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疫情防控 >

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5篇

时间:2022-10-31 12:25:04 来源:网友投稿

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5篇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于公司疫情防控期间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XX市开发区管委会监察局: 一、基本情况 2月24日,开发区管委会监察局对我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5篇,供大家参考。

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5篇

篇一: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公司疫情防控期间存在问题的整改报告

  XX 市开发区管委会监察局:

  一、基本情况

 2 月 24 日,开发区管委会监察局对我公司在疫情防控期间物资储备情况进行了实地检查。检查中发现我公司近期储备的一次性口罩、消毒液等物资不同程度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

  二、整改措施

 我公司高度重视,统筹兼顾,制定采购计划,确定采购标准,立行立改,治标治本,主要采取了三项措施进行彻底整改:一是选购正规厂家新产品。严格按照疫情防控指挥部的要求和标准,坚持从正规厂家购置正规产品的原则,重新选购防疫物资,为公司有效防控疫情工作提供充足保障。二是严把产品质量关。防疫物资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疫情防控的效果和作用,我们本着“质量第一,安全为主”的作风,选购医用口罩 1000 包;选购按压式免洗消毒凝胶 20 件,选购 84 消毒液 40 余件,全部选购指定的品牌,确保产品质量和作用效果。三是积极发挥防疫点作用。按照优先、充足供应的原则,切实保障公司两个门卫防疫点防控物资的满足供需,并以此为重点,加强对外来人员和车辆的消毒工作,构筑起**公司疫情防控的坚实屏障,保证全体员工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三、下步工作

 在以后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公司将以此次疫情督查整改为契机,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开发区管委会的决策部

 署上来,不折不扣贯彻落实疫情防控各项政策措施,群策群力,共克时艰,坚决打赢疫情防控攻坚战、阻击战。

  内蒙古**饲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22 年 3 月 1 日

篇二: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62021 • 3(中)

 ◆社会与法疫情期间企业用工常见问题解决及风险防控建议夏 晶 杜 跃摘 要 2020 年初疫情的发生,对企业经营及用工管理带来了一系列挑战,企业应积极应对防控隔离、远程办公等新情况,在合法合规的前提下合理制定用工方案及用工制度,保证员工利益,保障企业经营发展,有效防控用工风险。关键词 企业用工 薪酬发放 风险防控 疫情作者简介:夏晶,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三级律师,研究方向:民商法;杜跃,北京市盈科(大连)律师事务所,合伙人,研究方向:民商法。中图分类号:D922.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21.03.1462020 年初以来全世界范围内发生疫情,至今已持续一年多,国内各地以及各个行业企业不同程度停产、停工。面对新情况,企业经营也须根据疫情防控进行调整。此期间,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及地方政府不断做出相应的政策指导文件,一方面保障职工的利益,指导薪酬发放,另一方面促进疫情下的生产经营,保护企业经营发展。疫情一年多期间,企业面临人员防控隔离,停工停产,远程办公,调缩岗位裁员,甚至解散清算等等一系列问题,就企业用工常见问题,本文从合规经营及风险防控角度做相应分析,在企业面临问题时,能提供合规且降低运营成本的建议,以供参考。一、疫情期间企业用工常见问题及合规经营用工常见问题主要包括因防控措施停工、停产如何安排,新形式远程办公、居家办公相应问题,员工因防控隔离工资如何发放,企业因效益下滑裁员应如何操作等,就主要的问题,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做出以下分析及建议。(一)疫情期间因防控措施停工停产,应如何进行薪酬的发放2020 年初《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办公厅关于妥善处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防控期间劳动关系问题的通知》(人社厅发明电 [2020]5 号)以及《关于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的意见》(人社部发 [2020]8 号)对此种情形及时给出了答复,及时就新情况的出现作出了指导。结合上述意见以及《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规定,企业因本次疫情等原因,停工停产在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内的,企业及用人单位应按劳动合同规定的标准支付员工工资,其中休假、出勤等可按企业原有薪酬制度进行发放。对于“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没有明确法律规定,一个工资支付周期可以根据企业最近一个工资发放日确定周期期间,但原则上周期内是要按原工资情况发放工资。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的,员工正常提供了劳动、正常出勤上班,如需要降薪等,原则上需与员工协商一致调整薪酬及用工方式,但最低不能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如果员工不同意降低薪酬,不能单方面变更劳动合同及薪酬标准。因疫情影响造成停产、停工的,员工没有提供正常出勤上班、提供正常劳动的,企业及用人单位最低应当按照当地最低工资标准 70% 发放生活费,前述支付的生活费中,包含了个人应缴纳的各种社会保险费。即最低工资标准的 70% 元为扣除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之前的金额。此外,如有地方对应政策还应当参考当地政策执行。如未按照前述规定执行,则会出现违法用工情况,员工可以请求依照劳动合同标准支付工资及补偿金、赔偿金。(二)远程办公的安排及用工规范程序及风险措施远程办公是这次疫情当中鼓励采用的用工方式,既保障生产又符合防控要求。对于远程办公的采用,就实务情况看,企业应尽快制定远程办公的制度,经过合法民主程序,并公示给员工。远程办公属于灵活用工、灵活安排工作时间的方式之一,在疫情期间国家鼓励此种方式,远程办公中涉及的主要问题是对于居家办公加班的界定以及出现工伤等情形的认定。如远程办公不能认定工伤,则员工需要自己承担医疗费等费用,易产生纠纷。据此,建议企业制定《远程办公管理制度》,就加班情况制定明确的加班审批流程,通过工作量及制度确定加班时长,便于薪酬发放。另外,居家办公过程中如发生工伤,因《工伤保险条例》规定认定工伤需要是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因用人单位的工作的原因受到事故伤害,方可认定,因此在《远程办公管理制度》也应当将远程办公工伤申报程序作出规定,便于员工及时对发生的工伤保留记录,利于工伤申报及认定,发生工伤后及时与当地工伤认定部门申请及沟通,确保工伤申报,以维护员工及企业双方利益。(三)员工因防控被动隔离,薪酬应如何发放就疫情期间隔离 14 日或封闭隔离造成员工不能上班亦不能采取远程办公情况,各项规定中没有对此明确规定,《国家协调劳动关系三方就做好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稳定劳动关系支持企业复工复产印发意见》中指出对不具备远程办公、网络办公条件的企业及用人单位,与员工协商优先使用带薪年休假以及企业自设福利假等各类假,平衡双方权益。企业可以在企业用工制度中规范优先使用带薪年休假等调休方式,并整体通过制度或整体一次性统一与员工签订相关书面文件,以确保优先使用带薪年休假的合规性。同时可以在企业用工制度中,就疫情期间特殊情况,作出隔离休假后,通过与日常休息日串休,即恢复正常后日常休息日上班,但需注意此种调整需要得到员工的同意,制定制度也需要取得员工的认可。

 1272021 • 3(中)◆社会与法就隔离期间休假与薪酬调整问题,一方面是与员工协商,阐明企业生存发展的困难,希望员工理解并与公司同舟共济度过难关,以取得较好的效果,另一方面可以通过调休串休对企业运营减少影响。笔者认为,因防控情形不同,此类被动隔离的薪酬发放,原则应以合法及合理为前提。企业不能因防控隔离解除劳动关系,也不能认定成旷工缺勤,此种情况非员工自主旷工;其次,如员工同意降薪发放,则可根据企业制度情况发放基本工资等,但需注意保存好员工的书面同意文件,例如微信、邮件均可;再次,在员工管理方面要注意标准统一性,所有人执行同样的休假及薪酬标准,避免不平衡现象产生的摩擦。(四)企业因效益下降导致裁员或解散清算的操作方式对于受疫情影响严重、不得不裁员的企业,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在保证合法合规情况下,降低裁退成本:1.对于整体解散清算的企业,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四条、第四十六条终止劳动关系,并向员工按照工作每满一年给付一个月工资的标准支付经济补偿金。2.对于企业继续经营,部分裁员的,建议根据企业整体业务调整,由股东会或董事会作出业务调整的决议,并建议区分板块业务、项目组业务、岗位等,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条或第四十一条,因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通过单方无过失性辞退或经济性裁员解除劳动合同。此时经济补偿金标准为工作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经济补偿金。但此种情形需注意,各地方对“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的认定存在差别,如不能构成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则可能被认定为违法解除,造成二倍赔偿金的损失。3.对于企业效益下滑,不区分业务板块整体裁员的,可以依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一条,适用经济性裁员,经济性裁员需至当地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备案,符合后方可进行,建议提前与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或相关部门沟通确认适用情况,此种情况经济补偿金标准为工作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经济补偿金。4.对于以上均不符合的企业,建议通过协商一致与员工解除劳动合同,此时需要双方签署《协商一致解除协议》,避免单方违法解除,引发劳动争议案件,造成企业进一步的损失。(五)对于疫情的发生,不可援引不可抗力解除劳动合同,此种解除为违法解除最高人民法院《关于依法妥善审理涉新冠肺炎疫情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指导意见 ( 一 )》规定,对于疫情相关民事案件,对于不可抗力的适用是需要严格把握的,不可抗力本身即具有一定的要求和标准,是否构成、构成情形等也需要个案中根据具体情况、影响大小等多方面综合界定。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等七部门《关于妥善处置涉疫情劳动关系有关问题的意见》( 人社部发〔2020〕17 号 ) 规定指出,如受疫情影响导致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是不能采取暂时停止履行劳动合同,企业及用人单位应和劳动者协商一致,需要依法变更劳动合同。因此,劳动合同是不能援引不可抗力解除,企业坚持解决劳动合同,属于违法解除,产生经济赔偿金,进一步加大损失。二、疫情期间合规降低经营成本及风险防控建议(一)完善企业用工制度,针对疫情调休、薪酬等补充《员工手册》等管理制度企业疫情产生的用工问题,应当及时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或在原有制度上做以补充规范。首先,根据疫情防控制定用工补充制度,并据此确定薪酬调整制度,有统一的标准,针对调整薪酬、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方式有明确的操作方法,并有相应的流程规定以及适用标准。公平性是大多数员工考量的因素之一,在企业面对困难之时,相信只要是公平处理,会取得员工的理解。公平之一就是要有明确的补充调整制度,全体员工受到制度约束。要注意与员工进行充分协商,并取得员工同意。因薪酬调整、轮岗轮休、缩短工时等属于变更了劳动合同,依照《劳动合同法》第三十五条规定,企业及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如变更劳动合同,也是应当使用书面形式。劳动合同变更的首要条件是书面方式且双方同意,协商同意的方式采用书面方式。若疫情下无法采用纸面书面方式,可先通过微信、邮件答复等书面方式同样有效,在保证效力的前提下提高效率。再次,建议在与员工协商同意过程中,通过合理方式召开职工大会(比如微信端、群组端、钉钉等),直接将形成的补充制度取得员工书面同意,通过数量达到全体员工的半数以上(实质上满足合法制度的民主、公示程序要求),成为合法有效通过的制度,可以适用全体员工。有企业规范制度的保障,发生各类防控情形既可以保护企业及员工的合法利益,又可以满足防控要求。(二)在调整用工制度的同时,调整企业薪酬制度,细化工资分项,降低用工成本在修改管理制度的同时,制定适宜的企业薪酬制度,将工资构成分解为基本工资、计件工资、绩效奖金、出勤工资等与效益、出勤、工作量挂钩的薪酬发放方式,并经过职工(代表)大会通过。薪酬的变更也属于劳动合同的变更,适用新的薪酬制度及发放标准一定要有合法的程序,有条件的取得员工的书面同意文件,最低也建议新薪酬制度通过职工(代表)大会表决通过适用。通过后企业员工发生被动隔离等情形,因未产生出勤,与出勤及业务量挂钩的薪酬可以依据薪酬制度不予发放,有效实现多劳多得、少劳少得、共渡难关。(三)运用各项疫情期间的政府优惠政策及补贴,降低运营成本疫情期间,政府大力出台各项优惠政策及补贴,为企业降低运营成本,各地政策不同,有培训补贴、稳岗补贴以及社保缴纳的优惠政策等,例如疫情期间部分主动辞职的仍然可以享受失业保险待遇等等,都是企业与员工协商解决问题的支撑等等。面对疫情,全国人民积极应对,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取得了重大胜利。劳动用工关系每一个人及每一个企业的发展,合法合规应对疫情产生的用工问题及合理解决,既保护自身利益同时也为这次战役做一份贡献。

篇三: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对策

 下面职场范文网的就给大家分享关于疫情对企业的影响及企业对策,欢迎阅读!

 2020 年初,突如其来的“黑天鹅”打乱了很多企业的正常经营。在疫情面前,企业家既要考虑员工的身心问题,还要忧心公司能否正常运转。

 由于全国范围内的疫情管控导致大多数的企业业务都陷入了平板状态,更让人担忧的,这次疫情对企业造成多么大的冲击,甚至于说又有多少中小型企业推到了生死存亡之际。

 我们都知道人类的每一次浩劫都是一次生态的洗礼,那么,这次疫情之后我们可能也会面临整个商业的大洗牌,筛掉的一定是那些外强中干的企业,而留下的一定是强大的,自己内核很坚实的企业。

 疫情的背后一定蕴藏着某些商机,越是动荡的时候我们越不能自乱阵脚,此时此刻我们应该进行自我整装,站在战略的角度当中,把自己 2020 年的目标进行重新的规划。

 2020 年春节期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疫情迅速向全国蔓延,当地时间 1月 30 日 WHO 更宣布其为“PHEIC”。

  全国上下共同抗击疫情,为此采取了多项防控措施。疫情打断了中国人习俗的春节假,也给中国经济运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疫情对经济的影响,很多专家都给出了预判,恒大研究院报告认为,从宏观的视角,需求和生产骤降,对投资、消费、出口都会带来明显的冲击,短期内会带来失业上升和物价上涨。

 对于中观行业而言,餐饮、旅游、电影、交通运输、教育培训等受到冲击最大,医药医疗、在线游戏等行业受益。对于微观个体的影响,民企、小微企业、农民工等受损程度更大。

 一方面承认疫情对中国经济产生巨大影响,我们都要去承受经济下行的压力;另一方面也要清醒地认识到中国经济的基本面还是会保持增长。这是我们面对的疫情下经济的基本判断,在这样的背景之下,企业该如何面对?

 一、关注疫情下的财税政策

 最近呢,我们也纷纷看到了很多地都出台了相关的税收支持政策北京出台了16 条,湖北出台了 17 条,黑龙江出台了 14 条,新三板开辟了绿色通道 ,也有很多财税金融的政策也纷纷出台,甚至于前天还发布了一个发布会。

 那么今日我们也看到了财政部税务总局也连发了多项税收优惠政策来助力防控疫情,这些所有政策的出台与落实,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小企的压力,恢复他们的生产,起到了很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作为我们财务人。我们最近 2020 年的 8 号,9 号,10 号发的三个公告,我们确实是应该给与一定的关注。

 因为这三个都是从支持这个疫情的防控,涉及到的都是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的一些的相关的政策。我们应当正确的理解,然后把它使用到我们日常工作当中形成工作指引。

 例如,我们先回忆一下,在 2018 年有一个财税 2018 年 54 号文,这个文件是关于设备器具扣除有关企业所得税政策的通知。这个文件当中明确规定了企业在 2018 年 1 月 1 号-2020 年 12 月 31 日期间购进的设备器材单位的价值不超过500 万元的话,是允许一次性扣除的,可以计入到当期的成本费用,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的时候是可以扣除的,不再进行分年度的计算进行折旧了。那么在 2018年的第 46 号文件当中,又指出了固定资产在投入使用月份的次月的所属年度就可以一次性实行扣除,那么近期在 2020 年的 8 号文件中又对于这个相关内同进行了一下延申,对于这个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的企业,为了扩大产能,新购置的相关设备,允许一次性计入当期成本费用,在企业所得税前进行扣除。

 请大家关注这几个问题第一首先有一定的范围,一定是为了疫情的防控重点保证物资生产的企业,并不是全部适用。那么至于具体的我们要参照于,省级以及以上的发改委还有工业信息部有一个名单,以那个名单为准。还有一点大家要

 关注如果我们确实属于这个范围之内的这种生产企业,我们在进行比如说我们在进行口罩生产,防护服,无纺布,这样的一个生产的企业,他们来进行这种购置设备的时候,不再受 500 万标准的限制了,可以在企业所得税前一次性扣除。

 二、疫情下坚定自我发展的信心

 疫情带来的影响,的确让人焦虑,甚至有些灰心,我知道经营企业很苦,但是如果环境成为一种经营条件,我们需要面对的不仅是环境,还有企业自身的调整。

 那么作为我们企业当中呢,我们也不能单纯的去依靠政府的助力,我们也要进行自我的救赎。此时此刻,面临真正这种行业大洗牌和下半年我们经济复苏的时候,我们应该何去何从?我们又有哪些的应对方案?此时此刻我们在上班之际 我们都应该拿出具体的方案来,我们不能够脚踩西瓜皮滑道那里是哪里,我们应该有计划的来作出一些谋略。

 坚信企业发展才是最重要的,企业自我成长要不受环境的影响。

 三、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疫情还在变化中,人们已经知道一季度的压力,也开始在准备第二季度的影响。人们开始关注春节复工带来的压力,也在准备复工之后如何恢复正常的工作

 运行。

 人们既坚持底线思维,积极参与防控,也在开始启动恢复日常生活的准备。人们在理性面对疫情,做好自己的同时,也在期待政府拿出有效的政策,帮助武汉、帮助人民群众,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疫情带来的这一切的确是太突然,冲击太大,而信息传播真伪难辨,又导致很多复杂性,这一切的确让我们觉得困顿和不安,我们在不断面对这一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告诉自己,不确定的是环境,确定的是自己。

 其实,人生际遇并不是由环境决定,而是取决于思维的瞬间。所以,确定与不确定,在我看来是一个有机的组合,确定在我们自己的手上,不确定在环境上,如果我们把确定与不确定两者组合起来,我相信,这个不确定会是你的机遇,是你真正成长的来源。

 四、结语

 疫情无情人有情!

 特殊时期,做好自己组织、业务的灵活调整。借此空档机会,给自己和团队更多的思考时间,也是一件好事。

 在此深深祝福大家,能够共同打赢这场战役,我们归来仍是少年!

篇四: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第 16 卷第 4 期 杭 州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Vol. 16 No. 4   2020 年 8 月 JOURNAL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Aug. 2020 DOI: 10. 13954/ j. cnki. hduss. 2020. 04. 006新冠疫情影响下企业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潘亚岚ꎬ胡陈琪(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会计学院ꎬ浙江 杭州 310018)收稿日期:2020 -04 -07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20NDJC095YB)作者简介:潘亚岚(1965—)ꎬ女ꎬ浙江新昌人ꎬ教授ꎬ财税政策、财务管理.摘要:新冠疫情爆发对我国经济和企业经营产生了深刻影响ꎮ 文章基于对样本企业的问卷调查并结合实地调研、在线访谈所反馈的信息ꎬ分析新冠疫情对企业经营的影响ꎬ评估纾困惠企政策的获得感、便捷度和有效性ꎮ 结果显示不同规模、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在不同阶段受疫情影响的程度、面临的困难及对政策的诉求存在差异ꎮ 减税降费、扩大内需是企业最迫切的政策诉求ꎬ数字化转型、保产业链、降成本成为疫情危机下稳企业的关键措施ꎮ关键词:新冠疫情ꎻ稳企政策ꎻ企业应对ꎻ策略选择中图分类号:F276. 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9146(2020)04 -0036 -06一、文献综述2020 年初新冠疫情爆发ꎬ人流、物流、资金流瞬间面临断流ꎬ给我国经济及企业带来严重冲击ꎮ 随着疫情在全球蔓延ꎬ疫情防控和经济形势发生新的重大变化ꎬ市场格局分化ꎬ企业面临产业链恢复的新挑战ꎮ 疫情对消费的影响是断点式的ꎬ滞后惯性影响小ꎬ对生产和投资的影响是连续性的ꎬ滞后惯性影响大(李成威和傅志华ꎬ2020)[1] ꎮ 受疫情影响ꎬ消费、投资、生产价格指数、进出口贸易等宏观经济领域的风险共振与风险溢出效应大幅提高ꎬ并使得风险传导途径产生显著变化(杨子晖等ꎬ2020)[2] ꎮ重大突发公共事件所特有的紧迫性与不确定性给经济发展带来了极大挑战ꎬ其所造成的供应链中断使得风险在区域间传递ꎬ放大了直接与间接的经济损失(Worthingtonꎬ2008)[3] ꎮ 对于新冠疫情这一重大突发公共事件产生的影响ꎬ目前许多学者采用网络分析法、调研数据分析法或是构建框架法等方法进行考察ꎬ刘世锦等(2020)[4] 将网络分析法应用于投入产出体系ꎬ得出此次疫情的经济冲击路径ꎬ此次疫情重灾区湖北省偏向于“内向型”经济特征ꎬ山西、内蒙古、陕西等湖北周边地区及对湖北的经济依存度较高的省份面临直接且较大的经济冲击风险ꎬ认为对上下游影响力较大、处于核心战略位置、自身稳定性不强的三类行业应给予特别关注ꎮ 夏杰长(2020)[5] 对比“非典”疫情带来的冲击ꎬ通过监测相关典型行业的高频数据及企业调研数据ꎬ估算新冠肺炎疫情对消费、投资、外贸、就业的影响程度ꎬ和对旅游业、交通运输业等典型行业的影响ꎮ 巴曙松(2020)[6]把全球疫情冲击下的经济学称为“大隔离经济学”ꎬ从历史与国别、全球化与经济运行、政策实施及退出视角提出了大隔离经济学的分析研究框架ꎮ一直以来我国中小微企业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ꎬ此次新冠疫情使中小微企业面临新的财务危机ꎬ包括商业信用效度下降、刚性支出增加、银行信用紧张、现金流量难以为继等问题(张新民ꎬ2020)[7] ꎮ 疫情期间ꎬ传统财务分析指标无法反映企业经营能力ꎬ杨松令等(2020)[8] 提出以“现金保障天数”指标作为企业财务预警指标ꎬ防范资金链断裂ꎮ疫情爆发后ꎬ中央及地方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减税降费减息减支纾困惠企政策ꎬ对疫情防控重点保障企业、中小微企业、受疫情影响较大的困难企业通过阶段性税费减免、延期缴纳、金融支持、水电气降价

 等政策工具精准施策ꎮ 在疫情防控、复工复产、保市场主体、保产业链供应链、保就业方面出台的政策组合拳ꎬ对维持经济体系平稳运行发挥了独特的作用ꎮ疫情危机背景下企业如何渡过难关ꎬDidier Chenneveau(2020)[9] 面对供应链挑战ꎬ建议科技型制造企业要提升集中化的供应链网络布局能力ꎬ提高供应链的韧性和敏感度ꎬ无缝整合生产与供应ꎬ以此实现对需求与供应变化的快速响应ꎮ 张新民(2020)[7] 提出中小企业应对疫情带来的临时性财务危机ꎬ既要具有短时间内以维持企业生存为目的的现金流量管理能力ꎬ也要具有以疫情为契机进行前瞻性战略调整的能力ꎮ 外贸企业可以利用出口信用保险、出口退税、数字外贸、跨境电商等政策与手段“化危为机”ꎮ 疫情推进了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ꎬ数字经济成为疫情期间很多企业自救和止损的“诺亚方舟”ꎮ在疫情冲击经济面前ꎬ数字经济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ꎬ当前数字经济发展重心正在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移ꎬ互联网新业态新模式迅速发展ꎮ二、疫情影响下企业面临的困境与政策诉求调研(一)调研情况与分析自从新冠疫情爆发ꎬ国家启动重大公共突发卫生事件一级响应以来ꎬ我们持续关注疫情对企业带来的影响ꎬ对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抗疫稳企政策进行了实时跟踪与分析ꎮ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ꎬ我们又聚焦疫情对企业带来的滞后影响ꎬ探究企业可能采取的应对策略ꎮ 为此ꎬ在对企业进行在线访谈、实地调研的基础上ꎬ以企业面临的难点、痛点问题为导向ꎬ精心设计了调查问卷ꎬ问题涉及疫情对企业经营和财务的影响、稳企政策对企业的帮扶效果、企业应对疫情的策略与措施等方面ꎬ面向企业基层、中层和高层人员发放ꎬ一共回收有效问卷 205 份ꎬ涉及制造业、服务业等 15 个不同行业ꎬ其中制造业占比最高ꎬ问卷调查对象以民营企业为主ꎬ样本规模以中小微企业为主ꎬ具体见下表 1ꎮ表 1  本次调查问卷描述性统计行业分布行业分布 比例(%)企业类型企业类型 比例(%)企业规模企业规模(人) 比例(%)农业(农、林、牧、渔业) 3.41 国有企业 24.39 小于等于 50 32.68制造业 32.68 民营企业 52.68 51 ~100 16.59食宿、餐饮、娱乐文化业 3.42 外资企业 4.39 100 ~300 13.17建筑、物业、房地产业 9.27 中外合资企业 2.44 301 ~1 000 13.17批发和零售业 8.78 港澳台合资企业 0.49 大于 1 000 24.39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46 其他 15.61租赁和商务服务业 2.93旅游业 1.46金融业 8.78教育业 4.88高科技业 7.80制药、医疗行业 5.37其他 9.76(二)七成样本企业业绩下降ꎬ线下服务业、小微企业受损严重此次疫情对企业业绩影响如图 1 所示ꎬ总体来看ꎬ新冠疫情对七成样本企业产生了消极影响ꎬ有7. 8%的企业业绩下降 50%以上甚至面临倒闭ꎬ近两成企业业绩增长但增速放缓ꎮ 其中餐饮、旅游、交通运输行业受损较重ꎬ小微企业受到的冲击最大ꎬ疫情下企业对优化营商环境提出了迫切需求ꎮ企业在疫情中业绩所受的影响如表 2 所示ꎬ各类企业受到的影响差异明显ꎬ国有企业业绩总体影响较小ꎬ现金流较为充足ꎬ抗风险能力较强ꎬ民营企业受疫情影响较为严重ꎬ疫情影响考验企业的生存能力ꎬ迫切需要优化民营企业营商环境ꎬ重振民营企业发展信心ꎬ对此需要有关部门引起重视ꎮ7 3 第 4 期 潘亚岚等:新冠疫情影响下企业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

 图 1 新冠疫情对企业业绩的影响表 2  不同类型企业业绩所受影响企业业绩所受影响 国有企业 民营企业 外资企业中外合资企业港澳台合资企业其他 总计增长超过上年水平 4(8.00) 4(3.70) 1(11.11) 0(0. 00) 0(0. 00) 1(3.13) 10整体增长但增幅下降 14(28.00) 14(12.96) 1(11.11) 2(40. 00) 0(0. 00) 5(15.63) 36不受影响 3(6.00) 6(5.56) 0(0.00) 0(0. 00) 0(0. 00) 3(9.38) 12下降 10%以下 12(24.00) 20(18.52) 2(22.22) 2(40. 00) 0(0. 00) 8(25.00) 44下降 10 ~30% 11(22.00) 34(31.48) 2(22.22) 1(20. 00) 0(0. 00) 7(21.88) 55下降 30 ~50% 3(6.00) 22(20.37) 3(33.33) 0(0. 00) 1(100. 00) 3(9.38) 32下降 50%以上 1(2.00) 5(4.63) 0(0.00) 0(0. 00) 0(0. 00) 3(9.38) 9可能倒闭 2(4.00) 3(2.78) 0(0.00) 0(0. 00) 0(0. 00) 2(6.25) 7总计 50 108 9 5 1 32 205    注:表中数据单位ꎬ前面的为企业家数ꎬ括号内的为企业占比%ꎮ(三)企业对政策的现实诉求是降低成本与刺激需求针对疫情期间企业面临的困难ꎬ我们从资金短缺、员工返岗、供应链中断、客户需求减少等五个方面展开调查ꎮ 结果显示ꎬ对企业构成最大冲击的是客户需求减少ꎬ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应是当前国家政策的着力点ꎮ 小微企业面临的困难体现在现金流不足、市场需求不足等突出问题ꎬ由于客户需求减少ꎬ订单取消或延期ꎬ库存增加带来资金成本增加与降价风险ꎬ物流运输不畅产生额外费用ꎬ同时员工工资、银行贷款及利息、场地租赁等刚性支出无法避免ꎬ降低成本支出维持企业生存成为小微企业面临的重要命题ꎮ图 2 疫情对企业造成经营困难程度企业希望政府在社保、租金、金融借贷等成本支出方面给予补贴和流动性支持ꎮ 政府短期政策旨在缓解企业现金流压力ꎬ长期来看在于刺激消费需求ꎬ为中小企业注入内生动力和市场活力ꎮ 同时企业期待政府简化办事流程ꎬ提升工作效率ꎬ让惠企政策落到实处ꎮ8 3 杭 州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20 年

 三、降成本、数字化转型成为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策略选择面对疫情带来的严峻挑战ꎬ企业及时分析研判经营环境的变化ꎬ主动调整生产模式和经营策略ꎬ争取把疫情的消极影响降到最低ꎮ 降薪和裁员虽然可以直接降低企业人力成本ꎬ但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企业裁员和降薪的可能性较小ꎬ尽可能守护好企业人力资源ꎬ稳定就业岗位ꎮ 同时ꎬ中央出台了一系列稳岗稳就业的扶持政策ꎬ对疫情期间不裁员的企业返还一定比例的失业保险费和社保费ꎬ降低企业人力成本ꎬ鼓励企业稳就业ꎮ 疫情期间ꎬ企业与互联网平台结合开发和创新商业模式与工作模式ꎬ有效降低管理费用ꎬ更多企业将战略重心聚焦于产业数字化转型ꎬ推进数字经济新业态新模式ꎬ起到了明显效果ꎮ图 3 企业应对疫情危机的策略选择四、企业对减税降费政策的获得感最强(一)减税降费为企业带来了切切实实的获得感对于政府出台的一系列纾困政策ꎬ包括税收减免、社保优惠、减免利息、成本补贴、公共服务、金融支持等工具ꎬ问卷调查结果显示ꎬ企业对减税降费优惠政策获得感最强ꎬ疫情发生以来ꎬ政府及时回应企业关切ꎬ密集出台了一系列惠企稳岗政策ꎬ政策涉及财税、金融、外贸、市场监管、公共服务等领域ꎬ其中财税相关的扶持政策最多ꎬ能免则免、能减则减、能缓则缓ꎬ有效减轻了企业负担ꎬ企业反映从减税和社保费减免中得到的实惠最多ꎬ获得感最强ꎮ图 4 企业对政策获得感程度9 3 第 4 期 潘亚岚等:新冠疫情影响下企业的应对策略与政策建议

 (二)不同类型企业对政策的获得感存在差异对比不同的惠企政策ꎬ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对提供金融帮扶、减免贷款利息等流动性支持政策获得感较强ꎬ民营企业对社保费减免、水电气租金等降成本政策获得感相对较强ꎮ表 3  不同类型企业对政策获得感分析(平均值 ± 标准差)政策内容国有企业(n =50)民营企业(n =108)外资企业(n =9)中外合资企业(n =5)港澳台合资企业(n =1)其他(n =32)降低税负ꎬ延期缴纳税款 3. 78 ±1.25 3.53 ±1. 34 3. 89 ±1.45 3.80 ±1.30 5.00 ± null 3.38 ±1.43社保优惠 3. 80 ±1.28 3.56 ±1. 36 3. 67 ±1.50 3.60 ±1.52 5.00 ± null 3.16 ±1.37减免利息 3. 66 ±1.29 3.38 ±1. 39 3. 67 ±1.66 3.40 ±1.82 5.00 ± null 3.13 ±1.41成本补贴(水、电、租金等支出) 3. 78 ±1.27 3.19 ±1. 36 3. 89 ±1.36 3.40 ±1.52 5.00 ± null 3.09 ±1.49提供公共服务 3. 78 ±1.13 3.06 ±1. 33 3. 78 ±1.48 3.80 ±1.64 5.00 ± null 3.13 ±1.41加快财政资金兑现 3. 66 ±1.29 3.00 ±1. 35 3. 67 ±1.41 3.60 ±1.52 5.00 ± null 2.97 ±1.36提供金融支持(贷款贴息补助ꎬ延长贷款期限)3. 64 ±1.27 3.16 ±1. 34 3. 67 ±1.58 3.80 ±1.64 5.00 ± null 3.00 ±1.46提供外贸帮扶 3. 36 ±1.45 2.93 ±1. 40 3. 56 ±1.59 3.60 ±1.95 5.00 ± null 2.97 ±1.51(三)企业期待惠企政策兑现更便捷通过惠企政策兑现的便捷度调查显示ꎬ仍有 10%左右的企业认为存在政策兑现难的情况ꎮ 国家先后推出了 8 个方面 90 项政策措施ꎬ这些政策及时有效地促进了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ꎬ但有些政策如专项低息贷款项目ꎬ企业从申报到落地决策流程较长ꎬ由于监管“门槛高”ꎬ申报手续繁琐ꎬ小微企业因缺少专业人才导致兑现难ꎮ 调查显示ꎬ企业规模越小ꎬ享受税费减免优惠的比例越低ꎮ 企业希望进一步简化政策兑现程序ꎬ优化政府服务ꎬ提高政策落地便捷性ꎬ改善企业营商环境ꎮ图 5 政策便捷性分析五、常态化疫情防控下的政策建议面对疫情影响下企业面临的困难和政策诉求ꎬ在常态化疫情防控中推进经济社会发展ꎬ要创新思维加大宏观政策的逆周期调节力度ꎬ从战略高度重视疫情对产业链带来的深远影响ꎬ帮扶企业渡过难关谋求发展ꎮ(一)建议财税政策从阶段性优惠转化为制度性安排加大减税降费力度ꎬ延长疫情期间出台的临时性减税降费政策的执行期限ꎬ加大重点支持受疫情冲击较大的产业和抗风险能力较弱的中小微企业的纾困政策力度ꎬ鼓励创业投资的税收优惠ꎬ将阶段性优惠政策转化为制度性安排ꎬ如将小微企业增值税、企业所得税阶段性普惠政策制度化ꎬ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ꎮ 扩大失业保障范围ꎬ发挥社保基金的稳就业促消费作用ꎬ延长社保费减免期限ꎬ与企业分担复工复产复销期间及员工在职待岗的工资福利支出ꎬ放宽和提高员工因疫情影响下岗待岗的失业保障待遇ꎮ0 4 杭 州 电 子 科 技 大 学 学 报(社会科学版) 2020 年

 (二)完善财税政策、金融政策与产业政策的协同机制加强危机救助中财政与金融政策协调ꎬ界定财政与金融的责任和协调配合ꎬ放大财税政策的乘数效应ꎬ构建财政与金融良性互动的联动工作协调机制ꎬ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导向ꎬ围绕保产业链、供应链加强财政与金融联动工作机制ꎮ 具体包括:加大财政贴息助力银行贷款ꎬ合力对符合条件的企业贷款予以财政贴息ꎬ帮助企业渡过难关ꎬ创新发展ꎬ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ꎮ 深化“银税互动”合作贷款ꎬ助力将企业纳税信用转化为融资信用ꎬ解决小微企业融资困境ꎮ 加大政策性融资担保力度ꎬ助力企业融资ꎮ 加大出口信用保险等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ꎬ更好地发挥出口信用保险对稳定外需、促进出口的杠杆作用ꎬ帮助外贸企业破解“有单不敢接”、“有单无力接”的难题ꎬ在“...

篇五: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探索◎ 疫情冲击下中小企业创新问题与对策刁佩佩摘  要:疫情的冲击让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创新更加举步维艰。

 如何在不利环境下继续保持创新活力,成为摆在无数中小企业家面前的难题,也是实现我国经济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

 文章从中小企业信用建设、完善管理机制、利用“互联网+”打开销售渠道,完善激励机制吸纳人才几个方面提出对策。关键词:中小企业;创新;对策一、 引言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生命的威胁,也给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而受影响最直接的莫过于 3000 多万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一直面临着“融资难”的问题,创新是企业生存的唯一路径,而这次疫情的冲击甚至让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破产的危机,创新更加举步维艰。

 如何走出绝境在不利环境下保持创新发展活力,成为摆在无数中小企业家面前的难题,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实现长期、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必答题。二、 中小企业创新难的问题(一)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中小企业自身具有规模小,经营风险高,信息不对称等特点,这使得中小企业很难达到银行的授信标准,具体表现获得贷款概率小,贷款失败率高。

 据统计中小企业在银行贷款的失败率高达 68%,即使获得贷款也往往支付昂贵的贷款利息,这使得中小企业面临着较高的融资成本,承担着较大的贷款风险,资金的短缺遏制了他们通过创新来健康发展。(二)中小企业经营管理模式不佳中小企业整体管理水平低,自身管理模式不够正规,缺乏严谨的制度保障,预算规划与内部控制不到位。

 部分中小企业财务不设专职人员,外聘记账公司代理记账,管理层无法深入了解企业。

 当遭受疫情这样的突发事件时,这种不佳的经营管理很可能造成企业某个生产环节出现问题,造成资金流断裂。(三)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薄弱我国中小企业的经营者大多关心企业的短期经济利益,技术创新观念普遍不强,缺乏研究市场变化需求的意识和能力,有一种“拿来主义”的心理,也就是生产别人成功的产品,这样投资少,见效快,风险较低。

 因此,企业经营者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高。(四)中小企业缺乏创新人才目前,我国的高科技人才集中在研究院和高校,从事研发工作的科技人员很少且多半都在大型企业,只有很少的人在中小企业从事技术创新。

 此外,由于收入偏低、人才激励机制不成熟、晋升和发展空间狭窄等因素,使得中小企业对技术创新人才的吸引力不强,形成人才难求、人才难留的局面。

 疫情期间很多中小企业倒闭的现象更加剧了人才的“跑路”。三、 应对中小企业创新难的对策(一)加大中小企业融资综合信用服务平台建设,确保技术创新资金投入建立中小企业征信平台,整合银行、担保机构、小贷公司等的数据信息,以此综合评定中小企业信用等级,规避金融风险。

 落实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支持银行机构在守住风险底线的基础上,对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开展无还本续贷业务,将企业授信与信贷服务有效结合。

 合理设置财政专项资金准入门槛,减少申报资料和环节,设置一些门槛相对较低、适用中小企业申报的资金项目,加大中小企业培育财政资金支持力度。(二)完善中小企业内部管理体制中小企业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建立完善的企业管理制度,确保内部管理工作的顺利运行。

 管理制度应覆盖各个部门,建立相应的考核标准,实现管理制度的公开透明,在内部形成相互监督和共同促进的良好氛围,以此提升中小企业的内部管理效率。

 健全财务管理体制,管理层真正了解企业,做到决策有理有据,生产与销售匹配。(三)利用“互联网+” 打开销售渠道,走出经营困境疫情的冲击下,让互联网直播销售愈加火爆,中小企业也可以利用互联网打通高度畅通的销售渠道。

 企业要借助互联网大数据,从中寻求更多有利的信息,提高企业对信息收集、处理以及分析的能力,利用互联网开发新的市场资源并有效整合企业内外部可利用资源,给自身重新定位。(四)增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意识中小企业要深刻认识到只有创新,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受大众欢迎的产品,企业才能生存下去。

 中小企业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市场经济的知识和相关内容,提升自己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将发展和变革作为自己办企业的基本管理理论。(五)完善激励机制,吸纳人才中小企业要建立健全激励机制,采取股权激励、技术入股等比较有效的激励方式激发他们的技术创新热情。

 政府可以为引进的中小企业高级人才提供优先落户、子女优先入学及医疗保健等个性化服务,在创新资源相对集聚的地方设立以产业、地域为特点的创新研发中心,解决创新资源分散、低效的问题。

 大力培养中小企业科技创新人才,破解高端人才“引进难、留不住”的困境并通过建立和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促进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氛围和企业创新文化的形成。四、 结语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手段才能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提高市场竞争优势。

 疫情的爆发使部分中小企业创新意识觉醒,中小企业可以从融资渠道,管理体制,人才激励来解决创新难的问题。参考文献:[1]吕劲松.关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思考[J].金融研究,2015(11):115-123.[2]万昆.当前我国中小企业融资难现状的原因和对策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22):111-112.[3]季健霞.我国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现状、问题及路径选择[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00(3).[4]李晓成.互联网时代的企业管理创新[J].中国商论,2019(12).[5]宋姗姗.新常态下的现代企业管理创新研究[J].中国商论,2019(12).作者简介:刁佩佩,南京财经大学。— 7 2 —。

 。. .。

 。

推荐访问:疫情期间企业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疫情 对策 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