 姓

 名:元峥 导

 师

 姓

 名:刘延锦

 教授 学

 科

 门

 类:护理学 专

 业

 名

 称:护理学 培

 养

 院

 系:第一临床学院 完

 成

 时

 间:2017 年 03 月

  A thesis(dissertation) submitted to Zhengzhou University for the degree of Master

  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

  By

 Zheng Yuan Supervisor: Prof. Yanjin Liu Nursing The First Affiliated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tiy Mar, 2017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包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科研成果。对本文的研究作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声明的法律责任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

 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完成的论文及相关的职务作品,知识产权归属郑州大学。根据郑州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同意学校保留或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郑州大学可以将本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和汇编本学位论文。本人离校后发表、使用学位论文或与该学位论文直接相关的学术论文或成果时,第一署名单位仍然为郑州大学。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学位论文作者:

 日期:

  年

 月

 日

 I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对 2 型糖尿病患者 生活质量的影响

 研究生

 元峥 导

 师

 刘延锦

 教授 郑州大学第一临床学院 河南

 郑州

 450014

 摘要 研究目的 探究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水平,分析和归纳相关影响因素,并利用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健康教育,合理调整糖尿病病人的生活模式,从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从理论及实践层面指导和完善有关糖尿病病人的护理工作。

 研究方法 笔者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住院部选择了在 2015 年元月至 2016 年 6 月住院接受治疗的两型糖尿病病人作为样本进行研究,通过随机分配的方式,划分为两个不同的组,并通过下表对两组展开调查:第一,一般情况调查表;第二,简明健康测量量表;第三,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针对对照组患者,笔者进行了常规健康教育;针对干预组,笔者不仅进行了常规健康教育,并还进行了以行为转变理论为基础的护理教育。在干预之前,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测量量表得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进行测试,在干预后 30 天、90 天及 180 天,对两组患者的健康测量量表得分、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得分进行测试。

 通过 SPSS 17.0 对全部数据资料所展开统计学分析,检验水准(α)为 0.05,

 II具体的统计学方式涉及以下:第一,描述性统计分;第二,两独立样本 t 检验与χ 2 检验;第三,单因素方差分析;第四,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第五,Pearson 相关性分析;第六,重复测量方差分析。

 结果

  1.一共存在 86 例糖尿病病人实现了干预研究(两组患者数量分别为 43 例),在实施干预前,对照及干预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保持平衡,进行检验后发现,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

 2.纵观糖尿病患者生活质量的各维度(共 8 个),其中,情感角色获得的分数最多,达到了(68.38±39.80)分;躯体功能获得的分数次之,具体是(62.11±30.69)分;躯体角色获得的分数最少,只有(48.03±40.16)分;按照严重度区分,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损伤情况排序依次是:躯体角色>总体健康>躯体疼痛>社会功能>生命活力>精神健康>躯体功能>情感角色;除开情感角色维度,病人生活质量的其他维度、生活质量生理、心理健康维度与常模之间存在的显著差异(下降),都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多元线性回归方式进行分析之后可知,文化程度等因素可以影响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

 3.干预后 180 天,对照组病人生活质量生活生理及心理健康维度的分数分别是(254.47±74.08)和(272.18±70.71)分,对比干预前,相关差异不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56±0.34)分,对比干预前,上述指标都得到了一些改善,其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P<0.05)。

 4. 干预后 180 天,干预组病人的生活质量生理及心理健康维度得分分别是(294.84±13.02)和(327.38±27.45)分,对比干预前,相关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2.99±0.19)分,对比干预前,上述指标都得到了一些改善,其差异存在一定的统计学意义。

 5.干预 180 天后,两组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的不同维度对比,都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一般自我效能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干预后试验组在 FBG、2hPGB、HbA l c 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P 均<0.05)。

 结论 1.对比中国常模,糖尿病病人生活质量更低。糖尿病病人的生活质量水准受到以下因素的影响:受工作性质、受教育程度等。

 III2. 基于行为转变理论的健康教育能有效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情况,提高糖尿病患者的生活质量。

 关键词 行为转变理论

  糖尿病

 生活质量

 IVEffect of health education on quality of life in patients wit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 Postgraduate

 Supervisor Pro.

 The First Affiliated College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Zhengzhou,henan 450014,china Abstract Objectives Explore diabetes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level, summarized and analyzed related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use of health educ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theory of behavior change, reasonably adjust the pattern of life in diabetic patients, so as to improve the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from the aspect of theory and practice guidance and perfecting relevant nursing of diabetes patients. Methods The author in 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zhengzhou university the inpatient chose from January 2015 to June 2016 in the hospital for treatment of type 2 diabetes patients as research samples, through the way of random distribution, is divided into two different groups, and through the table below an investigation into two groups: first, the general situation questionnaire; Second, a concise and healthy measurement scale; Third, th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For the control group, the author conducted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For the intervention group, the author not only conducted routine health education, but also carried out the nursing education based on behavior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Prior to interventio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 health measurement scale scor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scores for testing, in 30

 Vdays, 90 days and 90 day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to the health of two groups of patients with measuring scale score,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scores for testing.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all data by SPSS 17.0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test level (alpha) was 0.05, and the specific statistical methods involved: first, descriptive statistics; Second, two independent sample t-test and chi 2 test; Third, single factor variance analysis; Fourth,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 Fifth, Pearson correlation analysis; Sixth, repeated measurement variance analysis. Results 1. A total of 86 cases of diabetes patients achieved intervention study (43 cases) number two groups of patients, respectively,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control and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with baseline data balance, after inspection, found that there is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2. Throughout all the dimensions of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abetic patients (8), the score of emotional role was the most, reaching (68.38 plus or minus 39.80); The score of the body function was subdivided, specifically (62.11-30.69); The body character received the least score, only (48.03 + + 40.16); According to the severity, diabetes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injury situation is in turn: overall healthy body character > > body pain > > > social function alive > > body function emotional role of mental health; Besides emotional dimension, the patient quality of life of other dimensions, quality of lif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imension and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conventional (down),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methods, it can be seen that factors such as cultural degree can affect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abetic patients. 3. 180 day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control group patients life quality of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imension scores are respectively (254.47 + / - 74.08) and (272.18-70.71), compared to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 does not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The average self-efficacy score was (2.56 + 0.34).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above indicators were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4. 180 day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intervention group patients quality of life of

 VI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dimension scores are respectively (294.84 + / - 13.02) and (327.38-27.45), compared to before intervention, the relevant differences have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 0.05) (P < 0.05); The average self-efficacy score was (2.99 + 0.19), and before the intervention, the above indicators were improved,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5. After 180 days of intervention, the differenc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two groups of diabetic patient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difference of general self-efficacy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nd the experimental group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FBG, 2hPGB and HbAlc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P < 0.05). Conclusion 1. Compared with Chinese norm, patients with diabetes have lower quality of lif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diabetic patients was affected by the following factors: work nature, exposure to education, etc. 2. Healthy education based on behavioral transformation theory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blood glucose control in diabetic patients and improve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Key Words

  Trans-theoretical Model ; Diabetes ; Quality of Life

 目

 录 论文部分

 引言 ...................................................................................................... 1

 材料与方法 .......................................................................................... 7

 结果 .................................................................................................... 18

 讨论 .................................................................................................... 28

 结论 .................................................................................................... 33

 参考文献 ..........................................................................................

 30 综述部分

 综述 .................................................................................................... 38

 糖尿病患者饮食干预研究进展 ........................................................ 38

 参考文献 ............................................................................................ 42

 附录部分

 附录 .............................................................

篇九: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学院:

  专业:

  姓名:

  学号:

  摘要

 糖尿病是一种由多种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并发症多且严重。近年来,随着生产的发展,生活水平提高及人口寿命的延长,糖尿病发病率迅速增长,已成为世界各国越来越严重的一个公共卫生问题。据报道,全球现有糖尿病患者超过 1 亿,中国至少有 4500 万人之多。又由于糖尿病的病因复杂性,其预防和治疗就变得十分困难。除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外,饮食习惯及生活方式、健康教育对糖尿病防治也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的。因此,真正关注自身健康,讲究科学营养,改变不合理的饮食习惯、生活方式,注意劳逸结合,才能更好的防控病情。我通过日常学习和研究相关资料了解到了一些有关糖尿病的问题并作本论文,将从糖尿病的发病机理、分类、症状特点、诊断与治疗以及预防与调节等方面进行论述,从而总结出对人们有益的经验及意见,达到缓解糖尿病患者增长速度的目的。

 关键词:糖尿病;机理;分类;特点;治疗;预防

 关于糖尿病问题的综述论文

 绪论 近年来,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日趋紧张的生活节奏以及少动多坐的生活方式等诸多因素,全球糖尿病发病率增长迅速,糖尿病已经成为继肿瘤、心血管病变之后第三大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慢性疾病。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条件的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饮食结构的改变、劳动强度的减低,人群平均寿命延长,应激状态增多。再加上糖尿病检测手段的改进,我国便与世界各国一样,糖尿病患病率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糖尿病对我国人民健康的影响也日趋严重。我国虽属世界上糖尿病低患病率国家,但糖尿病患者的人数已居世界第二位(仅次于美国),增加速度惊人。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已超过 1.2 亿人,而我国患者人群在 1994 年就已达 2000万。据世界卫生组织预计,到 2025 年,全球成人糖尿病患者人数将增至 3 亿,而中国糖尿病患者人数将达到 4000 万,未来 50 年内糖尿病仍将是中国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

 糖尿病在我国总体情况是“三高”“三低”,即患病率高、并发症患病率高、医疗费用高,确诊率低、科学治疗低、接受了糖尿病治疗的患者达标率低。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第一,目前我国专业糖尿病治疗机构、人员和设备等资源不足,无法与日益增长的糖尿病患者

  人数相适应,致使中国整体糖尿病诊治率还相对较低。第二,许多公众和患者对糖尿病防治知识的认识不足,在糖尿病防治方面存在治疗不及时、用药选择和时机不当、擅自停药、频繁换药、忽视饮食、运动等误区,从而使得中国糖尿病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心脑血管、肢坏死、肾功能衰竭等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高、发生早、发展严重。

 专家指出,由于目前人们的饮食结构正在由植物型向动物型转变,高脂肪、高热量食物正越来越多地充斥我们的生活,加上糖尿病知识以及健康生活理念不够普及,都对中国糖尿病防治能力以及糖尿病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需要全方位的来了解一些关于糖尿病的信息。

 一、糖尿病的发病机理 糖尿病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并存在显著遗传异质性。除少数患者是由于单基因突变所致外,大部分 1 型糖尿病(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IDDM)及 2 型糖尿病(非胰岛素依赖性,non-insulin-dependent diabetes mellitus,NIDDM)患者是多基因及环境因子共同参与及相互作用引起的多因子病(也称为复杂病)。

 二、糖尿病的分类及其相应的症状特点和诊断治疗 糖尿病根据发病机理的不同可分为四种类型:1 型糖尿病、2 型

  糖尿病、妊娠糖尿病以及继发性糖尿病等其他类型的糖尿病。

 (1)1 型糖尿病:原名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其多发生在儿童和青少年,也可发生于各种年龄。起病比较急剧,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必须用胰岛素治疗才能获得满意疗效,否则将危及生命。

 其发病原因可分为四类:

 1.自身免疫系统缺陷:在 1 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中可查出多种自身免疫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AD 抗体)、胰岛细胞抗体(ICA抗体)等。这些异常的自身抗体可以损伤人体胰岛分泌胰岛素的 B 细胞,使之不能正常分泌胰岛素。

 2.遗传因素:目前研究提示遗传缺陷是 1 型糖尿病的发病基础,这种遗传缺陷表现在人第 6 对染色体的 HLA 抗原异常上。研究提示:1 型糖尿病有家族性发病的特点——如果你父母患有糖尿病,那么与无此家族史的人相比,你更易患上此病。

 3.病毒感染可能是诱因:许多科学家怀疑病毒也能引起 1 型糖尿病。这是因为 1 型糖尿病患者发病之前的一段时间内常常有病毒感染史,而且 1 型糖尿病的发生,往往出现在病毒感染流行之后。如那些引起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病毒,以及能引起脊髓灰质炎的柯萨奇病毒家族,都可以在 1 型糖尿病中起作用。

 4.其他因素:如牛奶、氧自由基、一些灭鼠药等,这些因素是否可以引起糖尿病,科学家正在研究之中。

  关于 1 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即此病好发于儿童或青少年期,此为第一特点。除了儿童之外,实际上 1 型糖尿病也可能发生在一生中各个年龄段,特别是更年期。1 型糖尿病的第二个特点是发病一般比较急骤,口渴、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乏力消瘦,体重急剧下降等症状十分明显,有的患者首发即有酮症酸中毒。1 型糖尿病的第三个特点是最终将无一例外地使用胰岛素治疗,所以 1 型糖尿病原来又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1 型糖尿病患者可以根据年龄、临床表现等综合判定,也可以通过胰岛素测定来做出诊断。

 1 型糖尿病的胰岛素治疗目标是保证患者有良好的生活质量(即尽可能避免严重的低血糖发生)和满意控制代谢水平(即积极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年龄较大的患者也可加用二甲双胍和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类药物。

 胰岛素类似物与传统的胰岛素相比具有药代动力学上的优势,如lispro 或 aspart 胰岛素具有超短效的活性,glargine 或 detemir 胰岛素能模拟基础胰岛素特性。无论采用何种胰岛素治疗方案,患者都应该首先接受特殊的宣教,并学会定期自行监测血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促使血糖达标。

 总的说来,1 型糖尿病大约占总糖尿病患者的5%至 10%,而90%-95%的糖尿病患者为 2 型糖尿病。

 (2)2 型糖尿病:原名成人发病型糖尿病。其多在 35~40 岁之

  后发病,占糖尿病患者 90%以上。2 型糖尿病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有的患者体内胰岛素甚至产生过多,但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可以通过某些口服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但到后期仍有一些病人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

 其发病原因可分为五类:

 1.遗传因素:与 1 型糖尿病一样,2 型糖尿病有较为明显的家族史。其中某些致病的基因已被确定,有些尚处于研究阶段。

 2.环境因素:流行病学研究表明,肥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不足及增龄是 2 型糖尿病最主要的环境因素,高血压、血脂异常等因素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3.年龄因素:大多数 2 型糖尿病于 30 岁以后发病。在半数新诊断的 2 型糖尿病患者中,发病时年龄为 55 岁以上。

 4.种族因素:与白种人及亚洲人比较,2 型糖尿病更容易在土著美洲人、非洲--美洲人及西班牙人群中发生。

 5.生活方式:摄入高热量及结构不合理(高脂肪、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膳食会导致肥胖,随着体重的增加及缺乏体育运动,胰岛素抵抗会进行性加重,进而导致胰岛素分泌缺陷和 2 型糖尿病的发生。

  导致 2 型糖尿病的主要诱因包括肥胖、体力活动过少和应激。应激包括紧张、劳累、精神刺激、外伤、手术、分娩、其他重大疾病,

  以及使用升高血糖的激素等等。由于上述诱因,患者的胰岛素分泌能力及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逐渐降低,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

 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无法控制人体的遗传因素。但是,我们能对环境因素进行干预,从而降低 2 型糖尿病的患病率。

 2 型糖尿病的症状特点即其中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抵抗为主,病人多肥胖,因胰岛素抵抗,胰岛素敏感性下降,血中胰岛素增高以补偿其胰岛素抵抗,但相对病人的高血糖而言,胰岛素分泌仍相对不足。此类病人早期症状不明显,仅有轻度乏力、口渴,常在明确诊断之前就可发生大血管和微血管并发症。饮食治疗和口服降糖药多可有效。另一部分病人以胰岛素分泌缺陷为主,临床上需要补充外源性胰岛素。

 2 型糖尿病是胰岛素不能有效发挥作用(与受体结合含量少)所致,因此不仅要检查空腹血糖,而且要观察餐后 2 小时血糖,特别应做胰岛功能检查。

 具体数值如下:正常人空腹血糖:3.9~6.1 毫摩尔/升,餐后 2小时血糖在 7.8 毫摩尔/升以下。如空腹血糖≥7.0 毫摩尔/升,餐后2 小时血糖≥11.1 毫摩尔/升,就可诊断糖尿病。如空腹血糖在 6.1~7.0 毫摩尔/升,餐后 2 小时血糖在 7.8~11.1 毫摩尔/升之间为糖调节受损,是早期糖尿病的表现。而尿糖检查仅供参考,不能诊断糖尿病及用药的依据。

 胰岛功能检查:验者口服 75 克葡萄糖水 300 毫升后观察血糖、

  胰岛素、C 肽变化。

 治疗 2 型糖尿病的药物分为:

 1.口服降糖药:

 a.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b.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本脲、格列齐特和格列喹酮):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c.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

 d.苯甲酸衍生物类(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e.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这类降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2.胰岛素类药物:

 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 1~4 次/天。

 通过减轻体重和加强运动锻炼,有些 2 型糖尿病患者发现自己可以不再需要药物。因为他们在体重达到理想范围时,通过自身的分泌胰岛素和饮食调节就能控制住血糖。

 目前还不清楚孕妇口服低血糖药物是否安全。2 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口服降糖药而注射胰岛素。

 另外,对于 1 型糖尿病与 2 型糖尿病的区别:1 型糖尿病的发病与 HLA 抗原有关,2 型糖尿病则与之无关;1 型糖尿病体内可检出 GAD等特异性抗体,2 型糖尿病抗体阴性;1 型糖尿病体内胰岛素绝对不足,因此需要终身使用外来胰岛素治疗,2 型糖尿病则不需要胰岛素维持生命;1 型糖尿病往往发病较急,容易发生酮症酸中毒,2 型糖尿病则不然。

 (3)妊娠糖尿病:妊娠前已有糖尿病的患者妊娠,称糖尿病合并妊娠;另一种为妊娠前糖代谢正常或有潜在糖耐量减退,妊娠期才出现糖尿病,又称为妊娠期糖尿病(GDM)。糖尿病孕妇中 80%以上为 GDM,糖尿病合并妊娠者不足 20%。GDM 患者糖代谢多数于产后能恢复正常,但将来患 2 型糖尿病机会增加。糖尿病孕妇的临床经过复

  杂。对母儿均有较大危害,必须引起重视。

 妊娠糖尿病的影响可从以下五个方面进行分析:

 1.妊娠对糖尿病的影响:妊娠可使隐性糖尿病显性化,使既往无糖尿病的孕妇发生 GDM,使原有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加重。孕早期空腹血糖较低,应用胰岛素治疗的孕妇如果未及时调整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低血糖。

 2.糖尿病对妊娠的影响: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影响程度取决于糖尿病病情及血糖控制水平。病情较重或血糖控制不良者,对母儿影响极大,母儿近、远期并发症仍较高。

 3.对孕妇的影响:a.高血糖可使胚胎发育异常甚至死亡,流产发生率达 15%~30%。b.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可能性较非糖尿病孕妇高 2~4 倍。GDM 并发妊娠高血压疾病可能与存在严重胰岛素抵抗状态及高胰岛素血症有关。c.感染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未能很好控制血糖的孕妇易发生感染,感染亦可加重糖尿病代谢紊乱,甚至诱发酮症酸中毒等急性并发症。d.羊水过多发生率较非糖尿病孕妇多10 倍。其原因可能与胎儿高血糖、高渗性利尿致胎尿排出增多有关。e.因巨大儿发生率明显增高,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几率增高。f.易发生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由于妊娠期复杂的代谢变化,加之高血糖及胰岛素相对或绝对不足,代谢紊乱进一步发展到脂肪分解加速,血清酮体急剧升高,进一步发展为代谢性生酸中毒。g.GDM 孕妇再次妊娠时,复发率高达 33%~69%。远期患糖尿病几率增加,17%~63%将

  发展为 2 型糖尿病。

 4.对胎儿的影响:a.巨大胎儿发生率高达 25%~42%。其原因为孕妇血糖高,胎儿长期处于母体高血糖所致的高胰岛素血症环境中。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作用,导致躯干过度发育。b.胎儿生长受限(FGR)发生率为 21%。妊娠早期高血糖有抑制胚胎发育的作用,导致孕早期胚胎发育落后。c.易发生流产和早产。早产发生率为10%~25%。d.胎儿畸形率高于非糖尿病孕妇,严重畸形发生率为正常妊娠的 7~10 倍,与受孕后最初数周高血糖水平密切相关,是构成围生儿死亡的重要原因。

 5.对新生儿...

篇十: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别注意,这与现代人繁忙的生活观念不相符 , 直接影响了

 疾病治疗效果 。常规的口头教育容易被患者遗忘 , 很多患者不以为然 , 自

 觉性较差 。

 针对此类患者 , 我院开始实施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

 通过建立健康教育小组 , 制定符合当代人生活观念的健康教育

 护理措施 , 给予优质的院外延续性护理 。

 研究结果显示 , 随访

 3 个月 , 干预组患者疾病知晓率 、 卫生习惯遵从率 、 用药依从性

 等遵医行为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说

 明 , 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对于提高患者用药依从性 , 促进患者

 了解疾病知识 , 重视个人卫生习惯有重要的作用 。

 同时 , 通过实

 施连贯性的健康教育护理服务 , 干预组复发复诊率为 3.51%,

 显著低于对照组的 15.79%,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提示

 患者认识到疾病的危害 , 严格遵循医嘱用药 , 遵守禁忌事项后

 疾病痊愈率明显提升 , 复发情况显著减少 。

 与蒋菊英等旳的研究

 结果有一致性 , 其针对收治的 132 例慢性宫颈炎患者,分别实

 施常规护理和连贯性健康教育 。

 结果显示 , 连贯性护理组患者

 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明显优于常规护理组 。综上所述 , 对于慢性宫颈炎患者实施连贯性健康教育护理

 措施,可显著提高患者的遵医行为 , 有效预防疾病复发 , 值得推

 广 。参考文献11

 ] 刘红美.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在防治慢性宫颈炎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 J ] . 基

 层医学论坛 ,2014,18(30):4121-4122.[ 2 ]

 张平.慢性子宫颈炎及盆腔炎的病因与护理 [ J ] . 吉林医学 ,2011,32

 (30):6482.[ 3 ]

 朱丽辉.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门诊慢性宫颈炎患者中的应用 [ J/CD ] ,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 ,2015,26(16):3334-3335.[ 4 ]

 方江丽.探讨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宫颈炎护理中的应用 [ J ] .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 S, 2018,5(2):42,44.[ 5 ]

 张旭.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用于门诊慢性宫颈炎患者护理的效果

 观察 [ J/CD ] . 实用妇科内分泌电子杂志 .2018,5(11):70 、 72.[ 6 ]

 蒋菊英 , 祝费隐.连贯性护理健康教育在慢性宫颈炎患者中的应用 [ JJ.

 当代医学 ,2017,23(33):159-161.

 (收稿日期: 2019-11-19)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综述郭超(晋城市妇幼保健院 , 山西晋城 048000)【 摘要 】

 妊娠期糖尿病是指妊娠过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

 度的血糖异常 。

 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 、 有组织 、 有系统的社

 会教育活动 , 使人们自觉采纳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 预

 防疾病 , 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 , 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 。

 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实施必要的健康教育干预 , 可以有效提高

 孕妇自我保健意识 , 减少母儿合并症的发生 , 降低围生期患病

 率和病死率 。

 为提高治疗该病的水平 , 本文对其综述如下 。【 关键词 】

 妊娠期糖尿病健康教育并发症进展DOI

 :

 10.1 9435/j .

 1672-1721.2020.06.075妊娠期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 是指妊娠过

 程中初次发现的任何程度的血糖异常 , 空腹血糖 >5.1mmol/L ;

 餐后 1

 h>10.0

 mmol/L ; 餐后 2

 h> & 5

 mmol/L, 均可诊断为妊娠期

 糖尿病叫健康教育是指通过有计划 、 有组织 、 有系统的社会教

 育活动 , 使人们自觉采纳或减轻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 预防疾

 病.促进身体健康提高生活质量,并对教育效果作出评价的行

 为叫为提高治疗该病的水平 , 本文对妊娠期糖尿病患者的健康

 教育情况综述如下 。1 引起妊娠期糖尿病的原因怀孕以后胎盘会产生一系列激素 , 这些激素有抗胰岛素作

 用;胎盘产生胰岛素降解酶,破坏了体内胰岛素;孕期碳水化合

 物代谢增加.胰岛素需要量也相应增加 。

 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妊

 娠期胰岛素需要量增加 , 而胰岛素储备功能减少的孕妇将会出

 现糖代谢异常 , 平时没有糖尿病的妇女也可在孕期首次出现糖

 作者简介 :

 郭超,女 , 本科 , 副主任护师 。尿病症状或者检测发现糖代谢紊乱 。2 妊娠期糖尿病的危害妊娠期糖尿病不仅可导致围生期母儿并发症明显增加 , 同

 时对孕妇远期患 2 型糖尿病 、 心血管疾病 、 慢性肾脏疾病的概

 率也明显增高 , 而且暴露在高血糖环境下的胎儿到青少年期及

 成年阶段患 2 型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综合征疾病的概率也会

 明显增高 。

 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 :

 目前有了对成人疾病的认

 识 — —

 康与疾病发病起源的 DohaD 概念 , 也就是说;除了基

 因 , 宫内环境因素 、 生后早期环境因素以及成人期环境因素对

 某些成人后疾病的发生 、 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关键性的作用 。

 因此重视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 、 治疗非常重要 。3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的高危因素有糖尿病家族史 ; 年龄 M35 岁 、 妊娠前超重或肥胖 、 糖耐

 量异常史 、 多囊卵巢综合征 ; 妊娠期发现胎儿大于孕周 、 羊水过

 多 ; 既往有不明原因的死胎 、 死产 、 流产史 、 巨大儿分娩史 、 胎

 儿畸形和羊水过多史 、 GDM 史 ; 反复霉菌性阴道炎且久治不

 愈者叫4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对于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在首次产检时就要进行糖耐量检

 测 (OGTT), 首次检査无异常的,要在孕 24 周 ~28 周复查 , 另外

 所有孕妇只要有条件的 , 都要在孕 24 周 ~28 周进行糖耐量检

 查 。

 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要点:试验前 3d 正常饮食(每天的碳

 水化合物不能低于 150

 g) 检查前禁饮食 8

 h ; 检查期间静坐 、 禁

 烟 , 好好休息; 5

 min 缓慢饮入含 75

 g 葡萄糖的液体 300

 mL (从

 喝第一口水计时开始 ), 空腹 、 1 个 h 、 2 个 h 分别抽 1 次血 。854基层医学论坛 2020 年 2 月第 24 卷第 6 期

 诊断标准 :

 空腹 :

 5.1

 mmol/L ; 服糖后 1

 h :

 10.0

 mmol/L; 服糖

 后 2

 h :

 8.5

 mmol/L, 任何一项达到或超过标准就可诊断为妊娠

 期糖尿病 。5 妊娠期糖尿病的治疗5.1 健康教育 、 心理调节妊娠期糖尿病患者要克服两

 种不良的心理状态 。

 一种是满不在乎,认为没什么了不起的 , 表

 现为不重视饮食 、 不监测血糖 、 不严格用药等等 , 心理学上称为

 角色阙如;另一种的是过于小心 、 谈糖色变 , 焦虑 、 悲观 , 心理学

 上叫角色强化 。

 故要求医护人员及时发现孕妇存在的心理问

 题 , 耐心向其讲解有关妊娠期糖尿病的相关知识.使其充分认

 识不良情绪对疾病的影响 , 并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疾病 , 树

 立战胜疾病 、 顺利分娩的信心 。5.2 饮食治疗科学饮食在糖尿病的控制上起决定性作

 用 , 还对高血压 , 肥胖 、 高脂血症这些经常和糖尿病共存的疾病

 有控制作用 。5.2.1 孕期体重增加指导这里强调对于孕前肥胖的孕

 妇体重最好要减到正常体质量指数 ( BM1 )

 再怀孕 , 如果确实在

 肥胖状态下受孕了 , 那么孕期体重一定要严格控制 , 否则发生心

 血管意外 、 猝死的概率较高 。

 所以对于 BMI>28 ( kg/m 2 )

 的孕妇 , 孕

 期前 3 个月体重增长要 <lkg,3 个月 ~9 个月 <0.3

 kg/ 周 。

 孕期理

 想增重范围见表 1 。表 1 孕期理想增重范围孕前

 BMI(kg/m 2 )孕期体重( kg )前 3 个月增重( kg )3 个月 ~9 个月

 增重 ( kg/ 周 )过轻 (<18.5) 12.5-18 2.2 略

 >0.5

 kg/ 周正

 <(18.5-23.9) 11.5-16 1.5 ===0.5

 kg/

 周超重 (24.0-27.9) 7-11.5 1 略

 <0.3

 kg/

 周肥胖 (>28.0) 4.5-7 <1 略

 <0.3gk/ 周5.2.2 饮食疗法 ( MNT )

 ①总热量按每公斤理想体重计

 算 。

 ②在控制总热量的原则下,做到营养均衡 、 全面 , 少食多餐

 ( 三大餐三小餐 )

 , 规律进餐 。

 既要保证母儿营养需要 , 又要保障

 体重增长适当 。

 ③保证主食的摄入 、 碳水化合物以粮食及豆类

 为主 , 应注意粗细粮搭配 。

 ④蛋白质 、 脂肪 、 矿物质 、 维生素等也

 应适量摄入 。

 每日热能供给量见表 2, 餐次的分配 ( 三大餐 、 三

 小餐.少量多餐.定时定量 )

 见表 3 。

 妊娠中晚期每日膳食:①油

 脂类 25

 ~30

 g 、 盐 6

 g; ②奶类及奶制品 300-500

 g 。

 ③大豆类及

 坚果 40~60g ; ④ fi 、 禽 、 蛋 、 肉类 200-250 g, 其中鱼 、 禽 、 蛋各 50g ;⑤蔬菜类 400-500

 g ( 绿叶占 2/3 )

 、 水果类 100-400

 g ; @ 谷薯类

 300-400

 g ( 杂粮不少于

 1/5 )

 、 水

 1

 200

 mL.表 2 每日热能供给量参考表 ( kcal/kg 理想体重 )孕前 kg/m 2 热卡 (keal/kg)过轻 (<18.5) 35-40正常 ( 18.5-23.9) 30-35超重 (24.0-27.9) 25

 〜 30肥胖 (>28.0) <25注 :

 孕中晚期各加 200~300kcal

 ( 双胎妊娠在单胎的基础上

 每日增加 200kcal )表 3 全天热量分配三大餐 三小餐早餐

 10%~15%(07 :

 30~08 :

 30)中餐

 30%(

 11:30-12:30)晚餐

 30%(

 18:30-19:30)早加

 5%~

 10%(09:00-1 0:00am)

 中加

 5%~10%(

 14:00~15:00pm)

 晚加

 5%~10%( 睡前

 30m

 in~lh)5.2.3 如何用食物的血糖生成指数 ( GI )

 来控制血糖①

 高GI 的食物与低 GI 的食物一起有一个中 GI 膳食 。

 ②粗粮不

 要细做 , 蔬菜能不切就不切 , 简单就好 。

 ③多吃膳食纤维 。

 ④急

 火煮 , 少加水 。

 高 GI 食物包括谷类精制食物 , 如:富强粉馒头 、 小

 麦粉面条;蔬菜:胡萝卜 、 南瓜等;薯类:马铃薯泥等冰果:西瓜等 ;

 即食食品:膨化薄脆饼干 、 华夫饼干等 。

 低 GI 食物包括谷类:养麦 、

 燕麦等;薯类:魔芋 、 藕粉等;奶类:低脂牛奶;豆类:豆腐 、 黄豆 、 绿

 豆等 ; 水果类:草莓 、 樱桃 、 苹果等;果汁冰蜜桃汁 、 苹果汁等 ; 混合

 类膳食:米饭 + 鱼 、 烙饼 + 鸡蛋炒木耳等 。5.2.4 科学吃水果

 选择低糖水果:苹果 、 草莓 、 樱桃等 ,

 香蕉 、 荔枝 、 葡萄等含热量较高 , 故不宜多吃 。

 每次吃水果不宜

 太多,最好不要超过 100

 g, 切忌餐后食用 , 对血糖高的孕妇很不

 利 。

 在两餐中间吃 , 一般可选择 09 :

 00~10 :

 00,15 : 00~16 :

 00,K 前

 21:00 左右为宜,可直接作为加餐食用 , 既可以预防低血糖.又

 可稳定血糖 。5.3 运动疗法①科学的运动可以使糖尿病的病情得到一

 定程度的控制 。

 ②适当 、 适量的运动不但可以保证血糖不升高 ,

 而且对高血糖 、 肥胖 、 高脂血症也有明显的控制作用 。

 ③运动疗

 法首先以安全第一 , 以不疲劳为度,最大限度地保证孕妇和胎儿

 的安全 , 避免诱发宫缩 。

 如果运动过量孕早期可能会造成流产 ,

 孕晚期可能会引起早产,所以要选择舒缓的有氧运动 , 如:散步 、

 缓慢的游泳 、 瑜伽 、 打太极等 。

 时间上要遵守 “ 三三 ” 原则,即:三

 餐后运动 ; 餐后大约 30

 min 开始运动 ; 每次运动控制在 30

 min

 左右 。

 避免在空腹和胰岛素剂量过大的情况下运动 。5.4 药物治疗

 妊娠期糖尿病血糖监测包括:三餐前 2h 、 三

 餐后 2

 h 以及睡前血糖 , 一般饮食治疗 3

 d~5

 d 血糖控制不

 满意的 , 如 :

 睡前 >5.3

 mmol/L 、 餐后 >6.7

 mmol/L 、 夜间

 >5.6

 mmol/L, 控制饮食出现饥饿性酮症 , 或者增加热量又超标

 的,就要及时加用胰岛素来治疗 。

 大量的研究证明:胰岛素用于

 妊娠期糖尿病孕妇 , 既可有效控制血糖 , 又不通过胎盘 , 对母儿

 来说都是安全的 。6 妊娠期糖尿病的病情监测血糖检测是糖尿病治疗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 。

 一般在调

 整到稳定前要求每天监测血糖 , 稳定后每周监测 2

 a 即可 。

 血

 糖监测分为小轮廓和大轮廓 . 小轮廓是指监测空腹和早 、 中 、 晚

 三餐后 2

 h 的 ( 包括 4 次血糖 )

 ;而大轮廓是指 :

 三餐前 、 三餐后

 2

 h 以及睡前血糖.根据患者血糖值来确定检测频率 。

 血糖检测

 结果是指导医生调整用药的关键性依据,一般要求空腹血糖调

 整控制在

 3.3-5.3

 mmol/L, 餐后

 2

 h

 血糖

 4.4~6.7mmol/L 。

 除了监

 检测血糖 , 还要监测孕妇的血压 、 宫高 、 腹围 , 有无感染指征 , 甲

 状腺功能是否正常,对于长期有糖尿病的患者或者血糖控制不

 基层医学论坛 2020 年 2 月第 24 卷第 6 期855

 好的患者还要监测肾功能 、 眼底以及血脂;定期进行产前检査,

 常规超声对胎儿进行产前筛査 , 尤其对胎儿中枢神经系统和心

 脏的发育情况进行筛查;特别是在孕中晚期每月要进行 1 次超

 声检査 , 监测胎儿的生长速度 , 了解胎儿发育 、 羊水量 、 以及胎

 儿血流情况等;另外从孕 30 周开始就要教会孕妇自数胎动 , 每周

 要进行 1 次胎心监护,对于孕期血糖控制不满意以及需提前终止

 妊娠的患者 , 应该在计划妊娠终止前 48

 h 促胎丿口市成熟 。糖尿病患者为了保证孕妇和胎儿的营养 , 既要控制饮食 ,

 又要调节血糖水平,还要维持正常的体重 , 复杂的生理 、 心理 、

 病理因素交织在一起 , 对母儿均有较大的危害 , 必须高度重视 。

 故医护人员不仅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熟练的护理操作技术 , 严

 密观察病情变化并及时做出处理 , 同时还要有计划 、 有组织 、 有

 评价地对患者开展针对性的健康教育活动 , 使患者了解疾病的

 相关知识 ,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健康信念 , 自觉积极地采取

 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 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

 按时就诊 、 坚持饮食治疗和适量运动相结合 , 做到自我监测

 病情 , 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 减少母儿合并症 , 降低围生期

 患病率和病死率 。参考文献[ 1 ]

 郑修霞 , 海欧.妇产科护理学 [ M ] 3 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6 :

 134.[ 2 ]

 赵芬荣.健康教育在整体护理中的应用卩 ] .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

 2007,19(4):373-374.⑶谢幸.苟文丽....

推荐访问:糖尿病健康教育的意义综述 健康教育 综述 糖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