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郝晓光:创新世界地图

时间:2022-11-20 17:05:08 来源:网友投稿

今年初,《人民日报·海外版》对“中国第21次南极科考队登达南极最高点——冰穹A”进行了报道。人们看到了一幅奇特的世界地图——“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并第一次看到了版图上标注着的北京、上海、DOME—A、中山站、长城站。

“南半球版世界地图”被称作“中国第21次南极考察航线示意图”。而郝晓光,正是这张地图的发明人。

2004年10月25日,雪龙号从上海起锚远航。

现今,只要打开“中国南北极信息网”或《系列世界地图》网站,便可清楚地看到“雪龙号”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的最新的航行位置,及南级考察进入DOME—A登冲顶路线……

这些都与一个事物有关——《系列世界地图》。

它的发明人就是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测绘学会大地测量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第13次南极考察队中山站越冬考察队员郝晓光博士。

“西半球版”世界地图的灵感

他是研究大陆漂移及板块运动的动力问题的,这十多年里,他持续地做着极为艰苦的研究,从1998年提出“纬向密度”概念,到2004年计算出“地幔纬向正常密度函数”,每一项成果都像穿岩那么艰深而不易,但他的韧性决定了他必然逐渐形成自己独创的理论,这些理论如今代表着这一领域很深的造诣。

大陆漂移动力问题令他着迷,100年前,德国气象学家魏格纳被偶然的发现所惊呆:南美洲和非洲的海岸线有着惊人的相似于是产生了伟大的“大陆漂移学说”。目光畅游着神秘的南美洲和非洲,郝晓光的心突然动了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编制一种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比较的中文版世界地图?”

许多年来,在我们国家通行的世界地图只有一种,就是现行,然而是传统的“东半球版”世界地图。那是1584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为中国人画的,也许连利玛窦自己也不会料知,这张地图居然被中国人一直用到了21世纪的今天

就在那个瞬间,郝晓光萌生了“编制一种有利于南美洲和非洲海岸线比较的中文版世界地图”即“以零经度为中央经线”的“西半球版”世界地图的创意。

生命不能承受之痛

2000年5月13日,《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了一篇题为《新版中文世界地图一鸣惊人》的报道。报道说:“日前,一种由郝博士发明的‘以零经度为中央经线’纳新版中文世界地图正在此间绘制成功并受到两院院士的推荐。”

然而,接踵而来的是一场不可避免的文化交锋。这年五六月间,在代表着测绘界权威的报刊上,长篇累牍出现了一组文章,对正在绘制的“西牛球版”世界地图表示了“严重的关注”和“严肃的批评”。

郝晓光无暇顾及,一个正痴迷于研究的人对研究对象以外的东西不会关心更多,也没有精力关心太多。他信奉“科学的基本态度是怀疑,科学家的基本精神是批评。”而“创新是一种‘思想’,创新是一种‘献身’。”前一句话是宇宙论科普著作《时间简史》霍金的名言;而后一句话,正出于郝晓光的理解。世间许多突发奇想,都来自于学术上的不断争辩、不断深究、不断探讨。创造者们无不诚信着这一定律,所以才有人类创造的一脉相承,代代相传。

于是所有的“指责”成为动力。于是“指责”在继续,“创新”也在继续。

创造纬线世界地图

郝晓光永远感激的是,这场风雨的洗涤,让他不期意再度与灵感相遇。在严厉的批评与指责中,权威们提出了一个很严肃的问题:“西半球版”世界地图“把中国放置图幅边缘,中国的形状被扭曲了……会造成错误的地理空间概念。”

突然有一丝细小炽白的闪光在郝晓光的脑海一亮:说得太好了!变形、误差,在现行的中文世界地图甚至包括已经绘制成功的“西半球版”世界地图上,变形、误差最大的当属南、北两极!

谁关注过这个其实是非常严重的问题?谁又关注过在没有比较下的许多误解?事实是:南极大陆面积实际约为澳大利亚面积的1.8倍,但现行传统世界地图上,南极大陆的图形面积却为澳大利亚图形面积的3.8倍,误差量达200%!南极大陆的形状应该像孔雀,但现在它的图形却被极度夸张极度变形。北极地区也一样,传统世界地图上的俄罗斯北部、加拿大北部和格陵兰北部,均产生了形状和面积的巨大变形。另外,传统世界地图的主图上因为图形的极大变形,无法标出南、北极点,南、北极点及其与周围地区的相对关系,只能用主图外的两个圆形辅助图来表示……

面对这些事实,郝晓光激动起来,南北两极这样的误差,这样的变形,数百年来我们竟然视而不见无动于衷,现在,终于因为风雨的吹打使它水落石出!

他准备继续设计编制让北半球和南半球误差最小的“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和“南半球版”世界地图。就在2000年10月,一种与“经线世界地图”完全对立的“纬线世界地图”的设计思路在郝晓光的苦思冥想与绞尽脑汁中形成,并完成设计,与湖北省地图院再次签下协议。

这些日子,他的摩托车一次次往湖北省地图院跑,常常是膝盖上戴着护膝,手上提着摩托头盔,衣服皱不拉叽,不修边幅地不打声招呼就来了。他觉得,他是在孕育着自己的孩子。

2001年12月,《系列世界地图》设计完成。

2002年4月30日,全套完整的全开版《系列世界地图》在湖北省地图院编制完成。

直面曲折

郝晓光觉得创造是幸福的,而如果这个因创造而获得的幸福能让普天下人共享,才是科学人最大的幸福,也是创造的本义。

这几年上千个目日夜夜,郝晓光似乎一直处于竞技状态,为《系列世界地图》的出版协调他跑过数十趟北京。然而,这样的频繁奔波似乎永不到头,这样的辛苦好像永没有边,这样的困顿犹如坚冰难破,这样的希望依然遥不可及。

他的钱袋已经熬空,头发熬成半白。当然他是无所谓的,不在乎的。因为他已经将自己投身于“创新”之中,既然“创新是一种‘思想’,是一种‘献身’”,那么他的心将永远年轻,也永远不会疲倦。他懂得所有的科学都应该是属于全人类的,只因有了“全人类”这个崇高的目标,他的精神与身心就有了最强劲的支撑点。

只是他很沮丧,很心酸。为什么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已经应用,并作为文化经典被国家收藏,受众却依然陌生?一个相对传统作品有着更大优越性、更广淘前景的事物,为什么不能尽快登上主流舞台?每一个创新的被接受,每一次人类文明的进步,需要奋斗多久?多少代?

科学的进展总是表现得毫不留情、极其残酷,于是必然艰难曲折,因为它总是以极少数人推翻所有人的观念才得以前进。因此,科学与创新,需要的是大勇气,大精神,是恒久的耐心和气度。郝晓光将这种恒久的耐心和气度看成是一种境界。

为此,郝晓光的一颗心是永远青春地跳动着的,遍身的激情是永远荡漾着的。他以最持久的耐心,最宽广的胸怀,期待着《系列世界地图》走出“深闺”,走下“圣台”,走向凡俗的世间。

创新成果带来新奇的世界

《系列世界地图》一套4种,“双经双纬”,其中“东半球版世界地图”、“西半球版世界地图”为“经线世界地图”,“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为“纬线世界地图”。它的设计思路突破了编制世界地图的传统思维定势和制图理念,以“多元化”的视角,分别侧重反映了以东半球、西半球、南半球、北半球为主的世界地理形象,将一套4种世界地图作为一件完整的世界地图作品奉献给世人。

因为有了《系列世界地图》,顷刻之间就有了太多的惊讶、新奇、震动与思考:从北京飞抵纽约,因袭传统,我们一次次飞越太平洋,而从《系列世界地图》之“北半球版世界地图”发现,从北京飞抵纽约,最近的航线是跨越北冰洋,单程缩短3个半小时!

中国国际航空公司于2002年9月就开通了北京经北极直飞纽约的航线,但现有世界地图无法表达这条航线!在传统世界地图上,南极洲被极度拉伸变形,误差率达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而从《系列世界地图》之“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上看到,南极洲变回了它的本来面目——美丽的孔雀;传统世界地图上,因为南极洲极度夸张变形的缘故,无法标注祖国的中山站、长城站,而在“南半球版世界地图”,两个科考站位置准确,清晰明了……

《系列世界地图》克服了传统世界地图的极大遗憾,弥补了其巨大的不足,为世人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立体的世界。

推荐访问:世界地图 创新 郝晓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