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范文 > 公文范文 >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6篇

时间:2022-10-26 11:20:07 来源:网友投稿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6篇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审视与路径探寻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年第1期[摘要]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6篇,供大家参考。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6篇

篇一: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审视与路径探寻教育研究与实验 2016年第1期[摘 要] 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是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不容乐观,特别是随迁农民工子女对城市学校教育的融入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这不仅涉及到教育制度伦理与教育法治的层面,而且牵涉到学校文化与教育心理融入等非制度性层面,需要重新审视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问题所涉及的多维层面,并从义务教育制度的伦理追求、教育法治建设以及教育人文环境的孕育等方面积极探寻推进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可行性路径。[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教育公平汪杰锋本研究为安徽省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项目编号:AHSKY2014D34)、安徽省农民工研究中心委托专项(项目编号:2013NMG04)、安徽省高等教育省级振兴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14zdjy084)阶段性成果。一、引言《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2013年8月29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国家科技教育领导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强调,教育是民生改善的来源,传承文明的载体。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公平公正的教育理念、教育体制与教育人文环境可以促使人们有机会通过自身努力,提升参与平等竞争的能力,这有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作为社会弱势群体的一部分,农民工子女可以凭借自己的努力,通过接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提高自身素质,改善生存状态,实现升迁性社会流动。然而,从教育实践层面看,我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基本游离于城市与社区的边缘。虽然随着“两为主”政策的出台, “入学难”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不容乐观,随迁农民工子女义务对城市学校教育的心理融入等深层次问题日益显现,这不仅涉及到教育制度伦理与教育法治建设的问题,而且牵涉到学校场域的教育人文环境等非制度性层面,需要我们立足和谐社会建设,从多维视角重新审视当前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与问题,并积极探寻推进弱势群体义务教育公平的可行性路径。二、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现状审视(一)维度一:教育制度伦理的视角教育制度伦理是存在于教育制度内部结构中的道德原则和规范,它讨论特定教育制度是否内蕴着一定伦理追求和道德价值。教育制度之善即对教育制度合理和公正与否的认识和判断。社会的公正祥和,人民的幸福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构成社会主义的教育制度伦理及其终极价值目标。

 [1] 然而,随着我国社会经济转型,不同利益群体围绕现行教育资源展开了激烈的竞争,尽管为实现义务教育公平,国家在保障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方面做了许多努力并颁布了一系列相关教育制度。但从具体执行来看,相关教育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违背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伦理原则,农民工子女仍然面临着义务教育不公平问题。1.二元户籍制度的偏颇。1958年,全国人大常委74

 会以法律形式将新中国成立以来日渐形成的城乡有别的户口登记与限制迁移制度固定下来,它标志着城乡有别的二元户籍制度正式确立。

 [2] 二元户籍制度在价值诉求上将稳定与秩序作为第一要义,人为地将社会划分成了两个在权利、义务上不平等的阶层,也无形地剥夺了农民工子女享有平等义务教育权利。

 [3]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谋生,农业户口就成为其子女在城市接受平等教育和发展的障碍。为缓解由二元户籍制度所造成的教育不公平,国家有关部门曾确立了“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和“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方针,但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农民工子女大都只能就读于条件较差的民工子弟学校而与城市优质教育无缘。特别是在全面推行免费义务教育的今天,各地更是将区域内农业户口作为享有免费义务教育的唯一依据,跨县流动的农民工子女就被排除在免费义务教育的门槛之外。随着市场经济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乡二元结构作为一种思维定式仍有较大的惯性而潜存于现有教育制度之中。二元户籍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但这是建立在以牺牲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的教育平等为代价的基础上,显然违背了教育实质公正原则,是非正义的、有违教育伦理标准的。

 [4]2. 教育补偿制度的不公。教育补偿制度是保障薄弱地区教育事业顺利发展的必要前提。国家为保障公民教育权的实现,已经构建起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补偿制度,并针对农村义务教育补偿制度作了具体规定。然而,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基础教育总体投入较低,在教育经费投入严重不足的同时,教育补偿经费分配不均便成为制约农民工子女教育公平的突出障碍。《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提出逐步在全国范围内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实行“两免一补”。从教育制度伦理角度来看,它是国家对农村儿童及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在受教育权方面所作出的制度跟进与补偿措施。然而, “两免一补”的局限性也日益显现:一是城市就读的流动儿童,即便是农村户籍,也不能享受“两免一补”;二是在民办学校或者农民工子弟学校就读的流动儿童,不能享受“两免一补”。可见,国家有关义务教育投入制度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伦理缺位。首先, “两免一补”制度忽略了农民工子女这一特殊群体,这显然有违教育投入与补偿制度的实质公正原则。其次,随着“两免一补”在义务教育公办学校的全面实施,大批农民工子女为了节约教育支出而转入公办学校就读,而在城市公立学校没有足够能力接纳的情况下,必然导致部分流动儿童辍学,最终使得这部分农民工子女在制度改革转型期丧失了平等享受免费义务教育的机会,这显然是有违教育投入与补偿制度的形式公正原则。(二)维度二:教育法治建设的视角目前,我国已基本建立了以《教育法》为核心,以教育专门法和行政法规为骨干,以教育规章和地方性法规为主体的教育法律体系。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关键时期,各法律主体的利益关系复杂多变,难以保障教育优先、持续发展。实践中,不少地方未能把法治精神放入评价教育的价值体系,未能将公平、正义等普世价值作为评价教育法治的客观标准。

 [5]1. 教育立法不完善。我国教育立法基础薄弱,教育法律法规中的一些语言过于笼统含混。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办学这一规定,表意含糊不明,让人无所适从。《义务教育法》几乎完全照抄了《教育法》的部分条文,只作原则性的规定,导致义务教育法规缺乏具体的可操作性,极易受到地方行政政策的影响。在教育立法不完善的同时,教育配套法规滞后现象也很严重,如《义务教育法实施细则》在《义务教育法》实施六年后才颁布出来。一些在教育实践中急需的重要教育法规仍未出台,如《教育法》关于教育投人和条件保障的许多原则规定,由于没有“教育财政法”、 “教育投入法”等单行法律的规范而无法贯彻实施,最终使得“国家保障教育事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决策无法落实。这些年,随着农民工进城务工规模的日益扩大,我国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化教育立法缺失问题尤为严重。在城市打工超过10年甚至20年以上的农民工却享受不到市民的住房政策、医疗政策和子女受教育政策等。《义务教育法》并没有明确对城市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法律保障。如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宪法》第46条规定,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法律表明城乡公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对于游离于城乡边缘的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国家给予的保护不能只是形式上的机械性平等,而应是从法律意义上实施保护的倾斜性公平,逐步实现以城市社会为出发点的城市中心取向向“农民工取向”与“农村取向”的转变。2. 教育执法不严格。建国以来,党和政府先后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等一系列的法律,为适75

 龄儿童享受公平的义务教育权利提供了法律保证。当前,在教育执法与监督过程中还存在不尽人意的地方。执法不严、司法不公的现象时有发生,公民的自觉守法意识尚未形成,法律监督体系尚未建立等。

 “有法不依、有法难依”是我国教育法律执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常见问题。如一些城市公办学校多收农民工子女费用、拒收农民工子女入学,并且“合情合理”,致使许多没有安全保障、缺乏必要教学设施的农民工子第学校大量存在。由于教育执法不严,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建立对农民工子弟学校的办学水平评估机制,以致其懒于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近年来,由于“入学难”和“读书无用论”以及家庭经济、文化层次等因素的综合作用,部分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积极性不高,有的甚至撒手将子女义务教育的责任完全丢给政府,由政府包揽其一切。对此,用工单位以及教育、司法等部门并没有及时加大宣传力度,强化进城务工人员送子女入学接受义务教育的法律意识,维护《义务教育法》的尊严与权威。(三)维度三:教育文化心理的视角1.学校场域的文化排斥。教育文化排斥主要是指为坚持自身文化权利而被隔离于学校主流文化时所遭受的排斥,现实中既表现为城市学校文化对农民工子女的排斥,也表现为农民工子女对城市学校文化的排斥,尤以前者为甚。城市学校师生用自己的文化标准衡量农民工子女群体,势必会给这个弱势群体带上有色标签,拒绝与其交往,甚至有些教师也会根据家庭背景对农民工子女进行区别对待。农民工子女的生活方式和受教育水平等方面与城市学生存在较大差距,容易使他们在进人城市学校后产生相对隔离感,而城市学校的文化排斥则进一步加大这种隔离感。农民工子女进人城市学校后,其模糊的自我认知会给成功融入学校文化带来一定障碍。绝大部分的农民工子女进人城市学校后都希望通过学习改变劣势命运,实现人生的宏伟梦想,但理想与现实的差距加大了农民工子女的心理负担。与城市同龄人相比,随迁农民工子女总是自觉地把自己归类为低位弱势群体而深感自卑,这种深层次的自卑感有时也会爆发出极为强烈的自尊心,使得农民工子女不愿意自觉融入所在城市的生活环境与学校文化氛围,这种从内心建立起来的自我防卫墙无形中加强了他们的自我封闭意识和社会文化认同危机。2. 教育环境的心理歧视。近年来,教育产业化改革在增加公民受教育机会的同时,却使得低收入家庭难以承担如择校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农民工属于低收入群体,根本无力支付这笔昂贵的费用,即使其子女有幸进入城市公办学校就读,也会受到来自方方面面的心理歧视。由于观念和习惯的影响,学校会隐性地将农民工子女排斥在正常教学活动之外,如针对一些所谓的差生和问题学生而广泛存在的分班问题。正是在某种思维定势下,一般认为农民工子弟会影响班级的课堂纪律以及学习成绩,更有甚者会把这些所谓的城市“借读生”完全孤立化,真空化。城市学生大多来自优势阶层,他们在情感、态度、行为方式等方面更接近主流文化价值观,会使其在学习与竞争中处于优势地位。而城市农民工子女在这样的学校氛围中不利于养成与主流社会所要求的素质能力。

 [6] 因此,城市环境中农村和城里孩子集中同校,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农民工子女的城市融入,同时也造成了学校场域的心理岐视。多数市民不愿子女与民工子女同班,有的甚至不惜花费代价将孩子转走,认为农村孩子生活习惯不好,肮脏顽劣野蛮好斗。由于从小缺乏理想教育,很多农民工子女没有远大的学习目标,在他们生活中,也找不到可以学习的榜样。调查表明,随迁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不良检出率明显高于一般城市青少年,主要表现为孤独、封闭、攻击性强、情绪不稳和抑郁等。

 [7]三、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公平的路径探寻(一)义务教育公平的制度伦理化追求鉴于现行义务教育制度一定程度上存在着伦理失衡的情况,必须站在教育制度之善的角度,既要使农民工子女等弱势群体的基本受教育权得到保障,又要以一定的伦理道德规范为依据,并考虑到与生俱来的个体差异,使得这些在社会中处于最不利地位者获得最大的教育利益。

 [8]1.改革学籍管理制度。一项善的教育制度就是要平等地对待所有人,尊重所有公民的人格和尊严,提供给所有人自由发展的机会。因此必须尽快对户籍制度进行改革,实现城乡居民的身份平等。给农民和农民工以同等地位、待遇,并彻底消解户籍制度对农民的歧视,消除户籍制度所造成的农民工子女不平等受教育权问题,对农民工子女开放包括重点中小学在内的所有城市公办学校,农民工子女可以自由选择学校就近入学,并一律免收各种“借读费”,为其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子女的流动性给城市学校的教学管理带来76

 了一定难度,规范学籍管理制度势在必行。可以试点在有条件的地区设计统一的义务教育登记卡,作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凭证和教育记录卡。义务教育登记卡随人流动,随时入学,以致逐步建立地区乃至全国联网的电子学籍管理系统,通过电子跟踪系统随时掌握学生就学与失学现状,从而更及时高效地保证随迁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实现。2.完善义务教育经费制度。我国现阶段实行“地方政府负责、分级管理、以县为主”的义务教育财政体制和“按户籍生均拨款制度”,但由于城乡之间、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存在差距,优质教育资源不能满足社会需求而产生了择校和乱收费问题,有必要完善义务教育经费制度,尝试采取中央财政统一拨款的形式解决农民工子女流入地政府的财政压力,缓解流入地政府和流出...

篇二: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姓名:翟立群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教育管理指导教师:蔡宝来20061101

 摘要20世纪90年代以米,中国农民的流动出现了移民化的趋势,据国家统计局的一项统计,耳嚣中囤滚动入口( 主要是农民工) 超过1.4亿,撂佶诗在未来i 9年,农村每年新转移到城镄的劳动力将有1000万——1500万人,其中农民工子女约70CI万人,约有100万失学流动儿豪少年,且有逐年增加趋势。与之不相配套的是,中国国内的义务教育实行的仍是“ 媳方负责,分级管理” 原则,适龄J L童的义务教育由獒户籍藏在翘政府负责。随罄避藏农民工第一代雍藏市长时闻静打王,这一群体第_二代人的成}乏及教育成为十分突出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作为甘肃省的省会⋯~兰州市,羁前有流动人鞠近50万,近⋯半是农民工,这些农民王子女的教蠢趣题也越柬越罗耋。在这耱愫嚣下,骚究送城农琵工予女受教育豹璐状、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为寻求切实可行的对策提供客观依据,乃是中国改革丌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避程中的一个现实课题。本论文采甬谲套磺究窝分轿磁究穑结合豁方法,获联大嚣熬关手羚疆柬兰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学的有关理论和范式对谶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对外地柬兰农民工了女教育有关状凌逡髻亍了全瑟了解,分疆了终遗寒兰农民工子女教寅中存在戆淘题及荬稳美戏因,即义务教育管理体制问题;地方结构性问题;政府在城市建设和投资办学上力量不均;农民工子弟学校办学条件差,师资弱,流动性大,办学合法化问题很难释凌等润题。摄}}_l 了~鳖舞决癸蟪寒兰农民工子殳教露阉瑟貔其嚣静建}义巍接施,即正确认识农民:[ 子女教育问题;进一步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努力实现教育公平;建立适应“ 就地入学” 的管理服务机制:扶持兴办农民工了弟学校;强{乞农跫工姣法送子女入学豹理念;改善农民【:子女魏教育翊越,要{较嚣学棱、家庭、自我、社会教育相结合。通过对进城农民:I: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关注,促谶鹱势蓑傅熬教育祝会均等。通过对农民王了爻教奇阕憨豹嵇究,蠢铡子促进边缘群体与城市的融合,维护城市的稳定,僳汪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顾捌进行。通过对进城农民工子.』( 教何状7兄的渊查和研究,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冈,提出楣应的接麓和建议,可以为推动义务教育刳度的改革提供客观铱掘。天键词:兰燃:农民工子女;失学

 AbstractSi nce1990s of 20“ century, i ti 11 Chi na show edAccordi ngi t氆e stati sti cs data fromthe State St醴sti csBureau, at presentthere i sm orethan140m i l l i onm obi l epopul ati on遗Chi napeasants*w orkers).Itm i l l i onper yearw ork forcesm ovi ngi nto ci ti es fromruralarea,am ongthemabout 7m i l l i onchi l dren, and aboutnum ber w i l l bei ncreasi ng year露year.Contractto thi s si tuati on, thepresent nati onalpol i cyof thecom pul soryeducati oni m pl em entedi n Chi nai s‘ " responsi bi l i tyof Itealgovernm ents,m anagem entdi fferentl evel s” ,the com pul sorychi l dren of theri 。ght agei sresponsi bl e bythe l ocal governm ent of thei rregi steredpl aceofresi dew ce.Al ongw i thpeasants-w orkers w orki ngas atem poraryw orker i nci ti es for al ongti m e.the educati onof thei r secondgenerati onhas been becom e oneof thepi votalsoci alprobl em sm obi l epopul ati onsi n Lanzhou,G ansuprovi nce,hal fof themarepeasants.w orkers.Therefore, i ti svery i m portantand si gai fi cantfor thedevel opm entofreformandopenpol i cy and soci al i st m oderni zati on of our countryeducati on status of theyounger generati onofpeasants-w orkers,to anal yzethe rel atedprobl em sand thei r soci alm easures.Inthi s壕esi s, based on a seri es ofsoci ol ogi cal data abouteom pul soD"educati onstatus ofpeasants—w orker" s chi l dren,soci ol ogi calw ere used totheoreti cal l y anal yzethecom pul sory educati on status。soci al caoses ofeducati onprobl em s l yi ngahead of theyounger generati onofpeasants-w orkers i nLanzhon{nctudi ngthe i uverge factors i u adm i ni strati onw stemof thecom pul sory-educati on,theprobl em sof l teal soci 罐structure, the i m bal ance ofl ocalgovernm enm texpendi ture betw een theci tyconstructi on and thecom pul sory educati on,the l ow erqual i tyanddi sadvantageouscondi ti onprobl em si n the school parti cul arl yadm i ttedbytheyoanger generati onofpeasants-w orkers as w el ll eachi ng stedI-w orki ngi n these school s and school l egal i zati on、e£e.Through carryi ngout thi spol i cy-evi dent research,a seri es of m easures and acom prehensi ve pol i cysuggesti onpeasants-w orkersw ere j ndi catedi ncl udi nghowtocorrectl y recogni zetheprobl em 。bowto thrther i m provethe adm i ni strati onsystemof the com pul sory educati on i norder toacqui reeducati onequal i tNhowto establ i sh a conveni ent educati on servi cesystemto fi t the basi cpri nci pl e,。‘ regi strati oni n l ocal school ” ,how to have aproperfi nanci alsystemand rel atedpol i ci esto construct enoul ghschool speasants*w orker’sch001.In concl usi on.i tyounger generati on of peasants—w orkershasbeen evi denttrendthatthe m ovem entofpeasants—w orkersal lobvi ousto i m m i gratei ntoci ti es—f m ai nl yi ncl udi ngbel O 。15i s esti m ated that i n the future10yearsthere w i l l1 m i l l i on chi Idren w i l l bedepri vedof educati oa.Thi sateducati on of thei n Chi na.Atpresent.thereare near 500 thousandto i nvesti gate the com pul sorycauses andconsequences so as to w ork out correspondi ngsurveyandanal yti cal approaches8s theprobterosofunqual i fi edontreati ngw i th the educati on probl em s of theyounger generati onofofhi gh qual i tyfors chi l dren and howtostrengthentheconceptto send氆ei r chi l drentoi si ndi spensabl e forsettl i ngthe educati oaprobl eros of thei n ci ti esto i m pl ententacom prehensi ve11i

 m easurerel ated tosch001.fam i l yand soci alcom m uni ty.Throug}l study01" 1 the educati onprobl em s l yi ngahead of theyounger generati onofpeasants-w orkers、w ecarlbasi c prooffor our governm enteducati onopportui fi tysafeguard the stabi l i ty of urban envi ronm ent and the devel opm ent of refornl andsoci al i st m oderni zati on constructi onofourcountry.attract soci alattenti ons to these probl em sandprovi deto enact correspondi ng m easuresequal i ty fortoprom otethethe w eakpopul ati oni noursoci etysoastoKeyw ords:Lanzhou,chi l drenofpeasants—w orker,de州ved&educati on.V

 独创性声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论文是我个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的研究工作及取得粒{爨究娥栗。尽我所知,除” 罗文中特别艇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括其他入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研究成果,也不包含为状得西北师范大学或其他教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用过瓣嚣料。与我一羼工俸的同志对本硪究敷徽熬任封贡献均己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明并表示了谢意。签名:霪董蓬n期:麴占型:兰:关于论文使崩授权的说明本人完全了解疆I乏帮蕊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僳留送交论文的复印件,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学校可以公布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毽复制手段保存论文。繇翠翩虢茬堕刍啦出型阜( 保密的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前言201婕纪80年代初,随着改革开敞和衽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发展,大城市对劳动力资源的需求迅黼增长,提供了大量新的就舭机会。于怒,最本分的中豳农瑟变褥不安分了,缝{}l 纷纷卷莛镶蕊,丢嚣袒鼹辈辈霓予年澎戏嚣“ 嚣蘩黄± 蓠朝天” 的生活方式,不约雨冈地蹒鬻坚定的步伐,走出贫困的乡村,走出封闭的山区。他们兄弟相伴、姐妹相携、父子相依,他们邻里相约、同宗相结、同乡相蓬,成群维酸建走逶城蠢,孛嚣翁蟪枣孛慧共褰多少农民工?没嚣一个夫麓说褥清楚,也没有一个部门能统计褥清楚,它始终怒~个谜。因为,款总体上来说,民工潮憋流动的,是溅恒定规则的一种变量。据阐家统计局的~项统计,目前中强滚动人翻( 主要是农民工) 超过1.4纪,撰结计,在未来10年,农封每年掰转移妥城镇静劳动力将有1000万——t500万人,其中农民工子女绦?∞万人,麴鸯t00万失学_i )i i 动儿童少年,鼠有逐年增加趋势。据北求、上海、深圳的政府教育部门统计,j E京奢暂住流动人口360万人,流动,L童少年22万人,怒工子弟学拨350辑;上海有暂住滚动入毯3蕊万人,滚动J t奄少年24万天,民互孑弟学校5t9魇:深圳有黼住流动人H 336万人,流动儿童少年35万人,民工予粥学校221所。而由国务院棠薯女,L童工作蚕员会办公蜜、中国儿童中心与联合国儿囊基金会在2003年底公冷静孛鋈流韵j L童裱嚣箍释谰查结票显忝,中蓄滚动,L鬻翡失擎搴遮9.3%,即每年有近200万孩子失学。”20世纪90年代以柬,中国农民的流动出现了新的高潮和新的特点,呈现出穆琵琵翦趋势:①遘蠛农戆工戆彗祷靛生了交往,献过去戆浚毒鼗年荤奏辩赉为主转向现在普遍的居象’ 迁移;②流动蜒域扩大,从过去的县内、省内流动转向现在的大规横跨省流动;⑨流动对阃延长,从过去的攀节性流动转向现在的居留型流凄。8与就弱露,孛鼹固蠹酶交务教青实嚣豁仍楚“ 遗方受责,分缀管理” 艨囊+适龄儿濑的义务教育内其户籍所在地政府负责。随着进城农民工第一代在城市长时问的打:£,这一群体篇二代人的成长及教育成为十分突出和不可回避的社会问题。在这耱德嚣下,礤究进辖农受王子女受教育鹞凝获、耪瑟及溺遂产至懿潦谶,为寻求瞬实可行的对策提供客蕊依搌,乃是中围泼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亿避程中的一个现实课题。本研究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推进改革丌放和瑰燕讫建设麴鞭裂遴行其畜重要麓理论窝理实意义。①刘豪必-社会学概论[ I{1.Ib京:赢等教育It;黼耗,i 992.32[②陈成文· 社会弱肯论[M ],1b京:时事⋯版刘:+2000.21—47.{

 通过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引起人们对弱势群体教育问题的关注,程逶弱势耱谤嚣教襄礁会蝰等。透过对农民王予女教寅阔题戆磺究,有利予绽透边缘群体与城市的融合,维护城市的稳定,保证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避行。通过对农鼹工子女教育状况的调查Ij f口研究,发现问题产生的原阂,提出相应的措蘧蟊建议,霹鼓麓搀貔稳关枣l 瘦豹改革提供客囊袄摆。本研究首先用实诞的方法,获取大量的关予外地来兰农民工予女教育现状鲍资料,在此基础上,采用社会学的肖关理论和范式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进行理论分摄秘实证研究。对终遗来兰农强工子女教育搿关状况进行了全嚣了解,分辑了外地*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相芙成因,提滋了~些解决外恁来兰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具体的建议和措施。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森的结果显示我国流动入口总数超过l 亿( 102,297,890人) ,据圈家人口计搬豢最新测算,2003年这一数字已更新为约1.4纪。人疆滚凌县煮菲鬻镶显豹方囊热;出农村怒缄蠢,经济欠发达建区自发遮地区,中谣部向东部沿海流动。与之相佯而来的是1410万( 14,096,842入,2000年人13普查) 0—14岁的流动儿章,占全国流动人口的13.78%。回其中绝大部分是疆其父蹲避入城市豹农鼹工子女。城枣农民工予女教育闷题也趿为这一大嫂模的人口流动而突显出来,并成为两会焦点话题。2003年,国务院办公厅专门颁布了有关农民工问题的l 号通知( 国办发{2003}1 P5) ,该通知在缀大程度上爱映了国家对农民工的态度的明显转变,充分肯定了农瞧工的俸用:“ 农树富余芬凌力向菲农产篷窥城镇转移,是工、韭往鞠臻代化的必然趋势。农鼹进城务工就业,促进了农民收入的增加,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捣的调整,假进了城镇化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经济和弑会的繁荣” 。为诧该通知也提出了一黧解决办法,院强要求各趣政寤解决爵农&工子女上学难耀题。同年激师节温家宝总理在视察j B京市接受务工农民子弟学校时写下了“ 同在蓝天下,共同成长进步” 这句话,邋是党中央、豳努院对广大农民工子女的无限关怀。农涎工子女饔城常,L童少年零应褥鬟同等静荐重,应事蠢溺等靛受教簿秘权利。因此,必须高度重视,深化改革,采取有效措施,切究解决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终瓷曹豢省懿省会簸索一兰矧帝,蕹兰援露公安弱统诗,逐年柬,滚入兰娟市的外来人口大量攀升,仅公安机关登记在册的流动人口就以平均每年4万左右的幅度增加。2004年2月12日兰州市公安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篇三: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农村流入城市, 农民工不断增加, 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随父母涌向城市, 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进入 90 年代以后, 进城农民在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流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 以举家迁移为特征的家庭化流动逐渐呈上升趋势。

 随着逐年递增的农民子女来到城市, 这些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的教育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 我国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 制定了 一系列政策法规, 采取了 切实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 一些成绩。

 但是,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 由其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的缺陷, 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本文对该问题的成因进行了 分析, 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的建议。

 本文主要是对实施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进行调查研究, 介绍这些问题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同时也深入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从健全机制、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等方面改进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政策实施策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一)、 概念 1、 农民工 农民工是指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阶层。

 从职业上看, 农民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第二、 三产业; 但从身份上看, 他们仍然是农民, 因为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 他们的家仍然在农村, 他们仍有土地在农村, 是一个职

 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

 2、 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是指那些在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的子女,特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和少年。

 (二)、 研究意义 从长远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将长期存在, 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又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农民工子女正处于启蒙教育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如果他们在这一时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建设者; 相反, 如果他们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不到健康, 全面的发展, 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是关系到我国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国下一代综合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

 1、 普及义务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农民工进城, 其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 理想追求等方面接受城市的洗礼,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农民, 他们的教育需求意识逐渐增强, 强烈要求自己的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事实上,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己经引发了 一系列的矛盾, 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投资体制等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

 教育行政机构乃至立法机构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是今后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有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该群体的关注, 并由此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使全社会共同尊重弱势群体的生存价值, 以体现社会和教育的人文关怀。

  2、 保护基本人权, 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义务教育是强制教育, 也是国民教育, 无论在任何国家, 义务教育都是国家行为, 政府有责任担负起提供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和机会, 人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在社会转型时期, 国家必须主动承担和统筹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 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机会, 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利及基本人权的实现。

 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发展与不稳定、 不和谐往往是共生的。

 发展必然会带来人群中利益格局的变化与调整, 所谓利益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必然是有些人获利多一些, 有些人获利少一些, 有些人利益相对受损, 有个别人甚至会出现利益绝对受损的情况。不患寡而患不均, 教育的不公平, 是社会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 要想人们在社会流动中实现公平正义,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教育公平。

 能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和教育问题, 涉及到整个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 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民所应享有的正当权益提出了 严峻挑战, 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基本情况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 在公办学校借读。

 这是目前农民工子女就学常见的主要形式。

 如在广州市就读中小学的流动人口子女达 39. 01 万人, 其中有一部分外来农民工子

 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这些学生在进入公办学校学习需按照广州市物价局的规定缴纳一定的学杂费(如表 1)。

 学生就读的形式是与当地人的子女同班学习, 与当地人的子女享受同样的办学条件、 师资。

 由于农民工子女较多, 公办学校用于招收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位相对较少, 所以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必须经过一些门槛及经济赞助。

  表 1 流动人口子女中、 小学杂费基本标准表(引用数据来源:

 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

 类别 计算单位 杂费( 元)

 收费依据 说明 学前班 每生每学期 800.00 穗价[2001]66 号教育机构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上浮、 下浮不得超过20% 小学 每生每学期 1000.00 穗价[2001]66 号同上 初中 每生每学期 1300.00 穗价[2001]66 号同上

 第二、 在民办学校就读。

 这是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选择。这类学校多由个人开办, 办学条件总体不足, 普遍没有达到公办学校的要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素质较差;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但收取的费用较低, 能满足大多数低收入农民工的需要, 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比较多。

 第三、 在私立的贵族学校就读。

 有一部分外来农民工挣了钱, 家庭经济水平较高, 夫妻双方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小孩, 把小孩“寄存” 在办学条件较好的全寄宿高收费的贵族学校。

 这种学校不管是从小孩的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提供了 全方位的服务, 免去了 家长的后顾之忧。

 但是由于这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优越, 管理较好, 收费高, 所以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比较少。

  三、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存在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 1、 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

 2005 年,14 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 1314 万。

 据预测:

 截至 2020 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 2000 万左右。

 目前, “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 2000 万人左右, 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 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 3%” 。据统计:

 截至2008 年11 月, 青岛市暂住人口达到 188. 16万人, 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 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截至 2008 年 12 月, 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农民工子女 73645 名,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 10. 1%。

  2、 多数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门外

 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

 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 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两项费用:一是每人交学校 2000 元-5000 元的赞助费。

 二是每人每学期交 600 元左右的借读费” 。

 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大多让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3、 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长在农村, 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

 被父母带到城市后, 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同时却又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 乡 音被城市的同学所嘲笑, 在农村学到的知识相对城市的同学比较贫乏, 还有因节俭被城市

 同学笑话。

 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

 农民工子女大多性格内向, 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4、 民办学校中存在师资问题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

 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 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 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 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不了 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此外, 这些教师在音乐、 体育、 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还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与城市孩子相比, 农民工子女普遍更成熟、 更懂事、 更坚强、 更爱劳动。

 同时, 他们的早期教育普遍较弱, 智力开发较晚, 尤其是漂泊的家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

 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 既造就了 一些孩子的优良品质, 也影响了 另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 这些孩子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最优秀的和最令人担忧的孩子。

 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居住条件差, 再加上孩子与家长沟通较少, 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内向、 自卑。

 5、 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缺位 农民工子女学校始终未被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纳入严格的监管范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认识缺位 流入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认识缺位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第一, 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归属认识不清; 第二,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认识片面, 把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全同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的国务院规定, 在实践中变成了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学校挖潜为主”, 少有政府投资新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举措; 三是认识不深,对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 因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积极性不高。

 (2)

 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缺位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 农民工子女学校未被纳入基础教育管理范围, 党、团、 工会组织则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在社区组织的学校活动中, 除个别乡 镇、街道外, 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师生一般都被排除在外;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 公办学校师生均可以从网上获取包括教育信息在内的广泛资讯, 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师生却与网络无缘。

 因此, 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 但是学校信息闭塞, 感受不到大都市的现代气息, 享受不到流入地优厚的教育资源。

 (3)

 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的制度缺位 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缺少制度上的安排, 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申办、 审批、 投入等方面均缺少管理依据。

 一是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缺少考核机制; 二是审批职权不明确, 政策法规不衔接, 执行操作难度大; 三是由于外省市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无法在当地市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组织登记,办学者就无法成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合法法人, 因此也就无法获得物价部门的收费许可和出具合法财务票据并建立合法的财务制度。

 (二)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既有政策、 制度方面原因也有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主要在于:

 1、 制度转轨引发教育失范 社会体制变迁势必要引起相应的教育体制变迁,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体制的变迁, 从而导致反社会的教育失范。

 就我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而言, 最具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制度环境就是现存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正是由于户籍制度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致使流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成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难题。

 2、 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负面导向 从法律上讲, 每个公民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但是,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 二元结构机制下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 必然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城乡 二元社会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 已经形成了 一种“以城市为中心” 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应地反映在教育方面就体现为“以城市为中心” 的教育价值取向。

 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投入上, 国家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明显倾向于城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乡 镇财政自行负担。

 而乡 镇财政收入来自于当地农民, 财政不足时采取集资的办法办义务教育, 这实际上就等于由农民自己掏钱解决国家要求的义务教育问题。

 当大批农民工子女离丌了 农村后, 由于交纳的义务教育统筹费用没

 有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 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这就等于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 一个真空地带, 使一大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去了 财政支持。他们要么被排斥于义务教育体制之外, 要么在环境极差的学校就读, 农民工子女的“农民身份”、“农村背景” 使其失去了法定的受义务教育权。

 可见, “以城市为中心” 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是导致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到平等的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

 3、 社会分层导致的农民工弱势社会地位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消灭了剥削阶级,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在不同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但仍有明显的阶层划分, 仍然存在着社会地位高低有别的不同社会阶层。

 我国建国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 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一种手...

篇四: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现状分析及对策 摘要:

 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是当前党和政府高度关注并着力解决的问题。

 本文就农民工子女目前存在的问题, 问题产生原因及解决问题的对策做了详细的综述。

 呼吁政策关注三农问题应首先关注农民工子女的教育问题, 构建良好的和谐社会。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教育问题

 问题成因

 对策 前言:

 随着经济发展、 社会转型、 城市农民工的日趋增多, 当前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现状还很不容乐观, 问题主要表现在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 学业成绩、 心理状况, 以及民工子弟学校的师资和教育教学设施等方面。

 未来农民工子女教育政策的构建必须立足于和依赖于这些复杂的、 深层次的问题的解决。

 1. 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1. 1 受教育机会不平等.

 受教育机会是衡量教育是否平等的重要指标, 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机会具体反映在农民工子女的就学渠道等方面。

 他们的就学渠道主要有: 第一, 在公立中小学借读。

 第二,

 就读于流出地政府在流入地所办的学校。

 第三,

 进入民助公立( 或公助私立)

 学校学习。

 第四,

 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第五,

 在家乡 学校接受教育。

 抽样调查显示有65%的适龄儿童在家乡接受教育,

 他们的父母亲一方或双方不在身边,

 处

 . . 在教育的边缘地位。

 第六,

 部分农民工子女失学或辍学。

 1. 2 就学过程不平等.

 1. 2. 1 与城市孩子同处一校的农民工子女, 由于户籍的限制,

 必须比城市孩子多缴纳高昂的赞助费和借读费,

 尽管他们生活的经济条件比城市孩子要低很多。

 接受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公立学校目前主要有以下两种:

 一类是城市中基础薄弱的学校, 二是城郊的乡 镇学校。

 在公办学校就读的农民工子女经常是/ 插班0 或者是被- 单独编班0。

 由于户口不在当地,

 经济条件薄弱,

 常被公办学校的城市学生排斥;

 由于父母工作流动性大,

 学校有时会疏于管理;

 由于没有学籍,

 成绩因此不计入教学考评,

 甚至无机会参加学校或当地各级政府举办的各种活动,

 以及/ 三好学生0 的评选和一些体育竞赛;

 部分教师素质不高,

 往往歧视农民工子女学生,

 甚至剥夺农民工子女与城市学生平等地接受教育的权利。

 1. 2. 2 民办农民工子弟学校由于资金短缺,

 且不少学校办学以赢利为目的,

 办学条件被降到最低,

 因此存在很多问题,

 如教学设备奇缺、 管理水平低、 师资力量弱以及存在安全方面的隐患等。

 所以农民工子女尽管有学可上,

 享受的依然是比公办学校低得多的待遇;

 而且当地教育主管部门还有比较严重的城市本位观念,

 不但不落实国家的政策, 对这些学校进行财政补贴,

 改善教学环境,

 反而以地区、部门利益为重,

 动辄以办学规模太小、 条件太差等不合规范为理由将学校关闭,

 不给予其合法的办学地位,

 全然不顾流离失所的学生。

 1. 3 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不相等.

 . . 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指的是学校的硬件建设, 包括校园建设、 教学设施、 设备、 文化娱乐设施等。

 它们的建设程度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的积极性以及教学的质量。

 农民工子女接受教育的学校的教育教学设施良莠不齐。

 在这方面, 公立学校由于有政府在财政上的支持以及学校长期的积累, 教育教学设施相对较为优越和完善。

 而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与之相比, 差距极为明显, 其状况极不容乐观。

 据对上海市民工子弟学校的调查, 这些学校的校舍、 课桌、 图书馆等硬件设施普遍不足甚至是严重不足。

 废弃的厂房, 厂房在改为校舍后, 需要进行相应的改建, 安全设施的功能上需要调整, 这是民工子弟学校校舍存在的最大问题。

 此外, 教室面积过小, 学生过度拥挤, 教学效果受到影响。

 其他设施也因陋就简,

 同时, 城市的图书馆、 书店、 博物馆、 科技馆、公园等文化教育场所设施和各种信息、 科技、 人文资源等无疑都给流动儿童提供了直接的受教育的机会和素材, 使他们开阔了视野, 增长了知识。

 这些对于城市儿童来说是司空见惯的, 但对于农村儿童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调查表明, 农民工子女及家长对城市的教育环境普遍是满意的, 或者更确切地说是满足的。

 这种满足感不是来源于与城市儿童的比较, 这点他们不敢奢望, 他们比较的对象是在农村的就学儿童。

 正如有家长表示, 在城市里就算第二、 第三课堂孩子都可以学到很多东西, 而在老家普通话都没普及。

 从中也可反映出一个事实,即城乡 教育环境之间存在巨大的鸿沟, 农村儿童教育环境的状况极不容乐观。

 1. 4 师资力量不平等.

 . .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

 特别是公立学校、 部分民办学校以及流出地或流入地政府设立的流动人口子女专门学校的教师都具有正规大学或师范院校的学历, 也都接受过正规的师资培训, 能够胜任农民工子女的教育教学工作。

 不过, 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 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 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 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不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此外, 这些教师尤其在音乐、 体育、 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 这些课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1. 5 农民工子女的心理状况.

 外来民工子女一方面沿袭父辈传统的农村生活方式和社会习俗;另一方面又在繁华的大城市中耳濡目染现代化的生活方式, 他们能够深切地感觉到出生地与大城市生活的极其悬殊的差距, 切身体验到父母的无能为力, 这种强烈的落差再与他们在学习和交往中感受到的排斥和歧视相结合, 这很容易就导致相对剥夺感的加强、 认同上的危机,形成不健康的心理状态, 难以与城市生源的学生相融合, 并可能引发反社会的行为。

 据调查, 农民工子女普遍自信心不足, 自我评价偏低,存在“自卑” 、 “自闭” “压抑” 等心理特征。

 2.

 问题成因 2. 1 城乡分割的户籍制度.

 城乡 分割的户籍制度曾以农业0和非农业户口的形式把中国公民分成身份不同的两大类别,

 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

 户籍却仍是在农村。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

 农民工

 . . 子女在流动的同时,

 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

 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

 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流动儿童少年就学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招收流动儿童少年就学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

 可依国家有关规定按学期收取借读费, 显示国家政策赋予流入地学校收取农民工子女的借读费和赞助费的权利来弥补教育经费的不足。

 因此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

 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

 2. 2 义务教育制度的过度分权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实行的分级办学、 分级管理的教育体制过度分权。

 义务教育法第八条规定:

 义务教育事业,

 在国务院领导下,

 实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第十二条规定:

 实施义务教育所需事业费和基本建设投资,

 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负责筹措,

 予以保证。

 这个教育法则明确了流入地政府对流动人口学龄儿童的入学并没有法律上的责任,

 作为城市边缘人口,

 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流出地政府带给他们的教育补助。

 因此,

 义务教育的过度分权是造成农民工子女上学难的主要原因。

 2. 3 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在我国加工制造业、 建筑业、 采掘业、 运输业以及环卫、 家政、餐饮等服务业中,

 农民工占到从业人员的半数以上,

 人数超过一亿。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为经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 . 理应得到公平、 公正待遇,

 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正待遇,

 收入普遍微薄。

 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

 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

 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

 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加上额外的赞助费和借读费,

 他们只能望学兴叹 ,

 这是导致他们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2. 4 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

 社会交往面窄.

 农民工居住空间狭窄,

 条件较差,

 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

 农民工子女尽管生活在广阔的城市空间,

 他们实际却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

 这与乡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

 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

 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2. 5 农民自身因素的影响.

 家庭能否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对学生适应性有显著影响。

 相关研究表明,

 大多数家长对其子女的教育还是关注、 积极的,

 但是由于各种客观原因农民工不能对子女的学习进行有效的辅导。

 流动人口多半来自经济、 文化较为落后的农村,

 较低的文化程度和经济压力让他们根本没有能力、 时间和精力来科学合理地教育孩子。

 虽说望子成龙是农民普遍的意愿,

 而相信读书没有什么用的也大有人在,

 或者认为现在城里的工人纷纷下岗,

 毕业的大学生都找不到工作,

 他们的孩子即使读了书,

 今后也未必能在城里找到合适

 . . 的工作,

 与其这样浪费钱财,

 还不如让孩子早点学做生意,

 多赚些钱,

 为结婚成家做好准备。

 有些农民工不愿看到自己子女受歧视,

 当他们看到自己子女从学校回来,

 由于受到歧视而背上沉重自卑心理负担,

 出现了精神压抑、 厌学等心理问题时,

 强烈的舔犊情结使他们选择了让子女回乡的道路。

 2. 6 农民工子女自身角度 在城市所遭遇的不公待遇,

 城乡 之间巨大的社会差距使农民工子女感受到强烈不平等,

 觉得自己低人一等,

 因此产生强烈的厌学情绪。

 有些教师因为利益驱动,

 对借读生的学习放任不管,

 导致农民工子女在学习起跑线上就输给城市孩子。

 他们无法改变现实, 只好以消极的方式———厌学来表达对社会的不满。

 从儿童心理发展的角度来看,

 歧视是对儿童最大的隐性伤害。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插班到公办学校读书,

 或多或少的歧视让刚刚萌生思想的孩子对自身的贫困有了认识,

 自卑心理从此产生。

 他们因此与社会产生隔膜、 对抗甚至仇恨。

 一些地方专门设立的“民工子弟学校” 或在公办学校内部单独编设“民工子弟班” 更是对农民工子女贴上了“标签” ,

 这些孩子会意识到自己是城市里的“异类” ,

 是需要“隔离” 起来的特殊群体。

 心理专家认为,

 十二三岁以前的孩子心智很不稳定,

 本身自我认识能力差,

 容易夸大问题的性质,

 凭自己想象走入心理 “死胡同”。

 而13~18 岁又是青少年的心理危险期。

 这个年龄段未成年人的心理容易趋向偏激逆反。

 3.

 解决问题对策

 . . 3. 1 改革户籍制度、 实现城乡 一体化。

 户籍制度的本质是与计划经济一脉相承的, 它在限制人口流动和制造了城乡 分割的同时, 严重地加剧了城乡 差别, 导致了中国城乡 经济社会发展两重天的不和谐局面。

 这种制度的弊端表现在它直接导致了城市居民和农民在所有制、 流通、 交换、 分配、 就业、 税赋以及教育、 医疗、 养老、 劳动和社会保障就业、 住房等各方面的经济和社会政策的不同。

 这种人为制造的等级和利益差别致使流动人口沦落为新的城市贫困阶层。

 就义务教育领域来说, 正是城乡户籍壁垒的存在,造成流动到城市里的农村人口子女在城市中无法得到与城市学生同样受教育的权利。

 解决问题的根本之策在于加快城乡 二元户籍制度的改革。

 务必实现两个基本的目标: 一是逐步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二元结构, 建立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理制度; 二是消除户口的社会附加功能, 切断户籍身份与利益之间的关联, 改变户口与就业、 医疗、 社会保障、 教育、 住房等公民利益挂钩的不合理现象, 实现城乡一体化管理。

 3. 2 多渠道安排农民工子女就学.

 首先, 公办学校要承担起接受农民工子女入学的重要任务。

 在公办学校就学是承认农民工子女在流入地合法地位的重要标志, 拥有平等的入学机会体现了社会公平, 是其公民权利的积极体现。

 流入地政府应采取多种形式接受农民工子女在当地的全日制公办中小学入学,在入学条件等方面应与当地学生一视同仁, 不得对其进行乱收费, 对特困学生应酌情减免费用。

 . . 3. 3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 对 “特困”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在我国, 地方政府是实施义务教育的主体。

 由于财力有限, 大多数流入地都无法保障农民工子女无偿享有由当地纳税人支持的义务教育。

 而多数农民工家庭拮据, 不要说高额的“借读费” 交不起, 有些学生还因交不起“简易学校” 的学费而失学。

 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义务教育的机会是政府行为,

 不是一个地区的教育部门所能解决的, 它不仅涉及公安、 物价、 工商、 计划生育等相关政府职能部门, 还涉及流入地政府与流出地政府的协调和互助。

 中央政府不能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责任推给地方政府, 地方政府也不能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将其推向市场。

 必须加大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 对“特困” 农民工子女实行免费义务教育。

 中央政府应为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设立专项资金, 同时根据农民工对流入地的经济贡献, 流入地政府也要专门安排部分资金, 用来支持农民工子女...

篇五: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

 自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和城乡产业结构加快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从农村流入城市, 农民工不断增加, 大量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龄儿童随父母涌向城市, 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日益引起国家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进入 90 年代以后, 进城农民在流动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 流动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其中, 以举家迁移为特征的家庭化流动逐渐呈上升趋势。

 随着逐年递增的农民子女来到城市, 这些跟随父母进城的孩子的教育状况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

 近年来, 我国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 制定了 一系列政策法规, 采取了 切实有效的措施, 取得了 一些成绩。

 但是,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现状仍不容乐观, 由其引发的一系列的矛盾和问题仍然存在, 教育体制、管理体制的缺陷, 需要我们不断地改进和完善。

 本文对该问题的成因进行了 分析, 进而提出一些解决方案的建议。

 本文主要是对实施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进行调查研究, 介绍这些问题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 同时也深入分析其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了从健全机制、 完善制度、 加强管理等方面改进外来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农民工子女

 义务教育

 政策实施策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研究概念界定及研究意义 (一)、 概念 1、 农民工 农民工是指介于农民和工人之间的一个阶层。

 从职业上看, 农民工不再从事农业生产而是从事第二、 三产业; 但从身份上看, 他们仍然是农民, 因为他们的户口仍然在农村, 他们的家仍然在农村, 他们仍有土地在农村, 是一个职

 业与身份不一致的群体。

 2、 农民工子女 农民工子女是指那些在城市工作和居住但未取得城市户口的农民的子女,特指随父母或其他监护人在流入地暂时居住半年以上, 处于义务教育阶段, 有学习能力的适龄儿童和少年。

 (二)、 研究意义 从长远来看,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农民工子女的就学问题将长期存在, 妥善解决好这一问题又是十分紧迫和必要的。农民工子女正处于启蒙教育这样一个关键时期, 如果他们在这一时期能够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将成为有益于社会的建设者; 相反, 如果他们在这一关键时期得不到健康, 全面的发展, 他们就有可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不利因素。

 因此,解决好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 是关系到我国切实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战略目标的实现, 关系到我国下一代综合素质提高和发展的战略问题。

 1、 普及义务教育, 提高全民素质的必然要求 农民工进城, 其生活方式、 价值取向、 理想追求等方面接受城市的洗礼,已经不同于传统的中国农民, 他们的教育需求意识逐渐增强, 强烈要求自己的子女接受平等的义务教育。

 事实上,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己经引发了 一系列的矛盾, 对现行的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投资体制等提出了 严峻的挑战。

 教育行政机构乃至立法机构如何应对这种挑战, 是今后教育管理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对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研究, 有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该群体的关注, 并由此

 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 使全社会共同尊重弱势群体的生存价值, 以体现社会和教育的人文关怀。

  2、 保护基本人权, 实现教育公平的必然选择 义务教育是强制教育, 也是国民教育, 无论在任何国家, 义务教育都是国家行为, 政府有责任担负起提供有利于儿童入学的各种条件和机会, 人民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利。

 在社会转型时期, 国家必须主动承担和统筹起全民义务教育的责任, 为农民工子女创造接受平等义务教育的机会, 保障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权利及基本人权的实现。

 3、 构建和谐社会必须面对的重大问题 发展与不稳定、 不和谐往往是共生的。

 发展必然会带来人群中利益格局的变化与调整, 所谓利益格局的变化和调整必然是有些人获利多一些, 有些人获利少一些, 有些人利益相对受损, 有个别人甚至会出现利益绝对受损的情况。不患寡而患不均, 教育的不公平, 是社会合理流动的最大障碍, 要想人们在社会流动中实现公平正义, 最根本的是要实现教育公平。

 能否解决好农民工子女就学和教育问题, 涉及到整个社会流动机制的形成, 对于维护社会主义公民所应享有的正当权益提出了 严峻挑战, 关系到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与社会的长治久安。

 二、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基本情况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就学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第一、 在公办学校借读。

 这是目前农民工子女就学常见的主要形式。

 如在广州市就读中小学的流动人口子女达 39. 01 万人, 其中有一部分外来农民工子

 女在公办学校就读。

 这些学生在进入公办学校学习需按照广州市物价局的规定缴纳一定的学杂费(如表 1)。

 学生就读的形式是与当地人的子女同班学习, 与当地人的子女享受同样的办学条件、 师资。

 由于农民工子女较多, 公办学校用于招收外来农民工子女的学位相对较少, 所以外来农民工子女就读公办学校必须经过一些门槛及经济赞助。

  表 1 流动人口子女中、 小学杂费基本标准表(引用数据来源:

 中国广州政府门户网站)

 类别 计算单位 杂费( 元)

 收费依据 说明 学前班 每生每学期 800.00 穗价[2001]66 号教育机构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上浮、 下浮不得超过20% 小学 每生每学期 1000.00 穗价[2001]66 号同上 初中 每生每学期 1300.00 穗价[2001]66 号同上

 第二、 在民办学校就读。

 这是外来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重要选择。这类学校多由个人开办, 办学条件总体不足, 普遍没有达到公办学校的要求;教师水平参差不齐, 部分教师素质较差; 教学质量难以保证; 但收取的费用较低, 能满足大多数低收入农民工的需要, 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比较多。

 第三、 在私立的贵族学校就读。

 有一部分外来农民工挣了钱, 家庭经济水平较高, 夫妻双方都忙于工作无暇照顾小孩, 把小孩“寄存” 在办学条件较好的全寄宿高收费的贵族学校。

 这种学校不管是从小孩的学习还是生活等各方面都提供了 全方位的服务, 免去了 家长的后顾之忧。

 但是由于这类学校的办学条件优越, 管理较好, 收费高, 所以在这类学校就读的外来农民工子女比较少。

  三、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存在的现状与成因分析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现状 1、 农民工子女失学率高

 中国人民大学人口所对 2005 年全国 1%人口抽样数据分析表明:

 2005 年,14 岁以下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达到 1314 万。

 据预测:

 截至 2020 年, 我国农民工数量将进一步扩张, 农民工随迁子女数量将达到 2000 万左右。

 目前, “全国进城的流动儿童有 2000 万人左右, 由于城市学校对他们采取限制政策, 流动儿童的失学率高达9. 3%” 。据统计:

 截至2008 年11 月, 青岛市暂住人口达到 188. 16万人, 有不断增长的趋势。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涉及农民工切身利益, 关系到教育公平和社会的和谐稳定, 引起了各级政府和全社会的高度重视和关注。截至 2008 年 12 月, 青岛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接受农民工子女 73645 名, 占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总数的 10. 1%。

  2、 多数农民工子女被排斥在公办学校的门外

 许多城市的公办中小学一般不接受户口在外地的农民工子女上学。

 以北京为例, “农民工子女要上公立学校, 需要比当地城市学生额外多交两项费用:一是每人交学校 2000 元-5000 元的赞助费。

 二是每人每学期交 600 元左右的借读费” 。

 出于经济原因农民工大多让子女就读于民工子弟学校。

  3、 农民工子女心理状况令人担忧

 农民工子女从小生长在农村, 对农村的生活环境比较熟悉。

 被父母带到城市后, 他们对一切都感到新鲜的同时却又难以适应城市的生活, 乡 音被城市的同学所嘲笑, 在农村学到的知识相对城市的同学比较贫乏, 还有因节俭被城市

 同学笑话。

 这一切对农民工子女的心理成长都产生很大影响。

 农民工子女大多性格内向, 不愿主动与老师和同学沟通, 有很强的自卑心理, 这不能不令人担忧。

  4、 民办学校中存在师资问题

 接收农民工子女的城市学校的师资力量在整体上是好的。

 但相对于公办学校而言, 部分简易民工子弟学校中的师资情况则令人担忧, 由于教师中师范学校毕业的很少, 因此大部分教师缺乏教学、 教法等方面的专业训练, 不了 解学生的心理特点。

 此外, 这些教师在音乐、 体育、 美术等方面缺乏训练, 这些课程的开设存在很大困难。

 农民工子女教育中还出现的一些问题值得关注。

 与城市孩子相比, 农民工子女普遍更成熟、 更懂事、 更坚强、 更爱劳动。

 同时, 他们的早期教育普遍较弱, 智力开发较晚, 尤其是漂泊的家庭给他们的成长带来更多的不利因素。

 艰苦的生活条件与沉重的生活压力, 既造就了 一些孩子的优良品质, 也影响了 另一些孩子的健康成长。

 所以, 这些孩子呈现出更明显的两极分化现象, 最优秀的和最令人担忧的孩子。

 农民工子女大部分家庭经济困难,居住条件差, 再加上孩子与家长沟通较少, 一些孩子性格变得内向、 自卑。

 5、 教育行政部门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缺位 农民工子女学校始终未被流入地教育行政部门纳入严格的监管范围,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的认识缺位 流入地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对于农民工子女学校的认识缺位主要表现在以

 下三个方面:

 第一, 对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的责任归属认识不清; 第二,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建设认识片面, 把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全同制公办中小学为主” 的国务院规定, 在实践中变成了 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以公办学校挖潜为主”, 少有政府投资新办农民工子女学校的举措; 三是认识不深,对加强农民工子女教育与本地区发展之间的关系认识不够深刻, 因而对农民工子女教育的投入积极性不高。

 (2)

 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教育教学管理缺位 在教育行政管理方面, 农民工子女学校未被纳入基础教育管理范围, 党、团、 工会组织则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 在社区组织的学校活动中, 除个别乡 镇、街道外, 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师生一般都被排除在外; 在教育信息化方面, 公办学校师生均可以从网上获取包括教育信息在内的广泛资讯, 大部分农民工子女学校的师生却与网络无缘。

 因此, 这些孩子虽然生活在繁华的大都市, 但是学校信息闭塞, 感受不到大都市的现代气息, 享受不到流入地优厚的教育资源。

 (3)

 针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管理的制度缺位 对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管理缺少制度上的安排, 农民工子女学校的申办、 审批、 投入等方面均缺少管理依据。

 一是对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缺少考核机制; 二是审批职权不明确, 政策法规不衔接, 执行操作难度大; 三是由于外省市颁发的办学许可证无法在当地市民政部门进行民办非企业组织登记,办学者就无法成为民办非企业组织的合法法人, 因此也就无法获得物价部门的收费许可和出具合法财务票据并建立合法的财务制度。

 (二)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成因分析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问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 既有政策、 制度方面原因也有个人素质方面的原因。

 主要在于:

 1、 制度转轨引发教育失范 社会体制变迁势必要引起相应的教育体制变迁, 我国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根本原因在于教育体制改革滞后于社会体制的变迁, 从而导致反社会的教育失范。

 就我国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问题而言, 最具影响和制约作用的制度环境就是现存的户籍制度和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

 正是由于户籍制度和“地方负责、 分级管理” 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 致使流入到城市的农民工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工作在现有法律制度框架内成为普及义务教育工作的难题。

 2、 传统教育价值取向的负面导向 从法律上讲, 每个公民都有享受义务教育的权利和义务, 但是, 在计划经济体制和城乡 二元结构机制下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 必然带有明显的二元特征。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在城乡 二元社会结构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影响下, 已经形成了 一种“以城市为中心” 的社会价值取向, 相应地反映在教育方面就体现为“以城市为中心” 的教育价值取向。

 这种教育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义务教育投入上, 国家在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上明显倾向于城市, 农村义务教育经费基本上由乡 镇财政自行负担。

 而乡 镇财政收入来自于当地农民, 财政不足时采取集资的办法办义务教育, 这实际上就等于由农民自己掏钱解决国家要求的义务教育问题。

 当大批农民工子女离丌了 农村后, 由于交纳的义务教育统筹费用没

 有根据农民工的就业流向在地区间划转, 而农民工就业所在地的城市财政体制在义务教育支出中并没有包含农民工子女的教育经费, 这就等于在义务教育体制中出现了 一个真空地带, 使一大批农民工子女的义务教育失去了 财政支持。他们要么被排斥于义务教育体制之外, 要么在环境极差的学校就读, 农民工子女的“农民身份”、“农村背景” 使其失去了法定的受义务教育权。

 可见, “以城市为中心” 的教育价值取向的是导致农民工子女无法享受到平等的义务教育的一个主要原因。

 3、 社会分层导致的农民工弱势社会地位 我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 虽然消灭了剥削阶级, 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一致的,不存在不同阶级之间的不平等关系, 但仍有明显的阶层划分, 仍然存在着社会地位高低有别的不同社会阶层。

 我国建国以来实行的户籍制度, 实际上已经成为社会分层的一种手...

篇六: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河源市和平县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 调查及对策分析 班级:

 12 财管 7 班 姓名:

 陈丹妮 学号:

 120302071012 摘要 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问题是当今社会追求公平必须解决的命题之一, 我主要从探讨教育问题的必要性, 以我的家乡 河源和平县作为例子的现状调查, 在调查中发现的问题及原因,最后从社会, 家庭多角度提出应对措施。

 农民工子女教育主要分家庭及学校、 社会教育。

 我选择这个具有公共事业管理特色的命题, 也是希望能在社会实践中真正提出对实践有促进作用的对策。

 关键词:

 城市;务工农民; 子女;教育; 政府作用

 一、 调查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现状的必要性 (1)

 对务工农民子女的必要性:

 受教育权是未成年人的权利之一, 其并不因家庭经济、 户籍、 生活环境等外在条件而丧失。

 调查其教育现象有利于发现外来工子女教育存在问题并进行制定对策, 从而改善其教育条件。

 (2)

 对务工农民的必要性:

 作为背井离乡 的务工农民, 新的城市是陌生的, 多数务工农民进城的目的是为了改善自身生活水平, 为下一代营造更好的生活环境。

 换言之, 进城务工最根本还是为了孩子。

 而现今和平县外来务工人员的子女教育资源匮乏落后, 不能满足父母的要求, 务工农民对和平县的归属感较淡薄, 其子女教育环境的改善能直接激发其对和平县的认同感。

 (3)

 对和平县当地政府的必要性:

 从社会整体发展来看,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加快, 必将带来更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些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经济发展处于中等水平的和平县, 如何管理好外来务工人员并引导其发展自身经济成为急需解答的命题。

 如果能制定有效对策解决其子女教育问题, 必定能从长远留住外来务工人员的心, 使其更踏实用心得为和平县经济出力。

 另一方面, 改善外来子女教育现状有利于提高政府服务的职能, 加强其公共管理的功能。

  二、 对进城务工农民子女教育基本情况分析 (1)

 和平县务工外来子女大多在政府开设的民工子女学校中就读, 但政府投入少, 师资力量弱, 缺乏资金设备, 学校管理秩序混乱, 学生流失率大。

 (2)

 没有完备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 在我的调查中发现, 和平县地区几乎没有为外来民工子女设置的高中。

 民工子女在和平县读完小学或者最多初中之后, 由于初中教育水平低导致高中升学率低, 民工子女辍学率高。

 (3)

 外来民工具有流动性, 这就决定了其子女上学的方式也是流动性的。

 农民工由于文化素质普遍较低, 工作更替频繁, 工作地点决定了子女的上学地点, 就学的情况极不稳定。

 这也是外来工子女学校的生源不稳定, 流失率高的原因。

 (4)

 外来民工家庭经济状况较差, 他们从事的行业大多是建筑工人, 小商贩, 家庭的收入相对较少, 且不稳定性过大, 其收入不足以支付较高的学费, 甚至不能满足子女接受基础教育的一些合理需求。

 这种情况影响了农民工子女受教育的质量。

 (5)

 关于进城务工农民子女的学习情况分析。

 由于农民工子女原先在较为偏僻的农村学校就读, 受师资、 教学条件、 教育环境等因素影响, 形成一定的较为落后的教与学的方法。

 实施新课改后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 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

 转到就读的学校后, 大部分孩子一时难以适应其较为先进的教育方式, 尤其地区间的差异、 所学教材的不同, 造成学生在思想表现、 行为习惯, 学习成绩等方面与本地的学生形成了一定的差距。

 三、 进城务工农民工子女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 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和平县外来人口增加, 人口布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但教育资源未能及时跟进调整。

 无论是师资力量、 教学条件, 还是教育设施, 区中心名校都比农村、偏远地区及农民工学校优越。

 但由于学校办学规模有限, 不能容纳更多的学生, 进城农民工子女大多只能到城乡结合部学校上学, 而那些学校本身就比较薄弱, 承受更多的农民工子女使它们的负担更重, 严重影响了学校安全和教育教学质量。

 (二)

 学籍管理困难 进城农民工的工作不稳定, 许多进城农民工随着就业和居所的变化, 为就近入学, 其子女上学的学校也跟着改变, 这部分学生数量大, 频繁转学, 手续不规范, 随意性大。

 如何区分学生的正常流动与择校, 给学籍管理部门和学校管理增加了工作量和工作难度。

 (三) 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脱节 部分农民工家长认为孩子进入学校, 孩子教育完全应该由学校负责, 是学校的事情,家庭不需要管。

 另外, 贫困、 单亲等特殊家庭迫于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 根本无暇思考、 顾及家庭教育。

 孩子学不好, 他们认为是学校没有教好。

 农民工子女的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严重脱节, 缺乏沟通和理解。

 从而无法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 对农民工子女有潜移默化的影响的家庭教育氛围。

 (四)

 父母对其子女学习关注度较少导致其学习目标不明确等问题 进城务工的农民大多数文化素质不高, 他们很少参加学习、 接受家教培训, 在教育子女的方式方法上存在误区。

 有的家长认为只要学习好不管怎样都行, 事事顺从孩子, 从而忽视了教育本身价值取向, 导致学生的理想非常盲目, 不切实际, 甚至出现很多不良习惯却麻木不仁。

 有的家长对孩子精神不够关心, 物质上满足孩子。

 在精神上关爱却不足, 很少注意培养孩子的学习、 生活、 劳动等方面的能力, 对孩子的教育不闻不问, 听之任之。

 两种常见的不合理家庭教育模式都导致农民工子女精神思想发展不足, 不利于锻炼完善的独立人格。

 四、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产生的原因 (1)

 城乡 分割的户籍制度

  蜂拥入城的农民工居住在城市, 户籍却仍是在农村。

 义务教育法规定义务教育应由户籍所在地负责。

 农民工子女在流动的同时, 教育资金并没有随之流转, 从而致使处于流入地的农民工子女享受不了流出地政府的教育财政补贴, 也没有资格享受流入地政府的优待。

 所以在流入地城市就学的农民工子女, 必须比城市孩子多支付高昂的借读费和赞助费。

 农民工子女上学难问题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现行户籍制度与人口流动需求不相适应的结果。

 (2)

 农民工经济收入低

  外来农民工作为产业工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们为经济社会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理应得到公平、 公正待遇, 但农民工却经常遭遇工资偏低或拖欠的不公 正待遇, 收入普遍微薄。他们大部分居住在城市郊区, 生活在城市贫困线以下, 城市学校尤其是公办学校昂贵的求学成本, 使他们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再加上额外的赞助费和借读, 他们只能放弃子女教育机会, 这是导致他们子女上学难的直接动因。

 (3)

 农民工家庭的流动性大, 社会交往面窄

 农民工居住空间狭窄, 条件较差, 孩子没有安静的学习空间; 农民工子女只拥有狭隘的生活空间, 这与乡 村社会中频繁的互动行为形成鲜明对比; 经常随同父母一起流动使适龄儿童的正常学习缺乏系统性和稳定性, 甚至造成了阶段性辍学, 影响教育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原本进城农民工子女在经济条件、 住房条件方面处于弱势, 语言、 习惯、 日常消费以及处理问题的方式与城区学生有一定的差别。

 其流动性在客观层面上拉大了与其他儿童的教育差距, 进一步加剧了农民工子女的教育弱势地位。

 五、 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的应对之策 (1) 建立民工子女学校 民工子女学校作为政府承办的项目, 不论是从师资力量, 软硬件设备, 教学能力和质量,学费征收, 伙食和住宿等学校条件上, 还是从对孩子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 优秀人格的培养上来讲, 对于民工子女都是最适宜的选择。

 所以, 政府更多更好的建立高质量的打工子女学校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最根本方案。

 同时在招收时也要注意降低门槛, 使更多农民工子女有书读。

 (2) 加强外来工子女学校中小学软硬件建设 农民工子女在城市上学政策的放宽. 使和平县的外来工子女人数剧增, 造成教室不够,教师紧缺. 主要是大量的农民工子女涌入. 超出了学校原有的容量, 建议和平县政府财政对外来工学校里的中小学拨专项经费, 加强这些学校的软硬件建设, 引进质量较高的师资力量。

 (3)

 建立完善的小学-初中-高中的教学系统 广泛建立针对外来工子女的小学和初中, 适量建设寄宿制的高中和职高。

 高中和职高的可以根据需要建立, 解决民工子女进一步求学的要求, 并为他们中能力出色的学生继续报考大学提供了机会。

 必须提出的是:

 这些高中和职高的门槛必须降低, 要让外来人员可以接受。

 (4)

 建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吻合的户籍制度, 逐步削弱户籍制的身份定位功能, 解除教育体制与户籍制度挂钩的传统模式

 允许在城市有合法固定住所、 稳定的职业或生活来源的人员, 根据本人意愿办理城镇户口, 尽快改变农民工身份转换滞后于职业转换的现状, 逐步实行统一居民身份的一元户籍制度, 打破户籍制度壁垒, 降低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入学的门槛。

 从政策及实际意义实现上公平的外来务工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权。

 (5)

 建立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教育网络体系, 帮助全面提高民工子女的家庭

 教育质量。

 虽然现代的学校教育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但如果没有家长的重视和配合, 学校教育的效果将难如人意, 同样无法使他们适应新的环境。

 民工子女从落后的农村来到繁华、 拥挤和事事讲规则的城市, 因为年龄小、 环境反差大而倍感不安、 惶惑甚至恐慌, 而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帮助, 他们会担心被排斥、 否定, 显得比较拘束、 内向, 变得不善交往和表达。

 因此, 对于处于相对弱势地位的民工子女来说, 建立一套完整的家庭、 学校和社会“三位一体” 的教育网络体系的需要更需加强。

  五、 展望 外来务工人员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的特殊产物, 它所面对的子女教育问题正是中国追求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命题————公平。

 政府应当发挥自身的公共管理职能, 以主动探索的姿态解决进城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 不断增强服务的职能。

 希望在政府的主导下, 进城农民工子女能享有与城市农民工子女的权利, 能真正使进城农民工子女有所学, 有未来。

推荐访问: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及现状 农民工 子女教育 现状