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优秀范文】

时间:2022-09-11 15:40:04 来源:网友投稿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优秀范文,供大家参考。

生物多样性与保护【优秀范文】

 

 一、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

 在《生物多样性公约》 里, 生物多样性的定义是"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变异性, 这些来源包括陆地、 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生态综合体; 这包括物种内、 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全球生物多样性评估》 给出了一个较简单的定义:

 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和它们所构成的系统的总体多样性和变异性 二、 生物多样性的主要组成:

 通常包括遗传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组成部分(或层次)。

 1. 遗传多样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遗传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物所携带的各种遗传信息的总和。

 任何一个物种或一个生物个体都可被看作是一个基因库。

 狭义的遗传多样性主要是指生物种内基因的变化, 包括种内显著不同的种群之间以及同一种群内的遗传变异。

 遗传物质的改变(或突变)

 是产生遗传多样性的根本原因。

 遗传物质的突变主要有两种类型, 即染色体数目和结构的变化以及基因位点内部核苷酸的变化。

 前者称为染色体的畸变, 后者称为基因突变(或点突变)。此外, 基因重组也可以导致生物产生遗传变异 2. 物种多样性包括两个方面, 其一是指一定区域内的物种丰富程度, 可称为区域物种多样性; 其二是指生态学方面的物种及分布的均匀程度, 可称为生态多样性或群落物种多样性。

 物种多样性是衡量一定地区生物资源丰富程度的一个客观指标。

 在阐述一个国家或地区生物多样性丰富程度时, 最常用的指标是区域物种多样性。

 3. 生态系统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态系统组成、 功能的多样性以及各种生态过程的多样性, 可分为生境的多样性、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两大组分。

 生境的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多样性形成的基础, 生物群落的多样性可以反映生态系统类型的多样性。

 生态系统是由不同的生物群落所组成, 生物群落多样性是指群落的组成、 结构和动态方面的多样化。

 三、 景观是一种大尺度的空间, 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的景观要素组成的具有高度空间异质性的区域。

 景观要素是组成景观的基本单元, 相当于一个生态系统。

 景观多样性是指由不同类型的景观要素构成的景观在空间结构和时间动态方面的多样化程度。

 景观多样性的成因:

 自然生境和人为干扰。

 四、 大地女神假说主要观点:

 1. 地球表面现有的物理化学状态(温度、 酸 碱度、 氧化还原电位势及大气层的气体构成等)

 是由地球生物圈中的生物总体来控制的。

 2. 如将生物圈中的所有生物排除, 然后用物理化学方法计算大气层各种气体达到平衡时的构成成分, 则地球大气层的组成与火星和金星非常相似.

 五、 生物多样性的空间格局一、 基本模式:

 1、 从热带到两极(从低纬度到高纬度), 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小。

 2、 随着海拔增加, 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小。3、 随着气候干燥度的增加, 物种多样性逐渐减小。

 4、 在海洋或淡水水体中, 物种多样性随着水深增加而逐渐减小。

 六、 二、 在植物群落中的特点:

 1、 在温带陆生植物群落中, 湿度中等的群落往往比潮湿或很干燥环境中的群落物种多样性高。

 2、 在湿度中等的群落中, 具密闭林冠而下木生长受抑制的森林群落, 其物种多样性要比乔木稀少、 下木和草本植物茂密的群落低。

 3、 常绿针叶林要比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低。

 4、 中度干扰强度下,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较高。

 七、 更大的面积拥有更大的物种多样性原因:

 更大的面积内有更多的个体数; 更大的面积内有更多的栖息地; 更大的面积内有更多的生物地理区系。

 八、 岛屿的定义:

 一个自我维持的区域, 区域内的物种起源完全来自外界区域的迁移; 广义的定义:

 被异质性生物群落所隔离的区域。

 岛屿生物地理学理论中的关键在于迁移。

 迁移是指不在岛屿上的物种繁殖群体在岛屿上的出现。

 九、 生物多样性的时间格局: 时间尺度不同, 时间格局也不同, 这里重点讨论生态时间尺度。

 一、 生态演替模式: 草地弃耕地, 物种多样性随演替进行逐渐升高。

 森林恢复演替, 乔木层物种多样性增加, 群落总体多样性先增后减。

 总之, 在生态演替过程的初期物种多样性是升高的, 当趋近演替顶极阶段时, 物种多样性减少或趋于平衡。

 测定时样方大小的影响很大, 过小的样方不能反映较大地区物种多样性特征。

 比较物种多样性, 要注意取样面积这一因子。

 二 、 季节变化模式: 在一些地区, 一些生物种类的居住点有时在一年内发生周期性的变化, 对一个固定的地点来说, 某些种群在这时可能迁入, 而有些则可能迁出, 从而导致该地物种多样性的周期性季节变化。

 如动物的迁徙。

 在多种类型的植物群落中存在着物种多样性变化的年周期模式, 热带和亚热带群落中发生上述周期性变化的原因并不一定是气候条件的季节变换 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一、 假说:1. 进化时间学说:

 热带群落比较古老, 进化时间较长, 环境较稳定, 多样性较高; 相反, 温带和极地群落从地质年代上讲是比较年轻的, 遭受灾难性气候变化较多, 所以, 多样性较低。

 2. 生态时间学说:

 考虑更短的时间尺度, 认为物种分布区的扩大也需要一定的时间。

 3. 空间异质性学说:

 空间异质性程度越高, 环境的复杂性越大, 物种多样性也越大。

 4. 气候稳定学说:

 气候越稳定, 变化越小, 动植物的种类就越丰富。

 5. 竞争学说:

 在物理环境严酷的地区, 例如极地和温带, 自然选择主要受物理因素控制, 但在热带, 生物之间的竞争则成为进化和生态位分化的主要动力。

 因此, 热带动植物较温带具有更精细的适应性, 物种多样性更高。

 6. 捕食学说:

 Paine 认为捕食将被食者的种群数量压到较低水平, 减轻了被食者的种间竞争, 竞争的减弱有利于更多的被食者种的共存。

 捕食者促进物种多样性提高, 对于每一个营养级都适用。

 7. 生产力学说:

 如果其它条件相等, 群落的生产力越高, 生产的食物越多, 通过食物网的能流量越大, 物种多样性就越高。

 上述 7 种假说, 实际上包括 6 个因素, 即时间、 空间、气候、 竞争、 捕食和生产力。

 这些因素可能同时影响着群落的物种多样性, 并且彼此之间相互作用, 各学说之间往往难以截然分开。

 也可能的是在不同生物群落类型中, 各因素及其组合在决定物种多样性中具有不同程度的作用。

 生物多样性的形成主要受 3 类生态因子的制约:

 1. 主因子:

 地理和自然因子, 这是一些大尺度的全球或区域的物理影响因子。

 这类因子又可分为 4 种,即历史和年龄(生态系统形成的时间越古老, 生物多样性就越高)、 梯度(生物多样性随环境梯度, 即纬度、 海拔、 深度、 干旱度和盐度的变化而变化)生境适宜性(水热为主)、 面积(生物多样性随面积的增加而增加)、 隔离(又可称岛屿化, 生物多样性随隔离的增加而降低)

 2. 区域或较小尺度的生态学模式:

 又可分为 4 种, 即生产力(全球尺度上, 生物多样性随生产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在局地, 生产力的增加或降低通常会降低生物多样性)、 生境异质性与镶嵌性(生境种类越多, 物种多样性越高)、 生境架构(生物多样性随自然生境架构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

 3. 相互作用的内部因子:

 又可分为4 种, 即演替、 种间干扰、 扩散与拓居 二、 影响机制

 生物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生产力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生产力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因尺度而异。

 在局域尺度上, 群落生产力的增加将降低物种多样性。

 种间关系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种间协作可以改善环境和促进高幼年个体的补充与更新, 从而减少死亡率和促进定居(或萌发);

 土壤微生物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不少研究表明, 土壤微生物是植物多样性的重要决定子。

 土壤病原体对群落植物种多样性的维持有重要影响。

 非生物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干扰、 空间异质性等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干扰和空间异质性是调节植物群落中物种多样性的主要因子, 干扰可以阻

 止一个或少数种在竞争中占优势, 维持生物多样性。

 自然或人为干扰(如伐木)

 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是通过改变生境的异质性、 改变种间的竞争平衡、从而形成特殊的生境来实现的。

 气候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从极地和高山气候向热带和低地气候, 在温带地区, 由内陆大陆性气候的向海洋性气候生物多样性增加。

 在中、 高降水量的地区, 树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温度和降水变率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也较大 土壤因子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在自然条件下, 热带树种多样性随土壤肥力的增加而增加。

 但人工施用 N 肥将会降低物种多样性; 地被层的增加也将显著降低物种多样性。

 火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火对生物多样性影响很大。

 火烧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干扰, 火烧的体制和强度不同, 对森林和天然草场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同。

 人类活动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许多人类活动极大地改变了生物多样性。

 其它因子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活跃地点: 是指容易导致物种多样性增加的地区。

 这种现象在自然界非常普遍。

 两种类型:

 ①地震频繁地区; ②交错带。

 中性理论: 集合群落水平上, 考虑物种形成与灭绝之间的平衡, 分析区域内物种数-面积关系; 在局域群落中, 计测群落组分种的相对多度分布, 对群落进行统计学的整体描述; 因而可假定诸物种在生态上是等价的。

 生态位理论: 考虑各物种的基础生态位、 竞争与捕食对局域群落构建的作用, 注重关键物种或物种组合对相应的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 所以不能认同中性理论关于群落组分种生态等价的假定。

 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随多样性增加而增加, 主要有以下两个主要机制:

 (1)

 取样效应。

 一个或者少数几个物种可能对一个特定的生态系统生产力有很大的影响。

 物种丰富度的增加增大了高生产力物种的出现几率, 这就是取样效应。

 取样效应假说认为, 在物种水平上高竞争能力是与高生产力存在正相关。

 取样效应包含一个假定:

 群落是由从物种库中随机挑选的物种组成, 然而自然群落究竟是不是随机的组合而成尚有疑义。(2)

 互补效应:

 随着物种或者功能群丰富度的增加, 因物种之间的生态位分化正相互关系提高初级生产力。

 互补和促进是导致超产现象的两种主要机制。

 超产现象是指植物在混播时的产量超过单播时的预期值。

 互补效应产生的原因是通过生态位的分化降低种间竞争的强度。

 如果不同物种利用不同的资源、 或者在不同时间或者空间的不同位置利用同一种资源, 那么群落可获取更多的资源总量。

 时空尺度对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功能关系的影响; 1)

 在局地范围内, 资源竞争、 生态位的分化和捕食作用可决定群落或生态系统的动态, 而在区域范围内, 物种的扩散过程、 干扰及环境因素的空间变化格局、 斑块间的关系、 景观结构对生态系统过程起着决定性作用。

 2)

 在空间尺度上, 单个斑块内的取样效应在区域尺度上变为的资源互补性利用; 在时间尺度上, 取样效应在短期实验(1~3 年)

 中作用比较突出, 而资源互补效应在长期(5 ~6 年)

 实验中更加显著。

 3)

 随着群落演替时间的延长, 多样性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表现出增强趋势, 且资源互补效应逐渐占主导地位。

 保护生物学:

 理论与实践, 遗传多样性(种群大小, MVP)

 物种(种质保存、 异地原地保护、 野生动物回放等)

 和生态系统(功能的和物种的)

 层次上的保护。

 恢复生态学:

 目标群落(地带性的顶极群落)

 及自然或近自然的恢复途径、 FPER 型的森林植被恢复途径, 恢复成功的评估(物种多样性、 碳汇、 水文过程等生态系统功能), 驱动效应、 物种冗余等。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一、 生态方面 1. 灭绝物种的不可恢复性。

 2. 退化生态系统的不易恢复性。

 3. 功能群替代的种源库。

 二、 经济方面:

 直接和间接的 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伦理学基础 1. 生态伦理学观点的共识:

 人类的义务 2. 伦理学、 生态伦理学。

 3. 生态伦理的理论基础。

 四. 美学的角度; 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美感的动力。

 1. 生态美感。

 2. 定义的探讨:

 “美是协调”, “小就是美” 等。

 自 然资源是指自然界中人类可以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或生活中的各种物质的总和。

 一般是指天然存在的自然物。

 地球上的自然资源一般包括以下几种类型:

 气侯资源:

 水资源:

 矿物资源:

 能源:

 生物资源是自然资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有生命的自然资源。

 包括动、 植物和微生物。

 生物资源和其它非生物资源的不同之处在于:

 它是一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 如果进行合理开发(生产与消费的平衡), 能够长期予以利用。

 生物多样性的价值:

 直接价值:

 也叫使用价值或商品价值。

 是人们直接收获和使用生物资源所形成的价值。

 包括消费使用价值和生产使用价值两个方面。

 1. 消费使用价值:

 指不经过市场流通而直接消费的一些自然产品的价值。

 2. 生产使用价值:

 指商业上收获时, 用于市场上进行流通和销售的产品价值。

 生物资源产品一经开发, 往往会具有比其自身高出许多的价值。

 间接价值:

 生物资源的间接价值是与生态系统功能有关, 它并不表现在国家的核算体制上, 但它们的价值可能大大超过直接价值。

 而且直接价值常依赖于间接价值, 因为收获的动植物物种必须有它们的生存环境, 它们维持着生态系统的功能。

 没有消费和生产使用价值的物种可能在生态系统中起着重要作用, 并供养那些有使用和消费价值的物种。

 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包括功能性价值、 选择价值、 存在价值和科学价值四种。

 功能性价值:

 光合作用固定太阳能, 使光能经绿色植物进入食物链, 从而给可收获物种提供维持系统。

 生态系统的功能包括: 增加碳汇、 吸收 CO2、 放出 O2。

 调节气候, 保护土壤, 稳定水文, 污染物的吸收和分解...

推荐访问:生物多样性与保护 生物多样性 优秀 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