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9篇

时间:2022-10-27 19:30:04 来源:网友投稿

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9篇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人才工作报告 “十二五”期间重点人才工作三个而1.顺势而为2.量力而行3.蓄势而发四方面四方面重点工作两大重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9篇,供大家参考。

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9篇

篇一: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工作报告

 “十二五” 期间重点人才工作三个而1. 顺势而为2. 量力而行3. 蓄势而发四方面四方面重点工作两大重点1. 国际人才创新试验区2. 千人计划两个平台两项推动1. 机制平台2. 基础平台1. 培训推动2. 服务推动

 目 录启动实施“1116” 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拓展人才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和服务体制机制优化通行环境和生活环境, 确保海外人才安居乐业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 完善人才流动、 配置和激励机制

 目 录启动实施“1116” 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推进“浦东百人计划” , 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落实中央、 上海“千人计划” , 实施浦东高层次人才引进“1116” 计划实施国际航运人才“领航计划”实施国际金融人才集聚工程加强总部经济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日常联络机制、 专项引才机制和培养成长机制

 启动实施“1 1 1 6”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1 /3)落实中央、 上海“千人计划”实施浦东高层次人才引进“1116” 计划推进“浦东百人计划”打造人才核心竞争力1 .梳理和完善新区人才政策体系, 扩大人才政策的引领效应。2 出台《浦东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2.出台《浦东新区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实施1 . 全面落实中央和上海“千人计划” , 加强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 联络、 服务工作, 建立“千人计划” 工作小组定期会商机制和海外人才发展跟踪机制商机制和海外人才发展跟踪机制, 建立高层次人才数据库, 完善“千人计划”人才申报工作网络。建立办法》 , 通过个人资助、 创业扶持、 创业团队支持等优惠政策, 引进1 00名以上具有海外丰富从业经历、 通晓国际规则和惯例、 掌握核心技术、 带动产业发展的海外高层次人才, 争取70%以上人选纳入中央“千人计划” 。2. 实施浦东海外高层次人才“111 6计划” ,力争五年内吸引1 00名以上中央“千人计划” 人才、 1 00名以上上海“千人计划”人才、 1 00名以上浦东“百人计划” 人才和600名以上金融、 航运、 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创新创业人才。

 启动实施“1 1 1 6”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2/3)实施国际航运人才“领航计划”• 实施浦东“领航计划” , 加强政策支持, 通过航运人才恳谈会、 论坛、 人才培训等方式方式, 重点集聚和培养航运重点集聚和培养航运实施国际金融人才集聚工程• 完善《浦东新区集聚金融人才实施办法》 , 继续对金融法人机构和非法人机构的高端管理和专业人员端管理和专业人员, 根据其根据其加强总部经济高端人才引进和培育• 制定《浦东新区集聚总部经济高端人才实施办法》 ,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 集聚全球顶尖企业的研发中心顶尖企业的研发中心、 运营运营领军人才。• 实施《浦东新区集聚航运人才实施办法》 , 大力引进重点航运企业、 大型航运先进制造与维修企业、 高成长性航运企业、 高端航运服务企业、 知名功能性航运机构的高层次人才, 提供政策优惠和配套服务。贡献程度给予一定的奖励;• 支持金融机构做好人才引进、培训、 开发工作, 争取引进更多符合“千人计划” 、“百人计划” 标准的海外高端金融人才。中心、 销售中心、 物流中心等总部研发机构, 加强对总部经济高端人才的引进和培育, 建立高端人才资源储备库, 打造国内领先的总部经济人才高地。

 启动实施“1 1 1 6”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3/3)依托海外留学人员 社团组织, 拓展海外人才联络点。健全海外高层次人才的日常打造海外华人精英浦东行、 华侨华人回国创业培训班等品牌引 才活动。品牌引 才活动。联络机制、专项引才机制和培养成长机制发挥区科协、 陆家嘴人才金港、 留学生联合会、 张江创新学院等联系和培养人才的作用 。继续开展研究生、 工程师联合培养计划。实施新区企业家创新领导力发展计划。

 目 录启动实施“1116” 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拓展人才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和服务体制机制优化通行环境和生活环境, 确保海外人才安居乐业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 完善人才流动、 配置和激励机制

 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1 /2)支持创业机制信贷绿色通道信贷绿色通道创新国资投资支持创业的机制建立“银政合作” 的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建立银政合作的企业信贷审批绿色通道融资支持平台完善引导基金、 信用担保、 信用互助等融资支持平台

 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2/2)上市推进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知识产权保护扩大“新三板” 试点, 建立健全科技创新企业上市推进机制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 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法制保障加强创新创业的法制保障

 目 录启动实施“1116” 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拓展人才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和服务体制机制优化通行环境和生活环境, 确保海外人才安居乐业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 完善人才流动、 配置和激励机制

 拓展人才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和服务体制机制探索建立临港创业新城实施“春江计划” , 推进张江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创建国家级和市级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完善人才基地创业孵化和公共平台深化各类人才基地的联动发展

 目 录启动实施“1116” 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拓展人才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和服务体制机制优化通行环境和生活环境, 确保海外人才安居乐业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 完善人才流动、 配置和激励机制

 优化通行环境和生活环境, 确保海外人才安居乐业完善国际通行环境和永久居留制度建立国际化的教育服务体系规划建设适合国规划建设适合国五大措施五大措施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医疗服务体系促进海外人才集中居住的国际化社区建设际人才居住的人才公寓项目

 目 录启动实施“1116” 计划, 加快集聚海外高层次人才完善投融资服务机制, 打造国际人才创业的最优之地拓展人才基地建设, 创新人才发展和服务体制机制优化通行环境和生活环境, 确保海外人才安居乐业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 完善人才流动、 配置和激励机制

 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 完善人才流动、 配置和激励机制四项举措建立高端人才供需引导机制进一步扩大人才市场对外开放的程度探索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薪酬定价机制争取试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海外人才个人所得税政策目标探索“浦东国际人才市场”

 谢谢大家!

篇二: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省推进创业人才战略的启示

 为贯彻落实市委书记俞正声在市委人才工专题会的指示精神, 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王瑜带队赴江苏省苏州市学习考察人才工作。

 现。

  近日 , 市人才规划纲要起草小组一行 9 人, 赴苏州和泰州考察学习两市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

 两市人才工作观念新、 机制活、 投入大、 亮点多, 给我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深受启发。

 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 江苏省推进创业人才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 一)

 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江苏省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努力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探索形成了新型引才留才用才机制。

 苏州坚持“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 新兴产业是第一方略”的发展战略, 把人才工作摆上优先位置, 着力推进增长动力从投资驱动为主向创新驱动为主转变, 要素支撑从物质资源为主向人力资源为主转变。

 苏州实施“姑苏英才计划”, 提出 5 年内投入30 亿元, 引进、 培育并重点支持 1000 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10000 名重点产业紧缺创新人才, 惠及近 30000名重点领域和行业的高、 中级技术、 管理人才。

 5 年内全市

 将建成 20 个重大科技平台、 800 万平方米科技创新创业孵化器。

 瞄准战略性新兴产业, 到 2020 年重点培育 10 家以上国内知名、 业内领军旗舰型科技企业;每年重点支持 200名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引进 100 个创新团队, 其中重点资助 3 个具有国际影响、 能够突破核心技术、 实现产业技术跨越的科技创新团队。

 到 2020 年,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超过 100 名, 入选省“双创”人才计划 600 人。

  三、 考核倒逼抓实“第一资源”。

 近年来, 江苏省通过目 标引领、 创新手段、 考核倒逼等一系列举措, 让“一把手”抓实抓好“第一资源”, 加快构筑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为江苏实现“两个率先”提供最可依赖的资源和最可争创的优势。

 江苏省把人才工作纳入一把手考核, 把人才指标纳入地方发展指标, 推动人才工作科学、 持续发展。

 《江苏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 2020 年)

 》 明确提出,进一步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 确保省、 市、 县三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不低于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 3%。

 同时,逐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要素投入结构, 不断提高人力资本投资占GD P 比重, 预计 10 年提高4 个百分点。

 江苏省

 新出台的“十二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设置了3 0 项核心考核指标, 其中“人力资本占D GP 的比重”“人才贡献率”等指标强势入围, 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近年来, 江苏全省组织、 财政、 统计部门联合加大各地人才工作考核力度,向社会公示考核结果, 促使各地的人才工作不断跃上新台阶。

 从 2007 年开始, 江苏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目 前这项计划已资助领军人才 916人, 95%都在企业, 入选国家“千人计划”124 人, 其中创业人才 63 人, 占全国总量的 23.8%, 列全国第一位。

 ( 二)

 着力打造人才工作优势品牌。

 江苏省各地根据各自产业发展的趋势和特点, 设计了各具地方特色的工作载体, 以载体建设推进人才工作的发展。

 苏州设计了“姑苏人才计划”和“国际精英创业周”两大载体。

 姑苏创新创业领军人才计划, 即每年择优引进一批科技领军人才来苏创新创业。

 2009 年, 苏州市共资助 308 名领军人才来苏创业,吸引 1100 多个团队落户。

 今年以来, 优化升级了姑苏人才

 计划, 突出打造“1010 工程” , 即今后 10 年每年引进不少于10 名国家“千人计划”人才。“国际精英创业周”即通过每年定期举办苏州国际人才创业洽谈会, 聚集人才, 引进智力。在今年 7 月 将举办的第二届苏州国际精英创业周上, 面向海内外邀请 1000 名新能源、 医药及生物技术、 现代装备制造、 软件和服务外包等领域, 承担过重大科研项目 的创新人才、 拥有独立知识产权和智力成果的创业人才, 进行创业项目 对接和洽谈考察。

 目 前已有 20 多个国家和地区、 近2000 名高层次人才申请参加创业周活动,其中 70%以上的高层次人才具有博士学位, 1296 人携带创新创业项目 , 项目 总数达 1337 个,890 个项目 已与苏州各创新创业载体达成对接意向。

 泰州大力实施“凤城千人计划” 。

 出台《泰州市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实施办法》 和《泰州市海外优秀人才引进计划实施意见》, 围绕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计划用 5 年时间,重点引进 1000 名左右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 团队)

 和海外优秀人才, 对引进的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给予 40 万元-200 万元的项目 资助, 着力形成引领泰州快速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链。

  省委、 省政府及时把握产业升级与人才需求的有效对接, 于 2006 年 12 月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强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

 设的意见》, 启动实施了“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

 两年多来, 省“引进计划” 共资助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 292 人, 省财政给予每人 100 万元的启动资金支持,产生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应。

 在省“引进计划”的示范带动下, 各地、 各部门纷纷出台人才引进专项计划及其配套政策, 全省兴起了招才引智的热潮, 为江苏的科学发展、 率先发展注入了新活力。

 ( 三)

 完善政策, 优化人才工作环境。

 在人才综合环境建设上, 两市都出台了许多切实可行的人才政策, 为人才的创新创业提供持续优化的环境。

 苏州先后出台了 30 多个政策文件, 包括人才培养、 引进、 激励、 服务等方面。研究制定海外人才居住证制度和高层次人才享受生活待遇暂行办法, 5 大类人才将在居留和出入境、 落户、 医疗、 社保、 住房、 税收、 通关、 配偶安置、 子女入学、 薪酬、 游览和咨询 11 个方面享受全面优待。

 计划到 2012 年政策支持 150 名左右科技领军型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赴境外培训; 利用双休日 对领军人才进行集中培训, 帮助人才实现从学者向企业家的转变; 积极鼓励开展高层次学术交流活动, 每项可给予 5 万至 10 万元资助。

 ( 四)

 坚持人才集聚与产业升级互动并进。

 两市都坚持把建设产业高地和打造人才高地紧密结合起来, 通盘谋

 划, 联动实施, 达到了“引进一个人才, 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新阶段。

 苏州一方面瞄准产业发展集聚人才。

 结合城市发展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发展导向, 大力引进新能源、 新型平板显示、 新医药、 新材料等产业发展急需的领军人才。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科技园成立不到三年, 引进近 2000名高层次创新人才, 集聚了 158 家科技创新企业。

 另一方面通过人才集聚产业集群。

 通过产业领军人才的大量集聚,推动新兴产业的加快发展, 形成产业集群效应。

 如:

 通过引进了张佩琢、 梁子才等人才, 带动了小核酸产业链上的多个项目 相继落户, 使苏州成为国内最重要的小核酸研发生产基地;通过引进瞿晓铧、 简廷宪等人才,推动了苏州“新兴平板显示”和“太阳能光伏”等百亿级、 千亿级产业基地加速形成。

 ( 五)

 建立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

 两市在人才工作机制建设上, 都充分发挥人才办的枢纽作用、 人才资金的杠杆作用和重大活动的牵引作用, 努力探索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的实现方式, 建立了上下联动、 左右协调、 分工负责、统分结合的工作机制。

 特别是苏州市, 在运行机制上, 鉴于市人才办工作量大、 人员少的实际情况, 成立了由市委

 组织部、 市科技局、 市经信委、 市财政局、 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等 5 家单位参加的人才办公室主任会议, 充分发挥这 5 家单位的作用。

 办公会每月 召开一次会议, 研究具体工作。

 办公会具体讨论研究人才工作的立项申报、 计划生成、 项目 实施、 资金拨付、 监督考核等。

 人才办公室主任会议制度的建立, 明晰了人才成员单位的责权, 提高了办事效率。

 在推进机制上, 充分发挥各种人才资源的作用, 大力培育人才中介机构, 探索人才工作社会化的实现方式。

 在考核机制上, 坚持县级市、 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人才目 标责任制考核制度, 建立了以人才质量和贡献度为核心的评价指标体系, 并将考核结果作为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之一, 形成了人才工作市县联动、 整体推进的浓厚氛围。

 二、 几点启示

  启示一:

 把握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 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前提。

 我们要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 必须坚持人才优先发展战略, 做到人才资源优先开发、 人才结构优先调整、 人才投资优先保证、 人才制度优先创新, 牢固树立“不唯学历、 不唯职称、 不唯资历、 不唯身份、 不拘

 一格用人才” ,“人才投入是收益率、 回报率最高的生产性开发性投入”等科学的人才理念, 以人才开发推进产业发展,以人才引领和助推淮北发展。

 启示二:

 设计符合本地区主导产业和产业发展导向的人才工作载体, 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手段。

 要结合我市实际, 设计具有上海特色的人才工作载体, 以项目 引领产业发展, 加快引导人才向六大支柱产业、 战略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等相关产业集聚, 同时, 编制人才需求目 录, 加快高层次人才智力引进, 走产学研之路, 积极促进产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的良性互动和相得益彰。

 启示三:

 把握好“人才创新创业发展需要什么样的环境” , 是做好人才工作的根本。

 要进一步提高政府工作效能,完善政府服务功能, 在政策支持环境、 创业服务环境、 社会舆论环境、 工作居住环境和学习人文环境等方面综合推进, 为想干事、 能干事的各类人才搭建干创业舞台。

 启示四:

 形成人才工作科学的运行机制, 是做好人才工作的重要保证。

 人才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 需要凝聚方方面面的力量协同推进。

 要加强同县区、 成员单位和有关部门的联系, 建立科学有效的人才工作制度, 努力调动各

 有关单位和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人才工作的积极性, 发挥“集团作战”优势, 协调一致地做好人才工作。

 三、 几点建议

  借鉴苏州、 泰州人才工作的经验做法, 结合淮北实际,建议如下:

 ( 一)

 牢固确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 坚定不移地走人才强市之路。

 目 前, 与发达地区相比, 我市人才观念还相对落后、 符合产业结构调整的高层次人才还极度匮乏、 聚集人才的综合环境还不够优化、 人才体制机制还不够完善、 人才市场发育还不够成熟等问题比较突出, 已经成为影响淮北发展的重要因素。

 我市要在新一轮发展中掌握主动权, 提升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必须深刻认识人才是科学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人才优势是最可培育、 最可依靠、 最可持续发展的优势。

 解决我市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各种问题, 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加快城市转型, 都必须充分依靠和发挥科技创新和人才的力量。

 必须牢固确立人才是科学发展第一资源的新理念, 把培养、 吸引、 用好人才作为强市之基、 竞争之本、 转型之要, 坚定不移地走淮北特色人才强市之路。

 ( 二)

 以编制人才规划为重点, 形成科学的人才政策体系。

 规划先行是科学的领导方法。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首先要编制一个好的人才规划, 作为指导全市人才工作的总纲。

 同时要出台若干个与人才规划纲要相配套的人才引进、 培养、 使用方面的制度和实施细则, 从而进一步形成人才工作的整体性政策体系, 为人才强市战略的实施提供坚实的政策保证。

 ( 三)

 设计有效的人才工作载体, 搭建有利于人才干事创业的平台。

 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关键在于设计符合淮北实际的人才载体和项目 。

 为此, 建议重点设计四个载体:一是“相城人才计划” 。

 着眼淮北未来战略发展,在重点产业、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及文化、 教育、 卫生等领域引进、 培育并重点支持一批能够突破关键技术、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带动新兴学科和新兴产业的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一批重点产业紧缺创新人才, 以及一批在文化、 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领域引领和支撑行业和产业发展的高层次人才, 一大批全国“211”和“985”工程高校毕业生, 以人才结构优化引领和助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以人才资源的优先开发和优先积累, 助推淮北在发展方式转型进程中抢占先

 机、 赢得主动。

 二是“555”产业创新团队计划。

 力争用 5 年左右时间, 建设 50 个左右“产业创新团队” , 选聘 50 名“产业团队带头人”和若干名“带头人助理” ,集中开展我市重点产业项目 的科技攻关、 新产品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形成一批高水平研发成果, 培养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 带动作用明显的优秀人才群体。

 三是“科技人才支持行动计划” 。力争每年从高校、 科研院所对口选派 10 名左右的优秀科技干部、 专家学者到县区、 经济开发区挂任科技副职, 到规模以上企业担任科技特派员; 组织“百名专家、 百名博士淮北行”活动, 深入企业开展产学研对接, 并与我市签署合作协议; 聘请知名专家、 教授来我市担任首席专家或科学顾问, 充分发挥他们在校企之间的桥梁纽带作用, 实现产、学、 研“三位一体”的成功嫁接。

 四是拓宽“淮北科学发展大讲堂”培养人才模式。

 建议分县区、 行业、 专业等开设若干个子课堂, 并按实际讲授内容采取下发通知、 报纸公告等形式选择培训对象, 引导社会各界广泛参与。

 同时, 可以精心选择来淮的部分专家, 通过签定合作协议、 聘请担任顾问专家等多种形式来加强合作, 柔性引智为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出谋划策。

 ( 四)

 完善人才工作机制, 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建立科学的人才工作机制, 对于集聚人才和发挥人才作用尤为重要。

 ...

篇三: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与人才工作的经验文章三篇

  乡土人才振兴经验做法三篇

 【篇一】

 年初以来,**市**县着力选拔、培育农村实用人才,使乡土人才成为带领群众脱贫的“领头羊”,持续为服务脱贫攻坚、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和组织保证。

 深挖优选聚人才。建立发现培养“乡土人才”的长效机制,放宽眼光辨才识才,通过实地走访、广泛推荐、精准识别等措施,对有技术特长的种植养殖能手、致富能人、能工巧匠、民间艺人等进行“拉网式”摸底登记,按照“发现一个、培养一个、储备一个”的原则,通过自愿申报和调查填报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县乡土人才的数量、技能水平等进行调查摸底和综合评定,按照生产型、经营型、技能服务型、社会服务型和技能带动型等五大类,将符合条件的乡土能人及时纳入乡土人才信息库,按“标签”分类归档、动态管理。目前乡土人才库已入库 1138 名“田秀才”“土专家”和“能工巧匠”。

 精培细育强能力。充分利用党校、农广校、远程教育站点及各行业协会等资源,围绕乡村产业发展需求和乡土人才个性特长,依托 13 个乡土人才培训基地先后举办党建理论培训班 26 期,设施蔬菜、林果业产业化发展、电子商务带头人、休闲农业管理等培训班 50 期,重点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加强专业知识指导,组织市县农林牧技术专家进乡村,通过现场专题讲座、解答疑难问题等形式,与乡土人才零距离互动、手把手传授,使专家“真经”与乡村“土法”有机结合,不断提升专业技能知识和水平。有针对性地分批组织各镇乡村乡土人才开展学习交流,不断拓展眼界、增长见识、提升能力,培养造就一批农村致富领头雁。

 指导帮扶解难题。由农牧、科技部门牵头组织农业技术人员 42批次 196 人分类分片区全覆盖开展农业技术指导行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解决产业基地、合作社、务农人员在“一村一品”产业化经营、生产一线中碰到的技术难题。积极鼓励“乡土人才”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本着“就近帮扶、自愿结对、因需施策”的原则,因地制宜实行“1+1”“1+N”帮带模式,组织致富能力较强的乡土人才作为“中心户”,与周边贫困群众结对帮扶,通过技术、信息等方面的帮扶,引导贫困群众加入富民产业链,全县共有 1200 余户贫困户得到帮扶指导。

 储备选拔建平台。落实“鸿雁引才计划”,以乡愁为纽带打好乡情牌,通过党建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发布信息,大力吸引优秀民营企业家、技术骨干、复转军人、退休还乡人员、毕业大学生等 200 余

 名优秀人才返乡创业,并建立乡贤人才库,纳入村级后备干部储备培养,对能力强、素质好、品质优的乡土人才优先推选进入村级“两委”班子,让真正想干事、能干事的乡土人才有动力、有舞台、有奔头。

 【篇二】

 **坚持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扣紧“五个维度”,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引用培育、聚合人才力量,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

 把握“高度”,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强**”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职能职责,今年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4 次,**委组织部召开 5 次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工作。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制度,将人才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签订责任书,不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以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为抓手,创新推行“1345”人才工作机制,实施独具阿左**特色的“驼乡英才”制度,进一步规范急需紧缺人才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拓展“宽度”,搭建人才引进桥梁。创新“人才+项目+平台”模式,转变人才引进思路和方式,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医疗联合体、“三区人才”等服务模式,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柔性引进34 名专家人才,有效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出台

 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突出用人单位在识才、引才、用才中的主体作用,跟进“智汇驼乡 鸿雁归巢”、选调等计划落地实施,畅通“绿色通道”,引进高学历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158 人,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根据人才特点建立“驼乡智库”储备各类人才,进一步做大人才增量,为各单位融入新鲜血液。

 增加“深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沙产业、文化旅游、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四类平台,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 8 家,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 11 家,盟级示范园区、基地等 13 家。分类抓好人才教育培训,依托“干部大讲堂”“双休日大讲堂”等,加强党政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对全**领导干部 1700 余人开展了专项培训,下派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科普大讲堂等专题讲座140 余期,开办岗位练兵、职业竞赛和各类技能培训班 25 期,提升人才素质,多渠道培养人才。盘活本土人才,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台账”,筹备本土人才资源 1.2 万人,培育“田专家”“土秀才”2000 余人,不断激发激活本土人才主战场、主阵地的内生动力。

 把准“精度”,聚合人才发展力量。聚焦沙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切实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力推行“**英才”“**英才”工程,选育“**英才”个人 5 名、团队2 个、人才引领项目 3 个,共获得奖补资金 355.5 万元。推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组织实施 23 个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深化“蓝

 领精英计划”“百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三区”专家 20 人,科技特派员 67 人,服务对象达 9000 余户,科技扶贫实现了全覆盖。细致制定农牧区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推动富民党建“三链”工程,发挥人才队伍辐射带领作用,新增产业链 12 条,创建党组织领办合作经济组织 12 个,多途径、多渠道增加**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产值 7481 万元。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提升“温度”,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继续深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进一步做好高学历人才的关心关爱工作,对“智汇驼乡、鸿雁归巢”计划引进的 40 名高学历人才进行跟踪回访,组建“鸿雁归巢”学子宣讲团,通过组织交流、宣传活动,给予人才归属感,加大体制外优秀人才关爱力度,选派党建指导员 87 名,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人才引进工作给予帮助指导。加大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专家人才典型宣传和服务联系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惜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篇三】

 近年来,**市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强化牵头抓总职能,抓牢“产才融合”这条主线,依托“院地共建”项目平台,以人才驱动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提升融合辐射、助农服务、引才聚智、党建引领能力,走出一条“人才助农、产才融合”的新路子。

 聚焦融合辐射,提升引领带动力。突出抓融合、促辐射,通过“科技小院”模式,搭建起农民与农技专家人才交流、学农联合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平台,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建成“科技小院”16 个,其中,**建成核心区、果蔬、小麦、西甜瓜、向日葵、玉米 6 个科技小院,**县、**区、**建成灯笼红科技小院、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二狼山白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等 10 个科技小院,“产才”融合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日趋显现。

 聚焦助农增收,提升一线服务力。突出抓服务、促增收,通过“科技小院”让专家人才和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科技服务,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提供贴心服务,充分发挥科技转化、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最大效能。比如,**三道桥镇西甜瓜科技小院“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剂”技术比连茬种植增产20%以上;**县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先后引进 20 多所科研院校、100 余名专家学者、30 多家企业,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和精细生产,实现增产增收;**区积极打造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健全“专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导+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体系,在“三农”一线开展农技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育。

 聚焦引才聚智,提升人才吸纳力。突出抓引进、促提升,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柔性引才理念,依托“科

 技小院”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让更多的“候鸟型”“季节型”高层次人才辐射**,汇聚起助力地方发展的“隐形力量”。通过“科技小院”模式,累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张福锁、康绍忠、吴孔明院士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等国内高层次人才 112 人,引进 9名博士并创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建立自治区级研发中心 3 个、工程技术中心 2 个,培养 8 名科技小院人才挂职副**长、副镇长、第一书记等岗位,通过广聚英才为发展“添智聚能”,达到“双赢”效果。

 聚焦同向发力,提升党建引领力。突出抓党建、促引领,把党建引领放在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首位,作为集聚人才合力、激发人才活力重要抓手,把人才牢牢吸附在党组织周围,让科技小院成为各类人才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四联四进十带头”“守初心、担使命、联创助农”“助力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系列活动,筑牢人才“政治之魂”;通过产学研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推进人才引进与基层党建“同频共振”;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实现凝聚人心和推动发展“同向发力”,让“科技小院”更具生命力和引领力。

 人才工作的经验文章三篇

 人才工作的经验文章三篇

 【篇一】

 近年来,******聚焦脱贫攻坚、乡村振兴战略,突出抓好牧区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培养、使用、激励、服务等措施,推动人才资源向牧区集聚,为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了人才支撑。

 一是推动机制创新,为乡牧区人才振兴“保驾护航”。研究制定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年度人才工作要点》《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等一系列人才政策,一个个“引才红包”释放着强烈的思才爱才信号。督促和协调各单位制定完善了人才使用、管理的相关制度,并通过定期听取汇报,及时了解掌握工作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为确保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提供了制度保证。进一步探索创新“本土化人才”的培养开发新模式,从人才队伍结构、布局和创新能力与全**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相适应的角度出发,通过建机制、重培育、强关怀,进一步盘活乡土人才资源,奋力推进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是拓宽招引渠道,为牧区人才集聚“造血输氧”。****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战略,为专业化人才提供专业化的培训服务,加强专业技术人才工作,扎实推进人才分类评价制度改革工作,有效激发和释放专业技术人才创新创业活力,制定了《****实用人才三年培育规划》,力争三年内培育一批本土高技能人才和牧区实用人才,形成人才资源服务全**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格局。编撰出版了人才图册《智在塔木沁》,收录了自建**以来,不同历史时期全**各行各业涌现出的杰出人才代表,展现了他们为我**的发展所做出的卓越贡献,

 激发广大知识分子干事创业的热情。**年有针对性地开展企业经营管理、牧区适用技术、新型职业牧民等知识培训,共举办集中培训班 6期,培训各类人才 612 人次;组织牧区实用人才赴外地考察共 2 次,参加人数 12 人次。

 三是丰富培育载体,为牧区人才成长“浇水施肥”。优化党政人才队伍素质结构,通过选调优秀大学生到基层任职,招募西部大学生志愿者、“三支一扶”、民生志愿者、特岗教师等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并向教育、医疗、重点项目等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领域和**镇、**(社区)倾斜。**年,我**新招募公务员、选调生、“三支一扶”、社区民生志愿者共 29 人,人才引进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在短期内实现了质的飞跃。先后选派了教育、科技、农牧、卫生、文化等五个领域的 643 名专业技术人才深入基层开展服务和技术指导 120 次,在助力脱贫攻坚的同时,也为专家人才发挥本身优势搭建了平台、提供了舞台。人才引进培育带来的良好效应,在全**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次第开花。

 【篇二】

 为进一步营造基层能成才、干好有出路的干部人才使用导向,**市拿出专项编制,面向**村(社区)党组织书记开展事业编制人员选聘工作,有效提升了基层党组织书记岗位吸引力和基层一线的人才活力。

 “硬核激励”出实招

 市委组织部、市委编办、市民政局、市人社局等部门联合出台《选聘优秀**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为事业编制人员工作办法(试行)》,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把政治素质考察前置,明确年龄、学历、任职年限等资格条件和选聘程序,首批选聘 43 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纳入事业编制管理。

 “优中选优”重实绩 把工作实绩作为考核评价干部的重要依据,**村书记重点考察带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情况,特别是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中的实绩实效。社区书记重点考察基层党建、社会治理等工作中的带动作用和工作成效,把政治过硬、实绩突出的干部选出来,形成“激励一个、带动一批”的良好氛围。

 “动态管理”求实效 按照“总量控制、动态管理”的原则,建立“编制周转池”,制度...

篇四: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才工作】创新机制聚人才 激活发展新动能

 市委人才工作会议提出,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时代人才工作的新理念新战略新举措,打造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市人社部门坚决落实中央、省委、市委人才工作会议部署,牢固树立“XX 成就人才、人才成就 XX”理念,持续推动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努力将“第一资源”转化为 XX 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

 一、千方百计让人才“流”进来

 着力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弊端,构建合理、公正、畅通、有序的流动格局。一是搭建区域流动桥梁。在市制造业产业用工联盟基础上,扩容建强区域性产业用工联盟,推动武汉城市圈人才互认共享、错峰调剂和区域流动。坚持“引才在外地、用才在 XX”,转化武汉(XX)离岸科创园“飞地引才”模式,配合建好上海、深圳离岸科创中心。二是畅通来黄流动渠道。深入实施“资智

 回黄”工程,促进人才回归、资金回流、技术回乡、项目回迁。积极举办“中国博士后科技服务团 XX 行”、“院士专家企业行”、研究生暑期实践等成果转化活动,促进人才来黄发展,增强“纸变钱”能力。三是树牢基层流动导向。引导事业单位专技人才离岗到基层创新创业,推动基层教师和医生“县管校聘”“县聘乡用”“乡聘村用”,实施“专业技术人才基层奉献岗位”“三支一扶”等人才服务基层计划,助力乡村振兴。

 二、想方设法让人才“留”下来

 以更大力度实施“新 XX 人”计划 2.0 版、“才聚荆楚·智汇 XX”工程、“技能人才振兴计划”等项目,促进人才留黄乐业。一是促进大学生留黄。开展大学生来黄留黄专题调研,完善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政策体系,今年建好 7 家 XX 青年人才驿站,举办第六届 XX 青年创业大赛,探索建立在黄高校大学生留黄考核奖励机制,稳步提升大学生留黄率。二是推动技能人才留黄。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建强市公共实训基地等技能人才平台项目,高起点对接世赛国赛省赛,为“XX 制造”“XX 创造”集聚更多技能人才和产业工人。三是助力高层次人才留黄。会同组织部门实施“东楚英才”“招硕引

 博”等重大人才项目,发布重点产业链高层次人才需求目录,优化“楚才卡”、“东楚英才卡”、人才公寓等服务保障,打造“近悦远来”人才生态。

 三、真心实意让人才“牛”起来

 更好地尊重人才、爱护人才、成就人才,着力提高人才服务 XX 的贡献度,增强 XX 人才工作的知名度。一是大兴尊才之风。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加强人才政治引领吸纳,适当提高市突专家津贴标准,解决好人才面临的“房子”“孩子”“身子”“面子”“圈子”等现实问题,打造人才友好型城市。二是实现才尽其用。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创新人才评价机制,优化人才表彰奖励,实施灵活多样的收入分配政策,放手使用人才,用好用活人才,以“名利双收”推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三是争创品牌亮点。锚定奋进全省第一方阵目标,打造大学生就业创业集聚区,争创技能人才强市,持续做大产业人才增量,推动人才工作在全省有地位、全国有影响,为我市早日建成区域性人才中心和创新创业高地贡献人社力量。

篇五: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中央人才工作决定辅导讲座贯彻中央人才工作决定辅导讲座人才工作决定的人才工作决定的43人才工作决定的人才工作决定的4343个创新点个创新点43个创新点个创新点1

 一、 用“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统领人才工作 新世纪新阶段人才工作的指导思想实现三个代表和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人2 实现“三个代表” 和全面小康的关键在人才 把“三个代表” 思想贯穿人才工作全过程

  人才资源成为最重要的战略资源人才资源在社会财富中比重越来越大 人才资源在社会财富中比重越来越大二、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科学判断3 人才强国战略的直接理论基础

 三、 大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 世界各国都在实施人才战略4 人才强国战略与科教兴国战略一脉相承 人才强国战略的5个重点

 四、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 加强党对人才工作领导的关键5 形成人才工作新格局 改进和完善党管人才的方式

 五、 树立科学的人才观确立人才新的标准要树立大人才观要树立大人才观6改革人才统计方法

 六、 不断加大人才工作投入力度 树立人才优先投入理念 把人才投入纳入国 民经济发展总体规划,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府投入力度7 制定财税、 金融等优惠政策, 鼓励单位、 个人多元投入 在重大建设和项目 中占一定比例

 七、 人才培养重点是“三大能力” 学习 能力( 第一特点、 第一长处、 第一智慧、 第一来源) 实践能力 实践能力8( 竞争、 开发、 创业、 管理等能力) 创新能力( 知识经济本质是创新)

 八、 大力推进教育创新 基础教育加快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高等教育加强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 高等教育加强与经济社会紧密结合9 大力推进职业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从开发人才资源战略高度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

 九、 构建中国特色的终身教育体系 知识经济必然选择 建立终身化、 网络化、 开放化、 自 主化体系1 0 形成终身教育领导合力 强化用 人单位培训主体地位 制定终身教育法

 十、 人才评价机制将有重大突破 确立标准:

 品德、 知识、 能力、 业绩改革方式 改革方式:

 社会化评价、 同行专家评价社会化评价同行专家评价11 人事技术:

 国内 与国外结合

 十一、 把群众意见作为评价党政人才的重要尺度 制定党政人才的岗 位职责规范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体系 建立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干部政绩考核标准和体系1 2 完善定期考核和日 常考核制度 建立健全考核评价责任制

 十二、 评价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由市场和出资人说了 算发展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1 3完善经营管理人才业绩评价体系改进国 有出 资人对国 有企业经营管理者考核工作

 十三、 评价专业技术人才“重” 在社会和业内 认可深化职称制度改革1 4全面推行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发展人才评价中介机构积极推进专业技术人才执业资格国际互认

 十四、 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用 政治观看政绩1 5用 群众观看政绩用 实践观看政绩用 发展观看政绩

 十五、 深化党政干部选拔任用制度改革 逐步实行党政领导干部职务任期制 对部分行政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 雇员 制) 对部分行政领导职务实行聘任制( 雇员 制)1 6 建立健全正常退出机制, 推进干部能下能出 在优秀年轻干部中推行“快车道” 制度

 十六、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坚持市场配置、 组织选拔和依法管理相结合规范企业领导人员 任用 方式1 7加大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市场配置力度吸引 国内 外一流人才到企业任职

 十七、 建立符合各类事业单位特点的用人制度管理制度行政执行与支持类事业单位依照公务员 管理 行政执行与支持类事业单位依照公务员 管理1 8 社会公益类事业单位建立公益法人制度 生产经营类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

 用 人制度 领导人员 实行聘任、 委任、 考任等制度 专业技术人员 实行职业资格认证和岗 位1 9聘用 制度 内 部管理人员 实行职员 制度

 十八、 消除人才市场发展的体制性障碍 消除人才流动中六大障碍加快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贯通 加快人才市场与劳动力市场贯通20 加快政府人才服务机构的改革 人才市场体制改革的配套制度

 十九、 建立和完善人才市场机制供求机制:

 市场主体双向选择21价格机制:

 按市场供求实现人才价值竞争机制:

 单位和人才在市场中竞争

 二十、 推广工作居住证制度建立引 进人才的评价标准制定引 进人才的专业目 录制定引 进人才的专业目 录22保证引 进人才和本地居民相同待遇尽快建立“投资移民法” 、 “技术移民法”

 二十一、 建立社会化的人才档案公共管理服务系 统 社会化:

 流动人员 档案管理社会化规范化 规范化:

 档案转递保管规范化档案转递保管规范化23 诚信化:

 建立诚信档案( 经历、 业绩、诚信)

 二十二、 形成人才市场新的运行格局政府及主管部门宏观调控人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人才市场主体公平竞争24人才中介组织提供服务人才市场行业协会严格自 律

 二十三、 推进政府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改革 提高认识:

 壮大竞争实力必须改革25 分类改制:

 公益服务型、 经营型 因地制宜:

 积极稳妥、 逐步到位

 二十四、 建立职务与职级相结合的公务员 工资制度拉开不同职务的工资差距, 增强职级激励功能建立与企业相当人员 工资水平决定机制建立与企业相当人员 工资水平决定机制26实施地区附加津贴制度对国家机关特殊专门人才实行特殊工资津贴

 二十五、 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向关键岗 位和优秀 人才倾斜工资收入水平:

 参考市场价位27工资支付方式:

 通过协议方式确定对作出突出贡献人才:

 实行重奖

 二十六、 完善专业技术人员兼职兼薪的管理办法鼓励专业技术人员 兼职, 激发内 生动力28实行兼职兼薪, 体现人才价值加强兼职管理, 尽快组织立法

 二十七、 企业经营者薪酬与经营业绩直接挂钩 以岗 位工资为主体 运用 市场机制调节收入分配29 管理技术等要素参与分配 探索产权激励机制 坚持激励和约束相结合

 二十八、 探索产权激励机制企业实行期权股权激励30探索建立人才资本及科研成果有偿转移建立完善产权激励法律法规

 二十九、 加强收入分配的宏观调控, 整顿和规范分配秩序进一步规范预算外收入规范岗 位津贴规范岗 位津贴、 补贴补贴31加强对垄断行业收入分配监管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三十、 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用激励机制促进技术创新承认人才资本产权, 明确知识产权的32产权关系发明人的技术应该参与分配

 三十一、 建立规范有效的人才奖励制度进一步规范各类人才奖项33坚持奖励与惩戒相结合实行有效奖励

 三十二、 建立健全人才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企业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机关事业单位社会保障制度34建立人才补充保险制度加快人才福利制度改革( 货币化)

 三十三、 完善机关、 企业、 事业单位人才流动中的社会保险衔接办法坚持以人为本, 保护合法权益35综合平衡, 统筹各项制度平衡关系要有前瞻性, 为进一步改革预留空间

 三十四、 实施国家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在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培养高层次人才36形成培养高级专家制度体系建立一支省部级、 地厅级后备干部队伍

 三十五、 改进院士制度、 政府特殊津贴制度、 博士后制度 健全专家培养制度37 完善专家选拔制度

 三十六、 提出了 吸引 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工作的新要求拓宽留学渠道拓宽留学渠道支持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38吸引 人才回国鼓励为国服务

 三十七、 抓紧制定投资移民法、 技术移民法按照职能分工, 尽快制定我国投资、 技术移民法术移民法39研究吸引 海外高层次人才新政策建立和完善国际人才市场

 三十八、 加强和改进国家重要人才安全科学界定重要人才范围40制定保护重要人才新政策改进重要人才管理服务工作

 三十九、 实现人才工作协调发展人才与经济协调各类人才开发协调各类人才开发协调41市场与政策协调经济规划与人才规划协调

 四十、 重视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人才工作 消除体制和政策障碍42 营造良好机制环境 加强立法服务

 四十一、 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 把高技能人才纳入人才范围43 提高高技能人才“三个地位”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

 四十二、 建立健全中国特色人才工作法律法规体系 党政人才法律法规体系44 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法律法规体系 专业技术人才法律法规体系

 四十三、 把更多 的优秀 人才集聚到党的各级组织中来 人才强党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密切相关45 人才强党与提高党凝聚群众、 领导社会的能力密切相关 人才强党与推进社会主义三个文明建设密切相关

 欢迎提出宝贵意见!欢迎提出宝贵意见!Welc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Welcome comments and suggestions!46Thank You!

篇六: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党建创新案例精选 3 篇与人才工作经验材料四篇

 基层党建创新案例精选 3 篇

 【篇一】

 xx 市第一人民医院党委始终坚持强化党建“软实力”,助推医院“硬发展”,创新服务载体,构建“青年党员先锋队”“志工团”“共产党员先锋岗”“红旗窗口”模式,党员们履行“医务工作者”和“党员”的双重责任,进一步发挥红色引擎作用,引领全员将“提升医疗服务水平”真正落到了实处,医院的社会形象得以大幅提升。全面打造“清廉医院”,构建了院风清朗的行业生态。

 一、构建党建新格局,真抓实做有成效 (一)把方向,切实加强医院党的建设 2019 年,为贯彻好中共中央办公厅、中共浙江省委办公厅《关于加强新时代公立医院党的建设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医院全面落实了党委领导下的院长负责制,充分发挥党委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促改革、保落实的领导作用。同时调整了党建工作的内设机构,设立

 了党政综合办公室、组织人事科、宣传统战科和纪检监察室,明确了相应的职能。建立了院党委领导、党建内设机构统筹协调,各相关部门齐抓共管的意识形态工作机制,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话语权、管理权,引领医院健康发展。接连完善出台了《医院章程》《党委会议议事制度》《党委书记和院长定期沟通制度》等,进一步健全了现代医院管理制度,提高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水平。

 (二)抓队伍,选好用好双带头人 1.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医院工作实际,对原先 8 个超大支部进行了调整,根据科室划分成立 22 个党支部,支部建在了学科上。使党务工作更贴近医疗、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实际工作。同时建立了把业务骨干培养成党员,把党员培养成管理骨干的双培养机制,打造了高素质的党员队伍。

 2.坚持党管干部、党管人才的原则,选拔任用实行以品德为先、同等条件下党员优先的原则。对职能科室、临床医技科室管理岗位进行了调整和竞聘。新一轮管理干部聘任中,大胆选用年轻业务骨干充实管理队伍,充分体现了大稳定、小调整的原则和年轻化、专业化的特点。

 (三)抓阵地,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 因地制宜在广场、门诊、行政楼等处设置党建雕塑、先锋模范事迹走廊、党建清风文化展示厅,营造红色氛围;图书馆设有党建廉政书籍近 2000 册;建设了多个支部党员活动室,发挥了学习教育、思

 想交流等方面的阵地作用;在院报、医院官方微信公众号等自媒体设置专栏,在《xx 日报》《xx 金报》等媒体上开设了专版专栏,进一步发挥了党的喉舌的作用;举办党风廉政书画摄影比赛、演讲比赛、“红心向党 经典传唱”歌咏比赛、“忆峥嵘岁月,抒家国情怀”诗歌诵读会等形式多样的活动,激发党建活力。

 (四)抓学习,提高党员政治素质 通过专题培训、主题党日、每月学习夜等多各种形式,层层推进习总书记系列讲话、十九大精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为重点的学习教育。院党委班子坚持带头开展学习教育,自觉做到先学一步、学深一层。党课有市委宣讲团成员上党课、院党委书记专题党课、党委委员上党课、普通党员上党课等等。做到党委会、党委中心组、支部、党员四个层次的政治理论学习齐头并进,不断把学习贯彻工作引向深入。

 二、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院党委不断深耕党建与业务工作互促融合,党员履行“医务工作者”和“党员”的双重责任,着重从最贴近患者的需求入手,努力让患者体验到医院的温度,切实改善患者看病就医体验。

 (一)开展“服务质量提升年”活动,增强就医获得感 2019 年的“服务质量提升年”主题活动,医院开展了分部门、分岗位的服务技能培训,规范了服务行为;开展了月度、年度“服务之

 星”“温馨病房”“红旗窗口”等评选,营造了良好的服务氛围;坚持从“关键小事”入手,围绕挂号、候诊、就诊、付费、检查等就医环节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升了效率。为更好的发现医院运营过程中的问题,采取了换位体验找症结的办法。开展了院领导做志工、职能科室换位体验、“三服务”等活动。领导班子和全体管理干部通过零距离深入门诊、临床一线,以患者和员工的双重视角,重新审视就医过程中有待改进的环节和细节,查找并改进‘看病难’的症结,活动收效明显。为进一步提高患者的就医体验,增强群众就医获得感。

 2020 年,医院大胆打破以往一年一个主题不重复的惯例,继续以服务质量提升为主线,深入开展“服务质量再提升年”活动。以解决“服务态度、看病难、看病烦、就医环境、信息化、就诊流程”等服务短板和瓶颈问题,优化患者全流程来提高效率。通过“服务态度”“暖医文化”的优化来实现“两个改善”“两个满意”:就医环境明显改善、医患关系明显改善,群众更满意、政府更满意。

 (二)以病人满意度为导向,大力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 1.开设入院准备中心、门诊综合服务中心,将原先分散在各个部门各个窗口的职能进行集中整合,实行一窗通办,病假证明盖章、复印件盖章等 15 项原本要跑几趟才能办理的行政审核业务,如今最多跑一次就能解决。同时,全面实行精准预约,丰富支付方式,切实缩短配药时间,推出“共享轮椅”、智能寄存柜等便民措施,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2.完成最多跑一次的十大项目任务,医院成为 xx 市“最多跑一次”服务向公共场所延伸扩面的示范点。全面实行精准预约,就医流程进一步简化,“一窗受理、一站式服务、一章管理”服务模式进一步推进;“刷脸付”“医后付”“电子发票”让门诊更便捷;云影像、云胶片让检查更智能;“床边结算”“护士站结算”“自助结算”让住院更省心;“互联网+护理”“出生一件事”“身后一件事”、用血直接减免、中药代煎快递上门、产妇预约产检服务让便民服务更升级。以创建全市“最多跑一次”示范性公共场所为契机,不断完善“七大目标”,积极推动“五大工程”,力争“最多跑一次”改革在医共体内延伸扩面,努力实现群众看病就医少跑、就近跑和不跑。

 三、营造党建好风气,全力建设“清廉医院” 院党委以“党风清正、院风清朗、医风清新、群众满意”为立足点,全面打造“清廉医院”。在创建“清廉医院”过程中聚焦医疗领域廉政风险,立足机制创新,强化防控措施,着力构建“党建引领”“权力监督”“合理诊疗”“xx 采购”“惠民服务”和“文化促廉”等“六大平台”,打造了一支信念坚定、技术过硬、一心为民、风清气正的医疗队伍,构建了院风清朗的行业生态。医院成为 xx 市卫健系统的“清廉医院”示范单位,有力地推动了医院的健康发展。

 为进一步深化“清廉医院”创建工作,2020 年,医院着力打造“清廉支部、清廉科室”的建设,设置相关指标,全面落实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制,推进“一岗双责”,

 进一步细化廉政风险防控制度,确保廉政风险排查监督渗透到每一个分院每一个科室每一个岗位,每一个员工。

 四、传递党建好声音,勇于担当勇作为 今年,自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医院全体医务人员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的号召,同心勠力,不畏艰险、主动请缨,冲锋在前。有 5名医护人员不顾自身安危驰援武汉医院,为打赢“湖北保卫战”“武汉保卫战”贡献了 xx 力量,其中有 2 名同志火线入党。首批进驻本院感染科支援的 17 位党员同志组建了临时党支部,在党旗的见证下坚定了表达了对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安全的“政治担当”,展现了新时代共产党员的政治本色和精神风貌。在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引领下,党旗高高飘扬在了防控疫情斗争的第一线。先后有 400 余位医护人员战斗在本院隔离病房、发热门诊、核酸检测、预检分诊等抗疫最前沿。此外还有许多同志默默奉献在后勤、管理、保障等抗疫大后方,涌现出了一大批担当作为、表现突出的先进典型。

 通过党的建设,医院品牌形象更加深入人心,群众就医体验明显改善,患者满意度大幅提升。国家 2019 年公立医院满意度调查显示,在全省 370 多家医院排名中,市一医住院患者满意度排名第二,门诊患者满意度排名第三,员工满意度排名第五。下一步,医院将继续深化“清廉医院”建设,全面推动从严治党,全力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推动行风作风、医德医风持续向好向上,努力建成人民群众满意的县市级标杆医院。

 【篇二】

 在强化基层党建,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和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中,社区党委积极探索党建创新促进社会管理创新,探索“六民连心”工作法创建党建品牌,进一步推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党组织凝聚人心、维护稳定的作用。

 一、主要做法 (一)六访六报,民情记录解民忧 社区、居委会干部、网格员人手一本《民情记录本》,走访群众做到“六访六报”,即困难群众必访,重点上访对象必访,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必访、零就业家庭必访、创业人员必访、特殊人群及矫正对象必访(走访党员做到新进党员必访、生病住院或亡故党员必访、家庭受灾或发生意外党员必访、在生产生活中遇到重大困难党员必访、党员有较大思想情绪或有意见建议时必访、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党员必访);巡查中做到公共设施损坏必报、背街小巷不洁必报、新增流动人口必报、房屋出租必报、辖区突发事件必报、邻里矛盾纠纷必报。

 (二)网格包片,民情档案知民需 结合社区实际,建立困难家庭、流动人口、志愿者、领导干部、特殊人群等台账,提升民情档案信息化管理水平,根据居民需求及时跟进服务。

 (三)三位一体,民生服务网连民心

 建立以“一线、一箱、一办”为主的社情民意反映体系。“一线”即开通一条 24 小时服务热线;“一箱”即在社区三个居委会设立书记主任信箱;“一办”即网格管理办公室,充分发挥网格员作用,做到信息全掌握、政策全知晓、矛盾全化解、服务全方位。

 (四)群策群力,居民议事会听民生 各居委会建立居民议事会,每月召开一次会议,听取居民意见及建议,整理上报社区党委,运用“三会一评”工作法,不断畅通“居民议事会”渠道,打造“信息收集在楼院、小事化解在网格、大事处理在基层、难事解决在社区”的社会管理新机制。

 (五)活动常态,民生服务队聚民力 加强“三支队伍”建设即社区工作者队伍、以社区党员为骨干的志愿者队伍、以网格员为骨干的信息员队伍,结合社区实际,开展以爱我家园卫生保洁活动、我们的节日等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政策宣讲活动、文艺汇演活动等,发动居民广泛参与社区建设中来,全年做到活动常态化、效应最大化。六是时时关注,民生监督知民意。每个居委会推选 3-5 名德高望重、热心公益的党员或居民担任民生监督员,对社区及网格各项工作、干部作风等进行时时监督,社区定期召开民生监督员座谈会,汇集社情民意。

 二、工作成效 2017 年,通过“六民连心”工作法,收集 38 条民生实事意见建议,现已办结的有 27 条,5 条正在办理中,6 条因不符合相关政策

 条件未办理。走访慰问帮扶困难群众 283 人次,送去慰问资金和物品 4000 余元。同时,社区采取“一事一议”的方式,在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利用“三年千院”等项目建设资金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和提升基础设施,截止目前共投入各类资金 150 余万元。投入三年千院项目资金 67.7 万元对施工大院院落进行环境综合改造;投入近10 万元清掏化粪池 10 个,修复下水管道 300 余米,清掏下水沟 800 米,更换井盖 3 个,更换辖区损坏路灯灯泡 4 个,新修围墙 300多米,安装健身器材 2 套 12 件,投入 6 万元,增设休闲桌椅;投入 20 万元巩固辖区环境卫生长效机制;投入 10 万元实施居民文化广场建设及添绿增亮工程;投入30万元用于辖区居民巡逻队及院楼守护工作;投入 7 万元用于居民活动场所改造;通过三年千院项目建设、“六好院落”创建活动、辖区环境卫生综合整治项目等,辖区居民生活环境有了明显改善,“两抢一盗”发案率大幅降低,打造了一个环境优美、平安和谐的居住环境。同时在辖区建设中锻炼了党员队伍,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发挥,在群众中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群众更加相信党,依赖党,基层党员的良好形象在群众中闪光。党员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得到提升,基层党组织更有凝聚力,战斗力。

 三、工作启示 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既要让人民群众得到实际利益,又要尊重群众、了解并回应人民群众的期待,使党组织有活力、党员起作用、群众得实惠,带领

 广大人民群众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逐步变成现实,使党组织成为凝聚民心民力、推进社区发展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

 【篇三】

 近年来,xx 区面对点多面广、类型多样的非公党建发展形势,立足区情,按照主基调、主战略,以创建“双强六好”型企业为总体思路,着力构建非公有制企业“实体经济、实体党建”“双实”党建之路,不断夯实巩固党的执政根基,为推动经济“既转又赶”提供重要保障。

 抓党建,重服务,凸显非公党建服务核心思想。为切实掌握企业实际情况,更好地为企业服务,由区委组织部牵头组织对 61 家规模以上企业进行逐一走访了解,到企业中与企业主、管理人员拉家常、聊党建,听取企业对党建工作的意见建议,积极向企业宣传党建工作理念。让企业了解非公党建工作实质,“不是给企业添负担,不是和企业主抢位子”,而是从服务企业发展的角度,通过以党建工作为抓手,督促相关部门积极落实技改项目、项目资金贴息等企业扶持政策,实实在在帮助企业解决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促进企业健康发展。截止 2012 年底,全区共计 17 家非公企业获得国家、省、市、区 779 万扶持资金,其中 1 家企业获用电扶持项目资金 214 万元,4 家企业获流动资金贴息补贴 65 万元,13 家企业获项目技改...

篇七: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振兴人才振兴工作典型阅历做法聚焦人才进展环境,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市坚持“一把手”抓“第一资源”,把乡村人才振兴工作摆到农村经济社会进展优先位置去谋划、去推动,形成实施乡村人才振兴战略“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的良好工作格局。各级党组织坚持问题导向、精准施策,不断加强乡村人才振兴工作的顶层设计,争辩出台了《关于深化人才体质机制改革促进人才优先进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引进各类人才资源向乡村一线集聚助推脱贫攻坚的实施意见》等文件,通过大力培育农村“当家人”、培育村级电商“领头人”等*项具体举措,切实创优乡村人才进展环境。各地拿出真金白银,加大对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财政投入,近年来乡村人才进展专项资金持续增加,仅扶持“一村多”学员回乡创业,市财政就统筹扶持资金*万元。支持挂念农业科研人才争取科技项目资金*多万元,落实科研团队研发费用优待政策*亿元,为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近亿元。聚焦本土人才资源,为乡村振兴发掘内生动力。*市各级党组织乐观制造条件,培育用好本土人才,为新农村进展和新农村建设供应了新动力。一是全面实施“一村多名高校生”乡土培育方案。为解决本土村才队伍存量小、整体素养偏低,乡村干部队伍“后继乏人”的问题,从*年起创新实施了“一村多名高校生方案”,方案用*年时间,培育*

 名有学问、懂技术、留得住、用得上、能致富的新型农夫高校生,并出台了“一村多”学员回乡创业扶持意见,促进学员主动回乡干事创业、传播先进技术、兴办致富产业。目前,全市共招录“一村多”学员三批次*人,其中党员*名,村干部*人,创业人员*人,培育了一批助推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农村优秀人才。二是深化推动基层人才“百人方案”。结合乡村现有人才资源实际,创新提出实施基层人才“百人方案”,打通乡村人才培育“最终一公里”的工作思路,有效激活乡村进展细胞。近年来,间续开展了乡村训练、乡村卫生计生等人才选拔培育工作,每年重点面对全市基层学校特殊是偏远乡村学校选拔*名老师开展非脱产学习,通过轮岗沟通、“联校协作进展”沟通、“三区”人才支持方案等沟通老师人才*余人次;实行“县乡审核、免费培育、认定学历、回村服务”订单培育的模式,培育基层全科医生*多名、基层村医*名,打造了一支留得下、用得上的乡村训练、卫计人才队伍。三是推动乡村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推动新型职业农夫培育工程,近年来全市累计投入资金近*万元,开展生产经营型、专业技能型、社会服务型新型职业农夫培训*余人次。大力开展贫困村有用人才培训,依托汉江生态经济带农村有用人才培训基地和各县市区农广校,集中培训*人次、送教下乡*人次,一批优秀农村有用人才脱颖而出,常发杰、张瑞等*人获得国家、省级“最美农技员”称号。聚焦人才合作模式,为乡村振兴供应智力支持。*市以柔性招才引才为抓手,坚持“引才”与“引智”相结合,补足乡村人才紧缺短板措施有力,成效明显。一是强化院士专家产业支撑进展作用。紧紧围

 绕我市产业布局和乡村人才需求状况,坚持高端引领,建成院士专家工作站*家,先后与以钟志华为代表的*名院士,及近百名专家教授签约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近年来,合作项目*余项,开发新产品*余个,获授权专利*项,破解技术难题*余项。打造了竹山县巴山食品、房县九方魔芋、*市金陂水产等十多个精准扶贫产业示范区,其中武当动物药业院士工作站被中国科协评为“全国示范院士专家工作站”,带动了现代农业转型升级,推动了农村产业进展。开展人才共建致力乡村建设。充分借助东风公司和省内外高校人才资源发推乡村经济社会进展,深化“市企共建”“校企共建”“校县共建”等人才工作合作,探究形成了“以需求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引才借智为目的”的引才模式。近年来,中国地质高校、*工业高校、武汉市训练局等与竹山、房县、郧西等建立了人才共建项目。驻市高校和东风公司共建研发平台为县乡培训主导产业所需各类人才*余人次。实施农业领军人才产业团队扶持方案。为弥补乡村领军人才不足,全市整合各类农业专家及农业领军人才资源,组建茶叶、特色粮油、中药材、食用菌等*个专家服务团队,制订专家服务团队分片服务、包村联系、巡回指导制度,挂念贫困村制定产业进展规划,供应政策及信息询问、技术推广、农夫培训等方面服务,下基层开展专场服务*多次。实施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和领军人才评比,分三批次共遴选出特色基地*个、领军人才*名,通过示范基地和领军人才的示范带动,全市近*万贫困人口实现增收。聚焦人才引才平台,为乡村振兴注入产业动能。*市不断畅通引才渠道、

 创新聚才模式,通过搭建各类引才平台,让更多的社会人才加入乡村振兴队伍,成为乡村振兴“生力军”。扎实推动“我选*·圆梦车城”方案。各地依托本地主导产业和特色农业产业,乐观搭建高校生实习实训平台,吸引更多省内外优秀高校生来乡村特色农业产业基地实习实训、就业创业。近年来,全市高校生实习实训基地总数达到*个,累计接纳高校生就业创业*人。大力实施农村电商扶贫工程。进展农村电商是推动乡村振兴的有效手段。近年来,我们以建设县级电商运营服务中心、乡镇电商综合服务站和物流网点、村级电商服务点“三级服务平台”为契机,大力培育农村电商人才,多次举办“互联网+”论坛、跨境电商、农村电商、电商就业等培训,培育了一批具有“互联网+”思维的“新农夫”,受益*万余人次,为全市*个建档立卡贫困村培育了*名以上电子商务有用人才,推动各地尤其是贫困村利用淘宝·特色中国·*馆、京东·*特产馆等第三方电商平台的网络营销渠道优势推销优势产业、名优特产品,促进乡村经济的快速进展。乐观搭建能人回归创业平台。针对乡村人才短缺、资金不足、增收困难等突出问题,*各地乐观牵线搭台,鼓舞和引导在外创业有成的能人返乡创办实业、带领致富、参与治理,涌现出了一批成功典型。

篇八: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工作经验做法材料五篇 【篇一】

 **左旗坚持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扣紧“五个维度”,强化政治引领、创新机制体制、加强引用培育、聚合人才力量,全面推进人才工作创新发展,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格局。

 把握“高度”,强化人才政治引领。**左旗始终坚持党管人才原则,把“人才强旗”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及时调整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成人员和职能职责,今年召开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会议 4 次,旗委组织部召开 5 次专题会议研究人才工作。严格落实“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制度,将人才工作目标任务进行细化分解,纳入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签订责任书,不断形成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的人才工作格局。以完善“1+N”人才政策体系为抓手,创新推行“1345”人才工作机制,实施独具阿左旗特色的“驼乡英才”制度,进一步规范急需紧缺人才工作流程,不断提高人才引进工作效率和服务水平。

 拓展“宽度”,搭建人才引进桥梁。创新“人才+项目+平台”模式,转变人才引进思路和方式,通过院士专家工作站、医疗联合体、“三区人才”等服务模式,邀请区内外专家进行技术指导,柔性引进 34 名专家人才,有效推动产学研结合和科研攻关及成果转化。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旗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突出用人单位在识才、引才、用才中的主体作用,跟进“智汇驼乡

 鸿雁归巢”、选调等计划落地实施,畅通“绿色通道”,引进高学历人才和急需紧缺人才 158 人,通过举办人才交流大会、沙产业创新创业大赛等方式,吸引人才返乡创业,根据人才特点建立“驼乡智库”储备各类人才,进一步做大人才增量,为各单位融入新鲜血液。

 增加“深度”,丰富人才培养模式。搭建沙产业、文化旅游、就业服务和大学生创新创业四类平台,累计培育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众创空间、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平台 8 家,自治区级院士专家工作站、企业研发中心等 11 家,盟级示范园区、基地等 13家。分类抓好人才教育培训,依托“干部大讲堂”“双休日大讲堂”等,加强党政人才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培养,对全旗领导干部 1700 余人开展了专项培训,下派专家、科技特派员开展技术培训、科普大讲堂等专题讲座 140 余期,开办岗位练兵、职业竞赛和各类技能培训班 25 期,提升人才素质,多渠道培养人才。盘活本土人才,分门别类建立“本土人才信息台账”,筹备本土人才资源 1.2 万人,培育“田专家”“土秀才”2000 余人,不断激发激活本土人才主战场、主阵地的内生动力。

 把准“精度”,聚合人才发展力量。聚焦沙产业、文化旅游产业、奇石产业等具有地方特色和切实能够助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产业,大力推行“草原英才”“**英才”工程,选育“草原英才”个人 5 名、团队 2 个、人才引领项目 3 个,共获得奖补资金355.5 万元。推进实施“科技兴蒙”行动,组织实施 23 个科技攻

 关和成果转化项目,深化“蓝领精英计划”“百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选派“三区”专家 20 人,科技特派员 67 人,服务对象达 9000 余户,科技扶贫实现了全覆盖。细致制定农牧区产业、人才发展规划,深入推动富民党建“三链”工程,发挥人才队伍辐射带领作用,新增产业链 12 条,创建党组织领办合作经济组织 12 个,多途径、多渠道增加嘎查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实现产值 7481 万元。进一步巩固脱贫成果。

 提升“温度”,厚植人才成长沃土。建立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继续深化“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进一步做好高学历人才的关心关爱工作,对“智汇驼乡、鸿雁归巢”计划引进的 40 名高学历人才进行跟踪回访,组建“鸿雁归巢”学子宣讲团,通过组织交流、宣传活动,给予人才归属感,加大体制外优秀人才关爱力度,选派党建指导员 87 名,对非公企业和社会组织开展人才引进工作给予帮助指导。加大疫情防控等急难险重任务一线专家人才典型宣传和服务联系力度,着力营造全社会惜才爱才敬才的浓厚氛围。

 【篇二】

 近年来,**市大力推广“科技小院”模式,全市各级组织部门强化牵头抓总职能,抓牢“产才融合”这条主线,依托“院地共建”项目平台,以人才驱动助力产业创新发展,着力提升融合辐射、助农服务、引才聚智、党建引领能力,走出一条“人才助农、产才融合”的新路子。

 聚焦融合辐射,提升引领带动力。突出抓融合、促辐射,通过“科技小院”模式,搭建起农民与农技专家人才交流、学农联合创新、不同服务主体协作平台,在服务优势特色产业、培育新型农牧民、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有效促进作物高产、资源高效和农民增收。目前,全市建成“科技小院”16个,其中,杭锦后旗建成核心区、果蔬、小麦、西甜瓜、向日葵、玉米 6 个科技小院,五原县、临河区、**建成灯笼红科技小院、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二狼山白绒山羊科技成果转化示范小院等 10 个科技小院,“产才”融合助推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日趋显现。

 聚焦助农增收,提升一线服务力。突出抓服务、促增收,通过“科技小院”让专家人才和科技人员扎根基层一线、深入田间地头,与农民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费用、零门槛”科技服务,点对点解决实际问题,面对面提供贴心服务,充分发挥科技转化、人才培养、服务产业最大效能。比如,杭锦后旗三道桥镇西甜瓜科技小院“南瓜苗嫁接+生物抗重茬剂”技术比连茬种植增产 20%以上;五原县依托“科技小院”平台,先后引进 20 多所科研院校、100 余名专家学者、30 多家企业,引导农民科学管理和精细生产,实现增产增收;临河区积极打造全域绿色发展“科技小院”,健全“专家+科技骨干+科技指导+科技示范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科技服务体系,在“三农”一线开展农技科研、社会服务和人才培育。

 聚焦引才聚智,提升人才吸纳力。突出抓引进、促提升,树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柔性引才理念,依托“科技小院”模式,加大人才引进力度,让更多的“候鸟型”“季节型”高层次人才辐射**,汇聚起助力地方发展的“隐形力量”。通过“科技小院”模式,累计柔性引进中国工程院张福锁、康绍忠、吴孔明院士和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杨劲松等国内高层次人才 112 人,引进 9 名博士并创建博士科研工作站,建立自治区级研发中心 3 个、工程技术中心 2 个,培养 8 名科技小院人才挂职副旗长、副镇长、第一书记等岗位,通过广聚英才为发展“添智聚能”,达到“双赢”效果。

 聚焦同向发力,提升党建引领力。突出抓党建、促引领,把党建引领放在推广“科技小院”模式首位,作为集聚人才合力、激发人才活力重要抓手,把人才牢牢吸附在党组织周围,让科技小院成为各类人才践行初心使命的重要载体,通过开展“四联四进十带头”“守初心、担使命、联创助农”“助力脱贫攻坚·聚力乡村振兴”“青春心向党·建功新时代”等系列活动,筑牢人才“政治之魂”;通过产学研一线成立临时党支部,推进人才引进与基层党建“同频共振”;通过组织开展“主题党日”等党建活动,实现凝聚人心和推动发展“同向发力”,让“科技小院”更具生命力和引领力。

 【篇三】

 **市**区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健全科学有效的人才机制,

 围绕产业升级抓引才、突出功能完善抓载体,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协调发展,不断提高人才工作科学化水平。

 创新人才机制环境,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区委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工作机制,每名常委包联 1 名高层次人才,服务、激励专家人才参与区域发展建设。推荐入选自治区“草原英才”工程个人、团队、基地 25 家,位于全市前列,形成人才发展良好氛围。依托**市人才优先发展战略相关措施,先后三批次引进 39 名具有境外著名大学或“双一流”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学历的人才,为事业单位补充了新鲜血液。选派 1 名处级干部,到**市驻深圳人才工作站工作。引入 5 名北京大学优秀在读研究生赴黄合少镇开展社会实践,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

 搭建交流互动平台,促进人才引育 依托**区党群服务中心,建立 2000 平方米的区级人才驿站综合共享服务区,建成“线上+线下”人才工作站体系。线上建立医疗、教育、科技、经济、社会、文化、企业、高新技术、农林专业、土专家田秀才 10 个领域人才库,运用“互联网+”技术,联络自治区、市人才工作机构,联合人大、政协、群团组织共同搭建首府城区高端人才库,通过微信公众号、微信互动群、网络专家留言等方式提供人才咨询服务。线下构建人才交流平台,高效利用人才驿站阵地,为各类人才提供开展学术研究、洽谈会客的空间。

 关注基层民生,人才服务全面下基层 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重点工作,加强乡土人才队伍建设,通过吸纳青年大学生、支持鼓励外出人员返乡创业,多渠道引进人才、鼓励吸引社会人才参与乡村振兴。加大人才培养、提高乡土人才开发培养等措施,开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产学研结合工作,切实提高农业农村发展质量。指导协调教育、科技、文化、卫生、农牧等领域人才,组成志愿服务队、专家团队、宣讲队等,积极开展送教下乡、专题讲座、结对帮扶等活动 260 余次,惠及群众 17000 余人次。

 创建人才创业园,打造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搭建金桥电子商务产业园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筛选符合入驻条件企业 187 家,就业人数 2183 人。基地采取政府主导、市场专业化运营的机制,重点关注基地企业发展情况,从人才引进、孵化培训、上市辅导等多方面,针对创业企业需求做好服务对接工作,着力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与支持。基地先后获得国家级众创空间、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第八批“草原英才”工程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等殊荣,成为集聚电子商务类人才的新高地。

  【篇四】

 **市**区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构建“一心多点”人才工作新

 格局的指导意见,深入实施**市人才强市战略,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生产力,通过奏响“广纳贤才、精心育才、大胆用才”三部曲,下好人才一盘棋。

 坚持需求导向,广纳贤才。立足自治区和全市人才工作大局,联合市级部门成立自治区级人力资本产业园区——**人力资本产业园区,致力于为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智力动能。立足老城区发展实情,结合近年来我区人才队伍建设情况,设立区属事业单位人才专项编制,有计划、分批次引进各类人才。2019 年**区面向全社会引进高层次紧缺急需人才 30 名,2020 年计划引进高层次和紧缺急需人才 50 名,进一步壮大**区人才队伍。同时,做好公务员、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招考工作,坚持“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的原则,为**区发展不断注入源头活水。

 放眼长远发展,精心育才。围绕人才队伍建设规划,通过定岗位、办培训、抓管理,“一条龙服务”引导人才走向职业发展正轨。新引进的 30 名人才全部安排到街道工作锻炼 1 年,在基层工作中,不断提升服务群众的本领;上岗前举办岗位教育培训班,通过区情介绍、机关礼仪讲授等为人才职业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定期召开引进人才座谈会,了解掌握人才所思所想,随时为思想跑偏的年轻人“修剪枝叶”。秉持“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诚恳态度和坚韧毅力,致力于为**区培养一支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队伍。

 开辟新鲜路径,大胆用才。坚持量才而用、任人唯贤的原则,

 使用关键人,用到关键事,用在关键时。以“专业技术人才”为主角,坚持做好区级“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截止目前分派到农牧业、金融、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宣传等各个领域共计70 余批次 985 人;以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全国人口普查、文明城市创建等工作为依托,选派各单位人才到关键性工作中施展才华,尽情发挥各自才干;以新冠肺炎防控时期为契机,全力将医疗人才放在艰苦岗位守护群众安全,大力将其他优秀人才放在疫情防控第一线,考验其在关键时期的政治定力,锤炼政治品格。通过三个关键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区通过建立引才、育才、用才环环相扣的人才工作机制,逐步形成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局面。

 【篇五】

 “国以才兴,政以才治”。面对日趋激烈的人才竞争形势,**市**县始终牢牢拧住“人才工作”这个螺丝扣,进一步加大“人才强县”战略实施、提高服务保障水平、持续升级加速,为人才来托提供宜居、宜业的生活环境和干事创业的平台,跑出了**县人才队伍建设的“加速度”。

 一盘棋统筹,用最大的诚意招引人才。充分发挥县委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作用,与县政府、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业园区管委会、工商联等各有关部门,持续加强协调联动,相继组织开展了大型人才招聘会、人才交流座谈会等活动。6 月 5 日,

 各部门联合举办了**县贫困劳动力暨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及退役军人就业招聘会,为人才就业与企业用工牵线搭桥。6 月 5 日-6 日,组织**久泰新材料公司参加了“青城汇英才·共赢毕业季”**市 2020 年网络招聘系列活动第 5 场—“**工业大学毕业生专场”网络视频招聘会。县教育局引进了 6 名中小学人才。通过“线上推广+线下宣讲”的模式,县委人才领导小组办公室第一时间发布企业用工需求和就业创业渠道,与工业园区管委会联合推送企业招聘公告 5 期次,带动就业 200 余人次,引导各类型人才积极返乡,在乡村振兴大潮中主动作为,在时代发展中建功立业。

 一体化服务,用最好的待遇保障人才。县委组织部进一步统筹各方资源,从四方面入手,为来托人才创设优质、舒适、安心的工作环境。一是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人才优先发展战略九项措施》,对引进人才在安置、住...

篇九: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势下人事人才创新工作思路 国以才立,政以 才 才治,业以才兴。21 世 纪 纪是知识经济时代,综合 国 国力的竞争,归根到底是 人 人才的竞争。当今世界, 人人才资源已成重要的战略 资 资源,因此,要实现经济 社 社会的持续、快速、健康 发 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 社 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大 力 力实施人才开发战略,不 断 断改进和创新人事人才工 作作。

 一、问题

 “十 五 五”以来,随着政治、经 济 济体制改革的稳步推进和 人 人事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 , ,人事人才工作呈现出前 所 所未有的新局面,但随着 经 经济社会的发展,经济国 际 际化的激烈竞争,在体制 转 转轨、社会转型上,人事 人 人才工作突现多重矛盾, 人 人才总量不足、层次不高 、 、能力及作用不强等人才 队 队伍建设中存在的诸多问 题 题,不容回避。

 问题之 一 一:人才结构不优,调整 任 任务艰巨 中国加入 wt o o 以后,对经济和产业结 构 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将是我 国 国未来发展的主线,经济 结 结构的调整要求人才结构 进 进行相应的调整,但目前 我 我国人才结构调整的步伐 与 与经济和产业结构调整的 步 步伐不相适应,人才供求 结 结构性矛盾突出。

 文化 层 层次结构不合理。随着科 教 教兴国战略的大力实施, 我我国人才资源的素质有了 较 较大的提高,但随着社会 的 的发展,其整体素质与市 场 场经济发展要求和经济社 会 会发展水平之间

 仍存在较 大 大差距,还很不合理。主 要 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 人人才的文化程度偏低。就 莱 莱州市现有的万人才而言 , ,本科以上学历的人才只 占 占%,而中专及以下学历 则 则占 73%;二是高层次 、 、高新技术人才缺乏优势 , ,常规口径人才队伍中, 具 具有高级职称者不到人才 总 总数的 7%,高新技术人 才 才也只占人才总数的%, 难 难以形成强有力的人才智 力 力支持,难以适应经济建 设 设的要求。三是适应现代 化 化建设要求的复合型人才 相 相当缺乏。

 人才的供求 存 存在一定的矛盾,急需人 才 才相对短缺。大专以下学 历 历的财会、企业管理、农 林 林等专业,中专学历的计 算 算机、医疗、文秘专业等 , ,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

 而 而机械电子类的机械制造 与 与设计、铸造、电子技术 、 、机电一体化专业,中高 级 级企业市场营销、投资专 业 业,本科以上学历的计算 机 机应用及维护专业,本科 以 以上学历的韩日语专业, 本 本科以上学历的会计专业 , ,化工、建材专业等,供 不 不应求。

 实用技能型人 才 才缺乏。近年来,莱州市 对 对高级技师类的技能型人 才 才需求迅速增加,而技能 型 型人才仅占各类人才的2 1 1%,缺口较大。人们头 脑 脑中上职业学校、当工人 “ “低人一等”的观念还比 较 较重,大中专毕业生缺乏 吃 吃苦和创业精神,宁可待 业 业,也不愿从事比较艰苦 的 的一线劳动。全市企业中 仅 仅有技师 466 人,占技 术 术工人总量的%,高级以 上 上技工占技术工人总量的 2 28%,生产一线实用技 能 能型人才严重不足,影响 了 了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和 技 技术水平的提高。

 专业 分 分布结构不合理。一是专 业 业技术人才的行业分布不 平平衡。专业技术人才主要 集 集中在教育和卫生等部门 。

 。如莱州市教育、卫生部 门 门的人才为 11377 人 , ,占全市专业技术人才总 量 量的%,而新材料、新能 源 源、生物技术、现代医药 、 、涉外经济、环保等有关 直 直接经济建设的实际工作 部 部门的专业人才相当有限 , ,远远不能满足需要。二 是 是农业科技等“冷门”专 业业科技人才所占比例太小 , ,特别是乡镇农业科技人 才 才步履更为艰难,面临生 存 存的困境。三是人才匮乏 与 与人力资源之间矛盾突出 , ,决策型帅才、高级经营 管 管理人才、高新技术人才 非 非常缺乏,而常规性的人 才 才则比较充足。从而造就 一 一些行业人才相对过剩, 浪 浪费严重,而另一些行业 则 则人才奇缺,专业分布结 构 构不合理。

 问题之二:

 人 人才选拔氛围不利,渠道 亟 亟待畅通 营造优良的人 才 才环境是吸引人才、留住 人 人才、激活人才、发挥人 才 才效应的关键。当然,在 人 人才选拔任用方面还存在 一 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影 响 响了人才的合理流动,堵 塞 塞了人才选拔的渠道,主 要 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单位“壁垒”、渠 道 道不通。由于传统的计划 经 经济体制下形成的用人单 位 位对人才具有所有权、人 才 才对单位形成行政性的附 属 属关系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根 根深蒂固,严重阻碍着人 才才的流动,导致人才市场 没 没有供给方的主体地位和 主 主体行

 为,人才的单位使 用 用权束缚着人才的社会使 用 用权。

 二是抬高“门槛 ” ”、渠道不顺。在人才引 进 进工作中,各方面的准入 限 限制条件,大大制约了人 才 才的引进,无形中抬高了 人 人才进入的门槛。比如在 公 公开招聘选拔工作中,用 人 人单位对文凭、户口、专 业 业等条件要求苛刻,从而 造 造成用人单位招不到人才 、 、人才找不到用人单位的 现 现象。

 三是求全责备、 渠 渠道不清。少数用人单位 对 对人才的概念认识不清, 认 认为人才就应该是什么都 懂 懂,什么都会的全才,对 人 人才求全责备。对于人才 在 在工作中出现的失误斤斤 计 计较,对人才的个性加以 限 限制,不能宽容个性,无 容 容才之量,护才之量,从 而 而影响了人才的个性发挥 , ,也就埋没了人才。

 四 是 是难尽其才、渠道不利。

 在 在人才的引进和使用上存 在 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 方 方面,在人才引进过程中 现 现行的一些政策计划经济 的 的痕迹还相当深,给人才 引 引进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困 难 难。甚至还有少数单位时 常 常发生排斥、打击、压抑 人 人才的现象,使人才的积 极 极性受到挫伤,导致人才 外 外流。另一方面是由于长 期 期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 , ,人才自身的价值观等观 念 念陈旧,有的看重的是高 薪 薪、住房、福利等物质待 遇 遇及户口档案等关系;而 对 对用人单位是否具备发展 机 机遇,是否具备自己施展 才 才华的机会不甚关心,从 而 而造成人不得其事,事不 得得其人,才不得其用,用 不 不得其才。

 问题之三:

 人 人才队伍机制不新,活力 难 难以呈现

 突出表现在以 下 下几个方面。

 选拔机制 不 不科学。一是现行人才选 拔 拔任用机制由于权力过分 集 集中,缺乏公开民主,导 致 致选拔工作在很大程度上 仍 仍停留在神秘化和封闭式 的 的状态,与市场经济的公 开 开性、开放性原则相矛盾 ; ;二是现行人才选拔机制 主 主要依赖于计划调节、组 织 织安排,导致优秀人才难 以 以脱颖而出,更难做到优 胜 胜劣汰,与市场经济崇高 的 的公平竞争、自由选择原 则 则相矛盾;三是现行人才 选 选拔机制受论资排辈、迁 就 就照顾等传统观念和习惯 的 的影响,主要是因人而不 是 是以实绩为依据,以事业 发 发展需要为取向进行人才 资 资源配置,缺乏一套激励 和 和优化高效机制,与市场 经 经济坚持效率优先、兼顾 公 公平的原则相矛盾;四是 现 现行人才选拔机制未走上 法 法制轨道,工作之外的人 为 为因素,造成一部分人才 积 积极性不高,人才队伍不 能 能健康发展,与市场经济 的 的法制化、规范化原则相 矛 矛盾。

 竞争机制不健全 。

 。主要表现在干部工作压 力 力不大,竞争意识不强, 没 没有充分发挥潜力。一是 能 能上能下、能进能出、竞 争 争择优,促使优秀人才脱 颖 颖而出的用人机制不健全 。

 。二是竞争上岗制度不健 全 全。现在党政群机关内设 机 机构中层领导职务提倡采 用 用竞争上岗的方式确定在 职 职人选,但还是存在暗箱 操操作行为,使竞争上岗成 为 为一种形式。此外,在国 有 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的 选 选拔任用上,还须大力推 行 行竞争机制,选好能人。

  激励机制不合理。市场 经 经济条件下,以物质利益 为 为主的激励机制是当前人 才 才开发的重要手段之一, 由 由于过分地强调物质利益 的 的激励作用,在激发人才 创 创造性的同时,也使人才 的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发生 了 了转变甚至扭曲,也造成 了 了地区、部门、行业之间 人 人才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比 比如沿海发达地区与内陆 经 经济欠发达地区之间,专 业 业技术人才、企业管理者 与 与公务员之间、公有制与 非 非公有制单位之间人才的 收 收入差距,使“吃皇粮” 单 单位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 性 性发挥受到影响。

 监督 机 机制不到位。在人才的使 用 用过程中,政府和用人单 位位往往只注重人才创造的 成 成绩,而忽视对其应有的 管 管理,缺乏必要的强有力 的 的监督,往往出现“前期 不 不管不问,后期一棍子打 死 死”的现象,不仅浪费了 人 人才,也给国家带来了损 失 失。突出表现在对权力的 监 监督乏力。

 培训机制不 完 完备。一是还存在政府和 单 单位对教育和培训投入不 足 足,对高层次、高新技术 人 人才的培养乏力等问题。

 二 二是没有编制人才培训计 划 划,培训措施乏力。三是 现 现有的培训机制仅仅局限 于 于被提拔干部、领导干部 和 和专门、专职人员以及资 格 格方面的培训,培训面太 小 小、培训次数太小。以上 问 问题,导致在职人员的知 识 识技能不能得到及时的补 充 充、拓展、更新和提高, 造 造成人才的知识结构老化 , ,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 要要。

 二、对策 加强人 才 才培养工作。

 突出能力 建 建设,重点培养人的学习 能 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 高 高人的创新能力。围绕创 新 新能力建设,根据各类人 才 才的特点,改革教育培训 的 的机制、内容和方法,加 大 大教育培训力度。坚持学 习 习与实践相结合、培养与 使 使用相结合,促进人才在 实 实践中不断增长知识,提 升 升能力。加强爱国主义、 集 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 , ,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 生 生观、价值观,发扬拼搏 奉 奉献精神、艰苦创业精神 、 、团结协作精神和诚实守 信信精神,促进各类人才的 全 全面发展。

 1、加快构 建 建终身教育体系。在全社 会 会进一步树立终身学习理 念 念,鼓励人们通过多种形 式 式和渠道参与终身学习。

 加 加强终身教育的规划和协 调 调,优化整合各种教育培 训 训资源,综合社会的学习 资 资源、文化资源和教育资 源 源,完善教育培训网络, 构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加强 各 各类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 育 育工作。强化用人单位在 人 人才培训中的主体地位, 鼓 鼓励在职自学,完善带薪 学 学习制度。制定科学规范 的 的质量评估和监督办法, 提提高教育培训成效。

 2 、 、加快构建职业教育体系 。

 。坚持教育为现代化建设 服 服务,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 ,进一步深化职业教育体 制 制改革,加强职业教育与 经 经济社会的紧密结合,调 整 整学科和专业结构,创新 人 人才培养模式,建立教育 培 培养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 应 应的

 有效机制。

 3、大 力 力培养高层次党政人才。

 继 继续向党校选派优秀青年 干 干部参加研究生课程进修 班 班学习,与有关专业院校 建 建立合作关系,培养紧缺 急 急需专业的硕士研究生。

 组 组织党政领导干部参加在 职 职进修,支持和鼓励攻读 公 公共管理硕士,提高学历 层层次和知识水平。在坚持 和 和完善聘请科技副职的同 时 时,选送中青年党政管理 人 人才到上级机关、科研机 构 构对口学习提高。

 4、 大 大力培养优秀中青年科技 专 专家。选拔大本学历的优 秀 秀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 采 采取在职与脱产相结合、 校 校内与校外相结合的方式 进 进行继续教育,进一步提 高 高学历层次,丰富专业知 识 识;组织到对口大企业、 科 科研机构进行研修,不断 增 增强实践能力;选派部分 人 人员出国接受短期或中长 期 期培训,培养一批在省市 有 有知名度的科技专家和学 科 科带头人。

 5、大力培 养 养经营管理人才。组织有 培 培养前途和发展潜力的企 业 业经营管理人员,在职攻 读 读工商管理硕士。对国有 控 控股、参股及年实现利税 较 较大企业的领导班子成员 进 进行系统的现代管理知识 培 培训。每年选送一批经

推荐访问:创新人才工作经验做法 工作经验 做法 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