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8篇

时间:2022-10-26 20:55:04 来源:网友投稿

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8篇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2020年5月29日星期五信息技术现状分析报告 •报告概要3•1前言7•1.1 目的8•1.2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8篇,供大家参考。

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8篇

篇一: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20年5月29日星期五信息技术现状分析报告

 • 报告概要3• 1 前言7• 1.1

  目的 8• 1.2

  内容 9• 2 项目背景10• 3 中国XXX 业务战略18• 3.1

  中国XXX组织机构19• 3.2

  下属单位 20• 3.3

  地区分布21• 3.4

  挑战 22• 3.5

  战略23• 3.6

  主要业务流程28• 4 现有信息技术评估32• 4.1

  主要业务问题 38• 4.2

  政策和标准43• 4.3

  现有应用软件48• 4.4

  系统集成问题60• 4.5

  现有技术基础设施目录

 目录 • 5

 趋势概述 103• 5.1 行业趋势 104• 5.2 技术趋势 114• 5.3 信息技术管理组织设置趋势118• 6

 结束语 136• 附录1 关键技术 139• 1 企业资源计划142• 2 上游应用软件156• 3 下游应用软件168• 4

 销售应用软件199• 5

 公司总部管理应用软件215• 6

 电子商务 232• 7

 技术基础设施271•• 附录2 趋势演讲• 1 上游行业趋势282• 2 下游行业趋势 339• 3 销售行业趋势376• 4 信息技术组织的成功经验416

 报告概要

 • 该报告是中国XXX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的第一份报告。• 本项目的目标是制定完整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以支持中国XXX新组织结构的运转。• 本项目是中国XXX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使中国XXX的信息技术结构能支持中国XXX未来的业务战略。•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描绘了公司未来信息技术能力的蓝图,并明确了公司在未来将如何获得这些信息技术能力。• 中国XXX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不仅是关于中国XXX信息部门的信息规划,它也是关于整个公司信息技术应用的总体规划。• 项目背景•项目的主要业务领域包括:• 公司总部• 上游(勘探与生产,管道与天然气)• 下游(炼油与化工)• 市场销售与后勤• 信息技术组织和服务• 本章是关于中国XXX 信息技术现状报告的概要,现状分析报告是中国XXX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的一部分。• 并将包括以下业务的特殊方面:– 信息技术组织结构和职能– 电子商务技术– 企业资源计划(ERP)解决方案– 高层管理信息系统 (EIS)– 公司范围的系统集成– 共享服务– 供应链-库存管理– 信息技术标准–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件、硬件和网络•概要

 概要• 信息技术的发展规划是由中国XXX 的业务战略所驱动的• 为了明确目前的中国XXX信息技术现状,首先需要了解中国XXX公司的目前业务运营状况。• 业务运营状况• 中国XXX是按专业公司制组成的一家庞大的XXX天然气公司,每一个专业公司管理着许多下属公司• 中国XXX的这种公司结构是继中国XXX从中国XXX天然气集团公司分离后不久实施的。• 中国XXX公司区域主要分布在中国的中西部及北部,并拥有大量的员工。• 中国XXX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组织,覆盖了众多的业务领域,有复杂的业务需求。• 中国XXX 在未来面临着一系列挑战:• 原油和炼油产品价格的易变性• 日益加剧的竞争• 对CNPC服务的依赖性• 实现成本缩减计划的能力可能会受到当地政府的限制• 进入新市场的激进扩张计划,如中国南方。• 扩张计划要求有重大的资本投入,这些资本需要融资。• 日益严格的环境保护法规•• 中国XXX 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提高勘探与生产的效益。• 采用炼油与销售一体化方法,提高效率、增加绩效。• 化工企业转亏为盈。• 利用不断增长的天然气需求和对天然气行业有利的法规。• 建立重点为提高回报率和资本效率的集中化财务管理系统。•• 中国XXX 能否成功取决于其实现这些战略的能力。•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国XXX已 已经实施了一系列企业发展战略。

 • 通过调查发现的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四大类: • 取 信息摄取 - 大体上,由于中国XXX面临着不断提高竞争力的压力,因此中国XXX由上至下都要求更好地获取信息。然而信息获取仍然是个问题。• 件 应用软件 - 在公司软件管理方面很少有协同努力。• 构 技术架构 - 尽管中国XXX的一些公司有合适的架构,但多数受到过时的硬件和落后的通讯的限制。• 构 组织机构 - 信息技术支持由独立,分散的企业提而供,这些企业间只有有限的交流合作而且没有共同的规划。• 另外,缺乏有效的沟通及对其职责足够的理解。• 项目组也收集了关于正在计划中的信息技术项目投资,尚未达到的对信息技术能力的需求。• 关于提供信息技术及支持成本的数据很难精确计算,但是项目组综合了各有关信息,估算出中国XXX每年用于信息技术及提供支持服务方面的费用达一亿一千七百万美元。• 另外,项目组没有获得关于信息技术最终集中的投资成本数据,但是根据项目组所获得的数据,估计在计划的信息技术投资将超过一亿六千六百万美元。• 对目前信息技术现状的评估需收集相关的数据,本项目是通过问卷及领导访谈收集的。• 收回的约953份问卷来自中国XXX的总部、所有专业公司及不同地区公司的核心部门。回收问卷的质量是影响数据有效性的关键。在回收的问卷中,76%的问卷的质量的完整性属高或中等。• 另外,我们还进行了约75名高层领导及管理人员访谈。• 现状分析报告分析了中国XXX 目前的信息技术现状• 对中国XXX 目前信息技术评估的主要发现为完成信息技术的展望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报告概要

 前言• 中国 XXX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现状分析报告

 目的• 本报告的目的• 本报告是为了了解中国XXX在应用信息技术过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它收集了中国XXX业务现状及未来战略,以此为基础来评估信息技术目前如何支持业务运营。• 现状分析报告对中国XXX目前的信息技术现状进行评估分析,它包括以下内容:• •

 基本背景信息• •

 概述了信息技术应用好的方面及不足的方面• •

 信息技术投资• 本文件除了分析了中国XXX目前的信息技术现状外,还提供了关于以下几方面的外部趋势信息,包括:XXX天然气的行业趋势,技术及IT组织趋势。这些信息可以作为中国XXX比较其在信息技术应用及管理方面业绩的参考资料。• 感谢• 本报告是普华永道和中国XXX项目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工作成果。我们向所有为此报告作出努力的人员致谢。• 本报告是中国XXX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的一部分

 • 本报告包括对中国XXX 现有信息技术的评估内容• 项目背景• 本节提出了包括项目目标、工作范围和项目实施方案在内的项目背景。• 中国XXX 业务策略• 这一节中,我们概述了中国XXX目前的组织机构,地区分布,未来面临的挑战及为应对这些挑战所将采取业务战略。并且在较高层次明确了实施这些战略的流程。• 对现有信息技术环境的评价• 本节概括在数据采集阶段的主要发现。并简述中国XXX主要问题、信息技术政策、目前的应用软件、技术架构、信息技术组织、成本等信息。另外还概述了关于目前及计划中的信息技术投资举措,包括对未来信息技术的需求信息。• 工作小组从调查问卷的反馈和项目的前几周进行的访谈中收集和整理了这些数据。有关的详细数据列入本报告的附录。•前言• 外部趋势• 由对比目前中国XXX的信息技术应用与管理的情况,我们概述了如下外部环境趋势:• XXX和天然气行业趋势• 信息技术趋势• 信息技术组织趋势• 信息技术流程趋势• 关于各种趋势的详细资料,请参见本报告相关附录。• 结束语

 项目背景• 中国 XXX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现状分析报告

 中国XXX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目标• 中国XXX信息技术现状分析• 当前信息技术举措调研• 为中国XXX开发统一持续的信息技术战略• 确定新的应用软件要求• 确定支持性基础设施• 为今后2-5年规划中国XXX信息技术系统的开发• 现有和将来的信息技术举措的协调方法• 确定项目的优先次序、资源需求和费用的预算• 本项目目标是开发一个完整的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来支持中国XXX 新的组织结构。•项目背景• 本项目是确保中国XXX 信息技术架构与企业战略保持一致的一项重要举措•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包括:

 什么是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中国XXX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包括:– 中国XXX 为实施其战略所需要的应用软件– 为保证中国XXX 内部不同系统之间的集成而构建的技术基础设施总体架构– 为支持未来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和保证中国XXX 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其 信息技术 能力而制定的组织发展计划– 中国XXX 目前提高信息技术效力和效率的举措列表– 未来2 -5 年的信息技术发展规划,包括协调现有举措、项目优先级、资源需求和预算成本•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是企业未来信息技术能力的蓝图,并清晰描述企业如何获得那些能力的规划。•项目背景• 中国XXX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不仅是中国XXX 信息技术部门的总体规划,而且是整个中国XXX 应用信息技术的总体规划 。

 为什么中国XXX需要信息技术总体规划这些公司:– 不知道 信息技术 系统应该怎样支持企业战略– 对 信息技术 系统如何产生价值没有清晰的认识– 对业务流程和信息管理中谁来作决策很少达成一致– 没有统一的组织结构和企业文化– 没有清晰定义 信息技术 服务组织机构– 对技术和操作方面限制理解很少– 对实施信息技术系统有相互矛盾的需求和优先级– 没有为实施信息技术系统投入必要的资源和作出必要的任务安排• 在从事系统应用项目之前许多公司并不清楚企业如何运营来实现其战略目标,以及系统如何支持这一战略目标。•项目背景• 中国XXX 认识到:为了实施其战略,必须制定一个清晰定义的、一致的信息技术规划。 这通常会造成: 不及时或不正确的决策 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和技术的不协调 这一结果造成了价值损失而不是价值创造

 工作范围主要业务领域:– 公司总部– 上游(勘探与生产,管道与天然气)– 下游(炼油与化工)– 销售与后勤– 信息技术组织和服务特殊的业务方面:– 信息技术组织结构和职能– 电子商务技术– 企业资源计划(ERP)解决方案– 高层管理信息系统 (EIS)– 公司范围的系统集成– 共享服务– 供应链-库存管理– 信息技术标准–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软件、硬件和网络• 本项目将包括业务的主要领域并涉及业务的一些特殊方面•项目背景

 对电子商务的特殊关注重视电子商务将:– 为中国XXX 带来电子商务机会– 建议:• 建立和改善系统以支持电子商务战略• 协调信息技术系统改善措施与电子商务解决方案的一致性• 集成战略– 建议必要的企业重组以配合电子商务战略– 使不同的战略与 信息技术 总体规划保持一致• 本项目将特别关注电子商务,因为中国XXX 把电子商务作为未来实现信息技术能力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项目背景

 提交的报告•现状•分析•报告• 1. 现状报告, 包括:确认中国XXX企业战略;对下列现状的确认:– 信息技术基础设施,包括硬件和通讯网络– 软件应用– 信息技术组织结构和服务• 2. 展望报告, 包括:中国XXX信息技术 未来发展是基于:– 中国XXX企业战略– 制约因素和挑战– 基于行业和技术趋势及实践经验的设计原则展望报告细分为下列部分:– 信息管理– 软件应用– 包括硬件和通讯网络在内的技术基础设施– 对信息技术流程、组织结构和人员需求• 3.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 包括:– 确定中国XXX按软件包应用组成的机会– 实施方案– 粗略的成本和收益估算– 粗略的风险评估– 高层次的变革策略• 本项目将提交三份主要报告•项目背景•展望•报告•信息技术总体规划• 此报告包括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制定过程•项目背景• 本项目按下面的思路来开发信息技术总体规划•现状与展望之间的差距?•中国XXX如何•发展信息技术?•业务战略对信息技术的要求•业务•战略•现状总结•获得信息技术•潜在需求•形成信息技术•展望•行业•趋势•新兴技术•最佳实践• 调查情况 • 展望•设计实施计划•设计工作包•中国XXX最好的选择是什么?•成本与收益?•如何实现?•需要多少费用?• 制定实施计划•现状•分析•报告•展望•报告•信息技术•总体规划•报告• 阶段• 行动• 报告•确定差距

 中国XXX业务战略• 中国 XXX 信息技术总体规划项目-现状分析报告

 •总裁•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 •炼油与销售分公司 •化工与销售分公司中国XXX组织机构• 中国XXX 是一家大型的综合的XXX 和天然气公司,是按专业公司方式来组织设计的。• 这一结构是中国XXX 从CNPC 分离出来后才实施的•董事会秘书局•规划计划部 •财务部 •总裁办 •人事部•审计部 •质量安全环保部•科技与信息部 •党群工作部 •法律事务部•XXX规划设计总院 •XXX勘探开发研究院 •中联油•中国XXX业务战略

 下属单位• 勘探与生产分公司•大庆油田•大港油田•华北油田•冀东油田•吉林油田•长庆油田•辽河油田•青海油田•新疆油田•塔里木油田•西南油田•吐哈油田•玉门油田•浙江勘探开发公司• 天然气与管道分公司•北京天然气集输公司•廊坊管道分公司•华北天然气销售分公司•大港油田分公司天然气运销•长庆油田分公司天然气运销•辽河油田分公司天然气运销•西南油气田分公司天然气运销•华北油田分公司天然气运销•青海油田分公司天然气运销• 炼油化工企业•大连石化•大庆石化•抚顺石化•独山子石化•吉林石化•锦西石化•兰州化工•林源石化•前郭石化•乌鲁木齐石化•辽阳石化•兰州炼化•哈尔滨炼化•宁夏石化•锦州石化• 销售分公司•西北销售分公司•东北销售分公司•西南公司销售分公司...

篇二: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信息化技术的⼤数据分析学情总结材料针对线上教学情况反馈,学校对全体教师进⾏研讨培训,我通过培训,结合学情,查找问题与不⾜,制定切实可⾏的复习计划。⼀、⾯向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挖掘和分析1. 数据的收集。收集的数据包含两个部分:⼀是学⽣的静态信息。它除了关于学⽣⾃⾝的个⼈信息,还有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结果等,包括学习者浏览视频的次数频率、⿏标点击以及时间停留的数据等。⼆是动态数据。这包括学⽣搜索的关键词、浏览内容及次数、课程学习实践、练习时间、翻看讨论内容时间、下载⽂件、拖动滚动条次数、视频暂停次数、课程各个章节视频播放时间、各个章节视频使⽤情况、浏览器收藏记录等。单个学员⽇均在线时间、登录的频率数⽬、⽇均浏览视频的次数、⽇均浏览互动论坛区的频率数⽬、发帖数量和回帖数量等,都可以通过学⽣学习过程的⾏为数据得到。2. 数据分析,分为时间维度和粒度维度。对于时间维度的划分,⼀般可从学期和学年两个时间段来考虑。对于学期的分析,⼀般是分析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中期以及末期的学习状况的变化,还会对学⽣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变化、学习动机是否强以及学习兴趣是否⾼涨进⾏分析;⽽对于学年的分析,⼀般是对学⽣两个学年的学习状况进⾏对⽐,然后对两个学年产⽣的差异进⾏归因分

 析。对于粒度维度的划分,⼀般从单门课程和多门课程来分析。对于单门课程的分析,应从学习者对单门课程的学习状况、学习兴趣等⽅⾯进⾏分析;⽽对于多门课程的分析,则应从学⽣对不同课程的学习动机、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教学⽅法,乃⾄教师的喜爱度进⾏分析,从⽽确定使⽤哪些数据分析的⼯具和算法。能够进⾏数据分析的⼯具和算法很多,如决策树、相关分析、关联规则、统计分析与可视化等,根据所采集的数据性质选择相对应的分析算法和⼯具。简单的数据统计分析和可视化⼀般采⽤ Excel就可以完成,通过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有频次地计数,最终以折线图、饼图等形式呈现计算的结果。3. 数据结果。为了更直观、形象地了解分析结果和数据的本质,在对数据进⾏分析之后,需要对其进⾏可视化。数据可视化就是利⽤信息技术将复杂的、难以理解的数据⽤各种各样的图形、图像形象⽽简洁地表达出来的⼀种数据加⼯⽅式。相较于枯燥的⽂字阅读,图形、图像的数据呈现⽅式更有趣,能让学⽣更容易理解。对学⽣⽅⽅⾯⾯的数据进⾏收集和分析,能实时记录学⽣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其在知识点上花费的时间。教师根据这些信息能更加真实地了解学⽣的学习状况,从⽽进⾏个性化辅导,最终的结果呈现有学习成绩的展现、学习习惯的展现等,通过不同⽅⾯的结果呈现能让学⽣更加了解⾃⼰,教师更加了解学⽣。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总结教师根据学⽣的呈现结果对他们推送相关建议和资源,这些建议和资源有助于教师优化教学⽅法,改进教学设计,制订更加合理的教学⼤纲,并预测学⽣未来的发展,还为选拔挖掘不同领域的⼈才提供了更加便捷和可靠的途径。这些既有利于教师进⾏针对性教学,⼜能优化整个平台的教学资源建设。在线学习平台⼤数据分析对教学的诊断和建议对于在线学习平台⽽⾔,⼤数据⽅法能以崭新的思维和技术特点对学习过程进⾏多⾓度的测量,从⽽提升专业教学质量与效果,满⾜不同学⽣的个性化需求。通过数据分析来构建⼀条反馈通道,通过运⽤⼤数据⽅法规划建设反馈机制来跟踪教与学的⾏为,可以促进内容的持续更新,提升在线学习平台的服务能⼒和质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1 .解决教师针对性教学的问题。在线学习平台可以对所有学⽣的信息、具体的学习内容、形成性的学习情况等数据进⾏收集和挖掘,并进⾏分析、分类、反馈,给予个性化的教学策略。与传统教学相⽐,通过对在线学习平台上学⽣动态学习情况数据的分析,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具体的学习情况,如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习题的解答正确率等,然后可以根据这些具体问题进⾏有针对性的备课,帮助学⽣更

 好地学习。2. 解决学⽣个性化学习的问题。平台能对学⽣在在线学习平台的使⽤情况,包括各科⽬、章节的点击情况等,相同资源的不同展现形式的点击情况等数据进⾏分析、处理,从⽽了解学⽣的实际学习兴趣、⽅向、习惯等。平台能根据学⽣在论坛和课堂的表现对其进⾏分类和分级,并根据学⽣在学习过程中对习题、测验、实验等的完成情况,总结他们的学习弱点,使其了解⾃⼰和别⼈的差距在哪⾥,是什么原因导致的,从⽽推荐相关课程,以激励学⽣发表有价值和有趣的观点,促进交流,提⾼学习效率。3. 改善在线学习平台资源质量的问题。平台能汇总分类各种教学资源,并挖掘各教学资源内部的关联。教育者通过数据分析,能找出各学习平台上教学资源的差距,挖掘出新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法。对学⽣的注意⼒不集中的数据进⾏统计,能及时地重新设计和完善教学视频,解决教学视频讲解不透彻的问题。

 G4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提升总结学情分析是运⽤现代教学设计理论产⽣的,是教学设计系统中影响学习系统最终设计的重要因素之⼀。学情分析通常被称为“教学⽬标分析”或“学⽣分析” o 研究学⽣的实际需要、能⼒⽔平和认知倾向,为学习者设计教学,优化教学过程,更有效地实现教学⽬标,提⾼教学效率。⼀、为什么要学情分析学情分析是教学⽬标设定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标,往往是空中楼阁,因为只有真正了解学⽣的已有知识经验特点和认知⼼理,才能确定学⽣在不同领域、不同学科,不同的学习活动与最近的发展区(已经达到的发展⽔平与可能达到的发展⽔平之间的区域),并从知识、技能和能⼒⽅⾯说明是近⼏年教学和学习⽬标的发展区。学情分析是教学内容分析(包括教材分析)的基础。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内容往往是零散的或⽆⽬的的,因为只有针对具体的学⽣才能确定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学情分析是教学策略选择和教学活动设计的⽴⾜点。没有学情分析的教学策略往往是教师⼀厢情愿的⾃我表现。没有学⽣的知识和经验基础,任何解释、操作、实践和合作都可能难以实施。总之,学情分析是“以学⽣为中⼼”、“以学习为导向”教学理念的具体落实。⼆、学情分析内容

 学情的内容⾮常⼴泛,学⽣的各个⽅⾯都可能影响他们的学习。学⽣存在的知识结构、学⽣的兴趣、学⽣的思想、学⽣的认知状态和发展规律、学⽣的⽣理和⼼理状况、学⽣的个性、发展现状以及学⽣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内容等⽅⾯的前景,学习⽅法、学习效果、学习时间、学⽣的⽣活环境、学⽣感受到的最近发展区、学⽣的成功感是学情分析的切⼊点。三、学情分析的学⽣⽣理、⼼理特点学⽣在⾝⼼发展、成长过程中,其情绪、情感、思维、意志、能⼒和性格等⽅⾯还很不稳定和成熟,具有很⼤的可塑性和易变性。通过分析了解其⽣理⼼理与学习内容是否匹配以及可能存在的知识误区,充分预见可能出现的问题,对课堂进⾏有针对性的分析,使教学⼯作具有较强的可预见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来说,对于同龄的学⽣来说,⽆论是善于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喜欢说话还是害羞保守;喜欢与⽼师合作还是反对⽼师;对不同年龄段学⽣的关注深度、⼴度和持久性也不同。这些特点可以通过学习⼀些发展⼼理学的简单知识来分析,也可以通过经验和观察来灵活地掌握。也有不同年龄段的学⽣感兴趣的不同话题。⼀⽅⾯,教师应结合学⽣的兴趣进⾏教学,另⼀⽅⾯,教师应适当引导学⽣不要屈尊或放纵学⽣的不良兴趣。四、减轻学情分析的⼯作负担

 通过前边我们所讲的,可以知道⽼师要做好学情分析要做⼤量的⼯作内容,那么现在科技这么发达,有没有减轻⽼师学习负担的解决办法呢?答案是肯定的。如今⼈⼯智能和⼤数据等前沿技术对⽼师教学有很⼤的影响,⼈⼯智能与⼤数据改变教育也不再是遥不可及之事。我们可以利⽤⼤数据帮助⽼师统计分析学⽣的学习情况、考试分数对⽐、易错题整理等等帮助⽼师减负增效、精准教学、实现⼩学教育的“教学相长”,全⾯提升教学效率。

 G4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总结 (1)针对线上教学情况反馈,学校对全体教师进⾏研讨培训,我通过培训,结合学情,查找问题与不⾜,制定切实可⾏的复习计划。⼀、⾯向在线学习平台的数据挖掘和分析,1. 数据的收集。收集的数据包含两个部分:⼀是学⽣的静态信息。它除了关于学⽣⾃⾝的个⼈信息,还有平时的学习习惯、学习结果等,句括学习者浏览视频的次数频率、⿏标点击以及时间停留的数据等。⼆是动态数据。这包括学⽣搜索的关键词、浏览内容及次数、课程学习实践、练习时间、翻看讨论内容时间、下载⽂件、拖动滚动条次数、视频暂停次数、课程各个章节视频播放时间、各个章节视频使⽤情况、浏览器收藏记录等。单个学员⽇均在线时间、登录的频率数⽬、⽇均浏览视频的次数、⽇均浏览互动论坛区的频率数⽬、发帖数量和回帖数量等,都可以通过学⽣学习过程的⾏为数据得到。2. 数据分析,分为时间维度和粒度维度。对于时间维度的划分,⼀般可从学期和学年两个时间段来考虑。对于学期的分析,⼀般是分析学习者在学习初期、中期以及末期的学习状况的变化,还会对学⽣的学习态度是否有变化、学习动机是否强以及学习兴

 趣是否⾼涨进⾏分析;⽽对于学年的分析,⼀般是对学⽣两个学年的学习状况进⾏对⽐,然后对两个学年产⽣的差异进⾏归因分析。对于粒度维度的划分,⼀般从单门课程和多门课程来分析。对于单门课程的分析,应从学习者对单门课程的学习状况、学习兴趣等⽅⾯进⾏分析;⽽对于多门课程的分析,则应从学⽣对不同课程的学习动机、课程设置的满意度、教学⽅法,乃⾄教师的喜爱度进⾏分析,从⽽确定使⽤哪些数据分析的⼯具和算法。

 G4 基于数据分析的学情诊断随着教育信息化 2.0 时代的到来,如何以教育⼤数据建设为驱动,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应⽤融合,推进教育信息化⼯作创新,成为当前教育信息化发展有价值的研究。现阶段,各校使⽤⽹上阅卷系统阅卷已经⾮常普遍,也会利⽤测试数据进⾏适当分析研究,但很多时候还停留在最⾼分、最低分、均分、⽅差等冰冷數据中。本⽂将从⼀线教学视⾓对基于教育⼤数据下如何提升数学教学的精准性做了⼀些积极的实践尝试和思考。⼀、基于联考数据诊断下的教学策略分析良好的教学效果源于有效策略的选择,好的策略也依赖于较为精确的问题。智学数据平台给教与学提供了有⼒的数据⽀撑,通过前期的数据诊断,教师能够提⾼教学的精准性和学习的⾼效性⼆、基于⼤数据学情诊断的应⽤1 .更新教学观念,跳出唯成绩论⼤数据技术的运⽤,让教师开展有质量的素质教育有了更好的抓⼿,从对学科均分的关注,逐渐转变为对学科⽇常教学和有效学习⽅法的关注。以数学为例,⽤好基于学情的⼤数据分析,可以帮助教师纠正两个认识误区。⼀是题海战术是学好数学的有效办法。在没有进⾏有效

 的学情诊断前,很多教师都会选择简单粗暴的教学策略,⼤量刷题,尤其在紧张的⾼三复习阶段更是如此。随着⾼考改⾰与试题命制特点的变化,试题对学⽣能⼒的考查越来越重要,这种能⼒很难通过简单重复的刷题得到有效提升,精准教学就变得⾮常重要。⼆是做好难题是获得⾼分的关键。对于这⼀观点很多学者颇有争议,笔者认为,⾼考数学 150 分的试巻中有 120 分左右的基础分,中等以上难度的试题占⽐实际很⼩,如果学⽣能拿到基础分,在提升题上再有些突破,这才是每个学⽣数学学科备考的有效策略。通过前⾯联考成绩分析,不难发现,基于⼤数据的学情诊断给师⽣提供了各⾃努⼒的⽅向。⼀⽅⾯,可以让课堂教学更精准,在共性问题、突出问题上加⼤研究;另⼀⽅⾯,让学⽣们学习更⾼效,在⾃⼰出现的薄弱点上,做到点对点训练与快速提升。2 .找准成绩提升路径,⾛精准化教学之路衡量教学是否达到⽬标、学⽣是否真正掌握知识或技能,关键在于检测学⽣学习的⾏为过程及其反应。基于此,精准教学引⼊流畅度指标,⽤于衡量学⽣的学习质量。流畅度涵盖了“准确度“和“速度”两个⽅⾯,也就是说,学⽣的学习质量既包括对知识或技能的准确掌握,也包括运⽤知识或技能的速度。前测数据备课⽤。教师⼗分清楚基于学情的有效备考是

 上好课的关键所在。为了提升备课的精准度和有效性,教师可以进⾏⼀个前测的学情诊断,来判断学⽣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较为精准地收集学⽣的学情数据,让教师在课前对知识、题型的讲解进⾏有效筛选,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助⼒有效教学的实施。作业数据辅导⽤。基于数学学科特点,常态化的跟踪训练是数学学习质量反馈的有效途径。教师往往只是对作业进⾏批阅,在极少数情况下进⾏错误统计后的讲解。⽽⼤数据应⽤的⼀个重要途径就是答题对错数据,便于对学⽣进⾏点对点的辅导。通过数据分析,可以知道哪位同学在哪⼀题上出错,进⼀步调出原卷,就可以诊断出具体出错的原因是什么,从⽽为教师进⾏个别化辅导提供强有⼒的技术⽀撑。考试数据补差⽤。通过考试来检测学科教学效果,是⽬前对学科教学进⾏效果评价的⼀个很重要的途径。基于⼤数据的数学考试数据分析,能帮助教师了解所授班级与其他班级的差距,同时,还能聚焦到具体是哪⼀题和其他班级的差距有多⼤,对教师后期的教学调整和提升有着明确的指引。个体数据转化⽤。基于⼤数据的个体数据分析,能够清楚地看到学⽣考试中的具体问题,为其后续学习指明了⽅向,也提供了有⼒的策略⽀撑。如果问题中有知识点的漏洞,就补充学科知识;如果问题是解题⽅法和策略问题,就进...

篇三: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田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及其应用

 *

  摘 要: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进入“十二五”以来,油田企业勘探开发业务管理信息化、数据管理应用、油气生产自动化、可视化、决策优化支持等信息技术发展迅速,油田生产开始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管理迈进。围绕油田信息化建设,介绍了胜利油田的建设历程及目标,以及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动态模拟、知识管理及应用、智能生产及决策、移动互联等关键技术方面取得的研究成果及相关具体应用技术,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改革动力和创新手段,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数字油田;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动态模拟;知识管理;智能生产;移动互联

 DOI:10.3969/j.issn.1002-302x.2015.03.008

 中图分类号:TP399;F407.22

 文献标识码:A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简称中国石化)油田企 数据资源采存管用体系。

 业信息化建设经历数十年的发展,从支持二维地震解 在中国石化提出的“深化改革、转型发展、从严 释、测井解释及油藏数值模拟等局部业务,发展到目 管理、提质增效”的全新管理理念指导下,面对快速 前以勘探、开发、采油工程、钻井、地面等“八大信 发展的数字信息技术,胜利油田围绕数字油田与智能 息系统”为主的应用管理系统,实现了企业信息化应 油田建设,全面深入地开展了相关研究与应用,取得 用的业务全覆盖。2003 年中国石化开始提出了“数字 了一系列应用技术研究成果,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改革 油田”战略目标,标志着油田信息化建设进入了从离 动力和创新手段,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散到集成、从局部到整体的转折期。“十二五”以来,

 随着油气生产自动化、可视化、决策优化支持等信息 1

 胜利油田信息化发展历程 技术的发展,油田生产开始从数字化向智能化管理迈 胜利油田信息化经历了从“九五”期间的单点应 进

 [1-2] 。

 用初期阶段、“十五”期间的全面应用阶段,到现在 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作为中国石化产量规模 已全面建成数字油田,并向着智能油田建设迈进。经 最大的油田企业,不仅在油气生产的技术能力与管理 过几十年的建设,初步形成了海量信息的勘探开发决 水平上不断加强、提升,而且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 策模式 [3] ,打造形成了基于物联网的新型生产指挥模式, 业务技术能力与管理水平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目 构建了大 ERP 经营管理格局,建成了覆盖勘探开发、 前,胜利油田已经实现了利用信息系统对主营业务进 生产经营的一体化数据资源管理体系。“十二五”以 行全面支撑,形成了海量信息决策环境,打造了新型 来,围绕数字油田及智能油田建设,胜利油田在中国 生产指挥模式,构建了大 ERP 经营管理格局,建成了 石化信息化整体战略指导下,开展了物联网、云计算、

 2015 年第3期·石油科技论坛

 39

 技术创新

  大数据等关键技术研究,并将其应用到数字油田和智 3.1.2

 研发内容 能油田建设中,为油田信息化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

 (1)油田专用 RTU 技术:结合油水井、站库标

 准化要求,专门对 RTU 采集方式、传输协议、控制功 2 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 能、通信模式进行针对性程序开发和设计,实现“量

 中国石化油田企业信息化的总目标是:通过对上 身定制 ” ,强化专用性,形成了技术先进,通信距离长, 游资产、资源、活动与技术的深度融合,围绕促进储 适应性强,扩展性强的 RTU 产品和技术。

 量增长、深化油藏认识、提高生产响应、保障安全运营、

 (2)功图监控诊断技术:通过自动功图仪实时监 强化专业协同、辅助科学决策 6 项业务要求,构建“基 测判断油井工况,计算油井平衡率,指导油井平衡调整, 础支持与资源共享、综合研究支撑、工程项目支撑、 减少倒发电,实现安全生产,节能降耗,提高开井时率。

 生产运行支持、经营管理支撑”五大单元和“智能油

 (3)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技术:通过 SCADA 系 田信息标准与安全”两大体系的信息化建设格局,建 统读取自动化设备编码,对设备运行状态在线动态管 设实时感知的油田、全面协同的油田、主动管理的油田、 理,及时发现故障,及时维修处理,提高设备维修效率 [5] 。

 整体优化的油田,推动增储上产、绿色安全、高效运营、

 ( 4 )油田智能视频监控技术:实时监控分析图像, 精细管理,实现资产价值最大化。

 视频设备与 SCADA 系统互联互通,无缝接入,视频报

 警与灯光、语音喊话联动。系统自学习建立油田场景 3 信息化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 模型,对监控目标行为进行判别分析报警。

 3.1 物联网技术

 (5)专用电子标签技术:解决常规电子标签在抗 3.1.1

 技术目标 金属、抗电磁干扰、耐高温、耐低寒、耐高压、耐水

 通过传感、射频、通信等技术,对井场、站库、管网、 油、抗震动、耐腐蚀、远距离读取等方面的不适应性, 物资、设备、人员等对象进行全面感知 [4] ,实现生产数据、 研制了适合油田应用的电子标签产品。

 设备状态信息在生产指挥中心的集中管理和控制,进

 (6)特殊环境下的信息采集技术:目前市面上常 一步提高油气田生产决策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图 1)。

 规的读写器不能满足 360°内向读取、高防护、防爆的

 图 1 物联网技术带来的应用模式转变

  40 石油科技论坛·2015 年第3期

 段 要求,因此重点研发了环形天线、防爆、防护外壳, 面向混合需求的资源调度技术,主要包括:①硬 充分适应油水井口的特殊要求,解决井口金属遮挡、 件资源实时动态采集技术。研究 CPU、GPU、内存、 振动、油污、电磁干扰等恶劣条件下的应用问题。

 网络等硬件资源动态信息获取方法;研究并创建资源 (7)物联网应用中间连接技术:主要包括上层数 信息数据库;研究动态信息的数据加载方法,实现资 据交换接口、数据标准化及读写设备硬件接口技术。

 源信息实时采集。②实体资源与虚拟资源一体化调度 上层数据交换接口技术研究主要解决了油田标签 技术。研究计算资源统一调度方法,依据应用的资源 信息的数据挖掘及数据抽取技术,建立实物信息数据 需求特点,对虚拟化资源及专用实体资源实现按需调 模型,为油田当前物资管理、设备管理相关的上层应 度。③负载均衡技术。研究关键服务在线迁移技术, 用提供标准化的数据。

 并分析迁移效率;研究资源饱和分析方法,形成整体 数据标准化技术主要对数据的编译、传输、过滤 性能评价技术;研究面向应用的负载均衡技术,根据 技术,定义数据规则、数据转换、数据处理等,建立 负载变化,在应用各部分间动态调整资源。

 了统一技术规范,构建油田统一的数据存储、处理平台。

 (2)平台云技术。

 读写设备硬件接口技术主要研究各类型读写器终 实现统一安全授权、统一工作流程、统一公用组 端硬件接口的数据转换技术,开发数据转换模块和转 件服务等基础功能,为信息系统的建设与集成整合提 换程序,为油田建立标签数据接入标准,实现各种读 供安全开放的公用环境和安全统一的部署环境。①统 写器终端的快速接入。

 一用户服务:实现网络用户的实名制、唯一性和系统 3.2 云计算技术 单点登录,确保每个在网上用户行为可追踪、可控制。

 3.2.1 技术目标 ②统一权限服务:实现模块级精细化功能授权,支持 开展虚拟化、云安全等云计算关键技术攻关,整 基于岗位的业务功能定制。③统一工作流服务:集成 合油田各种计算资源建设基础设施云,集成中间件、 业务待办,实现跨专业的业务流转,基于工作流大数 工作流等功能服务,搭建基础平台云环境

 [6] ,建成油 据的绩效考核、管理制度优化等。④统一应用(APP)

 田专业应用云、综合应用云,实现各种软硬件资源的 服务:形成勘探开发专业功能组件库,实现功能组件 统一部署、共享应用(图 2)。

 的高效复用,建成面向业务的应用商店。⑤统一门户

  服务:实现用户工作桌面的个性化定制,支持桌面、

  移动等多种应用模式。⑥统一开发环境:提供集

  成化、可视化、标准化的系统开发与部署环境,

  解决不同开发商、不同开发模式带来的系统集成

  问题。⑦统一数据服务:采用数据中心与应用库

  相结合的模式,实现数据资源的统一管理、共享

  应用、高效服务。

  (3)油田专业软件应用云技术。

  按照软件即服务的理念,研究地震解释、地

 图 2

 云平台总体架构 质建模、数值模拟等主流专业软件共享应用模

  3.2.2 研发内容 式,重点针对专业应用软件后台管理、负载均衡等问 (1)基础设施云技术。

 题,实现各种专业应用服务的统一发布,用户通过各 面向不同领域的信息资源池化技术,与需求模型 种端设备、随时随地可以获得个性化的专业应用服务。

 结合,建立资源映射,自动形成资源有效服务,主要 ①多应用智能桌面集成技术,实现应用与物理机的隔 包括资源池化虚拟技术、高性能服务器资源池化、高 离,解决安全性问题,主要包括智能桌面单点登录技 性能计算资源池的池化。

 术、软件应用环境自动部署技术、软件应用智能推送

  2015 年第3期·石油科技论坛

 41

 技术创新

  技术。②许可智能

  管理技术,解决许

 可长期无效占用的

 问题,有效提高许

 可的利用率,避免

 资源浪费。

 3.3

 大数据技术

 油田企业的大

 数据包括基于物联

 网的油田生产的实

 时感知数据;高密

 度地震采集,实时

 钻井、特殊测井数

 据;地震处理、属

 性分析、油藏模型

 化数据;勘探开发 图

 3 决策案例、专家经

  验数据等,完全符合“大数据”所呈现的“4V+1C”的特征(多样性、大量化、快速化、价值化和复杂性),在智能油田时代必须借助大数据技术,实现对地下复杂地质体不断趋于真实的认识(图 3)。

 油田大数据的应用领域主要包括利用指标全方位感知油田对象状态,通过地面四化采集数据、地下各类统计指标来感知油田的勘探开发状况和生产运行;不同类型数据融合集成与关联分析,是一种综合关联性分析,它聚合多个数据集,注重不同类型数据的融合集成与关联分析;通过机器学习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价值“提取”,挖掘出有价值规律并针对不同应用层级,智能化进行数据搜索、推荐;基于数据集成及 Hadoop 大数据存储技术的探井生产随钻分析,包括勘探案例管理技术、实时数据流数据挖掘及预警方法、平面及三维可视化方法等。

 3.4

 动态模拟技术

 3.4.1 数字盆地与数字油藏模拟技术

 通过多维表征技术实现对数字盆地及其油气成藏过程的构造史、地热史、流体势演化史、应力场演化史、生排烃史、油气运移聚集成藏过程和成藏史的动态描述,为盆地综合研究、评价及勘探开发空间决策提供支持;研究适合于多尺度地质体的断层、地层、岩体、

 油田大数据技术架构

  构造的多维分析技术,实现多尺度的油藏特征分析、储层物性、连通性、水淹状况、剩余油分布等数字油藏的可视化分析

 [7] 。

 3.4.2 生产动态模拟技术

 建立油田机采、注水、集输、供电、供水等高耗能领域分析优化模型,对生产参数进行动态模拟,合理调整生产参数;对占油田 70% 以上能耗的机械采油、油田注水、供配电、油气集输、交通运输等系统实现综合优化模拟,统筹优化运行指标及参数组合,达到优化生产、节能降耗的目的。

 3.4.3 生产经营动态模拟技术

 建立财务、资金、人力、资产等经营关联分析模型和管理驾驶舱,直观、多方位把握企业运营状况;建立企业运行预警体系,通过各种经营管理指标实时诊断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实现经济运行的动态预警和各项经济活动的分析评价,及时反映经济运行过程中存在的主要矛盾、主要问题,从企业整体效益出发,做到及时决策和科学决策。

 3.4.4 多模型综合模拟技术

 利用油藏模型、井模型、集输管网模型、设备模型、石油经济模型等多模型,实现对油藏经营管理的综合优化模拟。

  42 石油科技论坛·2015 年第3期

 3.5

 知识管理及应用技术

 3.5.1 技术目标

 围绕油田勘探开发核心业务,建立知识采集、管理与应用的体系,充分挖掘专家、人才的潜能,广泛深入地促进知识应用,为勘探开发的创新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图 4)。

  图 4 油田知识管理总体架构

 3.5.2 研发内容

 (1)全面梳理勘探开发业务流程,确定各业务的知识点,建立完善的知识采集体系,实现对显性知识的采集和积累。

 (2)按照人、对象、业务活动、知识 4 个要素构建勘探开发知识管理模型,设计文档库、专家库、方法库、案...

篇四: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7, 2010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 2010年第7 期作者简介: 吴孟月( 1985- ) , 女, 2010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管理专业硕士。企业信息化的分析研究 苏宁电器企业信息化研究吴孟月( 武汉大学信息资源研究中心, 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提高经营效率, 全面提升企业竞争里的必然手段, 苏宁作为家电零售业的大企业一直致力于对企业的信息化的建设, 主要研究了苏宁电器在公司在根据自身零售业的特点进行了一系列的信息化建设,其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以及研究苏宁最近 SAP 系统中已经实施的模块财务管理和采购管理,和苏宁电子商务建设网上商城的特点。关键词:ERP; 信息化分析;SAP;电子商务中图分类号: F49        文献标识码: A         文章编号: 16723198( 2010) 070263030前言现代零售业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性、人才密集性的行业特点越来越明显, 由此带来的行业门槛以及竞争的层面也越来越高,苏宁在信息技术上的投入以及取得的成就已经成为苏宁电器核心的竞争力之一。1苏宁电器公司概述苏宁电器自1990 年12 月 26 日成立以来, 苏宁在业内一直以信息化水平领先而被称颂, 在 06 年由 CECA 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主办的 中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高峰论坛上,苏宁电器名列 2005 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 500 强第 45位,成为前百强企业中惟一入选的零售企业, 苏宁打造信息化商业帝国的计划和成果显得十分突出。获得 2006 年度中国商业科技100 强, 苏宁电器排名第16 位,位居中国零售业之首。2 苏宁电器企业信息化的建设2. 1 苏宁电器经营方式的特点2. 1. 1 产品专卖产品专卖是指零售企业获的某个品牌或某个品牌的某些型号产品区域专卖权。产品专卖权在国产家电中运用的较多, 厂商往往以专卖权所带来的高额利润为动因, 换取商家对其产品的主推。专卖商品一般能保证 15% 的毛利, 比一般商品高出2% 至5%。于是家电零售商通常作用的方法就是拿出全部的人力、物力、财力主推荐某一品牌或某一品牌的某些型号,迅速提高其销售, 短时间内增大厂家的回款额。2. 1. 2 连锁的发展家电零售业率先大力发展连锁。短短三年间, 这些企业迅速崛起成为行业翘楚。总部直接对分部店铺的选址进货库存销售财务广告等各项事务进行管理。总部大量集中采购配送, 不仅减少了中间环节, 降低了进货成本, 而且价格上可以争取更多的优惠。这种连锁经营的模式, 使得这些家电零售商具有较大的市场竞争力。2. 1. 3 价格优势( 1) 低价的获得,大型家电零售商利用自己强大的销售网和销售能力向厂家大量包销或买断厂家的部分型号, 获得厂家较低的进货价和额外利润,销量是最为重要的部分。(2) 低价的运用, 大型零售商在获得这些低价资源后,往往只加了3%至4%的毛利,即向外抛售, 这样宁可损失部分利润, 也要迅速占领市场。( 3) 低价的作用, 商家利用低价冲击市场, 首先提高销量,减轻库存压力, 打击对手。其次低价容易吸引顾客, 取得很好的广告效应。2. 2 苏宁电器成功经营背后存在的问题随着家电连锁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大, 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影响到连锁企业的发展。这其中有利润偏低和家电零售企业与上游供应商的矛盾激化, 另外一个比较重要的问题就是管理的滞后。管理人才的短缺, 连锁经营这种模式在国外是经过多年的积累才逐步演变而来。而在国内很快就从百货业专卖店发展到连锁,经验较少, 有较强连锁发展和经营的人才相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很大的缺口。管理制度陈旧, 国内家电零售业大多起始于家族管理或高度集权式管理。这种管理方法在企业的起始和成长阶段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当企业发展到较大规模, 销售额达到百亿水平的时候, 就需要科学、规范的制度来管理企业。在这一方面国内企业暴露出的问题较多。2. 2. 3 管理工具的落后, 据了解目前国内大型家电零售商采用的管理软件仅限于门店和配送中心定时传输送货信息。实时销售、实时库存量、实时利润状况远远未实现。所以苏宁作为国内较大家电零售企业, 发现了管理问题的严重性,早在 2000 年就实施了 ERP 系统, 科学的管理巨大的企业。2. 3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2. 3. 1 苏宁电器信息化建设发展历程从这个图表看到苏宁电器在一直都在致力于企业信息化的建设, 1994 年到 2004 年主要是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之所以苏宁选择了集中式ERP 管理方案.是基于以下三个原因:( 1) 集中式 ERP 系统实施容易, 商品编码统一, 各类信息账务高度统一, 有利于合并报表, 信息汇总( 2) 系统安全性得到保证且成本低( 3) 集中式方式除实现 ERP 信息系统集成外, 还可实现办公系统( OA), 人事考勤系统的集中管理2. 3. 2 实施集成式ERP 系统给苏宁电器带来的效益和帮助 263 

 No.7, 2010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 2010年第7 期这些系统的实施为苏宁建设连锁店提供了帮助, 首先加强集中管理合理配置资源, 通过数据信息的高度实时的集中, 加强了总部对各予公司的有效控制管理, 有效调配产品资源人力资源资金资源。其次, 全国性集中式网络建立有效提高了集团对市场变化做出反映的速度。增强了集团决策分析能力集中式管理系统 为苏宁建立作战式的决策指挥系统打下了基础。ERP 系统互接带来的经济效益( 按 30 家公司每年计算)人员节省费用 900 万元; 销售年利润提高 3000 万元; 物流、售后减少损失 1200 万元; 管理费用减少 300 万元; 实现了内部通讯电信每年节省费用 100 多万元。2. 3. 3 企业信息化推进遇到的主要问题作为拥有30家子公司的苏宁电器来说, 信息化建设光在硬件投入上的资金就是很大的一笔支出, 投入这么大的资金和人力,能不能有所回报, 有多大回报, 这些都是决策者十分关心的问题, 而且在陈旧的和传统的业务模式推进新的系统和新的操作方式, 也会使人一时间难以接受, 这注定在推进信息化中会遇到很多问题: 资金不足。 员工抵制心理。 管理者观念、素质制约,信息化推行一定障碍。 制度冲突, 信息化系统与企业原有体制存在较大冲突,重组与优化流程的难度较大。 机构障碍, 信息化领导管理机构不健全, 人员不到位,部门之间缺乏配合。 人才不足, 缺乏信息化专业人才,尤其是复合型人才缺乏。 技术满足不了企业需求, 软件供应商不能很好的贯彻企业流程。 企业管理模式,结构惯性阻碍。 多产业与多元化给IT 规划带来的难度。系统软件价格昂贵。3苏宁现今信息化建设的特点和方向3. 1苏宁现在注重IT系统深加工苏宁希望通过建立电子商务平台与更灵活的 ERP 系统的结台来实现公司更加灵活的管理。实现在统购方式下总部与供应商的定单库。结算等实现在本地采购方式下; 分公司与供应商的网上结算; 实现总部和分公司的网上结算。实现B to C 网上促销网上订购。完善现有供应链系统与上游厂家内部 ERP 系统统与供应商进行有效对接。目前苏宁工与海尔、索尼开展这方面的工作, 使厂家和商家在销售、库存结算相互透化. 双方可以建立更稳固更长久的长靳台作伙伴关系。建立统一企业信息资源库. 通过竞争情报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分析进而得到更准确的决策系统。3. 2 苏宁启动 SAP/ERP 系统升级项目的原因( 1) 作为国内零售企业中信息化应用的领先企业, 苏宁电器早在 2000 年就率先上线实施了ERP 系统,多年来该系统成为国内连锁业效仿的模本。( 2) 随着苏宁连锁规模扩大, 异地扩张增多, 尤其是公司上市后计划管理要求的增强, 公司决定尽快把公司运营和管理移植到国际大公司通用的管理平台上。( 3) 该升级项目于 2005 年 7 月中旬正式启动, 采用了SAP/ ERP 这一全球第一的 ERP 管理软件, 以管理集成度高、流程控制严密著称。( 4) 2006 年 4 月 11 日, 苏宁电器、德国 SAP 公司和IBM 在南京苏宁总部联合宣布, 苏宁电器SAP/ ERP 成功实施上线。该工程创下了全球零售业 SAP 实施规模最大、实施周期最短两项记录,并且在国内零售业处于绝对的领先!图 2 正在实施和使用的 SAP 模块3. 3 苏宁公司已经实施的 SAP 模块3. 4 SAP 成功实施有助于苏宁实现三大管理的突破( 1) 投资、业务、财务、服务、人事的一体化管理。以投入产出、成本利润为目标, 以个人、部门、公司为核算单位,全面贯穿业务流程管理,把流程数据、流程控制和计划管理结合起来。( 2) 实现跨公司的管理。连锁运营的核心价值在于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统一配送, 过去由于政策的限制, 认为造成连锁企业的独立注册, 割裂运营, 而 SAP/ ERP 系统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 3) 跨地区运营。随着连锁规模扩大,以及于外部环境相适应, 总部功能需要拆分并在不同地区运作, 以达到最佳效果。例如苏宁电器可以实现在北京采购、在上海结算、在南京服务等一系列战略调整的设想。4苏宁 BtoC的 IT 业务的建设4. 1 苏宁家电 BtoC与 SAP 系统对接家电 B2C 的两个关节点, 一是信息系统, 一是实体物流操作过程。B2C 业务是由网上订货来驱动后台, 因此信息系统和物流如果能够达到同时对应和跟进, 那就是最理想的状态。苏宁自身的信息系统建设也是稳扎稳打。经过05年改造和 06 年系统调整后, SAP 系统和 B2C 对接, 达到了网站的商品价格及动态随实体店面同步更新。更重要的是我们实现了业务的自动化。目前虽然有越来越多的家电零 264 

 No.7, 2010现代商贸工业ModernBusinessTradeIndustry 2010年第7 期售商进入 B2C 领域, 但这其中展示的网站居多, 各个环节都是手动生成,唯有苏宁通过 B2C 与 SAP 系统对接, 形成了 系统自动生成订单  导入线下  自动形成销售订单  手动物流配送的自动化流程。4. 2 苏宁网上商城的独立运营苏宁对 B2C 称得上是精耕细作, 很多人认为苏宁之类的家电零售商上网开店, 还只是作为线下的配合性业务。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苏宁的网上价格会比店面价格便宜10%一20%,使得一些用户在商场看好自己想要的电器后再到网上购买,这种消费群由线下到线上的流动, 并未为苏宁带来新的收入来源。这正是苏宁最不希望看到的, 我们希望把 B2C 做成一块独立的业务, 而不仅仅是为了配合线下。我们所要吸引的是习惯于网上购物的人群, 或者是那些因工作忙碌无暇逛商场的上班族, 而不是因为便宜而进行网络购的消费者。为此, 苏宁对 B2C 作了两方面的调整:( 1) 加强网站设计的专业化,以吸引目标族群;( 2) 在产品发布上动脑筋。由于习惯网上购物的人群大部分是年轻的白领,针对这部分人的消费习惯, 苏宁网上商城发布的基本都是刚刚上市的新品或流行精品, 这在一定程度上区别了线上和线下的服务;电子商务对于家电零售商来说并非可有可无, 也不应该被当作渠道的附属或者点缀去进行发展, 以这样的思路经营电子商务是不会成功的, 将来的市场是一个多元化的市场,以苏宁的谋兵布局来看,它的 B2C 做成独立的业务不是没有可能的。4. 3 苏宁B2C业务需要改进的方面苏宁对 B2C 业务十分重视, 但要想使其成为与线下并行的独立业务,苏宁要做的工作还很多。要拓展网上业务,用户的培育事关重要, 而用户体验无疑是提高用户活跃度和粘性的重要因素。( 1) 如何消除网上购物顾客的疑虑。进行网上购物的消费者对网上购买家电多持比较谨慎的态度, 主要原因是家用电器大都价值不菲, 网络上并不能直观地感受电器的特性, 还是眼见为实更让人放心。针对这一问题, 苏宁电器网上商城花巨资打造了3D 展示板块,但是目前还只有少量的货品有三维展示, 大部分商品只有一张展示图而已。这样的展示也有十分大的弊病, 近年来,一些零售网站的网页越来越复杂, 比如三维显示的新技术的加入, 大大减慢了网页载入的速度, 网页的稳定性也降低,难免会流失一定的用户。最直观的应该是视频展示, 可以用摄像机把新品的展示录下来, 在线播放, 这样电器的色泽、大小、功能可以一览无余, 用户也可以放心购买。而这恐怕正是苏宁B2C 改善用户体验的当务之急。( 2) 网上购物后退货问题的解决。网上支付的安全性虽然得到了较高的保障, 但退货仍是难题。按照苏宁的规定, 除非有质量问题, 否则不予退货,这也就意味着如果顾客仅是对电器的大小色泽不甚满意的话将无法退货。( 3) 付款方式的多样性变化。家电一般属于价值比较高的产品, 而中国70%的用户习惯货到付款,如果付款方式不能改进, 也将在很大程度上遏制用户网上购物的欲望。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 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 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那么如何提供更具 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虽然苏宁希望线上线下所吸引的客户人群不同, 但是随着实体店面的密度越来越大, 对于消费人群的覆盖度大为增加。要想线上线下两条腿走路, 那么如何提供更具 差异化的服务还需要更进一步的完善。5 结语苏宁电器的企业信息化发展过程中, 企业信息化越来越来系统化,信息化程度越来越来深, 先从最简单的客户服务档案电子化到发展为各个不同的信息化系统,实行 SAP/ERP 系统集采购、库存、生产、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为一体,最大限度的资源整合和提高效率, 使...

篇五: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7卷第13期 (2021年5月) 第17卷第13期 (2021年5月)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信息化中的应用与研究王宝祥,潘超(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设备与信息化处,河南 开封 475000)摘要:我国高校经过十几年的信息化建设,积累了大量数据。大数据的研究和应用,已经成为新的趋势。该文分析了高校信息化建设对于海量数据应用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解决方案,并分析研究了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信息化中的实际应用场景。文章旨在助力高校信息化建设,有效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关键词:大数据;高校;信息化建设;教学改革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21)13-0036-03开放科学(资源服务)标识码(OSID):随着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高校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数据资源。但从目前情况看,高校数据应用普遍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缺乏整体的数据规划和设计、数据质量低下、数据反哺效果未充分彰显、缺乏亮点应用。大数据技术的发展,为高校信息化建设带来了机遇与挑战,如何使大数据技术服务于高校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将这些海量数据应用于高校的各个业务场景,从而推进高校信息化建设,成为大多数高校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 。本文从大数据的基本定义出发,分析高校信息化建设及数据应用现状,介绍了大数据的关键技术,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技术的解决方案,阐述了大数据平台的系统框架,并对方案在高校数据实际场景的应用进行了研究与展望。1大数据与高校信息化现状1.1 大数据特点维基百科定义大数据为:大数据是指那些基于目前数据库管理工具或传统数据处理应用都难以处理的大型而复杂的数据集 [2] 。其面临的挑战主要有数据的采集存储、分析查询、共享、管理和可视化。麦肯锡将大数据定义为:一种规模大到在获取、存储、管理和分析方面已超出了传统数据库软件工具能力范围的数据集合。业界基本认为其具有五个显著的特点:数据规模超大、数据流转速度快、数据类型多样化、价值密度低、商业价值巨大 [3] 。1.2 高校信息化建设现状目前,高校普遍处于信息化迷茫期。已建设众多信息系统,如招生就业系统、人事管理系统、教务管理系统、考勤系统、一卡通系统、网络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为师生提供了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产生大量结构化、半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在大数据时代,只有有效利用这些数据,才能更好地辅助教学、科研,做好科研管理、学生管理、招生就业推广等各方面的工作,才能极大地提高高校的信息化水平。由于初期学校信息系统建设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数据标准,这些信息系统所产生的数据存在碎片化、不一致、不规范和难共享的问题,已经制约了高校管理和教学水平的提升。2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信息化中的应用高校拥有海量数据已逐渐成为现实,如何做好数据管理和规划,发挥数据的预测、决策作用,成为当前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发展方向,也是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面临的最大挑战。利用大数据技术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构建基于大数据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必将给高校信息化发展带来巨大变革。高校大数据建设的技术原理类似,但普遍存在实施不到位,缺乏信息化建设整体考虑,不能做到规划-设计-实施-运营全过程,实施效果难闭环,效果达不到预期等情况。2.1大数据的关键技术在大数据时代,需要处理的数据量越来越庞大,传统的数据处理技术已经无法应对,需要使用先进的技术对海量数据进行处理,从而提升数据的处理水平,保证数据处理的时效性及准确性 [4] 。大数据技术体系基础的技术通常包括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分布式存储、数据仓库、NoSQL数据库、机器学习、数据治理和数据可视化。常用的大数据处理技术框架如图1所示,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数据采集、数据预处理、数据存储、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收稿日期:2021-02-25基金项目:河南大学民生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资助计划(MSJG-2020C-097)作者简介:王宝祥(1975—),男,河南开封人,讲师,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应用技术、高校信息化等;潘超(1985—),男,河南开封人,硕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大数据、高校信息化等。E-mail:wltx@dnzs.net.cnhttp://www.dnzs.net.cnTel:+86-551-65690963 65690964ISSN 1009-3044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Vol.17, No.13 May 202136万方数据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7卷第13期 (2021年5月) 第17卷第13期 (2021年5月)和数据可视化。Hue(图形化数据查询、监控管理工具平台)Nutch(数据搜索引擎应用)Kibana(分析和可视化平台)Rhadoop(R和Hadoop接口工具)Hadoop Streaming(编辑脚本兼容工具)Spark Streaming(流处理工具)Hbase(分布式实时列式存储数据库)Spark Mlib(spark机器学习算法库)Mahout(Hadoop机器学习算法库)Flink(流式实时计算框架)Hive(HiveQL数据仓库系统)Pig(流式处理数据仓库系统)Impala(大数据分析查询系统)Shark(数据仓库分析查询系统)Sqoop(异构数据库间数据传输ETL工具)MapReduce(分布式离线计算框架)Spark(分布式内存实时计算框架)Tez(DAG计算)YARN(集群资源管理和调度系统)Oozie(作业流调度引擎,管理Hadoop作业)HDFS(分布式文件系统)Zookeeper(分布式协调服务系统)Kafka(分布式消息发布订阅系统)Flume(分布式日志采集传输工具)Ambari(安装、部署、配置和管理工具)图1 大数据技术处理技术框架2.2大数据技术在高校信息化建设中的实施教务 学工 科研 管理 ... 文本 日志 图像 ... 物联网数据 互联网数据 ...结构化数据 半/非结构化数据 实时数据数据源ETL API Sqoop Flume CrawlerKafkaHBase HDFS大数据基础平台分布式计算框架/YARNMapReduce Spark组件ElasticSearch ZooKeeperHive 自然语言处理算法大数据处理平台数据标准教务管理学工管理科研管理资产管理业务模型库教师 学生 教学 资产主数据模型库分析模型校情分析院系分析决策分析一网通办数据查询数据服务趋势预测多维画像风险预警 教学分析 学生管理大数据应用应用呈现Ȝ Ȝ ȜRDBMS图2 高校大数据平台架构大数据的数据源广泛,且数据类型和结构都不相同,但处理的基本流程是相同的。大数据时代下,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就是基于各业务系统的原始数据做好大数据的抽取、存储、分析、管理和应用等。依据大数据处理通用框架,结合高校自身特点,经深入研究分析,设计出一套适合高校的大数据平台总体架构,如图2所示,整个平台的处理流程可以定义为:对学校各业务平台中的广泛异构的数据源进行抽取和集成,将统一标准的数据进行存储,根据大数据应用情境与决策需求,选择合适的数据分析技术对存储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从中得到有用的知识并用可视化的方式将结果呈现给终端用户。该架构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挖掘分析模块、数据应用模块组成。(1)数据采集模块。大数据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多样性,数据来源广泛、数据类型多样。数据采集的对象包括:学校运营中使用的业务系统所产生的数据,主要有教学、科研、管理、一卡通、图书馆、上网记录、物联网数据等。从这些结构化、半/非结构化数据中进行数据的提取与集成,统一存储,为下一步的数据处理提供源数据。(2)数据处理模块。针对海量数据结构类型复杂,数据预处理与格式转换开销大,将主要采用三种采集方法进行数据采集。第一种方式是针对结构化数据利用接口和ETL工具如Kettle,采用数据库导入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第二种方式利用Sqoop、Flume采集非结构化与半结构化数据;第三种方式是针对网络非结构化和半结构化数据,利用网络爬虫进行原始网页抓取。用分布式的存储架构来对数据进行处理,包含数据清洗、整合、变换等,按照数据类型,结构化数据存于RDBMS中,半/非结构化数据持久化到HDFS及HBase中。(3)数据挖掘分析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是大数据处理架构的核心模块,其主要功能是进行基于Hadoop平台和Spark的数据挖掘与分析。通过Kaf⁃ka将数据在内部架构中进行分发,根据不同的业务需要将数据分为基于MapReduce的离线处理部分与基于Spark Streaming的准实时处理部分,并且将数据同步到实时索引系统(Elastic⁃Search),提供实时的数据检索服务。数据分析工作主要是基于Hive平台调用挖掘算法进行并行计算,获取大量数据间隐含的知识模式,并基于教育行业信息化数据标准,建立相应的分析模型。(4)数据应用模块。数据应用模块的主要功能是将数据分析模块的分析结果应用到应用类业务场景和分析决策类场景中,以最终为广大师生提供精准管理、科学决策、个性化服务。通过建立大数据平台,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形成一个统一的大数据处理模式,为学校做出科学、准确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为教职工提供方便快捷的数据服务;为学生提供全方位、个性化的学习、生活服务。3大数据在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高校信息化建设的目标是通过全面优化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和理念,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创新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模式,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构建高校大数据平台是以我校智慧校园建设战略发展规划为蓝本而进行的创新性探索,将会在我校资源整合、人才培养、学校管理和校园舆情分析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3.1大数据促进资源整合高校信息化建设如果缺乏科学设计、整体管控, “信息孤37万方数据

 本栏目责任编辑:王 力 数据库与信息管理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 电脑知识 与技术 第17卷第13期 (2021年5月) 第17卷第13期 (2021年5月)岛”会演变为“数据孤岛”[5] 。构建现代高校信息资源大数据平台,统一数据标准及规范,建立教育数据共享交换平台,连通各类教育信息系统,实现高校资源整合和优化配置,消除“数据孤岛”,让数据多跑路,让师生少跑腿,助力教育治理能力提升。3.2大数据助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的培养,建设智慧校园的第一发展目标是培养智慧型人才。大数据背景下,以学生为中心,基于师生教学互动和学生学习过程的大数据,开展多维度、全面、动态和智能的分析,指导学校按照客观教育规律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这种基于数据驱动的因材施教和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将成为主流。3.3大数据助力管理工作数据是对现象客观的描述,用数据来支持决策更加科学合理。将大数据引入到高校信息化建设中来,通过大数据技术对高校信息资源进行合理的分析总结,提取出各种规律性的信息,为高校全面、科学、系统的管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学校管理工作中,让数据发挥价值,既可以全面掌握学生的学习及思想动态,为其提供精准的、更具针对性、个性化的教育,又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提升高校的管理水平。例如我校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了本校学生的一卡通消费情况,从中筛选出每个月在食堂吃饭超过60次,平均每顿饭花费不超过6元的学生,以此作为评判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重要依据,并给予适当的帮扶。3.4预测与舆情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做预测是大数据的核心功能。利用大数据技术进行可视化分析和数据深入挖掘,获取的结果可以被用来作为预测的依据。对于高校管理人员,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合,提出精准预测。例如我校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比往年的招生情况、线上咨询等信息,来预测未来各地市的招生情况,制订招生计划;通过对往届学生的就业去向数据进行分析,提供专业的就业指导和科学干预,切实提高了就业率。此外,通过大数据平台分析学生的心理动态、信息需求,借此加强舆情预测,避免不良的个体行为或情绪影响到群体,及时保护学生不受侵害,提升校园舆情管理水平。4结束语大数据技术对高校信息化建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既是当今时代对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也是教育教学深化改革的必然要求。大数据中蕴含的价值在不断地优化传统的教与学、传统的校园生活方式,可以为高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发展提供新的视角。在今后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推进大数据技术与高等教育的深度融合,充分发挥大数据优势,最终达到促进学生成长、教学质量提升、学科发展、科研应用的目标,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参考文献[1] 张林辉,田佳美.大数据在校园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8(1):49-50.[2] Big data [EB/OL].https: https://en.wikipedia.org/wiki/Big_data.[3] 宗国福,李懿哲,任鹏.云计算、大数据技术在高校科研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索[J]. 中国管理信息化,2020,23(14):183-184.[4] 郭俊文.云计算模式下大数据处理技术研究综述[J].科技视界,2020(13):24-25.[5] 周南平,贾佳.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信息化建设路径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8(9):75-80.【通联编辑:朱宝贵】38万方数据

篇六: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技术创新信息化研究姓名:

 乔光辉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专业:

 科学技术哲学指导教师:

 夏保华20071028

 摘要技术创新信息化研究研究生姓名:

 乔光辉导师姓名:

 夏保华教授学校名称:

 东南大学中文摘要: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技术创新表现出越来越多的信息化特征, 技术创新信息化就是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工程技术、 数学方法等学科、 领域的科学与技术,综合应用于企业产品研究与开发全过程。通过静态分析, 研究了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主体、 客体和中介等三要素的影响; 对技术创新决策、 研究开发、 生产和市场营销等阶段在信息技术作用下进行动态分析, 研究了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 最后列举了技术创新信息化所面临的问题, 并通过分析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问题对策。研究表明:

 信息技术提高T O J新主体的创新能力, 增强了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协同性, 扩大了主体的外延; 创新客体呈现出智能化、 虚拟化和个性化的特点,而且客体的范围得以拓宽:

 创新中介也表现出信息化、 智能化、 网络化和虚拟化的特点。在信息技术的作用下, 技术创新过程中创新决策、 研究开发、 生产和营销等阶段面临着新的问题, 同时, 信息技术也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和手段, 使技术创新过程比以往任何时候具有更高的效率, 以满足信息技术时代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现阶段, 技术创新信息化还存在诸如缺乏熟练掌握信息技术技能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等问题, 需要我们研究解决, 以提高技术创新信息化的水平。关键词:

 技术创新; 信息技术; 信息化; 技术创新哲学

 摘要R E S E A R C H0 NT H EIN F O R Ⅳ【A T IZ A T IO NO FT E C H N O L o G I C A LIN N 0 、 厂A T IO NB YQ IA O G u a n g - h u iS u p e r v ise db yP r o f . X IA B a o —h u aS o u th e a stU n iv er si够A b str a e tT e c h n o lo g ic a lin n o v a tio n h a s m o r e a n d m o r e c h a r a c te r s o f w ith th e in f lu e n c e o fin f o r m a tio ntech n o lo g yitself.U sin gth em e th o do fsta tica n a ly sis, th einfluences o fin f o r m a tio nte c h n o lo g y o nth esu bject,th e o bject, a n dth ea g e n c yo ftech no lo g ica l in n o v a tio n a r estu d ie d in th isth esis. T h ec o u r s e o fte c h n o lo g ic a lin n o v a tio n isd iv id e d in tof o u rsectio n s,d ecisio n —m a k in g , R & D , p ro d u ctio na n dm a r k etin g , th e in f lu e n c e s o f in f o r m a tio ntech n o lo g yo n e a c hse c tio na r ea lso stu d iedu sin gd y n a m ica n a ly sis. T h eissu e s w ea ref a c in gin th e f ield o ftech n o lo g ica lin n o v a tio n in C h in a a re d iscu ssed , a n d th eco u n ter m ea su r es a r ep u tf o r w a r d inth ela stp a r to f th eth esis.T h e co n clu sio n s o fth is r esea r ch a re a sf o llo w s. F irstly ,in f o rm a tio ntech no lo g iesc a llim p r o v eth eca p a b ilityo f in n o v a tio n ,str e n g th e n th e c o o r d in a tio n o f in n o v a tio nsu bjects d u r in gth eirin n o v a tio n ,a n den la rg eth e sc o p eo fin n o va tio nsubjects’ itself.S e c o n d ly ,th ein n o va tio no bjecth a sth ete n d e n c yo fin tellig en ce, v ir tu a liz a tio na n dp e r so n a lity . L a stly ,e v e nth ein n o v a tio na g e n c yh a sm o r e ch a ra cterso f in f o r m a tiz a tio n ,in tellig en ce, n etw o rk in ga n dv irtu a liza tio n .T h er e se a r c ha lso sh o w sth a tth o u g he a c hsta g eo fth etech n o lo g yin n o va tio n isf a c in gso m e n e wch a llen g e, th ein f o r m m io nte c h n o lo g y C a np r o v id eb etter a ltem a tiv es toso lv e it. A tp r e se n t, th e r ea r e so m ep r o b le m s e x ig in gin th e in f o r m m io ntech n o lo g yinform atization, andth ecounterm ea sures a r ein v estig a ted .K e yw o rd s:

 T ech n o lo g ica l in n o v a tio n , In f o r m a tio ntech no lo g y, Inf o rm a tiza tio n,P h ilo so p h yo f tech n o lo g ica lin n o v a tio n .11

 东南大学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尽我所知, 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 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 也不包含为获得东南大学或其它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的材料。

 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研究生签名:

 —座兰气一日期:

 划东南大学学位论文使用授权声明东南大学、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国家图书馆有权保留本人所送交学位论文的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可以采用影印、 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论文。

 本人电子文档的内容和纸质论文的内容相一致。

 除在保密期内的保密论文外, 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 可以公布( 包括刊登)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

 论文的公布( 包括刊登)授权东南大学研究生院办理。

 第一章引言第一章引言第一节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一、 问题的提出自19 11年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在《经济发展理论》 一书中提出技术创新的观点以来, 关于技术创新的理论与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对技术创新的研究主要偏重于组织结构与创新行为、 小企业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的实现、 研究开发系统、技术孵化器、 创新风险决策、 企业家与技术创新、 技术创新评价等问题, 而关于技术创新信息化的研究则比较薄弱。信息技术是指应用信息科学原理和方法研究信息的获取、 传递和应用的有关技术, 包括信息的产生、 收集、 交换、 存储、 传输、 显示、 识别、 提取、 控制、 加工和利用技术, 其中最主要的是居于主导地位的半导体技术、 信息传输技术、 多媒体技术、 数字压缩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 虚拟技术、 显示技术、 自动翻译技术等一群综合高技术。

 20世纪后半叶, 信息技术吸取了微电子学、 光学、 材料科学、 数学和逻辑学等众多学科的成果, 集现代技术之大成, 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 大大推进了人类社会的信息化进程。

 信息化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信息技术和信息产业本身的快速发展; 二是信息和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各个方面的应用。

 后者应该是信息化更为本质的方面。

 信息化对当今人类社会的时空结构、 交往方式、 交易成本, 特别是经济发展模式, 产生了重大的革命性影响,在全球范围内引发了一场极其深刻的信息革命。

 与此同时, 在这个大背景下, 一切都与信息技术紧密相连, 作为技术创新成果的信息技术也越来越多地对技术创新本身产生影响。由于技术创新与信息技术、 信息有着紧密的联系, 信息与技术创新的关系问题自然引起了国内外一些学者的关注和研究。

 研究者们对技术创新的信息概念、 信息资源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技术创新中的信息沟通等问题进行了广泛的研究。

 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 已形成了诸如“信息和不确定性是解释企业为什么转向新的技术创新的关键” , “信息的意义在于减少不确定性” , “技术创新构思的形成是关于市场或其它需求的信息与满足这种需求的可能技术的信息的综合” 等等见解。

 如果说,技术创新在本质上是一个信息过程的话, 那么研究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即技术创新信息化问题, 就是一个具有十分重要现实意义的课题。二、 本文的研究意义技术创新信息化是将信息资源、 信息技术和信息装备有效地应用于技术创新活

 东南丈学硕士学位论文动。

 对技术创新信息化问题的研究意义在于:( 1)对技术创新信息化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识别和研究信息技术对技术创新过程的影响, 对于降低技术创新主体的技术创新成本, 提高技术创新的效率, 使得技术创新过程更快、 方式更灵活。

 当今社会, 国家与国家之间、 地区与地区之间、 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 实质上是创新能力与创新成果的竞争, 而信息时代下技术创新必然有其自身的规律, 这个规律首先是技术创新信息化的规律。

 遵循了这个规律,技术创新工作就会成本低、 风险小、 速度快, 相反, 不遵循这个规律, 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技术创新的成效就必然受到影响。( 2)对技术创新信息化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更好地揭示企业技术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对信息的需求特点以及对相应信息技术的要求, 使得企业技术创新信息化工作更有针对性, 信息化基础更加扎实可靠。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是以市场为导向,应用先进的技术和科技新成果进行产品的创新, 并使之产业化、 商品化的过程。这个过程主要包括市场机会的捕捉与选择, 创新思想的产生, 创新决策与目标的确定, 新技术、 新成果的引入与开发, 新产品的研制与试验, 产品生产的产业化与商品化, 市场服务与信息反馈等环节, 形成一个创新链。

 信息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基础作用表现在技术创新各阶段对企业信息化的需求。

 在创新的决策阶段,创新思想、 目标、 项目的产生与确定首先借助信息化的作用, 对市场信息资料进行认真的分析研究和必要的市场考证, 确定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 技术实现的可能性、 产品的市场接受能力等。

 创新实施阶段, 是科技成果转化为产品的实质性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 需要充分利用企业信息化及时把握行业先进技术、 经济信息和市场消费心理, 及时调整产品结构和产品的技术方案。

 在创新的实现阶段, 充分利用信息网络, 广泛宣传推销产品, 实现创新产品的营销和技术扩散,获取最佳的商业利润, 达到创新的目标。

 从企业技术创新过程可以看出, 企业技术创新过程本质上是信息过程, 创新过程不同的阶段对信息的需求不同。

 认识并掌握了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规律, 就可以使企业信息化工作更有针对性, 信息化基础更加扎实可靠, 有利于企业建立高效的信息保障体系。( 3)对技术创新信息化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揭示技术创新的信息共享机制,更好地促进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实现内外部信息共享, 显著提升企业技术创新的能力。

 信息共享对于加速技术创新、 提高企业竞争力有着重要意义。

 制造业企业在其技术创新过程中存在很多与过程相关的不同程序, 如生产调度、 工作流、制造过程模拟、 制造工程计划等。

 这些程序从不同角度或方式使用过程信息, 相互之间经常需要交换数据。

 如果程序之间不能实现交换和共享信息, 所有的这些程序在企业中就象一个个信息孤岛, 对企业技术创新不利。

 通过对技术创新信息化问题研究, 可以帮助我们揭开企业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共享机制, 从而使得企业2

 第一章引言技术创新的能力得到显著提升。( 4 )对技术创新信息化问题的研究, 有利于信息服务机构开展针对性的信息服务。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 信息服务业日益成为重要的第三产业, 信息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

 信息服务机构提供的信息服务是否有效、 适用, 对于企业的技术创新极为重要。

 作为信息服务机构, 只有全面准确地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需求, 它所提供的信息服务才具有针对性。

 对企业技术创新全过程的信息化工作的剖析, 能够准确揭示企业技术创新的信息化需求, 使得专业从事信息化服务的机构能够有的放矢地开展服务, 增强服务手段, 扩大服务内容, 提升服务水平与质量, 在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中发挥有力的支撑作用。第二节技术创新信息化的研究现状一、 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20世纪60年代, 学术界开始研究信息与创新的关系。

 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知识经济的兴起, 技术创新活动与信息和知识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对技术创新中的信息问题的研究也就不断受到人们的关注。“数据信息观” 和“知识信息观” 是技术创新研究领域对信息的理解的两种典型观念, 前者以麦吉( J. M cG ee)和普鲁萨克为( L . P ru sa k )代表, 他们认为:

 “信息并不只是收集的数据, 更确切地说, 它是被收集、 组织、 整理并赋予意义和背景的数据” 。

 “知识信息观” 是布鲁克斯( B . B ro o k es)在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理论基础上提出的, 他认为:

 “信息是对知识结构作某种程度修改的东西” , 提出信息作用于知识结构的机理“。

 。文献中可以看到, 一些学者把信息和知识看作是技术创新的核心资源, 关注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 实质上是关注在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和知识与人的认知能力和实践能力相结合的过程。不确定性是技术创新的一个基本特征, 对不确定性的分析, 对揭示技术创新信息过程的实质大有裨益。

 只有对现有信息进行加工处理, 生成或转化为新的信息和知识, 才能减小不确定性。

 1。很多研究者认为:

 良好的内外信息沟通对技术创新获得成功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 围绕有助于创新过程的信息源泉、 信息传播的通道、 信息守门人、 非正式诀窍交易在技术创新中的作用等问题尚有许多争议。国外学者对技术创新过程进行了许多研究。

 罗斯威尔认为出现了五代具有代表性的创新过程模型, 即技术推动模式( 第一代)、 需求拉动模式( 第二代)、 交互作…吴永忠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 ” 完阳:

 东北大学出版朴. 20 0 2第8 页[ 21是永忠. 技术创新的信息过程论【M 】

 沈阳:

 东北大学出版社, 2002. 第10页3

 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用模式( 第三代)、 一体化模式( 第四代)和系统集成和网络化模式( 第五代)“’ 。五代模型演化意味着对技术创新过程本质的认识深化, 同时也体现了技术创新过程中信息沟通的重要性和信息网络化的必要性。

 目前, 我们正在付诸实践的第五代创新模型, 就是建立在广泛的网络和一体化的基础之上。由于整个技术创新过程中企业间密切的战略一体化和不断提高的创新过程信息化, 技术创新的线性模型基本上被改变了。第五代模型是一个以系统集成和网络化为核心的创新模式, 是一个以对顾客的需求快速响应为目标的创新网络系统。

 在这一模型中, 不仅要实现功能集成, 而且还要实现系统集成; 不仅要形成组织内的多职能整合, 而且还要实现跨组织的集成。其突出特征是创新方式的高效、 快速、 柔性化。二、 与本研究直接相关的研究成果熊彼特在19 4 2年出版的《资本主义、 社会主义与民主》 一书中提出了技术创新“自动化” 的命题。

 他说, 创新将趋于“与个人无关和自动化” 。

 虽然熊彼特这里所讲的“自动化” 主要指创新越来越成为受过训练的专家小组的惯常性业务, 但熊彼特的思想无疑启示我们思考信息技术环境中技术创新实践模式的问题。当代美国著名创新研究专家詹姆斯・奎恩等人在《创新爆炸:

 通过智力和软件实现增长战略》 提出“软件导致创新革命” 的命题。

 他们以大量实例指证包括软件在内的信息技术的发展, 对技术创新各个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国内学者关士续、 吴永忠( 19 9 9 )从信息过程的观点研究技术创新, 他们认为, 技术与经济结合的新的可能性的建构和实现, 是技术创新作为一个创造性过程的本质。

 这一过程, 只有基于创新主体的信息处理活动才能完成。

 创新的...

篇七: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ldquo;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报告 剑门中学课题组

 一、课题的提出 (一)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需要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正全面、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学生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以使其适应信息社会的要求,是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对学校教育提出的新要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过程中的普遍应用,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逐步实现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丰富多彩的教育环境和有力的学习工具。”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是“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迫切需要。它关系着教育目标——创新人才的培养能否紧跟信息时代的发展步伐、能否与世界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接轨——的顺利实现。

 (二)

 学科教学改革的需要 传统的教学是以课堂、教师、书本为中心的“三中心”,其显著特点表现为整齐划一的集体式教学,这种教学的单一性,往往造成教学效率的“少、慢、差、费”。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迫切需要改革,增加新的内涵。

  新课程标准提出:“课程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要拓宽学生知识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学习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实践能力”。因此,各门学科既要依凭文本,创造性的进行教学;又要不拘于文本,适时、适度地引进相关资源,尤其是现代化的信息手段提供的广泛的学习资源,使课程内容更充实,更贴近生活,更具价值。这就需要研究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所需要遵循的原则、避免的误区以及成熟的可资广大教师借鉴的应用途径与方法。

 (三)学校自身内涵发展的需要 我校地处农村山区,生源质量本就“良莠不齐”,加之近几年生源锐减、部分优质生源外流,因而招收的大多是“中等偏下”水平的学生,他们往往学习基础不够扎实、学习目的不够明确,学习的主动性欠佳、学习的兴趣不浓,这些诸多现实不利因素迫切要求我们加快课堂改革步伐,大力开展学科教学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研究”就有其特有的益处: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学习方法的改进上起着不可小觑的作用。

 我校有一支由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与充满活力的年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他们有各自的优势,老教师教学经验丰富但对信息技术的接受与应用相对有一定的难度,年轻教师由于教学经验不足不能更好地将信息技术的优势在学科教学中充分发挥。研究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有助于将我校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年轻教师信息技术贮备相对丰富的优势有机结合,使其取长补短,相得益彰,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进一

  步提升增添新的动力与活力。

 “发展才是硬道理。”我校通过近五年的努力,大力投入资金,使教室、教师办公室、行政办公室及各功能室连接了互联网。各班安装了多媒体设备。装备有 51 台电脑的微机室,做到了学生上课“一人一机”。今秋又投入使用 3 个“智慧”班级的信息技术教学设备。应该说,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己基本能保证教学需要。但这些设施设备还未充分发挥效能,探索学科教学与这些信息技术手段有机融合,以“物尽其用”,进一步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满足学校追求自身内涵快速发展的要求,由此看来,显得尤为重要,且迫在眉睫。

 总之,开展这一课题研究一方面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信息素养,促进教师由“知识型”向“专业型”,由“经验型”向“科研型”转变,课堂由“单一型”向“多向型”,“灌输型”向“互动型”转变;有助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业成绩。另一方面,有效发挥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设备在教育教学及教育科研中的作用,在推进校本教研,营造浓厚的教学研讨氛围,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建设与发展,提升学校办学品味方面,也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四)提高信息技术使用效果的需要 从目前学校信息技术设备的使用情况来看,其效果还存在着诸多不足。一是,信息技术没有真正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二是,多数课件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方式依然没有得到较大程度地转变。三是,网络信息良莠不齐,正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因明辨是非能力、意志情感方面品质等不够健全,于老师、学校而言,对于如何引导他们正

  确合理地利用有用的学习资源提升学业成绩而不受网络中负面信息的干扰与影响这一问题的重视显得非常迫切。四是,学校现有的信息技术装备之于教育教学上的促进是否“潜力”尽显,其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及学校的发展到底有哪些“文章”可做,学校“投入”与师生“产出”比如何,这些问题都需要理性对待并加以审慎厘清。

 综上所述,针对当前教育改革中的热点和关键,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瞄准“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这一方向,在教学实践方面作些具体的尝试与探索,以期为“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这一课题的深入推进贡献出我校的一己绵薄之力。

 二、课题的诠释与界定 信息技术:主要指计算机技术、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现代通讯技术,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

 学科教学:“学科”是指《基础教育改革纲要》中规定的初中阶段各类课程,“学科教学”就是这些课程的教学。

 有效应用:将信息技术有机整合到教学过程中,促进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最佳融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世界观、价值观,开发智力,提升其综合能力。

 三、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力争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升其学业成绩和信息素养。

  2.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技能,转变其教学方式,进一步促进我

  校“有效课堂”的建构。

 3.探索并实践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融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四、研究内容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理性思考。

 具体来说包括:

 (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应用的原则。

 (3)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误区。

 2.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途径及方法。

 具体包括:

 (1)普通多媒体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

 (2)交互式电子白板在教学中的应用。

 (3)网络教学平台在教学中的应用。

 (4)计算机辅助教学在教学中的应用。

 五、研究的方法 本课题研究,主要使用了行动研究法。辅之以调查研究法、经验总结法和案例研究法等。

 (一)行动研究法:课题组成员在学科教学中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经验,并在相关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逐步升化认识成果,优化操作成果。

 (二)调查研究法:对行动的过程及其效果进行调查,分析其原因,

  提出改进措施。

 (三)经验总结法:在将信息技术整合于学科教学一段时间后,对积累的一些经验进行深入分析、概括,找出用以指导自己工作的,甚至别人可借鉴的规律性的东西。

 (四)案例研究法:参研教师对课堂上的真实个例,以及教学实践中遇到的困惑做真实的记录。对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寻找出规律或剖析产生问题的根源,进而寻求解决问题和改进工作的方法。

 六、研究措施和活动 (一)研究措施

 1.保障研究经费。学校自筹经费与向上级教育主管部门申请资助相结合。

 2.做好理论支撑。一方面要求参研教师自觉研习《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年)》等教育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学习各学科课程标准、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学科教学专业知识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有效应用的相关书籍或文章。另一方面,开展校本培训,组织教师集体学习王敏勤、余文森等教授的关于有效教学的文章,李克东教授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和方法》,杜郎口、昌乐二中、洋思中学的课堂教学改革经验,以及我校小组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在安排教师理论学习的同时,积极做好学生的培训,重点使学生做好两个方面的准备:一是信息技术环境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使之掌握基础的信息技术知识以及其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作用;二是介绍先进的学习理念和方式,引导学生了解学习方式转变的目的和意义,并力促其与我校的“助学单”使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成熟做法等具体经验做

  法相结合。

 3.制定《剑门中学课题研究考核》管理制度,并建立课题实施阶段调研督导机制;设计《信息技术应用评价量表》,对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的运用情况进行督导和评价。

  4.通过课题过关课、研讨课、教学案例分析反馈研究情况,发现问题,为深化研究提供依据;采用观摩课、竞赛课、教学论文等形式展示、推广研究成果。

  5.将课题的研究与常规教研、集体备课和课堂教学有机结合,做到教研即科研、教学即研究。常规教研根据课题研究的主题设计活动,既使教研有中心,又使课题研究得到落实。集体备课主要围绕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展开,重点研讨哪些内容适合使用信息技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使用时机和方式、教师学生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困惑,交流分享成功的一些感悟和体验。强调实践,把理性探讨与教学实践统一,研究成果既要在课堂中验证,又要指导教学,改变教学行为。在课题研究的推进上,各教研组先抓重点实验教师,下大力气打磨其课堂,再由重点教师带动全组教师,最终达到“以点带面,由少促多,逐步拓宽”的效果。

  6.课题组不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会,总结阶段成果,反思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时修正研究计划,调整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研究措施,有效推进研究工作。及时聘请专家指导(如:“广外”及“广汉”的优秀教师,县教研室、县教仪站及市教科所的领导专家),诊断、解决研究中的疑难,适时调整研究思路,提高研究质量。

 7.坚持每学年初制定切实的年度研究计划,始终按计划开展研究工作;期

  中召开研究推进会,了解研究进度,及时提醒参研教师,防止其懈怠停顿;年终召开总结会,反思年度得失,并拟出下阶段的研究设想。

 8.把课题研究纳入教研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挂钩。坚持每期评选“信息技术应用先进教师”和“信息技术应用文化建设先进班级”。

 (二)研究活动

 1.学习活动。围绕研究内容,开展校本培训,组织集体学习 10 余次。组织参研教师到杜郎口中学、昌乐二中、成都石室中学(天府校区)、绵阳东辰、广汉、宜川等学校学习 210 余人次。把市内外名校的教师请到学校示范教学,供参研教师学习借鉴,几年来达 7 次之多。还就信息技术设施设备的使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网络环境下的学习自律等专题如何与有效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内容相融合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和培训。

 2.研讨活动。开展调研活动,寻溯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问题和根源;邀请省市县专家指导本课题的申报与立项;召开课题论证会,聆听专家的意见、建议,改进并完善课题的研究思路;课题组召开课题研讨会,讨论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以及编写相应“助学单”的一般规律;进行中期评估,接受专家组督查;每期开展 1 次全校性的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有效应用情况的调研。

  3.实践活动。要求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政治、生物等学科教师坚持使用信息技术教学。开展参研教师上过关课、观摩课、研究课活动。

  4.专家指导活动。在研究准备和实施阶段,省教科所王真东主任、青春主任,市装备所何所长,市教科所王锡安所长、马德安主任、李芹主任,县教

  仪站张正利站长等专家领导给予了指导。

 5.推进活动。每年度根据研究工作开展情况,召开1-2 次推进会,每期末,召开1 次总结会。开学典礼上表彰有效运用信息技术教学的先进教师。

 6.推广活动。2015 年 10 月 19 日广元市教科所在我校开展“全市农村初中课堂教学改革研究成果推广活动”,全市各学校领导教师 400 余人参加。参研教师还曾受邀到演圣小学、杨村中学、江口中学等多所学校交流“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的经验心得。学校也接待了多批次县内外学校的观摩学习

 七、研究成果 (一)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几点理性思考 1.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随着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革新和教育改革的飞速发展,信心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呈加速深化的趋势。与传统教学方式的“一张嘴、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块黑板”相比,信心技术支持的学科教学与传统教学相比有它独特的、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在教师的日常课堂教学中越来越凸显出十分重要的作用。课题组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在学科教学中有效的渗透、融合信息技术,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的观察、思维和动手操作等实践能力,对其学习质量的提高和学习效率的提升有着十分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教师而言,积极大胆地将信息技术整合到学科教学中,对于转变其教学方式,实现传统教师角色到新课程改革所提倡的教师角色的“华丽转身”也有着相当大的助益。

 (1)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增强其在教学活动的参与性。

  新课标明确要求“尤其要注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思维力,想象力,开发其创造潜能”。而信息技术比如普通多媒体课件,最显著的特点就是能将教学内容以集文、图、声、像等为一体的方式呈现出来,让学生在观察、理解的过程...

篇八: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 ·303·

 煤矿信息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分析

 张 祥 天地(常州)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江苏 常州 213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信息化、智能化技术也在逐步地创新中并逐渐应用到煤矿产业中。基于此,本文对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基本原则、煤矿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关键技术以及智慧矿山建设探讨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关键技术 中图分类号:TD67

 文献标识码:A

 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采取信息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可以有效的提高工作的效率与生产的安全,从而结合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问题采取对应的指挥决策与急救措施,为煤炭企业的资源使用提供很大的帮助。当前,在煤矿企业的生产过程中实现对资源的充分优化与调动,这样能够保证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

 1 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发展的基本原则

 煤矿产业的信息化及智能化系统建设不仅可以提高机房建设的科学合理性,更是可以保证煤矿施工现场的安全进行。煤矿信息化智能化发展应围绕煤炭工业与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深度融合的关键环节,深入开展煤炭开发智能化、利用清洁化、管理信息化和人才战略研究,大力推进智能系统、智能装备的技术创新和应用,煤矿智能化发展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第一,要坚持理念创新推动、技术创新支撑的原则。理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加强产一学一研一用的协同创新,深入开展煤矿智能化基础研究,加快技术与装备短板的攻关和标准体系建设,提高煤矿的智能化技术保障能力。

 第二,要坚持以网络融合安全、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交换、功能协同联动实现煤矿物联网全部功能的原则。在煤矿智能化建设顶层设计中,应遵循打通信息壁垒、铲除信息烟囱、消除信息孤岛、避免重复建设的技术思路,遵循煤矿开采规律,实现人工智能与采矿工艺、技术、装备的深度融合。

 第三,要坚持示范带动、分类发展的原则。针对不同区域、不同煤层及生产条件,建设一批智能化示范煤矿,以点带面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向纵深发展。

 第四,要坚持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发展的原则。各级政府、主管部门要对煤矿智能化建设给予积极引导和政策支持,解决技术、装备创新与现有规章、规程的矛盾,全面激活煤矿企业发展智能化技术与装备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 煤矿信息化与智能化的关键技术

 2.1 传输层关键技术

 传输层的关键技术主要是能够满足井下空间信号的全覆盖和信息数据的实时传输。(1)无线高带宽信号全覆盖技术。开采过程中的施工环境以及现场情况复杂多变,因此,通常借助多入多出技术来完成高带宽数据无线传,通过采用大功率功放等手段达到全区域的无线信号覆盖,并构建无线自组网,通过使用 6LoWPAN 构建轻量级 IPV6 协议,实现海量传感器地址获取和设备入网问题,针对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区别,构建缓存机制提升服务质量。(2)制式信号实时汇接与透明传输技术。基于 EIP 协议使用多制式透明传输网关实现煤矿 RJ45、RS485、ControlNet、CAN、PROFI-BUS 等多种总线与 ZigBee、RFID、Wi-Fi 等无线通信制式的可靠接入、转换和实时传输。

 2.2 设备层关键技术

 设备层的关键技术主要是指各种传感器、激光气体检测技术等对矿山进行实时监测的设备与技术。(1)传感器工作的可靠性保证技术。传感器可以说是智慧矿山中使用最多的参数感知设备,通常传感器所处的工作环境是最复杂的,因此在实际应用中,传感器的抗电磁干扰技术、有效信号识别及滤波技术、故障自诊断技术等的使用都是为了提升传感器工作的稳定可靠。(2)传感设备智能化技术。确保传感器运行可靠稳定后,同样需要求传感器具备身份识别、精度自校准、参数趋势判断等功能。

 (3)传感设备动态注册接入技术。该技术具有人类型识别和地址自动分配功能,简化了设备安装流程。(4)网络信息侦听技术。该技术能够满足传感器间信息的交换,并对系统发出的控制指令迅速反应,提升控制系统运行的稳定性。(5)区域协同控制技术。该技术的实现是基于区域协同控制器,通过对矿山各类信息采集系统的集成,实现矿区工作面主要灾害在控制层的深度融合。(6)分布式光纤测温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对矿井设备采空区灾害进行监测。

 2.3 应用层关键技术

 (1)透明化矿山构建技术。通过构建精度较高的矿山三维地测模型,使得矿山管理愈加透明,例如对矿区三维空间的剖分、煤系地层及复杂地质构造、三维地质模型及数据动态更新技术等。(2)安全生产全流程多要素协同控制技术。结合对矿山安全评估,基于矿山生产状况,对矿山的区域性生产进行自适应控制。(3)信息融合分析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将各类设备收集到有关矿山生产的信息进行加工,使得各类形式的信息形成补充,进而更加真实客观的对目标情况进行反应。(4)数据信息可视化技术。该技术主要是通过计算机将收集到的抽象化的信息数据交互式的显示,提升人员对信息的认知度,具体表现为:人与信息的可视化截面,如通过报表、三维 GIS 对矿山信息的反映。(5)数据挖掘与大数据分析技术。信息数据的存储与利用能够反映出矿山智能化水平,其中,数据处理、清洗、挖掘与分析处理是该技术的重要处理过程,如事故分析预测、设备故障诊断等都是该项技术的应用体现。结束语在应用智能化、信息化关键技术的过程中,煤矿产业不仅要结合开采矿区的地质环境还要对井下环境特点进行充分的掌握,确保制定的作业智能化技术方案符合煤矿作业工作,从而促进煤矿采集作业的安全、高效运行。

 3 智慧矿山建设探讨

 3.1 智慧矿山的具体应用环节

 煤矿产业信息化及智能化的应用主要可以分为三个环节,即监测环节,安全措施环节,决策环节:①在煤矿工作中,由于机房内的工作较为危险,且每一个工作推进都需要先勘测再实行,所以为了确保一线操作员在机房内的人身安全和煤矿开采的精准度。可以利用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提高对机房内的安全监控,完善机房内工作进程的每一个勘测,特别是针对设备设施的监测和审核以及开采工作的监测,需要利用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落实全面监测的实行;②在煤矿开采应用信息化及智能化,提高工作中的安全措施时,首先要使矿区内的机房工作可以有序的进行,保障一线操作员的人身安全。针对一些潜在的危险可以通过信息化及智能化技 (下转第 305 页)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工业 A ·305·

 让工业流程的稳定性获得可靠保障,让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规模化发展需求得到满足的基础,也符合其精细化发展的要求与规定。

 3.4 实现自动化发展

 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不断发展,化学工程与工艺向着自动化的方向发展。自动化水平的提高能够显著提升生产的效率,扩大化学工程及工艺的应用领域。化学工程及工艺的自动化发展,为化学工程的研究开拓了一个新的研究领域。在科技日新月异的快速发展的时代,化学工程应该乘着科技这艘航船,提高化学工程的自动化程度,提高化工生产效率。例如 MES(英文全称为:Manufacturing Execution System),即生产化的信息管理系统。该系统允许对化工车间的日常生产活动进行完全系统化和自动化的管理。MES 系统可实时监控化学品生产过程中的数据,及时发现生产异常,提高生产过程的安全性;MES 还可以监控化工企业的生产计划,及时补充车间生产原材料库存,确保生产;MES 系统还可以自动化化工产品的包装过程,提高化工企业手工包装产品的效率。自动化的信息管理允许对化学品生产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及时发现设备故障,及时进行科学诊断,在需要时处理紧急停机,解决问题和生产安全。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背景下,化工行业在生产过程中为了可以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也逐渐开始面向自动化的方向不断发展。化工行业要想有效提升自动化发展水平,一定要加强对自动化的建设力度,采取有效的措施不断提升化学工程与工艺的自动化发展水平。在实现自动化发展的基础上,不仅可以使化工行业的技术水平以及经济效益实现明显的提升,同时还能实现对劳动力的合理使用,对能源消耗问题实现合理的控制,使生态环境可以实现可持续的发展,同时也能为企业创设出良好的基础条件。

 参考文献

 [1]刘振.探析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自动化发展趋势[J].清洗世界,2019(09):75-76. [2]王宏伟.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自动化发展趋势探讨[J].化工管理,2019(18):7-8. [3]卢督涛.化学工程与工艺中的自动化发展趋势[J].决策探索(中),2019(04):25. (上接第 303 页)

 术进行监测并防范,使机房内的安全措施形成第三道屏障。工作人员也可以利用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设定一套全面的应急计划方案,以防止在机房内出现突发状况时,可以帮助一线操作员有序的撤离,从容的面对,避免因事故的发生导致不必要的伤亡或者经济财产损失;③煤矿开采的主要工作是勘测和开采的过程,但是最关键的工作内容则为在工作中的煤矿开采实施决策环节。决策环节的具体内容有,煤矿开采的时间决策,煤矿开采的工期决策以及一线工人施工费用等。在决策环节中,有时需要从多个方案里挑选出适合当地地理环境和地理构造的开采方案,这决定着后续开采工作的人员安排和安全措施防范的具体实施方案规划。所以决策环节应用信息化及智能化系统来进行,可以客观有效的确定挑选出最佳的方案,使得煤矿开采工作在施工时不至于因错误的决策引起严重的安全事故发生。所以应用信息化及智能化技术手段为煤矿开采做正确的决策,可以帮助煤矿开采乃至煤矿产业健康有序的发展。

 3.2 智慧矿山的关键技术实施

 (1)对煤矿矿区的监测网络,通过双层结构,提高电源电压的的防护能力,利用冗状构造增加其平稳性。

 (2)对煤矿矿区的无线传送,为了使井下机房与地面可以实现实时传输信息,在应用于无线传送关键技术时,需要禁止电子设备的使用,以防止影响传送信息的精准度和时效性。

 (3)对煤矿机房内监视图像的技术处理。通过使用 4G网络,进行实时传送机房内工作状态和工作环境,以便掌握煤矿开采工程的实施进程。

 (4)对机房工作区的精准定位。在煤矿开采施工过程中,需要在工作人员下井前做好全面的预备计划,如人员的具体步行路线,运送装置的运送轨迹规划等,都需要通过信息化及智能化系统完成关键技术的制定。在获得路线分析后,需及时告知分析员,这有利于分析员在第一时间设定出应急措施。

 (5)打造煤矿产业的专业系统。应用信息化及智能化系统的关键技术帮助煤矿开采施工是对周围环境生态进行全面的分析,使得制定的计划方案可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尽最大力度去保护土壤矿物质和水资源。

 4 结束语

 通过对煤矿生产企业中安全生产自动化技术与智能化技术的研究与应用,可以实现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智能系统的建立,从而找到煤矿企业生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安全隐患,结合具体的隐患问题采取对应的措施,保证生产的安全进行。同时对矿井下的生产进行对应的实时监测,保证生产过程中的安全与效率。为我国煤矿行业的生产与社会经济的稳定提供很大的帮助。

 参考文献

 [1]赵毕志.煤矿企业信息化与智能化管理关键技术的探讨[J].通讯世界,2019(08):32-33. [2]于鹏,梅东.煤矿信息化、智能化的关键技术分析[J].山东工业技术,2018(2):147-148.

推荐访问:信息化技术分析研究 分析研究 信息化 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